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冲突理论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7
1

冲突理论范文(精选11篇)

冲突理论 第1篇

(一) 马克思的冲突思想

马克思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现代冲突理论的大师。其冲突思想影响深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财产和资本私人占有的经济关系, 这种经济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深刻根源, 更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第二, 阶级的产生为冲突的发生提供可能。第三, 社会冲突在私有制条件下往往表现为阶级斗争。

(二) 齐美尔的形式冲突理论

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经典著作《冲突论》中, 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社会生活中协调与冲突、吸引与排斥是一种常见的普遍存在的形式, 是不可避免的。第二, 冲突产生的原因不仅是利益的反映也是敌对本能的反映。第三, 冲突的激烈程度的影响因素:一是冲突各方的团结紧密程度;二是冲突各方的情感投入程度;三是对冲突的理解程度。第四, 齐美尔视冲突为一种交往形式。第五, 冲突的作用在于:一方面, 冲突可以划清社会交往各方面的界线, 促使社会交往各方都能够维持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 通过冲突可以把冲突各方所具有的对立情绪宣泄出去。

(三) 韦伯的三维冲突分析模式

韦伯关于社会冲突的观点, 集中体现在传统权威社会向法理权威社会过渡的论述中, 韦伯指出代表着占有利益的会议机构将会重视意见的一致性和团结, 然而却并不总是能达到, 因为任何通过社会等级特权的占有都会制造相互冲突的特殊利益。现将他的观点概括如下:第一, 社会冲突有三个潜在因素:1.权力、财富和威望存在高度相关。2.报酬的分配。3.低的社会流动率。第二, 具有号召和影响力的领袖人物出现是使这种潜在因素外化为现实的社会冲突的关键。

二、现代冲突思想百花呈现

(一) 米尔斯从权利精英看社会冲突

米尔斯的权利精英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之上。其基本观点如下:第一, 权利精英理论。米尔斯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社会的权利坚不可摧。精英寡头集权利、财富和声望于一身, 而普通民众受控于精英力量, 无法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所有重大决策都由少数寡头做出。第二, 无人身操纵理论。米尔斯认为现代科层制的主要趋势是统治者运用操纵, 个人面对经理权贵已无法立足。

(二) 科塞从冲突的功能分析冲突理论

科塞被视为冲突功能论的大家。他的基本观点如下:第一, 冲突对群体的聚合功能。第二, 冲突的群体保护功能与安全阀制度。第三, 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第四, 冲突与紧密社会关系中的敌意。第五, 群体结构中冲突的影响及其功能, 冲突有助于消除某种关系中的分裂因素并重建统一。第六, 冲突催生了规范与联合。科塞从深层次分析了冲突的原因、类型和影响等, 深入探讨了怎样驾驭冲突使其发挥积极有利的一面。冲突的正功能的突出表现就是其具有“安全阀”的作用。

(三) 达伦多夫从辩证冲突理解冲突理论

同科塞一样, 达伦多夫深受马克思和韦伯的双重影响, 也属于冲突论中的“分析的理论传统”, 提出了辩证冲突论。达伦多夫着眼于社会结构与变迁问题的研究, 用结构分析的观点来分析冲突问题。达伦多夫把冲突的变量条件分为三组:首先, 组织条件。他将社会群体分为“准群体”和“显群体”。前者即没有阶级意识的结合体, 后者是组织起来的、有明确利益要求和目标的群体。其次, 冲突条件。达伦多夫研究了影响冲突的强度。他指出, 影响冲突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社团的重叠程度。重叠程度越高, 冲突的强度越大。反之, 重叠程度越低, 冲突的强度越小。一是权威关系和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再次, 变迁条件。达伦多夫指出影响冲突的烈度有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经济的剥夺, 一是冲突的调节。前者是指, 如果统治阶级对经济的波度是相对的, 暴力冲突就不太可能发生。如果是绝对的, 则有可能发生。后者是指, 如果统治者采取一定途径为人们提供缓解不满情绪的机会, 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变小。

三、国内冲突研究精彩纷呈

国内学者对冲突的类型做了详细的概括。按冲突的主体、规模、性质、方式、强度以及手段与目的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按主体:可分为个人冲突、集体冲突、社会冲突;按规模:可分为个人之间的冲突和集团之间的冲突;按性质:有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思想冲突、文化冲突、宗教冲突、种族冲突、民族冲突, 以及阶级冲突和国际冲突等;按方式:有辩论、口角、拳头、决斗、仇杀、械斗、战争等;按强度:可分为对抗性冲突和非对抗性冲突;按照手段与目的:把经济纠纷、乱收费、宅基地纠纷、干部以权谋私、日常生活琐事归为手段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 , 把家庭矛盾、思想与宗教信仰矛盾归为目的性冲突 (非现实性冲突) ;按学理化的角度:一类是结构性的社会冲突;另一类是行为性的社会冲突。

四、冲突的形式探讨

李琼还对转型期的社会冲突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几个层面对冲突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一) 冲突的功能分析

国内学者在研究社会冲突的功能时, 总试图从多重视角来分析。并更多倾向于研究社会冲突的影响, 他们大多认为冲突既有消极的破坏性与分裂性作用, 又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 冲突与结构、利益等因素的比较研究

在冲突与社会结构方面, 有的学者认为, 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结构要素分化过快造成结构整合与要素分化之间的“断裂与失衡”。

冲突与利益的研究, 许多学者都认为, “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 也是所有冲突的实质所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避免或完全消除社会冲突。

冲突与制度规范的关系之间, 有学者认为, 制度一方面不仅调节了利益冲突也降低社会交往的成本。另一方面, 隐性制度化现象人为地扩大了社会不平等。

冲突与心理观念方面, 首先, 心理是对生活界的表现为一定情感、态度、信仰、性格和价值取向的自发性的主观反映。其次, 新旧思想文化之间的对立是引起社会冲突的认识根源。

对社会冲突调节机制的研究。在这方面, 我国的张善炎认为, 我国经历了倡导德政一体化和倡导法制的模式。

五、总结

社会冲突的研究需要从以下方面做进一步的加深。首先, 新研究领域有待开拓。社会冲突的定义、成因、类型、功能和防止措施大多都已论及, 但是社会冲突成因与形成机制的关系问题以及形成机制的因素和阶段问题尚未弄清楚。在社会冲突原因的探讨中, 宗教之争仅被提及却无专门的论述。其次, 有待深化的研究内容。目前对社会冲突和利益、制度、组织等的关系不同的看法,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对社会冲突的具体影响;社会冲突的类型和特点对制度组织的影响。而且针对结构性因素的方法匮乏。最后, 有待澄清的研究问题。1.社会冲突与阶级冲突的界定与区分不明。2.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却没有解决社会冲突的制度化手段。大都所采取权宜性措施,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冲突产生的问题, 反而人为地强化了社会冲突的敏感性。研究社会冲突问题时也过于强调社会稳定要素, 强调资源配置集中, 强调政府在社会中的控制作用。

摘要:冲突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乃至全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齐美尔、韦伯等所奠基的学说是冲突理论的基础。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等批判继承了马克思、齐美尔和韦伯等人的社会冲突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即社会冲突理论。本文对国内外冲突理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探讨了其有待发展的方向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冲突,理论研究,冲突流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年版.

[2]齐美尔.冲突和群体成员网络, 参问帕森斯边《社会理论》, 第13页.

[3]米尔斯.上层圈子.引自査伯利斯编《冲突论观点的社会学读物》.

[4]科塞 (著) , 孙立平等 (译) .社会冲突的功能:前言.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年版.

化解冲突的“冰山”理论 第2篇

这是我在最近上一个心理学继续教育课程的时悟到的。

我答应给朋友写文章,她也没说具体要稿时间,结果两周后打来一通电话把我臭骂一顿,在电话这头,我拿着手机害怕起冲突,于是不做解释,只将手机扔在办公桌上任凭她说。按照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我的冰山表面只有行为:手机被扔在桌上,我的“冰山”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按应对/沟通姿态来说,我这也是讨好型。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感觉也是很不舒服的,虽说我和朋友之间没起冲突,但我很沮丧,失落。我感觉自己挺没用的,这么不被信任。我期待自己能更加从容地处理这些沟通方面的问题,也期待我的朋友多给我一些理解,更加信任我。虽说冲突没有发生,我依旧感觉自己很糟糕,如果十分是满分的话,我自己的心理能量已经跌到了六分。

当我的同学洞察出我卡在了对冲突的看法上时,我似乎看到了一些曙光。诚然,冲突其实就是不同,就如我们有着不同的长相,不一样的身高一般。这时,我的心理能量已达到八分了。

冲突提醒我们:原来这个就是我(或他)的接纳范围啊。冲突的结果是达到新的自我认识并且实现冲突双方关系的深入发展。而我,选择跟朋友聊聊我的“冰山”,也详细谈谈约稿的一些具体事宜。相信,我们的关系会更加融洽。

