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地区范文(精选12篇)
西北干旱地区 第1篇
本次研究以西北某铬盐厂的铬渣堆场作为实例进行分析实验,在分析原铬渣堆场土壤污染情况后,首次在实验室模拟回转窑用热解还原法进行含铬土壤解毒的试验研究。之所以选用模拟回转窑进行试验,是由于该公司拥有回转窑以及相关处理设施,并且有着利用回转窑进行铬渣干法解毒的实际操作经验,用回转窑处理铬污染土壤在前期设备投资和实际操作经验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 铬渣堆场周围土壤铬污染情况调查分析
以渣场周围土壤样品实测的六价铬渗滤液浓度数据为依据,利用SPSS18.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用地统计学原理研究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变异性,采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利用surferg8.0软件,构建六价铬元素含量的等值线图和空间分布图,并以此来分析原铬渣堆场的土壤状况。
1.1 监测布点方案
根据当地地理、水文、气候等资料及以往的污染源调查结果等,同时考虑当地的具体地理环境而设计铬渣场周围的监测点位,初步判断该铬盐厂的污染迁移在东南方向比较严重。渣场及周围土壤污染监测点位图见图1。
1.2 监测结果分析
采用地统计学中常用的克里金插值法分析各个点的监测数据。首先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统计特性,以保证差值结果的可靠性。
采用spss1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7],目的为了研究铬渣堆场对周围土地的影响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变异系数大于100%,属于强变异程度,说明该元素受外界干扰比较显著,即渣场对周围土壤影响比较大,峰度接近0,说明其分布规律与正态分布相似。六价铬浸出浓度的正态PP图见图2,进一步证明其分布规律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图3为渣场周围土壤六价铬浸出浓度等值线图,可以看出,随着距渣场距离的增大,表层土壤中的铬含量随之下降,土壤含铬量的水平分布主要是铬渣里面的细小颗粒物随风迁移的结果,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主导风向和风速,另外还和本地的地形条件有关。
图4为渣场土壤六价铬浸出浓度随深度变化图,可以看出,渣场下土壤的铬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铬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是由铬独特的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环境所决定的,项目所在地年平均气温4.2℃,年平均降水量233.1mm,地处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较高,三价铬易于氧化为六价铬;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氧化还原电位较低,六价铬易于还原为三价铬。由于土壤胶体对三价铬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外源铬进入土壤后首先在表层富集,而表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较高,表层土壤中的铬便主要以六价铬的形态存在。随着土壤层深度的增加,其氧化还原电位逐渐降低,六价铬逐渐还原为三价铬,并为土壤胶体和其他土壤组分所吸附固定,从而失去迁移能力而富集在此层土壤中。可见,铬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与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状况有关。
2 热解还原试验
2.1 铬污染土壤修复标准
由于各种地质条件形成的土壤含铬量相差很大,而土地的用途有很多种,对总铬和六价铬的容忍性各不相同,故尚未见到国内外铬污染土壤治理标准;我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也未对六价铬的土壤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8]。本项目处理后的土壤预作填埋处理,对土壤污染情况以及治理效果的评价执行《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暂行)》HJ/T301-2007中规定的标准。浸出液的制备执行HJ/T299和HJ/T300的相关要求。
注: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铬渣质量不得超过当日填埋量的5%。
2.2 材料与方法
试验所用的土壤样品均采自渣场,将土壤上层、中层、底层的土壤样品等质量混合后备用。混合样品的基本性质见表3。
热解装置由模拟回转窑装置、冷却槽、尾气处理装置以及保护气组成。模拟回转窑装置是整个试验的核心部分,土壤样品在中心的金属管反应器中反应,外层设有隔热层,反应器的转速可以调节,在此试验中将转速调整到2r/min。冷却槽用来速冷反应后的土壤样品以求试验结果最大化的接近工业处理。本实验中用氮气作为保护气,工业生产中也可以用还原煤产生的CO代替氮气。
反应时首先须对装置进行预热,预热时首先以20℃/min的升温速度加热到预定温度,加热过程中保护气的流速控制在50ml/min,预热完成后,启动装置开始反应,待反应完成后将土壤样品置于0.3g/L的Fe SO4冷却槽中冷却,对冷却后的样品进行铬浸出浓度测定。
土壤样品中浸出毒性的测定采用《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HJ/T299-2007和《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HJ/T300-2007中规定的方法测定。浸出液中六价铬的测定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总铬的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土壤中铬元素形态的测定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
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2.3.1 单因素试验
将最高温度定为450℃,土壤粒度为≤2mm,反应时间定为25min,改变活性污泥添加量,以此来寻找适合本地铬污染土壤处理的最优活性污泥添加量并做出单因素影响曲线图。由图6可看出,当添加的活性污泥量7.5%时,处理效率达到92.89%,继续增加活性污泥,去除率增加不明显,而处理成本却会明显增加。以此确定活性污泥最优添加量为7.5%。用同样的方法确定最佳反应温度为500℃,最佳处理时间为25min,土壤粒度为≤4mm。在确定的最佳处理条件下,六价铬的去除率达到96.67%,处理后六价铬浸出液浓度为1.28mg/L,总铬浸出液浓度为3.96mg/L,均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要求的标准。
随着活性污泥添加量的增加,六价铬去除率增加,进一步证明活性污泥中的挥发份是还原六价铬的主要物质;温度对Cr(Ⅵ热解还原的影响较大,这是由于高温有利于活性污泥中气相挥发质的释放,也利于气相挥发质在土壤颗粒中的扩散,然而随着温度的升高,所需的燃料及还原反应对环境的影响也随之增大;由于铬污染土壤的热解反应属于气-固反应,活性污泥热解产生的气相挥发分在铬中的扩散是影响Cr(Ⅵ)还原的重要因素,而内扩散速率与土壤粒径有关,而高温环境和足够的时间更有利于气相挥发分的内扩散,致使土壤粒径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变小。
2.3.2 铬元素形态测定
Tessier连续提取法把重金属形态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铬的稳定性按此顺序依次增加,也就是说对环境的威胁性按此顺序依次降低。表4为最优条件热解前后土壤中铬的元素形态的变化。
土壤热解后铬的总回收率接近100%,土壤中六价铬含量的降低是因为六价铬被还原转化成了Cr(Ⅲ),没有将六价铬从土壤中去除。土壤样品中的铬元素热解前大部分以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这部分铬占总量的80.7%;而热解后由于Cr(Ⅵ)被还原为Cr(Ⅲ),可交换态的铬显著降低,碳酸盐容易在高温下分解,因此碳酸盐结合态的铬也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而减少;[9]另外,Cr(Ⅲ)容易形成难溶且稳定的残渣态,所以热解后残渣态的铬所占比例为53.6%。证明热解还原法对铬的还原固定化效果显著。
3 结语
3.1 借助于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土壤表层六价铬浸出浓度等值线图。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土壤中的六价铬铬浸出浓度下降。说明铬含量的递减在同方向上主要与污染源距离有关。土壤铬含量的水平分布是铬渣里面细小颗粒物横向迁移的结果,但也不排除地下水动力、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渣场主导风向上土壤六价铬含量较高、迁移距离较远,说明风力为铬污染迁移的主要因素。
3.2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用热解还原法进行实验。实验室模拟回转窑处理铬污染的土壤试验表明,在处理温度为450℃,反应时间为25min,土壤粒度≤4mm,活性污泥的添加量为7.5%时,六价铬去除率最高,处理后的六价铬浸出液浓度为1.28mg/L,六价铬去除率为96.67%,总铬浸出液浓度为3.96mg/L,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要求标准。处理后土壤中的铬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对环境的危害明显减小。
摘要:本研究旨在为西北地区工业化处理铬污染土壤提供技术论证,通过对铬渣堆场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分析,选用热解还原法进行铬解毒实验。通过研究土壤粒度、热解温度、热解时间以及还原剂用量对热解还原反应的影响,在确保处理效果的同时寻求还原反应的最优经济条件。试验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土壤粒度≤4mm,热解温度450℃,热解时间25min,还原剂用量7.5%。解毒后土壤浸出液中六价铬浓度为1.28mg/L,六价铬去除率为96.67%,总格浸出浓度为3.96mg/L。
西北干旱地区 第2篇
在当前生态需水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植被盖度作为衡量绿洲生态功能的主要指标,根据植被盖度和侵蚀率之间的关系,从生态系统的`需水机理出发,提出了基于生态功能考虑的西北干旱地区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以额济纳绿洲为例,计算了2000年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并与额济纳绿洲不同时期的生态需水进行了对比分析.
