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2
1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第六章 工作态度 心里契约 心理压力与管理

第一节 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里

倾向。

2、工作满意度:一个人对工作肯定、愉悦、和满意的一般性态度。

3、工作参与:人们对工作的认同和投入的程度。

4、心里契约:是企业和员工在心理上的默契和配合,是上下级工作中共同达成的一致的期

望和愿望。

5、职业倦怠: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的缓解工作压力和不能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所形成的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下降、身心疲惫的综合症状。

6、心理压力:当人们认知到威胁或是无法应付的危险、挫折或是紧急情境时,所产生的心

理、生理、行为上的体验、感受和紧张反应就是很强的心里压力或应激。

7、情商:个体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体验的能力。

8、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通过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

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

中的工作绩效。

9、组织承诺:员工对组织和组织目标的认同,和员工对义务和责任的自觉承担的程度。

10、组织忠诚:指成员对某组织的高度认同和高度情感热爱与喜欢,行为接纳和关爱相统一的态度。

11、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原因:工作的挑战性,对工作的感兴趣程度,需要体力劳动的程度,工作的环境,报酬制度,同事关系。完成有挑战性的工作令人满意,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令人满意,劳累的工作时令人满意的,公平报酬并对绩效正确的反应是令人满意的,工作条

件与身体需要的匹配令人满意,工作环境促成目标实现令人满意。高自尊感的工作令人满意。

对帮助自己获得奖励及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上下级容易产生满意感,对帮助自己获得奖励的决

策和做法的组织感到满意,福利对大多数雇员来讲对工作满意度影响不大。

12、提高工作满意度的策略:从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自身出发自主选择,使工作变动有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兴趣、技术、能力出发,将工作和员工有效匹配,扬长避短,发挥特

长,促进发展和成长。让员工参与工作设计,使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关系、工作本身具有

吸引力和创造力,进而使员工得到更多的兴奋和满意度。公平的激励报酬,福利和晋升机会。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 第2篇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用于食品、工业产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制糖业中脱色以制白糖;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化学性质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古代用墨书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仍不变色。

2、可燃性: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若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则制气体时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化学性质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古代用墨书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仍不变色。

2、可燃性: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若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则制气体时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1、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⑴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⑵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3、化学性质: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淡蓝色的火焰。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本章知识间的联系: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一、爆炸

概 念发生条件防范措施

燃 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爆 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火

缓慢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与空气或氧接触

① 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

② 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 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验纯,以防止发生爆炸。

④ 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 ①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③ 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 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 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 ①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②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④ 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

1、煤

①称为“工业的粮食”

②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 ③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④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

2、石油

①称为“工业的血液”

②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 ③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

④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⑤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

3、天然气

①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注意:(1)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如果某可燃物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证明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3)、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检验燃烧的产物(导出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看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现象;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4、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在农村,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和改善环境卫生

6、西气东输:输的是天然气

7、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二、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1、放出热量:如燃料燃烧放热(如化石燃料的燃烧)

可以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做饭、取暖、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

四、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根据燃气的密度决定,如果燃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则安装在墙壁下方,反之,则安装在上方。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煤的燃烧。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了酸雨。

2、酸雨的危害:破坏森林、腐蚀建筑物、使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等

3、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汽油和柴油作为多数汽车的燃料,它们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用无铅汽油;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汽车用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1、乙醇

② 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发酵、蒸馏而得,俗称酒精 ④ 被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的燃料。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 第3篇

首先,介绍一下第一节《氧族元素》。氧族元素的学习完全可以采取自学的方式进行,只要完成对以下问题的分析,就能掌握本节内容。

1.氧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它们的名称、符号。

2.氧族元素在原子结构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主要是核电荷数、原子半径、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以及最外层电子数所受作用力的大小。)

3.氧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什么相似性?有哪些明显的递变规律(主要是非金属性和金属性)?氧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因果关系?

