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结合宫腔镜(精选7篇)
超声结合宫腔镜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可疑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1~72岁, 平均年龄 (46.5±7.2) 岁。其中绝经前359例, 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流血, 绝经后患者41例, 主要表现为阴道少量的点滴状出血。
1.2 方法
1.2.1 辅助方法
本实验应用飞利浦IU22超声诊断仪, 所有患者均行经阴道子宫附件超声检查, 详细记录子宫位置、子宫肌层及内膜超声表现, 双侧附件情况。超声表现为内膜息肉的宫腔线弯曲、中断、或消失, 内膜间见异常回声团块, 二维声像表现为高强回声、高回声团块或伴蜂窝状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以及中等回声团块.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息肉内呈星点状血流或无血流信号, 息肉蒂部常有彩色血流信号。
1.2.2 手术方法
对所有患者于月经干净后的3~8天内进行常规的血常规、心电图、凝血、血糖检查, 用5%葡萄糖溶液作为彭宫介质, 将子宫压力维持在13~15 k Pa, 为行软化、扩张宫颈。手术前6 h行阴道后穹窿置米索前列醇400 ug。协助患者取截石位, 手术中实施全麻, 对患者外阴、阴道常规消毒后, 铺置治疗洞巾, 通过超声和宫腔镜联合置入, 进行探查息肉的数量、大小和位置, 然后在宫腔镜下行息肉电切术, 并进行刮宫, 切除和刮出的内膜送至病理室进行病理检查。手术时间平均为5~10 min。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阴道超声检查, 检出率为32.75%, 误诊率为10.00%, 其中包括正常宫腔13例, 粘膜下肌瘤12例和子宫内膜癌15例;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的检出率为71.35%, 误诊率为2.23%, 误诊者为粘膜下肌瘤疾病的患者。阴道超声检查检出率显著低于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主要多发于35岁以上的女性, 是子宫出血及不孕的主要原因, 该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会不断增加[4]。子宫内膜息肉是存在于子宫腔内的赘生物, 可通过改变子宫腔内的压力, 使子宫出现异常收缩, 影响胚胎的着床或正常运行。传统的子宫内膜息肉检查有超声、碘油造影、刮宫等方法, 但是很难做出正确的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与内分泌、炎症、雌激素水平过高等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临床表现有经期长、量多、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宫腔镜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新途径, 是唯一能直视检查内膜的生理和病理改变的有效检查手段, 且对宫腔内的占位和内膜的形态学变化有很好的识别性。阴道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可重复的检查方法, 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图像一般为呈椭圆形或舌形呈强回声结节, 蒂部和子宫内膜界限不清。功能性息肉和单纯性息肉的子宫内膜边界模糊, 不容易识别;复杂性增生型息肉呈蜂窝状回声;腺肌瘤样息肉呈细小致密的网络状回声。阴道超声有频率高、干扰少、贴近子宫、对赘生物的边界、形态、内部回声能清晰显示等优点, 但是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和月经中后期的内膜增生不易区分, 容易误诊。两种方法结合, 可以取长补短, 各自发挥优势, 大大提高了对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宫腔镜与经阴道超声检查联合对本病的检出率为71.35%, 显著高于经阴道超声的检出率32.75%, 避免了盲目刮宫导致的漏诊、误诊,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阴道超声与宫腔镜结合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可疑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 行阴道超声检查和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检查, 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阴道超声检查, 检出率为32.75%, 误诊率为10%, 其中包括正常宫腔13例, 粘膜下肌瘤12例和子宫内膜癌15例;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的检出率为71.35%, 误诊率为2.23%, 误诊者为粘膜下肌瘤疾病的患者。阴道超声检查检出率显著低于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通过宫腔镜联合超声的方法诊断, 检出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
参考文献
[1]李小玲, 曾慧, 李敬菲, 等.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10, 32 (16) :2215-2216.
[2]朱一平, 刘强, 郭道宁, 等.阴道超声宫腔造影联合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J].西部医学, 2014, 26 (4) :491-493.
[3]叶丽兰, 周琴慧, 陈丽群, 等.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 2006, 1 (8) :501-503.
