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名词解释1(精选6篇)
新闻摄影名词解释1 第1篇
第一编新闻摄影基本史论 第一章 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
1.摄影技术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暗箱和感光材料。为是美国在1955年—1960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25.1923年,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其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2.最早发现“针孔成像”原理的是墨家学派,其创始人为墨翟。
3.法国人尼埃普斯发明了“日光摄影法”,并用此方法拍摄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
4.法国人达盖尔是“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者,他的首张照片为:《工作室一角》。
5.1939年8月19日,购买“银版摄影法”这一发明,这一天成为公认的摄影术诞生日。6.塔尔博特发明了“卡罗摄影法”。7.战争摄影是早期新闻摄影的重要内容。《汉堡大火废墟》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8.1988年伊斯曼參照“卡罗摄影法”,发明了最早的胶卷。9.1914年,德国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135照相机。
10.1942年5月,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开始用照片代替绘画。
11.1880年,美国人霍根发明了照相铜板术,纽约《每日新闻报》用这种方法印出了一张清晰的新闻照片。
12.1902年,人们第一次用无线电波传送照片,这逐渐成为新闻行业传递信息的基本手段之一。
13.1960年,日本宾得公司的前身——日本旭光学公司开发出了内测光镜头,35毫米照相机从此进入自动化发展阶段。
14.1904年,英国《每日镜报》率先尝试刊登以新闻照片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将文字仅仅作为对新闻图片的简单说明。
15.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亨利.卢斯创办了《生活》杂志,并成为美国影响力最大的画报之一。
16.1942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新闻摄影的地位得到普遍的认可。
17.1952年,布列松出版《决定性瞬间》,对新闻摄影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
18.1956年,谢勒、米伦登克和威斯曼这3位荷兰摄影家发起并成立了“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该基金会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性的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荷赛”成为了当代水平最高的新闻摄影比赛。
19.1944年,广东学者邹伯奇先后完成《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两部摄影著作并自制出绘画用的暗箱,成为中国早期的摄影家之一。
20邹伯奇在绘画暗箱的基础上研制出“摄影之器”(即取景器),后来又装上了收光和弹簧活动装置,造出了我国第一台独立制作的照相机。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第一次使用照片。
21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图画周刊》,1924年正式更名为《图画时报》。
22.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中央写真通讯社”成立。23.1927年,“中国摄影学会新闻部”在南京成立。
24.1907年,上海《神州日报》刊登了新闻摄影记者李少穆署名的新闻照片,他成为中国有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
24早年任职于英美公司电影部的王小亭,是最早从事新闻纪录电影的中国人。他在抗战时期拍摄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上的照片,被认
中第一次提到“新闻摄影”,并将其列为新闻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26.1939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建立新闻摄影科。27.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设立新闻摄影局;1950年,《人民画报》出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画报。第二章 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
1.1888年,法国生物学家艾蒂安.朱尔.马莱发明出最早的能够连续拍摄的感光片,从而设计出了“软片式连续式摄影机”,最早的摄影机就此产生。
2.1894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自己的电影摄影机,被称为“电影试镜”。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3.1922年,美国导演弗拉哈迪拍摄了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4.格里尔逊被人们称为“纪录片之父”,他的作品有《漂网渔船》、《夜邮》。
5.世界上第一次纪录片浪潮——英国纪录片运动。
6.最早采用同期录音的纪录片是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意志的胜利》。
7.真实电影: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鲁什。认为纯粹的观察记录只能得到表面真实,创作者不应躲在摄影机后成为一个局外人,而应积极参与到拍摄中,介入被拍摄者之中,促使事物的本质真实显露出来。
8.直接电影: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怀斯曼。认为创作者不应该去影响被拍摄者,而应该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进行记录,将摄影机对被拍摄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让观众自己去得出结论。
9.20世纪70年代以后,纪录片的创作开始逐渐由电影转向了电视。
10.1817年,瑞典科学家约恩斯.巴瑞利斯发现了硒。1873年,英国人约瑟夫.梅硒的一个重要特性——光电效应。11.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夫发明了一种机械的扫描盘。
12.1925年,贝尔德研制出了第一台机械电视机。
13.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1923年,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佐里金发明了光电摄影管,随后又制造出了光电子显像管;1930年,方斯渥茨发明了图像分解仪和新型电视扫描同声系统。
14.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播出,这一天被公认为电视的诞生日。15.1946年6月7日,BBC从7年前停播的米老鼠节目的中断处开始复播,宣告了英国电视的新生。
16.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CBS的《60分钟》和ABC的《20/20》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开始出现。17.1980年,特德.特纳创办了24小时全天候滚动播出新闻的专门新闻频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8.口播新闻是电视新闻的最初阶段。
19.16毫米摄影机是对35毫米摄影机进行了部分改造,携带轻便,便于记者进入新闻现场采集第一手新闻。2.20世纪70年代,“电子新闻采集”(ENG)设备被发明出来,并被普遍应用。
21.1958年,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诞生。
22.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起源于早期的新闻纪录电影。
23.1938年秋,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成立了电影团,成员包括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等著名摄影师。
24.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同年9月2日正式开播。
25.1958年5月15日的图片新闻报道《东风牌小汽车》,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自办新闻节目。1958年11月2日开始播出口播新闻节目《简明新闻》。当时北京电视台大量的节目来源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简报》。15.拍摄好图片新闻的要求:(1)保证图片的技术质量(2)主题明确,画面形象直观、突出(3)选取的新闻形象要具有典型性(4)要重视文字的作用 16.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进行的重点表现,或从富有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的新闻摄影报道方式。
17.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指故事性专题,即围绕一个新闻事件展开,由多福图片和文字组合而成,全面、深刻地介26.1978年元旦,一档名为《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新闻节目正式设立,这就是在中国电视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新闻联播》节目。同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
27.1979年,中日合拍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让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了没有粉饰过的真实生活,给中国电视人的创作观念带来了冲击。
28.纪录片《话说长江》引得中国观众万人空巷。中国人对纪实节目的兴趣第一次超过对电视剧的兴趣。
29.1993年《东方时空》栏目开播,1994年《焦点访谈》栏目开播,1995年《实话实说》栏目开播,1996年《新闻调查》栏目开播。
30.199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的“直播年”。31.中国动态新闻的发展阶段:萌芽时期:1938年——1957年 草创时期:1958年——1966年 挫折时期:1966年——1976年 大发展时期:1976年——1992年 继续繁荣和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 第二章 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1.新闻摄影: 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等各种摄影手段来记录影像的新闻报道活动。2.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1)新闻摄影首先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2)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时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3)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是图文并茂和视听结合(3)新闻摄影的目的在于记录新闻、传播信息
