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初中高中英语知识衔接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漫步者
2025-09-17
1

初中高中英语知识衔接范文第1篇

高中数学中,式子的恒等变形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变换,其中因式分解尤为重要。根据需要,在对一些式子整体分解或局部分解是高中数学学习中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由于初中阶段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因式分解,较以往的标准降低了要求,所以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数学中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为此,本文根据高中阶段所需要的有关因式分解的要求,将初中阶段所学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拓宽。

现行的初中教材中,因式分解只介绍两种方法,即“提取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实际因式分解还有两种方法需要掌握,即“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而这两种方法在高中数学中都有用途,所以本文对因式分解的本质介绍的前提下,重点介绍后两种方法。

一、因式分解的概念

在现行初中教材中的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 由概念不难看出,因式分解的本质就是经过恒等变形,将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所以过程是恒等变形,结果是化成“乘积”的形式,所以关键是如何进行恒等变形的问题。“提取公因式法”需要的过程是:将多项式每个项中所含的相同“结构”,即公因式提出来;“运用公式法”是从多项式的特殊“结构”,即逆向运用乘法公式的形式,运用公式分解因式。

这里还需要补充高中阶段能用到的适合分解因式的公式还有:

a3b3(ab)(a2abb2)ab(ab)(aabb)

二、十字相乘法

我们来观察 3322

x25x6x2(23)x232x2x3x23x(x2)3(x2)(x2)(x3)

又有在我们学习乘法运算时有:(xa)(xb)x2(ab)xab 因此在分解因式中有x2(ab)xab(xa)(xb) 注意观察上式的系数。

对于一个关于某个字母的二次项系数是1的二次三项式x2pxq,它的常数项可看作两个数,a与b的积,而一次项系数恰是a与b的和,它就可以分解为(x+a)(x+b),也就是令p=a+b,q=ab时,xpxqx(ab)xab(xa)(xb),用此方法分解因式关键在于a与b的值的确定。如何确定,看下面的“十字相乘”与分解因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b111aabx2(ab)xab(xa)(xb)

ab

22即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解以后重新相乘再加得到一次项系数,进而可以分解因式。这样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用此方法分解因式关键在于a与b的值的确定。

所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的结构必须是“二次三项式”的形式。 例1:分解因式:

(1)x5x6 (2)x4x21 22 1 分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时,首先要找准各项的系数和常数项,然后利用来分系数,使得左边两数乘积为二次项系数,右边两项乘积为常数项,交叉相乘后结果作和,应与一次项系数同,这样就分解出来了。

评注:十字相乘时,要注意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解后的搭配问题,比如:(1)中十字相乘

6112116也可以有其他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只适合于多项式x7x6,而不是6172x5x6。所以对每个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利用十字项乘法时,需要选择恰当的搭配才能成功。 同步练习: (1)x5x6 (2)x3x2 (3)x3x4 (4)xx12 例2:分解因式

(1)x2x8

(2)(ab)24(ab)3

分析:要想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应具备二次三项式的条件,有些多项式可以看作关于某个整体的二次三项式,也可以照上例方法进行因式分解,如(1)可以看作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2)可以看作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

同步练习: (1)x5x4 (2)xy3xy2 (3)(xy)3(xy)4

例3:分解因式

(1)x23xy2y2

(2)3a2x215a2xy42a2y2

分析:当多项式中出现两个字母时,分解同前,只不过常数项也会出现字母,如(1)可以看作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则y就当作常数处理。(2)应先进行公因式的提取,再分解,记住,提取公因式是分解因式的第一步。

同步练习:

(1)x5xy6y (2)x10xy9y

例4:分解因式:

