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筛选范文(精选7篇)
引进筛选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经过多年的抗性及本生态区适应性筛选,选用18份笋玉米材料(见表1)进行研究。
1.2 方法
1.2.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4-2015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试验地进行。设4行区,行长5m,行距65cm,株距20cm,3次重复,田间管理同当地大田。
1.2.2测定项目及方法
田间调查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病虫害及倒伏情况;室内考种项目有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
采笋方法:当花丝吐出2~4cm时,用一手抓紧果穗的剑叶或苞叶,向侧面(与叶片伸出方向垂直)稍加用力,即可把完整的笋采下,避免采断叶片,以免影响植株生长和下部果穗的生长发育,然后进行测量笋长和笋径、外观评价及口感品尝(见表2)。笋长:整体笋玉米的长度。笋径:沿笋玉米纵轴的直角方向测定的最大直径。利用Ex-cel2003统计功能进行数据计算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育特点
笋玉米单株结穗多,由表3可以看出,单株结穗一般在2~3个,个别达4个以上,年度有差别,但不大,气候和密度对结笋个数影响较大。
2.2 生物性状
从2014-2015年2a调查结果可看出18份材料均抗病、抗倒伏(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18份笋玉米材料中,17号平均株高最低,仅为165cm,平均百粒重最重,达到20.95g;7号平均株高、平均穗位都是最高,平均雄穗分支也较多的。
由表5可知,两个年度,18份笋玉米材料中,唯有17号是甜质型笋玉米,其余17份都是硬粒型笋玉米;18号平均笋长最长,达到103.0 mm,其它材料笋长均达到中等指标,而笋径都是偏低指标;5、11、17这3 份材料外观和口感均达到1级,外观新鲜清洁,穗形整齐,色泽一致,粒行排列整齐紧密、大小均匀;口感清甜香脆,无纤维感。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8份笋玉米材料主要特点是单株结穗多,一般在2~3个,个别达4个以上,年度有差别,但不大;18份笋玉米材料均抗病、抗倒伏,17号(甜笋)是甜质型笋玉米,单株结穗最多4个以上,平均株高最低,165cm,平均百粒重最重,达到20.95g,外观和口感均达到1级;其余17份都是硬粒型笋玉米;除18(玉米笋)号平均笋长最长,达到103.0mm,其它笋长均达到中等指标,笋径都是偏低指标;5(P011-2)和11(黄笋玉3)号这2份硬粒型笋玉米外观和口感均达到1级。
3.2 讨论
3.2.1 加强笋玉米品种资源搜集、研究和利用
经过十几年对笋玉米遗传种质的适应性及抗逆性进行筛选、利用,从而选育出口感清甜、脆嫩、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笋玉米新品种。
3.2.2笋玉米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
笋玉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含量高,独具清香、甜脆和鲜嫩风味。笋玉米对鲜嫩未授粉幼嫩的雌穗进行采收较好,采收期在7月中下旬,采笋结束后,对笋玉米植株进行收割作为青贮饲料,整地,为下一茬口作物(例如:萝卜、白菜)做准备,这样一年可种2季,大大提高了耕地单位面积经济价值。最低可产笋20万个·hm-2,玉米笋的市场收购价一般在6元·kg-1左右。笋用玉米的笋产量一般在1 800kg·hm-2以上,收益可达10 800元·hm-2,白菜收入可达12 000元·hm-2,比种植普通玉米经济效益增加显著。
目前,笋玉米罐头在欧洲、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家销售仍然旺盛,笋玉米在国际市场上,多以甜笋玉米为主进行加工,应提高栽培技术水平,以品质为重,出口创汇。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笋玉米认识也逐渐提高,笋玉米已从餐馆步入家庭,成为普通家庭中的菜肴。国内市场需求量及出口需求量日渐增大[3]。
3.2.3采收期要适宜
存放期不宜太长当花丝吐出2~4cm时,是玉米笋采收的适宜时期。采收过早则笋太小,不易成型,味淡,产量也低;采收过晚,则籽粒受精发育,口感差(穗轴硬),纤维增多。采收时不要把笋弄断,不要伤及茎叶。采收下来的玉米笋要及时进行鲜食、速冻或加工,在2~5℃温度条件下,可短期存放7d。采收期短,一般在10d左右。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地区栽培的笋玉米材料,根据NY/N690-2003指标对18份笋玉米材料进行了外观评价,口感品尝,生物性状调查及室内考种等。2014和2015年两个年度的结果表明:P011-2、黄笋玉3号和甜笋笋玉米外观和口感均达到1级;单株结穗一般在2~3个,个别达4个以上,其余17份都是硬粒型笋玉米;除玉米笋笋长最长,达到103.0mm外,其它笋长均达到中等指标,笋直径都偏低。
关键词:笋玉米,单株结穗,甜质型,硬粒型
参考文献
[1]于维忠,王作全,姜善涛.专用型笋用玉米的生育特点及实践应用[J].当代生态农业2003(1):83-84.
[2]曾孟潜,刘雅楠,杨涛兰,等.甜玉米、笋玉米的起源与遗传[J].遗传,1999,21(3):44-45.
