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读书修养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读书修养范文(精选4篇)

读书修养 第1篇

田家英深知秘书读书的重要性。他曾对林克说过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主席对秘书的要求很严, 主要在工作质量上, 对问题的看法要有深度, 在思想方面、理论方面要有自己的见解, 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想做到这些, 只有多读书, 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知识, 不然几年你也帮不上主席什么忙。”田家英说自己也是“自恨读书迟”。因此, 他在建国以后的十几年间, 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和绝大部分的工资、稿费都用在买书、收藏和读书上了。田家英的女儿曾这样描述父亲购书的情形:他走进书店, 在高高的书架上一格一格搜寻, 或到旧书堆里东翻西找, 为了“淘”出一本执意寻找的书, 他会不辞劳累地把旧书一摞一摞地搬来移去, 不顾手上、衣袖上沾满尘土。有时发现一件珍品, 他会高兴地跳起来。他到外地开会或做调查, 办完公务, 唯一的爱好就是钻进旧书店或蹲在旧书摊觅书。田家英的好友梅行说:“想起随同家英和秉忱一起跑书画文物店与旧书铺, 常常提着或抱着一捆东西, 走上七八里、十来里路, 夏天满身流汗, 冬天满面灰尘, 回到小莽苍苍斋喝杯清茶, 以至古往今来、天南地北谈上一阵, 确是一种乐趣。”杭州的史莽说, 田家英获悉某古旧书店有“别下斋”后人卖出来的一千多封清人信札后, 非常高兴, 就向店方借来这批信札, 利用开会间隙和晚上的时间, 历时一周, 把每封信都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为了弄清楚信与信之间的联系及其史料价值, 他把信札摊在所住宾馆客厅的整个地板上, 趴在地上认真研究、鉴识, 最后用高价买下了选中的40封。经过这样的苦心经营, 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 田家英的个人收藏已有相当规模。三十余架各类书籍, 有上万册之多。其中, 既有钱沣手书仿颜体14米长卷, 也有高凤翰仅一尺余长的左手反字横幅;既有皇帝的御笔, 也有农民卖田的契文;既有文人骚客的书稿、诗稿, 也有官吏附庸风雅的应酬文字。对这些墨宝, 田家英边收集、边研究、边整理, 几乎每天晚饭后, 他都要抽出两小时, 在灯下展开手卷、书简或册页, 细细研读。以他收集到的二百余位学者近四百通书简为例, 有千言长信, 有短篇小札, 也有三言两语的名片。这些学者在经学、哲学、史学、地理学、音韵学、金石学, 以及天算历法等自然科学诸方面, 各有卓越的成就。他们的往来信札, 或有疑义相析, 或以所得相告, 或缕述搜集材料之艰, 或细陈考订核实之苦, 谈及的大多是学术问题。田家英把它们先一一辨认、整理、考证, 后装裱成册, 汇编成集。如收有赵翼、王念孙、章学诚、汪辉祖等人致孙星衍信的《平津馆同人尺牍》;收有钱大昕、梁章钜、潘奕隽、汪为霖等人致钱泳信的《梅华溪同人手札》等等。至于大部分零散书简, 则根据内容, 以时间为序, 分别辑为甲、乙、丙、丁四编和文苑上、下两个附编, 分别收存了一百多位学者的手札。此外, 他还把与某一历史事件有关联的书简单独收存, 如将冯桂芬、王韬、汪康年、郑观应、杨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的墨宝辑为一涵, 标注为“此册所收乃晚清输入新思想者”。这样就很便于进行专题研究了。

田家英有这样丰富的购藏, 如此扎实的研读, 所以杨尚昆才说:“论学历, 他是很浅的, 但论真才实学, 却不在一般学者教授之下。”