4.讨论氧族元素气态氢化物、氧化物、最高价含氧酸的通式,以及气态氢化物、最高价含氧酸、氧族阴离子性质的递变规律。

5.了解同素异形体的定义,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好随时对比一下已经学习过的卤族元素和碱金属所对应的性质,这样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第二节《二氧化硫》的内容时,我们要思考一下,怎样去判断一个未知物质的性质。其实基本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结构推断,二是实验探究。对于第一个方面来说,既可以利用元素的化合价高低去判断具有氧化性还是还原性,也可以用已经学习过的组成相似的物质去推断。对于第二个方面来说只有细心观察,仔细思考,注意归纳总结。

首先从化合价来分析,S02中硫的化合价为+4价,处于中间价态,因此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在高中化学中,S02做氧化剂的例子很少,一般来说只有H2s可以被它氧化,而硫作还原剂的例子很多,基本上常见的氧化剂都能将其氧化(如被Cl2、Br2、I2、Fe3+、KMnO4、HN03等强氧化剂所氧化),我们应该能够写出Cl2、O2。和S0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但是,它不能被浓硫酸氧化,这一点要格外注意,因为含有同一元素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相邻价态的不反应。再利用已学习过的组成相似的物质去推断,大家可以利用C02去类比,因为C02和S02都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实际上就是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如:和水反应,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在学习S02漂白性的时候,要将它与HCl0和Na202的漂白机理进行比较,明确S02具有漂白性是因为它与有色的有机物化合而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它是一个化合过程,而且无色化合物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复原。同时,这也是检验S02气体的一个好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利用实验来巩固和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例如:我们都知道C12和S02都具有漂白性,但是将它们混合后通入到品红中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品红并不褪色,因为C12和S0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没有漂白性的H2S04和HCl。还有,如何检验混合气体中的C02和S02/呢,因为C02和S02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不能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判断有无C02。应该先利用品红溶液检验S02,然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溶液除去S02才能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02,但是我们必须保证S02已经被全部除去了,所以,我们应该再用一瓶品红溶液检验S02是否被完全除去了。

第三节《硫酸}学习的关键,就是感受化学中量变引起质变的真实性,从而复习稀硫酸的酸性、学习并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在这节内容的学习中易混淆的问题有:

1.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

强氧化酸是指酸根部分易获得电子的酸,如:浓硫酸和HN03。而HCl、稀硫酸、H3P04、H2C03等酸根离子不容易获得电子,所以称为非强氧化性酸。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它们没有氧化性,因为在水溶液中任何酸都可以电离出H+,而H+可以得到活泼金属的电子,所以酸都有氧化性。但这和氧化性酸中中心元素处于高价态易获得电子具有的强氧化性是不同的。

2.两种酸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浓硫酸不可以和H2S、HBr、HI发生化学反应,因为这些酸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3.酸和金属反应都释放出氢气

浓硫酸和金属反应时,不仅可以和氢之前的金属反应,也能和氢之后的金属反应,但是均不产生氢气,而是产生S02。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是+6价的硫得电子,而不是氧化性较弱的H+得电子。

4.弱酸不能制强酸

CuS04+H2S=CuS十+H2SO4,这是因为CuS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硫酸的原因。而Cl2+S02+H20=H2SO4+2HCl是因为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用复分解反应的规律来分析。

最后,对于SO42-的检验要格外注意,因为用HN03和BaCl2来鉴别有SO2干扰的问题,但要是用HCl还有Ag+的干扰,所以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先加稀盐酸,如果没有白色沉淀,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才能判断有SO42-的存在。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6中学 哈尔滨市铁路第1中学)

三级考前知识点第六章 第4篇

1、员工申诉是指员工认为在工作中遭到不平等待遇或发现用人单位内部的不法行为时,提出要求解决的行为。

2、员工申诉的特征:A、内部性;B、直接性;C、正式性

3、员工申诉的分类:A个人申诉;B集体申诉

4、员工申诉的作用:A、提供员工依照正式程序,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救济渠道;B、疏解员工情绪,改善工作气氛;C、审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规章的合理性;D、促进组织的内部公平;E、与集体合同结合,保障集体和通过的顺利履行;F、减轻高层管理者处理员工不满事件的负荷;G、提高企业内部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外力介入或干预,使问题扩大或恶化。

5、员工申诉的受理是指当员工对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或者工作情况等方面有建议或者存在异议向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时,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对上述情况做出积极回应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

6、员工申诉的受理包括;A、正面回答员工提出的问题;B、慎重考虑员工的要求;C、耐心阐述申诉的解决方案和理由;D、及时对员工的处境表示关注

7、员工申诉调查:了解争议事实的真相和员工本人的意愿是解决争议的前提条件之一。分为A、资料检索;B、直接调查;C、外部咨询;D、提出处理建议与方案

8、员工申诉定期汇总是指针对员工的申诉按照一定的方式把这些员工的意愿进行分类、归档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过程的综合。