引进筛选 第2篇
关键词: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
中图分类号:S562.0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6)05-0039-05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6.05.008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of screening cotton varieties suitable for mechanical harvesting was carried out in Jinmen Academy of Agriculrural Sciences in 2015. Those 26 screening varieties (lines) which were planted with the cultiv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suitable for mechanization harvest were introduced from 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 of CAAS, Huang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lanted. The results according to yield and growth character showed that the varieties of Zhongza 2021 and Zhongza 2022 which had shorter growth period were suitable for direct seeding after wheat or oil with mechanical yield two crops a year, but the other two varieties (400837 and Huamian 3109) which had longer growth period were suitable for one mechanical harvest a year.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Cotton Region; Mechanical harvesting cotton; Variety; Screening test
0 引言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产业和纺织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和其他农作物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棉花种植面临着收益不断降低,长江流域棉花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实现棉花全程机械化是解决目前我国棉花种植产业困境的重要出路,而筛选适合机械化种植和采收的棉花品种对于推广机械采收至关重要。在新疆棉花主产区,机械化采收工作已日趋成熟[1,2],在黄河流域棉区也有研究单位在机械化种植和采收进行了探索[3-5],而在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机械化采收仍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报道较少。
近几年随着农业劳动力的成本上升,棉花种植成本越来越高,棉花机采方式将会成为棉花生产的主要采收模式。为进一步提高长江流域棉花生产效益,选择合适的机采棉种植品种就十分重要。机采棉的品种要求早熟、株型紧凑、结铃性强、吐絮快而集中、始果枝着生高度≥18 cm、含絮性好、抗倒伏、对脱叶剂敏感等特性。因此,作者根据机采棉品种的要求,选择26个棉花品种或品系,以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栽培和管理措施进行种植,对其各生育时期的性状进行调查,以期筛选到优异的适合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种植的品种,为长江流域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提供品种基础。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从国内三家棉花育种单位共引进26个品种(或品系),其中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引进品种(或品系)21个,分别为中190、中716、中619、中776、中915、中825、中425、中1822、中061930、中001101、中棉所50、中杂2021、中杂2022、400804、400807、400813、400816、400831、400837、254545、品-7号;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品种(或品系)3个,分别为华惠15、华惠JH、华棉3109;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品系2个,分别为501、502。
1.2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5年在荆门农业科学院团林基地试验田进行,每个品种或品系种植3行,行距0.76米,行长4米,等行距种植,随机排列,不设重复。
1.3 试验田间管理情况
试验于5月31日采用人工进行条播,播种后用敌草胺3000 g/hm2兑水喷畦面封闭除草。6月19日间定苗,8月17日打顶。在6月19日、7月13日、7月29日、8月17日和9月14日进行喷药防治病虫害。于7月8日、7月20日、8月28日、9月14日进行化学调控,使用甲哌鎓的量分别为120 ml/hm2、120 ml/hm2、300 ml/hm2、300 ml/hm2。于7月31日用复合肥(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均为17%)375 kg/hm2进行一次性施肥,并进行中耕。
1.4记载与调查
记载播种期、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打顶期、吐絮期等生育时期,于8月15日和9月15日进行株高、第一果枝高度、果枝个数、成桃、小桃、蕾、花、总果节、蕾铃脱落个数等性状的调查。吐絮期采收百铃花测单铃重,10月底一次性收获计产。
nlc202309091019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材料生育期比较分析
由表1和表4显示,大概可以将26个材料的生育期分为3个层次:110天以内、111~120天和121~130天。生育期在110天以内的有11个材料,生育期在111~120天之间的材料有10个,生育期在121~130天之间的材料有5个。26个材料之间的生育期差异还是相对较大,其中中716和中619生育期最短,为104天,400804生育期最长,为128天。机采棉品种以结铃集中的早熟棉品种为佳,在一年一熟的新疆和黄河流域棉区,生育期一般要求为120天左右[6]。而在长江流域,推广麦后或者油后直播机械化采摘更为可行,因此生育期在100~120天的材料更为适合。
2.2不同材料生长表现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开花期(8月15日),中1822蕾铃脱落率较高,达到48.4%,其株高也相对较矮;华惠15蕾铃脱落率较低,为2.2%,其余材料的脱落率为4.6%~20.4%。在花铃期(9月15日),中棉所50蕾铃脱落率最高,达到65.7%;502蕾铃脱落率最低,为21.5%,其余材料的脱落率为38.3%~64.1%。机采棉品种一般株高要求在70~80 cm,第一果枝高度在18 cm以上[6]。由表2显示,在9月15日进行株高测定,11个材料的株高达到要求,分别为:400813、中001101、中杂2021、中杂2022、400816、400807、品-7号、400837、中776、400804、华棉3109。在密度达到90000株/hm2以上时,华惠JH、中杂2021、华惠15、品-7号、400837、400804、华棉3109的单株结铃数达到10个以上。
2.3不同材料产量表现
通过小区测产分析,对26个材料进行了总产量的计算。400831、501、中425和中1822产量较低,400837、中杂2021、华惠15这3个材料产量较高,籽棉产量在3000 kg/hm2以上(见表3)。
3讨论与结论
随着人工植棉成本的提高,推广植棉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机械采收棉花作为植棉全程机械化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筛选适合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26个不同育种单位的棉花品种或品系进行机采棉试验的筛选工作,从生育期上看,26个材料基本上属于中早熟材料,生育期120以下的材料为21个,占总材料数的80.77%,其中中716和中619生育期为104天,而且中716的籽棉产量达到2985 kg/hm2,适合于一年两熟的麦后或油后直播栽培模式。同时发现生育期短的材料其株高较生育期长的材料会相对较矮,在11个株高超过70 cm的材料中,有5个是生育期超过120天的材料。产量也是衡量材料是否适合机械采摘的重要指标,产量较低也就失去了应用的意义,经过最终产量比较显示,生育期较短的中杂2021和中杂2022,生育期较长的400837和华棉3109的单产较高。结合其他适合机采性状考虑,因而推荐中杂2021和中杂2022作一年两熟的麦后或者油后直播的机采棉品种,400837和华棉3109为一年一熟的机采棉种植模式应用品种。
参考文献
[1] 王娟,董承光,孔宪辉,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采棉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棉花,2013,40(4): 7-8.
[2] 艾麦尔江·阿布力提甫,戴路,刘正兴,等.机采棉品种比较试验总结[J].棉作栽培,2013(1): 40.
[3] 史加亮,李凤瑞,王富建,等.山东德州棉区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J]. 棉花科学,2015,37(5):42-45.
[4] 赵文超,杜明伟,徐东永,等.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缩节胺应用技术研究[J].2015年全囯棉花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安阳:中国棉花杂志社,2015,42.
[5] 代建龙,李维江,辛承松,等.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13,40(1):35-36.
[6] 赵会薇.机采棉品种选育现状[J].中国种业,2013(9):18-19.
