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色彩的空间性 (高中美术教案)(精选7篇)
第十七课 色彩的空间性 (高中美术教案) 第1篇
第十七课 色彩的空间性(高中美术教
案)
第十七课色彩的空间性高三美术
一、色彩具有空间性,具有进退性暖色前进
冷色后退鲜色前进
灰色后退
亮色前进
暗色后退从明度上看:明度高的色块有膨胀感前进感(膨胀色)明度低的色块有收缩感后退感(收缩色)
从色相上看:暖色(红黄橙)有前进感和扩张感
冷色(蓝绿紫)有后退感和收缩感
从纯度上看:纯度高的鲜艳色有前进感和扩张感
纯度低的灰颜色有后退感和收缩感颜色的的这种前进感,后退感或膨胀感,收缩感在我们的实际绘画中可以用来组织整个画面色彩打关系的节奏感和空间感。
二、两大空间的两种处理手法
1、前亮后暗
2前暗后亮
三、色彩空间的表现规律前鲜后灰、前暖后冷、前亮后暗前背景―――色彩鲜
亮
暖
实(用笔跳跃,肯定,色厚)后背景―――色彩灰
暗
冷
虚(用笔概括,含蓄,色薄)
四、色彩空间-----背景塑造表现练习(用16开纸练习)
1、同种色(布)背景塑造训练方法:前背景(横面)分三个区域-----亮
灰亮
灰暗后背景(竖面)分两三个打大色快表现-------灰(稍冷)
2、类似色(布)背景塑造训练
3、对比色(布)背景塑造训练(须减弱其中一色块的纯度)
第十七课 色彩的空间性 (高中美术教案) 第2篇
一、教学内容:
课文:《Как я стал писателем》
二、教学目的:
1.运用正确语音、语调背诵课文,默写课文。2.就课文内容进行对话。
3.通过讲解课文《Как я стал писателем》,使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还掌握前面已学过的俄语语法内容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
把第一人称形式的课文改为其他人称形式转述。这是在考验学生的大脑反应速度和对语法知识的熟练程度。
四、课时安排: 一学时(50分钟)
五、教学过程:
题目: Текст 《Как я стал писателем》
(我是怎样成为作家的)
1.宣布题目 2.听背课文:
方法:1)听课文录音一遍。
2)按段听。逐句重复,重复全段。
3)全文听录音,背诵全课课文(检查部分学生)。
3.逐字逐句的讲解课文。
Я родился в деревне,а вырос в небольшом городе.在以上句子中,вырос 一词是完成体вырасти 的过去时阳性形式,有些特殊,要求学生死记。
他说:我出生在农村,可是我在一座不大的城市长大的。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第六格形式的短语: в деревне 和 в небольшом городе。
Когда я учился в девятом классе ,мне нравилась............这类长句虽然在平时口语中很少见,但是文章中经常遇到。
Однажды я написал статью в газету.В ней я рассказывал
о заводском......注意看,这里的 в ней。ей是 она 的第六格形式。那么она是什么呢,它是指статья。
Эта статья понравилась.如果把这个句子机械地翻译,就会这样:“这篇文章被喜欢了”。作者想说的意思其实就是:“这篇文章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Я решил учиться.这是个常用的句型,要求学生记住它。意思就是:“我决定....了”
该课文中长句、难句、复合句也不少。教师在讲解长句、难句、复合句时,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讲解,并且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与学生实现互动交流。课文中,讲到以前的学生经常出错的部分时,反复讲解内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似懂非懂等错误。
课文中,阿列克谢在以叙述式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讲述生活经历来说明自己是怎样一步一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和人生价值的。而这些生活经历又反过来成立他的作品素材。
4.朗读课文:
方法:1)学生读。在学生读课文时,一定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学生不能只求速度、快速读课文,而不注意发音和感情色彩。2)领读难句。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时,一开始,教师不要直接指出朗读的学生错在哪儿,而应该让其他的学生交替指出朗读的学生的错误处。4)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读课文。
5.按课文提小问题: 第一段: 1.Где родился Алексей?
2.Алексей вырос в деревне?
3.Почему он решил сначала работать?
第二段:
1.Где был большой спортивный клуб? 2.Какая была заводская команда? 第三段: 1.О чѐм он рассказывал в статье ?
2.Потом он стал часто писать статьи? 3.Почему он решил учиться? 4.Где он учился после работы? 第四段:
1.Что он делал после окончании института? 2.О чѐм он писал в своей первой книге? 6.关于课文内容提出综合性问题: 1.Что вы знаете о писателе? 2.Алексей трудолюбивый человек?
