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会考复习函数(精选8篇)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函数 第1篇
函数及其表示
1.如果代数式x1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为. x2
2x,则x的取值范围为. 2.若x22
3.若a2,化简a22____.b0,4.若a0,则化简(ab)2b2 .
5.a2(a)2成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6.当x________时,式子x31
5x有意义.
7.下列二次根式有意义的范围为x≥3的是().(A)x3(B)x3(C)
8.已知x22x2y21,则x,y的值分别为()
(A)2,1(B)1,2(C)1,1(D)不能确定 11(D)x3x3
229.当2x3时,化简(x2)(x3)得()(A)2x1(B)2x1(C)1(D)5 10.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1xx4,________;(2)yx3x2,_______; x2
11.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2,2],则函数yf(2x)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 x
12.已知f(2x7)的定义域是[2,5],则f(1x)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
13.若f(x)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f(2x)f(x2)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 3
14.已知函数f(2x1)的定义域为[0,1),则f(13x)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
15.函数yx2x2的定义域为[-1,2],则值域为_______________
167.二次函数yx25x6(3x2)的值域为 ________________
x1,x017.已知f(x)0,x0,则f[f(3)]____________
x1,x0
18.已知f(2x1)3x2,且f(a)4,则a的值为_____________
19.已知函数f(x1)x1,则f(x)___________
20.已知f(x)是一次函数,且f[f(x)]4x1,则f(x)___________
221.已知f(x)x2x2,则f(x1)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函数 第2篇
一、直接证明
(1)综合法例1:已知ab1,求证ab2a4b30
(2)分析法例2:设a,b是两个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ababab
二、间接证明:
反证法例3:已知ac2(bd),求证:方程xaxb0与xcxd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
三、数学归纳法
例4: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n2)(nn)213(2n1)(nN*)
高中数学函数复习之浅见 第3篇
但不管怎么讲, 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上.下面笔者选一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 以提高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复习效率.
首先, 要理清知识要点, 函数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映射、函数、反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 (周期性) 、几个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它们的图像与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图像的对称性等.其次, 要精选例题, 这是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高中数学函数复习之浅见 第4篇
但不管怎么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上.下面笔者选一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复习效率.
首先,要理清知识要点,函数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映射、函数、反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几个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它们的图像与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图像的对称性等.其次,要精选例题,这是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设计例题,科学引导学生复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也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责任编辑钟伟芳)
笔者在与学生谈心交流函数学习方法时发现,学生也谈得有理有据,如:1.先跟随老师系统讲解基础内容、基础例题;2.动手做一些基础题;3.自己把知识系统总结一下:概念、基本题型、基本思想方法;4.总结一些题型的解题通性通法.其实也还有一些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误区,就是有一个万能的技巧可以套,不用花费多大的力气,就可以把成绩提高上去,或者还有一些速成的技巧,可以短暂地提高某次考试的成绩.我们应该谨记的是:(1)平常的考试都是难得的发现自己学习盲点的机会,哪些地方薄弱,就重点训练哪些地方,考试完了,就让成绩排名见鬼去吧!(2)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堂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紧跟老师的步伐,不要自己另搞一套.要知道,老师毕竟是过来人,有丰富的经验.不要舍本求源,要听老师的话,高质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千万不要厌恶老师,和老师对着干.要学会包容老师,就算老师出点错也很正常,不要全盘否定.(3)买个笔记本,专门收集错题.并坚持一个月回顾一遍.(4)不要抠得太细,以题目会做为度.(5)以题目带知识点,这是一条捷径.(6)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但不管怎么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上.下面笔者选一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复习效率.
首先,要理清知识要点,函数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映射、函数、反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几个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它们的图像与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图像的对称性等.其次,要精选例题,这是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设计例题,科学引导学生复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也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责任编辑钟伟芳)
笔者在与学生谈心交流函数学习方法时发现,学生也谈得有理有据,如:1.先跟随老师系统讲解基础内容、基础例题;2.动手做一些基础题;3.自己把知识系统总结一下:概念、基本题型、基本思想方法;4.总结一些题型的解题通性通法.其实也还有一些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误区,就是有一个万能的技巧可以套,不用花费多大的力气,就可以把成绩提高上去,或者还有一些速成的技巧,可以短暂地提高某次考试的成绩.我们应该谨记的是:(1)平常的考试都是难得的发现自己学习盲点的机会,哪些地方薄弱,就重点训练哪些地方,考试完了,就让成绩排名见鬼去吧!(2)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堂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紧跟老师的步伐,不要自己另搞一套.要知道,老师毕竟是过来人,有丰富的经验.不要舍本求源,要听老师的话,高质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千万不要厌恶老师,和老师对着干.要学会包容老师,就算老师出点错也很正常,不要全盘否定.(3)买个笔记本,专门收集错题.并坚持一个月回顾一遍.(4)不要抠得太细,以题目会做为度.(5)以题目带知识点,这是一条捷径.(6)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但不管怎么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上.下面笔者选一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复习效率.