冲突理论视野下的成人教育 第3篇

一、冲突理论的诞生及基本主张

冲突理论在社会学里早就存在。波兰社会学家甘普罗维兹认为, 自古以来冲突状态就支配着人类的生活, 社会的生命就是一连串冲突的循环。但是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中, “冲突”一直未能引起学者的注意,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在美国的一些社会学研究中迅速发展, 得以兴起。

冲突理论学派强调社会权力和冲突, 这是借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观点。他们认为均衡只是社会的暂时态, 冲突才是社会的常态, 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教育社会学中有两个著名的冲突论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冲突理论和新韦伯主义取向的冲突理论。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1.不论是什么社会, 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都充满着不平等现象;2.不平等分配在社会中容易造成利益冲突;3.利益冲突会使资源的享有者和丧失者成为对立的两方;4.冲突和对立会引起社会结构体系的再组织和变化, 最终为将来的不平等创造条件。

教育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 本身就有着诸如不平等、冲突等的因素存在。教育往往为社会的中上阶层所控制, 势必会导致教育只是为强势群体服务。这样, 教育的内容是配合社会中上阶层的经济活动项目与范围而设;教育的内涵与运作也要受到其政治势力的干涉;社会底层的贫苦劳动者, 他们的下一代处于不利的学习位置, 自然难以取得高等的学历。教育实质上成为了政治统治者实现对社会控制的工具, 尤其在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现象更为显著。长此以往, 这样的教育传递出的价值观, 只会有利于强势阶层的发展。普通民众所接受的社会化其实就成了强势阶层主导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知识技能的社会化。

二、冲突理论视野下的成人教育

我们可以看到, 冲突理论学派的研究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平等的关注, 在这种理论关照下, 成人教育问题就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一个透视镜。作为研究对象的成人教育, 其受教育群体的个体阶层分布如何, 接受成人教育者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可能性高低便成为冲突理论学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成人教育体系是一项多主体参与、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 面临着更加多元、复杂的矛盾与冲突。成人教育中的行为主体, 在教学教育及教学管理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分歧, 譬如目标不一致、意见不相同或因为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态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办学定位——公益和营利之间的冲突

成人教育是为国家为社会再培养人才, 实现人的继续社会化的教育, 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创建学习型社会”“打造人力资源强国”的三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导下, 成人教育的领域日益多元化、开放化, 但与义务教育或普通教育体系不同的是, 成人教育是补充性的、选择性的。怎样才能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分担教育成本, 是成人教育必需考虑的问题。但是, 教育产业化与公益性的矛盾在成人教育办学上似乎有着更为复杂的冲突。近年来, 发生在高校的腐败案中有不少与批发成人教育文凭非法赢取利润有关,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人教育的经济属性。

从办学定位来讲, 继续教育可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机构。非营利性机构旨在为公共服务, 且这项服务是公益性质的, 为更多社会成员接受再教育提供机会。营利性机构以市场化运作为操作手段, 以更为优质的服务赢得教育市场。换句话说, 成人教育就是服务性产业, 能否合理地利用市场营销战略对继续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能否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取胜, 才是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 教学主客体——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对于成人教育体系而言, 教学的主客体不再仅仅是指师与生的关系, 它同时也包括教师与管理者的关系、学生与管理者的关系。以往的成人教育, 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现代成人教育中, 尤其是网络虚拟环境的情境下, 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冲突会显得更为复杂。

成人教育是一项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竞争的教育组织机构, 其生命力受到办学效率以及社会公平的双重制约。成教机制的良性运转, 必须依赖于具有高效执行决策力的管理层。与其相悖的是, 管理层本身并不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 却要要求管理者对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最终评价施加严格的行为控制。这样, 教师与管理者之间又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教学管理思想等各方面造成了冲突和矛盾。加之成人教育的生源构成较为复杂, 社会阶层分布广, 年龄跨度大, 生活经历也形形色色各不相同, 自觉性差, 因此也极易引起教学和管理工作上的冲突和矛盾。

(三) 评价体系——分数与能力之间的冲突

目前, 我国成人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兼有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企业技能培训等多重功能。接受成人教育的学习者目的也不尽相同:有人真心向学, 为继续深造, 求得一技之长;有人迫于奖评职称, 为升职加薪, 只求一纸文凭。社会公正尚不健全, 社会关系在用人制度中又过分夸大,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成人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取得高等学力文凭。就眼下而言, 成人教育几乎就是“文凭教育”的代名词。人们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偏差愈来愈深, 认为成人教育实为高校创收的手段, 认为高校就是在利用成人文凭教育赚钱,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有的成人教育机构疏于对教学的监督管理, 盲目扩大办学规模, 造成人才质量严重下降。同等学历中, 用人单位不愿录用持有成人教育文凭的人才, 成人教育文凭的社会竞争力明显低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统招生也是不争的事实。

上述这些问题反映在教学评价上则突出表现为分数与能力的冲突。成人教育所开展的课程应该是经过实践论证的, 对于提高能力具有一定作用的, 让学习者觉得实在有用的东西。但是当前的成人教育考核形式仍然以笔试为主, 导致不少学员往往“临阵磨刀”, 甚至在考场上肆无忌惮地作弊违纪行为, 只为取得及格的成绩, 拿到相应文凭, 恰恰最为关键的实习、实训环节却被忽略淡去, 造成成绩和实际能力上的矛盾冲突。

三、成人教育中的冲突是促成教育变革的动力

参加成人教育的个体阶层分布情况以及接受成人教育者是否能实现向上的社会阶层流动, 体现出谁在教育中获益的问题。就目前我国实际而言, 成人教育的受众大部分是未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或是高考失利者。从冲突理论研究的关注点来看, 他们之所以没能顺利进入普通高校, 可能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 其家庭处于社会地位的中下层, 他们所能享有的教育资源还不足以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统一高考中实现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愿望。

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由不同的利益团体组成的, 其中既有以高等院校为依托的继续教育二级学院, 也有校企合作的工学交替办学和私人办学。不同身份集团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随着各地方办学机构面向市场依法招生的自主权逐步扩大, 政府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成人教育监管机制, 保证成人教育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我们相信, 成人教育所反映出来的机会和实质不平等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成为教育变革的动因, 并推动多元文化教育格局中教育公平的实现。

毫不忌讳地讲, 前二十年, 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文凭背后的利益链, 支撑我国成人教育大楼的也始终是文凭这块基石。但是时代在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形势下,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竞争, 知识的竞争。知识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换代。成人教育, 尤其是依托于现代远程技术的网络教育对于人才的再培养和再深造具有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改革成人教育观念和体系势在必行。对于成教对象而言, 要积极转变思想, 利用成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克服工学矛盾的难题, 以真正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作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以自我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闫冬, 姜雪.论继续教育与社会公平.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

[2]李轶芳.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冲突理论述评.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6) .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理论分析 第4篇

2014级社会工作 王子傲炳 104042014026

摘要

随着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民众对现实生活以及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2016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也恰好反映出如今民众的经济利益诉求越来越高。首先,多起群体性事件发于同一利益诉求,如由e租宝非法集资案、高考减招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多地发生;其次,随着事件影响范围的扩大,媒体聚焦,报道增多,强化了民众对群体性事件的认知,进而“乐于模仿类似行动以取得关注”。而这些群体性事件的背后是更加深刻的经济社会问题,本文将以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对今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冲突 利益诉求 社会功能

一、群体性事件及其产生原因

所谓群体性事件, 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 扰乱社会秩序, 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这一界定指出了群体性事件的聚众性, 突出强调群体性事件的违法性和危害后果。下面列举一些2016年发生过的比较重大的群体性事件。

3月 黑龙江龙煤集团讨薪事件 5月 江苏抗议“减招” 6月 北京家长抗议毒跑道 6月 西安抵制网约车

6月 湖北仙桃抵制生活焚烧发电站 7月 多地因海南仲裁案抵制肯德基 8月 广东深圳抗议兴建垃圾焚烧厂

近几年,我国的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改革深化,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压力增大,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玉经济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使得劳资矛盾也更容易滋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也使得各方的利益更加难以协调,严重的则直接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都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且随着党内防腐工作的深入,民众越来越多地看到官员们“抢占”了许多社会资源,损害民众利益,这也不免引发民众的情绪,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但究其本源,群体事件的核心还是利益分配问题。

二、基于社会冲突理论视角的视角分析

社会冲突理论主要代表达伦多夫提出社会并不总是均衡一致的系统,冲突也并不是社会的非常态,社会具有两副面孔:一方面是均衡一致的,另一面则是充满冲突的。也就是说,社会冲突是具有普遍性的,是一种常态,甚至可以说社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群体性事件是很难避免的。

科塞的社会冲突论认为冲突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以破坏甚至伤害对方为目的。根据这个定义,科塞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各种物质性东西的分配不均和对非物质性东西的价值判断不一致。由此看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对立的双方基于不同的价值观而产生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而引发的社会斗争,是对社会资源的诉求。