作 者:李强坤 丁宪宝 胡亚伟 孙娟 Li Qiangkun Ding Xianbao Hu Yawei Sun Juan 作者单位:李强坤,胡亚伟,孙娟,Li Qiangkun,Hu Yawei,Sun Juan(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丁宪宝,Ding Xianbao(黄委会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河南,三门峡,452000)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7 23(9)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生态功能 植被盖度 生态需水 额济纳★ 《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
★ 生态护坡工程研究
★ 浅谈国内外生态投资研究综述
★ 现代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研究论文
★ 森林植被类型的演替与鼠类种群的变化
★ 生态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评析
★ 独立学院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 基于LUCC的城市生态安全研究
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第3篇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抗旱技术;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S728.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73
通常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树木的成活率非常低,主要是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目前,中国的林业研究界以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以期扩大森林覆盖面,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并根据林业发展特点,从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针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1 确定立地类型
在进行立地分类时,立地类型是最为基本的单位。由于地段的不同,立地的性能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根据立地因子的情况对造林立地进行分类,根据造林的不同地段而有所区别。在采取造林技术时,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对于立地类型的确定,要根据造林环境,构成立地与树木之间构建生态关联性。纵观立地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立地类型中,生物环境是辅助性依据,非生物依据是主要的依据。不同的造林地,由于非生物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就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要在立地的过程中以非生物因子为依据进行区分[1]。一些非生物因子的表现非常突出,会限制树木的生长,需要加强重视,但还有一些因子虽然对树木有所影响但并不会产生限制,这样的因子就不需要重视。
对于造林而言,非生物因子并不是绝对依据,环境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植物条件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此,需要根据树木的生长表现情况对立地环境进行选择,可以对立地类型进行有效的划分。
2 确定树种及造林时间
2.1 确定树种
在造林的过程中,树种的选择原则不仅要严格按照公益林的要求,还要考虑到苗木的准备情况。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技术,不仅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划执行,还要做好天然林保护工作。通常,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造林所选择的树种具有较强的抗干旱能力的树种,如黄槐、凤凰木、青皮木棉和腊肠树等。这些树木都属于是萌生能力非常强的树种,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根深。这些树种都喜欢阳光,生长的环境气温界定在11~18 ℃,对土壤的适应性也非常强,如在红土壤、黄棕土壤、红土壤等中均可生长。
2.2 造林时间
造林时,要充分考虑到起苗的时间和造林的时间,以确保树木能够在生长中保持活力,使林木的成活率有所提高。春天属于万物复苏的季节。在春季进行造林是非常适宜的。春季是气温逐渐升高的季节,随着气温的提升,苗木不仅会快速生长,还不需要考虑贮藏苗木,树木根的生长就会更为旺盛。基于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宜选择秋季9-10月,此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的速度非常缓慢,且土壤还没有进入冻结期。由于夏季气温比较高,土壤中的水分就会聚集在土层的上部,进入秋季,土壤的墒情非常好,因此需要抓住这一良好时机造林[2]。如果是在春季造林,由于春季的风沙大,且降水量相对较少,所以造林时间要尽量早一些。当进入9月后,土壤中的水资源含量比较高,适合于林木生长。
3 确定造林密度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不足,因此难以实现森林植被的大面积覆盖。因为如果造林密度太大而超出土壤供水能力,就会因水资源匮乏而不利于林木的健康生长。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地下水的水位下移,土壤逐渐干化,林木容易由于严重缺水而导致死亡率提升。此外,要想保证造林密度不会对林木的生长造成影响,还需要对林木的材质、干型,以及树木生长相对稳定后所具备的观赏价值和防护功能,包括未来这些林木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考虑。所以,在造林时,如果是混交,其中林木为华山松纯林与旱冬瓜混交,行距通常为4 m2(2 m×2 m),造林的密度为167株/667 m2。如果是核桃树,树立的行距通常为30 m2
(5 m×6 m),造林的密度为23株/667 m2。相邻行之间的植株排列都要错开,以促使林木更好地生长。
4 抗旱造林方法
4.1 截干种植
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果树种具有很强的萌芽力度,就可以将枝干截去栽植到土壤中,这样就可以避免枝干在发芽的过程中存在水资源流失的现象。但要确保所截去的枝干在土壤中能够快速生根,就要使水分阻碍枝干的根部汇集后,还要在距离地面枝干2个芽上有充足的水资源。对于截去的枝干,通常为生长在树木地上高度的2/3的位置。进行枝干栽植时,高于地面10 cm的位置要截去。刺槐、臭椿和黄栌等都适合于采用截干种植的造林方法。
4.2 高干种植
高干种植一般会采用扦插的林木繁殖方法,操作上简单易行,不仅种植的成本地,且林木的成活率也相对高。具体操作中,高干种植可以引进扦插繁殖技术,在大棚中进行。要求苗床要到100 cm的宽度,并在苗床的四周围安装上挡板,挡板高度为10~12 cm。苗床上的土壤要中性微酸,土壤要肥沃而疏松,以便于灌溉且具有良好的排水性。高干种植会选择春季的3月、夏季的6月以及秋季的9月。将当年生的树枝进行剪取,树枝上留下长度为3~4 cm的叶子。在进行插穗处理时,要做到随时剪下,随时插到土壤中。要将插穗剪好,注意采用保湿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4.3 滴灌节水及沙地径流造林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采用滴灌的方法进行水资源灌溉。在灌溉的过程中,会按照土壤的干湿程度对水的滴灌进行控制。如果土壤比较干燥,平均每隔5 s就滴1滴,1 h约滴水50 g。如果土壤较为湿润,可以平均每隔10 s滴1滴,1 h约滴水70 g。滴灌可以使水集中使用,不仅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而且使维持林木生长的水资源供给高效而充足。
沙地径流造林,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时,要根据实际对抗旱工作予以改善。整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的有效措施。干旱半干旱地区要有效解决造林的水资源问题,可以采用拦截地表径流,对地表进行蓄水的方法,由此而使土壤含水量得到有效调整。此外,将地表径流充分地利用起来,并做好径流水资源调控工作,以提高土壤供水效率。
5 结语
干旱半干旱地区多距离海岸线非常远,处于大陆的中心地带,夏季少雨而酷热,冬季干燥而寒冷,全年降水量少,水资源贫乏。要向确保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功,就必须高效利用水资源,做好抗旱造林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超.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0(11):26-29.
