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龈下刮治范文(精选6篇)
超声龈下刮治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2013年口腔科收治的164例牙周炎患者的资料,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2例。观察组男40例, 女42例;年龄18~67岁, 平均 (45.3±4.8) 岁。对照组男38例, 女44例;年龄19~68岁, 平均 (46.3±5.2)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入选患者符合牙周袋深度 (PD) ≥4mm, 牙龈出血指数 (BI) ≥3, 口内余牙≥20个, X线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1/2, 无与牙周炎有关的全身性疾病, 无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及活动期传染病, 近3个月来未服用抗生素。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声龈下刮治, 用洁治器或探针除去观察牙龈上菌斑和牙石, 轻吹干受试牙面及周围牙龈黏膜, 进行超声洁治, 包括龈上洁治、龈下洁治和根面平整。观察组患者在洁治后用1%聚维酮碘2ml伸入牙周袋内3mm, 缓慢冲洗20s, 对照组患者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冲洗, 每周冲洗1次, 连续冲洗4周, 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 统一不使用药物牙膏。治疗后3、6个月进行复诊。细菌采集在去除牙表面软垢、隔湿后, 采集1环龈下菌斑, 送至实验室进行细菌厌氧培养, 记录厌氧菌及黑色素杆菌总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PD、龈沟出血指数 (sulus bleeding index, SBI) 、菌斑指数 (plaque index, PLI) , 黑色素类杆菌量和厌氧菌总数。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进行, 每颗牙分别测唇、舌、颊、腭, 近、中、远6个点, 取均值, PLI按照Quigley-Hein分为0~5分;PD、SBI按照Mazza法分为0~5分。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D、PLI、SBI观察指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PD、PLI、SBI观察指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个月与6个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观察组患者黑色素类杆菌量和厌氧菌总数降低较对照组患者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目前为止,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主要手段, 牙周炎经过基础治疗进入维护期, 如能坚持复查和适当干预, 多数可以维持长期疗效。
牙周病是菌斑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与牙周组织关系最密切的是龈下菌斑[2], 经过超声刮治和根面平整后, 黑色素类杆菌和厌氧菌均下降, 同时选用药物冲洗, 有更强的杀菌效果, 龈下超声刮治去除龈下菌斑, 同时将1%聚维酮碘送入牙周袋, 牙周袋内微环境发生变化[3], 高浓度杀菌药长时间发挥作用。聚维酮碘是碘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络合物, 聚乙烯吡咯烷酮属血浆增容剂, 有高度亲水性, 本身无抗菌活性, 是碘的载体, 能穿透细菌胞膜, 进入菌体, 释放出双原子游离碘, 细胞内蛋白质、硫氢化物瞬间杀灭细菌, 不会导致产生耐药菌, 不妨碍伤口愈合, 不良反应少见。
超声龈下刮治联合同步1%聚维酮碘液龈下冲洗治疗牙周炎, 能较长时间控制龈下菌斑, 改善牙周炎症情况, 疗效满意,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龈下刮治联合同步1%聚维酮碘液龈下冲洗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2013年口腔科收治的164例牙周炎患者的资料,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全口洁治、龈下超声刮治及根面平整, 观察组患者同步1%聚维酮碘液龈下冲洗治疗, 对照组患者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牙周袋探诊深度 (PD) 、龈沟出血指数 (SBI) 、菌斑指数 (PLI) , 黑色素类杆菌量和厌氧菌总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D、PLI、SBI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PD、PLI、SBI、黑色素类杆菌量和厌氧菌总数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超声龈下刮治联合同步1%聚维酮碘液龈下冲洗治疗牙周炎, 能较长时间控制龈下菌斑, 改善牙周炎症情况, 疗效满意,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牙周炎,牙龈下刮治术,聚维酮碘,灌洗,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吴亚菲, 陈晶, 赵筱芩, 等.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1, 19 (5) :454-457.
[2] 韩璐, 兰倩, 孙昌娟, 等.低浓度聚维酮碘牙周治疗效果[J].牙体牙髓牙周病杂志, 2011, 21 (12) :711-712.
