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精选12篇)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2例支气管哮喘并过敏性鼻炎患者, 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44例, 女38例, 年龄最小27岁, 最大52岁, 平均28.4岁;病程最短5个月, 最长5年, 平均3.2年;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 各41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50μg沙美特罗及100μg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剂吸入治疗, 2次/d;同时给予患者64μg布地奈德鼻喷剂, 2次/d, 两个鼻孔各喷一次,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两个月。常规组患者同时行常规护理, 护理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行系统的临床护理干预, 对两组患者支气管哮喘并过敏性鼻炎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气管哮喘并过敏性鼻炎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护理组患者支气管哮喘并过敏性鼻炎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 ,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对比
护理组41例患者中23例患者为非常满意, 9例患者为较满意, 7例患者为满意, 2例患者为不满意,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12%, 常规组41例患者中14例患者为非常满意, 12例患者为较满意, 6例患者为满意, 9例患者为不满意, 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8.05%, 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均为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两种疾病虽在临床症状的病变部位具有较大的不同, 但其在发病机制、病理学改变、病因学改变等方面则有着很高的相似性, 多数患者往往会同时伴有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1]。据调查, 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哮喘发病率是普通人的4~20倍, 且60%左右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最终都会发展为哮喘病, 从而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2]。因此, 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本院为提高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行系统的临床护理干预,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第一,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还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患者认识到治疗的有效性及重要性, 同时还要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和鼓励, 逐渐获得患者的信任;此外, 护理人员也可向患者例举成功案例, 从而有效的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增强其对抗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使其积极主动的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第二, 哮喘发作期护理, 在患者哮喘发作期间, 应及时给予患者吸氧治疗, 确保气道通畅, 防止酸中毒现象发生。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 促进患者肺部扩张, 同时给予患者体位引流治疗, 促进患者排痰。此外, 护理人员还要认真观察患者的哮喘情况, 防止呼吸骤停、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3]。第三, 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应确保病房的清洁卫生, 使用具有过滤空气作用的空调, 同时在灰尘或花粉较多的季节应做好关窗工作, 并将诱发患者发生鼻炎的致敏原移去;此外, 应将病房内湿度控制在50%以下, 从而防止病房内发生霉变、曲霉菌等现象, 从而对患者病情产生影响。第四, 饮食指导,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嘱咐患者饮食要均衡、且要做到少食多餐、定时进餐;并嘱咐患者禁止食用生冷食物及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可多食用西瓜、白萝卜、绿豆、莲藕等食物。
本次研究表明护理组患者支气管哮喘并过敏性鼻炎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 ,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12%, 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8.05%, 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这就说明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支气管哮喘并过敏性鼻炎患者系统的临床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患者支气管哮喘并过敏性鼻炎知识掌握情况, 且有助于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桂銮.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顽固性过敏性鼻炎患儿并发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5 (6) :187.
[2]林士军.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治疗观察.临床肺科杂志, 2010, 5 (1) :198.
过敏性哮喘怎么办 第2篇
哮喘的形成和发作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在哮喘患者中,可存在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的特异性IgE,如果吸入相应的抗原则可激发哮喘。在病毒感染后,可直接损害呼吸道上皮,致使呼吸道反应性增高。有学者认为病毒感染所产生的干扰素、IL-1使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增多。在乳儿期,呼吸道病毒(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表现哮喘症状者也甚多。由于寄生虫如蛔虫、钩虫引起的哮喘,在农村仍可见到。
气候改变
当气温、温度、气压和(或)空气中离子等改变时可诱发哮喘,故在寒冷季节或秋冬气候转变时较多发病。
吸入物
吸入物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前者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等;非特异性吸入物如硫酸、二氧化硫、氯氨等。职业性哮喘的特异性吸入物如甲苯二异氰酸酯、邻苯二甲酸酐、乙二胺、青霉素、蛋白酶、淀粉酶、蚕丝、动物皮屑或排泄物等,此外,非特异性的尚有甲醛、甲酸等。
运动
约有70%~80%的哮喘患者在剧烈运动后诱发哮喘,称为运动诱发性哮喘,或称运动性哮喘。典型的病例是在运动6~10分钟,停止运动后1~10分钟内支气管痉挛最明显,许多患者在30~60分钟内自行恢复。运动后约有1小时的不应期,在此期间40%~50%的患者再进行运动则不发生支气管痉挛。临床表现有咳嗽、胸闷、气急、喘鸣,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有些病人运动后虽无典型的哮喘表现,但运动前后的肺功能测定能发现有支气管痉挛。该病多见于青少年。如果预先给予色甘酸钠、酮替芬或氨茶碱等,则可减轻或防止发作。
小儿过敏性哮喘47例护理观察 第3篇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疆阿克苏8430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哮喘临床护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方法:总结分析47例住院小儿过敏性哮喘的一般护理、对症护理、健康护理及心理护理措施。结果:通过规范化治疗与综合护理效果明显, 28例小儿恢复正常,17例病情好转。结论:通过合理的治疗,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有效控制哮喘,降低复发率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小儿;过敏性哮喘;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69-01 小儿过敏性哮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典型症状为发作性喘息、咳嗽和哮鸣。哮喘可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自行或用药后消失。一般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以及换季时,哮喘发病者较多。我院儿科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小儿过敏性哮喘47例,经过积极合理治疗与护理,总有效率95.7%,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确诊并住院的过敏性哮喘小儿47例,诊断依据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在2008年制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年龄1~6岁,平均3.4岁,男27例,女20例。急性发作期29例,慢性持续期14例,临床缓解期4例。