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佛经的经典名句(精选10篇)
出自佛经的经典名句 第1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_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坛经》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出自佛经的经典名句 第2篇
1、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2、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3、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4、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5、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6、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7、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8、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9、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10、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1、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2、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13、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4、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15、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6、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17、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18、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19、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20、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21、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22、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23、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24、一切皆为虚幻。
25、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6、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27、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9、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30、一切皆为虚幻。
31、不可说,不可说。
32、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5、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36、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7、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8、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39、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1、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42、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43、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44、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45、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46、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4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8、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49、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50、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拓展:佛经的作用
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出自佛经的经典名句 第3篇
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此句出自《左传·曹刿论战》。这里,曹刿所言与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最初带来的边际产出是递增的,一旦超过某一定值,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正如击鼓,却一鼓不如一鼓。
在生产中,边际报酬递减的例子十分常见。比如,在建房时,如果建材、建筑设备等其他投入不变,随着人工的增加,建造速度可能会加快;但人数增多到某一数量后,此时再增加人力,不仅不会加快建造速度,反而会“人多手脚乱”而延缓工期。又如,在农田里撒化肥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当向一亩农田撒第一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最多,撒第二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没有第一个100公斤化肥增加的产量多,撒第三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更少甚至减产,也就是说,随着所撒化肥的增加,增产效应越来越低。再以国有企业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为例,当前国有企业职工总数远超国有企业本身所要求的适度规模,产出低,效益差,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与配置不合理。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粗放式的人力投入只会造成一个结果:边际报酬递减。
