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案例范文第1篇
1 滨水广场及其水环境设计
滨水广场是滨水区提供交通和人们各种滨水活动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相对于狭长且呈线性流动的滨水街道空间, 滨水广场更加开阔, 活动以静态为主, 是滨水区居民以及游客的大型活动中心。滨水广场亲临水面, 使滨水广场具有良好的景现功能, 滨水广场按功能的不同又分为商业性滨水广场、文化性滨水广场与休闲性滨水广场, 虽然它们的设计有所不同, 但均需与水能完美结合, 住往通过踏步、亲水平台延伸至水中, 有时也结合游船码头形成码头广场。另外安全性是滨水广场亲水空间设计中需要特别考虑的。
滨水区对城市居民来讲应是公共财产, 应该作为保证谁都可以到达水边, 较为容易地接近水边的公共场所来设计。这里的“公共”并不仅仅限定于受公共管理的空间, 而包括了显示各地区特性的、开放的滨水区域。
1.1 水边的广场
面向广阔水面的滨水区广场给人们的心灵上无限的解放感, 在喧噪的城市里, 可谓是恢复劳动、生活疲倦的良好去处。
1.2 码头式小广场
在水面上伸张开来的“甲板”状的广场, 给我们带来了与水的亲密感和整体感, 假如在水面上造广场的话, 广场的周围被水包围, 和水相接的水际线的长度增加, 再者, 甲板下面的流水能使人听到令人身心舒爽的潮水声。特别是, 因为潮汐的干满差很大, 滨水区不能直接和水接触的时候, 码头的广场所起的作用是极其大的。
1.3 水广场
在滨水区的水边环境中, 再造人工水景, 增加人直接与水亲近的机会, 特别是由于潮汐干满差很大而人不能与水直接接触或是水面被污染的滨水区, 就特别重要。还有供小孩玩耍的浴池、戏水池, 不限于滨水区, 哪儿都可设置, 但尽管同样可以承受日照, 设置在滨水区会感到更温暖, 在心理上, 也确实会有一种解放舒畅的感觉。
2 滨水游步道
在城市中徒步行走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行动手段, 同时与街亲近, 是理解街道的一个手段, 正因为众多的人来回行走, 使街上充满活力。在滨水区内设置游步道, 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人们边欣赏边愉快地行走的水边空间, 亲水性高, 谁都可以在滨水游步道上行走, 让众多的人们认识到滨水区的良好价值, 还有一方面是连续市街地和滨水区, 市街地和滨水区由于地势及自然条件往往被隔断, 而游步道则起着连接两者的作用。 (见图1)
3 滨水绿化
滨水绿化是滨水区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滨水区城市设计的重点, 滨水绿化具有生态、景观功能, 对改善滨水生态环境、美化滨水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 人类活动在各个水平和层面给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景观破碎和生态环境破坏是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 滨水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由于人工的过度界入而面临着破坏的危险, 而滨水绿化正起到减弱人工构筑物对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的作用。
按照不同水系在不同城市空间的作用, 将绿化功能分为:游憩型、观赏型、生态型三种类型。城郊结合部一般为生态型为主, 城市外围区一般为观赏型为主, 城市中心及重点地段以参与性的游憩型滨水绿地为主, 因为在这个区域, 使用的对象多为城市中的人们。在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使用对象的不同、因地制宜的设置绿化形式。
4 桥
滨水区的特征之一, 是分断了地域, 桥就成为连结被水分离的陆地的不可缺少的设施。同时优美的桥梁, 也成为滨水区的重要景观。而且在桥上是眺望滨水区的极好的场所, 过桥的时候, 滨水区的景色, 也时刻变幻着, 桥的美丽一言概之是它的构造美, 是追求合理性、功能性的产物。临近历史名桥的滨水区, 还能把桥作借景利用。
5 护岸
护岸是驳岸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人们对于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视, 亲水性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设计护岸时, 不仅仅满足于治水方面, 考虑到亲水性的设计变得有必要了。在各个水域既定的制约条件下, 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亲水性, 如何创造出受人们欢迎的滨水区环境, 这对护岸的设计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6 设施小品
环境小品也是滨水区城市设计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亭子、坐凳、栅栏、雕塑、广告牌、指示牌的设计, 环境小品如设计得好, 对整个滨水环境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并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滨水区的小品设计除了遵循城市小品设计的一般原则之外, 还有其特殊性。
(1) 在水域污染以及因为防洪要求限制而使人无法接近到水体的滨水区, 小品的设计应补偿人们对于水的需求和期望。 (2) 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 人们在游览滨水区会自动的充当某种角色, 如探险者, 就要求我们在环境设计中考虑并积极引导这一游客心理的作用, 而此时好的小品设计便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增加以水为题材的小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设计水景的时候, 不一定就要使用实实在在的水, 有时就是一件与水有关的小品, 如一口井、一只锚、一座旱桥等等。让人一看便会体验到水, 不管水存在与否, 这就是一种感觉。 (4) 同时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 要知道以小见大的原理。如日本庭园中出现了一种很小的水景, 就是用于茶庭的洗手钵, 一钵清水, 也只是点到为止。
