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苄啶范文(精选5篇)
甲氧苄啶 第1篇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日本岛津LC-201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METTLER XS205型电子分析天平。
1.2 试药
乙腈为色谱纯试剂, 水为超纯水。盐酸小檗碱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其含量为98.1%。
1.3 样品
小檗碱甲氧苄啶胶囊样品由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提供。
2 实验条件
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色谱柱:PLATISL C18 5um 4.6*150mm;以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三乙胺 (70:30:0.1) 为流动相;流速为1.3ml/min;检测波长263nm;进样量20ul;柱温30℃;理论板数按小檗碱峰计算为4875;小檗碱峰与甲氧苄啶峰的分离度为5.9。
2.2 溶液的配制
2.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取经105℃干燥5小时的盐酸小檗碱对照品约10mg, 精密称定, 置50ml量瓶中, 加甲醇-盐酸 (99:1) 适量, 振摇使溶解, 超声5分钟, 放冷, 加甲醇-盐酸 (99:1) 至刻度, 摇匀, 精密量取5ml, 置25ml量瓶中, 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摇匀, 作为对照品。
2.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 研细, 精密称取适量 (约相当于小檗碱10mg) , 置50ml量瓶中, 加甲醇-盐酸 (99:1) 适量, 振摇使溶解, 超声5分钟, 放冷, 加甲醇-盐酸 (99:1) 至刻度, 摇匀, 滤过, 精密量取续滤液5ml, 置25ml量瓶中, 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摇匀, 作为供试品溶液。
2.2.3 测定法
分别取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20ul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 盐酸小檗碱的相对保留时间约为8.24min。
2.2.4 计算
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3 实验结果
3.1 线性关系
精密称取20.20mg经105℃干燥5小时的小檗碱对照品, 置于50ml量瓶中, 加甲醇-盐酸 (99:1) 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精密量取该溶液5ml, 置25ml量瓶中, 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摇匀。分别精密量取1、2、6、8、10ml小檗碱对照品溶液置于10ml量瓶中, 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摇匀。在上文提到的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 记录色谱图, 以峰面积为横坐标, 以质量浓度为纵坐标, 得到两个基本通过原点的直线。可得出结论, 在0.008mg/ml~0.08mg/ml范围内, 小檗碱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106E-08x+4.980E-05, 线性相关系数r=0.9999, 结果见表1。
3.2 回收率试验
采用加样回收, 精密称取已测定含量的样品, 配制样品溶液三份, 分别加入对照溶液5、10、15ml, 按2.2.2实验方法进行测定, 计算回收率为99.8%, 见表2。
3.3 定量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对照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重复进样6次, 测得小檗碱的定量RSD=0.31%, 见表3。
4 实验结论
采用HPLC法测定小檗碱甲氧苄啶胶囊的含量, 方法简便, 结果准确可靠, 重现性好, 适用于检测小檗碱甲氧苄啶胶囊。
摘要: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檗碱甲氧苄啶胶囊的含量。方法: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三乙胺 (70:30:0.1)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3nm;流速为1.3ml/min。结果:该方法在0.008mg/ml~0.08mg/ml范围内, 小檗碱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106E-08x+4.980E-05, 线性相关系数r=0.9999, 回收率为99.8%, 重复性实验RSD=0.31% (n=6) 。结论:方法简便, 快速, 准确, 适用于该产品质量控制。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小檗碱甲氧苄啶胶囊,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联磺甲氧苄啶片说明书及价格 第2篇
【商品名称】联磺甲氧苄啶片(协和)
【拼音全码】LianHuangJiaYangDianDingPian
【主要成份】联磺甲氧苄啶片为复方制剂,每片含磺胺甲恶唑200mg、磺胺嘧啶200mg及甲氧苄啶80mg。
【性状】联磺甲氧苄啶片为白色片。
【适应症/功能主治】主要用于敏感的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成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中耳炎等。