二鱼, 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该句出自《孟子》。孟子认为,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欲取之必先与之,有所得必有所失。
这与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理论”不谋而合。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经济活动必须消耗资源,而一切资源又都是稀缺的,在使用一种稀缺资源获得某种收入的同时放弃在其它方面所能得到的更高收入,称之为“机会成本”。通过比较机会成本的高低,可以使资源从效率低的用途转移到效率高的用途上。因此,以机会成本来估算生产中的各种成本,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整个经济或单个部门,单个企业的资源配置,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具有参考价值。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大多数低效运行的国企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机会成本是大得惊人的,应予以高度重视。
撇开“机会成本”不论,“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矛盾在经济上也是很普遍的,譬如银行业中“流动性”与“安全性”的矛盾,“安全性”与“效益性”的矛盾,经济活动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等等。
三善者不来,来者不善
该句出自清·赵翼的《陔余丛考·成语》,含义为来的不怀善意,有善意的不会来,体现了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原理。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席经济学教授阿克劳夫(Akorlof)对二手车市场模型的分析,创立了逆向选择理论。该理论解释了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在信息不对称时所面临的经营困境。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合同与投保人达成协议,发生保险事故时支付一定赔偿,投保人以支付保费作为代价。然而,每个顾客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是不同的,那些最容易发生意外的人往往最愿意购买保险。比如,在医疗保险中,那些知道自己身体状况不好、随时都可能住院的人最有积极性购买保险;那些身体状况良好往往不愿意购买保险。如果保险公司提高保险费,很可能将风险小的顾客赶出市场,而留下来的客户需要赔偿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迫使保险公司再次提高保费,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使得所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投保人(优质客户)全部退出市场,剩下那些健康状况非常糟糕、在高额保费面前仍然愿意购买保险的投保人(劣质客户)。劣质客户不断驱逐优质客户,保险公司从一开始所选择的总是那些最能使自己破产的劣质客户,正所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
这种逆向选择告诉我们,凡是那些积极买保险的人都是容易出险的人,所以具有购买保险的最大意愿,以便出险之后能得到赔付。而出险概率较低的人则往往犹豫不决,如果保险价格提高了,反而会把他们拒之门外。经济行为中的逆向选择又叫“逆淘汰”,其实质就是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金属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人们称之为格雷欣法则,亦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成于水而寒于水
该句引自《荀子·劝学》。青与蓝,冰与水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因为卓越,所以超越。
在经济现象中,连锁反应与效用成倍扩大的情况叫做“乘数理论”,也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该理论,在消费需求不足造成总需求不足而私人投资不力时,尤其要靠政府增加购买支出来解决。增加一倍的政府支出可带来多倍的国民收入。近年我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发展速度放缓,为扩大内需,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宏观经济,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复苏之路。
五审堂下之阴, 而知日月之行, 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 而知天下之寒, 鱼鳖之藏也
此句引自《吕氏春秋·察今》。该论述涉及到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经济变量(如价格,利率)在未来变动方向与幅度的一种估计,预期可以支配人们的现实行为,通过对所有与决策有关的不确定的经济变量进行预测,决策者就能够采取合乎理性的措施,使未来的不确定性得到部分或全部补偿。预期日益成为左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些国际评级机构如英国的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 , 美国穆迪(Moody) , 惠威 (Fitch IBCA) ,汤臣百卫 (Thomson Bank Watch) 在引导人们形成预期,对外汇市场波动预测方面作用重大。1997年4月25日,穆迪在降低泰国主权信贷等级后又降低了三家主要商业银行的信贷等级,并将降级归结为泰国经济金融形势恶化,由此造成投资者对泰铢贬值的强烈预期,加上国际投机机构大举进攻,从而推倒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出焉
原句引自《荀子·劝学》。荀子这一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到经济学中就是“规模经济效应”,即通过不断扩张生产和积累自身优势以达到最优规模,从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形成“滚雪球”式的赢利模式。当前全球一体化趋势掀起的企业并购高潮,越来越显露出大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的主角地位。
七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一女不织, 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则物力必屈
