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毕业论文(精选6篇)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 第1篇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
1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流程
我国传统的设计模式主要是由建筑、结构、水、暖、电气专业共同完成设计工作,其中建筑专业为主导,其他专业辅助完成。分成4个阶段:①前期策划阶段建立总的目标,对场地及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确定建筑意向;②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专业为主,其他专业按照本专业的总则进行辅助;③扩初设计阶段各专业根据所决定的建筑方案进行初步的专业设计,由建筑专业提出作业图,其他各专业反提资料;④施工图设计阶段主要是按照施工图纸的标准完善、细化初步设计图纸。
2当前绿色建筑设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绿色建筑的设计大多数是依据《绿标》设定建筑的绿色建筑认证目标后,由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制定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指导项目设计团队完成设计。在目前这种绿色建筑设计流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的自然融合。现对几类典型问题进行分析,以便设计人员和相关咨询人员对绿色建筑设计流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1绿色建筑设计指导滞后
一些建设者(甲方)对绿色建筑理念缺乏深入了解,等到了施工图阶段才会考虑聘请绿色建筑咨询工程师,制定绿色建筑技术方案,对设计方案的修改也只能是以“打补丁”的形式出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与建筑的冲突,并且也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例如绿色建筑对室内采光、室内外通风、综合能耗等有定量要求,如在施工图阶段才进行模拟分析,一旦发现不满足设计要求,则可能需进行较大改动,甚至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3]。同时,绿色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本体设计有要求,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同样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关注内容,部分关注点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就需考虑,如场址的选择、场地生态的保护、场地内旧建筑的利用、场地内以及周边的物理环境、建筑周边的交通、与周边建筑的设施共享情况、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地下空间的利用等[4-5]。但因为在项目前期无绿色建筑设计指导人员的介入,此部分因素无法进行合理优化。
2.2设计团队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协作
很多绿色建筑技术属于综合性技术,需要多专业以及相关的技术厂家配合设计。例如场地内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如果要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则需要对场地内的雨水收集量和利用量进行用水平衡分析,这就需要景观专业给排水专业提供景观用水数据,同时需要雨水设施厂家给予技术支持。但在传统的建筑设计建造流程中,景观专业以及设备厂家的介入往往已经到了施工图设计后期。这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合理设计造成了一定影响。
2.3设计团队对绿色建筑理念模糊,职责不明确
现在很多绿色建筑项目中,设计人员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理解有限,且并未意识到自己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职责,而是仅仅将绿色建筑咨询顾问的要求放入设计图纸中,缺乏主动设计意识。例如,在最初方案设计时,建筑师多是以建筑美学和功能作为设计目标进行设计,提交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审核,如存在不满足《绿标》条文的情况,则按照绿色建筑咨询顾问的建议进行方案调整,并未在方案设计之初将自然资源、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融入建筑设计中,更缺乏对被动技术的利用意识和对潜在适宜技术的估计。
3绿色建筑设计流程优化
针对绿色建筑设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现从绿色建筑顾问的角度,以《绿标》为基础,对现有的建筑设计流程进行优化,使其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特点。
3.1项目设计团队
绿色建筑设计团队人员更加复杂。在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绿色建筑咨询顾问、绿色建筑专项技术厂家等。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有不同的人员参与到设计团队中,在充分理解绿色建筑目标的基础上协调一致,确保项目目标的完整实现[6]。
3.2项目设计流程
项目设计流程包括前期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扩初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团队的成员应在各自相应的时间参加到设计团队中,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应当在最初向甲方介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时,也将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流程向其进行介绍,协助项目负责人及时组建团队开展相应的设计工作。依据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要求,建立绿色建筑设计流程,并给出各个阶段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各阶段形成的绿色建筑设计成果。1)前期策划阶段组建绿色建筑设计团队―召开绿色建筑启动会,进行绿色建筑理念宣讲―――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研讨会(2次以上):分析场地性质、地区气候资源、周边交通、服务设施等因素,探究适宜技术、增量成本。参与人员包括:甲方、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建筑师、规划师、造价评估师、环境评估工程师。2)方案设计阶段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方案研讨会(2次以上)―下发各专业绿色建筑方案设计要求―绿色建筑方案设计―审核设计指标(并反复优化)―完成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报建方案。参与人员包括:甲方、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建筑师、给排水、暖通、电气工程师、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结构设计、模拟分析师、造价评估师。