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情诗阅读答案及赏析(精选7篇)
曹植情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1篇
曹植情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E.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2.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5分)BC(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不是“乐景写哀情”C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 (评分标准:选对1个得2分,全对5分)
2.(6分)答案要点: 《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变现了诗人有志不得,渴望施展才华(或诗人渴望自由,一展抱负)。 《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评分标准:《情诗》答出第一点得1分,后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3分。《短歌行》答出一点得1分,共3分。)
二
(1)这首诗第二联中的“潜”、“薄”二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妙在何处?(4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4分)
参考答案
(1)“潜”,在水底深游(1分),表现游鱼畅游的神态(1分);“薄”,迫近(1分),表现翔鸟高飞蓝天(1分)。两个字表现天地高远,万物自由。
(2)①表现了诗人对役夫行役不已,有家难归的可悲命运的同情(2分)②表达诗人渴望自由、一展抱负的愿望(不得志,渴望施展才华)(2分)。
赏析:
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警,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度,鱼“潜”鸟“薄”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凑泊、了无痕迹的境界。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潜”、“薄”二字,最见作者炼字、炼意的用心。“潜”字属平声闭口韵,声音轻细,切合表现游鱼安然不惊的神态;“薄”字属入声,声音短促而有力,状翔鸟高飞蓝天的快意,神采顿见,其“飞飞摩苍天”的气势,如在眼前。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充分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及其精湛准确的艺术表现力,堪称“诗眼”。
曹植情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2篇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赏析】
本篇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杂诗》,今从《文选》。诗人因景感怀,发为浩叹。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诗中“游者”、“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游者,指役夫。《黍离》,指《诗经. 王风.黍离》篇,是一首哀伤宗周覆灭诗。这里取其感伤乱离、 行役不已的意思。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式微》,指《诗经.邶风.式微》篇。旧说是黎国诸侯被狄人所逐,寄居卫国,臣子劝归之作。这里取其劝归之意。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正如唐人王昌岭《从军行》叹当时边关征戍不断时所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秦汉联想到唐代征戍之事,一处深沉的历史感油然而生。诗人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
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警,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度,鱼“潜”鸟“薄”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凑泊、了无痕迹的境界。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潜”、“薄”二字,最见作者炼字、炼意的用心。“潜”字属平声闭口韵,声音轻细,切合表现游鱼安然不惊的神态;“薄”字属入声,声音短促而有力,状翔鸟高飞蓝天的快意,神采顿见,其“飞摩苍天”的气势,如在眼前。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充分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及其精湛准确的艺术表现力,堪称“诗眼”。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与尔后“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两句,平仄声律和谐妥贴,文字对仗工整自然,暗合了律诗粘对、对仗的规则,不但见出这位才思敏锐,才华富赡的诗人在斟音酌句上的努力,和他对提高诗歌艺术表现力的贡献,同时也透露出中国古典诗歌由古体向新体、近体诗演进的讯息。
【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曹植情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3篇
【原文】: 泰山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作者】: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1】异气:气候不同。【2】剧:艰苦。【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4】行止:行动的踪迹。【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7】翔:绕行。【翻译】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赏析】: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所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阅读训练】: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4分)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分)【参考答案】: 1.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2.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曹植聪慧》阅读答案 第4篇
【注释】
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
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译文】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
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答案
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
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
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
《曹植小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第5篇
曹植小传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①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②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③,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徒封临菑侯。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二十二年,增植邑五千,并前万户。植尝乘车行驰道⑤中,开司马门⑥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⑦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注释】 ①属:撰写。②倩人:求人代笔。③简易:坦率和易,不拘小节。④矫情自饰:故意做作,掩其本质。⑤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⑥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⑦行:担任。【译文】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他十多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以及数十万字辞赋。他还擅长写文章。曹操曾看过他的文章,问他:“你是求人代笔的吧?”曹植跪下答道:“孩儿开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只要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为什么要求人代笔呢?” 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把儿子们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曹植落笔如飞,转眼写成,而且写得值得欣赏。太祖很惊奇。曹植所乘坐的马车,所穿的服饰都不追求华丽,每次进见曹操,(曹操)用很难的问题诘难他,他都能应声而对,因此,特别被曹操宠爱。建安十六年,被封为平原侯。十九年,又被封为临淄侯。曹操带兵去攻打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我先前当顿邱令时,只有二十三岁,想想当时的所作所为,至今我也不后悔。现今你也二十三岁了,可以不努力吗!”曹植一方面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被认为与众不同,另一方面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作为辅佐。曹操犹豫不决,几次想把他立为太子。然而曹植处事任性,从不掩饰自己,饮酒不知节制。而曹丕处事处处小心,刻意掩饰自己,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一齐替曹丕讲好话,因此曹丕就被立为太子。二十二年时,曹植增邑五千户,加上先前的共有一万户。曹植曾经乘车在专供皇帝行车的御街上行驶,径直从司马门出宫。曹操知道后非常恼怒,管理守卫宫门的官员被判死罪。从此就加强了对诸侯的法规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曹操害怕自己死后出现混乱,又因为杨修很有才华,足智多谋,而又是袁绍袁术的外甥,于是就捏造罪名杀了杨修。曹植内心更加感到不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担任征虏将军,想派他带兵去解救曹仁,出兵前曹操呼曹植前来要告诫他应注意的事宜。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于是很懊悔地罢免了他。【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每进见难问(2)可不勉与(3)饮酒不节(4)公车令坐死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使各为赋 故遂定为嗣 B.应声而对 而植任性而行 C.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以杨修颇有才策 于是以罪诛修 3.分别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太祖甚异之 植既以才见异(2)文帝御之以术 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5.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性简易,不治威仪。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C.宫女和曹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参考答案】 1.(1)诘难(2)努力(3)节制(4)判罪 2.C 3.B 4.(1)孩儿开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只要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为什么要求人代笔呢?(2)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于是很懊悔地罢免了他。5.B
曹植《七步诗》阅读答案 第6篇
二、锅 破釜沉舟
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四、相煎何急;七步成章
七步诗翻译:
曹植情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7篇
[甲]七步诗 [乙]反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郭沫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1.[甲]诗中,曹植巧比妙喻,诗中用“豆”比喻________,用“萁”比喻________,“同根生”指________。“相煎”指 ________;
[乙]诗中的“豆” 成了________,“萁”变成了________。
2.[甲]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乙]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诗的写作角度不同,曹植写[甲]诗是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写[乙]诗是歌颂______
参考答案
1.曹植 曹丕 曹植和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 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席上的佳肴 灰,成了“田中肥”
2.我俩本是亲兄弟,为什么煎熬这么急 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不应互相猜忌、倾轧,而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3.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