9、员工申诉的定期汇总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原则:A、定时、及时汇总;B、系统性和类型性汇总;C、汇总记录的存档和比较:员工申诉的汇总记录的存档,是企业文化建立的关键步骤之一。

10、员工申诉的分析是指针对员工提出的申诉问题,就其目的和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其中需要解决问题的管理行为。A、申诉分析的必要性;B、申诉的主要原因;C、申诉的反馈;

第二节

11、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又称为“劳动纠纷”或“劳资纠纷”

12、以下4种情形不属于我国可以适用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劳动关系主体,它们之间所发生的争议也不属于劳动争议的范畴 A、公务员法的机关与其实行聘任制的公务员 B、事业单位与其编制内工作人员 C、社团组织与工作人员 D、军队聘用单位与其文职人员

13、劳动争议构成的要素 A、主体;B、内容;C、客体

14、劳动争议的分类:

A、个别劳动争议与集体劳动争议:个别劳动争议(1人至9人),集体劳动争议劳动者一方在10人以上,并且有共同请求。

15、劳动争议处理方式: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16、我国劳动争议仲裁采取“仲裁前置,裁审衔接”,此外,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第四十七条规定,对两类争议冲裁案件进行终局裁决,裁决书自做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这是附条件的“一裁终局”制度。这两类争议案件包括:(1)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同时,该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劳动者如果对这些终局裁决有异议,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

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7、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集体合同争议是对利益争议的一种法律表述,不能申请仲裁。

18、劳动争议诉讼包括劳动争议诉讼与人事争议诉讼。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日内

19、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必须满足2个条件:一是劳动争议已经经过仲裁;二是满足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

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时间要求。

20、目前人民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实行两审终审制,即如果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不服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可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后者的判决是二审判决,是生效的终审判决,当事人必须执行。

21、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有证据证明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中6种情形之一时,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

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而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以上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此外,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法院提起诉讼

5日内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

22、劳动争议协商:是指发生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自行协商,或请工会或第三方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的一种争议解决方式。

23、劳动争议协商的主要特征:自愿性、双方性、灵活性、以及非选择性

1、劳动争议协商必须出于当事人双方完全自愿

2、协商应当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

3、劳动争议的协商具有灵活性

4、协商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要程序

24、劳动争议协商的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合法原则

25、劳动争议协商的作用

1、方便快捷、稳定事态

2、止诉息讼、缓解压力

3、减少损失、经济合理

26、劳动争议协商的程序

A、协商前的准备:

1、查明争议事实;

2、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3、选择协商人员;

4、确立协商的目标

B、劳动争议焦点提炼与法律咨询:

1、劳动争议焦点的提炼;

2、提供法律咨询;

3、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4、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C、协商的过程 D、协商的结果

27、劳动争议协商的主要事项:A、做好协商准备; B、引导协商过程;C、有效运用协商策略(进攻策略、退却策略、坚守策略、迂回策略、双赢策略)

28、劳动争议调解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对发生在本单位、本行业或本区域的劳动争议,通过引导、疏导的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从而使劳动人事纠纷及时得到解决的一种活动

29、劳动争议调解的特征:自愿性、独立性、群众性、自治性、非诉讼性 30、劳动争议调解的原则

A、合法原则 B、平等原则 C、自愿原则(申请调解自愿、调解的方式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自愿、履行调解协议自愿)D、公正原则 E、及时原则

31、劳动争议调解的主体:即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双方当事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及调解员

32、《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劳动争议基层调解组织的发展,明确规定了三类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分别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以及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只能的组织。

33、A、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1、负责调解本企业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2、负责监督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

3、负责建立劳动争议的预防防范机制;

B、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3-9人组成,设主任1人 C、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只能的组织:

1、指导、监督所辖区域内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2、调解所辖区域内未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企业的劳动争议;

D、调解员:担任调解员要具备以下3个条件:

1、为人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

2、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

3、应当是成年公民(必须满18周岁)

34、调解协议书

A、调解协议书的基本要求:内容合法、调解协议还必须反映当事人的意愿,一式三份,由争议双方当事人、调解委员会各持一份

B、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

1、劳动合同性质的约束力;

2、经司法确认后的强制执行力

35、劳动争议调解的依据与方法 A、事实依据;B、法律依据

36、劳动争议调解的方法:A、主动疏导;B、分别调解;C、冷却处理

37、劳动争议调解的基本程序:

1、申请调解:书面申请时,申请人或申请人所委托的非诉讼代理人应填写《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进行口头申请的,调解机构应制作相应的申请笔录,并由申请人和笔录人共同签字确认。

2、调解受理。

3、调解前准备。

4、实施调解。

5、调解终结:A、当事人自行协调;B、当事人撤回申请;C、当事人拒绝调解;D、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能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到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调解意向书一式三份,及时送达当事人,告知当事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14条规定,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结束。15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37、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方法

1、有效沟通的原则:互相信任;充分理解、双向沟通

2、有效沟通的方法:用心倾听;耐心询问和分析;充分利用语言表达的技巧

38、劳动争议仲裁:是指法律授权的专门机构,依法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争议当事人的申请,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争议事项居中调解并作出判断和裁决的法律活动。

A、仲裁的对象是劳动纠纷;B、仲裁机构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C、自愿提交;D、判决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

39、劳动争议仲裁包括2种形式:A、仲裁调解;B、仲裁裁决

40、劳动争议仲裁的特征:A、劳动争议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B、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特别强调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C、部分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D、处理案件迅速、及时、维权成本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仲裁申请之日起

5日内要给申请人答复,予以受理的案件要在受理申请之日起45日内作出仲裁裁决。

E、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发挥主导作用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的代表担任;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由劳动行政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或者依法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院充当;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进行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劳动行政部门承担着主要的工作量。

41、劳动争议仲裁的当事人:即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当事人,一般为劳动者及与该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在一定情况下,还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规定,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以及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等级证书的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都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

1、A、企业;B、个体经济组织;C、民办非企业单位;D、国家机关;E、事业单位;F、社会团体;G、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各类基金会》、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劳务派遣形势下的实际用工单位、个人承包经营以及某些非法用工主体等。

2、劳动者:是指在法定就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在用人单位管理下给付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包括:本国人、外国人、无国籍人

42、劳动仲裁相关文书草拟:仲裁文书: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法律规定的仲裁程序,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所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的文书。劳动争议仲裁文书一般分为三类:A、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制作的调解书、裁决书等;B、当事人自己书写申请书、答辩书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制作的各种记录及仲裁决定书等;C、在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具有辅助意义的文书,如仲裁建议书等;

43、认定事实的客观性是仲裁文书的重要特征。44、1、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包括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

2、答辩书:是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被申请人向仲裁机构提交的法律文书,是被申请人针对申请书的请求事项进行的反驳,并说明事实和理由

3、授权委托书: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委托他人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时,必须填写并向受理案件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的法律文书。委托代理制度是劳动争议仲裁中普遍运用的制度。

45、劳动争议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就其争议事项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

46、劳动争议特征:A、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具有特定性;B、仲裁前置;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在提起劳动争议诉讼之前,必须先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能向法院起诉。当事人未经过劳动争议仲裁不得直接向法院起诉;C、劳动争议诉讼标的具有特殊性。

47、劳动争议诉讼的基本原则:A、合法立案(法律法规规定了法院受理劳动争议诉讼的受案范围,属于该范围内的劳动争议且经过劳动人事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定不服,在收到仲裁决定书之日起

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法院经过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依法受理,予以立案)劳动争议委员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争议当事人的仲裁申请时限超过16日、申请仲裁主体不适格等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定、决定或通知,当事人不服向法院起诉时,法院应当视具体情形裁定是否受理。与上述情形相对应的,如果争议当事人的仲裁申请时限确已超过16日又无从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或经审查确实主体不适格的,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B、注重法院调解;C、及时、依法审理

48、劳动争议诉讼的审判机构分为:“普通法院式”和“特别法院(庭)式”2种。

49、起诉状:原告或其诉讼代理人,对于与原告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方面的争执,向应当作为第一审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书状。

50、A档案材料的收集

B档案材料的整理:

1、整理案件处理文书;

2、排序定位;

3、剪裁折叠;C、立卷归档

51、用人单位劳动争议处理及相关劳动争议案件信息的统计分析过程中,信息统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2个方面:

A、统计数字;B、劳动争议调解情况的分析;

52、劳动争议处理统计指标

A、劳动就业人数;B、社会保险;C、工资分配;D、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维护;E、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53、劳动争议案件信息统计分析方法

A、确定案件信息统计分析的指标;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六章 第5篇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第六章 入门知识 古诗常识 第6篇