(1)2x7x3 (2)4xy5xy9y

2 422222422222422222224224分析:当二次项系数不是1时,数的分解不太容易,应不断试一试几种可分的情况,同时注意符号的合理匹配。

同步练习: (1)3xx2

(2)4x417x2y24y4

三、分组分解法

先看一个多项式的分解因式: 2(ab)c(ab)d(ab)(cd)。

这个题目结构非常清楚,有公因式(ab),所以直接提取即可。但如果待分解因式的多项式是acbcdabd,就不能直接提取公因式了,原因是把待分解的多项式由(ab)c(ab)d变形为比这个更原始的结构acbcdabd,但我们知道两个式子是恒等的。这种情况下,分解因式的过程自然就是:

acbcdabd

(ab)c(ab)d(ab)(cd)。这样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即将多项式适当分组后经过局部分解,化成可以整体分解的结构,最终可以整体分解的方法。不难看出,运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时,关键是分组,如何分组是这种方法运用当中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分组的方式一般是多样的,其中首先要考虑能够局部分解,将多项式化成可以整体分解的结构。 例5 分解因式:

(1)a2x2b2y2a2y2b2x2 (2)a2abb4c (3)x22xyy23x3y2

(1)分析:在多项式a2x2b2y2a2y2b2x2中,第一项和第三项有公因式a,而第二项和第四项也有公因式b,这样观察到局部有公因式可提取,即可完成分组这个关键步骤。

评注:这个多项式分组的方式还有一种,即第一项与第四项组合,第二项与第三项组合。如何分组关键就是能否局部分解。由于整体分解时运用的是“提取公因式法”,所以这种分组分解法可叫做“间接提取公因式法”。 (2)分析:在多项式a2abb4c中,前三项是完全平方式,而第四项除了负号也是完全平方形式,这样前三项分成一组,最后一项分成另一组就可以构造平方差的结构。 (2)解: 22222222a22abb24c2(ab)2(2c)2(ab2c)(ab2c)评注:这个多项式的分解因式中,其他分组的方式是不能进行分解因式的,比如前两项组合在一起,后两项组合在一起,虽然都能局部分解,但不能进行整体分解,所以这种分组的方式是失败的。在对多项式的结构没有观察清楚的前提下,分组失败是经常出现的,但只要注意分组的方向,即恒等变形过程中,化成能够在局部分解的前提下,又能整体分解的结构,就能达到分解因式的目的。由于整体分解时运用的是“运用公式法”,所以这种分组分解法可叫做“间接运用公式法”。

22(3)分析:在多项式x2xyy3x3y2中,前三项是完全平方的结构,第四和第

3 五有公因式3,最后一项做为常数项,即可构造十字相乘法的结构。 (2)此题是二元二次多项式的特殊结构(三个二次项构成完全平方式),实际只要是可分解的二元二次多项式,其他结构的分解因式也可以经过局部分解,最后整体分解时也可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所以第一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由于整体分解时运用的是“十字相乘法”,所以这种分组分解法可叫做“间接十字相乘法”。

同步练习:

(1)abbcadcd (2)x2y22yzz2

(3) x24xy4y23x6y2

*例6 分解因式:x23xy2y22x3y1

分析:根据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经过分组和局部分解将它化成关于x的二次三项的结构(或广义的十字相乘的结构),然后运用十字相乘法。

评注:本题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之外,只要是经过分组和局部分解把多项式化成二次三项的形式,都能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比如:经过分组和局部分解化成关于y的二次三项式的结构(2y3(x1)y(x1)),不难看出,把多项式可以看成关于(x1)的二次三项式的结构等。 同步练习:

(1)x2xy6y23xy2

*例7 分解因式:x4 分析:这个多项式不能直接运用上面所介绍的四种方法分解因式,原因是不属于三种方法的任何一种结构形式。但由于将这个多项式可以看做关于x的二次式:即x44(x2)222,则容易想到配方成:x44(x2)222(x22)24x2,这样就可以分解因式。

评注:另一个角度看,实际是将合并后的多项式还原成原来的结构:

即x4x4x4x4,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说成是“填项或拆项分组法”,是“间接分组分解法”的一种。初中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合并”同类项,但实际数学变形当中,“拆同类项”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不同的是:“合并”的结果是唯一的,但“拆”的形式是无穷多种(如:x222224244221212xx2x2x23x22x2...),所以“拆”的时候要根22据我们需要的结构“拆”得准才可以。

除了“填项或拆项分组法”这种“间接分组分解法”以外,有的多项式首先化简才能分组,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也属于“间接分组分解法”,这种方法就叫做“化简分组法”。比如:多项式(axby)(aybx)的分解因式问题。 同步练习: 22a4a2b2b4

