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通风范文(精选5篇)
厨房通风 第1篇
根据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船舶厨房处所属于较大失火危险的服务处所。在船舶舱室通风系统设计中,厨房通风系统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厨房通风设计涉及舱室防火与相关规范多方面的要求,并且同厨房集气罩、煎锅等设备的摆放位置有关。为保证船舶在航行时厨房通风状态良好,优化船舶厨房通风系统的通风效率是船舶设计人员考虑的重点。根据46000DWT散货船的设计经验,下面简要介绍厨房通风系统的设计。
1 船舶厨房通风设计的规范、规则与设计准则
从2002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2000修正案主要是对公约2001综合文本第Ⅱ-1、Ⅱ-2、Ⅴ、Ⅸ、X章和附录的内容进行修正,其中规定了从2002年7月1日起开工建造的船舶,如总吨位大于4千载重吨或者载客超过36人的客船,厨房空调必须采用单独的空调器,且在厨房空调通风管路中设自动挡火闸。另外,SOLAS公约规定用于厨房的通风导管在不得不穿过其他起居处所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通风导管为钢质,管壁厚度为3~5 mm。(2)贯穿于起居处所、服务处所导管均按“A-60”级标准隔热。
按照ISO9943标准以及SOLAS公约,在设计厨房通风时应满足下面条件:(1)厨房通风的送风采用独立的全新风设计。(2)厨房通风的排风也是独立的系统,并将全部送风的风量排至外界大气中。(3)厨房内必须保持负压。
2 船舶厨房通风系统设计
船舶厨房通风系统设计包含机械通风系统设计与厨房空调通风系统设计,现结合46000DWT散货船实船,对此简单进行介绍。
2.1 厨房通风风量计算
厨房通风风量计算一般包含厨房送风风量计算、厨房空调送风风量计算和厨房抽风风量计算。在进行风量计算时,一方面要遵守船舶建造规格书和船舶入级的相关规范,另外还要考虑船上实际情况,对计算进行适当调整。
46000DWT散货船入级CCS,挂中国国旗。根据46000DWT散货船建造规格书对厨房换气次数的具体要求(表1)以及厨房送风的特点,为了使厨房工作环境更舒适,在实际计算时把厨房所要求的换气次数适当放大。厨房体积约为70.4 m3,通过计算得出以下相关风量:机械送风量q1=2 500 m3/h,空调送风量(全新风)q2=900 m3/h,机械抽风量q3=3 900m3/h。总送风量为q1+q2=3 400 m3/h。可见抽风量大于送风量,厨房内保持负压,满足使用要求。
2.2 厨房保持负压
厨房作为特殊服务场所,也是油烟和蒸汽的聚集地,为了防止油烟和蒸汽溢流到走廊和其他居住舱室,厨房内应保持负压,全新风厨房空调没有回风,排风机直接把风排到外界露天处。在船舶厨房通风设计时,常常采用双速风机或送风机与排风机联锁。
2.2.1 风机联锁
风机联锁主要设置厨房只有机械送风与机械抽风的情况下,以防止抽风机故障时,送风机仍工作造成厨房内正压。当送风机与抽风机马达连锁后,在抽风机故障停转时,送风机也启动不起来。
2.2.2 双速风机
46000DWT散货船厨房送风机与排风机皆为双速风机,根据外界气候情况调节为低速与高速2种状态。在冬天与中间过渡季节空调停止运行时,厨房排风机为低速运转,而此时排风机的风量必须大于送风机的风量,以满足厨房内负压要求。在空调柜机运行时,机械送风机和空调送风同时工作,此时排风机高速运转,且满足排风量不小于机械送风量与空调送风量之和。
为降低厨房内的噪音,安装在厨房内的送风机和抽风机一般选择4级电机的离心风机,并且风管在制作时尽量减少弯头与变径,风速以不超过4.5 m/s为宜。
2.3 厨房机械通风与厨房空调系统设计
46000DWT散货船的厨房机械通风系统采用机械排风、机械送风的通风方式,并且厨房通风系统独立于其他处所的通风。因厨房内各种设备散热量多,为使厨房通风效果更好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更舒适,采用点送风的方法,由独立的柜式空调器送风口安装预绝热螺旋风管为厨房局部定点送冷气,厨房空调器安装在空调机室内,厨房柜式空调器的新风百叶窗安装在距离主甲板900 mm的位置。
图1为46000DWT散货船厨房通风系统,采用了排风机风管安装在厨房集气罩排风口中间位置,空调定点送风口在外侧里圈和机械送风口在外圈的设计理念。在空调送风管靠近厨房舱壁处安装一个防火风闸,排风管中安装2个自动型防火风闸,靠近集气罩的排气口处安装1个,2个防火风闸之间预留足够的空间,以安装释放CO2的喷头。