摘要:从城市的构成来看,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 并且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 而城市滨水区中驳岸空间作为水域空间与陆地空间相交接处的区域, 往往对城市滨水区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滨水景观案例范文第2篇
(一)古希腊时期
西方城市广场最初兴起是在古希腊时期,最初是用于商谈国家大事和集贸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是,位置是闲散和不确定,由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较高的政治氛围,人群喜欢聚集在一起休闲、娱乐,喜欢广场的氛围,广场的实用功能渐渐的从带有政治倾向的议政往纪念、娱乐等方面发展,广场也开始固定在一个地区作为一个标志场地存在。随着不断发展,广场渐渐的兴起成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广场作为意大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有充满魅力的广场。有学者认为“如果意大利没有了这些广场那它就不存在了”。从功能分区上来说,意大利的广场分为政府议事,商业活动,宗教传播以及综合性的广场。大家认为应该有一个开放性空地与其行驶的功能相配合,这种布局理念就成为了当时广场设计的主要理念,大家在此参与城市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商业活动,从设计当中的规划来看,中世纪的城市广场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范围合围性,大部分的规模尺寸适与所在的城市社区相匹,地点一般都在城市的中心范围,周边建筑物都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空间和尺度的连续性,从而创造出大家所能接受的“如痴如醉”的城市景观,著名实例有圣佛朗西斯科的广场等等。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城市建设中体现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人的视觉感官和庄严的艺术效果,并使用了透视原理和比例法、美学原理
中国古代城市广场的发展
中国古代真正能成为广场的场地非常少,封建时期的广场分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四合院落空间发展成为的广场,特点是利用广场空间的变化体现主题的宏大气势。另一类是结合交通枢纽、贸易往来、宗教活动等功能的传统城镇空地。但是广场文化和思想是相对滞后的。
言而总之,城市广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具有挑战的,现代广场的含义更加广泛,已经不再是市政类广场,出现了许多广场类型。现在的城市广场已经成为了大家生活生产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城市环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广场的特点
(一)城市广场的基本特点
.性质上的公共性:近几年人们生活节奏的速度越来越快,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越来越喜欢带有群体组织性具有丰富内涵的户外娱乐项目,需要满足不同的人群对广场的需求,城市广场要求有方便的对外交通。这正是满足公共特点的具体表现。
2.功能上的综合性:城市广场应该满足的是大家对于户外多种活动的需求。要取代以往的只具有单一或几个功能的广场,要建成具有多功能多口味实用性的现代综合广场。
3.空间场所上的多样性:大家对一个空间要求是不一样的,综合的功能要与之多样性相配合,才能更好的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空间,要让人们产生场所感归属感,这种感觉是对人们的一种安慰和调节。这样的一个广场才是一个合格的广场。
4.文化休闲性: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一大亮点,是当前城市对外“眼睛”和“嘴巴”,追求愉快的心情是一个广场基本的理念,我国的广场舞很盛行,从侧面反映了对一个广场的要求,要满足人们的这种表演欲望。
三、目前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性求大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广场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盲目性的求大。特别是在一些小城市,人们的理念往往是大的就是好的,但是这样的广场建造起来会显得特别粗糙和空洞。广场的大小不是盲目的确定的,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人流、地区大小、交通因素、整体感官、周围建筑等方面入手确定大小,提高城市空间品质。
(二)广泛种植草坪
城市广场在充分考虑绿化问题上有很大的偏差,有些城市广场草坪成了主体,广场面积虽大。但是这样建造的话就会把大量的人群聚集在有限的几条道路上,不利于人们的活动娱乐。在空间处理上,绿化不可或缺。但是不能大面积的铺设草坪,这样显得很简单,不能体现出广场的设计理念,并且在形态上要和广场的空间吻合。
(三)铺张浪费严重
城市广场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皇宫,不需要奢华的地面,也不需要高贵的装饰物,广场是一个提供大家饭后晚间娱乐的一个场所,它需要的是整洁大气并且需要接地气。现在有些广场设计者认为把最好的材料装饰物都用上,就能做出来一个大家都喜欢广场,这是错误的。我们需求的就是一个简简单单为老板姓真正起作用的一个公共活动空间。
(四)对当地的地方文化体现的不够具体
现在每一个城市中的广场都应该对当地的城市负责,体现出本城市的文化内涵,让每一个游览在广场中的人都能体会到城市的历史文脉,在特定的时间日期下,还要举办有特色的活动,让人们都参与进来,共同感受历史文化。如八仙浮雕是蓬莱的标志,非常自然的体现出了当地的特色。
四、未来城市广场的发展前景
(一)提高广场品味