四、因式分解方法的系统归类

综上所述,整个高中阶段的分解因式需要我们掌握的方法可归类为:

4 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间接提取公因式法 分解因式的方法直接分组法间接运用公式法间接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间接分组分解法填项或拆项分组法化简分组法注意:

1.因式分解的方法多样性是由多项式结构的多样性引起的,即针对不同结构的多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因式,所以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关键是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征。观察的的顺序为:看是否有公因式看是否公式结构看是否二次三项式看是否可分组,以上都行不同就可考虑利用间接分组分解法。

2.以上所提到的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比如:公式法能分解的大都可用十字相乘法,十字相乘法能分解的可用分组拆项的方法转化为可提取公因式的结构等等。

3.除此以外,还有针对一些二次三项式,也可以运用求根法分解因式。即初三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得到的一个公式:ax2bxca(xx1)(xx2),其中x1,x2是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两个实根。

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组)与一元二次函数

教学目的:

1.会熟练解一元二次方程 2.熟练掌握配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回顾: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常用的有:直接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 2.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b24acb2)

配方的公式是:axbxca(x 2a4a23.因式分解法的原理是符号法则:两数相乘有一个为〇则乘积为〇

bb24ac4.公式法的公式是:当b4ac0时,两根分别为x1,2

2ab

2 当b4ac0时,两根相等为x1x2

2a2 5

当b4ac0时,方程无解

二、应用拓展:

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 x2x80

(2) 2x3x

5(3) 2x4x10

例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4x-1=0

(2)5x+2=3x2

(3)(x-2)(3x-5)=0

(4)4x2-3x+1=0

说明:公式法解题注意点

(1)首先要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强调确定a、b、c值时,不要把它们的符号弄错;

2(3)先计算b4ac的值,再代入公式

2222例3: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 5x4x0

(2)

5.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

扫盲练习

1.在下列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

).

①3x2+7=0

②ax2+bx+c=0

③(x-2)(x+5)=x2-1

④3x2-2x3x(x3)

(3) (x5)23x15

2x29x80

(2) 3x240

(3) 9x26x10

5=0 x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方程2x2=3(x-6)化为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 ).

A.2,3,-6

B.2,-3,18

C.2,-3,6

D.2,3,6 3.方程3x2-3=2x+1的二次项系数为_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___,常数项为_________ 4.关于x的方程(2m2+m)xm+1+3x=6可能是一元二次方程吗?为什么?

5.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2+10x+12=0的根?

-4,-3,-2,-1,0,1,2,3,4 6.配方法巩固练习:对下列式子进行配方

(1)y2x24x5

(2)

yx2x5

(3)yx22x4

(4)y2x24x6

(5)

y5x22x7

6 (6)y2x22x2

(7)31yx23x24(9)y2x22x4

3

(8)

3yx24x5

21yx2x32(12)y1x24x7

3方法总结 (10)

(11)

1y3x2x1

41.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4.为了与以前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等只有一个解的区别,我们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5.配方法操作过程

初中高中英语知识衔接范文第2篇

重庆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在很早以前就实行了新的课程标准。这些年来, 每一届的新高一老师都反映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好, 知识系统性不好。出现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 因为初中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 而以前, 高中还是按旧的课程标准行课, 这两者间本来就存在较大的系统差异。

高2013级起, 高中也开始实施了新课程标准。从理论上来讲, 都是在一套新课程标准下编制的教材, 似乎不应该有着系统性差异。但是由于初中属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时, 现在的各个初中学校基本上还是把中考上线率列为一条重要的考核指标。因此老师们在上课时更多的参照中考考纲开展教学, 而中考考纲的要求与高中化学的要求本来也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 所以, 高、初中间还是存在一定的系统差异。

目前, 我市的中考是安排在每年6月中旬。学生在中考结束后, 需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后才能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这期间除部分有较强自律精神和对自己有较高要求的学生会主动安排时间学习外, 很大一部分学生或完全的玩, 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父母做一些事, 甚至直接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经过两个多月的休息, 当他们进入高中后, 基本上已经将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遗忘得差不多了。当然, 不同学生的遗忘或知识掌握情况有些不同, 我们可以把这种知识的脱节叫着偶然差异。