【规格型号】12s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常用量为一次2片,一日2次,首次剂量加倍。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程至少10~14日;尿路感染疗程7~10日;细菌性痢疾5~7日;急性中耳炎10日。
【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也有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等血清病样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2.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偶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表现为咽痛、发热和出血倾向。3.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这在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应用磺胺药后易于发生,在新生儿和小儿中较成人为多见。4.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核黄疸。由于联磺甲氧苄啶片与胆红素竞争蛋白结合部位,可致游离胆红素增高。新生儿肝功能不完善,故较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黄疸,偶可发生核黄疸。5.肝脏损害。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 6.肾脏损害。可发生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偶有患者发生间质性肾炎或肾管坏死的严重不良反应。7.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腹泻、头痛、乏力等。一般症状轻微,不影响继续用药。偶有患者发生艰难梭菌肠炎,此时需停药。8.甲状腺肿大及功能减退偶有发生。9.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偶可发生,表现为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幻觉、欣快感或抑郁感,一旦出现均需立即停药等。
【禁忌】1.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2.由于联磺甲氧苄啶片阻止叶酸的代谢,加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叶酸盐的缺乏,所以该病患者禁用联磺甲氧苄啶片。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联磺甲氧苄啶片。4.小于2个月的婴儿禁用联磺甲氧苄啶片。5.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联磺甲氧苄啶片。
【注意事项】1.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磺胺药呈现过敏的患者对其他磺胺药也可能过敏。2.肝脏损害。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故有肝功能损害患者宜避免磺胺药的全身应用。3.肾脏损害。可发生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如应用联磺甲氧苄啶片疗程长,剂量大时宜同服碳酸氢钠并多饮水.以防止此不良反应。治疗中至少每周检查尿常规2~3次,如发现结晶尿或血尿时给予碳酸氢钠及饮用大量水,直至结晶尿和血尿消失。失水、休克和老年患者应用联磺甲氧苄啶片易致肾损害,应慎用或避免应用联磺甲氧苄啶片。肾功能减退患者不宜应用联磺甲氧苄啶片。4.对呋塞米、砜类、噻嗪类利尿药、磺脲类、碳酸酐酶抑制药呈现过敏的患者,对磺胺药亦可过敏。5.下列情况应慎用: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血卟啉症、叶酸缺乏性血液系统疾病、失水、艾滋病、休克和老年患者。6.用药期间须注意:(1)周围血象检查,对疗程长、服用剂量大、老年、营养不良及服用抗癫痫药的患者尤为重要。(2)治疗中定期尿液检查(每2-3日查尿常规一次)以发现长疗程或高剂量治疗时可能发生的结晶尿。(3)肝、肾功能检查。7.每次服用联磺甲氧苄啶片时应饮用足量水分。服用期间也应保持充足进水量,使成人尿量每日至少维持在1200ml以上。如应用联磺甲氧苄啶片疗程长,剂量大量除多饮水外宜同服碳酸氢钠等。
【儿童用药】由于磺胺药可与胆红素竞争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而新生儿的乙酰转移酶系统未发育完善,磺胺游离血浓度增高,以致增加了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因此该类药物在新生儿及2个月以下婴儿的应用属禁忌。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患者应用磺胺药时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机会增加。如严重皮疹、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等。因此老年患者宜避免应用,确有指征时需权衡利弊后决定。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1.磺胺药可穿过血胎盘屏障至胎儿体内,动物实验发现有致畸作用。人类研究缺乏充足资料,孕妇宜避免应用。2.磺胺药可自乳汁中分泌,乳汁中浓度约可达母体血药浓度的50%~100%,药物可能对婴儿产生影响;磺胺药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新生儿中的应用有导致溶血性贫血发生的可能。鉴于上述原因,哺乳期妇女暂停应用联磺甲氧苄啶片。
