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典型模型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2
1

典型模型范文(精选7篇)

典型模型 第1篇

中压配电网在电网和用户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纽带作用,整个电力系统对用户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最终都必须通过它来实现和保障。中压配电网的规划与改造建设中,配电网的典型供电模型是规划工作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影响着安全可靠供电和经济运行。本文结合配电网的规划建设和运行实践,由点(线)到面浅析了中压配电网的典型供电模型与设计,希望能对配电网的规划设计、改造建设有所裨益。

点负荷的典型供电模型

杆上变压器(配电所或室)即为点负荷,从中压馈线获得电源的接电方式有T型、Y型、双T型、双Y双T型四种典型供电模型(见图1 ~图4),其供电可靠性依次提高,建设成本也逐步增加。

T型采用线路挂灯笼方式引接杆上变压器(配电所或室)电源,是最简单、经济的接线方式,供电可靠性最低,适用于普通负荷。

Y型以环网站作为线路的环网节点引接配电所(或室)电源,环网站通常采用两路进线开关(1 路及以上的出线开关)组成的户内布置方式,也有一体化组合的共箱式户外布置方式。环网站之间的开关具有分段功能,运行方式灵活,供电可靠性有所提高,适用于较为重要的普通负荷。

双T型采用两回线路分别引接配电所(或室)的双电源供电方式,两路进线电源还可配置备自投自动切换装置,供电可靠性很高,适用于重要负荷。

双Y双T型采用“强强联合”方案,由两回Y型环网接线的线路分别引接配电所(或室)的双电源供电方式,两路进线电源还可配置备自投自动切换装置,供电可靠性很高,适用于特别重要负荷。

中压馈线的典型供电模型

以变电站作为电源点的中压馈线,其供电模型反映了馈线的接线方式及其与相邻馈线的连接关系。配电网按照安装方式分为电缆网、架空网、混合网(架空和电缆)。电缆网运行环境较好,故障率很低,但是一旦故障,修复比架空网复杂、时间长,因此,电缆网通常采用环网接线,提高联络转供电能力。根据安装方式特点,架空网的典型供电模型有放射接线、手拉手环网接线、三分段三联络接线;电缆网的典型供电模型有手拉手环网接线、开闭所接线、两供一备接线。

架空网的典型供电模型

放射式接线从电源点呈放射状辐射至配电变压器(配电所或室),根据供电距离、配电变压器台数和容量设置有分段开关(见图5),是配电网最为初级、简单、经济的供电模型,供电可靠性也最差。

手拉手环网接线两回架空线路之间形成手拉手环网接线(见图6),设置有分段开关和联络开关,是在放射式接线的基础上增加一回联络馈线过渡而来,满足“N-1供电准则”的负载率为50%,供电可靠性较高。

三分段三联络接线当馈线数量不足时,为了提高线路联络率,采用多分段多联络的接线方式,每个线路段均有一个可转供电电源,满足“N-1 供电准则”的负载率可达(N-1)/N,典型的三分段三联络接线(见图7)负载率达67%,联络数再增加对负载率的提高并不显著。此接线方式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较好,但联络开关数目多,检修操作复杂。

电缆网的典型供电模型

手拉手环网接线两回电缆线路之间采用环网站形成手拉手环网接线(见图8),环网站的开关兼有分段和联络的功能,满足“N-1 供电准则”的负载率为50%,每个点负荷的供电可靠性都较高。

开闭所接线开闭所是变电站母线的延伸,实现同一电压等级电能的接受和再分配,通常采用两路独立电源进线的单母线分段接线(见图9),供电可靠性很高,满足“N-1 供电准则”的负载率为50%。建设初期可考虑2 ~ 3 个开闭所环网接线作为过渡(见图10),减少馈线数量;随着负荷增加,增加馈线能简便切改为两路独立电源进线的目标网架。

两供一备接线当馈线数量不足时,采用一路馈线作为其他N路馈线的备用,即为N供一备供电模型,满足“N-1 供电准则”的负载率可达N/(N+1),典型的两供一备(见图11、图12)满足“N-1供电准则”的负载率达67%,N再多对负载率的提高并不显著。

中压配电网的典型供电模型

点到线是描述点负荷和中压馈线的关系,而线到面则描述中压馈线单元和配电网的整体关系,馈线单元的电源来自变电站,这样,以中压馈线单元组作为配电网基本结构进行扩展,就将负荷、中压馈线、变电站构成由点(线)到面的有机整体的网,即中压配电网。根据变电站的位置特点,可分为点状、线状和多边形状电源,下面进一步分析其典型供电模型。

点状电源的典型供电模型

单个变电站是点状电源,其中压馈线以变电站为圆心呈放射式辐射出去,两回馈线间构成一个环网馈线单元。每个环网馈线单元设计成三角形接线,即变电站为电源点,圆周上两顶点间设置联络开关,为此,变电站的供电区域几乎被划分为多个三角形环网馈线单元(见图13),整体犹如花瓣结构。这样,圆周根据负荷点至变电站的距离确定,联络开关的设置考虑了负荷大小和供电半径。需要强调的是,若某个区域负荷较为密集,则该区域三角形环网馈线单元个数也较多。

线状电源的典型供电模型

两个变电站之间构成线状电源点,两个电源点之间的中垂线平分两个变电站的供电范围,当然也是联络开关设置的最佳位置,变电站间的中压馈线形成站间联络,整体犹如哑铃型结构(见图14)。

多边形状电源的典型供电模型

按照供电距离最短的原则,相邻两个变电站之间的中垂线为供电范围的分界点,供电分区最优,交叉最少、站间联络最强,相邻两个电源点之间即为线状电源的典型供电模型(见图15)。

设计原则

线路路径尽量包络负荷点

线路路径选择上覆盖主要负荷点,不仅供电距离缩短,减少线路长度和迂回供电,还便于线路分段和联络点的合理布置,实现大多数负荷点灵活转电的运行方式,供电可靠性高。实际设计中,典型供电模型的供电范围有可能呈椭圆形或扇形,线路路径也会有点弯曲,允许一定偏差和变形。

互联互补运行方式灵活

分段和联络开关位置的选定优先考虑两回线路的负荷均衡分配,其次考虑线路的供电距离,通过比较得出最佳方案。每条主干线应设置分段开关,宜分为3 ~ 4段,每段负荷控制在1000k W左右或配电变压器数5 ~ 7 个。

