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2
1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精选8篇)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第1篇

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做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审批。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24座城市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和1994年又相继公布了第二批38座城市、第三批37座城市及10座增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将109座城市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对它们进行了重点保护。这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选作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这些名城,是我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橱窗,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24个: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38个:

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公布,37个: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海康、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增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0处(2001-2007):

山海关区(秦皇岛)、凤凰县、濮阳、安庆、泰安、海口、金华、绩溪、吐鲁番、特克斯。

这109座历史文化名城按行政区域分布如下:

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 北: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区(秦皇岛)

山 西: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哈尔滨市

吉 林:吉林市、集安市

辽 宁:沈阳市

江 苏: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

浙 江: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

福 建: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 西: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 徽:亳州市、歙县、寿县、绩溪、安庆

山 东: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淄博市、泰安

河 南: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

湖 北:武汉市、荆州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 南: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 东: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雷州市

广 西:桂林市、柳州市

海 南:琼山市、海口

四 川: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 南: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 贵 州:遵义市、镇远县

西 藏: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 西: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 肃: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 海:同仁县

宁 夏:银川市

新 疆:喀什市、吐鲁番、特克斯

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单(国务院2003年11月27日公布)

1.灵石县静升镇

2.昆山市周庄镇

3.吴江市同里镇

4.苏州市吴中区角直镇 5.嘉善县西塘镇

6.桐乡市乌镇

7.上杭县古田镇

8.合川县涞滩镇 9.石柱县西沱镇

10.潼南县双江镇

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单(国务院2003年11月27日公布)

1.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2.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黟县宏村镇宏村

7.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10.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第2篇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十年巡礼

·策划案(概念版)·

目录

◎活动背景 ◎活动目的 ◎活动主题 ◎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 ◎创意说明

活动背景

★【国家战略】:

十八大上明确提出“文化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尤其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梦,首先应解决的是居住梦。安居方能乐业。

城镇化是中国改革的当前首要任务,中国众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和名村在城镇化浪潮中如何进与守,总书记近日在武汉视察时特别强调“城镇化不是大拆大建”、“保护古村落”。

★【十年巡礼】:

2003年以来至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十年时间内,已联合开展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工作,上海周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等350个村镇获此殊荣。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纳入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

评选不是目的,仇保兴副部长在第一次评选时就提出“重要的是如何将它们保护继承和利用好”。以十年为一个周期,通过客观巡礼,检视其成功经验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先进带动后进。言而无文,其行不远。通过巡礼,文以载道。

★【全民呼声】:

中国民众对传统建筑的文化需求和消费需求在提高。

因为宣传推广的不对称,文化旅游,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周庄、乌镇、平遥、丽江、宏村等之外,其他可选择的名镇名村景点受冷落者更多。例如常被人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不远处就有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鹏所城”,连深圳很多人都不知,舍近求远。

传播的不对称问题,就需要通过身体力行的传播来解决。

★【办刊需求】:

以“传承和推动一个民族居住”为己任的中国唯一一本民居类大型杂志《中华民居》,在完成改制之后2014年正式大型改版,有必要以“中华”之名,行“民居”之“实”。

◎活动目的

★响应国家战略,践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提倡全民参与,推动中国古建文化旅游 ★传承古建文化,身体力行履行刊物使命

◎活动主题

知行古建 走读中华

古人强调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通过这一活动主题阐明本次十年评选巡礼实践结合理论,号召更多民众深入参与其中,真正读懂中华民居。

◎创意说明

10年巡礼,既是总结也是开始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

本次活动也需要一个强有力支点和爆破点。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10年巡礼”为活动切入由头,通过巡礼来总结评选10年的进步和下一步思考。先高度,后参与度,由此拉开活动持续高潮序幕。

巡礼,不是流于形式的一次性喧嚣,而是持续一年的深耕细作。巡礼,不是自娱自乐的纸上谈民居,而是全民全媒体的内围观。巡礼,不是一部拖沓冗长的肥皂剧,而是先声夺人而后续不断。

活动策划路径:

起——由评选10年为由头开始为活动造势 承——10年评选历史文化百村镇论坛高潮

转——借百村镇论坛之势开启古村镇巡礼 合——整合各界资源为文化名村镇搭平台

由虚而实,然后由实回到虚。

◎活动时间

活动周期:7个月 起止时间:2013年9月—2014年4月 时间节点: 起——2013年9月

承——2013年10月

转——2013年11月

合——2014年4月 ◎活动内容

根据起承转合,整个主题活动主要分为四个主体活动

活动1)“起”阶段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建筑摄影邀请展 活动2)“承”阶段 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百家讲坛 活动3)“转”阶段 “走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系列落地活动 活动4)“合”阶段 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旅游博览会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摄影网络展: 活动时间:2013年9月10日-11日 活动地点:网站

活动形式:以视觉大片启动本次“知行古建·走读中华”活动序幕,向350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发出邀请,由其提供能代表自身风格的摄影作品和摄影师参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形象展示。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百家讲坛: 活动时间:2013年10月20日左右 活动地点:北京(具体地点待定)

活动形式:以评选10周年的名义,组织350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关负责人在北京参加百家讲坛,邀请住建部、国家文物局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以讲坛名义总结评选十年成就,邀请周庄、丽江等先进村镇来讲述经验,邀请专家学者介绍国外村镇民居保护和旅游开发经验等。如能请到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共同主办最佳。“走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系列落地活动 活动时间:2013年11月-2013年3月 活动地点:全国

活动形式:杂志启动全媒体联动战略,整合报媒、网站、电视、视频、APP、微博、微信等全媒体资源,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线路,走进这350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邀请民居保护爱好者共同来见证。相关报道呈现在杂志及全媒体资源上,引发全民关注。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旅游博览会 活动时间:2014年4月 活动地点:待定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第3篇

