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生源范文(精选4篇)
多元化生源 第1篇
随着高等教育立交桥的不断完善, 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 高校的生源类型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来源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不同[1]。就高职生源来说, 浙江省目前的高职生源包括:普通高考第三批、单考单招、自主招生、“3+2”, 还有退伍军人等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和单考单招进来的学生。归纳来说, 主要是两种类型, 其一是通过参加普通高考招收进来的学生, 其二是通过单考单招、自主招生以及“3+2”等方式招收进来的学生, 一般统称为“三校生”, 是指主要源于职高、技校和中专而来的学生。当然, 同样是“三校生”, 相互之间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就普高生源与三校生源相比而言, 两类生源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较大, 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而这一切又会对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2]。
二、不同生源学生学习差异及原因分析
下面主要就两大类高职生源:普通高考录取学生和三校生的差异情况和原因进行分析。
1. 进入高职前形成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与三校生相比, 普高生源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 他们的通识课程知识比较扎实, 具体表现在作为通识课的语文、数学还有英语等方面比三校生要好很多;从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上说, 他们也比三校生更强些和更好些;而三校生, 因为他们高中段是属于职业教育阶段, 所以相对地更多时间是用来学习专业知识, 因此在进入高职前他们的专业能力相对于普高生来说要好很多, 普高生是零专业知识, 而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上都有逊于普高生。究其原因, 其一是中考招生制度中的招生顺序, 目前浙江省三校生的招生是在普高生之后。其二是普高生在高中阶段仍属于基础教育阶段, 所有学生的课程是相同的, 而三校生不论是职高、技校还是中专, 均已进入职业教育阶段, 且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各有特色和重点, 不可能统一设置。其三为了与普高区别, 作为职业教育的职高、技校和中专, 其教学重点显然不是放在通识基础课上, 而是在专业课程上, 特别是对参加单考单招的学生来说, 重点主要是在单考单招规定的课程上。
2. 高职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为调查了解不同生源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本文分别选取了反映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专升本考试和反映学生专业学习水平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英语等级考试和会计初级资格考试等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对我院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 下同) 2008—2010连续三届会计专业学生的专升本录取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取得情况和英语B级通过率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指标, 专升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持续学习的能力,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反映的是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一个基本水平和要求, 英语B级证书是高职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 会计初级考试则综合反映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因素。
对我院会计专业学生连续三届专升本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结果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在2008—2010级连续三届学生中, 总共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数是1540人, 其中三校生566人, 普高生974人。全部专升本的学生人数是142人, 其中三校生是28人, 占全部三校生比例为5%, 普高生为114人, 占普高生的比例是12%。全部学生平均专升本的比例是9%。可以看出普高生在专升本比例上明显比三校生有优势。差异非常显著。
进一步分析专升本考试科目:2009—2011年浙江省专升本会计专业的考试科目是《高等数学二》和《会计学》, 从2012年开始, 专升本考试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考试分文、理科, 文科包括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 考试科目:大学语文和英语。理科包括: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 考试科目:高等数学和英语。会计属于经管类, 其考试科目为高等数学和英语。也就是说, 专升本不再考专业课, 只考通识课的语文、数学和英语,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 最大的变化是考试科目之一从《会计学》改为《英语》。这对三校生学生来说, 明显不利。这也可以从2013年专升本学生升学率情况来看, 三校生源学生246人, 考上了18人, 比率为7.3%;普高生源学生231人, 考上了37人, 比率为16.0%, 三校生的比率不足普高生的一半, 差异非常明显。
对我院会计专业学生连续三届的会计从业资格通过人数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结果如下表2所示。
可以看出, 不同生源学生在会计从业资格的通过率上也有一定差异。三校生的通过率平均达到97%, 而普高生源的学生通过率只有92.8%。这与三校生从高中阶段开始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有很大关系, 事实上他们中有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之前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且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毕竟只考会计基础的东西, 这些也是三校生在高中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
对我院会计专业学生连续三届英语B级通过人数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结果如下表3所示。
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专升本相比, 不同生源学生在英语B级的通过率上却没有什么差异。只相差了0.1%, 这与英语B级考试难度相对不高有很大关系, 而且英语B级证书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如果是难度更高的英语三级和四级, 情况就不一样了。
以下是我院会计专业11级学生英语三、四通过率数据, 如下表4所示。
可以看出, 与英语B级的成绩不同, 三、四级英语考试通过率在不同生源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这也说明了三校生在通识课程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确实比普高生要差些。
