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确定性范文(精选12篇)
技术不确定性 第1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标准也随着进一步提高。在日常生活中, 汞与砷会以各种化学形态侵入到环境中, 会污染空气, 污染水质及土壤, 同时也会造成食品污染, 直接间接地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在环境监测、水质分析、食品检测和卫生防疫系统中, 汞与砷就在必须检测的一系列元素之中。现如今人们对饮水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卫生, 纯净, 更重要的是检测水里是否含有过高的有害物质, 同时对土壤污染程度, 食品卫生及食物内所含成分的比例及标准值也十分关注。检测技术中原子荧光检测技术则可以用来检测饮用水中汞和砷的含量, 土壤中砷含量及食用大米中汞含量是否超出国家标准, 用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
一、原子荧光检测技术原理简析
在酸性的条件下, 化合价为三价的砷元素和化合价为二价的汞元素被硼氢化钾还原成砷化氢, 氢气和氩气在特制的点火装置作用下形成氩氢火焰, 从而使待测元素原子化。在元素砷和元素汞特制空心阴极灯的激化下, 砷原子与汞原子从基态被激发直至高能态, 在高能态回到基态的时候, 发射出特征波长的原子荧光, 其荧光强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元素砷与元素汞的含量成正比。
二、原子荧光检测技术的特点
实现多元素同时检测, 且不受外界干扰, 使用方法简单快捷, 检测结果精确在检测技术的领域中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原子荧光检测技术则将这些检测优点集于一身。原子荧光光度计是一种可以同时检测砷和汞含量的方法, 并且此方法比以往传统的检测技术操作过程要更加简单快捷, 方便可靠, 最重要的是使用原子荧光检测技术, 其检测灵敏度更高, 且受干扰程度少, 检测结果精确可靠。
三、原子荧光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水资源与土壤资源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 我们赖以为生的水稻生长是否健康安全绝大部分因素则取决于以上两种资源的安全程度。砷元素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当中, 并且具有强金属性。从化学的角度上看, 砷元素的毒性及其低, 但其化合物通常带有剧毒, 其中化合价为三价的砷化物, 其毒性要比化合价为五价的砷化物毒性更加强, 倘若进入生物体内则会产生剧毒。元素砷可以通过皮肤, 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进入人体内部, 如果砷的摄入量超过一定限度, 则会在生物体内累积, 从而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事件。其中慢性砷中毒会引起消化系统异常, 神经系统及皮肤发生病变, 急性砷中毒很大可能会直接导致死亡, 并且砷元素还会致癌。国家标准认定, 汞元素在人体内累积到一定量时会对人的肾脏, 肝脏及神经系统产生及其严重的破坏。由此可见, 砷与汞超标对人体的危害都是极大的, 造成的损伤也是无法挽回的。所以, 一种高效快速, 且精密的检测设备显得尤为重要。
四、原子荧光检测技术的不确定性分析
原子荧光检测技术中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 其中包括测量仪器不够精密、环境条件的干扰、人员操作不当等等, 从而使实验室间的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在上述引起不确定性的因素当中, 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在检测实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 通常情况下与方法的固有偏差无关。
偏差整体控制与影响结果方法参数的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从各个不确定度分量对测量不确定度大小的对比来看, 含量测定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是测量试液中砷元素含量与重复性引发的不确定度。所以, 在日常测量过程中, 我们必须随时调整仪器, 保证试验中实验仪器的良好性, 以避免或减少以上所述的不确定度分量。
计算不确定度分量大致可分为随机变化估计、回收不确定度估计、总性能研究的不确定度等。由于称量过程而引起的不确定度, 实验时, 我们将天平的灵敏度进行调整, 测量的可能值区间为半个区间, 由误差引起不确定度。重复称量引起的不确定度, 实验时将砝码放在天平上反复称量, 观察变动性标准差引入标准不确定度。
在使用比色管定容消化液时也可能产生不确定度, 比色管和溶液温度与校正时的温度不同同样会引起检测体积的不确定度。使用比色管引起不确定度时, 包括标准不确定度和相对不确定度, 温度引起的误差不确定度与重复测量引起的误差不确定度。但在实验时我们常常会忽略稀释对不确定度的影响。在实际使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量时, 仪器自校准是保证其检测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
五、原子荧光光度计故障排查
原子荧光光度计在对土壤的砷元素检测时, 其荧光强度非常低, 并且不会随着标准浓度变化而变化, 标准下的浓度荧光强度基本上和空白时相同。根据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其故障发生在荧光检测仪器内、原子化系统、氢化物发生系统、气路系统及电子线路部分的可能性极大。荧光检测器原子化系统排查时需注意, 使用原子荧光技术检测砷元素时, 检测过程中会产生有关砷的氢化物, 所以检测时必须要提供原子化温度。原子化温度主要是由氩氢火焰提供的, 炉丝除了点燃火焰外, 其自身还有保持炉体温度的作用, 所以炉丝在供电电压过低的情况下, 虽然也能点燃火焰, 但炉体温度过低会导致原子化效率, 导致基态原子生成不足, 使荧光的强度也过低, 因此检测时必须要达到合适的原子化温度才可进行检测。
六、结语
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技术本着检测操作过程简单快捷, 方便可靠, 灵敏度高, 且抗干扰能力强, 检测结果精确可靠等众多优点已成为全国各个领域的常规检测仪器, 并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应用与发展。
摘要:随着高端科技的不断发展, 高分析度、高灵敏度、线性范围广、可同时检测分析多种元素的成为当今检测技术关注的焦点。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光谱技术。目前, 在国际上检测砷与汞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这些方法都是单一的检测砷元素或者单一的检查汞元素。而原子荧光光度计是一种可以同时检测砷和汞含量的方法, 并且此方法比以往传统的检测技术操作过程要更加简单快捷, 方便可靠, 最重要的是使用原子荧光检测技术, 其检测灵敏度更高, 且干扰少, 结果精确可靠, 是当今检测技术的先锋。
关键词:原子荧光检测,砷,汞,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刘明钟.原子荧光光谱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蒋孝雄.原子荧光光度计砷检出限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分析[J].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2010 (12) :56-57.
急救止血技术操作流程确定 第2篇
一、急救止血技术操作流程
(一)环顾四周,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并报告。
(二)戴乳胶手套,认真检查伤员伤情及出血情况。
(三)如为大的动、静脉出血或创面出血凶猛,立即用指压止血法止血,接着用止血带止血,检查止血效果(扪远端动脉搏动),记录上止血带的部位及时间。如为单人操作,使用止血带之前,指导伤员用健肢协助指压止血.
止血带止血法操作要点指压止血后先将患肢抬高2 分钟,指导伤员用健肢指压止血,在扎止血带部位(上肢在上臂上1 / 3 段,下肢在大腿上2 / 3 段)垫衬垫,扎止血带压力均匀、适度,以刚阻止动脉血液流动为度,手法正确,扎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要有明显的记录.
(四)对上肢软组织损伤创面,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包扎创面并用三角巾悬吊上肢80-85 度,并检查止血效果.