如上文列举的黑龙江龙煤集团讨薪事件。从以往的新闻事件中我们知道“老板拖欠员工工资”这类事情也不是这一时的事件,而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长期的不到有效解决,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保障显得不那么有力。因此,往深层次讲,这类事件的发生时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人民群众不断积累的不满情绪得不到重视,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也是当前社会现实的反映,党和人民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党员究竟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值得深究,人民不相信执法部门,人民群众对党失去了信心,最终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来争取自身利益。

以社会冲突理论视角来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分析也同样地具有不可避免性。通过以上案例纵观我国近年群体性事件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是一种社会的常态,我们应该客观分析与评价,同时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其根本性的原因,它也反映了我国所处的时代的特征与社会的背景。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本身具有冲突性质。从原因上讲,归根结底,就是物质资源分配不均,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不一致导致的。在当今社会的突出表现就是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而引发的利益矛盾,利益冲突。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复杂化趋势,然而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导致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三)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指出,社会冲突有负功能亦有正功能,这取决于冲突的性质及社会群体或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一般而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负功能比较明显,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损害政府和国家机关形象。在当前社会中,许多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都与政府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教育部的减招、拆迁、领导贪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政府执政能力对公职人员办事公信力产生了怀疑,严重破坏政府公信力和形象。2.破坏社会秩序。许多群体性事件是带有暴力行为的,例如打砸汽车、乱拉横幅、阻碍交通,还给周围百姓造成混乱玉恐慌,对人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消极的影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四)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调节的观点,即社会冲突时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的。我们的党和政府可以从其中获得启示。既然群体性突发事件客观存在,不可避免,我们可以从社会调节的角度来探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这有利于今后预防甚至是后续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不导致进一步恶化的社会影响和后果。既然有冲突必然有相互对立的利益群体,那么在处理问题时,党和政府应该牢牢抓住这一矛盾双方,成立必要的专门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的公共机关,制定必要的规则,加强立法,正确及时合理地处理各类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加强建立社会的安全阀机制,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冲突。

参考文献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 第5篇

学生李浩因与同学打架,被班主任刘老师叫到了办公室。

刘老师非常恼火,问:“怎么又是你?我说过多少遍了,为什么你还要打架?”接着,刘老师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个学生,整天惹是生非,很威风吗?学习上不见你花那么多心思!”

李浩转过脸去,眼睛并没有看着刘老师,悻悻地说:“不关我的事,是他先打我的,你怎么不说他!”

刘老师一听更急了,用手指着李浩,提高了嗓门:“你看你这是什么态度,你究竟还懂不懂得尊重老师啊?”

李浩低下了头,双手来回地扯着自己的衣角,不急不慢地说:“我只是讲事实而已。”

……

案例中呈现的场景很多班主任都很熟悉。现实中,尽管很多班主任都有一份爱心和责任感,但面对问题学生却常常感到无法沟通,感觉自己总是在做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工作——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像一座坚硬的冰山,单凭班主任一份爱心或责任感实在难以消融,处理不当甚至会上升为师生间不必要的冲突。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外在行为中必定蕴藏着大量深层次的原因。深入了解这座人内心“冰山”的结构,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处理师生冲突。

一、认识“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首先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美国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维珍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用冰山比作人的内心,提出了著名的萨提亚冰山理论(如上图),认为这一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发现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1]。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心理学流派——神经语言程式学(简称NLP)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将它的应用领域从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迁移到更广泛的个人心灵成长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其后,“华人世界的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先生在其研发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冰山理论,使这一理论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冰山理论认为,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应对方式来源于他内心的一些情绪感受。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2],它与我们大脑中储存的经验回忆有关,反映了我们真正的感觉。情绪的产生源于一个人内心所持有的一套信念系统,它由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组成,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经由生活体验而产生的一种处事模式。如同冰山与冰山的根部相互连结的部分,期待、渴望和自我认知是每个人生命中都需要的东西,它们使人与人相互连结成为一个系统,同时也成为了系统中的人获得改变的能量和动力源泉。

二、基于冰山理论的师生行为分析

用冰山理论来分析上例中刘老师和学生李浩的行为,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双方的内心世界,促使事件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1.刘老师内心的“冰山”

在上面的案例中,刘老师采用了批评、指责的行为方式来应对学生李浩的不良行为和抵抗态度。这一行为基于对李浩违反纪律,以及对自己的不尊敬感到愤怒的情绪。进一步体会,我们可以感受到刘老师的愤怒情绪背后还隐藏着更丰富的感受——因自己的尊严受到打击而感到悲伤,因无法掌控面前的局面而感到恐惧等。这些感受可能源于刘老师固有的一些观点和信念: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规条,应该听从老师和尊敬老师。从更深层次分析,刘老师期待的是从学生良好行为表现中体现到自己的被尊重和被理解。可见,老师内心中渴望被接纳、被认同和被爱,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2.学生李浩内心的“冰山”

李浩在受到刘老师的指责后,首先是推卸责任,同时用责备的态度应对刘老师的批评。情绪上,李浩对自己受到指责而感到委屈,因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感到愤怒。更进一步的感受是,李浩对刘老师的不理解、不认同感到忧伤和恐惧。在李浩看来,自己是被迫还手的,并不是故意惹是生非,刘老师应该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下判断,只针对自己的处理是不公平的。这些信念的产生,与李浩的成长背景和家庭影响密切相关。可以确定的是,李浩期望刘老师能了解自己的苦衷,渴望获得刘老师的接纳和公平对待,渴望被理解、被爱,体会到自己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

3.两座“冰山”的比较

当刘老师和学生李浩这两座“冰山”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便不难发现,越往下探索,两座“冰山”越趋于一致。无论是刘老师还是李浩,都期待自己成为有能力、有价值的人,渴望自己被认同、被爱,这是人类所共有的生命追求。越往上探索,两座“冰山”越趋向于不同。因为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系统各异和角色身份差别而形成了人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造成对同一件事完全不同的理解。观点的不同决定了情绪感受的不同,最终导致千差万别的行为方式。

三、冰山理论对解决师生冲突的启示

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老师即时的反应大多是评判它是否符合各种规章制度的要求,然后对学生讲道理,这就使问题停留在行为层面。行为的发生已成事实,纠缠其中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出发点再好,也只会不断强化双方的负面情绪,破坏师生感情,导致原本学生的问题最终演变成师生间的冲突。萨提亚曾说过,行为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如果我们想要有效地解决冲突,就要思考如何应对问题。

1.寻找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如同冰山的基座,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深层次的期待和渴望都是相通的。由此,我们可以不认同学生的行为,却可以尝试接纳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如上例,当我们明白学生李浩顶撞刘老师的行为实际上是希望获得老师的接纳,那么在我们眼中李浩的形象就变得可爱多了,老师也更容易产生同理心,用更耐心和宽容的心态来应对;当我们明白刘老师指责李浩实际上也是希望获得李浩的支持,师生之间的距离马上就被拉近了。看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后,新的情绪感受自然会显现出来。

nlc202309031028

弗洛伊德说,人之所以做一件事,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就是为了逃避痛苦。对于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我们都可以从中寻找到其正面动机。如,学生总是不做作业,他是在逃避什么样的痛苦?可能是不想因成绩太差而被同学取笑,也可能是不想老师因此而对自己失望。学生总喜欢在课堂上大声讲话,他是在追求什么样的快乐?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话语能引同学发笑而沾沾自喜,也可能是想引起老师的关注而感知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2.觉察对方的内在信念

每一个人因为成长的轨迹不同,所形成的信念系统也各不相同。觉察师生冲突中学生所持有的信念,有助于教师读懂学生的行为。在刘老师与李浩的冲突中,如果刘老师能及时从相互对峙的局面中抽离出来,通过询问来探索李浩的意图和信念,如:你这样做了以后会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带给你什么?实际上你想要的是什么?就会获得新的觉察。有了新的觉察,就是转变应对方式的开始。

例如,某学生打了他的同桌。通过询问,班主任了解到学生这样做是想报复同桌,因为同桌弄坏了他的作业本,他认为报复了就能获得同桌以及更多人的尊重。这时,班主任可进一步问:打架后如果被老师批评、学校处分,你是否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呢?这是你想要的吗?当学生意识到打架行为不能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时,他所持有的“打架才能获得尊重”的信念才会动摇,才能主动地改正自己的行为。当然,接下来,班主任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父母的行为方式和内在信念,将转变学生信念的工作与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相结合。

3.挖掘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

冰山理论告诉我们,人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除了极少数的几种之外,其余都有其正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不是为我们指引方向便是给我们力量。案例中,李浩在和刘老师的冲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和恐惧等。愤怒促使李浩回击刘老师的批评,因为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而因害怕失去刘老师的理解和接纳,所产生的恐惧使李浩虽有不服,却也主动转换为更缓和的方式进行表达。可见,恐惧为他的行为指引了方向。

挖掘出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正面价值帮助学生从中有所体悟,获得成长。如某寄宿学校有一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每次打饭都以素菜为主,班主任发现后很心疼。一次,班主任又看到这位学生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吃着素菜,心里一热,就打了一份肉扣到学生碗里。没想到学生一口也没吃,二话不说就将碗里的肉和剩下的饭菜一同倒掉。班主任的好心没有换来学生的感谢,是因为学生被戳中了自卑的要害,愤怒使他表现出倒饭的行为。这时,班主任首先需要从自己悲伤失望的负面情绪中觉察到自己正面积极的期待和渴望,厘清关爱学生的动机本没有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接下来,班主任要思考,如何从事件中找到教育契机,将冲突转化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力量。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掘其中的正面价值:愤怒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不想被别人小看实际上你是想要什么?你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去拒绝不想要的,是否也能将它用于追求想要的?除了拒绝别人的施舍,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自己追求想要的?通过这样的沟通,学生才可能学会如何将愤怒化为奋发向上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海浪.探索"冰山"的秘密——介绍萨提亚理论[J].心理与健康,2008(11):22.

