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气候专题总结(精选6篇)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总结 第1篇
高中世界地理气候总结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高一世界地理重要知识点:气候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风力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地、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终年西风;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③地形因素;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
十一、大洋洲:
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①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
②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
③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
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
十二、南极:
1、酷寒:
①纬度高,热量小;
②海拔高,降温幅度大;
③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
2、干燥: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
②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③陆地面积大;
3、烈风:平均18m/s,最大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
十三、北极:
1、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
3、风速没有南极大;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总结 第2篇
(必做题25题,后15题附加题,共40题)
1.在小刚的一篇作文中有以下一些描述语言,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①今天的气候很好,适合外出游玩
②今年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天气出现了异常
③昆明四季如春,这里的气候真不错
④早饭后还是晴空万里,到了中午却是乌云滚滚,大雨倾盆,今天的气候变化真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小红说:“我的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真没意思。”贝贝说:“我的家乡,树木四 季常绿,那就从我的家乡运些树苗去栽吧。”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的影响 B.河流的影响 C.纬度位置不同 D.海陆位置不同 3.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是()
A.沙尘暴
B.寒潮
C.台风
D.霜冻
4.下列地区中,易受该种天气影响的是()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西北地区
D.东部沿海地区 5.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
A.北极圈
B.回归线 C.南极圈 D.赤道 6.下列天气符号表示沙尘暴的是()
7.右图所示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海祥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8.下列描述中表示气候的是()
A.冬冷夏热
B.晴转多云
C.风和日丽
D.狂风暴雨 9.下列生活行为不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A.上学、放学轿车接送 B.衣服尽量手洗,很少使用洗衣机 C.充电器不用时及时拨下插头 D.尽量少使用空调
10.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七月的陆地 B.七月的海洋 C.一月的陆地 D.七月的海洋 11.人类活动中可以调节气温增加降水量的是()
A.填海造陆 B.围湖造田C.植树造林 D.毁林开荒 12.造成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C.洋流因素 D.地形因素
请在下图中找到呼玛、赤塔、华沙、鹿特丹四个城市。这四个城市纬度差异很小,但气候差异很大。某地最热月份气温(本图中为7月气温)与最冷月份气温(本图中为1月气温)之差为该地气温年较差。仔细思考回答13-15题。
13.鹿特丹气温年较差大约为()A.1℃ B.13℃ C.16℃ D.20℃
14.关于四地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东向西气温年较差逐渐减小,年降水量逐渐增大 B.从东向西气温年较差逐渐减小,年降水量先减小后增大 C.从东向西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年降水量先减小后增大 D.从东向西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年降水量先增大后减小
15.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判断下面关于四个城市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呼玛——四季如春,降水稀少 B.赤塔——终年寒冷干燥
C.华沙——终年高温多雨 D.鹿特丹——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较多 16.关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附近地带终年高温,降水少 B.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C.两极地区纬度高,降水丰富 D.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多 读图2,回答17~18题。
17.甲处的年平均气温为()
A.5℃ B.10℃ C.15℃D.20℃ 18.图示地区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A.由南向北逐渐递增 B.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C.由南向北先减后增 D.由南向北先增后减 读图3.回答19~2l题。
19.关于该地气温与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最高气温在35℃左右 B.最低气温在15℃左右 c.降水量最大的月份是9月 D.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20.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21.图示气候类型易造成的灾害是()
A.水旱灾害 B.台风 C.寒潮D.地震
人类的生产、生活深受气候影响。孟买附近适合棉花种植,新疆吐鲁番的瓜果品质优良。读 文字材料和图4,回答22~25题。
22.对孟买和吐鲁番两地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孟买全年高温 B.孟买气温年较差大 C.吐鲁番全年低温 D.吐鲁番气温年较差小 23.孟买是印度最大的 中心。()A.麻纺织工业 B.钢铁工业 C.棉纺织工业 D.高新技术产业
24.新疆吐鲁番的瓜果特别甜,主要原因是()A.夏季昼夜温差大 B.夏季气温低 C.降水丰沛 D.光照时间短
25.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的()A.准噶尔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柴达木盆地
读某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图2),回答26—27题。26.关于“热岛效应”的影响,正确的是()A.减小了污染范围 B.提高市区的温度 C.改善了郊区的空气质量 D.降低市区污染程度 27.可以减弱“热岛效应”的措施是()
A.在市区建设高层建筑 B.在郊区兴建商业中心 C.在市区增加绿地面积 D.在郊区建设工业园
读A、B两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第4-5题。
28.A地气温特点是()
A.终年高温 B.夏季高温 C.四季如春 D.终年严寒 29.B地降水最多的月份是()A.4月 B.6月
C.8月
D.12月
30.中考后广州地区酷热难当,如果父母欲带你去旅游避暑,最理想的避暑地点是下图中的()
31.卫星云图中表示云雨区的是()A.蓝色 B.绿色 C.红色 D.白色
32.“预计48小时后将有台风袭击本市,严禁渔民出海捕鱼,请沿海养殖场注意防患。”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
A.生活 B.生产 C.交通 D.旅游
33.读海口某日大气预报图。说明海口的天气情况是()
A.多云转晴,气温在20到28摄氏度之间
