正文内容
高考作文技巧攻略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2
1

高考作文技巧攻略(精选8篇)

高考作文技巧攻略 第1篇

采用大量修辞,大事词藻,求语言之优美绝伦,愚人耳目,且不管腹内草莽。

此术颇合快速阅卷,往往能得高分,现出示几例,以飨读者。

例一,用排比取悦阅卷者。如:没有风吹雨打,小草怎会品尝快乐的滋味;没有霜雪冰寒,梅花定难体会傲视冰雪的愉悦;没有悬崖断路,江水哪能激荡一泻千里的豪歌。没有痛苦的快乐是浅薄的,生命原本需要鞭子的抽打,厄运的叮咬。

例二,以引用博取高分。如:你是谁?可是嫁与东风不用媒的潇湘妃子,或是仰望青云的蘅芜君?可是一叶扁舟寄余生的东坡,或是瘦比黄花的易安?是云一样投影在波心的志摩?是夏末黄昏里摊开莲的掌心的余光中?抑或你谁都不是,谁都不必学,天地间夏日冬雪里独一无二的你。

其他修辞如比喻、反问、对偶等。如果是考生本人独创,另当别论,可惜大多是剽窃来的拼盘,可悲可叹。

高考作文技巧攻略 第2篇

“文有定法”的“定”不是绝对的、僵死的,而是相对的、灵活的。以我的经验,写好高考作文的要点在于:

第一,具备一种观念,即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也就是说,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能把作文的读者对象给搞错了。如果潜意识里觉得写作文是为了跟同学交流,那就错了。或者以写日记的随意对待,那也错了。到了考场上,作文的读者只有老师。而这些老师都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看过很多皇皇巨著,批过许多名篇佳作,不自觉地就会拿你的作文和《红楼梦》比较。所以同学们的作文目的不应该是表达自己,而应该是替阅卷老师完成理想,即写出老师心目中就某道题目而言最理想的作文。所以,不能写童话,那是给小孩读的。不能写“太阳公公”之类给小学生看的文字。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同学们只有写出了老师理想中的作文,老师才可能给同学们打理想的分数。老师喜欢字迹美观,不妨花100天把字练好;老师讨厌春蚓秋蛇,就不要把潦草的“草”当做艺术的“草”,说什么“我这是草书”。也不要有投机取巧心理,空话套话、张冠李戴、错字连篇都逃不过老师的法眼。若要造字造词,请加引号;不加就是错别字。第二,把握两个要点。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难度自然大,那么考生的作文就没理由不体现两点论。人物的优点与缺点,事件的利与弊,都应该注意到。同时要体现重点论,详略得当。思想不走极端,作文用语才不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

第三,重视三类人物,即亲人、老师、同学。虽然近年高考作文题看似大多适于写议论文,但“时间在流逝”这样的题目也不得不防啊。把父母表现好了,为人父母的老师也会感动;把老师表现好了,可能让他们心花怒放;把学生表现好了,也容易引起老师的共鸣,因为老师就是整天和学生打交道的。要想写好这三类人其实并不难,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观察,到了考场上也是忘不掉的,只要多注意此类作文的写法,自然可以触类旁通。不过,文学应该理想化一点,考场上,要放大优点,变缺点为特点。但写老师时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还是不用为妙,太狠了点;而像“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之类只要符合题意,就要成串使用。只不过记叙文是把父母或老师当个体去歌颂,而议论文是把他们那个群体当做论据。

第四,用熟四种论证,即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个别同学的个别作文全用道理论证,太空泛。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例证不可或缺。大多数同学的问题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例子,缺引语;二是没有运用喻证、对比论证的意识,或有意识而不熟练。

第五,完善五种描写,即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描写自然环境时,要注意“凡景语皆情语”,还要多用修辞,把景物写美;即使感情低沉,也要写得凄美。

描写肖像要抓住特征,写形传神。头上落只苍蝇不是特征;穿什么衣服只是“形”,因为明天这身衣服就可能换了。所穿衣服的特点或穿衣服的习惯才与“神”有关。像鲁迅写祥林嫂的眼睛“间或一轮”,就形象刻画了她的凄凉、茫然、失神。另外,写人时最要像老舍说的那样,要写就写老张的鼻子天下第一。因为天下第一高峰人人皆知是珠穆朗玛峰,而天下第二高峰就没几个人感兴趣了。所以最好发掘出所写人物的天下第一来,以便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第六,不能少于六段。就议论文而言,即使是最简单的类型,开头结尾各需一段,中间起码应该有四段论据。“引、议、联、结”只是一个大体框架,不能理解为只写四段。即便没有分论点,“分析材料和深化主题,都需要一段。就记叙文而言,即便没有序幕和尾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需至少一段,加上开头和结尾,也不能少于六段。我曾对一本优秀作文选做过统计,发现其中作文平均10.1段。段落少显得层次不清,段落多更像散文诗,显得语言更简练。努力做“九段”高手吧。