3)扩初设计阶段技术深化落实设计研讨会(2次以上)―绿色建筑扩初设计―审核设计图纸―对设计图纸进行计算机模拟:室外风环境;室内自然采光;室内自然通风;建筑综合能耗(优化设计)―完成绿色建筑扩初设计。参与人员包括:甲方、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建筑师、给排水、暖通、电气工程师、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结构设计、专项技术厂家、设备供应商、模拟分析师、造价评估师。4)施工图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设计深化―完成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核施工图,如参数有变化,则再次进行相应的算机模拟―绿色建筑施工图出图―校对,审核,会签。参与人员包括:甲方、总承建商、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建筑师、给排水、暖通、电气工程师、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结构设计、专项技术厂家、模拟分析师、造价评估师。5)施工及验收阶段施工图交底―绿色施工培训―施工―调试―竣工验收。参与人员包括:甲方、总承建商、分包商、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建筑师、结构设计师、给排水、暖通、电气工程师、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监理、调试工程师、设备供应商、专项技术厂家、造价评估师。
3.3绿色建筑设计流程特点
上述绿色建筑设计流程是以《绿标》为基础,秉承“整体设计方法”的理念,对现有的设计流程进行优化,其将绿色建筑咨询顾问的工作流程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流程相融合,该设计流程的主要特点如下。
1)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全程指导设计工作
在前期策划阶段,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参与到项目策划中,并向项目甲方宣传绿色建筑理念和设计流程,协助甲方在前期组建设计团队,并召开绿色建筑启动会,向设计团队成员宣传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以及绿色建筑的设计流程,介绍团队设计人员各自的职责及其介入设计的阶段,鼓励设计人员积极参与到绿色建筑方案的讨论中,增强建筑设计师对被动技术的利用意识。
2)定期的会议讨论制度保障了设计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与协作
项目负责人应制定严格的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设计沟通会及专家研讨会,协调各专业的及时沟通。议程要合理,所有人都事先同意,建议一周一次,每次会议要决定下一周的计划。
3)借助模拟软件优化设计
每个阶段,绿色建筑咨询顾问都会借助模拟软件辅助优化设计。方案阶段,借助模拟分析软件开展各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为团队成员检验各种想法,然后整合到一起,不断地提出意见、反馈、优化方案;扩初设计阶段,借助模拟软件检验扩初设计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施工图阶段,则借助模拟软件完成对项目最终设计结果的分析整理。
4结语
绿色建筑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使用的创新技术较多,但是只有各项技术与建筑本身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建筑的综合性能效益最大化。绿色建筑设计团队的人员构成也较为复杂,与普通建筑相比,增加了各类咨询公司与相关绿色建筑技术厂家;同时,依据项目情况,还可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技术支持。多数绿色建筑技术均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设计团队中跨学科的协作和交流是各项技术与建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对团队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始终以《绿标》为基础,坚持“整体设计”理念,带领团队所有成员共同推动设计过程循环向前发展。高效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可减少技术补丁和设计变更,降低经济成本,保证绿色建筑设计品质。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 第2篇
1,有关建筑设计表现方法、手段
ISBN7-112-05157-6 建筑与徒手画 中国建工ISBN7-80159-555-6 国外建筑钢笔徒手画精选 中国建材ISBN7-80058-805-X 测绘图集(上、下册) 中国计划ISBN7-112-04960-1 钢笔建筑室内环境技法与表现 中国建工ISBN7-112-06386-8 建筑工程制图图例及符号大全 中国建工ISBN7-112-04958-X 建筑平面表现图解 中国建工ISBN7-5611--7 建筑模型制作模型思路的激发 大连理工ISBN7-5629-1710-8 模型制作 武汉理工ISBN7-5611-2414-7 建筑图法 大连理工ISBN7-5611-1889-9 建筑语汇 大连理工ISBN7-5611-2311-6 设计元素 大连理工
ISBN7-5618-1371-6 (第四辑)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天津大学ISBN7-5618-1421-6 (第五辑)建筑绘画表现技法 天津大学ISBN7-5618-1261-2 (第一辑)建筑的基本知识 天津大学
2,有关前辈建筑设计思想、感言
国外大师谈话录
ISBN7-112-05921-6 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19-4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20-8 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18-6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5618-1556-5 建筑创作漫步 天津大学ISBN7-112-04898-2 建筑创作中的立意与构思 中国建工ISBN7-112-04896-6 建筑的美学评价 中国建工ISBN7-5618-1384-8 建筑的艺术观 天津大学ISBN7-112-02209-6 我的建筑创作道路 中国建工ISBN7-112-03388-8 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 中国建工
3,有关建筑设计历史
世界建筑史
ISBN7-112-04899-0 古埃及卷(上、下册) 中国建工ISBN7-112-03571-6 古希腊卷(上、下册)ISBN7-112-03737-9 拜占庭建筑 ISBN7-112-03738-7 哥特建筑 ISBN7-112-03739-5 文艺复兴建筑
ISBN7-112-03734-4 希腊建筑 ISBN7-112-03745-X 现代建筑 ISBN7-112-03741-7 新古典主义与19世纪建筑 ISBN7-112-03743-3 伊斯兰建筑 ISBN7-112-05619-5 圣经中的文明古城 ISBN7-112-05679-9 世界历史名城 ISBN7-112-05680-2 世界著名建筑 ISBN7-112-05657-8 世界著名战场 ISBN7-112-05200-9 失去的建筑(增订版)
未来建筑师丛书
ISBN7-5618-1262-0 (第二辑)中国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天津大学