加强站间互联互补。既要注重配电网供电分区、结构分层原则,又要注重中压主干网架的优化原则。变电站、中压馈线的供电范围分界要清晰,在结构上区分主干层、分支层和终端层,注重各变电站之间联络网架的建设,站间联络线越多越好,为变电站全停提供强有力的转电支援,具有一定容量裕度,不仅满足“N-1 供电准则”,有效加强各变电站之间的联络,而且全面提高变电站全停时配电网的转供电能力。

终端负荷的备用电源、线路的联络电源应优先采用不同变电站、不同母线段、不同路径方式,减少同一停电事件受累全停的影响。距已建变电站较远、范围较大且暂不具备新建变电站的供电区,作为过渡,应布置两回及以上线路供电,避免一条线供一大片的“连片”供电不良现象。

总体布局分步实施

供电方式设计要瞄准目标网架,选用典型供电模型,根据负荷水平、变电站资源情况进行远近结合、灵活过渡转换,合理优化网架结构,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根据变电站资源和供电负荷点,规划设计中压馈线单元组,确定不同方位的线路回路数及走廊。规划的线路随着负荷发展而不断增加,逐步过渡至目标网架。应避免架空线路走廊封闭形成“死角”,防止今后增加馈线时交叉跨越而需要切改调整。

(1)点负荷供电方式的切改:点负荷的供电方式可以一次性建设,也可根据其发展过程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由T型向Y型、双T型、双Y双T型的典型供电模式逐步切改完善。

(2)中压馈线供电方式的切改:当馈线资源充足时应减少联络点,降低馈线负载率,负荷增加、短期馈线资源不足时需要增加联络点。架空三分段三联络与手拉手环网的相互转换,电缆手拉手环网与两供一备的相互转换,开闭所环网、两供一备、两进线的相互转换,都可因地制宜、灵活切改调整,满足“N-1 供电准则”,也降低了建设成本。

(3)随着负荷增长,变电站逐步增加,必然是由点状逐步发展成线状、多边形状电源,中压配电网的供电方式也应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供电模型,适时调整变电站供电分区,诞生新的站间联络线。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压配电网不仅要有网的理念,而且是馈线单元和负荷点的有机整体,典型供电模型以建设坚强、可靠、灵活的现代配电网为发展方向,结构简单合理、层次清晰、运行灵活可靠、安全经济。典型供电模型影响着供电可靠性和运行效益,应用典型供电模型这种理念来规划建设中压配电网,必将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投入产出。

典型模型 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对我国省级行政区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西部经济区物流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滞后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文章指出,要推动我国物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应提升物流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实现物流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发展、建立多层级冷链物流体系结构、加强境外冷链物流园区建设。

关键词:对应分析 物流经济 综合评价 实证研究 发展对策

我国物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第一,为了纠正传统的生产过程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现象,提高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效率,我国正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物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物流经济承载着生产与流通过程的大量有价值信息,也是信息化条件下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大力发展物流经济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二,我国正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农业为例,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我国与东南亚沿线国家在现代农业产品结构方面存在较大互补性,通过产品贸易的形式能够满足农产品需求,而农产品普遍存在保质时间较短,对物流要求较高等特点,这就要求我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大力发展现代冷链物流经济,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提供支撑。

第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各种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网络消费成为高效和有效的消费形式,而网络消费必须要求高度发展的现代物流业予以支撑,特别是各种农业和生产产品进入网络消费时代的环境下,现代物流业催生了当日达、次日达、隔日达等各种新型物流产品和建立在物流经济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因此,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驱动力。

我国物流经济发展的挑战

第一,经济发展总体速度不断放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结束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模式,由经济发展的总量向经济发展的质量层次过渡,物流业增长速度也由传统的超过20%的增长速度向9%左右的速度调整,产业发展速度调整的同时必然要求产业加速实现转型升级。

第二,物流产业发展的总体成本不断上升。一方面,在土地成本方面,资源要素进入高成本时代,物流用地依然紧缺;另一方面,在劳动力成本方面,随着我国人口总体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人口红利不断消失。

第三,信息技术对物流经济发展提出新需求。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业的重要支撑,领先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打造战略竞争新优势。此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给物流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和新的挑战。

第四,现代物流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力不足。物流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短板,现有的物流标准化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托各级政府财政资金作为来源,建立在社会多元化资本来源基础上的金融支持对现代物流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显著不足。

基于对应分析的物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研究变量

经济发展水平遵循从经济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实现并最终形成经济价值的一般性客观规律,物流经济的发展过程也遵循上述规律。在物流经济生产要素投入环节,选取“物流产业从业人员占全体就业人员比例”、“物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用于表示物流经济的劳动投入强度和资本投入强度;在物流经济生产过程环节,选取“单位面积铁路里程数”、“物流园区总数”、“通用仓储总面积”、“货运总量”、“物流产业集中度”等指标反映生产过程特征;在经济价值形成环节,选取“物流业增加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综上,研究变量如表1所示。

(二)研究对象和数据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决定了物流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发展水平等,考虑到地区的差??性以及不同地区在物流经济发展中的差异性等特征,本文以我国大陆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为了剔除不同时间段的波动性,考察期涵盖2006-2015年共10个,研究变量来源于相关《中国统计年鉴》等权威数据源,各个指标研究变量选择相关平均值作为原始数据值。

(三)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模型。物流经济发展水平是多因素综合评估的结果,因子分析模式是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估的有效方法。因子分析的本质在于在保证指标携带的统计信息不失真的基础上,通过指标降维的形式进行指标缩减。因子分析的基本模型如下:

公共因子F1,F2,„,Fm相互独立且不可测,由于公共因子少于原始变量的个数,且公共因子不可观测,通常使用回归的思想求出线性组合系数的估计值,即建立如下公共因子为因变量、原始变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

从而得到各个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

对应分析模型。对应分析又称相应分析,是R型因子分析与Q型因子分析的结合,其利用降维的思想以达到简化数据结构的目的,其基本思想是由Richardson和Kuder在1933年提出,后来法国统计学家Jean-Paul Benzecri和日本统计学家Hayashi Chikio对该方法进行拓展。传统的因子分析只能对数据阵单独进行R型或Q型因子分析,不能同时对行因素和列因素进行分析,这就将行因素和列因素割裂开来,从而遗漏了很多有用信息。对应分析是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叉列连表来分析二维数据阵中行因素和列因素间的关系,揭示同一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应分析的主要步骤:由原始列联表数据计算规格化的概率意义上的列联表;计算求解矩阵;计算R型因子分析或Q型因子分析,并由R型(或Q型)因子分析结果推导出Q型(或R型)因子分析结果;在二维图上画出原始变量状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四)研究结论

