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性监测范文(精选10篇)
目标性监测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开始每月抽取各科20%出院病案作为样本,1~3月抽取263份病案和10~12月抽取385份病案,调查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其住院天数≥7d。
1.2 方法
1.2.1 设计统一调查登记表:
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住院天数、诊断、病原学检查、用药目的、种类和天数、是否联合用药、围手术期用药、评价等,逐一登记。
1.2.2 判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同时参考抗菌药物使用说明书判定用药是否正确、合理。
1.3 干预与控制措施
1.3.1 修定院内标准:
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及细则并参照国内外有关标准再次修订。
1.3.2 宏观管理:
2008年1月我院实施了抗菌药物目标性监测,每月对各科抗菌药物应用进行统计,连续3个月使用量排在前6位者采用限量或停止使用,在院例会上予以通报。
1.3.3 知识培训:
将修定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编定成册发至全院医护人员人手一册,采用知识讲座、不合理用药典型案例评析等方式进行培训,同时做好实习、进修、新上岗医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工作。
1.3.4 持续改进:
每季度在医院感染通讯上公布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用药典型案例和各类标本常见检出细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反馈给各临床科室;不合格的科室在限期内整改,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3.5 规范术前用药:
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1h内或麻醉诱导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大(>1 500ml),在手术中给予第2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污染手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2]。为保证术前给药时间的准确性,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不定期到手术室检查当日术前给药医嘱及执行情况。
1.3.6 加强前瞻性调查:
每周2~3次深入临床科室调查在院病例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不规范用药者当场指出,立即改正。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
2008年1月-2008年3月调查出院病案263份,抗菌药物使用率77.19%(203/263),开展目标性监测近1年,调查出院病案385份,抗菌药物使用率68.57%(264/385),预防性用药率由68.97%(140/203)降至59.47%(157/2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验性用药率、针对性用药率、病原学送检率与监测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
注:与监测前比较,*P<0.05
2.2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开展目标性监测后,术前0.5~1h和术后1~3d、4~7d及>7d例数与监测前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2、表3。
注:与监测前比较,*P<0.01
注:与监测前比较,*P<0.01
3 讨 论
临床上抗菌药物应用是否正确、合理,与患者有无明确的用药指征密切相关。本次监测前,95.24%为经验用药,他们用药时间长、大剂量且联合应用,破坏了自身的菌群生态平衡,降低了致病菌对抗菌素的敏感性,这不但对医院感染起不到有效的预防作用,还会由于抗菌药物的筛选作用,耐药菌对获得大量的繁殖机会而造成感染。通过目标性监测后经验用药有所降低,针对性用药在增长,明确了用药指征。虽然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抗菌药物应用已趋向合理。
本次监测重点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此过程中我们认为在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方面存在用药指征不严、时机不对、疗程过长、联合用药频率较高等诸多不足。不规范或滥用抗菌药物,可促进耐药菌株的产生,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尤其应该强调的是,外科医师严格的无菌操作和娴熟的手术技能才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同时要了解预防用药目的,在手术开始和整个手术期间保证抗菌药物有效的血液浓度以阻止细菌的定植和感染的发生;掌握预防给药最佳时机(术前0.5~1h),过早给药因术中浓度不足预防无效,术后再给药由于错过了细菌发生污染或定植时间,并限制术后用药时间。经监测后术前0.5~1h给药率40.81%,手术后1~3d、4~7d和>7d预防用药率分别59.64%、30.04%和10.31%,与监测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我院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已明显规范。
此次监测我院病原学检查送检率19.63%,与监测前相虽增加了10个百分点,但病原学检查送检率较低。其原因一是检出率低,往往临床病例感染征象明显但无法检出有意义病原菌;二是病原学检查方法耗时长,阳性培养结果3~4d出报告,而阴性结果7d才能报告,不能早期指导临床针对性用药等。
经过近1年的目标性监测,使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7.19%降至68.57%,差异具有显著性,实践也表明我院对抗菌药物应用实施一系列控制和干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月红,张继明.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54-1156.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第2篇
I开展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了解各类型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1.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入住ICU48小时后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病人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应追踪观察48小时,此间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月底转出ICU的病人,如48小时后发生感染的,感染日期记在下一月;48小时内发生感染的,则该感染日期为转出ICU的日期,记入转出当月感染数。
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
染和下呼吸道感染。3.资料收集:每个被监测的ICU病人,每天填写“ICU病人日志”(见表1)。ICU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监测周期不少于3个月,ICU病人监测数量不少于50例。调查结束后将原始资料
上报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
三、资料分析