第七,模式达到七种。当然,“七”是个概数;意思是不能只准备两三种模式去应对千变万化的作文题目。

比如“引”的模式。关于“引”,先要说一个不小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引材料。我认为,应该在第一段处理材料。若先来一个文采段,似乎操之过急;因为按作文思路而言,是先看到材料,再分析材料得出观点,后进入论证,所以应在开头处理材料。在分析出最佳立意之后,哪怕个个都是文采段也不为过。若在分析出最佳立意之前就贸然下手去写文采段,怕的是跑题、偏题,怕的是因辞害意、形式主义。若把材料当做论据,显然不恰当,因为材料是作文的由头。把材料作为联系实际的部分也是本末倒置的。至于结尾才出现材料则更是匪夷所思,第一段处理了材料而结尾再点一下材料倒是很好。材料就好比是作文比赛的起跑器,比赛的第一步就是踩住它。

那么,在第一段,又该如何“引”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各种“引”的模式。

第一种是全部引用。若不引材料,当然要冒风险,要让阅卷老师费力去猜;从理论上说,若材料超过800字,引用完材料也就没多少地方写作文了。若材料字数不太多,又较难理解,语文水平不好的同学或感到论据贫乏、考试时间紧迫的同学可选择全部引用,有的老师也喜欢这种慎重。但大部分老师改卷时都会觉得这种方法比较笨,显得不得要领,过于保守。但材料若是漫画,则应该把漫画中的内容作全面说明。因为全面说明一幅漫画也就一百字左右,完全没有吝啬笔墨的必要。当然,也要在第一段。

第二种是择要摘抄。一般来说,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材料的中心句和出题人提示语是摘抄的首选。其次是材料的末尾。但不要机械地认为材料的最后一段就是末尾。有时最后两段都是事件的结果;有时材料只有一长段,从哪里开始引也要揣摩。当然,材料的中心句出现在开头或中间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种是概括材料。这种方法当然好,但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原文用词,二是不要因为盲目相信自己的概括能力而忽略了要点。可是,平时概括能力再强,高考场上怎保不出偏差?所以我认为这种方法应该慎用。当然,中心还是要概括出来的;但除了极有把握之外,不要轻易在第一段就去冒风险,直捣黄龙虽好,渐入佳境更稳。平时我们可能习惯于开门见山,但在决定前程的高考考场上,面对材料作文题,我们要想一想:开门见山时,我能否打开最佳立意之门?我能否让阅卷老师见到他们最想见的山?

第四种是复述材料。概括是抽取中心,复述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当然,复述针对的是材料内容,关键词还是不能变更一字。

第五种是评点材料。也就是直接针对材料进行分析,等于说把“引”包含在分析材料这个环节中了。但要注意出现材料中的人名、动物名和关键词,要让阅卷老师能看出你评点的确实就是作文题目中的材料。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在分析中包含最简要的复述。那么,能不能用“这则材料告诉我们:„„”或“看了这则材料之后,„„”这种方式开始评点呢?我觉得不可以,这表现的太懒了;平时写作时我们需要一些模式,但这样开头又太模式化了,没有技术含量。

第六种是美化材料。也就是把材料改写成文采段。比如把三则故事构成的材料改写成一个排比段。这种方法照顾了某些同学在第一段写文采段的习惯,又不至于脱离材料,一举两得。当然,材料中的关键词不能丢,出题人的提示语要体现,打稿子的必要性也较大。

第七种是分化材料。有些材料作文题出得刁钻古怪,如果按套路出牌往往被难住。这时不妨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出题人给我们一个复杂的材料,我们就用一个复杂的人物来解题,用这个人物的复杂经历与材料中的复杂叙述基本对应。如本书中的《怀念鲁迅,追忆英雄》、《刘备那些事儿》、《贾宝玉评传》、《蜗牛样的宋江》等。

处理材料的方法不一而足,同学们要根据各自的语文水平和材料的类型以及对材料的把握程度而定。若拿不准材料的最佳立意,专门分析材料的第二段可多角度谈自己对材料的认识,段尾再决定写作的主旨和重点。