全市各重点中学都在大面积的扩招。在这种形式下, 一般联招校, 接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在联招线下。这些学生知识上的欠缺或与高中要求的基础知识的脱节已经不偶然差异, 而是必然。在我担任的高15级4班就有个学生在开学不久就翻着初中的化学笔记本给我看, 并说:“我在初中化学还不错的, 只是耍了两个月, 已经忘完了。现在又需要重新去看书!”

二、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

(一) 高、初中化学知识脱节点小结

通过高中化学必修一、初中教材的对比、对2012年初中化学中考大纲的研究, 以及近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对学生知识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高、初中化学存在如下知识上的脱节点 (仅限高中化学必修一) :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 中考考纲要求了解离子的概念, 事实上学生基本没有离子的概念; (2) 现在高、初中都会在试卷上提供相对原子质量, 因此, 学生对于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常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完全没有映像, 致使在高中课堂上老师讲解相关计算时学生不知道相关数据从何而来。

物质的分类: (1) 酸、碱、盐的概念不清楚, 中考考纲要求从组成角度认识酸碱盐, 而高中却要求从电离的角度认识; (2) 初中并不要求学生了解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式盐的问题, 而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中却没有相关内容的介绍, 但从教学来看, 这些知识又属必须掌握的内容。

化学用语:中考考纲要求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知道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正确书写化学式 (分子式) ,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 很多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 化合价更是一塌糊涂, 甚至很多学生连NaOH、Na2CO3的化学式都要写错, 更别说方程式了。

溶液:中考考纲要求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而现在的学生基本不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而高中化学中气体溶解度又是用体积比来表示的。学生对于质量分数的理解很片面, 而计算更是感觉无从下手。

常见的物质:中考考纲要求学生发解合金的概念, 而学生基本不清楚。

常见的酸碱盐: (1) 中考考纲要求了解常见的酸和酸的通性;了解常见的碱和碱的通性;了解常见的盐和盐的性质。学生对于常见的酸、碱、盐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酸的通性、碱的通性的了解很欠缺。而高中教学中除需要学生知道酸的通性、碱的通性, 还需要还生知道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2) 中考考纲要求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但学生对于常见物质的溶解性了解的却很少。

(二) 针对上述高、初中的知识脱节点, 在教学中采用了分散衔接的方式

在实施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学过程中, 当预见或发现学生存在知识脱节点时, 及时进行复习或强化。在进行这些知识脱节点的教学中, 主要采用的课堂强化和课外记忆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来讲, 比如在“物质的分类”教学时, 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树状分类图时, 就增加了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这样, 既完善了树状分类图, 也使得学生有了相应的知识。同时在做这节课的课件时, 还特别在树状分类图完善后的页面上加上了一个“强化记忆”的图标, 以引起学生注意, 并给学生预留一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强化记忆。而在进行“离子反应”的教学时, 因预计学生欠缺物质溶解性的知识, 使在开始这一节的教学前, 先进行常见物质溶解性规律的总结和记忆。而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翻到教材最后的“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 从表中找出规律, 然后打开“酸碱盐的溶解性口决”的百度百科,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口决来记忆, 并要求他们利用课外时间主动记忆。为了说服他们去记忆, 在紧接着的教学中, 就方程式中哪些物质后面需要打“↓”进行了应证。

摘要:高初中知识衔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 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中存在着很多脱节的地方。学生初中毕业后又经过两个多月的休息, 知识的遗忘也很多, 因此衔接显得更加重要。笔者是从12级下来后接15级, 第一次使用新教材,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学, 获得了一些经验。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条:1、衔接模式最好选用分散衔接;2、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积极寻求脱节的知识, 并预先弥补。

关键词:分散衔接,预先弥补,脱节知识点

参考文献

[1] “重视高初中衔接, 推进我区高中教育发展”http://www.177liuxue.cn/info/2010-6/115215.html.