引进筛选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黄瓜品种为天津德瑞特公司提供的德尔99、博美626、YCZ15-1、YCZ15-2、Y2;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的14YD14、14YD11、14YD6、14YD10、A18、A23、中29;天津黄瓜研究所提供的W34、W46;天津蔬菜研究所提供的新玉1号;北京绿百旺农业技术研究所提供的伴郎黄瓜共16个品种。
1.2 方法
试验于2015年2月在宁夏农业科学院枸杞综合试验基地日光温室中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10.5m2,3次重复,行区边设保护行,日光温室中采用地上砖槽有机基质栽培方式,每畦2行,栽植46株,2015年2月1日播种,3月5日定植,4月10日始收,6月30日采收结束。
每次采收记录黄瓜产量,并折合成667m2产量,2015年4月底调查黄瓜植物学性状及果实性状。叶面积计算公式:y=0.743 0x(x代表叶长×叶宽)[5]。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学性状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14YD6、A23、14YD10、Y2品种叶片的长度、宽度、叶面积均较大,叶长分别为20.6、22.8、20.8、20.4cm,叶宽分别在25.0、25.8、24.2、24.0cm,叶面积分别为382.6、437.1、373.9、363.8cm2,W34、YCZ15-2、博美626品种叶片叶面积较小,分别为262.4、266.8、277.9cm2,W34、W46、德尔99、Y2黄瓜品种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较高,分别为69.2、72.1、75.6、69.8mg·g-1,伴郎黄瓜、中29、14YD11品种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较低,分别在32.2~37.6mg·g-1,14YD14、W34、德尔99、W46、Y2黄瓜品种白粉病发病率低,分别在5.3%~8.6%,新玉1号、伴郎黄瓜、YCZ15-2、14YD11白粉病发病率较高,分别在17.4%~20.1%。
2.2 果实性状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A23、Y2、YCZ15-1、YCZ15-2、A18黄瓜品种单果重较大,分别为319.6、291.5、273.3、272.5、271.0g,伴郎黄瓜单果重最小为216.4g;14YD14、A23、德尔99、14YD10、YCZ15-1、14YD11、A18、Y2黄瓜品种果长较长,在35~37.7cm,伴郎黄瓜果长最短为20.4cm,YCZ15-2、伴郎黄瓜品种横径最大均为4.0cm,新玉1号、14YD14横径最小为3.2cm,其它品种横径分别在3.4~3.9cm,除伴郎黄瓜、新玉1号、14YD6果柄长较短外,其它品种果柄长均较长,分别在6.0~6.8cm,W34、德尔99、W46、Y2黄瓜品种瓜瓤厚较厚,分别在2.6~2.8cm,14YD11瓜瓤厚最小为1.9cm,除新玉1号、14YD6黄瓜品种外皮色为乳黄色、浅绿色外,其它黄瓜品种外皮色均为绿色,W34、YCZ15-1黄瓜品种刺毛较密,14YD6、14YD14、博美626、A23、14YD11、A18、Y2刺毛表现为中等,其余黄瓜品种刺毛表现为较稀,16个黄瓜品种肉色,刺色均为白色,14YD14、W34、德尔99、W46、中29、Y2黄瓜品种小区产量、折合单产较高,分别在140.5~160.7kg,132 876.5~153 124.5 kg·hm-2,伴郎黄瓜、14YD6、14YD10黄瓜小区产量、折合单产较低,分别在83.2~98.3kg,79 278~93 666kg·hm-2。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各参试品种的植物学特征、抗白粉病、果实性状等综合性状的调查和分析,14YD14、德尔99、W34、W46、Y2,早熟性好、抗病性强、产量高,且果长适中,整齐度一致,商品果率高。这5个品种在本试验均适应宁夏地区的生态气候特点和消费习惯,综合性状好,且各有特色,建议进一步复试后在宁夏地区日光温室早春茬黄瓜生产中种植和推广,新玉1号、伴郎黄瓜、YCZ15-2、14YD11抗病性弱、小区产量及单产低,建议淘汰。
参考文献
[1]李平,孔维良,李波,等.春大棚黄瓜新组合田间预备比较试验[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2):29-31.
[2]张志斌.我国设施蔬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重点[J].中国蔬菜,2008(5):1-3.
[3]李建明,贺超兴,张志斌,等.不同类型黄瓜品种春大棚栽培的适应性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2):163-167.
[4]侯全光,杜中平.日光温室春茬黄瓜品种比较试验[J].青海农林科技,2001(2):5.