超声龈下刮治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1 2年5月至2 01 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 纳入标准: (1) 均符合慢性牙周炎的诊断标准[3]; (2) 牙周袋探诊深度 (P D) 不超过6 mm, 附着丧失 (A L) 至少3 m m, 探诊出血 (B O P) 阳性, 牙槽骨吸收低于1/2的根长; (3) 余留牙大于20个, 义齿数小于8个。排除标准: (1) 术前3个月内使用抗生素、漱口水、抗菌制剂等治疗; (2) 患牙龈增生、牙体牙髓病者; (3) 有吸烟史者。其中男51例, 女45例;年龄47~68岁, 平均 (55.2±3.9) 岁;病程2~26个月, 平均 (14.3±3.7) 个月。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 8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同水平的口腔卫生健康教育, 在传统龈上洁治、抛光后, 使用瑞士EMS超声洁牙机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 采用局部麻醉, 以患者不出现明显疼痛为度, 给予3%过氧化氢 (双氧水) 及生理盐水全口冲洗, 并给予1%碘甘油, 直到探诊发现根面光滑。对照组将全口划分成4个象限, 每周治疗1个象限, 共持续4周完成。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 每周1次, 共治疗2次。
1.3观察指标
(1) 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3个月时, 采用F lor ida电子探针进行全口检查, 每颗牙探查位点不少于6个, 记录平均P D、A L和B OP阳性位点率。 (2) 评价牙龈出血指数 (GBI) , 0~5分, 0分:牙龈正常;1分:牙龈略水肿, 不出血;2分:牙龈略水肿, 呈点状出血;3分:牙龈水肿, 出血沿龈缘扩展;4分:牙龈水肿, 出血溢出龈缘;5分: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溃疡形成。 (3)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QOL) [4]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值为0~100分, 分数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1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PD及AL对比
术前两组PD及A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后1、3个月的PD及AL较术前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各时间点P D及A 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手术前后GB I及B OP阳性位点率对比
术前两组的GBI及BOP阳性位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3个月的GBI及BOP阳性位点率较术前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但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组内与术前比较, *P<0.05
(±s)
注:组内与术前比较, *P<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QO L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QO 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个月两组QOL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1为组间比较, 2为对照组与术前比较, 3为观察组与术前比较
2.4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6]观察组发生并发症1 6例 (33.3%) , 其中牙龈出血8例, 牙龈肿胀6例, 牙齿松动2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 8例 (37.5%) , 其中牙龈出血10例, 牙龈肿胀5例, 牙齿松动3例。术后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 8, P>0.0 5)
3讨论
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主要方法, 通过机械力去除牙面及根面、牙周袋内附着的菌斑、牙石、软垢及食物嵌塞等致病因素, 从而破坏牙周部位致病菌的生存环境而起到治疗作用, 可采用手工或超声龈下器械刮治[3]。传统分区治疗需4次操作, 虽然每次痛苦较小, 但术后未刮治部位的活动性病原菌及菌斑可以通过迁移到达已刮治的区域, 复发率高[5], 且部分患者考虑到反复局部麻醉而放弃治疗。
全口超声龈下刮治两次法采用超声龈下器械进行操作, 每次均一次性完成所有区域的刮治操作, 并且分两次治疗, 清洁效果更加彻底, 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分区刮治时由于病原菌迁移造成反复感染的可能性, 同时由于不需要多次进行刮治,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患者就诊困难[6]。
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术后1、3个月的PD、AL、GBI、BO P阳性位点率均明显低于术前, QOL评分明显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但所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且术后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了全口超声龈下刮治两次法与传统的分区治疗效果相当, 均能明显减少牙龈出血, 促进牙周组织修复,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观察组治疗周期短, 患者依从性好, 更为高效。
摘要:目的 比较全口超声龈下刮治两次法与多次分区法对慢性牙周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9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超声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洁牙, 对照组采用分区法分4次治疗, 观察组采用全口刮治两次法治疗。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 (PD) 、附着丧失 (AL) 、牙龈出血指数 (GBI) 、探诊出血 (BOP) 阳性位点率, 并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QOL) 评定手术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术后1、3个月的PD、AL、GBI、BOP阳性位点率均明显低于术前, QOL评分明显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所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口超声龈下刮治两次法治疗慢性牙周炎效果与多次分区法相当, 但两次法较多次分区法治疗周期短, 更加高效。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超声龈下刮治,全口洁治,分区洁治
参考文献
[1]吴江华, 徐洁, 马校卫, 等.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菌群结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29 (6) :125.