B.晴转多云,气温在20到28摄氏度之间
C.阴转晴,气温在20到28摄氏度之间
D.晴转阴,气温在28摄氏度以上 34.下图为北京和伦敦两地气候资料。与北京8月相比,伦敦8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A.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B.降水较少,气温较高 C.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D.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35——36题
材料一:近一百多年以来,人类一直以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作为主要能源 ,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象灾害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节能减排、防止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已经成为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35.由材料一可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A森林、草原严重破坏 B.计算机工业的发展 C.制冷设备的使用 D.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36.由材料二可知,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A.二氧化碳增多,臭氧层破坏 B.乱砍滥伐,导致气候恶化
C.节能减排,防止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
D.禁止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二氧化碳零排放 37.下列气候类型中,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的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38.某地位于(20°N,0°),其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39.下列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是()
A.热带沙漠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40.来自非洲的学生杰瑞在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家乡,全年炎热,每到湿季,翠绿的稀疏高草让整个草原充满着生机,长颈鹿悠然地漫步其间,旱季来临,整个原野一片枯黄。”杰瑞描述的气候类型应该是()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总结 第3篇
一、《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专题探研教学简介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对降水的相关要求, 并按照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需要, 李明老师在课前预习学案中布置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 (微) 课题:①降水形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降水的关系;③季风环流对降水的影响;④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⑤地形 (如山地) 、地势对降水的影响;⑥洋流对降水的影响。然后分发课内探究案开展《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课题专题探研式教学。
二、高中文科地理专题探研式教学思考
讲授式教学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然后通过实验或事实材料加以验证, 是一种灌输教学。与此不同, 探研式教学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研活动, 亲自得出结论, 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形成新的认识, 并培养科学探研的能力。我们认为, 在高中文科地理中开展专题探研式教学既有理论依据, 又有实践价值。
1. 探研式教学符合科学教育的理论。
首先, 探研式教学符合杜威“做中学”的理念。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教育理念是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经验, 积累知识, 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这才是教学的成功。其次, 探研式教学符合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思想: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自觉、主动地探索, 研究事物的性质, 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从而获得所学的概念和原理。第三, 探研式教学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近十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的深入和经验总结, 发展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即研究性学习, 教育部为此还颁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研究性学习, 它是模仿科学研究的过程, 是科研思路与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相结合, 具体作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他们分工、合作, 亲身参与研究探索, 经过选题、实地考察、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论文写作等阶段, 培养团体意识, 养成科学学习态度,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 专题探研式教学与地理学科具有良好的结合点。
中学地理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板块, 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 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便于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适合学生开展探研性学习, 让学生在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接触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方方面面, 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由于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很强, 知识跨度很大, 又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 我们首先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特别重视学习并贯彻新课程理念, 把握新教材特点, 研究实践新的教学方式, 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等情境素材, 设置了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研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时事热点、焦点中收集与新教材相关的丰富素材, 创设新课程背景下开展专题式探研环境, 让学生从“学地理”到“做地理”, 尝试当一个发现者。在探研中促使学生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充分挖掘学生的理性思维, 理清新旧地理知识结构的逻辑联系, 提升了地理思维能力, 这样专题探研式教学与地理学科就具有良好的结合点。
3. 地理专题探研式教学与高中文科学情相吻合。