首先,要理清知识要点,函数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映射、函数、反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几个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它们的图像与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图像的对称性等.其次,要精选例题,这是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设计例题,科学引导学生复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也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第5篇
一、中国古代经济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
(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A.夏商周时期以青铜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B.特点:
a.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b.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c.中国官营手工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C.发展:
a.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
b.商周时期,青铜鼎盛繁荣,烧制出原始瓷器,能织出多种丝织品,有铁器
c.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瓷。景德镇为瓷都。
d.宋朝丝织吸收“写实”风格,明清设立制造局,“缎”成为丝织品代表e.两汉高炉炼铁、炒钢,东汉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宋朝以前:城市定点设“市”,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坊市分开
(2)宋朝: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早市和夜市昼夜相连;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
A.丝绸之路开通
B.大运河的开凿
C.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都)
D.政治中心
二、世界近代经济
(一)新航路的开辟
(1)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87)
(2)达〃伽马沿迪亚士路线到达印度(1497)
(3)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2)
(4)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完成环球航行(1519~1522)
(5)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回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海上马车夫
(1)17世纪:荷兰摆脱西班牙统治,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掠夺。(好望角,马六甲,锡兰,台湾,美洲新阿姆斯特丹)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
(一)洋务运动
(1)目标: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意义:刺激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作用。
(3)具体:“自强”——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求富”——近代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培养人才(京师同文馆)
(二)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A.条件:
a.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概括: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C.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衰退下去。
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一)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A.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B.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主要内容:
a.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八大是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没有坚持下来。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3)“大跃进”:反映了人民对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忽视了客观规律。
(4)人民公社化运动: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三)经济特区创办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国家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正式确定为“经济特区”。
B.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设立为经济特区。
C.内容:基于特区较大经济管理权限,用以吸收利用外资
D.结果: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特区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
五、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运输
(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建国后,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沟通,更投入巨额加快铁路建设。
(3)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几次大提速
(二)公路运输
(1)民国修建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发展仍受到很大限制。
(2)建国后,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江河上架起一座座公路大桥
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实施“新政”
A.罗斯福新政内容——加强国家干预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c.国家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的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d.社会福利方面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e.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最低收入
(3)弊端&改变: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便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斯大林模式
A.特点: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国际贸易萎缩。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应。
(二)欧盟
A.历程:
1951年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年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1992年欧共体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想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高中理科会考复习资料 第6篇
1. 力的矢量性(A)
2. 重力(A)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3. 重心(A)
4. 形变和弹力(A) 形变:物体的伸长、缩短、弯曲等等,总之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5. 滑动摩擦力(A)F=μFN
6. 静摩擦力(A) 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两物体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
7. 力的合成和分解(A)
8.平行四边形定则(B) [附:坐标法]
9. 共点力的平衡(B)(∑F=0;a=0)
二、直线运动
1. 参考系(A)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2. 质点(A)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3. 位移和路程(A) 表示质点的位置的变动的物理量叫做位移,位移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
4.平均速度(A) s,在编直线运动中,不同时间(或不同位移)内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求t
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哪段时间来说的。
5. 瞬时速度(A)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6. 速率(A)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它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有时简称速率。
vt v02s12,vt v0 at,vt2 v0 2as,s v0 (vt v0)t,a 2 2tt
18.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B) 位移公式:s v0t at2;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改变的,他在时间t2
v vt内的平均速度 0 27. 加速度(B) a
9.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A)
10.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A)
11. 自由落体运动(A)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12. 重力加速度(B) g 2s t2
三、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A)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惯性定律)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2. 牛顿第二定律(B)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F=ma。
3. 牛顿第三定律(B)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4. 国际单位制(SI)中的力学单位(A)
高中会考复习物理文档 第7篇
一.质点的概念
(1)如果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可以不考虑它的大小和形状,就可以把物体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对实际物体进行科学抽象而得到的一种理想化模型. 二.位移和路程的比较
位移和路程是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是矢量,用从物体运动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路程是标量,用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来表示.