[2] “初中与高中衔接的必要性与方法》”《教育评论》2007年第1期 (总第133期) .

[3] 《新课标初中高中衔接教材: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ISBN:9787504144256.

初中高中英语知识衔接范文第3篇

1句子成分划分

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高中语文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要做好辨析并修改病句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题目,首先要学会句子成分划分。

在教学句子成分划分前,应先做四件事:(1)进一步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词语的语法特征;(2) 复习相关的短语,重点复习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补充短语等; (3)帮助学生掌握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4)研究主语、谓语、 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含义,比如: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并辅于相应的练习。 最后,提醒学生总结句子成分划分的方法:(1)注重结构层次,也注重结构关系。 (2)重视结构中心的作用,善于抓住中心语。 (3)注意语义分析在句子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2常用的修辞方法

高中语文,不管是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阅读,或者是作文,都会涉及常用的修辞方法。

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比如,比拟修辞方法:(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拟人和拟物。 (3)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其次,辨析易混修辞格。 以比喻和比拟的辨析为例:(1)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如拟人,因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通过联想和移情,变无情物为有情物;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依靠相似点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以便形象具体地感知事物,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 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喻体必须出现。

第三,修辞方法教学的配套练习要适度,同时,要讲求趣味性。 我的实践是,仿造句式和对对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修辞方法的兴趣。

3文言文基础知识

2015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就有一题文言文翻译题:“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惠子相梁”,“相”:当宰相,名词活用作动词。 “惠子相梁”是一个省略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惠子相于梁”,译为惠民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 可见,初中淡化语法教学,但还是绕不开语法。 更何况高中要求:一要理解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用法(词类活用);三要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可见,文言文基础知识对初高中语文教学是何等重要。

要做好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做到:(1)分类归纳、 加深理解。 就是在文言文教学达到一定阶段,要将基础知识分类归纳,使之条理化。 比如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作代词: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2指示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 “这”、“这样”、“这件事”、 “那”、“那样”等。 作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 “的”,有的可不译;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作动词:译为“到”、“去”。 又如意动用法1父异之 “异” 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 “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 “利”是 “以其利”,译为 “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 “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 “异”是 “以之为异”。 6不耻下问 “耻”是“以为耻辱”。 (2)反复练习、巩固效果:文言词汇, 多抄写几遍;名著名篇,要反复诵读;文言翻译,反复练习,反复修改;注意选文的趣味性。

4语法教学服务于写作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 在作文中议论成份较少。 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完成复杂的记叙文和初级的议论文,也就是记叙文中要掺入议论, 议论文中则要求表现出一定的思辨能力。 由于语法知识贫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许多学生既怕记叙文也怕议论文,一提到写作文就唉唉大叫,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其实,不管是初中“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高中的“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能力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归根结底,要提高是语言表达能力。 这时一味地反复练习写作是不够的。 教师和学生要做的是回归基础,回归语法。 通过系统的学习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划分、复句、标点符号,提高遣词造句能力和行文组织能力。

摘要:在初中淡化语法教学的今天,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全国高考《考试说明》,加强探索和研究,提前为高初中教学衔接做准备。

初中高中英语知识衔接范文第4篇

阐述设计本节课的整体思想(或理念)

二、教学内容

(1)内容:对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包括版本和内容在该版本中的章节位置; (2)内容解析:重点阐述本节课内容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

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进行微观分析。

三、目标

(1)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2)目标解析:对目标含义进行解析,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指导作用。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学难点

(2)设计者应当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具体的,可以从认知分析入手,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基础),对照教学目标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通过已有基础和目标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教学资源

(2)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展现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发展历史思维。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前面诸项分析的基础上,前后呼应,特别要与设定的教学目标相呼应。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后,要写出设计意图(基于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师生活动预设、指导思想方法、需要培养的能力等。

1 教学过程应当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例如,基于问题解决的设计,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教学设计等。

七、目标检测设计 (1)习题

(2)试题分析,阐述所选试题的目的、检测的内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反思教学教学问题等。

八、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预设与生成的一致性、反思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今后教学的启示等。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理论的总结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初中高中英语知识衔接范文第5篇