地理专题探研式教学的教学对象选择是高中文科班学生, 他们在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 积累了一些知识基础, 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些基本方法, 如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气候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他们还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知识整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地理专题探研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逻辑联系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 开展地理专题探研式教学与高中文科学情是相吻合。例如, 课题《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因素》的教学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 他们在高中必修地理模块和区域地理模块的内容学习的基础上, 对学习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因素有一定的理解。学生能够在课前复习已经学习的区域地理、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全球气压带、风带及洋流的分布规律等相关的地理知识基础, 在老师讲解下理解并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通过模拟实验观察, 学生小组讨论, 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 归纳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 推导出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再探讨与之形成原理相似的其他特殊降水现象 (例如雾的形成。) 及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地理问题如何处理 (生活中如何防潮, 什么时候是观赏云雾的最佳时间) 最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后相关地理问题的探研性学习。
4. 地理专题探研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专题探研式教学确定的“专题”一般是教师在对课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的逻辑联系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探究, 弄清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 这样有目标的探究才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 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的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 是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有益改革尝试。首先, 可以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有利于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通过对高中地理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 指导学生探讨高中地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整合, 帮助学生构建一定主题的知识网络, 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教学中大量运用到相关的地图,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用图、读图能力。其次, 探研式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在探究中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 为利于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整合开辟了一条的良好途径。
本实例以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为课题,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让学生欲知、欲究、欲得、欲进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引导学生探讨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意识。本课题教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通过区域地图和有关资料探讨该区域降水特点及其影响原因, 深化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摘要:在《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课题研究中的一项研究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开展探研式教学。本文以《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课题为例, 阐述高中文科地理专题探研式教学实例与思考。
高三地理气候专题复习探讨 第4篇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总结 第5篇
在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中,不少教师感到专题不易设计,使用别人的设计往往不顺手:要么是以点带题,要么是以题带点,不少学生觉得专题复习的收获不大,效率不高。有的教师认为:应对高考其实只要把第一轮复习做细致,搞扎实就可以了。专题复习在高考复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专题实际上就是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以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实现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师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案例描述: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历年高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气候特征的理解和气候分布规律的定位。在备课中我惊奇地发现这三个问题不仅有着内在联系,通过专题可以构筑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平台,以下是专题设计的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
气候 成因 规律
判断方法 太阳辐射 定带 空间 气候模式图 分布图 定位法
大气环流 定型
因子 地面状况 定形 气温文字描述 定性法 人类活动 时间变化特征
降水数量描述 定量法 师问: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有哪些?
生答: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师问:它们如何影响气候类型的呢?
归纳:太阳辐射 定带 大气环流 定型 地面状况 定形
师说:这些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影响,构成不同的组合和特征,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空间上不同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 10°N
20°N
30°N
40°N
60°N
35°N
20°N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根据地理事物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即能确定气候类型叫定位法。
[例1]师问: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为: 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51°S,75°W)。那么,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 A ;B ;C ;D。生答:分别为温带季风、地中海、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在判断D时一些同学对于处于大陆的东岸还是西岸没把握,这是不太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的缘故。
二、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本例:共性是模式图,个性是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大气环流在影响大陆东西两岸上也存在差异:大陆西岸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大陆东岸主要是季风的影响。师问:地面状况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生答:地形、海陆分布(洋流、沿海、内陆)地面性质
师问:请举例说明地面状况的各要素对气候类型是如何定形的?