赵朴初在参观《田家英收藏清代学者墨迹展览》后, 以“观其所藏, 知其所养”这八个字来概括田家英读书收藏与其情操修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曾彦修也曾悼田家英诗曰:“伤时忧国太情深, 千载文章喜过秦。”的确如此, 田家英的收藏非常看重藏品作者的人品与气节, 坚持文以人贵, 字以人传。在晚清一代学者中, 他十分关注忧国忧民、锐意改革者的墨迹。如洪亮吉, 乾隆四十五年举人, 五十五年中试榜眼, 因得罪和珅回常州家居, 嘉靖帝亲政后将其召回, 不久他又上书批评皇帝背离了“咸与维新”的许诺, 要求广开言路、以法治国、重用兴革者等, 结果被充军到伊犁, 沿途却大受百姓欢迎, 田家英藏其行书《送吴文桂旋里》诗轴。再如包世臣, 嘉靖十三年举人, 他撰写的《说储》, 被认为是在龚自珍之前吁求满清帝国实行“自改革”的一部论著, 可谓最早的“中国变法方案”, 田家英藏有其临书谱屏。龚自珍, 道光九年进士, 他将王安石所谓“改易更革”四字, 缩成“改革”二字, 被近代学者广泛使用。由于他认定清帝国由黑暗通往光明的唯一可行之路, 就是历经煎熬才能实现的“改革”, 因而有人把他比作中国的“但丁”。在其《乙丙之际箸议第七》中, 他疾呼“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 孰若自改革?”自此, “自改革”成为晚清思潮的一个主旋律, 田家英收藏其行书《珠镜吉祥龛心课手稿》。又如冯桂芬, 道光二十年进士, 在上海帮助李鸿章创办同文馆, 培养博通西学人才。他的《校邠庐抗议》凡四十篇, 附两篇, 针对清廷时弊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 是一部论述改革的佳作, 被李鸿章称赞为“深得洋务之要”。当年光绪皇帝为实行“自改革”要求朝廷各部门逐点研究可行性的唯一著作, 就是此书, 田家英藏其行书陆游诗轴。还有清代被累擢江宁、苏州知府的陈鹏年, 为政禁革奢俗, 以清廉著, 有“陈青天”之称, 曾因反对贪官污吏, 被构陷入狱, 经江宁织造曹寅再三向康熙求情, 才得以“无罪获释”, 三年后又因写《虎丘》诗, 被扣上“反君”的罪名, 判以充军。此事引起民众骚动, 工商业纷纷罢市, 各方予以声援, 迫使朝廷二次撤销原判, 田家英藏有陈鹏年这首《虎丘》诗轴。此外, 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之条幅、楹联、扇面、书简等, 田家英也多有收藏, 其中尤以《观操守》条幅见著。该条幅是林则徐仕途生涯中自我修养的总结, 也是其人生观的一个缩影。田家英将它长时间挂在书房中, 成为饭后寝前的诵读之作, 反映了他鲜明的价值取向。他因为尊重和钦佩这些有远见得民心的官员、学者, 所以才致力于收藏他们的著述和墨宝, 而这些翰墨所体现的美德雅趣又哺育和滋养了他的人格情操。诚如陈四益先生所言:“田家英继承的大抵是好的传统———好学深思, 忧国忧民, 洁身自爱, 自重自尊, 不慕名利, 不贪权势, 以天下为任, 以苍生为念。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融入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之中, 铸就了一批田家英这样的新一代读书人的性格, 即便革命成功、身居高位, 也不曾异化为政客官僚, 始终保存了书生的本色。但也正因为这样, 他们无法防范那些玩弄权术、钻营私利、党同伐异的群小, 往往成为他们阴谋的牺牲品。”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田家英情操修养的这种渊源关系, 不妨将他与其推崇的先贤做个大致的比较。田家英藏有谭嗣同31岁时书赠宋燕生的七言律诗扇面字幅《赠宋恕》, 并视之为斋中珍品。谭嗣同, 湖南浏阳人, “清法之战”后致力于西学;“清日之战”后, 与晚清新学名士夏曾佑、梁启超共同批判旧传统, 后应湖南巡抚陈宝箴邀请, 返湘办新政, 倡南学会。戊戌七月应光绪帝之召入京, 辅佐光绪帝变法维新, 改革遭到失败, 朋友劝其出走时, 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而后从容就义, 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宋恕, 浙江瑞安人, 系近代著名学者, 曾入北洋大臣李鸿章幕府, 与夏曾佑、梁启超、谭嗣同等, 过从甚密。戊戌前曾与章炳麟合办《经世报》, 思想敏锐, 在清末思想界备受推崇。田家英非常珍爱这幅《赠宋恕》, 时常取出来把玩欣赏, 有时睹物思人, 竟情不自禁地吟出谭嗣同的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他教育孩子说:“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谭嗣同的骨头最硬。”他将谭氏书斋之名“莽苍苍斋”前冠一“小”字, 作为自己书斋的名称。可见他是何等敬重谭嗣同的铮铮铁骨和伟大气节的。