1、招生对象:2014届初中毕业生

2、上课时间:7月5日-8月2号上课时间总共24+1天

3、科目: 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4、计划招生人数:36-45(三个班)

5、模式:12-15人精品小班+三人学习讨论组

采用精品小班与学习谈论组相结合的方式,大课结束后,学习组由一科小课老师带领,解疑答惑,督促完成当天作业及作业讲解,确保知识点的消化落实吸收。并且在授课过程中传授高中各科的学习方法,以巩固落实新课内容为主,不再额外增加新内容讲解。

6、具体安排:每科各12次大课+ 12次小课(共96次),

最后一天综合测试。

每天4次课(8个课时), 2次大课+ 2次小课 (一课时50分钟,一次为2课时。)

共计192(正课)+8(考试)课时 =200

7、时间安排:每周周日休息

早上: 8:00-9:4010:00-11:40

下午:14:00-15:4016:00-17:40

8、收费:全科收费6000元8000元 /人

单科1500元2000元/人

或者240-320/天

9、附:

老师成本预算(以2个班24人为例,两个班需配备一班小课老师)

总收入:144000-192000

大课300-400/次平均25-35元/人/次

大课老师课酬3000040000

小课老师工资(1500底薪+课时费)

小课15-20元/3人(或以人数计算)

3000≤每人≤ 400012000≤总课时≤16000

总共课时费:4200056000

除去课时费外收入:100000-136000

3个班36人为例:(需额外增招一班小课老师)

总收入:216000-288000

大课老师课酬:45000-55000

小课老师: 22000-26000

总共课时费:67000-81000

除去课时费外收入:149000-20000

注:

1、此预算至包含大小课老师工资,其他开支为列入。

2、此方案教务管理需3人

方案二:

1、招生对象:2014届初中毕业生

2、上课时间:7月5日-8月2号上课时间总共24+1天

3、科目: 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4、计划招生人数:30人(大班)

5、模式:每天3节大课无小课辅导大课老师除了新课的讲

解之外,还需负责学生课后作业的讲解。(跟普通大班授课一样)

6、具体安排:每科各18次课(共72次), 最后一天综合测试。

每天3次课(6个课时), 均为大课

(一课时50分钟,一次为2课时。)

共计144(正课)+8(考试)课时 =152

7、时间安排:每周周日休息

早上: 8:00-9:4010:00-11:40

下午:14:00-15:40

8、收费:全科收费3000元5000元 /人

单科750元1250元/人

或者120200元/天

9、附:

老师成本预算(以30人为例)

总收入:90000150000

大课400-500/次平均13-20元/人/次

大课老师课酬3000037500

除去课时费外收入:60000-110000

注:

1、此预算至包含大小课老师工资,其他开支为列入。

初中高中英语知识衔接范文第6篇

1 学习语法的误区死记硬背

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好的, 对于英语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但是单纯为了学习词汇而进行的词汇是错误的做法。因此, 必须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 把握英语的基本结构, 才能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和交际水平。

教师在语法教学中也存在误区, 某些教师过分重视语法, 在教学中“死抠”语法规则。采取这种语法教学方式的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向学生灌输语法知识, 把英语课上成了“满堂灌”的语法课, 他们忽视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还有些老师认为实施新课程就是淡化语法教学, 这些教师在教学中不关注语法, 更不研究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仅对教科书上的语法部分照本宣科地一带而过, 这就导致许多学生由于对基础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掌握不牢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以上所述的教学误区, 其教学效果都是不理想的。

语法, 其教法应该不是把学生所要学的内容直接而生硬地教授给学生而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直观的、真实的情景, 让学生自然地学习语言, 归纳语法规则, 然后按照这些语法规则指导自己的学习, 使其更有效地为“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服务。

2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几种策略

2.1 积极主动的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从学生个体来说, 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是不同的。毋庸置疑, 课堂上老师所讲述的方法或者思路是普适的, 是教师借鉴以往成果,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 但是这些方法应用到个体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 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语法学习中要保持一种积极主动性, 既要认真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又要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 总结适合自己的语法学习方法, 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教师要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理解、形成和运用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2.2 分组互动学习语法