7.让2到4名学生转述课文内容。
8.布置课下作业
要求学生课下写一篇不少于100个词的作文。题目是《Я хочу стать писателем》。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七课 第3篇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七课
学科 语文 (第 五 册) 主备教师 吕丹丹l 授课 时间 第 周 月 日 使用教师 张冬梅 课题 17 石头书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石头书的含义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探究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⒈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题目是:石头书 ⒉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⒈自学生字词。 ⒉ 学生自读课文。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让学生逐个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⑵指名解释词语: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勘探 奇怪 聚精会神 足迹 矿物 地壳 刨根问底 ⑷齐读生字词。 ⑸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勘、探、叔、矿、刨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4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6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三、精读课文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⒈引出全文的感情线索。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清在稳重画出有关的词语。 ⒉朗读第1、2自然段。 ⒊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⒋过渡: 勘探队员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川川和磊磊的好奇,哪们,勘探队员到底在干什么?下节课学习。 四、作业: 1 练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⒈朗读课文3、4自然段。 过渡:第1、2 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⒉朗读学习5~13自然段。 思考: 勘探叔叔夫人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⑵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⒊朗读第14自然段。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二、总结全文: ⒈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⒉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三、作业:练习朗读课文 教后修改 课堂练习设计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课外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上网收索石头书的相关资料。 17、石头书 好奇 奇怪 刨根问底 “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啊”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孔子》教案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与老子的热心。
2.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空子大家的了解。
3.会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二、阅读悟学主线索
第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想象及补充资料的学习,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
第二课时:体会老子收徒的热心。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教学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理念:将课外阅读有效地渗透在课内阅读中,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
四、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五、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
1.导入课文。
问:今天听课的老师真多,你们高兴吗?这让老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哎呀,大家当中肯定有我的老师啊,我可得向几十位小老师共同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2.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揭示课题,写课题。)课文后面的材料介绍孔子叫孔丘,老子叫老聃,可大家为什么说孔子、老
子呢?师介绍“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孟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生汇报,师相机评价。
3.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孔子和老子都是有学问的人,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初读,感受“诚心”
1.自读3分钟,你能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回。
2.交流读词语。
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远近闻名
传授佩服纳闷止境
等候迎候拜访拜见
3.同桌互读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板书,小结。
三、研读感悟“诚心”
(一)合作交流
1.自主阅读,用“——”划出孔子诚心拜师的句子,用“。。”圈出重点词语。
2.交流
A:“屈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孔子的诚心,圈一圈,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用比较的方法,从体会“终于”一词,体会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
3)指名读,齐读。
B: 孔子想:这位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自读,体会到了什么?
2)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3)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的这句话。
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实际谈感想。
C:“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1)围绕着前一句想象说话。
2)教师补充资料。
D:第一自然段(也可放在学习第二课时)
3.积累:用一分钟时间,背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二)研读感悟孔子的品行
一个人的品行是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你能不能找出表现他这些品行的句子?
(1)孔子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提示:孔子拜师时多大了?三十岁是大还是小?指导读“总觉得”“还不够”在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谦虚好学”)
(2)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提示:感受到了什么?“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理解的。
1)你体会到了什么?相距上千里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让你想到哪些成语?(千里迢迢、万水千山)
你能读出“远”吗?
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体会“日夜兼程”
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3)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让我们学学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老师吧。
生读:
(4)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5)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怎么理解?
用一个词?(学无止境)你还知道哪些成语跟它意思一样?(学海无涯)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
师:这就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你们在不断的学习,老师在不断的学习,今天在场的所有人也在相互学习,可见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让我们在齐读一下这句话。
引: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求知若渴、迫不及待去拜师
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四、拓展,深入感悟“诚心”。
孔子一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单单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下他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1.你还知道孔子拜师的其他故事吗?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两则孔子拜师的故事。
1)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2)孔子拜项橐为师。(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孔子拜师有什么认识?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那么老子又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呢?
二、自主研读
(三)感悟老子的品行
你觉得老子是个怎样的人?又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呢?