[2]吴会平.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1,38(3):42-44.
西北干旱地区 第4篇
根据地理差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分布的区域大致可划分为黄河沿岸灌溉区、风沙干旱地区和水土流失区三类区域类型。黄河沿岸灌溉区地势平坦,水土条件组合较好,适宜城镇建设,城镇数量较多,城镇密度较大,且分布较均匀。风沙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水土资源组合较差,处于城镇体系发展的低级阶段: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城镇松散分布,点状发展,城镇之间距离较远,空间联系相当弱。水土流失区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川、塬、梁、峁相间分布,用地坡度多在15度以上,对城镇的分布限制较大,可以建设的用地狭窄基本上位于山间和河谷地带,城市化属于河流城市化,城市形态的形成主要受制于由河谷或山地的局限所形成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与河流的分布特征相近,表现为枝状特征,城镇的分布不均匀。
2 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资源限制条件
由于城镇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区域内外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综合体,不同资源限制条件及其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城镇体系布局形态,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如此。
2.1 水资源的稀缺性限制了区域人口承载力
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腹地,干旱少雨、蒸发量大。黄河沿岸地区依靠黄河灌区,可利用水资源相对充足,但其他绝大部分地区干旱指数(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都在10以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境内几乎没有地表径流。从水资源构成上看,人畜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和引用黄河水解决。从水资源利用结构上看,西北半干旱地区多是传统的灌溉农牧业,农牧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0%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至使生态环境用水无法保障,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西北半干旱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瓶颈。
2.2 地形地貌限制了人口分布的均匀性
总体来看该地区人口分布相当分散,人口密度为52人/km2,仅相当于全国人口密度的40%。但若除去一半左右不宜人类居住的高山、高原、沙漠、戈壁面积,人口密度将提高一倍,相对集中在平原、河谷、盆地和条件较好的高原地区。因此,城镇空间布局明显不同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2.3 交通条件改善加快了城镇化发展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北地区不少古代丝绸之路的驿站演变为较大的城镇。史料指出,古代城市的兴盛同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开放,特别是邮路、交通的开发息息相关。当海上交通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时,沿路城市也随之萎缩。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给我国“沿桥”城市带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随着铁路干线的延伸以及双轨化和电气化的实施,尤其是兰新铁路干线,给城镇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与此同时,城乡公路运输网的贯通及公路高速化的实现,构成西北地区城镇体系的网络地域组织,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城镇发展步伐。可见,古“丝绸之路”形成了西北绝大部分城市与城镇的雏形,公路与铁路的贯通体现出城镇体系以大陆桥作为发展主轴的空间分布特征。
2.4 城镇基础设施辐射能力限制了人口集聚的程度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加上自然、历史及经济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等原因,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黄河沿岸地区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广大农村牧区父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极高,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虽然多年来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但基础设施有限的辐射力在如此广大的地域内难以发挥,高投入并没有产出明显的成效,水、电、路、讯、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瓶颈矛盾仍然存在。为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市政基础设施,增强投资的有效性,必然要求适度集中发展。
3 资源约束下的城镇体系布局实证研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下辖沙坡头区和中宁、海原两县,总面积16986平方公里;地处黄土丘陵—黄河冲积平原—沙漠戈壁地理单元的过渡区,既拥有黄河丰富的可利用水资源,也涵盖了六盘山部分的严重缺水地域;地理条件多样、生态系统敏感性高,沙漠、台地、山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0%;北部沿黄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度较高,以资源加工业为代表的工业化进程处于加速扩张阶段;中部和南部山区以农业为主,南部海原县回族人口占多数,受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该地区是国家“三西”贫困地区之一,此外该地区人口超生问题较为严重,脱贫是区域发展的首要任务。
3.1 城镇体系分布现状特征及问题
2011年中卫市常住人口为109万人,城镇化率为3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形成10~15万人规模的城市1个,5~10万人2个,3~5万人15个,1~3万人18个,1万人以下2个。城镇分布呈明显的水资源和交通通道指向性,主要沿黄河和主要交通通道分布(见图1、图2)。
中卫市于2004年撤县建市,现在的沙坡头城区是在原中卫县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建成区面积小,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集聚和辐射能力差,对整个市域带动能力弱小。此外,由于工业园区布局分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单纯的发展工业为主,造成了园区发展与城市发展脱节,进一步制约了中心城区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完善。
《中卫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从上位城镇体系规划、现状人口规模和各镇总体规划预测的人口规模出发,提出了以市域中心城市为基点,依托黄河、铁路和主干公路的城镇体系布局(见图3)。然而仅凭做大沙坡头区打造市域中心城市缺乏现实基础,同时广大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乡镇如何向外转移疏解人口压力实现脱贫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此中卫市提出通过整合沙坡头区和中宁县城形成市域人口和产业聚集极核,实现做大中心城市的愿景,同时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通过生态移民转移疏解中部和南部贫困乡镇人地矛盾,从而推进城市化进程。从资源约束条件出发,分析地区人口承载力,为生态移民战略部署提供更加科学理性的依据,从而实现城镇体系更为合理的布局。
3.2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基于中卫市所在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独特的资源约束条件,本文选取水资源可获取度、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力、产业园区辐射力、交通可达性、高程、坡度等6项资源限制性因子,建立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各限制性因子权重时采用基于专家咨询法(DELPHI)的层次分析法(AHP),检验系数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而进行各评价因子的加权叠。在将各评价因子数字化为矢量数据的基础上,基于ARCGIS9.3的栅格加权叠加分析模块,对栅格化后的评价因子进行叠加,修正不合理图斑,并按照适宜、较不适宜、较适宜、适宜四个等级分级,得到中卫市人居环境适宜性的最终评价(见图4-10)。
