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五年级下册(精选9篇)
苏版五年级下册 第1篇
【过程与方法】
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词语,自读、自悟体会情感,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准。通过师生谈话、生生交流等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孩子们将课文读得入情入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关爱以及孩子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纯真无邪的爱。
重难点分析:
l 本课故事情节鲜明,文章布局巧妙,父母与孩子的心境变化交替描写,结尾设计独具匠心,教学中围绕中心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描写的方法,积累描述心情的词语,同时能用上文章中的词语及自己已有积累的词语讲述这个故事。
l 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关爱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浅显处学生容易理解,但含义深刻之处需要反复品读领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关于“金翅雀”,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金翅雀”,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内交流易读错及不理解的生字词情况。
树冠 树巅 蜷腿 气氛
硬邦邦 毛茸茸 战战兢兢
心不在焉 聚精会神 提心吊胆 天真无邪
3.小组代表汇报遗留问题,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发现鸟窝开始爬树发现鸟蛋亲吻鸟蛋放回鸟巢(小金翅雀)
四、捕捉直觉
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孩子特别喜欢金翅雀;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
五、细读课文,感悟孩子对金翅雀的爱。
默读课文,找到孩子在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心境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发现鸟窝
“孩子高兴了,指手划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引导学生从“看呀看呀...终于”等词体会孩子的好奇心,从“指手划脚”体验那份高兴的心情。读出了孩子的自豪和强烈的好奇心:高兴、指手画脚:因为喜欢,沉浸在兴奋之中。觉得自己做的事很了不起。
突然:看似突然,实际说明孩子一直在想这件事!对他来说印象非常深刻。重复“我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为了引起大家注意,因为他要大家分享他的快乐。
2、开始爬树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抓住孩子一系列的动词如:贴、挪、抱等词语体会孩子爬树的艰难,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好奇,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很危险艰难)感情朗读。
3、亲吻鸟蛋
在高高的树冠,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没有?
抓住“情不自禁”“吻”体会孩子对鸟蛋的无比喜爱。
饶有兴趣、情不自禁:不曾意识到危险,缘于对金翅雀的喜爱!
吻:这天使般的吻啊!体会到了孩子怎样的内心世界?这时候,如果是你的话,看到这么可爱的小鸟会怎么想?怎么做?孩子呢?也许也是,可他又是怎么做的?读出了什么?
孩子并没有注意到父母心情的变化,只是陶醉在自己发现鸟蛋的欣喜中,也完全意识不到危险的处境。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孩子那份纯真的喜悦和淳朴的爱心。
4、放回鸟巢
孩子为什么没有把小鸟带回家?
抓住“满怀怜爱”“心境坦然”体会孩子的爱心。
知道他为什么坦然了吗?放回,一切只为了发现!充满了童真(孩子那份纯真的喜悦和淳朴的爱心)
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葡萄牙作家米?托尔加笔下的《金翅雀》,还记得文中的孩子为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2、在讲述这件事的过程当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板书:饶有兴趣、心境坦然)
3、谁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样把这件事再给大家讲一讲呢?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天真无邪的爱)
在孩子的讲述过程中,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本,感受父母之爱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父亲、母亲的心境是怎样变化的?勾画出相关语句,认真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1-3)
“母亲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聚精会神的开始听儿子说话。”
母亲:抓住“瞪”让学生体会母亲从开始就关注孩子。
父亲呢?为什么一开始“心不在焉”?可能父亲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可能因为太累了。儿子太渴望父母一起倾听时,抓住“聚精会神”体会父亲虽累但为了孩子高兴也开始关注孩子。
小结:母亲总是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再小的事,总能牵动她的心,而父亲由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同样流露出对孩子默默的爱。
(5-7)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
抓住“吸、吻”体会母亲听得更认真,全身心的投入。
“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
父亲又开始吃饭可见父亲真的没有什么兴趣,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有没有让父母为你提心吊胆过?”