ISBN7-5618-1050-4 (第三辑)西方古典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天津大学
4,有关优秀建筑设计师作品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ISBN7-112-04682-3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1 中国建工
10157ISBN7-112-04683-1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2 中国建工
国外名建筑选析丛书
ISBN7-112-04692-0 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ISBN7-112-04696-3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ISBN7-112-04687-4 朗香教堂 SBN7-112-04690-4 联合国总部大厦 ISBN7-112-04693-9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ISBN7-112-04691-2 西格拉姆大厦 SBN7-112-04689-0 西塔里埃森 ISBN7-112-04694-7 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馆 ISBN7-112-04695-5 约翰汉考克大厦
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
ISBN7-112-03631-3 阿尔瓦阿尔托 ISBN7-112-03751-4 安藤忠雄 ISBN7-112-00788-7 贝聿铭
ISBN7-112-05836-8 查尔斯柯里亚 ISBN7-112-00229-X 丹下健三 ISBN7-112-03049-8 黑川纪章
ISBN7-112-04542-8 凯文罗奇 ISBN7-112-01165-5 赖特 ISBN7-112-01872-2 路易康
ISBN7-112-05837-6 路易斯巴拉干 ISBN7-112-00580-9 密斯凡德罗
ISBN7-112-03209-1 诺曼福斯特 SBN7-112-01374-7 西萨佩里 ISBN7-112-01889-7 雅马萨奇
ISBN7-112-01821-8 詹姆士斯特林 中国建工
5,有关各种建筑类型、风格
ISBN7-112-04560-6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画集 中国建工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
ISBN7-112-03708-5 第10卷 东南亚与大洋洲 ISBN7-112-03699-2 第1卷 北美
1ISBN7-112-03700-X 第2卷 拉丁美洲 ISBN7-112-03701-8 第3卷 北、中、东欧洲 ISBN7-112-03702-6 第4卷 环地中海地区 ISBN7-112-03703-4 第5卷 中、近东 ISBN7-112-03704-2 第6卷 中、南非洲
ISBN7-112-03705-0 第7卷 俄罗斯、前苏联和独联体国家 ISBN7-112-03706-9 第8卷 南亚 ISBN7-112-03707-7 第9卷 东亚
building系列
ISBN7-5611-2131-8 大学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91-1 航空港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0-X 纪念性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073-7 教堂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3-4 剧院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36-9 桥梁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208-X 市政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32-6 图书馆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5-0 银行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209-8 影院建筑 大连理工
6,有关住宅设计
世界小住宅设计经典丛书
ISBN7-112-04254-2 世界小住宅(1) 中国建工ISBN7-112-04255-0 世界小住宅(2) ISBN7-112-04256-9 世界小住宅(3) ISBN7-112-04257-7 世界小住宅(4) ISBN7-112-04258-5 世界小住宅(5) ISBN7-112-04259-3 世界小住宅(6) ISBN7-112-04260-7 世界小住宅(7) ISBN7-112-04261-5 世界小住宅(8) ISBN7-112-04262-3 世界小住宅(9) ISBN7-112-04263-1 世界小住宅(10)中国建工
世界住宅设计丛书(共4册)ISBN7-112-04117-1 世界住宅设计(1) ISBN7-112-04118-X 世界住宅设计(2) ISBN7-112-04119-8 世界住宅设计(3) ISBN7-112-04120-1 世界住宅设计(4) SBN7-112-02296-7 北京四合院 ISBN7-112-03229-6 世界20世纪经典住宅设计 ISBN7-80058-773-8 小宅设计 中国计划ISBN7-5618-1199-3 中国传统民居 ISBN7-112-05509-1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
7,有关设计构成
ISBN7-80058-884-X 艺术设计的光构成 中国计划ISBN7-80058-882-3 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 中国计划
ISBN7-80058-881-5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 中国计划ISBN7-80058-883-1 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 中国计划ISBN7-112-03215-6 通俗色彩理论 中国建工
8,有关其他院校设计类专业作品
ISBN7-112-02685-7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专辑 ISBN7-112-03207-5 清华大学专辑 ISBN7-112-02684-9 深圳大学专辑 ISBN7-112-02872-8 天津大学专辑 中国建工ISBN7-112-03128-1 同济大学专辑 SBN7-112-04706-4 北大建筑 1(无)上下住宅 中国建工ISBN7-112-05198-3 北大建筑 2 79号甲+ ISBN7-112-03337-3 东南大学建筑系七十周华纪念专集 学生作业集
9,专业杂志
ISBN7-112-04745-5 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杂志) ISBN7-112-01960-5 建筑画(杂志)建筑师(杂志)
10,有关建筑理论