原句引自《贾谊·论积贮疏》。贾谊在此指出,生产不足而消费过度,必然导致供给紧张,形成“短缺”经济。短缺是生产力不发达在经济上的表现,我国告别“短缺”进入买方市场也不过一二十年而已,长期以来,经济生活处于供给严重贫血状态,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增加供给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生产,引导合理消费,理顺各种经济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桎梏,才使我国逐步摆脱了“短缺”的困扰。
八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原句引自《晁错·论贵粟疏》。不难看出,晁错实际上在此提出了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当承担的职能———非“耕”也,亦非“织”也,而是“开道”也,即国家应主要行使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制订方针政策,发布信息,协调利益关系,提供服务,进行监督,来指导经济运行,实行政企分开,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尴尬局面,大力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九东家之子, 增加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 肤如白雪, 腰如束素, 齿如含贝
此句引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东家之子,美得恰如其分,任何刻意的淡妆浓抹不仅毫无意义,反而有损她的天然魅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可以称之为帕累托状态。满足这一状态的经济就是有效率的。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制度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家生产企业,如果能够做到不损害对手的利益的情况下又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就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换言之,如果是双方交易,这就意味着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吴楚材, 吴调侯, 等.古文观止[M].中华书局, 2008.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健, 唐五湘.微观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4]汪祥春.微观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佛经经典名句忍 第4篇
从小我们就被训诫“忍一时风平浪静”,因为学会容忍能让自己变得更豁达也更能够锤炼我们自己的心性。
佛经经典名句关于忍
1 为佛弟子。慎无含毒。当以慈心。愍伤众生。
作为佛的弟子,要注意啊,不要发脾气。应当以慈悲心怜悯众生。
2 吾自摄心。以忍为宝。
我降伏自己的心,以忍辱为宝贝。
3 恣心履恶。犹自投火。贡高自见。愚者谓健。不计殃祸。当还害已。
如果肆意妄为去为非作歹,就好像自己跳入火坑一样。贡高我慢,那些愚痴的人还以为这些人很厉害。却不知道做恶就会受恶报,最终是害自己。
4 恣心之祸。重于须弥。毕已年寿。以当恶罪。十六分中。未减其一。
放纵恶心蔓延的罪比须弥山还要重。哪怕用一辈子去偿还这个恶罪,连十六分之一也还不清。
5 为佛弟子。常当伏心。恶生即灭。勇中之上。天神帝王。虽谓多力。不如忍恶。其力无上。
作为佛弟子,应当降伏己心,一旦发现自己生出恶念,能够及时察觉,及时消灭。这个是最上等的勇士。天神和帝王,虽然也有大势力,但是他们的势力比不上忍辱力。忍辱力是最强大的。
6 以天甘露。食彼溷猪。猪舍之走。非甘露之不美。乃臭虫之所不珍矣。以佛真言。训世凶愚。不亦然乎。(这句自己知道就行了,不要随便用)
用天上的甘露来喂猪,这个猪却不想吃,不是这个甘露不好吃,而是这个臭秽的猪根本就不识货。
7 忍之为福。身安亲宁。宗家和兴。未尝不欢。
忍辱就会带来福报,让你身体健康,父母安宁,家庭和谐,万事如意。
8 宁以利剑。贯腹截肌。自投火中。慎无履恶。
宁可忍受利剑穿身之苦,宁可自投火坑,也千万不要去做恶事啊。
9 龙象之力。可谓盛猛。比之于忍。万万不如一。
龙象的力量虽然威猛,但是跟忍辱比起来,万万分之一都比不上。
10 七宝之耀。凡俗所贵。然其招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终始获安。
七宝是凡夫俗子所看重的.,但是这些东西会为你召感忧愁,甚至招致灾祸。而忍辱这个宝,从始至终都让你得到安乐。
11 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
布施做慈善,虽然也有大福报,但是呢,福报却赶不上忍辱啊。如果你能在忍辱的同时去做慈善,那么你世世代代都没有怨家仇人,心里坦坦荡荡,不用担心,不会有什么毒害。
12 世无所怙。唯忍可恃。
忍为安宅。灾怪不生。
忍为神铠。众兵不加。
忍为大舟。可以渡难。
忍为良药。能济众命。
世上没什么可以依怙,只有忍辱可以依怙。你能忍辱,那就什么都不用怕;
忍辱就是安隐快乐的住宅,一切灾难怪异都不会发生;
忍辱就是神奇的铠甲,刀枪不入;
忍辱就是大船,可以度过一切苦难;
忍辱就是良药,能够救济众生的性命。
13 吾今得佛。诸天所宗。独步三界。忍力所致。
佛经经典名言名句 第5篇
2.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 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4.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5.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6.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7.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8. 一切皆为虚幻。
9.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佛经经典静心名句 第6篇
1.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2.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3.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4.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6.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7.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8.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9.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0.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11.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12.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13.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能。
