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和能力孰轻孰重(精选3篇)
学历和能力孰轻孰重 第1篇
学历与学问之间不成正比, 有学历不一定有学问, 学历高不一定学问高;无学历不一定无学问, 学历低也不一定学问低。也就是说, 学历与学问是不能简单地加以类比的。学历的高低只能反映出人接受教育的程度, 而在同一层次学历的人群中, 也同样存在着学问的差异。同理, 人的学问也是要在社会实践中加以积累和提高的, 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自身学问。真正的能力就是学问。学问包含专业素养与实践领悟, 缺一不可。
陈寅恪先生曾游历欧洲各国名校, 他学了知识就走, 但没拿下一个学位。梁启超当年曾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校长觉得, 对方一没有什么名著, 二无博士学位, 怎么能信任呢?梁先生怒道:“没有学衔, 没有著作, 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 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 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才有了一个陈寅恪。
著名的思想家梁漱溟是什么学历?按现在的标准衡量, 他只是相当于高中毕业而已, 但是, 这并不妨碍他24岁时成为北大的哲学教授;国学大师与书法大家启功先生什么学历?按他自己的话讲:“中学生, 副教授, 学不专, 艺不透”, 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国学泰斗与宗师让人仰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什么学历?初中毕业的他, 创造了骄人的成就。
高尔基没有读过大学, 刻苦自学文化知识, 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 登上了文坛, 他写出了《我的大学》等许多不朽的著作, 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玉宝没进过学校门, 他写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却家喻户晓, 成了倍受人们欢迎的传世之作, 成为著名的军队作家;青岛港桥吊司机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凭, 他刻苦钻研技术, 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等等, 人称“许大拿”。没有经过正规学历教育而通过社会实践自学成才, 拥有真才实学和不俗能力的人大有人在。
学历真的无用吗?这无疑是一个争论颇大的话题。自索尼公司创办人盛田昭夫的《学历无用论》出版后, 质疑之声不绝于耳。这些质疑, 其实更多地是因为大家对学历所代表的能力有不同的观点。盛田昭夫的观点是, 学历并不意味着你实际的工作能力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 如果完全按照一个人的学历来评价其工作能力, 则难免会本末倒置。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魏杰认为:“盛田昭夫揭示了一个重要原理:不能无限度扩大教育的功能, 天赋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 因而企业更应注重实践能力, 而并非学历。”
为官一定要高学历?
学历与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个很难界定, 因为许多有高学历的人, 能力却极其一般, 是典型的高分低能;而某些能力很强的人, 学历却不见得很高。本来, 学历与能力、文凭与水平, 既有对应关系, 但绝对不是那种“水涨船高”式的绝对的对应关系, 必须因人而异, 具体分析, 在实践中检验和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一方面推崇“英雄不问出处”, 另一方面却对某些低学历人而取得成功的人大加诟病, 这实在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悖论。
2008年3月上任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 其学历是“中专”。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公布的国务院各部门负责人简历中, 张平的中专学历意外地成为公众和媒体热议的热点话题。当时媒体评论说, “一纸中专学历, 显现出无可替代的含金量;一纸中专学历, 羞煞多少权力文凭’!”其实张平的中专学历并不代表他就是中专水平, 他的工作经历与业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9年原南京市市长蒋宏坤被提拔任命为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据公开的资料显示:蒋宏坤1954年1月生, 汉族, 江苏张家港人。大专学历。他当过知青、做过工人, 在张家港工作了28年, 有丰富的基层工作履历。江苏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王国生对蒋宏坤的评价是“政治坚定, 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态度坚决, 熟悉经济工作, 熟悉苏州情况, 事业心强, 领导经验丰富。”王国生说, 由蒋宏坤担任苏州市委书记是省委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的。
作为官至副厅级以上的蒋宏坤, 仍然保持着大专的学历文凭, 这一份本色与诚信, 在今天浮躁而潜规则盛行的时代, 实属难能可贵, 满眼望去, 在官员中可以说是“鹤立鸡群”, 尤其是高官中太少太少却又夺目。
对于这两位“低学历”高官, 他们敢于以“本色文凭”示人, 正是其为官诚信的最好诠释。看来“为官者不在于学历有多高, 而在于是否能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址。“为人民服务”不能成为一句空话。
