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精选7篇)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第1篇
老年痴呆的临床表现除认知缺损症状、精神症状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外, 几乎所有患者在病程中都表现有精神行为症状, 一般称为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 (BPSD) [2]。
1 发病机制
老年痴呆患者除了认知损害外, 还表现有明显的幻觉、妄想、吵闹、攻击等精神行为症状。
BPSD的发生与脑器质性病变、认知功能损害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脑器质性病变是精神行为症状的主要原因。以最常见的老年痴呆阿尔采末 (AD) 为例, 其病理损害主要是胆碱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 (特别是前脑底部神经核团的Meynert基底神经核和中隔核) 的脱失导致脑内特异性的胆碱能神经递质缺陷。胆碱能神经元受损使皮质和海马的胆碱乙酰基转移酶 (ChAT) 和乙酰胆碱 (Ach) 减少。Ach减少不仅与痴呆的记忆障碍等认知症状密切相关, 而且也是精神行为症状的神经学基础, Ach减少与患者的生物节律改变和谵妄有关。尽管不同原因的痴呆的病损特点各有不同, 但都可能损害与精神行为密切相关的神经元或神经通路[3]。蓝斑神经元的受损程度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减少程度与痴呆的情感症状密切相关。中缝核神经元受损, 可使皮质和脑脊液中5-羟色胺浓度降低或相对升高, 5-羟色胺的改变与痴呆的抑郁、攻击行为等症状有关。一般认为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与脑内多巴胺神经功能的绝对或相对亢进有关。有些精神行为症状可能是认知功能损害导致的后果, 系继发性症状。例如, 由于记忆力下降, 记不住物品的收藏位置而怀疑别人偷窃;由于失认而猜疑家人的身份等。临床药理学研究表明, 能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 也同样能改善精神行为症状, 从而证明精神行为症状可继发于认知功能损害。轻度痴呆患者具有良好的自知力。当患者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力日渐下降, 工作和学习能力越来越差时, 对其心理是不小的打击, 可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
2 临床表现
BPSD常见于疾病的中晚期。患者早期的焦虑、抑郁等症状, 多数不太愿意暴露。当病情发展至基本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大小便失禁时, 精神行为症状会逐渐平息和消退。另外, 明显的精神行为症状提示痴呆程度较重或病情进展较快。BPSD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4]:
2.1 妄想
认为物品被窃或被藏匿是最常见的妄想。有些患者由于失认而猜疑亲属身份等。患者的妄想往往不系统不严密, 时有时无。
2.2 幻觉
各种幻觉都有可能出现, 以视幻觉多见, 患者还可出现幻听, 嗅幻觉和味幻觉较少见。
2.3 情感障碍
大约1/3的患者伴有抑郁, 在痴呆的早期可能主要是反应性抑郁。抑郁可分为抑郁症状和抑郁发作。尽管痴呆患者抑郁症状比较常见, 但真正符合抑郁发作标准的患者比较少, 尤其是中重度痴呆患者。轻度痴呆时, 焦虑比较常见, 患者可能担心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 还可能担心自己的钱财、健康、生命等。少数患者可见情绪不稳、易怒、急惹、欣快等情感障碍。痴呆较重时, 情感平淡或淡漠日趋明显。
2.4 攻击行为
包括语言攻击和身体攻击两类。最常见的攻击行为是骂人、违抗或抗拒为其料理生活, 使得洗澡、穿衣等非常困难。其他攻击行为有咬、抓、踢等。虽然患者可出现多种攻击行为, 但造成严重伤害的事件极少见。
2.5 活动异常
因认知功能下降, 可出现多种无目的或重复的活动, 例如反复搬移物品, 反复收拾衣物, 将贵重物品收藏在不恰当的地方。有些患者收集垃圾或废物。不少患者出现“徘徊症”, 表现为整天不停漫步, 或跟随照料人员, 或夜间要求外出等。有些患者表现活动减少、呆坐, 有时描述为意志缺乏。少数患者有尖叫、拉扯和怪异行为。怪异行为有时与患者的病前职业或业余爱好有关。
2.6 饮食障碍
主要表现为饮食减少、体重减轻。
2.7 生物节律改变
正常老年人睡眠时间减少, 慢波睡眠减少和白天疲劳。痴呆患者的这些变化可能特别明显, 表现为晚上觉醒次数增多。随着痴呆的进展, 快动眼睡眠减少, 白天睡眠增加, 最后睡眠节律完全打乱, 表现为白天睡觉晚上吵闹。
2.8 性功能障碍
男性患者常有性功能减退。偶见不适当的性行为和性攻击。
3 药物治疗
3.1 老年人临床药理学特点
3.1.1 药动学特点
老年人各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都有所变化, 尤其以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肾脏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更为明显[5]。老年人神经系统的改变表现为脑萎缩、神经元数量减少, 这使老年人对精神药物更为敏感, 易导致镇静作用、锥体外系反应 (EPS) 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消化系统的改变表现为胃黏膜萎缩、胃肠道血流量减少、胃酸缺乏、胃排空速度减慢等。这些变化均会影响药物的吸收。老年人肝脏的重量、肝血流量和P450酶的活性均降低, 常使药物的代谢减慢。肾脏滤过率下降使药物的排泄减少, 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不良反应增多;老年人血浆白蛋白减少, 这对于蛋白结合率高的精神药物的分布及游离药物的浓度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体内脂肪所占的比例增加, 同时细胞内液有所减少, 这也影响脂溶性高的药物的分布。
出于伦理学的要求和安全的需要, 一般不在老年人群中进行抗精神药和抗抑郁药的临床实验, 因此在年轻成人参与的临床试验中所得的药动学参数、药物不良反应和疗效特点常不能完全反映老年患者用药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在对具体的老年人应用精神药物时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