总之,这七种开头的方法就像七个音符一样,用哪个音符开始弹奏,要根据主旋律决定。至于总体上的作文模式,老师们肯定是见仁见智,我只强调一点。在结构上,大家都会总分总,区别在于分说部分是否有框架或有条理。所以在内容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论据段首句构成排比。就像铁凝写《四季歌》,第一节开头写:“一个青年和一个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春天的黄昏。”第二节开头写:“青年和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夏天的黄昏。”

第三节开头写:“青年和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初秋的黄昏。”第四节开头写:“青年和姑娘在公园里散步。已是冬天的正午。”她还写过《第十二夜》,采用的是“第一夜”、“第二夜”、“第三夜”、“第四夜”、“第十夜”、“第十一夜”、“第十二夜”这些小标题

形式。虽然这种形式有些像楷书,不一定被爱好天马行空的“行书”型作文或不落窠臼的“草书”型作文的老师喜欢,但还是四平八稳,适于在高考中择机使用。

第八,深化主题八法。深化主题能提升作文的档次,提高得分。不管是在末第三段深化主题,还是在末第二段,抑或是最后一段,甚至在第三段,并没有教条式的规定,关键是有这个内容。当然,把主题句重复一下或换个说法是呼应而不是深化主题。那么该如何深化主题呢?我在这里列举八种方法。

议论文有六种:

第一种,揭示问题的深层原因。也就是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去探讨问题背后的问题。常见的社会深层问题有:腐败、潜规则、缺乏有效的监督、法律或制度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完备、国民劣根性、封建残余、不讲科学、迷信、冒进、目光短浅、一言堂等。当然,主题需要深入挖掘,但不能挖社会主义墙脚。

模式是,段首用一个简短的设问句,然后回答出个一二三点。这种模式能促进思考,在实践中效果较好。

第二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候,同学们未必能把问题的根源思考出来,但一般能就事论事,直观地想出解决材料中问题的办法。

模式跟第一种类似,把“为什么”型的设问改成“怎么才能”型的。

第三种,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高度。

第四种,运用哲学理论。需要掌握的关键词有:唯物主义、辩证法、两点论、重点论、实践论、人文主义。关键句有: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第五种,以小见大,分析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全球的文化动向。

第六种,提出假设,揭示后果,进行对比。以2010年全国一卷为例,可以这样说:假如所有的猫都有左数第三只猫的思想,那么,老鼠就会泛滥成灾,猫们所要吃的鱼就会被老鼠肆意践踏,安乐的生活就难保证了,可怕的鼠疫也可能降临。

记叙文有两种:

第一种,也是以小见大,揭示平凡中的伟大、琐事中的真情、感悟出的哲理。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 第3篇

以议论文为例想要做到审题明确,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分类领旨法

在审题之时, 分辨题目所属类别, 领悟题目的要旨, 是审清题意的第一步。从高考作文形式来看, 似乎已打破了过去那种话题作文大一统的格局, 明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根据各地的作文题目, 大概可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及新材料作文等形式。

二、辨明关系法

议论文性质的文题中, 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的内在关系, 大致有如下几种:

1. 因果关系。

题目内部的词语互为因果, 或者题目比较明显要从因果关系上去立意。如《“玩物丧志”析》这一文题, “玩物丧志”这一成语的含义是醉心于某一事物的玩赏, 或者迷恋于某一有害无益的事情而把积极进取的志向丧失了。因为“玩物”能够“丧志”, 所以我们不能迷恋、更不能沉迷在某种有害无益的事物之中, 应该抛弃对某些事物的醉心玩赏, 把精力集中到工作学习上来。在理解这一成语内在的关系之后, 再认识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就可以表明我们对此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把精力集中在工作和学习上, 多做些有益的事情。这样, 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确立了。

2. 条件关系。

题目前后构成条件关系。如《根深才能叶茂》一题, 强调根深这一必要条件, 立论也是以这一条件为依据的。再如《天资与成才》一题, 揭示了“成才”的条件之一是“天资”。又如《名师与高徒》, “名师出高徒”这是一句俗话, 名师的指点是出高徒的重要条件。在阐述这一类题目时, 要防止绝对化、片面性。条件是相对的, 也是可以变化发展的, 如果不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 来阐述题目, 就会导致思想的错误。

