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2
1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精选9篇)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第1篇

从诗歌风格上看,亮适的诗取材广泛,其中蕴含着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他曾三次出塞,写下许多反映边寒生活和战争场面的作品,这些诗歌大多是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起笔,其诗慷慨悲壮、气象雄浑,而且思想深刻。

而岑参的诗歌则大多抒发保国安边的豪情,有的是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善战,而更多的则是描绘边疆奇异风光,以及当地的生活习俗。他的诗作以 “奇壮”著称,追求语奇、意奇。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第2篇

盛唐自李白、杜甫之外,岑参以其边塞诗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岑参两次出塞达六年,深刻的牛活体验和亲身阅历使他写出了许多斑斓光辉的边塞诗。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奇情壮采、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归结其诗风的形成原因,首先归结于盛唐开明的政治环境,其次是盛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的文化气象,再是岑参两次出塞丰富独特的经历以及他个人对外部环境独特的关注与理解四方面。在边塞诗诗风特点上,岑参的边塞诗又可具体概括为“壮”“奇”两大代表特色。“壮”如:壮烈的志向,主要表现在诗人建功报国的壮烈志向与宏伟抱负。壮伟的形象,表现在诗人笔下的众多雄壮、威武的.边庭健儿形象。

以及深邃旷远的壮阔意境,奋发向上,乐观执着,坚定不移的豪壮格调等。“奇”如:题材奇异,道人之所未见,叙人之所未闻,描写西域独特的景观,民俗,音乐舞蹈等。构思奇巧,立意构思新奇,出人意表,意象独造,充满奇思妙想。表现手法奇特,如想象奇异,修辞于法奇特,细节神奇等。语言奇异,如炼字奇,将口语运用到诗中,造语奇警等。另外还有诗体新颖,调、韵奇特的特点,岑参的边塞诗作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他的诗在《岑嘉州诗集》中三百六十首,其中约五分之一是在河陇、安西、北庭时所,这些诗歌题材广泛,以他独特的创作和审美给边塞诗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强的传播意义,并且对于以中原文化为丰的唐文化中沉淀的民族心态也有很重要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体验不熟悉的边疆事物、异域情调的途径,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相瓦理解。其次岑参边塞诗中豪迈慷慨,奔放昂扬,乐观积极的阳刚之气,对于盛唐文化审美情趣向壮美的转化具有直接的影响。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第3篇

一、岑参早期诗歌选材特征

岑参在早期时多创作写景诗。诗人早期隐居在嵩山,读书之余,畅游在山水林泉之中。这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经历,养成了诗人善于观察事物捕捉事物特点的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独特的感受力。这种生活环境决定了诗人诗歌创作的内容,同时也影响了其诗歌的风格。

其间诗歌选材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取材于自然景物,另一种是选用地名。岑参的诗歌选材特征使他早期的诗歌呈现出清幽、雅致的风貌。辛文房说“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2]这一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1、绚丽多彩的自然意象

岑参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到处都是富有情感的景物,包括清幽的竹林,洁白的云朵,鸣叫的秋蝉,快乐的小鸟以及美丽的花朵等。这些意象构成了岑参早期诗创作选材特征的自然美,岑参尤为钟爱“云”、“鸟”和“花”这三个意象,并在他的诗作中多次运用。如:“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巩北秋兴寄崔明允》),秋风飒飒、朝霞满天,辽阔壮美的景色浮现于读者眼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在《丘中春卧寄王子》中岑参写道:“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竹林的深处传来悦耳的鸟鸣声,春花已谢露出绿意盎然的山峰。“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寻巩县南李处士别居》),屋舍在青青的桑叶的遮掩下若隐若现,随风起舞的芦花与垂钓的小船交相辉映,它们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清丽的田园风光图。正是这些“云”、“鸟”以及“花”的意象为我们呈现了岑参早期诗歌选材的自然美。

2、选材新颖,地名入诗

岑参早期的诗歌还有一个突出的选材特色就是以地名入诗。这在他的诗歌早有以地名入诗的情况,例如:《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中写道:“月出潘陵尖,照见十六峰”,高高的月亮挂在潘陵尖,在月光的照耀下可以看到十六峰。以“潘陵尖”这一确切存在的地名对泛指的“十六峰”丝毫不觉突兀。诗中还写道“火点伊阳村,烟深嵩角钟”,以“伊阳村”对“嵩角钟”以实际村名与嵩山上的古钟相对,想法奇特。可见岑参早期诗歌以地名入诗运用的还不够完美,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会把地名与景物相对而言欠缺工整,而且有些地名是泛指的地名。