ISBN7-112-05863-5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 ISBN7-112-06063-X 建筑美学 SBN7-112-05219-X 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 ISBN7-112-06064-8 空间的语言 ISBN7-112-05855-4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 ISBN7-112-03819-7 总体设计ISBN7-112-04939-3 匠学七说 ISBN7-112-03568-6 建筑空间组合论 ISBN7-5618-1252-3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天津大学ISBN7-112-03721-2 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 中国建工ISBN7-112-05646-2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 中国建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要求,规范,艺术设计,影响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 也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考验, 是学生走入社会之前面临的最后一道关卡。通过毕业设计, 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综合应用, 针对选择的课题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 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 从而提高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要求
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要求, 是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规范, 以相对统一的格式进行要求, 便于进行管理, 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率。一般来说, 毕业设计的流程是教师对毕业课题进行申报, 学生进行选题, 之后教师下达相应的任务目标, 学生搜集相应的资料、数据等进行设计, 设计完成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作品展, 对作品进行打分, 结合学生的毕业答辩, 对学生的毕业成绩进行评定。这样的规范化要求, 对于艺术类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完全左右了毕业设计的走向。
二对艺术类毕业设计的影响
规范化的毕业设计要求对于艺术类毕业设计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需要分别进行分析:
1. 积极影响
第一, 提高设计质量。对毕业设计要求进行规范, 可以转变以往艺术院校在毕业设计中过于随意和散漫的现象, 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规范化的设计要求可以影响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进而强化学生对于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 使得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以沉着冷静地应对。尤其是艺术类的学生自身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 并不擅长使用长篇的语言文字对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进行表达, 而更多的是利用绘画等形式来展现自我价值。即使在形势的逼迫下勉强使用文字表达出来, 也往往比较浅薄, 缺乏相应的理论深度。而规范化的要求可以使学生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毕业设计, 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进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第二, 促进艺术设计传播。规范化的毕业设计要求可以促进艺术设计的传播, 扭转社会大众对于艺术设计的认识。由于认识方面的不足加上接触较少, 一直以来, 公众对于艺术和设计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将艺术与设计混为一谈。同时, 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往往较为特立独行, 难以被大众所理解, 造成了艺术与公众的脱离。而设计领域也存在相似的问题, 由于自身的认识不足, 在提交设计作品后, 客户往往会质疑设计的流程、成果、费用等, 导致设计人员与客户难以沟通, 双方都不满意。规范化的毕业设计要求可以使艺术设计作品按照一种相对统一的格式展示出来, 便于理解和认知, 从而解决艺术设计的传播问题。
第三,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 通常在活动中只需要重视结果, 可以忽略过程, 但是, 这样的形式使得学生无法认清自身实际, 难以掌握结果, 这正是不重视程序和方法造成的。而艺术设计毕竟与绘画不同, 需要面对客户和市场, 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通过规范毕业设计的要求, 可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消极影响
第一, 占用大量时间。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是从第七学期末开始进入设计阶段, 但是对设计要求进行规范之后, 在正式设计开始之前, 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如选题、选导师、开题答辩等, 仅这些准备工作就需要耗费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在设计开始后, 同样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作, 对于缺乏相应经验的学生来说, 需要逐步进行探索, 这使得毕业设计所需的时间大大增加。
第二, 缺乏个性化。统一的格式虽然便于进行理解, 但是却使得毕业设计作品缺乏个性化的内容, 与艺术设计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冲突, 使得学生左右为难, 进而导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三, 重形式、轻内容。毕业设计要求的规范, 使得学生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格式进行,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 使得大量的毕业设计一味重视形式而忽略对内容的组织, 毕业设计变得有名无实, 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结束语
虽然艺术类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要求产生了众多的问题, 但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解决, 要确保规范要求不会随意变动, 明确毕业设计的格式, 并提供相应的范本, 减少无谓的时间浪费, 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毕业设计时间, 同时加强教师的辅助, 提高艺术类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文剑.规范化要求对艺术设计类的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包装世界, 2011 (5) :66~67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 第4篇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设计报告
一、前言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其大学四年全部教育过程中需完成的最后一门系统性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掌握程度,更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个人才、智、艺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示[1]。