螺旋形加压包扎止血法操作要点:首先检查伤口,排除异物和骨折情况,然后用敷料按无菌操作原则(敷料手接触面不能接触创面,敷料应大于创面)覆盖在创面上,再用弹力绷带先在敷料远端环行扎两圈使其牢固,然后螺旋形向上包扎,每一圈适度加压压住上一圈的三分之二,使绷带卷边缘保持整齐,最后平绕一圈,在伤肢外侧用绷带扣固定,包扎完毕敷料不能有外露.
(五)有异物的伤口:不能拔除异物,先固定异物,再进行包扎.
头部有异物的伤口包扎操作要点:先检查伤口及异物情况,用适当的敷料覆盖异物周围,用三角巾制作固定圈固定异物,再进行三角巾帽式包扎。
三角帽州式包扎操作要点:伤口覆盖敷料,除去眼镜及头饰,将三角巾底边向内摺起数厘米,置于眉弓上方和头顶.将三角巾两端经耳上方往后收,在枕下交叉,再绕回前额中央打结,将结尾摺入带边内,将三角巾顶角轻轻拉紧固定后摺入带内.
二、止血方法
包扎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间接压迫法(指压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法 止血操作要点
尽可能戴上手套;如无, 用敷料、干净棉片、塑料袋为隔离层。脱去或剪开衣物,暴露伤口、检查出血部位。根据出血部位,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不要对嵌有异物或骨折断端外露的伤口直接压迫止血。肢体出血应抬高。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止血带止血。外出血止血方法选用加压包扎止血,患肢抬高,可与指压止血法同时使用。
未来煤电发展技术路线确定 第3篇
专项规划共部署了四个洁净煤的重点方向,分别是高效洁净燃煤发电、先进煤转化、先进节能技术、污染物控制及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科技部指出,今后若干年,国内煤电装机增量将高速发展,技术发展趋势是“大型、高参数、洁净”。
在此背景下,专项规划制定了未来煤电发展的四大方向:大型超超临界发电成套技术和高参数超超临界关键技术;高参数、新型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大规模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关键单元技术及装备,燃气轮机及其集成示范;燃煤污染治理,二氧化碳分离、埋藏及利用技术。
在先进煤转化的重点方向上,科技部指出,先进煤转化技术包括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化工品、先进煤气化等成套工艺和技术。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计投入约800亿元进行该类技术工业示范。目前,该类技术方向尚有较多关键技术需要科技支持,大规模工业化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技术不确定性 第4篇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组织面临的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更为突出。研究复杂组织的中心问题已经转变为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5]。技术环境的不确定究竟会促进组织学习还是会抑制组织学习仍存在很大的争论: Harrigan认为在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组织会面对很多复杂的情况,这就需要企业通过组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以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6]。 但是于晓宇等经实证研究发现,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越高,企业的吸收能力越低,组织层面的学习能力就越弱[7]。这表明技术环境的不确定对组织学习产生了扰动作用; Houston认为行业的竞争程度越激烈,企业就越需要对技术更新速度做出深入的分析[8]。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会首先影响组织的制度层,进而影响组织战略和结构,而组织制度、战略和结构的变化蕴含着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把组织制度等的变化看做组织学习的内容,那么可以认为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恰恰促进了组织学习以消除面临的不确定性。
基于以上的考量,本文主要有两个研究目标1深入讨论技术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学习的内涵2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技术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学习的关系。
1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企业增长理论表明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环境影响,环境的变动引导了动态能力的最终形成[9]。同时,组织学习的理论表明,组织学习又是动态能力进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所以综合两种理论,本文认为环境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是间接的,它首先直接影响组织学习,继而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而环境最主要的特征是其不确定性,故而本文合理地提出研究问题,即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如何作用于组织学习的,并会对其造成怎样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初步理论框架。
1.1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企业通过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运用知识和记忆知识等四个环节,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组织行为,从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10]。因此,组织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参考Crossan et al. 构建的组织学习4I框架,即从个人、团体、组织三个层次和认知( Intuiting) 、解释( Interpreting) 、整合 ( Integrating) 、制度化( Institutionalizing) 四个过程来描述组织学习[11],见表1。
在个人层面,组织学习包括了个人“认知”和 “解释”两个过程。其中,“认知”是培养新视角的过程。然而如何让认知内容具体化,就需要个人学习中的另外一个过程———“解释”。通过解释过程,个人丰富了自己在不同领域的认知地图,这些认知地图可以被认为是个人学习的存量,学习存量代表了个体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这些知识和能力又促进了个人的“解释”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个体层面的组织学习可以定义为: 完成既定工作当中的个人的竞争力、能力和动机。
在团体层面,组织学习包括为了达成共识分享个人见解的过程。因此,团体学习的核心在于“整合”。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对话交流,团体可以共享知识,并且可以以多个不同的视角探索复杂问题。
综上所述,团体层面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团体的动态性和共识的发展。
对于组织层面的学习,Crossan认为不仅仅是更大规模的组织成员之间的认识共享,而且是将共享的认识转化为新产品、方法、流程、组织结构和战略。因此,组织层面的学习包括将个人和团体学习嵌入到组织的系统、结构、程序和战略当中,从而形成组织记忆。同时,这种嵌入式学习需要匹配,从而使系统、组织结构和流程支持组织在竞争环境中的战略定位。
综上所述,组织层面的学习可以描述为,基于竞争环境的组织中的系统、结构、战略、程序、文化之间的匹配。
上述三个层次的学习发生在各层次内部,称为 “存量学习”,组织学习中还包括两个“学习流”,分别是前馈学习和反馈学习。这两个过程是企业进行战略革新的关键因素。前馈学习讨论的是个人层面学习是否以及如何前向馈送于团体和组织层面学习,反馈学习指的是嵌套在组织中的学习是否以及如何对个人和团体层面学习产生影响。组织学习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注: 其中 IG,IO,GO 表示不同单元的组织学习。
1.2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外部技术环境的非连续变化,及企业在应对这种非连续性变化存在的难以预测性; 二是企业的主营业务领域的技术变化速度较快; 三是行业技术的更替为企业更新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某种机会。
1.3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与组织学习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综合决策的速度放缓,阻碍了实时信息流。此外,决策者的认知限制和有限理性使他们几乎不可能解释所有相关的问题。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会阻碍组织学习。还有一些原因,比如技术信息密集,反映了难以预料的、异常的变化有很高的发生频率,这就使企业很难应对客观和正式的程序。而且,技术环境不确定性会破坏项目需求资源和组织可用资源之间的平衡。因此,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给组织成员获取知识和分析知识以及知识的整合带来了困难。