二、边塞诗受选材特征的影响

岑参早期这种倾情于自然景物和爱用地名的选材特征影响了其边塞诗的选材特征,正是这样的选材风格使他区别于唐朝的其他边塞诗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边塞诗。

1、多姿多彩的自然意象对边塞诗的影响

岑参早期的诗歌喜爱用自然景物入诗,这一选材的偏好影响了他的边塞诗选材,使他在边塞诗创作时选择了与其他边塞诗人不同的选材风格。比如,岑参和高适都以边塞诗著称,然“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3](《唐音癸签•卷五•评汇一》)。高适的诗歌多描写边塞发生的事情。而岑参的诗歌则“尚巧主景”,“尚巧”意为崇尚奇巧。由此可见岑参早期诗歌创作中就钟情自然景物的选材特征一直延续到了他的边塞创作时期。

岑参生活在边塞时诗中大多是对边塞奇丽壮美的自然风景的描写。例如,在岑参著名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选取了“云”这一意象,诗中是这样写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沙漠结冰百丈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离别在即连天上的云也知人心意那般惨淡,传达诗人对离别的伤感之情。在《送李别将摄伊吾令充使赴武威便寄崔员外》中云:“马急行千里,鸟飞向五凉。”,就是对“鸟”意象的运用。在自然景物中岑参对“花”意象尤为偏爱。岑参的诗中具体写出花名的就有八种之多,计有桃花、梨花、梅花、菊花、优钵罗花、荷花、蜀葵花、苜蓿花。

2、新颖别致的地名意象对边塞诗的影响

岑参的边塞诗歌还有一个突出的选材特色就是以地名入诗,这是对他早期诗歌以地名入诗的选材特色的一种继承。但是他早期诗歌对地名入诗的运用还稍有欠缺,等到边塞诗创作时就已经运用的很成熟了。《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这首诗中地名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这一首诗就出现了六个地名,“桂林”对“武城”,“花门”对“叶河”,“鱼龙川”对“鸟鼠山”,这三组对仗都极为工整。尤其是第三组“鱼龙川”对“鸟鼠山”,“鱼与鸟”跟“龙与鼠”都是天上的飞禽对地上的走兽,川对山正好是水与土相对,而这“鱼龙川”和“鸟鼠山”是确实存在的地方,并不是诗人凭空捏造的,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地名的运用能力炉火纯青、游刃有余。

三、好奇的性格对后期边塞诗的影响

岑参早期的诗歌中“奇”的特色表现的不够充分,而到了边塞时期“奇”的特色得以充分发展。岑参隐于嵩山的生使他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也比常人更为仔细,从而养成了诗人好奇的性格。塞外的景色对于岑参这个南阳人来说是那么具有视觉冲击力,他从这些景物中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美丽。因此岑参好奇的性格在其边塞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诗歌“奇”的特色更为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奇壮的景色

岑参边塞诗之奇表现在他对边塞风光的描写上。诗人初见火山时写的那首《经火山》:“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气蒸塞空。”那火山的烈焰高的能烧到天边的云彩,灼热的气浪好似要把广漠的塞空蒸熟。后又著有《火山云歌送别》两首诗将火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尽的威力描绘了出来。

2、奇异的构思

岑参经日常生活极为平常的事情及道理运用精巧的构思给人带来新奇之感。《日没贺延碛作》运用浅显易懂的“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语句来阐释了时间易逝的道理。化难为简的同时意味犹存,从这一点来看这首诗称得上构思奇巧了。

3、奇特的想象

岑参的创作不落俗套,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都盛开了,将一场大雪比作春天梨花的开放实在是奇。清朝的方东树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曰:“忽如一句,奇才、齐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

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4]边幕生活激发了诗人昂扬的斗志,再加上边地奇丽的风光,成就了岑参边塞山水诗。“奇”是岑参最突出的特色,这一特色为岑参从诗坛上争得了一席之地。通过选材特征、个人性格特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岑参诗歌的发展变化,体会岑参诗歌风格形成的过程。

摘要:本文从岑参早期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意象、新颖别致的地名意象两个方面着手论述岑参早期诗选材创作对其边塞诗的创作产生的影响,岑参早年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好奇的性格,这一性格促使他在边塞诗创作时追求构思奇、想象奇和景色奇。这些成就了岑参的边塞诗,使他的边塞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

关键词:岑参,早期诗歌,边塞诗

参考文献

[1]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448.