3.3 生态移民地区的选取
基于中卫市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在ARCGIS9.3叠加分析模块的辅助下实现现状人口密度、城镇分布数据与人居环境适宜以及较适宜数据的叠加,参照联合国人居环境标准界定宜转移疏解和承接吸纳人口的区域①。
3.3.1 宜向外转移疏解人口的地区
满足以下条件的区域宜向外转移疏解人口:现状人口密度过高,资源潜力已过度消耗;严重干旱缺水,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现有或规划建设的人饮工程不能覆盖的地区和建得起工程用不起水的地区;交通不便、出行困难的区域。从而大致得到宜向外转移疏解人口地区的分布(见图11)
3.3.2 宜吸纳人口的地区
满足以下条件的区域宜进一步吸纳人口:现状人口密度较低,资源承载力尚有一定存量;有可以安置移民的水、土资源,包括已经建设的引、扬水工程,新建、改造水库,改造库井灌区和有灌溉水源的川台地;就近有符合农村安全饮水标准的水源,有已建成或拟建的饮水工程;靠近乡镇、行政村等公共服务设施密集地区;交通出行便利;有产业依托,靠近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工业园区。从而大致得到宜进一步吸纳人口地区的分布(见图12)。
3.4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城镇体系优化布局
可利用水资源分布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以及城镇分布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可利用水资源作为分析人口承载力的指标,进而明确现时人口相对于人口承载力的饱和情况,从而为调整各乡镇人口规模、优化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和布局提供依据。
3.4.1 水资源现状特征
中卫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2.5亿立方米,但对外依赖性强,90%以上为过境水资源,且过境水资源可调配量有限,水量季节性波动较大。其中黄河水耗用量达到6.87亿立方米,已经超过区域初始水权分配极限。根据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境水资源可开发利用潜力的共性分析,中卫市可利用当地水资源量仅为1亿立方米,人均当地水资源不到100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重度缺水地区。再加上区域蒸发量大,保水能力差,本地水资源开采量已达极限,干旱缺水问题加剧(见图13、图14)。
从可利用水资源分布来看,可概括为北多南少,沿黄地区多、南部山区少。北部黄河沿岸、中部黄灌区靠近大江大河,引黄渠系发达,过境水资源取用便利,可供水量较丰富,人均供水量达到1819~2199立方米。该区域广泛种植水田、水浇地,农业用水量大、比例高。农业灌溉大面积使用传统的深水淹灌方法,农业亩均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用水效率低下;南部六盘山区,山高水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尤为突出,人均用水量仅为214立方米,不仅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也得不到基本保障。北部和中部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南部山区供水保障率低下,区域性缺水瓶颈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中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见图15)。
3.4.2 基于水资源约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
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区域生活和生产用水最低标准,考虑中卫市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农业用水需求量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的事实,确定中卫市水资源承载力极限标准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600立方米。由此可得到中卫市水资源极限承载人口208万人,其中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分别为68、95、45万人。
以乡镇为单位计算水资源人口承载力,从而进一步得到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分布情况。根据公式,可得到各乡镇可利用水资源量(W为可利用水资源量,P为现状常住人口数,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由公式,可计算各乡镇最大可承载人口(A为人口承载力,S为联合国标准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由此,根据公式AP=A-P,可得到各乡镇现状人口饱和值(ΔP为人口承载力与现状人口的差值),从而反映各乡镇人口的过载情况,为各乡镇制定人口迁入迁出政策提供依据,更好的指导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布局(见表1)。
各乡镇取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最大值时,对人口超载的乡镇求和,可知全市需转移疏解的人口共计16.8万人(见图16)。
各乡镇取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最小值时,对人口超载的乡镇求和,可知全市需转移疏解的人口共计29万人(见图17)。
(注:P为2011年各乡镇常住人口,为最大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Wmax为最大可利用水资源量,为最大人口承载力,为最小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最小可利用水资源量,为最小人口承载力,ΔP为人口承载力与现状人口的差值,ΔP为“-”时,表示人口超载)
3.4.3 基于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理想人口规模
综合现状人口,人均环境适宜性评价、上位规划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得出需要转移疏解人口的乡镇,通过优化平衡得到各乡镇理想人口规模(见图18)。
3.4.4 城镇体系布局的优化调整
按照整合沙坡头区和中宁县城,实现同城化发展,做大做强市域中心城区的发展思路,对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见图19)。沙坡头区和中宁县城通过整合,力争成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大城市;海原县城和海原新城通过联动发展,吸纳中南部山区的生态移民,力争成为人口超过20万人的中等城市和南部山区新的增长点;重点乡镇和一般乡镇依托重要交通廊道和节点,结合资源禀赋,根据人口承载力的相容性向外转移或承接生态移民,实现人地关系的平衡发展(见表2)。
4 结语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矛盾愈发突出的形势下,城镇体系布局受到来自资源条件的约束正日益得到重视,这也是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内在要求。生态移民政策是调整城镇体系结构,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在选择何种空间布局和安置方案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和理性的分析手段。然而,城镇体系布局只是推进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这项系统工程的一部分,且除了本文提到的资源约束条件外,城镇体系布局还受到来自人类历史活动、区域开发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绝非本文所涉及的因素所能囊括。(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摘要:本文从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资源禀赋下城镇体系布局的特点出发。从水资源、地形地貌、交通条件、城镇基础设施等人地关系内在影响因子角度切入。探寻资源约束条件对城镇体系布局带来的影响及其形成机制,并以宁夏中卫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联合国人居标准界定的生态移民转移疏解和吸纳地区的选取、可利用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等技术方法,提出了中卫市城镇体系布局的优化方案和生态移民的安置建议,为城镇体系布局空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城镇体系,人口承载力,生态移民
参考文献
[1]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卫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与推进方案[Z].2013.
[2]方创琳,孙心亮.基于水资源约束的西北干旱区城镇体系形成机制及空间组织[J].中国沙漠,2006(6).
[3]曹象明,曹东盛.宁夏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研究[C].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4.
