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条件范文(精选4篇)
储存条件 第1篇
溶剂洗胶质:汽油或车用汽油的蒸发残渣中被正庚烷抽提后的不溶部分。
二、实验方法
按照GB/T8019-2008《燃料胶质含量的测定喷射蒸发法》标准的要求:将已知量 (50m L) 的车用汽油在控制温度 (160-165℃) 和控制空气的条件下蒸发, 将正庚烷抽提后的不溶残渣部分进行称重, 所得结果以mg/100m L报告, 便可得车用汽油的溶剂洗胶质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喷射蒸发胶质测定器 (美国, Koehler, K33700) ;电子分析天平 (中国上海,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 (上海) 有限公司) ;正庚烷 (分析纯,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四、不同储存条件的影响分析
1. 储存温度的影响
汽油的储存需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 过高的温度会加快油品的挥发以及自身的氧化速度。为分析不同储存温度对车用汽油溶剂洗胶质含量的影响, 本实验分别将93号车用汽油置于不同温度下 (通风条件, 避光) 进行储存, 经过24个小时以后测定各自的溶剂洗胶质含量, 结果如表1。结果表明汽油储存在温度低于30℃的条件下, 温度的影响不大, 但是温度大于30℃以上, 温度越高溶剂洗胶质含量越大。
2. 储存时间的影响
车用汽油的氧化是随着时间呈现逐渐加大的过程, 为具体分析储存时间对溶剂洗胶质含量的影响, 本实验分别将97号车用汽油在汽油样品间 (通风条件, 避光) 储存不同时间后测定其溶剂洗胶质含量, 实验结果如表2。结果表明短期内汽油溶剂洗胶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但是时间过长会造成溶剂洗胶质含量的上升。
3. 储存中水分存在的影响
车用汽油常常出现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掺入水分, 水分的存在时常会导致机动车辆启动熄火, 还能增加机件磨损甚至直接导致汽车损坏。本实验主要考虑水分的存在是否能快速影响溶剂洗胶质含量的变化。将100m L的93号车用汽油分别掺入质量分数0.5%、1.0%、1.5%、2.0%的水分, 测定含有不同含量水分后车用汽油的溶剂洗胶质含量, 实验结果如表3。同时测定了质量分数为1%水分含量的车用汽油在静置不同时间后的溶剂洗胶质含量, 实验结果如表4。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内掺入水分对车用汽油氧化程度不大, 溶剂洗胶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4. 金属接触的影响
汽油在容器中储存时, 容器内外必须涂防腐涂料, 以减小油品对容器的腐蚀。部分金属特别是铜对汽油的腐蚀性很强, 能加大汽油氧化的催化作用, 加快汽油生胶的速度, 造成溶剂洗胶质含量增大。本实验分别将97号车用汽油储存在不同材质容器中, 观察溶剂洗胶质含量的变化, 实验结果如表5。结果表明如果直接将汽油储存在铜质容器中, 其溶剂洗胶质含量明显增大。
5. 光照的影响
汽油暴露在阳光下, 会加快蒸发以及氧化速率, 直接导致氧化变质速率加快, 生产胶质物质。本实验本别将93号车用汽油置于避光和露天条件下储存, 观察溶剂洗胶质含量的变化, 实验结果如表6。结果表明光照和氧气的作用直接影响溶剂洗胶质含量的增大。
结语
在储存车用汽油时, 要注意避光并减少空气暴露、注意降温、避免水分掺入以及防止金属接触发生腐蚀, 同时尽量缩短储存时间, 通过以上多种手段, 可以延缓车用汽油变质氧化的时间, 确保车用汽油质量清洁合格。
参考文献
[1]GB/T8019-2008《燃料胶质含量的测定喷射蒸发法》.