[3]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43.

试论岑参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第4篇

一、岑参边塞诗的写作背景

岑参生活的年代恰是唐王朝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向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的衰落时期过渡。唐王朝承六朝及隋之遗绪,开百年盛世,为整个唐代人文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隋以来的南北统一,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动荡,融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灵秀铸造出了一个积极进取,追求功名与事业的英雄主义时代。那是一个文化昌盛,尊重知识与文化,鼓励个性张扬的时代。知识和才华成了封建士子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正是这个时期,唐王朝积极开土拓疆,自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候君集灭高昌后的一百多年里,唐先后与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大食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到了玄宗时代,唐、蕃西域之争更为激烈,无数文臣武将投笔从戎、效命沙场。就在这样一个英雄辈出,大师泰斗映照文坛的时代,孕育了岑参——这样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二、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1. 精神美。正是由于唐前期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可能性的时代,诗人们都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建树。有了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自己心灵的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大气磅礴般撼人心魄。岑诗几乎每篇、每字之间均有这种精神充塞,“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等。

2. 意境美。唐诗高度的成就,就在于提出了“境”或“意境”。而岑诗的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意境之美。如《走马川奉送出现西征》一首,为烘托将士出征前的豪迈慷慨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不是直接写将士的精神面貌,而是极力渲染和夸张环境的恶劣,以反衬人物。莽莽黄沙,寒风怒吼,展现出西域绝塞的画面;“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又“幕中草檄砚水凝”句,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这一系列的大背景的画龙点睛与细微处的精雕细刻共同勾勒出了将士出征的极端艰苦,由此巧妙地烘托出了将士无畏的英雄气概。

3. 音乐美。我国古代的诗,一直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唐诗一方面继承了南朝讲究诗律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受了西域音乐的影响,尤其注重声韵和格律,岑参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岑诗不只局限在形式上讲究韵律,而且贵在以感情的起落沉浮,赋予其诗节奏的铿铰有力。声音到处感情到,朗朗上口,又韵味无穷。读来如行云流水,令人荡气回肠,击节赞赏。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两层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

4. 语言美。岑诗的语言之美是其诗之美的又一特征。概括地说,其诗语言特征在于平中见奇。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之处,但又在平中见奇,句句精练传神,且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读来真有点李白所谓“清水出芙蓉”那种朴素无华而丽质天成的感觉。这种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感情真挚。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碛之作》);又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戏问花门酒家翁》)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而又格调诙谐幽默。且岑诗的语言之美还在于含蓄深远,令人具遐思不尽之妙,而这种句子每首皆有。

5. 个性美。诗歌是自由心灵的书写,必须有个性。唐代诗人李白等皆是具有高度个性的诗人。反映到诗作之中,就成了他们诗歌的个性之美。岑参的诗素以“雄奇”著称,这便是其诗独特的个性美。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刘大魁言,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另外,岑诗之所以“雄奇”应来源于他所亲历的边塞生活。大西北雄浑、寥廓、苍茫的天然境界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大大开拓了诗人的胸襟,加上他那饱含热情、积极进取的精神世界,状美、瑰丽的诗句就随着诗人的感触喷涌而出了。因此,“雄奇”之美才是岑诗的真正个性,才是岑诗带给我们的最美之处,也是岑诗被称为唐诗边塞诗顶峰的原因所在。

岑参边塞诗特点原因 第5篇

岑参当时很受封常清的赏识,因此诗作中有不少是歌颂封常清的战功的。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投,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摄,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就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形成有声有色的交响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下面这首大作,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也是岑参边塞诗中最为人称道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光的描写,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十分引人注目。如描写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

《首秋轮台》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氊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此诗作于公元756年初秋,岑参是年40岁,在西域北庭已度过三年时光,他应该是已经做好了返回内地的准备,因此,诗歌短短五言八句,似在总结西域生活,使人读来即可感受西域之生活情形。 如:诗人描写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环境,屋内的陈设生动形象,使人感觉历历在目:

《玉门关盖将军歌》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

如:描写当时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这些都是习惯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

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

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赵将军歌》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唐代开始,边塞战和成为诗歌常见的主题。诗中既有描写西域地方风光景观,又展现兵戎征战的场景。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诗中的“楼兰”故地“月窟”借指极西之地;“蒲海”,就是蒲昌海,是罗布泊的旧名,这是唐诗中少见的直接写到罗布泊附近情况的诗篇。