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必须加强保护工作。城市和村镇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方, 也是文化积淀最丰厚的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一步规定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四项重要内容:一是保存的文物特别丰富;二是历史建筑集中沉淀;三是保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四是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的历史事件, 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这些重要的文化内涵表明,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加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能够深度完整地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长期生活的积淀, 应当丰富多彩地、鲜活地传承于社会中, 传承于生活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既是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又是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聚集区, 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文化遗产才能是真实的、生动的, 而不是呆板的, 是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加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能够凸显文化遗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角度和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实践表明文化遗产地是区域发展的亮点, 而不是脏乱之处;是升值速度最快的黄金地块, 而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许多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已经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提升文明程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与文化遗产朝夕相处和谐共济,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居民的文化自尊意识、公民责任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区域平等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地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和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些方面的进步是党和政府强调社会文明和民族团结的必要的基础。

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各项规定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最基本的要求, 必须严格执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确实涉及到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涉及到一些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 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逐步研究解决,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涉及到的最基本的问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并对有关工作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这些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执行, 依法行政。政府职责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保护工作的首要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安排保护资金, 并列入财政预算,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要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与批准程序方面, 在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备案、公布、修改及监督实施等环节, 在法律责任的追究方面, 我们大家的义务和责任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都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实施17个月来,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展, 毋庸置疑, 对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基本要求, 我们工作的改进空间依然是巨大的, 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还没有编制合乎法律程序要求的保护规划, 许多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和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 许多地区保护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管环节还有缺失,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具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在经历漫长的制定过程的同时, 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果《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基本要求仍然长期得不到严格执行,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三、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必须主动履行职责, 积极配合建设主管部门开展工作。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和各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 各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文物, 这些文物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严格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各级文物主管部门保护名城名镇名村的职责也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我们应当逐项对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的内容积极开展工作, 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法制轨道上有效运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因保护不利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 批准机关应该将其列入濒危名单给予公布, 并责成所在地人民政府限期采取补救措施, 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并完善保护制度, 加强保护工作, 文化历史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它设施的, 应当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 应当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制定。以上内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有明确的规定, 各地主管部门要责任在身, 当仁不让, 主动积极地配合有关部门履行职责。

四、公众参与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重要方法, 应当充分重视, 积极鼓励和保障。文化遗产的主人是当地民众,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主体应当包括当地民众, 保护项目的成果和收益也应当由当地民众共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保护工作理应充分重视并积极鼓励和保障公众参与, 近年来公众已经开始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 成效显著。许多有价值的街区和建筑由于公众的呼吁而得到了保护, 一些违法事件, 由于公众的检举而得以曝光, 一些地方的管理部门受到公众的批评而改善了工作作风, 提高了工作效率, 尤其重要的是公众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全社会的文化遗产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了明显提高, 公众参与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护工作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能够进一步实现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目前政府鼓励保障公众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方法措施还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 还不能够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欢迎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工作, 要以更加宽厚的胸怀对待保护工作中来自社会的批评意见。我们还要积极开展制度建设工作, 保障公众的参与权。今年10月开始实施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其目的之一就是推动这方面工作, 各级文物主管部门要严肃对待, 积极回应来自社会的文物认定申请, 依法保护文化遗产, 依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要求我们必须鼓励和保障公众参与保护工作。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修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29-01

一、当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面临严重的挑战

(一)建设性破坏日趋加剧。在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干部、村民没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意识,因此村落虽保留着原有空间格局,但是村内插建了一些现代建筑,与历史形成的村容村貌很不协调。极大的破坏了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协调性。究其原因在于金鸡历史文化名村中的许多建筑年代已非常久远,居住环境普遍比较落后,排水、供电、卫生、抗震能力等已无法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需求,许多建筑已濒临倒塌无法居住,但修缮成本又远高于拆旧建新,于是不少村民选择弃旧建新或直接拆旧建新。因此导致多年来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区内现代建筑物陆续拔地而起,古村落传统风貌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给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历史文化名村的战略举措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环境亟待改善。由于金鸡乡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传统建筑年久失修,为保存其完整性带来了困难;名村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陈旧简陋,远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给改善和整治环境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还是以四方街为例,这里共有住户80余户,所居住房屋属土木结构,各户之间隔墙均为木板,多数房屋已开始倾斜,木材早已蛀虫,但一间房屋的修缮涉及乡邻几户,难以统一。再加上四方街的集镇功能和整体形象缺失,没有给排水系统,供电线路老化,消防设施不健全,没有公厕,整体建筑面貌破烂不堪,地面高低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飞溅。

二、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措施的建议

(一)重视制度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区乡两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组建由农业、住建、文化、宣传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工作,建立歷史文化名村保护信息系统,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状况和保护规划进行动态监测。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条例》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尽快制定《金鸡乡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区农户住房拆旧建新管理规定》,其中要特别强调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农户住房不得拆旧建新,只能修缮,且按照修旧如故、古色古香标准进行。新建房屋必须符合金鸡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及金鸡乡旅游特色小镇规划,房屋体量、围墙、门、窗、屋顶等必须按照规划编制部门提供的户型、建筑风格建盖。同时要求农户必须与社区签订不乱堆乱放保证书及修旧如故保证书。积极管理好每间房屋的一砖一瓦一根木头。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努力与农户一道建设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金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二)关注系统和灵魂,注重原真性保护。金鸡乡历史悠久,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并留下丰富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西汉武帝时开西南夷,迁徙秦相吕不韦后裔至此,置不韦县(公元前109年),曾与哀牢国长期共存。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归汉,在此设永昌郡。在中原汉文化与哀牢夷文化长期的碰撞和交融中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永昌文化悠久的历史给金鸡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著名的有古戏台、文昌宫(“保山军民抗敌的动员大会”会址)、四方街、张家祖庙(“4.15”武装起义遗址)、老澡塘、插戟石、吕公祠、点将台、新石器遗址、不韦城遗址等;悠久的历史还造就了不少名人韵士,著名的有吕凯、杜文秀、廖鹤、兰馥、张鸿翼、孟循时等,加上一些独有的民俗传统,这些珍贵的历史积淀都是不可再生、无法替代的文化资源。其价值在于它的活态性和系统性。因此,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不能只关注古建筑、古桥、古井、古树等实物,也应关注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原生态文化,原生态生活方式的有效传承。

