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规范设计(精选9篇)
给排水规范设计 第1篇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GB50016-2006(以下简称“建规”)第2.0.14条:“居住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该用房建筑面积不超过300m2,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 的楼板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窗洞口的隔墙与居住部分及其它用房完全分隔,其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与居住部分的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分别独立设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 GB 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第2.0.17条的概念类同。
商业服务网点的概念中应注意几个问题[3]:①商业服务网点是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商业服务用房;②单个商业服务网点内层数不超过二层,即地上一和二层可以是上述小型商业服务用房,但地上二层是上述小型商业服务用房,则地上一层必须是上述小型商业服务用房;③商业服务网点每间商业服务用房的总面积不超过300 m2;④应符合建筑防火的相关要求(耐火极限、分隔要求)。采用耐火极限大于1.50h的楼板和耐火极限大于2.00h、不开门窗洞口的隔墙与住宅和其它用房完全分隔。
住宅底部设置商业网点的层数为二层时,从使用和管理等角度出发,南方地区室内消火栓应布置在一层商业服务用房的外面,具有较大的合理性[3]。只要满足两股消火栓充实水柱到达商业服务网点二层任何部位的要求,商业服务网点的二层可考虑不设室内消火栓。
至于商业服务网点是否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根据当地消防部门规定和使用性质执行。
如《福建省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指导意见》[4] 第5.4条明确规定“高层住宅底部的商业服务网点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如《厦门市住宅设计防火暂行规定》[5]第8.2条:“高层住宅底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多层住宅底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宜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民用建筑灭火系统设计规程》[6]DGJ08-94-2007(以下简称“沪规”)第4.2.5条1款:“当其为高层建筑和高层底部的商业营业厅时,其建筑及裙房的所有部位;”第4.2.6条2款:“独立建造的建筑总体积大于5000m3的商业服务网点应设自动喷水局部应用系统或室内消防软管卷盘;” 第4.2.6条3款:“设置在7层及7层以上且在10层以下的住宅底部的商业服务网点应设自动喷水局部应用系统或室内消防软管卷盘;”
“高规”规范组意见(高规【2007】第42号):商业服务网点部分的疏散距离小于15m,可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综上所述,从“建规”和“高规”的要求来看,商业服务网点是有着严格定义的;在满足两股消火栓充实水柱到达商业服务网点任何部位的情况下,建议南方地区室内消火栓布置在一层商业服务网点的外面;商业服务网点是否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建规”和“高规”不明确,目前各地的要求也不一致,根据《福建省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指导意见》的要求高层住宅底部的商业服务网点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至于多层住宅底部商业服务网点是否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者多层住宅底部商业服务网点多大建筑面积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些地区根据“建规”第8.5.1条4款的规定“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1500m2 或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 的展览建筑、商店、;”的要求来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具体工程建议根据当地消防部门规定和使用性质要求等执行。
2 住宅公共部分设置喷淋系统问题
纯住宅的公共部分,高层综合楼和商住楼等其上部住宅公共部分设置喷淋系统的问题。纯住宅的公共部分,除了当地另有规定外,目前,以满足《住宅建筑规范》[7]GB 50368-2005(以下简称“住建规”)第9.6.2条(≥35层)或“高规”第7.6.1条(>100m)作为设置标准。高层综合楼和商住楼等其上部住宅公共部分,根据“高规”第7.6.1~7.6.3条应设置喷淋系统。新出台的《福建省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指导意见》对此类问题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住建规”第9.6.2条:“35层及35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高规”第7.6.1条:“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及其裙房,除游泳池、溜冰场、建筑面积小于5.00m2的卫生间、不设集中空调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的住宅的户内用房和不宜用水扑救的部位外,均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7.6.2条“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一类高层建筑及其裙房,除游泳池、溜冰场、建筑面积小于5.00m2的卫生间、普通住宅、设集中空调的住宅的户内用房和不宜用水扑救的部位外,均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7.6.3条:“二类高层公共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7.6.3.1)公共活动用房;(7.6.3.2)走道、办公室和旅馆的客房;。”
规范组意见[8]:纯住宅的公共部分,待“住建规“修改后,统一按超过100m设置喷淋系统;高层综合楼和商住楼等其上部住宅公共部分,按目前“高规”其上部住宅公共部分应设置自动喷淋系统。若不设置,应征得当地消防部门同意。
《福建省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指导意见》[7]第5.2条:“高层综合楼和商住楼,其上部住宅公共部分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当上部为单元式住宅时也可设置简易喷淋系统;超过100m的建筑应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的有关规定执行。”
综上所述,对纯住宅的公共部分喷淋系统设置要求,“住建规”要求大于等于35层住宅的公共部分应该设置喷淋系统,“高规”要求建筑高度大于100m住宅的公共部分应该设置喷淋系统,目前可按“建筑高度超过100m或大于等于35层”任一条件达到都要设置来要求;高层综合楼和商住楼等按“高规”和《福建省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指导意见》的要求其上部住宅公共部分应设置喷淋系统。
3 临时高压系统消防水箱设置高度问题
消防水箱设置高度问题“建规”、“高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9]GB 50084-2001(2005年版,以下简称“喷规”)等都做出相应的要求。
“建规”第8.4.4条1款 :“重力自流的消防水箱应设置在建筑的最高部位;”“建规”第8.4.4条条文说明“由于重力自流的水箱供水安全可靠,因此,消防水箱应尽量采用重力自流式,并设置在建筑物的顶部(最高部位),且要求能满足最不利点消火栓栓口静压的要求。”
“高规”第7.4.7.2条:“高位消防水箱的设置高度应保证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当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时,高层建筑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不应低于0.07MPa;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高层建筑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不应低于0.15MPa。当高位消防水箱不能满足上述静压要求时,应设增压设施。” 第7.4.8条:“设有高位消防水箱的消防给水系统,其增压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第7.4.8.1条)增压水泵的出水量,对消火栓给水系统不应大于5L/s;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应大于1L/s;(第7.4.8.2条)气压水罐的调节水容量宜为450L。” 第7.4.8条条文说明:“。设置增压设施的目的主要是在火灾初起时,消防水泵启动前,满足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水压要求。对增压水泵,其出水量应满足一个消火栓用水量或一个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的用水量。对气压给水设备的气压水罐其调节水容量为两支水枪和5个喷头30s的用水量,即2530+5130=450L”。