2护理措施2.1一般护理 ①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24 h内每4小时记录生命体征,仔细观察患儿的呼吸困难程度及喘憋情况,如呼吸节律、频率、深度和出汗、疲倦、紫绀及呕吐情况发生等,杜绝因患儿哮喘发作时气道平滑肌收缩、水肿或有黏液分泌,而使小儿气道趋于闭合,引起呼吸困难。②避免过敏原触发、诱发疾病发生,保持病房安静,适宜的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净化刺激性灰尘、烟雾、花粉、异味等,季节变换或气温变化时,应特别注意防范。③患儿按时休息,减少患儿剧烈活動,维持机体的抵抗力是保障康复的关键,防寒保暖,预防感冒诱发哮喘。④临床症状未得到缓解时,应注意患儿的头要抬高,取半卧位,经常翻身拍背,咳嗽时引流痰液。2.2用药护理 ①小儿过敏性哮喘者多为过敏体质,静脉用药,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要严格掌握和控制用药速度,用药必须缓慢,观察有无毒性反应,如病儿烦躁不安,剧烈恶心、呕吐,高热惊厥,果断对症处理,要及时报告医生。②小儿静脉输液维持时间长,血管条件差,存在一针穿刺不成功的现象。此外,多数小儿穿刺时会哭闹不配合,这就导致护理人员不容易一次穿刺成功,应最大限度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理解。③激素治疗有效,常用于小儿过敏性哮喘的合并症: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过敏性体质,护理人员必须熟悉用药指征及副反应,以便在观察病情时心中有数。④急性发作时,紫绀明显及呼吸困难严重者,需给予氧气吸入,小儿用鼻塞法较为适宜,但必须经充分湿化后低流量吸入,不宜吸入高浓度氧。连续给氧可使呼吸道干燥,咳痰不畅,故以间歇给氧。⑤护理人员有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万托林或博利康尼等吸入性气雾剂的责任,对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仔细观察吸入方法和剂型,用药不足量和剂型不合适直接影响病情缓解程度,用药后应立即用清水漱口,用酒精棉球擦拭喷口。2.3饮食护理 ①患儿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富有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冷饮。②患儿水分消耗多,作为护理治疗中要鼓励病儿多饮水,注意改善其口味,避免给予辛、酸、辣等刺激性食品和鱼虾、蟹等诱发过敏的海味食物。③患儿的饮食要限量,不宜过饱,食物不宜过咸或过甜,以免诱发哮喘。2.4心理护理 ①小儿依赖性较大,过分要求家长爱护、照顾和注意,护理人员要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分散幼小患儿的注意力,配合完成治疗。②强烈情绪变化或刺激如愤怒、恐惧可以诱发过敏性哮喘,尽量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满足病儿需要,稳定情绪。③患儿因病情需要长时间用药,心里时常抑郁、沉默、焦虑,也有病儿对医院环境惧怕而不安、苦恼等,都要采取启发、诱导、安慰等方式,帮助患儿减轻压力,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结果47例患者中,经过合理的治疗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临床控制28例,占59.6%,好转17例,36.1%,无效2例,4.3%,总有效率95.7%,疗程最短7天,疗程最长25天,出院后随访3个月未见病情反复。4讨论小儿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主要是去除发病诱因、控制急性发作、预防哮喘复发。在引起家长重视的前提下,应积极诊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日后发生严重的哮喘,成为终身疾病。临床护理在小儿过敏性哮喘的转归过程中十分关键,通过综合护理干预,规范的基础护理、严格的用药观察、精心的饮食调养、热情的心理呵护,对促进患儿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护理人员的观察力、判断力、理解力,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使患儿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1]薛辛东;儿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8月[2]孙伟红;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的进展[J];当代医学;2010年4月第16卷[3]黄蓉;小儿过敏性哮喘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2年03期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并发过敏性鼻炎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5例,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在26~57岁,平均年龄为(30.3±2.7)岁;对照组45例,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在25~55岁,平均年龄为(29.1±2.3)岁;所有患者病程均在2个月~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式:用呋麻滴鼻液进行处理后,用酮替芬进行治疗,再用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每次1.0 m L,每天2~4次,8周为1个疗程。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按照医师嘱托对用药进行指导,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病情的变化。
1.2.2 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1)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进行健康指导,并根据患者的运动、生活、作息习惯,制定合理科学的作息习惯表。(2)患者哮喘发作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呈坐位或半卧位,扩张肺部,保持气道畅通,进行体位引流,协助患者排痰;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安慰,避免患者情绪激动。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警惕呼吸骤停、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产生;若患者哮喘反复发生,可注射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氨茶碱,以缓解哮喘症状。(3)对患者哮喘发作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估过敏原,尽量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减少哮喘诱发因素。对室内环境进行严格控制,避免花粉、灰尘等过敏原对患者哮喘产生影响。(4)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支气管哮喘并发过敏性鼻炎患者饮食应注意禁食生冷、辛辣、油腻以及海鲜等会引起过敏的食物,指导患者适当进食水果、蔬菜等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5)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待患者病情好转后,指导患者循序渐进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1.3 评估指标:
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询问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情况的满意程度,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回复对护理满意程度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s)表示计量数据,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为86.67%,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患者常伴有喘息、胸闷、咳嗽、气急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1]。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为气道痉挛、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增加等。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均为过敏性病症,两种疾病具有相似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不同的是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2]。临床上很多患者会同时患有两种疾病,或先后患有两种疾病。大多数患者在出现过敏性鼻炎之后会出现哮喘症状。相关统计和临床研究表明,过敏性鼻炎患者出现哮喘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5~20倍,而且60%左右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会发展成为哮喘[3,4]。
本文通过对90例支气管哮喘并发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的护理满意度(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的护理满意度(86.67%),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支气管哮喘并发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桂芳,孙宝兰,赵军华,等.支气管哮喘并过敏性鼻炎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2,31(8):154.
[2]刘双红.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2,3(22):176-177.
[3]阙镇如,冉骞,林丹琪,等.过敏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检测变应原及血清酶学的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13,7(8):1153-1154.