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如果你受过良好的教育, 那就结合实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它。如果你没有大学文凭, 也别泄气, 虽说高学历有助你的事业成功, 但人生很多成功与高学历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不要以为有了丰富的书本知识, 便拥有了成功。更别把“没受过正规教育”当借口, 绝不要在高学历者面前感觉低人一等。有太多事例可证明, 即使没读过大学, 甚至中学。只要你针对目标, 勤奋努力, 任何工作一样可以干得很出色。
真正的能力来自于社会, 真正的水平靠实践来证明。
巧克力之父弗斯贝里几乎没进过学校, 然而凭着灵活的头脑、诚信和智慧, 凭着勤奋、坚持的精神和毅力, 他的乔治王巧克力公司资产达98亿美元, 在同行业名列世界第一。
2003年公司将登陆中国, 收到400多份自荐信, 大多是刚毕业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要求进入中国公司工作。弗斯贝里非常高兴, 可是他阅读了这些履历后却犹豫了。因为这些大学生近80%是成绩优秀的高材生, 70%当过学生干部。评语也都是尽善尽美。他并不怀疑这些自荐信的真实性。但仅凭这些并不能确定谁适合进公司, 必须测试点其它东西。于是400多份问卷发出。
问题:用最简洁的话, 回答这四位著名人物到底在说什么?
1、爱因斯坦在母校100周年校庆演讲中有一段话“我学习成绩中等, 按学校的标准, 我算不上好学生。不过后来我发现, 忘掉在学校的东西, 剩下的才是教育。”
2、丁肇中回清华大学演讲, 回答提问时有一句话“据我所知,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90多位物理学家中, 没有谁在学校经常考第一, 常考倒数第一的, 倒有几位。”
3、比尔盖茨回母校哈佛大学参加募捐活动。有人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学习, 拿到哈佛的毕业证书时, 他摇摇头笑了笑, 没回答。
4、美国总统布什回耶鲁大学接受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因他当年成绩平平, 有人问他有何感想。他说, 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 我说“干得好”, 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 我说“你可以去当总统”。
不久, 所有答案寄回。2003年3月10日, 一位学生被通知去北京参加公司开业庆典。他的答案是:学校里有高低优劣之分, 校门外没有。社会总是把校门里的一切打乱重排。
在学校学习成绩好, 并不代表走上社会后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在职场上主要看的不是学历, 而是实际能力。
学历与能力相辅相成
学历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志, 反映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 反映了个人的自身素质和潜力高度。学历上的欠缺在求职的过程中可能会影响机会的获得, 能力的展现是需要通过时间和机会来证明的;能力的欠缺, 只能表明职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但只要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良好的求职心态, 同样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中先行就业, 然后在专业领域里多下功夫来弥补, 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能力,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学历是能力的充分条件, 而能力则是学历的充分必要条件。没有一个恰当合适的学历, 你的能力也不容易被他人所发现。而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相应的工作经历, 有再高的学历最终仍逃脱不掉被社会淘汰的命运。你的学历高度往往决定了你的择业高度, 你的工作经历及在工作中培养的职业能力又决定了你的下一份工作的内容和高度。如果你的学历和能力二者兼备, 那么你在职场中, 就会更加游刃有余。
据2011年4月13日新华网报道, 同济大学本科毕业、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周森锋, 2009年6月出任湖北省宜城市委副书记、市长, 时年29岁。这个“最年轻市长”一上任, 即引起公众质疑, 人们普遍怀疑周森锋“有背景”。事实上, 其父母都在农村, 没有什么特殊的家庭背景。当然, 周森锋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 并非偶然, 是其年轻、高学历、基层锻炼和机遇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当然, 我们强调选人用人不能唯学历, 并不是否定学历教育的作用, 更不是贬低知识的力量。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其中有知识型、研究型的, 也有创业型、技能型的。而人才成长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并非学历教育一条路可走。寒窗苦读、高校深造, 可以成才;发奋自学、博览群书, 可以成才;立足岗位、钻研业务, 也可以成才。人才的类型不同, 成才的途径不同, 衡量人才的标准自然也不能是单一的。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不拘一格, 广纳群贤, 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 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
学历和能力孰轻孰重 第2篇
在面试的时候,我们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学历问题。不少的招聘网站上明确标明了学历必须是本科或者大专等等,面试销售岗位也是如此。有的朋友一看到招聘要求学历问题便灰心丧气,也放弃了一次机会,yjbys将在后面专门写一篇《没有学历如何搞定销售面试》,今天呢,yjbys先来分享一下如何回答学历和能力的问题。
在面试现场,面试官忽然抛出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学历和能力?