“喷规”第10.3.1条:“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设高位消防水箱,其储水量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消防水箱的供水,应满足系统最不利点处喷头的最低工作压力和喷水强度。” “喷规”第10.3.1条条文说明:“由于位差的限制,消防水箱向建筑物的顶层或距离较远部位供水时会出现水压不足现象,使在消防水箱供水期间,系统的喷水强度不足,因此将削弱系统的控灭火能力。为此,要求消防水箱满足供水不利楼层和部位喷头的最低工作压力和喷水强度。”
“沪规”第6.5.4条:“高位消防水箱宜设置在建筑的最高部位,且应保证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最不利点处喷头的最低静水压力和喷水强度;并应保证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能充满水,。”
综上所述,消防水箱设置高度,“建规”要求消火栓系统的消防水箱应设置在建筑的最高部位,对消防水箱设置高度没有具体要求,但应保证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能充满水;“高规”消火栓系统的消防水箱设置高度对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有着明确的要求,当消防水箱不能满足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要求时,应设增压设施,增压设施的增压水泵的出水量和气压水罐调节水容量应满足“高规”的要求,压力应保证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最低工作压力要求;“喷规”要求喷淋系统的消防水箱设置高度应满足系统最不利点处喷头的最低工作压力和喷水强度的要求,对于喷淋系统消防水箱设置高度不能满足系统要求的,目前,一般按“高规”第7.4.8条的要求设置增压设施。
4 流量和压力值确定问题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所需流量和压力应计算确定,并应满足规范规定值。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10]GB50015-2003(2009年版)第3.3.5条3款:“各分区最不利点的水压,应满足用水水压要求。”中各分区最不利点的水压应按具体工程计算确定,住宅通常以分区最高层入户管压力作为最不利点的水压,则应计算分区最高层入户管所需的最小压力值,对于不同住宅套型、不同单元入户管所需的最小压力不同[11]。
“建规” 第8.2.1条:“城市、居住区的室外消防用水量应按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用水量确定。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用水量不应小于表8.2.1 的规定。”第8.2.2条:“工厂、仓库、堆场、储罐(区)和民用建筑的室外消防用水量,应按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用水量确定。工厂、仓库、堆场、储罐(区)和民用建筑在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不应小于表8.2.2-1 的规定; 工厂、仓库和民用建筑一次灭火的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不应小于表8.2.2-2 的规定。”第8.4.1条2款:“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应根据水枪充实水柱长度和同时使用水枪数量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表8.4.1 的规定。”可见室内外消火栓用水量设计取值应按计算确定,并应大于等于规范规定值(可理解为规范规定值是最小值)。
“高规”第7.2.2条:“高层建筑室内、外消火栓给水系统的用水量,不应小于表7.2.2的规定。”
“喷规”第9.1.1~9.1.4条要求:喷头的流量、系统最不利点处喷头的工作压力、系统的设计流量等应计算确定,并要求平均喷水强度不应低于规范规定值。
综上所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生活、室内外消火栓和喷淋等给水系统的流量和压力应经计算确定,并应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生活给水系统应计算分区最不利点所需的最小压力值,最小压力值应大于等于规范规定值;室内外消火栓用水量应按计算确定,并应大于等于规范规定值;喷淋系统流量和最不利点处喷头的工作压力应计算确定,其平均喷水强度不应低于规范规定值。
5 结语
(1)商业服务网点是有严格界定的,商业服务网点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应按相关规范、当地消防部门规定和使用性质等执行;(2)纯住宅的公共部分喷淋系统设置,目前可按“建筑高度超过100m或大于等于35层”任一条件达到都要设置来要求;高层综合楼和商住楼等其上部住宅公共部分应设置喷淋系统;
(3)消防水箱设置高度,消火栓系统“建规”要求应设置在建筑的最高部位,但对设置高度没有具体要求;消火栓系统“高规”对消防水箱的设置高度有明确的压力要求;喷淋系统“喷规”要求应满足系统最不利点处喷头的最低工作压力和喷水强度的要求;
(4)生活、消火栓和喷淋等给水系统的流量和压力应经计算确定,并应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会同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程宏伟,刘德明.住宅建筑商业服务网点消火栓箱设置刍议[J].福建建设科技,2010(1):1~3.
[4]福建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公安消防总队.福建省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指导意见[M].福州:2011.
[5]厦门市公安消防支队,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设计处.厦门市住宅设计防火暂行规定[M].厦门:2003.
[6]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DGJ08-94-2007民用建筑灭火系统设计规程[S].上海:2007.
[7]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编写组.福建省施工图审查专家研讨会纪要(给排水专业)[C].福州:2010.
[9]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GB50084-2001(2005年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0]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GB50015-2003(2009年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幼儿园排水给水设备设计规范 第2篇
1、托儿所、幼儿园建筑应设置给水排水系统,且设备选型和系统配置应适合幼儿需要。用水量标准、系统选择和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和《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的规定。
2、托儿所、幼儿园建筑给水系统的引入管上应设置水表。水表宜设置在室内便于抄表位置;在夏热冬冷地区及严寒地区,当水表设置于室外时,应采取可靠的防冻胀破坏措施。
3、托儿所、幼儿园建筑给水系统的压力应满足给水用水点配水器具的最低工作压力要求。当压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系统增压给水设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设有二次供水设施时,供水设施不应对水质产生污染;
2)当设置水箱时,应设置消毒设备,并宜采用紫外线消毒方式;
3)加压水泵应选用低噪声节能型产品,加压泵组及泵房应采取减振防噪措施。
4、托儿所、幼儿园建筑给水系统入户管的给水压力不应大于0.35MPa;当水压大于0.35MPa时,应设置减压设施。
5、托儿所、幼儿园建筑宜设置集中热水供应系统,也可采用分散制备热水或预留安装热水供应设施的条件。当设置集中热水供应系统时,应采用混合水箱单管供应定温热水系统。
6、盥洗室、淋浴室、厕所、公共洗衣房应设置地漏,其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洗衣机排水应设置专用地漏或洗衣机排水存水弯。
7、便池宜设置感应冲洗装置。
8、托儿所、幼儿园建筑内单独设置的清扫间、消毒间应配备给水和排水设施。9托儿所、幼儿园建筑厨房的含油污水,应经除油装置处理后再排入户外污水管道。
10、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气体系统灭火设计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防火标准的规定。当设置消火栓灭火设施时,消防立管阀门布置应避免幼儿碰撞,并应将消火栓箱暗装设置。单独配置的灭火器箱应设置在不妨碍通行处。