以后城市广场的发展要像更高的境界追求,不单单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在保证其职责的同时也要兼顾广场品味的提升,不能只是要大要广,也可以做成一个极具精华的小空间的广场,或者也可以为一些特殊人群专门的提供一个供他们娱乐游玩的空间。能把握住人们的心里。
(二)合理的选择植被
城市广场的植被多种多样,此处以北方为例。因为中国北方气候干燥,雨水不多,所以选择的植被应该是耐干旱、好打理、易成型的植物。而且广场人流量较大。尽量避免柳絮、异物、刺鼻的气味等出现在广场中。树木应以优良的乡土树种为主,例如:女贞、落叶树种、银杏、枫树等等。绿篱应选择大叶黄杨、侧柏、等常绿树种。要做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为最好。
(三)适合简约大气的设计
以后广场的发展比较适合简约风格,不失大气而又显得庄重。广场的勉强人群大部分为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并不认识有多奢华的装饰物、也不需要弄上富丽堂皇的颜色。只是需要满足他们对广场的简简单单的需求便是很好的。极简主义风格比较适合广场的发展要求。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
(四)传承文化品味百年
对历史文化的接收和传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城市的中心广场更是应该如此。对当地的文化品味、文化历史都要在设计当中予以体现,才能让广大群众更好的了解人文知识、历史文化。
五、城市广场的空间设计
(一)广场的空间形态
在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中,不同的交通方式带来的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下沉式和上升式广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人、车的不同需求,在人行道和机动车道的分流而言,下沉式广场的应用更多一些,在发达国家,下沉式广场更容易取得一个应有的安静、安全且祥和的氛围。
(二)广场的空间围合
广场围合有以下几种情形
.四面围合的广场
2.三面围合的广场
3.两面围合的广场
4.仅一面围合的广场
六、结论
城市滨水景观案例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使得环境景观在人们的意识中不断强化,尤其是滨水景观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同时,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排放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水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将成为我国%&世纪所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因此,探讨滨水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促使滨水景观设计向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对于人、水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人喜水的天性,不论是居住区、广场还是公园,滨水景观的建设随处可见。但在滨水景观的建造中大多未考虑水资源的生态环保,对自然河流、湖泊的人工改造和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及无节制排放污水,致使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硬的人为景观,水资源的污染、短缺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受到有关专家的关注。
1 滨水景观设计现状
景观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纵观现今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及河流、湖泊生境意识:河流、湖泊被裁弯取直、拦截隔断,“渠化”现象严重;阻流、吸收污染物的水体屏障
湿地几乎消失,水系消落带的生境恢复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小规模水景和人工独立小水景不能满足生物岛屿生境;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水系生态失衡,水质污染严重,曾经清澈美丽的河流、湖泊变得乌黑发臭。对水系采取的一系列“改造”使水土流失、水渗透情形越来越严重,加之对于地域性特征考虑甚微,几乎没有考虑公众参与的社会性,长此以往,滨水景观设计将会千篇一律,其生态调节功能、可观赏功能、可亲近功能将被弱化。
2 滨水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滨水景观是通过观其形自然形态及流动特征,察其色水系挟沙而形成的自然色泽,嗅其味河水的清新和泥土的芳香,来宣泄情感、抒发情怀的。因此,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生态设计理念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控制景观建设对水系生境的破坏,尽量连通城市水系,形成水系整体生境,利用大环境来调节小区域,促成小规模水系在整体生境中形成相对的岛屿生境[1],使整个水系生态环境达到平衡。梳理河流、湖泊的形态,还其自然、弯曲的水流,增大水与土地的接触面,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形态,保留、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减少硬化堤防,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采用植树、植草、石笼、块
石等各种方式护堤,为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育等活动创造条件。采用截污、治污的方法,控制、截断水系污染源,并利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措施对水系水量进行补充,使水系流动起来。调整水生植物的物种,引进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等。