[2]李中莹.重塑心灵(修订本)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235.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广东广州 510440)

责任编辑 颜雪梅

冲突理论 第6篇

并发控制是协同工作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重要任务, 其目的在于保证协同工作环境中的用户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多个事务能够高效正确地并发执行, 产生一个可串行化的调度, 同时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1,2,3]。根据同步化原则, 可以将并发控制机制划分为两种类型:悲观并发控制法和乐观并发控制法。悲观算法使事务的并发执行在生命周期的开始就同步化, 即事务在试图访问数据库之前先检测是否有冲突。而乐观算法则将同步化延迟到事务执行周期的结束时, 即事务在试图访问数据库时才检测是否有冲突的存在。

概括目前比较常见的并发控制算法, 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 封锁法。封锁法是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常用手段[4], 它提供对共享数据的加锁和解锁, 用于控制用户的并发性操作。封锁法设计和实现较为简单, 但传统的封锁方法用于协同工作环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2) 事务机制。事务机制[5,6]是分布式数据处理领域广泛采用的并发控制算法, 但它不能满足协同工作环境的实时性要求, 事务机制的原子性和隔离性使事务执行过程不可见, 不合适交互应用。

3) 集中控制法。集中控制法是用一个集中控制进程来管理所有对共享对象的操作, 它接受用户的数据操作请求, 并将其广播给所有的用户, 从而使操作有序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4) 依赖检测。依赖检测是Stefik等提出的用于实时多用户并发控制的一种方法。它对每个操作给出时间戳, 然后根据操作的时间戮检查多个操作之间是否存在冲突。

5) 可逆执行。在可逆执行的方法中, 操作可以立即执行, 但与操作有关的信息将被保留下来, 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取消该操作。

2 基于粗糙集原理的冲突检测方法

在并发控制机制中, 冲突检测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能够鉴别出冲突的类型并加以分类和解决。然而传统的冲突检测算法只是根据操作的时间戮来检查多个操作之间是否存在冲突, 并没有考虑操作的重要性。在新一代协同工作环境中, 随着环境复杂性的加强, 并发冲突的特征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增加。单凭时间的先后来解决冲突, 会造成重要协作信息的滞后等问题, 给协同工作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粗糙集理论 (Rough Sets) 是由波兰华沙理工大学Z. Pawlak等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处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数学工具, 它为信息科学和认识科学提供了新的逻辑和研究方法, 能够有效地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 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 提取有用特征进而简化信息的处理。其理论已在机器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发现和决策分析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结合粗糙集理论, 提出了一种进行冲突检测的并发控制新方法, 利用粗糙集理论的知识分类和约简能力, 构建了冲突检测的新机制, 不但可以反映冲突事件之间的本质关系, 而且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2.1 基于粗糙集原理的冲突检测方法

将粗糙集理论应用于并发控制冲突检测的过程中时, 可以将系统中并发控制的对象视为论域中的实体, 并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

1) 将影响协同工作的重要因素首先抽象为条件属性。

2) 针对每个实体在不同条件属性下的取值, 设定阈值来进行离散化。被抽象出来的条件属性往往是一些连续的或是逻辑的变量,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设定阈值进行离散。阈值的设定要从全局观点出发, 离散化过程对判断冲突的准确性以及后期的其他操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3) 构造知识表达系统。

4) 对知识表达系统进行约简, 得出冲突检测的优先等级顺序。

5) 首先按照优先等级顺序来判断冲突;若同一等级中包含不可分辨事件, 可以放松约束的条件属性重复步骤3和4直至所有冲突都排列出优先顺序。

下面通过对某协同工作系统的具体分析来说明应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并发冲突检测的详细过程。

假设在某个协同工作环境中有8个用户, 即并发控制过程中有8个节点。根据分析抽象出 5个最重要的因素作为条件属性, 分别是“事件发生时间”、“事件重要性”、“用户级别”、“是否依赖其它事务”、“处理代价”, 依次编号为a、b、c、d、e。为各个条件属性分别设定阈值, 将其取值离散化为Vi={0, 1, 2} (i=a、b、c、d、e) , 得到如下表1所示的的知识表达系统。此过程中为每一个条件属性设定阈值是算法的重点。针对本系统的5个条件属性, 阈值设定的标准, 见表1。

论域U由编号为1、2、…、8的8个元素代表系统中的8个节点;条件属性集表示为A={a、b、c、d、e}。可以得到系统决策表, 见表2。

假设某时刻系统要在全部节点中针对协同工作环境下信息共享的处理情况进行并发冲突的控制。选取条件属性a、b、d作为主要因素条件, 可以对原有的知识表达系统进行约简。简化以后知识表达系统的决策表, 见表3。

接下来, 根据简化表中各个节点条件属性取值的重要性, 可以将节点划分为不同的优先等级:

Ⅰ级 (属性值中出现“2”) :节点3、6、7;

Ⅱ级 (属性值中不包含“2”) :节点1、2、4、5、8;

可以发现, 在同一优先级别中出现了不只一个的用户。此时, 需要根据各个属性的权值之和来判断同一优先级别中不同个体的优先次序。通过分析, Ⅰ级中3个节点的权值大小为D6>D7>D3, 所以这三者的优先顺序为6→7→3。根据这一方法分析Ⅱ级, 发现节点1、2、5、8的权值相等, 不可分辨。

为了进一步分辨4者之间的优先次序, 需要将简化以后的知识表进行扩展, 如将其扩展成原来的属性集{a、b、d}, 见表4。

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 得到权值 (D1=D5) > (D2=D8) 。进一步得到新的优先等级分类:

Ⅰ级:节点1、5;

Ⅱ级:节点2、8。

但是每一级中的两个节点仍然是不可分辨。所以还需要将知识简约表继续扩展, 如表5所示, 此时的属性集为{a、b、c、d}。

由表5可以得出这几个节点权值的比较值, D1>D5>D2>D8。至此可得出所有节点的冲突解决优先等级:6→7→3→4→1→5→2→8。

3 结论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将粗糙集理论应用于并发冲突检测具有以往并发控制算法所不具备的优点。

第一:它能从有限的协同工作环境中的角色和事件样本集, 反映出数据属性之间的本质特征关系, 通过属性约简得到最小分类检测规则集, 从而更有效地逼近理想分类模型。不但可以满足现在的冲突检测要求, 对于还未知的特征属性仍可有较好的检测率, 为今后的复杂系统提供可扩展空间。

第二:它综合了所有引发冲突的条件来进行检测, 比传统冲突检测方法中只按照时间戳为标准的检测方式更为合理。

第三:对于构造出来的信息决策表, 可以通过区分属性之间的重要性来反映不同属性 (因素) 对决策属性的依赖程度。特别是应用属性约简的手段, 可以剔除数据中存在的冗余成分和不相容性, 提取关键信息, 生成决策规则, 从而为科学化管理、预测和决策提供支持。

第四:可以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自动或人为的选取冲突检测的决定因素, 对于现实系统的应用具有很好的灵活性。

摘要:在分析常见并发控制算法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并发冲突检测新方法。该方法利用粗糙集理论较好的知识分类和约简能力, 构建了冲突检测的新机制。不但能够反映冲突事件之间的本质关系, 更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关键词:并发控制,冲突检测,粗糙集理论

参考文献

[1]肖波, 张东, 诸鸿文.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并发控制策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99, 1 (1) :101-110.

[2]冯晨华.CSCW系统中的并发控制机制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999 (4) :21-23, 41.

[3]冯晨华, 徐捷, 王鸿谷, 等.CSCW系统中的并发控制机制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999 (4) :21-23, 41.

[4]Hector Garcia-Molina, Jeffrey D Ullman, Jennifer Wi-dom.Database System Implementation[M].China Ma-chine Press, 2002:467-539.