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主要是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各类危险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机机等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计算指标及方法为: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1.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100%
同期住ICU病人总数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2.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1000‰
同期住ICU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3.与尿道插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液感染人数 4.与动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动静脉插管病人日数
使用呼机机病人中肺部感染人数
5.与呼机机相关的肺部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使用呼机机病人日数
6.感染率的比较
为了比较各种ICU的感染率,必须考虑住在ICU的病人病情。只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正后,才能具备相同的基础进行比较。每周按照“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2)”对病人进行评定,•评定结果记入“ICU月报表”中,然后计算ICU病人的病情平均严重程度。
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病人总分值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 ─────────────────────
每周参加评定的ICU病人总数
ICU感染率
调正率 = ──────────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7.器械使用率:ICU内留置导尿管、使用动静脉插管和呼吸机的病人较多,因此对其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肺部感染也作相应的监测。某些医疗器械的使用在确定感染危险因素的强度中具有重要作用。病人使用某些高危器械的比例即器械使用率,通常定义为单位累计住院天数(如1000个住院日)中使用
器械的天数。
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动静脉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使用呼吸机日数
呼吸机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总器械应用日数
总器械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8.危险因素相关感染率:以住院日数和器械使用日数计算感染率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尿道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流感染人数
动静脉插管相管血流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动静脉插管日数
使用呼吸机病人中肺炎人数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使用呼吸机日数
9.病例感染率:以处于危险因素中ICU病人数计算感染率
感染病人数(或感染例次数)
病例感染率(%)= ───────────── ×100
处在相关危险因素中的病人数(如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病人)
10.平均住院时间:
ICU病人总住院日数
平均住院时间=
当月新进ICU病人数+(当月第1天病人数-下月第1天病人数)/2
四、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及反馈
在计算出各种医院感染发病率后,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被监测部门反馈,并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
附:
ICU病人日志
ICU科别:内、外、妇、儿、五官、混合、其他(需注明)监测月份: 年 月 日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ICU病人数: 本月第1天病人数(a)_____下月第1天病人数(b)____
“新住进”
日期
病人数(c)
24
病人数(d)
病人数(e)
管病人数(f)
机病人数(g)
住 在
留置导尿管
动静脉插
使用呼吸 25 26 27 28 29 30 31 合计
按表计算各项指标,包括: 新住进病人数:指当日新住进ICU的病人数,病人数:指当日住在ICU•的病人数,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病人。
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和使用呼吸机的病人数:指当日ICU中应用该器械的病人数。月终进
行总结。3.根据ICU病人日志形成“ICU月总结”,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即ICU)的人群资料,在计算
各种率时使用。包括: “本月1日ICU病人数”指监测月份的第一天已住在ICU病人数,•即上月未转出ICU的病人数。
本例中为3人。“本月新住进病人数”指在本月新住进ICU的病人数。本例中为17人。
“本月处在危险中的病人数”指本月在ICU中住过的病人数。本例中是3+17=20人。“本月ICU病人天数”指本月住在ICU的病人住在ICU总天数。本例为98天。
“本月留置导尿管病人天数”、“本月动静脉插管病人天数”和“使用呼吸器病人天数”指本月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ICU天数。本例分别为70天、40天、30天。“临床病情等级”评定,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对当时住在ICU的病人按“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6-2)进行病情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病人数。在评定时,按当时病人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情况无关。有相同诊断的病人,可能不属于同一临床分类级别。•并非所有的病人均受到评定,为了方便,每月定为4周。
表 2 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
分类级别及分值 A类 1分
分 类 标 准
只需要常规观察,而不需加强护理和治疗,(包括手术后只需观察的病人)。这类病人常在48小时内从ICU中转出。
病情稳定,但需要预防性观察,而不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的病人,例如某些病人因需要排除心肌炎、梗死以及因需要服药而在ICU过夜观察。
病情稳定,但需要加强护理和/或监护的病人,如昏迷病人或出现慢性肾衰的病人。病情不稳定,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并且还需要经常评价和调整治疗方案的病人。如心律不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还未出现昏迷、休克、DIC)。
病情不稳定,而且处在昏迷或休克,需要心肺复苏或需要加强护理治疗,并且需要经常评价护疗效果的病人。B级 C级 D级 2分 3分 4分
八项监测目标的重要意义 第3篇
监测血糖