引进筛选 第4篇
关键词:甘蔗,新品种,引进筛选,广西
甘蔗是中国最主要的糖料作物, 而广西是中国最重要的产糖省。20092010年榨季的广西产糖量为710.2万t, 占全国甘蔗糖产量的70.5%。然而, 目前制约广西蔗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是品种单一化, 且种性退化严重, 甘蔗良种储备严重不足, 难以满足甘蔗生产发展需要。而甘蔗自育品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花费时间长达8~12年, 目前的自育品种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从国内外引进甘蔗优良新品种直接用于当地生产是获得甘蔗良种的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1,2]。甘蔗引种具有投资少、费时短、见效快等特点, 是解决目前广西地区生产上对优良甘蔗品种日益增长客观要求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引种、筛选, 从一个国家 (或地区) 到另一个国家 (或地区) , 使蔗糖业得到较大的发展,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广西地区50年代引进的台糖134, 作为主要推广品种, 在广西种植近30年;20世纪7080年代引进台糖172、选3、粤糖63/237;90年代至今, 引进新台糖系列, 如新台糖10号、16号、22号、25号, 特别是新台糖22号具有高产、高糖、耐旱、宿根性好等优点, 占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 成为广西的主栽品种。这些引进品种为我区乃至全国蔗糖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更进一步提高产量及蔗糖分, 继续广泛地从国内外引进筛选甘蔗新品种应用推广, 2007年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2007BAD30B01) 和广西科技重点攻关项目 (桂科攻0782004-1) 的大力支持下, 在各示范点的协作下, 进行了3年新植、2年宿根甘蔗新品种引进筛选区域试验。现将各试点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10个, 分别是赣蔗18号、福农15号、粤糖96/86、台98/0432、台89/1626、园林6号、园林8号、园林9号、CP84/1198、C1/2003, 以新台糖22号为对照种。
1.2 试验地点
广西农垦国有新兴农场、金光农场、滨海农场、广西甘蔗研究所、广西大学。
1.3 试验设计及方法
选择土壤肥力中等的旱地种植, 田间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设3次重复。新兴农场、金光农场、滨海农场行距1.2 m、行长10 m, 每小区5行。广西甘蔗研究所、广西大学行距1.2~1.3 m、行长7 m, 小区分别为5行, 各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1.4 种植管理
新植蔗每年种植时间为23月, 蔗种砍成双芽段, 下种量除滨海农场为83 340芽/hm2外, 其他各试点约为13.2万芽/hm2。下种前用0.2%多菌灵药液浸种消毒5~10 min, 施复合肥750 kg/hm2, 喷除草剂淋水并覆盖地膜[3]。新植蔗砍收后第2年留作宿根蔗, 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生产相同。
1.5 试验统计项目
在甘蔗不同生长期分别调查萌芽率、分蘖率、株高 (伸长速度) 等农艺性状。10月底进行理论测产, 调查株高、茎径、有效茎。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每个品种采6条蔗茎进行蔗糖分分析。砍收时分品种分小区称记实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萌芽 (发株) 率
从3年新植15次试验调查结果看, 萌芽出苗最好的品种是赣蔗18号, 平均为72.8%, 其次是C1/2003为70.7%, 粤糖96/86为70.1%, 台98/0432为67.1%, 园林6号为66.9%, 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的萌芽率63.8%, 分别提高9.0%~3.1%, 其他品种较对照种新台糖22号萌芽出苗低10.1%~0.4%。平均萌芽率从高到低顺序为:赣蔗18号>C1/2003>粤糖96/86>台98/0432>园林6号>新台糖22号>园林9号>CP84/1198>福农15号>台89/1626>园林8号 (表1) 。赣蔗18号与新台糖22号萌芽率提高差异显著;而园林8号与对照种新台糖22号萌芽率减少差异显著;其他各品种与对照种新台糖22号相比差异均不显著。2年宿根10次试验平均发株出苗最好的是台98/0432发株率为116.8%, 其次是园林9号为112.7%, C1/2003为100.5%, 粤糖96/86为99.2%, 福农15号为97.6%, 园林6号为95.5%, CP84/1198为89.8%, 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的85.5%, 分别平均提高发株率31.3%~4.3%, 其他各品种发株率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减少3.9%~7.1%。平均发株率从高到低依次顺序为:台98/0432>园林9号>C1/2003>粤糖96/86>福农15号>园林6号>CP84/1198>新台糖22号>园林8号>赣蔗18号>台89/1626 (表1) 。台98/0432与新台糖22号发株率提高差异显著;其他各品种与对照种新台糖22号差异均不显著。
2.2 不同品种的分蘖率
从各品种分蘖率调查结果看, 园林9号分蘖率最高达79.1%, 其次是台89/1626为78.0%, 福农15号为76.6%, C1/2003为67.4%, 园林6号为65.4%, 较对照种新台糖22号的61.4%, 增幅17.7%~4.0%;其他各品种分蘖率较对照种新台糖22号降低6.8%~17.4%。平均分蘖率大小顺序依次为:园林9号>台89/1626>福农15号>C1/2003>园林6号>新台糖22号>园林8号>粤糖96/86>赣蔗18号>CP84/1198>台98/0432 (表1) 。各品种与对照种新台糖22号分蘖率差异均不显著。
2.3 不同品种株高、茎径、有效茎
从各品种株高调查结果看, C1/2003株高最高, 为293cm, 较对照种新台糖22号增高8 cm;其他各品种株高比对照种新台糖285号降低10~47 cm。平均株高顺序为:C1/2003>新台糖22号>台98/0432>园林6号>台89/1626>CP84/1198>赣蔗18号>园林9号>福农15号>粤糖96/86>园林8号 (表2) 。C1/2003、台98/0432与新台糖22号株高差异不显著;园林6号、台89/1626、CP84/1198、赣蔗18号、园林9号、福农15号、粤糖96/86、园林8号与新台糖22号株高差异达显著水平。
从各品种茎径调查结果看, 粤糖96/86茎径最粗, 达2.92cm, 其次是台98/0432为2.91 cm, 福农15号为2.90 cm, 园林6号、园林8号、台89/1626等品种的茎径也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增粗0.07~0.13 cm。各品种茎径次序为:粤糖96/86>台98/0432>福农15号>园林8号、园林6号>台89/1626>新台糖22号>赣蔗18号>CP84/1198>园林9号>C1/2003 (表2) 。粤糖96/86、台98/0432、福农15号、园林6号、园林8号与新台糖22号茎径增加差异达显著水平;园林9号、C1/2003与新台糖22号茎径降低异达显著水平, 台89/1626、赣蔗18号、CP84/1198与新台糖22号茎径差异不显著。
