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列为《诗经》之首的原因(精选4篇)
《关雎》列为《诗经》之首的原因 第1篇
《关雎》列为《诗经》之首的原因
《关雎》位列《诗经》篇首,为人瞩目,大家知道其原因吗?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从它产生起,就更多的被赋予了政教的内涵。从这一点看,它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文艺作品,而是带有了社会赋予的政治教化以及更多的价值功用。傅道彬先生指出:“春秋是个只有诗没有诗人的时代。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用诗的意义显然大于作诗的意义,那么,用诗人的地位也就高于作诗人。
《史记》中说:“《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就把《关雎》作为“四诗之首”。
《韩诗外传》卷五第一章云:
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书图,麟凤翔乎郊。夫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关雎》之事大矣哉!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
这段记载中孔子虽然没有对具体诗意做解说,但其答语玄虚神秘,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孔子对《关雎》的重视,认为《关雎》具有重大的意义。
《论语・阳货》中载:子谓伯鱼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立而已与?”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周南》、《召南》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不为”便“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关雎》即为《周南》之首,孔子认为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就可以理解了。
下面将分三方面讨论以《关雎》作为“四始之首”的原因。
一、人伦之始
儒家思想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讲求伦理秩序。认为无论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而这个伦理秩序中最基础的,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男女关系。儒家历来重视这一点,很多经典中对此都有论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周易・序卦》)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礼记・礼运》)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中庸》)
而《关雎》写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诗句本意而言说的是君子喜欢女子,是男女之事。学者们对于诗意说法不一,但不管是哪种观点,都没有脱开“男女关系”这个基点。《韩诗外传》中引用孔子的话“仰则天,俯则地”,天为乾,地为坤。一阳刚一阴柔,一父一母,同时还可解为男女,阴阳,夫妇。而男女、婚姻关系是整个社会伦理的基础,孔子自己也说“食,色,性也。”因而,他说“《关雎》之道,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麟凤翔乎郊”中的“麟凤”,也同样是阴阳。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独特用意,是在借“麟”和“凤”说《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
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孔子认为《关雎》为“四始之首”的`一个不言而喻的原因是:男女、婚姻关系是人伦之始。
关于这一点,很多论《诗》者都是肯定的。不仅是《韩诗外传》,《礼记・昏义》云:“昏礼者,礼之本也”。 《汉书・匡衡传》载匡衡说:“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故《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这些说法也都认为《关雎》是“六经”之论的根本,万民隶属于此,王道本原于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男女婚姻关系乃人伦之始。
费振刚教授曾说:“为什么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首?表示了中国的先人对男女婚姻乃至于家庭的重视。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男女婚姻、家庭乃是一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的开始。”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并不是《关雎》为“四始之首”最重要的原因。“《关雎》之道”中的“道”并不仅仅这么简单。“麟凤翔乎郊”出自《礼记・礼运》:“凤皇麒麟,皆在郊”,“凤以为畜,故鸟不。麟以为畜,故兽不。”意思是说树立一种典范。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典范呢?就是礼。
二、克己复礼
孔子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诗写“君子”对女子的追求, “君子”见“淑女”而起情,但其追求却很礼貌,不得而“寤寐思服”。林义光在《诗经通解》中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意思是说虽然君子强烈的爱着女子,却没有不礼貌而是一直很有分寸很守规矩,体现了作为一个“君子”的道德涵养,并且在“求之不得”的时候,他也没有因此而悲伤。我们大胆推测,这个诗中的“君子”“ 寤寐思服”和“辗转反侧”的主题也许就是怎样博得女子的好感,获得她的青睐。诗的后面“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琴瑟”“钟鼓”都是当时婚礼的仪式。因而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整首诗都透露出一个“礼”,体现儒家强调的“克己复礼”,即用礼来约束人的情感。这是《关雎》为“首”的重要原因。