西北干旱地区 第5篇
西北干旱区近50a旱涝时空变化及其防御措施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近50a西北干旱区21个代表站点降水量数据,采用Z指数法确定西北干旱区旱涝等级,分析近50a来西北干旱区旱涝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从90年代起,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干旱比多雨发生多,尤其在新疆的西部和南部旱灾发生频繁,但严重多雨比严重干旱更多发生.最后针对旱涝灾害提出防御措施.作 者:任朝霞 杨达源 REN Zhao-xia YANG Da-yuan 作者单位:任朝霞,REN Zhao-xia(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西安,710054)杨达源,YANG Da-yuan(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期 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PKUCSSCI Journal: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20(6) 分类号:X43 关键词:旱涝等级 时空变化 防御措施 西北干旱区干旱地区的“最绿色”校舍 第6篇
其实,每年有足够到过剩的雨水落在非洲大地之上,但同时,依然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没有足够的水喝。水资源不能被有效地获得、过滤,并且储存是最大的症结。了解到这样的事实后,英国建筑设计师Jane Harrison和David Turnbull试图用建筑设计的力量来做出一些改变,而他们目前的成果就是Uaso Nyiro小学的校舍—一个可持续的雨水收集过滤装置。这是一个封闭的圆环形结构建筑,露天的中央区域有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当雨水从Uaso Nyiro小学上空落下,就等于自动进入了采集过滤装置。顺着被烧制成形的粘土砖块空隙,它们被统一地汇聚到蓄水池中,同时,水流之处还被涂上了银溶液,用以杀菌。Harrison介绍说,这片地区每年有60厘米的降雨量,而在新校舍使用后的一年时间里,他们一共收集了35万升的雨水,足够满足师生们的饮用水以及灌溉菜园的需求。而为了使这种建筑更易于被复制,所有的建材都取自当地。
Commonweal at a Glance
马桶里的能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为了能够利用固体排泄物的能量,发明了一种能够把排泄物转化为生物气体和生物柴油的马桶。这种叫做No-Mix的真空马桶,利用真空吸力,把排泄物分成固体和液体。固体排泄物被转化成生物气体,而液体排泄物被转化成化工产品,制成肥料。生物气体是由有机质分解而成的,它可以被压缩进天然气罐中,或可与天然气有同等效用。
塑料袋或能抗癌/塑料袋或许将有新的用处了。根据阿德雷德大学的一项研究,把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放在超过800OC的高温炉中进行分解,或许会产生一些可用于进行癌症靶向治疗的物质,碳纳米管。目前,他们正在研究把抗癌药物植入碳纳米管内并改变特殊抗体的方法。这样一来,被注入人体内时,它们就能找到癌细胞,并将药物注入其中。这或许将是回收利用塑料的好方法。
西北干旱地区 第7篇
伴随着人类干扰的日益加剧, 啮齿动物在荒漠区逐渐减少甚至灭绝, 进一步加速了沙漠化的过程[3]。这一过程的持久深远影响往往波及荒漠化地区附近的其他区域, 同时还极大地加快了全球气候的变化, 使得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快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 从而导致全球的生态系统落入恶性循环的圈子, 其后果不堪设想。
1 我国西北荒漠干旱区啮齿动物群落存在的问题
1.1 人为干扰使得啮齿动物生物量下降
过牧区啮齿动物生物量小于轮牧地区啮齿动物生物量。同时月份中群落中总的物种数永远总是大于群落中的物种数, 这也就是说所有物种并未同时在群落中出现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因为人类干扰的加剧使得荒漠区的草地、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 从而使得以这些植物为食的荒漠啮齿动物生物量的减少。
1.2 人为干扰使得啮齿动物群落稳定性下降
过牧地区的啮齿动物生物量月动态变化幅度小于轮牧区啮齿动物生物量月动态变化幅度。群落中各鼠种种群数量的季节和年度变动均表现出不稳定性, 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相差较大, 荒漠区的气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鼠类种群动态的波动越来越大。月份以及季节间的差异较明显。总体看来, 过牧区比轮牧区波动大。人为干扰使得啮齿动物群落稳定性下降。
1.3 气候使得啮齿动物群落不稳定
由于人为干扰程度不同以及荒漠区十分艰难的气候条件, 导致了啮齿动物群落物种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月份变化大。7 月啮齿动物生物量的变化幅度大于10 月啮齿动物生物量的变化幅度, 这说明了气候使得啮齿动物群落不稳定, 同时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使得啮齿动物群落稳定性受到影响。
1.4 过牧区啮齿动物物种的个体分配均匀程度差
过牧区由于长期受到人类活动过度干扰, 使得啮齿动物栖息地破碎化, 导致生态系统中各类资源的改变和生态系统结构的重组, 从而改变了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 使得啮齿动物物种的个体分配缺乏均匀性, 从而使得啮齿动物群落稳定性下降。
1.5 啮齿动物群落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西北荒漠干旱区是我国典型的温带荒漠和干旱脆弱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动物的可利用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十分严酷。然后, 伴随着人的干扰, 导致生态系统中各类资源的改变和生态系统结构的重组, 啮齿动物为了生存必然做出改变, 从而使得了啮齿动物群落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这非常不利于啮齿动物群落的稳定性。
2 不同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的生物量稳定性分析
2.1 数据的获取及假设
文章数据来源于“第八届‘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C题”[4]。为便于分析, 提出以下假设:一是啮齿动物优势种百夹捕获率当作生物量进行计算。二是将3 个啮齿动物的优势种捕获率总和作为该月份的总生物量。三是啮齿动物生物量与生存环境中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从而可以得到啮齿动物生物量与生存环境存在一种客观的关系。四是所有的数据是在6 年中完成的, 这里没有明确说明年份, 于是暂时忽略时间的影响。
2.2 不同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
运用Excel软件求出3 类啮齿动物在不同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的生物量以及其均值, 如表1 所示。
由表1 可以看出, 不同干扰下各月的群落生物量均具有差异。不同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均呈单峰型, 季节间的差异较明显。整体上, 过牧区的群落生物量低于轮牧区。
3 种群变动的周期性分析
衡量判断种群动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周期性在种群变动中的体现。Stenseth等提出了变动指数S的概念, 通过设定第i年或月的种群密度为变量xi, 从而得到各年 (或月) 以10 为底的对数logxj, 变动指数S就是这里的logxj的标准差。当算出来的变动指数S<0.5 时, 则群落呈现着非周期性波动, 反之为周期波动。因此, 可以得到不同干扰下的各鼠种种群的变动指数S, 如表2 所示。
综上所述, 在试验次数内所有选取的鼠种在种群动态中均未表现出周期性, 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可能是其群落变动无周期性可循, 或者是试验周期年时期较短, 其种群动态的周期性还未完全显现出来, 对于这些我们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在轮牧区和过牧区各鼠的S值均相差较大, 说明在不同干扰下, 啮齿动物种群变动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由于种群变动的时间周期不一, 也就进而影响其种群变动的周期性。
在同一干扰下不同的鼠种种群变动的非周期性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以及理论意义。鼠种种群变动的非周期性可以降低同一时间种群中的出生率, 从而降低种群之间的竞争, 有利于种群中的优生和种群的进化、种群的长时间存在, 进而使得啮齿动物群落更为稳定, 增强啮齿动物群落的稳定性[5]。
4 关于我国西北荒漠干旱区啮齿动物群落发展的建议
4.1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调节农、林、牧之间用地关系, 政府部门要尽量使土地利用区内部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向相对一致, 与外区有较大区别, 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可以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区。
4.2 降低土地的利用程度
实行合理科学轮牧, 同时混合划分轮牧区与过牧区。实行合理科学轮牧制度, 在以轮牧制度为主的前提下, 混合划分轮牧区与过牧区, 以提高啮齿动物群落的稳定性。以草定畜, 在保证适量的植物供给啮齿动物的前提下, 实现草畜平衡。
4.3 完善放牧制度
全面实行季节性放牧。通过完善草场的承包制度, 加强草地保护、建设, 全面实行季节性放牧, 在不同季节下实行不同的放牧制度, 夏季实行轮牧或者禁牧, 保证啮齿动物群落的稳定性。
4.4 建立人工草地, 实行划区轮牧
建议人工草地, 划区轮牧, 使植物得以休养生息, 从而保证啮齿动物的食物来源, 减轻啮齿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幅度, 从而确保啮齿动物群落的稳定性。
4.5 科学确定林草面积
根据当地啮齿动物群落合理的种群密度确定相应的林草植物面积。从而使得啮齿动物群落种群密度始终保持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 进而保持啮齿动物群落的稳定性,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6]。
4.6 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土地, 分配好水资源
政府部门可以实行统一供水, 通过合理的分配,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不同的水资源分配, 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土地。使得啮齿动物的生态系统不发生重组, 从而保证啮齿动物群落的稳定性。
摘要:针对荒漠区干扰对于啮齿动物群落的影响机制问题, 从我国西北荒漠干旱区啮齿动物群落存在的问题出发, 通过不同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的生物量稳定性分析以及种群变动的周期性分析, 就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啮齿动物,群落稳定性,西北荒漠干旱区
参考文献
[1]张福顺.不同干扰条件下荒漠啮齿动物种群和群落动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1.