[5]李国徽, 刘云生.实时数据库并发控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1, 22 (12) :1501-1503.

[6]单顺利.实时事务并发控制机制的设计及其实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9, 35 (4) :325-328.

冲突理论 第7篇

一、关系营销理论概观

关系营销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北欧的诺丁服务营销学派和产业营销学派在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营销环境的新变化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营销理论。关系营销指的是识别、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活动, 并且通过交换和履行承诺的方式, 使各方利益实现最大化。关系营销理论有以下四个重要观点:

第一, 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关系营销理论认为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是一种分工协作关系, 要求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将与主要合作者的关系视为企业经营战略和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合作能够弥补双方的不足, 增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有利于降低进入新领域的风险和减少无益的竞争, 使合作创造的效益大于单一企业的效益。

第二, 重视互利共赢。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关键在于了解关系各方的需求, 寻找利益共同点, 并努力使共同的利益得到实现, 而不能通过损害其中一方的利益增加某一方的利益。为此, 关系营销要求企业和相关利益方必须遵守互惠互利、诚实守信的原则, 把互利共赢作为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第三, 强调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只有双向的信息交流, 才可能使企业获得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理解和信任。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保持双向交流, 确保企业的营销理念等得到正确、准确地理解, 是企业对其客户、供应商、经销商以及企业内部成员等进行成功的关系营销的前提条件。

第四, 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督机构。现代营销系统的复杂性要求企业建立相应的关系管理部门, 用以追踪、监控营销系统中消费者、中间商、供应商等相关参与方的态度、行为等情况, 并根据监控反馈获得的信息及时协调企业内外的各种关系, 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

二、纵向渠道冲突的成因分析

纵向渠道冲突也称之为垂直渠道冲突, 是由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所构成的渠道体系中, 这些不同层级渠道成员因为利益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在纵向渠道冲突中, 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冲突最典型, 最难处理, 故本文把厂家与经销商的冲突作为纵向渠道冲突分析的主要对象。从关系营销的视角分析, 造成纵向渠道冲突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在目标和利益上存在差异。

在主要由厂家和经销商构成的渠道系统中, 有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之分。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厂家或经销商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导向, 于是就产生了不同个体目标之间、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之间的差异。当目标出现分歧时, 某一方采取的行动可能会妨碍另一方目标的实现, 从而引发冲突。譬如厂家承担巨大的产品研制风险成本和制造成本, 追求的目标是市场占有率、长期的发展和市场相对稳定增长。而经销商只承担分销成本, 对货源的选择余地大, 往往倾向于追求眼前利益。为了获取短期利润的最大化, 经销商就有可能采取无视厂家的策略, 拒绝执行厂家制定的渠道政策, 做出违背厂家利益的行为。

2. 角色不协调、分工不明确。

厂家和经销商在渠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承担不同的职责。厂家借助经销商的力量开展产品的分销, 依靠经销商的网络占领市场, 经销商则要依靠厂家提供良好的产品和灵活的销售政策获取利润。厂家和经销商只有分工明确, 相互配合, 才能实现各自的任务和目标, 达致双赢。而在渠道运作过程中, 往往出现有些职能无人履行, 而有些职能则被重复履行的情况。如在售后服务问题上, 什么样的售后服务由谁来提供, 厂家与中间商之间有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工, 当顾客需要服务时, 他们之间相互扯皮, 顾客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从而引发冲突。

3. 信息沟通不畅。

现实中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很多矛盾和冲突都是源于沟通障碍。例如, 经销商没有及时将特定渠道销售某种产品的信息传递给厂家, 又或者传递的信息没有被厂家正确地理解, 导致厂家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厂家各种渠道政策不能被有效地传递或被中间商正确地理解, 从而造成政策落空或变形。由于没有及时沟通, 误会、矛盾、积怨就会越来越深, 隔阂就会越来越大, 最终产生冲突。

4. 对经销商的选择和激励不当。

选择合适的经销商, 能确保生产商和经销商合作过程中更加顺畅, 减少双方在经营思路、经营目标方面存在的分歧。若厂家选择的经销商与企业未来发展目标不一致、与企业资源状况不相匹配、合作意愿不强、信誉较差, 在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矛盾。若厂家制定的激励目标与措施不合理, 如很多厂家经常使用“年终奖金”、回扣等措施鼓励经销商提高销量, 制定的销售目标过高, 经销商在完成不了规定的销售任务时, 就会走上恶性窜货的道路。

三、结语

从关系营销的视角透视纵向渠道冲突的成因, 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应注重与经销商的双向沟通, 要通过合作实现协同和双赢, 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 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 通过构建长期稳定的相互依存的营销关系, 促进彼此协调发展。

摘要:处理好企业与经销商的关系, 成为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关系营销的视角, 对纵向渠道冲突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这对于企业管理渠道冲突, 构筑稳定、高效的关系营销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系营销,纵向渠道冲突,渠道权力

参考文献

[1]于翠华, 侯颖, 田玉来.浅谈关系营销[J].商业经济, 2007 (6) :67-68.

[2]李海凤.关系营销——双赢渠道模式管理的重中之重[J].北方经济, 2009 (2) :91-93.

冲突理论 第8篇

美剧《绯闻女孩》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青春偶像剧,这部剧于2007年CW电视台正式开播第一季,全剧共六季,于2012年12月18日正式播完,播出后在美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特别是剧中人物的话语冲突具有深刻的意蕴,本文要运用关联理论来解读《绯闻女孩》的话语冲突。进而深化人们对冲突话语产生过程的理解,对于语言学理论完善和补充也很有价值。

二、关联理论及其适用原则

斯波伯和威尔逊共同提出关联理论,它后来成为语言学重要的核心理论。在他们看来,交际是一个不断与信息和交际密切联系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明示——推理过程。明示与推理这两个方面组成交际过程。他们认为人类交际活动存在着某种原则即:关联原则。这种原则根据相关交际信息来认识事物,任何日常的交际活动都意味着活动本身具有最佳的关联性。近年来关联理论是很受瞩目的语用学理论,它对语言交际的研究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广泛应用于不同的会话分析过程中。同时,冲突话语现象逐渐备受关注。

关联理论有两个,它们分别是认知关联原则和交际关联原则。前者是关联理论中的最大关联性。它与人类认知相契合;交际关联原则是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性。斯波伯和威尔逊区分了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最大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人类认知往往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因而,交际只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

总之,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必须确保说话人的意图被听话人正确理解,保持交际中的关联,从而使交际能顺利进行。因此,关联理论对于冲突话语的研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认知关联原则与认知有关,交际关联原则与交际有关。交际关联原则以认知关联原则为基础,而认知关联原则却可预测人们的认知行为,足以对交际产生导向作用。

关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分析工具。本论文以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为基础,旨在通过关联理论使人们更好地解读冲突话语,同时也扩展了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的运用范围,为该理论的运用提供了有效的验证。

三、《绯闻女孩》与关联理论相关原则的契合

《绯闻女孩》中有很多地方与关联理论相契合。

例如:由于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或者语境,导致听话的人会对话语产生误解,而且听话人也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绯闻女孩》中多处使用反义疑问句,这样的句式就容易产生话语冲突。例如:

埃里克:我们要去购物,不是吗?

鲁弗斯:我知道这是因为它可以在约会,有人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呃,电影票的价格还没涨多少,是吗?

查克:她对她有一定的光芒,不是吗?

丹:你知道是谁吗?你做,你不,你不会说什么?

内特:我的手套是今天,不是吗?

剧中语言的运用引起了一定的思考。电视剧的内容一方面不利于人们理解,一方面是引起大家关注的焦点所在。关联的交际原则是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了一个具有最佳关联的设想。因此,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取得最佳关联。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听话人也许不愿意或不能够提供最佳关联的信息,或无法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该信息,进而无法满足对方的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这就会造成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潜在的冲突。例如:在《绯闻女孩》中,男孩和女孩对话中经常会出现夸大性形容词和空泛的形容词,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双方的情感。例如:

埃利诺:你为什么这样说?你和我有一个奇妙的时间。

布莱尔:很漂亮。圣诞快乐,茨卡卢。这样我们可以发短信。

珍妮:是的,他聪明可爱,基本完善,而最好的部分是,我觉得他真的很喜欢我。

因此,最佳关联性达到的程度越小,话语中出现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或者可以说冲突性话语产生的原因恰恰就是缺乏关联性。换句话说,双方如果不明白,对方话语的交往意图,如果不产生这一意图的关联,话语冲突自然就会随之产生。

语言冲突是恋人间或朋友间发生的。话语冲突的结果是摧毁一个关系还是让它更亲密,这都取决于如何看待它。坏的方法不利于加强关系,而有见地的方法可以帮助恋人解决冲突,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他们可以度过所有的困难和挫折。恋人间的冲突与谈话,已经进行了与理解的成就和局限性的存在冲突话语研究。