在厨房内,厨房集气罩布置在电灶、电炒锅、深煎锅等设备产生油烟的地方正上方,以方便把油烟和蒸汽抽到外界大气中,送风口布置在外圈,能阻断内侧产生的热油烟气外溢,并能使部分烟气向集气罩中间位置汇集后利于抽出。另外为了给厨房内工作人员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空调送风口布置在灶台操作面和非操作面,使局部冷却效果好。图2为厨房通风气流组织示意图。
根据厨房设备布置的情况,厨房通风管系布置会因船舶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有的船舶会采用厨房灶台上方集气罩抽风,一侧送空调风,另一侧机械送风。还有船舶会采用厨房灶台上方集气罩抽风,集气罩底部四周布满球形送风口的机械送风方式,在集气罩两侧布置空调送风口。作为厨房通风系统设备的集气罩,厨房内通风效果与集气罩的抽风效果直接相关。厨房集气罩一般做成整体式,抽风口在集气罩上方。在集气罩四周设置集油槽,集气罩内设置油烟过滤器。当然,随着集气罩结构新工艺的应用以及船舶通风设计新理念的产生,船舶厨房内的通风和冷却效果会更好。
3 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船舶厨房通风系统的设计,在满足规则与相关规范对厨房通风系统的要求之外,同时注意风管布置对通风效果的影响,使通风系统有更好的气流组织。
参考文献
[1]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船舶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谈谈五星级酒店厨房的通风空调 第2篇
技术措施及规范上也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因此,当前五星级酒店的厨房设计一般都结合酒店管理公司、机电顾问、厨房顾问等各方的设计及提资要求来进行设计。现做简要介绍,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1、酒店管理公司一般对厨房的操作区域有一个温度控制的大致要求,一般28或29度;其他的备菜、备餐区域的温度要求交给厨房顾问提资;
2、厨房顾问提出蒸煮区、洗碗碟间等区域的通风、温度控制要求及净化处理要求,空调专业按照此排风量要求进行排风设计;
3、送风按照排风的85%-90%来进行设计,为了达到28-29度的温度控制要求,一般有1/3-1/2的送风需经过PAU进行处理并通过岗位送 风的方式送至厨房操作人员的位置;
4、备菜、备餐以及红酒仓等对温度要求较高(22-23度)的区域,加设FCU或分体机;
5、为了防止一些储菜区域味道的扩散,一般在相应区域做常规的全面通风,按10次换气次数考虑;
6、大多厨房有燃气管道通过,需要考虑事故通风,按照3(平时燃气用具不开启时)、6(平时燃气用具开启时)、12(检测到有燃气泄漏时)的换气次数进行设计。
公共厨房通风系统设计的探讨 第3篇
1 公共厨房通风系统形式
1.1 排风系统。
厨房排风系统包括: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局部排风的主要形式为排油烟罩, 排除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油烟、热量及有害物质;全面排风指对厨房进行全面的通风换气, 保证厨房的各个房间空气清新, 同时使厨房区域处于负压, 避免串味。
1.2 送风系统。
厨房送风系统包括:空调送风 (本论文不包含具体内容) 、常温机械送风以及通过门窗缝隙、邻室的自然补风。空调送风主要满足厨房的降温需要, 而常温机械送风及邻室自然补风则主要作为厨房排油烟罩系统的补风。空调送风系统, 考虑到厨房内油烟、水蒸气较多, 长期循环时, 势必造成油烟附着在盘管表面, 使其传热系数大大降低, 冷却效果越来越差, 以致不能使用, 本次设计认为采用邻室排风作厨房直流空调的空气来源较好。处理过的新风通过风管送入远离炉灶处, 调节厨房内的温度, 同时也起到补风的作用。
1.3 公共厨房送排风口布置。
常温机械送风口应沿排油烟罩方向布置, 离罩子前方不宜小于0.7m;此外, 不要让送风射流扰乱灶具的排风性能。选择送风口的出口风速时, 确保在距地2m左右的区域风速小于0.25m/s。空调送风作为室内空调降温使用, 应布置在远离排烟罩的地方, 达到最佳空调效果。根据需要, 可在灶前布置岗位送风。此外, 全面排风的排风口应远离空调送风口布置, 以免短路。
2 公共厨房通风系统设计
下面以云南省谰沧江糯扎渡水电站联检中心的一间厨房设计为例:其为面向旅客和员工就餐的中餐厨房加工间, 建筑面积243.12m3, 为工作人员和旅客服务, 层高为4.5m。 (见图1)
2.1 局部排风 (排油烟) 量计算:
2.1.1在设计前期, 厨具公司尚未介入的情况下, 可参照《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2009》4.2.8条, 当通风不具备准确计算条件时, 排风量可按换气次数估算, 其中, 中餐厨房:40~60次/h, 面积较大的厨房取下限值, 取40次/h。局部排风占总风量的65% (参照《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 , 计算过程如下:中餐厨房:总排风量:LZ=NV=40243.124.5=43761.6m3/h, 局部排风 (排油烟) 量:LJ=LZ65%=43761.665%=28445.04m3/h, 式中:LJ厨房局部排风量, m3/h;LZ厨房总排风量, m3/h;N厨房排风换气次数, 取40次/h;V厨房吊顶下体积, m3。2.1.2在设计后期, 厨具公司完成了厨房平面的布置, 包括厨具、排油烟罩等的布置, 我们即可根据满足排风罩0.5 m/s的最小断面流速, 对局部排风量进行校核, 本工程中, 排烟罩一面靠墙, 宽度0.8m, 总长度12m, 排烟罩距灶台高度1.0m。V=LJ/3600 (AB) =28445.04/3600 (120.8) =0.0.823m/s>0.5 m/s。式中:V排烟罩断面流速, m/s;A排烟罩长度, m/s;B排烟罩宽度, m/s;保证了罩口断面风速不小于0.5 m/s。所以, 厨房局部排风 (排油烟) 量取28445.04 m3/h。
2.2 厨房全面排风量计算:
厨房全面排风量可按40次/小时换气次数计算。LZ=NV=40243.124.5=43761.6m3/h, Lq=LZ-LJ=43761.6-28445.04=15316.56 m3。
2.3 厨房常温机械送风量计算:
厨房保持5Pa左右负压, 厨房总送风量按排风量的80~90%计算, 本工程取85%, 已知厨房总排风量:Lz=43761.6m3/h, 则总补风量为:LB=0.85Lz=0.8543761.6=37197.36 m3/h根据以上计算结果, 可基本确定厨房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
3 公共厨房通风设计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3.1 厨房排油烟系统划分:
厨房应按照使用时间、使用功能划分排油烟系统;避免把使用时间、功能不同的操作间共用排油烟系统。如果多个厨房操作间共用一个排油烟系统, 则运行时有一个操作间使用, 就需开启整个排油烟系统, 造成能源浪费。
3.2 排油烟罩的选择:
排烟罩应根据厨房工艺要求统一考虑。一般做成整体式, 而不是单灶单罩。但在每个炉灶上方均设排烟口, 这样做的好处是: (1) 排烟效果好, 若单灶单罩, 油烟易从两罩缝隙处弥漫到整个厨房空间; (2) 外形统一、美观, 易于清理。排烟罩外边缘不应超过灶台边, 罩口底边距地面宜在1.8~1.9m间, 排烟罩四周设集油、集水沟槽。并在沟槽最低处排管排入下水道。排烟罩内设置油烟过滤器, 并应易于更换及清洗, 一面长期运行后油烟进入排烟风机影响其正常使用。排烟罩一般采用δ=2-5mm的钢板制作。
3.3 机房、风机及风管的布置。
3.3.1厨房的排风、排油烟风机房宜设在屋顶层, 使风道内处于负压, 避免气味外逸。处理后的油烟应达到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3.3.2厨房的排风机宜选用低噪声离心风机, 电机外置。可与排烟系统相结合。为满足过渡季节、非烹饪时段等不工况运行, 排油烟风机、补风机组宜选用变频控制方式。3.3.3油烟土建竖井内衬不锈钢板, 水平管道采用不锈钢风道, 管段尽量短, 并按不小于2%坡度坡向油烟罩, 在最低端设泄油阀及清扫口。排烟道内风速应控制在8~10m/s;这样减少了油滴在风道内附着的可能性, 避免长时间运行后, 风道聚集大量油污, 造成排油烟效果下降。3.3.4排风管室外设置部分宜采取纺产生冷凝水的保温措施。
结束语
公共厨房的通风系统设计应受到我们设计人员的重视, 从设计一开始即与土建专业、建设方进行密切配合, 建议建设方尽快协同厨具公司确定厨房平面的布置, 包括厨具、排油烟罩等的布置, 才能为后续合理的、准确的完成相关设计打下基础。
摘要:本文探讨了公共厨房通风系统的形式、设计流程及方法, 包括公共厨房送、排风量的确定;送、排风口的布置方法, 以及设计工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公共厨房,局部排风,排油烟
参考文献
[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2]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厨房通风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第4篇
厨房通风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厨房工艺设计专业与通风设计专业之间协调不够.