岑参因其“官二代”的出生和他的人生经历,自有一种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他十分善于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情意深厚,深受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逢入京使》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轮台即事》

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

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描写旅人远走塞外,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悲凉中更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又有“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样的写景佳句,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北庭作》

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

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春岑参由北庭赴凤翔前。当时岑参39岁,与《行军二首》诗为同年作。这时的心情表现出岑参作为一位诗人,其浪漫豪情已逐渐消失。

《行军二首》

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

一朝逢世乱,终日不自保。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第6篇

邱 燕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1)

摘要:高適、岑参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描写了雄奇的边塞风光、火热艰辛的军旅生活,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激起人们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向往。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依然会让人触摸到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高適、岑参;爱国精神;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Appreciation of Gao Shi and Cen Sen’s Frontier Poems in Ideology Contents and Art Styles QIU Yan(Pingdingshan Industrial College Of Technology,Pingdingshan,Henan,467001)Abstract:The core of the prosperous Tang’s frontier is the patriotic spirit that a nation relies on for existence.It is the true portrayal of the poet’s profound spirit world,vehement life pursue and fiery patriotic feeling.Gao Shi and cen Sen were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the frontier poem faction”.with a kind of fresh and lively life content and vivid art style,they described a grand frontier scene and the arduous army life ,overflowing the matchless pillion to the grand rivers and mountains in our mmotherland,and arousing people’s passion and yeam to the frontier.Today,re-enjoying these immortal Psalters will still make people feel these immortal souls ,sigh with its hero energy and feel inspired by the clinging enterprising spirit.Key words:prosperous tang’s frontier poem;cao Shi;Cen sen;patriotic spirit;ideology content;art style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地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唐代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又有着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一些诗人主动入幕、游边、使边,去接受战争的洗礼。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1、高適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高適与岑参齐名,风格相近,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出类拔萃的边塞诗人,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边塞立功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曾两度亲临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切体验,写下了大量边塞诗。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气势雄健高昂;悲壮之中透着宏浑与感慨深沉。语言质朴精炼,措辞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用古体,却又多借助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诗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精神,表现出高適对刀马生涯的歌颂和向往,以及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现在让我们来赏析这首《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颻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首诗作于开元26年(738)。全诗以浓缩的笔墨,生动地反映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既有对戍边军士浴血苦斗、死节不顾勋的高尚品格、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军中苦乐不均、戍将不得其人的讽刺;既肯定了男儿当驱马走天下,倚剑对风尘,又同情战争给征人思妇造成的痛苦。出于忌讳,诗人用“汉家”、“汉将”喻“唐朝”、“唐军”。首两句“烟尘在东北”、“辞家破残贼”,点明战事的地点和起缘。

三、四句,写唐军声威。“摐金伐鼓”“ 旌旆逶迤”写行军场面,阵容恢宏,用浩大声势烘托主将的骄气,为败绩的结局埋下伏笔。七句中,一个“飞”字凸现了军情的十万火急,告急的“羽书”从“瀚海”(即沙漠)飞传而来,八句“猎火照狼山”写敌军正气焰嚣张地践踏塞土,来者并非是“残贼”。接下八句写战斗的惨烈和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军的惨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主题:正当军士们阵前浴血奋战时,戍将们居然在军帐中寻欢作乐,荒淫无忌!这种尖锐的矛盾造就了唐军的必然失败,教训是惨痛的!在谴责戍将的同时,诗人对广大军士寄予无限同情:“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读到这里,让人悲咽无语!征人远戍日久,与家人相见无期,远隔绝域的城南少妇也只能是日夜悲愁,柔肠寸断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军士们血染白刃,捐躯沙场,从未想到个人荣禄,这不正是对军士们的悲悯和礼赞吗?至此,诗人把笔锋指向眼前的戍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怀念昔日体恤军士的飞将军李广,暗示今天无李广!这是对骄奢失职、腐败昏庸的戍将的愤烈谴责!这悲壮淋漓的结句,使全诗的思想意义,顿时豁然开朗,重若千钧,震撼人心!