过敏性哮喘血清免疫学论文 第5篇
1.1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选取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稳定期轻中度过敏性哮喘病儿62例。过敏性哮喘诊断参照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修订)[1]的诊断与分度标准。入选条件:
①年龄5~14岁;
②有典型的常年性支气管哮喘病史,伴或不伴变应性鼻炎;
③经体外过敏原检测,均对户尘螨和粉尘螨过敏,其特异性IgE为Ⅲ~Ⅵ级;
④稳定期轻中度病儿;
⑤4周内未使用过全身性糖皮质激素,1周内未吸入糖皮质激素。
排除标准:
①患免疫性疾病或心血管病病儿;
②重度哮喘病儿;
③曾进行过脱敏治疗的病儿;
④患其他变应性疾病病儿。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7.6±1.8)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7.9±2.4)岁。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粉尘螨滴剂(畅迪,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2)舌下含服(将粉尘螨滴剂滴于舌下,含1~3min后吞咽)。该滴剂按浓度不同分为1~4号(粉尘螨变应原活性蛋白浓度分别为1、10、100、333mg/L),1、2、3号分别服用1周,从1号开始,共3周,每周第1~7天用量分别为1、2、3、4、6、8、10滴;从第4周开始服用4号,每天3滴,直到满1年。
1.3检测指标及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采集病儿静脉血,提取血清。应用UniCAP100仪器,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定量检测治疗前后血清总IgE(TIgE)、户尘螨SIgG4、粉尘螨SIgG4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内比较
治疗组病儿治疗前后血清TIg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户尘螨SIgG4和粉尘螨SIgG4水平升高,ECP水平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8~12.707,P<0.05)。对照组病儿治疗前后血清上述指标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户尘螨SIgG4、粉尘螨SIgG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t=6.060、5.582,P<0.05),而ECP和TIgE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3讨论
SIT是针对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的对因治疗方法,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长期的临床免疫耐受[2]。SIT对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有效,尤其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人群[3]。SIT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SIT后产生IgG尤其是IgG4抗体增多[2G4]。IgG4抗体能与IgE竞争结合抗原,阻断sIgE与相应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IgE介导的变应原提呈及后续的效应Th2细胞活化[5G6]。IgG4抗体在阻断嗜碱性粒细胞组胺释放中也有功能性作用[7]。IgG4不能形成免疫复合物,不能固定补体,是一种非炎症性免疫球蛋白。总之,IgG4能够有效抑制变应原和IgE相互作用,抑制其他类型免疫球蛋白复合物的形成,在免疫反应中有抗炎作用。本文结果显示,接受SLIT后,过敏性哮喘病儿血清sIgG4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与肖晓雄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粉尘螨滴剂SLIT对病儿体内的免疫状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IgG4能竞争性阻断sIgE介导的过敏性哮喘发生发展的免疫病理进程,从而有利于改善哮喘病儿的症状和体征。粉尘螨滴剂SLIT所产生的IgG4抗体能同时识别户尘螨抗原和粉尘螨抗原,从而使机体产生对这两种致敏原的免疫保护作用,对屋尘螨和粉尘螨的过敏性疾病同时有效。
但由于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对于更长时间的治疗以及治疗结束后血清IgG4水平增高的效果如何,及其与临床症状体征的相关性,能否作为评价SLIT有效性的客观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ECP是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毒性蛋白之一,在过敏性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IT可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和活化,文献报道,过敏性鼻炎病儿经SLIT后血清及靶器官EC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9]。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SIT治疗前后血清ECP水平无差异[10]。本文结果显示,过敏性哮喘病儿经1年粉尘螨滴剂SLIT后ECP水平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目前尚未证实ECP水平与SIT疗效有明确的相关性,其在SIT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有限。KIM等[11]对过敏性鼻炎的研究显示,TIgE在SIT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本研究中哮喘病儿粉尘螨滴剂SLIT前后TIgE差异也无显著性。提示血清TIgE水平不能作为评估SIT疗效的指标。本文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表明常规治疗不能影响过敏性疾病的基础机制,不能阻断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SLIT对儿童过敏性哮喘安全、有效,采用SLIT联合药物对症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对症药物治疗[12]。
过敏性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 第6篇
过敏是指某些物质(过敏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异常反应,过敏性咳嗽就是人体接触这些过敏物质导致的咳嗽。其实,过敏性咳嗽并不是一种准确的说法,很多疾病引起的咳嗽都会与过敏有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支气管哮喘相关性咳嗽。
支气管哮喘相关性咳嗽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往往在接触过敏原或感冒后出现喘息、气短、胸闷、咳嗽等症状,夜间症状较重,常常因为喘息发作或频繁咳嗽影响睡眠。还有一部分哮喘患者从来不喘,每次发作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这种情况叫咳嗽变异型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咳嗽变异型哮喘导致的咳嗽发作后,服用一般的止咳药物、感冒药甚至抗感染药物均效果不佳;在脱离过敏环境,或应用抗过敏或治疗哮喘的药物后才可缓解;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过敏原又可反复发作。患者还可能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或过敏性结膜炎、特应性皮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的症状。因此,如果出现这种反复发作、与过敏相关的咳嗽,不管有没有喘息的症状,都要想到支气管哮喘的可能性。
哮喘的本质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呼吸道的慢性炎症,由于气道炎症的存在使得哮喘患者的呼吸道内壁变得非常敏感,也就是气道对各种刺激物的反应性增加。在接触各种刺激物后就会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加,围绕在支气管周围的细小肌肉开始紧缩而引起支气管腔狭窄(即支气管痉挛);当肿胀加剧,气道会变窄,患者就会感觉呼吸不畅,诱发喘息、气短、呼吸困难等各种各样的症状。如果不采取治疗措施,会导致严重的支气管阻塞或痉挛,甚至可能因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如何及时诊断支气管哮喘尤其是咳嗽变异型哮喘