3.1.2 药物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常伴多种疾病, 需使用多种药物, 出现药物相互作用的机会增大, 不良反应增多。部分精神药物是CYP酶的抑制剂或诱导剂, 会对经同种肝酶亚型代谢的药物血药浓度产生影响, 导致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增强[6]。因此, 在合并用药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CYP酶抑制或诱导作用增强的药物, 必要时应监测血药浓度或适当调整剂量。
老年人对精神药物的敏感性增高, 使用前应对老年人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必须使用时应正确选择药物, 给予适当的剂量, 一般应以常规剂量的1/3~1/2起始, 在加强观察的前提下缓慢加量, 在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减量至维持量或适时停药, 尽量减少合并用药。
3.2 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
治疗精神行为症状的目的是希望减轻症状, 增加患者、家属或照料者的舒适和安全。治疗时应明确症状的类型, 以便选择合适的药物。使用精神药物与否应根据患者的痛苦水平和症状对患者及照料的危害程度来决定。如果痛苦和危害程度很小, 常常只需心理支持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即可。如果症状使患者很痛苦或伴随的激越、冲动攻击行为, 使患者或他人处于危险之中, 则是药物治疗的适应证。由于精神药物有许多不良反应, 故不管使用何种药物治疗, 都必须对疗效进行认真评价并根据病情合理调整药物。随着痴呆的进展, 精神症状可能加重或减轻, 应根据病情变化相应的增加或减少剂量, 更换药物或停药。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主要有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促认知药。
3.2.1 抗精神病药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冲动攻击行为等。抗精神病药大致可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FGAs) 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SGAs) 。FGAs主要通过阻断中脑至皮层以及边缘系统的D2受体的突触后传递作用, 常用的有氯丙嗪、奋乃近、氟哌啶醇、泰尔登、舒必利等。SGAs主要通过阻断5-羟色胺受体而起到治疗作用, 常用的药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 其中后三个药物是近十年来才应用于临床的新药。FGAs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 但是价格便宜, 主要缺点是锥体外系反应 (EPS) 、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过度镇静、直立性低血压和迟发性运动障碍 (TD) 。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时, EPS和TD都可能加重患者的失用症状和原有的帕金森综合征;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可加重认知功能缺损及原有的心脏疾病;过度镇静和直立性低血压易使患者跌倒及骨折。SGAs除氯氮平外, 上述不良反应较少, 比较适合老年痴呆患者的治疗, 但是此类药物价格较贵。氯氮平虽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因其镇静、抗胆碱能等不良反应比较严重, 而且可引起致命的白细胞缺乏症, 故用于老年人要特别慎重。
痴呆患者由于脑器质性病变和躯体衰老, 代谢和排泄能力的衰退, 容易发生药物蓄积, 对抗精神病药的耐受性较差, 故治疗剂量通常只需1/3~1/2的青壮年剂量。FGAs氟哌啶醇、奋乃近、舒必利因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和TD相对较轻, 使用较多。氟哌啶醇的起始剂量为1~2mgd-1, 奋乃近的起始剂量为2 mgd-1, 舒必利的起始剂量为100~200mgd-1。SGAs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的起始剂量分别为0.5~1 mgd-1、2.5~5 mgd-1、12.5~25 mgd-1, 可根据病情缓慢增加剂量。药物剂量比较小, 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患者严重兴奋吵闹时, 可以用氟哌啶醇2.5~5mg次-1或奋乃近2.5~5mg次-1, 肌内注射治疗。
SGAs与FGAs相比不良反应较少 (氯氮平除外) , 多无明显的EPS, 很少引起TD, 故临床应用日渐增多, 也常用于老年人。
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研究的开展, 近年来SGAs不良反应正倍受关注, 如氯氮平、奥氮平引起的脂代谢和糖代谢异常、导致肥胖和血糖升高, 利培酮导致血清催乳素 (PRL) 升高等。以至于美国糖尿病协会、精神医学会、临床内分泌协会和北美肥胖研究学会联合发表声明, 指出SGAs首选应考虑药物是否会引起代谢疾病。在治疗的任何阶段, 只要患者的体重增加超过治疗前的5%或出现血糖、血脂异常就应该换成代谢方面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美国FDA要求上市的所有SGAs说明书上加注警语:“药物有引起体重增加和导致糖尿病的风险。”代谢方面不良反应受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老年痴呆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有一定风险, 但必要时仍需使用SGAs。通过对临床专家相应的问卷调查分析指出, 对于伴妄想和激越的痴呆患者首选单用SGAs治疗, 也可合并心境稳定剂, 推荐使用利培酮0.5~2 mgd-1作为一线治疗。次选喹硫平50~150 mgd-1和奥氮平5~7.5 mgd-1。而对于患糖尿病、脂类代谢异常和肥胖的老年痴呆患者, 专家建议应避免使用氯氮平、奥氮平和低效价的FGAs.而氯氮平、奥氮平和低效价的FGAs应避免用于有Q-T间期延长和充血性心衰的患者。对于患帕金森的患者应首选喹硫平治疗。
3.2.2 抗抑郁药抑郁是痴呆患者的常见表现, 有效的抗