读书与修养 第2篇

元史》 全部读了一遍,把所有“也里可温”的条目全都抄录下来,然后把蒙古白话写成的《圣旨碑》和 其他元代书籍里有关“也里可温”的材料进行参证,终于发现“也里可温”就是 元朝基督教各种派别的总称。前辈学者这种见疑不放,对于有价值的、但别人不 甚经意的疑难问题穷追不舍,从不一知半解,舍得竭泽而渔的治学精神,是很值 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没有求知欲的人,没有求知欲的人,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 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 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英国诗人弥尔顿说过:“书籍绝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 包含着生命的结晶,包含着像他们的子孙后代一样活生生的灵魂;不仅如此,它 还像一个小瓶子,里面储存着那些撰写它们的活着的智者最纯粹的结晶和精 华。” 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 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 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 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 心理过程。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建议你注意做好读书笔记。记笔记是人和 书中的生命对证。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 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 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 在提要中把握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 一遍。”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一个人想要在 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 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所以,鲁迅从不喝醉。这段话在哪里?他查找了半年没查到,又找了鲁迅博物馆研究员,也没查到,后 来偶然读书时,发现在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里面。因此,他一再告诫,必须做笔 记,不要相信你的记忆力好。如果把鲁迅跟酒的关系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一查起 来不就很方便吗?也就用不着花半年时间去大海里捞针了,一有感受就写下来,要赶快,不要偷懒。既然把读书当作人

与书中的生命的对证过程,就要设计好自己阅读的阶段 性,处理好阅读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逐渐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设计自身学术拓展 的战略家。记笔记,关注对证过程的生命痕迹的记录;设计,关注生命对证的过 程性的衔接和超越。读书的设计是一个立体性、动态性的设计。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优势 的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

知今不知古,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理;知古不知今,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和 它运行的曲线;知中不知外,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封闭起来;知外不知中,就容 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一个问题上进行互参,是 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七百多年前波斯诗人萨迪在跋山涉水、托钵化缘 的漂泊生活中,就说过“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这样的话,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难道我们就不需鼓起翅膀,翱翔于中外古今的知识空间 吗? 以智慧读书,以智慧读书,在书中读出智慧 世界上书籍之多,用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说是浩如烟海一点也不过分。而近世以来,企图对书中知识做出种种解释的思潮流派又五花八门,这就使得读 书在面对花招百出的路标时既受启发,也易陷入迷魂阵。要保持一颗纯朴的心去 认知书中的原本意义,已是难乎其难的事了,戴着不止一种颜色的眼镜走进书海,难免会坠入云里雾中。因此,读书要重视自己的第一印象。有感悟力、有感觉的人,第一印象是鲜 活的,抓住新鲜的思想萌芽,上下求索,推演出一个新的理论。读书要首先不淹 没自己,然后才能挺直腰杆与五花八门的思潮进行创造性的对话。切不要被一些 现存成见和空泛术语套住,诸如李白是浪漫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等,不要被这 些大概念束缚,以至遮蔽眼睛。首先看看李白、杜甫原原本本的是什么,读了之 后首先感觉到什么。杜甫有一首诗《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 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说花敬定将军请他吃饭,奏的曲只 能在天上,在长安,皇族那里,朝廷那里听到,人间能够得闻几次呢?如果先入 为主地相信宋人、明人出于忠君思想的解说,就会人云亦云地认定杜甫在讽刺花 敬定,讽刺他僭越非分,在宴会上采用了皇家才有资格享用的礼乐制度。事情果 真这样吗?现在一些注本都是这样讲的,沿袭明清时代的诗话诗评。这样讲似乎 有学问,似乎很保险,但是实际上放弃了还原和创新的可能。杜甫还写过一首赠 给花敬定的《戏作花卿歌》,称赞“成都