11、托儿所、幼儿园建筑应设置饮用水开水炉,宜采用电开水炉。开水炉应设置在专用房间内,并应设置防止幼儿接触的保护措施。
给排水规范设计 第3篇
1 不同规范荷载分项系数的比较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中, 荷载分项系数的取值依据为《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及《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范》。
《构筑物规范》与《水池规程》中规定, 地下水或地表水作用属于可变荷载, 水池中水作用属于永久荷载。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时, 《荷载规范》中规定:对结构的不利作用,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取1.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应取1.4。《构筑物规范》与《水池规程》中规定:地下水或地表水作用、水池中水作用的荷载分项系数均为1.27。这就造成按照不同规范计算出的荷载值不同。根据《荷载规范》中规定:对于某些特殊情况, 可按建筑结构有关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这就说明, 进行给水排水工程水池设计时, 水作用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照《构筑物规范》和《水池规程》中的要求, 取为1.27。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为:作用分项系数的拟定, 主要根据实测统计数据的分析进行。而编制《构筑物规范》及《水池规程》时, 尚缺少详实的统计数据, 还需要工程校核法确定。故采用84版《构筑物规范》中规定的, 行之有效的荷载分项系数。
2 不同规范最大裂缝宽度的比较
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 给水工程水池的环境类别属于二a或者二b类, 相应的最大裂缝宽度为0.2 mm。按照《构筑物规范》中的规定, 给水工程水池的最大裂缝宽度为0.25 mm。由于水池设计主要由裂缝宽度来控制, 0.05 mm的裂缝宽度差异会造成混凝土、钢筋用量的巨大差别。由于《构筑物规范》中规定的最大裂缝宽度经长期的实际检验, 证明是合适的, 结构设计人员在进行给水工程水池设计时应采用《构筑物规范》中规定的裂缝最大宽度。
这两种规范中规定的裂缝最大宽度计算公式也是不一样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为:
《构筑物规范》《水池规范》中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αcr为构件受力特征系数;ф为裂缝间纵向受力钢筋不均匀系数;σs为钢筋应力;Es为钢筋弹性模量;c为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d为纵向钢筋直径;ρte为有效受拉面积钢筋配筋率;α1为受拉特征系数;v为钢筋表面特征系数。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这两种计算公式对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是存在差异的。对比式 (1) , 式 (2) , 并代入计算一般钢筋混凝土水池壁板、底板时的系数取值, 得:
将式 (3) 变形为:
进一步变形可得:
式 (4) 显然成立, 故wmax1>wmax2。
通过以上计算过程可以证明, 相同情况下, 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出的最大裂缝宽度大于按照《构筑物规范》与《水池规程》计算出的最大裂缝宽度。取c=30 mm, 整理出不同钢筋直径, 不同配筋率下wmax1与wmax2的比值 (见表1) 。
通过表1可以看出,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出的最大裂缝宽度与根据《构筑物规范》《水池规程》计算出的最大裂缝宽度的比值在1.117~1.253之间。相同配筋率的情况下, 钢筋直径越小, 比值越大。钢筋直径相同的情况下, 配筋率越大, 比值越大。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到, 在以最大裂缝宽度控制结构配筋率的情况下, 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出的配筋率要大于按照《构筑物规范》《水池规程》计算出的配筋率。在此通过一个实际算例来说明此问题。
设悬挑板板厚200 mm, 宽1 000 mm, 长3 000 mm。板上作用三角形荷载, 荷载最大25 k N/m2, 最大裂缝容许值0.25 mm, 混凝土标号C30, 钢筋标号HRB400, 计算时不考虑板重。根据计算, 最大裂缝宽度出现在板支座处, 最大裂缝宽度处弯矩为38.1 k N·m。
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最大裂缝宽度, 支座处受拉纵筋配为12@140, 配筋率为0.40%。
按照《构筑物规范》《水池规程》计算最大裂缝宽度, 支座处受拉纵筋为12@160, 配筋率为0.35%。
按照实际经验, 《构筑物规范》《水池规程》中给出的最大裂缝计算方法可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从节约投资的角度出发, 在进行给水排水工程水池结构设计时, 应按照《构筑物规范》进行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
3 不同规范抗渗等级的比较
《构筑物规范》与《水池规程》中规定, 混凝土的抗渗等级由最大作用水头与钢筋混凝土水池池壁厚度的比值确定。当最大作用水头与池壁厚度的比值小于10时, 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4;当最大作用水头与池壁厚度的比值在10~30之间时, 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6;当最大作用水头与池壁厚度的比值大于30时, 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8。另外, 《水池规程》中还规定, 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试验确定。根据《水池规程》, 给水排水工程水池的抗渗等级基本为S4和S6, 这就与《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中所做的规定产生了不同。《防腐蚀规范》中规定, 污水处理池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应低于S8。
造成《构筑物规范》《水池规程》与《防腐蚀规范》中对抗渗等级要求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工业污水中含有的离子较多, 腐蚀性比市政污水高。一般来说, 工业污水进入市政污水处理厂前, 都经过了处理, 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或《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这就使得市政污水的腐蚀性较工业污水的腐蚀性下降很多, 水池的抗渗要求没必要按照《防腐蚀规范》中规定的S8执行, 只需按照《构筑物规范》《水池规程》的要求, 根据最大作用水头与池壁厚度的比值确定水池的抗渗等级。值得注意的是, 水池抗渗等级还需现场试验来最终确定。
4 不同规范挠度限值的比较
给水排水工程中, 钢筋混凝土梁也是重要的结构构件之一。《构筑物规范》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挠度限值的取值也存在不同。
《构筑物规范》中规定, 电机层楼面的支承梁应按作用的长期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进行变形计算, 其允许挠度应小于l0/750, l0为梁的计算跨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 屋盖、楼盖梁的挠度限值最小为l0/400。
若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梁挠度限值控制电机层楼面支撑梁的挠度, 梁的挠度变形不影响梁的使用功能、外观及与其他构件的连接。但给水排水工程中的电机是长时间运转的, 电机基础的平整度会直接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行及能耗, 这就对电机层支撑梁的挠度限值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实践证明l0/750的挠度限值可以保证电机的正常运行并可以节约能耗。所以在进行电机层支撑梁的设计时, 应该按照《构筑物规范》计算挠度限值。
5 结语
通过对比不同规范对荷载分项系数、最大裂缝宽度、抗渗等级、挠度限值做的不同规定, 发现在进行给水排水构筑物结构设计时, 设计人员应该采用市政行业的设计规范、规程, 以避免造成设计失误或设计浪费。
参考文献
[1]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GB 50069—2002,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S].
[4]CECS 138∶2002, 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范[S].
[5]GB 50046—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6]SH 3076—2002, 石油化工建筑物设计规范[S].
