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销活动总结商品范文第1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 第一条根据《价格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提价申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批发、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 第二条当《价格法》第三十条规定实施价格干预措施的情形消除后,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宣布解除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第三条实行价格干预措施应当遵循经济规律,有利于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有利于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价格总水平。 第四条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时,可以对下列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及服务实行提价申报和(或)调价备案。来源:考试资料网
(一)成品粮及粮食制品;
(二)食用植物油;
(三)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
(四)乳品;
(五)鸡蛋;
(六)液化石油气(政府制定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的除外);
(七)其他重要商品及服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前款范围内确定在本行政辖区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的具体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五条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时,下列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者应当按有关规定向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履行提价申报程序:
(一)面粉、大米生产加工企业;
(二)挂面、方便面生产加工企业;
(三)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企业;
(四)乳品加工企业;
(五)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政府制定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的除外);
促销活动总结商品范文第2篇
一、期限
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为期3个月。
二、目标
把握购物高潮,举办“超级市场接力大搬家”,促销**公司产品,协助经销商出清存货,提高公司营业目标。
三、目的
(一)把握圣诞、元旦以及结婚蜜月期的购物潮,吸引消费者对“接力大搬家”活动的兴趣,引导选购**产品,以达到促销效果。
(二)“接力大搬家”活动在a、b、c三地举行,借此活动将**进口家电,重点引向**国市场。
四、对象
(一)以预备购买家电之消费者为对象,以f14产品的优异性能为主要诱因,引导购买**公司家电,并利用“接力大搬家”活动,鼓舞刺激消费者把握时机,即时购买。
(二)诉求重点:
1.性能诉求: 真正世界第一! **家电!
2.s.p.诉求:
买**产品,现在买! 赶上年货接力大搬家!
五、广告表现
(一)为配合公司“**家电”国际市场开发,宣传媒体之运用,逐渐重视跨文化色彩,地方性报纸、电台媒体、电视节目选择,亦依据收视阶层分析加以考虑。
(二)以**公司产品的优异性能为主要诱因,接力大搬家s.p.活动为助销手段,遵循此项原则,对报纸广告表现之主客地位要予以重视。
(三)tv广告,为赢得国际消费者,促销欣赏角度并重,拟针对接力大搬家活动,提供一次30分钟实搬、试搬家录现场节目,同时撷取拍摄15〃广告用cf一支,作为电视插播,争取雅俗共赏,引起消费者的强烈需求。
(四)pop:布旗、海报、宣传单、抽奖券。
六、举办“经销商说明会”
为配合国际市场开发策略,并增加此次活动之促销效果,拟会同公司及分公司营业单位,共同协办“年末促销活动分区说明会”,将本活动之意义、内容及对经销商之实际助益做现场讲解,以获求充分协助。
七、广告活动内容
(一)活动预定进度表
注:“接力大搬家”日期定于圣诞前后,理由有二:
1.圣诞前后正是购货高潮期,应予把握。
2.圣诞前后,是目标市场顾客非常忙碌的时刻;交通必然拥挤,交通问题不易妥善处理。
(二)活动地区
在**国a、b、c三地,各择具备超级市场之大百货公司举行。
(三)活动奖额
1.“接力大搬家”幸运奖额
(1)a地200名,b地150名,c地150名,如下表:
表5-4 “接力大搬家”幸运奖地域分布
区 别 次 别
a地 b地 c地
首次抽奖 100名 70名 70名
二次抽奖 100名 80名80名
合
计200名150名150名
(2)以户为单位,每户限时相同,均为10分钟。
(3)每户10分钟,以接力方式进行。
2.“猜猜看”活动奖额
(1)完全猜对者一名,与搬最高额者同额奖品,同时猜中者,均分。
(2)附奖5位,最接近搬最高额者,每名赠**品牌家庭影院一套,超抽签决定。
(四)活动内容说明1.收件期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在a、b、c三地举行试搬,除选定之百货公司本身广为宣传外,并加以录像拍制现场,节目于**月**日8点档播放,借以宣传于观众了解活动内涵,同时剪录15〃cf“试搬”情况,做电视插播,广为宣传,刺激销售,增加回收件数。
篇二:家电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概念解说
营业推广促销活动策划书是企业在某一确定时间针对某项促销活动的整体运作和安排的计划性文书。
编写要点
营业推广促销活动策划书通常由促销目标、促销对象、广告表现、基本内容和预算分配等构成。
范
文
x家电公司现场促销活动策划书
一、期限
自x年x月x日起至x年x月x日止,为期3个月。
二、目标
把握购物高潮,举办“超级市场接力大搬家”,促销x公司产品,协助经销商出清存货,提高公司营业目标。
三、目的
(一)把握圣诞、元旦以及结婚蜜月期的购物潮,吸引消费者对“接力大搬家”活动的兴趣,引导选购x产品,以达到促销效果。
(二)“接力大搬家”活动在a、b、c三地举行,借此活动将x进口家电,重点引向x国市场。
四、对象
(一)以预备购买家电之消费者为对象,以f14产品的优异性能为主要诱因,引导购买x公司家电,并利用“接力大搬家”活动,鼓舞刺激消费者把握时机,即时购买。
(二)诉求重点:
1.性能诉求: 真正世界第一! x家电!
2.s.p.诉求: 买x产品,现在买! 赶上年货接力大搬家!
五、广告表现
(一)为配合公司“x家电”国际市场开发,宣传媒体之运用,逐渐重视跨文化色彩,地方性报纸、电台媒体、电视节目选择,亦依据收视阶层分析加以考虑。
(二)以x公司产品的优异性能为主要诱因,接力大搬家s.p.活动为助销手段,遵循此项原则,对报纸广告表现之主客地位要予以重视。
(三)tv广告,为赢得国际消费者,促销欣赏角度并重,拟针对接力大搬家活动,提供一次30分钟实搬、试搬家录现场节目,同时撷取拍摄15〃广告用cf一支,作为电视插播,争取雅俗共赏,引起消费者的强烈需求。
(四)pop:布旗、海报、宣传单、抽奖券。
六、举办“经销商说明会”
为配合国际市场开发策略,并增加此次活动之促销效果,拟会同公司及分公司营业单位,共同协办“年末促销活动分区说明会”,将本活动之意义、内容及对经销商之实际助益做现场讲解,以获求充分协助。
七、广告活动内容
(一)活动预定进度表
注:“接力大搬家”日期定于圣诞前后,理由有二:
1.圣诞前后正是购货高潮期,应予把握。
2.圣诞前后,是目标市场顾客非常忙碌的时刻;交通必然拥挤,交通问题不易妥善处理。
(二)活动地区
在x国a、b、c三地,各择具备超级市场之大百货公司举行。
(三)活动奖额
1.“接力大搬家”幸运奖额
(1)a地200名,b地150名,c地150名,如下表:
表5-4 “接力大搬家”幸运奖地域分布
区 别 次 别
a地 b地 c地
首次抽奖 100名 70名 70名
二次抽奖 100名 80名80名
合
计200名150名150名
(2)以户为单位,每户限时相同,均为10分钟。
(3)每户10分钟,以接力方式进行。
2.“猜猜看”活动奖额
(1)完全猜对者一名,与搬最高额者同额奖品,同时猜中者,均分。
(2)附奖5位,最接近搬最高额者,每名赠x品牌家庭影院一套,超抽签决定。
(四)活动内容说明
1.收件期间:自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在a、b、c三地举行试搬,除选定之百货公司本身广为宣传外,并加以录像拍制现场,节目于x月x日8点档播放,借以宣传于观众了解活动内涵,同时剪录15〃cf“试搬”情况,做电视插播,广为宣传,刺激销售,增加回收件数。
篇三:商场促销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沃尔玛由一个乡镇小企业壮大为一个世界皆知的“零售帝国”.并逐步发展成为零售企业的龙头老大
其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获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从一九九六年在深圳开业现已有多家连锁超市也相继开业.现在沃尔玛入驻郑州的第一家分店即将开业其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二、活动目的:
1.基本目标:为庆祝本店开业及端午佳节到来之际以低价让利物美价廉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来赢取顾客.扩散商场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营销目标:通过各项活动扩大顾客的活动参与度拉动销售增加商场效益并通过娱乐营销的方式增加企业利润.
3.长期目标:提高销售额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目前营销状况:
1.市场状况:选址在繁华商业区周围具有现实的北京华联金博大等大型超市等竞争者并还有可能具有潜在竞争者.
2.产品状况:产品大多数以大众化消费品为主品种繁多价格差别不大商品种类齐全.
3.宏观环境状况:消费群体大多数为流动性人口人口密度较高客流量大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都很大.