学习语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准确性的认识,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在语法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任务, 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设计“虚拟未来”的活动, 训练虚拟语气的用法。该活动可采用小组活动, 也可采用全班活动的方式。

比如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四到六人的小组;

拟订话题, 如:If I had a million yuan

If I could go to Paris tomorrow

If you came to my home

If I were a genius

If I were a famous writer/singer

在学完情态动词后, 可让学生设想:如果你去露营, 哪些是你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 哪些是你不用做的。学生们在这个活动中就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情态动词must, have to, need等。如:We have to wear shoes that are good for walking, for example, sneakers.We needn’t bring too much things with us, which will add to our burden.

2.3 任务式教学

在语法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并掌握语法规则, 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课标理念。例如呈现以下句子给学生:

He said, “My mother is a worker.”

She asked, “Will you go to the z o o?”

“Where is John?”the teacher asked.

“Make sure the door is shut when you leave.“The teacher said to us.”

其中第1、2句直接引语的内容请班里学生A表达, 然后由学生B告诉其他同学刚才学生A说了什么, 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人称、时态的变化, 同时指导学生一般疑问句转变时要用连词whether或if引导且疑问语序要改为陈述语序, 句末用句号。接着第3、4句直接引语部分由我表达, 班里学生主动举手, 由一名学生告诉其他学生老师说了什么, 同时指导学生特殊疑问句及祈使句转变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如何将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及祈使句的直接引语转变为间接引语。

2.4 创设语境学语法

语法的特殊性赋予其应有的重要性和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学生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掌握语法规则, 还要能在实践中准确、得体地运用语法规则, 最终达到自由交际的目的。社会语言学认为, 语言的功能是交际。社会语言学家Hymes (1972) 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的概念。他认为, 一个人要能够真正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除了必须具备乔姆斯基提出的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语言能力之外, 他还必须具备在什么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以及说什么的能力, 也就是交际能力。这一理论明确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语言知识, 语言运用就成了无源之水。要使学生掌握交际的本领, 就要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向交际能力转化。新教材图文并茂, 内容循序渐进, 内容多、单词量大, 实用性强, 语境氛围真实可及, 为师生进行语法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操练运用的时机, 因此, 我们应将语法的讲解建立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之上。

摘要:语法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对语法学习的特点和本质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几种语法学习的策略, 以期能对广大同学和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法教学,语法知识,初中英语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 王怀发.论新课论新课程条件下语法教学的定位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7 (9) .

[4] 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相关文章
2月计划范文

2月计划范文

2月计划范文第1篇一、经营情况本月计划销售收入172.77万元,实际销售收入151.03万元,完成比例87.42%.其中散客收入136.22万元,团队收入6.6...

1
2025-09-19
8月诗歌范文

8月诗歌范文

8月诗歌范文第1篇向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好干部杨善洲、吴孟超、庄仕华同志学习敬爱的党组织:近期我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了解到国家正在...

1
2025-09-19
3级证明范文

3级证明范文

s("wzfz");上一篇:星星班范文下一篇:双十禁范文

1
2025-09-19
9字对联范文

9字对联范文

9字对联范文第1篇陆震纶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

1
2025-09-19
学生毕业典礼演讲稿范文

学生毕业典礼演讲稿范文

学生毕业典礼演讲稿范文第1篇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毕业典礼。同学们经过勤奋的...

1
2025-09-19
形容精神风貌的句子范文

形容精神风貌的句子范文

形容精神风貌的句子范文第1篇2、行化如神:形容行动变化快得出奇。3、今非昔比:昔:过去。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

1
2025-09-19
形容天气很好的句子范文

形容天气很好的句子范文

形容天气很好的句子范文第1篇1、隆冬,北风凛冽,银灰色的云块在季空中奔腾驰骋,寒流滚滚,正酝酿着一场大雪。2、冬季来了!冬季来了,也就...

1
2025-09-19
新入职社工培训心得范文

新入职社工培训心得范文

新入职社工培训心得范文第1篇我于2014年8月开始,到中学参加工作,从来学校的第一天起,我就把自己融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知不觉已经三...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