储存条件 第2篇
关键词:中药原粉,微生物,储存条件
中药饮片一般是经过煎煮, 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但有些药材不需通过煎煮, 直接粉碎吞服。直接吞服的中药大多数为天然野生植物、动物和矿物, 通过净选、洗润、干燥、炮制等过程, 对所携带的杂菌数、霉菌数起到降低作用, 但仍带有一定限度的微生物, 如存放不当,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 微生物很容易生长繁殖。如污染情况严重, 其附带的有害微生物随药而进人体内, 或多或少地会对患者造成危害, 应引起足够重视。笔者选取本院临床常用于直接吞服的三七粉、白芨粉、沉香粉、砂仁粉、肉桂粉、琥珀粉等6 种中药原粉各1kg, 通过微波处理3 ~4 分钟后, 于100 级层流净化条件下分装成5g/袋小包装、开口瓶及磨口瓶, 使本底微生物量与水分控制在同一合格水平内, 放置于中药配方部内正常使用, 分0、10、20 天3 次取样。根据《中国药典》2010 年版二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内服中药原粉项下有关规定检查, 考察这6种样品在相同环境, 不同存放方式的水份变化与微生物污染情况。
1 实验材料
1.1样品
三七粉、白芨粉、沉香粉、砂仁粉、肉桂粉、琥珀粉。
1.2仪器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SHP-080生化培养箱;S.C.303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YB-IA型真空干燥箱;WD750ASL23格兰仕微波炉;FA2004电子天平。
1.3实验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 (B) 26003、大肠埃希菌CMCC (B) 44102、枯草芽孢杆菌CMCC (B) 63501、白色念珠菌CM-CC (F) 98001和黑曲霉菌CMCC (F) 98003: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4培养基、稀释剂
所用培养基及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均按规定配制后灌装于洁净的盐水瓶中加塞封口, 121℃灭菌20分钟, 在实验前加温融化于45℃恒温备用。实验所用玻璃仪器与金属器皿在使用前均经160℃干热灭菌120分钟。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
制备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的菌悬液, 每1ml含50~100cfu, 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做菌落计数[1]。
2.1供试液的制备
分别称取供试品10g, 加至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200mL中, 充分振荡混匀, 作为1∶20的供试液, 取1mL加入9mL缓冲液, 作为1∶200供试液, 再取1mL加入9mL缓冲液, 作为1∶2000供试液。
2.2细菌回收率测定
①供试品对照组:取1∶2000的供试液1ml, 注人无菌平皿中, 平行制备2个平皿;②实验组:取1∶2000的供试液1mL, 注人无菌平皿中, 平行制备2个平皿, 再取上述菌液分别注入以上2个平皿中, 每个平皿1mL;③菌液组:分别取上述制备的菌液1mL注人无菌平皿中, 平行制备2个平皿。将以上各组立即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 待凝固后, 置规定温度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2.3霉菌和酵母菌回收率测定
①供试品对照组:取1∶20供试液1mL, 分别注人5个平皿中, 每个平皿约0.2mL;②实验组:取1∶20供试液1mL, 分别注入5个平皿中, 每个平皿约0.2mL, 再取上述菌液分别注人以上5个平皿中每个平皿0.2mL;③菌液组:分别取上述菌液1mL, 分别注入5个平皿中, 每个平皿约0.2mL。将以上各组立即倾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待凝固后, 置规定温度培养72小时。
2.4回收率计算
按回收率 (%) = (实验组菌数-供试品组菌数) /菌液组菌数×100%, 以上各组的回收率均不低于70%, 符合验证试验规定, 见表1。
2.5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
①阳性菌对照组:取500mL胆盐乳糖培养基, 加入1∶20的供试夜20mL与10~100cfu大肠埃希菌, 按大肠埃希菌规定检查法培养;②阴性对照组:取500mL胆盐乳糖培养基, 加人1∶20的供试夜20mL与10~100cfu金黄色葡萄球菌, 按大肠埃希菌规定检查法培养。结果阴性对照菌组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阳性菌对照组均检出试验菌, 方法成立。
3 微生物污染考察方法
3.1细菌数测定
取1∶2000的供试液1mL注入无菌平皿中, 平行制备2组, 测定细菌数, 见表2。
