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西施咏》赏析(精选14篇)
王维《西施咏》赏析 第1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
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
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
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
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
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二: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美丽容貌天下人珍重,西施女哪能长久低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早晨还是越溪的民女,晚上已成吴宫的贵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贫贱时不比别人特殊,显要后才感觉到稀奇。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招呼女佣人替她搽粉,用不着自己打扮穿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吴王宠爱更娇态迷人,爱怜过度竟不明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过去一起浣纱的同伴,不能够一同乘车回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奉劝西施邻家的女子,怎能够效法西施之美?
王维《西施咏》赏析 第2篇
这首诗借咏赞西施,比喻为人。本诗描写古代美女西施,赞颂西施的美艳绝伦不可仿效。西施,又称西子,名为夷光,春秋战国时越国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当时越国臣服于吴国,越王勾践身卧柴薪、口尝苦胆,谋求复国。在国家危难之时,西施将身许国,由越王勾践敬献给吴王夫差,成了吴王最宠幸的妃子。吴王因为迷恋西施美色,无心朝政,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相传吴国灭亡后,西施和范蠡一起泛舟五湖,不知去向。西施和杨贵妃、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于首位,成为美丽的化身及代名词。
在本诗中,诗人借西施由浣纱女到吴宫妃,由低微卑贱到无比尊贵这种偶然的命运变更,来讽喻有才能之士只能凭借偶然机遇获得君王看重的社会现实,抨击了不重才学重机遇的不平世态。恰如陈子昂曾经在《隗君》诗里所写的“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诗人也在本诗中深深感慨“伴明君,做贤臣”这种际遇的难得。“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两句诗,对那些趋炎附势、平步青云的权贵进行了严厉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宦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愤慨。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四句,写西施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不可能长时间处于低微地位。接下来,“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六句,写西施一旦获得君王的恩宠,身价便一下子高出百倍。“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四句,写容貌太差的人,想效法西施之美简直是自不量力。全诗语句尽管浅显平淡,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里写道:“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这句评价颇为中肯。
王维《西施咏》赏析 第3篇
落日山水好, 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 因以渊源穷。
遥爱云木秀, 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 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 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 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 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 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 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 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途, 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 花红复来觌。
评王维之诗, 不得不观王维之人, 王维, 字摩诘, 盛唐时代一位最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 精通音乐, 擅长绘画, 诗歌和孟浩然齐世, 世称“王孟”, 开创了“山水诗派”或“田园诗派”, 且擅长五言近体, 并堪称为圣手。古诗曾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画中的灵气与奥妙都能通过诗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这是王维诗独具一格的特点, 他用画家的眼睛去捕捉自然界的光与色, 然后运用诗人的思维去谱写自然的灵与秀, 从而完成“从行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呈现给我们心灵与视觉的体验。