抑郁治疗还能改善认知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伴抑郁的痴呆患者即使不符合重性抑郁诊断标准也应考虑药物治疗。各种抗抑郁药的疗效差异不大, 有效率多在70%~80%之间, 但不良反应差距较大。三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通常有明显的抗胆碱能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包括视物模糊、口干、心悸、尿潴留、麻痹性肠梗阻、加重或诱发老年人的闭角性青光眼、直立性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等, 老年痴呆患者应慎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的不良反应比三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要少得多, 而且服用方便, 每天只需服药1次, 药物过量也比较安全, 比较适合老年患者使用。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激越、失眠、静坐不能、震颤、性功能障碍和体重减轻等。各种SSRIs引起的上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频度可能不同。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氟西汀引起失眠、激越的可能性较大, 适合伴有淡漠、思睡的患者。SSRIs的有效治疗剂量分别为:氟西汀20 mgd-1, 帕罗西汀10~20 mgd-1, 舍曲林25~50 mgd-1, 氟伏沙明25~50 mgd-1, 西酞普兰10~20 mgd-1。少数疗效欠佳者, 剂量可适当增加。使用SSRIs时还应考虑其对肝脏P450酶的影响, 因为老年人常共患有多种疾病, 需要同时使用其他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相对而言, 舍曲林和西酞普兰对肝脏P450酶的影响较小, 安全性要好些。抗抑郁药文拉法辛和米氮平是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s) , 其作用机制与三环类抗抑郁药有相似之处, 但抗胆碱能及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 耐受性也较好, 起效比SSRIs要快, 可酌情选用。不过用于老年人的临床研究还比较少。可逆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吗氯贝胺对老年非典型抑郁或难治性抑郁可能有效, 治疗期间不必忌食含酪胺类食物, 但不得与其他抗抑郁药联用。
SSRIs的相互作用表现在3个方面: (1) 竞争性置换作用。SSRIs与其他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时由于竞争性置换作用, 使血浆中的游离型药物浓度升高, 药物作用增强, 不良反应增多。 (2) 药效作用的叠加。SSRIs与其他加强中枢神经系统5-HT能的药物合用, 可能引起中枢5-HT综合征, 表现为恶心、呕吐、多汗、高热、血压升高、烦躁、意识障碍、肌张力增高, 抽搐等。严重者可能死亡。 (3) 肝药酶抑制作用。
3.2.3 抗焦虑药
主要是苯二氮卓类药物, 用于焦虑、激惹和睡眠障碍的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差异主要是t1/2的长短和镇静作用的强弱。一般可分为长效制剂 (t1/2在20h左右) 如地西泮、氯硝西泮、氟西泮等;中效制剂 (t1/2在10 h左右) 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短效制剂 (t1/2在3h左右) 如三唑仑、咪达唑仑等。t1/2较短的药物多用于入睡困难, t1/2较长的药物多用于焦虑、激惹和睡眠的维持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晕、共济失调、记忆障碍、呼吸抑制、耐药、成瘾、撤药综合征等。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增强乙醇和抗精神病药的镇静作用, 突然停药可致抽搐, 使用时应加以注意。t1/2短的药物记忆障碍、撤药综合征较多;t1/2长的药物, 嗜睡、运动损害较重。治疗痴呆患者的睡眠障碍是为了减少或减轻失眠、易醒和夜间模糊, 以增加患者的舒适, 减轻家属和照料者的痛苦。药品的选择一般是根据除睡眠障碍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症状而定。例如:如果患者同时有精神病性症状和睡眠障碍, 一般在睡前给予抗精神病药, 如无禁忌证, 可选镇静作用相对较强的抗精神病药如奋乃近、泰尔登、奥氮平、喹硫平等;如果抑郁和睡眠障碍并存, 可在睡前给予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 如三唑酮、米氮平等;如果患者只有睡眠障碍或焦虑激越, 才考虑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3.2.4 促认知药
促认知药有许多种, 其中胆碱酯酶抑制剂是一类经过严格临床试验证实能改善阿尔采末病的认知功能的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脑内的胆碱酯酶, 提高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 (Ach) 水平, 进而改善认知功能。正如前述, 有些精神行为症状也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认知功能改善, 精神行为症状也会减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确能改善阿尔采末病的精神行为症状。胆碱酯酶抑制剂宜从小剂量缓慢增加至治疗剂量, 以减少不良反应。这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睡眠障碍等, 与胆碱功能亢进有关。
总之, 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选用需全面考虑, 遵循以下原则: (1) 首先应对老年人的精神症状进行评估, 明确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2) 如必须用药, 应注意个体化用药原则; (3) 选择恰当的药物, 给予适当的剂量, 起始剂量和增加剂量要小, 缓慢加量, 治疗剂量一般为青壮年人剂量的1/2~1/3; (4) 尽量避免合并用药; (5) 避免随意减药、停药和加量; (6) 用药安全第一, 根据药物的不良反应来选用药物, 即尽可能选用抗胆碱能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少, 镇静作用弱和无肝肾毒性的精神药物; (7) 选药时应谨慎斟酌, 权衡利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FINKEL SI.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a current focus for clinicians, reseachers, and caregivers[J].JClin Psychiatry, 2001, 62Suppl21:3-6.