感情朗读,体会父母之爱。
小结: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父亲虽然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着、紧张着。
(10-11)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变化的(害怕吃惊)?生读理解“战战兢兢”是什么意思,并与“提心吊胆”对比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精准。
老师读,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是真的停止吗?紧张、担忧到了极点,直至出现了幻觉,想象当时画面,你的心情如何?更不用说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了。体会父母当时高度紧张的心情,同时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感情朗读父亲出现幻觉的部分 ,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之深切。
师小结:随着孩子危险系数的不断升级,父母的心也越绷越紧,直到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三、精读最后一段,猜测故事情节。
让学生再细致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为什么“晚饭吃完了,屋里气氛严肃”?引发学生猜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呢?孩子在意了吗?孩子把金翅雀的记忆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就打断他呢?理解父母为了呵护孩子的爱心、好奇心的睿智而深沉的爱。
四、师总结全文
(指板书)全文以金翅雀为线索,文中没有一个爱的字眼,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爱既有孩子对金翅雀天真无邪的爱,更饱含了父母对孩子智慧而深沉的爱,我们相信孩子一定会在父母用心搭建的这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家庭中更自由、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苏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苏版五年级下册 第2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
2、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利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7225÷40 560-70+1024 (502+28)÷5
3.6÷0.9100 1.2+8-0.04 2.5-2.50.4
1、说说这两组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什么知识?(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内,后括号外)
二、问题情境
1、出示12÷ +3
2、观察思考;A、这道题属于什么运算?(分数的混合运算)
B、怎样进行分数的混合运算呢?
三、建立模型
1、呈现数学书上第56页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这是淘气他们班这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①气象小组有12 人。②摄影小组是气象小组的 。 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
师: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思考:里直接告诉我们航模小组有多少人?(没有)
⑵那航模小组的人数与谁有直接的关系,把它写出来。(航模小组=摄影小组 )
⑶摄影小组的有多少人怎么算呢?(摄影小组=气象小组 )
画图分析:气象小组:
摄影小组:
航模小组:
等量关系式分析:气象小组(12人)
气象小组 = 摄影小组
摄影小组 = 航模小组
气象小组 = 航模小组
列出算式: (怎样计算呢?结合画图分析确定先算什么.)
板书: 12
= 4
= 3
小结:观察综合算式,我们发现其实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当然如果有简便算法的除外。(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注意书写格式。)
三、解释应用
1、独立完成问题情境中的两题。
2、完成书56页的试一试以及数学书57页练一练的第一题。请8名学生上台板演后集体订正。(强调:运算顺序特别是有括号的)
3、自编两题含有四种运算的计算题,编好后同桌交换完成
4、完成书57页的数学应用2-4题。(写出等量关系式或画图后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1、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怎样进行分数的四则混运算?
苏版五年级下册 第3篇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片段。
(二)体会下雨时,孩子们、大人们在雨水中洗澡的快乐和缺水的艰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
四、设计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雨中洗澡的快乐”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五、教学过程
重点介绍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1.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阅读了这篇课文,生字词会写了吗?打开默写本,听写词语:勺,膝。
2.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马朝虎走进了他的家乡,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二)初步感知。
1.是呀,作者的家乡是一个缺水的地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着作者马朝虎走进他的家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弦,和你的经历对照一下,想一想,并把你的感想写在书上。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写感受。
2.刚才边读边思,边思边记,现在,谁说说课文那句话让我们体会最深,并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 围绕这句话作者写了哪些事例?重点写了哪两个事例?
先写为了一担水,要到“十公里之外”“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再写下雨时人们用雨水洗澡;然后写骄阳无雨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纳凉的情景。重点写后两个事例。
4. 因此,村里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1)生读。
(2)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3)再读。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因为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分男女生读。
5. 全班齐读。
6. 同学们,如果你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你愿意呆在那里吗?为什么呢?
板书:苦。
(三)品味细节。
1.感受雨中洗澡的痛快。
过渡: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地方,人们对水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请同学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问题。
生默读。
★人们对水很渴望、期盼。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师:为什么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下雨?
★下雨天可以储水。
★下雨天可以洗澡。
★下雨天可以喝到水。
【精品“水窖”】
“那时侯,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指名读句子,教师相机询问。
(1)什么叫“储水”?
★储水就是将水存起来。
(2)为什么要储水?
★因为这里太缺水了,有水赶快存起来,不然很长时间就没水了。
★是因为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储水是为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使用。
师:带着你现在的理解读好这段话。
(3)“家家户户”,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建水窖的人家多,都要靠水窖的水生活。
师:是啊,水是生命之源,而水窖则成了村民们的命根子,让我们用朗读出处水窖的珍贵。
【细析“孩子洗澡”】
下雨天可以储水,还可以洗澡。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一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指生读)
(1)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哪一词、哪一句你印象最深,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痛痛快快”印象最深,像我们每天都可以洗澡,而他们却只有等下雨天的时候,再说肯定下雨的日子比较少,要不然就不会建水窖了。
师:你联系了前面的“水窖”理解得真透彻。老师奖励你再读读这句话!
★“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给我们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印象最深,感觉他们在雨中洗澡很快乐、尽兴。
师:能读出他们的快乐吗?(生激情读)
★“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印象最深,感觉他们就像沙漠中遇到了绿洲一样,尽情地吮吸着!