通过本文可知,即使话语冲突的形式不相同,也可以用关联理论进行分析。首先,关联的基础是双方达到互明,如果两者不能互相明白,自然会造成冲突。其次,关联理论认为正面认知效果会增加关联,而负面认知效果会减损关联,对话中负面信息越多,造成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将关联理论与话语分析相结合,就会产生会话关联,其中最主要的是语用关联。当话语双方违反了任何一个语用关联时,就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冲突。所以,不同类型的话语冲突都可以用关联理论中不同的分支来解释。当然,这个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分析,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用这一理论分析话语冲突还具有较强的预测性色彩,但无疑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探讨和验证。

四、结论

关联理论来解读《绯闻女孩》中的话语冲突,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冲突话语如何产生,进而从更深层意义上理解话语本身,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美剧。另一方面相信人们通过语言学分析和体会美剧的剧情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剧中所渗透的美国文化,也希望能让中国人更了解美国。在此基础上促进中美合作和中美交流。运用关联理论我们还可以对多种形式的冲突性话语进行分析,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和完善。

摘要:美剧《绯闻女孩》里面有许多复杂而普遍的语言现象,其中有大量冲突话语的场景。本文通过运用关联理论来分析冲突话语,有助于理解冲突话语如何产生,进而从更深层意义上理解话语本身,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美剧。

关键词:关联理论,《绯闻女孩》,话语冲突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6-101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李祥云,张德禄.争吵话语结构特点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4-7.

[5]刘杨.国外冲突话语研究概述[J].长春大学学报,2012(3):293-297.

[6]孟建钢.最佳关联性对话语交际的解释力[J].外语学刊,2002,2(4):21-24.

[7]赵英玲.冲突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4(5)37-42.

冲突理论 第9篇

在会话、访谈等言语交际中, 受制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意见、观点、立场、视角等, 交际主体之间就会出现争论、反对等对抗性的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 并体现为交际一方反对、不同意或不支持另一方的话语, 影响甚至通过话语去阻止某一交际目标的实施, 此类话语及言语行为统称为冲突话语[1]。关联理论认为, 话语关联是一个连续体, 是个度的问题, 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它是一个认知心理过程。关联度由两个因素决定: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关联成立的条件有二:认知的语境效果越大, 关联性就越强;认知所费努力越少, 关联性就越强[2]。由此条件我们可以看出关联度与语境效果成正比, 与认知努力成反比。用一个公式表达就是:关联度= 语境效果 / 认知努力。在此关联视点下, 冲突话语必然也是一个认知心理过程。冲突话语发起者势必让其话语与听话人产生关联, 否则便失去影响改变听话人的观点、立场或阻止其行为的机会。冲突话语发起者如要让其话语关联性最大化, 就必然要提高其话语的语境效果, 减少听话人的认知努力。

关联理论总结出了两条原则。其一是关联的交际原则:明示交际的每一行为都具有自己的最佳关联性;其二是关联的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2]。某个话语行为要具备最佳关联性, 要满足两个条件:它起码要具备足够的关联, 值得对它进行加工处理;它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相一致, 是具有最大关联的话语[3]。冲突话语发起者说出自己想说而且能够说出的冲突话语, 并且与听话人有足够的关联性, 激发听话人极大的关联期待, 这样的冲突话语便极有可能产生极强的话语效果, 影响到听话人的思想情感, 甚至阻止改变其行为。

二、冲突话语的目的—意图分析

人类的交际是目的驱使下的交际, 是追求特定目的的交际, 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追求目的的过程[4]。目的是指谈话所要达到的总目标, 意图是由目的分解而来的分配在一个一个话轮之中的局部意向[5]。冲突话语作为人类交际的一种形式, 自然也是受目的—意图驱使的, 只不过双方目的—意图不同, 但是这种目的冲突仍然能够推动话语的发展。话语跟着意图, 语用策略也是跟着意图走的, 有了意图, 说出的话才可能产生最佳相关效果[5]。可以这样理解, 不管冲突话语谈及的内容有多特别、多离谱, 因为有交际者的目的和意图在, 它们的冲突话语便依然能产生足够多的语境效果, 能影响到交际双方的话语走势和语用策略。

2011年6月25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话语片段:

男嘉宾:我奋斗到今天, 经历过很多波折。也算是见过人间百态, 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再去经历这一些, ……开开心心地活着。 (男1)

女嘉宾:男嘉宾, 您好!您刚才说, 说那个不想让孩子看到不美好的地方, 但是您不觉得您也是在经历了很多之后……, 然后才懂得了这些吗?如果您的孩子什么都没有经历过, 您想让他以后……他没有任何的一个就是生活经历, 一个阅历吗? (女1)

男嘉宾:不是阅历问题, 我希望他就是在家庭的一个照料下, 安安全全地长大。 (男2)

孟非:安安全全地长大和他认识这个社会的多样性、多面性不冲突。 (孟1)

女嘉宾:因为每个家长都会让孩子安安全全地长大呀, 因为都是自己的骨肉。 (女2)

男嘉宾:他也会有他的一些经历, 但是我希望他不要重…… (男3)

乐嘉:就是你过去走的那些, 特别特别坎坷和辛苦的路, 他不用再走了。 (乐1)

男嘉宾:对。 (男4)

乐嘉:所以你应该是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理论上来讲。 (乐2)

男嘉宾:不能说不堪回首, 但是只能说, 对你的生活的心态有着不好的影响。 (男5)

乐嘉:那你不觉得,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你所体验的这些经历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因为对强者而言, 人生的经历会是财富;对于弱者而言, 它只会变成抱怨。 (乐3)

男嘉宾:这可能是作为父亲的一种自私吧。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去受这种苦。 (男6)

黄菡:我是比较同意, 我在这点上, 是比较同意这个男嘉宾的观点。我对于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那种威吓, 我就不能认同。就比如说, 他 (她) 老会讲, 你要是不这个样子, 你将来饭都吃不上。我觉得这道理根本不存在, 而且挫折并不一定就是催人上进, 倒反而是爱会激发他们奉献这个社会的热情和力量。 (黄1)

男嘉宾:对、对、对、是。 (男7)

孟非:有没有道理的事, 黄老师说出来, 都特别有道理。 (孟2)

这个冲突话语片段总体来看是充满着理性的, 争论的引发语是男1话轮中划线部分;女1话轮以反问句的形式反驳男1话轮中比较绝对的观点;男2话轮用直接否定语否定了女1话轮中的某个观点, 强调孩子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孟1话轮进一步提炼女1话轮中的观点且以肯定陈述的方式反驳男嘉宾;女2话轮补充说明安全问题毋庸置疑, 言外之意是孩子的多样经历还是很重要;男3话轮未结束就被乐嘉抢走话轮;乐1话轮帮他说出想说的话即孩子不应重走坎坷路;男4话轮表示认同;乐2话轮推测男嘉宾曾经历过不堪回首的体验, 对其挑起冲突;男5话轮直接否定了乐嘉的猜测, 降低了往事的痛苦度;乐3话轮继续挑起冲突, 认为人生经历对强者是财富, 对弱者是抱怨;男6话轮回避了乐嘉猛烈的话语攻击, 从自私的父爱角度出发坚持了“孩子不应该去受这种苦”的观点;黄1话轮部分支持了男嘉宾“幸福育儿”的观点, 引入新观点即关爱激励教育, 帮助男嘉宾圆场, 增强了观点碰撞的氛围;男7话轮非常赞同黄老师的观点;最后孟2话轮以幽默双关的话语结束此番交流, 缓和了冲突氛围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立场。

总的来说, 冲突阵营可分两个:女嘉宾、乐嘉和孟非为挑战方;男嘉宾和黄菡老师居防守方。挑战方和防守方的目的意图从开始就已经定下基调并得以始终的贯彻。挑战方的7个话轮一直在贯彻“人生多样经历是财富”的总目的, 在各个话轮中又由各分解意图来体现;防守方占8个话轮, 主要由男嘉宾来坚守自己的总话语目的即“孩子不应该重走坎坷路和经历不美好的事情”, 黄老师部分支持了他的话语目的。整个冲突话语针锋相对, 势均力敌, 措辞互文, 并且饱含目的和意图, 产生了最具关联性的语境效果。在场发言和没发言的人都领略到了冲突话段中的多元观点, 也成功地传达了各自话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建构了一段关联度极高的冲突话语。

三、结语

在现实生活中, 因为多种原因会出现冲突和冲突话语。冲突话语有两面性即可以解构人际关系, 也可以建构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如何避免话语冲突中的消极因素就变得非常重要。高萍在其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研究中, 从剧本中搜集了388例冲突话语语料来展开研究。虽然语料不是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的, 但剧本话语大体能描摹出生活的现实, 因此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意义。在研究中, 她总结了7种结束方式:①转换话题 (129例, 占33.2%) 、②妥协让步 (108例, 占27.8%) 、③第三方介入 (81例, 占20.9%) 、④一方获胜 (37例, 占9.5%) 、⑤退出 (21例, 占5.4%) 、⑥客观环境中止冲突 (9例, 占2.3%) 和⑦诙谐幽默 (3例, 占0.8%) [6]。冲突话语是趋异走势的, 但是冲突结果还是以“求同存异”为基本趋向。既然社会冲突和冲突话语不可避免, 我们就应该彼此尊重, 理性看待冲突话语, 求同存异, 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 2010 (1) .

