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范文第1篇
摘要:借助高中体育课程的开展,强健学生的体魄,能够让他们以更加饱满与活力的姿态,迎接学业和考试,从而为三年的高中生活划上完美句号。本文从开展基础训练,激发身体能力;进行步伐训练,提高身体协调;进行力量训练,强健身体素质三方面,对强健体魄的高中体育教学进行简要探究,以期为广大体育教学的日常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高中体育;强健体魄;教学
高中階段的学生,拥有自主支配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借助体育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便成为众矢之至。纵观当今高中体育教学现状,教师并没有发挥出体育课程的真正效用,学生只是缓解了学业压力,并没有借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长此以往,高中体育课程的开展,将只能发挥出调节、减压的作用。这对完善当今体育教学机制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明显具有消极影响。
一、开展基础训练,激发身体能力
教师在首次开展的体育课上,应该首先带领学生进行基础性质的体育运动。教师如此操作,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在当前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是为了激活学生的身体机能,让他们先进行适宜的热身。教师要想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强健体魄,就需要从基础性的运动做起,积跬步,至千里。由此,才能够在增强体魄的道路上,长久地走下去【1】。
例如,教师可以按照有氧训练、热身训练、柔韧训练、以及腹肌训练四个维度来开展基础训练。对于有氧训练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跑步、跳绳等。对于跑步,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变奏式跑步,即以不同的步幅和节奏完成跑步。对于跳绳,教师也要让学生进行变奏跳绳,一会单脚跳绳,一会双脚跳绳,不断减小手臂摆动幅度,尽量用手腕来完成。在热身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轻松、容易完成的运动,一位后续更大强度的训练做好准备。对于柔韧训练,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正压腿和侧压腿,必要时,教师还可以让他们进行劈叉、吊腿上升的腿部柔韧性练习。对于腹肌训练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块斜板上进行仰卧起坐或者卷腹。学生也可以坐在一条板凳的边缘,用双手固定身体,进而将双腿伸展。由此便能很好的锻炼腹部的肌肉。
二、进行步伐训练,提高身体协调
教师在让学生增强身体肌肉的同时,不能忽视他们身体的协调性练习。考虑到学生身体肌肉的快速增长,他们无法在相同时间内,让自己的身体适应自己的肌肉,因此,他们将会出现行动不自如,笨拙等手脚不协调的现象。基于此,教师有必要让他们进行步法的训练,以此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为后续提高身体素质,做好辅助。
例如,教师可以借鉴拳击里面的滑步、快速移动、撤步、疾步以及侧步等相关步法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教师可以利用脚步和有颜色的纸张,在地面制作出若干数量的十字条,然后让学生的左脚在后,右脚在前,成弓步站立。学生的右脚应该让脚尖抵住竖线,左脚则压住竖线,同时将脚跟微微抬起。教师要让学生先熟悉基本姿势,等学生具备了肌肉记忆后,教师便可以让他们进行滑步、快速移动、撤步、疾步以及侧步等相关步法练习。教师要将步法练习的技术要领教授给学生,像是,不要平足移动,两膝应该微屈并且放松等。学生在掌握了相关步法练习后,便能够提高自身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由此便能够在各种运动中,保持身体的平衡,为成功地完成运动打下坚实的脚步基础。
三、进行力量训练,强健身体素质
力量训练是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必须要经历的手段。学生经过力量训练后,他们的肌肉质量和密度都会获得大幅度提升,进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基于此,教师应当将提升肌肉质量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看照下,规范的完成相关动作,避免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旦学生掌握了要领,即便教师不再身边,学生也能够自行进行力量训练【2】。
例如,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利用身体自重,进行力量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全程俯卧撑,教师应该将动作的核心技术教授给学生,像是,肩胛骨保持完全伸展的状态,收紧你的肚脐以及挤压你的核心部位,尽可能地放低身体,让大腿和胸部接触地面,同时保持骨盆向后倾斜等,让学生的动作更加标准和有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夹腿悬臂支撑,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锁住手肘,向下挤压肩胛骨和胸腔向下压,同时保持打开胸部,头部保持中立。由此,便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腹肌和肱二头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平盘支撑标准版,低位平板支撑,高位平板支撑,或者是锻炼手臂肱三头肌、胸肌的臂屈伸等等。这里需要注意,力量的提升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生长期运动,进而才能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需要告知学生,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后,再进行相关的自重运动。由此,便不会产生半途而废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消耗。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课程的开展,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借助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在节省学生的日常时间方面,有着积极意义,在驱动教师教学质量方面,也有着正向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切实地让体育课程发挥出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要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健康地提升学生的体魄素质,让他们以健康的姿态完成三年的学业。
参考文献
【1】张燕. 高中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锻炼的策略[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2】孟丽丽.高中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能训练的路径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66.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范文第2篇
1 深刻领会新课标体育指导思想, 是贯彻落实新《标准》的前提
2002年秋, 国家出台了新《标准》, 它展示着我国领导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坚持科学人本主义治国思想, 切实把公民的健康水平放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战略高度, 这是新时代公民健康与国家强盛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历时三年的体育实践与研究, 制定了振兴国民体质的新《标准》和新《办法》。通过潜心的学习与思考, 深刻领会新《标准》体育指导思想:学校要牢固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采用多途径多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教育指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同时强调学生在社会、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健康, 切实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养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新《标准》向每个学生提出了学习目标, 是学校实施体育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新《办法》给教师指明了实施新《标准》的途径与方法, 是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法宝。