3 滨水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3.1 项目概况
三峡大学位于西陵峡所在地宜昌,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相邻,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距校园仅28.5km。校园内为低岗丘陵地形,可概括为“七湾两岗一水系”,四周山岗较高,围成一带形低丘盆地,山岗最高点海拔147.2m,最低水面海拔64.2m,用地周围由运河水系连通长江。
校园内的水系由于校园建设被裁弯取直失去其自然形态且分布分散,未形成整体水系。由于周围村民随意排放污水及边界的硬化,影响了水生动植物的活动,使得水系生境平衡破坏严重,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污染严重,曾经清澈美丽的河流、湖泊变得乌黑发臭。工程建设对于水系的影响是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滨水的可观性、可达性、可参与性大打折扣。
3.2 设计方案构思
根据校园水系现状制定方案,调整、恢复其生态环境,营造地域文化丰富、校园师生可参与的生态平衡的优美水景。依据校园总体规划,将校园内水系分为一溪二湖五点,莲心湖位于求索溪上游,使之连通城市运河,为求索溪提供水源,文思湖位于求索溪下游,直通黄泊河汇入长江,调节求索溪的水位,沁苑公寓、南苑景观带、逸夫楼、图书馆、教师公寓的点状水景通过地下管道与求索溪相连,使整个校园水系连成一体,形成一相对的整体生境。
莲心湖方圆15hm2,湖面水位为75m,作为整个校园水系的源头,它的水质及生态至关重要。设计中采取控制污染源、营造生物湿地、调节生物群落的方法,使其恢复生境活力。此处污染主要是周围居民生活排放的污水及农田林地的化学肥料随地表水排入湖中所致。将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汇入市政污水管网,农田的化学肥料污染采用控制、减少使用量进而达到控制其污染水系的作用。在湖边浅滩区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结合水杉、池杉等林木形成景观层次,同时营造湿地景观,截污治污,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莲心湖景区的驳岸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并沿自然的湖岸线设置滨水过渡空间,其宽度为20m,以利于小型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生存活动。其间散布一些游人观景的亲水生物立交步道(见图1),一方面可使游人参与到滨水景观之中,另一方面又为动物的活动留出通道。对于莲心湖的用水
补给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收集雨水、中水回用来作为水源补充,二是连通校外的城市运河作为水量储备。
求索溪主要解决的是底部渗透问题及硬质驳岸的改造。由于工程建设使溪水底部的土层结构疏松,溪水沿土层毛细管渗透到周围土层中无法存留,所以设计中采用密实黏土防渗技术,在底部铺黏土逐层碾压密实,防止水的渗透、流失。溪边驳岸为垂直硬质驳岸,直接造成水生动物、两栖动物生存危机,同时硬质驳岸吸收、散发热量快,使周围的气温升高,且不利于游人接触、参与,因此设计中将垂直硬质驳岸改为阶梯形(见图2),且阶梯与阶梯间填充泥土种植水生灌木和乔木,既增加了滨水景观的亲切性、空间层次,又调节了周围的气温,促进了周围环境的生态和谐。
文思湖由于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大量繁殖,造成湖水污染严重;同时,由于和长江连通,夏季江水倒灌水位上升,冬季水位下降,季节性水位差形成了湖边消落带,既影响滨水景观,又造成湖边污物残留,影响水质。对此,引进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旱伞草、万寿菊等,在水陆过渡区域配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菖蒲)、浮水植物(如荷花等),可以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使水质得到改善,还水体自然色泽。对于湖边消落带,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消落带的冲刷,采用了三峡大学生物绿化技术,铺砌多孔生态混凝土构件[2],在其孔洞中填充种植基(干粉土、腐殖土、保水剂、长效肥的混合物)然后种植湿生植物(菖蒲、地衣等)。
滨水景观的设计还考虑了和校园建筑、师生交流、娱乐、休闲相匹配的滨水步道、观景台、小品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的形式,体现出浓浓的地域特征,提高了景观的公众可参与性。
3.3 预期效果
通过引进当地植物群落,调整滨水景观的空间层次,使三峡大学滨水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动植物群落更加多样化,景观的公众可参与性大大提高,景观的地域特征也更加突出。
4 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案例范文第4篇
摘要: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创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在城市语境下加强滨水环境的美观性,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滨水 景观 原则 语境设计
1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
1.1因地制宜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高低缓急和周边环境,预留一定的空间进行改造,尽量保持原有面貌的完整性。滨水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既兼顾了空间发展,又做到了因地制宜。
1.2适度开发原则