指标相关性分析。指标相关性分析是进行因子分析的基础,各研究变量相关性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指标相关性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指标之间总体相关性较高,适应进行进一步因子分析。

模型有效性检验和因子提取。模型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低于0.0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适应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提取结果如表4所示,前两项因子的累计方差百分比达到99.275%,因此,保留第一因子和第二因子即可保证信息保留程度。因此,以第一因子和第二因子的计算值为基础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对应分析结果。根据图1可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从行政区域的角度分析,通过图1可以看出,1级物流经济发展水平与西部地区最接近,2级物流经济发展水平与中部地区最接近,而4级和9级物流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最接近。因此,可以得出西部经济区物流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滞后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结论。

结合本文构建的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造成西部经济区物流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滞后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因素分析,“物流业增加值”、“单位面积铁路里程数”、“物流产业从业人员占全体就业人员比例” 和“物流产业集中度”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物流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不同地区物流经济发展的重点具有差异性。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物流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经济区居于中游偏上的位置,结合陕西的区位因素,在发展物流经济过程中应依托综合保税区、铁路物流集散中心、公路港三大核心平台,完善口岸功能,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国际物流枢纽港,依托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加快空港物流园区建设,完善航空货运物流网络。

我国物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策略

(一)提升物流公共服务设施供给

从目前各地实践情况分析,物流经济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是我国发展物流经济需要补足的重要短板。在物流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资金支持模式上,应由传统的依托财政资金为主的资金支持模式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转变,放大财政资本的杠杆效应;在物流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发展领域方面,应加大对战略性多式联运枢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内河航道的投资力度,健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同时为了改变物流产业用地不足以及用地成本过高等问题,应将物流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二)实现物流经济发展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成为知识经济发展时代的重要特征,物流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推动物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物流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大力支持物流企业技术创新,对物流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企业模式创新,开展行业示范工作,推行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无车承运等组织方式和集中采购、精益物流、物流金融等经营模式;最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于合理规划物流路线、进行消费者行为分析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应大力支持物流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三)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发展

我国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集中度较低。推动物流经济企业规模发展,应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的形式实现联合发展,特别是通过整合国有物流企业的形式实现规模扩大化,同时加强对物流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

(四)建立多层级冷链物流体系结构

随着生鲜产品在现代物流业中比重的不断提升,为了有效支持从田间到餐桌的物流目标,在现代物流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建立多层级冷链物流体系结构。一方面,在农产品出口区域,以出口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中心城区(周边)、重点乡镇、生产基地、示范园区梯次配置,全面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区(周边)布局建设综合型或专业型冷链仓储设施,形成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在果蔬生产重点区域布点建设果蔬保鲜冷?臁?

(五)加强境外冷链物流园区建设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产品需求不断提升,特别是对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存在较大需求,但是其普遍存在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问题。为了借助“一带一路”提升我国西部地区物流经济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跨境农产品销售业务的同时,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冷链物流产业园区的投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志卷,赵放.物流网络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度及协调度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物流技术,2011,30(3)

2.薛婷婷,吴娜.基于灰色理论的农村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4,33(4)

3.戴君,谢,王强.第三方物流整合对物流服务质量、伙伴关系及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5(5)

4.李晓梅,白雪飞.基于超效率CCR-DEA的国有物流企业绩效实证分析―基于16家上市物流企业的样本数据[J].中国流通经济,2016(4)

5.汪小京,刘志学,徐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16(2)

6.白元龙,杨柔坚.“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物流业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1)

7.王丽萍.物流业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系统工程学报,2017(2)

8.朱瑜馨,张锦宗.对应分析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10(4)

9.亢婷.对应分析法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1)

典型模型 第3篇

关键词:智慧型校园;总体架构;典型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56-2

0 引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成为每个国家的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往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教育。而校园作为教育的载体和场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过去校园的建设主要是以设施建设为主,人们更加注重比如教学楼的建设,操场的建设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过去传统的校园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校园区域智能的技术需求,于是我们提出了智慧型校园的建设理念。智慧型校园的核心思想就是提高校园数字化水平,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校园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舒适感,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导向和激励作用,提高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全面建设的发展。

1 智慧校园总体架构建设模型

1.1 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

实际上,前面我们曾经把智慧型校园的组成比作人类的大脑,而大脑的智能是思维,思维则必须有组织有层次同时还要有逻辑的进行,而智慧型校园的职责也是如此。在智慧校园的模型的建设中,首先要加入的概念就是物联网概念。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与网络,物与网络之间建立关系的方式来提高办公办学的效率。这在实际教学生活中不但能够大大提高老师的办公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精准程度,避免一些传统方式容易出现的错误。另一个部分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实施,人工智能的范围比较宽泛,在学校校园里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控制领域和检测领域,比如我们常用到的光控开关、声控开关、压力传感器、还有干湿度检测系统等。这些部分的加入不但可以提高安全保障,还能够提高信息处理速度,一旦出现问题及时的反馈给学校管理部门,避免更严重的损失。在一个就是业务外联方面的内容,现代化的学校不再是过去常常提到的象牙塔,而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与外界的接触不单单是学生和教师方向上的学术交流,其实也要从其他学习的管理信息方面进行有效地交流,优秀的管理系统带来优秀的工作效率,从而能够提供更多的提升机会。当然在智慧型校园的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个性化的校园模型,以人为本,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安排整个模型的构造。

1.2 智慧校园的具体模型

首先要强调的是,智慧型校园的重中之重是智慧二字,智慧说起来比较简单,其实内涵是比较复杂的。就像大脑的工作方式一样,构造复杂,但是处理起来问题却是有条不紊,内容科学富有层次感。

第一,为了构建智慧型校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搭建一个统一化的信息处理管理平台系统,这样才能把整个校园建设过程中繁多的项目做好分类整理工作,不至于忙中出错,这样不但可以获取更多的平台信息,促进资源共享,还能为各个用途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信息化资源服务,从根本上提高校园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

第二,就是要满足学生与教师在智慧校园内部的各种不同方面的需求。我们都知道实际上传统的数字化校园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含量,并且在处理信息方面也有一些优势,但是由于服务分散,造成了许多难以在系统内部解决的诟病。而智慧型校园则成功避开了这一点,我们搭建的智慧校园不但是面向校园内部的,更是同时面对给教育监管部门的,在应对不同部门的同时还能够有所侧重点,这是智慧校园的技术优势。