典型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症状,尤其是急性发作时医生用听诊器在患者呼气时可以听到双肺比较对称的哮鸣音,根据这些典型的临床症状不难作出诊断。但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尤其是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常需要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者舒张试验才能诊断。支气管激发试验又称气道反应性测定,是采用不同的激发物去引发支气管不正常收缩,通过重复的肺功能测定来判断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气道高反应性的程度;支气管舒张试验适用于基础肺功能较差的患者,通过测定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药物前后肺功能的变化,判断气道阻塞的可逆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均支持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一旦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均应进行积极治疗,防止出现严重的哮喘急性发作或者肺功能的永久损害。哮喘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尽可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其他诱因,坚持规律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调节剂控制气道炎症,必要时可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缓解症状。但是具体到不同的哮喘患者,临床医生会依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临床类型、发作规律、年龄等生理特点及其用药后的反应,包括不良反应,制定长期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长期系统治疗后,80%以上的哮喘患者病情可以得到良好控制,也就是不会频繁出现哮喘症状,也不需要应用急救药物,肺功能也不会严重下降。
其他与过敏相关的咳嗽
除哮喘外,其他一些疾病也会引起这种与过敏相关的咳嗽,如过敏性鼻炎、非哮喘性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变应性咳嗽等。
过敏性鼻炎引起的咳嗽属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一种,患者在接触过敏物质后常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夜间平卧时更容易出现咳嗽症状,这是由于卧位时鼻腔或鼻窦的分泌物滴入咽喉造成机械性刺激引起的,还常伴有清嗓子、咽痒、口咽黏液增多等症状,检查时常见咽后壁附有黏性分泌物。单纯过敏性鼻炎引起的咳嗽多不伴有喘息,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等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性试验多为阴性;单纯控制过敏性鼻炎后,不需应用针对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咳嗽也可自行缓解。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约30%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过敏性鼻炎会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危险性增加3倍。如果过敏性鼻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随着炎症的反复刺激,容易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患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过敏性鼻炎,也会影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引起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因此,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成支气管哮喘。在合并慢性咳嗽,尤其是喘息症状时更要及时就诊,以除外支气管哮喘。
非哮喘性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也是过敏性咳嗽的一种重要病因,多表现为慢性咳嗽,但无喘息,接触油烟、灰尘、冷空气后容易诱发咳嗽。单凭临床表现不易与支气管哮喘区分,但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均阴性,而且痰液中可以发现一种特殊染色的细胞,即嗜酸性粒细胞的含量明显增加。有人认为这是支气管哮喘早期的一种表现,其治疗类似于支气管哮喘,需要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4周以上。
还有一些慢性咳嗽也与接触过敏物质有关,但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阴性,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也没有明显增加,称为变应性咳嗽。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变应性咽喉炎、感冒后咳嗽有关,可短期应用一些抗过敏药物或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临床上一些非过敏性疾病,如病毒感染、肺炎、肺结核,甚至肺癌也会引发气道反应性增加,出现过敏性咳嗽的特征。但这类患者往往在此前没有类似发作,也没有其他过敏性疾病,但胸片或胸部CT检查可能会有异常发现。因此,持续咳嗽超过3周,尤其是初次发生的咳嗽,不管有没有过敏的特征,都需要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排除这些疾病。
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过敏性咳嗽,都与机体对过敏原异常的免疫反应有关。减少过敏原的接触,有助于抑制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减轻过敏引起的咳嗽症状。有此类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应避免饲养宠物(猫、狗、鸟等);尽量不在室内吸烟;不要进入正在或刚刚粉刷油漆、装修过的房间;避免使用多种香水或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妆品、发胶、爽身粉等;烹调时打开窗户或使用抽油烟机,减少室内油烟;尽量避免接触敌敌畏、来苏水、蚊香、汽油等;室内不用地毯,避免使用厚重的窗帘、布艺沙发等;每两周将床套、床单、枕巾、被套等用热水(60℃以上)洗一次,减少尘螨吸入;保持室内(包括浴室、厨房、地下室等)干燥,定期打扫浴室、厨房、地下室,去除各种杂物,尤其是易发霉或已发霉的物品,避免霉菌吸入;在花粉量高的季节避免长时间开窗,日间或午后最好留在室内不要外出。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儿, 均符合诊断标准[2], 男56例, 女24例;年龄3~12岁, 平均7.8岁;病程最短6个月, 最长7年, 平均3.2年;过敏性鼻炎间歇性轻~中度61例, 持续性轻~中度19例;临床表现均有常年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黏膜肿胀;根据随机原则, 将所有患儿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方法
1.2.1 对照组
用0.5%呋麻滴鼻液滴鼻, 同时加服酮替酚。
1.2.2 治疗组
用0.5%呋麻滴鼻液滴鼻, 口服孟鲁司特 (商品名:顺尔宁) 10 mg, 1次/d。同时加服中药, 组方:仙灵脾20 g, 细辛10 g, 黄芪30 g, 紫河车3 g, 防风10 g, 白术10 g, 五味子5 g, 山茱萸10 g, 荜茇10 g, 大枣5 g, 煎汤代水, 冲服散剂, 30~45 g/次 早晚各1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 询问服用药物的治疗反应及有无相关不良反应, 必要时调整用药。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监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IgE、PEFR及FEV。治疗期间严格限制合并用药 (如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抗过敏药等) 。
1.3.2 疗效评定标准[3,4]分别于治疗后第1、2、3年观察临床疗效。
常年变应性鼻炎按海口修订的疗效评定标准中的记分条件和疗效评定标准计算: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后总分×100 %。喷嚏消失或明显减少, 清涕基本消失, 鼻通气功能基本正常, 鼻甲水肿基本消失, 记分≥51%为显效;喷嚏明显减少, 清涕基本消失或明显减少, 鼻通气功能好转, 记分20%~50%为有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记分≤20%为无效。哮喘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FEV增加量范围25%~35%, 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 FEV增加量15%~24%, 仍需用糖皮质激素和 (或) 支气管扩张剂;无效:临床症状和FEV测定无改善或反而加重。有效率为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α=0.05。