二、厨房通风量计算
厨房的通风量由两部分组成,即局部排风量和全面排风量两部分。局部排风量应选用的灶具和厨房排风罩的情况加以确定,全面排风量一般按计算确定。
1. 通风量的计算
机械通风的换气量应通过热平衡计算求利,其计算公式:
式中,L必须的通风量、m3/h;
tp室内排风计算温度,可采用下列数值:夏季35摄氏度,冬季15摄氏度;
ti室内通风计算温度,摄氏度;
Q厨房内的总发热量(显热),
式中,Q1厨房设备散热量,按工艺提供数据计算,如无资料时,可参考文献;
Q2操作人员散热量,W;
Q3照明灯具散热量,W;
Q4室内外围护结构的冷负荷,W。
2. 局部排风量
局部排风量按排风罩面的吸入风速计算,其最小排风量为L=1000PH
式中,L排风罩排风量,m3/L;
P罩子的周边长(靠墙的边长不计),m;
H罩口至灶面的距离,m。
3. 厨房通风量估算
在总结工程设计及使用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可按如下通风次数进行估算:
中餐厨房n=40-50h-1;
西餐厨房n=30-40h-1;
在估算出的通风量中,局部排风量按65%考虑,全面排风量按35%考虑。
三、局部排风部位及要求
中餐厨房,其烹调的发热量和排烟量一般较大,排风量也较大,排气罩一般选用抽油烟罩。为减轻油烟对环境的影响,可选用消洗烟罩。
蒸煮间。此间对新风的要求较低,但排风效果一定要好,否则,蒸汽将充满整个工作间,影响厨师工作,排气排出的主要是水蒸气,可以不采用和净化装置,直接排出。
西餐厨房。烹调量并不很大,但要求设备多而全,排风量要小于中餐厨房。
洗碗间。需要较大的排风量。
四、厨房补风的要求
在厨房通风中,要补充一定数量的新风,送风量应按排风量的80%-90%考虑。
厨房内负压值不利大于5Pa,因负压过大,炉膛会倒风。因而应使送风机与排风机均有调速的可能。
可将补风量的30%作为岗位送风,送风口直接均匀布置排气罩前侧上方。
厨房送风可直接利用室外新风,仅设置粗效过滤器。此外,为改善炊事人员工作环境,宜按条件设局部或全面冷却装置。厨房用具发散的热量与空气调节冷却负荷的关系,可用下式计算:
灶具热源为煤气的场合:
式中qc厨房空调冷负荷,kW;
qe厨房设备散热量,kW;
F1设备同时使用系数,取0.5;
F2设备输入功率中表面辐射热的比例,取0.32;
F3排风排热系数,取1.6。
灶具热源为使用电及蒸汽的场合:
为避免厨房向餐厅串味,可将60%的送风量送入餐厅,然后再由餐厅流至厨房。鉴于厨房的通风换气量很大,如此大的补风量均经餐厅流向厨房,从节能和管道布置等方面考虑,这种方法并不可取。
五、系统布置
1.