无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历史文化存留的痕迹都不应该被忽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遗迹的保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规划中,要最大程度地保留体现当地历史风貌的人文景观遗址,对滨水区域的开发要遵循适度原则,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支撑。
1.3本土化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还应该遵循本土化原则,不要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而应该在尊重本地文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顺应本土风俗、气候、人文特征,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
2城市滨水景观要考虑的设计要素
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构思应该尽量地扩大毗邻水体的绿地,形成大面积的连续绿化带。这样才能优化环境景观的质量,体现滨水景观空间的新形象。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进行绿化设计和园林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打造种群稳定、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群落结构。尽量选用本地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造价更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护岸堤设计。护岸堤根据剖面形态差别可以分为斜坡型、垂直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堤的优点是节约用地量,缺点是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因此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是另外两种,它们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而且适用于河面宽阔的岸线。在护岸提的选材方面,应多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植物、水体和土体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从而建立自然的生态河堤。
3)交通网路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地貌交通能够最直接的体现滨水景观的特色。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不单要加强水体与周边的服务性设施、绿地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尽量的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同时要兼顾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其中步行系统是滨水景观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它能够连接各个户外活动广场以及各个水体,也能够做为观景平台供人们观赏水上风景。车行系统能够很好的联系城市中心与滨水区,使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
4)滨水建筑设计。滨水景观中的建筑集中反映了本城市的个性。建筑形式与风格构成人们对滨水景观区印象的焦点,因此,设计者要充分发挥建筑在滨水景观的区视觉作用。滨水景观区的建筑的布局应以方便居民游玩且不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为基础,尽量使得人们能够开窗见绿,举目观水。
3打造城市语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除了其本身的材料上的、技术上的、功能上的和审美上的因素之外,还与整个城市生活和消费群体发生着各种层面的关系,它不仅仅是创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关系。
3.1河道的景观节点和文脉传承
景点是由若干互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单元。将景点从各个层面有机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景观面,形成了景观体系的框架。景点又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形象设计当中,打造一份属于城市语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使居民有生长于此的自豪感,给外来游人了解此地的新鲜感。如西藏林芝八一镇福清河景观规划分成三大藏粤文化主题景区:
(一)“太阳宝座”景区
“太阳宝座”景区包括从珠海路到奇正路、长约1.5千米的福清河河段及两岸滨水区,设计以“飘逸的哈达,串起两岸缤纷艳丽的花朵”为理念,“哈达”表达了藏族人民淳朴和崇高的礼节,“藏花”浓缩了藏族人民热烈和豪迈的情怀,
“粤花”则是对岭南人文情怀的最佳代表。太阳宝座景区为福清河两岸的主要景观区,自北向南划分“民俗开篇、商业布局、文化中心、生态发展”等四大主题段落,沿线打造牡丹广场、太阳环广场、红花园、太阳宝座广场、木棉广场、桃花源等主要景观节点,展现了一幅寓意藏族人民和广东人民的美好情谊源远流长的诗意画卷。
(二)“香巴拉天堂”景区,位于林芝毛纺厂地块,以“藏式传统街区”为设计主题,主要体现藏族独特文化内涵,打造集旅游休闲、商务度假、文化娱乐、商业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示范区,成为林芝地区的旅游服务中心。
(三)绿色明珠景区:
“绿色明珠”景区,位于林芝中央林带,以展现“高原湿地景观”为主题,通过引入本地的植物群落和生态元素,包括花、林、草、田和水系等,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景观风貌,展现“上帝调色板”的风采,打造成为一个集高原植物展示培育、工布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微缩林芝”的高原生态博览园,设计充分尊重现状生态情况,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通过引进本地的植物群落以及花卉,塑造体现林芝特色的大地景观。
3.2植物系统规划设计
植物根据功能需要,保证合理的乔木、灌木、草的种植结构,使绿化配植的层次和节奏更加分明,并注重色彩,季相变化。突出一季,一色,一景,使得四季常有绿,季季有景赏。
3.3鉴赏相匹配的滨水区域建筑设计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不可避免的要与周遭建筑群体发生关系,因此要充分考虑是否与滨水区域景观相匹配。在建筑的设计规划上面,应该首先利用滨水的区位优势,预留一定的鉴景平台(如观水走廊、视觉回廊等),对建筑高度实行区域划分,营造良好的观景空间,实现人与水体的和谐共存。
3.4与景观照明结合的声光设计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大量植入景观照明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滨水景观的鉴赏时间。除了考虑水体自然流动造成的声音效果,更多时候,设计师们倾向于塑造一种随环境改变的智能声音控制体系,再配合河堤沿岸、水面的景观照明,使得整个滨水景观尤其是在夜晚呈现出一种立体动态的综合性艺术效果。另外,音乐喷泉、水幕表演等运用先进科技进行控制的滨水景观,更是将声学和光学的合理利用发挥到了极致,营造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滨水自然景观环境。
4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对一个城市的总体景观和地区发展具有积极的潜在价值,是一个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滨水景观自然性、文化性、人文性和空间多样性,应利用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方法来挖掘特色要素进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从而创造出更加适合人居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景观设计理念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 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城市滨水景观案例范文第5篇
1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当前的社会环境大部分是城市化的生活,生活节奏快、生活形式单一、车辆尾气污染、工厂浓烟等问题使得空气质量下降,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的生活,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在政府以及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和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倡中,滨水景观方面的规划设计既符合当前社会和国际的发展,又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增光添彩,对人们的健康也会有所帮助。
2 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2.1 地理位置的选定问题
滨水景观,毫无疑问是贴近江河湖泊所建设的天然娱乐休闲场所。然而当前城市化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有河流湖泊的地方也成了仅有的农业用地,在当前局势下,不能占用耕地,只能在城市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地域进行选择,这样不仅会耽误滨水景观的建设进程,而且还会给滨水景观的建设增添难度。
2.2 滨水景观设计规划合理性问题
为了建设出更好的滨水景观,设计方面要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人口密度进行详细的调查。有些设计仅仅为了出众,好看,虽然在设计上别具一格,但是却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还有一部分设计只是为了获取利益,将景观建成后,门票方面收费太高,不适宜大部分的市民和游客去游玩[1],失去了滨水景观本应服务大众的公共属性。
2.3 设计人员技术水平问题
滨水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在建设过程中多种因素带来的问题,如环境、人口、地域、土地质量等,这需要滨水景观的设计人员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充分的工作经验。滨水景观的设计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这还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方面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先做好合适的沟通。
2.4 相关部门和企业问题
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很适合作为滨水景观的建设区域,但是在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小的地方区域,这些“风水宝地”都被企业或者政府部门承包,变成了他们的私人会所。剩下的只是一些农业用地和利用率不高的土地资源,不适合滨水景观的建设工作,而这些相关的企业和政府部门也不会关心滨水景观的建设,更不会在建设上进行支持或者资助。
3 针对滨水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3.1 合理的分配土地