第三,为了建设智慧校园,就必须结合构建模型的基本原则,尊从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特点,不管是在资源共享程度上还是开放性程度上,都要对整个教育系统有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在信息化社会的技术需求和人文需求,促进和提升智慧型校园的发展。

2 智慧校园典型性应用

2.1 教学工作

校园作为国家教育教学的专门机构与载体,其本来职能就是教育教学工作。一切改善与提高都必须围绕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一切改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学习成绩的提高。那么作为智慧型校园,职责也是如此。智慧型校园作为最为先进的现代化校园模式,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利用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数字型校园,在多种现代可以的加入下,智慧型校园在常规职能方面所带来的便利也是其他模式所不具备的,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师生满意度和舒适度,并且能够杜绝把宝贵的学习教学经历浪费在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情上,这也是现代校园职能的必然要求。

2.2 科研工作

校园作为地区上学术与科技的聚集地区,在担任着教书育人的使命的同时,往往还肩负着与企业和地方上的科研项目相对接的使命。而在这方面,一些国内的高校体现的尤为明显,现在也在提倡校企合作的方式。而由于一些学校并没有建立健全智慧型校园的模式,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很窄,往往不能很好地与企业或者项目进行对接,不但浪费了国家大量的科研力量,而且错过了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从学校的角度上讲也错失了学习规模和水平提升的机会。网络的发展不但能够替代纸媒,而且可以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优质高效的办公环境,更容易发明和生产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产品和技术。这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框架的典型应用效果的集中体现。

2.3 综合影响力

校园作为学生青春的见证,往往在很多人记忆中永远也无法抹去。一个优秀的教学环境带给学生的往往不单单是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里面还会融入许多人文的情怀。很多诗人写诗怀念学生时代,很多科学家和企业家在衣锦还乡时不忘去学校看一眼,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也要考虑到人文情怀的影响,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尽可能的调动校友的情怀,这样在促进招生和学校知名度方面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 总结

总地来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程度的提高与新型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也提出了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的策略。作为人才强国过程中的载体和媒介,学校校园建设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那么在当前社会环境形势下,智慧型校园又作为最为先进的校园模式备受业内的推崇,但是智慧型校园如何建立,在建立过程中如何提高强化力度,而不是将模式的建设流于形式,使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相信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陆续有更多的学校加入到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中来,智慧校园的建设内涵也会因此而得到不断的扩充,相信这一定会促进校园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黄权.智慧校园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1996(5):55.

[2] 王晓杰.教育信息化发展转型[J].中北大学学报,2015(5):138.

[3] 肖向,等.大数据时代[J].信息化教育研究,2014(12):67-79.

典型模型 第4篇

e Bay和Google等网络新星的传奇故事充分体现了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同样的创意或技术通过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推向市场,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经济效益。事实上,每家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但其是否清晰明确却不得而知。

近几年关于商业模式的文献数量突飞猛进,国内外学者都在商业模式方面进行了各种角度的尝试,包括商业模式的定义、分类、组成元素、评价模型等。虽然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已日趋成熟,研究的重点也从早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元素转向构建模块、建模以及实际应用方面。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理解仍不够透彻,关于商业模式的知识也很分散,例如电子商务、管理学、技术创新等,出现了基于各种角度的解释。商业模式的概念仍不明确,学术界对于它的定义和构成元素也缺乏共识,这些分歧给学习者们带来了众多困扰。虽然定义商业模式的概念是相关领域早期研究者们的首要任务,但这个定义本身就受到了很多争论。因此,如何在众多纷繁复杂的观点中找到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商业模式概念模型是学术界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商业模式定义的发展及现状简介

Osterwalder追踪商业模式的起源得出,它在1957 年首次出现于一篇学术文献中,1960 年出现在一篇论文的标题中,而公众对于“商业模式”的谈论是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通过EBSCO数据库检索“business model”可知,学术界对于商业模式的高度关注主要从1995 年开始,近十几年呈爆发式增长。学者们纷纷提出各种定义,试图解释某种商业模式的本质和目的。早期对于商业模式的讨论主要围绕计算机/系统建模,而现在则主要是关于价值创造,不同的组织对于商业模式定义的运用也都是基于各自的需求,例如在市场营销中商业模式的定义主要是关于客户关系管理。

虽然企业高管、学者等各界人士一直在谈论甚至滥用“商业模式”,但很少有人能较准确地解释其真正内涵。Timmers(1998)等给出了一些商业模式的定义,如“商业模式是产品、服务、信息和财务流的集成框架”、“电子商务模式是企业使用互联网挣钱的方式(Tucci,2001)”等,由于概念模糊且缺乏理论依据而受到批判。他们认为,这些如同黑箱般的商业模式概念导致了创新者的错误思考。为回应这些批评,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商业模式的概念模型。商业模式模型更具体化,它试图通过剖析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来更形象的回答“商业模式是什么”这一问题,比定义更能让读者理解商业模式概念的意义和相关性,因此它对于商业模式概念非常重要,也成为商业模式研究领域重点探索的问题。

三、商业模式七种典型的概念模型的对比分析

与商业模式的定义密切相关的是对其构成要素的描述,即商业模式是由什么组成的。商业模式要素通常会被描述为商业模式框架,而商业模式框架不仅定义了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还定义了要素之间的关系。近十年来,商业模式框架问题备受学者们的重视,但目前还主要是以国外学者为主,本文将讨论七个非常典型的商业模式框架(见下页表1)。

总体看来,七个模型有显著相似之处,例如作者在构建模型时都考虑到价值的观点,因此存在一个潜在的商业模式的定义,该定义可以用来解释本文所提到的七个模型。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差异也很明显,主要是作者选取了不同的切入点,各框架组成要素不同和使用的方法及理论基础也有差异,但这些差异可以被看作是不同模型的情境化。

四、基于价值逻辑的商业模式概念模型的提出

该模型是围绕“顾客”建立的,反映了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价值创造、传递和实现的过程,箭头代表着两对象之间的各种价值活动。由图1 可以看出:(1)企业首先是通过相关的价值活动创造出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价值主张,这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2)价值主张只有通过一定的价值活动才能到达价值对象即顾客的手上,这是价值传递的过程;(3)价值创造与传递是企业建立和协调与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种价值活动,它把各方资源整合转化为顾客价值并传递给顾客,继而获取价值;(4)顾客消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同时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向企业支付相应的费用,企业通过相关的价值活动可以从这些费用中获取自身的价值,因为总价值必须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这是企业价值实现的过程。