还有一个数据是会计初级资格通过率, 这里没有做全面的统计。但根据学院对截止到2013年12月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初级) 考试累计通过率居全院前三的班级表彰资料发现, 其中通过率排前三的三个班级中, 第一名和第二名是三校生生源, 通过率分别是54.72%和49.06%;第三名是普高生源, 通过率为45.83%。可见, 在专业技能上三校生源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优势, 但差异比较小。可以看出, 经过高职阶段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学习, 在专业方面不同生源的学生均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另外, 对许多高职老师的调查中了解到普高学生的优势是通识课基础相对更扎实, 且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好, 但由于高职是普高招生录取中最后一批录取进来的,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很深的失落和自卑心理, 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 通过高职阶段自己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不断调适才能适应和面对高职生的现实和环境。三校生则不同, 单考单招是职高学生中公认最好的出路, 最能体现其学习成绩和效果, 如果说初中毕业升入职高是有一些无奈的成分在里面, 但从职高到高职基本上是打了一个翻身仗, 所以他们对升入高职学习是打心里认可且能欣然接受, 也因此能很快地适应高职的学习和生活, 加上原来在专业上的优势, 高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是如鱼得水。从我们大量的调查了解可以知道:三校生的特点是专业方面更扎实, 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时比较的轻车熟路, 更能适应高职的学习和生活, 在专业方面也表现得更加自信和适应。
三、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社会对相应人才的要求, 包括对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要求, 也包括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基于人才培养的各方面目标, 综合考虑不同生源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方面存在的具体差异, 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1. 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多元化。
如招生的多元化一样, 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多元化, 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 在可能范围内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至少在学生毕业时可以选择就业与升学两种形式, 升学等于又给了学生一次选择合适专业的机会, 就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和兴趣选择尽可能匹配的岗位。通过这种不断地选择, 尽量使每个学生能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不断调整和修正, 找准未来的工作目标和方向。
2. 不同生源的学生必须分别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以上的大量数据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 不同生源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分别制定, 量身定制, 不能因为怕麻烦和增加成本而采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对三校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体现提升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而普高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则应更多地在专业上花时间。同时不论是何种生源, 在高职阶段均应加大对专业实训的力度。
3. 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应该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新趋势。
一些高职院校在外语教学方面采用分层教学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学生的外语成绩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的提升, 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此, 笔者更想强调的是在专业方面的分层教学, 特别是在高职这个阶段, 因为生源等原因, 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差别很大。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本身也是多层次的, 包括在会计职称考试方面, 一部分确实学习能力不太好的学生, 允许他们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对于多数的高职学生完全可以初级和中级会计职称作为其目标, 以对应于社会上的会计主管和财务管理岗位;少数确实对会计专业非常有兴趣和学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走注册会计师这条路, 并且从高职阶段就着手培养, 部分学生还可以通过专升本途径在本科阶段继续注册会计师考试, 直到达成目标。
4. 大专业多方向应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思路。
对应于现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要求, 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必将成为新的特点, 以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特别是在浙江这个民营经济发达, 小微企业比重巨大, 产业集群多样性特性显著的地区, 必然会体现其对会计人才要求的多样性以适应其产业集群特点的要求, 如杭州的丝绸纺织、绍兴的印染、义乌的小商品, 还有机电产品等, 不同行业, 在会计核算和管理上都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对不同方向的培养可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 对于一些需求比较大的行业和产业, 可以设专门的方向进行重点有针对性的培养, 如纺织、印染、机电等产业, 而对于一些相对需求不太多的产业和行业, 可以采用模块形式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
5. 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在高职阶段开设专业范围内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
虽然现在很多高中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大学里一般也都有专门的职业生涯指导课, 但实际的情况是, 很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因为不是由专业课教师来上, 而只能泛泛而谈。部分高职学生即使到快毕业了还是不能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是没有规划, 毕业求职时对专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不清楚。因此, 应该在高职阶段每学年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范围内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以使职业生涯规划能做得更具体和更具有针对性, 能根据具体的专业岗位来进行, 使学生能真正明确专业方向和追求。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立交桥的不断完善, 高职生源多元化是必然结果,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社会对相应人才的要求。通过对连续三届会计专业不同生源学生在校期间会计资格证书获得情况、英语等级证书通过率和专升本录取率等的调查分析, 结合对不同生源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的分析, 以及毕业后职业岗位要求的分析等。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多元化、不同生源应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大专业多方向的培养路径和分层教学的具体培养方法等思路。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会计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Z].