给排水规范设计 第4篇
本规范主要规定了工程质量验收的划分,程序和组织应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执行;提出了使用功能的检验和检测内容;列出了各分项工程中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质量检验方法。
【关键字】
建筑给水排水,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总 则
1.0.1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统一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1.0.3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施工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于本规范的规定。
1.0.4 本规范应与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配套使用。
1.0.5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术 语
2.0.1 给水系统water supply system
通过管道及辅助设备,按照建筑物和用户的生产、生活和消防的需要,有组织的输送到用水地点的网络。
2.0.2 排水系统drainage system
通过管道及辅助设备,把屋面雨水及生活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污水、废水及时排放出去的网络。
2.0.3 热水供应系统hot water supply system
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对水温的某些特定要求而由管道及辅助设备组成的输送热水的网络。
2.0.4 卫生器具sanitay fixtures
用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卫生要求,收集和排放生活及生产中的污水、废水的设备。
2.0.5 给水配件water supply fittings
在给水和热水供应系统中,用以调节、分配水量和水压,关断和改变水流方向的各种管件、阀门和水嘴的统称。
2.0.6 建筑中的水系统intermediate water system lf building以建筑物的冷却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等为水源,经过物理、化学方法的工艺处理,用于厕所冲洗便器、绿化、洗车、道路浇洒、空调冷却及水景等的供水系统为建筑中水系统。
2.0.7 辅助设备auxiliaries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系统中,为满足用户的各种使用功能和提高运行质量而设置的种种设备。
2.0.8 试验压力test pressure
管道、容器或设备进行耐压强度和气密性试验规定所要达到的压力。2.0.9 额定工作压力rated wording pressure
指锅炉及压力容器出厂时所标定的最高允许工作压力。
2.0.10 管道配件pipe fittings
管道与管道或管道与设备连接用的各种零=棱的统称。
2.0.11 固定支架fixed trestle
限制管道在支撑点处发生径向和轴向位移的管道支架。
2.0.12 活动支架movable testle
允许管道在支撑点处发生轴向位移的管道支架。
2.0.13 整装运输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在制造厂内完成总装整台发运的锅炉,也称快装锅炉。
2.0.14 非承压锅炉boiler without bearing
以水为介质,锅炉本体有规定水位且运行中直接与大气相通,使用中始终与大气压强相等的固定式锅炉。
2.0.15 安全附件asfety accessory
保证锅炉及压力容器安全运行而必须设置的附属仪表、阀门及控制装置。
2.0.16 静置设备still epuipment
在系统运行时,自身不做任何运动的设备,如水箱及各种罐类。2.0.17 分户热计量household-based heat metering
住宅的户(套)为单位,分别计量向户内供给的热量的计量方式。2.0.18 热量装置heat metering device
用以测量热媒和丝扣管件组成的专用接头而进行管道连接的一种连接形式。
2.0.19 卡套式连接comression joint
由带锁紧螺帽和丝扣管件组成的专用接头而进行管道连接的一种连接形式。
2.0.20 防火套管fire-resisting sleeves
由耐火材料和阻燃剂制成的,套在硬塑料排水管外壁可阻止火势沿管道贯穿部位蔓延的短管。
2.0.21 阻火圈firestops collar
农田排水中氮磷监测规范化技术 第5篇
1 水样的采集
1.1 采样点的设置
设置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3种监测断面。在农田排水系统的上游设置对照断面, 目的是为了了解流入农田前水体的水质状况;控制断面即污染监测断面, 可在农田的围、腰、竖沟设置;削减断面设置在农田排水下游1 500 m以外的河段上, 如果农田排水系统中设置了氮磷拦截工程, 削减断面可设置在氮磷拦截工程出水口。
采样点的位置要根据监测断面水面宽度和水深来定。一般而言, 对照断面和削减断面设置在河段上, 如果断面水宽小于50 m、水深≤5 m时, 只需要在断面中泓线上、水面下0.3~0.5 m处设1个采样点;如果断面水宽介于50~100 m之间时, 可将河面分成三等分, 在左右各设1条采样线;如果断面水宽介于100~1 000 m之间时, 除了左右2条采样线外, 再加1条中泓线。采样点的数目根据水深而定。如果水深5~10 m, 在水面下0.3~0.5 m处和水底上0.5 m处各设1个采样点;水深10~50 m时, 除了上述2个采样点以外, 在1/2水深处再设1个采样点。
对于控制断面而言, 一般农田的围、腰、竖沟宽度不超过50 m, 水深不超过5 m, 因此只需在断面中泓线上、水面下0.3~0.5 m处设1个采样点即可。
1.2 采样频率的确定
各个监测断面的采样全年不少于12次。对于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而言, 在每次施肥后应增加采样次数。
1.3 采样容器选择与准备
氮水样用聚乙烯塑料容器采集, 磷水样用硬质玻璃瓶采集。先用自来水冲去灰尘等杂物, 用洗涤剂去除油污, 自来水冲洗后, 用10%盐酸或硝酸洗涮, 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到达采样现场后, 用待采水样洗涤3遍。采样时去除水面漂浮物, 然后将其沉至水面下0.3~0.5 m处采集。
1.4 采样量的确定
氮和磷的监测分别需要采水样各50 m L以上。
1.5 其他
采样同时准备现场空白样, 即用纯水按样品采集步骤装瓶, 与水样同样处理, 以评价采样过程中环境与操作条件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另外采集现场平行样, 用于反映采样与测定分析的精密度, 并取1组平行样, 在其中1份中加入一定量的被测标准物溶液, 制成加标样。采样后需填写采样记录。
2 样品的保存与运输
测定氮的水样采集后立即用浓硫酸调节p H值至1~2, 常温下可保存7 d, 如果在-20℃冷冻, 可保存1个月。测定磷的水样采集后用浓硫酸调节p H值≤1, 保存方法和时间与氮相同。
水样运输时用塞子塞紧采样容器, 可以用封口胶、石蜡封口, 装箱时用泡沫塑料或纸条做衬里或隔板, 防止碰撞损坏。配备隔热容器, 放入制冷剂, 再将样品放在其中。24 h内运输至实验室保存。
3 样品的预处理
氮的水样在分析前要调节p H值至5~9, 磷的水样p H值调节至中性。
4 样品的测定与分析
4.1 总氮
目前, 水质总氮的分析方法:一是《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分光光度法》 (HJ636-2012) , 该法将水中含氮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通过过硫酸钾消解, 转化为硝酸盐, 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当样品量为10 m L时, 该法检测浓度范围为0.20~7.00 mg/L, 检出限为0.05 mg/L。二是《水质总氮的测定-连续流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667-2013) , 该法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进行反应和检测, 检测的原理是将水中含氮化合物在碱性介质中, 107~110℃、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 用过硫酸盐氧化为硝酸盐, 经镉柱还原为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在酸性介质中与磺胺进行重氮化反应, 然后与盐酸萘乙二胺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于540 nm处测定吸光度, 方法的检出限为0.04 mg/L, 测定范围为0.16~10.00 mg/L。三是《水质总氮的测定-流动注射-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668-2013) , 该法采用流动注射分析仪完成反应和分析的流程, 原理是将水中的含氮化合物在碱性介质中, (95±2) ℃、紫外线照射下, 用过硫酸盐氧化为硝酸盐后, 经镉柱还原为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在酸性介质中, 与磺胺发生重氮化反应, 然后与盐酸萘乙二胺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于540 nm处测定吸光度。方法的检出限为0.03 mg/L, 测定范围为0.12~10.00 mg/L。3种方法相比, 后2种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较第1种方法高, 检测浓度范围较大, 检出限较低, 操作自动化程度高, 可重复性好, 需要连续流动分析仪或者流动注射分析仪完成。第1种方法对检测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4.2 总磷