另一方面,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为了适应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地动态地调整和创新,通过组织学习过程,组织与环境 之间能够 达到动态 的匹配。Tan ( 2005) 实证研究发现,在技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 企业表现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保证了组织能快速适应环境[12]。所以这些学者认为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促进了组织学习。而且,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stakeholder theory)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越高,越有利于组织个体成员将信息解释为“机会”,越有利于个体层面的组织学习。
结合组织学习的概念,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组织学习有正向影响
H1: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个人层面的组织学习有正向影响
H2: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团体层面的组织学习有正向影响
H3: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组织层面的组织学习有正向影响
H 4 :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前馈学习有正向影响
H5: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反馈学习有正向影响
2研究设计
2.1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采用电子问卷的形式,发放范围比较广泛,主要覆盖了江苏、福建、河南、河北、四川、山东等省份城市,行业类型也具有广泛性,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行业以及传媒行业等均有涉及。调查具有随机性,调查对象包括了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以及企业董事,学历在中专以上,大部分为本科以上学历,他们对行业、自身情况以及企业发展状况均有清晰的认识。
2.2变量识别
1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结合Zhang和Li以及Atuahene-Gima和Li在中国情景对高科技创业企业研究时使用的两个量表,反应创业企业所面对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技术环境的不确定的测量指标见表2。
2组织学习: 构建组织学习的指标体系基于以下四个假设前提: 第一,组织学习包含了吸收学习和利用学习之间的冲突; 第二,组织学习是多层次的; 第三,这三个层次的组织学习与社会和心理过程的四个大类有关: 洞察、解释、整合和制度化; 第四,认知会影响行动。组织学习的测量指标体系见表3。
由于本文采用的测量指标均来自已经成型的研究量表,并且在最终确定问卷之前略微修正了部分题项的提法与内容,所以问卷自身具备较好效度。对各个潜变量用spss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因子载荷较小的因子以及个别变量之后做信度分析,克朗巴哈系数( Cronbach'salpha) 的值均大于0. 7,所以处理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3实证结果
利用spss计算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其中相关系数采用person简单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 团体层面组织学习( r = 0. 906, p < 0. 01) 、组织层面组织学习( r = 0. 869,p < 0. 01) 与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显示出显著的正相关; 个人层面组织学习、前馈学习以及反馈学习与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相关系数均不显著( 见表4) 。
以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自变量,组织规模为控制变量,分别以组织学习中的个人层面学习、团体层面学习、组织层面学习、前馈学习和反馈学习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模型1、3、5、7、9分别是控制变量对组织学习各维度的回归模型,模型2、4、6、8是控制变量、自变量对组织学习各维度的主效应模型。在模型4中,回归结果显示,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β =0. 894,p <0. 01) 对团体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模型6中,回归结果显示,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β =0. 921,p <0. 01) 对组织层面的学习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所以假设H2、假设H3得到数据支持。模型7、8说明前馈学习会受到组织规模的影响,与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无明显相关关系。模型2、模型10也均未得到显著的相关关系,假设H1、H2、H4、H5未得到数据支持。所以,原假设H部分得到支持,即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会正向影响组织学习中的团体学习和组织层面学习,但不会影响个人学习、前馈学习以及反馈学习( 见表5) 。
按照种群生态学派、演进理论等观点,他们认为环境和组织的关系是,环境起主导作用,组织只能被动适应环境,组织战略应为适应环境的发展及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因此,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越高,组织层面的战略、系统、结构、程序、文化的匹配学习越发被调动起来。已有学者实证研究了环境不确定性与战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环境的不确定性高时,企业管理者倾向于采取防守型战略,反之,管理者倾向于采取进攻型战略,这说明环境的不确定性充分调动起组织学习中组织层面的制度化过程。
理想状态下,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应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的同时也给每一个组织成员带来生存的压力和学习的动力。但是根据雪恩,摩尔斯等的“复杂人”假设,他们认为一个现实的人,其心理与行为具有复杂性,人具有个体差异,不能把人视为某种单纯的人,所以不能期望个人层面的学习对技术环境的不确定产生敏感反应。组织成员的学习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的能动性,所以本文的实证结果没有证明假设。
注:**表示在 0. 01 水平( 双尾) 上显著相关;*表示在 0. 05 水平( 双尾) 上显著相关,下同。
实证结果还表明,组织学习中的前馈学习未受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反而与组织成员的数量成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对此,一个可能的合理解释是,组织成员越多,表明组织的规模越大,因而组织层级也越分明,层级体制对“自下而上”的知识转移具有阻碍作用[13],不利于组织的前馈学习,所以认为组织的规模效应替代了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作用。
4结论
从创新过程角度上来解释,创新本质上与未知、各种可能性以及涉及新事物的机遇息息相关, 因此创新过程涉及对不确定性的处理。比如,技术是否如我们预期的那样可行,竞争者是否转向了另一个成功的方向等等,这就要求组织在竞争环境中尽早掌握相关知识,组织知道的越多,也就越能将不确定性转化成风险,就越能够准确地判断项目是否该进行下去( Joe Tidd)[14]。如何尽快的掌握知识,唯一的方法就是加快组织学习,加快知识整合与共享现有知识资源,为创新决策提出科学指导。
摘要: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尤为突出。组织学习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而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对组织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究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对企业的组织学习产生何种影响,研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团体层面、组织层面的组织学习有正向显著的影响,但对个人层面、前馈学习以及反馈学习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组织学习中各层面对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反应不同,具体表现为团体和组织层面更敏感,前馈学习主要受组织规模、组织层级的限制而对技术环境的变动不敏感,个人层面学习以及反馈学习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技术不确定性 第5篇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粤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的内容。教学内容为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重心位置的高低、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等。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结构的基本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巩固,也为下一节课时结构与强度和功能的学习,为后续的简单结构的设计和经典结构的欣赏学习做好铺垫,本课是在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的稳定性,可使学生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并最终为解决实际问题能设计出成功的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构探究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难点:
1、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结构中的体现。
2、能从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多个因素综合探讨典型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策略手段: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试验、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纸板屏风的小实验,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稳定性。
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情学法:
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常见的结构,会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会简单的分析结构的受力,使得学生有了学习本课时的基础。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特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结构设计教学奠定基础。
因为教学内容以及概念的具体性,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探究,学生才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结构与稳定性相关概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技术、运用技术的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关结构及稳定性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的认识,也有相应的力学知识,会对事物进行一般性分析,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已日趋成熟,但缺乏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学生可以很快建立起相关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的实物、模型。
学生试验用的纸板屏风。
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素材引课—演示试验—学生总结—互动试验—学生探究—学生自主试验——总结拓展
一、引课
让学生欣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结构图片,有一定的发展趋势,这些物体以不同状态摆放存在着,让学生去总结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稳定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稳定性的概念的解释,特别是对荷载和平衡状态的理解,这是本课的重点。
2、演示试验一:相同水瓶,满瓶和半瓶的推倒试验。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一——重心位置的高低。学生联系实际,教师补充典型案例加强。
3、演示试验二:相同水瓶,两满瓶水,一正立,一倒立的推倒试验。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二——支撑面的大小。学生联系实际,教师补充典型案例,静止停放的自行车和摩托车稳定的条件、再有就是比萨斜塔的案例,这两个案例解决两个关键:
(1)接触点和支撑面的关系。(2)结构重心的垂线与支撑面的关系。
4、互动试验:你站的稳吗?请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三——结构的形状。学生联系实际,教师补充典型案例加强,引导学生能从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多个因素综合探讨结构的稳定性。,培养他们全面的看待问题。
5、学生小组自主探究试验:纸板屏风探究试验。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我探究各因素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6、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一般因素。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7、拓展探究。创设研究问题的延续性和研究问题的深度广度,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能力。
8、作业练习,巩固提高所学内容。
9、板书设计
结构的稳定性
定义
影响因素: 教学效果:
花生油氧化稳定性控制技术刍议 第6篇
关键词:花生油 油脂 氧化酸败 稳定性 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TS22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2-0057-01
花生是我国非常常见的一种农作物,营养价值很高,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资源和植物油脂来源之一。花生油作为城乡居民的重要生活必需品,其气味清香,滋味纯正,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可以和橄榄油媲美,一直以来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1]。但花生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多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又占有较大比例,加之天然抗氧化维生素E的含量较低,因此在贮存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光、热、氧、酶、金属离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氧化酸败变质,降低了花生油的食用品质。
1 花生油氧化的危害
油脂氧化酸败,很多人并不陌生,高中化学中也有提到。油脂氧化酸败很容易发生,只要一点空气即可,即便是放在低温处也无法阻碍油脂的氧化酸败。花生油的氧化酸败降低了食用品质,破坏油脂中的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可导致必需脂肪酸缺乏症,长期使用可导致维生素缺乏症,降低人体免疫力。同时由于劣变的油脂使人体中的多种酶失去活性,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2]。自由基有促进人体衰老的作用,体内含量过多,会加进人体的老化速度。除此之外,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和致癌物,引发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长期使用,会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 花生油氧化稳定性控制方法
影响油脂氧化的因素有氧气、光照、温度、金属离子等,要防止花生油被氧化,就要清除参与氧化反应的氧或着其他引发氧化反应的自由基。
2.1 提高储存条件
可以采取阻氧、避光的包装形式,避免氧气和光对花生油氧化的影响。目前食用油的包装一般包括玻璃瓶、铁罐、PET塑料瓶。玻璃具化学惰性,不进氧和水汽,且展示效果佳,但较易损坏。铁罐的阻氧性强、避光性强、原料来源广泛,但展示性较差,容易与食用油中的成分发生氧化作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食用油包装材料,展示效果佳,抗压性能好,但由于透光性好,增加了氧化的机会,降低了油脂品质,这种情况要注意避光储存[3]。此外,还可以向储油容器中注入惰性气体,从而排除空间留存的氧气以及溶于油脂中的氧。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不会与花生油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对人体也会造成任何危害。充氮保鲜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安全性高的优点,可以有效延长油脂的货架期,但瓶盖一旦打开后,空气替换了油瓶中的氮气,失去了氮气的屏障,已经失去了保鲜效果,要尽快食用完。
2.2 采用脱氧化剂法
将吸氧剂加入到密闭的油瓶中,可与残留在空间中的氧或着溶于油脂中的氧发生反应,使吸氧剂清除与油脂接触的氧,从而达到保护油脂不被氧化的目的。常用的吸氧剂有两类,一类是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能直接添加到油脂里面,比如活性铁粉,由于花生油不能直接与其接触,因此这类吸氧剂在食用油的保鲜中应用受到限制。另一类是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直接加入到油脂中,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它们可以将油瓶空间中残存的少量氧和溶于油脂中的氧气有效清除[4]。但油瓶打开后,油中的吸氧剂很快消耗完,在打开过程中,外界氧气再次进入瓶内,吸氧剂的保护作用丧失。