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打破了一般的边塞诗或描写民族矛盾、或表现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题材格局,另辟蹊径,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苍凉绝漠的自然环境,激烈紧张的战争气氛,戍边军士复杂的心理活动交织到一起,形成了全诗宏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来注重写军中矛盾。全诗的主题:不但谴责了唐军将领在强敌面前骄傲轻敌,而且鞭挞了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荒淫无忌,骄奢淫逸,不恤士卒,造成战争失败,丧师辱国,使无数军士流血牺牲,苍凉悲壮的教训惨痛地警示着后人!同时,面对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诗人流露出忧国爱民之心。

从艺术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强烈而鲜明对比手法:如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肃杀凄凉形成对比;军士的浴血奋战、效命死节和将领荒淫无忌、怙宠贪功形成对比;用汉朝体恤军士的飞将军李广和肆虐士卒的唐将领形成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全诗多用律句,又有不少对偶句,吸收了近体诗的优点。每四句换韵,平仄相间,蝉联而下,抑扬起伏,跌宕奔放。从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和艺术表现的完美方面看,既是盛唐歌行体名篇。高適的边塞诗,多数是根据自己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吟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所以殷璠称赞高適“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2、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与高適不同的是,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主题更为突出,更为强烈,突破了他人以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为主题的传统格局。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岑参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他常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部人”来勉励自己,报效国家。因而,他一生中五次入边幕,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边塞的军旅生活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边塞风物、西域俗情,在他的笔下顿生奇异瑰丽,诗情喷涌,流动着神韵,热情加以歌颂。他的诗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上,岑诗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夸张合理,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之中带着悲壮峭拔。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练”,语言明丽清秀;“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和“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异景瑰奇,引人神往。岑参的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歌”一“行”:

2.1:奇异壮丽的边塞风景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一,在于诗人善于以广漠边塞的山水风物作为歌咏的意象,构设奇异壮丽的意境,来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句句咏雪,开篇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胡地已是满天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来喻雪,把朔风严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来传感大雪纷飞的意境,清新诱人,可谓妙笔生花,读之无不叫绝,不愧为千古佳句。“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由于诗人对祖国山河有着深沉的爱,才能精巧构思、浪漫想象。这明丽清秀的语言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也给荒凉绝域中人们平添了多少温馨的希望!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黪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里的描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白的色调和暖红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反衬,相映成趣;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一静一动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凸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以景结情,含蓄委婉。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友人,只有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仿佛在述说着一段魂牵梦绕的离情。至此,诗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绵绵无期、悠悠不尽的千古艺术品味空间。在这首诗中,诗人由“雪”而开篇,由“雪”而归结,“雪”的意象细腻而有气势,鲜明而有色彩,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感受力。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实为边塞诗中的上乘之作。

2.2:激昂慷慨的爱国豪情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二,在于抒发了诗人的爱国精神。即是抒写了戍边将士捐躯卫国的浩然正气;抒写了诗人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与其它诗人相比,岑参的边塞生活最长。在“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的艰苦岁月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因而诗中也常反映出思乡思亲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就是这种真情的动人刻画,内心活动挖掘得细腻而深刻。但是,岑参能够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对祖国的爱心系在一起,“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这种为理想和抱负执著追求的精神是他人所不及的。赏析他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开篇“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烘托大军压境;一个“吼”字,写出了“风”呼号咆哮,把“大如斗”的石头刮得满地乱走,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一场即将展开的激烈战斗的紧张气氛跃然而出,这种反衬和夸张手法,太有艺术感染力了!接下来笔锋一转,写对方。“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用“马正肥”写匈奴剽悍强劲;用远的处的“烟尘飞”写匈奴进犯之急。描写精炼,让人回味无穷。“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在此严寒漆黑之夜,足见军情之紧急;“戈相拨”,不时发出的兵戈相碰的铿锵之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支军纪的森严、号令严明的英勇军。“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加上上面“风头如刀面如割”, 极力夸张渲染边塞大漠中环境和气候的恶劣,令人望而生畏,夜行军之苦是不言而喻的,烘托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同时,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之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难道不是一支无敌的军队吗?紧接着“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洋溢了己方必胜的喜悦之情和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

3、结语

盛唐边塞诗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爱国精神,是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的团结统一,执著追求并献身于理想事业,慷慨报国,建功立业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代代承递,薪火相传,才使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来虽屡遭外患的磨难,但始终仍能生生不息,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从不朽的盛唐诗篇中走出来,融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的时候,当我们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的时候,当我们奋力开发建设大西北、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无论是诗人描绘的奇异的边塞风光,还是抒写火热的军旅生活和恢宏而残酷的战斗场面,从更深层来说,无疑都是诗人慷慨昂奋的人生追求和炽热的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不能割断民族文化的血脉,而应当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我们仔细审视眼前这个社会上泛滥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世风时,难道我们还没有感受到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是多么需要民族的先进的文化思想的“奶酪” 的补养吗?当我们追寻盛唐边塞诗人们的足迹去感受那塞外的羌笛悠悠,大漠的孤烟缕缕,楼兰的胡笳慢慢,蓟门的风沙茫茫的时候,依然会让人触摸到了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