[2]周婷, 徐屹, 丁一, 等.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中五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分布[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5 (5) :470.
[3]孟焕新.牙周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13.
[4]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56.
[5]杜岩, 欧龙, 张贤华, 等.全口超声龈下刮治两次法对轻中度慢性牙周炎老年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1, 9 (4) :219.
超声龈下刮治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线收治的牙周炎患者22例, 其中男13例, 女9例, 年龄26~72岁, 平均年龄43岁。牙周探诊尝试 (PD) >4.5 mm, 附着水平 (CAL) 6.5~7.01 mm, 探诊出血BOP24.3%~44.9%。
1.2方法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最常用的器械是匙形器。如前所述, 锄形洁治器、锉形器也可以用于龈下刮治, 但不能用于根面平整术。在很多情况下, 牙龈炎症比较轻、纤维化程度比较高, 锄形洁治器和锉形器也难以使用。锄形洁治器和锉形器以及超声波洁治器常造成根面划痕, 使用后都必须再用匙形器平整根面。从安全性来说, 匙形器比所有其他器械都安全得多。总的来说, 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既可用通用型匙形器, 也可用面特异型匙形器 (如Gracey匙形器) 。其步骤如下:用改良执笔式握持器械, 建立稳固的指支点, 选择正确的刀刃, 轻轻地抵在牙面上, 使器械的下干与被刮治的牙面平行;然后将下干贴近牙体方向, 叶面几乎贴近牙面。将刀叶插入袋内, 直至袋底, 旋转叶面、使刀叶一牙面角度为45°, 轻轻探查;再略转叶面, 使刀叶牙面角度为45~90°, 应用侧压力, 将刀刃抵紧牙面, 用连续而又短促的提拉动作, 以腕一前臂力刮除牙石。牙石被刮除后, 即感到匙形器刀刃上的阻力明显降低, 直至仅为粗糙面, 而无明显的牙石存在。这时再用轻侧压力、长幅度运动, 平整根面。直到根面完全光滑, 牙面坚硬如玻璃样感。每一个探查、刮治、根面平整的运动行程面都必须与前一个运动行程面稍微重叠一点。这样就不会遗漏任何一部分牙面。在轴角, 发育沟和其他外形特殊的部位, 可以用拇指和示指轻轻捻转器械柄, 使刀叶与牙面紧密贴合。
2 结果
经治疗, BOP阳性率、PD、CA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探诊深度 (PD) 0.76~1.70 mm, CAL 0.26~0.6 mm, 螺旋体百分率9.7%~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牙周病时, 牙骨质中含有大量牙石, 用洁治的方法去除龈上牙石是完全可能的。但是, 根面的牙石常嵌入牙骨质中, 根面刮治只能去除牙石表面部分, 而对埋在牙骨质中的部分则无能为力。只有通过根面平整的方法彻底刮除病变的牙骨质, 才能清除干净。龈下刮治后, 有些病例龈炎久不消退, 可能就是这些残留牙石的作用。还有些患者龈下刮治后短期内炎症复发, 与此也有关联。这些残留牙石可成为新沉积的龈下牙石钙化中心。所以, 根面平整的首要任务就是彻底地清除龈下刮治后余留的牙石和菌斑。根面平整术除了清除余留牙石和菌斑外, 更重要的是去除病变牙骨质。牙周炎时, 根面暴露于牙周袋中, 牙骨质与牙石一样含有细菌毒素, 成为炎症的刺激因子。根面平整时, 要将这些含有毒素的牙骨质刮除干净, 形成坚硬、清洁、光滑、为组织所能接受的根面。
经过根面平整后, 不仅能够彻底去除病变刺激物, 而且还有利于今后再行刮治。经过平整后的根面与未经平整的根面不同, 后者表面不光滑, 常是刮治困难的原因之一。而经过平整的根面再沉积菌斑、牙石时, 清除则较为容易。因为新沉积的菌斑和牙石不会隐匿在不规则的牙面内, 只需要用较轻的力量就可以将之从牙面刮除。总之, 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清除导致牙周组织炎症的刺激因素, 恢复组织健康, 并有利于菌斑控制及保持组织健康[2]。
根面平整也并非只在龈下刮治时才需要。在任何情况下, 只要根面暴露于牙周炎症环境中, 均需作根面平整。龈退缩后, 原来的龈下牙石成为龈上牙石, 这时, 龈上洁治后同样需要作根面平整。因此, 不要把根面平整单纯地看成是龈下刮治术的一部分, 它也是处理根面的一种手术方法。大多数情况下, 它与龈下刮治术联合使用, 所以也就经常与龈下刮治术一起讨论。龈下刮治术与根面平整术是非常难掌握的技术之一。需要有全面的牙体形态学知识、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就一定能够熟练地掌握这项技术。
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比龈上洁治术复杂而难度大。这主要由于牙石的部位、质地、术区视野的限制等缘故[3]。如前所述, 在龈下刮治时, 主要不是靠视觉来调整器械和发现牙石与牙面的畸形, 而是主要靠触觉, 依靠细微触觉引导器械运动, 并评价器械治疗的效果。此外, 由于器械的运动方向和幅度受邻近袋壁组织的限制, 术中必须十分仔细地调整器械的刀叶, 否则将会造成软组织的损伤。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是很费力的工作。操作时要注意力的均衡使用。操作时, 尽量避免使用屈指运动力。因为这种手法力量比较小, 而且如果主要依靠这种手法作刮治, 做不了几例便立即会感到手指酸胀, 长此以往显然是不行的。在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时, 要尽量使用腕一前臂力, 这是作基础治疗时的基本手法。在前牙区, 一般主要用侧向转轴式腕前臂运动;而在后牙区, 则侧向转轴式和降腕转轴式都要运用, 主要看治疗手与牙面的关系。在颊舌面可以使用侧向转轴式运动, 而在邻面区侧使用降腕转轴式。
摘要:目的 探讨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的方法。方法 22例牙周炎患者行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探诊出血 (BOP) 、探诊深度 (PD) 及临床附着丧失 (CAL) 情况经治疗, BOP阳性率、PD、CA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是牙科操作中最为困难的技术之一。