2.3 添加抗氧化剂
在花生油中添加抗氧化剂是防止氧化酸败、延长货架期的最为有效、经济的方法。它通过氧化迁移来降低花生油内部的氧含量,阻止或延迟花生油的自动氧化。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已被氧化脱氢后的脂肪自由基与抗氧化剂提供的氢结合,还原到脂肪的原来状态,中止脂肪的继续氧化;另一种是已被氧化成的过氧化自由基与抗氧化剂提供的氢结合,生成氢过氧化物,中止了新的脂肪成为脂肪自由基,阻断了脂肪的氧化。抗氧化剂按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抗氧化剂和合成抗氧剂两种[3]。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有丁基对苯二酚(TBHQ)、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等。但近年来,随着分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天然抗氧剂成为研究和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已研究开发的天然抗氧化剂主要有香辛料、果蔬类植物、中草药提取物等。
3 结语
由油脂的氧化而造成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度的增高以及对货架期的要求不断提高,抗氧化剂的使用也越来越重要。植物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天然抗氧化剂来源,但因绝大部分提取物没有完整的毒理性实验,研究不够全面,也潜藏着安全风险。无论是合成的还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它们都不是食品,因此,使用时应该格外仔细。相信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深入,天然抗氧化剂的产业化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为安全、健康、高品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明成,油脂氧化机理及抗氧化措施的介绍[J],粮油加工,2011(3).
[2]朱丽琼,朱春敬,王亚军,等.花生油储存品质变化特征的初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
[3]黄海娟,花生油氧化稳定性控制技术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
[4]魏振承,唐小俊,张名位,张雁,邓媛元,张瑞芬;花生油加工和相关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粮油学报,2011(6).
技术不确定性 第7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依靠于网络, 但是在网页中含有无用信息, 如广告链接、版权信息等, 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从Web页面中取出有用的信息。
1 树与树自动机
1.1树
在本文中, 假设有一个标签的集合T, 在集合中, 标签与标签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那么, 我们对由集合T中元素构成的树作以下约定:
1) 秩为零的标签 (在此记作f/0或f) 是一棵树;2) 假设f/n是集合中秩大于零的标签, 而且t1, , tn都是树, 那么f (t1, , tn) 也是一棵树。
1.2 树自动机
定义1 DTA是一个四元组 (V, Q, △, F) 。V是一个有秩标签的集合, Q是有限状态的集合, F⊆Q是终止状态的集合, UkVk*kQ是转移函数。在此, Vk表示集合V中标签的秩k的集合。
树自动机对树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操作。当树中的根结点被赋予一个属于集合F的状态时, 我们认为该树为自动机所接受。
2 基于DTA的数据抽取方法
本文将基于DTA的数据抽取定义为:给出具有相似结构的网页集和一些样本网页。依据给出的样本网页构造出一个可以接受这些网页的确定性树自动机, 再利用树自动机对网页进行信息抽取。
2.1 HTML文档向二叉树的转换
大多数的HTML标记是成对出现的, 在起始标记和结束标记之间, 包括有网页的内容信息, 和与内容信息相关的属性信息。
本文中, 对此方法加以修改, 在保留原有标记匹配和回溯相结合的方法的基础上, 将网页结构以二叉树的形式表示。在可以准确地读取分析HTML标记的前提下, 作以下约定:
1) 网页结构树的每一个结点对应一个标记;2) 结点对应的标记的开始与结束标记之间的内容储存在算法的类成员中。
算法描述如下:
输入:网页HTML文档, 文档中, 文档开始与结束标记用Hs_tag和He_tag表示, 其余的开始与结束标记用s_tag和e_tag表示。
输出:二叉树形式的网页结构树。
1) 获取当前标记。2) 判断结点的是否为超链接, 若是则跳至3) , 否则跳至4) 。3) 若为超链接, 则定位到链接的目标网页, 获得其文档, 跳至1) 。4) 判断当前标记是否为H e_tag, 如果是H e_tag则终止算法, 反之跳至5) 。5) 判断是否为s_tag, 且根节点是否为空;若为s_tag且根结点为空, 跳至6) ;若为s_tag且根结点不为空, 跳至7) ;若为e_tag, 跳至10) 。6) 令当前结点为根节点。跳至1) 。7) 判断当前标记是否为”img”, 若是”im g”, 跳至8) , 反之, 跳至9) 。8) 创建新节点, 并使其成为当前结点的右兄弟结点, 标记当前结点为匹配结点。跳至1) 。9) 根据获取标记创建新结点, 并使其代替当前节点, 获取当前结点内容。判断当前标记是否与上一标记相同, 若相同则将新结点作为上一节点的右孩子, 若不同, 且当前结点不是匹配结点, 则作为左孩子。跳至1) 。10) 若是e_tag, 查找与其匹配的结点, 若可找到匹配结点, 跳至11) , 找不到则跳至12) 。11) 创建新结点, 使之成为所找的与e_tag匹配结点的子结点, 标记当前结点为匹配结点。12) 回溯到当前结点的第一个未匹配前辈结点, 如果是与e_tag匹配的结点, 则使其父结点为当前结点。
2.2 基于DTA的信息抽取
本文中的信息抽取过程中作以下约定:
1) 结点中储存的字符串将被作为一个整体。当某一结点被抽取时, 其中所存储的字符串也将被整体抽取出来。2) 一个树自动机仅能抽取一种内容的信息, 例如:通过学习生成的抽取“产品价格”树自动机, 只能用来抽取网页中的“产品价格”。3) 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将要抽取的实例以x表示, 若在该网页中存在与其相同的内容, 那么我们将针对这些内容分别进行学习。
2.2.1 学习过程
1) 将我们要抽取内容所在结点以x表示, 将所抽取内容的结构文本所在结点以SC表示, 将其余的结点以C表示。2) 将网页结构转换为二叉树的形式。3) 对样本树执行树自动机推理算法, 生成树自动机。
2.2.2 抽取过程
1) 区分出每个结点的结构文本, 并将每个结点以C表示。2) 将网页结构转换为二叉树的形式。3) 对所有结点重复以下步骤:将结点表示为x;运行树自动机;若树为自动机所接受, 则抽取出结点中的内容。
2.2.3 树自动机推理算法
目前常见的树自动机推理算法为k-testable算法, 然而k-testable算法需要提供大量的结构文本来用以构造树自动机, 因而在本文中, 采用了一种k-testable算法的改进算法g-testable算法来完成的树自动机的推理过程。
在以下的公式中, 定义树的高度h (t) 为从根结点在最长路径上的结点数量, 令t=v (t1, , tm) 。定义树t的k-root子树rk (t) 是由t的根为根结点并且剪掉所有高度大于k的分枝而得到的子树, 该子树的最大高度为k。定义树的k-forks子树集fk (t) 是一些高度为k的树的集合, 这些树包括t的所有结点产生的高度不小于k的子树, 并且这些子树都剪掉了高度大于k的分支。定义树的k-subtrees子树集sk (t) 由t的底部的子树 (由叶子结点开始往上) 构成, 并且子树的高度小于等于k。
3 结论
基于DTA的信息抽取技术同以往的基于网页结构的信息抽取技术相比, 其规则构造方法简单, 且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网页的结构信息, 。经实验证明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可行的。但其抽取规则的主动学习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效东, 顾毓清.基于DOM的Web信息提取[J].计算机学报,
[2]王磊, 蒋建中, 郭军利.基于扩展DOM树Web页面信息抽取[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7, 24 (6)
[3]陈琼, 苏文建.基于网页结构树的W eb信息抽签方法[J].计算机工程, 2005, 31 (20)
[4]Kosala R.Information extraction by tree automata inference[D].Belgium:Katholieke Un iversity, 2003.
机器设备折旧要素确定的技术分析 第8篇
关键词:机器设备,折旧,会计核算
引言
随着电气、电子和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设备成为现代化企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核算与评估的主要对象。会计实务中机器设备是机电设备以及根据声、光、电、电子等技术制造的电子设备、电器设备、仪器仪表等广义的设备概念。设备使用状态与核算目的不同,采用的会计方法不同,选用的数据、参数都会有所不同。通常需要逐台进行核查收集大量的资料、数据,运用适当的方法,依次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有效的结论。从核算效率和相对合理角度明确最适宜发挥作用的范围,按照各种核算方法的特点选择最适当的核算方法,实现设备价值的最真实反映,将有利于提高核算的质量和效率。