四、swot问题分析:
优势:沃尔玛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竞争力.而其本身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并购买卫星打造强势供应链管理具有高度规范化经营理念科学化营运营销具有特色培训体系健全化等显著特点.
劣势:运营成本高规模巨大带来管理上的更大挑战在异地发展面临问题颇多.
机会:目前零售业的发展形势很好市场机率很高及对市场的把握分析有利于企业抓住机遇引领购物新高潮.
威胁:存在现实的和潜在竞争力市场风险因素较多.
五、价格策略:
1.以成本为基础以同类产品价格为参考并以“天天低价”的口号推出物美价廉的商品.
2.给予适当数量折扣鼓励多购.
六、促销策略:
1.综合运用产品组合策略价格组合策略销售渠道策略等市场营销策略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保持本土化经营.
七、广告宣传:
1.“5m”原则:选择报纸和电视两媒介以告知顾客沃尔玛在郑州开张并传递物美价廉的信息以及优美的购物环境引起顾客的购买欲望从而增加销售.
2.并附以街头发传单的形式并向顾客传递沃尔玛的经营理念“天天低价”原则.
3.在刚开店期间广告预算投入多些在店开张热潮过后应立即削减广告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广告开支以压缩广告量来压缩成本同时做到保持商品的低价.
4.注重卖点的广告宣传即pop广告.
八、公共关系:
1.建立和维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正常的合作关系.
2.企业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保证商品正常运转.
3.设立科普画廊利用图文实物文体等形式向人们讲述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途径树立良好的社区关系.
4.赞助失学儿童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5.邀请官员对企业参观考察出席新闻发布会等形式.
九:营业推广:
1.实施会员制促销:消费者成为会员后可享受各种特殊服务.
2.对消费者促销:赠送样品减价推销.
3.把握需求特征现在多以季节性商品和一般感性商品进行促销以刺激消费需求扩大销售额. 我们除了大力推广对商品的营销模式外,而更应着重全力推广以“商业文化”为主题的“邻里营销”亲和模式
“卖商品更要卖文化”
第一章:前言
端午节是春节后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人比较看中的节日。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商场的人气,摆脱现有的低迷销售状态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世家广场的影响力
活动阶段: 市场的渗入阶段
市场成熟阶段
产品结构的组合
产品分类
比例
a类
30%
b类
40%
c类
30%
价格比例
分类
所占比例
毛利
相对特价(b c)
70%
5%
绝对特价(a)
20%
2%
惊爆价(a)
10%
0%2%
活动列表
此档期活动
活动指数
主推产品
端午节促销
★★★★★
鸡蛋 粽子 活鲜
父亲节促销
★★★
领带 衬衣
夏季商品促销 ★★★★
男女装应季产品
形象文化促销 ★★
企业文化
第二章:市场的渗透阶段
此环节是此次活动的基础环节,是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体现在海报、卖场的烘托
1.海报:应体现在节日的文化性,应收集一些有关节日的诗词、节日的传说、等体现出来。
2.卖场气氛的烘托: 店门的出口进口插艾叶
3.超市堆头出有一艾叶陈列(给顾客的赠品)
4.店内广播(体(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现节日的歌曲)
5.超市处现场加工的粽子
6.店外组织一些与节日有关的活动
7.店外展示一些节日的常用菜谱,鱼是否考虑用特殊方式陈列(鱼船)
买商品不如买文化
第三章:市场的成熟阶段
有关节日的商品和与促销有关的商品已全部选定,具体价格已确定。
节日当天的赠品(艾叶)已全部到位(节日开始前的一天)买商品就送。
节日的软广告(父亲节、端午节)定稿开始播放。
促销原则
简单操作
直接导入商品“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动销路线
切实渗透“资本”模式
以“点”连线以“线”画“面”
任何促销活动都应建立在真诚的谈判之上
第四章:活动的组织
主题:“端午节你我共同的节日”
共同捍卫端午节大型签名活动
地点:xx广场前
赠品:艾叶一把
条幅:长*宽
软广告:xx广场将在利润很底的 情况下拿出一部分资金交给有关部门支持中国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遗产”
目的:增加xx广场在当地的影响力
父亲节活动:
今天你送“礼”了吗?
我门将为你真诚奉献上给父亲的礼物
烟、酒、营养品方在比较醒目的地方或以特殊方式陈列
精品主推男士用品系列。
商场广播当天播放关于父亲的歌或短诗。
第五章:全面阐述商品准入制度
什么叫商品准入制度?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国家加强食品监管的一种政府行为。 它包括3个内容:一是对生产企业实行许可制度,符合许可条件的企业由国家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二是对产品实行强制检验,凡出厂的产品必须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对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由政府部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三是对产品实行准入标志管理,凡具有食品生产许可资质的企业必须在其产品上印(贴)许可证编号和“qs”食品准入标志。
关于我们的商品采购制度
我们商场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健全的商品采购体系,有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没个新品的进入都严格按照准入制度的规定来检验,我们商场正积极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积极引进有“qs“标志的商品。
有关报道: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人指出,从今年8月1日以后,凡未取得国家 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小麦粉、大米、食用油、酱油、食醋产品的厂家,将不能生产和销售,继续生产、销售的视为非法生产、销售。经销商要把具有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作为经销的主导产品,坚决抵制无证产品上市销售。广大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首选具有市场准入资质的产品。
制定一份完整的促销活动策划案
一般有九部分:
(1)活动目的:活动目的是促销活动的根本,新品上市?提升销量?是打击对手?是处理库存?还是提升品牌认知度及美誉度?确认目的才能把握方向。
(2)活动对象:本次活动针对的是单店还是多店?活动影响的区域有多大?哪类消费人群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次重点呢?找到了活动对象才能让促销资源有所依托。
(3)活动主题:活动主题说的大点是“出师要有名”,说的小点是“卖什么头挂什么肉”,就是要给消费者买你东西的理由。在全面考虑到活动目的、竞争环境、自身资源等后选择好促销工具,确定促销主题。
(4)活动时间和地点:一般活动时间的长短要视资源的大小和活动的性质来确定,在时间上要多为消费者考虑,商机就在消费者有空闲、前来参与的时期。地点也要选在消费者方便的地方。
(5)活动方式:是指活动开展的具体方式,确定活动的合作伙伴与活动的促销力度较为关键。活动的促销力度要确保活动具有刺激力,能够刺激目标对象参与。因此要根据促销实战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客观的市场环境确定适当的力度和恰当的资源投入。
(6)商品计划:针对活动主题的基本结构,而延伸出商品计划的结构。顾客的基本需求是希望能买到适合自己的商品,所以促销商品的品种、价格是否具有吸引力将直接影响促销活动的成败。
(7)媒体工具:促销活动媒体宣传不可缺少,并且不单是选择一个媒体,而要多媒体交叉运作。一般卖场常用的媒体有:DM 海报、广场巨幅、店堂海报、门前条幅、店堂广播、POP等。
(8)促销预算:确定促销预算的原则一般是:因促销而为卖场增加的贡献应大于促销费用的支出。促销预算分为两部分:一是活动预期效果预算,二是促销成本预算。
促销活动总结商品范文第3篇
一、综合超市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综合超市也称作大型超市,主要特点为薄利多销、商品开架摆放、消费者自行挑选、工作人员统一结算。综合超市的商品以生活日用品和食品为主,由于综合超市进货数量较大,所以经常能出现打折、满减等促销活动。
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如何决速适应新的经济形态、提升用户体验成为企业提高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为了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纷纷成立专业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对消费者而言,体验消费成为一种新型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在良好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有利于帮助消费者做出进一步的消费判断。对于超市来说,体验则是一种附加值的产生方式,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利用新技术,创造人性化的用户需求,改善超市购物整体体验,不仅让消费者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更能对超市的商品进行统一化管理,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减少超市开销,增加商家利润,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综合超市内消费者购物流程及痛点分析
超市购物主要分为自助购物和互动两个部分。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在进行自主选择,只有在付款或者寻找商品时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跟踪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研,将消费者购物流程总结为购物前、购物中和购物后三个部氖
(一)综合超市内消费者的购物流程:购物前,消费者主要进行计划制订,主要内容包括选择购物的商家;选择购物时间;制定购物清单;确定商品品牌;前往目标超市。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消费者主要通过:1.手机备忘录记录购买商品2.询问周围人推荐商品或商家完成购物清单的制定。
在消费者进行购物时,主要分为三大环节:寄存私人物品、推购物车或者提购物篮入场、挑选商品。在购物时,消费者主要思考的内容是:1.是否有遗忘购买商品。2.此促销商品价格是否便宜。3.该类产品或者同类产品是否好用。4.回忆某类商品的摆放区域。此时,消费者多会通过上网查询价格和询问工作人员的方式来寻求结果。