2结果
2.1 观察指标变化比较
经过治疗,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治疗前后比较, △组间比较
2.2 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3。
注:△组间比较
3讨论
过敏性鼻炎是指存在于鼻腔黏膜的免疫淋巴相关组织的免疫功能下降, 对某些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的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5];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6]。长期以来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一直困扰着医务工作者, 现代医学认为, 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发病关系密切, 均为I型变态反应[7]。上、下呼吸道系同一气道, 密切联系, 同时受到共同炎症过程的影响, 通过相互联系的机制, 使炎症反应持续存在或发展。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证范畴, 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中医认为, 两者发病与风邪密切相关, 均为卫气虚, 卫外功能低下, 才易感外邪, 从而引发鼻炎, 病久成哮喘。鼻肺相通, 肺气贯通于整个肺系上达鼻窍, 若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 可引发鼻炎, 而鼻病又可引发肺的宣发肃降失司。
临床上经常是呼吸科治疗哮喘, 忽视鼻炎的局部症状, 耳鼻喉科治疗鼻炎, 又对气道慢性炎症的认识不足, 所以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时, 不应把两种疾病孤立开来处理, 有必要同时治疗。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治疗组对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的有效率分别是87.5%和92.5%, 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血IgE、PEFR及FEV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孟鲁司特为非激素类的抗炎药, 是一种强力选择性白三烯拮抗剂, 通过竞争性结合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 (cysLT1) , 抑制白三烯活性, 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减少气道阻塞[8]。孟鲁司特通过对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 有效地抑制气道黏膜的变应性炎症, 对轻度患者可作为单一疗法, 对中、重度患者可与其它药物配合使用。国外临床资料亦表明, 孟鲁司特能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 显著降低日间哮喘的评分, 减少夜间憋醒次数和晨起哮喘[9]。在治疗轻、中度哮喘中孟鲁司特对β2激动剂有增效作用, 对吸入激素有协同作用, 可减少β2激动剂和吸入激素用量及次数, 从而显著改善变应性鼻炎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且对重要的器官或系统无明显不良反应, 良好的安全性对于需长期治疗的哮喘患者极为重要。中医学依据传统理论和实践, 既重视个体差异, 又重视整体观念, 治疗组所使用中药方剂具有保护气道上皮和肺组织, 减轻气道高反应性作用, 减轻机体对过敏因素的应激反应, 不仅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还可抑制局部的过敏性炎症反应, 减少IgE合成, 减轻组织水肿[10], 同时又减少了用西药治疗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不良反应, 达到了提高疗效的目的。
综上所述, 应用此联合疗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毒副作用小, 可显著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易为患儿及操作者所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志亮.液氮冷冻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山西临床医药杂志, 2000, 9 (11) :844-845.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 (3) :132-138.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杂志, 1998, 33:134-5.
[4]李玉杰.常年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26例治疗体会.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3, 38 (6) :1000-1001.
[5]周金兰, 邓峥峥, 肖永涛.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体会.江西中医药, 2005, 2:39.
[6]卢巍.细胞因子与支气管哮喘.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2, 20 (3) :233-235.
[7]王明辉, 尹爱兵, 鹿道温.中医对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相关性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 8 (4) :193.
[8]Barmes NC, Smith LJ.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of the leukotri-enes.Clin Rev Allergy Immunol, 1999, 17:27-42.
[9]Bisgaard H, Nielsen KG.Bronchoprotection with a 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 in asthmatic preschool children.Am JRespir Crit CareMed, 2000:162:187-190.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第8篇
1 临床资料
全组病例268例, 男159例, 女109例。成人183例, 儿童85例, 年龄5~72岁。全组病例均为变态反应原皮肤试验阳性者。经过治疗后, 201例 (男115例, 女86例) 症状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 占75%;67例 (儿童38例, 成人29例) 基本无复发, 占25%。
2 特异性防治
寻找激发因素即变应原皮肤实验。过敏原是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发生的必要条件, 有些过敏原如食物、药物等较易确定, 也容易避免。而有些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真菌等则难以避免。它们存在于空气中, 不可能不接触。因此, 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检测过敏原就显得尤为重要。皮试液的浓度常规为原液的1:102, 蒿、葎草、豚草为原液的1:103 (变应原浸液由北京协和医院变应原生产研制中心提供, 组胺作阳性对照。变态原溶媒由华北制药集团太原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变态原溶媒作阴性对照) 。采用皮内注射法, 选用上臂外侧, 提取变态原0.01~0.02mL, 作皮内注射, 15~20min后观察皮肤有无风团及红晕反应。
特异性过敏原的脱敏治疗, 根据变态反应原皮肤试验的结果,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 选择适当的抗原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按疗程进行治疗。习惯上如属 (+) 的皮试反应, 则初次脱敏选用1:106的浓度。如属 (++) 皮试反应则初次脱敏选用1:108的浓度, 每种浓度的抗原液递增, 按0.1、0.21.0mL, 每周皮下注射2次, 至1:102浓度时, 维持脱敏治疗1~2年。每次皮下注射0.5mL或1.0mL, 每周2次或每周1次, 如病情持续稳定。以后则逐渐延长脱敏注射间隔。由每周2次而改为每周1次, 2周1次, 每月1次最终即可停止脱敏。脱敏早期症状严重须用抗组胺类药物控制症状。
3 护理体会