从各品种有效茎调查结果看, C1/2003有效茎最多, 平均达79 665条/hm2, 其次是粤糖96/86为68 961条/hm2, 赣蔗18号的有效茎最少, 只有57 120条/hm2, 各品种有效茎次序为:C1/2003>粤糖96/86>园林9号>福农15号>新台糖22号>台89/1626>园林6号>台98/0432>CP84/1198>园林8号>赣蔗18号 (表2) 。C1/2003与新台糖22号有效茎增加差异显著;园林8号、赣蔗18号与新台糖22号有效茎减少差异显著;园林6号、台98/0432、台89/1626、CP84/1198、园林9号、福农15号、粤糖96/86与新台糖22号有效茎差异不显著。
2.4 不同品种蔗茎产量
从各品种验收实产结果统计看, 3年25次平均 (3年新植、2年宿根) 最高蔗茎产量为台98/0432, 平均产蔗量为90825 kg/hm2, 其次是C1/2003为89 070 kg/hm2, 粤糖96/86为87 570 kg/hm2, 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的80 685 kg/hm2, 分别增产10 140、8 385、6 885 kg/hm2, 增幅为12.57%、10.39%、8.53%, 其他各品种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减产270~14 385kg, 减幅为0.33%~17.83%, 各品种按产量高低依次为:台98/0432>C1/2003>粤糖96/86>新台糖22号>园林9号>园林6号>福农15号>台89/1626>赣蔗18号>CP84/1198>园林8号 (图1、表3) 。台98/0432与新台糖22号增产差异显著;C1/2003、粤糖96/86、园林9号、园林6号、福农15号、台89/1626与新台糖22号增产差异不显著;赣蔗18号、CP84/1198、园林8号与新台糖22号相比减产差异显著。
2.5 不同品种蔗糖分
从3年75次 (每年11月至次年1月3次) 蔗糖分分析结果看, CP84/1198蔗糖分最高, 平均达15.34%, 福农15号为15.21%, 赣蔗18号为15.10%, 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的14.82%, 分别提高0.52%、0.39%、0.28%, 其他各品种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下降0.15%~1.49% (绝对值) 。各品种蔗糖分高低依次为:CP84/1198>福农15号>赣蔗18号>新台糖22号>园林6号>C1/2003>园林8号>粤糖96/86>台89/1626台>园林9号>98/0432 (图2、表3) 。CP84/1198、福农15号与新台糖22号比蔗糖分提高差异显著;园林6号、赣蔗18号蔗糖分与新台糖22号差异不显著。C1/2003、园林8号、粤糖96/86、台89/1626、园林9号、台98/0432与新台糖22号比蔗糖下降差异显著。
2.6 不同品种单位面积含糖量
从各品种平均单位面积含糖量结果看, C1/2003含糖量最高, 平均达12 639 kg/hm2, 粤糖96/86为12 181 kg/hm2, 台98/0432为12 107 kg/hm2, 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的11 958kg/hm2, 分别增糖5.69%、1.86%、1.24%, 其他各品种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下降21.87%~2.46%。各品种蔗糖分高低顺序依次为:C1/2003>粤糖96/86>台98/0432>新台糖22号>园林6号>福农15号>园林9号>赣蔗18号>CP841198>台89/1626台>园林8号 (图3、表3) 。C1/2003与新台糖22号比含糖量增加差异达显著;粤糖96/86、台98/0432、园林6号与新台糖22号相比含糖量差异不显著;福农15号、园林9号、赣蔗18号、台89/1626、园林8号、CP84/1198与新台糖22号相比含糖量减少差异达显著水平。
2.7 不同品种适应性、抗逆性表现
多年试验结果表明, C1/2003、台98/0432、台89/1626、园林6号、园林9号等品种比较耐旱, 属于适应性广的品种, 适应一般旱坡地种植。粤糖96/86、福农15号、赣蔗18号等品种不耐旱, 要求在栽培条件较好的水田种植, 才能发挥品种特性。在多年试验示范自然种植条件下, C1/2003、台98/0432、台89/1626、CP84/1198、福农15号、赣蔗18号等品种田间未发现甘蔗梢腐病、黑稻病、赤腐病、嵌纹病, 病虫危害种类较少, 属于抗逆性强品种。台98/0432、台89/1626、园林6号、园林8号、园林9号田间发现黑稻病、梢腐病较多, 赤腐病、嵌纹病, 病虫危害种类较少, 属于抗逆性一般品种。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3年25次 (新植15次、宿根10次) 不同区试验研究, 综合参试品种的蔗茎产量、蔗糖分、含糖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等表现, 现将参试品种生长表现评述如下:
(1) C1/2003、台98/0432较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10.39%~12.57%;虽然蔗糖分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稍低, 但单位面积含糖量较对照种新台糖22号增糖提高1.24%~5.69%。C1/2003、台98/0432高产稳产。出苗萌芽好, 前中期生长特快, 有效茎多, 拨节早, 适应性广、宿根发株好, 抗逆性强, 抗黑稻病、梢腐病, 病虫为害种类较少, 适应旱坡地种植。如台98/0432目前在广西农垦蔗区种植一般产蔗量达120~150t/hm2。作为糖料或糖能兼用甘蔗品种应用, 前景广阔。
(2) 粤糖96/86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8.53%;虽然蔗糖分较对照种新台糖22号低0.91个百分点, 但单位面积含糖量较对照种新台糖22号增糖提高1.86%。该品种高产稳产, 蔗茎粗大, 出苗快, 萌芽率高, 分蘖力中等, 前中期生长一般, 中后期生长势强, 成茎率高, 有效茎多, 植株较矮, 抗倒伏, 抗黑稻病、鞘腐病, 病虫危害种类较少, 不耐旱, 要求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水田种植, 才能发挥该种性。
(3) 赣蔗18号、福农15号、CP84/1198等品种, 虽然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新台糖22号低, 但蔗糖分含量较高。这3个品种在11月蔗糖分均可达14%以上, 高峰期达16%以上。糖厂要在11月开榨, 提高榨季前期蔗糖分, 必须种植推广一定比例的早熟高糖良种, 才能解决制糖企业开榨前期蔗糖分低的问题, 提高制糖产业的经济效益[4,5]。同时在育种上为高糖杂交亲本加以利用。赣蔗18号、福农15号品种属于早熟、高糖品种。萌芽、出苗快, 萌芽率高、分蘖力差, 前中期生长快, 中后期生长势一般, 蔗茎中茎, 均匀, 成茎率高, 后期表现早衰, 耐旱性较差, 要求种植在中等肥力蔗地。CP84/1198出苗差, 分蘖力中等, 前期生长一般, 中茎, 有效茎数一般, 蔗茎大小茎明显, 后期表现早衰, 不易脱叶, 后期易倒伏, 生产上难以推广。