【药物相互作用】1.合用尿碱化药可增加联磺甲氧苄啶片在碱性尿中的溶解度,使排泄增多。2.不能与对氨基苯甲酸合用,对氨基苯甲酸可代替联磺甲氧苄啶片被细菌摄取,两者相互拮抗。3.下列药物与联磺甲氧苄啶片同用时,联磺甲氧苄啶片可取代这些药物的蛋白结合部位,或抑制其代谢,以致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或发生毒性反应,因此当这些药物与联磺甲氧苄啶片同时应用,或在应用联磺甲氧苄啶片之后使用时需调整其剂量。此类药物包括口服抗凝药、口服降血糖药、甲氨蝶呤、苯妥英钠和硫喷妥钠。4.与骨髓抑制药合用可能增强此类药物对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如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如确有指征需两药同用时,应严密观察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5.与避孕药(雌激素类)长时间合用可导致避孕的可靠性减少,并增加经期外出血的机会。6.与溶栓药物合用时,可能增大其潜在的毒性作用。7.与肝毒性药物合用时,可能引起肝毒性发生率的增高。对此类患者尤其是用药时间较长及以往有肝病史者应监测肝功能等。
【药物过量】磺胺血浓度不应超过200μg/ml,超过此浓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毒性增强。过量短期服用联磺甲氧苄啶片会出现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嗜睡、神志不清、精神低沉、发热、血尿、结晶尿、血液疾病、黄疸、骨髓抑制等。长期过量服用联磺甲氧苄啶片会引起骨髓抑制,造成血小板、白细胞的减少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药理毒理】联磺甲氧苄啶片系磺胺甲噁唑(SMZ)、磺胺嘧啶(SD)和甲氧苄啶(TMP)的复方制剂。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并具有协同抑菌或杀菌作用,对大多数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包括非产酶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近年来细菌对联磺甲氧苄啶片耐药性普遍存在,尤其如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的细菌,故目前临床上很少使用。此外在体外对霍乱弧菌、沙眼衣原体等、亦具良好抗菌活性。其作用机制为SMZ和SD均能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细菌不能合成二氢叶酸,TMP则通过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三者合用时,对细菌合成四氢叶酸过程起双重阻断作用,其抗菌作用较单药增强,对其呈现耐药的菌株也相应减少。
【药代动力学】联磺甲氧苄啶片系磺胺甲噁唑(SMZ)、磺胺嘧啶(SD)和甲氧苄啶(TMP)的复方制剂。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并具有协同抑菌或杀菌作用,对大多数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包括非产酶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近年来细菌对联磺甲氧苄啶片耐药性普遍存在,尤其如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的细菌,故目前临床上很少使用。此外在体外对霍乱弧菌、沙眼衣原体等、亦具良好抗菌活性。其作用机制为SMZ和SD均能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细菌不能合成二氢叶酸,TMP则通过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三者合用时,对细菌合成四氢叶酸过程起双重阻断作用,其抗菌作用较单药增强,对其呈现耐药的菌株也相应减少。
【贮藏】密闭。
【包装】12片/盒。
【有效期】36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1150
【生产企业】石家庄市协和药业有限公司
甲氧苄啶 第3篇
[关键词]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杆菌;联磺甲氧苄啶;治疗;血流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是革兰阴性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属肠杆菌科。它广泛存在于生活环境中,是院内感染的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可在患者体内多个部位定值,如肺脏、消化道、泌尿系及皮肤等。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时,它可以导致局部甚至是全身感染。由于上世纪末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xtended-spetnm B-lactamaseproducers,ESBL)的细菌感染增多,导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增加。在19世纪80年代末就已发现革兰阴性杆菌可以产生碳青霉烯酶,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在19世纪90年代末首次报道,目前已在我国耐碳青霉烯肠杆菌属(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构成中占首位,长期应用大量抗生素是感染CRKP最常见的原因,其次还有免疫抑制及长期住院患等。与其他类型的克雷伯菌相比CRKP感染导致患者死亡比率最高可达48%。CRKP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是院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药敏试验研究显示CRKP仅对多黏菌素、庆大霉素、替加环素等少数抗生素敏感,治疗措施非常有限。当临床常用抗生素由于各种因素无法应用时给治疗带来极大困扰。本文介绍1例CRKP感染患者不耐受替加環素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联磺甲氧苄啶治疗的经验。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6岁,因“恶心呕吐2天,发热1天”于2016年1月4日就诊人院。脑梗塞1年,右侧身体偏瘫,言语不利,饮水呛咳,排痰障碍,发现右肺包裹性胸腔积液1年。入院查体体温38.2℃,呼吸频率30次/min,右肺呼吸音低可及湿哕音,余查体无特殊。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91.4%,血气分析(FIO,40%):pH7.436,PO.50.3mm Hg,PCO.34mm Hg,PCT阳性,痰涂片、痰培养、血培养、尿培养、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流感病毒抗体及军团菌抗体检查均阴性,G试验、GM试验阴性,胸片(图1-①):右肺炎症,右侧胸腔积液并胸膜病变。