在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寻找过敏原时因要注射30种过敏原, 患者易产生恐惧感和疼痛感。因此, 我们医护人员必须耐心讲解, 和患者多交流、多沟通、细心观察, 尽一切努力去寻找过敏原, 以减少哮喘发作, 减轻患者症状。对食物及药物过敏者, 应采取避免疗法。花粉及尘螨、真菌类, 应脱敏治疗。脱敏治疗起效缓慢, 要半年以上才见效, 患者需要连续使用1年甚至数年, 治疗前必须向患者耐心讲解, 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取得患者的充分合作。在治疗过程中,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发现抗原液变色、混浊、沉淀需要更换药液;注射剂量要准确, 采用1mL注射器, 不宜超量, 浓度要逐步上升;每次注射后留观10min, 抗原液应放在阴凉处, 避光处。最好置于冰箱内保存 (不要结冰) ;抗原液储存期为半年。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特异性防治, 既是病因治疗, 较非特异性对症治疗更根本、持久, 而且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掌握得当, 护理得好。确实为广大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 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防治途径。
摘要: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为常见的、多发的、易复发的呼吸科疾病。治疗方法虽然很多, 但疗效不理想。我院变态反应室于2002年2月至2006年2月对268例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采取特异性过敏原的脱敏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认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特异性防治, 是病因治疗, 较非特异性对症治疗更根本、持久, 而且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掌握得当、护理得好, 确实为广大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防治途径。
关键词: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特异性防治
参考文献
中药治疗过敏性哮喘观察60例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标准
本组60例患者均符合过敏性哮喘诊断标准[1], 其中男性34例, 女性26例, 男女之比为1∶0.76。年龄最大54岁, 最小13岁, 平均34.4岁;病程1~10年, 平均4.7年。
1.2 病例选择
60例患者均来自哈尔滨市香坊区第二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方药组成及服法
用中药益气平喘为主, 辅以西医常规治疗, 基本方组成如下:黄芪30g、蝉衣10g、杏仁10g、桔梗10g、前胡10g、浙贝10g、丹参10g、生甘草15g (寒哮者加姜半夏、白芥子各10g;热哮者加姜竹茹10g、鱼腥草30g) 。1剂/d, 水煎, 分早晚2次服用, 西药用罗红霉素片口服, 每次0.15g, 2次/d, 治疗3周为1个疗程。
2.2 观察方法
观察对象的临床表现、疗效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情况。3周为1个疗程, 共6个疗程。分别于连续服用3、6、18周时, 进行疗效评分。
2.3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 胸片显示两肺未见明显异常;好转:症状减轻, 病情缓解, 胸片显示两肺病灶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胸片示两肺病灶与原来相仿[2]。
3 结果 (图1)
根据图1分析得出, 显效35例, 有效21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3.33%。
4 典型病例
患者, 男性, 35岁, 工人。症状以胸闷, 气急, 喉间哮鸣音, 咳嗽, 咳痰, 舌质红, 苔薄黄为主。患病9个月。于2006年4月6日出诊, 曾多次求医, 口服, 静脉滴注多种抗炎、抗过敏西药, 均无效。体格检查:体温36.8℃, 一般情况可, 咽稍充血, 双肺满布哮鸣音, 心 (-) ,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数。胸片示:两下肺支气管感染。西医诊断:过敏性哮喘, 中医诊断:哮症 (热哮) 。治疗以清热宣肺, 益气、止咳、平喘为基本方加减:黄芪30g、蝉衣10g、黄芩10g、杏仁10g、桔梗10g、前胡10g、浙贝10g、丹参10g、生甘草15g、姜竹茹10g、鱼腥草30g。水煎, 7剂, 早晚分服。配合西药罗红霉素片口服, 每次0.15g, 2次/d, 1周后, 症状明显缓解, 继后单服中药2周而告愈。
5 讨论
本组患者均有接触过敏原史, 症状以胸闷、气急、喉间哮鸣音、咳嗽、咳痰、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或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为主症, 属中医哮证范畴。严重者可用广地龙、蝉蜕、徐长卿抗过敏;黄芩、桑白皮、连翘清肺热;杏仁、桔梗、前胡、浙贝母、葶苈子、苏子、炙紫菀止咳平喘;炒枳壳、薤白宽胸理气;热哮加鱼腥草、姜竹茹清热化痰;冷哮加姜半夏、白芥子化痰降气。基本方组成:广地龙、徐长卿各30g, 蝉蜕、黄芩、杏仁、桔梗、前胡、浙贝母、苏子、炙紫菀、炒枳壳、薤白各10g, 桑白皮、连翘、葶苈子各15g, 生甘草6g。寒哮者加姜半夏、白芥子各10g;热哮者加姜竹茹10g, 鱼腥草30g。1剂/d, 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治疗3周为1个疗程。上药合用, 共奏清热宣肺、止咳平喘、抗过敏之效。
同时, 在护理时也要注意:对于重症患者应让患者注意休息, 安置患者舒适的半坐位, 减轻疲劳, 减少机体耗氧量, 半坐位时, 借助身体的重力使膈肌下降, 胸腔扩大, 肺活量增加可减轻呼吸困难。保障呼吸道畅通:患者痰液黏稠者不能咳出, 可帮助患者拍背和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在雾化液内可加化痰药物, 以便痰液咳出。如患者面色发绀, 呼吸急促, 伴大汗, 不能进食, 常有脱水, 要鼓励患者多饮水, 能食者, 要吃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低盐流食。患者哮喘, 呼吸困难, 睡眠障碍, 患者易烦躁不安, 要让患者有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参考文献
[1]戴瑞鸿.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1:122-124.
螨过敏性哮喘患者控螨效果评价 第10篇
关键词:尘螨,控螨,支气管哮喘
资料表明, 尘螨是居室环境中重要而又强烈的过敏源[1], 关于居室环境对螨过敏性哮喘 (DMSA) 患者的影响以及通过改善环境, 减少室内过敏源来控制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40例DMSA患者经过实施控螨灭螨措施10年, 居室尘螨密度检测情况, 为控螨、灭螨提供一定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40例居住本地区螨过敏性哮喘 (DMSA) 患者经尘螨浸液皮试阳性, 且在1998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呼吸内科已做过尘螨调查的DMSA患者, 男18例, 女22例, 年龄 (37.2±19.71) 岁。
1.2 方法
1.2.1 粉尘螨浸液皮试方法和判断标准
取患者左前臂屈侧皮肤, 相隔5cm依次滴入生理盐水 (阴性对照) , 1∶100粉尘螨浸液, 10mg/mL的盐酸组胺溶液 (阳性对照) 各1滴, 用标准点刺针点刺皮肤, 20min后根据风团大小判断结果, 若粉尘螨皮试风团面积小于阳性对照25%为阴性, 反应大于阴性对照且为阳性对照25%~50%为阳性 (+) , 如为阳性对照的51%~100%为 (++) , 为阳性对照的101%~200%为 (+++) , 大于阳性对照200%为 (++++) 。
1.2.2 灰尘采集
于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 由固定呼吸科医师分别用装有特殊滤过装置的快乐牌吸尘器采集检测对象家卧室中的床垫、被褥、枕头、沙发 (或软垫椅) 和床周围尘螨主要孳生部位[2]进行积尘采集, 每个部位吸尘1min, 吸尘面积0.25m2。
1.2.3 尘螨计数
采集当天用分析天平分别称每个标本灰尘重量, 然后在恒温室内用解剖显微镜作尘螨计数, 并算出每100mg灰尘中含尘螨量。
1.2.4统计学分析
根据以表, 用多样平均数方差分析处理数据, P<0.05为显著性水平。
2结果
40例患者卧室共检出尘螨2050只, 本次调查尘螨数比1998年明显减少, 不同物件尘螨分布仍以床垫、沙发孳生量最多, 各部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不同部位尘螨量分布见表1。
3 讨论