关键词: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牙周炎,方法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宁, 葛少华, 杨丕山.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近期疗效评价.上海口腔医学, 2005, 14 (4) :341-344.
[2]任艳云, 石兰, 游云华, 等.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治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后牙本质过敏的疗效.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1) :38-39.
超声龈下刮治 第4篇
关键词:重度慢性牙周炎,龈下刮治术及根面平整术,探诊深度,探诊出血,效果
2013年1月~2014年1月, 我们采用替硝唑联合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 较好地去除了牙石和菌斑, 同时对牙周袋内进行彻底清创, 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100例, 牙周探诊深度 (PD) >6mm, 临床附着水平 (CAL) ≥5mm, 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排除患有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者、妊娠期妇女、6个月内有抗生素治疗史、1年内有根面平整术或牙周手术史依据患者的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 其中50例采用替硝唑联合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治疗 (观察组) , 50例采用根面平整术治疗 (对照组) 。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 年龄18~70 (46.6±8.3) 岁, 患牙150颗, 平均PD为 (7.87±0.91) mm, 探诊出血率为90.7% (136颗) ;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 年龄20~75 (50.1±9.7) 岁, 患牙150颗, 平均PD为 (7.71±0.97) mm, 探诊出血率为93.3% (140颗) 。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首先行超声龈上洁治、口腔卫生指导和抛光。观察组行超声龈上洁治后, 开始口服替硝唑片 (海南海力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21103) , 0.5g/次, 2次/d, 疗程7d。两组在超声龈上洁治1周后复查各项牙周指数的变化, 观察组于48h内分2次在2%利多卡因局麻下分别完成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 完成后2周内给予0.2%的复方氯己定 (哈尔滨乐泰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20121209) 漱口, 1min/次, 2次/d。对照组仅行根面平整术。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 同时在牙周检查后进行牙周维护治疗。
1.3 观察项目
分别于超声龈上洁治前及治疗后1、3个月行牙周组织检查, 用WHO探针探测牙周袋记录PD, 取整数;在探诊牙周袋记录探诊深度时观察是否出血, 记录探诊出血率;记录探针深度减去釉牙骨质界至龈缘的距离。其中PD和CAL每牙检查并记录6个位点, 取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PD与CAL比较
两组治疗后1、3个月PD与CAL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 (P均<0.05) 。
注:与治疗前相比,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bP<0.05。
2.2 治疗前后探诊出血率
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探诊出血率分别为42.0% (63/150) 、24.7% (37/150) , 对照组分别为52.7% (79/150) 、42.0% (63/150) , 两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均<0.05) 。
3 讨论
慢性牙周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可能与菌斑生物膜、宿主易感性和口腔微环境密切相关[1], 菌斑微生物是其发病的始动因子[2], 人巨细胞病毒 (HCMV) 、EB病毒 (EBV) 1型和单纯疱疹病毒 (HSV) 可能与牙周炎的发病有关[3], 临床常用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硝基咪唑类等辅助治疗[4]。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牙周机械治疗, 即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可去除附着在根面上的大部分牙石和菌斑, 显著减轻牙周炎症[5], 有效控制与消除病菌是彻底治愈牙周炎的根本[6~8]。
李隆[9]对牙周炎患者给予替硝唑口服, 患者牙周状况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由于替硝唑具有较强的抗厌氧菌和抗原虫的作用[10], 本研究观察组在行龈下刮治、根面平整前口服替硝唑1周, 术后1、3个月患者PD、CAL和探诊出血率均较术前有所改善, 且均优于仅行根面平整术。
本研究结果表明, 替硝唑联合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昊, 牛薇.派丽奥与牙康局部治疗牙周炎效果的Meta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 2012;28 (6) :563