三.平均速度的定义
运动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定义式是V=s/t.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米/秒,符号m/s,也可用千米/时(km/h),厘米/秒(cm/s)等.
四.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五.加速度
(l)在变速运动中,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2)加速度的定义式是a=vt-v0/t(2)加速度是描述变速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加速度越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运动速度的变化越大.
(3)加速度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表示速度增大;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表示速度减小.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时,物体作曲线运动.
(4)加速度的单位是米/秒2,符号m/S2.在实际运算时也可用单位cm/s2等.
六.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的应用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V=s/t.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数值上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t.知道了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利用位移公式可求出给定时间内的位移.
(3)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两种:一种是匀加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另一种是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
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1)速度公式vt=v0+at.该式给出了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位移公式s=v0t+½at2.该式给出了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v1²-v0²=2as.这个公式中,不含时间t.
(4)S=(v0+vt)/2该式给出了单方向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规律
以上五个物理量中:s、t、a、v0、vt,除时间t外,s、v0、vt、a均为矢量。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以t=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vt和a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八.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的应用(1)Δs=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可以推广到sm-sn=(m-n)aT ²
-(2).V=(v0+vt)/2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初、末速度的算术平均.
九.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它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2)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公式为Vt=gt;位移公式为h=½gt²
(3)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表示重力加速度g(4)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为重力加速度g,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不同。通常取g=9.8m/s2
十、力
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3.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其合成与分解遵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要完整地表达一个力,除了说明力的大小,还要指明力的方向.
4.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名称是牛顿,符号N. 5.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通常用力的图示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7.力的测量:常用测力计来测量,一般用弹簧秤.8.8.力的分类:
(1)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2)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说明:性质相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反之,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十一.重力
1.重力与万有引力: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如图所示,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2.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但重力不是万有引力.3.大小:G=mg.一般不等于万有引力(两极出外),通常情况下可近似认为两者相等.4.方向:竖直向下.说明:(1)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是相对于水平面而言,垂直向下是相对于接触面而言.(2)一般不指向地心(赤道和两极除外).十二.重心
(1)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2)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直棒的重心在棒的几何中心上.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3)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十三、弹力
1、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改变叫做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是由于施力物体形变而引起.例如a对b的弹力是由于A形变而引起.3.产生条件:(1)直接接触;(2)发生形变.4.弹力的方向
⑴支持面的弹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受力物体.⑵绳对物体的拉力总是沿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⑶杆对物体的弹力不一定沿杆的方向.5.弹力的大小:(1)与物体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一般情况下弹力的大小需结合运动状态来计算;
(2)弹簧弹力大小的计算.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F跟弹簧的形变量x成正比,即: F=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N/m.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因素(材料、长度、截面)确定,与F、x无关.说明: 一根弹簧剪断成两根后,每根的劲度k都比原来的劲度大;两根弹簧串联后总劲度变小;两根弹簧并联后,总劲度变大
十四.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处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大小:滑动摩擦力Ff=μFN;其中FN是压力,μ为动摩擦因数,无单位.说明:⑴在接触力中,必须先分析弹力,再分析摩擦力.⑵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用公式F=μFN,其中的FN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3.动摩擦因数 动摩擦因数μ是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与这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的比值.μ的数值既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又跟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等)有关.在相同的压力下,动摩擦因数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动摩擦因数μ没有单位.
十五.静摩擦力大小
(1)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之间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静摩擦力.
(2)必须明确,静摩擦力大小不能用滑动摩擦定律Ff=μFN计算,只有当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其最大值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即Fm=μFN ⑵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一种被动力,与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有关.求解静摩擦力的方法是用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即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 0<Ff≤Fm 摩擦力方向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对物体来说,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7.发生范围: ①滑动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间,但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 ②静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但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规律方法总结
(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原来的静止是有运动趋势的静止.且假设接触面光滑后物体发生的相对运动方向即为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从而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十六.摩擦力大小计算
①分清摩擦力的种类: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②滑动摩擦力由Ff=μFN公式计算.最关键的是对相互挤压力FN的分析,它跟研究物体在垂直于接触面方向的力密切相关,也跟研究物体在该方向上的运动状态有关.特别是后者,最容易被人所忽视.注意FN变,则Ff也变的动态关系.③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是物体将发生相对运动这一临界状态时的摩擦力,它只在这一状态下才表现出来.它的数值跟正压力成正比,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都跟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密切相关,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无直接关系.因而静摩擦力具有大小、方向的可变性,即静摩擦力是一种被动力,与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有关.求解静摩擦力的方法是用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即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 0<Ff≤Fm 十七.物体受力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2.按顺序找力 必须是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4.需要合成或分解时,必须画出相应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在解同一个问题时,分析了合力就不能再分析分力;分析了分力就不能再分析合力,千万不可重复
十八.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1)某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互为逆运算.(3)当两个力没一直线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则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方向与两个分力的方向相同;如果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则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差,方向与两分力中数值大的那个分力相同.