[2]阿力古恩, 付和平, 武晓东, 等.内蒙古荒漠区大沙鼠种群动态与植物地上生物量相关性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 :83-86.
[3]张三亮, 陈应武, 马俊梅, 等.大沙鼠的危害及取食对梭梭林生长的影响[J].中国森林病虫, 2009 (1) :7-9.
[4]陈剑, 王忠全, 王勇, 等.藏北草原高原鼠兔密度调查方法探讨[J].植物保护, 2008, 34 (4) :114-117.
[5]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组委会.第八届“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C题[EB/OL]. (2015-04-18) [2015-10-30].http://www.tzmcm.cn/index.html.
西北干旱地区 第8篇
1 沙棘生物学分析
沙棘是一种植物, 在我国有7种7亚种, 世界范围内我国沙棘数量分布最多, 在西北、东北等地区均有。沙棘自身抗逆性好、适应性强, 在人工培育的帮助下, 已经成为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重效益的高价值植物。其根系发达、生长迅速, 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明显作用。沙棘全身是宝, 茎可提取抗癌物质5-羟色胺, 枝干可作薪材;叶加工后的果渣可作饲料, 含有一定量的脂肪、维生素和丰富的蛋白质, 叶还可做沙棘茶;果实中生物活性成分多达近百种, 食用沙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对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有治疗效果。
2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沙棘硬枝扦插繁殖技术
2.1 建圃作床
沙棘幼苗要以水源充足、水质好、土壤松软的沙土、向阳背风、交通便利等地作为繁殖圃最佳。苗圃可以制作成高20~40 cm、边长1 m的方形, 或半径为2.2 m的圆形苗床进行沙棘硬枝扦插。
2.2 对穗材进行采集
穗条的最佳采集时间为秋末到春初阶段, 最晚也要在春季树液流动前完成。选择树体健壮、粗实、生长快、抗性强的健康母树, 并在其根部及树干部位采集发育好、木质化枝条完全的部分, 一般母树穗条雌雄比为10∶1。
2.3 对插穗进行截取
将采集的插条制作成插穗。剪裁中要选择饱满芽多的枝条部分, 长度控制在19 cm左右, 切口平滑完整。
2.4 处理插穗
在窑内对插穗进行沙藏处理, 实现催根。操作中要将插穗的小头朝上, 每80根左右捆成一捆, 笔直地排放在8 cm厚的湿润大砂砾表层。在埋藏之前, 需要对砂砾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 成捆插穗无需遮盖。在贮藏的过程中, 窑内温度应在0℃左右, 并进行通风干燥处理。扦插前4 d左右要用水浸泡插穗, 插穗浸泡深度约为自身长的2/3左右, 插穗的小头依旧向上, 浸泡3 d左右换一次水。
2.5 硬枝扦插
在辽西北地区春季扦插要尽早进行, 在大地回温时就可以扦插。扦插前要对苗圃整地、施肥。扦插时在苗床上开深10~12 cm、宽1 cm的沟, 在沟里直插插穗, 地表存留2个左右芽即可。扦插的密度要根据具体图纸状况确定, 一般为350~400株/m2左右, 扦插密度要均匀控制, 扦插后踩踏压实土壤, 并浇水灌溉, 补充水分。
2.6 苗期进行科学管理
扦插后要保证苗圃土壤湿润, 土壤生根期湿度应控制在85%左右, 后期在80%左右即可。灌溉可采用漫灌或喷灌, 灌水量为100~200 m3/hm2。在6—8月幼苗根生长旺盛时段, 施用3次无机肥料, 每次间隔3~4周, 每公顷总施肥量为氮120 kg、磷120 kg及钾120 kg。应采用液体肥料, 用量为100 m3/hm2, 另外要定期松土、铲除杂草。
3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沙棘嫩枝扦插繁殖技术
3.1 选地作床
沙棘嫩枝扦插苗圃选地作床方法与硬枝扦插相同。
3.2 苗床基质的选择
在苗床基质的制作中, 可以在苗床最底部铺洒小石子、中间部位铺洒煤灰渣、最顶层铺洒干净的河沙, 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牛粪等天然有机肥, 并对苗床浇水浸润。0.5 h后抓起基质, 若松软不沾手、呈现流沙状, 则达到要求。需要注意的是, 苗床河沙不可以重复使用, 否则将提高病虫害发生概率。另外, 扦插前要使用0.25%左右的高锰酸钾对苗床进行消毒。
3.3 制作插穗
要在6月中旬辽西北地区的阴天或早晚时间段, 选择健壮的、上半木质化母树枝条进行裁剪, 裁剪完成后要立刻送入通风好的阴凉处保存。穗条要均摊堆放, 每间隔1 h翻动一次, 并不断浇水降温, 保证插穗活性。插穗要选择避阳地方制作, 直径在0.3 cm以上, 长度控制在7~10 cm, 剪口要平滑、整齐, 穗下5 cm的叶子要裁剪掉, 每80支捆绑在一起, 放置在阴凉处洒水保存。
3.4 插穗保湿
插穗要均匀松散地放置在通风处, 并不断进行洒水降温和保湿处理, 避免插穗叶片快速发黄、脱落等现象的出现。
3.5 使用激素对插穗催根
可以选用宝根3号原液速蘸插穗顶部3 cm以下所有部分, 蘸取时间为10 s左右, 即刻扦插, 进而提高插穗的生根效率, 促使幼苗健康成长。
3.6 嫩枝扦插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要选择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时段进行沙棘嫩枝扦插。插穗要在太阳出现前的清晨采集, 在阴暗的室内对插穗进行处理, 待日落后一边插穗一边洒水, 提高插穗存活率。苗圃在扦插前要喷洒适量水, 扦插密度控制在350~400株/m2, 扦插时要注意插穗之间的均匀性, 一般3株左右聚集扦插是提高苗木质量及成活率的最佳方式。
西北干旱地区 第9篇
1. 深翻改土与配方施肥
建平县75%的南果梨园分布在山坡地, 土层薄, 有机质含量为0.6%~0.9%, 有机肥料不足, 化肥单一, 树体营养水平偏低。对此首先采取果园扩穴改土, 扩穴50厘米以上, 深度50厘米左右。其次生长季节进行地面覆盖, 每株压青25公斤。三是追施化肥按氮∶磷∶钾=2∶1∶1施用, 即每株施尿素1.5公斤、磷酸二铵0.75公斤。四是每年梨树开花期喷布硼砂及磷酸二氢钾1~2次。三年完成梨园深翻1 2 5 0公顷, 压青1480公顷, 覆草850公顷, 配方施肥1500公顷, 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1%~0.2%。榆树林子镇炮手营子南果梨示范样板园按上述要求管理, 实现了连年优质高产, 亩产量稳定在1500公斤以上, 优质果率达85%以上。
2. 适时灌水
果园土壤水位状况直接影响果树的产量和品质。山地南果梨园全面采用覆草、覆膜等节水技术, 同时加强梨园水利设施建设, 修建蓄水方塘, 积极发展管灌、滴灌等。根据南果梨的需水规律特点, 在南果梨花后和果实膨大期重点进行灌水, 使果园土壤水分得到明显的改善。
3. 规范化整形修剪
早期栽植的南果梨较稀, 宜采用疏散分层形和基部三主枝邻近半圆形的基础上, 采取冬夏剪相结合, 并采用“刻、剥、扭、拉、摘”的配套技术。对树冠郁密、树势较弱的南果梨, 重点解决光照问题, 增强树势, 及时回缩冗长、衰弱、交叉、重叠枝。注意调整花芽量, 修剪的花芽量占总芽量的25%~30%。对大小年结果的南果梨, 大年树实行重剪结果枝, “以花换花”;小年树做到“逢花必保”, 对花芽枝组修剪要轻, 提高当年产量。
4. 辅助授粉与疏花疏果
当南果梨全树中心花60%~70%开放时, 采用人工授粉、梨园放蜂、喷布0.1%硼砂液或0.3%~0.5%磷酸二氢钾液, 均可有效提高坐果率。对坐果较多的树实行疏花疏果, 每花序留1~3朵花, 保留2个果, 少数强壮枝可留3个果。全县三年疏花疏果面积达1850公顷, 花序坐果率达65%以上, 果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建平县富山镇富山村付国南果梨园每年按技术要求疏花疏果并套袋, 亩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2000公斤左右, 优质果率达95%, 南果梨每公斤售价3.00元以上。
5. 果实着色管理