[2] 袁亚娣, 罗仁惠, 邵军.龈下刮治配合补肾固齿丸治疗中、重度牙周炎的短期疗效评价[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3;29 (2) :117~119
[3] 张雷, 程楠, 李为, 等.光动力疗法联合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 2013;17 (12) :2075~2077
[4] 李吉海, 李春晖, 曹正国.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13 (4) :276~279
[5] 周婷, 谢红, 岳朝晖.5种牙周龈下可疑致病微生物与慢性牙周炎局部不同牙周状态间的关系[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3;31 (5) :518~521
[6] 何贵州.替硝唑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9 (29) :157~158
[7] 沈荣, 刘丽莉.不同药物治疗轻、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4;30 (6) :52~53
[8] 胡小霞.替硝唑治疗牙周炎48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2;11 (2) :65
[9] 李隆.替硝唑治疗牙周炎冠周炎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11;27 (9) :1340~1341
超声龈下刮治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 月~2015 年5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 例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后牙本质过敏患者, 共180 颗牙, 所有患者均主诉有牙齿酸痛的症状, 且均接受过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手术。将50 例患者 (180 颗牙) 随机分成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 每组60 颗牙。第一组16 例患者, 男9 例, 女7 例, 年龄25~60 岁, 平均年龄 (41.38±5.34) 岁;第二组17 例患者, 男10 例, 女7 例, 年龄25~60 岁, 平均年龄 (41.54±5.28) 岁;第三组17 例患者, 男9 例, 女8 例, 年龄25~60 岁, 平均年龄 (41.42±5.30) 岁。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第一组患者接受Gluma治疗。在治疗前, 给予3% 的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将牙面擦拭, 待牙面干燥后, 采用肾上腺素对牙龈进行缩小。然后蘸适量的Gluma涂布于过敏牙齿表面, 保持1 min, 然后用气枪吹干牙面, 使液体薄膜消失, 牙齿表面不再发亮, 用水冲洗干净,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再重复1 次。
1. 2. 2 第二组患者接受口腔脱敏糊剂治疗。给予口腔脱敏糊剂, 采用涂漱或者刷牙的方式, 3~5 次/d, 2.5~3.0 g/ 次, 持续3 min/ 次。
1. 2. 3 第三组患者接受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治疗。给予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 将第一组患者和第二组患者的方法结合, 进行治疗。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不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采用冷试法和探针检测三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5 min、1个月及3个月后过敏牙的敏感程度。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 (1) 敏感程度的评定标准:0 度:经冷试法和探针检测无疼痛;1 度:经冷试法和探针检测有较轻的疼痛;2 度:经冷试法和探针检测疼痛较重, 但可忍受;3 度:经冷试法和探针检测, 产生不可忍受的疼痛。 (2) 临床疗效分为显效 ( 治疗前后的敏感程度差≥ 2) 、有效 ( 治疗前后的敏感程度差=1) 、无效 ( 治疗前后的敏感程度差=0) 。总有效率=显效率+ 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5 min后, 第一组患者和第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高于第二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一组患者和第三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在治疗1 个月后, 第一组患者和第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高于第二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一组患者和第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治疗3 个月后, 第一组患者和第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第一组患者和第二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第二组比较, aP<0.05; 与第三组比较, bP>0.05
注:与第二组比较, aP<0.05; 与第三组比较, bP>0.05
注:与第二组比较, aP>0.05 ;与第三组比较, bP<0.05
3 讨论