(三)加大投入,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四方街位于集镇中部,是金鸡村的地理中心,古今依然。四方街的开发建设主要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修复古戏台并适当扩大台下街门,将四方街、文昌宫、古戏台、季平街、点将台(北侧有新石器遗址、不韦城遗址)等历史、文化单元有机地联系起来。金鸡早有滇剧窝子之称,恢复古戏台后,可进行戏曲表演,使其名副其实。第二块重建文昌宫,修建供奉孔子的大殿及魁阁,一、二殿辟为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三殿恢复孔子塑像供人瞻仰。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之日,举行敬文祭孔盛会。第三块为修复文庙街、武庙街,将路心青石板、鹅卵石重新铺就,两侧居民住户门窗统一仿古重修。二是建设老区文化园。为了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将金鸡建设成为隆阳区乃至保山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拟投资在小坟山下建设老区文化园。园区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为“4.15”武装起义纪念馆,集中展示“4.15”武装起义图片、曾使用过的装备,在馆旁空地上矗立“4.15”武装起义纪念碑,镌刻浮雕,保护好张家祖庙及烈士墓。第二块在小坟山半圆剖面上书写“金鸡革命老区”大字,将“4.15”历史浮雕在剖面上,再建两块巨大的活动场地,建吕凯、廖鹤、兰馥、张鸿翼、孟循时等著名人物陈列馆。第三块为金碧赤宫,建于金鸡寺金鸡窝附近。宫内为古建筑风格,内部展示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滇西抗战时期的金鸡;第二部分为不韦县历史;第三部分为建国后金鸡的发展。宫外河边立牌坊一座,书写“金碧赤宫”。

具体操作中,要与四方街沿街住户签订《四方街保护协议》,并要求四方街沿街住户必须做到“五严禁一注意”(严禁大拆大建、严禁改头换面、严禁乱泼乱洒、严禁乱搭乱拉、严禁堆放杂物、注意防火)。特别要做好防火工作,尽快对四方街住户进行一次消防培训,并由专业电工对整个电力线路进行一次检修,破损电线及时更换;协商住户10户左右,按比例给予一定资金补助,要求按规划部门所设计图纸对房屋进行修缮,开好一个头,起好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资金扶持,用三年时间对整个四方街进行一次全面修缮,对四方街的电线管道入地,电力、排水系统等进行一次全面改造。通过上述措施,一个古色古香的四方街将展现出来。

总之,通过一定的保护、发展和打造,未来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必将更加辉煌、灿烂。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第5篇

保护工作检查组汇报会上的讲话

(2011年7月16日)

南京作为十朝古都、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的保护责任重大,这是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最近十多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确立了一个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空间结构。2001 至 2002 年,李源潮书记提出“保老城、建新城”,和“一疏散、三集中”,“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结构,从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从战略上、空间结构上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在五年以前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建设发展目标和定位。第二,从2005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多次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登记,并建立了评估体系,把历史文化资源的底数和情况全面摸清。第三,从1984年开始,1992年、2002年和2010年,先后进行了四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目前最新一轮规划正在报批。第四,开展了历史文化保护立法工作。从1999年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到2006年的重要近现代以及近现代风貌区保护条例,再到201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等,先后有八项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第五,进行了积极有效的保护,取得了一批保护成果。尤其是明孝陵已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南京的云锦、剪纸、金陵刻经也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持久的任务。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主要有下面几项:第一,进一步落实“建新城、保老城”的发展战略和“一城三区”的空间结构,特别是要下决心疏散老城人口,减轻老城的负荷,把老城的容量进一步地压缩和控制,老城的功能进一步地强化和优化。我们正在研究要对老城制定一些强制性的规定,包括限高、建筑的密度和人口容量等,尤其是大型的公共设施,比如医院、学校、工厂,要从老城疏散出去,强化新城的公共设施布局。第二,进一步处理好建设和保护的关系,历史文化保护与老百姓生活改善的关系,要切实避免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历史文化保护造成的破坏和负面影响。第三,进一步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增强系统性、整体感,凸显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特色。三个历史城区、十个历史文化街区要形成整体的概念,六朝、南唐、明代、民国、革命与建设五个历史时期的特色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彰显和加强,尤其是六朝、南唐和明代时期的历史文化,要进一步加强遗址的保护。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目前来说相对比较零星、分散,要逐步形成颐和路公馆区、梅园新村住宅区等相对集中的保护区。第四,相对来说南京郊县的历史文化保护还比较薄弱,要进一步加强名镇名村的保护。江宁作为南京的发祥地,要改变还没有名镇名村的现状;高淳应该积极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六合、浦口、栖霞等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尚需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第6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 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通常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起公布。

评选条件和评定标准依据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2003年10月8日发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评选办法,主要内容:

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 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存有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原状保存程度:村内历史传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原貌保存完好;或因年代久远,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虽曾倒塌破坏,但已按原貌整修恢复;或原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虽部分倒塌破坏,但“骨架”尚存,部分建筑细部亦保存完好,依据保存实物的结构、构造和样式可以整体修复原貌。现状具有一定规模:村的总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须在5000平方米以上。已编制了科学合理的村镇总体规划;设置了有效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有专门的保护资金。简介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2个;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24个;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公布,共36个 ;第四批:2008年10月30日公布,共36个;第五批2010年07月22日公布,共61个;第六批:2014年3月10日公布,共107个。

第一批

2003年10月8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镇张谷英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第二批

2005年9月16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 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第三批

2007年5月31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 河北省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 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五当召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 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 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

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湖南省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高山村 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肇兴寨村 云南省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 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 第四批

2008年10月3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河北省涉县偏城镇偏城村 河北省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 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山西省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 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 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浙江省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 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 安徽省黔县碧阳镇南屏村 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廉村 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 福建省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 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 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 江西省赣县白鹭乡白鹭村 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镇陂下村 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延村 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 山东省即墨市丰城镇雄崖所村 河南省郊县李口乡张店村

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 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村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 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 贵州省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 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

贵州省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 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 云南省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香山乡南长滩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回城乡阿勒屯村 贵州省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古寨村