这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浓度,可以帮助患者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判断疗效。监测血糖可与其他日常工作联系在一起进行,将小巧、便携的血糖仪放在显眼处以便提醒自己。病情稳定、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一个月可以监测5~7次,其中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和夜间血糖,每次监测一种血糖就可以了,每个月共监测5~7个时间点。监测血糖不是“考验”,它只是一次测试,血糖值没有“好”或“坏”之分,它只是一个数值,面对高血糖值您应该想的是“我需要对它做什么?”请向医生咨询,并确立您的合理血糖目标。请记住不要灰心,治疗过程中血糖有所波动是正常现象。与您的医生一起制订一个明确的计划,在血糖值高或低时应该做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调整用药方案。
监测血压、血脂
有正常血压及血脂的糖尿病患者应半年测1次血压和血脂。如果伴血脂异常者,应每3个月复查1次血脂;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一般每周测量2~3次。
监测体重
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每月测1次体重,并有计划地减轻体重。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理想的BMI(千克/米2)值是:男性<25、女性<24。
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地反映患者2~3个月以来的血糖平均水平,反映体内葡萄糖代谢的总体情况。根据化验结果,医生能判断患者的保健方案是否有效,吃得是否合适,运动是否得当,高血糖是否控制,是否需要给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监测心脏
糖尿病与冠心病是等危症,糖尿病要降糖也要护心,糖尿病患者每年必须做1次心脏检查。
监测足部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糖尿病足的预防重于治疗。糖尿病患者必须每天自己检查脚,看有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每4~6个月由专科医生检查1次。
监测眼底
糖尿病患者是发生眼病的高危人群。一经诊断糖尿病,患者就应半年进行1次眼底检查。
监测肾脏功能
尿白蛋白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该检查3~4次尿常规与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
坚持以上的这些监测,目的是通过记录这些监测指标的结果,您可以做到对病情心中有数,再由医生、护士进一步评定,然后依据这些结果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血糖的长期、有效达标,最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样不仅减少了并发症带来的身体痛苦,同时也会减少并发症的医疗费用及减轻家人照顾的负担。
呼吸道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第4篇
选择呼吸道感染目标性监测的原因: (1) 时间选择正值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 (2) 由于医院病人日益增多, 病床使用率>1 00%, 病人居住较拥挤, 尤其男病区加床现象严重。再加上我院为精神病专科医院, 精神病人住院周期长, 床位周转率低, 病人长期吃大锅饭, 难免有不合个人胃口的, 这样病人体质也会下降, 呼吸道感染机会增多。 (3) 我院病人多为封闭式管理, 只有少数处于稳定期的病人才实行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管理[3], 病人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也会增多, 所以于2011年1月开始对呼吸道进行专项监测。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172例精神病人 (男120例, 女52例) 进行胸透或胸片普查, 临床症状与X线胸片检查相结合作出诊断, 采用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
2 结果
2.1 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监测知识培训后, 经2011年1月份一个星期的普查
结果为:临床症状+胸片炎性浸润性病变的为男一区2例、男二区3例、女一区0例;无临床症状, 只有X线肺纹理增粗现象的为男一区3例、男二区7例、女一区1例。年龄除男一区1例为24岁外其余均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
2.2 综合以上结果分析
(1) 男二区发病例数最多, 男一区次之, 女病区只有1例且是院外即为慢性病患者。
(2) 异常患者年龄均偏高。
2.3 以上监测结果的可能原因
(1) 病人年龄较大, 体质较差。 (2) 男病人吸烟多, 所以较女病人高发。 (3) 男二区病人居住环境为楼房, 院子较小, 院内绿色植物少, 空气较差, 病人参加院外活动的依从性差, 再加上病人的不稳定状况, 护士怕出事故带病人出院活动的时间也会减少, 这样也增加了二手吸烟的时间。而男一区病人居住环境为平房, 院子较大, 院内绿色植物多, 空气较好, 病人参加院外活动的依从性好, 从平房到院外活动病人出事率低, 护士带病人出院活动的时间也会增多, 减少了二手吸烟的时间。
2.4 综上分析提出以下措施
(1) 限制吸烟、改善营养。
(2) 改善院内环境, 搭架凉棚, 增加院外活动时间, 多开窗通风, 进行室内紫外线空气消毒, 加强环境及个人卫生。地面清洁后用84液消毒, 碗筷用消毒柜消毒。
(3) 加强手卫生, 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洗手及手消毒制度。
(4) 对有临床症状的病人, 联系到外院做细菌培养, 选对细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
经过以上措施的执行, 于相应周期后复查, 病人的呼吸道感染率由原来的2.91%下降到0.58%。
3 结语
(1) 呼吸道感染在吸烟多的人群中高发, 二手吸烟的危害不亚于一手吸烟。尤其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精神病患者。而吸烟行为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及症状之间相互影响, 并可能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之一存在。
(2) 病人住院周期长, 床位周转率低, 一方面病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大众的场所, 另一方面医护人员消毒隔离的意识差, 导致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时, 病人之间的流行机率会增加。所以应加强病人营养, 增强病人体质, 提高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 控制病人之间的传播。
(3) 封闭式管理使病人长期生活在一个空间狭小的环境, 自由被限制、生活单调、环境陌生、人际交流减少、对亲人依恋的缺失等易产生孤独、畏缩、抑郁等消极行为和情绪, 这样就会使患者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而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管理对患者的病情恢复、疗效巩固、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回归社会大有益处, 同时也有利于体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12-2009, 2009-1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12—2009, 2009-12-01:5.
[3]李淑云, 纪芳, 刘岩, 等.精神病患者开放式管理与封闭式管理的对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1996, 2.