(4) 园林系列:园林6号单位面积产量、蔗糖分及单位面积含糖比对照新台糖22号稍低, 属于早熟、高糖。该品种出苗一般, 萌芽率中等, 分蘖力强, 前中期生长较快, 中后期仍保持一定的生长势。蔗茎中大茎, 成茎率高, 有效茎多, 易脱叶。但容易感染黑穗病、鞘腐病, 病虫危害种类较少, 适应旱坡地种植。园林9号单位面积产量与对照新台糖22号基本相同, 蔗糖分较对照新台糖22号平均下降1.17百分点。属于中晚熟、低糖。该品种出苗快, 萌芽率中等, 分蘖力强, 前期生长一般, 中后期生长快, 蔗茎中茎, 均匀, 成茎率高, 有效茎数多。但容易感染黑穗病、鞘腐病, 病虫危害种类较少, 适应旱坡地种植。园林8号中熟、低糖, 产量一般;该品种萌芽出苗主宿根发株差, 分蘖中等, 前中期生长一般, 植株较矮等, 蔗茎中茎, 有效茎一般, 容易感染黑穗病, 生产上难以推广[6]。
(5) 台89/1626单位面积产量、蔗糖分及单位面积含糖比对照新台糖22号低, 属于中晚熟、低糖品种, 该品种出苗快, 整齐, 萌芽中等, 分蘖力强, 前中期生长一般, 中后期长势旺。植株中等, 蔗茎中茎, 成茎率高, 抗倒伏, 但较难脱叶[7,8]。
4 致谢
该文引用了20072009年甘蔗品种区域试验数据, 在此向金光、滨海、新兴农场、广西大学、广西甘蔗研究所等单位和参加试验研究的同志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李松, 游建华, 余坤兴, 等.几个糖能型甘蔗新品种高产栽培比较试验[J].广西蔗糖, 2009 (4) :3-5.
[2]王维赞, 何红, 朱秋珍, 等.引进甘蔗新品种工艺性状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7) :319-323.
[3]闭少玲, 容凤玉.7个甘蔗新品系种性表现及其评述[J].中国糖料, 2009 (2) :21-22, 32.
[4]黄家雍, 苏树权, 王伦旺.广西自育甘蔗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进[J].广西农业科学, 2009, 40 (1) :8-10.
[5]何红, 朱秋珍, 陈超君.甘蔗新品种引进试验结果初报[J].中国糖料, 2009 (2) :4-6.
[6]蔡大防, 陆雪林, 裴仁华, 等.甘蔗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广西蔗糖, 2008 (4) :21-23.
[7]周正邦, 易代勇, 龚德勇, 等.高糖甘蔗新品种 (系) 区试及生产示范研究[J].种子, 2010 (4) :112-114.
引进筛选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该试验在内官镇乌龙村二社某农户的水川地中进行, 试验地块为黑麻垆土, 前茬为玉米, 播前取土化验, 土壤有机质12.83 g/kg, 速效氮162 mg/kg, 速效磷10.37 mg/kg, 速效钾316 mg/kg。试验地肥力中等, 地力均匀。试验地海拔1 925 m, 年平均降雨量370 mm, 年平均气温6.3℃, ≥10℃有效积温2 239.1℃。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晒垡, 冬前打耱保墒, 整地时将畦土整细整平, 施足基肥。
1.2 试验材料
该试验参试甘蓝品种共7个, 分别为三农早生 (产地河北省邢台市三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LK尚帝 (产地河北邢台龙科种业有限公司) 、金春宝 (产地河北邢台申仕种业有限公司) 、渥美 (产地日本) 、春甘45号 (产地中国农业科学院花卉蔬菜研究所) 、古斯特 (产地山东枣庄) 、中甘21号 (产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各甘蓝品种均由定西市种子站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中甘21号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 每小区面积25 m2 (5 m5 m) 。
1.4 试验过程
各处理于2013年3月23日在温室内育苗, 4月27日进行移栽定植。株行距20 cm20 cm。一般施优质腐熟有机肥90.0 t/hm2、氮肥 (N) 300.0 kg/hm2、磷肥 (P2O5) 67.5 kg/hm2、钾肥 (K2O) 150 kg/hm2, N∶P2O5∶K2O为1∶0.23∶0.5, 其中基肥占30%、追肥占70%。追肥分3次施用, 第1次在移栽后10 d施用, 以后每隔20 d施1次。各小区按5 m5 m做成小畦, 小区之间留宽60 cm的保护行, 然后采用幅宽120 cm地膜全地面覆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同大田一致[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甘蓝的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 各品种3月23日育苗, 4月27日定植, 与中甘21号 (CK) 生育期相同的有三农早生、金春宝、春甘45号、古斯特;比CK推迟成熟的品种有LK尚帝、渥美, 比CK推迟10 d成熟。
2.2 不同品种甘蓝的品质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 在参试的7个品种中, 单球重比CK中甘21号高的品种有金春宝、渥美、古斯特、三农早生、LK尚帝、春甘45号, 分别比CK高0.35、0.31、0.28、0.27、0.23、0.09 kg;各参试品种的球形指数都比CK低。
2.3 抗性表现
在栽培过程中, 由于预防得当, 未有病害发生。在定植初期, 有地下害虫发生, 未对产量造成影响。各品种的抗病性与CK无差别。
2.4 产量表现与效益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在参试品种中, 各品种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三农早生、LK尚帝、金春宝、渥美、古斯特各品种产量分别是49 040、51 668、52 700、55 328、53 456 kg/hm2, 中甘21号 (CK) 产量是42 252 kg/hm2, 上述5个处理较CK增产率分别达16.07%、22.29%、24.73%、30.95%、26.52%, 春甘45号产量为42 016 kg/hm2, 较CK减产0.56%。通过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各处理间F=33.86>F0.01=4.82,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说明各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较大。其中, 以渥美、古斯特、金春宝等品种田间长势强, 抗病性较好, 产量表现好, 建议在继续进行试验示范的同时, 扩大种植面积。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 以渥美、古斯特、金春宝3个品种表现最佳, 植株生长健壮, 株型紧凑, 田间长势强, 抗病性较好, 产量表现好, 产量分别为55 328、53 456、52 700 kg/hm2, 较对照增产30.95%、26.52%、24.73%, 可通过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 在继续试验示范的同时, 扩大种植面积。
参考文献
[1]张淑媛, 张如松, 方加龙.出口型晚熟结球甘蓝新品种引进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 2011 (1) :15-17.