多元化生源 第2篇
一、生源结构多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生源主要有三点来源:第一种是通过高考招生的普高生, 这类生源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有着较为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 在高职院校属于素质较高的学生。第二种是单招的学生, 比如技校生、中专生等, 这些学生有着一定的技术实践能力, 但是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缺少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 并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第三种学生是通过2+3考试招收的学生, 学习成绩很差, 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素养, 并且没有自律的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缺少完善的家庭教育, 比如来自于农村家庭或是城市的贫困家庭, 父母由于工作无暇看管孩子的学业或是单亲家庭等, 使得孩子缺少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是对高职院校的不适应, 在高中或是中专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 而在高职学校中, 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自我安排, 存在着茫然无措的情况或是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 无法处理好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很多学生对于学校中的专业设置并不了解, 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或是因为高考、中考失利, 或是在家里父母的选择下无奈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从而厌倦高职学校的学习, 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 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法。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差也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呈现素质偏低的特点, 学生难以进行自我约束, 给教师的管理也带来了难度, 因此, 生源结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高职院校班级管理难度的加大, 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变得困难。
二、创新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措施
(一) 创新班级管理的理念。首先要创新班级管理的理念, 构建出和谐、团结、有爱的班集体。学校要制定出严格的班集体管理制度, 明确班级管理目标,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班级管理习惯, 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社团活动的结合, 以职业化培养教育为最终目标, 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在班级管理中, 要以学生为管理中心, 帮助学生做好时间、目标的管理, 平衡学习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尊重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权力, 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班主任要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重点关心特殊群体, 比如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 多关心学生, 当学生面临困难时要及时提供帮助, 多鼓励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团结、有爱, 让学生在健康的班级氛围中更好地成长。
(二) 创新班级管理的模式。创新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模式, 将职业教育作为管理的主要切入点, 以班级为管理的主体, 以班主任为管理的主要导师, 将教育主任、教育导师、思政教师和班主任结合形成教育管理团队, 明确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的管理责任, 互相协作, 从而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式, 得到高质量的管理效果。在传统的管理中, 学生的学习规划、心理辅导等工作都是由班主任一个人进行, 而创新管理模式后由管理团队进行参与管理, 可以极大地提升管理的效果。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而言,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学生是管理的重点, 在生源结构多样化的高职院校管理中, 要创建有效的管理模式, 从而解决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这种新的管理模式, 让班级建设和学生教育得到了共同的管理和发展, 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发展。
(三) 明确班级的管理目标。为了保证班级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班级风气, 需要构建科学的班级管理量化考核制度, 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方案, 在每个学期初始阶段都要确定班级的管理目标, 作为学生学习、生活规划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自我管理规划,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的总结上一学期中的学习情况, 分析不足之处, 并且在新一年的学习中进行积极改进。学校要根据班级量化考核制度进行管理检查, 从而加强管理工作的落实。
(四) 建设班级的隐性文化。隐性文化指得是一个班级内的潜在文化, 没有在制度上明确, 却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行为, 班主任要在班级中建设积极的隐性文化, 比如团结、向上, 让班级呈现出活跃、团结的气氛。班主任要与学生形成互相信任的关系, 在学生中选举出热心、上进、能力强的学生成立班委会, 带动学生进行班级管理。
三、结语
高职校园生源结构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 加上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使得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愈发重要,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呈现的诸多问题, 需要创新管理理念和模式, 明确管理的目标, 从而实现高质量的班级管理, 为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促进高职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洁.生源结构多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方法与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 2014 (11) .
[2]李德亮, 王博, 乔向东.生源结构多元化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究[J].时代教育, 2014 (19) .