3. 选择关系。

即题目指明了选择性主旨。选择关系的文题, 都要说清楚选择的理由。例如《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这一选择关系的文题, 必须说明为什么不能光有“临渊羡鱼”的空想, 而必须“退而结网”采取实干态度的理由。

4. 递进关系。

题目内部之间构成递进关系。如《压力与动力》一题, “压力”与“动力”这两个概念之间便是递进关系。例如高考在即, 功课尚未复习好, 父母、老师的期望、要求, 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种压力。重要的是要把压力化为动力, 并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的文章应强调动力。又如《昨天今天明天》一题, 三个概念也是递进关系:回顾“昨天”, 才能更明确“今天”该怎么做;“今天”的努力, 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

5. 对立关系。

题目内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律。如《失败与成功》、《自由与纪律》, 这两个题目中的概念是对立的矛盾体, 但在一定条件下, 它们又是对立的统一体。阐述这样的题目应该强调其统一性。

6. 对比关系。

题目由一对或一组反义词构成。如《革新与守旧》、《俭与奢》, 这两个题目中的概念是相反的, 它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论述时, 要抓住它们的不同点, 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有破有立。

三、化繁就简法

对于多因素的作文材料, 可以使用化繁就简法审题, 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 化多因素为单一因素。这样, 用极短的时间就能明确题旨,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从而达到快速而准确审题的目的。

化繁就简法有两个要领, 一是合并同类因素, 二是去掉无效因素。

四、借题发挥法

与就事论事相反的审题立意方法, 便是借题发挥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审视感想式的作文题, 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一类题目, 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 能很快把握题旨, 明确文章的立论方向。

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譬如《从鲁迅弃医从文谈起》, 就是感想式的议论文题目, 题旨不在于评论鲁迅弃医从文的对与不对, 而在于议论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和教育。当然, 在行文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对鲁迅弃医从文这种选择本身的评价问题, 但这不是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 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阐述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可以谈一个人应当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也可以谈应该怎样实现理想, 怎样确定志愿, 甚至还可以谈怎样对待学文与学理的问题。另外像《从“墙内开花墙外香”说开去》、《有感于人生是一场交易》、《从阿Q头上的癞疮疤想到的》、《看<渴望>有感》、《“胡服骑射”给人的启迪》、《说“拿来主义”》、《读报有感》、《从一则广告谈起》和《旧闻新感》等题目, 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 都能很快掌握立论的方向, 加快审题速度。

高考作文立意技巧 第4篇

一、三求:求准、求深和求新

1. 求“准”。考场作文由于考生各自的心境不同,接触试题的感觉也不一样,有的人乍一看到文题就感到茫茫然,似乎是这样写也不好,那样写也不好,左右为难,有的人似乎觉得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也可以,同样拿不定主意。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冷静下来,将多种印象分析比较一番,然后确定写什么而不应该写什么,应该怎样写而不应该怎样写。这样的分析比较大约分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对一个文题的内部结构作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找出文题的侧重点,然后再确定怎样立意;第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题目的比较。例如2007 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诗意地生活”,很多考生没有认真分析文题的内部结构,忽视了“诗意的生活”和“诗意地生活”的区别,导致作文偏题。“诗意的生活”是名词短语,表现的是一种状态,文章应重在描述或赞美一种诗意的生活,“诗意地生活”是动宾结构,表现的是一种过程,文章应重点揭示我们将选择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2. 求“深”。文章的主题,不仅应该正确、鲜明,有的放矢,而且应该力求深刻。要做到深刻,就要把反映的对象所蕴藏的本质的意义挖掘出来。从大量的考场作文看,立意不准确的不鲜明的每次都只是极少数,而立意肤浅、不深刻的那就相当多。历次高考约占百分之七十的考生作文成绩徘徊在及格左右,究其原因,就是立意不深刻,一般化。考场作文要想获得高分,主题一定要开挖得深,要言及事物的本质所在。例如2007 年高考四川卷作文题“一步与一生”,这个题目从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并列短语,从逻辑上分析,这里面则涉及到一种关系,即一步对一生的影响。这个题目写起来很容易流俗,趋于浅显,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从深度挖掘,找到“一步”与“一生”之间的特殊关系。

3. 求“新”。立意要新颖独到,不陈旧,即韩愈所说的“唯陈言之务去”,也就是提出或回答了众所关心的问题,或表现了新鲜的见解,使人读了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要想作文的立意新颖,就得经过认真的分析,抓住事物的特点,要想立意有独到之处,就必须摆脱一般的见识,发人所未发,或发人之不能发。例如2006 年全国卷关于老鹰、乌鸦、牧羊人及小孩的故事便是一道极有特点的新材料作文题,也是高考作文中第一次用新材料作文这种形式,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乌鸦没有自知之明,一味俯冲,结果闹出笑话,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可以作为这篇作文的立意。