1.自主阅读思考:老子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划出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
2.交流。
重点研读“迎候”与“毫无保留”两词。
三、孔子文化交流
1.你知道关于孔子的什么资料吗?(生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习了解孔子的论语及三孔方面的文化。
2.学习课文后的选做题。
四、课堂小结
孔子文化在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也不过是一个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大家透过教材这扇门,课后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孔子)(老子)
学诲
而学无止境人
不不
第十七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第5篇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近现代)[课标要求]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出现背景及影响。
难点:通过分析作品特点体味时代背景
【知识梳理】【自主学习】
一.浪漫主义诗歌(18世纪末~19世纪初)
(一)背景:
1、欧洲革命或改革成功后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美好景象(自由、平等、博爱)
2、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反映到文学领域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在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体现着理想主义的追寻。
2、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
3、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三)、代表及作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异同点)
1、拜伦(英)
(1)思想倾向:创作了大量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的诗篇 ①激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 ②塑造出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2)代表作:叙事长诗
①《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②《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3)不同点:
①更具有忧郁的气质,作品常流露出忧郁的情绪
②表现了对罪恶社会的深刻憎恨和坚定反抗及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独和忧郁
2、雪莱(英)(1)思想倾向
①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
②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2)代表作《西风颂》——以西风扫落叶象征革命力量扫荡反动统治(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赞美他是“天才的预言家”)(3)不同点
①作品热情洋溢地展现了作者对于胜利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②鲜明表现了作者在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时期的光明、乐观的信念。
(四)影响:
1积极:对下层劳动群众寄予同情、极富感召力、给人鼓舞。
2局限:用人道主义的道德感化去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小说
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欧美并开始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现实主义以具体反映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为特征。因此,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贫富分化、金钱至上 2人们不满加剧,促使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审视与批判。
(二)、代表及作品
1、法国 司汤达 《红与黑》
2、巴尔扎克(法·作家)《人间喜剧》
3、托尔斯泰(俄·文学家)《战争与和平》(长篇历史小说)
(三)艺术特点:注重细节描写,真实再现典型人物,剖析社会本质问题。
(四)历史意义
积极:作品揭露被金钱扭曲的丑恶灵魂,抨击罪恶的社会现实,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局限:未能指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
(五)、两种文**流的异同点:
1共同点: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2浪漫主义文学:注重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
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情,深入剖析和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
三、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代表人物及作品 高尔基 《母亲》 《海燕》 四.现代荒诞派戏剧(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背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机,人们深深陷入怀疑、迷惘和苦闷之中。
(二)艺术特点:
1用夸张怪诞的手法渲染人的精神创伤。
2以荒诞的主题和手法描绘了一幅幅令人心碎的人类受难图画。3反传统:
①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②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
③舞台形象和情节支离破碎④人物语言颠三倒四,道具功能奇特怪异
(三)代表及作品 《等待戈多》(法·贝克特)
1内容:了解 2影响、地位
第十七课 色彩的空间性 (高中美术教案) 第6篇
动物乐园
教学目标:
1、了解泥动物塑造的基本方法。
2、学习用泥塑造立体动物。
3、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感情。教学重点:用各种方法塑造动物。教学难点:塑造出动物特征。教具准备:橡皮泥、彩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最喜爱的动物。
2.学生说出动物,教师可出示简笔动物。出示课题:动 物 乐 园
二、讲授新课
1.通过投影欣赏泥塑动物,欣赏书上的学生作品,提高学生的尝试愿望。2.教师示范一个动物。例:母鸡下蛋 步骤:(1)用一团泥搓成鸡蛋形;(2)捏出头部和尾部。
(3)用红色捏出鸡冠、肉垂、耳朵;(4)用黑色给它贴上眼睛;(5)用各色彩泥给鸡加上翅膀。3.鼓励学生大胆练习,塑造动物。
(1)提醒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喜爱的动物来塑造;(2)帮助学生回忆,概括动物的形体特征;(3)彩泥和橡皮泥的软硬要正好,不要太软;(4)有些细小凹进去的地方,可用尺或小刀帮助。(5)塑造时注意颜色搭配;
(6)根据不同程度,鼓励学生自由创造。
三、作品展示,充分欣赏。
1.请做完的学生将作品放到投影仪上,让大家欣赏,并给自己的作品编一段小故事。2.集体欣赏、评判,让学生间互相取长补短,增加制作经验。
第十七课 色彩的空间性 (高中美术教案) 第7篇
第十七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简案
孔埠中学王建新
学习目标
1、掌握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2、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事迹,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学习重点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学习难点
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学步骤
一、回顾导入:ppt1
二、揭示课题和目标:ppt2
三、新课学习:两弹一星:ppt3
(一)、军事展厅:ppt41、认识原子弹:ppt5-ppt92、原子弹得来的思考:ppt103、中国的原子弹:ppt11-ppt134、两弹元勋——邓稼先ppt14-ppt155、讨论:原子弹研制成功的意义:ppt166、中国导弹研制成功:ppt17-ppt187、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ppt198、比较:ppt20
(二)、航天展厅:ppt211、人造卫星:ppt22-ppt252、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ppt26-ppt333、讨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对我国的意义和影响:ppt34
四、新课学习:籼型杂交水稻:ppt35
(三)、农业展厅:ppt36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ppt37-ppt392、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意义:ppt403、交流:袁隆平说的哪一句话对你感触最深?ppt41
五、课堂小结:ppt42
六、课堂练习:ppt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