如果我们没有提前准备,估计到时候会麻爪,尤其是自己学历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紧张,造成表现不好,错失工作机会。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面试官为什么这么问?
在面试官的眼里是否有标准答案?
面试官想考我什么呢?
面试官想考我的应变能力吗?
面试官想看我是否说谎吗?
面试官认为什么回答够全面?
面试官认为什么样的人适合工作?
面试官认为每个员工要这样的分析吗?
回答面试官应该注意什么?
学历本质就是过去的受教育水平,它受各种内因和外因的制约,经济条件和成长环境千差万别,,学历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但它确实是用人单位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依据,国企和事业单位等却也把它当作是进入一个职位的门槛;
能力是一个人各方面的`表现,是社会活动中综合水平和影响力的判断,能力首先是顺利完成某个活动具备的心理条件,也就是精神层面的我思维模式,决定完成活动的发力方向和效率,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检验的,是要被别人发现和认可的,具有社会属性。
从面试官的角度分析:
公司招聘最注重的是人品+学习的态度+能为公司带来效益。考官是想通过这问题知道面试者的综合能力和心理,他到底是不是岗位需要的一个人。对于学生面试,工作能力无法明确展示,面试官担心招到能力不够,责任心不够,留不长久的人,面试官希望看到一个包括能力符合+素质符合+自我认识得真实展现。
通过以上分析,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学历和公司对于学历的要求去回答。
如果我们是高学历,耀眼的,那我们不能忽视学历的重要性,在回答的时候可以适当谦虚,但一定要突出学历的重要性,比如:学历虽然不是最重要的,却也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体现,虽然不能直接和工作能力划等号,但是如果一个人学习能力好,那么学习工作方面的知识也是比较快的,接收能力比较强,能更快适应工作,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一个人对工作的热衷和刻苦程度。(不能过分强调学历的重要性,因为万一面试官是学历比较低的,我们会很被动)
找人才:经验与能力孰重孰轻? 第3篇
确实,当一个企业从无到有需要在某一个新的领域开拓业务的时候,需要招聘一批有成熟经验的人才,这样能够尽快地在新业务领域中打开局面。这也就是猎头行业的价值。
经验诚然重要,能力确实更关键的。因为即使是从一家很好的公司挖掘了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才,但是他进入到新公司面临的却并非是就是他以往经验中所遇到过的,
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团队合作方式;这个行业目前的大局势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可能是超出他以往经验的。越往高的职位所可能面临的挑战越大,越少有经验可循。
从一个企业的老板自身成长来讲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他的企业从小到大,从单一业务到多元化经营,绝大多数都不是有了经验才做的,或者说一生都在做没做过的事情。当然很多经验是相通的,但是将经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也就是一种能力。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最要不得的就是对人过分强调经验,或者求全责备,这样会无人可用,过分强调经验也会让企业失去发展和创新。企业挑人经验与能力兼顾,而要更着重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