生答:如欧洲西部与北美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比,由于受到地形和洋流的影响,其东西宽度和南北纬度分布范围均比较大。
师问:马达加斯加岛、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南沿海及中美洲的东北部均分布热带雨林的影响因子有哪些?
生答: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归纳:可见个性差异是在不同的因子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气候类型的因子中有主有次,共性是由主要因子影响下形成的,个性是由次要因子的差异造成的。
三、总结知识规律、比较知识异同、归纳知识特征
师问:从气候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你发现了哪些知识规律? 生答:
1、不同的纬度和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着相应的气候类型;
2、热带的气候最低月均温在15度以上,亚热带在0度以上,温带一般在0度以下。不同的气候带降水总量和季节变化也有差异。
师答:实际上前面所说的太阳辐射决定了气温的变化,也就是定带;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决定了降水的变化,也就是定型。而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都有时空的变化,其变化决定了气候变化的特征。另外,各大洲相比,有以下归纳: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控制)、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9、各大洲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及缺少的气候类型:(见下表)七大洲 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
缺少的气候类型
亚洲
三种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冰原气候
非洲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亚寒带、寒带所有气候类型、温带所有气候类型
欧洲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热带的所有气候类型、三种季风气候、冰原气候
北美洲
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南美洲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大洋洲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南极洲
冰原气候
除冰原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四、拓宽知识层面,注重知识迁移
专题设计中还要注重专题知识在学科内的联系和迁移,同时还要注意与热点、焦点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师问:气候在地理学科内有哪些联系的知识?
生答:自然带、植被、水文、地貌、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及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等均有联系 师问:气候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呢?
生答:气象经济、黄河文明、楼兰古国等。[例2]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成因是,主要分布地区是。(2)影响该气候区的不利的灾害性天气有、(举两例即可)。
(3)该气候最大的特点是,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该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该作物在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国家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依托: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等。错解分析:本题的主要错误有可能抓不住图中该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特点,也可能对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不熟悉;也可能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不熟悉造成的。
解题方法与技巧:根据图中气温最冷月1月份介于0°~10℃且降水少;而7月为最热月温度在20°~30°且降水多,根据定量法故该气候类型应为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江淮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为伏旱、梅雨等;该气候特点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答案:(1)亚热带季风 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2)梅雨 伏旱(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水稻 中国 课后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公开课比较成功的原因为:
1、由于建立了知识框架,脉络清晰,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知识有所重组,学生学有所获。专题设计清晰地展示了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和怎么办。
2、在教学环节中既复习旧知,又提出新问题,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理清了各个知识点的相互关系。总的设计由分散到集中,由因到果。
3、提问时由浅入深,讲解时由表及里,图表结合。有位教师在专题复习中由于所设的例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偏高,而且是一开始就出现,所以出现了冷场的局面。
4、善于总结知识规律、比较知识异同、归纳知识特征,采用教师提问或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分布 第6篇
1. 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0—15℃之间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冬雨型 (300—1000mm)
2. 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30°一40°的大陆西岸
海陆位置:地中海沿岸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南端,南北美大陆30°—40°的大陆西岸,非洲大陆的南端。识记的时候可以“一片带点”来记忆:一片指的是环地中海周围一片地区,点指的是其它各州的一些城市(下有归纳)。
3. 气候特点(特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4. 气候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和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
5.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阿尔卑斯山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褐土
6. 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以色列的港口城市特拉维夫;巴勒斯坦宗教城市耶路撒冷;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约旦首都安曼;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西班牙最大港口城市巴塞罗那;法国最大港口马赛、南部钢铁城市福斯、著名旅游城戛纳;意大利首都罗马、工业城市塔兰托、米兰、都灵,热那亚、水城威尼斯、博物馆城佛罗伦萨;希腊首都雅典;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埃及最大的港口亚历山大;南非著名的港口开普敦、好望角;澳大利亚西部港口城市帕斯;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美国的圣迭戈、洛杉矶、旧金山及附近的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