师:你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吮吸”。让我们跟随作者张大嘴巴,感受水的润泽,读!
【精析“大人洗澡”】
(1)过渡:孩子们这么开心快乐,那大人们呢?
(2)出示“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3)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同样快乐,雨水消除了他们一天的辛劳。
★他们虽没有像孩子一样光溜溜的,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呢!
师:是啊,大人、孩子们在下雨天是多么快乐,(板书:乐)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水的期盼和渴望,对水的一份发自内心的珍爱!但这快乐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里常年缺水!
★意味着这里条件很苦!
★意味着洗澡成了孩子们的奢望!
是啊,让我们用朗读来体会这份快乐而又酸涩的幸福吧,全段读。
2.感受一勺水洗澡的美妙体验。
(1)同学们,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缺水之苦?
指名说:“风干”“更加珍贵”、“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盼望”。
(风干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研读,理解水的珍贵。
(课件出示)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水需要储藏在水窖是因为
锁水窖的钥匙能象征权威是因为
它又能象征幸福和痛快也是因为
(水,在这里太珍贵了!)
(3)快速找出描写母亲为我洗澡的句子。
(4)朗读、品味妈妈的动作和“我们”的感受。
(5)师朗读这一段。(课文片断内容改成诗歌)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
滑过了
我们的脸
像一条小溪流,
(6)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
(1) 生思考:如果你是四兄弟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
(2) 指名说感受,并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读一读吗?谁还想读读?我们一起来读吧!
练习:“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还像流到流到我听得到我感觉得到”。
(“再想一想”“别紧张,慢慢来!”“你们一定行的!”)
(“要我说呀,它像一壶琼浆玉液,那可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档次最高的酒!”)
★“老师,我觉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还像妈妈的乳汁,流到我们的身体里,流进我们的心田,我听得到每个细胞快乐的呐喊声,我感觉到每个骨节在生长!”
(7)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洗澡的美妙体验,也让我们感到了生齐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8)你们看,这四兄弟洗澡洗得多舒服、多痛快呀!当母亲锁上水窖时,看到他们这么快乐,笑着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9)(课件出示)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母亲说,你们真是饿坏了。”怎么理解?
师:一个饿字写出了水的珍贵,水对生命的不可缺。
齐读: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10)咦,母亲是不是糊涂了,怎么把“渴”说成“饿”了呢?指名说。
是啊,他们真的饿坏了!可见(引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四)课堂拓展。
同学们,水是个很有意思的精灵。在古代大圣人孔子的眼中,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眼中,水也正如他心中的愁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在本文作者马朝虎的眼中,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从文中的字里行间里,我们感受到的是那里的人民因缺水生活过得十分艰苦,感受到的是他们因下雨而兴奋、快乐奔跑的情景,水,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多么的珍贵呀!
总结:是啊,缺水的日子太苦了!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吧!
(五)课外延伸。
小调查:
1.缺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与威胁?
2.生活中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好方法?
(六)板书设计
水
苏版五年级下册 第4篇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积累 第5篇
一、汉语家园
1、对子歌——清代车万育的《声律启蒙》
对子歌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字:
鸿:大雁;来鸿(来信;引申意)、鸿雁、鸿毛、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千钧一发(一根头发持着三万斤重的东西,喻彬其危急)。蓑: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蓑衣、蓑笠。
积累:
草木
松对柏,柳对花,紫萼对红葩。葡萄对橄榄,石竹对山茶。
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
鸟兽
麟对凤,鹭对莺,马走对牛鸣。猴玄对豹赤,象白对鸾青。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方隅
南对北,上对中,后阁对前宫。南山对北海,北斗对东风。
星光灿灿皆朝北,水势滔滔尽向东。
2、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字:艘、袅、骤、菱、藕、斛、碑
题、艘、骤、蔬、蚌、碑
积累:
夕阳西下湖光山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细浪如银狂风骤起鱼虾菱藕稻麦果蔬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板桥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独具风格。有《板桥全集》等。
3、茶酒联趣
字:咐
顾、悬、赐
积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韩愈《增广贤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二、古诗四首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字子安,号文中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字:蜀、阙、辅、宦、涯、歧、巾
少府:县尉。
之:到,往。
宦游人:离家出游以求官职的人。
歧路:诗中指分手的岔路口。
2、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字:滁、涧、鹂