结束挑选商品后消费者前往收银台排队,在收银时主要流程有:拿出挑选商品、工作人员扫描商品、消费者付款、打包商品。最后消费者取回寄存物品离开超市。在这一阶段消费者主要思考的有两个问题:1.选取较短的队伍。2.估算商品的大致价格。
(二)購物时消费者痛点分析:在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总结消费者的购物流程,分析消费者在综合超市中不同行为的基础上,笔者抽取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与身份的人进行面对面访谈,最后总结出购物中的痛点并通过分析在之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优惠信息传递不精准:影响消费者决定购物商家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优惠信息,其次是距离、超市包含的商品种类等。当今社会虽然信息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但是用户无法第一时间得到不同商家优惠力度对比的结果。另外,超市详细优惠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除了纸质宣传手册,还有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推送。这两种宣传方式都无法引起消费者的足够关注,容易被人忽视,导致无法成功引导消费者选择该超市进行购物。
2.综合超市内布局与商品分类提示不合理:根据笔者的采访以及观察发现,大部分消费者在综合超市进行购物的时长普遍在一小时以上,这说明前往综合超市进行购物这一行为会占用消费者较长的时间。如今的中青年消费者,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为八小时,在工作日抽出一小时以上时间进行商品采购无疑是奢侈的。因此周六周日综合超市的人流量普遍高于工作日。而由于时间因素的约束.许多消费者会放弃前往综合超市,选择在附近的便利店或者私人经营的超市购买不尽如人意的商品。
在购物过程中,大多数人是有目的地选择商品,超市布局的不合理、区域划分不明显、指示标志不明确等因素都会造成消费者在综合超市内部往返行走,并目寻找好几趟依旧找不到自己欲购商品的情况。
如今综合超市的区域主要根据商品类型进行划分。这有助于消费者依靠购物经验快速检索商品所在区域.但是这种商品摆放方式大大减少了关联性商品的出售。例如当你想买烧烤所需商品时,不仅要在蔬菜区挑选食材,还要在生活用品区购买垃圾袋、一次性餐具等商品,这会降低消费者的购物效率,同时也降低了综合超市内商品的销售量。
“遗忘”虽然符合人的记忆规律属于正常现象,但是这一难以规避的因素常常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购物阻碍,延长购物时间,影响消费者购物心情体验。在购物结束后,消费者又想起遗忘的商品,需要二次购买或者返回原来的商品摆放区挑选,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综合超市购物的人群年龄层较广并且购买的商品种类繁多、数量较为庞大。部分老年人因自身原因,例如记忆力较差、不擅长使用手机等辅助工具.经常会遗忘部分需要购买的商品,而这一现象也是要引起重视。
3.综合超市内购物缺乏趣味陸:前往综合超市购物的人群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安排紧凑,挑选商品目的性强的消费者;另一种是时间充裕,购物没有目的性,以闲逛为主的消费者。无论是哪种用户,他们的主要行为都是走动,查看商品。在超市购物体验中,如果长时间处于寻找心仪商品的阶段,消费者的心情会从愉悅转变为急躁,整个购物过程会变得乏味。许多家长、老人在购物时会带上孩子,这类消费者更希望在购物的过程中增加一定趣味性,避免孩子因长时间待在购物车中感到无聊而吵闹,影响他人购物。
此外,许多综合超市会在节假日做出相应的促销活动。促销不仅仅是营销方式,更是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方式,恰当的促销可以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购物倾向,在商家获利的同时让消费者体验到折扣力度。但是目前许多卖场的促销方式单一,缺乏趣味陸。当消费者踏入综合超市吋就听到循环播放的广告以及促销人员的叫卖,整个卖场充斥着噪音,这种促销方式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心情。
4.综合超市内购物流程不合理:目前国内多数综合超市的购物流程为:自行提取购物篮或购物车一一自行选择商品一一结算商品价格后付款。因为消费者在综合超市内的购物数量一般较多,在购物中没有部分商品可自行提前结算的环节,导致在结算付款环节消费者需要长时间排队等候,这是引起消费者负面情绪、降低购物体验的主要因素。消费方式的不合理.员工的收款速度和用户支付过程都会导致排队时间较长。其次,由于排队时间较长,消费者会在这一过程中重新统计购买的商品,这一行为会降低用户的购买率,导致收银台附近有一堆被消费者舍弃的商品。所以商家要想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首先应该处理好收费排队时间长这一重要问题,适当调整综合超市内的购物流程。
三、综合超市购物模式智能化改进策略
(一)精准分析消费者画像推送相关优惠信息:消费者画像是根据消费者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的一个标签化的用户模型。简单来说,就是用标签去定义消费者。
目前,获取标签的途径有三种:1.算法标签:通过算法建模,利用机器学习,去预测用户的标签。2.基础标签:业务通过定义规则,将用户浏览、下单、消费等行为轨迹转化为标签。3.主动标签:将用户主动填写的信息转化为标签。通过上述方式收集来的标签就可以直接使用了吗7当然不是,标签清洗后.还需要去验证标签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检验标签的有效性有以下两种途径:
1.用样本去测试,如果一个样本的性别是男的,但标签却显示他是女的,这个标签肯定就是错的。2.看标签的日、周浮动值,根据经验制定标签的浮动阈值,一旦超过了阈值,就需要引起重视。
通过这些标签就可以给对应的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通过相应的软件或者小程序,根据他们的喜好或者日常消费需求推荐相关商品的优惠信息.以此吸引消费者。
(二)智能推荐路线合理规划购物时间:在消费者决定购物内容、时间、地点等信息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改变原有计划,例如促销活动、新产品推广等。由于这些未知消息在消费者的购物过程中突然出现经常会打乱消费者的原计划,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往往需要反复重新规划购物路线。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手机端软件汇总综合超市信息及个人购物意愿制订购物路线。
在结合分析消费者画像推荐相应商品优惠信息共能的同时,消费者也可以自定义商品模块,通过增加例如欲购买商品名称、商品产地、优惠商品等模块名称对推送信息进行筛选、制订购物路线。整个流程既尊重消费者的自身购物需求,又综合超市信息使购物过程轻松有效率。
在实际的购物过程中,消费者常因为好不到一件產品而往返于整个超市,所以在指定购物路线的基础上,可以添加导航功能。通过语音提示的方式引导消费者寻找到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当消费者走错路线时可通过震动等方式进行提示。通过这种方式,消费者可以通过最短时间购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避免遗漏购买商品,又最大化享受超市提供的优惠。
(三)根据消费者需求增强购物趣味陸:如今增强现实技术已经可以成熟地运用在各个领域,笔者以为,综合超市可以结合自身购物区域大、商品种类多、促销活动多、用户基数大的特征,与增强现实技术结合开发一款基于手机端、与购物相结合的游戏模式,提高消费者购物兴趣,将消费者从线上吸引到线下。在购物中消费者可以通过打开手机摄像头捕捉星星,即产品优惠券或者积分抵用券等,通过累计积分或者优惠券在结算或者下次购物时进行抵现等。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消费者完成一个周期的任务情况来提高对应的优惠。借鉴九宮格的游戏原理,当消费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可以连成直线,则可以兑换相应成果。
这种新颖的游戏模式可以与会员机制绑定,提高消费者进入超市购物的频率,让消费者在娱乐中完成购物,并取得更多的优惠。
消费者在购物时,除了关心优惠信息之外,也十分注重商品安全问题,其中食品更甚。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常常会关注其生产日期与保质期、食品产地、使用材料等问题。如果消费者可以通过软件,经过扫描产品条形码就可以在手机查看到食品的生产过程、加工环境以及其他用户对此款商品的使用评价,就可以进一步帮消费者进行购买判断,解决了消费者只能从文字间了解食品产地、材料的问题,也使得整个购物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四)自助分散录入商品改善购物流程:消费者从进入综合超市至结账结束.其中很多环节同样也存在着问题。有效缩短用户在购物过程中的不必要时间,可大幅度提升购物体验。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但是在购买结束后却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才能完成结算的环节,这也是综合超市中购物流程的不合理之处。现在许多大型综合超市类似沃尔玛等开始引进自助结算机器,方便消费者在没有收银员的情况下完成结算。这一措施增加了结算的出口,但是依旧需要消费者进行排队,有部分消费者因为无法顺利完成自助结算,导致之后的消费者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等待。所以这其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在结算过程中主要分为:拿出商品一一扫描录入商品一一结算付费一一商品装袋这四个环节。其中较长时间都消耗在扫描录入商品环节上,如果能将这个环节分摊在消费者购物的环节上,拿在最后的结算环节上将会大大降低排队时间。消费者可以通过软件中的扫描录入功能,将挑选商品时扫描条形码录入商品,在结算环节可以最后再调整需要结算的商品,最后直接付款将商品装袋。这样的购物流程可以改善提高结算的效率,从而改善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结语
目前综合超市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消费者自助购物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与交互设计研究对综合超市购物模式智能化进行探索。通过提出结合精准分析用户画像、智能推荐路线、增强现实技术增强趣味陸、自主分散录入商品四大策略,解决超市购物存在的规划路线、选购商品和排队结账等问题,是一种可行性行为。目前,对于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充分,因此如何巧妙地结合新技术.提高综合超市用户体验将是接下来更加重要的研究方向。
促销活动总结商品范文第4篇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年全镇共接待游客20000余人次,带来旅游收入400余万元。明月水库景区自然风景秀丽,水库水域宽阔,水质纯净,有众多游客前来垂钓、避暑、休闲娱乐。开江飞云温泉,为XX县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号称"川东第一烫","天下第二汤"。温泉集医疗、冬游、会议和度假于一体,分设餐饮部、客房部、沐浴部、美发保健部、娱乐部、会议部、康疗中心,还建有鱼池、停车场、果园等,另配套有蒙古包、烤全羊等项目。大量吸引了大竹、宣汉、达州、重庆周边等的游客慕名前来。