第五批

2010年07月22日建设部公布名单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01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 02 天津市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 03 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 04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店头村 05 山西省阳泉市义井镇大阳泉村 06 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 07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 08 山西省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 09 山西省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 10 山西省太谷县北洸镇北洸村 11 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 12 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 13 山西省新绛县泽掌镇光村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 15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16 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 18 浙江省仙居市白塔镇高迁村 19 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 20 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 21 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村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 23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 24 安徽省休宁县商山乡黄村 25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关麓村 26 福建省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 28 福建省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 29 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30 福建省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31 福建省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33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 34 江西省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 35 江西省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 36 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 37 江西省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 39 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 40 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41 湖南省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 42 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 43 湖南省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

湖南省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45 广东省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 47 广东省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围村 48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 50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 51 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 52 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 53 四川省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 54 贵州省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 56 贵州省雷山县郞德镇上郞德村 57 贵州省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 58 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 59 青海省玉树县仲达乡电达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

第六批

2014年3月10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1.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 2.河北省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3.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 4.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 5.河北省磁县陶泉乡花驼村 6.河北省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村 7.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丁村 8.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郭壁村 9.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大周村 10.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 11.山西省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 12.山西省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 13.山西省祁县贾令镇谷恋村 14.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 15.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屯城村 16.吉林省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 17.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 18.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

19.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 2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 2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 22.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 23.江苏省高淳县漆桥镇漆桥村

24.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村 25.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 26.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 27.浙江省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 28.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 29.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30.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 31.浙江省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 32.浙江省淳安县浪川乡芹川村 33.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 34.浙江省龙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 35.浙江省开化县马金镇霞山村 36.浙江省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 37.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鄣吴村

38.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西溪村 39.浙江省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 40.安徽省泾县榔桥镇黄田村 41.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 42.安徽省歙县雄村乡雄村 43.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龙岗村

44.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 45.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 4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卢村 47.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 48.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

49.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50.福建省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 51.福建省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 52.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仙蒲村 53.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 54.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 55.福建省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 56.福建省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 57.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 58.福建省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 59.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 60.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思溪村 61.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62.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桑园村

63.江西省金溪县琉璃乡东源曾家村 64.江西省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 65.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

66.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 67.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 68.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杏花村 69.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

7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 7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 72.湖南省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 73.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 74.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兰溪村 75.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 76.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77.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 78.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 79.广东省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 80.广东省和平县林寨镇林寨村 81.广东省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 82.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83.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 84.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

85.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 86.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 87.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88.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 89.四川省泸县兆雅镇新溪村

90.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乐道街村 91.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 92.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93.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 94.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

95.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 96.云南省弥渡县密祉乡文盛街村 97.云南省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 98.云南省永胜县期纳镇清水村

99.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帮兴村 100.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

101.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 102.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

103.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 104.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 105.青海省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

中国徽州历史文化名村 第7篇

徽州歙县雄村,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古村,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人杰地灵。雄村依山傍水,自晋即有多姓居住,每姓各自散占一处,后渐集居。有宋时期,洪氏兴旺,曰“宏村”,至明末渐衰,没落于清。明中叶曹氏兴旺,清则更盛,曾曰“雄川”、“雄溪”,古云“枝分叶布,所在为雄”,故名雄村。曹氏人才辈出,科甲联缨,官宦不断,谓之歙地第一文化古村,宰相故里也。

一、地理概要

雄村之北有座大山,名城南山,拱卫徽州府歙县城南。雄村之南有条大河,名渐江,环抱雄村大半个村庄,从村左侧向东汇入新安江。从易理上讲,城南山又称天马龙,山脉向南缓缓延伸至渐江边止,龙脉雄厚有力。城南山右翼有座芙蓉山,紧随龙脉延绵渐江,名“护山”,环抱雄村,又曰“案山”。芙蓉与城南山脉之间有一小溪,即祖山的沙水,俗称腰带水,环抱雄村,流入渐江。雄村就座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

雄村离歙县15里,从县城由北向南有条曲径小路直达雄村,一色青石板砌成,由清户部尚书曹文埴之母朱太夫人捐资建造,雨后即干。小路两侧高山峻峭,沿路摩岩石壁雕刻九处菩萨庙,是路人赏鉴的佳景。三里一亭、五里一舍,可供行人避雨休息,风景十分优美。走出山谷,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雄村田园和村庄呈现在眼前。距村一里建有“下马亭”,重修后俗称“新亭”。亭内三面有青石砌成的美人靠,供行人息足。亭傍立有一碑,雕刻“满汉不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十二个大字,路人到此步行进村。乾隆以后,徽州的新任官吏,须到雄村拜访后方可上任。由此可见,旧时

思堂”宗祠两处。洪氏宗祠两处。曹氏“崇德报功祠”官祠一处。曹氏“余庆堂”庆典厅一处。项氏厅一处。汪氏厅一处。李家厅一处。朱家堂一处。曹祥“都宪公祠”和曹楼“大参祠”功臣祠两处。

2、社屋两处:曹氏“雄村上社”社屋和洪氏社屋。皆为旧时百姓祈求天地神灵保佑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拜之处。

3、牌楼、牌坊七座:主事牌楼、一品牌楼、慈孝牌楼、冠英牌楼、崇报牌楼、曹氏宗礼公墓道坊、钱包氏守登仕郎墓道坊。牌楼为四脚两层,牌坊为两脚一层。

4、皇帝特殊恩赐府第五处:曹振镛宰相府、曹楼学宪府、曹学诗进士第、曹城太史第、曹坦柱史第、曹墅光禄第。

5、东西两大花园:明代曹祥家花园,在村西,名八角亭;清代曹文埴家花园,在村东,名非园。

6、村周边寺庙四处:小南海“星岩寺”、翠微山“壹恣寺”、竹山“慈光庵”、芙蓉山“慈福庵”。

7、村路口都建有土地庙,共五处,都建在村路口,:供百姓四时八节祭拜,保佑地方五谷年年丰登,百姓岁岁平安。

8、庙宇四处:大圣庙、李王庙、太子庙、关帝庙,每年要举行一次游菩萨活动,十分热闹。

9、古桥五座:朱家桥、明代西溪桥、清代深坑桥、东山桥、庆歌桥。

10、古树十棵:古樟6棵、梓树2棵、雾枣树2棵。

11、古民居:过去,雄村的民居大部分是明清两朝的房屋,少数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可谓举世无双。因房屋陈旧等种种原因未能妥善保护,有