参考文献:

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第7篇

金戈铁马疆场事,谤谏谗言宫院来。

经纬崇文太祖训,安平抑武庶民哀。

简析岑参诗歌的边塞风情 第8篇

边塞诗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 至唐朝, 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萌芽期、发展期和兴盛期。盛唐也是边塞诗发展的鼎盛时期, 呈现出边塞诗本身独有的“豪迈悲壮”的风格与“雄奇瑰丽”的特色。而岑参的边塞诗,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又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为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诗歌史上大放异彩。根据《全唐诗》收集的数据, 岑参的边塞诗歌约有75首。细细品读, 诗歌中蕴涵浓郁的边塞风情,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壮丽奇特的边塞风光;

(2) 地域色彩浓郁的风俗人情。

1.1独特审美个性下的边塞风光

岑参的边塞诗, 具有较强的地域写实性, 大都是他的真实见闻, 亲身感受。

他的边塞诗是在继承前人边塞诗悲壮豪迈的风格上开创出自己的“雄奇瑰丽”特色。岑参诗中能充分显示这种风格的作品有很多, 其中有几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如《天山雪歌, 送萧治归京》, 此诗写雪之崔嵬, 风之狂大, 对雪景做了较完整的构思, 思维缜密, 意象奇丽。读此诗首先着眼点是“天山雪”, 既然描写的是天山之雪, 那么雪之崔嵬与山的雄伟应当结合在一起, 才能显出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的魅力。诗以雪起, 又以雪结。起得气势雄壮, 结得浑厚情深。

其次, 岑参边塞诗中往往会构造出一类英勇形象, 例如视死守边的戍卒, 战死沙场未得封侯的边将等等, 唤醒了我们的伦理道德精神, 激起我们的情感:有爱, 有憎, 有同情, 有愤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营造昂扬战歌、奇丽画卷的代表作。这首诗的特点是奇丽而壮烈。先写奇景后写战争之壮, 前者为后者营造环境氛围, 更加烘托出战士的昂扬。通过描写风吹如刀割;汗气、砚水、旋即凝结, 这两种实景, 突出边塞之寒。诗人写风沙之奇和边关之寒, 同时也写征人生活之艰和战争的昂扬气概。在这个风怒吼、沙入天、气温极低的环境中, 边关将士勇猛无敌, 誓死保卫边疆, 他们的飒爽英姿在冰天雪地之中更加崇高。

此外, 西域地区气候变化多端, 多变的气候使得边疆地区之上有严寒之壮美, 更有“炎热”之奇异。岑参有几首诗中都写到了火山热海这些名词。如《火山云歌、送别》《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 其地苦热无雨雪, 献封大夫》《热海行, 送崔侍御还京》等等。

正是因为这些景色风物之奇异壮美, 构成了整个边塞风光“壮丽奇特”的总特征。

1.2地域色彩浓郁的风俗人情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很多风俗习惯各异的民族。总括岑参笔下的“边塞特有风情”主要表现为五点:语言、饮食、习俗、服饰、居民与音乐舞蹈。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胡地民俗文化的民族风味与地方色彩, 在岑参诗中有了全新的诠释, 并传达出了这种文化带给自己的奇特感受。如《轮台即事》中诗人就记载道:“蕃书文字别, 胡俗语音殊”诗人只用了寥寥两个“别”和“殊”就传达出了西域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异域文化特色。又如《奉陪封大夫宴, 得征字, 时封公兼鸿胪卿》里有一句:“座参殊俗”说的也是语言之不同。

唐代西域居住的少数民族, 多以狩猎和游牧生活为主, 开阔的地理环境加自民族传统的影响, 形成他们豪爽、粗旷的性格特点。日常饮食则以酒肉、奶制品为主。岑参诗作中很多句子都写到了他们饮食习俗之奇异。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到:“混炙犁牛烹野鸵, 交河美酒金叵罗。”《玉门关盖将军歌》中:“灯前侍婢泄玉壶, 金铛乱点野酡酥。”等句展现的就是边庭酒宴之中洋溢的浓郁异族生活气息。