二、抓旅游规划,谋长足发展
(一)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完成两个层次的功能规划:宏观层次上,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建立综合型乡村旅游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美化乡村自然景观风貌,打造"牛山寺"景区和"桥亭新农村综合体"景区。
(二)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建立具有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xx镇的乡土文化气息,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和农耕文化景观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游,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精心打造桥亭村休闲旅游为主题的"田园观光"和"做一天农人"的农家乐旅游观光项目。
(三)确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的思路,用农家旅游的鲜明特色,构筑新农村建设坚强的产业支撑。在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按照人性化要求,主动融入景区打造观念,按照新农村试点乡村实施景区打造。
三、着力加强旅游产品开发
xx镇白云村贡米、圆井眼跑山瑶鸡、本土特产豆笋等农产品,具有良好的旅游产品开发价值。xx镇经充分调研,完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决定借助现代工艺设施,利用传统工艺手段对这些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的加工三级网络,打造开江地方旅游名产品牌。
四、切实加强环境整治,美化乡村旅游环境
促销活动总结商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品 包装设计 消费心理
商品包装是指用于盛装、包裹、捆扎货物的容器和包装物。商品包装可以分为内包装、中包装与外包装三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包装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不仅具有保护商品,减少损耗,便于计量、购买、携带、运输与储存的作用,还具有装饰美化商品,刺激购买欲望,促销的作用。
商品包装已成为商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符合消费者心理需要则可以激发其购买欲望,因此,研究其与消费心理之间的联系已成为一种必然。
一、消费者购买行为
1.消费需要及动机
商品包装是商品的“无声推销员”,它最直接的目的是激发消费者进行购买。因此制定商品包装计划时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这个目的。其次,即使消费者不准备购买此种商品,也应使他们通过对包装的第一印象,产生对该产品以及生产厂家的良好的印象。
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是在某种动机推动下进行的。人的行为一般都是由一定的主观原因即动机支配进行,而动机又与需要密切相关,动机是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的体现,是由人的需要转化而来。换言之,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才采取某种行为的,消费者到商店购买某种商品是因为他们需要这种商品。
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但是人的需要不一定全都能转化为推动人产生行为的动机。推动人产生动机的需要往往是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换言之,其往往因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缺失感,继而以愿望的形式被人们感知到。例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健康,但是如果没有养生保健类产品的出现,这种愿望就无法推动人们去购买养生保健品的行为,而仅仅以愿望的形式存在于心中。只有当现实中具备了实现愿望的条件,并且通过广告宣传,使消费者了解到有满足自己愿望的产品后,消费者才会产生相应的购买行为。只有这时,需要才真正转化为动机,成为人购买行为的动力。
不同的存在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也有层次差别,很多心理学家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他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繁衍而产生的低级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等;
(2)安全需要。包括有秩序、稳定性、安全感等内容,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或社交需要)。追求与他人交往,给他人爱,也希望被别人爱的需要,如友谊、归属感等;
(4)尊重的需要。对荣誉的需要,如地位、权威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潜在能力得以实现,并获得自我满足的需要,如成就感等。其中自我实现需要包括对自己成长、发展的需要,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等等。在现实社会中,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生存需要后,消费者购买商品,一方面是为了使用,另一方面还要借此显示自己的地位、教养、鉴赏力、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等等。因此在进行不同商品的包装设计定位时,应对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类型作调查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2.购买行为特征
购买行为是消费者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发生的购买商品的一切活动,是消费者心理的外在
表现,心理因素则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制约因素和动力。
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主要体现出以下特征:
(1)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具有满足多种需要的特点。例如,购买烟、酒、菜、奶粉、服装、鞋帽等物,基本上是为了满足充饥、营养、保温等生理需要,但也不排除其中有满足心理需要的成分,如对不同包装、不同价位产品的取舍。而对书籍等产品的购买则是为了满足其心理需要或精神需要。
(2)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时是由一种动机支配的,有时是由多种复杂动机综合支配的,这些动机综合在一起构成购买行为体系。满足精神、社会需要的动机常常与满足生理、物质需要的动机相伴产生。例如,经济收入较低的消费群体往往更加看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对商品的要求是价廉物美。而经济收入丰厚的消费行为往往讲究商品包装品质。这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就相当复杂了,是生理、物质需要与精神、社会需要交织在一起,其中精神、社会需要占了主导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的需要不断变化,在确立包装设计的目标和定位时,就应多从满足目标顾客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需要作为着眼点。
(3)消费者的需要是由低级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向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发展的。但是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不会自发产生,而是在社会现实环境和市场发展规律的影响后才能形成。消费者高级需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包装设计的指导和影响,即消费者购买动机受商品包装引导。例如,矿泉水的包装设计,如果只宣传解渴的作用而忽视其安全性、水中所含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卫生健康的介绍,效果估计不会很好。因为现代消费者对饮用水的需要不仅为了解渴,而且还需补充人体内所需的物质元素。所以设计时应主要体现其原料来源,以及保证饮用安全健康等。这样,消费者才会被打动,才会按照包装的指导进行购买,从而满足人们生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和追求。
我们要清楚的是,只有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特征及规律,才能使包装引导、指导消费的作用得到体现。
二、商品包装的心理功能
1.刺激功能。商品包装是商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消费者在选购商品过程中首先看到的那一部分。因此,商品的包装与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造型独特、新颖、精美的包装,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浓厚兴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情趣和欲望。
2.宣传功能。包装上的色彩和介绍生产厂家、使用说明等有关资料,恰恰构成了商品广告的一种形式,起到了宣传产品形象的作用,便于消费者比较、选择与购买。
3.享受功能。设计精美、富有时代感与艺术魅力的包装,不仅烘托出商品的价值,而且美化了商品,提高了商品的外观价值,给消费者以美感与享受。一些审美观念较强的消费者往往为精美的包装所吸引而购买商品。
三、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心理策略
1.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增强包装效果的首位因素
“注意”是心理认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知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心理学研究分析,一件包装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并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包装中的文字、色彩、图形以及声音等条件的独特性分不开的。
在人们的视觉认知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而是在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商品包装的文、图、色及造型形态,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元素,而这些元素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特征才可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2.情感与联想