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具体要求是:拟订一项课题 (或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设计语言(如计算机技能、图形、符号、绘画、制图、造型、色彩、材质、文字等),结合一定数量的信息、情报、资料、文献等,通过导师的指导和个人的系统性再创造,提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完成能反映自己构思的模型或首板。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料能够全面的融会贯通,并且熟练应用和掌握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模式;熟悉工业设计专业在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应该如何应对和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启动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完整、准确、高效率地产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1]。因此,毕业设计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综合课程。
毕业设计的作品不同于科学技术展的作品和商业展会的商品。它具有特殊的评判标准和作用。科学技术展览的展品主要目的是展示一项新技术或新发明以及应用前景,以供科学技术交流和向厂家转让,可以不涉及具体产品。商业展会的展品是性能、技术、工艺、应用材料和成本控制等都较为成熟的产品,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伴随着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手段,是以盈利为目的。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商业产品,其评判标准都是以“物”为主要对象。
毕业设计的作品的主要功能是以“物”为媒介,展示毕业生四年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它承担着“以物论人”的作用。通过毕业设计的作品来评判作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应用的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是否达到取得学士学位的标准。所以,它只要应用已有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已有(或将来会产生)的产品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重新整合,并通过创新设计赋予新的价值,这样即可认为合格。作品的技术完善度、功能的成熟度和商业指标等并不作为主要的考核因素。
三、毕业论文
四年制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又称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是应届毕业生运用其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针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这里有几个要素:1、应届毕业生;2、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3、与所学专业和所申请的学位密切相关;4、总结性的。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根据毕业论文来检查应届毕业生在学制所规定的学时内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处在什么水平。据此,确定是否达到该毕业生所申请学历和学位的等级水平。
毕业论文与一般的学术论文有所不同。
1、写作目的不同。学术论文的目的主要是提出和解决学术上的某些论点。就此而言,毕业论文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但它同时还担负着表明作者本人在专业领域内是否已具备符合学位标准的学术水平的作用。
2、评审的角度不同。学术论文是评文。而毕业论文主要是评人,是通过以评文来评人。因此,毕业论文比一般学术论文多了一项内容:要求作者将其所从事的学科,特别是其所研究的课题的历史发展状况如数家珍一般地写出来(即在毕业论文中要有论文综述的章节)。以此表明自己是这一领域内的一个“行家里手”,同时说明自己的研究工作是承先启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两者的差别很明显。
3、论文的形式和构成不同。学术论文可以与人合作撰写。主要发表在杂志或学术会议上。一般是根据会议或学术期刊的要求确定题目,阐明作者的学术观点,然后对所提论点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毕业论文有比较严格的字数和格式要求,内容相对丰富,尤其是其中的观点、论据逻辑层次也比一般学术论文复杂。这种论文需要导师审核,还需要专家答辩。代表的是作者个人的学位水平和学术素养。所以只能个人撰写,不能与他人合作。
4、阅读对象不同。学术论文的阅读对象是有一定造诣的专业人士。撰写过程中只需将自己所要论述的问题阐述清楚即可,一般经过会务组专家或期刊责任编辑审核后即可发表。它代表了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而毕业论文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导师和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教授,是写自己对所学专业或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了解的程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己在该研究方向的创新贡献。
四、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现状
自我国开始设立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一直未变。随着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学时缩短、选修课比重加大,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时间越来越少。各高校为了准时上报就业率的数据,毕业班的课程结束时间一再提前,有些高校已经提前至当年的5月中旬。为此,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开始时间已经移到大四上学期的后半段,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在大四上学期开始就进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但即便如此,由于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面临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时仍倍感时间上的压力,对设计的课题和论文研究的方向无法深入研究,故完成的质量也大受影响。
1、毕业设计的现状