3.新闻摄影的对象有哪些要求?首先,新闻摄影报道对象必须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新闻摄影的对象还需具备可视性,也就是需要有形象。
4.对于动态新闻而言,声画结合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5.新闻摄影的特性:真实性、形象性、时效性、现场性、典型性。
6.新闻价值是新闻摄影的第一价值标准。
7.新闻摄影的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认知功能、文献功能、审美功能。
8.静态新闻摄影可以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而事件性新闻又可分为可预知新闻和突发性新闻。
9.可预知新闻:是指那些事先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采访对象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事物新闻活动,通常指一些大型的文体活动、会议、仪式性活动、体育赛事等,如党代会、香港回归、奥运会等新闻事件。10.突发性新闻:是那些在人们不可预期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
11.拍摄报道的及时和新闻照片的清晰准确,是对突发新闻图片的两项基本要求。
12.静态新闻摄影可分为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摄影和插图照片等。
13.新闻摄影的体裁:是指新闻摄影报道的呈现形式,即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上的样式和结构。
14.图片新闻:是平面媒体上最常见的新闻摄影体裁,多数情况下是由单张照片、标题和简短的文字共同组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某一新闻进行独立报道。这是新闻摄影最基本的报道方式之一,具有时效性强、精炼简洁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绍、表现和揭示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摄影体裁。
18.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最初诞生于美国《生活》杂志。1936年11月23日,《生活》杂志第一期刊登了女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拍摄的一组照片《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荒芜的西部》。
19.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要求:7个要点(P100)
20.插图照片:是指在整体新闻报道中起到辅助作用的,配合文字报道的新闻照片。
21.动态新闻摄影以电视新闻为主要代表。
22.消息类电视新闻分为短消息和长消息。一般情况下,三分钟以下的称为短消息,三分钟以上的称为长消息。23.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特点:快速及时、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取材广泛、生动活泼。
24.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要求:用事实说话、用画面说话、要考虑到电视画面的特性、突出新闻现场、重视细节的捕捉。
25.电视新闻专题摄影,要突出“新闻性”与“专题性”。26.电视新闻专题摄影的要求:(1)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2)注重对观众的针对性(3)要注意纪实风格(4)要注重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27.电视新闻评论具有评论的一些共性特征——新闻性、社会性、政治性、指导性、鲜明的立场和倾向性。28.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形象化,具体表现为:选题的形象化、论据的形象化和论证过程的形象化。
29.电视新闻评论摄影的要求:(1)要重视对事实的取证,做到“用事实说话”(2)要重视多角度取材(3)要重视处境记者和主持人的作用
30.评论员出镜,是电视新闻评论同报纸、广播评论的重要区别之一。
31.电视新闻直播的两层含义:(1)在演播室阶段实现的直播,是指演播室内的主持人、记者或者播音员的采访、解说、播报过程实现了直播。节目中播出的图像是事先录制好的,并不是新闻直播当时所进行的报道和记录。(2)包括了新闻现场在内的直播,即“现场直播”,是在新闻现场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的直播报道,将新闻现场的事件及人物的图像、声音直接记录,并同步发送和播出。32.电话新闻直播的类型:(1)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2)策划类现场直播(3)现场实况转播(4)过程体验
33.策划类现场直播通常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化方式进行。
34.现场实况转播是最传统、最基本的现场直播节目形态。35.电视新闻直播的特点:(1)不可预知性或偶然性(2)现场同步性(3)信息的原生态
36.过程的表现是动态新闻摄影区别于静态新闻摄影的重要特点之一。
37.新闻摄影是用照相机和摄像机的镜头,捕捉富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和形象。
38.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主要有:抓拍、摆拍和偷拍。39.抓拍:是新闻摄影主要的拍摄方法,指摄影记者深入新闻现场,充分利用现场的自然环境,在不干涉、不影响被拍摄者的情况下,抓取被拍摄者最自然、生动、真实的瞬间。40.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小型的莱卡照相机开始投产,这是摄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开启了摄影记者采用小型照相机进行拍摄的时代。41.德国摄影记者先驱埃里克.萨洛蒙,利用小型相机便于隐蔽的优势,专门抓拍政治人物的肖像,从此开启了新闻摄影抓拍的先河。
42.1952年,法国纪实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版了《决定性瞬间》一书,将抓拍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44.静态新闻摄影与动态新闻摄影的共性要求:(1)应突出画面主体(2)要有创新意识3)要使摄影作品具有情感 60.怎样在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之间取得平衡?(1)需要明确新闻摄影记者拍摄照片的根本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什么(2)当发生灾难和意外情况时,应当视受害者所处状况的危急程度来进行选择
61.帕帕拉齐现象:源于意大利语,原指一种能够发出蚊子一样嗡嗡声的讨厌虫子。由一个自称是“帕帕拉齐”的记者罗恩.盖尔拉广泛传播,后来专指那些以拍摄明星隐私照片为职业的黄色小报记者,如今被称为“狗仔队”。62.新闻图片编辑中技术处理的前提:(1)不能造成视觉信息的改变(2)不能使视觉符号的相互关系改变(3)不45.摆拍:是在进行拍摄时,通过人为的方式对被拍摄对象进行组织和调整,在画面中建立一种秩序,以达到拍摄者预期的拍摄效果的拍摄手法,是摄影记者根据自己的设想,对现实生活和被拍摄对象进行的干涉和摆布。46.摆拍的准则:(1)不能去摆布和干涉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2)不能重新摆拍已经过去的事件(3)不能无中生有地虚构新闻,必须谨慎对待说明文字的写作。47.偷拍:是摄影记者在被摄主体没有发觉的情况下进行拍摄。
48.《积水的路面》是布列松抓拍作品中的代表作。49.“决定性瞬间”的含义:(1)就画面构图而言,“决定性瞬间”是画面构图最完美、最协调的状态(2)就画面内容而言,“决定性瞬间”是最能够说明画面内容的瞬间(3)“决定性瞬间”是最能够反应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瞬间 50.捕捉“决定性瞬间”对新闻摄影记者的要求:(1)必须有出众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2)必须全神贯注,随时做好拍摄准备(3)必须具有深刻的预见性和洞察力 51.新闻摄影工作的基本原则:(1)真实性原则(2)党性原则(3)群众性原(4)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52.在新闻工作中怎样坚持党性原则:3个要点(P129)53.党性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新闻工作的根本指针,积极、正确、全面、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工作纪律。
54.群众性原则,要求新闻摄影工作依照“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切实加强新闻工作同群众的实际联系。55.正面宣传:是指新闻机构对社会主流与正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在新闻工作中,肯定主流和弘扬正气的正面报道占主导地位,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占辅助地位,其他报道不能削弱正面报道的主调。56.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的素质:(1)政治理论素质A.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B.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C.在理论上武装自己,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群众性原则
(2)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A.要有较强的采访、写作能力B.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C.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D.要热爱新闻工作E.要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常识
(3)摄影记者的专业素质A.熟练掌握摄影技术B.具备审美的艺术素质C.编辑意识
57.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方针。
58.正面宣传为主的要求:(1)应当提高政策的说理性(2)需要灵活运用典范(3)应该强调重大事件宣传的深刻性 59.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凭借《饥饿的女孩》这张照片获得了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能有任何可能对读者接受信息造成误导的做法 63.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很多法律、法规文件中都体现了对媒体报道和新闻记者的约束和保护。64.侵犯肖像权的三要素:使用了被拍摄者可辨认的影像、以营利为目的、进行了公开传播。65.新闻摄影侵害隐私权的情况:(1)干涉和影响私人生活,使被拍摄对象失去心理和生活安宁(2)未经拍摄对象允许而进入私人场所进行拍摄(3)未经同意而擅自使用属于个人隐私的影像或在公布其影像过程中公布他人隐 第一章图片新闻摄影器材及其使用