[2]方梅芳, 许伟东, 谢家驹, 等.欧洲型结球甘蓝新品种引种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 (5) :72, 121.
[3]葛建, 王建华, 秦文斌.露地春甘蓝新品种引种试验报告[J].长江蔬菜, 2008 (2) :49-50.
[4]林建军, 吴水祥.夏秋甘蓝品种比较试验[J].上海蔬菜, 2005 (5) :16-17.
[5]吴丽霞, 玉光, 殷良芳, 等.结球甘蓝新品种比较试验[J].上海蔬菜, 2007 (5) :32-33.
引进筛选 第6篇
关键词:玉米,新品种,筛选,栽培技术,河南许昌
玉米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 其附加值伴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而提高, 已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许昌市地处河南省中部, 常年粮食种植面积42.67万hm2, 其中玉米面积15.33万hm2, 是许昌市第二大作物。由于农村经济收入结构的不断变化, 青壮劳力大量进城务工,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严重不足, 田间管理粗放, 主导品种不突出, 农业新技术不能很好应用, 优良品种增产潜力不能有效发挥, 玉米单产水平不高, 严重制约了玉米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针对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按照以稳定面积增强地力为基础, 以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目的, 以科技研发优化结构为手段的思路, 自2006年以来, 许昌市农科所、农业局开展了玉米新品种引进筛选与配套技术研究, 探索促进许昌市粮食稳定增产农民增收的机制, 实现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目标。
1 品种试验与利用研究
科学筛选适宜在许昌市种植的玉米新品种, 确立主导品种, 指导农民群众理性选用, 从而提高单产水平, 增加总产量[1,2,3,4]。
1.1 2006年玉米引种试验
1.1.1 材料与方法。
2006年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浚单20、兆玉10号、农大95、德玉18、鲁单981、汇元20、农大108、高友一号、纪元一号、济单7号、辽红一号、许丰901、沈玉17、丹玉69、奥鑫8号、新单23、科优1号、许丰706等19个参试品种。品种试验设计参照河南省引种试验的方案进行。以郑单958作对照 (CK) 。
1.1.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郑单958、浚单20、鲁单981、兆玉10号等品种丰产性突出、综合抗性较好。建议以郑单958、浚单20为主导品种, 搭配种植鲁单981、兆玉10号等品种。
1.2 2007年玉米引种试验
1.2.1 材料与方法。
供试玉米品种为瑞丰一号、忻玉110、中科4号、蠡玉16、鲁单981、豫禾1号、丹科2123、KD16、吉东21号、浚单20、驻玉309、郑单958、蠡玉18、辽单565、冠丰3号、聊玉18、辽单566、安玉13、纪元12、鲁单、东单14等21个品种。品种试验设计参照河南省引种试验的方案进行。其中瑞丰一号、忻玉110、中科4号、蠡玉16、鲁单981、豫禾1号、丹科2123、KD16、吉东21号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 以鲁单981作对照 (CK1) ;浚单20、驻玉309、郑单958、蠡玉18、辽单565、冠丰3号、聊玉18、辽单566、安玉13、纪元12、鲁单、东单14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 以郑单958作对照 (CK2) 。
1.2.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表3可知:浚单20、郑单958、驻玉309、瑞丰一号、忻玉110、中科4号、蠡玉16等品种丰产性好, 抗病、抗倒能力强。建议以浚单20、郑单958、驻玉309为主导品种, 搭配种植瑞丰一号、忻玉110、中科4号、蠡玉16等品种。
1.3 2008年玉米引种试验
1.3.1 材料与方法。
供试玉米品种为丰黎2008、驻玉309、浚单20、丰玉4号、蠡玉16、泽玉34、先玉335、新单23、郑单958、诚玉1号、瑞丰一号、安玉13、秀青73-1、郑单23、同舟201、诚信2号、锐步1号、许丰6314、浚单18、奥鑫6号、诚信3号、天泰16等22个品种。品种试验设计参照河南省引种试验的方案进行。以郑单958作对照 (CK) , 密度为6万株/hm2。
1.3.2 结果与分析。
由表4、表5可知:浚单20、驻玉309、蠡玉16、泽玉34、丰玉4号、丰黎2008、新单23、先玉335、郑单958等9个品种丰产性好。建议选用浚单20、郑单958、驻玉309、蠡玉16为主导品种, 搭配种植先玉335、泽玉34、丰玉4号、丰黎2008、新单23等品种。
1.4 2009年玉米引种试验
1.4.1 材料与方法。
参试玉米品种为驻玉309、豫丰3358、滑丰8号、蠡玉16、新单26-52、丰黎2008、郑单958、豫单2670、滑玉15、滑玉14、囤玉118、周单9号、浚单18、奥鑫998、益丰29、诚玉3号、诚玉2号、隆玉602等18个品种。品种试验设计参照河南省引种试验的方案进行。以郑单958作对照 (CK) 。
1.4.2 结果与分析。
由表6、表7可知:蠡玉16、驻玉309、丰黎2008、豫丰3358、滑丰8号、新单26-52、郑单958等品种在2009年特大逆境条件下丰产性较好。建议选用蠡玉16、驻玉309、丰黎2008、浚单20、郑单958为主导品种, 搭配种植豫丰3358、滑丰8号、新单26-52等品种。
2 栽培技术配套组装研究
针对许昌市玉米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集合组装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2.1 抓好播种环节, 确保苗齐、苗匀、苗壮
2.1.1 秸秆还田。
小麦收获后, 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生产中普遍采用的还田方式。但是, 采用直接还田时应该注意2个问题:一是粉碎越碎越好, 特别是翻压入土时应在3~5 cm, 最好不要超过6 cm;二是病虫害防治, 应通过种子包衣、杀菌剂土壤处理等防治病虫害大发生。