超声结合宫腔镜 第2篇
关键词: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宫腔声学造影,宫腔粘连
宫腔粘连 (intrauterine adhesion, IUA)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 宫颈管、宫腔完全或不完全粘连的一种妇科疾病。本院超声科近年来开展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结合宫腔声学造影 (sonohysterogeaphy, SHG) 诊断宫腔粘连, 取得一定成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间濮阳市妇幼保健院门诊疑诊IUA的患者215例, 入组患者均行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联合SHG及宫腔镜检查。患者资料:年龄20~46岁, 平均年龄31.6岁, 均有1次及以上妊娠史, 人流史1~6次, 平均人流3.16次;月经量减少75例, 月经紊乱45例, 继发闭经95例, 闭经时间45~150 d, 其中118例伴周期性下腹疼痛。入组患者排除标准:肝、肾、心功能不全者、3 d内发生性生活者、患有生殖道炎症者。
1.2仪器与方法
1.2.1仪器使用GE-E8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4~8 MHz。
1.2.2方法向所有患者说明检查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继发性闭经患者于当日进行检查, 周期性月经者于月经净后3~7 d检查。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 先行阴道三维超声检查, 内容包含:观察内膜厚度、宫腔内有无积液、测量子宫大小 (长径、横径、前后径) 、内膜回声强度及内膜与子宫肌层关系, 测量宫腔分离宽度、双侧附件区占位性病变, 详细记录影像信息。
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 消毒后用探针探查宫颈管及宫颈内口, 判断有无宫颈管及宫颈内口粘连, 如发现粘连, 使用探针及扩宫棒分离, 经宫颈向宫腔插入双腔球囊导管, 用生理盐水适度充盈导管球囊, 防止导管脱出和造影剂外溢, 退出阴道窥器, 将套好避孕套的阴道探头置于阴道穹窿, 在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监测下经导管缓慢向宫腔注入生理盐水或其他造影剂, 造影剂用量根据宫腔大小及有无返流而定, 一般为10~30 ml。操作时避免空气进入宫腔产生伪像, 导管不宜插入过深, 导管与宫底部不要接触, 避免产生内膜机械性损伤和引起疼痛。注液同时对宫腔进行多切面、多角度扫查, 观察并记录以下信息:造影剂充盈宫腔情况、宫腔形态、轮廓及回声强度、内膜厚度、内膜与子宫肌层关系、宫腔内有无粘连带, 发现粘连带观察粘连长度、宽度及与宫腔、宫颈关系。检查结束前, 抽出导管前端球囊液体, 仔细观察子宫峡部和子宫颈管, 避免遗漏该处病变。所有患者检查后常规口服抗菌药物3 d。
1.3判断标准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 将IUA的SHG表现分为以下类型[1]:1单纯颈管粘连:探针通过宫颈内口有阻力, 宫颈管狭窄, 超声显示宫颈管内有点、线状回声, 宫腔形态正常。2宫腔内粘连:推注造影剂可感觉阻力, SHG显示宫腔不能充分膨胀, 内膜厚薄不均, 可见粘连带连于子宫前后壁间。重度患者可见宫腔狭窄, 形态异常, 宫腔被分为多房状或宫腔完全闭锁, 造影剂注入困难或无法注入。3混合型粘连:宫腔粘连合并宫颈粘连。具备上述任一情况, 即可诊断为IUA。所有患者于SHG检查后3 d内行宫腔镜检查或治疗, 以宫腔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判断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联合SHG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联合SHG诊断IUA的敏感性为100%, 特异性为88.89%, 准确性为97.2%。经χ2检验, 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联合SHG诊断与宫腔镜诊断I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诊断结果对比见表1。
3讨论
宫腔粘连是指由于创伤或炎症, 导致宫颈管、宫腔完全或不完全粘连的一种妇科疾病, 任何引起子宫内膜破坏的因素都可引起子宫腔粘连, 常见于行人工流产术或自然流产刮宫术后以及产后出血刮宫术后。由于妊娠期子宫壁较软, 刮宫时不易控制深度, 或过度搔刮宫腔, 将子宫内膜基底层刮掉, 吸宫时负压过大, 都可产生宫腔粘连;不正规扩张宫颈、器械反复进出宫口等均能加重损伤, 增加术后宫腔粘连的机会[2];非妊娠引起的宫腔粘连主要有子宫内膜结核、子宫肌瘤挖除术及诊断性刮宫术术后并发症。
目前临床用于诊断IUA的主要方法有:常规及阴道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子宫输卵管碘酒造影 (HSG) 等。HSG为侵入性检查, 检查禁忌证及并发症较多, 故选择HSG应谨慎。宫腔镜检查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是目前公认的诊断IUA的金标准, 但宫腔镜检查需具备一定设备条件及熟练的操作技术, 费用偏高, 并有发生子宫穿孔等并发症的可能, 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及身体痛苦。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较为普遍的应用于临床, 因其安全、操作简单、无损伤等特点已被广大患者及医生接受, 但当存在宫腔粘连的回声与周围组织未形成显著差异、粘连范围比较小、平位子宫等不良因素时, 或具有较大前倾和后屈子宫的冠状切面宫体与宫颈连续性差时, TVS诊断IUA的准确率较低。杨志伟等[3]报道TVS诊断IUA的敏感度为79.7%, 轻度IUA的检出率为19.2%。
SHG是近年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宫腔检查技术, 在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的基础上通过向宫腔内注入造影剂使宫腔膨胀, 利用子宫内膜与造影剂的良好声学界面, 很好地显示宫腔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基底部情况以及与子宫内膜及肌层的关系, 显示出宫腔病灶轮廓, 特别对宫腔内小病灶有较高的检出率, 比如膜状粘连、纤维组织性粘连、肌性粘连等, 避免患者反复就诊的麻烦和不必要的创伤, 同时还可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 直接观察到病变周围的血供情况, 初步断定病变的性质, 而且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无损伤、无辐射、可反复检查且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 其费用不到宫腔镜的1/3。
本研究通过对215例患者分别进行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联合SHG和宫腔镜检查, 证实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联合SHG诊断IUA的准确性高, 其结果与何敏等[4]报道类似。同时, SHG对单纯颈管内粘连有一定治疗作用, 对临床诊断IUA及指导治疗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琳, 陈斌, 孙彤.宫腔声学造影与宫腔病变的诊断进展.重庆医学, 2005, 34 (8) :1242-1244.