目标性监测 第5篇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为有效预防和控制ICU 内医院感染,我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与ICU 兼职感控人员密切配合,对ICU 开展了目标性监测,现将2012年下半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一、数据与方法
1、监测对象 2012年7-12月所有入住ICU的患者,并对转出ICU的患者有专人到相应科室随诊48小时。
2、监测方法 每日对ICU进行调查,填写ICU患者日志,再将数据汇总。
3、诊断标准 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感染率的比较 ICU 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 各等级患者临床病情分级总分/ 同期ICU被评定患者总例数;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 医院感染发病率/ ASIS。
二、结果
1、感染率 同期入住ICU患者总数197人,医院感染16例(22例次),感染率为8.12%,感染例次率为11.17%。16例感染患者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同期ICU患者住院日数为668日,日感染率为23.26‰,调整后日感染率为7.11‰。(详见 表一)
2、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率 ICU常用的3种侵入性操作相关日感染分别为: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VAP)89.74‰,调整后日感染率为27.44‰;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UTI)1.51‰,调整后日感染率为0.46;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0.(详见 表二)
3、部位感染率 感染发生部位一下呼吸道为主,感染率95.45%;其次为泌尿道4.55%。(详见 表三)
4、医院感染病原菌 16例(22例次医院感染)治疗用药,送检率为100%。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阳性.检出细菌为鲍曼不动杆菌10株、铜绿假单胞菌4株、真菌1株,其它(为单发少见医院感染条件致病菌)7株,故不做详细统计分析。(详见 表四)
ICU医院感染率(%)及日感染率(‰)表一
月份 调查 例数
例数 8 9 10 11 12 合计
医院感染
感染率 5.00 9.38 5.88 14.81 11.54 5.26 8.12
住院日
ASIS 评分
感染例次
感染例次率
日数
日感染率
调整日感染率 5 3 5 3 2 22
10.00 15.63 8.82 18.52 11.54 5.26 11.17
128
131
120
15.63 28.85 15.27 36.36 25.00 21.05 23.26
14.47 8.88 5.28 11.84 7.74 7.09 7.11
4.08 3.25 2.89 3.07 3.23 2.97 3.27 40 32 34 27 26 38 197 3 2 4 3 2 16
688
ICU 器械使用率(%)及日感染率(‰)表二
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
留置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
月 日 感使份 数 染 用
例天次 数 使
用 率
日 感 染 率 感使
调整
染用
日感
例天
染率
次 数
使
用 率
日 感 染 率 感使
调整
染用
日感
例天
染率
次 数
使
用 率
日
调整
感
日感染
染率
率 128 4 52 40.63 76.92 18.85 8 104 1 60 57.69 16.67 5.13 9 131 3 47 35.88 63.83 22.09 10 110 5 23 20.91 217.39 70.81 11 120 3 27 22.50 111.11 34.40 12 95 2 25 26.32 80.00 26.94 合688 21 234 34.01 89.74 27.44 计
0 0 1 0 0 0 1
92.97
93.27
0 0
0 0
0 0 0 0 0 0 0
99.22
78.85
27.48
30.00
33.33
6.3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97.71 7.81 2.70
99.09
95.83
97.89
0 0 0
0 0 0
661 96.08 1.51 0.46
324 47.09
ICU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表三95.45下呼吸道 n=21泌尿道 n=14.55
ICU病原菌分布情况 表四
病原体 真菌 鲍曼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其他 合计
菌株数 1 10 4 7 22 ICU 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比(%)18.1845.4531.824.55真菌 n=1鲍曼不动杆菌 n=10铜绿假单胞菌 n=4其他 n=7
三、分析
1、ICU 医院感染现状 2012年下半年对ICU 监测显示,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12 %,例次感染率为11.17 %,日感染率为23.26 ‰,明显低于2012年上半年ICU医院感染率(16.20%),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泌尿道,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相应部位感染的95.45%,提示气管插管等相关侵入性操作是ICU 医院感染最主要的高危因素,应严格掌握指征,及时去除不必要的导管。ICU 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医师应及时送检病原学,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以有效控制感染。ICU 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各种侵入性操作多、常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长等多种易感因素共同存在,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因此应重视对ICU 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进行有效干预。
2、侵入性操作 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21例,感染率为11.73%,日感染率为89.74‰,调整后日感染率为27.44‰。较2012年上半年感染率(12.29%)有所下降,仍是ICU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引起VAP 相关危险因素一方面是由于患者本身的原因,如存在脏器功能不全、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高龄、昏迷、误吸;另一方面也与各种诊疗措施有关,如体位、机械通气时间、留置胃管、应用抑酸剂、镇静剂、免疫抑制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均有可能影响到VAP 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诊疗 护理操作规程;严格落实手卫生规范;随时做好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在患者病情允许下将患者床头抬高45,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等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的有效措施。定期评估呼吸机使用的指征,及早撤机,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留置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1例,感染率为0.56%,日感染率为1.51‰。留置尿管时间长短是影响其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基础疾病等也影响留置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因此医护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尽可能缩短尿管的留置时间,降低感染率。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本次监测期间发生率为0,导管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导管类型、存在感染灶等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鉴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及时拔除导管。
总之, ICU 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3 种导管相关性感染是ICU 的主要医院感染类型,需要重点监控。在ICU 内采用前瞻性目标监测可及时获得准确资料,掌握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控制和预防ICU 医院感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感染科整改建议
具体整改措施:
1、每日认真执行本院制定的环境消毒隔离制度。
2、增加日常消毒频次;在监护区无患者情况下,将所有仪器、物体表面及地面、墙面(2米以下)用1000mg/L文华消毒液擦拭,有效清除杀灭多重耐药菌,防止多重耐药菌定植。
3、按要求及时清洗层流洁净系统初、中、高效过滤网。保证空气的洁净程度。
4、认真执行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5、认真执行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标准操作规程(SOP)。
6、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落实手卫生规范。
7、定时召开科室医院感控小组会议,对照制度规范,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主治医生应积极送检,根据药敏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9、加强培训,科室内对手卫生规范、无菌操作原则等相关制度进行再学习。
五、目标
1、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外科ICU目标性监测调查结果分析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入住外科ICU总人数为190例。根据《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1]中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设置表格, 参照其方法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定点对ICU患者进行调查, ICU护士每天定点填写ICU患者日志, 发现医院感染患者由临床医师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专职人员填写调查表, 每天将资料汇总。
2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入住外科ICU患者190例, 住在ICU患者总日数为1 777d, 其发生医院感染34例、46例次, 医院感染率17.89%、感染例次率24.21%、日例次感染率2.59‰.