一、体裁常识

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1.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①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②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③有特定的对仗要求。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④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具体说来,有四种:①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这是常式。②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它要求第一联对仗。③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④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则要求后一联对仗。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方法:①看句数。古体诗句数不限,近体诗每首句数有限定,绝句都是四句,律诗通常是八句。②看字数。古体诗不拘字数,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杂言往往以七言为主,夹杂着三言、五言,也有夹杂四言、六言以至十言不等的。近体诗都为五言或七言。③看押韵。古体诗用韵较宽,不受韵书限制,押韵可平可仄,也可换韵;近体诗用韵严格,只用平声韵,不可用仄声韵,更不可换韵。④看平仄。古体诗不拘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并一定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七绝、七律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须分明;五绝、五律句中一、三字平仄不论,二、四字平仄要分明。

2.词

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起源于唐,定型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为“曲”或“曲子词”等。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1)小令,限58字以内;(2)中调,指59字至90字;(3)长调,指91字以上者。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1)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240字。(2)讲究平仄。(3)句式参差不齐。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4)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两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3.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供歌唱的新诗体,它有一定的乐调和一定的歌词格式,是按节拍来歌唱的。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大类别。小令因其体制短小而得名,又叫“叶儿”,通常指独立的、只有一支曲子的散曲形式。如[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难上难。”它跟词中的小令近似,但含义不同。词中的小令是对中长调而言的,指的是篇幅较为短小、曲调比较活泼的词;而曲中的小令则是对成套的曲子而言的,只要是单独的一支曲子,不论长短都叫小令。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它是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多支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它有头有尾,头一般是一支曲(称为“引曲”),中间部分可以从一支到数十支(称为“正曲”),结尾一般要用“尾声”或“煞调”结束。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就是由八支曲子组成。

小令形式短小,常用于写景、抒情;套曲更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曲,是和乐的诗,每首曲都有一定的乐谱,即“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曲牌”,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所以一般都在小令或套曲的前面写上宫调名、曲牌名,并根据内容写出题目,如[越调·天净沙]《秋思》、[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

对下列句子按不同角度分类。(只填序号)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③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⑩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1)古体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近体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⑤(2)③⑥⑨(3)④⑦⑧(4)⑩

二、诗史常识

1.先秦诗歌——《诗经》《楚辞》

(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国诗歌最早、最为重要的源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句式上以四言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较为普遍,韵律和谐。(2)《楚辞》: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它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奠基人和代表诗人是屈原。句式多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2.两汉诗歌——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1)乐府诗(见前面“

一、体裁常识”部分)的代表作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2)《古诗十九首》因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而得名,主要是文人写的五言律诗。

3.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歌——建安文学和山水田园诗(1)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它始于建安(东汉末汉献帝的年号)前几年至魏明帝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有“建安三杰”(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孔融、应玚),其诗作多情怀慷慨、纵横,语言清新刚健,史称“建安风骨”。(2)东晋、刘宋时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

(3)南北朝时期民歌有新发展。代表作有《木兰辞》和《西洲曲》等。4.唐诗宋词——巅峰时期(1)唐诗

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及陈子昂,逐渐形成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盛唐诗是诗峰的顶点。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最杰出的是李白和杜甫。李白(诗仙)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诗体以七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为主。杜甫(诗圣)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七律写得最好。盛唐诗还有两大流派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是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中唐诗人力求新变,诗风走向多元。韩愈、孟郊诗风奇崛雄豪,元稹、白居易走向平易,刘禹锡诗寓意深远,李贺诗诗境诡谲。晚唐诗坛以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为代表。他们感慨盛世不再,诗中充满迟暮黄昏的情调,预示诗国余晖。

(2)宋词

词起源于唐。晚唐五代,文人词有了长足发展,产生了以温庭筠、韦庄等为代表的花间词人;南唐时期有冯延巳、李璟、李煜等代表词家。北宋前期,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词人承五代余绪,至柳永、苏轼登上词坛,宋词始盛。柳永大力发展慢词,扩大了词的容量。苏轼“以诗为词”,冲破词的音律束缚,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后有周邦彦妙解声律,李清照词情景交融。尤其是辛弃疾以文为词,词风豪放。

5.元明清时期——继续发展

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小令。小令也叫“叶儿”,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曲子。前期以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为代表,后期以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为代表。明初高启诗才最高,风格豪迈。以后虽有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但成就不大。清词素有“中兴”之誉。纳兰性德尤以清新自然的小令著称。

请把下列句子按时代先后排列起来。(只填序号)①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⑦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⑩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