3.2霉菌及酵母菌数测定
另取1∶20的供试液1mL, 注入5个无菌平皿中, 平行制备2组, 测定霉菌及酵母菌数, 见表2。
3.3控制菌检查
取500mL胆盐乳糖培养基2份, 1瓶加人1∶20的供试夜20mL, 另一瓶加入与供试液等量的稀释剂做阴性对照, 按大肠埃希菌规定检查法培养检验, 取不少于10mL胆盐乳糖发酵培养基管3支, 分别加入1∶20、1∶200、1∶2000供试液各1mL, 另取1支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管加人稀释液1mL作为阴性对照, 按大肠菌群检查规定检查法培养检验, 见表2。
3.4水分
在12cm培养皿中加入五氧化二磷干燥剂适量铺成1cm厚, 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取中药原粉适量放入称量瓶中恒重, 放入真空干燥箱中, 减压至2.67kPa以下持续0.5小时, 室温放置24小时, 打开真空干燥箱, 盖上称量瓶盖, 取出称量瓶迅速精密称量, 计算减压干燥失重得含水量, 见表2。
I.小包装, II.瓶装开口, III.磨口瓶装。A.细菌;B.霉菌 (酵母菌) ;C.大肠埃希菌;D.大肠菌群。1.<100cfu;2.>100cfu;3.<10000cfu;4.>10000cfu
3.5考察结果
采用1∶2000的供试液用培养基稀释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细菌计数方法学验证其回收率均大于70%, 数据真实可靠。选取的6种中药原粉, 0天检测, 小包装、磨口瓶装、瓶装开口检品水分与微生物控制在同一水平内, 符合规定;10天后检测, 瓶装开口的检品细菌、霉菌 (酵母菌) 数与水分已不符合规定, 大肠埃希菌未检出, 大肠菌群数符合规定, 而小包装、磨口瓶装检品水分与微生物限度仍符合规定;20天后检测, 小包装检品水分与微生物限度未见明显变化, 而磨口瓶装由于需多次开启磨口塞操作, 存在没有及时盖磨口塞、药勺污染等情况, 增加了污染机会, 导致水分与细菌、霉菌 (酵母菌) 数不符合规定, 但大肠埃希菌未检出, 大肠菌群数符合规定。
4 讨论
所选样品为本院常用的中药原粉, 可能具有抑菌活性, 按常规法检查微生物污染情况, 药品中污染的微生物生长可能被抑制, 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对于具有抑菌活性者, 需通过菌落计数回收率验证实验确定适宜的方法[2]。对于抑菌作用较弱的药品, 首选简便有效的培养基稀释法, 消除供试品的抑菌作用, 方法简单易行, 由于未对其进行前处理, 不会造成细菌数的损失, 检查结果能反映出药品的真实污染情况[3]。采用1∶2000 的供试液用培养基稀释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细菌计数方法学验证其回收率均大于70%, 方法可行。
本实验的目的是考察直接吞服类中药原粉的不同储存方式的卫生学现状, 故参照口服散剂的卫生学标准, 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意义。对所选样品通过微波干燥灭菌处理, 利用微波穿透到固体介质的内部的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干燥灭菌, 具有干燥灭菌速度快, 时滞极短, 易于控制的特点, 使本底微生物量与水分控制在同一水平内[4]。但随着存放条件的变化, 存放时间的延长, 微生物污染程度发生了变化。在一开放环境中, 空气中微生物的水平与室内清洁度、温湿度以及人员在室内的活动情况有关, 如人员频繁走动、清扫均可使飞沫、尘埃、物料粉尘悬浮于空气中, 成为空气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附着的载体, 从而增加空气中的含菌量[5]。中药原粉在瓶装开口情况下, 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吸潮后易受环境中微生物污染, 并使本底所带微生物受潮蔓延生长, 故所检样品的水分与细菌、霉菌 ( 酵母菌) 数均为不合格。中药原粉磨口瓶装短时间内微生物污染情况尚可, 但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 每天需多次开启磨口塞操作, 存在没有及时盖磨口塞的情况, 也易增加污染机会, 故磨口瓶装中药原粉, 应少量存放, 及时盖磨口塞, 做到先进先出, 缩短周转时间。小包装检品隔绝了环境影响, 相对质量较好。所检样品的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数均符合规定, 说明中药配方人员个人卫生比较讲究, 环境也远离了污染原。
通过对所选样品的水份变化与微生物污染情况的考察后, 认为要确保中药原粉安全、有效, 必须针对微生物污染的诸多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因此, 中药配方部在做到先进先出、缩短周转时间的基础上, 可添置空气除湿器、紫外空气消毒器, 以保持干燥清洁的环境。另外, 推广使用小包装, 既可以保证药品质量, 同时也便于调剂和服用。
参考文献
[1]潘强.六种中药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中国药品标准, 2010, 11 (1) :44.