2.2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见表1。
2.3 致病菌情况
医院感染46例次中, 共检出9种44株病原菌, 送检率为95.65%。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产气肠杆菌7株、真菌6株、表皮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各2株、阴沟肠杆菌和大肠杆菌及聚团肠杆菌各1株。ICU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占63.64%。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占36.36%, 且耐药率高,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8.18%, 真菌感染也呈上升趋势, 占13.64%。本调查结果与国内有关报道基本相同[2]。
3外科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3.1 ICU病室内环境污染
ICU护理人员缺编致使陪护人员多;人员流动量大, 陪护、探视及医务人员更衣更鞋不规范;工友卫生洁具不能认真做到一床一巾;房间体积大;开窗过小、空气流通不畅;紫外线空气消毒的循环风量不达标, 再加上多种危重患者同住于一大室内, 特殊感染患者不能及时住隔离间进行隔离及分组护理, 为发生交叉感染的主要感染源。
3.2 手卫生依从性差
医务人员手卫生指征执行不严, 致使手成为各种病原菌传递的媒介, 引起交叉感染。
3.3 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执行不严格
ICU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 如操作不规范, 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等都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管道如呼吸机、雾化器等消毒不彻底, 从而增加感染机会。
3.4 侵入性操作
外科ICU大多为脑外患者, 病情危重。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各种侵入性操作破坏了正常的防御功能, 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本次监测结果显示: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 ICU气管切开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发生的下呼吸道感染占总下呼吸道感染的64.10%。
3.5 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抗菌药物使用起点高, 用药疗程过长, 造成体内微生态失衡, 从而引发真菌感染和耐药菌的产生。本次调查中真菌检出率达13.64%。
4控制措施
4.1 加强ICU病区管理
严格陪护探视制度、控制入室人员, 实行无陪管理、进出病区严格更衣换鞋、病室窗户进行扩窗改造、隔离间充分利用, 感染患者隔离治疗, 室内卫生湿式清扫、卫生洁具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拖把分区使用, 病室内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按房间体积配置, 进行24h动态连续消毒, 定期清洁消毒机滤网确保空气消毒效果、中央空调定期维护, 防止室内空气污染而造成医院感染发生。
4.2 严格手卫生制度
为严防医务人员手成为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 我院将手卫生作为2008年全院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在ICU每张床头和治疗车上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便于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并将手卫生做为本年度医务人员技术操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从而使手卫生方法和指征得到良好掌握, 大大提高了手卫生质量。
4.3 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ICU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后的氧气湿化瓶及各种管道等进行细菌学监测, 对不达标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反馈, 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监测, 直至达到标准要求, 为患者提供安全诊疗环境。
4.4 对侵入性操作者早期实施干预护理
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加强口腔护理;保持人工气道通畅和清洁;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呼吸机管道定期更换消毒, 管道消毒由消供科统一消毒处理, 确保消毒效果;及时清除呼吸机冷凝水, 防止倒流;雾化罐每天更换并消毒, 同时更换雾化液;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的适应证,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 每天做好尿道口的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和集尿系统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逆流;做好动静脉导管的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导管插管部位局部干燥, 如敷料被分泌物污染、潮湿或完整性受到破坏应立即更换[3]。
4.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针对我院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比例大, 围手术期用药不规范等现象, 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分线管理制度”, 实行临床药师查房制度, 对临床用药进行督导检查, 指导合理用药, 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质量和综合管理考核体系, 每月抽查各科30%病历进行考评, 考评结果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并全院通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大大提高, 有效的防止了二重感染和耐药菌的产生。
4.6 定期考核及时反馈
认真制定“ICU医院感染考核标准”,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其进行考核,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监控, 通过不断的监督、检查、指导, 实现ICU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总之, 对外科ICU开展目标性监测1年来, 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和ICU全体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 使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得以正确实施, 各种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医院感染率逐步降低, 由2008年上半年20.41%降至下半年的15.22%, 杜绝了医院感染的暴发, 确保了医疗质量, 做到了安全医疗。
参考文献
[1]任南, 文细毛, 龚瑞娥, 等.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96-104.