近年来,各校艺术设计学科本科学生的毕业作品展的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一方面,展出的设计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展览效果犹如“嘉年华”,一年比一年“热闹”,制作费用逐年提高,用于毕业设计展作品制作费用超过五位数的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另一方面,学生本人制作的毕业设计模型(或首板)和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却逐年减少。
nlc202309041037
制作模型“首板”的过程是二次设计的过程,此阶段要仔细揣摩推敲,是做一个好设计不可或缺的过程。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等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在确定毕业设计的草绘方案后,直接在计算机上用Rhino (犀牛)等三维设计软件建三维虚拟模型。该模型有两个用处:其一,加入材质和灯光后渲染成效果图,应用于毕业设计展板、设计说明等;其二,交给模型厂利用快速成型设备制作模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对毕业设计不做深入研究。此外,受三维设计软件的功能和本人掌握熟练程度的制约,无法对产品的形态进行仔细推敲,造成用精湛的模型制作工艺制造出粗糙的、没有内涵的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的展览,只反映毕业设计的结果而未反映毕业设计的学习过程,仅展示了“怎样”,而忽略了为什么是“这样”。假如毕业设计的作品仅仅是做一个漂亮的模型(可能就连模型都是模型公司制作的),这种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与本科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相距较远。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十分丰富:包括前期研究分析确定设计方向的过程;设计推进过程中,在每个节点做决策时的取舍依据;后期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反思和总结等。这些内容不是区区两平方米大小的一块毕业设计展板所能展示的。
2、毕业论文的现状
扩招带来的现状是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尤其是艺术设计(包括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文化课功底普遍不够扎实,以致于“先天”缺乏做研究写论文的能力,再加上“后天”缺乏足够的研究手段和时间,无法做深入研究。导致毕业论文的格式不规范、没有严谨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没有创新点、抄袭现象严重等。
从国内某艺术设计学科比较知名的高校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设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可以看出,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对其毕业论文的考核也只是流于形式。
五、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在具体实施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将设计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同时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1、根据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其培养应主要注重于两方面:其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结合;其二是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技能[3]。因此,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权重,应要高于对毕业论文的权重。
2、对毕业设计不要一味追求其观赏性,而应将考核重点转移到着眼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应允许毕业设计作品的形式不太完善和简陋。要求学生加强设计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作品深层次的创新性而不是简单而花哨的创意。同时在要求作品的创新性基础之上,再考核其完善度和观赏性。并且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毕业设计作品制作环节,应提倡学生立足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首板,以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3、在毕业论文的考核环节,可用毕业设计的设计报告或设计总结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在设计报告中应包含下列内容:毕业设计课题的甄选依据和过程;分析其现实意义;通过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的数据分析;确定毕业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即设计点),弄清楚哪些问题是自己能够掌控,哪些不能掌控,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阐述构思设计结构功能方案时,所选用的功能原理和实现原理的结构方式及其依据;做造型方案时,对形式选择根据;在推进设计流程的每个节点,做出取舍时的依据;选用的材料的依据;制作模型或首板时应用的工艺等。
在设计报告的最后,一定要有总结,其内容应包括:本科四年所学的知识的应用状况;反思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针对设计目标,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发展前景等。总结环节十分必要,能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更快地提高。最后,在毕业设计的展场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导师组的构成中,可邀请设计公司或生产厂家的资深设计人员参加。
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能够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质内容合二为一,不仅反映出毕业设计是“怎样”,而且还反映出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展示了结果,还展示了整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毕业设计更加丰满、更有内涵。同时,毕业论文的内容也不会显得空泛,提高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总之,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这种考核方式更能满足对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洪汉池,易际明.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 ]. 科技信息,2010(29)
[2] 陈江. 实体模型制作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J ].美术学报, 2011, 毕业创作专刊: 66-71.
[3] 刘英,许延飞,黄冉.QFD在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24-128.