设计师对包装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出商品文化内涵则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
在商品包装设计的诸多元素中,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最强。商品包装所使用的色彩,会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诱发各种情感,使购买心理发生变化。但要注意的是,使用色彩来激发人的情感时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设计食品包装时,要少用蓝色、绿色、紫色等,而尽量多的使用橙色、桔红色等使人联想到丰收、成熟的色彩,从而引起顾客的食欲促使购买的行动。消费者购买滋补类产品时,大多会对大面积暖色调包装的商品感到满意,而对洗洁用品则对冷色调包装比较感兴趣。
商品的包装还要考虑与商品的市场定位、等级、价值、成本相匹配。消费者普遍认为包装的好坏反映了产品的质量与形象,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包装,以免消费者产生华而不实、上当受骗的感觉。这就是商品包装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效果。
3.成功的商品包装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
因此,商品包装设计要想让消费者牢记,就必须体现商品鲜明的个性特性,拥有简洁明了的文字、图像,同时还要反映商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微妙的,也是难以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对消费者的心理测试表明,美丽与丑陋,高雅与粗俗,关注与排斥,这些心理上的情感,不仅男女老幼各不相同,也因国家、地区和个人的偏爱而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商品包装渗透了消费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不断地分析目标顾客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才能准确地摸索到商品包装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从而提高包装设计的效果,激起消费者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李丁.消费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单凤儒.营销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臧良运.消费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促销活动总结商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寡头”市场结构;贸易媒介;贸易商品定价;棉花贸易
一、 引言
按照国家中心主义出口国进口国的二分法分析范式,以国家为分析单元的高集中度“寡头”市场结构将带来不确定的定价结果,经济租金在寡头间的分割状况可能是不平衡的。但该分析范式及其预测结果与微观经济理论及现实均存在明显差距。在理论层面,寡头定价权的实现需要有效的产量(消费量)控制能力,但国家总量上的寡头结构与微观市场结构之间可能存在明显的背离,“寡头”地位不会自动转化为定价权优势。国家/政府作为影响产业市场结构的最大行政单元,其贸易/产业政策直接影响其主权界限内的微观市场结构及成本结构,进而间接影响贸易商品定价。但华尔兹(2003)强调了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特征和国家的单元行为体角色,国际市场中国家的角色在本源上是个人主义的,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企业居于同一层级①。斯特兰奇(2005)强调除政府外,还存在跨国公司和各种形式的由公司、国家等主体组成的国际联盟(或卡特尔),通过种种手段形成垄断或“私人保护”,同样影响贸易商品定价。贸易商品定价分析既要考虑到微观市场结构,还要考虑到世界经济中国家/政府的单元行为体角色。以国家为分析单元的理论范式既缺乏微观基础,也无法涵盖各种各样的“私人保护”,难以为贸易商品定价分析提供统一的分析框架。
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存在大量“寡头”地位与定价权缺失并存的现象。以资源性商品为例,中国焦炭产量占世界50%,出口占60%,中国稀土产量和出口量长期保持世界第一,但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近10倍,价格却下降了36%,焦炭价格也长期大幅波动;2005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和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依存度分别达到50%和47%,但国际市场上石油、铁矿石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铁矿石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上涨71.5%和19%的基础上,2007年又上涨9.5%,国际石油价格已突破100美元。显然,中国在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上的“寡头”地位都未转化为定价权优势和贸易利得。
本文的解释是,出口国进口国分析范式的误导性源于对市场微观结构的忽视,如果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加入贸易媒介,将国家/政府的贸易/产业政策视为影响贸易媒介市场结构的外生变量,则“寡头”定价能力依赖于贸易媒介市场结构,而非生产者/消费者市场结构。这是因为:(1)微观市场交易中的定价必须满足自激励要求,不能是强迫贸易,因而政府政策/私人保护的作用点既不是生产者也不是消费者,而在于沟通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2)经典贸易理论中生产者直接越境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假说与现实的国际贸易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现实中不存在瓦尔拉斯式的拍卖者,而存在广泛的贸易中介形式,贸易商品定价分析必须与这一事实相一致(Schrder,et al,2005);(3)现实中的大量贸易活动都通过贸易中介得以实现(Winkler,1989),跨国公司、卡特尔或政府垄断下的直接贸易实际上是经由一个由其控制的虚拟贸易中介以获取更多的经济租金。
既有对中介的研究多见于金融中介理论及营销渠道理论。但Winkler(1989)认为,在金融市场外的其他市场中,市场中介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可建立一个一般的中介理论。Hackett(1992)将市场中介区分为两类:一是为买卖双方服务并赚取佣金的合同中介(contract intermediation),不拥有商品的所有权;二是在一定时期内拥有商品并承担相关交易风险,以获取买卖价差为目标的贸易中介(trade intermediation)。Spulber(1996)构建了基于中介定价的买卖价差及供需模型,但未考虑国际市场微观结构和贸易商品定价问题。本文将有形贸易中介与虚拟贸易中介统称为贸易媒介(trade media),并构建一个统一的三分法分析框架研究贸易商品定价的实现,以及政府政策/私人保护对贸易商品定价的影响。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提出基本分析框架,将贸易商品定价博弈分解为生产者贸易媒介和贸易媒介消费者两个环节,并分析不同市场结构组合对贸易商品定价的影响;第三部分阐述英美棉花贸易案例、数据以及定价权的计量方法;第四部分对棉花定价进行定量分析;第五部分运用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最后是结论性评述。
二、 分析框架
国内市场结构与国际市场结构的最大差异在于国家内部的管理等级制与国际无政府状态,国际市场结构中的国家/政府作为单元行为体而存在,要求贸易定价理论与此现实相对应。在生产者贸易媒介消费者的三分法分析框架中,国家/政府干预和私人保护均是促成贸易媒介市场结构变化的外生变量,其促进实现贸易利得的机理是:首先影响贸易媒介的市场结构,而后影响定价,再由定价决定贸易利得的分配格局。由于贸易媒介的引入,贸易商品定价可分解为生产者贸易媒介和贸易媒介消费者两个环节,贸易媒介与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定价博弈来确定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并作为其收益,该买卖价差即是贸易定价结果。
在以上三个主体之外,贸易商品定价的实现还依赖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Porter(1980)在行业结构分析五力模型中已考虑到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生产者等因素对微观企业产品定价和竞争能力的影响。Baumol等图1 贸易商品定价的分析框架(1982)强调了潜在竞争者对在位厂商定价的影响。营销学理论将厂商与消费者联系起来考察,强调如何通过影响在位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偏好以细分市场并主动创造需求,以最终增强或削弱在位厂商的定价能力(Mccarthy,1960;Schultz,2000)。本文借鉴以上分析思路,把潜在新进入者竞争、替代品竞争、新消费者竞争、消费的转移和转变因素、新媒介竞争因素引入贸易商品定价的三分法分析框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贸易商品定价分析框架(图1)。
1.生产者贸易媒介环节定价
生产者贸易媒介环节定价取决于五个因素:现有生产者、现有贸易媒介、潜在新进入者、替代品生产者、新贸易媒介。生产者贸易媒介的定价状况首先取决于现行市场上的供(生产者)需(贸易媒介)状况及其市场结构。生产者的完全竞争和贸易媒介的垄断会形成贸易商品的垄断低价,这一低价抑制了新生产者的进入和替代品的生产与使用,但同时,高利润刺激贸易媒介方面的潜在进入者进入。这一定价状况的改变取决于新贸易媒介进入市场的速度和规模,而新贸易媒介可能来源于生产者的联合或对原有贸易媒介垄断的破除,前者取决于其产量控制能力及其对定价的影响,后者则由需方的竞争提高贸易商品定价,贸易媒介垄断的破除既可能是因为政府干预,也可能是新贸易媒介迅速进入市场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种植咖啡的农民抛开原有的贸易媒介(中间商)直接将咖啡豆卖给消费者(加工厂和零售商),以此提高咖啡价格和收入的所谓“公平交易运动”。详细讨论参见凯伯(2005)。。
第二种情况是生产者的垄断和贸易媒介的完全竞争,此时会形成贸易商品的垄断高价,这一高价抑制了新贸易媒介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但同时刺激了新生产者进入市场以及替代品生产的扩大。这一定价状况的改变将取决于新生产者进入市场或培育新生产者的难易程度,以及替代品获得的状况。