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歌颂 他平定叛乱勇猛剽悍的能力,说朝廷为什么不把他调到中原平定安史之乱,“既 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东都”,却在这里守成都?实际上杜甫何尝是讽刺花 敬定的意思呢?杜甫是说这美妙的音乐只能在长安朝廷里听到,现在我居然在成 都将军府里也能听到了。可见安史之乱后,皇家的梨园子弟都流散了。这是开了 一种风气,也就是中唐诗人用梨园子弟的流散来回忆沉没了的盛唐,别具一格地 言音乐以怀旧。沿着这条思路,杜甫到夔州看到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叹息着“先帝侍女八 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如今都流散到这里来了,“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 姿映寒日”。杜甫到江南看到李龟年,又叹息过去在长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 九堂前几度闻”,想不到现在到了江南,“落花时节又逢君”。盛唐衰落到这样 子,梨园子弟流散到江南来了。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现在的九江,看到长安教 坊的琵琶女流落到这里,就不能不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以致这位江州司马 的青衫都被泪水打湿了。中晚唐用音乐来怀念沉没了的盛唐,是一种思维的模式。这样解释,才可能对杜甫饮酒听乐时忧虑苍凉的情绪感同身受,“此曲只应天上 有”,天上才有的曲子到这里都能听到,盛唐的衰败已不可收拾了。如果拘泥于

古人的忠君思想,认为杜甫吃饭都不忘皇帝,每饭不忘君,就丢失了杜甫作为一 介寒儒漂泊千里的那份旷野情怀。现在很多研究受宋人影响很大,我们要打扫历 史尘埃,从重视第一印象做起,用现代的精神、今天的眼光好好审视诗和诗人,增强经典重读的创造性。巴尔扎克说过一句话:“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宋朝陆九渊也 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应该拿起这把带弯钩的问号钥匙,启动疑中求 进的思想主动性,质疑自己的眼光为什么只看前人的背影,而不能站得更高一点,直接面对事物的本原和本质。我们应该直接面对杜甫和李白,面对一个个活生生 的文化生命。李白昨天晚上跟我一起喝酒,他拿起酒杯就吟唱《将进酒》,高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今天上午和我一起,赴花敬 定的宴席,为音乐而感动,叹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要 直接面对他们,而不是在历史层层的阻隔、术语层层的裹挟中无所作为,把自己 遮蔽起来。李白、杜甫的诗,就是写给我看的,我先读了之后,得出我的印象,再来看前人怎么说的,跟他们对话。这种研究程序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跳过背影,直趋本原,留住感

让阅读成为生活 让读书成为修养 第3篇

首先,读书可以丰富见识,广博学识,增长知识。

一个教师,课堂深深打动学生的秘诀何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知识的博大精深,灵慧丰厚,才使他的课能随意宛转,如行云流水,深入浅出,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地,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然接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他们的课每每上出了一种韵味、一种气氛,听他们讲课,能使人仿佛闻到一股幽香,犹如兰馨,沁人心脾,趣味无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渊博的学识,是做一名好教师的有力保证。不读书怎会有融会贯通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语文教师要有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大将气魄,洒得开,收得住,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一堂课就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我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因此上起课来不可能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怎么办?“书中自有好办法”,读书吧!

其次,读书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

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有比普通教育工作者更为超前的教育观念,他们总能超前地认识到一个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观念。魏书生老师的“商量,商量,再商量”,丁榕老师的“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促使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比具体的教育行为更为迫切和重要,实施新课程,最根本的还在于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我们常感叹自己做法老套,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没有行动的动力;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辨不清行动的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具备前卫的教学理念?“书中自有新理念”。“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你不停的攀登,就一定能登上教育的最前沿,一览教育的无限风光。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教师要有所提高,也只有站在更高的思维层次、思想境界上看问题,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否则,只能永远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层次上。

第三,读书可以影响人的气质、修养,摆脱“匠气”。

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素养,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的读书问题,这也是他们国民文明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2011年有资料表明世界人均读书54本,以色列人为 64 本;俄国人为 55 本;美国每年每人读书70 本的。

而我国即使把学生的教科书算进去,人均也只有7本。一个人不读书,会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会受到历史的惩罚。作为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更应成为读书的带头人,用书“养吾浩然之气”,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无形的,不可设想,一个没有人格作背景的人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家,成为名师。

让读书成为可能,让读书成为习惯。当一名读书教师,感悟人生,捕获理想,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阅读它,走进它,让我们放飞理想,走向辉煌!用阅读滋养心灵,用读书丰厚底蕴,使我们内心开放、鲜活、细腻和温和,从云中漫步到日常教育中的润物无声,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读书给我们的不只是启迪,更是一种享受。