《蓝田山石门精舍》这首诗, 诗人的结构别开生面, 以一天游览的结束作为开端, 寓情于景, 给全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落日山水好, 漾舟信风归”不仅启下, 连诗人在一天中游玩得愉快心情都呈现在读者面前, 那种愉快的心情与李清照的“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焦急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给人的却都是清新的画面、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玩奇不觉远”一个“奇”字将诗人赋予孩子般的淘气与好奇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 将人的灵气与自然界之灵气糅合在一起, 愈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紧接着“遥爱云木秀, 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 偶与山前通”人移景换, 远景与近景的紧密结合。一个“遥”字更能突出空间之大, 景色之广——树木茂盛, 耸入云霄。“爱”与“疑”将作者内心一惊一乍的波动传神的表达出,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后两句笔锋一转, 给人一种类似“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跟着诗人的笔锋, 我们似在游览, 又似在赏景, 一景接着一景, 游览的惬意与欣赏的陶醉溢于言表, 走近这幅画, 感受这美景, 既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悠闲, 又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卷天边云卷云舒”的舒适。“老僧四五人, 逍遥荫松柏”以僧人的活动来衬托老衬托林中的幽静更显其恬然安静, 以动衬静来显出僧人生活环境的惬意, 表现诗人的向往之情, 这就是所谓的“无我之境”, 诗人没有表达对此生活状态的羡慕之情, 但字里行间却充溢着艳羡之意, 诗人饱满的情感通过僧人的活动与景物的描写含蓄的、不露声色的表露出来, 这与现实生活的烦躁与无奈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结合“朝梵林未曙, 夜禅山更寂”则可以通过林中之情景诱发和开拓我们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僧人的生活虽然没有歌舞升平的热闹和灯红酒绿的斑斓, 但这种规律又舒服平静又淡然的生活很令人向往, 驻足不前, 凭心而望, 脑海中的画面无限的扩大和延伸直到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这份平静的美好。此境界的升华和诗人自己的愿望是分不开的, 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 寻求心灵的安宁与精神的寄托, 佛家的精神旨趣又意于其中。“道心及牧童, 世事问樵客”与《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情景一样, 其传达的境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暝宿长林下”还是“焚香卧瑶席”在诗人看来是一样的美好。“涧芳袭人衣, 山月映石壁”嗅觉、触觉、视觉交融在一起, 呈现出鲜明的立体感, 身临其境之感再次油然而生。后四句写诗人沉醉于这美景中流连忘返, “再”和“更”更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桃花源般的生活的向往, 微妙的心理体验也通过这两个字传达出。“笑谢桃源人, 花红复来觌”清新明快的基调再次呈现, 从结构来说这是首尾照应, 从意义上来说这是内容的升华, 也突出诗人此番游览的快乐与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人类最放松的一种状态就是置身于大自然中, 忘乎所有的烦恼, 以一种最松弛的状态来欣赏来自自然地美好与舒服, 《蓝田山石门精舍》中的舒适, 不用心体会是感受不到如此美景的。怀着欣赏的心情, 游览完之后, 最令人兴奋的感觉就是回味, 静静地回忆着之前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这种状态不是用一个惬意就能形容的了的。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各种喧嚣充斥耳目, 那种“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舒适就更令人向往。现在人最美的状态不过是心情美, 我们在现实中累了、烦了, 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最静谧的美, 慢慢体味一种从人类内心里缓缓溢出的满足。我们常常憧憬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 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个原因或那个原因使我们不得不放弃去寻找放松的机会, 虽然我们不能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但有一句话不是说得很好吗,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慢慢的我们就学会了在书中寻找那份满足, 就像《蓝田山石门精舍》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到了大自然中, 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我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还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用简单的字体勾勒出优美的画面, 用美丽的画面来吸引人, 蓝田山石门精舍这篇诗无疑是很成功的。我一直觉得山水诗的美, 不在于它的景有多美而在于它给人的感觉是不是真实、惬意, 是不是能够达到使人忘我的地步, 真正到达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的境界。
现代匆忙的社会, 使我们在追赶前进脚步的同时而忽略了沿途的美景, 我们很少停下来歇一歇, 更不用说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自己了, 曾经我很喜欢一种状态就是“在路上”, 喜欢不停地变换地方, 喜欢一直在路上, 现在我宁愿把自己置身于自然中放肆的欣赏一次大自然, 用最放松的状态来体会自然界的神秘与宁静, 用“云卷云舒”来形容心境, 用“悠然见南山”来比喻态度, 用“桃花源”来衬托景色, 但我以为“唯美”一词最佳, 情、景、人, 无所不包, 无所不含, 唯你之情, 扬我美景, 唯有不尽, 美亦有余。
参考文献
[1]陈铁民注.王维诗注——传世藏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4.