课后: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泊船瓜洲——【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半山)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字:隔
京口:古城名。瓜洲:镇名。钟山: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4、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总结: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不能压迫的。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字:屐、扉
不值:不遇。屐:木头鞋。扉:门扇。
课后: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三、民俗
1、腊八粥——沈从文
故乡的元宵——汪曾祺
四、动物之美
一只贝——贾平凹
藏羚羊跪拜——王宗仁
和小鸟最相亲爱——冰心
鸟的天堂——巴金
五、名山奇景
题西林壁——【宋】苏轼
课后: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黄山松——丰子恺
桂林山水甲天下——朵云
六、童话
快乐王子
(一)——英国童话家王尔德
快乐王子
(二)——英国童话家王尔德
“小不不”施努策尔——德国作家沃尔夫,李灿译
会飞的蒲公英——潘晓娴
七、希望
自信第一课——毕淑敏
儿童和平条约
八、现代诗三首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一句话——闻一多
摇篮歌——朱湘
九、智慧故事
西门豹——改编自《史记·滑稽列传》
田忌赛马——改编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晏子使楚——改编自《晏子春秋》
十、先哲语录
《论语》四则
舍生取义——选自《孟子·告子上》
十一、颂歌
欢乐颂——德国作家席勒,邓映易译
体育颂——法国的顾拜旦,詹汝琮译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 第6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疤、嘘。会写:疤、洛、膝、碍、、嘘、臂、饶、憋、握。掌握词语: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握手、君临天下、旁若无人。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的,体会涅利的坚持不懈、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
4、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1、认识:膝xi “憋”的笔顺
2、体会涅利自信、坚持的精神品质。
3、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特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手段方法:朗读感悟、讲授法、角色体验
第一课时
一、文本导入
《爱的教育》这本书我们并不陌生,说说你的了解。今天我们从书中选取一个小故事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认读 纠正字音“膝XI” 纠正“憋”的笔顺
2、听写词语 伤疤 膝盖 碍手碍脚 小菜一碟 双臂 饶恕
三、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自由读课文,看清楚,读准音,把课文读通,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涅利?
2、学生汇报(涅利坚持到底、自信、不怕危险……)
四、再读课文,读中悟情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与其说是看到的,不如说是感受到的,读文不能光有感受,还要把感受读出来。再读课文,想想怎样才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1、学生带着感受再读课文。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有一种感动。我知道这些同学对涅利有一种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读《爱的教育》这本书就该有这种感受。谁愿意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
2、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碍手碍脚 君临天下
五、奠定情感,体会母亲的担心
1、要上体育课了,涅利母亲在想些什么?
<一> 出示母亲的话:涅利太瘦弱了,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练习:涅利太瘦弱了,他做不了那样 的活动。
母亲指的是什么样的活动?板书:危险、费力、从哪看出来?
将这些词放进句子里读。
<二> 除了这些,母亲还想了什么?补充涅利驼背的信息 板书:嘲笑
2、从母亲的话中你感受到什么?板书:担心
3、除了母亲的话语,你还能从别的地方看出她的担心吗?
抓住“费了很大的劲、犹犹豫豫,满是爱怜,不敢看、焦急”词体会
4、小结:母亲对儿子的担心在语言和神情动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7篇
知识与能力:
1、敦煌艺术由石窟建筑、彩塑、壁画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
2、敦煌彩塑和壁画艺术是人类四大文明交汇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3、对石窟艺术几个主要时期彩塑及壁画的特点有所了解。
4、对佛教传入我国及四大洞窟艺术概况有初步的认识。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基本了解佛教的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过程。
2、能对敦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彩塑与壁画的形象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了解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了解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散失过程,汲取历史教训,体会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分析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对不同时期莫高窟佛教艺术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佛教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九色鹿》动画片
稳定学生情绪,逐步导向课题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他们的兴趣,营造好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动画片吗?
2、你知道这部片子中的故事是来自哪里?
3、播放《九色鹿本生》视频。
《九色鹿》。根据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故事改编的。教导人们要诚信、向善。学生谈对敦煌的了解。壁画,彩塑、藏经洞、王道士。学生的回答不足的地方教师予以补充。
4、敦煌最有名的是什么?