《谈修养》读书笔记 第4篇

首先,讲讲发愿。我觉得发愿即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摆脱动物机械性以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行为。所以发愿的前提必须是你认识到有些事是需要我们去努力才可以达成,而不是说得过且过,但也需认识到努力后也不一定能够达成所愿,即如先生之前说讲“在过程中努力,在结果上随缘”之义,而“在过程中努力”的动力则是内心的发愿。但梁老先生提到的发愿应该不是说这会我发愿我能中100万,过一会我发愿自己成为世界名人。他所指的发愿应该是建立在人类向上精神和对真理的肯定之上的,而且发愿若能有真爱、大爱,我们也就能在此过程中收获真爱与分享幸福,若发愿只是为了个人妄念的满足,那我们在此过程中就易陷入疯魔之中,甚至万劫不复,所以我认为发愿不论关乎自己还是关乎别人,都需要真诚,需要突破我执和妄念。

那我们为什么要发愿?难道只有处于痛苦中,为离苦得乐我们才需要发愿吗?就如程路涵所讲,当我们由一个焦虑混乱的环境进入到相对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动不了了,没有需要发愿的理由,因为那样就很好,那样就已满足。其实这也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发愿,只是因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身心跋涉后我们的身体需要好好休息,又正如她所说,或许等她自己享受够了,就会需要新的突破。所以我们应毫不怀疑地相信生命生生不息的内在本质,相信人类向上不愿堕落不愿陷于机械性的心。

再讲讲忏悔,说到忏悔,只模糊地了解到在基督教中,“人生来是带有罪的原罪”所以基督教徒们需要忏悔与救赎,借以洗去心灵上的种种罪恶,以求在新天地的永生长存。而对于我自身而言,觉得忏悔则是接纳自己,活出真我的第一步。因人有向上之心,故希望日日新,月月新,也正因为如此,也常落于与他人比较,追求完美之中,故悔常有,且常常是悔后又悔。所以忏悔的可贵在于悔后能忏,能原谅并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且身心合一地去向上行动。之前我一直认为人是可以修得完美,即达到圆满的境地的,但某次刘畅师姐的一席话,却让我懂得人不能达到完美,其大意“人总会有瑕疵,我们做的不是要把瑕疵消灭掉,而是需正视并接纳它的存在”,后来黄芊师姐站在医学的角度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正由于人的不完美,才会有阴阳,才会有生命的循环往复,不然的话纯阳则是神,纯阴则是魂”,而人就是在纯阳和纯阴之中修炼着,尝尽人世的辛酸苦辣与悲欢离合,最后走向从容与淡定,直至让生命那活泼、流畅而又有实体的光环照亮这真实的世界。

忏悔总是眼泪淌过后的平静与安然,而不是豪言壮语,更不是卑微、自责与痛苦。忏悔就是接受昨日种种的不好,而抛弃一切地投入到当下,认真地生活;忏悔就是允许人生有遗憾的存在,但此刻就尽情地让生命静静地流淌,没有滞涩,没有痛苦,没有急切;忏悔就是用自己内心的真爱去融化自己的冰园,然后用越来越强大的真爱去融化他人的冰园;忏悔就是诚然地接纳自己,让自己身心合一地毫不畏惧地向前踏步。

此外,程路涵还讲到了“弱弱地真”。其实这也是我在读书会和大家一起学习,特别是在梁老师的言行身教影响下总结出的人生该有的境界第一人要学会主动地生活,勇敢地活出真实的自己,第二人要懂得把这种主动的机会让给他人,主动地选择被动,以帮助他人主动勇敢地生活。其实梁先生之前也多次提到内心真正强大的人往往表现得比较弱,而这种人的弱不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真,更多的是因为心中充满真爱,愿对方能够在主动的角色中体验到主动勇敢生活时的快乐,体验到生命在敞开大门,肆意流淌时的酣畅淋漓。主动地选择被动,同时又全然地信任,这应该就是一种悲悯众生的大情怀吧。

最后,再讲讲修养,当今社会我们强调修养,或许更多的确实是一种没有底线的忍让和自我割舍,以求赢得他人的认可或暂时局势的平静,而直到最后发现自己忍受不了了则开始大肆抱怨,甚至拳头相向。梁先生说得很对,“修养不是一味往后退往后缩,要有底线,要挺然”。真正的修养应该是一种主动地被动与全然地信任,它充满最慈悲的爱与关怀,绝没有怯弱与自我割舍。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