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诗歌-阎魔爱(精选4篇)
情感诗歌-阎魔爱 第1篇
情感诗歌-阎魔爱
是你,带着相信,依赖他
是你,带着希望,看着他
可,你被埋了
是他埋的,所以你恨他
你看着他,自己点点被埋
这里很冷,很黑,你睁开了眼
这是地府,你的新家
你有足够的怨念
阎王赏识你,给了你希望
四百年,只要四百年
你享受着冷,恐怖
你日日年年的.让他们满足并恐怖的下去
你不知道了对错,你也无力反抗
因为,这是你的工作
四百年,快过了
你有了座车,仆人,亦友亦仆
你遇到了他,埋了你的他
你让他知道了一切
你想杀了他,你动手了
朋友们阻止你,地府高层阻止你
因为这不是你的工作,你没资格送他才地狱
你动手了,你知道他已不是他
可,你的力量还是太弱,你抵不了高层
都走了
有一天,新的接任者来了
她夺去了你仅有的朋友,法力
你曾帮过她,她却重伤你
她有怨恨,有力量
她报仇,却胜不了高层,她违规
你本该脱离苦海,为救她,你又回来了
看着重得的法力与朋友,你笑了
你笑的很苦涩,你只有这些
这次的工作,也许就是永世永生
地府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你知道
你继续了工作
虽然送过无数好坏人下地狱
我知道,你一直心地善良
情感诗歌-阎魔爱 第2篇
1、是消除仇恨比较幸福,还是遗忘比较幸福呢。
2、我是阎魔爱,是你呼唤我的。
3、只有在流动的长河中,才能体现永恒的存在。
4、一味的怨念与诅咒虽然会改变一些事情,但本质上的却不会改变。
5、君之怨恨,愿为消之。
6、一旦解开红线,就正式与我缔下契约,你所怨恨之人将会马上被流放地狱。
7、如果你真的想消除怨恨的话,解开那条红线。
8、即使这样你也愿意吗?
9、一旦消除怨恨之后,你自己亦将付出代价。
10、不过这是你死后的事了。
11、无法升入极乐净土,你的.灵魂将饱尝着无尽的痛苦,永远徘徊。
12、盛放的彼岸花,到底会为了谁洗雪怨恨,沉溺于罪恶因果中的灵魂,肆意伤害贬低他人,要,死一次吗?
13、地狱本是不存在的,正因为人心的邪恶,才会存在。
14、害人终害己,在你死后,你的灵魂也将坠入地狱。
15、如果你真的想消除怨恨,解开那根红线就可以了。
情感诗歌-阎魔爱 第3篇
纵观近三年的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 2014年考查的是《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和《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其二) 》 (李商隐) 的对比鉴赏, 其中第三问是“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这题虽然问的是表达效果, 但答案要联系诗歌情感, 情感分值是2分;2015年考的是《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 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分值为3分;2016年选择的是《八声甘州》 (辛弃疾) , 问题是“简要分析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值6分。
2005年全国卷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 考查了节气, 要求学生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 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的心情;2007年全国卷的《望江南》 (苏轼) 一词, 涉及节日“寒食”, 最后一问是“从情景角度赏析诗歌”;2009年安徽卷《小重山•端午》 (舒頔) , 又是有关传统节日, 也提问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6一模卷考的是《避地寒食》 (韩偓) , 既涉及了传统节日, 又要求联系尾联品读作者的矛盾心理。
综上可见, 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活常识, 及对诗歌的理解, 只有真正读懂了内容, 才能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感情。一方面考查学生的个人能力, 另一方面又检验学生是否脱离生活。所以, 在笔者看来, 有必要给高三学生普及传统节日及二十四节气, 笔者在此选择了较典型的“寒食”“冬至”, 并以此与学生一同总结品读诗歌情感的方法。
1. 由浅到深, 由易入难
哪怕已然踏进高三, 学生的思维仍不可能一下达到教师的要求, 所以, 教师在选择诗歌时, 尽量做到有挑有拣, 难易结合, 作者感情明显的诗歌选择一首即可, 既作为引入课题的“导语”, 也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来个“热身”。针对“冬至”这一节气, 笔者选择了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冬至夜》两首, 杜甫的《至后》。《邯》诗不需要注解, 学生能够立刻从题目找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便于教师引导。“寒食”专题笔者挑选了韩翃的《寒食》和常熟高三十二月抽测中出现的《壬辰寒食》 (王安石) 和《寒食》 (王禹偁) , 笔者选择韩诗是为检查学生对寒食习俗中“禁烟”的了解程度, 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意分析能力, 即从“汉宫”及注解中的“后汉”得出“借古讽今”这个结论。后两首诗是为了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以当堂所学自主解决考试诗歌中的难点,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一字提问, 总结方法
这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借节日或节气品读诗歌的情感。那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先从两者的习俗开始。“冬至”的习俗学生大抵是能答出“吃饺子、吃汤圆、重团圆”等等内容, 此时引导学生归纳出“冬至”最重要的一个字“圆”, 以“圆”字入手, 再联系《邯郸》一诗问学生“白居易的诗中是否体现了‘圆’”, 显而易见, 白居易居邯郸, 在冬至的夜里思念家人, 学生能很快品析这首诗的手法和感情。再以“圆”字点拨下一首诗, “白居易在有“孟光” (妻子) 相伴的情况下, 显然家人团圆, 这个冬至已经很完美了, 为何自己觉得‘心灰’”, 让学生回、互相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除了家人团圆, 人生境遇也要圆满。接着以杜甫的《至后》为例引导学生运用“节气-风俗-境遇”的思考方法。这首诗表达的其中一个感情较为隐晦, 要能够理解“金谷铜驼非故乡”的意思, 学生常常会从字面理解:金谷铜驼不是杜甫的故乡。根据注解, 金谷铜驼是洛阳胜地与原文中的“思洛阳”引导学生发现悖论:既然思故乡, 又怎会“非故乡”?可见除了要联系诗中出现的作者的境遇, 还要对作者身世有一定了解, 只有了解杜甫生活于晚唐, 经历安史之乱, 才能解读出“非故乡”其实是作者想要表达对故乡遭受战乱的痛心。以下讲到“寒食”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用总结的方法来体会作者感情, 教师只在旁点拨即可。