[3]肖世富, 张明园。痴呆的临床表现[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342-430。
[4]赵瑛, 肖世富。老年神经精神病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342-430。
[5]袁兆庄。老年人用药/耿德章。中国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3-209。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第2篇
关键词:痴呆,利培酮,精神行为症状
痴呆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病变,为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社会功能减退等,大多数痴呆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其中尤以激越行为最多见,发生率可达50%~90%[1,2],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8月期间就诊的70例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观察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8月期间就诊的70例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71.6±2.8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4±1.2年;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72.2±4.1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4.1±2.6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服用利培酮治疗,初始剂量一天0.5mg,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在一周后改为每天0.5~2mg;对照组服用氟哌啶醇治疗,初始剂量一天2mg,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在一周后改为每天2~8mg;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物。
1.3 观察指标
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PI)[3]对其精神行为进行评估,问卷共包含12个维度,包括妄想、幻觉、激越、抑郁、焦虑、欣快、情感淡漠、脱抑制、易激惹、异常运动行为、睡眠障碍、食物进食异常等,各维度取严重程度与症状频度之和,分数与精神病性症状呈正相关,并观察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NPI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在易激惹、焦虑、情感淡漠等维度的NP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1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8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研究指出,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病程迁延,病情渐进性恶化,因此需要选择有效的药物控制病情[4]。患者往往预后比较差,常规对症治疗通常效果欠佳,因此探究出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药物来改善病情显得急迫且重要。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比较多见,是指不同类型的痴呆患者出现的抑郁、焦虑、行为障碍等各种不同的精神症状,可占到50%以上[5]。精神行为症状不仅对痴呆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还因功能丧失而出现巨大的心理及经济压力,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利培酮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老年期痴呆效果比较理想,安全可靠,且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6]。药理学研究表明,利培酮是一种多巴胺和5-HT2受体阻滞剂,能够与5-羟色胺受体以及DA平衡拮抗,能够有效改善各种精神行为症状,效果颇为理想。本研究结果表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在易激惹、焦虑、情感淡漠等维度的NP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利培酮可有效改善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忠慧.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J].中国药业,2014,15(25):93-95.
[2]曹玉媛,刘华伟,王红梅,等.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5(13):494-495.
[3]徐会彬,彭圆圆,张小齐,等.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21):64-65.
[4]程波.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疗效[J].中国民康医学,2015,9(36):38-39.
[5]黄伊娜,胡静珊,邓霞.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24(8):251-252.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均来源于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间, 我院收治的68例患有老年痴呆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 再将其以1∶1的比例分成两组后, 每组34例。在A组中包括有18例男和16例女性;年龄在64~87岁, 平均年龄为 (72.7±14.5) 岁;病程3个月~4年, 平均为 (1.4±0.3) 年;B组中包括19例男和15例女;患者年龄在63~88岁, 平均为 (73.2±14.6) 岁;病程在4个月~5年, 平均为 (1.7±0.5) 年。以上统计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利醅酮进行治疗, 给药方式为口服, 剂量为5mg/d, 疗程为2个月;B组采用奥氮平进行治疗, 给药方式为口服, 剂量为10mg/d, 疗程为2个月。而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起效时间、PANSS评分变化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 并展开合理的对比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后PANSS评分的降低幅度在60%以上;有效:经过治疗后PANSS评分的降低幅度在40%以上, 但不足60%;无效:经过治疗后PANSS评分的降低幅度在40%以下[2]。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经对比分析得知, B组患者治疗显效者15例, 有效者16例, 无效者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1.2%, 并发症发生率为5.9%;A组患者治疗显效者9例, 有效者18例, 无效者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9.4%, 并发症发生率为23.5%。显然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 且改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低, 两组两项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治疗前后PANNS评分变化
经统计得知, 治疗前A组患者的PANNS评分为 (21.34±6.16) , 治疗后为 (16.46±5.25) ;B组患者治疗前PANNS评分为 (22.07±6.22) , 治疗后为 (13.25±5.64)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N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NS评分均较治疗前发生显著改善 (P<0.05) , 且B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A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的越发的严重, 老年人口的数量目前正表现出逐年增多的态势, 这样也就增加了老年痴呆症 (阿兹海默氏症) 的患有率。该病在老年人群中是最常见的, 因为脑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引起的获得性以及持续性的智能障碍综合症, 能够让患者的智能产生缺失的现象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会明显降低[3]。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抽象思维能力丧失、注意力无法集中;兴趣以及始动性人格丧失、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变得极差甚至丧失;对视觉、空间以及地形的定向能力越来越差;语言表达十分不流利, 出现综合能力缺失的现象。由于该病正在日益地发展, 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会达到完全丧失的状况。最近几年, 在医学界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 按照患者的病情程度可将其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痴呆等三个阶段[4]。奥氮平是一种对5-HT、M、H1等多种受体均具有亲和力的新型非典型第二代一线抗精神病药物, 又具有稳定心境的作用,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该药物的疗效已经得到了肯定。奥氮平对老年期AD和VD进行治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对于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症状, 并对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这些同国内众多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 在治疗的过程中奥氮平起效时间相对较短, 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 对于涉及运动功能的纹状体通路 (A9) 的D2受体占据更少, 小剂量对EPS进行治疗的发生率则更低, 而且安全有效, 依从性更好, 在对老年期AD和VD伴有BPSD进行治疗时值得应用推广[5]。本次研究表明奥氮平所引起嗜睡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可能与其具有强的M1受体拮抗作用有关, 所以在临床应用中要予以特别的重视。并且要注意, 最近一段时间的一项研究证实, 服用奥氮平、利培酮或者是喹硫平等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患上2型糖尿病的机率要比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高115倍。先关研究证实, 采用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对痴呆相关精神障碍进行治疗, 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要比传统少, 但是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反而会增加。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的一项系统综述证实, 小剂量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BPSD进行治疗十分有效, 不良反应要比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要少, 增加脑血管事件风险尚不能确定[6]。
总而言之, 采用奥氮平对患有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治疗后, 可以使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得到显著控制, 与利醅酮相比其起效时间进一步提前,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的人数明显减少。
摘要:目的 对采用奥氮平和利醅酮对患有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治疗后精神行为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抽取68例患有老年痴呆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A、B两组。对A组患者实施利醅酮进行治疗;而对于B组患者则是实施奥氮平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PANSS评分改善幅度优于A组;且治疗过程中该组患者药物的起效时间较A组患者短;并发症发生率也较A组患者低。结论 采用奥氮平对患有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治疗后, 可以使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得到显著控制。
关键词:奥氮平,利醅酮,老年痴呆
参考文献
[1]谭小林, 罗英茂.奥氮平与奋乃静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比较[J].重庆医学, 2008, 37 (10) :1091-1092.