1.1839年8月19日,法兰西学术院举行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正式发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2.早期著名的纪实摄影图片当数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照片。
3.英国摄影师芬顿在1855年运用火棉胶湿版法进行拍摄。《克尔克拉港口》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张照片,被刊登在了《伦敦新闻》上。
4.美国摄影师马修.布雷迪拍摄的《南北战争》被刊登在了《哈佛大学周报》上。5.1877年,《每日写真报》成为了第一个使用插图新闻的日报。
6.奥斯卡.巴纳克发明了第一台135型照相机,并被命名为“莱卡”。
7.1927年蔡斯.依康公司推出Ermanox相机,这种相机因其非凡的大光圈镜头而闻名于世。
8.1977年,小西六公司率先出厂了第一款双向对称光电自动对焦相机——柯尼卡C35AF。9.自动对焦最主要的特点:(1)聚焦准确性高,操作方便,特别是在对被摄体的聚焦上具有明显优势(2)由于在拍摄过程中能省去手动聚焦的操作,故也有利于摄影者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所摄画面上,全神贯注地抓拍被摄体的瞬间形象。
10.主动式自动对焦:利用发射红外线或超声波来量度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根据所获得的距离资料驱动镜头调节像距,从而完成自动对焦。
11.被动式自动对焦:先接受来自被摄体的光线,然后以电子视测或相位差检测的方式完成自动对焦。12.全息自动对焦功能:是一种崭新的自动对焦光学系统,采用先进的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利用激光点检测拍摄主体的边缘,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拍摄准确的对焦照片,有效拍摄距离达4.5米。13.自动对焦的特性:(1)以某种方式自动判断摄影者所拍摄的主体(2)以某种方式测量被摄主体与相机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3)通过驱动马达将镜头的对焦装置推到合适的距离刻度 14.眼控对焦是佳能相机特有的一种自动对焦模式。15.在新闻图片摄影中,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新闻
现场的真实情况,经常会用到相机的自动曝光(AF)。16.自动曝光的模式:程序自动曝光、光圈优先曝光和快门优先曝光。
17.测光的模式:单点测光、矩阵式测光、中心重点平均测光。
18.数码相机和传统胶片相机的区别:(具体描述参看P164)(1)在制作工艺与成像原理上的区别(2)在图像质量上的区别(3)在存储与传输方式上的区别
19.光的色温是光颜色的一种标志,光的色温越高,光线越偏蓝;光的色温越低,光线越偏红。20.预设白平衡的相关数值:(选择题必考)(1)晴天(日光):要求的色温约5600K左右(2)多云(阴天):对应色温6000K以上(3)白炽灯(钨丝灯):对应色温3000K左右(4)荧光灯(日光灯):A.荧光灯1:住房内常用的色温为6700K的日光型荧光灯B.荧光灯2:色温为5000K的中性白色荧光灯,通常是台灯C.荧光灯3:办公室常用的色温为4200K的冷白色荧光灯
21.数码相机图像数据的存储有两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存储速度和存储容量。
22.半导体存储器即存储卡,其全称为闪速存储卡。23.常用存储卡:CF卡、SM卡、SD卡、MMC卡、MS卡、XD卡(具体功能参看P167-168)
24.数字图像的文件记录格式主要有非压缩记录格式和压缩记录格式两种,而压缩记录格式又包括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
25.非压缩的TIFF格式是无失真、高品质的图像存储格式,但其图像文件庞大,存储效率低。
26.数码相机常用存储格式:TIFF格式、RAW格式、JPEG格式、EXIF格式、FPX格式。
27.常用的数码相机输入输出接口有USB接口、IEEE1394接口、RS-232C接口、SCSI接口、视/音频接口、IrDA红外接口等。
28.闪光灯有相机内置式闪光灯和外接式闪光灯两种。29.闪光灯工作的步骤:4个要点(P175)30.主要的闪光模式:手动闪光模式、自动闪光模式和TTL闪光模式。
31.闪光灯的用途:柔和补光、避免曝光不足和闪光修正。32.柔和补光的方法:自动闪光模式柔和补光、手动闪光模式柔和补光和TTL闪光模式柔和补光。
33.常用闪光灯摄影技巧:反射式打光、以闪光灯脱离机身的手法打光。
34.消除红眼的方法:(1)让闪光灯偏离镜头(2)将灯光打向墙壁或天花板(3)使用较短焦距镜头,并移近主体(4)开更多灯以照亮室内(5)要求主体不要直视相机(6)使用相机内置的红眼消除装置
35.三脚架的主要功能:防止抖动、精确构图和严格地控制景深。
36.快门线的优点是可以不碰到或不接触照相机就能按动快门按钮。
37.数码伴侣的优点:当读卡器用、兼容数码相机、通读存储卡、防止文件损失和作移动硬盘。
38.按所兼容存储卡的种类,读卡器可以分为CF卡读卡器、SM卡读卡器、PCMICA卡读卡器、记忆棒读写器等。第二章图片新闻摄影业务
1.专门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局统一印发的“记者证”的人叫“摄影记者”。
2.摄影记者的职责:拍摄图片稿件、积累资料、关注文字报道、重视外联。
3.“摄影师注重形象的视觉感受,而摄影记者注重形象中的信息”,这是美国新闻摄影教育家卡蒂斯.麦克唐格尔定
位的新闻摄影记者与其他摄影师的不同之处。
4.摄影记者积累资料应注意的问题:4个要点(P188)5.摄影师艾森斯塔特曾经于1933年在日内瓦国际联盟会议上拍摄了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照片。
6.优秀的摄影记者,在摄影技术过硬的情况下,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7.摄影记者兼撰文稿的益处:(1)可以弥补文字记者不在场的损失,减少重大新闻漏报现象(2)有利于提高摄影记者的写作水平(3)一人身兼两责,在报道战争等事件时,采访拍摄比较方便,还可以减少花费支出(4)增加自己找工作的身价和筹码
8.摄影记者重视对外联系,一方面增加信息来源,另一方面锻炼自己的业务水平。
9.自由摄影记者要想把新闻摄影作为谋生的职业,必须做到加强业务训练、研究媒体和与媒体签约。
10.在选用摄影记者时,主要的考察内容:重视综合素质、摄影实践考试和继续观察培训。11.图片编辑的“有所为”:剪裁照片、加光减光、去除污点和改变反差。
12.图片编辑的“有所不为”:修改照片内容、拼接照片、改变视觉信息和其他误导读者的行为。13.如何挑选合适的照片:(1)是否与主题相符(2)是否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3)是否有新鲜的元素(4)是否能与其他的照片很好的搭配(5)是否符合版面的设计安排 14.常用的编辑软件:Photoshop、Photo Mechanic、iView MediPro
15.利用笔记本电脑上网传输图片有两种连线方式,一种是通过固定电话线上网,一种是通过无线上网卡。16.报纸用数码图片文件一般在200K左右。
17.摄影记者在提供新闻图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职业意识、镜头感、决定性瞬间、人情味、编辑意识、顾全大局,服从图片编辑和责任编辑的需要。
18.能否区分和辨别新闻照片与非新闻照片、好新闻照片与一般新闻照片,是当代报纸对编辑的基本要求之一。19.图片编辑操作图片时应考虑的因素:(1)技术质量(2)视觉表现(3)传播价(4)完整性(5)版面监控(6)图片编辑要尊重摄影记者工作的专业性(7)图片编辑要在编辑会议上就图片使用状况进行沟通
20.图片编辑应具备的素质:新闻敏感、影像知识、对工作充满热情。
21.图片编辑如何能将新闻照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1)要懂照片(2)图片占据的面积(3)考虑一下读者的喜好(4)标题和文字说明
22.美国《华盛顿邮报》把图片分成4个档次:第一档:信息含量第二档:形象因素第三档:情感因素第四档:亲切感
第三章 不同题材的图片新闻摄影
1.突发新闻:就是指事情发生不在预期之中,无法事先进行计划的报道题材。
2.突发新闻事件的信息来源:新闻热线、培养“线人”、其他媒体和其他方式。
3.三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斯坦利福曼把他的成功归结于对所在城市的了如指掌,在他手上有两个法宝:无线监听器和城市地图。
4.在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时,摄影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1)摄影记者要有极强的新闻敏感(2)准确把握突发新闻事件摄影的本质特征,才能拍出堪称精品的典型瞬间(3)要有纯熟的摄影技术
5.约翰.摩尔拍摄的《爆炸发生》获第四届华赛战争新闻类组照的金奖。
6.新闻摄影记者经常装备的短焦距变焦镜头有:17-35毫米镜头、16-35毫米镜头、20-35毫米镜头,有时还有一些14-35毫米的短焦距定焦镜头。
7.《巴格达汽车炸弹袭击》由卡洛斯.巴里亚拍摄。8.新闻摄影记者经常装备的长焦距变焦镜头有:70-200毫米镜头、80-200毫米镜头,有时还有一些长焦距定焦镜头:300毫米镜头、500毫米镜头和600毫米镜头。9.《大安山矿难》由《京华时报》记者周民拍摄。
10.在摄影设备就绪之后,还需要准备摄影附件、传输设备和通讯设备。
11.广角镜头可以从各个角度拍摄到地震的全貌,长焦镜头可以再不干扰人们的情况下远距离拍摄一些细节镜头。12.2005年发生在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被美联社和CNN双双评为该年度十大新闻之首。13.《达拉斯晨报》的摄影记者们凭借描述“卡特里娜飓风”中的混乱和痛苦,荣获“突发新闻摄影奖”。
14.美联社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拍摄的《奥马伊拉的痛苦》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最佳新闻照片。
15.从中外火灾事故发生情况看,排除战争等因素影响,摄影记者可以从以下几个区域来发现火灾的爆发点:(1)自然灾害中的火灾(2)人口密集的区域火灾较多(3)爆炸造成的火(4)建筑倒塌造成的火灾 16.马特.瑞尼2000年拍摄《火灾之后》,获得2001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17.《共和士兵之死》由罗伯特.卡帕拍摄。18.《肯尼亚**》由博尼费斯.姆瓦吉拍摄。19.《阿富汗》和《地狱》由詹姆斯.纳克特威拍摄。20.《向战地摄影记者致哀》,是吉姆.麦克米兰于2004年10月18日拍摄,获得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类摄影奖。21.摄影记者在面对悲剧事件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获取事实、抓拍瞬间、珍贵画面出现的时间。22.非突发性新闻事件:指那些事先知道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和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这类新闻包括政治、外交、经济、人物、会议、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内容。
23.如何才能拍摄好反映社会生活题材的新闻照片?(1)关心生活(2)选择切入点A.就近取材B.小处入手C.差异化思维挑选题材D.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3)富有情感(4)享受乐趣(5)熟练获得决定性瞬间(6)解决问题,引起重视(7)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24.王东在1984年拍摄的《小平您好》荣获了全国新闻摄影最佳奖。