[2]张光华, 代红, 余立.中药含原粉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 (18) :1932.
[3]李晓东, 李娟, 郭朝晖, 等.9种医院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5) :199.
[4]林毅, 李婵, 石丽.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控制方法的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36) :71.
储存条件 第3篇
关键词:二硫化碳,溶剂,配置,储存
目前我国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居住区空气中挥发性有机毒物的标准检测方法很多第一法采用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尤其是芳香烃、氯代烃、醇类、酯类、酮类等采用活性炭管采集的低挥发性有机物均采用二硫化碳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标准溶液也采用二硫化碳作溶剂配制。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常会用到沸点较低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如印刷胶粘工艺中常用到乙酸乙酯、环己酮等,这些物质对人体皮肤、呼吸系统有强烈刺激作用,长期接触会抑制神经中枢和脾脏等器官,对工人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Agilent 7890气相色谱仪(带自动进样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FFAP毛细管色谱柱;12 ml茶色样品储存瓶(带PTFE/硅胶内衬实心盖,安捷伦货号5183-4322),10 ml茶色顶空钳口样品瓶(安捷伦货号5067-0227),10μl微量注射器(检定合格),乙酸乙酯标准碳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中毒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1.2 试剂
乙酸乙酯色谱标准物(批号:20101227);丁醇色谱标准物(批号:20101016)、氯苯色谱标准物(批号:20101126)、环己酮色谱标准物(批号:20110218)均为提供;二硫化碳(北京大力宏业科技有限公司,色谱纯)。
1.3 分析步骤
1.3.1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检测器:FID;色谱柱:FFAP(30 m×0.53 mm×1.0μm);柱温:初始柱温60℃,保持2 min,以20℃/min的速度升至80℃,保持1 min,以20℃/min的速度升至150℃,保持2 min;氮气流速:3 ml/min;氢气流速:40 ml/min;空气流速:350 ml/min;进样口温度:170℃;检测器温度:250℃;分流比:2∶1。
1.3.2标准溶液的配制
在20℃下,准确吸取10.00 ml二硫化碳于12 ml茶色样品储存瓶中,用10μl微量注射器快速准确加入2μl乙酸乙酯(P=0.896)、2μl丁醇(P=0.898)、2μl氯苯(P=1.10)和2μl环己酮(P=0.952)色谱标准物质到二硫化碳中,拧紧瓶盖摇匀,配制的乙酸乙酯、丁醇、氯苯、环己酮标准溶液的浓度分别为179.2、179.6、220.0和190.4μg/ml。(标准溶液要存放于4~10℃的冰箱中。)
1.3.3 色谱分离图
见图1。
注:1—乙酸乙酯;2—丁醇;3—氯苯;4—环己酮
图1 色谱分离图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溶液配制方法的探讨
在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60.47-2004、GBZ/T 160.48-2007、GBZ/T 160.63-2007、GBZ/T 160.56-2004)标准方法中介绍二硫化碳作溶剂配制标准溶液时一般采用天平称重法,在10 ml容量瓶中,先加少量二硫化碳,准确称量后,加入一定量的色谱标准物质,再准确称量,用二硫化碳稀释至刻度,由二次称量之差计算溶液的浓度