[2]李双玲, 王东信, 吴新民, 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和相关死亡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5) :503-507.
重症监护病房目标性监测分析及护理 第7篇
1 监测方法
采用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监测与ICU医护人员报告相结合的方法, 专职人员每周2次了解所有患者感染情况, 诊断依据为卫生管理部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标准, 针对感染的危险因素, 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确诊医院感染病例时, 医生及时填报“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护士每日填写“ICU患者日志”;专职人员每周固定1 d、每月共4次按照卫生管理部门2009年颁发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进行病情评定, 并记录“临床病情分类等级及分值”。每季度对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并反馈给ICU, 让ICU的医生和护士及时了解科室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及时调整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侧重点, 为下一步工作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2 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2.1 提高防控意识, 加强培训学习
熟练掌握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对全院护理人员分层培训, 即低年资、中年资和高年资分别进行培训, 重点对ICU护理人员进行专科培训, 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2.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及无菌技术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防止病原菌污染引起医院感染;应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 患者使用的各种设备、仪器及床单元等物体表面与地面保持清洁、干燥, 每天进行消毒[1]。
2.3 加强手卫生
有研究表明[2], 通过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所有原因的30%, 加强医务人员洗手可降低50%的感染发病率。为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 可制订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的培训, 为ICU安装了非手触式的水龙头, 并配备手消毒剂和干手纸巾, 在洗手池上方张贴手卫生指征及洗手示意图提醒医务人员规范洗手。
2.4 合理使用抗生素
由于使用抗菌药物级别较高、使用时间较长、更换频繁, 导致产生耐药菌株。因此, 应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控制预防性用药, 提高临床微生物送检率, 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应加强临床微生物室对致病菌耐药性的监测, 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 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 侵入性操作与护理对策
3.1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
一般侵入性相关操作导致感染中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最高[3], 因此加强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护理尤为重要。尽量避免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 采取无创通气, 必须采取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时, 每日进行拔管评估, 把握拔管时机, 尽早拔除;患者若无禁忌证, 应持续保持半卧位, 床头抬高30°~45°, 用胶带在床头抬高45°附近做标记, 床头抬高作为护士床头交接班的一项内容, 并在ICU记录表上标注;保持口腔清洁, 使用2%氯已定溶液, 4~6 h擦拭1次;做好手卫生;接触患者的诊疗用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呼吸器消毒和灭菌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 呼吸机管路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清洗、消毒;湿化瓶应盛放无菌用水[4];呼吸机管路上的集水杯应垂直向下处于管路最底位, 并及时倾倒冷凝水。
3.2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
由于ICU患者病情的特殊性, 绝大多数患者需要导尿并留置尿管, 容易引起感染, 因此, 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 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留置导尿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插管时, 消毒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动作要轻柔, 避免尿道黏膜损伤;插管后应注意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性, 尽量减少断开导尿管连接处的次数, 保持尿道口清洁, 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及会阴部, 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逆流, 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尽早拔除, 以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3.3 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液感染
接触插管部位前后均应做好手卫生。插管时应遵循最大无菌屏障的预防原则, 即戴清洁帽子和口罩、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铺从头到脚覆盖患者全身的大无菌巾;选用氯已定 (≥2 g/L) -乙醇 (70%) 消毒剂, 中心静脉插管穿刺点首选锁骨下静脉;护理人员随时观察有无局部红肿、渗出液, 透明敷贴是否保持密封状态, 覆盖的敷料若为无菌纱布应2 d更换1次, 若为透明敷料则每周更换1次或2次[5], 如果覆盖的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立即更换;保持接头部位的清洁, 尽量少打开, 应保持导管通畅;每天评估留置管的必要性, 尽早拔除, 减少感染的发生。
4 结束语
综合性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场所, 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 防止医院感染是其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开展目标性监测可对患者实时监控、早期干预, 采取综合控制措施,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有效预防和控制因侵入性操作而发生的感染,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 (ICU) 目标性监测针对性较高, 能有效了解医院感染水平及现状, 已成为现阶段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重点。而ICU由于其特殊性是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区域, 医院加强ICU的目标性监测, 本文从监测方法、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和侵入性操作与护理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ICU,目标性监测,分析,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杨秀玲, 杜雪英, 周燕丽.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及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4 (8) .
[2]李金梅.综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与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13) .
[3]刘向欣, 霍红秋, 梁静涛, 等.综合医院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3) .