尘螨的孳生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湿度, 当环境温度为25~30℃, 相对湿度为75%~80%时是尘螨最佳生长和繁衍条件, 此时尘螨的数量一周内可增加数倍[3]。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民在居住环境尤其在卧室逗留的时间较久, 同时卧室门窗紧闭时间较长, 通风状况相对较居家其他部位差, 无疑温湿度也会相应提高, 给尘螨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居家环境中卧室成为尘螨孳生的主要场所。Harving等[4]也报道室内环境中尘螨密度以卧室为多。此外, 尘螨易在污染物聚集处繁殖, 卧室中床垫、沙发、被褥和枕头等软滑设施尤其是床垫和沙发平时打扫较少, 洗晒不便, 人体活动为尘螨寄生提供良好条件, 同时这些软滑设施人体接触频度高, 产湿量增加, 又为尘螨提供了作为食物的足够皮屑, 使之成为尘螨生长繁殖的温床。本组有1例卧室中沙发的尘螨量特多, 追问其由系因该沙发兼用作床铺, 午间和晚间睡觉均使用。人体接触频度高, 逗留时间长, 造成尘螨成倍增生。Mosbech也发现尘螨密度以卧室中床垫、沙发、被褥和地毯等物件为高[5]。40例DMSA患者经除螨干预, 如控制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开窗通风、定期吸尘、减少人们在卧室中的逗留时间、加温至55℃洗涤衣服及床上用品, 改变室内陈设和使用除螨剂等、其中尤应以卧室中床垫、沙发等软滑设施为重点。室内尘螨数明显减少, 一例尘螨数量较多的患者经宣教将沙发丢弃后随访提示室内尘螨数明显减少, 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说明控螨措施是有效可行的, 可以推广。
研究表明, 过敏源量与尘螨密度多寡呈正相关, 哮喘发作频度和严重程度与接触过敏源含量和时间也有密度相关。尘螨含有较强的变应原, DMSA患者接触尘螨过敏源后会诱发气道反应性增高和哮喘症状加重[6], 因此加强控制居室尘螨孳生, 尤其在尘螨密度分布较高部位和孳生较高的季节施以有效的除螨措施, 对防治DMSA发病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porik KR, Platts T.Cogsweell.Exposure to house dust alergen ofchildren to hospital with asthma[J].Clin Exp Allerg, 1993, 23 (9) :740-746.
[2]Moshech H, Jensen A, Horning JH, et at.House dust mite allergy on different types of matresses[J].Clin Exp Allergy, 1991, 21 (3) :851-855.
[3]Kuehr J, Frischer T, Karmaus W, et al.Mite allergen exposure is a risk for the incidence of specific sensitization[J].Clin Exp Allegy, 1994, 31 (4) :394-399.
[4]Harving H, Korsgge J, Fake ES.House-dust mites and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Danish homes[J].Allegy, 1993, 48 (2) :106-109.
[5]Blay F, Panli G, Vehen M, et al.Influence of mite exposure on symptoms of mite sensitive patients with asthma[J].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4, 93 (1Pt1) :136-138.
一根藤上两个瓜:过敏性鼻炎和哮喘 第11篇
AR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可引发许多疾病,甚至导致劳动力丧失。不同国家、种族和年龄的人都有可能患此病。它影响社会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是社会的沉重负担。所以,它不仅是疾病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AR的主要症状有鼻痒、鼻塞、多喷嚏。患者最大的烦恼是鼻部不适症状及睡眠问题;青少年的突出问题是影响注意力和学业的完成;此外,还有药物反应和各种并发症,如中耳炎、哮喘、鼻窦炎、鼻息肉、咽喉炎等。
重视上下呼吸道的相互关系
上下呼吸道之间管腔相通,黏膜连续,黏膜表面覆盖有多层纤毛粒状上皮和连续的基膜。呼吸道的任何部位遭受到某种刺激(如过敏原、污染物质、病毒、细菌等)均可产生类似炎症的反应。
上下呼吸道以环状软骨为界,其中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部、喉部;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及肺内各级支气管。
炎症在AR和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AR和哮喘都是伴有黏膜过敏性炎症的免疫疾病,上下呼吸道障碍常同时存在。有效地治疗鼻腔炎症,有助于减轻肺部炎症,从而控制哮喘。
上呼吸道是呼吸系统防御气体颗粒和刺激物的第一道防线。敏感的支气管经常接受过滤后的空气,而作为入口的鼻腔则经常暴露在未经调节过的空气中,鼻功能的改变可对下呼吸道起直接的反射性作用。
鼻腔是下呼吸道的“卫士”,犹如空气过滤器和调节器,为下呼吸道提供最适宜的空气。鼻黏膜的刺激和病变可对下呼吸道产生不利的影响。
由于大部分吸入性病菌沉积于鼻黏膜上,因此整个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很大程度上起源于鼻黏膜,这也提示鼻腔抗炎治疗对防治哮喘有利。鼻腔皮质类固醇吸入疗法可能对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有治疗作用。
中医对鼻肺相互关系早就有明确的论述:肺主气,肺气通于鼻,鼻为肺窍,肺气通之。肺气和利,则呼吸通畅,香臭可闻。肺热、肺寒、肺气虚均可出现鼻部症状。肺气不畅则鼻息不舒。肺病则鼻不利。肺主皮毛,皮毛受风寒,则鼻塞不通;肺寒则流清涕,肺热则流浊涕,香臭不闻。
过敏性鼻炎:哮喘的危险因素
上下呼吸道可看作是一个独特的统一体。在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免疫学会第59届年会上,几项国际协作研究显示,AR是哮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90%的哮喘患者至少有1种鼻炎症状。伴有哮喘的AR比单纯AR更严重,哮喘随鼻腔疾病的加重而加重。
需要强调的是,积极治疗AR能预防哮喘的发生。AR患者发生哮喘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8~20倍。有相当多的哮喘病患者在发病前有AR症状。因此,如能及时使用抗组胺药、鼻用皮质类固醇喷雾、吸入色甘酸钠等治疗措施,可避免哮喘发作。如果措施得当、治疗积极,绝大多数AR可避免发展成哮喘。
鼻炎-哮喘联病检查和治疗
鼻炎哮喘,同根共生。同一个气道,同一种疾病(气道过敏反应),它们是一种综合征在呼吸道的2类不同表现。鼻炎愈重,哮喘愈重。在鼻炎日益加重的今天,鼻炎伴发哮喘的患者显著增多。鼻炎-哮喘联病检查和治疗,才是控制病情的有效手段。
全气道检查评估
鼻炎或哮喘患者应对上下呼吸道进行全面检查评估。鼻炎,特别是中重度和(或)持续性鼻炎患者,应通过病史询问、胸部检查、肺通气功能检查,来评估是否伴有哮喘或哮喘的严重程度。反之,对于哮喘患者也应通过病史、体检等手段来评估是否存在鼻炎。
兼治鼻炎和哮喘
要把鼻炎-哮喘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理想的治疗策略是采取聯合策略来治疗上下气道的过敏性疾病,以优化疗效和增强安全性。鼻炎的有效治疗能明显降低哮喘的严重程度,并减少发作几率。
对于鼻炎和哮喘均有效的药物,首推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舌下特异性脱敏疗法也是安全有效的,抗1gE单克隆抗体对鼻炎和哮喘也均有效。其他药物还有酮替芬、氮卓斯汀、曲尼斯特、色甘酸钠等。
特异性免疫疗法,也称为脱敏疗法,包括皮下特异性免疫疗法和舌下特异性免疫疗法。舌下特异性免疫疗法容易应用、安全、患者依从性好受,已经在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治疗方面发挥很大作用:能够缓解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对鼻炎药物的使用,可以影响变应性疾病的自然进程,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其中,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鼻炎-哮喘联病患者特别重要,这类制剂有普鲁斯特、扎鲁斯特等。
而糖皮质激素包括吸入剂,如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鼻用糖皮质激素有很好的安全性,但大剂量吸入(如经支气管)可产生不良反应;口服药或注射剂,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甲泼尼松龙等。口服糖皮质激素对鼻炎、哮喘有效,如病情需要,可短期服用,但长期使用易产生不良反应。要尽可能用吸入剂代替口服药或注射剂。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这类呼吸道过敏反应疾病不能根治,必须坚持长期治疗和监控,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这种漫长的治疗只有通过教育,取得患者贺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才能实现。这种治疗观点尚未深入人心,也是造成某些患者久治不愈的原因。
同时,要让患者初步了解鼻炎、哮喘的发病机制,可能产生的各种并发症,对全身健康的危害、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就医须知、自我保健等。通过教育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加强医患之间的配合,从而战胜顽疾。