因此我们经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实验摸索等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定体积法配制标准溶液,先向茶色样品瓶中定体积准确加入二硫化碳溶剂,盖上瓶盖,再准确加入定体积的色谱标准物质,拧紧瓶盖摇匀,4~10℃的冰箱保存,根据加入的质量(体积×密度)计算溶液的浓度。在配制过程中注意动作要快,瓶盖保持盖上状态,只有加入二硫化碳或色谱标准物质时再快速打开并拧紧。
2.2 不同样品瓶储存稳定性的比较
用容量瓶配制以二硫化碳为溶剂的有机标准溶液,二次称量时由于二硫化碳的易挥发性误差较大,定容混匀时二硫化碳溢出体积不准,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使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使用某公司生产的12 ml茶色样品储存瓶(带PTFE/硅胶内衬实心盖)和茶色钳口顶空样品瓶配制和储存以二硫化碳为溶剂的乙酸乙酯、丁醇、氯苯、环己酮等部分有机标准溶液,定期检测峰面积,查看稳定性。茶色样品储存瓶由于带PTFE/硅胶内衬实心盖,密封性好;顶空钳口样品瓶密封性较差,两周后二硫化碳挥发浓度改变较大。见表1。
表1 不同样品瓶储存稳定性的比较(峰面积)
2.3 使用茶色样品储存瓶储存部分有机标准溶液稳定性试验
2011年7月7日和2011年11月22日两次配制的乙酸乙酯、丁醇、氯苯、环己酮混合标准溶液在1.3.1同样的色谱条件和同一根色谱柱下测定,峰面积几乎一致,说明采用定体积法配制标准溶液,配制过程比较稳定。在实际工作中定期对2011年7月7日配制的乙酸乙酯、丁醇、氯苯、环己酮混合标准溶液测定,标准溶液在两年多的时间峰面积几乎没有变化,结果见表2。因标准溶液每次测定时倒少量至自动进样器的进样瓶中使用有消耗,体积逐渐减少,所以无法再继续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说明二硫化碳中的乙酸乙酯、丁醇、氯苯、环己酮标准溶液比较稳定,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带PTFE/硅胶内衬实心盖茶色样品储存瓶,4~10℃冷藏)至少可以稳定2 a。
表2 茶色样品储存瓶储存稳定性试验(峰面积)
2.4 标准碳管分析
因为丁醇、氯苯、环己酮的标准碳管很难买到,乙酸乙酯的标准碳管比较多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定期用2011年7月7日配制的二硫化碳中乙酸乙酯混合标准溶液测定购买的乙酸乙酯标准碳管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结果见表3。近两年来测定乙酸乙酯标准碳管的结果均在证书范围内,证明2011年7月7日配制的乙酸乙酯标准溶液是稳定可靠的,由于溶剂挥发对不同标准物质带来的影响是一致的,因此其他标准溶液在此阶段内也应是稳定可靠的。
表3 标准碳管分析结果
3 结论
通过对标准溶液配制方法的探讨和不同样品瓶储存稳定性的比较及标准碳管分析等多种方式对二硫化碳中的乙酸乙酯、丁醇、氯苯、环己酮混合标准使用溶液的配制、储存条件及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二硫化碳中的乙酸乙酯、丁醇、氯苯、环己酮混合标准使用溶液在合适的条件下储存(安捷伦茶色样品瓶、4~10℃冷藏),至少可稳定2 a,这样既可以节省试剂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又减轻了实验人员工作负担。
参考文献
[1]张莉,文燕,何涛,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中环己酮的残留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4,34(4):711-713.
[2]冯婉丽,李玉萍.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丙酮、丁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苯、甲苯和二甲苯[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3):1850-1852.
[3]李奎荣,周文慧,马军营,等.某化纤厂接触不同浓度二硫化碳的工人血糖血脂检出水平[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32(1):16-21.