价值主张是一种能够帮助顾客在给定的价格上以更有效、更可靠、更便捷或更经济实惠地解决重要问题或完成必要的工作的产品。但企业在提出价值主张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以此为基础,找到一种全新的要素组合和应用方式来实现价值创新。同时,企业还必须通过价值创新,对自身的核心能力和战略资源进行不断地维护强化和重新培育。从具体内容上看,价值主张可以进一步分为目标顾客和价值内容两个因素。价值活动包括参与者向外界进行价值创造、交换、获取等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价值创造与传递是企业建立和协调与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的一种价值活动,它把各方资源整合、转化为顾客价值并传递给顾客,继而获取价值。商业模式的宗旨就是获得企业应得的价值即价值实现,这也是企业战略实现的最直接的体现。

基于七个模型的优缺点,本文提出的基于价值逻辑的商业模式概念模型是从价值活动的参与者即顾客、企业和合作伙伴三方面出发构建的,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以顾客为中心,以企业及其合作伙伴的价值活动为主线,以价值实现为目的的企业价值创造、传递和获取的方式。这种定义的方式既突出了顾客在企业价值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又生动地体现了商业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典型模型 第5篇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湿式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系统建立数学模型。我国目前尚未实现烟气脱硫装置 (FGD) 的国产化, 仍未掌握烟气脱硫技术的核心技术, 因此本工作对深入了解烟气脱硫内部过程、更好的调节烟气脱硫的运行状况、节能减排等具有重要意义。

1.2 本文所做的工作。

本文结合喷淋吸收塔实际工况, 开展了湿法烟气脱硫的理论分析和数学建模, 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a.以石灰石浆滴为研究对象建立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SO2传质速率模型;b.联系喷淋吸收塔实际工况, 建立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效率模型;c.设计Excel计算表格, 对模型进行计算, 并且根据实验数据进行验证;d.定量分析各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并绘制影响曲线。

2 脱硫传质效率数学模型

烟气脱硫传质速率模型[1]:

根据双膜理论, 烟气中SO2气体向脱硫剂表面液膜的传质速率NA[2,3]可以表示为:

Ca CO3向液相传质速率NB表示为:

Ca CO3颗粒的溶解速率可表示为:

根据稳态假定, 有:

根据亨利定律, 有:

可推导得SO2的传质速率NA为:

式中:NA、NB为传质速率, kmol/ (m2s) ;kA, g、kA, l分别为SO2气膜和液膜传质系数, m/s;

aD为浆滴表面积, d, m2;ap为悬浮颗粒表面积, n d, m2;CB, S为Ca CO3饱和溶解度, kmol/m3;H为亨利系数, Pam3/mol;CB, l液相本主体内Ca CO3的浓度, kmol/m3;kS为溶解传质系数, m/s。

3 模型的计算及校核

3.1 计算所需的参数。本文根据赵健植[5]等所做的研究实验数据进行校核。

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

实际工况:入口烟气中SO2的浓度CSO2=2857mg/m3, 液气比L/G=10L/m3, 烟气流量G=200m3/h, 烟气流速v=1m/s,

3.2 脱硫传质速率模型的计算。

根据式 (6) , 由本文设计的Excel计算表格 (见附录A) 计算得到脱硫传质速率为:

此计算结果与郝文阁[1]所计算的传质速率数值很相近, 所以可以认为此模型是正确的。

4 结论

在分析湿法脱硫过程的化学反应及传质过程的基础上, 以双膜理论为基础, 以湿式石灰石-石膏法中脱硫传质反应单元-石灰石浆滴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烟气脱硫传质速率模型。

通过了一系列的推导, 得到了烟气脱硫效率模型, 在论文的后一部分利用本文所设计的Excel计算表格, 计算出在不同工况下烟气的脱硫效率, 定量分析了各种主要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并且将模型计算数值与实验数值进行校核, 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通过本文可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a.通过模型研究表明, 影响烟气脱硫传质速率的因素有浆液性质、雾化粒度、液气比、烟速、烟气温度和浆液温度等;b.通过模型研究表明, 影响烟气脱硫效率的因素有液气比、p H值、烟气温度、烟气流速、吸收塔高度、入口烟气SO2的浓度等;c.模拟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 脱硫效率随着烟气流速的增加而下降;d.模拟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 脱硫效率烟气入口SO2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e.模拟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 脱硫效率随烟气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参考文献

[1]郝文阁, 赵光玲, 王东鹏等.石灰石湿法脱硫过程中SO2吸收数学模型[J].环境工程报, 2007.11, 2 (2) :969-972.

[2]胡满银, 李立锋, 赵金表等.湿式脱硫系统运行性能的数值模拟[J].河北电力技术, 2005, 24 (3) :1-3.

[3]吴记保.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 2006.

[4]景启国等.氧化镁FGD脱硫过程的建模及其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5, 6 (11) :32-38.

典型模型 第6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综合与分类

一、引言

个人所得税是一国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也是政府调控本国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其制度设计是否合理, 覆盖面是否足够, 影响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征收水平和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近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悄然扩大, 现已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相关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 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其中代表。

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一国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我国亦在此列。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稳中有变、针对性较强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有利于一国政府在财政税收收入和居民收入分配两个关键层面之间找到最优平衡。因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 个人所得税的同步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改革是否合理, 关系到我国收入差距逐渐扩大问题的缓解与解决, 亦影响着我国财政税收收入的征收水平。

1980年, 全国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正式建立。至2010年底,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30年间经历了大大小小数次改革, 个人所得税收入不仅实行了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 起征点 (即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 也从最初的800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2011年初, 备受瞩目的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被提上政府日程, 历时5月, 于7月27日落下帷幕。27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布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根据条例, 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将从现行的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 税率也由之前的9级减至7级, 征税级距也作了相应调整。新条例的发布一方面更大程度地让中低收入阶层摆脱了纳税义务, 另一方面继续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征管力度。欢呼之余, 我们不禁要问, 新一轮个税改革是否合理, 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到底如何, 是否缓解了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依托一个典型模型对此次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作一规范分析, 回答上述问题, 为今后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做好铺垫。

二、模型描述

运用模型分析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 国内外学者主要使用两种模型, 一种是微观模拟模型, 一种则是本文所要借用的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两种模型出发的角度不同, 但均能从经济和数学角度综合的对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做出分析, 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关于微观模拟模型可以参看张世伟2006年设计的个人所得税静态微观模拟模型 (1) 。笔者将着重介绍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 并运用其分析问题。