[4]孙理, 夏国琴, 洪奕娇.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3) .
目标性监测 第8篇
1 临床资料
2009年度我院共检测出耐药菌103例 (其中属于医院感染16例) , 包括大肠埃希氏菌44例, 肺炎克雷伯菌16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12例,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MDR) 27例, 其他11例。
2 对策
(1) 每季度加强医院全员感染知识的培训, 要求各科室认真学习我科制定的《多重耐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SOP》。结合卫生部新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加强学习并严格执行。
(2) 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后, 打印2份单分别发给临床医生和感染管理科。医生接到单后, 在长期医嘱上开“接触隔离”, 最好连续3个标本培养均阴性, 才能停医嘱并解除隔离。并登记到“医院感染管理手册”上, 次日在晨会上通报, 并开会诊单请药学部临床药师会诊, 指导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保证了监测管理的及时性及严密性, 把好了第一关, 同时提高了临床的警惕性[2]。
(3) 感染管理科接到单后登记到专门设立的《多重耐药监测登记本》上, 及时到临床访视, 护士安置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单间隔离, 或者同类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指导他们床尾挂接触隔离标识“J.C” (蓝色) 。这是医务人员容易理解的标识, 但又不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恐慌。
(4) 严格手卫生。有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查完所有患者或者完成所有的操作后才洗手, 有的不严格按七步洗手法, 容易忽视指间及腕部的手卫生。加强手卫生知识的宣教, 如果不洗手或者洗手不彻底容易引起病原菌的蔓延, 导致感染的播散, 应提高洗手依从性。
(5) 除利器外, 多重耐药菌感染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都放入黄色垃圾袋内。擦拭的毛巾做到一床一巾, 一用一消毒。先做其他患者的清洁, 最后做多重耐药菌感染者的卫生。毛巾、地拖用含有效氯1000mg/L浸泡消毒。
2009年度我院所检测出的103例耐药菌, 通过上述干预措施, 未发生耐药菌株的感染播散。
3 讨论
大肠埃希菌、肺炎伯雷克菌、鲍曼不动杆菌易由多重耐药转为全耐药, 为医生选择抗生素带来很大困难。而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并且是长期的过程。为此, 进行病原体多重耐药菌监测, 以便掌握耐药菌分布的动态, 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指导, 为制定控制感染措施提供依据。
根据目标性监测, 我院2009年耐药菌以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 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是常见的多重耐药菌。通过一系列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 2009年我院未发生耐药菌医院感染播散, 表明我们防控策略的有效性。我们的体会是首先全体医护人员要有耐药菌播散的防控意识, 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每一个环节, 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一旦发现耐药菌株, 立即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及时进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避免感染播散。
摘要:多重耐药细菌的检出率在全球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易引起交叉感染, 甚至引起医院感染的爆发。
关键词:耐药细菌,感染
参考文献
[1]杨慧, 向平超, 郭伟安, 等.RICU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0, 1 (1) :1672~9455.
目标性监测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8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我院产科共开展了剖宫产手术1578例, 调查其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1.2 监测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 每例调查对象均填写统一的“外科手术部位监测调查表”,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到产科病房观察并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查阅病历、询问医师, 观察换药情况;督促医师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 及时追查送检结果;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 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方式, 并告知出院后注意事项, 出院后一个月电话询问切口愈合情况。
1.3 诊断标准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切口有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 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 局部有压痛;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排除标准:切口脂肪液化, 液体清亮;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性反应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2 结果
2.1 手术感染统计
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 共监测病例产科1578例, 共发生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感染20例, 感染率为1.3%。
20例切口感染患者, 合并肥胖者6例, 合并贫血者3例, 合并第二产程停滞6例, 胎儿窘迫 (羊水Ⅱ度以上) 10例, 其中6例羊水为Ⅲ度污染, 合并宫内感染1例, 合并2项以上者4例。
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均有脓液、发热现象, 有18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伤口分泌物培养有1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疑污染革兰阳性菌, 其余均涂片白细胞+;20例切口感染患者中, 18例通过勤换药, 加强换药的无菌操作, 及时调整抗生素的应用, 延长拆线时间, 切口均已愈合, 只有2例是通过二期缝合后, 切口愈合。
3 讨论
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 挽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 由于产妇和家属的偏见, 以及部分医务人员手术指征掌握不够严格等因素, 致使剖宫产率不断上升[2], 切口感染的发生也随之增加。剖宫产术后如出现持续发热, 伴白细胞计数的升高, 切口疼痛明显, 则应考虑到切口感染有可能。如出现切口渗液, 红、肿, 或者有浸润块则可以考虑切口感染[3]。产科手术切口感染与肥胖、贫血、滞产等有关[4], 院感部以《外科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为依据, 制定我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进一步提高手术医师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熟悉程度, 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院感部监督手术医师加强病原菌的送检, 及时收集、录入监测信息, 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加强对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治理极为重要且十分必要, 监测中我们要求手术患者做到: (1) 加强基础护理, 提高机体防御机能; (2) 提高手术技术, 缩短手术时间; (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加强消毒灭菌治理; (4) 加强环境清洁和保洁及术后护理; (5)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6) 术前做好患者隐性感染排查等, 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外科医师手术切口专项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 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 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 制定控制错施, 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全院手术科室执行, 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 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也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谭毓铨.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草案) Ⅱ[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7) :4-6.