为了提高南果梨质量, 在配方施肥基础上强调后期增施磷钾肥, 采收前20~25天喷施0.3%磷酸二氢钾, 及时疏除内膛的直立枝、徒长枝, 使冠内通风透光。套袋在梨落花后20~25天进行, 采摘前25~30天除袋, 促进果实全面着色。
6. 综合防治病虫害
西北干旱地区 第10篇
一、选择优质苗木
选择优质苗木是建园成败的关键。优质大扁杏苗是指“二根一干”的一级以上的嫁接苗。一级苗的标准为:苗高≥90厘米, 地径为0.9厘米以上, 根系长度为25厘米, 大于5厘米侧根数至少5条, 且无病害, 嫁接部位愈合良好。
二、适时标准整地
1. 改变传统整地时间
辽西北地区是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仅有465毫米, 冬季风沙大且降水量不足15毫米。按以往的习惯, 多于上年秋季整地挖坑, 经过一冬的风吹日晒, 挖出的土已全部晒干, 坑的四周也干透达20厘米以上, 春季栽植时, 正值春旱, 水分很难保证, 即使是加大灌水量, 一是增加成本, 二是灌水越多地温越低, 不利于缓苗, 而春挖坑可以克服上述弊端, 成活率可提高10%以上。因此, 应将秋季挖坑改为春季挖坑, 时间准许, 最好边挖坑边栽植。
2. 整地标准及技术规程
土层厚度1米以上的地块挖直径60厘米、深60厘米的坑;土层薄的地块, 挖坑直径80厘米, 深度为100厘米, 表土和芯土分放。每株施优质农家肥30~50千克, 过磷酸钙1.5千克, 一层粪肥一层土, 坑内全部回填表土, 不足时用周围的表土补充或客土, 边回填边踩实。最后留低于园地表面40厘米做为栽植坑, 同时灌水一挑以上 (30千克左右) 。
三、栽植时间
辽西北冬季干旱多风, 还易遭冻害, 因此应以春栽为好, 最佳时间应在4月中下旬。过早地温低、萌芽慢, 易抽死, 过晚因苗木茎芽萌发早于根系活动, 因而成活率低。
四、苗木的处理
长途运输的苗木, 在运输过程中要用苫布覆盖, 以防苗木失水。栽前要整株浸泡24小时, 然后将根系的伤口剪平后, 用400ppm生根粉沾浸2~3分钟, 再沾好泥浆, 方可栽植。
五、栽植技术
1. 塑料袋栽植技术
取直径40~50厘米、高30厘米左右的塑料袋 (可用方便袋) , 首先装入少许熟土, 将苗木根系装入袋中并使之舒展, 继续装土, 同时轻提塑料袋, 以使土填实, 直到袋中土面与苗木原地痕齐平。再将袋底朝大侧根的部位撕开两个直径5厘米左右的孔, 以便将来根系从孔中扎出和袋内外水分交换。然后将袋子小心放入栽植坑内, 回填表土至与袋内的填土齐平, 分两次浇足水 (优先保证袋内土浇透) 。最后, 等水沉后收拢袋口, 覆土至原地痕上3厘米左右、踩实, 修好树盘。对于塑料袋可在第二年结合施肥时将其逐渐破坏掉。该技术于2011年在喀喇沁镇朱家窝铺村进行了栽植实验, 成活率达95%。
2. 小口瓶栽植技术
取小口瓶 (最好为医用500毫升点滴瓶) 装满水, 靠栽植坑一边, 与竖直方向倾斜40°用土固定, 将苗木一条长侧根插入水瓶至底, 同时小心填土20厘米, 灌一桶水, 下渗后再覆土原地痕上3厘米左右、踩实。此法于2011年在喀喇沁镇大营子村实验, 成活率达96%。
六、定植后管理
1. 树盘覆盖
苗木栽植浇一次透水后, 应对树盘覆盖地膜, 以利于保水并迅速提高地温。可采用1米见方地膜, 四周用土压实, 树干扎孔处用土封实, 呈里低外高状, 以利雨水渗入。
2. 定干套袋
苗木定植后应在60~70厘米处饱满芽上方定干, 已分枝的应将侧枝剪掉, 用直径5厘米、长70厘米的塑料袋套袋, 下口及袋中部扎紧。待新叶长到拇指甲大小时, 于阴天或傍晚将袋撕口放风, 4~5天后除去膜袋。
3. 加强土肥水管理
北方半干旱地区的生态选择 第11篇
因为这些地区实在太干旱了。
栽树成林变成对抗自然的人类一厢情愿。
在大自然中,植物群落的分布,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某些地区,往往有其特定的植物群落。南方的植物长在南方,北方的植物一般只适合北方生长。
对于某一些植物来讲,它们有自己的需水量和耗水量。乔木高大,根系发达,树冠占据的空间很大,所以需水量和耗水量都大。
在旱区生长的矮小草类体积小,叶面有蜡膜,耐旱能力强。相比而言,乔木的水分蒸腾系数要比草类大得多。
在我们这颗星球上,森林一般分布在降水量500-250毫米的半干旱区,树木稀少,大部分为草原。各种树木在这里生长都会遇到自然环境的严酷挑战。
降水雨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就是荒漠草原或者荒漠,在这里连生命力顽强的野草也难以生存下来。
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包括三北防护林覆盖的地域,降水量大部分在250毫米到500毫米之间,比如河北张家口地区、内蒙古许多地区、甘肃中部地区的降水量都在250毫米到400毫米之间。
因此,它们走典型的草原气候而不是森林气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里,这里无论人多人少,开发还是弃耕,都是一种干旱草原状态,只有很小一片集水地带,像山谷、低洼地、村边等,才有零星和小片树木。这些树很少长成南方那样的大树。
从农业政策来讲,这里的耕地本来就是草原。所以要退耕还草,而并非退耕还林。这才符合自然规律。如果硬要栽种需水较多的高大乔木,恐怕也是徒劳的浪费人力物力。
简单说,在许多苦旱缺水的三北地区,并不能建立以乔木为主的防护林体系,而应该退耕还草,还原草原,有的地区还要保持自然荒漠。
在北方半干旱草原地区,草灌是理想的覆盖植物。
实践证明,退耕后2—3年草灌就能有效地保持土壤,作为一种耐旱灌木,柠条生长4-5年后也能防风固沙。而乔木则成活率很低,有时必须人浇水护养。许多树长成半高的“老头树”,使人对自然环境的严酷留下深刻印象。
我国农村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退耕之后,应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从全国看,降水500毫米以上地区退耕可以还林,300毫米-500毫米地区,退耕应以草为主。250毫米—300毫米地区,草灌结合。250毫米以下荒漠草原地区,则应封闭,减人,减羊,减牧,让它们自然休养生息。
人工种草与自然还草
自然还草要与人工种草互相结合。
还草中自然禁牧还草成本低,效果不错,3年后就可以覆盖50%-60%的地区,达到基本不扬沙起尘的目的。
西北干旱地区 第12篇
1.1 西北干旱区域分布
我国地大物博, 但是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让这一称号大打折扣, 西北干旱区域广阔, 包括了内蒙古东部半干旱地区和宁夏、甘肃以及新疆等地, 干旱的气候对当地对外交流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我国西北地区按照干旱程度可以非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首先, 半干旱地区的草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还比较轻, 但是降水量还是小于可能蒸发的水分,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西北半干旱地区各年的降水量不稳定, 经常发生自然灾害, 但是海拔较高和水分条件好的地方生态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其次, 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水分差值很大,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 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 土地基本上不能用于生产。干旱地区的气候造成了大片荒漠化的存在, 沙漠地区基本上没有绿色植物和河流, 仅有少量荒漠化植被的存在和零星的绿洲, 环境破坏极其严重。
1.2 频发的干旱灾害
以往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发生于西北的干旱地区, 但是最近西南地区也频发自然灾害, 我国的贵州地区以及广西地区分别于2001年8月和2012年5月爆发了严重的干旱问题, 重旱地区满足不了日常的饮水问题, 更不用说农业灌溉问题, 经济损失较为惨重。我国的干旱灾害问题由来已久, 主要是由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造成的。西北地区近30年来干旱状况日益严重, 降水日益减少, 西北地区荒漠化面积进一步加大, 西北地区的居民生活质量日益降低, 由干旱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