二、四角度:现实、人文、历史

1. 现实角度。“文章合为时而著”,立意深刻的文章,一定要真实且具有现实性。纵观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突出。以全国卷Ⅰ近三年的作文题目来说,都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紧紧结合在一起,引发学生对现实以及人生的思考。因此,考生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总是写依靠材料堆积而成的“三段式”作文,或者是就事论事,局限于作文材料,而是要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实感受。这就要求考生增强现实意识,面对作文命题要学会从现实角度思考,从现实角度引申与立意,并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2010年全国卷Ⅰ的部分优秀考生就能够在领会漫画的基础上,以寓言的形式和杂文的笔法指斥当今社会的阴暗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的考生从中生发出对教育问题以及对人才培养问题的追问,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性,立意不俗。

2. 人文角度。人文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倡人文精神是时代需要和大势所趋,也是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人文精神是指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和深怀忧虑;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在高考作文中,体现出自己所拥有的丰富而高尚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例如2010年江西省的作文题目“找回童年”,在命题中就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功利性,小朋友们压力过大,导致童年过早离开的问题。在行文过程中,有很多优秀考生意识到命题是围绕“功利性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来说的,于是联系现实报道中的一些相关信息,如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已经懂得根据其他小朋友的家世背景来选择是否交朋友,而幼儿园里的老师对“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额外照顾,已经屡见不鲜等,往昔对比,探讨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怎样“摆脱”功利性的熏陶,回归真正的童年的问题,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中追求功利的深刻反思,通篇浸透着浓厚的人文色彩,表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

3. 历史角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我们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立意上,我们可以以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为载体,或以诗文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情感适度引申,对文题作形象别致的阐释,使文章的立意自出机杼,与众不同。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我们钻在故纸堆中,预备点“秦砖汉瓦”般的陈旧素材,而是要求我们更多地思考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素材,在思辨中深刻思想,从而体现自己的文学积淀和语文素养。例如在2010年全国卷Ⅰ的作文中,有部分优秀的考生能够透过漫画本身,辩证地思考历史与现今,努力揭示时代发展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的立意角度必然会使得考生作文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4. 自我角度。写作本身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只有绽放出个性光芒的文章,才有灵性与活力。因此,高考作文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拿到一个文题,我们可以海阔天空,驰骋想象,作历史的、人文的、现实的联想,也可以反观自身,发掘生活中触动自己心灵的动情点、闪光点,并从自我角度,以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对命题作阐释。这种立意更具真实感,流露真情,使文章真切感人。例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优秀作文中,就有考生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自身和自己所在的群体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90后群体的缺点并给出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使高考作文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感受,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

除此之外,考生也可以把文化角度、生命意义的角度作为立意的突破口,赋予作文题目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或阐发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从而让自己的文章立意具有思想的深度,更具启发性。总之,作文的立意概括起来,就是要求做到准确、深刻、新颖、真实。而文章要深刻,就要有高远的立意,体现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单位:梅州市兴宁沐彬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高考英语作文写作技巧攻略 第5篇

一、掌握技巧:

(一)注意篇章结构,合理布局

开始部分――说出文中的要点、核心问题。

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开展叙述、讨论。

结尾部分――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

要做到全文中心突出、段落之间必须是有机地联系,内容完整、连贯。前后呼应,祛除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二)确定主题句

主题句是对全文的概括,是文章的主旨。它能在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常主题句出现在一篇文章的开头,而后,全文对主题句所提出的内容进行解释,扩展。

写主题句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归纳出你要写的文章的几个要点。

②提炼出一句具有概括性的话。

③主题句应具有可读性,抓住、吸引读者。

二、如何写出“亮点”

以下几种手段是增加句子复杂性的常见方法,也是得高分的“亮点”:

(一)改变句子的开头方式,不是一味地都是主语开头,接着是谓语、宾语,最后再加一个状语。可以把状语置于句首,或用分词作状语等。

试比较:

1.(原文) My brother and I went to the cinema by bicycle the other day.

(修正) The other day my brother and I went to the cinema by bicycle.

2.(原文) The young man couldn’t help crying when he heard the bad news.

(修正) Hearing the bad news, the young man couldn’t help crying.