[2]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3]龚鹏程.中国文学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9.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第4篇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25(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激愤而又忧郁。“使至塞上”含义就是:奉命出使到边塞去。
这首诗,一、二句和五、六、七、八句写景。但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流淌着作者奔涌不息的激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征蓬”、“归雁”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漂泊的蓬草一样。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的飞人胡天边塞。虽是写景之句,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却展现得生动具体。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壮阔的宏伟画面:在浩瀚无边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升起。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徐然下降。画面雄浑而壮美,通过作者精美的描绘,读者想象到了诗句以外的苍天白云,也体会到了作者悲壮孤寂的情绪被融化在自然景色当中,随滚滚黄河水奔流而去。这流传千古的名句,不但展现了大漠景色的奇特。而且为下文抒发感情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迎面碰到前线巡逻兵,从“侯骑”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所淹没。由单纯的沉沦于个人得失,上升到了对戍边将士的称赞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这一升华使读者眼前一亮,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年轻时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首诗也体现出如此特点。一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首联中的“问”和“过”,颔联中的“出”和“入”。尾联中的“逢”和“在”。这六个动词。清晰地勾画出诗人孤行大漠的足迹。而诗人的感情也随着行程在不断变化:单车出行:内心抑郁孤寂;见到侯骑得知都护的消息后,感情由凄然转向兴奋。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二是情景交融,情从景生。颔联中诗人看到征蓬、归雁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由抽象变得具体化。自己也如征蓬、似归雁漂泊不定。看到大漠中缕缕孤烟升起,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中,落日熔金的壮观画面时,心胸顿时开阔。苍茫壮阔之景不仅烘托了诗人的孤寂悲壮之情。而且使人感到,在大漠雄浑景色的陶冶和净化下。诗人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奔涌而出。
王维《西施咏》 第5篇
作者:王维
原文: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咏》赏析: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王维西施咏古诗带拼音版 第6篇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yāo rén fù xiāng fěn , bù zì zhuó luó yī 。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jūn chǒng yì jiāo tài , jūn lián wú shì fēi 。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dāng shí huàn shā bàn , mò dé tóng chē guī 。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chí xiè lín jiā zǐ , xiào pín ān kě xī 。
《西施咏》原文、译文及赏析 第7篇
唐代: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不遇咏王维唐诗赏析 第8篇
【作品介绍】
《不遇咏》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99首。诗中所表现的虽失意不遇,仍然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则是盛唐封建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原文】
不遇咏
作者:唐王维
北阙(1)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2)。
百人会中身不预(3),五侯(4)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5)饮君酒,家在茂陵(6)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注释】
(1)北阙:指朝廷
(2)登:丰收,收成好
(3)预:“遇”也。
(4)五侯:泛指权贵
(5)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6)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诗中实指唐代京都长安。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诗人被贬济州到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拜右拾遗期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和人生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
诗共十二句。开头四句,紧扣“不遇”题旨,连用四个“不”字,反复叙写自己困顿失意的情形。北阙,指朝廷。首句是说自己,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表达用世的要求,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次句化用汉代杨恽《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的`句子,意思是说自己退隐躬耕,因为天时不顺,没有获得好收成,衣食无着。第三句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说新语宠礼》),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遇。五侯,用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的典故(《汉书元后传》),此处泛指权贵。第四句意思是:阿谀奉承权贵,可以获得利禄,但自己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这样做,只能沉沦困顿。