2 全面了解学生体质状况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是切实贯彻新《标准》的基础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体育思想, 端正学生体育行为,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有用人才奠定身体健康基础。体育教师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为了实现此目标, 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 主要通过测试体育项目和日常观察渠道, 真实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能力。其次是了解学校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设施, 帮助学校建设、管理者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明确认识学校场地、设施的建设, 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教学及其它体育工作的需要, 同时, 应加强这些设施对师生的保护, 减少伤害, 而不仅仅是起到美观的功效。另一方面, 由于学校体育课的开设, 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生的爱好、需要和走出校门后的实用性,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因此,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要以此为追求目标, 切实做到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条件的有机统一以便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其三是根据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学校场地器材条件, 研究制定实施新《标准》的教学方案, 并负责组织实施, 确保提高学生体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针对学生生理特点和运动能力,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是实施新《标准》的关键
新《标准》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 规定了学校体育教学测试项目:小学必测和自选项目10项, 初中以上各年级必测和自选项目12项。学校体育不是为了测试而教学, 而是为了全体学生正常地生长发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也不限于12项。新课标给予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因此, 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 一定要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条件, 结合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 制定实施新《标准》的教学计划。重点考虑三方面的结合。
一是结合学生生理特点, 选择适合学生生理特点和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的教学内容重点以发展学生“敏感期”身体素质为主。如7~8岁发展学生模仿能力, 9~12岁发展身体反应速度素质, 10~12岁主要发展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节奏素质, 14~16岁主要发展速度素质, 13~17岁主要发展力量素质, 16~18岁主要发展耐力素质, 18岁以上的学生主要锻炼和发展形态机能, 促进身体的健与美的和谐发展。
二是结合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分别选择不同性质的项目锻炼, 使体质弱者增强、强者更强。体质强者选择田径、球类等运动量较大和较激烈的运动项目, 使体质更强壮;体质较虚弱者可选择慢跑、健身操等较小运动量的项目, 逐步提高体质;体型较单薄者可选择推铅球、仰卧起坐等肌肉力量项目, 增强肌肉的力、健、美;体型较肥胖者可选择有氧跑步、打球、游泳等锻炼项目, 消耗多余脂肪, 重塑健美身材。
三是结合新《标准》, 做到选择内容功能齐全, 既育体又育人。在实施计划的教学过程中, 最好按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分组教学, 尽力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健康需要。
4 严格执行新《标准》与学生体能素质提高的思想统一, 是贯彻《标准》精神的教育创新
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锻炼手册》是学校贯彻落实教体艺[2002]12号文件精神的根本要求, 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是体育教师的职责任务。勿用质疑, 严格执行新《标准》是完全正确的。可在贯彻执行新《标准》的实际工作中, 也就是在学生必测项目 (如大学一年级女生800米5′10〞以上, 仰卧起坐15个以下等)中, 少部分学生你给她N次测试的机会她都测试, 就是成绩不达标。对此,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怎样评价?重视达标还是平时锻炼?若重视达标, 按新《标准》总评学生的体育成绩就不及格, 若重视平时, 又违背国家新《标准》精神。在这种条件下, 笔者认为:体育教师一要重视达标, 二要重视学生进步, 三要重视平时参与。体育教师要根据三方面的资料综合比较, 分析判断, 看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没有提高, 形态机能有没有改善, 学生体育自觉锻炼行为习惯有没有构建。若学生在以上三方面有明显转变和进步之一者, 教师一定要肯定学生的参与与进步, 体育评价可以记为及格。否则, 记为不及格。体育教师在执行新《标准》的过程中, 严格执行新《标准》, 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竞技水平和身心健康。
总之,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务必以新理念、新思想为指导, 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来深化教研和教改, 以生为本, 创新教学, 综合考核, 努力促进学生、学校和国家教育的和谐发展。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牢固树立以生为本意识, 创新教学过程, 全面评价学生, 努力促使每个学生的体育素质、运动能力、社会适应和健康水平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新体育,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范文第3篇
1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 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 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 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 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一部分学生“吃不了”, 优生学习没动力, 冒不了尖, 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 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 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 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 激发创新思维, 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 逐步提高, 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分层教学的内容综述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优势和学习需求不同,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 (2) 目标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各层次的需要和要求作实际的分析, 根据教材大纲的基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 按不同层面确定分层的教学目标。 (3) 分层施教。指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段中, 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优势和需要的不同选择一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个体需要的最优化教学设计, 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里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有所收获。其基本要求是:教学分、合有致, 动、静结合, 学生全员参与, 各得其所。 (4) 分层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其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 (5) 矫正、调整、共同提高。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矫正、改进教学方法;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帮助排除障碍, 不使问题积累;及时发现学生优势, 若有必要, 及时调整, 允许层间流动。
3 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首先, 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 按层次教学为辅, 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是成绩差异的分层, 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 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 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以逐步缩小差距,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 师生磋商, 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 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 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 通过学生自我评估, 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 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 若有必要, 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 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 又保留了“脸面”, 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 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1) 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2) 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 有进步的可以“升级”, 退步的应“转级”, 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3) 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 应使学生跳一跳, 才可摘到苹果为宜, 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 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 对学生的“放”与“扶”, 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5) 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 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 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 调节并控制止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做好分类指导; (6) 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 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 及时表扬激励, 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 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4 分层教学实行后的体会
随着学生成绩的不断改变,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 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了,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感情, 能感受到数学文化所带来的快乐。学生在课堂上能听得懂, 吃得饱, 作业大部分都能完成, 不用再督促交作业的问题了, 主动学习、主动请教问题的学生增多了, 整体的数学水平逐步提高。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 即人人数学观, 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 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 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 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范文第4篇
马红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我们历史课堂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为初中历史教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趋势。由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是本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据此来谈谈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一、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做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历史知识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有一种神秘感,其实不然,历史知识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斩不断的联系,只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细心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相似之处,并结合学生实际,消除学生历史知识遥远、陌生的感觉,就能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时,结合了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学习的实际,提出了与他们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铁制工具与木制工具、石制工具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因为,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对锄头、镰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比较熟悉,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勤于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得出铁制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力,引发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等。