[2]Sperber, D.an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廖美珍.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 (续) [J].外语学刊, 2009 (6) .

[5]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冲突理论 第10篇

【关键词】场域 资本 惯习 独立学院 大学英语 教学冲突

一、绪论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提出的场域理论,作为当代批判社会学的典型标杆,在国际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场域(field)的定义被广泛应用于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研究之中,与此同时,它作为一种基础的分析单位,也是布迪厄从事社会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测量工具。基于此理论,我们可以把大学英语课堂也看成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小世界,一个个特定的场域。“教师”“学生”这两类角色在这个场域中进行交流互动,各自带着自己的惯习进行着相互之间的资本争夺,这个小世界就是一个英语教学场域。

二、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冲突的表现形式

冲突论是教育场域理论的基本假设,而教学冲突,即“教”与“学”的冲突,换言之,它是教学的一种存在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的一种联系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场域中的存在形式,而并非外部因素偶然介入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本文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实践参与者——教师经常反映的教学冲突问题。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的定义,冲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惯习上的冲突。大学英语语言教学场域其本身受师生原有的文化知识、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要素包括师生各自的情感体验、师生各自对于事物的认知。

(1)情感上的冲突。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部分学生会因为无法听懂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而产生焦虑的心情,久而久之产生对学习产生了抵抗情绪,导致教学互动匮乏,学习心态焦躁。由于学生给予了消极的互动,老师也会在互动过程中产出厌倦情绪,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漠视情感的教学和缺乏情感投入的教学最终只能导致失败的教学。

(2)价值观上的冲突。对于学生,独立学院学生起点较低,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和就业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学习不如挣钱,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教师,进入教学场域中的教师也存在价值观差异。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特定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在授课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带入自己的价值观,而教师面对的学生已经具备了20年的生活阅历,具有虽然还未稳定成型但确实存在的价值观。双方带着各自的价值观进入教学场域,整个教学过程充斥着多元价值观且彼此相互博弈,其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冲突。

2.资本上的冲突。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资本可以细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或社会关系资本) 和文化资本三种。就像哲学场域、艺术场域、文学场域的存在一样,教学场域也汇聚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多种资本,但毋庸置疑,在教学场域内的各种资本中,文化资本是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是教学场域参与者的争夺对象。在英语教学场域中,文化资本不仅包括由于信息优势所产生的英语感性理解、常识、趣味和教养等语言资本,此外,也包括语言教学所要求的文化资本等其他类型客体化的资本形式,如英语语言水平考试的成绩和证书等。围绕文化资本而发生的各种教学冲突,主要集中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冲突:

(1)师生之间的文化资本的冲突。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当代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拥有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能动的成年人,大学生获取文化资本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不再像以前主要从老师处获得,于是教师在学生获得文化资本方面的作用显著下降,甚至部分学生的文化资源可以超过教师,所以教师与学生各自谋求自身在场域中的权力的时候,或者教师对学生之间文化资本争夺所施予的引导和影响遭遇合法化危机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师生之间的资本争夺。

(2)学生之间的文化资本冲突。文化资本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场域,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天生就擁有不同的文化资本。来自中上层阶级家庭的孩子在文化资本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其母语可能就包含英语,另外在进入大学前可能就要已经习得更为复杂的语法、语句的编辑和普遍性语意。这样一来,我们不难理解,处于优势地位的中上层家庭学生,与其他学生争夺文化资本的时候,他们能更早更快的接受来自周围环境对他们课程知识的输入,与此相对,由于原始积累的文化资本匮乏,来自下层家庭的学生便落入不利地位。

此外,资本内部在条件成立的时候是可以转化的。比如,为了帮助其子女追求更多的文化资本,中上层阶级的家长会将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等其它优势资本进行隐蔽交换,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中上层学生与底层社会学生在资本占有方面的差距。

3.场域上的冲突。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某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英语教学场域是一个既包含了英语教师、学生的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空间场所,更是一个包含着学校管理人员、英语教学内容等因素的一个关系性、转化性的客观社会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是存在多个场域。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随着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课时量在原本就不太充足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资源逐渐稀缺化,老师队伍在没有大幅扩大的情况下,学生快速增加,直接导致大量学生合班上课,一位老师带至少六七十名学生,教学班级人数过多且课时过紧;此外,独立学院学生也需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是选取与其他高等院校相类似的教材。因此,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是延续了应试教学,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互动也非常少。

此外,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比较差,独立学院主办的各种英语活动处于无人组织、无人管理和无人引导的三无状态,学生参与以后收获颇少,久而久之,很多活动就处于停滞状态,并逐渐销声匿迹。

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冲突的应对策略

1.调整学生惯习,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独立学院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较差,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应灵活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尊重并重视学生情感需求,善于发现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形成民主、平等、活泼的英语课堂。在课堂外,可以组织主题式学习小组,有针对性的推荐西方文化的报刊书籍,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措施,让学生从抵触英语学习变为愿意主动学习。

2.整合资本,构建和谐学习共同体。

(1)学生资本。独立学院学生由于地域和家庭背景的差异,文化资本存在冲突。为此,可以实行分级教学,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英语摸底考试,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对英语的兴趣等综合因素将教学班进行分班教学,教材的选用也应该根据分班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同时,分级教学也不应该是一劳永逸,而是要灵活机动,每一个学期进行一次清理核查,成绩达到高一层次水平的调至高一级的班级,而成绩下降明显的要劝降至低一级的班级,从而完善奖惩激励措施,形成良好的资本整合。

此外,在班级内部教师也可以进行同质分组,将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差异相当的学生分到一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由于他们的学习步调相对一致,相互学习可以相互监督和促进。

(2)教师资本。对于师生之间的资本冲突,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打破教师权威的局面,善于听取学生的新鲜、于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意见,学会利用教学中出现的冲突,化冲突为契机,促进教学关系的和谐化进程。

另外,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要突出实用性和专用性,其要求应有别于普通高校。因此除了全国统一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之外,教师应该关注专业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后续英语教学。为此,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跨学科学习氛围,与专业课教师开展教学合作,扩展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3.创建立体式英语场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非常强,教师应善于利用微博、QQ群、微信群,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学习任务,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接触到英语,帮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心理。

与此同时,英语活动应该加强英语教师,特别是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指导和参与,设立英语竞赛制度,号召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避免英語活动流于形式。学院的标识和标配也应设立中英双语标识,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处于英语学习的氛围之中。

参考文献:

[1]王爱菊.教学文化冲突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

[2]王爱菊.教学冲突:促成教学转型的契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

[3]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陈友良.布迪厄场域理论对英语语言教学改革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4).

[5]刘宗南.论课程场域[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

冲突理论 第11篇

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小说《黛西·米勒》,文化冲突

交往行为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尤根·哈贝马斯提出的。哈贝马斯认为, 任一社会共同体都通过人际交往得以形成和维系。社会交往结构作为人类长期历史进化的结果, 是人与人关系的沉淀与结晶。人的交往行为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是语言, 唯有通过语言交往, 单独的个人才能组合为社会。语言交往蕴含着“有效性”要求, 即合乎理性的要求。语言行为的基本要素是话语, 但是不论交往行为是否以外在的语言形式进行, 它都必须在某种行为规范与价值的语境中发生, 一切交往行为都满足或违背规范确认的社会期待与常规。而且, 每一位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才能进入相互理解的过程:运用可理解的句子, 以一种能被他人接受的方式, 实现三种有效性要求———所做陈述是真实的;与一个规范语境相关的言语行为是正确的;言语者表现出来的意向必须言出心声。据此, 哈贝马斯将语言交往划分为三大类型: (1) 包含了“真实性”要求的断言式; (2) 体现了真实“正确性”要求的调节式; (3) 蕴含了“真城性”要求的表达式。只有实现了上述三种有效性要求, 社会成员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理解与认识, 协调彼此的行动, 从而在生活世界取得成功。 (尤根·哈贝马斯:100)