(4)如果两个分力互成角度地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合力的大小与方向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
十九.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说明:①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②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际上是一种等效替代.③由三角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如果n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个力的合力为零.④在分析同一个问题时,合矢量和分矢量不能同时使用.也就是说,在分析问题时,考虑了合矢量就不能再考虑分矢量;考虑了分矢量就不能再考虑合矢量.⑤矢量的合成分解,一定要认真作图.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分矢量和合矢量要画成带箭头的实线,平行四边形的另外两个边必须画成虚线.各个矢量的大小和方向一定要画得合理.二十.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l)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先选定一个标度,并用一点代表受力物体,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已知力和待求力的图示.如求两力之合力,就从受力点作此二力的图示,以它们为邻边,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到一条过受力点的对角钱,则合力的大小由对角线的长度和选定的标度求出,合力的方向用合力与某一分力的夹角表示,可用量角器置出对角线与一条邻边间的角度.如求一个力的分力,就从受力点先作这个力的图示,以它为对角线,再根据其他条件作出平行四边形,得到过受力点的邻边,就可以求得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了.
(2)当两个力互相垂直时,对应的力平行四边形为矩形,这时,两个力及其合力对应成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可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知识解直角三角形以求出力.
二十一.牛顿第二定律
一、运动状态的改变
1、运动状态改变的含义(1).一个物体的速度不变,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而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改变了,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2)速度是矢量,故无论是速度的大小改变,或速度的方向改变,或两者同时都改变,都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3)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也就是物体有了加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4)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二十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性质相同。而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二十三。曲线运动(1)性质:是一种变速运动。作曲线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和所受合力不为零。(2)条件:当质点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质点做曲线运动。(3)力线、速度线与运动轨迹间的关系:质点的运动轨迹被力线和速度线所夹,且力线在轨迹凹侧
二十四。平抛运动规律
1.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轨迹方程为y=(g/2v0²)*x 2.几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1)加速度
①分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零,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为g。
②合加速度:合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因此,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速度
①分速度: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二十五。热量、功与功率
1.热量:热量是内能转移的量度,热量的多少量度了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内能转移的多少。
2.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1)功的公式:cosFlW(α是力和位移的夹角),即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热量与功均是标量,国际单位均是J。
(2)力做功的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做功既可以说成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也可以说成是物体的位移与物体在位移方向上力的乘积。
(3)功的正负:根据cosFlW可以推出:当0° ≤ α < 90° 时,力做正功,为动力功;当90°< α ≤ 180° 时,力做负功,为阻力功;当 α=90°时,力不做功。
(4)求总功的两种基本法:其一是先求合力再求功;其二是先求各力的功再求各力功的代数和。
3.功率: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1)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公式分别为:和cosPFv,式中是F与v之间的夹角。功率是标量,国际单位为W。
(2)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长时间正常工作时输出的最大功率。机械在额定功率下工作,F与v是互相制约的;实际功率是动力机械实际工作时输出的功率,实际功率应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发动机功率不能长时间大于额定功率工作。实际功率P实=Fv,式中力F和速度v都是同一时刻的瞬时值。
二十六。机械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表达式为Ek=1/2mv²。
2.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势能,其表达式为Ep=mgh,其中h是物体相对于参考平面的高度。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正值表明物体处在参考平面上方,负值表明物体处在参考平面下方。3.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由于有弹力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
弹簧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为:Ep=1/2kl²,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l为弹簧的形变量。
①物体系内动能的增加(减小)等于势能的减小(增加);
②物体系内某些物体机械能的增加等于另一些物体机械能的减小 二十七。能量守恒定律
(1)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2)变式表述:
①物体系统内,某些形式能的增加等于另一些形式能的减小;
②物体系统内,某些物体的能量的增加等于另一些物体的能量的减小。二十八。电荷
(1)自然界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元电荷: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电荷量e叫做元电荷。
(3)点电荷:与质点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只有当一个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才可以视为点电荷。
(4)电荷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电荷的转移
(1)起电方式:主要有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三种。(2)起电本质:电子发生了转移。
电荷的分布:带电体突出的位置电荷较密集,平坦的位置电荷较稀疏,所以带电体尖锐的部分电场强,容易产生尖端放电。避雷针就是利用了尖端放电的原理
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其表达式:F=k(Q1Q2/r²)电场
1.电场:电荷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是通过电场发生相互作用的。
物质存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物,一种是场。电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它可以通过一些性质而表现其客观存在,如在电场中放入电荷,电场就对电荷有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1)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静电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其定义式:E=F/q。