25.拍摄会议新闻照片应注意的问题:(1)推陈出新A.找到合适的位置B.使用恰当的技巧C.拍出变化、拍出问题(2)一针见血A.抓住主题B.细节镜头(细节的关键点:练、手、影子和道具)C.会议新闻、会议报道
26.《民族画报》记者高秀峰拍摄的《民主的权利》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新闻摄影展览评比金奖。27.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指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理解,使用现场光或现有光,一般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条件下,表现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精神面貌和气质的摄影。
28.人物摄影中的形象生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1)被摄对象的自然和真实给观众带来情绪上的感动(2)摄影者灵活运用了高超的摄影技巧,从而使被摄对象以最佳状态倍记录下来。
29.如何接近被摄对象?(1)单兵作战,不要一窝蜂出现(2)用眼神去交流(3)使用短焦距镜头
(4)试着去做对方喜欢的事情(5)获得被摄对象的许可 30.如何让被摄者与摄影记者站在同一条战线上?(1)熟悉环境A.花时间和被摄者相处B.观察被摄者的工作环境、工
作情形C.找寻被摄对象比较感兴趣的元素,有目的、有计
划地进行拍摄(2)语言的交流(3)营造拍摄气氛A.利用人物的精神状态、情感变化来强化氛围B.利用环境的自然和特别来烘托氛围(4)做足准备功课
31.托马斯.穆尼塔拍摄的《克什米尔地震的幸存者》获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肖像类单幅三等奖。
32.斯文.托芬拍摄的《亲属正在为刚刚死去的女孩哀悼》获第49届荷赛新闻人物类单幅一等奖。
33.美国摄影家A.法宁格指出,对摄影记者来说,光具有强度、质量和颜色三个主要性质。
34.照明强度的差别会在照片上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被摄体的明暗度、被摄体的反差范围和彩色照片中被摄体的色彩再现。
35.直射光的特点是强烈耀眼、反差大,能造成清晰突出的阴影。
36.散射光的特点是比较柔和、反差小,能造成灰色、模糊的阴影,或者根本没有阴影。
37.客观性光线:是指电磁波光谱中窄频带的一段,能使我们看见并记录下影像。
38.主观性光线:是能使我们产生感情反应的光,通常我们会把它作为摄影的创造性因素之一。
39.光的角度有:顺光、测光、逆光和剪影。
40.补光主要有两种方式:反光板补光(最常用)和闪光灯补光。
41.拍摄人物肖像最常用的光线位置就是从人物左右45度角进行拍摄。
42.《冻僵的水兵》由大卫.道格拉斯.邓肯拍摄。
43.《纽约州州长艾略特.斯皮策》由瓦拉迪米尔.普拉顿拍摄。
44.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最关键的用光就是“眼神光”。45.《我要上学》由解海龙拍摄,这是宣传希望工程的代表作之一。
46.经常拍摄的人体部位:面部表情、手、形体。
47.新闻人物肖像的其它拍摄技巧:设计一些细节、找个人与被摄对象交谈、道具的使用、抓拍和学会进退自如。48.新闻特写照片: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的“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或从富有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性的摄影报道。
49.拍摄新闻特写照片的要素:(1)新颖、独特(2)趣味性(3)人情味(4)“不准时”的新鲜感
50.变焦距镜头的变焦范围一般为70毫米-200毫米或者80毫米-200毫米,这是体育摄影中常用的镜头。
51.最常用的定焦距镜头是EF300毫米f/2.8L IS或者EF400毫米f/2.8L IS,这种定焦镜头被称为是体育摄影记者的“标准镜头”。
52.要做好体育摄影的准备工作,摄影记者需要做到:做到知己、做到知彼、做到观察力独到、做到决策果断。53.在体育比赛的拍摄中如何把握预见性?(1)选择地点很重要(2)重视提前量(3)爱拼才会赢(4)享受美妙的时刻
54.影像快门速度的因素:(1)被摄主体的实际运动速度(2)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3)被摄主体与照相机之间的距离(4)摄影镜头的焦距长度(5)追随拍摄(6)光圈的考虑 55.快门速度与镜头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角度成正比,角度越大,快门速度越快。
56.如何完成好追随拍摄?P347(4个要点)
57.体育摄影中的三种聚焦方式:自动聚焦、手动调焦和区域聚焦。
58.在体育摄影中应从哪几个方面打破常规?(1)角度的变化(2)细节的选择(3)美丽与魅力共存(4)不要只关
心胜利者(5)与比赛相关的元素 第三编 电视新闻摄影
第一章电视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1.电视新闻摄影的本体特性有:(1)终于生活的纪实性(2)声画一体的真实性(3)现场取材的线性和不可重复性(4)虚拟体验性(5)画面的思想倾向性(6)画面内涵的丰富性(7)画面的艺术和创造性
2.电视新闻摄影:电视新闻摄影是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有目的、有选择地拍摄反映事态与人物活动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新闻摄影要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用真实的画面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精神面貌。它所拍摄的人物、事件、环境都必须绝对真实,不允许摆布和补拍已经过去的场面,更不允许虚构没有发生的事。3.电视新闻摄影属于纪实摄影的范畴。
4.1895年,法国发明家路易.卢米埃尔用自己设计的电影摄影机拍摄了《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等最早的记录现实生活的影片。
5.同文字、摄影和广播等新闻报道方式相比,电视新闻摄影具有不可比拟的真实可信性。
6.在70年代的美国,一篇完全出于记者杜撰的新闻通讯《吉米的世界》竟然骗过了读者和评委,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7.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保留一段精彩的声画一体的完整素材,让现实时空同屏幕时空二者重合,就会使观众有“置身现场”的虚拟体验。
8.对我国电视新闻摄影记者而言,要在遵守客观、真实报道原则的前提下,在报道中潜移默化表达出导向性、倾向性,体现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精神和记者的观点态度。9.电视新闻摄影画面的美蕴含在电视独特的传播形式之中,是正确运用电视规律采制新闻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是摄制者的“本质力量”在画面中的显现。
10.在众多新闻媒体中,唯有电视的传播手段能最大可能地保持生活素材的完整性。
11.电视新闻摄影传达的形象、声音、运动时空,是完整的生活的原始信息。12.所谓第一现场,包含了新闻的特性规律和电视传播形式的根本要求两方面的内涵。
13.电视新闻摄影的最高境界就是“关键时刻我在场”。14.电视新闻摄影的美学追求主要体现在:(1)挑战时空极限——第一现场A第一时间B第一空间(2)自然之美——关键的段落与过程A立体信息形态B偷拍的魅力C过程的时间要素(3)画面的个性与信息(3)表意——会说话的摄像机A.摄像机的叙事B大的环境与小的细节C“浓妆”与“淡抹”D“显”与“隐”(1)摄像机的论证a证实b证伪b摄像机的抒情细节c抒情元素c象征元素d摄像机的节奏e摄像机的评论
15.1997年由厦门电视台选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民警陈煌奋不顾身排除爆炸装置》,就是记者提前开机,扛着摄像机紧跟着前面手拿炸弹奔向无人空地的民警。16.由重庆电视台拍摄、获得1998年度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走进贫困山区》系列报道就注重让环境说话。17.电视新闻评论展示论据、论证观点的信息形态主要有两类: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
18.获得1997年度中国电视新闻消息类一等奖的《山东临沭造纸厂“牛水沟”污水三天三个样》充分发挥了摄像机的视觉表现优势。
19.获得1995年度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六岁冠军梦 圆梦在津门》中,由于记者抓拍到了主教练蔡振华坐在更衣室里泪水夺眶而出的近景推成特写的画面,揭示了少帅内
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使新闻的感染力增强。
20.获得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巴格达遭空袭纪实》,记者就充分利用摄像机作为评论角色,表明政治立场。
第二章不同体裁的电视新闻摄影
1.当代各种新闻传播机构用以传播新闻信息、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见解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称即新闻体裁,主要包括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的记叙体裁和以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的见解为主的论说体裁。
2.目前,主流的看法认为电视新闻体裁的划分接近于以传播内容、任务的本质特征为标准对电视新闻进行的类型划分,即分为消息类新闻、专题性新闻和评论类新闻三大类。3.从记叙和论说的角度以及表现手法、结构和语言等方面考虑,电视新闻体裁可分为消息类新闻、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四种。
4.消息类电视新闻:是快速、简要、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一种电视新闻。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是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体。
5.消息类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在于迅速和简单。可以用几个常用词来形容:短、平、快、精。
6.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1)拍摄时间往往十分有限,甚至时机转瞬即逝(2)拍摄地点和环境相对单一(3)分为可预见式拍摄和突发新闻拍摄
7.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的要求(1)快:快速抵达新闻现场、快速融入新闻事件(2)大:镜头的信息量需要最大化(3)全:5个W一个都不能少(4)短:不要浪费镜头时间(5)把握变与不变
8.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展中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它是电视新闻对重要事态作深入或者追踪报道的一种方式。
9.电视新闻的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报道的一种方式。10.系列报道《牛志远:供养孤儿上大学》获得了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
11.连续报道的基本特点在于讲究时效性和连续性,报道的层次性,报道的不可预知性以及显著的社会影响力。12.连续报道摄影的要求:(1)它特别需要讲究画面的现场感和真实感(2)它需要摄像机捕捉关键画面,精确实现事件的连续性(2)讲究画面的对比性和相关性(3)摄影师的预见性