[2]梁兆霞, 王晓枫.奥氮平对老年痴呆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 2008, 10 (15) :320-321.
[3]张红霞, 江开达, 沈晓玲, 等.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1年随访[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7, 33 (18) :459-460.
[4]安宝富, 张明康, 祁曙光.奥氮平和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 16 (12) :384-385.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75-176.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5月作者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学习期间收治的老年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70例, 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 男19例, 女16例;年龄61-83岁, 平均 (69.78±4.57) 岁;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分 (MMES) 为 (14.82±3.17) 分;痴呆病程 (26.03±8.36) 个月, 精神行为障碍病程 (6.16±5.32) 个月。观察组35例, 男18例, 女17例;年龄 (62-81) 岁, 平均 (69.28±4.15) 岁;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分 (MMES) (14.63±3.02) 分;痴呆病程 (25.93±8.36) 个月, 精神行为障碍病程 (6.16±5.32) 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痴呆诊断标准[1], 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行为紊乱、睡眠障碍等精神行为症状, 且未行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MMES评分、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利培酮治疗。以500ug/d作为起始剂量, 随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进行调整, 剂量控制在 (1-4) mg/d, 平均 (2.17±1.07) mg/d。
1.2.2 观察组
给予奥氮平治疗。以2.5mg/d作为起始剂量, 随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进行调整, 剂量控制在 (5-10) mg/d, 平均 (7.54±4.68) mg/d。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通过PANSS (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 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 并记录两组患者锥体外系、兴奋或激惹、失眠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两周治疗, 观察组患者PANSS评分为 (55.43±13.18) 分, 对照组为 (72.62±11.57) 分, 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和自身治疗前 (P<0.05) ;经过4周和8周治疗, 观察组患者PANSS评分为 (45.52±12.15) 分和 (36.39±10.22) 分, 对照组分别为 (50.63±11.38) 分和 (39.48±12.25) 分, 均明显低于自身组治疗前 (P<0.05) , 但同一时间两组患者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 。约有8.57%的观察组患者发生椎体外系不良反应, 对照组为42.86%, 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嗜睡发生率高达17.14%, 对照组仅为2.86%, 观察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 是常见的老年人慢性脑病综合征, 可表现为慢性或进行性的过程, 且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该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奥氮平是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 对5-HT、M、H1多种受体均有一定程度的亲和力, 且有心境稳定作用, 对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且可显著改善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2]。该药物对纹状体通路中D2受体甚少占据, 低剂量应用时很少发生椎体外系不良反应, 因此更为安全, 患者的依从性也较好。但是奥氮平具有较强的M1受体拮抗作用, 患者更多的表现出嗜睡这一不良反应。此外有研究认为奥氮平可对患者的血糖和血脂代谢造成干扰, 而增加患者心脑血管发病以及患糖尿病的风险[3]。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起效明显早于对照组, 而椎体外系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因此我们认为对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患者采用奥氮平进行治疗是一种安全而有效大的治疗方式, 但是其对心血管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方法 选取老年痴呆患者7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35例, 观察组35例, 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奥氮平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2周时观察组患者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P<0.05) ;经过4周及8周的治疗, 两组患者PANSS评分差别不大 (P>0.05) , 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P<0.05) ;观察组患者发生椎体外系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嗜睡发生率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患者采用奥氮平进行治疗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 但是其对心血管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奥氮平,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78.