1 机器设备会计折旧实务分析
在会计学中,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将固定资产原值扣除预计残值后的余额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和补偿,是企业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经营成果的前提条件,是保证固定资产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措施。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在我国会计核算中,通常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几种。直线法是各会计期间平均分摊折旧额的一种方法。依据公式(1),(2)确定的折旧额和折旧率按各项固定资产单独计算或把性能、结构、使用年限相近的固定资产进行归类计算。工作量法是按公式(3)确定固定资产各期负担的工作量分摊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按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和双倍直线法折旧率计算折旧额。年数总和法按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数与其使用年限内年数总和的比率确定折旧率计算折旧额。
作为现代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机器设备的种类繁多,也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科学、准确、合理地确定各类机器设备的折旧处理要素是会计学科本身的本质要求。为了正确地把固定资产折旧逐渐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必须充分考虑固定资产原价、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三要素,合理确定会计期间应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
2 机器设备折旧要素的确定
如上所述,机器设备折旧的确定主要是选择合理的经济技术参数确定折旧年限和残值。在会计实务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适当的方法给出有效的折旧核算要素。机器设备技术状况、使用情况、设备质量以及磨损程度是要素确定的基本内容。
2.1 折旧年限的确定
折旧年限主要涉及设备使用寿命、已使用年限及设备剩余寿命,实务中主要集中在对设备使用寿命设备剩余寿命的确定上。随着技术的更新周期变短和机器设备运行控制优化技术的进步,确定折旧年限在以经济首选的同时,应注重从设备的物理、技术及经济角度综合考虑。设备物理性能指标反映了设备的技术和运行经济性能,也是科学确定折旧年限的前提。从设备现实的工作状态确定设备寿命涉及较强的专业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以典型机电设备和系统为例,评价设备运行指标分为单项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是保证设备及系统实际性能和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设备先进行性能和水平的标志。
变压器作为电力控制系统的主要设备,其使用寿命是变压器在额定电压和额定负载下能长期正常运行的时间。变压器绝缘等级是在温度超过确定值时绝缘材料将逐渐失去原有的机械性能和绝缘性能造成设备损坏,所以温度是影响变压器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变压器的寿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绝缘材料的寿命。绝缘老化速度主要取决绝缘所处的温度、绝缘材料的含潮率以及变压器油内所溶解的氧气。根据实践,温度与寿命的关系遵循绕组温度每升高8℃,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就缩短二分之一。温度对设备性能影响可通过摇表测量设备绝缘电阻进行量化评价。作为主要性能指标,通过空载试验确定变压器的空载电流及空载损耗,通过短路试验确定短路损耗,通过电压调整率评价变压器运行状态等均是合理评价变压器设备现实运行状态和合理确定变压器经济性和技术性,进而确定设备预期运行寿命的技术依据。
在现代机器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中,测试控制系统的成本已达到设备总成本的五到七成,确定设备成本不可避免地要用到系统的综合评价。对系统的线性度、迟滞、精确度、稳定性及快速性的量化测定和评价,对确定设备的物理性能和技术状态有重要的意义。
2.2 预计净残值的分析
设备净残值是设备报废是可收回的残余价值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后的余额。在现代会计制度中,除考虑企业折旧费用承担水平外,要针对节能环保理念加强设备技术改造和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处理费用扣除考量。
3 结语
针对现代企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核算与评估主要对象的机器设备,依据设备现时状态确定设备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等要素合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经营成果的前提条件,是保证固定资产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财务会计学[F].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18-123
[2]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资产评估学[F].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79-110
[3]周定颐主编.电机及电力拖动[T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34-236
压合包边技术参数的确定 第9篇
包边类型
将汽车覆盖件外板沿冲压单件的翻边棱线包在内板上, 使之成为一个总成的过程, 称为包边。包边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压合模包边包边质量稳定, 互换性好, 适用于大批量、小节拍、多车型生产, 成本相对比较低, 柔性化好, 整体占地面积大 (见图1a) 。
(2) 机器人滚边包边总成件易产生变形, 投入成本较低, 适用于不同材料、小批量、不同几何形状零件的柔性生产 (见图1b) 。
(3) 专机包边包边质量较好, 生产效率较高, 投资成本大, 只能一对一生产, 柔性化差, 整体占地面积大 (见图1c) 。
包边工艺的特点是, 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将会100%体现, 所以包边工艺的稳定性很重要, 压合模包边相对于机器人滚边、专机包边, 产品质量较稳定, 得到广泛应用。
压合模原理与结构
1.压合模工作原理
第一步, 用压合模标准件或非标驱动机构带动预弯刀压外板, 工件边缘成45°后推出实现预弯边;第二步, 上模的扣合刀块下行将边缘45°制成平角后回面过程。
2.压合模结构
(1) 模架支承部件上模本体:材质F C250 (HT250) , 为珠光体类型的灰铸铁, 其强度、耐磨性、耐热性、耐蚀能力均较好, 减振性良好, 铸造性能较优, 需进行人工时效处理。下模本体:材质FC300 (HT300) , 为珠光体类型的灰铸铁, 强度高, 耐磨性好, 但白口倾向大, 承受力较大, 铸造性能差, 需进行人工时效处理。
(2) 工作型面部件预弯刀及扣合刀:材料SX105V、HMD5、G05 (合金工具钢中火焰淬火钢) , 日本钢材牌号, 国内通常使用空冷钢 (7CRSi Mn Mo V) , 工作表面淬火硬度分别为>58HRC和>55HRC, 其型面精度是压合质量的重要保证。基准型面:材料Mo CR铸铁, 工作表面淬火硬度>55HRC, 与扣合刀的间隙大小、型面磨损等直接影响制件外观质量。
(3) 驱动机构部件单臂翻边机构 (见图2a) , 承受的负荷较小, 机构硬度低, 底座易断裂;平行翻边机构 (见图2b) , 焊接合件, 机构强度较好, 整体尺寸大;角部卷边机构 (见图2c) , 结构简单, 整体尺寸小, 适合局部翻边;驱动器 (见图2d) , 结构简单, 但强度较差, 拼焊部位易开焊。
(4) 压料器由压料板本体、压料卡爪、内板定位销、压料导向部件、其他辅助元件组成。
(5) 导向元件由导柱、导套、导板组成。
(6) 其他辅助元件有提升器、材料定位支架、行程限制器、缓冲器合件、滑轮托架和侧导板等。
压合模的技术参数与经验值
在实际应用中, 压合模主要部件的技术参数是保证压合质量的基础, 主要部件为基准型面、预弯刀和扣合刀。
1.基准型面
基准型面要求符合设计标准及工艺要求, 表面不允许出现磨损、坑等缺陷。
2.预弯刀
预弯刀是实现产品包边最重要的硬件, 表面不允许出现磨损。压合包边出现的质量问题, 70%都是从预弯刀上改进, 预弯刀角度、间隙和预弯方向是包边过程的重要参数。
例如某车型左前门总成, 预弯刀磨损成一条沟槽, 造成压合后棱线外凸, 我们对预弯刀补焊及打磨, 修复工作面磨损, 从图上能明显看到缺陷得到解决 (见图3) 。
(1) 预弯刀角度预弯刀工作面与外板翻边接触点角度要接近于135°:角度过大会导致总成件包边不实, 制件双棱线和压合处产生异响, 加快上模扣合刀及型面磨损, 降低模具寿命, 增加维修成本;角度过小会产生压合失效, 导致压合总成件变形、包边不实、型面双棱线、制件棱线高的问题, 加快预弯刀及基准型面磨损。
(2) 预弯刀间隙预弯刀工作完成时, 与基准型面所形成的间隙应控制在0.5~1mm, 间隙过小会导致压合边压痕、包边棱线不顺带来的装车间隙偏大或不均匀、挤压变形;间隙过大会产生包边不顺或包边不实。
例如某车型的右前门总成, 由于驱动器开裂, 导致预弯刀角度115°、间隙为2.5mm, 致使预弯不到位, 扣合刀压实, 产生棱线鼓包。 (见图4)
(3) 预弯方向预弯刀方向要与外板翻边的走向一致, 所形成角度R越小越好:角度R过大, 将直接导致包边总成件包边不顺、包边不实、制件变形及局部的装车间隙不均。
3.扣合刀
扣合刀角度和间隙是实现压合包边的重要参数。
(1) 扣合刀角度扣合刀角度要求与基准型面平行 (特殊情况除外) , 所形成角度越大, 包边总成件会产生包边不实、型面双棱线、变形及包边过程异响。