(三)、敦煌的历史
通过同学们得发言,看来大家对敦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信息有些零碎,片面。今天老师就当一回导游,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敦煌之旅。看看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1、板书:《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引用佛教的术语,我们今天就来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
2、结合PPT课件展示
3、板书:敦煌的地理位置
请同学们观看这幅《丝绸之路》地图为例讲述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石窟艺术产生的背景之相关知识,建立历史大坐标,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知识点相关联,更好地理解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板书:敦煌的历史及“莫高窟”名称的来历(视频)《丝绸之路的兴盛引发莫高窟的开凿运动》
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常识讲解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的关系。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五、佛教艺术(选择敦煌艺术中比较有鲜明时代特点,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故事,是学生易于比较易于接受。)
1、板书:莫高窟彩塑艺术优秀作品赏析(PPT)
2、板书:莫高窟壁画艺术优秀作品赏析
3、《引路菩萨图》这幅图现藏地为英国大英博物馆,为什么我们的国宝却在别国的博物馆里?(承上启下,引出莫高窟国宝流失的话题。)
六、百年耻辱藏经洞
板书:莫高窟的藏经洞的来历:
请学生讲述藏经洞的发现过程与被盗经过。
播放视频《莫高窟的艺术衰落与文物的流失》(教师补充)PPT敦煌文物流失时间及偷盗者名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国外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七、探究学习
1、四大洞窟简介:(PPT图示)
(了解中国石窟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四大石窟不仅增加了对石窟艺术的了解更有利于学生们对比观察研究我国各地石窟艺术的不同艺术特色)。
苏版五年级下册 第8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32页的《数字与信息》。根据教材特点, 结合聋生实际, 本课教学在网络平台上进行, 分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字与信息的关系, 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 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 培养其收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让学生尝试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交流信息, 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创建“数字与信息”的专题学习网站。专题网站地址:61.177.200.130。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老师请大家看一幅图, 这台MP3是陈老师在商场里看到的, 同时我还发现MP3旁边有张标签, 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 (显示课件)
“大特价”的标签上面还有一些数字, 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做答
总结:这张标签告诉我们A11型号、容量128兆的MP3, 原价149元, 现价119元。这就是数字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板书:数字与信息)
[说明]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数字与信息”是比较抽象的,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日常生活中“商场大特价”的标签引入,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网上交流
1.比较两幅图片 (火警119、大特价119元) 中数字表示意思的不同, 引出编码以及编码的读法。
小结:数码不但能表示数量多少, 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
2.出示图片 (110 112 114 117 121 122 12315) 从这些数字编码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有不了解的自己上网查找获取信息, 并通过网络平台交流。
3.引申:还能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电话号码吗?
4.思考:这些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了解编码的简洁性。
5.分辨相同数字 (112 121) 所表达的不同信息。揭示编码的规律性。
小结:将数字进行有规则的编码后, 就能准确地表达信息了。
6.了解邮政编码所表达的信息。
(1) 阅读课本或专题网站。
(2) 集体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 解读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则。
[说明]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曾给广大学生赠言“数学好玩”, 而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三角板 (圆规) ”就是数学教师的全部, 这又如何能堪此重负?于是, 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便是抽象的理论以及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 数学的特性在学生们心目中就是难学、难懂、单调、枯燥, 远离生活, 远离实用,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部分的内容通过课件和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改变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接受器的优势, 使教材“活”起来。通过比、说、看、查等途径, 使广泛存在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而常被忽视的“数学”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 “数字与信息”这一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有趣。
三、归纳小结, 巩固应用
邮政编码共有6个数字组成, 是按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三个数字代表市, 第四个数字代表县级市, 最后两个数字代表乡政的规律排列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 大家对邮政编码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 我们去专题网站上去完成几个小练习。
切换到网站, 指导说明, 学生作业。
1.上网查找自己家的邮编。
2.老师这儿有一个邮政编码, 你能找到它具体的地址吗?
3.根据专题网站给的图片, 你能找到它们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吗?
4.去年我们学校有许多同学考上了山东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老师想给他们写封信, 地址有了, 你能根据地址帮老师查到邮政编码吗?
(学生网上作业)
(学生上传作业)
师点评:学生说说自己家的邮政编码各位分别表示什么?点评学生根据邮编查到的具体地址。点评学生根据地址或图片查到的邮政编码。
通过点评作业揭示邮政编码的唯一性。
观看“邮递工作者分检信件和机器分拣信件的录像”, 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说明]搭建及时沟通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解决了常规数学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开阔了学生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扩大了交流的范围, 增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更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个平台上传作业, 并及时展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即时点评, 使得学生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 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拓展应用, 提高能力
浏览专题网站上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说说生活见到的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用所学的知识给宾馆大楼的房间编号。在专题网站的“练一练”中完成作业。
1.自主练习。
2.上传作业、集体交流。
[说明]学生在专题网站上了解了不同行业编码的编排方法, 获取了大量信息, 丰富了编码的知识, 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拓展应用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形成来源于生活, 提炼于生活, 而知识的学习要回归与生活, 还原与生活。设计为宾馆房间编号这一练习, 旨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达到技能与知识的双提高。
苏版五年级下册 第9篇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