小说《黛西·米勒》 (以下简称《黛》) 的作者亨利·詹姆斯年轻时在欧洲读书、旅游, 经常往返于欧美两个大陆, 在创作中他有意识地分析两种异质文化之间交流时必然遭遇的困难。“亨利·詹姆斯心中所想的无不是关于男女之间的社交关系”。而游走于欧美文化之间, 詹姆斯注重的是表现这两种文化冲突中人的表现。因此不管詹姆斯的小说在视角和情节方面有怎样变化, 批评界都把它们归类为“国际题材”的小说。在这些“国际题材”的小说中, 詹姆斯最常做的就是把拥有百万资产的美国小姐 (代表美国充满活力的自由精神) 置于底蕴厚重的欧洲文化的重重包围之中。她们或对欧洲文化一无所知, 或对异质文化一知半解, 或成功地认识并利用这种异质文化解开生活中原本可能错综复杂的结。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仅是詹姆斯小说的焦点, 而且是许多其他作家关注的中心。《黛》以旅居欧洲多年的美国青年温特伯恩为故事的聚焦点, 围绕美国姑娘黛西在欧洲的社交经历而展开, 可以看做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活生生的现实读本。

《黛》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多元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环境中:夏季的瑞士巍威小镇。这是个有着浓郁的欧洲风光的小镇, 一个在新生事物涌现的时代传统力量岿然不为所动的小镇。巍威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地方。在这里, 来自各地的人们各行其是, 更衬托了欧美人之间的差别, 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端庄得体的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方面的差别认识。公共场所的欧洲人, 或坐或漫步都表现出幽静、文雅;穿着方面, 连侍者都像是司法官的秘书。而美国人则更张扬, 更显活力:穿着时髦的年轻小姐自由随便地活动, 大清早就能听到她们跳舞的乐曲声, 随时都能听见她们的高谈阔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黛茜认识了温特伯恩。

《黛》中, 詹姆斯让一个对欧洲文化一无所知的美国姑娘和一个对美国文化充满好奇却并不真正理解、旅欧多年的美国青年打交道, 接着又让她深入欧洲文化的腹地, 却并不赋予她勤学好问、虚心求教的个性特征, 所以他们根本无法满足理性交往的有效条件要求。黛茜身上洋溢着的青春活力, 她的纯洁又像是无知的率性, 她的固执导致温特伯恩的新鲜好奇、迷惑犹豫、失望和最后的遗憾。没有任何前文化知识准备的黛茜在文化积淀深厚的欧洲便显得格格不入并始终遭到排斥。

黛茜的故事在一定意义上向读者叙说着这样的事实:只有按照交往实践中的理性要求, 一个社会和语言共同体的成员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理解, 进而协调他们的行为, 在以客观事件为对象的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大家认同一致的伦理道德规范,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维护生活世界的合理结构。

根据哈贝马斯提出的语言交往的有效性要求说, 衡量交往行为是否理性, 必须参照三个标准。第一, 交往主体对某一事实的陈述是否真实;第二, 与行为相关的人际互动关系的规范是否正确, 并得到普遍认同;第三, 在交往话语中, 人们是否真诚表达了自己的意向。“也就是说言语者要求其命题或实际前提具有真实性, 合法行为及其规范语境具有正确性, 主体经验的表达具有真诚性”。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黛》中, 在围绕黛茜展开的所有言语交际中, 无论哪一方面都没有能自觉地建立这种交往秩序。比如温特伯恩为了再见黛茜, 怀着迫切的希望从日内瓦赶到罗马时, 姑妈对他说:

“The girl goes about alone with her foreigners.As to what happens further, you must apply elsewhere for information.She has picked up half a dozen of the regular Roman fortune-hunters, and she takes them about to people’s houses.When she comes to a party she brings with her a gentleman with a good deal of manner and a wonderful moustache.”

“And where is the mother?”

“I haven’t the least idea.They are very dreadful people.”

Winterbourne meditated a moment.“They are very ignorant, very innocent only.Depend upon it, they are not bad.”

“They are hopelessly vulgar.”Said Mrs.Costello.“Whether or no being hopelessly vulgar is being‘bad’is a question for the metaphysicians.They are bad enough to dislike, at any rate;and for this short life that is quite enough.” (Henry James:79-80)

从这一轮对话中可以看出, 科斯太罗太太对黛茜一家的行为是极为鄙视的, 但她对他们的断言仅仅满足了语言交往的真诚性要求, 而违背了理性交往行为中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两个条件。任何一种沟通都是发生在文化前理解的背景上。背景知识往往是没有问题的, 但参与者用于解释而使用的部分知识需要接受检验。换言之, 对语境的明确造就了一种秩序。依靠这种秩序, 交往参与者对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行为语境的不同因素进行归整, 并把它们与先前分析的生活世界中的实际行为语境结合起来。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对方语境的明确与自身语境的明确是有一定距离的。因为在合作解释过程中, 没有哪个参与者能垄断解释权。对于双方来说, 解释的任务在于, 把他者的语境解释包容到自己的语境解释当中, 以便在修正的基础上对他者的生活世界加以确定, 从而尽可能地使相互不同的语境解释达成一致。科斯太罗太太一味用欧洲的道德标准衡量黛茜一家, 忽视对方语境与自身语境之间的距离, 垄断话语解释权, 在如此严重的偏见前提下, 她的断言自然没有正确性和真实性可言。

黛茜对对方语境的了解自然也是很可怜的, 她在交际行为中失礼就在所难免, 比如, 当温特伯恩试图和她探讨她和吉奥瓦尼里的Pincio之行是否合适时:

“He should not have talked about it at all”, said Winterbourne, “he would never have proposed to a young lady of this country to walk about the streets with him.”

“About the street?”cried Daisy with her pretty stare, “where, then, would he have proposed to her to walk?The Pincio is not the street, either;and I, thank goodness, am not a young lady of this country.”

...

“I’m afraid your habits are those of a flirt, ”said Winterbourne gravely.“Of course they are, ”she cried, giving him her little smiling stare again.“I’m a fearful, frightful flirt!Did you ever hear of a nice girl that was not?But I suppose you will tell me that I am not a nice girl.” (Henry James:156)

在缺少前文化理解的背景下, 两个人之间难以顺利沟通。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导致对话双方对walk about the streets和flirt毫无共识。缺乏这种普通的共同话语, 理性交往的正确性条件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满足, 读者自然就能理解科斯太罗太太对戴茜一家的另一断言式评价:“...they are the sort of Americans that does one’s duty by not-not accepting.”在她的眼中, 黛茜的一切行为都有悖道德规范 (“does one’s duty by not-not accepting”就是“有意地逆潮流而行”) 。

在跨文化交际中, 差异与同一、我性与他性的关系既不可抹杀, 又不可绝对化。而且共识的建立与达成, 并不意味着异质多元的话语可以超越语言交往的有效性要求。要达成共识, 就必须在多元价值领域内, 对话语论证的形式规则形成主体间认识的合理一致, 并将这一前提引入语言交往。而理性交往的关键是消除隐蔽进入交往结构的权利关系, 因为正是这种隐蔽权力关系, 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壁垒与隔膜。理性化还意味着克服被制度扭曲的交往障碍, 因为在被扭曲的交往结构中, 规范行为的共识违反了主体间的有效性要求。因此无论话语活动参与者的社会政治地位如何, 在摒弃权利和暴力的前提下, 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话语权利。《黛》留给读者永远的教益是:生活就是一首永恒的变奏曲, 但不管生活如何变化, 生活中的交际行为都无法抹杀。理性交往要满足的有效性条件, 而达到“有效”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在正常处理文化背景知识的情况下, 自觉地做理性交往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Henry James.Daisy Miller[M].NewYork:Penuguin BooksLtd, 1987:47.

[2]Jonathan Freedman.Henry Jam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21.

[3]殷企平等著.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26.

[4]尤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 (第一卷)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100.

相关文章
上海市高一牛津英语

上海市高一牛津英语

上海市高一牛津英语(精选6篇)上海市高一牛津英语 第1篇巴黎歌剧院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剧院下面有一个怪异、幽暗的湖泊。湖上有一个小岛,...

1
2025-09-19
《数学广角》教学策略

《数学广角》教学策略

《数学广角》教学策略(精选12篇)《数学广角》教学策略 第1篇一、了解“数学广角”目标定位《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

1
2025-09-19
食品机械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重要手段

食品机械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重要手段

食品机械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重要手段(精选2篇)食品机械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重要手段 第1篇食品机械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重要手...

1
2025-09-19
社管部部门总结

社管部部门总结

社管部部门总结(精选12篇)社管部部门总结 第1篇一、下学期工作计划完成程度已完成总体计划中90%的目标,总体计划包括两个部分:社管部内...

1
2025-09-19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的研究论文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的研究论文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的研究论文(精选11篇)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的研究论文 第1篇1.1音调问题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发音存在很大...

1
2025-09-19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精选2篇)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 第1篇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1
2025-09-19
森林防火进校宣传简报

森林防火进校宣传简报

森林防火进校宣传简报(精选14篇)森林防火进校宣传简报 第1篇春节临近,红古区花庄镇为落实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从实际出发,早准备、早...

1
2025-09-19
刷新自己作文800字

刷新自己作文800字

刷新自己作文800字(精选12篇)刷新自己作文800字 第1篇刷新自己作文700字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但我们终究会战胜它。因为“阳光总在...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