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氛围范文(精选2篇)
写作氛围 第1篇
目前的部分职高学生, 只要老师一说起作文, 他们就会皱着眉头说:“糟了糟了, 又要写作文了”。话语中包含着害怕, 甚至讨厌。于是, 写文章成了“应付”。长此以往, 学生的写作水平乃至整个的语文水平自然很难提高。
究其原因, 客观上, 作文本身是难。主观上, 教师写前指导不得法, 批改讲评不及时, 缺乏表扬机制等因素, 也影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学生方面, 由于不善于观察生活, “无米下锅”便成了写作活动顺利进行的最大障碍, 加上他们写作基础普遍较差, 迁移能力又弱, “努力为之”却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来, 因此对写作缺乏信心, 甚至形成一种畏难情绪。这种情绪抑制作文中感知的积极性, 降低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 若不及时调节和消除, 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 严重影响作文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写作氛围, 正是消除这种畏难情绪,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施之一。
2 课堂写作氛围的含义及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写着:“氛围, 就是周围的气氛和情调。”那么, “写作氛围”就是来自周围的影响写作活动的气氛和情调。“良好的课堂写作氛围”也就指有利于写作活动顺利进行的课堂写作气氛和情调了。
从“氛围”的概念中不难发现, 氛围是一定环境中的许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 是群体作用下的产物。群体是个体的集合, 学生个体的畏难情绪正是直接影响良好写作氛围形成的主要心理障碍。如果说信心、情绪等是制约学生写作活动的个体性非智力因素, 那么, 写作氛围则是一个制约学生写作活动的群体性非智力因素。
活跃的课堂气氛, 是产生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之一, 这是教学界人士的共识。同样, 良好的写作氛围, 则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有利因素, 这一点却常常被许多语文教师所忽视。试想, 一个缺乏庆贺气氛的生日聚会, 能让主宾双方满意吗?一节缺乏写作氛围的作文课, 能使班上绝大部分学生乐于作文吗?看来, 正视写作氛围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写作气氛, 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 诱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 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联想、综合、分析、推理等创造性学习,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使师生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3 营造良好课堂写作氛围的对策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群体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 因此, 语文教师应把握契机, 及时在课堂上“对症下药”, 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下面介绍三种具体做法:
3.1 口授作文法
此法主要通过启迪思维的触发点, 解决“无米下锅”问题, 适用于记叙文写作教学。
写作课上, 教师在理论上的分析、指导完成后, 把一篇事先写好的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立意新、构思巧的“下水作文”作为范文口授给因“无米下锅”而“嗷嗷待哺”的学生, 并不时地提问“下一步该怎样写”, 让学生参与设计“最佳方案”。因为所反映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 又能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情感的交流, 他们也就乐于细致地听、认真地想。等口授完了, 他们会说:“这样的作文我们也会, 只是没想到而已。”有了自信, 于是, 畏难情绪顿消。“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种有利于写作活动顺利进行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3.2 比赛作文法
即师生同时握笔写同题作文, 然后比谁的得分高。这是一种激将法, 针对那些“有米下锅”却缺乏写作冲动、懒于作文的职高学生。主要通过调动写作的兴奋点, 刺激他们的神经, 激活他们的思维。它适用于各种文体的写作课教学。
第一节作文课开始时, 在教师作完理论指导后, 先让学生从符合本次文体要求的多个题目中任选其一作为全班统一的作文题, 发好人手一份的《课堂作文比赛评分细则》, 然后裁判宣布“比赛开始”。
出于好奇与好胜, 学生自然乐于“入水求鱼”, 与老师一决高下。至此, 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已经形成。由于所要解决的创造性问题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 很快, 学生就会沉浸在浓厚的写作气氛之中。一旦进入创造性境界, 思维活跃, 思路清晰, 灵感就会如泉之涌出, 汨汨而来
当教师“爬上岸”时, 有的学生已带着“战利品”从容走来;有的则不时地从“水中”“钻出脑袋”窥视“敌情”。
一旦裁判宣布“停止写作, 评比开始”时, 学生就会主动“出击”, 向教师那“良莠”并存 (故意为之) 之作“开刀”, 评这论那, 说“是”道“非”。那种情绪之高涨、气氛之热烈, 也许是不曾下水的语文教师所无法想象的。
在这里, “暴露”教师即兴作文真实水平是“诱饵”, 是引发学生写作冲动的兴奋点, 更是学生写作灵感的催生剂;而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则是比赛活动有序进行的关键; 评比的及时性, 尺度的标准化, 裁判的“学生化”,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3.3 讨论作文法
即在教师指导下, 为写作某一文体的文章, 学生通过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讨论争辩等多向信息交流后进行的一种写作活动。此法的目的是挖掘信心的落脚点。它更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教学。
职高学生中, 确有一部分写作实在不行的。假如前两种方法都不适用于这些学生, 就让他们在同学的搀扶下“亦步亦趋”, 从集体的合作中找到写作的自信。
学写说明文, 职高学生常常抓不住事物的特征或不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事物, 教师在提前布置观察事物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从形状、性质、构造、功能等方面去思考其特征, 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 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讨论, 并由专人记录讨论结果, 最后, 通过整理, 以讨论小组为单位, 每组集体写出一篇说明文。
小组讨论作文, 是合作与探究的有机结合。此法的优点是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化难为易, 增强自信。
4 反思
(1) “下水”作文, 要求于语文教师的较多, 至少, 他得是个充满写作激情的、有着较高写作水平的语文教师。
(2) “原型”具有启发作用, 但有时, “原型”也制约思维的广阔性。对此, 教师应作正确引导, 以免学生的思维进入“误区”。“口授作文法”中让学生积极发言, 乃是引发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重要环节, 必不可少。
(3) 解决学生“无米下锅”问题, 方法很多, “口授作文法”只不过是一种方法, 教师切勿一叶障目。
(4)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所以教师应设法暗示, 使公之于众的“良莠”之作无损于自身的形象和威信。
(5) “讨论作文法”只是对前两种方法的补充, 最终目的是让写作差的学生找到自信, 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给自己“减负”的手段。
“营造课堂写作氛围”这一做法, 尽管缺陷种种, 但对消除职高学生的畏难情绪, 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 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对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也大有裨益。
摘要:学生怕作文这一“老大难”问题, 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从“课堂氛围”这一群体性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作文教学现状及成因, 阐述了良好的课堂写作氛围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激发职高生写作兴趣的作用, 着重介绍了口授作文法、讨论作文法和比赛作文法等三种具体做法, 最后提出了五条“反思”性建议。
关键词:课堂氛围,写作兴趣,口授作文,比赛作文,讨论作文
参考文献
[1]章雅美.浅析中学生写作心理及成因[J].教育与教学研究论丛, 1998, (3) .