牙本质过敏又称为牙本质过敏症、过敏性牙本质, 是牙齿受到外界刺激, 如温度 ( 如高温、低温) 、化学物质 ( 如酸、甜) , 以及机械作用 ( 如摩擦、咬硬物) 等引起的酸痛症状。当有尖锐的探针在牙面上滑动时, 会找到一个或者几个过敏区, 它发作较迅速, 具有尖锐的疼痛, 但时间短暂[3]。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手术对牙齿有一定的机械摩擦, 很大可能引起牙本质过敏。
治疗牙本质过敏的方法主要是脱敏, 常用的有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Gluma脱敏剂的主要成分为2- 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和戊二醛, 主要用于牙颈部的过敏症状, 能够减轻和预防因牙本质引起的牙齿过敏症状[4];口腔脱敏糊剂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甘油、硝酸钾、氯化锶、氟化物等, 其中硝酸钾、氯化锶、氟化物均为治疗牙本质过敏的药物[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治疗15 min、1 个月时, 第一组患者和第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比第二组临床疗效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一组患者和第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3 个月后, 第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第一组患者和第二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一患者和第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Gluma与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联合治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后牙本质过敏的近期疗效相当, 但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联合治疗的远期疗效明显高于两种药物单独使用的疗效, 推荐临床应用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联合治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后牙本质过敏。
摘要:目的 分析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治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后牙本质过敏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 (180颗牙) 接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后牙本质过敏患者,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 各60颗牙。第一组患者接受Gluma治疗, 第二组患者接受口腔脱敏糊剂治疗, 第三组患者接受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治疗。在治疗15 min、1个月及3个月后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 在治疗15 min、1个月时, 第一组患者和第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高于第二组临床疗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一组患者和第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3个月后, 第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第一组和第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一患者和第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Gluma与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联合治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后牙本质过敏的近期疗效相当, 但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联合治疗的远期疗效明显高于两种药物单独使用的疗效, 推荐临床应用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联合治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后牙本质过敏。
关键词:Gluma,口腔脱敏糊剂,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牙本质过敏
参考文献
[1]臧晓霞, 刘冰, 黄粉红, 等.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治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后牙本质过敏的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9) :957-959.
[2]任艳云, 石兰, 游云华, 等.Gluma和口腔脱敏糊剂治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后牙本质过敏的疗效.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53 (1) :38-39.
[3]张芳.Gluma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的疗效观察.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1) :321-322.
[4]李俊国, 任秀云.不同药物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5) :677.