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主要涉及4个变量:税前基尼系数、税后基尼系数、税赋基尼系数、税赋系数。它的基本思路是以洛伦兹曲线基础, 考察整个征税过程中三个分布 (税前收入分布、税后收入分布和税赋分布) 与税前税后基尼系数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的变化、税赋总量之间的关系。如果税制是累进的, 税后基尼系数相对于税前基尼系数而言, 减少了, 则说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公平;如果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总量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小, 则说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有限。据此我们可以对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作出分析, 得出相应结论。周亚、李克强等2006年研制的分析模型 (2) 是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的典型代表。本文利用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分析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采用的正是周亚、李克强等研制的分析模型。

三、模型分析

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税率都作了重要调整。调整后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究竟如何, 是否能够调节收入;与改革前相比, 新制度是否存在进步, 是否进一步缓解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现实 (3) , 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引入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的目的就是要结合改革的具体内容分析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是否为正, 即改革后的个人所得税是否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公平;二是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收入分配, 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 模型变量与公式推导

在运用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之前, 应当首先明确其成立的假设条件:我们考虑的是一个具体的征税过程, 忽略具体的税制设计。

模型从定义洛伦兹积分开始, 洛伦兹积分指的是在累积人口百分比累积收入百分比的坐标平面上, 洛伦兹曲线 (4) 与横轴之间的面积;基尼系数 (5) 则相应表现为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面积的2倍。

设税前 (征收个人所得税前) 收入的洛伦兹积分为I (如图1所示) , 税前基尼系数为G, 洛伦兹曲线所对应的原始 (没有进行个人所得税征收时的) 收入分布函数为p (x) , 表示收入在xx+dx之间的人数比例 (如图2所示) 。

则有:

收入低于y的劳动力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收入低于y的劳动力的总收入占劳动力的总收入的比例。

因为上面2个函数为单调连续函数。于是z可以表示为y的单调连续函数z=f1 (y) , 推出y=f-1 (z) , 那么表示收入分配状况的洛伦兹函数可以写成F=F (y) =F[f-1 (z) ], 对应于图1中的洛伦兹曲线 (6) 。

在该收入分布的基础上, 我们考虑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情形:

为了使税前、税后和税赋3个洛伦兹曲线的横轴是统一的, 假设征收个人所得税并不改变初始收入以及税后收入对应的个人排序, 同时收入越高的人, 缴税相对也越多 (7) 。

令税收函数T (x) 表示对收入为x的人征收数量为T (x) 的个人所得税。IT表示税后的收入分布 (仍使用其税前收人为自变量) 所对应的洛伦兹积分, GI表示税后基尼系数,

令α为平均税率 (表示税赋占总收入的比例) , TT为税赋分布的洛伦兹积分, GT为税赋的基尼系数, 则:

若以税前收入为自变量, 税前收入的洛伦兹积分等于税后收入和税赋分布的洛伦兹积分的加权平均。

由G=1-2I, GI=1-2IT, GT=1-2TT, 易知:G= (1-α) GI+αGT,

说明若以税前收入为自变量, 税前收入的基尼系数等于税后和税赋基尼系数的加权平均, 其权重为平均税率 (税赋担系数) α。

至此, 我们找到整个征税过程中三个分布 (税前收入分布、税后收入分布和税赋分布) 与税前税后基尼系数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的变化、税赋总量之间的关系。

(二) 具体分析

运用G= (1-α) GI+αGT对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分析, 是整个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的核心思想。

下面导入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相关数据:

新一轮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3500元/月, 工资、薪金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1与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Á营所得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2如下:

对于工资、薪金所得,

对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代入税收函数T (x) 的函数表达式, 有:

按工资、薪金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

对比GI、GT, 不难发现, 除0x3500这一区间, 有GTGI (10) 。

由, α>0, 可知, 如果税制是累进的, GT>GI在的情况下, , 则G>GI。这说明改革后的新税制在征收个人所得税过程中, 改变了税前税后的基尼系数, 税后基尼系数相对于税前基尼系数而言, 有所减少, 这有助于促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

同时, 从, 易知:的值越大, 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就越大。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程度除了依赖于税赋基尼系数GT和税后基尼系数GI的对比以外, 还与税赋系数α有关。如果α很小, 则, 说明征税前后的基尼系数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如果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总量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小, 则个人所得税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有限。对于改革后的α在没有更多数据的情况下, 我们无法判断其具体大小, 但通过模型分析, 我们知道α并不是很小, 介于0.03到0.45之间 (11) , 并且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普遍增加会越来越大, 也就是说改革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越加明显, 当然这还要建立在个人收入申报体系完善的基础之上。

同理, 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 亦有GT>GI等相同结果, 不再赘述。

四、结论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 我们可以对之前提到的两个主要问题进行回答:首先, 改革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为正, 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公平, 缓解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这一问题 (12) ;其次, 这次改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与税赋基尼系数GT和税后基尼系数GI, 税赋系数α三个变量有关。具体而言, 与税前的收入分布p (x) (影响税前基尼系数G、平均收入xˉ) 和具体的税收政策 (包括起征点、累进税率和税率级数, 影响税收函数T (x) ) 两大因素有关。

对于这次的个人所得税改革, 实际效果短期内无法准确评估, 只能通过模型进行规范描述。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告诉我们个人所得税要发挥其调整收入分配差距, 适当减小基尼系数的作用, 税赋的基尼系数GT就必须大于税前的基尼系数G, 否则个人所得税无法对当前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调整 (13) (14) 。只有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征收更少的个人所得税, 而对中高收入阶层征收相对较高的个人所得税, 在税收上拉开征收差距, 才能够改变现有的收入分布, 真正意义上从税收层面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典型模型 第7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经济转型,DEA,聚类分析

一、前言

资源型城市是随着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和发展壮大的, 它不仅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而且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 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的强劲冲击,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每况愈下, 很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出现, 如资源枯竭、成本激增、效益滑坡、冗员增多等[1]。

国内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转型非常关注, 但多集中在对煤炭城市和石油城市的研究, 在地域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山西和东北三省等资源型城市, 对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的系统研究则较少。目前对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主要有王义琛、王远、吴小庆、任克秀和周婧, 他们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 对矿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 以期为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金贤锋、董锁成、刘薇和李雪考虑到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在转型战略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尝试从资源开发、空间结构演化、生态环境变化三个视角探究产业链延伸与资源型城市演化间的内在关系, 并对安徽省铜陵市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为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杨振超对淮南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进行了研究, 从总体战略上全面统筹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然而, 目前把安徽省资源型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极少。