13.系列报道在摄影中的特点:(1)讲究镜头语言的统一风格(2)突出各自特色,寻求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的典型画面(3)它需要充分考虑到画面的艺术性和造型美感
14.我国深度报道开始于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
15.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利用的是独有的视听语言系统,全面深入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索和揭示问题实质,追踪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报道方式。16.报道故事化是深度报道十分讲究的一个特点。17.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1)深A新闻传达的思想深,站在相当的高度看问题B对新闻事件的挖掘深,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多方面、多角度地透视问题的本质(2)长A由于深度报道囊括的内容很多,因此节目时间比其他体裁要长B从拍摄内容方面来看,它的时间跨度也很长
18.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和要求:(1)强烈的细节意识(2)充分发挥两极镜头的探索性(2)最大程度地发挥摄像机的形象叙事特点(3)镜头要注意保护某些被采访对象,也包括采访记者本身
19.电视新闻评论:是直接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反映电视台或者记者,主持人的观点、主张,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20.电视新闻评论与其他体裁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述评结合、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导向性强。21.评论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和要求:(1)镜头叙事全面、客观、真实(2)适度发挥摄像机的情感表达力量(3)镜头内容的深刻和简练 22.形象地说,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写简单的记述文。
23.形象地说,连续报道是用摄像机“跟”出一个故事来。24.现象地说,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挖掘主题故事。
25.形象地说,评论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写议论文。15.对于原地不动的处境记者进行推位拍摄时应注意:P408-409(3个要点)
16.在当前的电视新闻偷拍当中,采用偷拍机是偷拍的主要方式。
17.双机(多机)拍摄是指两个以上的摄像机在相同的场景同时或交错地对一个场面进行拍摄,在影视艺术片摄影中采用较多。
18.我国比较早地采用双机拍摄的日常新闻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和《新闻调查》。
19.在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拍摄过程中,对于双机(或多机)拍摄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方式:同一场景的双机(多机)第三章电视新闻摄影实务
1.电视访谈的景别以中景、近景为主,特写画面为辅,远景和全景景别较少。
2.电视访谈的拍摄角度应以斜侧面角度为主,基本上属于3/4人面像。
3.拍摄过肩镜头的注意事项:(1)前景中的人物一般不需要保留得十分完整,在1/3左右即可。(2)所用的镜头焦距一般不可过短,应采用标准镜头焦距段或长焦镜头焦距段拍摄。(3)一般应注意从个子较高或位置较高的人背后拍摄
4.在电视访谈的拍摄当中,对于背景环境的处理方法:(1)背景环境简化(2)背景环境保留(3)背景布(3)背景的摆设(4)背景中线条的处理
5.反打镜头:指倾听谈话对象的反应镜头。
6.空镜头:指存在于访谈环境中的、与谈话主题没有明确关系也没有明显冲突的事物的镜头。
7.插入镜头:指与谈话主题有关的话筒、台标等事物。8.无观众参与的演播室谈话节目,一般设置三台摄像机,在设置机位时遵循“三角形机位”原则,在拍摄中还有注意被拍摄对象的视线处理。
9.中国第一位赴国际战场进行战地摄影报道的努记者是黄文。
10.电视访谈中声音录制应注意的问题:(1)了解麦克风的种类A非指向性麦克风B指向性麦克风(2)录音技巧A事先了解所使用的麦克风的指向性特征B音量控制C对杂音的处理
11.在电视访谈节目的拍摄中,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头部空间、受访者的仪容、视线空间、受访者的视线方向、受访者脸部的光线、麦克风的位置。
12.在拍摄记者的固定镜头时应注意的问题:(1)光线(尽量避免大反差逆光)(2)背景(3)记者位置(4)景深
13.贵州电视台拍摄的《农民工的艰辛出行路》获得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节目奖。
14.在保持平稳运动的前提下拍摄运动镜头应注意:P408(3个要点)
拍摄和异地同时的双机(或多机)拍摄。
20.双机(多机)拍摄需要注意的问题:(1)主机与副机分工:主机与副机拍摄的素材片比在3:1(2)所摄画面在技术指标上一致:主要是色彩、亮度、声音质量等(3)主机与副机的协调配合(3)对编导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21.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在进行双机(或多机)拍摄时的录音方法:(1)利用无线话筒(2)利用吊杆话筒(3)将多机录音分开
22.电视现场直播是指电视作为一种报道媒体,与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相同步的实时报道。
23.电视直播可以被划分为新闻直播和体育直播两大类。24.电视新闻直播是指在演播室或者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主持人或记者的采访活动、播讲、解说等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发射的播出方式。
25.新闻直播更强调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一般可分为突发性新闻直播和可预见性新闻直播。
26.现场直播中机位设置的基本原则:(1)对于同一场景的摄像机机位的设置需要遵循“三角形机位”的设备原则(2)在进行机位设置时,首先要考虑机位的必要性,其次要考虑技术上实现的可行性(3)在拍摄过程中,必须保持摄影师和现场导播之间的内部通讯联络畅通(4)把握好游动机位和固定机位之间“点”和“面”的关系。
27.现场直播所使用的较先进设备中,运动摄影辅助设备主要有小型快速移动轨道车和斯坦尼康稳定器;特殊性能摄像机可分为:无线摄像机、微光摄像机和其他特种摄像机。28.在我国,开创DV作品在专业电视台传播先例的是凤凰卫视中文台。
29.高清摄像机的分辨率是1920*1080,画幅是16:9。30.标清摄像机的分辨率是720*576,画幅是4:3。
31.《故宫》拍摄制作历时三年,投资规模巨大,开创了新时期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大片时代”。
32.高清摄像机与标清摄像机在使用上的差异体现在:焦点控制、曝光控制、画面构图和运动拍摄。
高清摄像机聚焦的方式:设备辅助调焦法、借助监视器调焦法和常规调焦法。
新闻摄影名词解释1 第2篇
活劳动、能源、原材料、资金、设备、土地。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对报刊所声称的发行新闻事业管理学 量进行核实,以确保向相关的目标群体以及社一门新兴的新闻边缘学科,是新闻学与管理学会公众公布的报刊发行量真实可信。的结合,即把管理学理论引入新闻学,用管理邮发合一的理论研究新闻事业的经营与管理。报社将报业发行业务全部交邮局办理的委办型新闻事业 报纸发行体制。
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机构及其从事的广告主
大众传播工作的总和。为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自行或者委托他人经营 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一个单位在经常变化-的外部环境及客观形势或者个人。
下,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机构--人员”组广告公司
合,精心确定业务活动的最佳形式、规模及方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发展。
新闻产品 广告成本
新闻机构从业人员的劳动成果,它以实体样式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核算和支付发生于广告活或特定物质形态存在,具有信息传播效用,能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
满足人们知晓外部世界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精神广告费率
需要。每单位广告版面面积收取的发布费。新闻的商品化 报业的多种经营
新闻工作中无视社会效益的存在而单纯追求经除广告、发行、印务是报业的三大主业之外,济效益的行为。本质:是将新闻机构变成为利报社从事的其他各种各样 的经营活动均被称润而运转的机器,新闻从业人员变成以新闻谋为报业的多种经营。
私的无耻“文侩”。同向发展
维生功能 在多种经营项目的选择上应优先优先选择那些在社会组织的诸多功能中,创造维持自身生存、与报业经营性质相近的经营项目。
成长、发展的各种必需条件的功能被称为“维黄金时间
生功能”。收视率高的时间段。
维生机制 黄金时间广告
实现维生功能的组织活动机制被称为“维生机在黄金时间播放的广告。
制”。节目编排
支票薄新闻 把待播出的节目提前编排组合成一次次的节目在美国由于法律允许记者对消息来源保密,一播出流程它是对节目播出架构的综合规划,体些因职务之便了解隐情、掌握机密的知情人向现为节目播出表的安排。
记者出卖新闻线索、新闻材料所承担的风险也对抗式编排
并不很大。设法在相同时段的竞争中,安排强档节目,吸双重出售方式 引受众收听、收看本台节目。
新闻机构以一方面低于成本价格,甚至免费赠封锁式安排
送,同时按价格原则向广告客房出售广告并获设法安排有相当长度的节目长时间吸引受众,得利润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独特经营模从而封锁其他台的节目。
式。导引式安排
价值原则 在黄金时间一开始,或其他台的强档节目未播按广告客户预期能从刊播广告上所得到的促销出时,就安排高收视率的节目,以便抢得先机,效果,即广告版面预期的信息服务价值的一定吸引观众。
比例来确定出售价格。
新闻单位 调配式安排
是一个新闻企业,是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新节目或收视率不太高的节目,安排在两个但并不因此就自然地能掌握商品信息化和市场强档节目之间播出,产生“调配”的作用。信息化的有关规律;新闻单位必须学会运用商媒介推广工作
品信息化和市场信息化的有关规律。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知识经济 大众开展的宣传活动,用以宣传媒介信息产品,“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树立媒介形象,提高媒介经营的经济效益和媒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介传播的社会效益。
新闻单位
以采集、制作、发布、经营新闻为主要业务的新闻技术
各类组织机构的总称。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具有适宜于进行新闻单位的领导体制 大众传播的形态的种类新闻产品并向受众提供新闻单位内部领导层的职责分工、权力划分、新闻信息传播服务的整个作业过程赖以实现的机构设置等的制度和规定的总称。技术基础、设备及其应用的总和。
党委会领导下的总计编辑负责制 非线性
是新闻单位的党委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总编辑数字硬盘存储音频视频信息,数字硬盘上的信领导编委会具体执行党委会的各项决定,其他息按照盘操作系统规则进行分配。