(二)在整篇文章中,避免只使用一两个句式,要灵活运用诸如强调句、主从复合句、分词短语、倒装句、省略句等。

1. 强调句

(原文) The dog has saved my little sister bravely.

(修正) It is the dog that has saved my little sister bravely.

2. 主从复合句

(原文) We had to stand there to catch the offender.

(修正) What we had to do was to stand there, trying to catch the offender.

3. 分词短语、由with或without引导的短语

(原文) The driver escaped and didn’t stop, he left the old man lying on the road.

(修正) The driver escaped without stopping, leaving the old man lying on the road.

4. 倒装句

(原文) I went to bed at 11:30.

(修正) Not until 11:30 did I go to bed.

5. 省略句

(原文) While you are crossing the street, you should be careful.

(修正) While crossing the street, you should be careful.

(三)通过分句和合句,增强句子的连贯性和表现力。

(原文) He stopped us an hour ago. He made us catch the next offender.

(修正) He stopped us half an hour ago and made us catch the next offender.

(原文) We had a short rest. Then we began to play happily. We sang and danced.

(修正) After a short rest, we had great fun singing and dancing.

(四)使用过渡词语

写好了每个句子,并不一定就是一篇好文章,因为作为一篇文章,还必须行文连贯。那么,如何使文章行文连贯呢?这就要求我们在组成篇章时,要用好过渡性词语,过渡性词语就像是我们组装机械时使用的润滑剂一样,起着润滑的作用。

常用过渡词

并列递进:and, also, as well as, besides, what’s more, moreover, furthermore, etc.

转折:but, yet, however, although, nevertheless, in spite of, after all, etc.

因果:because, as, for, since, for this reason, because of, so, therefore, thus, as a result, etc.

对比:or, otherwise, like, unlike, on the contrary,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instead of, etc.

总结:in all, in brief, on the whole, in short, in general, in one word, to sum up, in conclusion, etc.

总之,要使文章的层次高,可读性强,考生应增加些较高级的词汇与复杂的结构,并运用恰当的连接词和复合句,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备考资料

三、高考英语文章主体段落三大杀手锏

(一)举实例

思维短路,举实例!提出一个观点,举实例!提出一个方案,举实例!而且这也是我们揭示一个观点最好的方式,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无法继续文章,尽管举例子!

更多句型:to take... ,as an example, one example is, another example is, for example

(二)作比较

写完一个要点,比较与之相似的;又写完一个要点,再比较与之相反的; 世界上没有同样的指纹,没有相同的树叶,文章亦同,只有通过比较,你才会发现二者的相同点(through comparison)和不同点(through contrast)。

相似的比较:in comparison, likewise, similarly, in the same manner

相反的比较: on the other hand, conversely, whereas, while, instead, nevertheless, in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compared with 

(三)换言之

没话说了,可以换一句话再说,让你的文章在多一些字,或者文邹邹地说,是让读者更充分的理解你的观点。 实际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下面的句子实际上就三个字: I love you! I am enthusiastic about you. that is to say, I love you. I am wild about you. in other words, I have fallen in love with you. 或者上面我们举过的例子: I cannot bear it. 可以用短语表达:I cannot put up with it. 因此可以这样说:I cannot bear it. that is to say, I cannot put up with it or I am fed up with it.

更多短语: in more difficult language, in simpler words, put it more simply

四、高考英语作文开头万能公式

(一)开头万能公式一:名人名言

有人问了,“我没有记住名言,怎么办?尤其是英语名言?”,很好办:编! 原理:我们看到的东西很多都是创造出来的,包括我们欣赏的文章也是,所以尽管编,但是一定要听起来很有道理呦!而且没准将来我们就是名人呢!

经典句型: A proverb says, “ you are only young once.” (适用于已记住的名言)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we cannot be young forever. (适用于自编名言)

(二)开头万能公式二:数字统计

原理:要想更有说服力,就应该用实际的数字来说明。 原则上在议论文当中是不应该出现虚假数字的,可是在考试的时候哪管三七二十一,但编无妨,只要我有东西写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不妨试用下面的句型:

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about 78.9%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anted to further their study after their graduation. 看起来这个数字文邹邹的,其实都是编造出来的,下面随便几个题目我们都可以这样编造: travel by bike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85%的人在近距离旅行的时候首选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更多句型: A recent statistics shows that ...