(2)物理意义:电场强度是反映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及其受到的静电力F无关。它的大小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
(3)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电场力F=qE
电场线: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电场而引入的假想的曲线,电场线的疏密反映了电场的强弱,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电场方向。
不同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是不同的。静电场的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穷远发出,终止于无穷远或负电荷;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间距相同、相互平行的直线。
二十九。电流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1)形成电流的条件:要有自由移动的电荷,如:金属导体中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电解质溶液中有可以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导体两端要有电压,即导体内部存在电场。
(2)电流的大小: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量Q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表达式:I=Q/t (3)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但电流是标量。)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成正比。其表达式:Q=I²Rt 热功率:在物理学中,把电热器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热功率。其表达式:
P=Q/t=I²R
三十。磁场的性质
1.磁场是存在于磁极或电流周围的特殊物质。磁极与磁极之间、磁极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等一切磁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实现的。
2.磁感线
(1)磁感线是用来形象描述磁场的假想的曲线,磁感线的疏密反映了磁场的强弱,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2)磁铁外部磁场的磁感线从N极到S极,内部则从S极回到N极,形成闭合且不相交的曲线。直线电流、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的方向用安培定则判定,通电螺线管相当一条形磁铁。地球是个大磁体,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但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
3.磁感应强度B(1)磁感应强度是描述磁场中某点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2)在磁场同一地方,电流受到的安培力F与IL的比值是一个常量;在磁场中不同地方F与IL的比值一般不同,因此F/IL可用来描述某处磁场的强弱。定义磁感应强度B=F/IL,但B与F、IL无关,由磁场本身决定
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反映了磁场强弱;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就是磁场的方向,即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场力的方向。
三十一。磁场的作用
1.安培力F: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
(1)大小:当B与I垂直时F=BIL,式中L是导体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I为流过导体的电流;当B与I不垂直时,F<BIL;当B与I平行时,F=0。
(2)方向:F垂直于B与I、L所决定的平面,既与B垂直,又与I、L垂直,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
(3)应用: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发生转动的原理
电磁感应现象 1.磁通量:(1)穿过一个闭合电路的磁感线越多,穿过这个闭合电路的磁通量越大;(2)磁通量用Φ表示,单位是韦伯,符号Wb。
Φ=BS 三十二。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产生感应电流的办法有很多,如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磁铁与线圈的相对运动,实验电路中开关的通断,变阻器阻值的变化,从这些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三
十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内容:电磁感应中线圈里的感应电动势跟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
2.表达式:E=n(ΔΦ/Δt) 三十四。交流电
1.交流电的产生: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由于在不同时刻磁通量的变化率不同,产生大小、方向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这种电流叫交流电。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叫正弦交流电。
.电磁波的特点
(1)电磁波传播不需介质,可在真空中传播;(2)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c 三十五。电磁波谱
无线电波:波动性明显;红外线:有显著的热作用;可见光:人眼可见;紫外线:产生荧光反应;X射线:贯穿能力强;γ射线:穿透能力很强。
以上排列的电磁波频率由低到高,波长由长到短 电磁波的应用和防止
(1)应用:电视机、收音机、摄像机、雷达、微波炉等。(2)防止:电磁污染、信息犯罪等
三十六,物理主要基本概念、规律: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是一理想化模型。
3、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4、位移—时间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夹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
5、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6、速度—时间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夹角的正切值表示加速度;速度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无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8、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9、实验:打点计时器(计时仪器)的应用
(1)电磁打点计时器用10V以下的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周期为0.02s。(2)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用220V的交流电源,频率也为50Hz,周期为0.02s。
10、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11、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
12、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13、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它跟物体的几何外形、质量分布有关。
14、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产生弹力的原因: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15、产生摩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弹力与摩擦力的关系: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16、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17、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18、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即F合=0)。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理解: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0、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唯一决定。
2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物体受力情况 ⇋ 牛顿第二定律 ⇋ a ⇋ 运动学公式 ⇋ 物体运动情况