二、安徽省资源性城市概况

安徽省有四个典型的资源性城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淮北市和淮南市, 其中, 马鞍山市、铜陵市为冶金城市, 而淮南市、淮北市为煤炭城市。这些资源型城市一般都依托于1~2个大型的资源型企业, 有的资源型企业甚至就是城市本身。

数据来源:安徽省2012年统计年鉴

马鞍山市别称钢城, 位于安徽省东部的长江下游南岸, 钢铁业是全市的主导产业。2004年,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74.88%;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又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9.29%。这说明全市经济总量及效益主要集中反映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然而, 近年来马鞍山市经济增速水平却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且逐年下滑, 经济发展正处于瓶颈时期。

铜陵市毗邻长江, 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电子材料产业、水泥建材和麻纺生产基地。铜陵市是我国矿产资源品种最多的地区之一, 属于矿产资源富集区, 现有各类矿山240多个, 其中井下开采矿山100多个, 露天开采30个, 各类采石场80余个。每年开采矿石总量近2000万吨, 各类石料约2200万吨。铜、金、硫铁矿、水泥用石灰岩是铜陵市的主要矿种, 占全市固体矿石总产量的77.9%, 总产值的93.7%。近年来, 由于资源日渐枯竭, 其突出问题为产业结构不合理 (如表2) , 亟待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淮北市作为一座随煤炭开采应运而生的能源型城市, 在依靠能源挖掘促进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种巨大的危机。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电产业,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抵御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弱, 一旦能源枯竭, 这座城市的寿命也就随之结束。进入新世纪以来, 市域内煤炭资源日渐枯竭, 每年都有新的矿井关闭, 经济、社会和生态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 资源型城市特征逐步显现。

淮南市是中国的重要煤炭能源基地, 从1949~2006年累计出煤6.43亿吨, 2012年原煤产量达9000万吨, 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为:资源日渐枯竭,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衰退;社会矛盾突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面临考验。

总之, 安徽省的资源型城市主要依托煤和金属等矿产资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各城市对资源持续不断的开采,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在逐渐减少, 有的甚至出现枯竭, 导致这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越发畸形, 生态环境越发脆弱, “矿竭城衰”的现象越发普遍。必须改变安徽省资源型城市对其资源的过度依赖状况, 必须进行经济转型。

三、方法和模型简介

(一) DEA方法和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 是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它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等人于1978年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评价同类型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2]。

DEA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建立一个线性规划模型, 对各个决策单元 (Decision Making Unit, 简记DMU) 做出相应的评价。作为一种效率评价方法, DEA方法能够对同一系统内的各个决策单元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它主要是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指标, 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 从而得到每个评价单元的效率评价值。其优点是:相对的客观性;不需要考虑量纲, 进而不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 简化了评价工作的流程;全面评估DMU的生产状况;为主管部门提供许多管理信息[3]。实际上, DEA方法并非完美无缺, 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问题:测量误差和其他噪声将会影响前沿的形状及位置;异常值可能影响到结果;排除掉一个重要的投入或产出要素将会导致有偏结果;所获得的效率值仅是对于样本中的最佳厂商而言, 增加其他厂商于样本中将减少效率值等[4]。因此, 研究者会谨慎运用这一模型进行决策评价, 通常会将其他相对指标评价与DEA评价结合运用。

DEA方法中包含有很多模型, 诸如C2GS2模型、c2R模型、C2WH模型、C2W模型、C2WY模型和逆DEA模型等[5]。c2R模型是在在凸性、无效性、锥性和最小性的假设条件下设立的, 模型如下:

θ (0<θ1) 指第j1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对有效性, 即为城市经济效率指数, θ值越大, 城市效率越高。当θ=1时, 称第j0个城市弱DEA有效 (总体) ;当θ=1时, 且s-=0, s+=0时, 称第j0个城市弱DEA有效 (总体) 。在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 第j0个城市 ;规模报酬递增情况下, 第j0个城市;规模报酬递减情况下, 第j0个城市。 。

(二) 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是定量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基本思想是有较大相似性, 同一类个体之间的相似度的统计量, 并以此为依据, 采用某种聚类法, 将所有的样本分别聚集到不同类别中, 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其聚类过程是:把参与聚类的每个样本列为一类, 然后根据两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性逐步合并, 直到所有的样本合并为一个大类为止。

其主要步骤为:在选择分析样本后进行数据标准化, 目的是为了消除各变量间由于量不同或数量级单位不同导致距离或相似系数结果有较大的偏差, 难以放在一起比较的问题, 接着选择距离或相似的计算公式, 计算所有样本两者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系数, 生成距离矩阵或相似矩阵, 最后选择聚类分析方法, 将距离最近的两个样本合并为一类。常用的聚类方法有最短距离法, 最长距离法, 层次聚类及平均法等层次聚类的聚类方式又分为两种:凝聚方式聚类和分解方式聚类。而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中的层次聚类采用的是凝聚方式[6]。本文中采用的是层次聚类法, 进行聚类分析的变量θ为依据DEA模型计算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率值和市辖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两个指标。

四、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 研究对象

本文将马鞍山市、铜陵市作为冶金地区的代表区域, 淮南市、淮北市作为煤炭城市的代表区域进行对比分析。

(二) 指标选取

按照生产要素定义, 城市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 其中资本包括房屋、道路、工厂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等, 即经济学中的资本存量与流动资金之和;土地是指土地本身及其所包含的其他属性等;劳动力是由具有一定教育、健康水平和才能的劳动者[7]。

但为让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 本文参照汤建影、周德群[8]筛选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投入产出指标。具体投入指标如下:各地级市建成区面积 (x1) 、各市辖区内劳动力就业人口数量 (x2) 、各市辖区科学教育支出 (x3) 、各市辖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x4) 。各相关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的投入指标如表2所示。其中, 建成区面积是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对于核心城市而言, 它包括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于一城多镇城市而言, 它包括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组成。建成区范围, 一般是指建成区外轮廓线所能包括的地区, 也就是这个城市实际建设用地所达到的范围。

产出指标将选用各市辖区的地区生产总值 (y1) 、各市辖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y2) 、各市辖区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 (y3) , 如表3。市辖区劳动力就业人口数由市辖区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和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数两项指标数值加总得到, 它体现了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投入的数量。市辖区科学教育支出由市辖区科学支出和教育支出加总得到。选择科学教育支出作为投入指标的理由在于, 知识经济时代, 劳动力的投入不仅要关注量, 更要关注质, 科学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之一[9]。在我国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中, 人力资源普遍存在着数量充裕与质量较低的矛盾, 所以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10]。