多元化生源 第3篇
针对高职教育生源多元这种趋势和特点, 高职教育都在探讨着教学改革之路, 但是没有成功的可以借鉴的研究结果, 特别缺乏具体的教学研究。近年来, 我们在基础教学方面进行了的专门的立项研究, 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
1 研究的主要方面
⑴对生源的特点进行研究。对不同生源的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动手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 为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⑵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研究探讨。目前, 高职教育基础课基本都在用国家规划教材, 教师讲课用的也是一套相同的PPT, 这显然不符合当前生源多元化的教学, 因此, 需要针对当前生生源的特点, 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⑶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探讨。现在实验教学基本还是惯用以前单一高考生源的教材, 实验课的比重、每个实验内容的多少, 每个实验的难易程度等等, 有多少已经不能符合现在的生源特点, 需要进行改革, 找出改革的方向。
⑷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 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 增强教学效果, 增加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让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
2 研究的方法及实施过程
⑴通过对统考学生、单招生、中德合作班、本科班等不同生源的多个班级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比对、分析不同生源的文化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兴趣、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的异同;
⑵通过对不同生源的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比对、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动手能力、考试考核成绩等多个多个方面的异同;
⑶在以上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 深层次地研究不同生源学生的特点、素质和潜质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改革措施;
⑷通过连续的问卷调查, 发现研究不同生源的变化规律, 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学生之间实现一种保持动态的结合。
3 改革措施
⑴调查研究发现, 多数学生理论学习能力比较差, 对理论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 在理论课教学改革方面, 我们对《电路基本分析》和《电工电子技术》两门课程, 制定出不同的课程标准, 并根据课程标准制作出多套PPT, 供不同生源教学选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⑵调查研究发现, 现有实验教学比重偏少, 实验内容偏难, 我们重新修订了实验教材, 适当增加课的时数, 在实验内容上, 一方面降低难度, 一方面增加内容的可选择性, 使实验教材的内容在知识点、难度、技能培养等方面, 满足了不同生源教学的需求。
⑶调查中反映出学生们对于实验、实训等级一些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比较有兴趣。针对这一情况, 加大了实验室开放的力度, 在校、系领导大力的支持下, 研究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实验室开放机制, 吸引学生参与, 鼓励教师参加指导, 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技能培养环境。近年来, 学生科技制作取得学校和省的多项奖励。
⑷调查发现, 学生们对一些现象生动具体的学习情景更有兴趣, 教师们制作了一些有创意的微课、慕课, 很受学生欢迎, 增强了学习效果。
4 结论
要搞好教学, 首先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特点、接受能力等各个方面,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优秀人才。因此, 我们从问卷调查入手, 近距离地去了解学生, 并且在此基础上, 因材施教, 研究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高职教育生源多元化趋势下学生的特点, 在基础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 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源多元化,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 (12) .
[2]生源质量对高职教学的影响[J].质量探索.2011 (12) .
[3]对高职教育生源危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 (8) .
多元化生源 第4篇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分为三大类: (1) 来自普通高考招生的学生; (2) 来自单招招考的学生, 例如职高生、中专生等; (3) 来自五年一贯制的学生。第一类学生质量普遍较高, 通过高中系统学习, 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第二类学生实践技能较强, 但文化功底较弱, 学生的自觉性较差。第三类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文化基础差, 自控与自律能力较低。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 父母通常在外务工,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比较缺失。
二、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提升工作现状
(一) 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
在高职院校中, 通常会过分重视专业教育, 对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而在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发展教育, 不仅需要重视专业技能、文化知识教育, 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调查研究显示, 大多数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提升工作中, 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缺乏正确的认识。或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比较模糊, 对其教育目的、作用等不够清楚明白。甚至部分人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可有可无, 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1]。
(二) 忽略人文精神培养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从青少年逐渐向成年过度, 在人生阅历、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培养中, 需要不断加强培养, 并逐渐走向成熟。而高职院校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自我中心的特点比较明显, 通常只会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与观察问题, 通常只能够认识与了解表面现象, 忽视了事物的本质。高职院校学生自控与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在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与挫折时, 容易出现消极现象, 会失去自信, 心理素质较差。因此, 需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与锻炼。而实际上, 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提升工作中, 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不够重视, 导致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效率较低。
(三) 交际能力与适应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学生中大多数学生的交际能力与适应能力较低, 不善于表达, 对新的环境无法快速的适应。根据调查显示, 部分学生在人际教育与适应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提升工作中, 没有对学生的交际能力与适应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导致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对问题处理不够全面与完善[2]。
三、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提升优化策略
(一) 更新教育观念, 重视素质教育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对象会直接面向社会, 人才的培养应满足社会需求。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提升工作中, 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与工作岗位需求。通过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 制定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方案, 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在素质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 具体包括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促进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 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是素质教学的指挥者与实施者, 教师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教育的成果。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实示范作用, 引导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日常的行为来表达精神风貌与气度修养, 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执教、尽职尽责, 以便提高学生的自觉行为, 将人文精神渗透在课堂与日常生活中, 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3]。
(三) 在课程体系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的教育需要与人文知识教育相互结合起来,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学生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可以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在获取专业技能的同时, 能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升华。在专业课程中, 需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 共同商讨学习成果, 以便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诚信、敬业等人文素质。
四、总结
在生源多元化的背景下, 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需要对学生的素质加强教育。在目前学生素质提升工作中, 针对不足需要重点分析, 以便制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在高职院校中, 对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加强专业化技能培养, 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以便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 其生源结构具有多元化特点, 学生文化基础、素质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现代化教育中, 不仅需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 还需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本文就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学生素质提升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并探讨学生素质提升的优化策略,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生源,多元化,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工作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冰雪.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告知院校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创新实践[J].黑龙江教育, 2015, 23 (12) :903.
[2]付成波.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1 (8)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