超声龈下刮治 第6篇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盐酸米诺环素
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 (SRP) 是牙周炎基础治疗的重要措施[1]。传统的分象限刮治法 (Q-SRP) 一般分4~6次进行。1995年Quirynen等[2]首次提一站式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 (FM-SRP) 的概念, 其目的在于防止已经刮治的位点被未处理的牙周袋的牙周致病菌再感染。Apatzidou等[3]的研究表明, 与Q-SRP比, FM-SRP并不能显著改善临床指标。Quirynen等[4]研究表明FM-SRP效果优于传统的治疗方式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抗菌剂的应用, 另一方面是短期内完成刮治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抗菌剂对FM-SRP的影响, 本研究对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分别施行1d内完成的一站式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和4周完成的分象限刮治, 并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作为辅助用药, 对2种疗法的临床效果和患者的术后反应进行对比, 并设置对照组即单纯分象限刮治不采用辅助用药, 以便观察抗菌剂对2种治疗方法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来自我院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 其中男43例, 女37例;年龄35~70岁, 中位年龄49.6岁。病例纳入标准: (1) 无牙周病相关系统性疾病; (2) 诊断为中重度慢性牙周炎; (3) 1年内未接受过牙周治疗; (4) 牙列中至少有20颗牙; (5) 每个患者的每个象限至少有2个不相邻的位点探诊深度PD=5~6mm; (6) 在过去的3个月中未服用过抗生素。排除标准:凡患者有2次未复诊或在本研究进行的6个月期间服用了抗生素, 均予以剔除。分组:80患者随机分为4组, 每组20例。FM-SRP辅助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 (Minocycline Hydrochloride Ointment) 膏组 (FM-SRP-MHO组) , 男女各10例, 中位年龄46岁;Q-SRP辅助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组 (Q-SRP-MHO组) , 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51岁;单纯FM-SRP组 (FM-SRP组) 男1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48岁。单纯Q-SRP组 (Q-SRP组) 男11例, 女9例, 平均年龄49岁。
1.2 方法
初诊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 记录基线时的全口牙周指数:菌斑指数 (PI) 、牙龈指数 (GI) 、探诊出血 (BOP) 、探诊深度 (PD) 及附着丧失 (AL) 。对PI和GI以牙为单位;对PD及AL在每个牙记录6个位点;在牙周探诊后, BOP记录为有或无。同时给予患者详尽的口腔卫生指导。将患者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表随机分到FM-SRP-MHO组、Q-SRP-MHO组、FM-SRP组或Q-SRP组。局麻下用手用刮治器配合超声细线器进行细致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每个象限的刮治时间至少为1h。FM-SRP-MHO组和FM-SRP组, 上午进行一侧2个象限的刮治, 下午进行对侧2个象限的刮治, 1d内完成全口刮治并于牙周袋内置盐酸米诺环素软膏;Q-SRP组及Q-SRP-MHO组, 每周进行1个象限的刮治, 连续4周完成全口刮治。Q-SRP-MHO组全口探诊深度PD>4mm位点周袋内置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第1个月内, 4组同样地每周复诊1次, 以保证2组接受相同次数的口腔卫生宣教。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复诊, 重新记录PI、GI、BOP、PD及AL。
1.3 术后反应
用问卷调查表, 记录包括疲倦、牙龈肿胀、牙敏感程度、疼痛等主观不适症状。分别于第一象限刮治完 (Q-SRP组及Q-SRP-MHO) 或全口刮治完 (FM-SRP-MHO组及FM-SRP组) 后24h、1周、2周、3周、4周、3个月及6个月时复诊, 询问记录患者的术后反应, 有上述症状之一者, 即记录为有术后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对PI、GI以牙为单位, PD、AL和BOP以位点为单位, 对不良反应以患者个体为单位, 采用SAS 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I、GI的组间比较, 用未配对资料的Wilcoxon秩和检验, 组内比较用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PD、AL的组间比较, 用两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OP比较, χ2检验, 对术后反应的比较根据各间点例数的多少相应选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2 结果
初诊时有98患者参与了该研究, 其中18例患者根据排除标准被剔除, 包括11例 (FM-SRP组3例, FM-SRP组4例, Q-SRP组2例, Q-SRP-MHO组2例) 2次未复诊者和7例6个月的观察期内服用抗生素者。
2.1 口腔卫生指数的改变