[2]何敏.经阴道宫腔声学造影在宫腔粘连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四川大学, 2006.
[3]杨志伟, 周世英, 杨太珠.经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成像诊断子宫腔内粘连的价值.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1, 10 (3) :163-165.
超声结合宫腔镜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所有患者的年龄在22~7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8±8.28) 岁。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IU22的超声仪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对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时, 应采用Olym pus持续灌流检查镜和纤维检查镜对其进行诊断。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首先对其进行经阴道超声诊断, 再进行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1]。在患者月经干净之后的3~8 d内, 对其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 包括心电图、血糖、血常规、凝血功能的检查。另外将5%的葡萄糖溶液当做膨宫的介质, 且膨宫压力应保持在13~15 k Pa, 术前6 h患者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 以利于术中软化扩张宫颈[2]。对患者实施全麻麻醉, 这样可以使患者术中保持神志清晰, 取患者膀胱截石部位进行手术, 对患者的阴道、外阴进行常规消毒之后, 给予其常规的消毒铺巾, 并利用超声监视和宫腔镜对患者的宫颈进行扩张10 mm左右, 再把宫腔检查镜置入其中进行详细的检查, 将息肉的数量、大小、部位探查出, 之后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 并对患者的宫腔进行吸刮, 把切除的组织和刮出来的内膜送去进行相应的病理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采用±s来表示各项指标, 计数资料的比较可利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腔镜联合超声检查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情况
分析经阴道超声对其进行检查的具体结果:对患者进行经阴道超声诊断之后, 检查出20 (22.22%) 例属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且9 (10.00%) 例误诊是内膜增生过长, 6例为黏膜下肌瘤, 2例属于正常宫腔, 1例属于子宫内膜癌。
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的结果:检查出86例患者患有子宫内膜息肉疾病, 确诊率为95.56%;镜下可以看出息肉为圆行或者卵圆形, 息肉的颜色为鲜红色, 其表面比较光滑, 有时还能够看到一定微血管网纹存在, 有的息肉还会随着膨宫液不断的飘动。单发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有36例, 其主要位于患者子宫腔壁中的各个位置;多发的子宫内膜息肉有40例, 利用宫腔镜对其进行诊断后能够看到两个以上类似圆形或者圆形的大小不同、鲜红色的赘生物。有2例患者被误诊属于黏膜下肌瘤疾病患者, 误诊率为2.22%。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的确诊率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的确诊率相比较低, 且前者的误诊率明显低于后者的误诊率, 两者比较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情况:经过详细的诊断后其病理证实90例患者均属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 经阴道超声诊断出48例, 所占的比例为53.33%, 宫腔镜合并超声诊断出88例, 其比率97.78%。两种不同的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 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对比分析腔镜联合超声检查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术后内膜三线征出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
在两组患者术后内膜三线征出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中, 宫腔镜合并超声组手术时间比经阴道超声组长, 且宫腔镜合并超声组术后内膜三线征出率优于经阴道超声组, 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所示。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导致患者不孕、子宫出血的一个主要原因, 通常出现在35岁以上的女性中, 且伴随女性年龄的不断增长, 该病的发病率也会不断的上升。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腔中的赘生物, 其通过对官腔内的正常压力进行改变后引起患者子宫非正常的收缩, 从而对胚胎的正常运行造成干扰, 或者通过对子宫内膜着床中的胚胎进行干扰后导致患者不孕[3]。在诊断性刮宫、子宫碘油造影等一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中, 因受到条件的限制, 导致确诊率较低。子宫内膜息肉疾病的病因不是完全清楚, 且息肉可能与内分泌紊乱、炎症、尤其是与雌激素的水平过高相关。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表现是经量比较多、经期较长、阴道中产生不规则的出血现象, 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息肉对子宫的收缩造成严重影响, 也有可能是息肉本身的蒂部比较狭隘, 比较容易导致息肉本身的血循环出现不足的情况, 进而导致其坏死出血、变性。