入院后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4.5gq8h×7d)联合莫西沙星(400mg qd×7d)抗感染治疗,次日患者出现明显喘憋,意识障碍,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第3天患者体温37~39℃之间波动,呼吸情况未改善,加用奥斯他韦(75mg q12h×10d),患者情况无好转,入院第7天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g q8h×14d)治疗,入院第10天急用甲基强的松龙(40mg×3d),患者体温仍间断升高,患者呼吸机条件逐渐减低,胸片示病变逐渐吸收。入院第20天患者肺泡灌洗液培养回报CRKP,药敏结果替加环素、复方新诺明敏感,患者复查胸片肺部病变较前加重,给予替加环素(50mg q12h×3d)后患者腹泻严重,且患者体温仍持续升高,反复出现意识障碍,遂停用。入院第23天血培养回报CRKP,药敏结果替加环素、复方新诺.明敏感,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g q8h×3d)联合联磺甲氧苄啶(2片q8h×16d)治疗,并给予气管切开,入院第26天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呼吸机条件逐渐减低,入院第33天患者成功脱机。患者情况好转出院。
2.讨论
联磺甲氧苄啶是由磺胺甲恶唑(SMZ)、磺胺嘧啶(SD)和甲氧苄啶(TMP)组成的复方制剂,主要应用于敏感的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成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中耳炎等。目前在我国住院患者中联磺甲氧苄啶片主要用于奴卡氏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的治疗及免疫抑制患者预防PCP。近年来国内ICU检测出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肠杆菌多对磺胺类抗生素敏感,但应用磺胺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CRE尚无报道,本例报道提供关于磺胺药物治疗CRKP经验。
目前对于CRKP主要的治疗方案有单用多粘菌素、替加环素、氨基糖甙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者这几种药的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组合以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基础的研究报道居多,有研究表明多粘菌素联合替加环素或氨基糖甙抗生素效果不及多粘菌素联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目前普遍认为联合用药临床效果优于单药应用,主要基于:(1)在体外观察发现药物的协同作用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单药应用易引起耐药。但是Falagas等回顾20个观察性研究,发现单药与联合用药疗效之间无显著差异。不过在重症患者CRE菌血症治疗中联合用药可使死亡率可减低。
本病例患者老年人群,因为脑梗死长期卧床,反复住院,在发病前应用抗生素时间长,存在CRKP的易感因素,药敏结果可见替加环素、复方新诺明敏感,但患者应用替加环素过程中出现严重副作用,被迫停止使用。本病例患者为重症患者,并且CRKP血流感染,联合用药治疗可改善预后,根据药敏结果可应用复方新诺明,采取联磺甲氧苄啶片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患者在这种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收益,但目前还没有磺胺治疗CRE的规范,尚需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探索。
甲氧苄啶 第4篇
关键词:秦皮,TMP,仔猪黄痢,联合抑菌
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发病率高、急性致死性的肠道传染病。仔猪出生后12 h即可发病, 并主要危害出生后1周以内的仔猪, 发病仔猪出现排出黄色浆状稀粪, 内含凝乳小片, 很快消瘦、昏迷死亡。剖检病变为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 其中以十二指肠最严重。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一有发作则经久不断, 难以彻底根治。目前该病的防治多用抗生素和化学抗菌药防治, 极易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而疗效甚微, 本试验通过微量棋盘稀释法探讨了用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 (TMP) 与秦皮的联合抑菌的效果。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品
自制TMP溶液 (10 mg/mL) ;秦皮提取物溶液 (5 g/mL)
1.2 病原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由西昌学院动科系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1.3 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为MH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为MH营养肉汤。