14.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15.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16.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18.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19.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0.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
21.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2.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3.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4.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5. 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6.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7.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8.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29.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30. 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31.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32.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33.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34.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35.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36. 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37. 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38.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39.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40.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41.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42.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43.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44.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45. 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46.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47. 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48.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49.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50. 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51. 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52.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53.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54.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55.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56. 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57.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58.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59.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西夏的佛经书法和版画 第7篇
一
最早发现的西夏文佛经是居庸关过街塔之壁画所存以梵、汉、蒙、回、藏、夏等文字刻成的《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外,敦煌、黑水城和宁夏灵武所发掘的西夏佛典史籍及写本、刊本等,已确定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大宝积经法界体性五分别会》、《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佛母出生三藏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数量很大,表现形式丰富。
传世的西夏佛教书法作品以楷书、行书为最多。西夏刻印的佛经和书籍都是正楷,俄罗斯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分所藏西夏文泥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小字楷书,书写工整,字体娟秀,配以光彩夺目的金色,确可称为写本佛经的上乘。《佛说宝雨经》,墨书小楷,书法婉丽遒逸,工整秀美。日本藏所藏《大方广佛华严经》字体俏劲有力,气韵隽秀,刚柔相济,也是西夏文书法的精品。而在不少日常应用的文字和部分佛经中行书使用较多。西夏文字书法以楷书为主”。“形体方整”是西夏文楷书的特点,汉字书法中楷书始于魏而盛于晋,唐代达到鼎盛,欧、柳、颜、虞、褚诸大家并出。西夏文字在成熟的汉文楷体上创制,因而深受唐人影响。汉字楷书的神韵透到西夏文楷书书体中,妙自成趣。西夏文字形体笔画繁复、方正均匀,因此在书写时更注意结体自然,点画穿插有序,繁而不乱。西夏文楷书的用笔不但用藏锋和中锋,而且时有侧锋入纸,锋棱明显,使笔画生动多姿。笔画中的“撇”、“捺”、“钩”用笔较重而露锋。所谓藏露兼施,方圆并出,既显骨力又显精神,是西夏文楷书用笔的一大特点。