高考可能会考的诗歌千千万万, 教师不可能猜到原题, 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找到最简单易懂的方法, 以此提高高三诗歌复习的效率。
3. 举一反三, 灵活应用
当然, 这种“节气/节日-风俗-境遇”的推导方法并不是僵硬死板的, 当诗歌中没有某个节日或节气时, 也可将这种方法用起来, 因为品读的对象可以是灵活的。以王禹偁的《寒食》为例, 如果不是从节日入手, 教师就要带学生回到诗歌鉴赏的原点:情景关系。教师与学生一起找写景的地方, 这对应的是方法中的第一步, 然后让学生赏析景物, 归纳特点, 这对应的是方法中的第二步, 最后联系注解、作者背景、语句分析来得出手法和感情, 这是方法中的第三步。只要能够熟练应用这个方法, 那么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诗歌鉴赏都能留有解决的余地。
无论是为了“应试”的需要, 还是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诗歌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都值得教师带领学生好好品读一番。
摘要:通过与节日、节气相关的诗歌,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并总结品味诗歌情感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将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地熟练地用于考试中。
略论诗歌艺术的情感 第4篇
但是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人们还会被这些诗所打动,究其根本,是诗歌艺术的独特性在起作用。
首先,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因素和艺术家的主观因素二者的有机结合,而在诗歌中,后者明显占据优势,社会生活往往需要通过诗人主观情感世界的折射才能反映出来。诗人被认为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神经末梢,他们总能在最细微处见精神。诗人总是比别人更敏感的体会到社会生活,一草一木的变化都会触动他们的情感细胞,并把这种感受以诗歌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另外,诗人总是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艺术追求,使得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客观现实的机械复制,而是充满了情感内涵的灵性艺术,只有这样的充满情感张力的作品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但是仅止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诗人的所见所感如果只是他们个人的感受,而与他人的生活无关,那么诗人是无法通过诗歌作品让读者与他有同感的,诗歌作品本身也就不会流传下去。只有当他们的感受和全民族全人类的感情产生共通,并指向人类的终极心灵的时候,他们的作品才有可能让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产生共鸣。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为例,他的词所反映的都是一代国君被俘,国家没亡之后的情感,可以说和今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是没有关联的,但是他的词却世代为人们所称颂。李煜以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后,一景一物,触处皆悲,最为凄婉,他的词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之痛,并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愁恨何能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这才是他的作品在千年后依然打动我们的原因。
艺术被认为根植于人性之中,并直接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这是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唯一理由。诗歌艺术同样如此,诗歌的产生源于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而诗歌的欣赏同样源于人们情感的需要。“诗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尽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1800年这样概括了诗歌的特性并不一定完善,但是他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传达情感,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特性。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需求,如果它们长期受到压抑,得不到满足,就要产生情绪、痛苦。而长期淤积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痛苦需要向人诉说,以减轻心理的压力,宣泄首先是一种生物自我保护的本能,要把积聚的某种比较强烈的情感释放,获得心理的健康。宣泄的方式包括艺术活动和非艺术活动。艺术宣泄的特点是它对情感进行引导、疏通和形式化,使之无害的释放。科林伍德说“为了使情感可以不影响实际生活的释放出来,必须创造一种虚拟的情景,使情感在其中释放出来”,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虚拟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可以在艺术的虚幻世界中得到满足或寄托,并把本能欲望升华为社会所允许的文明的形式。因而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实际上是将本能欲望进行升华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一方面本能欲望得到合理的宣泄,另一方面又创造了社会的文明。诗歌艺术就具有情感宣泄净化和传达功能的特点。
正是由于诗歌艺术能够宣泄诗人的情感,传达情感,表达人类具有相通性的情感,它才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诵,才会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为世人所接受,并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诗歌艺术才能历久弥新,成为一门最古老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