政府等相关单位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建设、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城镇进行升级和改造的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考虑、对人们生活质量的考虑,做到不占用天然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地。在城市周边的山水地区,加入滨水景观的建设,让人们在一天的劳累工作之余,还能享受身体上的放松;在一天的快节奏的生活中,还能放慢脚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
3.2 加强滨水景观的合理规划
好的规划可以让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即使在繁华的城市中,也能感受到来自大自然所给予的温暖与舒适。滨水景观的建设要根据当地文化特色、人口情况以及环境现状等作为依据来进行参考,从而可以建造出符合当地人们需求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设计。在设计方面,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参考,制定出合理的滨水景观规划,实施过程中还要制定相应的细节,让人们在滨水景观中进行玩赏时,同时自身的安全问题也能得到保障。在设计时还应注意设计的风格一定要针对广大群众,而不是针对某一类人或者某些特定的群体。
3.3 提高设计人员的水平
设计者的设计水平也是影响滨水景观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在设计时为了更好的提高景观质量,要对设计者进行相关的考核和培训,确保他们可以胜任这一职位。滨水景观的设计不止是为了给广大群众进行观赏的乐园,更是与当地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人性化建设工程。所以,对设计者来说,严格的要求和适当的考核是非常必要的[3]。在培训中,让设计者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他们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在设计工作中把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在设计人员的挑选上要尽量寻找年龄段中等偏上的,这样能更好的对培训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虽然年轻的设计者更容易接受,但是他们实践经验有所欠缺。
3.4 加强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管理工作
对于有些地方上的政府来说,他们对于环境的建设觉悟不高,没有把环境问题当成首要问题,地方企业更是对环境毫不在乎,破坏生态的现象更是肆无忌惮。在生活中,更是抢占良好用地为自身的生活和利益提供消遣和便利。对于这样的行为,应该严厉打击,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相关部门和单位还应建设起考核制度,定期对本地区的政府单位和企业进行检查,发现此类现象将严肃处理,确保滨水景观的建设可以深入各个地区,让每个地区的人们都能享受到生态给人们带来的优质生活。
4 总结
人与自然是相互发展,相互生存的;不是对立的,冲突的。滨水景观的建设是人们在城市化生活中与自然生态进行连接的一个捷径,让人们在工作劳动之余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以及赋予人们的安定、祥和。滨水景观的建设不仅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也使得人们对生态环境多了一份保护的意识。将城市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成了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对生态发展多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国家举国上下甚至国际方面都在提倡生态保护政策,生态视域下滨海水景的建设无疑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本文针对生态视域下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对滨水景观在生态视域下规划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滨水景观,设计规划,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 卢影.生态视域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以长春伊通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J].现代交际,2016,(2):109-109.
[2] 田辰.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初探以滕州市凤凰湖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8):303-303.
城市滨水景观案例范文第6篇
一、滨水区慢行交通系统城市设计必要性
(一) 原因
目前, 城市空间整合趋势越来越显著, 多数城市仅以景观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开发滨水区域, 不注重空间整体性, 在形成宏伟的滨水城市建筑群的同时, 忽视了慢行交通系统对居民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这不仅会拉大城市居民与滨水区设计者的距离, 而且还会弱化居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 这对滨水区域有序建设、慢行交通系统优化有不利影响。
(二) 意义