目前、临床中通常运用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诊断, 该诊断方法是唯一可以通过直视来检查子宫内膜的生理及其病理改变的方法。宫腔镜检查能够较好的识别宫腔内膜形态学的异常和子宫占位产生的病变。但是, 利用宫腔镜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 也会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4]。因此, 临床中通常采用超声联合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诊断, 二者联合能够让宫腔内的病灶全部孤立、清晰的漂浮在液体中, 从而便于对其进行识别, 方便对病灶进行直接的观察, 最终在超声的监视下将息肉全部切除。利用宫腔镜与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后, 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有力的条件, 准确定位出息肉的具体位置, 并把不同部位的息肉全部从根蒂切除, 且其不会对患者的子宫内膜造成影响。术后产生的并发症也比较少,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避免将患者的子宫切除, 能够使患者的痛苦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另外, 超声监视还可以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能够使手术时间大大缩短, 使低钠血症等一些并发症的产生得到相应的降低。特别是对患者宫底部、宫角的息肉进行电切时, 通过超声监视能够防止周围的脏器受到损伤[5]。
综上所述, 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而言, 采用宫腔镜联合超声对其病情进行诊断能够使确诊率大大提升, 降低传统诊断方法造成的不良影响, 且该诊断方法可以给后期的手术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 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联合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治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所有患者在进行宫腔镜手术之前均对其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 并对其子宫内膜息肉检出率进行对比,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阴道超声诊断后, 检查出属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比例为22.22%, 且有10.00%的误诊率, 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出子宫内膜息肉的比率是95.56%, 误诊率是2.22%。超声合并宫腔镜诊断的确诊率和经阴道超声诊断确诊率相比较低, 且前者的误诊率明显低于后者的误诊率, 两者比较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经过详细的诊断后其病理证实属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共有90例, 经阴道超声诊断出53.33%, 宫腔镜合并超声诊断出97.78%, 不同诊断方法检出率比较存在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阴道超声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等特点, 是对子宫内膜息肉进行普查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但是该诊断方法的漏诊率比较高, 因此临床中可以采用超声联合宫腔镜来进行诊断, 二者联合是对子宫内膜息肉进行诊断的金标准, 其诊断的符合率比较高, 可以使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关键词:超声,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诊治价值
参考文献
[1]冯笑丰, 黎肖梅, 周才芳.阴道超声与宫腔镜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35 (18) :654-656.
[2]洪永强, 吴秀琴, 赵林桦.宫腔声学造影在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1) :59-61.
[3]苟廷坤, 赵靖, 廖林.经阴道三维超声官腔造影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摇床价值[J].西部医学, 2011, 23 (6) :1130-1133.
[4]叶琳, 高燕.经阴道超声官腔造影诊断官腔内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 2011, 32 (32) :6853-6854.
超声结合宫腔镜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31例因药物造成流产、引产、人工流产, 且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回声异常或子宫异常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人工流产史15例, 有药物流产史13例, 有妊娠引产史3例。临床表现有阴道不规则流血17例, 经期延长5例, 经量减少6例, 闭经3例。患者年龄25~41岁, 平均 (32.6±2.2) 岁;病程1~5月, 平均 (2.2±1.5) 月, 均接受宫腔镜及超声检查, 同时行宫腔镜下妊娠物清除术。将其分成观察组16例, 对照组15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史、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超声检查, 观察宫内异常回声及宫内妊娠后残留物情况, 对子宫内可疑部位定位, 对宫内发现妊娠残留物者实施常规刮宫治疗[3]。观察组实施4.5 mm Olympus公司连续灌流宫腔检查镜, 用5%甘露醇灌流液灌流。对所有患者行超声检查, 频率为7.5 Hz。手术指征: (1) 宫腔镜下显示患者宫腔检查结果, 发现宫内残留物[4]; (2) 子宫角部、子宫底部有残留物; (3) 常规超声检查及常规刮宫后残留物仍存在; (4) 伴随中隔子宫与宫腔粘连等子宫病变, 实施麻醉后, 行宫腔镜检查术, 膨宫压力设置为90 mm Hg左右, 灌流液速度保持260 m L/min。术前均行不插管静脉麻醉, 扩张宫颈, 宫腔镜下全面观察患者宫腔情况, 充分掌握情况后,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接受异物清除术, 中隔子宫及宫腔粘连者还需另行接受粘连分离术。术后患者继续接受3 d左右的抗感染治疗, 伴随子宫内膜炎者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 约7 d左右, 术后适时动态监测患者血h CG。
1.3 观察指标