(2) 扣合刀间隙扣合刀间隙为两倍外板的料厚与内板料厚之和 (2a+h) , 要求控制均匀, 偏动量应控制在0.2mm以内 (包括扣合刀的接口处面差) , 扣合刀与基准型面的间隙。
产品结构与数据
包边的对象有制件内板和制件外板, 内板与外板的结构与参数直接影响包边质量。
1.内板参数
内板参数包括内板定位孔尺寸、法兰面宽度、法兰面角度及平整性和整形 (或拉延) 程度。
(1) 内板定位孔尺寸内板定位孔公差应在0.1mm以内, 不允许有毛刺, 孔位 (孔径) 偏差大小直接影响到车身间隙的一致性。
(2) 法兰面宽度、角度及平整性法兰面宽度:内板法兰面宽度应在12~18mm, 包边后外板牙边到内板R角的距离应不小于5mm的安全距离 (见图5a) 。宽度过大, 包边总成件的刚性及车身平度的一致性难以保证, 容易产生磕碰变形;宽度过小, 包边易产生变形、压痕、包、平度偏低 (外板的法兰面宽度超过出内板的法兰面) 、PVC胶涂抹不匀。法兰面角度:内板法兰面角度应与外板型面保持贴合, 与模具基准型面存在平行关系, R角部位 (见图5b) 不可高出法兰面, 否则会产生变形、平度一致性差、边缘压合包 (加速基准型面磨损) 、包边压痕。法兰面平整性:内板单件的法兰面要求平整, 无起皱、毛刺、变形, 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包边总成件的外观质量。
例如某车型的左后门总成, 内板法兰面R角部位的高出法兰面, 造成压合后外表面变形, 对此我们对冲压模具进行了整改, 消除了表面变形。
(3) 内板拉延 (或整形) 程度内板拉延 (或整形) 程度, 直接影响着内板及压合件的质量, 在压合受力过程中易产生变形, 产品的匹配一致性难以保证。
2.外板参数
外板参数包括外板翻边最大夹角、滚线补偿值、翻边内圆角半径及翻边高度。
(1) 外板翻边最大夹角θ外板翻边夹角是决定能否压合的关键要素。压合前对外板单件夹角的通常要求:压合前最大夹角θ105° (含回弹3°) 。经过多车型的验证, 在满足上述压前角的情况下, 压合较稳定。但该角度不是绝对的, 有些产品冲压工艺限制或要保证内板能够放入外板, 局部会出现超差, 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夹角θ过大, 包边过程受力大, 包边总成件易出现变形、包边不实、压痕 (坑) 及双棱线。
(2) 翻边内圆角半径R翻边内圆角半径R值越小, 越有利于折边, 且滚线值越小。一般R取0.2mm。半径R过大, 包边总成件易出现包边不实、变形、制件R角塌陷, 且车身匹配差, 一致性无法保证。
(3) 翻边高度L翻边高度L一般为8mm, 水滴包边一般控制在10~12mm, 与内板交叠部分的宽度不少于3mm (多余7mm存在波浪变形的风险) 。
(4) 滚线补偿值S滚线补偿值是保证压合总成轮廓精度的关键要素。压合过程中, 翻边棱线会发生滚动, 因此在外板单品翻边棱线设计中, 应将预测的滚动值考虑进去, 这样才能保证压合后的总成轮廓精度, 压合滚线值主要取决于预弯方式。
3.包边液压机的技术参数
(1) 液压机上下工作台的平行度, 要符合设计要求, 工作台面的水平度0.20mm/1000mm, 是影响模具使用寿命的硬件之一。
(2) 液压机最大压力, 要符合压合模设计时的压力要求, 一般的压力为6.5MPa (依据液压机设定方式) 以上, 压力过小, 包边总成件出现包边不实, 甚至于无法压合。
(3) 工作时滑块速度, 一般在10~15mm/s, 速度过快, 压机的冲击力大, 包边总成件产生压痕或变形, 压合模的寿命降低。
结语
压合包边是一项特殊的工艺, 在汽车生产中普遍使用, 需要长期的研究和不断的质量改进, 这样才能提高车身外观的精细化。本文通过量产车型的质量改进、新品调试与分析, 总结出来经验值希望对汽车包边技术的提高有所帮助。
安全完整性等级确定技术比较 第10篇
关键词:安全仪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确定方法,优势与不足
石油化工等流程工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后果往往较为严重,因而人们从装置设备的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其安全性。安全联锁装置及紧急停车系统等安全仪表系统(Safety Instrumented Systems,SIS)是避免灾难性后果发生的必不可少的保护措施;然而,SIS本身的安全功能存在风险。因此,安全完整性等级(Safety Integrity Level,SIL)确定技术对于确定SIS的风险水平及降低设备存在的安全风险水平等问题有重要意义。在此,介绍几种确定SIL等级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并比较其优势与不足。
1 SIL
1.1 安全完整性
功能安全标准中安全完整性的定义为: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的所有规定的条件下,安全相关系统成功地完成所需安全功能的概率[1]。安全完整性由两部分组成:随机安全完整性危险失效模式下的随机硬件失效与之密切相关,随机硬件失效指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某个时间一个或多个元件随机出现故障,与安全相关的硬件安全完整性的要求,就合理量化、可以预计的,但还需要使用标准的法律概率组合子系统之间的分配,通过对系统的失效模式和影响进行分析,可以评估硬件的安全完整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冗余结构提高硬件的安全完整性;系统安全完整性与系统设计错误或缺陷、不当的安装、调试或者操作导致的系统失效有关,因此系统安全完整性的失效率不容易准确评估。
1.2安全完整性等级
SIL是衡量安全完整性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估安全系统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能够执行其规定的安全功能的概率。确定SIL就是通过规定SIS需要的最低反应失效的可能性,使设备能够在需要时成功执行设计所要求的安全功能。
SIL是对SIS实现风险降低的能力的一种衡量[2],它用一种离散性参数,设有SIL1~4级,SIL1最低,SIL4最高。SIL级别越高出错概率越低,系统结构越复杂,对系统的要求也越高。
根据IEC61508标准,SIL被划分为低要求和高要求两种模式。SIL低要求模式要求SIS的操作频率小于每年一次,同时小于检测频率的两倍;反之,如果要求SIS的操作频率大于每年一次或者大于检测频率的两倍,则使用高要求操作模式。低要求模式和高要求模式的SIL的分类标准见表1。一般流程工业包括石化行业都参考的是低要求操作模式下的SIL;而高要求操作模式的应用不太普遍。
1.3 风险降低与SIL的关系
风险和安全完整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危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险事件造成的后果构成了风险,风险来源于发生危险时的要求时失效,事故发生率=危险事件发生概率SIS要求时失效概率。由此可见,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必然大于事故发生的概率,则整个系统的风险概率降低程度取决于SIS要求时的失效概率。根据IEC61508,要求时失效概率又与SIL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整个系统风险概率的降低可以由安全仪表的SIL体现,那么管理安全完整性就可以达到控制风险水平的目的。
必要的风险降低和SIL的关系(图1)体现了安全完整性的确定方法,首先从社会心理和道德、法律及经济等方面进行考虑,确定可容忍风险;进而确定买足可容忍风险的必要的风险降低;最后将必要的风险降低分配给不同的安全保护系统,包括SIS、物理保护系统及其他外部安全相关设施等。分配完SIS的风险降低后,其失效概率则可以确定了,再从表1中得到对应的SIL。IEC标准中只对选择SIS必须达到的SIL做出要求,但并没有对SIL确定方法进行规定或限制。那么,SIL确定技术的选择对得出的SIS的SIL是否恰当尤为重要。
2 SIL确定技术
SIS的设计是否合理,依据SIL的确定是否合适,因此在SIS设计之前先要确定其SIL。IEC61508要求的SIS设计之前选择安全仪表功能必须达到的SIL,但是并没有对选择方法做出规定限制。通过SIL确定技术可以得到系统需要的SIL。如果选择的SIL确定技术使SIS的SIL过高会造成建设成本的增加;过低又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因此,选择合适的SIL确定技术尤为重要。目前SIL的确定技术主要有风险矩阵、校正的风险图、保护层分析和基于频率和后果的定量法。
2.1 风险矩阵
风险矩阵是定性的方法,风险的后果和可能性分类都是主观定性的划分,可以分成3个级别或5个级别,都不影响该方法的使用。如,后果可简单分为较轻、严重和特别严重,可能性分为低、中和高。33风险矩阵如图2所示,后果和可能性分别构成矩阵其中的一个二维坐标,SIL水平则由矩阵中的元素表示。该方法是完全定性的方法,在SIL确定过程中往往凭借评价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在使用风险矩阵时,后果和可能性的划分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从功能安全管理的角度来看,风险矩阵方法过于简单:风险矩阵的构建由人主观完成,因人而异;精确度较低,只能给出风险降低的大致范围;不能体现可容忍风险水平,针对不同场景的辨识度不高,难以推广至其他情况。
2.2 校正的风险图
校正的风险图法是半定性方法,同样是基于分类的[3]。与风险矩阵只简单考虑风险的后果和可能性不同,风险图分析考虑了4个参数:后果、处于危险区域的时间、避开危险的概率和事件发生频率,根据不同情景对每一个参数会有一个相应的分类,来确定安全完整性水平。典型风险图的风险参数见表2,典型校正的风险图如图3所示。
校正的风险图法的优势在于分析快速、简单并且不用计算,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因此不用对参与人员进行培训或者只需少量的培训。同时,该方法只是半定性的方法,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标准化;很难用SIF来考虑机械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要求降低的频率要与上游安全防护措施的PFD相乘,容易重复考虑相同的保护层;该方法不够精确(太少的频率和后果)。
2.3 保护层分析