传世的西夏写本文献中有大量的行、草文献,内容有抄本佛经,但多见于世俗文书。西夏行、草文献,多为抄写快捷便利,少数的行、草文献注重字体的美观与艺术欣。西夏文行书以黑水城文献中发现的西夏文《大般若婆罗米多经》为代表。一般说来,西夏文行、草书写行笔与汉文相似,行书用笔灵活,线条活泼流动,随意自然,在外形结构上十分讲究。西夏文草书佛经较少传世,以黑水城文献中发现的草书西夏文《海龙王经》为代表,字画简约流畅,结构均匀自然,笔画基本规范,其布白章法虽显稚拙而独具风韵。
西夏文篆书已见于文献文物中的有两种:一是碑额篆书,一是印章篆书。西夏文碑额篆书仅见于《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和西夏皇陵出土的仁宗寿陵残碑。前者为“敕感通塔浮屠之碑文”八字;后者为“大白上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十六个字。从这二十八个西夏文篆书可以看出西夏篆书显然是仿照汉字小篆,从西夏文楷书演化而成,应当完全采用汉文小篆用笔方法,回环照应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而揖让有方。但同样在篆、楷之间的对比上,西夏文比汉文更繁复,其中原因是汉文由篆而楷经过了笔画的简约;西夏文由楷而篆,为增加装饰效果有增无减。西夏文篆法基本上有规律可循,但同一字的笔画篆法上有随意性。
二
西夏佛教版画在承袭中原传统的绘画风格的同时,吸收了周边各民族、藏传佛教密宗的艺术成就,融入本民族的习俗,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西夏佛教与佛教艺术是西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一支奇葩。西夏文创制不久,即开始将汉文佛经翻译成西夏文。经过五十三年的努力,共译成三千五百七十九卷西夏文佛经,即《西夏文大藏经》,保存有丰富的西夏佛教版画。
目前发现的西夏绘画大多以佛教为题材,多是纺织绢本和亚麻织布本卷轴画。宁夏博物馆藏《炽盛光佛图》是目前我国最早的炽盛光佛图之一,是唐代以来此类题材作品中的精晶。画面居中的主像为炽盛光佛,庄严慈祥,身着朱红色袈裟,双足交迭坐在莲花上,周围环绕11身星官。主尊上方十二个圆形图案则是希腊的黄道十二宫。画面两侧每组14身汉宫形象,为印度黄道十二宫的二十八宿。这幅《炽盛光佛图》说明,西夏人的天文星象知识极为丰富,他们不但精通汉族人的“二十八宿”的星象理论,而且对黄道十二宫这一西方天文学体系也有充分的认识。
黑水城等地的出土西夏宗教绘画数量很大,其中有数百幅卷轴画、木版画及数千种西夏文献、刊本。现存的西夏绘画主要有壁画、版画、及绘制在帛、布、纸上的各种卷轴画,内容上大多为佛教绘画,不仅有各种佛教人物,还有众多社会人物,在形式上体现出了西夏时期的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有很多表现西夏现实人物的绘画作品,多为男女供养人画。“供养人”是出资开窟造像,绘制佛画的功德之人,多为党项贵族人物。其绘画风格为唐宋人物绘画表现形式,其形态各异,雍容华贵,对于我们了解西夏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所以绘画艺术也是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成果,因为绘画本身最能真实完整地表达人文社会精神面貌和风俗特征。1909年俄国科兹洛夫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发现西夏版画,在《俄藏黑水城文献》1-4集中,共刊出30多种,汉文本较西夏文本为多。其中可考纪年的有仁宗的大庆、人庆、天盛、乾佑 (1140-1193年) ,桓宗的天庆时期 (1194-1205) 刻印的西夏版画共11种。另外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自黑水所得版画残片亦不少,中国学者向达在《斯坦因黑水获古纪略》中,对其所获作了描述;斯坦因在《亚洲腹地考古记》中也刊登了部分图版。德国柏林博物馆也有收藏西夏佛教版画。可见西夏版画发展相当繁荣。中国国家图书馆于1929年入藏的西夏佛经有100多种其中元刻西夏文《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中,有一幅杂裱的他经木刻版画《西夏译经图》,表现了在西夏惠宗秉常时期(1068—1086年)皇帝与皇太后亲临译场,由白智光主持将汉文佛经翻译成西夏文时的情景。画面上有多处西夏文题记,但版画刊印的具体时间不详。
宁夏灵武出土的西夏文佛经中,有一幅极为珍贵的《西夏译经图》。此图在西夏文佛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夏惠宗乾道元年至大安十一年 (公元1068一公元1085) ) 刻本的卷首,木版刻印,占两面经文的篇幅,是附在该西夏文佛经前面,为宣扬西夏佛教盛事、描绘西夏译经的场面的版画插图。中国社科院著名西夏学者史金波先生对《西夏译经图》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卷首有板画《西夏译经图》,高、宽各27厘米,图中刻僧俗人物二十五身,有西夏文题款十二条计六十三字,记图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和姓名。上部正中跏趺而坐的高僧为“都译勾管作者安全国师白智光”,即译场主译人。他斜披袈裟,讲解经文,并以手势相辅助。旁列十六人为“助译者”,其中八位僧人分别有党项人或汉人名题款。图下部人身较大者,左为“母梁氏皇太后”,右为“子明盛皇帝”,即西夏惠宗秉常及其母梁氏皇太后”。 (1) 此图形象地描绘了西夏译经的场面和皇太后、皇帝重视译经,亲临译场的生动情景,是研究西夏译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目前所见惟一的一幅译经图,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西夏佛教中的版画艺术向内地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西夏佛教版画是整个西夏版画发展的最终反映和总结,奠定西夏民族版画语言的基石,使我们更好的了解西夏政治、宗教文化活动提供重要的史料。
三
西夏佛经大多是已有官刻,且其规模相当大。西夏设有专门的印制佛经的机构……刻字司。《天盛旧改新定律令》一书中“司次行文门”这一节中,规定西夏国家机构分上、次、中、下、末五品司。刻字司属末等司的第一个机构。河北师范大学的崔红芬博士对西夏刻字司的情况有深入的研究,她论述说“刻字司既负责刻印世俗书籍,也负责刊印佛教典籍,尤其是皇室发愿施舍佛经。只有这样解释才会出现僧俗官员共同担任刻字司的头监的道理。俄藏汉文《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 (TK—121) 的发愿文写到:朕适逢本命之年,特发利生之愿。恳命国师、法师、禅师,暨副判、提点、承旨、僧录、座主、众僧等,遂乃烧施结坛,摄瓶诵咒,作广大供养,放千种施食,读诵大藏等尊经,讲演上乘等妙法。亦致打截截,作忏悔,放生命,喂囚徒,饭僧设贫,诸多法事。仍敕有司,印造斯经,番汉五万一千余卷,彩画功德大小五万一千余帧。……时白高大夏国乾佑十五年岁次甲辰九月十五日 (1184.10.20) ,奉天显道耀武宣文神谋睿智制义去邪惇睦懿恭皇帝施。这里提到的“有司”大概当指刻字司,这再次说明刻字司有负责刊印佛经的记录。笔者认为,刻字司只是一个负责印刷的政府机构,而印刷地点可能设在皇家寺院或一些规模较大的寺院里,由寺院完成具体印刷工 (2) 崇宗乾顺正德六年 (1132年) 刻印的《同音》一书跋中就提到,……设刻字司,以蕃学士等为首,刻印颁行世间” (3)