过敏性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分析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8-2011年间收治的89例过敏性哮喘患者, 其中, 男性44例, 年龄25~63岁, 女性45例, 年龄27~69岁, 所有患者均仅临床诊断为过敏性哮喘,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气促、喘息、咳嗽等。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7例, 对照组42例,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基础治疗,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采用特异性免疫方法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观察, 并记录所得数据。
1.2 方法
(1) 诊断: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检测, 并做详细的记录, 同时, 临床医生要对患者的发病史及发病症状等进行详细的询问, 以确保可以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
(2) 治疗: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基础治疗, 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 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 并促进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然后给予患者口服酮替芬进行治疗, 1~3mg/次, 2次/天,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加入特异性免疫治疗, 首先对患者进行皮试, 并记录皮试的反应结果, 在三角肌处对患者进行皮内注射, 根据皮试的反应结果确定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起始浓度, 起初为0.1mL, 逐步递增至10mL, 每一个浓度标准治疗1个月, 每周进行2次注射, 然后在下一个月将浓度增加10倍, 以此往后类推, 当浓度变为1∶10, 并对患者进行1个月的注射后, 按照0.5mL的维持量对患者持续治疗2~3年。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严密监控,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要对其进行对症治疗, 以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2]。
1.3 疗效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咳嗽、喘息、肺啰音等消失, 肺功能得到较大改善, 对于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没有明显的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有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 咳嗽、喘息、肺啰音等有所消失, 肺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对于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无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 咳嗽、喘息、肺啰音等无消失, 肺功能没有改善, 对于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较大的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实行一系列的治疗, 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89例患者中, 观察组47例, 显效24例, 有效19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91.5%;对照组42例, 显效15例, 有效18例, 无效9例, 有效率为78.6%。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P<0.05) , 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又较大的帮助。
3 讨论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气促、胸闷、喘息、咳嗽等, 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较大的影响。此种疾病是一种较为顽固的疾病, 大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 如果在疾病的早期没有进行及时的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 则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 从而难以有治愈的机会。此外, 由于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症状与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症状较为相似, 容易出现误诊, 从而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康复。因此, 针对此种疾病, 临床医生应当给予患者及时的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 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上治疗过敏性哮喘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 对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其中, 采用常规治疗加入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对于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帮助较大。在治疗此种疾病时, 首先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要对患者进行各项身体指标的检测外, 临床医生还要对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和发病史等进行详细的询问, 以准确判定患者的病情, 避免出现误诊, 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3]。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 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 并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在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后, 给予患者口服酮替芬治疗, 酮替芬是一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变态反应药物, 对于治疗各种哮喘性疾病有着良好的作用, 但是仅采用此种药物治疗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并不够显著, 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治疗时间, 而且增加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 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此种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治疗哮喘患者的重要手段, 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症状, 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出现新的过敏反应,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 并帮助患者实现逐步康复。
由上可知, 在治疗过敏性哮喘疾病的过程中, 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不仅见效快, 而且副作用少, 从而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因此,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烁, 陈小梅, 钱迪, 等.过敏性哮喘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52 (18) :63-64.
[2]张春林.阿罗格-标准化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儿童过敏性哮喘的持续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1 (12) :5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