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乐意地去积极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的内容,作为历史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借用学生已获得的间接经验,加以引导、利用,在讲到宋代的民族关系时,可以用学生已熟悉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中的情节来引入课文,如在《射雕英雄传》中,主人公的名字为何叫郭靖和杨康,引出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靖康之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果然这一导入,就像磁铁一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视为正确,且有创新之花,更要加以鼓励,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偏差较大,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备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并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策略;而“终身教育”的实现,内部条件是“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来启动学生的“学”,从而达到“自得之”的目的。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启发他们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会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当今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八年级(上)《鸦片战争》一课时,针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我引导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每一条内容进行记忆,得出“割地、赔款、开埠、议税”;针对《南京条约》的影响,我分设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割地对中国有何危害?(2)赔款加重了谁的负担?(3)五口通商是互利的吗?其危害是什么?(4)协定关税对中国有何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进行到后面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其危害时,我放手让学生来讲,学生以分析《南京条约》的方法为借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内容,并针对每一条内容设计成问题,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并将《马关条约》的内容总结为“辽台澎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方便学生记忆及掌握,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我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时,我先要求学生看目录,在看了目录之后,把这册历史课本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及线索给学生一个大体的脉络,并将本册中国近代百年史归结为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百年抗争史及百年探索史。首先,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百年历史验证了两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这样,学生对学习历史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生生、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八年级(上)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时,在之前,我就让学生分成两组,课后,收集各组的资料来辩论,辩论的主题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是应该留下,杀身成仁;还是应该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学生准备之后,授课过程中就让学生分成两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辩论,既活跃了课堂,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酝酿和演练舞台。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老师,可以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探索获得,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在教学中,我还积极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教师作学生,学生当老师。“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时故意说出不正确的观点,以此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设问寻疑,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努力去探究的目标。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深刻地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慧的火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出其中的疑惑点,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我在讲授《难忘九一八》一课中的“西安事变”这一事件时提出:“‘西安事变’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 “捉住了蒋介石,蒋介石能不能杀?为什么?”确立了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兴趣极浓,讨论热烈,人人动脑动口,教师从中启发诱导。学生最终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并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抛弃前嫌,以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周恩来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西安,力挽狂澜,正确地解决了“西安事变”,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范文第5篇
鲜力
词汇是学习英语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英语的基本单位,一切英语活动的基础,词汇的重要性决定了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大难题,学生的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其不同层次的英语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单词教学中,能很好地认识词汇教学的定义,背景,特点,能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把单词教学贯穿到愉悦的气氛之中,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单词,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那么,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的词汇教学,如何激发、调动学生记忆词汇的积极性,根据长期教学心得就词汇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究:
(一) 重视课前的预习、为课堂教学铺路。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课前的预习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学的过程。但课前预习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在家里完成的,学生是否有预习,效果如何?老师很难监控。如果老师每节课都花时间去检查,那必然会花掉很多的时间,那显然是不科学的。学生能否主动预习,关键是有没有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有没有尝过预习所带来的甜头。
在词汇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教新内容的前一天,先让学生预习单词,并要求学生要按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去进行。
1、猜单词的发音---怎么读;
2、看单词的构成---怎么写;
3、找词的出处(词在书中出现的位置及其相应的句子)---词义及用法;
4、想同类同形的词---找回忆;
5、查英汉字典---使用工具书。通过这样有步骤的课前预习后,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负担。如在教开心学英语Book 4 Lesson E. What do you want to do ?一课时,词汇部分是八个词组:go to the park, see a movie, play outside, go home, take a walk, take a nap, do a puzzle, surf the Internet. 一眼看下去好像很长很多,其实真正的新单词只有:see, movie, outside, take, nap, surf, Internet。学生如果在课前预习过了,哪些是新单词、旧单词,便能心中有数,上课时要学习的范围就缩小很多,课堂就不像是在进行新知的学习,更像在复习旧的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将新的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旧知识结构中去,才能不易被遗忘。”
(二) 活化教学过程、为词汇教学添砖加瓦。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英语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因此,词汇教学应当紧扣新课标的这些要求。
1、创设情境,增强词汇教学的直观性
有位教授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知识好比盐,知识必须要融入情境中,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消化、吸收知识!的确,把单词通过相对真实的情境呈现出来,是提高词汇教学效率的关键。比如在教open一词时,我边打开书边说:Open the book; 边打开门边说:Open the door;边打开盒子边说:Open the box.,然后当我再拿一个笔盒打开时,学生很快就能说出Open the pencil case。可见,通过这样的语境,学生很快就领会了open的意思。所以,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个性化的情境,让每个学生多使用单词,在生活化的气氛中自然地表达,灵活地运用各种单词,从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语言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单词,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活用游戏,增强词汇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所以在词汇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游戏,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单词引进各种不同的游戏,如:Guessing game, mouth game, TPR, Passing game, Touching game等等。如在教动词时,我们可以尽量用TPR的方式做动作让学生猜;在教动物时,我们可以通过录下动物的声音让学生来先猜,然后再把它串成歌谣,如:喵喵cat, cat,c-a-t; 汪汪dog, dog, d-o-g ;嘎嘎 duck, duck d-u-c-k; 咩咩 sheep, sheep s-h-e-e-p......。学生边拍手边chant。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再难读的词也会变得简单起来,再枯燥的单词也很快就会被记住了。
3、巧用歌谣,增强词汇教学的灵活性。
词汇的教学离不开跟读,它能给学生以非常清晰、明朗的印象,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单词的正确读音,但这种方法用起来比较枯燥,读多了学生会厌烦,读少了又怕他们记不住。此时,朗朗上口的歌谣就可以很好地帮我们避免这种尴尬,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现成的歌谣,或创作一些简单的歌谣,通过有节奏的说唱来重复、巩固所学的内容。如在教开心学英语Book 4. Lesson E.What do you want.一课时,我把Vocabulary部分的八个新词串成了一首节奏简单的歌谣:如:
Doll, doll, I want a doll.
Drum, drum, I want a drum.
Guitar, guitar, I want a guitar.
Puzzle, puzzle, I want a puzzle.
Toy car, toy car, I want a toy car.
Skateboard, skateboard, I want a skateboard.
Computer game, computer game, I want a computer game.
Stuffed animal, stuffed animal, I want a stuffed animal.
我先带学生着拍着手念一遍,学生兴趣浓厚,意犹未尽!随后,再来个小组竞赛,学生更是热情高涨,脱口而出,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巩固了所学的内容。
(三) 活化作业的设计、增强词汇教学的应用性。
日本学者上冈光雄研究的“英语单词保持率曲线”表明,背过的单词如果不加以复习,时隔一天就会被忘记10%;如果学后3天不复习巩固,就会忘掉40%,如果4-7天不复习,就会忘掉60%;时隔三周,所记的单词就所剩无几了,留在脑海中的只有模糊的印象。可见,在学习和记忆单词时,要做到及时复习、定时复习,因此家庭作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
1、活化作业的趣味性
目前,小学英语作业的形式单
一、乏味,抄抄、背背的机械练习较多,这样的作业很难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认知心理学指出,经历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激发他们学习的最佳动机,一份趣味十足的作业肯定能吸引学生主动思考、认真完成。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自己选。例如:制作小标签、 “做爸爸妈妈的老师”、造句、续写故事、创编对话、改编歌谣、英语手抄报、读英语故事、收集英语名句等等。这样的作业,学生既能巩固知识,又遵循了学生好玩的天性。学习效果甚佳。
2、改进作业的评价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许多老师往往把作业批改当成是例行公事。喜欢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同学,作业评价只起了检查的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作业,简单地打上“√”、“×”或“A” 、 “B” 、 “C”了事。长此以往,作业中的错误得不到指导、出现的精彩得不到赏识,结果是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是越来越马虎。如果有一天,老师在他们的作业本或默写本上不再是“A” 、 “B” 、 “C”或分数,而是画上他们意想不到的大拇指、笑脸、哭脸、星星等等,又或是老师亲笔写上的Very good! Well done! Good job! Excellent! Great! Try again!等等,学生定会无比高兴,互相炫耀,下次的作业定会加倍认真,而且会急切盼望着下次的作业老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评价。