西夏寺院刊印佛经的规模也很大,这是西夏雕版印刷业的一个特点。宁夏西夏学者徐庄女士也论述了西夏寺院印制佛经的情况,“佛经题款及发愿文中提到的寺院除了贺兰山佛祖院外,还有大延寿寺、京市周家寺、兰山慈恩寺、大度民寺、温家寺、北五台山大清凉寺、众圣普化寺等。估计这些寺庙大都在西夏首都兴庆府 (今宁夏银川市) 的周围。刊印佛经的作坊是否就设在这些寺庙中呢?据资料分析,这是很可能的。在仁宗天盛十三年 (1161年) 刊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题款中有“京市周家寺僧雕字僧王善惠”,这个王善惠还出现在另一佛经雕字人姓名中,可见这是一个熟练的刻字僧人。另外襄宗皇建元年(1210年) 刊印的《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题款中有“西天智园刁”的字样,“刁”即“雕”,可见这个刻字人也是个僧人。这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刊印作坊是在寺院内” (4)
西夏刊印佛经,佛画的数量是很惊人的。没有规模较大的刊印作坊,是不可能完成的西夏佛经的书法和版画水平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与西夏政府的拥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寺院开设印制佛经部门是分不开的。
注释
1(1)史金波《北京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整理记》文献1985年第四期.
2(2)崔红芬俄藏西夏文佛经用纸与印刷《兰州学刊) ) 2009年第2期.
3(3)李范文《同音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佛经经典静心名句 第8篇
22.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3.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4.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5. 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6.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7.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8.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29.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30. 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31.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32.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33.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34.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35.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36. 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37. 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38.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39.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40.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 佛经里静心养气的经典名句 精选
★ 佛经经典名句
★ 佛经经典名句精选
★ 佛经名句
★ 佛经爱情经典名句
★ 经典佛经贺词名句
★ 佛经大悲咒全文
★ 静心禅语句子
★ 关于静心的句子
爱情佛经经典名句 第9篇
因为有了爱,所以有了牵挂,所以就有了忧虑和恐慌。心中没有爱时,便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就没有忧虑和恐慌了。
看看金庸大BOSS的 雪山飞狐
2.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妙色王求法偈》
3.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么通俗,不用解释了。
3.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
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6.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 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9.爱本是恨的来处。胡汉不归路,一个输,一个哭,宁愿你恨的糊涂,中了爱的迷毒,一面满足一面残酷
10.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
佛经经典名句 第10篇
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发愿容易行愿难。 布施如播种,以欢喜心滋润种子,才会发芽。 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除去心中的阴影,要时时散发光和热。 身外的环境,要天天整理,心地的风光,要常保清静。 真正的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得少。 用爱化疑,心中有爱,就不会有所疑。 发脾气是短暂的发疯。有时当思无时苦、好天要积雨来粮。 能干不干,不如苦干实干。 为人处世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能善用好时间的人,必能掌握自己努力的方向。 静听、静观亦是一种自我修心的方法。 以至诚的热心去温暖人们心灵上的凄凉。 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温情。 犯错出惭悔心,才能清静无烦恼。 君子如水,随方就园,无处不自在。 触事无心,时刻自在。 修行要系缘修心,籍事练心,随处养心。 人要自爱,才能普爱天下的人。 要面带微笑,不仅可让别人开心,更可缓和自己的情绪。 心该何求?有人说要“修心”,我却更愿“无所修而修”如此似水、无色、无形、无处不在,观大地众生相,听大地众生声。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存活世间的长久而在于为世间付出多少。 万境本闲,唯人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偶尔抬头看看天空的云朵时,想想何不学学天空的广大,云朵的悠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