[4]毕明丽.粘胶纤维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识别与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8):1019-10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氯代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 160.47-2004[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类化合物:GBZ/T 160.48-2007[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 160.63-2007[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储存条件 第4篇
在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中, 硬件存储设备的种类较多, 主要包括;软盘, 硬盘, 光盘, 以及U盘等。我们将这一类的硬盘统称为固态硬盘。与其他类型的硬盘相比, 固态硬盘由于其自身的低碳制作性质 (主要是由电子存储芯片通过矩阵的排列制作而成) , 使其在使用发展上较为主流。针对于固态硬盘的外形, 尺寸, 数据接口和功能使用是和普通硬盘相同的。就拿固态硬盘和普通的磁盘驱动相比, 其优点就是耐震, 耐冲击, 故障少, 以及噪音小等。由于固态硬盘的热量和能源消耗小的特点, 在使用中不需要用风扇散热的方法, 使其较适合于居住环境中使用。又由于其体积大都较小的特点, 使其便于移动携带, 相应的增加了其范围的实用性。在如今许多的行业中, 固态硬盘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1]。针对当下人们正在研究将其和计算机的硬盘存储技术相结合, 达到更好的效果。虽然成本较为昂贵,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 也会使其逐渐普及应用。对于当前我们的计算机外存储设备还是以机械硬盘为主要的存储介质, 且大多数的机械性硬盘都是固定性的。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 可移动存储设备也越来越多, 其存储量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从以MB为计量单位的容量存储到以GB为计量单位的容量存储, 再到现如今的以TB为计量单位的容量存储, 硬盘存储量发展之快超乎人们想象。
二、网络存储模式的开展
在互联网的网络信息时代下, 计算机的存储应从硬盘存储走向了网络存储的方向, 针对于目前的网络存储的发展盛行, 网盘和云存储技术的推出, 对传统的硬盘制造行业影响严重。使其需要重新考虑市场发展方向体系建设。对于最早的网络存储出现主要是邮件系统存储, 是一种以文字和图片存储为主信息存储, 其单位存储量相对较小。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 又出现了网盘式的存储模式, 此类存储是一种网络在线的大容量存储, 通过网络平台式的站点访问, 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存储和使用。其主要的优点就是能够在网络运行的环境下, 进行随时的资源使用。这种存储方式, 可有效避免硬盘存储的信息丢失缺点。但是, 在网盘技术的发展中, 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主要包括:信息传输慢, 网络的信息安全漏洞危险, 数据丢失后较难恢复, 建设网络存储的成本较高, 服务质量较差, 对于公开的资源不能达到良好的共享等, 这些问题直接的导致了网盘存储技术发展较为艰难。
三、网络存储的未来发展
由于网络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传统的网盘存储技术冲击较大, 使其应用发展越发艰难。在这这样情况下, 一些网盘运营商看到了事态的严峻性, 并对其采取了技术性的革命措施, 在此基础上使得网盘存储云技术应运而生。云技术存储的诞生取代了传统网盘, 是一种以告诉的分布式存储为主的网络数据中心。主要是通过将网络中的大量的不同类型存储设备软件结合在一起进行相互协作的工作模式, 组成安全的数据存储和访问系统[2]。此项系统适用于任何的用户,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在其上进行数据的存储和使用。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如果你想把信息数据通过计算机上传到“云”中, 那么在上传中, 数据服务器会对你所要上传到资料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核, 与云存储库中的资料进行对应比较, 如果在云存储中有和你所上传的资料相同的资料类型, 则可实现资料的共享, 增快上传速度。而且云存储技术不仅具有数据的存储功能, 同时还包括数据的管理功能, 着和网盘的存储技术相比在资源应用范围上有了较大的提升。我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 云存储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也相应的加快了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硬盘存储技术还是网络存储技术都是为了人们能够及时的, 方便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虽然当前的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较为先进, 但是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较多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 因此, 对于计算机信息存储的工作还有待我们不断研究和改进。
摘要: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计算机产业技术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 其各项软硬件技术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下, 人们对于计算机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尤其是在信息资料存储方面。而针对计算机的信息资料存储主要包括;计算机主要包括硬件存储和网络存储。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的硬件存储和网络存储的现状进行分析, 研究其技术的发展, 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存储设备,网络存储
参考文献
[1]陈川.计算机硬件储存设备与网络储存的发展现状[J].科技经济市场, 2011 (11)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