[2]梁兆霞, 王晓枫.奥氮平对拉年痴呆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 2008, 10 (5) :20-21.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入组标准, 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 版 (ICD-10) 的阿尔茨海默病 (AD) 和血管性痴呆 (VaD) 诊断标准;2BEHAVE-AD评分≥8分;3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对研究用药过敏或不能耐受者;2伴有其他精神疾病或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影响用药者。
1.1.2 临床资料2012年2月—2013年2月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 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奥氮平组 (40例) 与氟哌啶醇组 (39 例) 。奥氮平组男性17 例, 女性23例;AD 28例, VaD 12 例;年龄59 岁~88 岁 (75.25 岁 ±6.94岁) ;病程 (5.13±5.62) 年;MMSE (7.13±5.14) 分, BEHAVE-AD (16.53±3.33) 分。氟哌啶醇组男性18例, 女性21例;AD24例, VaD 15例;年龄62岁~85岁 (74.97岁±6.29岁) ;病程 (4.94±6.55) 年;MMSE (6.2 5±3.9 0) 分, BEHAVE-AD (15.13±4.27) 分。性别、年龄、诊断、痴呆病程及治疗前各量表评分经χ2或t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药物管理两组患者分别使用的药物为奥氮平片和氟哌啶醇片, 药物由护士统一管理, 饭后统一发放并监督服药。
1.2.2 给药方法入组前1 周末用任何抗精神病药, 或正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者停药清洗1周, 治疗期间未用其他抗精神病药。奥氮平起始剂量2.5 mg/d逐渐增加剂量, 最大量10mg/d, 中位数5mg/d, 氟哌啶醇起始剂量1 mg/d, 最大剂量6mg/d, 中位数3mg/d。锥体外系副反应明显者可加用苯海索 (≤2mg/d) , 睡眠障碍突出者可使用非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辅助睡眠。
1.2.3 疗效评定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进行BEHAVE-AD、MMSE评分。同时在治疗后第2周, 4周, 治疗后8周采用TESS评价不良反应。并且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电解质、心电图等。用BEHAVE-AD量表的减分率判定疗效, 显效 (减分率≥60%) 、好转 (30%≤减分率<60%) ﹑无效 (减分率<30%) 。治疗前后采用MMSE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
1.2.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建立数据库, 一般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治疗前后BEHAVE-AD与MMSE评分比较进行配对t检验, 两组之间疗效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对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 统计学显著水平设为双侧,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第8周BEHAVE-AD总分下降均较明显 (经t检验, P<0.01) ;但两组治疗后第8周MMSE评分无明显变化。详见表1。奥氮平组显效22例, 好转15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2.5% (37/40) ;氟哌啶醇组显效16 例, 好转21 例, 无效2 例, 总有效率为94.9% (37/39) 。 两组之间疗效比较经Mann-WhitneyU检验 (Z= -1.0 1 8,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分
2.2 不良反应奥氮平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 其中嗜睡3例, 震颤1例, 静坐不能2例, 口干1例, 便秘1例, 食欲减退1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2.5% (有1 例患者出现两种副反应) 。氟哌啶醇组出现不良反应19例, 其中嗜睡2例, 血象异常1例, 震颤4例, 静坐不能4例, 便秘3例, 心动过速1例, 食欲减退2例, 排尿困难1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8.7% (有2例患者出现两种副反应) 。经χ2检验, 两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3, P<0.05) 。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检查无显著变化。
3 讨论
老年期痴呆患者常常伴有精神行为症状, 如抑郁、焦虑、幻觉、妄想、自言自语、喊叫、冲动、行为刻板、紊乱、无目的漫游、徘徊、昼夜睡眠节律紊乱等。这严重影响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此类人群年龄偏大, 常合并各类躯体疾病, 因此安全并且快速控制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非常必要。孙新宇等[3]曾对116例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老年期痴呆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结果显示小剂量氟哌啶醇对改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明显有效, 但氟哌啶醇组药物副反应较大。亦有研究表明氟哌啶醇2mg~3mg对痴呆患者的破坏行为有效, 但对患者的淡漠、退缩、漫游和性功能亢进无效[4];奥氮平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和行为问题有效, 且不恶化其认知功能[5]。本研究亦表明, 奥氮平组用药剂量中位数5 mg/d, 和氟哌啶醇组用药剂量中位数3mg/d, 均能有效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 与以上的文献报道均一致。
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如氟哌啶醇) 其阻断多巴胺D2受体作用强于阻断5-HT2A受体的作用, 故会引起明显的锥体外系反应 (EPS) 、高催乳素血症, 其抗胆碱能作用会引起认知损害等问题。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如奥氮平) , 阻断5-HT2A的受体的作用强于阻断多巴胺D2受体, 不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EPS) 和高催乳素血症。且奥氮平通过抗5-HT2A受体引起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 通过抗α2受体引起去甲肾上腺素脱抑制性释放, 加上拟谷氨酸能作用, 可改善认知功能, 但同时奥氮平又中度抗胆碱和高度抗H1受体, 加上拟 γ-氨基丁酸能作用, 可损害认知。本研究中两组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无明显变化, 但其中氟哌啶醇组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的频率明显比奥氮平组高, 氟哌啶醇组有3例加用苯海索, 而奥氮平组未使用苯海索, 且氟哌啶醇组出现排尿困难、白细胞下降各1例, 而奥氮平组则无出现此类严重副反应, 说明奥氮平使用较安全且适用于老年期痴呆患者。另外, 老年期痴呆患者常常有夜间睡眠问题并可能伴有谵妄, 奥氮平镇静作用较氟哌啶醇大, 故奥氮平可适当改善患者睡眠及谵妄状态。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样本量有限且偏向中重度痴呆患者, 可能影响对结论可靠性的评估;2研究观察期只有8周时间, 不能充分观察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远期疗效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3患者的同质性较差, 本研究收集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两种痴呆患者的病例, 但据临床观察及有关研究表明, 不同类型的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核心表现不同, 对药物的治疗反应也有差异。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改进。
摘要:目的 比较奥氮平与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伴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9例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使用奥氮平 (40例) 和氟哌啶醇 (39例) 治疗8周, 治疗前后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量表 (BEHAVE-AD) 和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 (MMSE) 评价疗效, 采用药物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 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奥氮平组 (5mg/d) 与氟哌啶醇组 (3mg/d) 治疗后BEHAVE-AD减分率≥30%者分别为92.5%和94.9%, 总分均明显下降 (P<0.01) ,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5%和4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锥体外系反应、便秘、食欲减退等。结论 奥氮平和氟哌啶醇均可显著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 但奥氮平较氟哌啶醇不良反应轻, 安全性好, 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关键词: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奥氮平,氟哌啶醇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09.
[2]Finkel SI, Costae SJ, Cohen G, et al.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igns and symptoms of dementia;A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urrent knowledge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J].Int Psychogeriatr, 1996, 8:497-500.