1.4 仪器
高压灭菌锅, 生化培养箱, 分析天平, 麦氏比浊管, pH试纸及各种玻璃仪器
2 方法
2.1 菌液制备
将已纯化鉴定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 挑取单个菌落, 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 置37℃培养箱中培养8~10 h, 用灭菌生理盐水将其稀释至1 mL菌液含大约159个细菌。
2.2 10 mg/mLTMP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定1 g TMP粉, 溶解于10mL冰醋酸中, 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混匀后4℃冷藏备用。
2.3 秦皮有效成分的提取
称取秦皮粗粉500 g, 用水︰乙醇 (30︰70) 湿润并放置30 min, 用电热套加热, 回流提取3次, 每次所用溶剂量为2 000 mL, 每次加热回流2 h, 温度调节为溶剂微沸。将每次提取液过滤, 合并滤液, 减压回收溶剂至秦皮有效成分浓度约5 g/mL, 药液经流通蒸汽灭菌, 4℃保存备用。
2.4 秦皮与TMP联合用药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测定
准备10支灭菌试管, 1~10管每管加MH肉汤1 mL, 第一管加配好的TMP溶液1 mL或秦皮提取物溶液1 m L, 混合后取1 mL加入第二管, 依次倍比稀释到第九管;第十管以不含药物的肉汤作对照, 然后每管加入0.1 mL菌液, 于37℃培养18~24 h, 观察结果。结果判定:细菌生长完全被抑制的抗菌药物最低稀释度即为该药物的MIC。
2.5 联合抑菌试验-微量棋盘稀释法
用灭菌后的96孔微孔板, 在第1~6行沿X轴方向 (从左到右) 每孔中依次加入:普通肉汤、1/2MIC、1MIC、2MIC、4MIC、8MIC的秦皮药液各25μL, 以同样的方法在第A-F列沿Y轴方向 (从上到下) 每孔中依次加入8MIC、4MIC、2MIC、1MIC、1/2MIC、普通肉汤的TMP药液各25μL, 将两药混合均匀。然后加入制备好的菌液50μL, 使最终抗菌药物浓度与计划稀释度相同, 加液完毕盖上消毒玻板, 振荡混匀, 放入垫有湿纱布的方盘内, 37℃培养18~24 h, 观察结果。结果判断标准:FIC指数0.5为协同作用;0.5~1为相加作用;1~2为无关作用;>2为拮抗作用[1]。
3 结果
3.1 TMP与秦皮MIC的测定
秦皮对实验菌株的MIC为0.65 g mL, TMP为对实验菌株的MIC为1.25mg/mL。
3.2 TMP和秦皮的联合抑菌作用
由表1可知TMP和秦皮联合应用后, TMP和秦皮对试验菌的MIC均下降至单独使用时的1/2;即TMP在0.625mg/mL时, 可使秦皮对试验菌株的MIC降低至0.325 g/mL;FIC指数=0.3250.65+0.625/1.25=1, 因此, 二者联合使用的抑菌效果是相加作用, 抑菌效果显著。
g/mL
注:“+”表示有细菌生长, “-”表示细菌生长被抑制
4讨论
4.1本试验选用的微量棋盘稀释法为目前实验室常用的定量方法, 将联合作用的两药进行不同浓度的组合, 来观察联用后药物之间的作用, 发现TMP可以使秦皮对受试菌株的MIC降低至1/2, 增强了秦皮的抗菌活性。分析原因可能为联合用药的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机制不同, 如作用于大肠杆菌生长的不同阶段或作用于菌体的不同部位, 从而发挥了二者的相加作用, 但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4.2中药秦皮是治疗痢疾的常用药物之一, 其抗菌成分为香豆精甙, 无香气, 也不能挥发, 能溶于水、醇, 现以证明秦皮所含的七叶内酯 (秦皮素) 和七叶甙对数种痢疾细菌在动物体内和体外都有较强大的抑制作用, 还有镇痛、麻醉、止咳平喘、利胆、利尿等作用[2]。本试验所用的秦皮提取物溶液是将秦皮粉通过70%的乙醇回流提取的。试验结果表明, 秦皮的醇提取物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其MIC值较高, 单独使用成本较高;而TMP作为一种人工合成广谱抗菌药, 对大肠杆菌虽然高度敏感, 但也极易使其产生耐药性。本试验将TMP作为抗菌增效剂与秦皮联合使用, 取得显著的抑菌效果, 并能有效的减少药物用量, 降低了用药成本。
4.3本试验将秦皮与TMP的联合应用, 减少了化学药物的使用, 有利于保护仔猪肠道的正常菌群, 提高机体对病原的抵抗力;降低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减少药物残留带来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为临床用药和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姚火春.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甲氧苄啶 第5篇
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水分测定不确定度的报告
摘要:对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中水分测定结果的可信性、有效性,测量其不确定度.为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中水分测定的可信度提供一种数学判断方法,对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的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作 者:胡燕 汪民海 项玮 作者单位:安徽黄山市药品检验所,安徽黄山,245000 期 刊:计量与测试技术 Journal:METROLOGY & MEASUREMENT TECHNIQUE 年,卷(期):, 37(5) 分类号: 关键词: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 水份测定 不确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