14、竹山书院:竹山书院俗称文会。文会是雄村曹氏最高领导机构,由雄村曹氏家族公选耆老硕德、资历深厚的文人组成,管理和处理整个雄村的一切大小事务。竹山书院由书院、文昌阁、桂花圃三大部分组成的园林式古建筑群体。进书院游览不需走一步雨路,累者可在曲径小路边的美人靠上休憩。院内每一空间置有不同的奇花异石,假山、花台、石桌、石凳,伴池、小桥、曲水游廊画龙点睛,充实了许多景色。每间房内外都置有古色格子窗户,文人能在室内观赏内景,亦可眺望窗外万态美景。书院门口是渐江,江边有石条砌成堤坝,约里许。坝边有石栏护卫,内外各植一排桃树,桃花坝由此得名。沿江水边栽植一路杨柳,保持水土。桃花盛开时,一字长蛇阵,如十里红云,桃红柳绿,十分耐赏。石栏内傍有条石子花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鹅卵石砌成108朵形彩各异的花卉,游人沿路观花,兴趣倍增,恰似世外桃源。书院并非读书识字的学堂,它是供各地大文豪来书院讲学,融全国各地人文会萃、文化交流的中心,为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社会前进的一处公共场所。

三、文化教育

雄村曹氏历代重视文化教育。明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曹祥曾在遗书中首先倡导创办竹山书屋,后因经济拮据未能如愿。清康熙年间,号称四大盐商之一的曹世昌先生,耆老硕德,藉于讲诵诗书,合族之意建立文社,因积虑有日未获鸠工,故易篑之夕申命二子。因此,斡屏昆季继父之志,引领全体曹氏族人,建文阁、创书院、修社祠、筑园亭、植花木,不遗余力,终于乾隆廿十四年春,竹山书院造成,自此成为文化交流中心。

除竹山书院外,雄村尚有很多私塾学堂。自明代到民国,都有学堂供

游一面唱戏。

7、闲时义务演老徽剧戏,徽剧起源于雄村。乾隆年间,曹文埴带着徽剧团庆升班进京演出,深得皇上赞美,留京续演,经过多年演变,成了后来的京剧。曹瑾先生著有徽剧庆升班进京演出始末。

8、雄村有两班乐队艺人,一班由吴、鲍两氏组成,另一班由项氏组成。解放后,吴、鲍两氏艺人均到合肥参加比赛,荣获全省第一,回来后陆续加入市县各剧团工作。每逢人家喜庆,都要聘请乐师到家中吹打,拉琴、唱戏,热闹一番。

9、做祭,即操祭。

10、团体聚会活动多样化,有文会、竹山书院、崇报祠、余庆堂、孝思堂、一本堂、都宪祠、大参祠、承周膳、文注膳、咬城膳、增福膳、传芳会、忠义会、远山会、雄村上社、余星会、太子会等许多团体活动。

六、科甲联缨

明清两朝,雄村曹氏科甲联缨,代不乏人,由科目或举荐出仕的大小官吏和吏治将才二百余位,有文化的廪生、庠生、监生、太学生、国学生、郡学生等芸芸众生不计其数。全村仅有几户务农种田的,也能书写简单的收据和凭证,大部分以经商为主。

明清时期,雄村科举进士和贡进士46人,举人15人,共61人,其中殿试二甲第一名曹文埴,会试会魁一名曹城,廷试第一名曹懋忠、第五名曹蓼瑞,学政5人,主考、同考4人。

七、雄村曹氏明清时期官宦名录

明资政大夫、大中丞曹祥;明奉政大夫曹文修;明知州曹士鹤;明文

(2)九公安仁:大鳙、光山一都、万年、武昌、黄州、梁下佳源、隆阜前峰、大鳙田、小源岭、德兴十六都、浦城、球州徐畈、靳州、淮安、湖州。

(3)十分存仁:长清沅、钟吕、大祀。

2、大九公仲经:绩溪旺川。

3、、大十一公仲维:祁门西乡、北村、南村、淮西、松林、鄱阳。

4、德遇公:浮梁曹家滩、锦溪、牛轭山、景德镇、麻仓、调思、潘村。

5、德成公:黟县。

6、德威公:江西。

雄村始祖曹永卿支下定居各地如下:雄村、扬州、盐城、安丰场、古堂场、处州、滁州、青浦朱家阁、朱家坞、松江周浦镇、休宁闵口、砀山县、横塘山下、永丰坝、白洋河、霍邱十庙集、海州板浦、江苏盱眙、宣城、大仓、富阳、桐盧、溧阳、五河、河南永城、朱仙镇、临安黄潭街、襄阳、宁国、九江、苏州、鄱阳太阳埠、北京、合肥等地。

余已迈古稀、年老多病,精神欠佳,对雄村各方面的历史文化未能如愿一一详明,谨以概况点述,敬请大家体谅。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第8篇

截至2012年止, 已公布的16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有一类村落的传统风水反映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承载风水的村落空间格局是这类村落价值的重要载体。保护与风水相关的村落格局是这类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将这一类村落格局简称为风水格局。

风水格局是多种要素的组合关系。要素及要素间的组合关系承载着风水的意义, 是历史信息的载体, 要素的缺失或者组合关系的割裂都会直接影响风水格局的真实与完整。因此, 风水格局的保护既要保护各个构成要素, 又要保护要素的组合关系, 通过以本土风水认知为基础的保护对象辨认, 分析构成要素与组合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并提出策略与措施是保护工作的三个步骤。

基于本土风水认知是因风水在中国广泛流传几千年, 涵盖内容广泛, 不同人群关注的方面存在差别, 不同地域的风水理论也不尽相同。且由于我国的社会文化思想在近现代发生过重大转变, 历史文化名村1949年后的更新改造和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并未保持与传统风水格局的传承, 所以理解历史文化名村的风水格局需还原到村落形成发展的语境中。研究通常会从古村中保留的碑记、家谱、民俗和民间故事传说等乡土材料入手, 寻找古人在古村形成、发展过程中关注的方面, 归纳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特定人文风俗语境下的风水认知, 以此为基础, 辨认风水格局构成要素, 获得保护对象。