与水质总氮的分析方法类似, 水质总磷的分析方法有3种:一是《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11893-89) , 在中性条件下用过硫酸钾 (或硝酸-高氯酸) 使试样消解, 将样品中所含的磷全部氧化为正磷酸盐, 在酸性介质中, 正磷酸盐与钼酸铵反应, 在锑盐存在下生成磷钼杂多酸后, 立即被抗坏血酸还原, 生成蓝色络合物,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当样品量为25 m L时, 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L, 检测上限为0.6 mg/L;二是《水质磷酸盐和总磷的测定-连续流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HJ670-2013) , 该法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完成反应和检测。其原理是水样中所含的磷被过硫酸钾经紫外消解和 (107±1) ℃酸性水解, 氧化成正磷酸盐, 正磷酸盐在酸性介质中, 自锑盐的存在下, 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磷钼杂多酸后, 立即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蓝色络合物,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 该法检出限为0.01 mg/L, 测定范围为0.04~5.00 mg/L;三是《水质磷酸盐和总磷的测定-流动注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HJ671-2013) , 该法利用流动注射分析仪完成整个分析流程;在该法中, 水中各种形体的磷在酸性条件下经125℃高温高压水解, 再与过硫酸钾溶液混合进行紫外消解, 氧化成正磷酸盐, 在锑盐的催化下正磷酸盐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磷钼酸杂多酸后, 立即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蓝色络合物,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 该法检出限为0.005 mg/L, 测定范围为0.020~1.000 mg/L。3种方法相比, 后2种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第1种方法高, 操作的自动化程度高, 数据重复性好, 需要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或流动注射分析仪完成, 第1种方法对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另外, 第1种方法测定上限最小, 第2种方法测定范围最宽。
5 结语
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影响的途径广泛[2,3]。除了农田排水系统外, 农业生产对流域的地下水和土壤都会产生污染。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而言, 确定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的浓度水平是基础。而监测规范的缺乏使得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成了疑问, 因此制定相关的监测规范是当务之急[4]。
参考文献
[1]邵婉晨, 徐加宽, 李光辉, 等.高产水稻田氮磷排放监测及特征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9, 21 (4) :59-62.
[2]艾黎, 张选庭, 杨光宇, 等.Meso-四- (对-磺基苯基) 卟啉光度法测定螺旋藻中的痕量锌[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1997, 4 (8) :49-41.
[3]段永惠, 张乃明, 张玉娟.施肥对农田氮磷污染物径流输出的影响研究[J].土壤, 2005 (1) :48-51.
给排水规范设计 第6篇
城市排水管网承担着一个城市污水收集和输送,防汛排涝的任务,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高质量、高效率运转的保证,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方面。近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成区域面积不断扩大,城市排水管网的长度也急剧增加。然而由于缺乏对排水管网资料科学、系统地管理,许多城市的管网资料残缺不全,错、漏现象严重,为排水管网的管理运行带来了很多隐患,也为城市改造、轨道交通建设等带来很多困扰。因此如何对排水管网资料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2 排水管网资料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网资料分散不系统、不完整
排水管网建(设)、管(理)、维(护)分离的性质,使得相关工程资料分散、缺乏系统管理,且易导致缺失。
管网资料的分散、不系统导致排水管网在水力分析、调度分析、布局优化分析和应急事故分析时缺乏科学依据,流域级别的综合模式无法实现;在应对防汛抢险等危机事件时调度手段无力,缺乏有效的管网状态评估和运行监测手段,不能及时掌握管网排水负荷和运行状况的变化[1];管网资料的不健全,加之近年对原有地下排水管线不断更新改造使旧排水管线与新建排水管线同时使用,使得管道的定期检查和养护,包括巡视检查和技术检查均需按最不利情况考虑,无形中增加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2.2 排水管网资料不准确、不全面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近年地下排水管线建设发展迅猛,管线长度逐年增加,加之对原有管线的持续改造,使得排水管线情况不断变化[2]。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排水工程竣工后未能做竣工测量,因而缺乏真实、全面、系统的地下排水管网数据,导致地下排水管线情况复杂,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
地下排水管线数据的不真实,甚至无据可查,使得很多建筑工程或管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占用排水管线位置或“意外”遭遇排水管线,造成窝工或延期。同时,致使路面重复开挖或长时间不能修复,“拉索”工程或“敞开”工程频发,甚至造成排水管线断裂、错位。由于排水管线出现问题后反映周期较长,待问题发现时,已经产生经济损失和事故影响,造成了排水管理的被动。
2.3 排水管网的管理与查询仍为手工操作阶段,效率低下
现在虽然少数几个大城市建立了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管网资料管理的数字化,但大多数城市仍然处于图纸及文本管理阶段,对于排水系统的运营管理及相关市政设施的建设而言,人工管理图纸和文本资料存在以下缺点。
1)将管网分割在几张图上,不便于纵观全局,也不便弄清管线的来龙去脉。
2)管线的属性信息只有一部分通过符号和标注反映在图纸上,其余大部分以文本资料(成果表和调查表)的形式保存,因而只看图纸并不能获得它的全部信息,若将图纸与文本资料对照起来看,既费时、费工,又使人感到难以掌握全局。
3)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若要提高查询速度,则必须要求管理人员熟悉资料的存放位置,而且随着资料的增多还需增加管理人员。即使这样,其查询速度也无法与计算机相比。
4)难以保存。由于经常翻看,图纸破损非常快,而且由于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造成图纸变形进而影响图纸的精度。这些都给后期图纸维护造成很大的压力。
5)基于现存的管网资料进行统计、综合分析、决策和预测时,更为困难,且不便于准确定量分析。由此可见,如果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城市排水管网资料,难以进行科学有效管理。且近年排水管网建设频繁,更加大了图纸管理的难度[3]。
3 排水管网资料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体会,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制定地方法规及行政管理措施,理顺行政管理体系,使相关职能部门和管线权属单位在地下排水管线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分工明确。
2)把地下排水管线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与行政审批的实施过程相结合,保证新建、改建、扩建的地下排水管线及时进行竣工测量,并据实编制竣工测量报告,在规定时间内报送相关单位或部门。
3)针对历史“欠账”问题,要加大排水管线普查力度,确保获得完整、准确的排水管线工程资料。同时,利用获得的资料数据建立排水管线信息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为排水管线信息动态管理打下基础。
4)建立并完善排水管网数字化管理与分析系统。
对庞大复杂的排水管网系统实施科学管理是当前排水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GIS)成为城市排水管网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帮助下,不仅可以方便地获取、存储、管理和显示各种排水管网信息,而且还可以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有效监测、分析、评价、模拟、预测等管理及研究工作,从而为城市排水管网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
(1)城市排水管网图文数据库的建立,可实现全市范围内管网图籍资料的计算机管理,便于资料的日常管理工作及管网的维护等。