第三种情况是在生产者和贸易媒介上出现双寡头博弈的情形,此时的定价结果是不确定的。生产者受到激励去努力获得或培育新贸易媒介,或者通过影响政府政策来破除贸易媒介的垄断,而现有的贸易媒介则受到激励去寻找或培育新生产者、替代品生产者。最终定价状况的变化取决于以上两种努力的实现程度。当两种努力均难以在短期内奏效时,一种可能的稳定利润的战略是生产者和贸易媒介的联合或纵向一体化,借以分享稳定的利润。但如果生产者在产量控制上存在困难或沉淀成本较大,则相对生产者而言,贸易媒介可能具有一定优势,定价结果也将反映这种优势。
2.贸易媒介消费者环节定价
贸易媒介消费者环节定价也取决于五个因素:现有消费者、潜在新消费者、现有消费者的转移和转变、现有贸易媒介、潜在的新贸易媒介。现有贸易媒介的垄断和消费者的完全竞争会形成垄断高价,这一垄断高价的自然结果是影响到现有消费者群体的稳定,部分消费者可能会转向消费替代品或停止消费,同时抑制了新消费者的进入,消费者数量的下降会推动垄断者权衡价格与利润二者的互动影响。同时,高价格刺激消费者努力破除贸易媒介的垄断,也鼓励潜在的新贸易媒介加入竞争。贸易媒介市场结构改变的源泉包括:(1)通过政治过程破除既有贸易媒介垄断;(2)消费者联合以推动新贸易媒介形成或进入市场。
第二种情况是现有贸易媒介的完全竞争和消费者的垄断会形成垄断低价。这一低价格的必然结果是鼓励新消费者进入,扩大消费者规模,这就对现有的垄断者构成实在的威胁;另一方面,低价格虽然抑制了潜在的贸易媒介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但推动了现有的贸易媒介努力寻找、培育新的消费者群体,这一培育过程也可能是通过政治经济过程来实现的。定价状况的变化取决于新消费者群体进入市场的速度和规模。
第三种情况是双边垄断,此时的定价仍然是不确定的。但价格的变化状况将取决于贸易媒介寻找、培育新消费者群体的速度,以及现有消费者克服贸易媒介垄断、新媒介可进入市场竞争的速度的互动博弈。与前面对生产者贸易媒介定价的分析类似,在两种努力均短期难以奏效时,稳定利润、减小风险的渴望会推动双方采取某种联合或一体化的战略。但如考虑到需求(产量)控制、沉淀成本投入等因素,贸易媒介和消费者在这样的双边垄断博弈中,定价地位可能是不对等的。
3.均衡定价结果
贸易商品定价结果取决于以上两个分解的定价环节。在图2的贸易媒介定价模型中,需求曲线D(p)代表剩余需求,供给曲线S(w)代表生产者在不同要素价格w下的剩余供给,贸易媒介通过与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定价博弈选择使其利润最大化的买入价格w*和卖出价格p*,最大化利润为(p*[KG-*3]- w*)Q*,此时出清市场 贸易媒介可能会持有或调整存货量,因而一个时期内其买卖数量可能并不相等,但必须实现跨期出清,因而存货条件下以上分析仍然成立。,[JP+1]出清数量显然低于瓦尔拉斯均衡产出Qw。买卖价格依赖于生产者贸易媒介和贸易媒介消费者两个环节的定价博弈,生产者贸易媒介环节定价博弈的结果是影响到剩余供给曲线S(w)的性状,贸易媒介消费者环节定价博弈的结果是影响剩余需求曲线D(p)的性状。尤其是,生产者或消费者创建新贸易媒介的可能性会形成一个竞争界(competitive fringe),限制了在位贸易媒介所能获得的买卖价差和期望利润(Fingleton,1997)。在不同的市场结构组合下,模型中的供需曲线会发生转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局部均衡的买卖价差。
[SX(B]图2 贸易媒介定位模型[]资料来源:Spulber(1996)。[SX)]
在这一模型中,国家/政府政策被视为作用于贸易媒介市场结构上的外生变量,其作用既可以通过政府人为创造/破除贸易媒介垄断,也可以通过数量控制/价格控制来强化/弱化现有贸易媒介的市场力量得以实现。关税等价格控制政策本身即是构建了一个虚拟的贸易媒介,其买卖价差就是关税率;而数量控制对贸易媒介的影响则依其实现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拍卖方式的结果类似于关税。总之,在国家中心主义的“寡头”市场结构下,贸易商品定价不仅受出口国/进口国微观市场结构影响,还受到国家/政府政策作用于贸易媒介市场结构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微观上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及其在产量/消费量控制上的困难会形成定价上的明显劣势,贸易国的政治经济政策有助于通过影响贸易媒介市场结构而间接影响定价结果。
三、 案例、数据与方法
1.案例
棉花在工业革命及随后很长时期内,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甚至被称为“棉花王(King Cotton)”。更重要的是,19世纪英美棉花贸易具有非常突出的“双寡头”市场结构:英国作为先进工业国,是最大的棉花进口国,也是美国棉花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作为早期的农业国和后起的工业国,长期保持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地位,其向英国的棉花出口占英国棉花进口的最大比重,并远远领先于其他棉花出口国。英美之间的棉花贸易伴随着双方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博弈,以及棉花生产和消费格局的重大变化,这样的案例对“寡头”市场结构下的贸易商品定价问题研究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英美棉花贸易的“双寡头”市场结构在整个19世纪都极为明显(表1)。美国所产棉花的大部分用于出口,在整个19世纪,出口占其总产量比重稳定保持在60%以上;同时,作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美棉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重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出口国;虽然美棉在19世纪初已实现了出口市场多元化,向英国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但对英国市场的依赖一直非常明显。英国的棉花消费量远超过其他国家,1890年前甚至远超过欧洲大陆整体的棉花消费量;1820年英国进口美棉占其棉花进口的74.7%,1880年为72.36%,美国一直是其最主要的棉花进口来源地,即使美国内战使得美棉供给数量突然衰减,价格巨幅攀升,并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形成影响巨大的“棉花饥荒”,但美国内战结束后,英国自美国的进口迅速恢复,1870年占48.06%,1880年恢复到72.36%,基本达到美国内战前水平;英国一直谋求实现棉花进口的多元化,并通过殖民地政策大力推进棉花种植和出口,但对美国棉花的依赖仍是最强的。
2.数据
本文利用Hammond(1897)提供的17971896年的英国利物浦棉花进口价格数据和美国纽约棉花出口价格数据来作为英国和美国棉花价格数据的替代,并用米切尔(2002)提供的英美两国批发价格指数(1880年=100)对其进行消胀处理,与棉花贸易相关的运费率数据则选取North(1958)提供的大西洋海运费率指数(1830年=100)作为替代。为尽量减少数据的波动,并体现变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对以上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图3)。
图3 英国利物浦与美国纽约的棉花价格及运费率指数:17971896
3.方法
传统用来分析贸易定价的主要方法是净贸易条件分析,它是通过进出口价格指数的比值来反映贸易价格的变化,虽然通过引入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把技术进步考虑进来,可更好地反映贸易定价的变化。但这一方法不能准确地反映寡头市场结构下各国政治经济政策对定价影响的因果关系,难以定量考察各方在定价博弈中的定价权大小。同时由于数据的局限,无法获得贸易媒介的价格数据,因而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间接计量贸易商品的定价博弈结果。
一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这是通过将英国(或美国)棉花价格的滞后值加入模型中,看其是否可导致美国(或英国)棉花定价模型的解释程度提高,如果是,则称英国(或美国)棉花价格是美国(或英国)棉花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二者之间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
二是价格变动的跨期相对弹性。以cij,t表示t期寡头j对寡头i(i,j=1,2)的价格弹性,以δ表示相对弹性,δ=cij,tcij,t′ (t,t′=0,-1且t≥t′)。当期价格变动的相对弹性为正,仅表明短期内供需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定价能力尚需其他方法来进一步判断。通过价格变动的跨期相对弹性,可以度量贸易定价中由于技术垄断、自然垄断、生产时滞以及国家贸易垄断等因素对贸易商品定价的影响。如果跨期相对弹性为负,则说明定价博弈结果不利于生产者,原因在于生产者价格的增加反而导致消费者价格的下降,贸易利得向消费者转移,其机理可能在于买方通过引入新竞争者或使用替代品反而有效降低了其所获得的贸易商品价格;如果为正,则说明定价博弈结果有利于生产者或卖方,原因可能在于技术垄断、自然垄断或其它形式的贸易限制政策。
三是转嫁系数。在贸易双方均具有一定市场力量的假设下,设计引入贸易商品价格之外的变量海运费率在一般的贸易商品定价分析中,还可采用关税、消费税、原材料成本等变量。,来考察当期价格存在正相关性时贸易双方定价能力的强弱,即海运费率价格增加一单位导致这一成本在寡头之间的分配状况,以此来间接衡量经济租金在英美两国间的分配状况。以Ci表示转嫁给寡头i的成本值,以β表示转嫁系数,则βij=Ci/Cj。βij >1说明寡头i在定价博弈中相对于寡头j居于劣势,反之,在βij <1时则居于优势。
四、 计量分析
1.OLS模型
由于英美棉花贸易的“双寡头”市场结构,并考虑到预期对棉花价格的滞后影响,选择滞后一期变量进入模型 实证结果证实,将滞后两阶及以上变量置入模型是不显著的,因而本文仅选择滞后一期变量进入模型。,用LNFRT表示运费率指数,LNPLVP表示英国利物浦的棉花价格,LNPNY表示美国纽约的棉花价格。在Abreu等(2006)的实证模型基础上,引入“寡头”国内市场价格的滞后期变量,两国棉花价格关系可表述为以下两个模型:
其中,LNPLVP(-1)和LNPNY(-1)分别表示英国和美国棉花价格的一阶滞后的对数值,系数c1、c2、c3、c4表示价格弹性。以上模型的OLS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我们还使用ADF检验法检验残差项是否存在单位根。总体而言,模型的估计结果表现良好,拟合优度分别为0.79和0.88,不存在一阶、二阶自相关和异方差,残差项也不存在单位根。
表2 英美棉花定价模型回归结果
美国价格一阶滞后英国价格英国价格一阶滞后美国价格运费率常数
的数值为t值,*表示显著性水平为5%,**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其余为1%。英国价格一阶滞后对美国价格的影响不显著,因而在模型(1)中排除了这一变量。