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 (2002年) 的分类方式, 结合古村落的实际情况, 可把风水格局要素面临的问题归纳为发展压力、环境压力、自然灾害、旅游威胁等几个方面, 进而为提出历史文化名村的风水格局保护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山西省大阳泉村是晋东地区宋明理学哲学背景下发展形成的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资料丰富, 风水格局典型, 风水格局保护面临的问题突出, 本文以之为例, 探讨历史文化名村风水格局的保护。

大阳泉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城区西南部, 2008年被列为第四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0年被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落四面环山, 两侧临水, 五口水泉荡漾, 是当地出名的好风水。村庄形成至今1000多年, 有宋至民国的碑刻60余块, 其中记载着古村的风水营建。

大阳泉村的1条古街, 2棵唐槐和5组寺庙与山峰、河流、水泉共同构成的风水格局是碑文和民间传说的物证。

2 以本土风水认知为基础的保护对象辨认

大阳泉村风水格局的研究以整理村中碑文为切入点, 结合风水理论研究, 从中找出大阳泉村古人对风水的认知关注的三个方面, 并以此为基础, 认定了组成风水格局的山、水自然环境要素, 分析找出了构建风水格局的十字交叉轴线, 并提取出了轴线上对风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的五行要素:代表不同属性的寺庙及寺庙与古树组团。

2.1 大阳泉村的山形水系

2.1.1 风水认知

根据风水术的理论, 自然要素是村落选址的重点考察对象, 其中卜居、形局、水龙、水口是对山形水系的考察, 构景是对山、水、树木等共同构成的景观的关注, 风水补救措施则是以人工干预的方式改造自然要素。

从清乾隆四十七年《庙前老槐树记》碑“阳泉村西古有五道神祠庙, 前有古槐一株��庇阴一方, 诚风水也”可看出, 自然要素也是大阳泉村风水的构成元素。除古树以外, 山、水应当是考察风水格局要素的重要方面。

2.1.2 对象辨认

通过在卫星地形图上分析大阳泉村的选址, 并与理想风水布局图对比, 发现相似度极高。风水术的形势派正是通过形法、峦头等手段, 关注村落周围的山脉、河流的走势和景观的外形, 根据村落周围地理的变化, 来判断风水吉凶的 (见图1) 。因此, 在大阳泉村坐落的北岭坡上能直接观察到的狮垴山 (西面) , 冠山 (南面) 和风堰岭 (东面) 是山形涉及的对象, 是大阳泉风水格局的“峦头” (见图2) 。

大阳泉村南义井河呈向南凸出的弓形, 河岸长近1000米;村北寺沟向东北凸出, 源于村西北山坳, 于村外东南汇入义井河, 沟长970余米。两水环村于其中, 与《风水与环境》书中绘制的图示类似, 呈“金水环抱”状 (见图3) 。水系配合山形构成传统的“风水好”, 即所谓“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 藏风次之”。

村中五眼水泉原名漾泉, 指泉水旺盛, 荡漾涌出, 后谐音改作阳泉, 绥成了阳泉地名的起源, 是阐释阳泉历史的重要纪念物。也是古村的景观环境要素。“一在邨南涧中, 俗名饮马坑”是村南水塘 (水塘亦有风水术上的作用) 的水源, “一在邨西野子沟, 皆夏秋有水, 冬春则涸;一在邨北寺沟, 相去丈余, 水盈盈常不涸”是寺沟的水源;“一在张氏山庄问渠亭右侧”, 水泉流经大阳泉村中心街道, 构成独具特色的街巷氛围。

2.2 大阳泉村的方位系统

2.2.1 风水认知

据乾隆四十七年的《广育祠碑记》“祠于大阳泉, 为中央”的说法, 古人认为广育祠是村庄的中央, 结合村中东、西阁与广育祠在同一条古街上, 且分别为古街的东西起点和中点的实证, 大阳泉村布局建立在一定的方位体系上。

根据英国学者西蒙J盖尔的观点:与阴阳相关的方位法则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适用于近似对称的平面, 大阳泉的方位系统属于风水格局的内容。通过检索, 风水术中存在方位体系, 如《宅经》中提到的“二十四路”就是其中一种。结合大阳泉村的实际情况分析, 该村的方位系统是以“峦头”为基础, 以五行生旺墓绝为依据的干支“理气”风水法。

2.2.2 对象辨认

大阳泉村风水格局的“方位系统”由两条正交轴线构成基本骨架:南北向的虚轴和东西走向的阳泉街。南北轴上由南至北分布有五龙宫、广育祠两处庙宇建筑群。结合碑文“后移居阳泉云日楼之下”和当地村民描述, 寺沟以北的山坡顶部还有一处楼阁在南北轴线上。三点所成南北轴线可连至冠山主峰。东西轴线阳泉街向外延伸, 可连接狮垴山主峰和风堰岭 (见图4) 。

不仅如此, 山形同样控制着村中一些重要宅院的布局。大阳泉村中的部分重要院落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冠山主峰, 村民都认为能看见南面山峰的宅子有气势。在1:1000的大阳泉村地形测绘图中绘出一些重要宅院的主轴线, 可以看出这些轴线呈由南向北发散状, 通过地形测绘图与谷歌地形图复合, 院落轴线大致以冠山主峰为焦点 (见图5) 。

2.3 大阳泉村的寺庙及寺庙与古树组团

2.3.1 风水认知

五行思想作为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 两千余年来具有极强固的势力, 唐代以后, 在宋明理学的体系中发展。大阳泉村历唐宋至明清, 一千多年所体现的人居观念亦生长于此哲学基础上。村落的空间格局恰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五行思想。宋明理学初创时, 周敦颐认为:“五行一阴阳也, 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 即五行源自阴阳, 阴阳源自太极, 诚如大阳泉村民所认为:“阳曰, 天数五, 地处五, 应于五数尤天有五星, 地有五岳, 人有五常”, 五行是关乎天、地、人的重要元素, 五行平衡, 便阴阳协调, 太极安稳, 万物归一。