(2)将城市排水管网系统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起排水管网系统动态分析平台。
(3)可优化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设计和规划等。
(4)建立的管网水力模型,可指导投资决策、事故分析和重大设计决策等。
(5)城市数字化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实现资源共享。
(6)可了解城市排水管网运行现状,使得调度人员、管理人员可以了解管网在不同时段下的运行情况,了解城市排水管网运行特性,可有效指导方案决策[3]。
城市排水数字化管理与分析系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该系统建成后,能使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水平、管网分析、规划设计、优化设计等方面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城市排水管网管理真正进入信息化的时代。
4 结语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排水管网工程资料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需要排水管网的管理者理顺相关单位职能,有计划的组织力量加强对排水管网的调查、普查,建立并完善排水管网数字化管理与分析系统,才能使排水管网资料的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为城市排水的良好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光.城市排水管网的现代化管理[J].给水排水工程,2010(1):81-83.
[2]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开拓未来[J].城镇供水,2009(6):1-8.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分析 第7篇
1 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
1.1 排水系统
建筑工程排水系统的设计问题主要是排水系统管道中的配件连接位置发生渗漏, 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另外, 建筑工程排水系统使用了质量不合格的管材, 导致排水管道发生渗水, 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也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由于建筑工程的排水管道都被隐藏在地下, 很难发现问题, 因此在设计建筑工程排水系统时, 就要做好节能减排设计, 优化建筑排水系统的运行。
1.2 给水系统
给水系统超压是我国建筑工程给水系统设计最常见的问题。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给水系统时, 节能环保意识单薄, 给水系统长时间超压运行, 导致给水管道经常出现渗漏问题。另外, 建筑工程中使用密封性和耐用性较差的卫生器具, 经常出现冒水、滴水、漏水等现象。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水资源浪费, 建筑给水系统可以采用自闭型的手拉延时淋浴器、脚踏淋浴器、光电淋浴器等[1]。
2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和防治二次供水污染措施
2.1 合理控制水压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建筑给排水设计要求的给水系统压力进行设计, 这个标准的水压就是给排水系统正常运行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如果超过这个压力值, 会导致给排水系统发生冲压出流。首先, 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准确测量给排水系统的供水压力, 优化给排水系统设计, 将给排水系统的供水压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严禁出现超压出流的问题。其次, 积极采取建筑给排水的减压措施, 严格限制水压。最后, 在给排水系统安装减压阀, 控制单位时间内给排水管道中的水流量[2]。
给排水系统管道发生渗漏是当前建筑给排水系统最常见的问题, 和施工工艺、工程设计和施工材料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也容易导致管道发生渗漏。因此建筑给排水设计, 要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 优化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 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原材料, 最大程度地控制和消除给排数系统管道渗漏问题。另外, 积极引进绿色环保型的给排水管材, 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2 选择合适的二次供水设备
当前我国建筑给排水系统中多采用气压灌供水和变频调速供水, 变频调速供水设备通过变频器来调节水泵的运行频率, 实现对水泵电机的无极调速和循环软启动。结合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求和运行特点, 选择合适的供水设备, 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的作用。另外, 在选择二次供水设备时, 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在水低谷时设备的运行情况。
2.3 充分利用新能源和热水供应
当前, 我国很多建筑工程的热水供应系统充分利用了太阳能资源, 真空管式和热管式的热水供应系统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能, 对系统进行加热, 这种热水供应系统不容易受到外界环节的影响, 并且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方便、自动化运行、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在设计建筑给排水系统时, 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当地的气候环境, 特别是在寒冷的地区, 要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 提高热水供应系统的抗冻性和抗冲击性。
另外, 在设计热水供应系统时, 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因素:其一, 在选择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热水管时, 要充分考虑到给排水系统的换热器会会降低热水的流动速度, 热水会损失大量的热量, 因此要选择理论值较大的给排水系统管道, 确保给排水系统的出水压力在合理范围之内, 降低热水在给排水系统阀门的损耗。其二, 确保建筑给排水系统中冷水和热水的压力一致, 做好冷水和热水的调节控制。其三, 如果建筑工程中的用水点比较分散并且距离供水设备较远, 可以利用局部加热法, 降低热水在长距离的给排水系统管道传输中的能量损耗。
2.4 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建筑物中的冷却水、雨水以及生活用水经过处理之后, 还可以作为建筑物的杂物水来使用, 因此在设计建筑给排水系统中, 要做好水资源的处理、存储以及收集工作, 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调查显示, 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可以节约商业区75%用水量, 节约居住区30%用水量, 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 提高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 加强水资源的处理。
2.5 防治二次供水污染
当前, 我国很多建筑工程为了保障整个建筑物的供水水压, 在给排水系统设计过程中, 加入二次供水设计, 在给排水系统中设置储水设备和供水设备, 但是这些设备就很容易污染水资源, 因此在设计建筑给排水系统时, 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减少给排水系统的储水环节。
(1) 管材:由于自来水质很容易腐蚀给排水系统的金属管道, 使得自来水中的氯离子、溶解性固体和矿物质元素越来越少, 细菌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在设计建筑给排水系统时, 要尽量选择乙烯交联聚管、聚丙烯纳米管、乙烯聚氯给水管、铝塑管、聚丙烯管等新型的合成管道材料, 严禁使用镀锌的钢管, 避免给排水管道对水资源的污染。
(2) 水箱:建筑工程的水箱都是用混凝土材料浇筑而成, 混凝土表面容易滋生青苔、微生物和细菌, 并且钢筋混凝土材料容易生锈, 严重污染水资源。在设计给排水系统时, 可以采用玻璃钢或者不锈钢材料的钢板水箱, 在水箱中设置一层内衬, 做好水箱的密封措施。另外, 单独设置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 及时更换水箱中的水质。
3 结束语
建筑给排水系统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的相关措施和政策, 践行节能减排的绿色环保理念, 积极运用节能型的新材料, 防治水资源污染, 优化节能减排设计, 保护自然环境, 提高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金超, 陈岩.试论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35) :116.