2 西北干旱气候成因的研究
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是西北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其他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西北地区气候进行研究要多方面进行考察, 全方面对西北地区环境的成因进行解构。
2.1 地理位置原因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 距离海洋比较远海洋上的气流与水汽难以到达遥远的西北内陆, 越是内陆的气候干旱就越为严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 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我国东部的降水不仅难以达到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的隆起也阻碍了南部海洋气流的进入。因此, 青藏高原切断了西南的暖湿气流, 东部的海洋气流由于路途遥远也难以到达, 我国的西北地区基本上就没有降雨, 干旱问题极其严重。
2.2 全球气候的影响
目前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逐渐增加, 全球呈现普遍增暖的趋势, 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升高使本来就干旱的西北地区日益干旱。首先, 全球气温的升高加速了地表水分的蒸发, 使本来水分含量极少的西部地区干旱日益严重。其次, 全球气温的升高还减少了降水量, 全球气候的增暖可以对整个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分布产生影响, 西北地区的土壤会变干, 降水量会更加减少。
2.3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它的出现会使海水温度异常升高3℃~6℃, 海水形成一股暖流向西南流动。厄尔尼诺的典型特征是能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 干旱与降雨变得没有规律可循, 气候现象异常。这种太平洋地区的异常气候似乎和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没有关系, 但是经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 出现厄尔尼诺的年份里, 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也偏少, 会出现干旱灾害。
2.4 人类活动原因
西部地区人口的增多加快了资源的消耗, 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用水增多, 水资源浪费严重, 加速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此外, 以往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没有环保意识, 大量的草地、林地遭到砍伐破坏, 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林地和草原覆盖率的减少, 使气候和土壤干旱化程度进一步加快, 土壤的有机物含量降低, 整个生态系统形成恶性循环, 干旱面积日益扩大。
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对我国西北干旱灾害和干旱气候成因进行充分研究可以发现, 我国的干旱灾害问题由来已久, 干旱气候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但是西北地区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大部分, 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 恢复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3.1 尊重自然, 全方面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目前我国改造荒漠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植树造林, 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森林覆盖率结合起来。但是目前植树造林成效并不显著, 在进行植树造林的同时要进行动态的检测, 结合土壤地形进行造林。在人工造林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 还是要加强对西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将仅剩的植被和农田保护起来, 尽量使西部地区植被符合自然规律进行生态的恢复。
3.2 加强水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水资源的缺少和利用不当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 要想恢复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复兴西北地区的经济繁荣景象,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不可或缺的。首先, 加强对高山冰川水源的利用。我国的西北地区水资源虽然短缺, 但是我国高川地区有许多山地冰川, 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其次, 很多学者提出了调水方案和人工增雨方案, 这些都不能真正上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问题, 只有加强当地资源的保护才能进一步恢复生态。
3.3 加强法律的保护, 减少人为的破坏
西北地区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水平, 西北的环境得不到改善, 西北地区的经济就很难真正的发展起来。新时期, 西北地区牧民以及农民的环保意识还是比较低, 西北地区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 加大对环境破坏的惩治力度, 减少人为的破坏, 保护本来已经脆弱的西北生态环境。
4 结语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退化和盐渍化情况日益加剧, 干旱灾害造成西北地区经济的落后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降低。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由来已久并且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对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广大部门要在正确认识西北干旱问题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西北的气候和地理特点, 采取合适的手段进行植被的恢复与保护, 并且加强对当地现有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只有这样, 西北地区才有可能在将来恢复以往的繁荣景象, 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引鸽.西北干旱灾害影响因子分析[J].灾害学, 2010 (2) .
[2]张强, 胡隐樵, 曹晓彦, 等.论西北干旱气候的若干问题[J].中国沙漠, 2009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