妊娠终止后,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宫腔内妊娠残留物检出率、术后宫腔异物清除率、VAS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宫腔内妊娠残留物检出率与清除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宫腔内妊娠残留物检出率 (16/100.00%) 与清除率 (15/93.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13/86.67%) 、 (11/73.3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与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 (2.58±1.31) 分与术中出血量 (85.68±12.29) m 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3.79±1.39) 分、 (121.49±9.8) 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妊娠组织残留俗称胎遗, 是由于人工流产、药物流产、自然流产或中期妊娠引产不全或足月分娩后胎盘和胎膜部分残留所致, 滞留于宫腔内可引起各种并发症。经药物流产或人工流产后很容易发生宫腔内妊娠物残留, 另外, 中期引产后也极易发生此病症, 一般胎体残留发生几率相对较低, 以胎盘残留为主, 常见临床症状为阴道不规则流血[5,6]。临床上对于宫腔内妊娠物残留的常规处理为经影像学检查后实施刮宫术治疗。
大量数据显示, 常规单纯超声诊断检出率并不理想, 首先, 常规超声受患者宫腔炎症、病理位置、子宫瘢痕等影响, 造成所显现影像不具有特异性[7];其次对于宫腔内残留物长径超过10 mm者, B超识别率较高, 而对于长径小于10 mm者, 容易出现漏诊与误诊[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宫腔内妊娠残留物检出率 (16/100.00) 与清除率 (15/93.75)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13/86.67) 、 (11/73.3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 (2.58±1.31) 分与术中出血量 (85.68±12.29) m 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3.79±1.39) 分、 (121.49±9.8) 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充分说明宫腔镜联合超声诊治宫腔内妊娠物残留物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有效提升了检出率与清除率, 减少术中出血量, 提升预后。这一结论证实宫腔镜联合超声诊治宫腔内妊娠物残留物的有效性, 且显著提高检出率与清除率。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所选样本量相对较少, 扩大样本量所得结论可能有变, 今后仍会进行相关研究, 获得可信度更高的研究结果, 为今后相关研究作参考。
综上所述, 宫腔镜联合超声对妊娠残留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确保定点清除妊娠残留物, 减轻破坏正常内膜组织, 利于宫腔内其他合并病变诊治,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联合超声治疗妊娠残留物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31例因药物造成流产、引产、人工流产, 且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回声异常或子宫异常出血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16例, 对照组1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超声检查及常规刮宫治疗;观察组实施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 明确宫内妊娠物残留后, 行宫腔镜下清除术, 并行手术矫治及其他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宫腔内妊娠残留物检出率、清除率、VAS疼痛评分与术中出血量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宫腔内妊娠残留物检出率与清除率分别为100.00% (16/16) 、93.75% (15/16)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 (13/15) 、73.33% (11/1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 (2.58±1.31) 分、术中出血量 (85.68±12.29) m 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3.79±1.39) 分、 (121.49±9.8) 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宫腔镜联合超声对妊娠残留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确保在直视下清除妊娠残留物, 并不会破坏正常内膜组织, 利于宫腔内其他合并病变的处理,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宫腔镜联合超声,妊娠残留物,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春英, 冯书梅, 农炜熠, 等.宫腔镜联合超声诊治宫内妊娠物残留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6) :120-121.
[2]谢志林.宫腔镜和B超诊断胚胎残留[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5, 16 (4) :241.
[3]付凤仙, 段华, 夏雪.B超联合宫腔镜在宫内妊娠组织残留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 (9) :797-800.
[4]刘芸, 段华, 成九梅, 等.宫腔镜联合超声诊治妊娠终止后宫腔异常回声的临床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 9 (12) :1091-1094.
[5]夏恩兰, 段华, 黄晓武.宫腔镜宫内异物取出术及其监护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 (11) :673-674.
[6]江清, 郑瑞莲, 陈敏, 等.宫腔镜技术诊治流产后妊娠物残留的临床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7 (11) :1101-1102.
[7]王红霞.宫腔镜联合超声治疗妊娠残留物30例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J].2014, 25 (12) :2849-2850.