以寡头1表示英国,寡头2表示美国,模型回归结果表明:(1)当期的英美棉花价格间的相对弹性均为正值,δ值分别为0.48和0.59;(2)英国价格的一阶滞后对美国价格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但美国价格的一阶滞后与英国价格之间的相对弹性为负值,δ=-0.38,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3)运费率与英国价格正相关,而与美国价格负相关,运费率上涨1%,带来英国价格上涨0.15%和美国价格下降0.20%,运费率变化对美国价格的影响相对更大,转嫁系数β12=0.75。综合来看,英美之间的相互依赖非常明显,但英国具有明显的定价权优势。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OLS模型给出了相对弹性和转嫁系数的计量结果,以下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来做进一步的推断。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必须基于平稳的数据序列,所以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其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美国价格和英国价格的对数值是平稳的I(0)时间序列,运费率指数数据的一阶差分才是平稳的,即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I(1)序列后文将该一阶差分与英美棉花贸易数据一起进行计量,因而Granger 检验仍是基于平稳数据,同时一阶差分的经济含义是变量变化的速度,仍具有经济含义,不明显影响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的可信性。(表3)。
统计量VAR(1)VAR(4)AIC统计量-0.061872-0.196026SC统计量0.0449760.157993LR统计量6.96986522.11522注: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的选择以检验式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为标准。带*号的表示5%的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Δ表示一阶差分。
其次,根据无约束(unrestricted)水平VAR模型来确定最优滞后期。根据AIC和SC最小的准则来选择最优滞后期,由于二者最小时对应的滞后期分别为1和4,而对数似然估计值在p=4时最大,可选取最优滞后期为4(表4)。对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也证明,没有根在单位圆之外,满足稳定性要求。
表5 英美棉花定价博弈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零假设F统计值结论英国价格不是运费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1.10817不拒绝运费率变化不是英国价格的Granger原因1.28581不拒绝美国价格不是运费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3.80697拒绝运费率变化不是美国价格的Granger原因2.70310*拒绝美国价格不是英国价格的Granger原因1.26473不拒绝英国价格不是美国价格的Granger原因4.82969拒绝 注:*表示5%的显著性水平,其余均为1%的显著性水平。
运费率数据取一阶差分,设定最优滞后期为p=4,利用多变量模型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验证棉花定价的Granger因果关系,结果如表5所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1)英国棉花价格变化是美国棉花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美国棉花价格变化不是英国棉花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两者之间存在从英国棉花价格到美国棉花价格的单向因果关系,这表明英国棉花价格变化引导美国棉花价格变化;(2)运费率与英国棉花价格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3)美国棉花价格是运费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同时运费率变化也是美国棉花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运费率变化与美国棉花价格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五、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英美棉花贸易的“双寡头”市场结构中,美国棉花种植园主和英国棉纺业者之间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缺乏明显的市场势力。但两国对贸易媒介市场结构的影响却明显不同:英国早期由西印度公司等持有棉花等商品的贸易垄断权,而后英国私商取代了东印度公司进行棉花贸易,英国政府对其与印度、埃及等英属殖民地的棉花贸易有很强的贸易限制政策。这是分析英美棉花贸易定价的基本背景。
1.生产者贸易媒介环节定价
Wright(1971)的计量研究表明,19世纪英国的棉花需求弹性非常低,其含义是如果美国能控制其棉花产出和出口量,美棉在世界市场上就拥有实在的垄断定价能力。但美国内战前的西部拓荒和棉花的大规模种植,特别是美国的农业国地位,使其很难依靠产业/贸易政策实现对棉花的产量控制,从而约束了美国潜在市场力量的运用。美国对棉花的产量控制有两个时期:一是美国内战期间,战争导致了美棉供给下降、价格上涨;二是1929年开始的种植面积控制和价格支持政策,使19291939年英国利物浦的美棉进口价格大大超过了印度棉花的进口价格,美棉价格平均是印度棉花价格的1.31倍(Brandis,1951)。但在19世纪大部分时期内,美棉生产者都难以通过生产者联合或政府政策来影响贸易媒介的市场结构。
另一方面,英国在贸易媒介上的垄断非常明显。英国利用其政治经济霸权诱导和强制埃及等新棉花生产者进入市场,以实现殖民地的单一出口型经济,这是英国获得棉花定价权的主要政策。它还表现在英国对爱尔兰亚麻、印度黄麻、澳大利亚羊毛等替代品生产者的政治经济强制和激励。这一政策与宗主国的政治控制相结合,通过将殖民地出口贸易的垄断权主要由英国贸易公司拥有,形成了贸易媒介的强制性垄断和相应的垄断低价,也带来了稳定而低价的供给来源如在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即利用自己的统治权垄断棉花等重要商品的贸易,并通过差别税率诱导印度成为棉花等资源性商品的产地和出口国。在埃及,英国大力推行“农业经济专业化”政策,推动埃及经济加速走向单一出口经济,成为英国棉花的原料供应基地和棉纺织品的出口市场。。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棉花消费者进入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在19世纪前半期,与美国棉花产量的迅速上升相比较,除英国外,其他国家的新棉花消费者(棉纺业者)市场进入较慢,英国棉花消费量长期远大于整个欧洲大陆的棉花消费量总和,美国、德国等国棉花消费量的迅速增长主要发生在1870年以后美国在其工业化初期曾广泛运用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国内产业发展,通过新消费者的培育也有助于改善棉花生产者贸易媒介环节的定价。有关19世纪棉花消费量数据,参见Hammond(1897)。。因而,贸易媒介市场结构就主要受到英国棉花需求的影响,而英国的贸易媒介垄断虽主要作用于其殖民地,但与美国产量控制上的困难及英国之外棉花需求的缓慢增长相结合,就推动了美棉价格的长期下降。
2.贸易媒介消费者环节定价
随着英国棉纺业的发展,英国的棉纺业者要求有廉价充足的棉花供给,其政策目标首先是推动英国政府废除东印度公司等贸易媒介垄断者的特权,结果在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贸易的垄断权被取消。但由于英国在海运和金融服务业中的垄断地位,英印贸易从东印度公司转移到英国私商手中,但贸易媒介竞争无疑促使棉花进口价格下降。同时由于印度难以满足英国的棉花需求,英国棉纺业者还要求废止对美国的贸易禁令。为此,1794年英美之间签订了杰伊条约,不受原《航海法》限制,给予美国利用英国船只从事西印度贸易的权利,大量进口美国棉花。
英美棉花贸易中,英国棉花消费者的组织程度远高于美国的棉花生产者。英国棉花消费者在破除贸易媒介垄断后,又通过消费者联合形成新贸易媒介,并通过新贸易媒介垄断促进实现棉花生产者贸易媒介环节的垄断低价,最终转化为英国廉价的棉花进口。如早在美国内战前的1857年英国就成立了英国棉花供给协会,1860年曼切斯特商会又组建了曼彻斯特棉花公司,其目标都是寻求更多的棉花供给来源,以避免对美国棉花的过度依赖该协会致力于收集不同棉花产区的信息,并为之提供优质的种子、工具和设备,甚至还把极富经验的美国棉农送到印度进行生产指导以增加棉花供给(Logan,1958)。。1902年又成立了英国棉花种植协会,与殖民地政府合作在英帝国内寻找适宜的棉花生产地并研究、试验和发展生产用棉的种植。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英国贸易委员会中专门成立了帝国棉花种植委员会,1920年还成立了帝国棉花种植公司以促进新棉花生产者进入市场。
英国自由贸易政策也对棉花定价有明显影响。英国可利用其在出口产品上具有的竞争优势,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即通过取消他国产品输英的限制,来换取他国取消英货入口的限制。现实是,英国价廉物美的棉纺品打入他国市场,而他国能输英的则多为诸如棉花这样的原料等商品。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深层含义是抑制它国棉纺等产业的市场进入,“甚至于自由贸易者打的如意算盘是,一旦打入他国市场,就能阻止其工业发展,甚至冲垮它的工业以达到占领其市场的目的。更有甚者,国旗跟着贸易走’,最后把他国或其它地区沦为殖民地。”(蒋孟引,1988)
对新棉花消费者进入市场的制约是与激励新生产者进入市场的政策相结合的。如在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既垄断棉花贸易,还通过差别税率诱导印度成为棉花产地和出口国。英印当局对印度纺织品采取禁止性保护关税政策,对英国纺织品则大幅降低进口关税,甚至于制订差别税率改善其定价能力如在英国布进入印度的早期,印度对英国布征收5%的过境税,对印度布的税率则为20%,此后随着英国布对印度市场的占领,又逐渐取消了过境税,英国在非洲也长期采取这种政策,因为殖民者只有对国内贸易征税,才能更好地保护免税进口的制成品,而没有歧视性税收的话,英国货就不能同当地货进行竞争(Johnson,1974)。。英国的“棉花帝国主义”政策不但可制约和减少他国棉花消费者的需求,还增加了棉花的生产和出口,二者都提升了英国的棉花定价能力(Himbury,1918;Johnson,1974)。
3.棉花定价博弈的结果
图4是贸易媒介定价模型的变形。折线Sf、Sa分别表示英国殖民地和美国的棉花剩余供给曲线,S是加总的剩余供给曲线,D是英国的总需求曲线。由于英国殖民地的棉花种植分散、技术落后,因而其供给曲线呈现先水平后向右上倾斜的形状,Qf之后的供给一方面源于高价格激励下殖民地棉花种植者减少其消费,另一方面也源于亚麻、黄麻等替代品;美国的棉花种植园面积更大,技术水平更先进,成本也较低英国棉纺业者更喜欢采购美国棉花而非殖民地棉花,原因在于美国棉花的单包重量更大、杂质更少、质量更高。可参见Hammond(1897)。,因而美国棉花的供给曲线在Qa左侧呈现较小的斜率,而在Qa右侧斜率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库存和对美国棉花消费的替代;英国棉花需求曲线的形状则主要受到资本存量的影响,因而呈现中间段缺乏需求弹性垂直于横轴,两侧弹性较大并向左上倾斜的形状。显然,均衡价格和数量为P*和Q*。
图4 英美棉花定价模型
英国在贸易媒介上的市场力量表现在它可以通过贸易媒介垄断控制其殖民地棉花生产和出口,可以边际成本获得殖民地棉花作为替代性供给,因而美棉价格就受到英国殖民地棉花价格的制约,加之美国无法实现产量控制,就形成了英国棉花价格单向引导美国棉花价格的结果。殖民地棉花的替代使其成为影响美国棉花价格的重要参照系(Logan,1958)和竞争界。由此,美棉价格与海运费率变动负相关,形成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可能与海运业较强的竞争有关。据统计,美国的出口贸易中由美国船舶运输的比例一直是相当高的,在18001860年间平均保持在80%以上。以上数据源于菲特和里斯(1981),并经笔者计算。。