与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相同。非线性编辑系统
组织机构的设置 使用盘式存储媒体进行编辑的数字化音频视频把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完成的工作,不断划后期制作系统。
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业务工作,然后再依据这数据广播
些各不相同的业务工作,设置相应的部门,并通过电磁波或导线,利用数字技术,向受众传同时确定各部门的职责与职权的过程。播数据信息。
编辑方针 卫星直播电视
根据办报、办台方针以及实际情况对报纸和广一种卫星通信业务,即使用卫星直接电视信号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所作的总体设计,是传送给家庭用户。
编辑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有线电视系统
狭义的新闻策划 单独或混合利用电缆、光缆或微波的特定频段又叫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即采编人员传送电视节目的公共电视传输系统,包括接收、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制定和实施传送无线电广播电视节目,播放自办广播电视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节目的有线电视台。
策划活动。因特网
组合式报道组织 由多种电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以及其他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电脑网络彼此互联而形成的全球性电脑网络。情况,以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收到良好的传因特网上的大众传播
播效果,扩大媒体的影响力。以因特网为传播渠道、以网民为传播对象的新企业的成本 闻传播、广告传播、书籍传播、电影传播可统印刷生产所耗费的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总和。称为因特网上的大众传播。
报纸发行 上网
报纸经编辑印刷完成后由印刷厂传递到读者手在网上建立网站,将传统的传播内容制成网页中的流通过程。向网民传播。
发行螺旋 报业集团
通过发行亏损,扩大发行量,进而扩大报纸的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是以报纸为核心,以报权威性和渗透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来源,业及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容其通过出卖广告版面,补偿报纸发行,并实现报他非报业经营褓的经济联合体。
纸利润。国外的报业经营研究者把报业的这种
新闻摄影名词解释1 第3篇
新传播时代热切“呼唤”第一解释权
肖阿纳奇拉什维里曾在《宣传心理学》中说:“任何信息的报道, 某些事实的描述, 如果不加专门的解释和评论, 对人们的定势是几乎不能产生影响的”。 (1) 在当今信息爆炸、资讯过剩的时代, 解释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主流媒体想要发挥主流影响力, 必须牢牢把握第一解释权。所谓第一解释权, 不是传媒的一种权力, 而是一种基于以往业绩所获得的公认判断, 即受众心目中对一个传媒解释、分析、判断能力和水准的判断;也不是传媒的一种权利, 而是因为一个传媒的解释、分析、判断与事件实质、历史走向的相互印证, 在人们心中赢得的信服。 (2)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 人类的信息传播历经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过渡到电子传播时代, 而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出现则将电子传播推向了更高层次, 它们在促进传统传播媒体变革与转型的同时也改变了广大民众获取信息、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在新的信息传播运作机制下, 一个媒介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 决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 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揭示蕴藏于事实中的真谛, 以有形意见的形式告诉受众该事物发生的性质、原因、意义及发展的趋势, 才是一个媒体在舆论引导和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李良荣在2008年对我国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新闻学盘点时说, “这个盘点所显示的是中国新闻业新的传播生态。这个新的生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处在一个全球性的传播状态下;第二, 处在风险的传播状态下;第三, 处在网络化时代的传播态势下, 人人都拥有传播平台。” (3) 这三种传播状态, 不仅对及时、真实、可靠的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诉求, 也要求传统主流媒体凭借其权威性和丰富的资源, 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作出第一解释, 占领舆论高地, 增强舆论影响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传播中争得话语权和主导权、在危机传机中提供价值和权威。
《新闻1+1》对第一解释权的争夺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直接做出规律性的认识、前瞻性的剖析和解释事理、发表意见, 并意图深化为对哲理的某种感悟和提炼的文体或节目形式的总和, 历来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由于采用视听结合的多感官符号共享的综合传播形式, 运用“电视化”的表现手法, 为意见性信息的表达创造出了更多更灵活的形式, 构建了更为活跃的话语平台。 (4) 《新闻1+1》目前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 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 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其明确的节目诉求“给您不一样的解析”, 展现了作为主流媒体对第一解释权孜孜不倦的追求。第一解释权, 并不因为某个传媒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就自然获得, 也不会因为其曾经拥有这样的解释能力和业绩就永远拥有, 需要通过传媒不断的努力和其实践效果来保持。
谁在解释?《新闻1+1》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 形成双人立体交互式评说模式。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而言, 其最核心的价值应该是新闻评论员本身, 而有声誉的新闻评论员, 更是评论性节目中的无价之宝, 其价值就在于不仅能敏锐地感受到新闻信息, 而且能够接纳、吸收和解读信息, 并创造出新闻附加价值。《新闻1+1》起用了资深记者出身的白岩松作为新闻观察员, 他擅长通过专家一样的评论和学者一般的反问, 最后引出自己独特的意见与思索。机敏和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的优势, 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 风格自成一派。董倩作为一名从《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新闻会客厅》等重量级节目中成长起来的主持人, 她能对节目进行有效掌控, 对新闻意见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平衡, 引导受众多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平衡整个话语场。一位极具个性的新闻观察员与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主持人的搭配, 足以在公众心目中形成某种期待和公正。同时在遇到专业性强的选题时, 节目组对各个领域外援专家的火线引进, 体现其在解释权威性上所下的工夫。比如北京大学法学教授王锡锌就是《新闻1+1》经常引进的特约评论员, 他能在有关国家政策及与法律有紧密联系的议题上做出全面、准确
解释什么?《新闻1+1》在节目内容上, 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 致力于“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 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 呈现最质朴的新闻”。对于这三大类话题的解读, 评述路径既有交叉, 又有各自具体不同的侧重点。《新闻1+1》对时事政策的解读着重在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和民生、民情的影响力分析与专业化阐释, 比如2010年7月13日的节目《地产调控:说得清楚, 才调得明白》, 面对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即将面临调整的消息, 公众只能无奈地选择雾里看花、水中看月。《新闻1+1》不回避敏感话题, 通过对新闻背景、最新政策消息的展示以及与相关专家、学者、地产商的采访沟通, 不仅从专业的角度阐述了政策误传背后的种种原因及房产调控的艰难与复杂, 还道出了民众的担忧、恐慌和期待, 并一再表明房产调控已不再仅仅是经济问题, 更是民生问题, 政府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坚持, 需要从政治性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市场性方式;公共话题的解读着重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规律, 撇开表象深入挖掘背后的本质和逻辑链条, 主动充当话题的意见领袖;对突发事件的解读着力于深入拓展事件信息, 对其未来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做出有根据的预见性前瞻。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 《新闻1+1》连续推出了四期节目, 通过与前线记者以及相关部门和专家沟通, 及时详细地解析了灾区目前的状况、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救援的进展及遇到的难题, 同时积极邀请专业人士预测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 并提出未来除了生活的恢复外, 更要思考在应对地质灾害方面如何进步。