[3]孙新宇, 高之旭, 冯锋, 等.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病人精神行为症状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4, 37 (3) :156-159.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某医院接受治疗的痴呆合并BPSD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51例, 女性33例;年龄50~84岁, 平均年龄 (73.02±10.25) 岁;病程2~6年, 平均病程 (3.11±1.08) 年;其中阿尔茨海默病32例 (38.10%) , 血管性痴呆52例 (61.90%)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痴呆合并BPS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纳入标准
(1) 入选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中精神障碍诊断标准[1]; (2) 痴呆病理行为评定表 (BEHAVE-AD) 总分≥8分, 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MSE) <24分; (3) 以住院患者为主, 也可纳入服药合作、监护人负责的门诊患者;入选的患者均自愿参加该次研究, 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3 排除标准
(1) 对氟哌啶醇或利培酮过敏, 或以往接受上述药物治疗而疗效不佳; (2) 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 心、肝、肾等严重躯体疾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 (国药准字H31020434, 批号20111213) 口服, 起始剂量2~4 mg/d, 维持剂量6~16 mg/d。研究组患者则给予利培酮 (国药准字H20050776, 批号20111120) 口服, 起始剂量1~2 mg/d, 维持剂量3~5 mg/d。两组均治疗3个月, 在给药1~2周可短暂合用苯二氮革类药改善患者的睡眠。如出现严重锥体外系反应 (EPS) , 可以给予患者盐酸苯海索 (国药准字H32022135, 批号20111210) , 剂量不超过4 mg/d。
1.5 观察指标
(1) 治疗效果: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知情者版 (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Questionnaire, NPI-Q) [2]评定精神症状。NPI包含12个维度, 包括妄想 (Q1) 、幻觉 (Q2) 、激越/攻击行为 (Q3) 、抑郁/心境恶劣 (Q4) 、焦虑 (Q5) 、情感高渺欣快 (Q6) 、情感淡漠/漠不关心 (Q7) 、脱抑制 (Q8) 、易激惹/情绪不稳 (Q9) 、异常的运动行为 (Q10) 、夜间行为与睡眠障碍 (Q11) 、食缈进食异常 (Q12) 等。每个维度包括严重程度 (0~3分) 和症状频度 (0~4分) , 分数越高, 表示精神病性症状越严重。 (2) 不良反应:采用不良反应量表 (TESS) 评定。
1.6 统计方法
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 进行专家咨询评价指标得分的计算。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PI评分结果比较
由表2可知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妄想、幻觉、攻击/激越、抑郁、欣快、情感淡漠、脱抑制、易激惹、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焦虑、食欲改变等方面的NPI评分与该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NPI评分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P<0.05) 。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发生胃肠道反应10例,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8例,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2.86% (18/42) ;研究组患者中发生胃肠道反应6例,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3例,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43% (9/42) ;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2, P<0.05) 。
3 讨论
老年痴呆病人的精神行为症状较为常见, 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 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痴呆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行为障碍等精神症状以及行为紊乱表现, 约占50%以上[3,4,5]。痴呆病人的精神行为症状不仅造成病人的痛苦和功能丧失, 还给照料者带来巨大的心理、经济压力, 是临床治疗的重点之一。抗精神病药是治疗BPSD的主要药物, 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对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均有增强作用, 均可同时作用于DA系统和5-HT系统, 改善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6,7]。但痴呆患者往往年龄较大, 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所以在用药的安全性对于这类药物治疗的评价是重要的一个方面[8]。为了探讨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 该研究于2012年2月2013年2月将在某医院接受治疗的痴呆合并BPS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 而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精神科问卷 (NPI) 评分结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疗效确切, 但是氟哌啶醇在锥体外系反应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所以从有效性和安全性综合考虑, 等着认为利培酮更适合于痴呆合并BPSD患者。这主要是由于利培酮与毒蕈碱受体亲和力低, 对多巴胺D2的作用也相对较小, 能以较低的亲和力结合α2-肾上腺素受体和组胺H1受体, 从而较少了椎体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47-149.
[2]马万欣, 王华丽, Jeffrey L.Cummings, 等.神经精神科问卷知情者版中文译本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 (5) :338-343.
[3]季燕, 王展航, 任利民.奥氮平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1) :2456-2457.
[4]张明廉, 袁国桢, 姚建军, 等.喹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照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6, 25 (9) :706-708.
[5]李澎, 黄流清, 赵忠新, 等.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诊治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5) :713-715.
[6]刘艳, 高励, 赵晓玲, 等.老年期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及美金刚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3 (4) :306-309.