[2]胡进霞, 齐鑫.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3 (6) :775-776.
[3]金春燕.剖宫产切口感染33例分析[J].中国基层杂志, 2009, 16 (4) :683.
目标性监测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13年7月的Ⅰ类切口手术809例, 其中骨科206例, 普通外科286例, 妇产科9例, 眼耳鼻喉科308例;排除手术前因感染而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及剖宫产的Ⅱ类切口手术797例, 其中骨科65例, 普通外科304例, 妇产科306例, 眼耳鼻喉科122例。
1.2 方法
首先组织召开抗菌药物管理专题会议, 统一标准, 制定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试行方案, 讨论通过目标性监测计划。然后由药剂科负责对临床医师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专题培训,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开展目标性监测。在每一年的同一时间段分别对骨科、普通外科、妇产科和眼耳鼻喉科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各监测3个月, 共监测3轮, 每一轮监测结束, 均要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全院实施方案。监测结束后, 都要及时对被监测科室及科内主管医生的用药情况和手术切口感染情况, 进行统计、分析与反馈, 以逐步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
自2010年开展目标性监测以来, 除眼耳鼻喉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无变化外, 骨科、普通外科、妇产科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 均在逐步下降。见表1。
2.2 给药时机
自2010年开展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后, Ⅰ类、Ⅱ类切口手术在术前30 min~2 h给药率均在逐步提高。Ⅰ类切口手术从第一轮的44.13%提高到了99.11%, Ⅱ类切口手术从第一轮的26.60%提高到70.50%。见表2。
2.3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第一轮、二轮监测Ⅰ类切口手术除选用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外, 还有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作为预防用药, 以及不规范的联合用药。第三轮监测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占到18.45%, 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占到75%, 但还有少部分选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和大环内酯类作为预防用药。见表3。
2.4 术后持续用药时间
监测结果表明, Ⅰ类、Ⅱ类切口在手术结束后24 h和48 h~72 h停止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均在逐步提高,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72 h的比例均在逐步下降。见表4。
2.5 手术切口感染率
三轮共监测Ⅰ类切口手术809例, 切口感染率均为0;监测Ⅱ类切口手术797例, 感染率分别为1.76%, 0.82%, 1.53%。表明降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 改变预防用药的时机, 缩短术后持续用药的时间, 手术切口感染率无显著变化。见表5。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
表1显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76.36%, 高于刘金永等[1]的调查结果, 与国家要求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30%的规定, 还有显著差距。虽普通外科和骨科已经基本达到了30%的要求, 但眼耳鼻喉科的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仍是100%。分析原因一是眼科医师担心眼科手术涉及人体的重要器官, 且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均有人工晶体植入;二是管理者循证依据不够充分。因此, 还需要我们管理部门利用大量的国内控制清洁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后医院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率不升反降, 同时还可以降低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的事实依据[2], 去教育临床医师提高认识、改变观念, 从而推进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3.2 给药时机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最佳给药时机应在术前30 min~2 h, 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侵入切口细菌的浓度[3]。通过3年的目标性监测实时跟踪监控,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已有99.11%能在手术前30 min~2 h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Ⅱ类切口手术有70.50%在术前30 min~2 h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说明临床医师用药较以前取得较大改善, 目标性监测对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 针对个别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在术前未用术后用, 及相当一部分Ⅱ类切口手术, 在术前>2 h使用或术前未用术后用, 则需要我们继续改进。
3.3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根据卫生部相关规定,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若确需使用时, 应选用第一代、二代头孢菌素,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作为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4]。通过不断的干预与改进, 虽然我院的Ⅰ类、Ⅱ类切口手术大部分选用第一代、二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但还有少部分使用价格高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和副作用大、有抑菌作用的大环内酯类作为预防用药, 这显然违反了预防用药原则, 有待进一步改进。
3.4 术后持续用药时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 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 个别可延长至48 h。手术后继续用药数次或数天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反而会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导致细菌耐药[5]。但监测结果显示, 我院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虽在逐渐缩短, Ⅰ类切口手术在手术结束后24 h停止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 从1.68%提高到31.25%, 但离国家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需继续加强管理, 逐步缩短预防用药时间。
通过开展目标性监测, 以循证依据为基础, 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进行干预,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 要实现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 仍需针对我院目前存在的问题, 继续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和协调,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以及各职能部门共同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刘金永, 孙增先, 张骞峰, 等.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8) :1896-1897.
[2]袁晓宁, 赵心懋, 王少利, 等.医院眼科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0) :5037-50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08-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200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