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第5篇
(一)分形学的概念
作为非线性科学中重要概念之一的分形学,其“分形”的含义字面上理解为“破碎”和“不规则”。分形理论作为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本质上阐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分形几何的特点
1。分形几何其实一直都存在于自然之中,比如:著名的KOCH曲线,给出一条直线段,将这条线段中间的二分之一部分替换为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并且,在新的图形中,将图形中各个直线段的三分之一部分继续用等吧三角形的两条边进行替换,反复的进行操作,就形成了KOCH曲线,这条曲线的构成主要利用了分形学的原理。2。分形几何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具有自相似性质的无限精细结构,将事物的自然形态看作是拥有无限的嵌套层次的逻辑构造,并且不因为尺度的变化而改变其相似性。二、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具体应用
建筑设计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建筑的美观,更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安全性问题,因此,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讲究科学性的研究性工作。分形学作为数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下面就具体的介绍一下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应用。
二、分形学在建筑的表皮设计应用
在这个方面的应用,北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场馆水立方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水立方以其简约大方的形象设计为广大的中外游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设计理念源于WeariePhelan提出的“无限等体积肥皂泡阵列几何图形学”的问题解答。首先,需要生产一个与建筑物相比更大的WeariePhelan泡沫结构阵,然后,将这个生成阵以其中的某一个矢量为中心进行旋转,最后将建筑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中的泡沫结构剪切下去,之后剩下的部门作为建筑的屋面以及墙体构成。这样,基本的“水立方”就宣告完成了,其中,泡沫构成的建筑结构按照三个正交的坐标轴规律的进行重复构建,从而形成整体的建筑模型。分形的理念在水立方的墙体建筑以及屋面的设计应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基本的结构体是利用了旋转和切割等方法加以实现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体观极强并且还很微妙。
(二)分形学在建筑的“体”的设计应用
1。建筑的三维分形设计。建筑的三维分形通常被称为是“体”分形,就是建筑的“体”通过适当的旋转、缩放和线性转译等相关的分形操作,把一个简单的单元变为很多个相似或相同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合理的组合在一起,进而组成了更高一级的粒子单元,工作完成之后,继续进行新一轮的转译,不断的重复这样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很多无线多层级的单元组合。2。彼得埃森曼的尺度缩放。美国著名的前卫建筑是彼得艾森曼设计的的住宅是复杂性科学在建筑设计领域的首次正式应用,他充分利用了分形几何中的比例缩放原理,运用立体L’形的复杂旋转构造成建筑的体量,是建筑师第一次有意识的运用分形几何来表现建筑的复杂与多元。
(三)综合体分形设计
建筑师祯文彦设计的螺旋大厦(SprialBuilding,1985),以“正方形”作为其建筑的“生成元”,通过缩放的方法构造出一系列的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并将其用于建筑当中,实现了建筑的分形构造,并且,除了利用分形维度理论之外,还融入了很多异质元素,进行有序的拼接混合,充分体现出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混沌与秩序之间的同构原理。建筑师本人声称:“螺旋大厦的建筑设计理念同城市的理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要将自身完全的奉献出来,让人们随意的进行切割,在被完全的肢解之后,重新获取生命”。设计师就是要有建筑本身的复杂多元性来体现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三、分形学在建筑设计发展中的展望
自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师们就在不断的寻求建筑设计方面的突破,希望能够对原有的建筑语言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有个质的飞跃。现代数学中的分形理论以其所具有的“自相似性”、“无尺度性”、“尺度层次”、“尺度变换”等特性,引起了建筑设计领域学者的极大关注,并且不断的在建筑设计方面予以大胆尝试,并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设计出的建筑物更加的贴近大自然,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但是,毕竟还是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尝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清国内的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和社会对其的认识程度,不能单凭自己的想法,随意的进行设计,否则设计出来的作品一旦不能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将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对此方面的设计发展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注重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发挥其最大的设计优势。如今的时代,为新形式、新思维创造了优越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建筑市场,正处于异常活跃时期,要牢牢把握机会,为建筑设计的质的飞跃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顾红男,詹巨聪。分形学在建筑设计的应用[J]。四川建筑,,01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 第6篇
现阶段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各大城市的“通病”,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原有的道路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不堪重负,需要通过拓宽或是渠化、高架等措施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建筑退线区域也是为将来城市道路拓宽或升级预留空间。
事实上,对城市街道日照的考虑源于美国纽约市城市设计中对街道的日照保护控制,重点在于保证城市街道在白天有一定的连续的日照时间。然而,纽约市出台该法令,源于城市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相对寒冷,需要一定的日照时数,避免街道出现24小时的阴影空间。我国南方城市尤其是福建省南部城市,阳光充足,太阳高度角高,气候炎热,街道考虑的重点是遮阳而非日照。因此,我国的一些城市并不一定适用该控制要求。
建筑退线控制也是保证城市景观营造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城市的主要景观道路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建筑退线,否则失去人性尺度的街道界面往往成为割裂城市空间的鸿沟,对城市景观的整体性造成破坏。