如何解释?《新闻1+1》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在表现手法上, 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节目常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是1比1或1比2的双视窗来实现符号的融合, 积极运用与主题相关的漫画来增强传播效果。同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等多种方式, 为演播室节目的观点提供论据。短片中也尽量通过镜头语言来叙事, 解说词充当新闻意见, 避免看图说话式的新闻叙述, 从而在图像评论与口播评论中建构起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推理关系, 使受众能对评论文本进行支配式解读。在节目形态上, 《新闻1+1》开创了一种以主持人加观察员为主要形式的“二人转”式的新样态, 两人分担不同的角色, 主持人董倩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 而且会对节目观点进行宏观把控, 对新闻意见进行积极的反驳或补充, 引发公众多方面的思考。新闻观察员白岩松会运用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及个性化的视角来深入解读新闻事件, 点明事件本质。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建立一个双向互动的舆论场。在评论策略上, 《新闻1+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坚持“三贴近”原则, 努力做到媒介议题与公众议题的重合, 着力于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点进行探讨, 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 同时在掌握翔实、准确的材料, 对事件有一个全景式把控的基础上, 采取电视直播的形式, 力图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客观、深入、精辟的第一解释权威。
解释的实践效果。《新闻1+1》自开播以来, 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 该节目2008年~2009年收视率比新闻频道平均收视率高出48%左右。与此同时, 《新闻1+1》通常会引领其他或者视频的方式转载引用。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新闻1+1》的网络影响力非常巨大。在百度“新闻1+1”贴吧中, 可找到相关帖子1253个。其中主题223个, 帖子1030篇。新浪新闻中心有《新闻1+1》的栏目专题, 土豆网和优酷网等视频网站也收集了大量的节目视频。在CNTV《新闻1+1》也有自己的栏目专区, 供网民观看直播或点播。与此同时, 还有相关的博客及论坛帖子, 在这些自由的空间里, 网民们抒发心意, 留下了许多真实的记录。比如有网友如是说:“《新闻1+1》这期节目挺好, 说出了一些问题。虽然国家不会很好地解决, 但现在太多媒体不敢讲真话了。”
“2007~2008中国传媒百强年会”《新闻1+1》荣获栏目创新贡献奖;2009年6月, 《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 (2009) 》中, 《新闻1+1》也被评为了“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CCTV栏目”之一;2010年1月腾讯网第二届“影响中国年度华语传媒盛典”, 《新闻1+1》获“年度栏目”大奖;2010年3月, 第11届“中国电视榜”, 《新闻1+1》节目获得“最佳时评节目”, 白岩松拿下了“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 这些奖项不仅仅代表着荣誉, 也体现了社会和大众对《新闻1+1》的认可和敬意。
结语
建立在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既给传统媒体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和手段, 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就传统主流媒体而言, 面对新媒体的海量信息、迅速及时、参与互动, 很难说自己可以一直是第一报道者, 而仅仅让受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媒体竞争中也已经不具有优势。就受众而言,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 面对被信息海洋淹没的危险以及频发的由于网络公信力缺失而导致的信息证实危机, 他们不仅需要及时知道发生了什么, 更想知道该事实发生的性质、意义和价值。正因为如此, 不少媒体都在重视和加强新闻评论, 推出了大量的评论专栏 (栏目) 、专版和专刊, 力图做到“运用昨日之背景, 分析今日之现状, 预测明日之趋势”, 及时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 发出自己的声音, 表明媒体态度, 提供价值和判断, 争得新闻第一解释权, 通过对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内做出解释和解析, 来彰显媒体权威性、说服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现阶段的《新闻1+1》不仅是对以往央视新闻频道言论类节目定位的匡正, 打造出了央视特有的言论节目品牌, 也树立了新传播时代电视评论节目对第一解释权争夺的典范。正如曹景行所说的, “当前不仅要做最重要的新闻, 也要做最重要的评论, 就是要拥有第一解释权。你不解释, 人家解释;中国不解释, 外国解释;官方不解释, 老百姓自己会解释”。如何把评论做及时、做深刻、做权威, 争夺第一解释权, 《新闻1+1》给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指明了方向。
摘要:《新闻1+1》的开播不仅是对以往央视新闻频道言论类节目定位的匡正, 其明确的“给您不一样的解析”的节目诉求, 也树立了新传播时代电视评论节目对第一解释权争夺的典范, 为中国电视评论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改革思路。
关键词:电视评论节目,《新闻1+1》,第一解释权
参考文献
[1]肖·阿·纳奇拉什维里:《宣传心理学》,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年版, 第27页。
[2]陆小华:《掌握第一解释权》,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7 (8) 。
[3]李良荣:《中国新闻业新的业态》, 《新闻前哨》, 2009 (3) 。
新闻摄影名词解释1 第4篇
tion)和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支持进行。
这份报告基于参加2015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专业摄影师所填写的一份网络问卷调查,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56名摄影师参与。这是第一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国际性调查,并且这个调查每年还将会跟踪数据的变化,了解专业摄影师的情况并研究数字化时代对他们生活状态的影响。以下,我们对该报告择要编译,如读者有兴趣可前往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官网下载完整版本。
图片,是新时代的交际中心。报道摄影师们每天负责不断地制作、加工和传播专业图片,但这个职业本身往往被忽视。他们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他们得到了什么回报,正面临着什么问题和风险?
2015年,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职业摄影师参与荷赛,其中有1556名受访者回答了我们的问卷,包括60多个问题。
调查的主要结论
1. 职业报道摄影群体以男性为主,85%的受访者是男性。
2. 受访者中,大多数(60%)为自由摄影师(个体经营者)。
3. 3/4的受访者是全职摄影师。
4.当被要求确切指出他们的职业角色时:40%的人说他们是摄影记者
(Photojournalists),30%的人说是纪实摄影师(Documentary Photo-
graphers),14%的人说是新闻摄影师(News Photographers)。
5. 事件新闻报道是受访者拍摄的主要类别(19%),其次是个人项目(18%),再次是肖像(14%),最后是运动(10%)。
6. 摄影师基本上都是独自工作。(80%的受访者指出)
7. 参加此次调查的摄影师中有超过一半的(54%)摄影师专心于拍摄照片。绝大多数(93%)摄影师指出,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会只拍照片;有1/3的摄影师做视频工作,有的是工作要求,有的是既拍照片也拍视频。
8. 在我们的样本中,大多数摄影师都受过高等教育,2/3的人拥有大学学历,但同时有1/4的人没有接受过摄影教育。
9. 摄影师的收入非常低,3/4的受访人每年通过摄影得到的报酬少于40000美元,1/3的人每年只能获得10000美元甚至更少。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他们的收入和经济情况感觉良好。
10. 未经授权并不付报酬而使用照片很普遍。在这项调查中,大多数摄影师反映了这个问题,多数人至今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11. 摄影是一种有潜在危险的职业,有超过90%的人称在工作中他们的生命和身体容易受到伤害。受访者认为,南美洲、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欧洲和北美最为安全。
12. 受访者认为,数字化时代中,摄影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更复杂,不确定因素也更多,几乎所有摄影师都认为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些摄影师也说,在当前情况下,某些道德准则在有些情况中是很难坚持的。
13. 拒绝新闻操纵(Manipulation)是一个行业共识,76%的摄影师认为新闻操纵是当下很严重的问题。不过,在自我定位为新闻摄影记者和新闻摄影师的受访者中,75%的人说他们从未改变过照片,但有25%的人说他们有时会改变照片内容(除了裁剪)。
14. 当被问到是否有提前筹划或摆拍照片时(比如:让被摄者摆好姿势、重复某个动作,或等待摄影师抓拍),36%的人说从来没有,52%的人说有时候有,将近12%的人说他们至少一半时间是这么做的。
15. 只有10%的摄影师没有改变过原始文件, 51%的人说他们经常通过改变对比度、色相、色调或饱和度来进行调图。
16. 虽然有些人认为业余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对他们的生计构成了威胁,但大部分摄影师对此持中立态度,或者是把它看作一个积极的发展状态。
17. 当谈到网上工作,63%的被访者表示个人网站对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而超过一半的人表示经常使用社交媒体是工作的一部分,仅有11%的人从不使用网络。
18. 在这项研究中,Facebook对摄影师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社交网络平台,是62%的人的首选,而26%的人会将Facebook作为其次或者第三个选择。Instagram和Twitter紧随其后。
19. 3/4受访者表示他们从社交媒体上收获了很多,40%的人表示不涉及经济,而23%的人说这已是经济行为。
20. 尽管经济回报比较低,也面临很多行业挑战和工作风险,但调查结果显示职业摄影师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工作具有创造性,其他方面获得了较高回报。2/3的受访者表示选择报道摄影工作是很开心的,55%的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身份,教育背景及培训情况
身份:参与本次调查的摄影师来自亚美尼亚、白俄罗斯、乌拉圭、越南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调查涉及他们的民族、国家、住宅以及他们在其国家的主要工作。85%的受访者是男性。在年龄方面,30~39岁,40~49岁这两组占所有受访者的2/3,年轻的20~29岁组和稍年长的50~59岁组受访者略少。
受访者来源地区:57.2%来自欧洲,9.2%来自北美,11.5%来自南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2%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附近太平洋诸岛,22.3%来自亚洲,3.1%来自非洲。