但这一定价格局的稳定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美国的剩余供给曲线不左移,即除英国之外的其他棉花消费者的消费量比较稳定;二是英国能维持其在殖民地的贸易媒介垄断,能持续以边际成本获得可靠的替代性棉花供给。但这两个条件从19世纪晚期开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随着德国、日本等新棉花消费者迅速进入市场,尤其是美国自身棉纺业的迅速扩张,到20世纪初,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棉花消费量都已大大超过英国,美棉的剩余供给曲线迅速左移,均衡数量超过Qa,棉花价格迅速上涨,英国在棉花定价上的优势迅速衰减 布哈林(1917)注意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德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使得“最近十年来生产力有了蓬勃的发展,在大洋彼岸的国家,其中首先是美国,已经发展了自己的工业,因而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其他农业国也发生了同样情况,大大改变了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以致数量上的变化已达到即将发生质变的程度。因此,农产品的缺乏,各地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就成为资本主义最新阶段的一种现象。”;(2)由于德国、美国的保护关税政策,英国只能一方面依靠高质量的棉纺织品去克服美国和西欧的高关税,另一方面用廉价货去占领快速发展的亚洲市场,这一政策更多地依赖于对殖民地的贸易媒介垄断,非常脆弱(Sandberg,1968)。随着殖民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迅速瓦解和英国棉纺业的衰落,英美棉花定价博弈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六、结论性评述
本文构建了一个贸易商品定价的三分法分析框架,利用价格变动的相对弹性、转嫁系数和Granger因果检验三种方法定量分析了英美棉花贸易的定价博弈结果,并阐释了生产者、贸易媒介和消费者之间复杂的定价博弈过程。在引入贸易媒介的三分法分析框架中,贸易商品定价可分解为生产者贸易媒介、贸易媒介消费者两个定价环节,每一环节的定价都是一个政治经济互动的多方博弈过程,贸易媒介通过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定价博弈选择使其利润最大化的买卖价差,从而实现市场出清。政府/私人保护通过影响贸易媒介市场结构,间接影响贸易定价和利得分配结果。利用以上分析框架,本文对英美棉花贸易“双寡头”案例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英国依赖其在殖民地棉花贸易中的贸易媒介垄断获得了定价权优势,由于产量控制上的困难和新棉花消费者进入市场缓慢,美国在定价博弈中居于劣势,影响贸易媒介市场结构的政府/私人保护政策的差异导致了英美双方棉花定价能力的差异。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逐步推进,有形的贸易媒介垄断逐步减少,但私人保护与政府政策相结合而形成的虚拟贸易媒介垄断如与资源性商品有关的卡特尔、商品协定和贸易保护政策,全球性的资源公司的高度集中化,以及如沃尔玛这样的跨国公司直接贸易日渐突出,各国对贸易媒介的争夺也更趋激烈。以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中国“寡头”地位与定价权缺失共存的困境,一个推断是,以国家为分析单元的中国的“寡头”市场结构未能反映国内的微观市场结构,中国国内的竞争性市场和产量/消费量控制上的困难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在贸易媒介市场力量上的弱势,削弱了中国影响贸易商品定价的能力。因而,中国在贸易商品定价中优势的获得,还有赖于一个通过政府/私人保护政策相结合,努力谋求/破除贸易媒介垄断的政治经济过程。
参考文献:
布哈林. 1983. 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M]. 蒯兆鹏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7-68.
菲特,里斯. 1981. 美国经济史[M]. 司徒淳 等 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95.
华尔兹. 2003. 国际政治理论[M]. 信强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17-125.
蒋孟引. 1988. 英国史[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555.
凯伯. 2005. 国际经济学[M]. 原毅军 等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87-288.
米切尔. 2002. 新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17501993[M]. 贺力平 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56-223.
斯特兰奇. 2005. 权利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和非国家权威[M]. 肖宏宇,耿协峰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2-129.
ABREU A D P,FERNANDES F T. 2006. Market power and commodity prices: Brazil, Chile and the United States,1820s-1930 [J]. TEXTO PARA DISCUSSAO No. 511.
BAUMOL W J, PANZAR J,WILLIG R D. 1982. 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 [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2:3-25.
BRANDIS R. 1951. Cotton competition [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3: 28-38.
FINGLETON J. 1997. Competition among middlemen when buyers and sellers can trade directly [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4: 405-427.
HACKETT S. 199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rchant and broker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8: 299-315.
HAMMOND M B. 1897. The cotton industry:an essay in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J]. 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 3-382.
HANSON Ⅱ J R. 1979. World demand for cotton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right′s estimates re-examined [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 1015-1021.
HIMBURY W H. 1918. Empire cotton [J]. Journal of the Royal African Society, 68: 262-275.
JOHNSON M. 1974. Cotton imperialism in west africa [J]. African Affairs, 291:178-187.
LOGAN F A. 1958. India-Britain's substitute for American cotton, 1861-1865 [J].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4: 472-480.
MCCARTHY E J. 1960.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M]. Homewood: Irwin Publishing: 11-25.
NORTH D C. 1958. Ocean freight r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750-1913 [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8: 537-555.
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ion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37-48.
SANDBERG L G. 1968. Movements in the quality of British cotton textile exports, 1815-1913 [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 1-27.
SCHRDER P J H, TRABOLD H, TRüBSWETTER P. 2005. Intermediation in foreign trade: when do exporters rely on intermediaries [J]. Applied Economics Quarterly, 3: 267-288.
SCHULTZ D E. 2000.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planning in a converging marketplace[J]. Journal of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5: 47-51.
SPULBER D F. 1996. Market microstructure and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0: 135-152.
WINKLER G M. 1989. Intermediation under trade restriction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 299-324.
WRIGHT G. 1971. An econometric study of cotton production and trade, 1830-1860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 111-120.
Oligopoly Market Structure, Trade Media and Trade Commodity Pric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 of Cotton Trade History
SUN Zesheng1,2 SONG Yuhua2
(1.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T, Hangzhou 310023;2.College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