[2]肖雨露, 杨河.试论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8) :145.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分析 第8篇
1 建筑给排水设计环节的基本意义
1.1 建筑给排水对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建设保护同能源的节约使用具有密切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根本, 能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 只有促进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 才能够使得资源实现可持续使用, 使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水平快速稳定提升。而在我国发展建设的过程中, 每一项建筑设施、每一项建筑环节都离不开水资源的供应, 稍有不慎会发生大量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因此, 建筑给排水的设计不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 更是环境保护的根本需要。因此发展建筑给排水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建筑给排水对国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须能源,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各项建筑和工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因此, 水资源已造成严重短缺现象。我国北方的许多地区水资源已濒临枯竭, 必须通过南水北调措施维持水资源的供应。面对此种社会现象, 如果我们还不采取一系列节约水资源的措施, 合理使用水资源, 那么水资源的枯竭迫在眉睫。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向前, 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提升人们生活质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推进建筑给排水设计在我国建筑设施中具有重要意义。
1.3 建筑给排水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和谐社会的发展根本将我国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工作被提到发展日程上来。作为世界上生命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 环境保护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一旦环境遭到破坏, 人类的生存也成为无稽之谈。目前我国建筑设施工程中,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因此做好建筑给排水设计环节中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约用水
2.1 应用新型卫生配件和卫生器具
在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环节中, 新型卫生器具以及卫生配件的使用具有一定重要作用。传统的卫生器具, 例如便池冲水器等, 耗水量较大, 且给水配件的耐用性和密封性较差, 很容易出现“跑水、漏水、冒水”的现象, 造成一系列水资源浪费甚至安全事故。为此, 必须强调新型的卫生器具和卫生配件的使用。在进行建筑给排水设计环节中, 采用新型卫生器具和配件, 有效提升用水安全程度和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例如陶瓷芯水龙头, 相比于老式水龙头, 陶瓷芯水龙头的密封程度和耐用性明显提高, 且对于水资源节约问题来说, 新型水龙头至少能够节约20%的水资源;公共浴室采用光电淋浴器、单管恒温供水配合脚踩阀淋浴器、延时自闭淋浴器等, 相比于双管淋浴器可节约水资源20%~50%左右;一些具有智能人工性能的现代化自动节水系统, 当用水量达到规定量时, 自动化拉手将会自动启用关闭用水, 达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 该系统密实度较好且使用耐久性优良, 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 并不会像传统的器具出现漏水现象, 显著提升水资源节约使用的效率。
2.2 房屋水箱浮球阀的设计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科技不断发展, 屋顶水箱浮球阀设计理念不断进步, 已经从传统的配重逆开式发展到双筒式浮球阀和液压式浮球阀以及呼吸式浮球阀等。目前最先进的设计为导阀控制性浮球阀, 该设计兼具止回阀、浮球阀、泄压阀、减压阀等多种优良功能, 改善传统设计中水流过多溢出的问题以及使用不灵活的现象。先进的浮球阀设计能够大量节约水资源, 在使用过程中应同设计技术人员积极交流, 做到合理使用。
3 建筑给排水中的资源节约
3.1 二次供水系统的选择与应用
传统水箱水泵供水的水质污染比较严重, 因此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变频速供水和气压罐供水逐渐取代水箱水泵供水方式, 变频设备节水效能良好, 并且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建筑给排水中的主要应用趋势。通常情况下, 变频供水器根据用水峰低谷的用水量转换频率, 保证供水量充足的情况下实现节约用水, 另外, 变频供水设备还能够起到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作用。
3.2 太阳能集热水供应系统的选择与应用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太阳能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能源, 在热力系统的供应中得到广泛使用, 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有效实现节能减排。太阳能加热设备分为真空管和分热管式两种, 集热效能较好, 保温性能高, 操作简便, 受环境影响因素较小。但在选择集热器时, 需根据实际因素考虑集热器的抗冻性能、承受力和抗热冲击性能。
4 二次供水与生活用水的污染防治措施
4.1 水池或水箱中污染防治措施
水池水箱中水质由于本体、附体以及停留时间等易受到污染, 水池由于长期使用内部潮湿, 一些钢板修筑部位易受到腐蚀氧化, 一些混凝土修筑的部位表面粗糙, 易产生微生物、细菌以及青苔等。因此, 考虑到卫生因素, 在水池或水箱建设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内衬, 因地制宜合理建设, 防止水资源污染, 并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4.2 防治使用器材
生活用水中很多都存在腐蚀性, 因此一些金属制造的水管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腐蚀, 水中余氯下降, 一些金属元素、细菌以及溶解性固体的含量明显升高。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卫生标准积极推出使用的性能优良的新型防治使用器材, 使得生活用水的运输污染得到有效防治。
5 总结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建筑给排水系统也在随之优化, 由于建筑给排水自身水资源节约的空间就比较大, 因此在给排水设计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用水需求, 还应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 将节能减排有效融入进给排水设计环节中, 提升资源利用率, 减少资源浪费, 降低环境污染, 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因此必须重视给排水环境中的节能减排技术, 合理运用于生活中。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深入, 我国居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 对于建设给排水设计环节中的节能减排设计要求不断提高, 在要求建筑工程能够正常给排水的基础上, 节约更多的水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应用多种科技手段不断优化建筑给排水设计环节中的节能减排手段, 提升建筑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建筑给排水设计环节以及此环节中节能减排设计的重要意义, 并简要分析建筑给排水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节能减排设计以及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殷水森.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分析[J].建筑与规划设计, 2014, (07) :17
[2]王亚彬.浅谈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设计[J].理论探讨, 2014, 05 (02) :209~211
[3]黄金超;陈岩.试论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35) :116