超声结合宫腔镜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2年3月在我院经射频消融术联合宫腔镜下电切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共20例, 年龄23~50 (平均36.5) 岁。术前均经严格选取手术适应证:其中0型 (肌瘤完全突向宫腔内) 7例, 黏膜下肌瘤直径10~50 (平均36) mm。1型 (肌瘤约2/3突向宫腔内) 10例, 直径10~40 (平均2) 6mm。2型 (肌瘤仅1/3突向宫腔内, 宫腔内肌瘤组织≥10mm) 3例, 直径30~45 (平均25) mm。
1.2 方法
术前采用GE730彩超机超声检查, 逐一记录肌瘤回声表现、大小、血流信号及肌瘤与宫腔关系进行观察并采图记录。
术中采用bb T妇科射频消融仪, 在超声引导下将自凝刀插入瘤体, 使用30~45W功率, 消融凝固瘤体组织, 根据瘤体大小及结构不同调整消融时间, 平均用时35min。术后超声显示消融后瘤体呈均匀饱满强回声光团, 边界不清晰, 经超声测量瘤体缩小, 手术结束。
待患者阴道排液及低热等术后症状彻底消失后 (约5~15d) 1个月, 进行彩超检查, 逐一记录消融后肌瘤回声、大小、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及其与宫腔关系并记录图像。以上患者复查彩超后住院行宫腔镜下电切坏死瘤体组织术, 首先选择合适手术时间及麻醉方式,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2], 随后行腰麻下宫腔镜电切坏死组织, 采用奥林巴斯宫腔镜及电切刀, 术中全程超声监测并严格记录出血量, 宫腔镜术后拍照录像, 患者返回病房后观察其术后阴道排液情况及记录体温。术后3个月后再次进行超声检查, 记录宫腔形态, 观察肌瘤是否消失。
2 结果
2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 术前超声检查均为实性低回声, 肌瘤周边及内部均可见明显血流信号。其中0型7例, 1型10例, 2型3例。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彩超检查:瘤体呈不均质高回声, 瘤体缩小至5~30 (平均21) mm。周边及内部均未见血流信号。
术后症状消失后1个月复查彩超观察消融术后坏死瘤体组织与宫腔关系, 7例0型患者术后瘤体组织完全排入宫腔内或部分突向宫颈管内。10例1型中7例坏死瘤体组织完全排入宫腔内, 3例肌层内有残余分别3、5、8mm。2型3例黏膜下肌瘤肌层内残余坏死部分分别为8、10、17mm, 宫腔内可见部分坏死瘤体组织。
以上患者复查彩超后住院行宫腔镜下电切坏死瘤体组织术。首先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患者腰麻后取截石位, 保持神志清醒,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超声实时监测手术过程。术前宫腔镜观察坏死瘤体, 可见坏死瘤体组织呈黄白色团块状, 边缘萎缩, 表面凹凸不平。术中采取电切刀顺行切除法, 先切除近处部分坏死组织后, 远处与肌层连接处坏死瘤体组织暴露。电切刀继续由近至远顺行切除, 15例突向宫腔内的坏死瘤体可完全脱落, 随后用卵圆钳完整钳出, 此时宫腔完整显示。部分术中可见点状出血约5~7ml, 电凝珠止血后手术结束[3]。共有5例肌层内残余坏死组织者, 超声监测下切除宫腔内瘤体后, 继续切除与肌层连接处, 10mm以下的坏死瘤体组织切除彻底, 宫腔稍凹陷, 正常肌层厚度10mm以上, 术中点状出血, 约10mm, 电凝珠止血后手术结束。1例2型黏膜下肌瘤坏死瘤体组织与肌层连接深度17mm, 超声监测下清除肌层内坏死组织, 至正常肌层剩余10mm处手术结束, 宫腔轮廓部分显示, 余少量黄白色坏死组织成团絮状于宫腔一侧待其自行排出, 术中点状出血约10ml, 电凝珠止血后手术结束。病人均平安返回病房。术后观察可有阴道少量出血, 1~3d消失, 考虑为宫腔镜对宫颈的轻微擦伤所致。患者均未出现发热等反应。肌层内有残留患者术后阴道排出少量团块样组织, 约1w停止。
术后3个月彩超复查:以上20例宫腔内均未见肌瘤回声, 肌层回声均匀, 宫腔形态正常。1型及2型患者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1例2型患者有宫腔少量积液, 范围约13mm×9mm。20例患者月经恢复, 临床症状消失。1例患者半年后怀孕。
3 讨论
以上20例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治愈率达100%。但手术的成功, 有两个关键条件。
3.1 严格选取手术适应证
以上2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直径均<50mm, 所以行肌瘤射频消融术时瘤体可以充分消融, 周边及内部血供充分阻断, 术后瘤体缩小明显, 1型及2型黏膜下肌瘤坏死后瘤体可充分排入宫腔内, 仅部分黏膜下肌瘤残余少量在肌层内。如果黏膜下肌瘤直径>50mm, 那么随着瘤体直径的增加, 肌瘤消融不完全及肌瘤血供阻断不完全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会直接导致宫腔镜电切时的出血量增加及电切不完全。
1型及2型黏膜下肌瘤子宫肌层内瘤体的直径在选取适应证时同样重要, 子宫肌层内瘤体的深度需控制在20mm以内, 否则消融后坏死瘤体残留在肌层内的深度增加, 电切时可能损伤正常子宫肌层甚至导致子宫穿孔, 并且术中术后出血增多。所以严格的选取手术适应证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3.2 术中超声医生引导的熟练操作与经验
射频消融后子宫黏膜下肌瘤能否彻底坏死, 血流消失, 直接影响到宫腔镜下电切的治疗效果, 而这一过程完全依靠超声医生准确的引导, 使自凝刀能够顺利准确到达瘤体各个切面, 整个瘤体能够彻底完全消融。消融过程中超声医生需要准确判断肌瘤消融程度, 是否消融彻底, 达到手术要求。2型黏膜下肌瘤尚有部分坏死瘤体与肌层连接, 电切时必须及时告之手术情况, 包括电切处子宫肌层厚度及电切刀位置, 防止子宫肌层破坏过多导致穿孔及出血过多[4]。
近年来, 微创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临床上, 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黏膜下子宫肌瘤, 采取射频消融术与宫腔镜下电切联合治疗, 可以有效发挥两者的优势。首先是提高黏膜下肌瘤的完全治愈率。此外减少了对子宫正常肌层的损伤, 有效避免了术中术后出血, 并且减少患者术后阴道排出肌瘤坏死组织及发热时间, 减少患者痛苦。与之相比, 传统的治疗方法中, 药物治疗只能短时缩小瘤体, 停药后瘤体会继续生长。而单独的宫腔镜下电切术又会出现术中出血过多等并发症。因此, 射频消融联合宫腔镜下电切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较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50.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855.