五、高考英语作文结尾万能公式

(一)如此结论

内容说完了,毕竟要归纳一番比如下面的例子: Obviously(此为过渡短语),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good manners arise from politeness and respect for others.更多过渡短语: to sum up, in conclusion, in brief, on account of this, thus

(二)如此建议

高考作文技巧攻略 第6篇

面对题量大、阅读量大、手写量大的高考(论坛)语文试题,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对考生是有好处的。今天,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张胜老师通过本报向考生们讲解一些高考语文的答题技巧。

技巧一

拿到试卷先全面浏览

语文学科是高考的首场考试,时间长,题量大。张胜老师说,语文考试第一个需要注意的考场技巧是拿到卷子后,先总览全卷。

一看试卷有无残缺不清问题;二看诗歌大阅读的标题与作者,若没见过,则暗示题型绝对不会偏、难、怪,这是经验,也是惯例;三看作文命题,题型一定在训练范围之中,命题型、话题型、材料型、材料+命题型等。立意一定是在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的思辨、伦理讨论范畴之中。看一眼作文命题,是为了缩小思考范围,心中有底。若有好感,便放手从头做起;若无好感,便提醒自己,控制好解题速度,留足写作时间,保作文方不失大局。

技巧二

做客观选择题不死抠

客观选择题一般设置的分值为30分。张胜老师认为,考生完全可以在25分钟左右完成,最多不要超过30分钟。力争一气呵成,见难不纠缠,不死抠,宁可放弃也不停留。答题后,不轻改,不动摇,除非有绝对把握要改正,一律以第一判断为标准。

在一一分析后,张老师指出,前四题12分的基础知识题是开场题,第一题的字音字形和第三题的病句辨析,可能会让个别考生突然发蒙,以致影响整个心情,要有心理预防。

9分的社科文阅读关键是对有效信息的认真比对,不宜花费太多时间,对付它的最好办法是坚持一口气读下来,中间别翻翻停停。

9分的文言阅读,第一题考查文言实词解析,另外两题都是阅读理解。最常错的往往是最后一题的内容概括,解题时注意看以下几个设题思路:人物交错、地点交错、时间交错、事件交错、评价交错。

技巧三

10分的翻译题得分较容易

高考语文试题中有10分的翻译题,如果考生掌握了得分点,比较容易得分。得分点首先就是这几个重要的文言词语,往往是一词一分,一字一分;其次才是大意正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特点。所以要对重要的文言词语字字落实,不随意,少变通。

另外,文言语句的特点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特点是以双音节为主,而且文言与现汉在内涵上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直译的最好方法就是先将文言的单音节词语按照语境及语法成分直接转换为相应的双音节词语,然后再将之带入原文语境再做调整即可。

技巧四

阅读赏析题最需理性答题

阅读赏析指的是诗歌赏析和现代文大阅读赏析,共30分,主观性强,灵活度高,最需要理性答题。

8分的诗歌赏析题,从以往情况来看,这个题是学生第一道最易产生主观意识的主观性试题,得满分者不多,多在4至6分。如果消耗时间过长,反而得不偿失。

现代文大阅读题要求在充分理解作者意图、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严格按命题人的限定答题,而绝不是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它们命题有规则,答案更有规则,答题要入格。简单说,就是要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张老师说,题干中几乎都有明确的答题指向甚至有答题暗示,考生要审清题干。

另外,要让答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改卷人操作,可以这么做:一是要有条理性,注意分点标序;二是要有简明性,老师改卷基本只看关键词,是按点给分,所以要依分布点,依问作答,明白问法决定答法,这就是答题入格。

技巧五

语言表达题考改句、造句

15分的语言表达题被称为高考实验田,往往会出现一些新颖题型。张老师认为,无论如何创新,形式如何新颖,都是对改句与造句两种语言表达形式的演绎。

改句主要表现为错改对(修改病句)、乱改顺(语言连贯)、此改彼(句式转换)、长改短(压缩提取)、短改长(句子扩展)、图改文(图文转换)等。造句主要是给例句仿造,仿句式、仿修辞,给情景微型写作,撰写常用小应用文等,生活中能体现语言作用与魅力的地方都可转为此类语言表达试题,这是告诉学生要有生活。

明白了这一点,只要审清题目,看清要求,联想生活,合情合境,一般问题不大。张老师还提醒考生,造句类题型属于微型创作,部分考生会因为没有合适的素材而打不开思路,无法顺利组织语言而消耗较多时间,建议是:莫嫌素材老旧俗,不求新颖,只求合题,得分为上,不宜多做纠缠。