清乾隆二十一年《改建五龙王庙记》记载:“吾州阳泉村, 旧有五龙庙��迁徙靡常, 率不得其地, 非斩以崇正中而隆昭报也��夫址为坎水, 而阳泉更饶其前, 庙新于斯, 可谓得其地矣”, 更直接的证明了大阳泉村古人通过更换寺庙选址以调节风水格局的五行平衡, 是干支理气法在村落建设层面的具体实现。

2.3.2 对象辨认

基于以上风水认知, 在山形水系控制下的方位系统中, 运用五行生克原理考察大阳泉村中的寺庙, 找出古村中的风水格局节点:广育祠、五龙宫、云日楼、东、西槐古树及寺庙组团 (见图6) 。

广育祠在中央, “正殿三楹, 中设男女像各一, 男居左, 女居右��其古高之神”。大阳泉村广育祠按金代制, 高以青帝为主位, 五行属性为木, 与中央方位土属性相克制, 获得一种平衡。

村南本有义井河、水泉, 地势低湿, 后又顺应地势将饮马坑改建为水塘, 迁五龙宫于村南。南方属火, 在村落选址时, 村南的水系不仅能平衡朱雀, 甚至在多雨的季节, 水属性还会过于强盛。五龙宫内供奉五位龙王, 居中黄龙属土, 即水来土掩, 在水属性过于旺盛时起到克制作用。

村北靠山北岭坡顶原修建有楼阁, 名云日楼, 不仅是南北虚轴的控制点, 也是五行平衡的重要元素。方位系统中北属水, 阁楼本属火, 更以名称“云日”加强火的属性, 克制代表北方寒冷的玄武, 以期达到平衡。

村西有唐槐, 称西槐, 北有五道庙, 南有南北向道路, 槐西约90米处有西阁, 形制与东阁同。方位中西方属金, 槐属木。西槐结合狮垴山大片森林, 木气强盛, 与金气平衡 (见图7) 。

村东有唐槐, 称东槐, 以它为中心, 槐东60米为大阳泉村的东入口观音阁, 东阁造型似城门, 上建楼阁供奉神明, 下设拱券车马通行。拱券通道轴线正对东槐;槐根处有石质圆环, 槐北正对五道庙一座, 槐南有南北向道路。东槐即村口风水树, 五行属木, 与东阁和五道庙构成对景, 圆形石环从质地和形状上属金。历史上, 张氏山庄漾泉的泉水经阳泉街流入圆环内。方位系统中, 东方属木, 以圆形石环克制, 未免木亏, 东槐辅助, 又以泉水滋养, 所谓水生木 (见图8) 。

3 大阳泉问题概述

随着阳泉城市的不断发展, 大阳泉村逐步纳入到其城市建设范围中, 大阳泉村风水格局的保护正面临严峻挑战。

3.1 建设与发展威胁

建设的影响主要来自城市扩张和村落自身的发展两方面。

在城市方面, 由于大阳泉村的保护问题在2008年以后才逐渐提上城市管理日程, 此前, 典型重工业城市阳泉的城市规划以高效率、高密度、高质量为目标。城市不断扩张, 多高层建筑快速包围大阳泉村, 村东的大片建筑遮挡了景观视线, 村中几乎难以看到东面山峰, 模糊了狮垴山风堰岭轴线。村西侧的多层建筑打破了狮垴山山体天际线, 破坏了景观效果。这些将大阳泉村与周边紧密关联的山体和水体剥离的建设活动威胁到大阳泉历史文化村落完整。

在大阳泉村方面, 被动城市化过程中, 村落逐渐成为城市低收入阶层的聚集地, 连带村庄中的历史建筑得不到有效的维护管理, 逐渐向危、旧发展。如五龙庙戏台以南沿义井河的民宅建筑质量较差, 有些租用做堆放回收废品, 还有一些已废弃的农村公社时期建筑, 体量巨大, 肌理、形象与大阳泉村整体风貌不符。这些建筑割断了五龙庙与义井河的联系, 妨碍了人们对五龙庙风水意义的理解。

大阳泉村已自发开展的一些更新活动对风水格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大阳泉村将西槐以西阳泉街路面实施了水泥铺装, 对碑文记载的西阁遗迹造成干扰, 现状地表已完全找不到西阁的痕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阳泉村民逐渐在村北山坡上建设住宅, 最终导致北侧寺沟沟床由硬质水泥路替代, 大阳泉村南北轴线的控制点云日楼被多层住宅取代。

大阳泉村的发展还给风水格局要素带来一些潜在威胁:现状东槐和西槐位于阳泉街街道上, 未设置任何维护措施和提示标志, 对于不限制机动车的阳泉街, 车辆快速过往行驶和对古槐根部地面的碾压是威胁古槐健康与安全的隐患, 另外, 古槐东侧有紧贴的建筑物, 村民对建筑翻新改造, 同样存在隐患。

3.2 生态环境破坏

阳泉市的发展过程中, 大阳泉村周边的山形水系环境已遭到了严重破坏。

大阳泉村西侧、南侧山体树木稀少, 城市设施建设对山体进行开挖, 如南外环路将大阳泉村所坐落的狮垴山余脉与狮垴山几乎完全切断。生态走廊被城市建设切割而不成体系。大阳泉西侧房地产开发, 将部分山体挖除;因开挖矿产而挖断水脉, 导致大阳泉村内的漾泉景观消失:寺沟水源供给不足, 水量锐减;大升井自流现象消失, 从而造成阳泉街半街半渠和东槐石环水池景观的消失;义井河从常年河变为季节河, 上游的洗煤厂、冶炼厂及沿河村庄的生活垃圾严重污染水体, 河床硬质化, 河道作为建设场地被任意占用等。

4 大阳泉古村空间格局的保护策略

根据大阳泉村风水格局保护对象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视廊控制、山水修复和寺庙及寺庙古树组团维护三点策略。