送风系统应为直流方式,厨房的通风系统宜采用变速风机或关联又风机进行送排风。
2. 送排风口布置
厨房内送、排风口的布置应按灶具的具体位置加以考虑,不要让送风射流扰乱灶具的排风性通。确定送风出口的出口风速时,在距地2m左右时的区域风速<0.25m/s较为理想。送风口应沿排风罩方向布置,离开罩子前方最小0.7m,而排风口距排风罩越远越好。
3. 机房、风机及风管的布置
厨房的排风机宜设在厨房的上部,厨房为公共建筑中的一部分时,其排风机宜设在屋顶层,这可以使风道内处于负压状态,避免气味外溢。
厨房的排风机一般应选用离心风机,厨房的排风管应尽量避免过长的水平风道。厨房的排风管应尽量避免过长的水平风道。厨房的排风竖井最好与排烟道靠在一起以加大抽力。
4. 防火、排烟
厨房的排气系统宜按防火分区划分,尽量不穿过防火墙,穿过时应装防火阀。
厨房通风 第5篇
1 厨房排风量的确定
排风量要根据厨房大小、炉灶的数量、烟罩的尺寸、污染物的散发量来确定。一般有几种方法确定厨房的排风量:
1.1 按换气次数确定排风量
各家厨房差别较大, 厨房面积与厨具、炉灶的数量不成正比, 同样炉灶所产生的污染物和热量也差别很大。实际上厨房通风并非是全面通风, 按换气次数设计风量会有很大的误差。
1.2 按污染物散发量的多少设计排风量
国家环保GB 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规定每个灶头需风量2 000 m3/h。笔者认为按照此方法设计风量仍有局限性。饮食业的实际情况要复杂许多:炉灶大小, 炉灶有广式、苏式等分别;且除了灶头外还有汤锅、煲仔、蒸锅烤箱等;在功能上, 有烹调间、蒸煮间、面点间、烧烤间、西餐加工间、洗碗间等, 散热量及污染物散发量都不同, 简单按灶头数量确定排风量是不适当的。
1.3 以烟罩的大小来确定风量
以烟罩下沿和灶台之间的迎风面积和迎风速度的乘积来计算风量较为合适。排风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L烟罩迎风面的长度 (烟罩两端长度以及双面进风另一边长度也应计算在内) (m) ;
h1灶台高度 (m) ;
h2烟罩下沿高度 (m) ;
Vx迎风速度 (m/s) 。
灶台高度按0.8 m计算, 烟罩下沿高度一般按1.9m计算。迎风速度按0.5 m/s左右选取。大量实践证明, 集烟罩的迎风面每米长按风量2 000 m3/h左右, 具有较理想的通风效果。
烟罩应尽可能靠墙布置, 以减小迎风面积, 避免风量过大。
厨房排风应避免大量的空调空间内的空气被抽排。需要通过自然补风和机械补风来避免。无论是自然补风还是机械补风都要考虑新风通过的路径, 避免死区, 以利于室内污染空气的抽排。机械补风要通过风管和送风口进行, 管路系统不可复杂, 同时避免局部风速过大。新风补充量以排风量的70%~80%为宜。
因厨房换气量较大, 厨房内设置空调没有效果。通过抽取前厅少量的空调空气以喷口的形式直接使厨师处于风浴中, 可以改善厨房内夏季高温、炉灶的烘烤给厨师造成的恶劣工作环境。
2 烟囱效应
较高建筑的烟管或建筑风井因气体密度不同具有不可忽略烟囱抽吸效应, 其抽吸力与高度和气体密度差有关, 其大小表达为:
式中, h集烟罩进口至风管排出口的垂直距离 (m) ;
ρ1室外计算温度下的大气密度 (kg/m3) ;
ρ2风管内热空气密度 (kg/m3) ;
g重力加速度 (m/s2) 。
下面对热空气浮升力作概略计算:
按GB 184832001《饮食业油烟净化标准》, 一般灶头产生的热量Q=1.67105 k J/h, 由于厨房的炉灶平均使用率在70%左右, 考虑到风管的沿程散热, 扣除15%左右, 平均单个灶产热量q=1.0105 kj/h。
空气温升按下式计算:
式中, ΔT空气温升 (℃) ;
Cp空气定压比热 (k J/kg℃) ;在空气温度80℃时, CP=1.009 k J/kg℃;
V排风量 (m3/h) ;V=2 000 m3/h;
ρ空气密度 (kg/m3) ;ρ=1.0 kg/m3;
则空气温升ΔT=1.0105/ (1.02 0001.009) =50℃。
通过调查, 夏季厨房室温为30℃, 因此, 排出烟气80℃, 在此温度下空气密度ρ2=1.0 kg/m3;室外计算温度30℃, 空气密度ρ1=1.165 kg/m3。
密度差ρ1-ρ2=0.165 kg/m3。
冬季, 厨房为室温10℃, 排出烟气60℃, 空气密度为1.06 kg/m3;室外计算温度5℃, 空气密度ρ1=1.28kg/m3;密度差ρ1-ρ2=0.22 kg/m3。
因此, 一般垂直高度的浮升压力ΔH=g h (ρ1-ρ2) ≈1.9 Pa/m左右。