上博楚竹书简《孔子诗论》中提到《关雎》之“改”:
“《关雎》以色喻于礼”“《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好,返纳于礼,不亦能改乎?”“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
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中说:“喻而知之,谓之进之’。弗喻也,喻则知之矣,知之则进耳。喻之者也,自所小好喻乎所好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思色也。求之弗得,寤寐思服’,言其急也。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言其急也。如此其甚也由色喻于礼,进耳。”可以说,这对《关雎》之“改”作了最好的解释。
《关雎》诗先写“君子”见“淑女”而起情:“君子好逑”;再写“君子”苦苦追求那位自己心仪的“淑女”:“寤寐求之”;后写这位君子追求的失败及其失败后更强烈的思念和失眠的痛苦:“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君子”并没有放弃,而是转变了追求方式。这方式就是《孔子诗论》所说的“改”,亦即“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也就是“《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男主人公对心仪淑女的追求虽然失败了,他后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不是说他不再思念了,而是思念得更强烈了,而但他追求的方式改变了。君子“好色”但对自己的情感要有所制约,以“礼”喻色,用礼制“色”,“返纳于礼”。
《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马融曰:克己,约身也。’孔安国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这说明“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身而返于礼仪。才是儒家所强调的“礼乐”文明,才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由此可见,孔子所推崇的“《关雎》之改”是说:“君子”由“好色”最后“返纳于礼”。《关雎》置首位,脱不开它的礼教之用。
三、 始基之乐
孔子得时代诗与乐一体。而音乐也是孔子重视《关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其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论语・泰伯》中记载:“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孔子从“乐”的角度论《关雎》,也可以看出孔子推崇这首诗还因为它的音乐很美:“洋洋乎盈耳”。杨伯俊注:“始’是乐的开端,乱’是乐的结束。由始’到乱’,叫做一成’。乱’是合乐’,犹如今日的合唱。当合奏之时,奏《关雎》的乐章,所以说《关雎》之乱’”。“乱”是合乐,其实就是副歌,即需要重复的部分。就是说《关雎》音乐的后面有重复的部分。按照现在学者的研究以及文献的证明,基本可以确定《关雎》是分五章的,那么就可以确定,“参差荇菜”的四句反复吟咏三次,基本句式相同,应该是《关雎》之“乱”。
虽然《关雎》的音乐到现在根本无从考证,但是我们可以从它的结构上大致看出它的音乐美。《关雎》在章节和句式以致的系统中有着和谐的机制。第一章“鸠”、“洲”、“逑”押幽部韵;第二章“流”、“求”也为幽部韵;第三章的“得”
、“服”、“侧”为职部韵;第四章“采”、“友”为之部韵;第五章“”、“乐”押药部韵。一、二章为一个韵部,三、四章的“职”合“之”部韵可以合韵是相近的,第五章为独立的韵部。《关雎》之“乱”要求第五章是重复歌唱的,那么,《关雎》的韵应该是每一个韵部都有两次重复。再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五章是单音和中调的交替进行。一、三章为单音,二、四、五章为重调。错杂开来,抒发情怀,毫无滞碍。因此,孔子才说“《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它的“乐”之美也是重要原因。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札观乐:“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勤而不怨。’” 季札评价二南不仅仅从乐的角度,而且考虑了其政治意义。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杨伯俊注:“孔子所谓乐’的内容和本质都离不开礼’,因此常常礼乐’连言。” 所以说,《关雎》之首的原因也同样离不开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内容和音乐。
结语:
《关雎》何以为《诗经》之首,这已是一个聚讼不已的老问题了,诗论者们对此都歌有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也有人认为只是一种偶然。当然,这些也只是我的浅见,真正的原因也许需要更多的文献来说明。
《关雎》列为《诗经》之首的原因 第2篇
①因为关雎是选自周南,诗经是周朝时期的诗歌总集,所以放在第一首,就像百家姓赵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宋朝时期编订的一样。
②古诗人哲学家认为《关雎》是歌颂“后妃之德”的,所以宜当放在第一篇。
③《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女子,且在古代,国与家是共同重要的,国家国家,国便是家,万千个家庭合起来便是个国,所以放在第一篇,且五伦关系中,夫妻是最为重要的.
《关雎》列为《诗经》之首的原因 第3篇
关键词:《关雎》,人伦之始,克己复礼,始基之乐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 从它产生起, 就更多的被赋予了政教的内涵。从这一点看, 它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文艺作品, 而是带有了社会赋予的政治教化以及更多的价值功用。傅道彬先生指出:“春秋是个只有诗没有诗人的时代。……在这个社会背景下, 用诗的意义显然大于作诗的意义, 那么, 用诗人的地位也就高于作诗人。
《史记》中说:“《关雎》之乱以为《风》始, 《鹿鸣》为《小雅》始, 《文王》为《大雅》始, 《清庙》为《颂》始”。就把《关雎》作为“四诗之首”。
《韩诗外传》卷五第一章云:
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 仰则天, 俯则地, ……《关雎》之道也, 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 河洛出书图, 麟凤翔乎郊。……夫六经之策, 皆归论汲汲, 盖取之乎《关雎》。《关雎》之事大矣哉!……天地之间, 生民之属, 王道之原, 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
这段记载中孔子虽然没有对具体诗意做解说, 但其答语玄虚神秘,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孔子对《关雎》的重视, 认为《关雎》具有重大的意义。
《论语·阳货》中载:子谓伯鱼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其犹正墙面立而已与?”可以看出, 孔子认为《周南》、《召南》是如此重要, 以至于“不为”便“一物无所见, 一步不可行”。《关雎》即为《周南》之首, 孔子认为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就可以理解了。
下面将分三方面讨论以《关雎》作为“四始之首”的原因。
一、人伦之始
儒家思想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讲求伦理秩序。认为无论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国家的治乱, 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而这个伦理秩序中最基础的, 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男女关系。儒家历来重视这一点, 很多经典中对此都有论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夫妇之道, 不可以不久也。 (《周易·序卦》)
故圣人作则, 必以天地为本, 以阴阳为端……以阴阳为端, 故情可睹也。 (《礼记·礼运》)
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 (《中庸》)
而《关雎》写的是“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就诗句本意而言说的是君子喜欢女子, 是男女之事。学者们对于诗意说法不一, 但不管是哪种观点, 都没有脱开“男女关系”这个基点。《韩诗外传》中引用孔子的话“仰则天, 俯则地”, 天为乾, 地为坤。一阳刚一阴柔, 一父一母, 同时还可解为男女, 阴阳, 夫妇。而男女、婚姻关系是整个社会伦理的基础, 孔子自己也说“食, 色, 性也。”因而, 他说“《关雎》之道, 万物之所系, 群生之所悬命也”。“麟凤翔乎郊”中的“麟凤”, 也同样是阴阳。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独特用意, 是在借“麟”和“凤”说《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
那么, 我们可以肯定孔子认为《关雎》为“四始之首”的一个不言而喻的原因是:男女、婚姻关系是人伦之始。
关于这一点, 很多论《诗》者都是肯定的。不仅是《韩诗外传》, 《礼记·昏义》云:“昏礼者, 礼之本也”。《汉书·匡衡传》载匡衡说:“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 ……故《诗》:‘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此纲纪之首, 王教之端也”。这些说法也都认为《关雎》是“六经”之论的根本, 万民隶属于此, 王道本原于此,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男女婚姻关系乃人伦之始。
费振刚教授曾说:“为什么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首?……表示了中国的先人对男女婚姻乃至于家庭的重视。因为在中国人看来, 男女婚姻、家庭乃是一个社会的基础, 也是一个社会的开始。”当然,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并不是《关雎》为“四始之首”最重要的原因。“《关雎》之道”中的“道”并不仅仅这么简单。“麟凤翔乎郊”出自《礼记·礼运》:“凤皇麒麟, 皆在郊棷”, “凤以为畜, 故鸟不獝。麟以为畜, 故兽不狘。”意思是说树立一种典范。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典范呢?就是礼。
二、克己复礼
孔子评《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其诗写“君子”对女子的追求, “君子”见“淑女”而起情, 但其追求却很礼貌, 不得而“寤寐思服”。林义光在《诗经通解》中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 则身犹在床”, 意思是说虽然君子强烈的爱着女子, 却没有不礼貌而是一直很有分寸很守规矩, 体现了作为一个“君子”的道德涵养, 并且在“求之不得”的时候, 他也没有因此而悲伤。我们大胆推测, 这个诗中的“君子”“寤寐思服”和“辗转反侧”的主题也许就是怎样博得女子的好感, 获得她的青睐。诗的后面“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琴瑟”“钟鼓”都是当时婚礼的仪式。因而孔子说“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整首诗都透露出一个“礼”, 体现儒家强调的“克己复礼”, 即用礼来约束人的情感。这是《关雎》为“首”的重要原因。
上博楚竹书简《孔子诗论》中提到《关雎》之“改”:
“……《关雎》以色喻于礼”“……《关雎》之改, 则其思益矣”“……好, 返纳于礼, 不亦能改乎?”“……其四章则喻矣, 以琴瑟之悦, 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
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中说:“‘喻而知之, 谓之进之’。弗喻也, 喻则知之矣, 知之则进耳。喻之者也, 自所小好喻乎所好大。‘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思色也。‘求之弗得, 寤寐思服’, 言其急也。‘悠哉游哉, 辗转反侧’, 言其急也。如此其甚也……由色喻于礼, 进耳。”可以说, 这对《关雎》之“改”作了最好的解释。
《关雎》诗先写“君子”见“淑女”而起情:“君子好逑”;再写“君子”苦苦追求那位自己心仪的“淑女”:“寤寐求之”;后写这位君子追求的失败及其失败后更强烈的思念和失眠的痛苦:“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但“君子”并没有放弃, 而是转变了追求方式。这方式就是《孔子诗论》所说的“改”, 亦即“以琴瑟之悦, 拟好色之愿”。也就是“《关雎》之改, 则其思益矣”。男主人公对心仪淑女的追求虽然失败了, 他后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不是说他不再思念了, 而是思念得更强烈了, 而但他追求的方式改变了。君子“好色”但对自己的情感要有所制约, 以“礼”喻色, 用礼制“色”, “返纳于礼”。