[3]何菁.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46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0 (5) :148.
超声结合宫腔镜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因药物流产、引产、足月妊娠以及人工流产后, 超声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宫腔内回声异常或者子宫异常出血患者, 其中人工流产史36例, 50例药物流产史, 14例足月产史, 20例中期妊娠引产史。其中8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 16例患者经期延长, 表现为经量减少者18例, 闭经者4例。随机分为观察者和治疗组各6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32.5±2.1岁, 平均病程2.1±1.4个月, 行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 并接受宫腔镜下妊娠物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平均年龄32.7±2.0岁, 平均病程2.2±1.3个月。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超声检查, 对明确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的患者行常规刮宫术治疗。观察组采用4.5mm连续灌流宫腔检查镜 (日本Olympus公司出产) 、F27可旋转被动式连续灌流电切镜 (日本Olympus公司出产) , 5%甘露醇液作为灌流液。采用T2600超声仪以及RT3000超声仪对患者实施超声检查 (通用电气医疗公司出产, 频率7.5Hz) 。手术指征: (1) 采用宫腔镜对患者宫腔检查结果显示, 宫内残留物和子宫内膜分界不明确; (2) 在子宫角部、剖宫产瘢痕处以及子宫底部存在残留物; (3) 患者在接受宫腔镜定位刮宫后残留物仍未被清除, (4) 合并有中隔子宫以及宫腔粘连等子宫病变的患者。在对患者局部麻醉或者静脉麻醉后, 对其实施宫腔镜检查术, 盆宫压力一般设置在80~100mm Hg为宜, 灌流液速度控制在260ml/min。在检查过程中对可疑部位进行定位诊刮, 并及时进行活检, 依据患者子宫内膜检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法。在患者手术前一天晚上对患者进行常规宫颈扩张, 同时可将400μg米索前列醇放入患者阴道后穹隆, 以此达到软化宫颈的目的。手术前采用复合麻醉, 在宫颈扩张后采用宫腔镜对患者宫腔进行全面观察, 观察后在宫腔镜下对患者实施异物切除术, 对宫腔粘连患者实施粘连分离术, 术后对患者进行3~5d抗感染治疗, 合并有子宫内膜炎的患者需要接受8~12d抗生素治疗, 在术后及时对患者血h CG进行动态监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妊娠终止后宫腔内妊娠残留检出率, 以及两组患者术后宫腔异物清除率。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评分,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P<0.05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出率及妊娠残留物清除率对比
观察组60例患者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检出率100% (60/60) , 对照组常规超声检查检出率83.3% (50/60) , 观察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接受宫腔镜下妊娠物切除术治疗后, 妊娠残留物清除率100% (59/60) ,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刮宫术后, 妊娠清除率70.0% (42/60) , 观察组妊娠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接受患者宫腔镜下妊娠物切除术中出血量85.7±12.3ml, 对照组患者常规刮宫术中出血量121.5±9.9ml,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2.6±1.3分, 对照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3.8±1.4分, 观察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人工流产以及药物流产后, 宫腔内妊娠物残留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同时中期引产以及足月剖宫产后, 宫腔内妊娠物残留也有着极高的发生率, 其主要残留为胎盘部分, 胎体残留发生率较低, 患者妊娠终止后阴道发生不规则流血等情况在临床中极为常见。临床诊断中多采用影像学检查, 传统治疗中广泛的应用了刮宫术。临床报道显示, 常规超声诊断阳性率为33.5%~92.6%, 其主要原因为: (1) 常规超声诊断会受到患者生殖器官炎症、瘢痕子宫以及子宫位置的影响, 导致特异性显像特征的缺乏; (2) 对于宫腔残留组织长径大于10mm的患者, B超检测有着较高的识别率, 而残留组织长径小于10mm的患者在B超检测后极易出现漏诊和误诊情况。上述研究清楚显示出, 宫腔镜联合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诊断, 患者接受准确诊断后, 宫腔镜下妊娠物切除的部位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确定, 提高妊娠残留物清除率。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宫腔镜下妊娠物切除术后, 妊娠残留物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术后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充分说明宫腔镜联合超声诊治疗效显著, 在临床妊娠终止后宫腔内异常的诊断和治疗中, 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付凤仙, 段华, 郭银树, 等.宫腔镜联合超声在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后子宫内膜再生中的应用[C].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2.167.