nlc202309082147
教育背景:在受访者中,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总体来讲,年轻摄影师和女性摄影师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样本中,自由摄影师(个体经营者)共有926人,其中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占73%,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占27%;在职人员有592人,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占68%,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占32%。
在我们的调查中,欧洲摄影师的教育水平往往较好。65%的人拥有大学学历,与其他地区相比占到80%左右。尽管大多数摄影师具有大学学历,但1556名受访者中只有不到1/3的人表示接受过摄影培训,1/4的摄影师表示自学摄影(从同行或者导师那里学习)。在欧洲受访者中,自学摄影的人占22%;在南北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这个数字是33%,北美和澳大利亚是33%,亚洲和非洲是33%。
我们惊讶地发现,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与其接受的教育培训类别几乎无关。而且,受访者们没有觉得大学课程对他们的工作很有用,在未来,通讯技能、演讲技能、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及企业家精神将有助于报道摄影师更有效地工作。
受访者还被问及接受的技能培训,以及在将来应为摄影师提供什么培训体系。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摄影技巧”培训是必须的,60%的人认为应该掌握视频拍摄技能,多数人还认为通信网络、社交媒体、预算、手机摄影方面的培训都是需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受访者更支持专业培训机构提供这些技能培训,而自由摄影师更在乎提升营销、财务和演讲能力。
工作模式和报酬
工作模式:摄影行业个体经营者比率很高,参与本次调查的60%受访者是自由摄影师。这可能因为职业摄影师容易失业,而且最近几年传统媒体衰落,摄影师被解雇的速度超过了文字记者。但工作模式具有地区差异,南半球的自由摄影师比例较低。
自由摄影师也有很大的性别差异,男性摄影师比率低于平均水平(60%),仅占到46.6%,而女性摄影师的比率高于平均水平,达到72%。相当高比例的男性摄影师表示相对于整个行业及女性摄影师,他们签的多是长期合同。这表明男性拥有更稳定的工作。
在报道摄影师中,有两大类别的雇主,一是报纸和网站(印刷版和网络版),有近1/3的受访者被其雇佣,二是新闻或摄影机构,约占1/4。我们所指的新闻机构,如路透社和法新社,作为媒体机构,专注于24小时文字和影像报道。而摄影机构一般只销售图片或视频而没有文字报道。在受访者中,除自由摄影师外,也有很多人与一家大公司签订长期合同,然而只有不到1/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被大公司雇佣。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与大公司或小公司签订短期合同,这个有趣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
1/5的摄影记者表示他们受雇于报纸业,这提醒人们尽管面临很多挑战,纸媒仍然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杂志(8%)也是就业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新闻网站的雇佣比例非常低,在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只有3%。
欧洲是自由摄影师比例最高的地区,占到69%,中美州其次,占48%,亚洲41%。而为报纸和杂志工作的自由摄影师,从中得到的收入仍是至关重要的。
回报:不同地区的市场不同,北美和欧洲摄影师的回报较高,而非洲、中南美地区较低。许多摄影师即使是媒体单位或新闻/摄影机构的全职摄影师,仍需要做一些其他工作来补给生活,仅有43%的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收入全部来自摄影。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摄影师的收入?从调查中分析,因素有区域、性别、年龄、多媒体内容制作分工,以及工作内容(只拍照的人收入少)。
使用设备及工作方式
相机:数码相机的使用非常普遍(占到98%)。然而,胶片相机仍在被使用。受访者中几乎1/3的自由摄影师表示他们仍然使用胶片相机,这个比例高于在职人员(19%)。本次调查中,欧洲摄影师(31%)是胶片相机的最忠实用户,不过与北美(28%)、中南美(22%)、亚洲(18%)和非洲(27%)相比差别不大。
格式:参加本次调查的摄影师中,有69%的受访者使用RAW格式而不是JPEG(31%)格式拍摄。仅有4位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的是另一种格式。
录像:调查中有1/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既录像也拍照片,而且以年轻男性为主(39岁左右)。在职人员拍视频的比例大于自由摄影师。而与欧洲相比,南美、中美和非洲的摄影师更可能将拍视频作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多媒体:有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时在多媒体团队中工作。其中,年轻摄影师更可能在多媒体团队中工作。与自由摄影师相比,在职人员也更愿意就职于多媒体团队。
其他设备:手机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拍照工具。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常使用手机拍照,而几乎一半(47%)的北美摄影师使用手机拍摄。在中南美、非洲及欧洲,约有1/4的摄影师使用手机拍照。使用无人机拍摄的人较少,主要是欧洲和亚洲的年轻男性摄影师。仅有不到10%的摄影师使用第一视角运动摄像机,21%的人会使用音频记录。
运用社交媒体
运用网站和社交媒体展示作品、获取回报、与各团体取得联系,在参与调查的摄影师中是一个普遍现象。
与在职摄影师相比,自由摄影师往往更充分地利用个人网站,92%的自由摄影师有个人网站,而有个人网站的在职摄影师仅为44%。
3/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受益于社交媒体,23%表示他们获得了直接经济收益,40%的人表示还未获得收益,尽管如此,在本次调查中仍有1/4的摄影师说他们没有从社交媒体中受益。但总体来说,摄影师展示了社交媒体吸引人的一面。
在社交媒体的使用方面,性别和年龄的区别非常明显。76%的女性摄影师认为社交媒体是非常重要的,而男性仅有61%。从区域方面来看,北美摄影师更喜欢使用社交媒体,也是获益最多的,而亚洲摄影师使用最少。年龄方面,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摄影师平均年龄为35.5岁,而从不使用的摄影师平均年龄为47岁。
nlc202309082147
摄影师的观点
在这个调查中,1556位摄影师都有机会对他们的职业自由发表任何意见。以下是从开放式问题中选择的一些意见。
摄影师应该做什么?
1. 我们生活在最迷人的社交时代。沉迷于摄影的潜力,非常努力地工作,使它变得越来越精彩,如果有人愿意知难而进将会有无限潜力。
2. 摄影师们应该聚在一起,更多交流,而不是独自去克服困难。
3. 摄影师们必须团结起来保护版权。我认为这是摄影师遇到最大的问题。
4. 我们应该倡导成立一个机构,来制定服务客户的报酬和待遇标准。
如今的摄影业
1. 我认为摄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2. 摄影业已经饱和了,老套、平凡的照片已经过多。
3. 我担心“摄影师明星(photographer stars)”时代的到来。
4.一个将摄影作为全职工作的自由工作者,我能做的是继续我的工作,不再迷茫。
5. 如今,优秀的新闻摄影和记实摄影作品更多展示在画廊里,胜过了新媒体。
7. 在大多数人心里,摄影变得非常容易。许多人不了解摄影师拍摄一张图片背后的故事,后面的故事是讲给专业摄影师的。像我常说的:“如果你为了赚钱,那请不要成为一位摄影师,我们没有从工作中受益。”
8. 最让我沮丧的是,我们的媒体和机构领导只关注社交媒体上有多少粉丝和关注者。我们单位没有精力大量投入社交媒体,也不必关心照片美不美,只在乎Instagram上成千上万的跟帖者(关注者)。
9. 我们被训练去复制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创造力。我认为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开始为社交而拍摄,为了更容易在屏幕上阅读而简化图像,复制其他受欢迎的拍摄风格。
未来的摄影业
1. 商业摄影还在继续发展。
2. 我们应该讨论一下,未来什么样的新闻媒体对我们有用。是纸质出版还是完全线上阅读?优秀的作品是有广泛需求的,但摄影师们通常努力创作只是为了谋生。
3. 我认为摄影师应该接受其他媒介,融合更多技能。
4. 我对摄影的价值和未来是乐观的。我关心和担心的是未来摄影师的价值。
5. 归档整理图片是非常重要的。
摄影词语的解释及同义词 第5篇
见“ 摄景 ”。 照相;拍电影或电视。 郑泽 《壬子秋日钝庵邀摄影像作诗奉呈》:“摄影纪盛游,或左亦或右。”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一章一:“戏剧对于人生,不能像摄影的对于景物那样,一些不走样地反映。”如:摄影棚。 指照片。 《孽海花》第十一回:“ 菶如 拆开看了,又拆了那纸包,却密密层层的包着,直到末层,方露出那一张一尺大的西法摄影。上头却是两个美丽的西洋妇人。” 引申指如实反映。 黄人 《<清文汇>序》:“有一代之政教风尚,则有一代之学术思想,蜕故孳新,瞤息不可復省,而有为之摄影者曰史,而有为之留声者曰文。”
小学《小摄影师》的词语解释 第6篇
〖理解
1、通过胶片的感光作用,用照相机拍下实物影象。通称照相。
2、拍电影。
〖例句
1、想成为一名专业的摄影师,光有技术还是不行的`,还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
2、电影的这部分采用的是全景摄影。
【明媚】
〖理解
1、(景物)明丽妩媚。
2、(眼睛)明闪闪有魅力。
〖例句
1、春暖花开,阳光明媚,这真是出行的好天气。
2、小女孩缓缓步入舞台,一双明媚的眼睛使她与众不同。
【突然】
〖理解
表示发生得很急促。
〖例句
雨夜,突然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鞠躬】
〖理解
1、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
2、在跳方形舞时(向舞伴)行礼。
〖例句
只见小选手们先是互相鞠躬,然后比赛才正式开始。
【打量】
〖理解
仔细地察看(一个人)。
〖理解
突然,门开了,门口站着一个陌生的小伙子,大家都回过头来打量那人。
【吩咐】
〖理解
口头指派或命令。
〖例句
张大爷吩咐我好好照看小马驹。
【摆弄】
〖理解
用手操作或修理。
〖例句
摆弄了半天,机器也没修好。
【准备】
〖理解
筹备,预备,设想。
〖理解
大家准备明天去爬长城。
【停当】
〖理解
妥当,完备。
〖例句
打扫停当之后,同学们又开始擦起玻璃来。
【胶卷】
〖理解
为摄影机所使用的条状胶片。
〖例句
装好胶卷,相机才能使用。
【秘书】
〖理解
为上级处理通讯及日常事务和杂务的人。
〖例句
总理还在处理事务,秘书又送来了一份需要紧急处理的文件。
【杂志社】
〖理解
出版期刊的单位。
〖例句
这家杂志社每月要出版五份杂志。
【记者】
〖理解
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和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
〖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