[7]姚英滨.阿立哌唑合并丙戊酸镁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3 (3) :163.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第7篇
关键词:早期老年性痴呆,心理行为症状,护理
老年性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 痴呆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为加强老年性痴呆病人的治疗护理效果, 分析了我科2006年6月—2008年6月的92例早期病人的精神症状及行为问题, 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06年6月—2008年6月早期老年性痴呆住院病人92例, 男41例, 女51例;年龄60岁~90岁, ≤60岁10例, 61岁~70岁29例, 71岁~80岁30例, 81岁~90岁23例;烦躁不安11例, 幻觉14例, 误认12例, 妄想11例, 焦虑和睡眠障碍19例, 暴力攻击行为14例, 游走11例。经过对症护理, 全部病人病情稳定, 无意外发生。
2 心理行为症状护理
2.1 烦躁不安护理
病人烦躁不安, 常伴有害怕、兴奋、吵闹及行为问题, 多因环境改变、想回家、想上街或身体不适所致[1]。护理时应积极寻找不安的原因, 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积极排除因身体不适所致烦躁不安。白天与病人谈谈他们感兴趣的事, 或一起看电视、一起唱歌, 使病人情绪安定下来。夜间发生烦躁不安时, 可把电灯打开, 并轻声安慰病人, 平静地谈话会使病人感到安心, 容易安定下来。
2.2 幻觉护理
常见有幻视, 如病人看到窗上有怪脸或猛兽, 为此表现十分害怕的样子;此外还常见有幻听, 如病人听到空气中有声音说:“举起手来, 不然就开枪了”, 于是可见病人举起双手不敢放下;有的病人听到有人骂他, 于是可以看到病人张口骂人。幻觉的出现提示病人各方面功能恶化速度加快, 需要护理者多观察和了解病人情况, 尽早找精神科医生诊治和服药改善。
2.3 误认现象护理
误认与幻觉不同, 它是指病人把某些物品或人错认的现象。如不能认识亲友、家人;照镜子时不认识镜子里的自己而误认为是另一个人而对谈起来。误认现象多因病人认知退化所致, 发生率较高。针对性地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可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
2.4 妄想护理
妄想是指病人对某些毫无根据或不符事实或根本不存在的事产生错误的想法, 且无论怎么解释也说服不了, 病人坚信自己想法是对的。如病人不肯吃饭怕有人下毒, 把自己东西藏起来, 担心有人偷窃等。护理者首先要了解症状表现, 并认识到这些并非是病人所能控制的行为, 而是痴呆所致。千万不要与病人争论或抱怨, 可先行转移病人注意力后再进行解释, 还应注意病人安全, 防止发生意外, 并及时找精神科医生诊治[2]。
2.5 焦虑和睡眠障碍护理
痴呆病情加重会给病人带来许多压力, 使他们出现情绪变化。焦虑是很常见的表现, 如坐立不安、紧张、心悸、气短、恐惧等。同时由于病人认知障碍分不清昼夜, 白天嗜睡、夜间不睡, 精神错乱者还吵闹着上街购物等。此时应采用抗焦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此外还应合理安排病人的作息时间, 白天用各种活动来兴奋他们, 给予适当的活动量, 晚上配合服用一些镇静药改善病人睡眠障碍和焦虑状态, 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2.6 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护理
暴力行为不是痴呆症常见症状, 常因病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如病人想回家或认为上班时间到了要出门时, 若有人阻拦他们达到目的, 此时病人会变得粗暴不能控制情绪, 发怒、摔东西、大叫, 甚至攻击他人。这些均属灾难性反应, 可从病人的不同情况来找对策, 排除令病人不愉快的刺激。护理者用疏导、解释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 使病人平静下来, 适宜时应用安定剂、锂盐等药物有助于减少暴力发生, 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大, 不宜多用[3]。
2.7 游走护理
游走是指无目的徘徊, 容易走失或发生意外。但游走使病人获得必要的活动和社交活动, 因此护理者要尽可能陪病人一起漫步, 将病人置于视线内, 并尽可能地避免病人接触不安全的物品, 以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
3 讨论
老年性痴呆一般表现有认知功能损害、心理行为异常和工作学习及社会生活能力下降3个方面的症状。几乎所有的老年痴呆病人都会出现心理行为异常, 并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例如给病人、家属或照料者造成许多烦恼和痛苦, 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加重病人的认知和社会生活功能障碍;增加医疗费用和护理负担等, 故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异常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性痴呆病人的特征性功能障碍有两种类型:其一为认知功能损害;其二为非认知的行为类型, 包括幻觉、妄想、焦虑、抑郁以及各种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障碍。长期以来, 研究者一直关注的是痴呆的认知功能, 如记忆力、智能和判断力等, 忽略了病人精神行为症状, 情绪、性格不稳定, 无目的的猜疑、攻击、破坏和吵闹等行为。
预防和治疗早期老年性痴呆应注重积极的心理护理, 对于老年性痴呆病人的治疗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家庭和社会应该给予病人积极的心理治疗和护理[4,5]。给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回忆往事是鼓励老人不断思维的好方法, 尤其是回忆一些趣事和让老人有成就感的事。②老年性痴呆病人常常存在理解困难, 但对别人说话的语气非常敏感。过激的语气会令病人不安, 平和的语气则让老人觉得安慰。对于病人的提问应给予简单明了又认真地回答, 不要过于繁琐, 更不要敷衍了事。③不要和病人发生争执, 不要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 否则会使病人紧张。有时病人可能不愿做一些事情, 如刷牙、洗脸等, 不要强迫病人[6]。④老人常常为自己的头脑糊涂、记忆力减退等身心不适而十分苦恼, 甚至悲伤抑郁, 失去生活的信心。病人可能经常反复地问一个问题, 应弄清楚病人为什么总是问这个问题, 并消除他们的担忧。⑤老年性痴呆病人早期的主要表现是近期事情的遗忘, 大脑没有新鲜刺激, 就容易萎缩, 让病人适当看看电视, 多带病人出去转转、逛逛公园。⑥陪护者或家属应该定期与医护人员联系, 及时取得医护人员对病人有针对性的指导[7]。
参考文献
[1]林丽, 王泉, 时利平, 等.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2003, 4 (24) :127-128.
[2]成爱萍.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4, 11 (1) :66-67.
[3]万嘉豫, 欧阳夕冰, 张孟华.老年痴呆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3) :282.
[4]斯才瑛, 殷占先, 张红伟, 等.老年性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J].护理研究, 2003, 17 (1B) :103.
[5]王雪华.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2B) :379-380.
[6]安晓红.老年性痴呆病人的心理行为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 2002, 26 (8) :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