4.1 视廊控制

从阳泉市规划层面提出要求, 严格控制大阳泉村南侧和西侧建设高度, 保证大阳泉村东西轴线与风堰岭、狮垴山主峰的视线通廊, 南北轴线与冠山主峰, 各个大院与冠山主峰的视线通廊。在城市后续的更新改造中, 加强视觉景观控制, 保证建筑天际线不打破狮垴山、冠山天际线。恢复在大阳泉村落中对风堰岭主峰、狮垴山主峰、冠山主峰的视觉感知, 重建阳泉街与风堰岭主峰、狮垴山主峰的视觉联系, 确保五龙庙、广育祠及其它大院与冠山主峰的视觉联系不被阻断, 重新明确南北轴线与东西轴线建构的方位系统。

4.2 山水修复

从阳泉市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提出要求, 结合狮垴山森林公园规划和冠山自然保护区规划修复山体, 保护和逐渐恢复植被, 同时为义井河水系恢复提供水源涵养地;对义井河上游的工业废水和村落生活污水实施治理, 严格控制污水排放, 禁止向河道中倾倒生活垃圾。从宏观层面为大阳泉风水格局的保护提供支持。

在城市区域, 利用城市绿地, 实施山系的修复:将村西北的工业用地转换为绿化, 保证狮垴山森林公园通过村西北绿地延伸至村落中, 恢复大阳泉村西北历史上即为山坡绿地的环境;拆除村北山坡的部分建筑, 改造为绿地, 恢复历史上村北山坡仅有几处大型宅院的形态。村西沿外环路东侧50米范围逐渐恢复为绿地, 将西北绿地与义井河沿岸连通。

建设义井河北岸的亲水绿地, 拆除河道中建筑, 并制定相应的控制要求, 不允许进行与河道生态修复无关的任何建设活动, 清理河道中垃圾、修复河床地形, 下游建设蓄水坝, 恢复水体环境, 养护河道及河岸植被, 并适当补充, 恢复淡水河湾湿地景观。

补充寺沟水源, 废除占压寺沟沟床的水泥路, 修复为沟床, 清理部分淤塞水沟, 并沿沟水生植被环境, 恢复大阳泉村两水环绕的风水环境。

4.3 节点维护

废除西槐以西的水泥道路, 寻找西阁建筑基址, 并进行揭露展示, 以明确阳泉街的西口位置。整治西阁遗址两侧道路。西阁以东恢复为与阳泉街相同的石板铺砌道路, 以西铺设沙石道路, 通过材质的变化区分村内与村外的空间关系。

拆除村北山坡上的多层建筑, 考古寻找云日楼建筑基址, 结合村中的传说和老人回忆及南北轴线的位置关系, 通过重新设置构筑物等方式, 标识云日楼位置, 强化大阳泉村的南北轴关系, 其中要求构筑物样式参考阳泉地区楼阁建筑, 体量、外观、色调等与大阳泉村风貌一致, 与北侧山体天际线协调。

拆除五龙宫以南1950年代以后沿义井河修建的民居和公社建筑等, 修复建筑等占用的河道空间, 逐渐恢复为沿河生态湿地, 重现五龙宫、村南水塘与义井河沿岸湿地的空间关系, 恢复“坎水”的风水环境。

开展东槐和西槐的健康和安全状况专项研究, 开展影响古槐健康和安全要素的调查及影响程度研究, 提交专家论证, 并根据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和预防措施, 保证古槐的健康和安全。

结合村中的传说和老人回忆, 调查大阳泉的水井和泉眼及水脉来源, 并结合生态环境的整治情况, 逐步补充水源, 恢复漾泉景观, 恢复大升巷水井自流景观, 恢复大阳泉街半街半渠的景观, 清理东槐下环形水池, 使之重新蓄水, 恢复东槐风水节点的历史面貌。

5 结语

本文以大阳泉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从工作方法和步骤上讨论了风水格局保护可分为:基于乡土风水认知归纳的保护对象辨认, 问题与挑战分析, 策略与措施提出等三个方面。通过对大阳泉村的碑文整理, 总结出当地居民的风水认知关注自然山水、方位和五行等三点, 从而找到了风堰岭、狮垴山、冠山、义井河、寺沟等自然要素, 明确了南北、东西两道十字交叉轴线, 提取了五龙宫、广育祠、云日楼, 东槐组团、西槐组团等五行节点。进而从现状情况分析了大阳泉风水格局目前存在建设与发展威胁和生态环境破坏两方面的问题, 最后根据现状问题探讨了视廊控制、山水修复和寺庙及寺庙古树组团维护等三项策略, 为大阳泉村的风水格局保护提出建议。

摘要:我国的大量历史文化名村中有相当部分包含了风水元素, 风水的研究是这一类历史文化名村研究与保护的重要方面。其中, 与风水相关的村落格局是历史文化名村遗产价值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以晋东地区的大阳泉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按照以本土风水认知为基础的保护对象辨认, 问题与挑战分析, 策略与措施探讨等三个步骤, 初步探讨了历史文化名村的与风水相关的村落格局及其要素的保护问题。

相关文章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精选7篇)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第1篇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很是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能够阅读我的求职信,我从报纸上看...

1
2025-09-22
汉语比较句练习

汉语比较句练习

汉语比较句练习(精选8篇)汉语比较句练习 第1篇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对外汉语课堂练习:学习比较句我:汉语教师安娅:中德混血小美女 南宫俊...

1
2025-09-22
化学课评语范文

化学课评语范文

化学课评语范文(精选8篇)化学课评语 第1篇对化学优质课的评语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评语都不陌生吧,评语能激励被评价对象向更高...

1
2025-09-22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精选16篇)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第1篇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我和妈妈一起去看参观南宁人民公...

1
2025-09-22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精选6篇)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第1篇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控制度构建有这样一则案例.上海某超市的经营者从2005年3月...

1
2025-09-22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精选6篇)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第1篇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第一节 卫生监督协管职能定位卫生监...

1
2025-09-22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精选6篇)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第1篇让我们节约用电用水——让我们行动起来电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生活...

1
2025-09-22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精选8篇)淮南案例分享 第1篇经典销售案例时间: 2014.2.19 地点:中国银行淮南体育场支行人物:华夏人寿淮南银保营...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