数据来源:安徽省2012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安徽省2012统计年鉴。

(三) 模型计算结果

经过使用DEAP软件后求得安徽省四大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总效率[11], 整理之后的输出结果如表4所示, 其中, θ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率;规模报酬有三种情况:规模报酬不变 (CRS) 、规模报酬递减 (DRS) 和规模报酬递增 (IRS) 。

接着以《安徽统计年鉴2012》中各资源型城市的市辖区的人均GDP和表4中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效率值作为变量, 通过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可以得出经济发展效率从高到低的两个聚类:聚类I有马鞍山市、铜陵市, 聚类II有淮南市、淮北市。表5为安徽省4个地市级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聚类和城市类型的关系。

(四) 模型的结果分析

1、城市经济效率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 4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中有2个处于总体效率的前沿面, 即马鞍山市和铜陵市, 与此相对的淮南市、淮北市两市总体效率较低。其中淮北市的效率最低为0.586, 这两个城市都是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马鞍山市与铜陵市虽然经济发展效率值都为1, 也仅限于4个资源型城市中。事实上, 非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相比, 资源未枯竭城市与资源枯竭城市相比, 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效率上差距依然很大。

2、城市经济效率的聚类分析

通过表5的聚类分析结果发现, 安徽省资源型城市中, 冶金城市总体效率较高, 而煤炭城市总体效率较低。马鞍山市和铜陵市的经济发展效率高, 二者均为冶金城市;作为煤炭城市的淮南市、淮北市经济发展效率低。因而表明,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与其城市本身所依的资源类别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际能源结构、资源储量甚至居民的消费结构都有可能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起作用。资源型的产业都具有生命周期, 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应该进行适当产业转型, 这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12]。

五、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出于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 所依托资源日益枯竭, 城市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各类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的考虑, 安徽省应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坚持三大产业齐并发展战略。

(一) 总体规划, 统筹发展

安徽省资源型城市应重视规划在城建中的作用, 加快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依据先进理念, 科学编定和修订相对应的专业规划, 因地制宜。科学编排制定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划, 加快经济转型需要经过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的变化, 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应扩大城市规模, 完善城市功能, 提高城市品位。以新城开发和老城改造为重点, 合理布局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和其他功能区,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

(二) 实施农业转型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 各资源型城市应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积极发展农业。可将传统的农业向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培育壮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如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北市可加快相王啤酒、口子酒业等酿酒企业改革,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扩大口子酒商标在全国的影响力。要注意保护原产地域品牌, 努力建造安徽地区重要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基地。

(三) 实施工业转型

安徽省资源型城市应加大工业化进程, 加快从单一资源型产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可由传统开采资源型转向制造深加工型转变, 如化学化工制品制造业。也可以向食品制造业或饮料制造业作为接续产业。

而发展非矿产产业也必须突破城市建设所依托的资源束缚, 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坚持走“高位对接, 高层转型”的发展道路, 积极发展新能源、纺织袜业、生物医药、新材料铝型材、特种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淮南市淮北市的煤炭产业转型为化工产业, 马鞍山市, 铜陵市的冶金业转型为新能源设备的设计与研发。对传统制造业基础的优势重点发挥, 引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及先进的技术, 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 减少有害废弃物料的排放, 加大力度提升劳动生产率;实行产业化的区域性分工, 从而实现优势互补。着力建造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加快“资源型大市”转变“经济型强市”的进程。

(三) 实施服务业转型

安徽省临近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 市场和区位具有明显优势。各资源型城市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既要发展传统的服务业, 也要加快步伐发展如物流与金融等新型服务业。这些都是改善城市形象、提高人民收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有效径途。要完善交通网络和市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专业流通市场和贸易市场, 发展商贸、物流等服务性第三产业;同时加强宣传, 逐步将周边各省的物资交换吸引到本市, 繁荣市场, 带动资源型企业剩余人员的就业, 活跃当地经济。据统计, 近年来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的财政总收入和税收收入的产业分布中, 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传统支柱产业, 这对于发展商贸、物流等产业来说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马鞍山市, 铜陵市, 淮南市, 淮北市可以大力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保险业务, 积极与周边省份开展合作, 为物流、商贸等对资金有特殊要求的行业提供短期信贷等针对性强的资金服务, 吸引更多的资金向本市流入, 刺激经济发展。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及多元统计分析的聚类分析方法, 对安徽省4个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与其城市本身所依的资源类别有着密切的关系;冶金城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总体效率较高, 而煤炭淮南市、淮北市城市总体效率较低。而四大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通病都是产业结构固定, 所依托资源日益枯竭, 城市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安徽省资源型城市必须坚持实行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武春友, 叶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6-9.

[2]盛昭瀚, 朱乔, 吴广谋.DEA理论、方法与运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3]吴育华, 刘喜华, 郭均鹏.经济管理中的数量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4]蒂莫西.J.科埃利等.效率与生产率分析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5]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 (DEA) [J].科学通报, 2000, (17) :1793-1806.

[6]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7]高天明, 刘粤湘, 丁博.资源型城市界定主要指标和取值研究——以我国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J].中国矿业, 2010, 19 (2) :29-32.

[8]汤建影, 周德群.基于DEA模型的矿业城市经济发展效率评价[J].煤炭学报, 2003, (4) :342-347.

[9]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10]黄溶冰, 王丽艳.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分享[J].科学?经济?社会, 2008, (111) :41-44.

[11]COELLIT.A Guideto DEAP Version2.1:A Data EnvelopmentA nal-ysis (computer) Program[R].Armidale, Australia:UniversityofNew Eng-land, 1996.

相关文章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精选7篇)婚礼安排表 第1篇婚礼准备及婚礼日程安排表■婚礼筹备计划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2.确定婚礼预算...

1
2025-09-22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精选3篇)昙花静静开随笔 第1篇小学生作文:昙花开了正文:国庆节的晚上,我照例去看昙花是否开了.这次惊奇地发现昙花开...

1
2025-09-22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精选10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1篇第7周周练1、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迫不...

1
2025-09-22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精选14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第1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一名来重庆...

1
2025-09-22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2篇)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第1篇晚会主题:待定( 备选:old if not wild we are young fear...

1
2025-09-22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精选14篇)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第1篇河北立法: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经河北省十...

1
2025-09-22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精选14篇)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第1篇合并同类项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1)3x23x2x2...

1
2025-09-22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精选8篇)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第1篇无愧我心 人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池还要澄明清澈...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