3 风机压力有效性
风机厂家提供的压力数据大多是全压值。工程设计中以风机全压作为设计依据, 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一般厨房排风机作为系统的终端设备, 风机的出口排向大气, 其动压不可利用, 全部以射流的形式损失掉。应该以风机的有效压力作为设计通风工程系统的依据。已知全压值应扣除出口动压值以便可得到有效压力。
出口动压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ρ空气密度 (kg/m3) ;
v气流速度 (m/s) ;
V风量 (m3/s) ;
s风机出口面积 (m2) 。
通风工程中常用前向多翼离心风机因风量大蜗壳较小, 具有较大的出口风速, 出口动压可达全压的30%, 后向离心风机的出口风速相对小些。
为了减小风机出口动压损失, 风机出口设置渐扩风管可以将出口动压予以回收, 渐扩风管的扩张角度应<15°。
4 厨房排风的温度对风机性能的影响
风机性能参数是在大气压101 325 Pa, 大气温度20℃, 相对湿度50%的标准状况下试验得到的数据。由于厨房的炉灶、蒸锅等热源的影响, 排出的气体温度远高于大气环境温度, 在夏季可达80℃左右。温度的变化显著影响风机压力和风量。
4.1 对风机压力的影响
对风机压力的影响数据统计:
式中, P2风机实际压力 (Pa) ;
P1风机标准状态下压力 (Pa) ;
T排出气体温度 (℃) 。
本文已经计算, 夏季排出空气温度80℃左右, 冬季排出空气温度60℃左右。风机压力变化:
由于排出烟气温度的影响, 冬季风机压力下降12%, 夏季风机压力下降17%。
4.2 对厨房排风量的影响
因空气密度的变化, 风机的质量流量发生了较大变化, 即实际厨房的通风量发生了很大变化。风量变化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 ρB标准空气密度 (kg/m3) ;
ρT热空气密度 (kg/m3) ;
GB标准空气质量流量 (kg/h) ;
GT热空气质量流量 (m3/h) 。
夏季排出空气计算温度80℃, 查得空气密度ρT夏=1.0 kg/m3;冬季排出空气计算温度60℃, 查得空气密度ρT冬=1.06 kg/m3。
与风机标准状态ρB夏=1.2 kg/m3的风量相比, 质量流量比为:
因此, 在烟气温度的影响下, 风机排风量夏季下降17%, 冬季下降12%。
5 厨房排风用风机的选型
在厨房油烟排风系统中, 多数风机在净化器的下游。当油烟通过风机时, 对其的性能、功能都有较大的影响。对油烟污染的适应性成为风机选型的重要因素。
前向多翼型风机叶轮对油烟积垢较为敏感。容易在叶轮上积灰, 积灰的位置在叶片的前缘和叶片的深弧形流道内, 从而破坏了叶轮流道的型线和阻塞进风。风机经过短期运行后风量和压力会大大下降, 甚至导致风机功能的失效。
后向风机叶轮叶片大、数量少, 积灰对叶轮影响较小。叶轮流道长且缓慢扩张, 比较符合污染物流动方向, 因而叶轮积灰也较少。该风机叶片稀疏的结构便于清除积垢。
笔者认为, 一种无蜗壳的后向风机箱更适合厨房油烟排风, 可靠性高、压力稳定, 无需拆除风机, 打开箱门即可进行清除油垢等维护。采用电动机直接驱动风机叶轮比皮带传动有更高的可靠性。采用高绝缘等级、高防护等级的电动机, 以保证高温、高湿、高油污污染的环境长期安全可靠地工作。
在厨房通风设计时, 除了要考虑一般通风的因素外, 还应该注意厨房通风的特殊因素, 以便得到更切合实际的工程设计。
摘要:针对饮食业的厨房排风, 讨论了几个在通风系统设计中对风量、压力等影响较大而又常不被注意的问题。以期对酒店厨房通风的设计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厨房通风,油烟,风量,压力
参考文献
[1]陆耀庆.供暖通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
[2][德国]B.埃克.通风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2
[3]GBJ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4]GB18483—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饮食业油烟净化标准.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