技巧六

写作文要讲设计和布局

把握应试作文的本质特征是作文得高分的最基本前提。张胜老师说,应试作文因为有应试的特征,其好坏的标准首先是合不合题,合不合评分标准,合不合改卷人的阅卷习惯,其次才是个人的写作能力。所以不管考生的写作功底多强,都不能仅凭感觉写作,要讲设计和布局。

作文的题目是文章中最重要的词语,紧扣题目便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这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来说,是赢取考场得分的最好办法。

张老师告诉考生,改卷教师的阅卷习惯一般符合以下公式:看立意+看卷面+看结构+看语言=分数,用时60秒左右。明白了这些,可以对症作文。

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涨分技巧 第7篇

在很多时候,都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关于作文的,即“题好一半文”。意思就是题目精彩了,打动阅卷老师了,这篇作文的分数不至于太低,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在高考中,怎样给作文拟一个新奇别致的题目,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也是考生思考的重点。

小编推荐7大作文题目命名法,包括:引用化用法、自我陶醉法、巧用公式法、反弹琵琶法、巧设悬念法、妙用修辞法、联想煽情法。如: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关于“失败”的,大多数考生都会想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怎样从失败走向成功等等思路,要是你打破定律,从反面来谈失败,题目拟为《遗憾,其实也是一种美丽》,相信一定会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

高考作文应试技巧 第8篇

一.结构要简

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主体展开,材料选取等,在动笔前要通盘考虑。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自己写清楚了,阅卷老师才能看清楚;阅卷老师看清楚了,给分才能给清楚。考场作文的结构应该简明,因为教师阅卷时,每篇作文平均阅读的时间仅为一分钟。

二.列提纲要快

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用得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尤其是带有时代气息的当今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写于卷面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多处涂改。

三.内容要新

1.题目要新颖别致。“题好文一半”,许多阅卷老师就是根据学生命的题目来判定他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因此,能拟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就能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住老师的视线,分数自然偏高。

2.开头要新颖独特,结尾要深刻感人。从题目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确保获得高分。

3.素材的选取要新鲜贴切。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那就能显示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作文分数自然就能上一个档次。我们要力避大众化和过于平淡的素材,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而且要注意材料的贴切性、典型性、新颖性、多样性。

四.立意要深

1.要紧扣命意。无论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或者话题作文,你必须扣题行文。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如果扣题不紧或脱题,得的分数会很低。

2.立意要有深度和高度。要“掘地三尺”。“千古文章意为高”,每次测试或诊断考试,许多学生的作文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立意没有深度。甚至思想浅俗幼稚,作品境界低下,庸俗不堪。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沃野中去找寻理论的“掘地三尺”的深度。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理想和现实的观照,偶然和必然的分析尝试辩证地寻找理性的答案。总之,高考作文立意要境界高雅、胸襟阔大,力避市侩气息和低俗趣味。

五.感情要真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鸭”,也不是故作高深的“卖弄”,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诚挚朴实的情感,读来是一种享受,品来是一种惬意。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常能打动阅卷者。要让阅卷老师感动,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能得高分。

六.语言要美

流畅优美的语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语言能力要靠平常的努力锻炼。无错字、病句,词句洗练流利,语脉首尾贯通,文意开合自如,是做到语言美的第一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是语言美的真正体现。作文的语言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练就:一是恰当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词名句、谚语、典故等;二是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排比、比喻、反问、设问、对偶、夸张等;三是综合使用各种句式,如多用短句,变式句,倒装句,双重否定句等。四是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积累。因为“腹有诗书文自华”。五是锤词炼句,以铺陈、抑扬、排比、反问等手法增强文章气势。

七.文面要洁

现在,全国各省,推行网上阅卷,高考阅卷时间紧,天气又热,评卷老师每天面对电脑屏幕,心态很微妙。文面如人面,它是敲开阅卷老师心扉的第一块砖。字迹清楚、端正,字体美观大方,无明显涂痕的试卷,能立即获得评卷老师的好感,这样以来印象分就高了。试想:一份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试卷出现在工作强度极大又十分疲累甚至有点焦躁的你的面前,你岂愿卒读?太潦草的作文,往往只看了首尾,可能三类作文偏下的分数就出来了。当然,我们所写之字不一定是练过书法的,而只是要求所写之字大小一样,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不潦草,不涂改(实在需要修改时也应用笔轻轻划去,切不可重重涂写,乱打叉),要让阅卷老师知道你所写的字是什么字,以求一个整体效果。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1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2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