关注学生小个体,营造写作大氛围 第2篇
一、关注学生的日记,积累生活素材
今年我带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我从开学第一天起就要求学生写日记,不规定字数。学生没了压力,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少字就写多少字。每天我都会认真阅读学生的日记,并在学生写得好的地方写上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对于日记水平有进步的学生也会大力表扬;日记水平差一点的就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教给他们一些写日记的方法。每天我还会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和大家一起欣赏写得好的日记,对于日记有进步的也会大力表扬,学生渐渐地喜欢上了写日记,特别是每天点评日记的时候都非常兴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下来,我们班大部分学生的日记不再是寥寥数语和千篇一律的流水账。他们的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生活中开心的、不开心的小事,从生活琐事到美好理想,都充满着自己的感情。阅读这样的日记,就是在和每个学生的心灵交谈。每天一篇日记,提高了每个学生对自然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其写作水平也随着日记的“量变”而达到了“质变”,整个班级的学生习作水平也“水涨船高”。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积累语言素材
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有好的素材。而素材的来源除了学生的生活还在于广泛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所以我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都会给学生开好一张书单,我不仅会选择一些名著给孩子,还会结合小学生的阅读特点,选择一些比较适合他们“胃口”的书让他们读,让他们爱上阅读。
不过,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去读,而没有交流思考的空间也是不行的,时间长了必然会产生阅读倦怠。所以我经常会给学生创造交流思考的机会。这个月我们班阅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外文译本,孩子读起来很吃力,很多孩子都是囫囵吞枣地读完了。为了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效果,我们开了一个交流会。这样的阅读交流会既能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效果,更能让孩子们进行二次阅读,对所阅读的文本语言有更深的感悟。
三、关注教材范例,学习写作方法
我们教科书上的每篇文章都是专家们精挑细选的,每个单元都自成体系,都是学习写作的经典范例。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每一节语文课,利用文本资源,在课上渗透作文教学,那我们的学生一定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这样一来,写作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学生怕写作,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就开始注意渗透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在学习《西湖》时,学生被西湖的美景深深地陶醉,我就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会被陶醉?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这篇文章的句子十分优美,有的说文章用了很多很美的词语,有的说文章叙述得很清楚,让我们感觉好像真正到西湖去了一趟一样……我对他们的见解表示肯定,并且告诉他们,其实如果我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描写,写出来的文章也会这么优美。为了帮助他们把作文写得更好,我还给他们提了一些建议。
1.尽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并有顺序地写出你的观察对象和过程。
2.可以用上一些优美的词语(如写颜色的……),还可以用上一些比喻句、拟人句等。
3.将写好的文章读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听,请他们提出一些建议,认真修改。
由于有一篇非常好的范文,再加上我给他们的建议(这其实是一种具体的写作指导,用这种方式提出,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篇习作写完,孩子们对作文就没有以前那么惧怕了。以后每篇文章,我都会渗透写作教学,让全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写作的技巧,逐渐提高习作的水平。
四、关注作文指导,提高写作技巧
每次作文课我都会精心准备。课前,我会让学生先自主预习习作的内容。这时每个孩子一定会仔细读要求,读例文。我还积极鼓励他们多读一些与例文类似的文章。课上,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很少告诉学生你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而是先让他们自己想想如何下笔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那些能写的同学很快就能拿出“写作方案”了。我让这些同学先起来交流思路一旦打开,连那些平时害怕写作的同学也能把思路理清。接着我就让每个学生写一段自己作文中的重点段落,这时我会结合习作要求提出语言方面的要求,比如要用上拟人句,要有带动作的人物对话等等。因为不是整篇文章都写,学生的惧怕心理就少了很多,而且我们班学生都知道,一旦自己的重点段落博得了大家的肯定,就不用把整篇文章的草稿写出来。等大家都写完了,我先请那些写作水平不是很好的同学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下次绝对不会犯同样的错了;然后我又请那些写得好的同学交流,这时“锦上添花”的句子和段落就多了,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在暗暗学习。每次作文课上完,孩子们都会有自己的收获,所以慢慢地很喜炊作文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