《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孔子曰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马融曰:‘克己, 约身也。’孔安国曰:‘复, 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这说明“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身而返于礼仪。才是儒家所强调的“礼乐”文明, 才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由此可见, 孔子所推崇的“《关雎》之改”是说:“君子”由“好色”最后“返纳于礼”。《关雎》置首位, 脱不开它的礼教之用。
三、始基之乐
孔子得时代诗与乐一体。而音乐也是孔子重视《关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其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论语·泰伯》中记载:“子曰:‘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
孔子从“乐”的角度论《关雎》, 也可以看出孔子推崇这首诗还因为它的音乐很美:“洋洋乎盈耳”。杨伯俊注:“‘始’是乐的开端, ‘乱’是乐的结束。由‘始’到‘乱’, 叫做‘一成’。‘乱’是‘合乐’, 犹如今日的合唱。当合奏之时, 奏《关雎》的乐章, 所以说‘《关雎》之乱’”。“乱”是合乐, 其实就是副歌, 即需要重复的部分。就是说《关雎》音乐的后面有重复的部分。按照现在学者的研究以及文献的证明, 基本可以确定《关雎》是分五章的, 那么就可以确定, “参差荇菜”的四句反复吟咏三次, 基本句式相同, 应该是《关雎》之“乱”。
虽然《关雎》的音乐到现在根本无从考证, 但是我们可以从它的结构上大致看出它的音乐美。《关雎》在章节和句式以致的系统中有着和谐的机制。第一章“鸠”、“洲”、“逑”押幽部韵;第二章“流”、“求”也为幽部韵;第三章的“得”
、“服”、“侧”为职部韵;第四章“采”、“友”为之部韵;第五章“芼”、“乐”押药部韵。一、二章为一个韵部, 三、四章的“职”合“之”部韵可以合韵是相近的, 第五章为独立的韵部。《关雎》之“乱”要求第五章是重复歌唱的, 那么, 《关雎》的韵应该是每一个韵部都有两次重复。再仔细分析, 可以发现这五章是单音和中调的交替进行。一、三章为单音, 二、四、五章为重调。错杂开来, 抒发情怀, 毫无滞碍。因此, 孔子才说“《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它的“乐”之美也是重要原因。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札观乐:“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 勤而不怨。’”季札评价二南不仅仅从乐的角度, 而且考虑了其政治意义。孔子曾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杨伯俊注:“孔子所谓‘乐’的内容和本质都离不开‘礼’, 因此常常‘礼乐’连言。”所以说, 《关雎》之首的原因也同样离不开其“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内容和音乐。
结语:
《关雎》何以为《诗经》之首, 这已是一个聚讼不已的老问题了, 诗论者们对此都歌有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也有人认为只是一种偶然。当然, 这些也只是我的浅见, 真正的原因也许需要更多的文献来说明。
参考文献
[1]傅道彬.《诗》外诗论笺——上古诗学的历史批评与阐释[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3]韩婴.韩诗外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4]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关雎作为诗经首篇的原因 第4篇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得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得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得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得联想。关雎作为诗经首篇得原因,请参考!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得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得生动性。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作为诗经首篇的原因
中国得四书五经都是讲人生得大道,为什么开篇是「关雎」?
中国最重要得经典之一,《诗经》,这么重要得经典第一篇文章是什么?提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是很重要得一本经,但是它开篇为什么要取这一篇「关雎」?中国得四书五经都是讲人生得大道,为什么开篇是「关雎」?跟我们昨天讨论得结论是一样得,五伦关系哪一伦最关键?「夫妻」,所以「关雎」提得是找对象得原则。
我在一间中学演讲,我就问什么叫「窈窕淑女」?有一位女同学举起手来说,就是身材非常姣好得女性。圣人得意思传到现在都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我们有责任要为往圣继绝学,从哪里继?从自己得家庭开始先教正确。所以你现在有儿子得时候要告诉他,娶妻要娶什么?贤德。
「关雎」里面,为什么要举关雎这种鸟类?这都有很深得含义。因为关雎这种鸟类找了一个伴侣之后,终生不换,非常守节,这个男女当中都有道义,有恩义。为什么要用关雎来叙述夫妇之间得道义?因为我们知道成人最贵得、最重得是什么?是他得面子。所以你直接告诉他说,你怎么对你太太这么不好?你怎么对你先生这么不好?他(她)马上恼羞成怒,你(你)管我这么多干什么!所以中国得《诗经》利用比喻得方法来提醒你,来点醒你,告诉你连鸟都知道要忠于它得伴侣,那我们当人更应该忠于我们得伴侣。所以意思就是告诉你,我们人可不能比不上鸟,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真正明白了,一听就觉得惭愧,我们可不能连鸟都不如。但是不肯接受得人,用这样得方法提醒他,也不会跟他结冤仇。所以懂了就懂了,就能够去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