现行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运用误区
一般而言,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于城市规划管理起到了规范统一、管理一致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阶段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对相关规定的较多误解,使实际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偏离了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
误区一:盲目尊崇管理技术规定的退线控制由于管理技术规定为地方性法规,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很多实际工作中出现盲目按照管理技术规定中的退线要求进行规划编制及管理的现象,殊不知,这恰恰偏离了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导致城市出现千篇 一律的街道界面。实际上,管理技术规定在制订退线规定时,考虑到城市建设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必然会选择相对折衷,或者说通用性强的要求。具体项目由于其城市景观、街道界面、建筑功能等情况千差万别,一味地按照管理技术规定确定退线,反而会对城市景观造成破坏。如图1所示,红框范围为某项目的拟开发地块,其周边已形成完整的“街墙”效果,如一味地照搬管理技术规定中的退线要求,则将对已形成的“街墙”效果造成一定的破坏。
误区二:按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按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如上文所述源于美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街道采光、通风,避免建筑物对城市街道造成过多的压迫感,以保证日照时间。然而在实际中,这一控制却成为标准规范为我国大部分城市所引用,并逐渐演化为按一定的建筑高度后退道路红线的强制性规定②。这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浪费,同时也造成了锯齿形街道界面的出现,与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相去甚远。事实上,我国大多数南方城市地处低纬度区域,不同于北美高纬度地区需要较多的阳光照射,需要的不仅仅是阳光,而且还需要一定的遮阳场地,因此是否必须按照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值得规划师深入思考,而非简单地对规定照搬使用。
正确对待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运用
在我国城市建设的初期,由于经费少、建设时间短等多方面原因,城市规划编制往往无法及时跟上城市建设的进程。在这一时期,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可以保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审批,并可基本满足项目建设的要求。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市中心城区已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建设速度逐渐放缓。经费及建设时间不再成为城市规划编制滞后的主要因素,各个城市完全有条件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规划尤其是城市设计,来取代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千篇 一律的控制。这里应特别强调规划的编制应从实际出发,以城市景观为着眼点,确定退线控制,避免仍按照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规划的情况出现。
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对建筑退线的控制是针对各大城市较为普遍的情况,无法预料更多、更复杂的实际建设情况。因此,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于建筑退线的控制应兼具刚性与弹性:①刚性控制,即在考虑建设项目的一般情况下,因工程施工、市政管线、道路拓宽等因素所必须预留的建筑退线空间。此类控制为最低限度的控制,即一般建设项目的建筑退线需至少大于或等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的建筑退线控制要求。在特定情况下,对于工程技术经过充分论证或采用新技术、新理念的建设项目,允许其在论证后采用较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低的建筑退线控制要求。②弹性控制,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不对所有类型建设分建筑高度、类型提出具体的建筑退线控制要求,而是让规划管理者进一步编制具体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是城市设计,并对具体项目提出建筑退线的控制要求。其中,对于城市的重要街道,必须编制城市设计或详细规划以指导规划管理控制。在上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下,一方面城市重要街道景观根据弹性的控制要求,不会因为盲目遵守规划管理技术的规定而被破坏;另一方面,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规划滞后或是建设时间短,城市规划者可根据刚性的控制要求提出具体的退线控制要求,以保证建设项目的推进。
建筑退界范围内的规划管理与控制
建筑退界范围是在某种意义上介于城市公共与私密空间之间的空间。在土地权属上,它归属于土地所有权者,同时,其外部属性又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景观,体现出公共属性的特点。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中,通过建筑退线、建筑贴线率的确定等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沿街建筑布局;通过对建筑外立面色彩、材料、屋顶等元素的控制,控制街道的整体性。但是,建筑退界范围的规划设计却甚少受到关注,一些土地所有者认为该区域为自身所有,便随意地按照自我意愿布置绿化、停车设施、雕塑小品等元素,导致城市外部空间的无序性。而城市规划管理者重点关注城市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缺乏对该部分空间的重视,认为建筑已按规定退足红线,那么该怎么建设就由业主自行确定,缺乏整体性考虑。
事实上,建筑退界范围是城市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整体性、一致性的重要体现。城市规划应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规定建筑退界范围的控制要求。
(1)建筑退界范围内的土地使用要求。建筑退界范围内的土地使用类型大致包括停车、广场、绿化、车道、步行道五类用地。从城市景观看,首先,绿化带应尽可能沿道路红线一侧布置,以增加城市道路的绿量,同时形成城市道路与建筑物间的有效隔离;其次,广场或是步行道应紧邻绿化带布置,形成舒适的生活步行空间,特别是各地块的步行道应尽可能连续,避免出现人为的步行障碍;最后,车道及停车空间应尽可能接近建筑,并应通过绿化进行遮挡。
(2)建筑退界范围内的绿化规定。绿化是建筑退界范围内常见的景观元素,应相对统一同一街道绿化的布置模式,有意识地营造连续的绿化景观,使之成为城市街道绿化的重要补充。
(3)机动车出入口设置的规定。机动车出入口的设置应尽可能避免对连续步行道的穿越,当机动车出入口确需穿越步行道时,应采用避让步行道的做法,一方面保证步行系统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提醒机动车驾驶员在出入口处降低车速,保证行人安全。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