保护层分析法(Layers of Protection Analysis,LOPA)是一种半定量的评价方法,其基本特点是基于事故场景进行风险研究[4]。该方法可以确定是否需要SIF以及需要时每个SIF所需的SIL。该方法需要用到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收集和导出的数据,量化原因和后果的等级计算潜在事故风险,确定风险降低的总量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降低所分析的风险。典型的保护层分析方法如图4所示。
保护层分析通常使用初始事件概率、后果严重程度、安全保护措施及其失效概率来表征场景的风险。通过将结果风险频率和风险可接受频率相比较,最终选择一个合适的SIL。保护层分析可以紧接着危险与可操作分析之后进行,选择事故场景、识别场景初始事件并确定其频率,再找出各个独立保护层要求时的失效概率,最后计算后果、初始事件和独立保护层相关数据,评估场景风险,确定减轻事件的剩余风险水平。
LOPA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了其优势,首先与定量风险分析相比,LOPA花费的时间较少;LOPA给定了场景频率和后果的具体数值,因此比单纯的定性方法更加可靠;LOPA可以提高风险识别的效率,更精确地确定场景中的原因和后果;LOPA还能识别出不能达到可容忍风险水平的操作和程序,帮助企业确定操作、维护和相关培训的重点。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基于相同的可容忍风险水平以及使用相同的LOPA评价方法的两个风险场景才能进行比较,否则该方法是无效的。LOPA是一种简化的方法,因此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场景。
2.4 基于频率和后果的定量法
基于频率和后果的定量法能够定量地确定SIS需要达到的SIL目标[5],通过对系统的危险和风险分析分析可以得到:风险的后果C;引起风险的危险事件Ei(i=1,2,,n)的发生频率fEi;Ei的独立保护层IPLij(j=1,2,,mi)的平均要求时失效概率PFDij。用函数T来表示风险后果C与风险允许频率ftol的关系,即:
ftol=T(C) (1)
基本控制过程在设置SIS之前的危险发生频率fimit为:
SIS分配到的风险降低RRFp为:
综合式(1)~(3)可得:
通过对受保护过程原始风险进行量化的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和保护层分析,即可得到上述参数。SIL和风险降低因子RRF的关系可以查看表1,这样就可以得到安全仪表功能的SIL。
这种定量的方法具有:直接表达允许风险,不同场合只需改变输入和T(C),可移植性好;除了SIL之外,还给出了风险降低值,信息量增大;直观易懂,体现了SIL分配的基本原理,便于建立文档进行管理。
3 结束语
笔者介绍的4种方法都可以确定SIS的SIL,但在分析的目标、结果和详细程度上有所不同。风险矩阵和校正风险图属于定性方法,简单、省时、所需资源少,但是过于凭借人的主观经验和评价,结果不易统一,导致定性方法在复杂过程中使用困难;保护层分析可以说是频率和后果定量方法参数的来源,二者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较定性的方法而言,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SIL,具有可移植性,能够应用于不同场景的不同安全系统;可以建立安全完整性文档,有利于管理系统整个安全生命周期。其不足之处在于:所要求的数据资源量大,但国内在这方面缺少可靠的数据库,整个评价过程较复杂、耗时较多。实际上,定量的评估方法计算量非常大,而且还受收集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影响,使其应用受限。校正的风险图法作为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受收集资料的限制比较小,可以快速确定SIL等级,因而此方法是较为通用的SIL评估方法。在工程实践中,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安全功能的SIL,半定量的保护层分析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应红,王群英,付晓恒.SIL确认在天然气脱水撬安全仪表设计中的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2,39(1):23~25.
[2]郭海涛,阳宪惠.一种安全仪表系统SIL分配的定量方法[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6,33(6):65~67.
[3]GB20438-2006,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S].北京: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6.
[4]史学玲.功能安全标准的历史过程与发展趋势[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06,(2):6~8.
技术不确定性 第11篇
关键词: 佩剑;模式;进攻; 速度;同步;速度梯度
Study on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isively Offense for Elite International Female Saber Fencers
LI Xiao-pu
(P.E. Dep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y high-speed camera on the spot, video data was obtained of which the firs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of elite female saber fencer who were playing in the final and the half final on the World Cup and World Championship. This paper was designed to study on technical character of the process of decisively offense basing on the resolved video data. It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horizontal velocity of center of gravity (cg.) to the velocity saber is about 50% for the fencers of speed style while it is more than 50% for the fencers of accelerative style in many feet attack.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of cg is smaller and bending extent of upper arm is larger for the fencers of speed style than accelerative style. Maximal horizontal velocity of hand holding saber depends on the power. It ensured win that the number of greater mean horizontal velocity is more than the rival’s, but not only the velocity. Horizontal saber velocity is smaller and the security is higher with synchronized way of hand leads cg than lags behind cg in decisively offense, although the majority uses frequently the way of hand leads cg. It is contradictious in the technique that not synchronizing decreases 5%-12% of the saber horizontal velocity, while synchronizing reduces maximal horizontal velocity of hand and cg. To search optimum nonsynchronous time is very likely to balance the both and to perfect individual synchronous technique.
Key words: Saber; mode; offense; velocity; synchronization; grads of velocity
技术不确定性 第12篇
日前, 《“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明确了包括石化、化工等在内的工业领域技术创新重点方向。根据规划, 到2015年,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要取得重大突破, 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部分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 石化重点开发渣油沸腾床加氢、悬浮床加氢、灵活焦化、重油催化裂化等技术, 符合国5标准的清洁燃料技术, 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乙烯装置的裂解、分离、深冷、精馏等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芳烃生产成套技术, 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高性能化技术, 特种合成纤维生产技术, 新型分子筛材料、催化剂载体和制备新技术等。
化工重点开发氯碱、纯碱及黄磷等基础化工节能技术, 环保型高档染料、有机颜料制备技术, 先进煤气化技术, 高性能聚酰胺、聚碳酸酯等高端化工新材料制备及改性技术, 大型粉煤气化技术, 煤制烯烃技术, 煤制乙二醇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