论市政给排水设计的发展及设计思路 第9篇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设计,发展,思路,研究
城市给排水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居住环境。因此, 对于市政给排水的设计, 一定要站在节能角度上进行处理, 尤其是在新时期下, 要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市政在进行给排水设计时, 必须要在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角度进行设计与思考, 从而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宏观角度进行给排水规划
1. 1 防洪排涝的设计
城市防洪排涝的重要规划主要是能够进行外洪以及內洪规划。其中, 外洪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对于城市的来说, 其防洪规划主要是对雨水的排除以及积蓄规设计, 并且要不断的提升人们对于防洪知识的重视度, 从而来做好防洪规划工作, 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1]。城市排水主要是对回流面积上的暴雨进行排水处理。通过利用暴雨强度公式来计算暴雨量, 暴雨时间控制在5 - 10min。同时, 对于一些暴雨样本的选用, 主要是年超大值法[2]。然而, 在排洪考虑的回水面积时, 是利用相应的水文公式, 以及某重现期的暴雨量为基本的数据, 其中选用的样本依然是年最大值。排洪规划的重现期的必须要根据城市排洪流域面积的大小等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来进行科学规划。
1. 2 区域水资源平衡及供水
针对水资源时间以及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 对水资源的平衡以及对水资源进行相应的配置, 从而来为居民提供用水[3]。另外在进行城市给水规划设计时, 要能够对区域水资源提供一些平衡分析, 以此来促进城市给排水的建设发展。做好水资源平衡工作主要是做好水量的预测工作, 其中主要是考虑城市以及村镇生活用水、市政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农业灌溉用水等, 其中还要对一些流域江河中的生态流量进行考虑。对于区域供水未来主要的防战方式是: 改善城乡用水、提升居民用水质量、做好地下水开发的控制, 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提升管理能力。
1. 3 对于污水的处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污水的处理主要是进行集中处理, 这样对污水的处理效率很高, 并且其成本也比较低。但是, 其中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主要是在处理中耗能很大, 并且无法进行中水就近处理等, 因此开始利用BOT模式进行污水的处理, 这使污水适度分散处理有着很大的方便, 同时这也是区域污水处理发展的方向[4]。
2 中观层面分析给排水规划设计
2. 1 给排水规划设计
对于中观层面的给排水规划设计主要是体现在相应的城镇以及片区。随着我国变频供水设计的使用, 其供水设备主要是城市给水管网智能供水装置[5]。目前来看, 在中观层面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供水日变化系数逐渐增大, 尤其是对于高峰供水量来说在不断增大。针对这些情况, 必须要适当的增加水厂的供水规模, 并且在该背景下, 必须要降低城市供水系数的日变化的系数, 另外也要充分的考虑到供水的安全性。
2. 2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对于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来说, 必须要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相互结合, 尤其是对于一些平原以及盆地的城区, 以此来做好全面的考虑。另外, 在市区中一定要做好内河的排水设计。一般来说, 其道路排水重现期若是在P = 1 年时, 那么会经常出现两者洪峰相遇的情况, 相应的雨水管道的出口也会经常由于压力而出现出流的现象[6]。因此, 其雨水系统必须要进行压力流的校对, 同时也要保证相应竖向标高的协调性, 以此来避免出现雨水溢水的现象。
2. 3 污水的处理规划
现代城市市政对污水的处理计划有分流制和合流制, 城市的新城区主要采用分流制, 而旧城区主要采用合流制。但是, 分流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更好实现。倘若市政利用分流制的污水处理计划, 必须从化粪池的出口开始分流, 选用专业的施工团队进行施工, 以确保施工的质量。然而, 对于中小城市而言, 实施合流制的较好。城市雨水污染相对较为严重, 实施分流制会加大污染, 故而在中小城市中最好选用合流制。对于污水厂尾水的处理办法, 相关部门提出了加强水循环的方案, 以促进水资源的良性循环。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城市排水多数将污水向江中心排放, 导致水资源的再次污染, 使得生态环境矛盾突出。
3 微观层面分析给排水规划设计
对于城市市政的给排水规划, 必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相关人员运用新的方法和思想观念给予积极解决; 另一方面,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 以新观念、新理念开展具体的规划设计。首先, 市政在建设给排水系统时, 采取低消耗的施工工艺, 以符合我国发展国情。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有关部门针对现代城市的市政排水实际而进行新的科学尝试, 以提出新的节能产品, 使排水规划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次, 深入开展新管材, 以加强新材料的有效应用。钢质管材在城市的市政排水规划中应用较为广泛, 但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渐深入开展, 节能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推广一些较为节能的塑料管材, 且这些新型材料具备较多的优点, 如: 排水量更为顺畅, 管材的重量相对较轻, 施工十分方便。再次, 用新的思路进行管道设计。对于城市中较为缺水的地方和地下水深的区域, 将雨水自然渗透, 不仅可以减缓市政排水的负荷度, 而且可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 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修复。第四, 在生态性、经济性、可行性等条件的允许下, 为市政排水规划提出新亮点, 使排水规划设计更加人性化。例如建设海绵城市, 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 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 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 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 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4 对于给排水设计的思路
在道路雨水排水方面, 首先是要收集相关资料, 其中包含周边原有排水规划以及排水管道资料等; 然后, 根据场地标高确定整体排水方向、划分汇水面积; 最后, 根据汇水方案布置雨水收集设备, 如雨水口、排水沟, 布置雨水检查井及排水管道, 以此计算出各设备型号、标高等。在市政给水设计方面, 首先是收集相关资料, 包括设计区域人口数量、建筑种类等; 然后确定给水供水方案、给水主管走向, 确定各用水点位置; 最后根据用水量定额等参数计算出管道管径、埋深等。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人们越加的重视城市给排水的设计安装, 其设计的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在人们越加的重视环境保护的趋势下, 其绿色环保节能技术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 在城市的给排水设计中一定要运用环保节能新技术, 提升对污水的处理效率, 不断的完善市政给排水系统以及消防水等市政公共设施, 以此来不断的做好城市给排水的设计, 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德刚.浅议柳州市排水规划[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 (S1) :10-11.
[2]陈礼明.关于小城镇给水排水规划的几点认识[J].中国给水排水, 2012, 2 (02) :20-22.
[3]肖海斌, 宋绍红.武汉市排水规划初论[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0, 3 (01) :30-31.
[4]黄康.城市新区排水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1, 4 (01) :40-41.
[5]谢炜.谈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给排水规划[J].中国建设信息, 2012, 5 (11) :50-51.
[6]罗国强, 李新海.小城市排水规划问题探析──汉寿县城排水专业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 2012, 6 (03)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