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 考虑城市各区域空间之间的联系, 针对滨水区域合理改造, 并在了解慢行交通系统现状的基础上, 制定完整的规划方案, 这对城市整体结构优化、滨水区域高效开发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促进城市延续发展, 从整体上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丰富居民的生活体验。
二、滨水区慢行交通系统城市设计常见问题
据调查, 很多城市开发滨水空间力度不弱, 往往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 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缺乏连续性, 大部分空间利用率较低, 居民便利出行受到了制约, 因此城市活力因城市区域过于独立而大大降低。滨水区域慢行系统开发的过程中, 仅重点开发单一区域, 相对来讲, 区域整体开发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滨水区域开发视域过于狭窄, 不注重周边区域交通路线规划情况, 最终导致城市独立发展, 最终滨水区域开发优势得不到及时发挥。此外, 受非连续慢行交通系统影响, 居民出行阻力相应增加, 城市区域空间功能性逐渐降低, 这对城市持续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1]。
为了避免出现慢行交通系统单一、非连续开发现象, 促使城市形成良好结构的出行方式, 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 务必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这对城市交通压力缓解、城市污染控制有重要作用, 下文归纳和总结提出了滨水区慢行交通系统城市设计有效策略, 希望能为滨水区开发、利用者提供借鉴。
三、滨水区慢行交通系统城市设计策略
针对上述慢行交通系统设计常见问题, 在掌握其与滨水区周边关系的基础上, 合理优化慢行交通系统设计方式, 制定合理的慢行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一) 掌握滨水区周边与慢行交通系统间关系
社会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出行方式不断改变, 城市规划目标以及规划方案随之调整, 慢行交通系统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 该系统与人们出行方式、城市整体交通规划有直接联系。慢行空间打造增加了人们出行方式的可选择性, 公交、水上、步行等慢行交通方式能够满足短距离出行需要;慢行空间作为连结城市整体空间的重要区域, 在城市建筑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城市区域空间互相联系, 慢行空间发展能为其他空间区域起到带动作用, 有利于城市整体空间活力的提升, 同时, 区域空间联系能够逐渐加强, 这对滨水区域协调发展有促进意义。
(二) 优化慢行交通系统设计方式
滨水区慢行交通系统间接反映了城市规划特点, 为实现城市整体开发效果, 应高度重视慢行交通规划, 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打造多层次慢行系统, 这不仅能为人们慢行出行提供便利, 而且还能丰富人们的出行体验。为了更好的凸显城市功能优势, 应在提高单独空间利用率的基础上, 加强各区域空间来联系, 首先, 滨水区域合理设计不同类型的道路, 如自行车道、步行道, 道路设置围绕历史保护区、文化保护区、城市公园、商业区, 确保所设置道路的多样性, 确保人们多样化慢行出行方式被及时满足。其次, 不同类型慢行区间通过构建线形关系有序分离, 打造特色慢行区域, 并在设当位置设置码头, 结合滨水特色创造多样化交通体验, 这不仅能够调动人们优选慢行交通方式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为滨水区域整体性规划增添亮点。最后, 模仿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成功规划的案例, 例如, 苏州环古城河步道建立, 它不仅能够对区域空间起到拓展作用, 而且还能优化交通格局, 极大方便人们出行, 环古城河步道依托景点、文化景观建立, 它在古城景区打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滨水区慢行交通规划的过程中, 应结合城市实际发展现状以及景观特点, 避免盲目模仿其他城市在这方面的规划方案, 这不仅是特色滨水区打造的基本要求, 而且还是慢行交通系统优化的基本需要, 能够确保滨水区慢行交通规划符合预期要求[2]。
(三) 注重综合交通体系建立和衔接
慢行系统的建立必须以成熟系统的道路交通和公共交通的供给为基本条件;方便的交通转换则是促进慢行交通的关键因素。公交站点与慢行系统的接驳、充分而便捷的社会停车设施, 是促进慢行系统的关键因素。因此, 综合交通系统的构建, 尤其是公共交通方式的有效供给, 是促成慢行交通良好发展的必要因素, 在城市滨水区域, 往往是城市交通末端, 更应在公交政策制定上进行倾斜。
结论:综上所述, 现如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享受物质便利的同时, 对精神需求提出了较高标准, 做好滨水区慢行交通规划工作, 能为人们创设良好的城市环境, 有利于为人们提供多样化慢行交通方式。城市空间联系逐渐加强, 在考虑各区域空间关联性的基础上, 探索符合滨水区域合理规划的慢行交通系统, 这对城市良好形象打造、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因此, 滨水区域开发者应以此为借鉴, 以调动城市活力为目标合理优化慢行交通系统。
摘要:滨水区往往是城市功能、交通、景观和生态休闲的核心区域,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 重点做好滨水区慢行交通系统城市设计工作, 不仅能够提高慢行交通系统利用率, 也会对整个滨水区的环境体验的改善有益。本文以慢行系统的构建为线索, 首先进行必要性介绍, 然后分析常见问题, 最后提出优化滨水区慢行交通系统、增强周边环境品质的城市设计策略。
关键词:滨水区域,慢行交通系统,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 刘春济, 高静.大都市滨水区感知可达性的维度结构及其关系以上海市浦江滨水区为例[J].城市问题, 2017 (12) :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