[2]李春英, 冯书梅, 农炜熠, 等.宫腔镜联合超声诊治宫内妊娠物残留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6) :120-121.
[3]付熙, 艾星子·艾里, 丁岩, 等.宫腔镜联合超声监护在子宫纵隔电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3 (10) :1262-1264.
[4]常春玲.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上半月) , 2009, 4 (23) :82.
超声结合宫腔镜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6例符合绝经后子宫出血诊断标准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性的阴道出血、接触性出血以及血性分泌物等,排除外阴/阴道炎、宫内节育器等导致的出血症状患者。年龄48~67岁,平均(58.6±2.7)岁。均绝经2年以上,自绝经到出现子宫出血的病史时间为1~27年,平均(8.1±3.6)年。
1.2 方法
1.2.1 阴道超声检查
患者排空膀胱,于手术床上取截石位,聚维酮碘消毒外阴后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由外向内依次对外阴、阴道、宫腔、双附件进行检查。观察外阴无异常后继续探查阴道壁有无炎症、充血、异物增生,测量子宫大小、位置,随后观察子宫颈口至子宫底内膜厚度、回声情况,如发现子宫内膜出现不规则增厚,描述增厚的子宫内膜的形态及厚度,检查宫腔内有无占位,血管连续性是否完整。诊断标准:以双层子宫内膜厚度小于5 mm且内膜连续、无不规则增厚、无宫腔内占位性病变、无积液为超声检查阴性。
1.2.2 宫腔镜检查
将膨宫器压力设定在9~13 k Pa。以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膨宫液,保持灌流速度在0.15~0.25 L/min。患者排空膀胱,于手术床上取截石位,聚维酮碘消毒,铺无菌洞巾,1%利多卡因充分表面麻醉后进行检查。首先观察外阴有无异常,再依次探查阴道壁的完整性,观察有无阴道壁炎症、红肿、息肉增生,观察子宫大小、位置,宫颈钳钳夹宫颈,以宫腔探针探查子宫的深度,注射由肾上腺素配制的止血水。首先检查宫底和宫腔各壁,再检查宫颈管,在检查过程中注意宫腔形态、内膜厚度,如发现异常内膜,应观察其厚度,如有子宫黏膜下肌瘤,记录肌瘤大小、个数。检查时根据病变情况行宫腔镜直视下活检。
根据《临床妇产科内窥镜技术》中的诊断标准:(1)正常宫腔:内膜平滑、菲薄,血管连续性完整,呈淡黄红色,可见散在的出血小斑点;(2)子宫内膜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有光泽,呈鲜红色,多有蒂与子宫壁相连;(3)黏膜下肌瘤:圆形或半球形包块凸向宫腔内,表面光滑,可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一,呈红色或黄白色;(4)炎性子宫内膜:内膜充血、水肿呈火红色,血管网增多呈现裸露状凸起于内膜表面,如合并感染可有脓性分泌物;(5)子宫内膜癌:可有多种表现,局灶病变为乳头、菜花状,弥漫性病变为多发息肉样改变,但病变部位血管增多、迂曲,血管网错乱,典型可见病变乳头中央性血管。
1.3 比较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查结果见表1。在诊断内膜非特异性病变及子宫内膜癌方面,病理诊断优于阴道超声检查(P<0.05)(表2)。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在诊断子宫内膜下肌瘤方面,病理诊断优于宫腔镜检查(P<0.05)(表3)。阴道超声检查及宫腔镜检查结果比较,宫腔镜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都高于阴道超声检查(表4)。
3 讨论
有研究报道[1,2],恶性疾病导致的绝经后子宫出血约为10%,与发现、诊断较晚有关。年龄越大,绝经时间和出血时间越长,发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就越大。绝经期后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如出现绝经后子宫出血不规则、无周期性、出血量多少不定、与正常月经周期有明显区别等临床症状应及时就医,可行无创的阴道超声,而后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宫腔镜活检,明确诊断,以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吕向华.经阴道超声检查联合宫腔镜检查诊断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6):6150-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