22、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23、力学单位:单位制是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单位体制。
24、功: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功率是标量。
25、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位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6、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原理:∣△Ek∣=∣△Ep∣ 实验可不需要天平
27、质点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轨迹向其受力方向偏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速度方向是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8、物体实际所做的运动是合运动;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
29、平抛运动:被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不考虑空气阻力)所作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30、线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时刻变化,但大小不变;速率、角速度、周期、频率不变。
3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2、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33、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用摩擦和感应的方法都可以使物体带电。
34、电场强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方向规定: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同。
35、电流的概念:大量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产生条件: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36、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37、磁体和电流的周围都存在着磁场,磁场具有方向性,规定为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
38、磁感线的疏密程度反映磁场的强弱;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39、不论是直线电流的磁场还是环形电流的磁场,都可以用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方向。
40、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函数 第8篇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暴露出的几个问题
1.基础知识环节薄弱,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理解掌握基本概念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然而有的考生却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对基本知识学习和理解的困难。例如,考生搞不清什么是网址、什么是IP地址、什么是邮件地址,更搞不清只读内存ROM与随机存储器RAM、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概念。他们没有认真地去学习、去实践、去思考诸如文件的类型、文档传输协议ftp、传输速率bps等。忽视了一些比如网页地址URL、回收站Recycling station等重要问题,这样导致了一些基础题失分率较高。
2.基本操作技能生疏,简单操作得分较低。一些考生在重命名文件、文件包或文件夹时错误地输入字母,面对Windows操作题,错误地以“移动操作”来替代“复制操作”,不懂如何创建文件,而只会创建文件夹。还有的考生面对Excel操作题时,他们对如何选定单元格、筛选数据、在正确的位置按要求建立图表、先进行排序再分类汇总等操作的技能还比较生疏。导致得分率较低。
3.灵活应变能力较低,分析问题能力缺失。一些考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缺少灵活性,会考时的题型稍一变化就不知所措了。比如,某个软盘已经储存了1200KB的文件,对于这个软盘还能储存大约多少KB文件,却有15%的考生不知道。还有一些考生不会分析最简单程序的运行结果,比如,有一道题只有一句是输出语句,其他的全是赋值语句,就这样的题目做错的考生竟然达到了30%。考生失分的题目很多是需要稍加分析的题目。这样的失分非常可惜。
综合审视会考情况,所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考生片面地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与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的基本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强化操作技能训练。现行信息技术教材的基本要求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以及《江苏省高中会考纲要》是信息技术会考命题的依据。纵观近几年的会考试卷,突出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是一个显著的亮点。因此,要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对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师应综合分析与掌握考生学习的情况,对于不同基础的考生,可运用分层教学法来进行复习教学。对于基础知识较扎实,操作能力较强的考生,教师可采用“会考复习”和“能力培养”双管齐下的方法;而对于基础知识较薄弱,操作能力较差的考生,应重点加强训练,复习“双基”。
2.设计科学复习方案,运用有效复习方法。教师在复习方案的设计和具体的复习中,要抓住会考的知识点进行研究分析,突出基础的和主要的东西,突破重点,攻克难点,解决疑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复习与其他学科的复习有所不同,每个模块后面的习题应要求考生全部做好做对,特别是一些需要进行操作的题目,更要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教师要掌握好复习内容的量,主要应让考生得到充分的操作练习。一定要夯实基础,提高操作能力。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搞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这样就能举一反三,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升,考试时就更能“左右逢源”。
3.关注不同层面考生,因材复习全面提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特点,教师应将考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作为重点。考生在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个体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硬件条件的不同而决定的。接触计算机机会多的考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就多,而接触计算机机会少的考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就少,这就产生了大层面上差异。因此,教师要因材复习,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考生要重点给他们复习基础知识,而且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他们多上机练习,促进操作技能的提高。而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考生应将复习的侧重点放在知识的提高与拓展上。
4.加强上机操作练习,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考生上机操作,而上机操作正是信息技术会考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考生动手操作的指导,在上机教学中,要让考生在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操作的熟练度,并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考生上机操作中,教师应布置好操作任务,让考生主动思考、自己动手,而不是给他们现成的答案,在主动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的能力。只有通过上机,才能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只有让考生把基础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基础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因此,在复习阶段要实现知识学习与上机操作同步进行,在最后的阶段尤其要增加上机练习的机会和时间,熟能生巧,巧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