西域各族人民的服饰是颇具鲜明的民族特征的。《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金铤歌》诗中细腻地描绘了一位身材窈窕, 容貌娇美的美女, 如莲花旋转, 如舞飞雪, 如起旋风。身上穿着轻薄而华美, 罗衣上用金线绣着华美的花卉, 优雅逼人。另一首诗《胡歌》中也有这么样的描写, 服饰精致而华美, 异域味儿十足。

唐代流行的乐器有二十多种, 其中有大部分乐器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过来的。如“琵琶、箜篌、羌笛、胡笳等等。岑参诗中记载了许多乐器舞蹈之名, 并细致描绘了它们的“音色之美”和“姿态之妙”。岑诗中描写舞蹈的代表作品是《田使君美人如莲花北铤歌》等作品。

无论语言也好, 服饰也好, 都是以人为主体的, 那么这些居住在西北边塞的人们又有怎么的特色呢?岑诗《玉门关盖将军歌》和《首秋轮台》中都写出了受游牧生活影响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居民们只能以毡为墙, 防雨避风保暖的真实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 岑参以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能力, 挖掘出了西域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浪漫之美”, 呈现出一幅幅雄奇瑰丽的画卷, 一曲曲民俗风情交融的乐曲。千百年后的今天, 我们再来读岑参的诗, 仍能感觉到那扑鼻而来的边塞风情, 浓郁、甘醇, 蕴含着无尽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姚春梅:论岑参边塞诗中的异域情调[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5 (5)

[2]阎旭东、景宏业:论岑参边塞诗景色描写的崇高美[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58 (3)

[3]姚春梅:论岑参边塞诗中的异域情调[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5)

[4]戴伟华:论岑参边塞诗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J], 文学遗产报, 1997

岑参边塞诗研究综述 第9篇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岑参与高适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02-02

作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岑参本人的身世经历,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到与他人的比较研究都有论文论述,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现在学术界都认为岑参是边塞诗人,殊不知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文人们并不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析论》[1]一文分析了岑参边塞诗人身份确定的过程。在唐朝时,岑参本人并不是自觉创作边塞诗的,只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创作而已,唐朝根本就没有形成现在所谓的边塞诗派。看唐人选唐诗的情况,十一部诗集中只有三部选了岑参的诗,而这三本中只有一本选了岑参的边塞诗,可见岑参的边塞诗在唐朝并不十分受关注。到了宋朝,由于陆游对岑诗的重视,推动了对岑参及其“边塞”诗的关注,对准确定位岑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等到元代,《唐才子传》开始把高适和岑参二人联系起来,但只是推崇他们诗中的风骨,并未认为他们属于边塞诗派。最早以“边塞”二字评定岑诗的人是明代的钟惺和谭元春二人,而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的确定产生质的突破最终是由清人完成的。可惜民国时期,岑参依然不受重视,直到“五四”之后十多年,文学史家才对岑参的边塞诗逐渐关注起来,现在的学术界也沿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

那么,既然岑参本人并没有自觉地为创作边塞诗而创作边塞诗,那他是在哪种情况下作下了这些“边塞诗”呢?主要是由于岑参曾两次出塞。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是中的体现》[2]说明了岑参两次出塞的不同情况。岑参出身官宦世家,但他本人却仕途不顺,三十岁才中举,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这个职务为从八品,官职低微,令岑参十分不满,于是渴望建功立业的他产生了出塞获得功名的念头。天宝八年,岑参隨高仙芝踏上了前往安西都护府的征途。此次出塞是不得已之举,充满盲目性,所以诗人充满了离愁与苦闷,这些情绪也体现在了他的诗中。天宝十年六月,岑参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和昔日的同僚封常清一起出塞,其雄奇壮丽的边塞诗风则形成于此时。关于这次出塞的诗共有三十三首,大部分是写封常清出征的情形,诗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塞外奇景,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气概。马力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3]一文也说明了唐朝边塞战争对岑参创作边塞诗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岑诗中对战争持肯定态度,二是对将帅战功的歌颂。

岑参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边塞诗,除了自身的经历之外,还接受了前人的影响。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4]提出岑参主要从两个方面接受前人:一是诗歌意象,二是情志的抒发。意象主要有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两类,自然意象如月、草、水、沙、风、山等,人文意象如城楼、驿站、胡笳、琵琶、乡梦、白发、书、酒、泪等,在遣词造句上岑参边塞诗也和前人之作极为相似。情志则有抒发征战久无归期之悲的,壮写军威的,写从军报国与建功之志的,写行役之艰与塞外荒寒,抒写别情的,有赞美主帅功业的。这些都为岑参的边塞诗增加了色彩。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5]一文则说明了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唐代边塞诗派的形成,为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形成营造了氛围;二是功名事业心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三是描绘对象的雄浑是促进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风格的客观原因;四是岑诗意境的奇特是风格形成的土壤;五是独特的意象群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并成熟的标志。与这篇文章相似的是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6],与前一篇相比,这篇的论点更为集中,认为岑参形成阳刚诗风的原因是因为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抱负和进取心,而诗中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咏别抒怀,全都大气磅礴,尽显阳刚之美。