基线时, 4组之间的PI和G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经过全口刮治和根面平整后, 4组的PI和GI均明显下降, 与基线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但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6个月复诊时, 4组的PI和GI仍维持在较低水。见表1。
2.2 BOP的变化
在基线时, 4组的BOP均较高, 分别为88.6%、91.2%和90.1%;经过有效的治疗3个月后, FM-SRP-MHO和Q-SRP-MHO组的BOP均比基线时显著下降 (P<0.01) , 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Q-SRP组与Q-SRP-MHO组对比、FM-SRP组和FM-SRP-MHO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基线比较, *P<0.01
2.3 PD和AL的变化
在机械治疗后3个月, PD在FM-SRP-MHO组和Q-SRP-MHO组平均分别下降了1.72mm和1.68mm, 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并且各伴随着1.09和1.08mm的附着重获。Q-SRP组和FM-SRP组PD平均下降了1.51mm和1.49mm (P<0.05) , 伴随0.87mm和0.89mm的附着重获。FM-SRP-MHO组与Q-SRP-MHO组的PD和AL附着重获比较, 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但2组均分别高于FM-SRP-MHO组和Q-SRP组 (P<0.01) , 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6个月时, 这种临床牙周指数的仍存在这种显著差异。见表3。
注:与基线比较, *P<0.01
2.4 术后反应的比较
第一象限刮治完 (Q-SRP组和Q-SRP-MHO组) 或全口刮治完 (FM-SRP组) 24h, FM-SRP能导致更多的患者感觉不适, 与Q-SRP和Q-SRP-MHO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但是患者反馈能够耐受这些术后反应。Q-SRP和Q-SRP-MHO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后的时间点上, 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虽然在1周时FM-SRP组的术后反应率仍高于Q-SRP组及Q-SRP-PERIO组, 但在随后的2次复查中, Q-SRP组和Q-SRP-MHO组高于FM-SRP组。在3个月和6个月时, 4组患者的术后反应均消失。见表4。
注:与基线比较, *P<0.01
注:与FM-SRP组比较, *P<0.01
3 讨论
结果表明, 治疗后3个月, 前2种治疗方式均能引起BOP、PD、AL等临床牙周指数的显著改善, 并且这种良好的效果可维持至治疗后6个月。FM-SRP-MHO组和Q-SRP-MHO组治疗3个月后, PD、BOP下降程度和附着获得程度均高于Q-SRP组及FM-SRP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SRP-MHO组和Q-SRP-MH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SRP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在治疗慢性牙周炎上优于单纯的SRP。这一结果部分支持Quirynen[4]等1995年提出的假说:一站式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能够防止未治疗过的位点及口内其他部位的牙周微生物重新定植于已处理过的位点, 从而防止牙周病的复发。
有学者[5]认为FM-SRP取得较好疗效原因有: (1) FM-SRP降低了再感染的机会; (2) 药物辅助治疗提高了FM-SRP组的疗效。本研究表明:FM-SRP效果优于传统的牙周治疗的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药物辅助治疗。
综上所述,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 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Darby IB, Mooney J, Kinane DF.Changes in subgingival mi-croflora an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following periodontal ther-apy[J].J Clin Periodontol, 2001, 28 (8) :796-805.
[2] Quirynen M, Bollen CM, Vandekerckhove BN, et al.Full-vs.partialmouth disinf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odontal infections:short-term 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observations[J].J Dent Res, 1995, 74 (8) :1459-1467.
[3] Apatzidou DA, Kinane DF.Quadrant root planing versus same-day fullmouth root planing.I.Clinical findings[J].J Clin Periodontol, 2004, 31 (2) :132-140.
[4] Quirynen M, De Soete M, Boschmans G, et al.Benefit of one stage full m outh disinfection is explained by disinfection and root planing within 24hou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J].J Clin Periodontol, 2006, 33 (9) :639-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