接着的四句,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河朔,。茂陵,。主人公落魄以后,远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为生。但滞留他乡,依附他人的生活,使他心中产生了深沉的乡思。家人住在京城,风尘阻隔,音信全无,他们都平安无事吧?还是暂且留在北地,登山临水,流连赏玩吧。即使春天已经来到人间,和风吹拂,杨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乡怀人,却又宁愿继续漂泊他乡,主人公这一矛盾的心理,极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伤悲愤的心情。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
这首诗每四句一转韵,诗意亦随之而转换,是七古体裁中典型的“初唐体”,说明了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初唐的影响很深。但诗中所表现的虽失意不遇,仍然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则是盛唐封建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卷125_99【不遇詠】王維
北阙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百人會中身不預,
五侯門前心不能。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此登山複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今人昨人多自私,
王维《西施咏》赏析 第9篇
李陵咏
作者:王维朝代:唐 〔时年十九〕
汉家李将军。
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
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
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
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
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
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
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
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
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
王维《西施咏》赏析 第10篇
崔兴宗写真咏,崔兴宗写真咏王维,崔兴宗写真咏的意思,崔兴宗写真咏赏析 -诗词大全
崔兴宗写真咏作者:王维 朝代:唐 体裁:五古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西施咏》全诗 第11篇
【译注】早晨西施还是越溪上的浣沙女,晚上就 成了吴王夫差宫中的妃子了。“朝”、“暮”二字,言西施地位转变的突 然,就好象是在一天中的早晚那么短暂。诗句暗喻只要有才干,有朝一 日定会大展宏图。
注: 越溪,若耶溪,西施浣沙的地方。
【全诗】
《西施咏》
[唐].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王维咏鸡诗 第12篇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岂复少十( 一作千) 室,弦歌在两楹。
浮人日已归,但坐事农耕。
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鸡鸣。
秋山一何净,苍翠临寒城。
视事兼偃卧,对书不簪缨。
萧条人吏疏,鸟雀下空庭。
鄙夫心所尚,晚节异平生。
将从海岳居,守静解天刑。
或可累安邑,茅茨君试营。
酬诸公见过
注:时官未出在辋川庄
嗟予未丧哀此孤生。
屏居蓝田薄地躬耕。
岁晏输税以奉粢盛。
晨往东皋草露未。
暮看烟火负担来归。
我闻有客足扫荆扉。
箪食伊何副瓜抓枣。
仰厕群贤皤然一老。
愧无莞簟班荆席藁。
泛泛登陂折彼荷花。
静观素鲔俯映白沙。
山鸟群飞日隐轻霞。
登车上马倏忽雨散。
雀噪荒村鸡鸣空馆。
远复幽独重欷累叹。
冬日游览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
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
渭北走邯郸,关东出函谷。
秦地万里会,来朝九州牧。
鸡鸣咸阳中( 一作市),冠盖相追逐。
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
相如方( 一作今) 老病,独归茂陵宿。
早入荥阳界
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
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
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
秋野( 一作晚) 田畴盛,朝光市井喧。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丁寓田家有赠
君心尚栖隐,久欲傍归路。
在朝每为言,解印果成趣。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 一作妇) 起缝素。
开轩御衣服,散帙理章句。
时吟招隐诗,或制闲居赋。
新晴望郊郭,日映桑榆暮。
阴昼( 一作荫尽) 小苑城,微明渭川树。
揆予宅闾井,幽赏何由屡。
道存终不忘,迹异难相遇。
此时惜离别,再来芳菲度。
桃源行
时年十九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 一作古) 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T,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五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 一作净),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 一作忽) 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 一作乡) 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更闻)成仙遂(去)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 一作岑) 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 一作度) 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辩仙源何处寻。
送方城韦明府
遥思葭I际,寥落楚人行。
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
使车听雉乳,县鼓应鸡鸣。
若见州从事,无嫌手板迎。
送张道士归山
先生何处去?王屋访茅( 一作毛) 君。
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
人间若剩( 一作苦难 一作数剩) 住,天上复离群。
当作辽城鹤,仙歌使尔闻。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王维咏鸡诗
2.咏鸡诗朱元璋
3.赞美鸡的诗句 精品
4.赵翼的诗除夕
5.元宵节的诗
6.关于除夕夜的诗
7.有关除夕的诗
王维《西施咏》赏析 第13篇
西施
作者:卢注朝代:唐体裁:七绝 惆怅兴亡系绮罗,世人犹自选青娥。
王维《西施咏》赏析 第14篇
西施
作者:苏拯朝代:唐体裁:五古 吴王从骄佚,天产西施出。
岂徒伐一人,所希救群物。
良由上天意,恶盈戒奢侈。
不独破吴国,不独生越水。
在周名褒姒,在纣名妲己。
变化本多涂,生杀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