这些原因都促使岑参的边塞诗有着属于个人的特色。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7]认为岑参的边塞诗中有着高度的思维一致性,体现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即“悲”与“壮”。据作者统计,岑参两次出塞共71首诗作,其中37首是表现“悲”的,34首表现了“壮”。“悲”具体是指诗人思乡与归隐,岑参两次为仕途出塞,离家多日,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难免会产生对仕途的厌倦。“壮”是指理想的光辉与边塞风光的奇美。虽然岑参的出塞充满了无奈,但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军中建功立业的风光都深深吸引着岑参,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边塞诗中。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8]则将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概括为“奇”:首先是奇景,即客观描写对象的奇;其次是奇意,即主观创作想象的奇;再次是奇语,即艺术表达手法的奇。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9]则把岑诗的“奇”概括为内容上,笔下的景物为“崇高”类型;格调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刚健、豪爽。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10]分析岑诗的豪迈情怀主要表现在:以身许国,战功边陲的政治热情;不为艰险,英勇奋斗的爱国激情;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英雄豪情。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11]一文则是针对岑诗中的异域风情进行论述。岑诗之所以给读者明显的异域风情之感,首先由于诗中迥异中土的物候特点,其次诗中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最后因为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而岑参创作的源泉是因为他五参戎幕的人生经历,立功沙场的昂扬精神,好奇的个性,再加上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力创作的氛围。与此文相似的是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12],但这篇文章认为岑诗因为描写守边将士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歌咏西北边疆风土人情,并且反映了一些重大的西域战事,故而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13]对岑诗的特点概括的比较全面。首先岑诗选奇材,题材新颖,丰富多彩。其次岑诗多奇语,以常字入诗,化为神奇。再次岑诗造奇境,境界深远,意象浓厚。最后岑诗有奇气,心性贯注,诗风奇逸。与之前这些整体分析岑诗的成果不同,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4]只针对一首岑诗进行分析,以小见大。作者认为,诗中三句一转韵以及长短句结合,造成了战鼓般急促的节奏和“骏马注坡”式的气势,同时展现了西域独特的帝里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诗歌后九句在前九句的基础上成功刻画了戍边将军的英雄形象。

nlc202309011538

同样作为边塞诗人代表的高适,经常会被和岑参放在一起比较。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16]、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17]等文章都是针对高岑二人的诗歌进行比较。其中王金萍的《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的总结比较详细全面。首先,文章选材和立意方面,两人都有悲凉、雄壮的特点,都描写边塞战事情景。但岑诗内容不及高诗广阔,思想不如高诗深刻,显得单一,缺乏高诗广阔视角和关怀黎民的情怀。其次,在诗歌的体式方面,两人都擅长七言古诗,古体、近体皆精,律诗、绝句也很出色。但是岑参在歌行体音韵、句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高适所缺乏的,岑诗形式的丰富多变与诗风的奇峭一致,二高诗则显得质朴遒劲,深沉浑厚。再次,在语言风格上,二人的诗都明白晓畅,甚至口语化,但在语句的锤炼上,岑参的诗歌还是更下工夫。最后在表现手法上,高诗诗歌的注意力不在自然景观而在于人,作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比兴手法不多见;岑诗多描绘边地奇景,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借事抒情。

边塞诗作为我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我国古代众多的政治、军事、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岑参的边塞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填补学术空白,为边塞诗的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

[1]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从历代宣誓的角度看岑参诗歌的接受》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边塞诗中的体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马立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

[4]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广西社会科学2008(9)

[5]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青海师专学报2008(4)

[6]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理论界2008(12)

[7]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安徽文学2008(12)

[8]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语文建设2010(9)

[9]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的奇峭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0]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3)

[11]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语文学刊2010(2)

[12]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新疆地方志2007(4)

[13]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长城2009(1)

[14]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西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课外语文2010(21)

[15]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之异同》青海教育2010(21)

[16]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7]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作家2008(24)

作者简介:王晔(1988-),女,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古代文学专业。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