3、组织有效的作业展评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每月举办一次优秀作业展评活动,把作业质量最高或作业进步大的同学的作业展示在班级的墙报上。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业能被展览,从而提高了做作业的积极性,激发了做作业的热情。除了对书面作业进行展评以外,对于其他类型的作业,如背书、默单词、预习等作业的优秀者也要充分地挖掘出来,如背书快的授予“背书小能手”称号,默写快而准的授予“单词王”称号,善于预习的授予“预习标兵”称号,造句好的授予“造句冠军”......。小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在“炫耀”或“落后”的同时,他们会奋起直追,不甘落后,努力提高自己作业的质量。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会促进人类浅层意识的思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不断阅读中产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与作者的共鸣,从而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和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并且学生可以在一遍遍的阅读中学习作者写作手法,领会作者思想情感,从而扎实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总之,阅读教学的好处多多,在初中语文课堂进行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十分有利。那么,应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呢?下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做出一番探究。
一、 挖掘课文内容,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优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材上的选文都是品质极高的,具有高度的挖掘潜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课文中的美,从而产生一种想要阅读的驱动力,促使学生充分吸收教材知识,理解课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领会文中的遣词造句,发现语文的美。比如,笔者在教授朱自清《春》的时候,带着学生反复阅读“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一段,然后让学生着重体会“打”“踢”“赛”“捉”以及文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且让学生进行仿句阅读练习,通过对比促进学生对《春》这一课“文字之美”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上去了,学习掌握教学内容自然也就容易了,这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教材内容的高度理解,提升了语文素养。
教师在课堂带领学生正确阅读,应对课文精要进行重点解析,让学生对于体现一篇文章优秀所在进行重点阅读,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浅层意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这样才能体现阅读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提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文中表现手法的吸收,进而能够实现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 课外名著导入,提升学生阅读兴趣,辅助完成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智力成长还不完善,对于知识的需求总是被动地接受,极少会出现主动汲取知识的情况。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多引入课外名著的导读,通过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地理解吸收教学知识,提升学习成绩。
例如,笔者在讲泰戈尔《金色花》时,先引入泰戈尔《鱼和飞鸟的故事》,让学生去阅读。在中学生这个阶段,对于这种唯美的爱情诗会比较感兴趣,于是都兴致勃勃的朗读起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在学生完成《鱼和飞鸟的故事》的导读之后,笔者先简单讲述鱼和飞鸟是怎样的故事,然后将话题引回《金色花》:“世界上至纯的爱除了爱情,还有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金色花》,同样是泰戈尔写的诗,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描写母爱的,同学们先来阅读《金色花》”在讲解这一课时,笔者通过引入课外导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究心理,进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有极好的作用。
通过导入课外名著阅读,将瑰丽多姿的语文画卷在学生面前展开,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想象力和向往,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到课堂阅读上来,学生就能主动地完成课堂阅读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学习时也能高度投入吸收课堂知识。课外导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语文经典作品,从而保持长期的学习语文的激情和热情,还增加了?W生的阅读量,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可以说是综合性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设立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找不到思维的导向,进而产生一种无效学习,拖慢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立课堂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思维有一个探究的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这么做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主动引导学生浅层意识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朝着既定的方向去思考,这样就使得学生的阅读有了目的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郭沫若诗两首中《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天上的街市和地上的街市有什么不一样?”“天上的街市为什么让作者如此向往?它好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去阅读课文,并且在读完之后告诉笔者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文阅读,在阅读时大脑也在不断思考,产生一个思维的导向,在阅读时就更快地达成了对课文的探究,然后笔者再对学生加以引导,课堂教学就更加高效地完成了。
在阅读教学中设立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能够将学生引入思考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吸收学习内容,加快学生的学习进度,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并且问题的设立,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在学习时勤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形成,继而能够在学生今后的成长中怀着探究精神去面对学习,更好地成长发育。
综上所述,相比于一般的课堂教学,阅读教学深度挖掘了课堂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阅读教学可以综合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既让学生在阅读中对课文精要有一个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又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语文的兴趣,提升了个人能力。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相比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以一种直接简单的方式完成了课堂教学,提升了课堂质量,并且多方面地提升了学生个人素养,达成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乙竹.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7.
[2]杨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