2.1.2 适期早播。
适期早播就是在麦收后及时播种, 最好在6月10日以前完成播种。此时, 雨水充沛、光照充足。适期早播不但能延长玉米的有效生长期, 促进植株健壮发育, 还能减少不良气候的影响, 为玉米丰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2.1.3 合理密植。
以许昌市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及农户的种植习惯, 笔者筛选出了一批适宜许昌市种植的玉米品种。适宜密度在4.50万~5.25万株/hm2的品种有蠡玉16、中科4号、鲁单981等;适宜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的品种有新单23、丰黎2008等;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的品种有郑单958、浚单20、驻玉309等。从试验示范的结果来看, 合理的种植密度既能保证足够的群体, 又能保证每个单株的健壮成长, 进而夺得高产。
2.1.4 精 (少) 量机播。
玉米精 (少) 量机播就是使用精播机将确定数量 (重量或粒数) 的玉米种子按栽培技术要求的行距、株距 (全株距或半株距) 和深度单粒播入土壤, 并随即镇压的播种技术。精量机播的技术措施:一是选用芽率高、大小均匀的种子。每公顷用种量计算公式:公顷播量 (kg) =每穴粒数公顷穴数千粒重 (g) ÷1 000÷发芽率;二是选择高质量的播种机械, 最好是精播机, 保证出苗均匀;三是密切观察播种过程, 保证不重播、不漏播。
2.2 加强田间管理, 确保高产稳产
2.2.1 及时间苗、定苗。
早间苗、定苗, 及早拔除弱苗、病苗, 可减少土壤养分消耗, 有利于培育壮苗。一般在3叶时间苗, 5~6叶时按照适宜密度要求的株距进行定苗。拔除弱苗、病苗, 保留粗壮、均匀一致、色绿的玉米苗。
2.2.2 改善施肥方法, 推广玉米缓控释肥。
一是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 改撒施为耧播 (或穴施) 于根部附近, 扩大根系与肥料的接触面积;二是提倡2次施肥法:第1次在拔节期 (播后25 d) 追施4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等肥料, 第2次在大喇叭口期 (播后45 d) 追施剩余的氮肥, 这样能极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选用玉米缓控释肥, 具有控制养分释放、肥效周期长等特征。经过试验, 玉米缓控释肥比传统化肥肥料利用率高50%以上;施用缓控释肥的玉米田仅需施肥1次, 不用2次追肥, 能大大降低用工成本, 符合农民普遍采用的“一炮轰”施肥方式。
2.2.3 科学除草。
在玉米浇过蒙头水 (墒情好的地块可以不浇) 后,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50%乙草胺乳油 (禾耐斯、消草安、刈草安、乙基乙草安等成 (分或主要成分都为乙草胺) 其中一种, 用量为1.5~1.8 L/hm2, 或40%乙阿合剂3.00~3.75L/hm2对水450 kg喷雾;在苗后早期 (1~4叶) 除草时, 可选用38%莠去津悬浮剂1 125~1 500 mL/hm2+4%烟嘧磺隆悬浮剂1 125~1 500 mL/hm2, 或玉宝可湿粉1.35 kg/hm2对水450 kg喷雾;玉米生长中期可以用20%百草枯水剂1.50~2.25 L/hm2, 或40%乙莠悬浮剂2.25 L/hm2+20%百草枯水剂1.50~2.25 L/hm2, 或20%克芜踪2.25~3.00 L/hm2对水450 kg在无风条件下定向喷施。
2.2.4 综合防治病虫害。
结合田间调查, 应重点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褐斑病、南方锈病、玉米螟、蚜虫等。防治措施:采用玉米种子包衣技术, 可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和玉米黑穗病、粗缩病;用90%的敌百虫晶体或50%的辛硫磷50 mL拌麦麸或豆饼制成毒饵, 傍晚时均匀撒施于玉米行间, 可有效地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苗期结合喷施除草剂, 适当加入氯氰菊酯等杀虫剂, 可以防治蚜虫、灰飞虱等, 同时可以间接防治玉米粗缩病;大喇叭口期使用辛硫磷等颗粒剂丢心防治玉米螟;玉米锈病、褐斑病、大斑病等可在发病初期用750%多菌灵750~1 500 g/hm2等对水450 kg喷雾防治。
2.2.5 及时排灌。
玉米苗期耐旱怕涝, 遇暴雨积水应及时排涝, 大喇叭口期遇干旱, 将影响抽雄和小花分化, 开花期干旱将影响散粉, 甚至造成刺吸不协调, 因此在大喇叭口至抽雄后近1个月内发生干旱应及时浇水。
2.3 适期晚收
玉米在充分成熟时收获是一项不增加投资, 不增加用工的增产措施。充分成熟的标准是:玉米苞叶发白, 籽粒乳线消失, 此时收获, 玉米产量最高, 品质最优。
3 结论
项目试验研究共安排试验19项54点次, 示范田39个, 总面积6 500 hm2, 积累了大量的试验资料, 增加了新技术储备,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积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的95%以上。许昌市玉米单产水平由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6 066 kg/hm2增加到2010年的6 855 kg/hm2, 实现经济效益2.44亿元。
项目研究, 一是筛选出了一批适合许昌市种植的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 解决了玉米主导品种不突出, 搭配品种多、乱、杂, 农民选购困惑的难题, 为农民选用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起到了指导作用。二是集合组装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克服了农户粗放管理与产量低的矛盾[5,6]。三是采用“种子管理部门+科研部门+种子公司+玉米种植户”新品种推广模式, 通过有效结合和沟通, 使新品种、新技术得以迅速推广, 推动了许昌市玉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建明, 刘振元.鲜食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J].天津农业科学, 2011, 17 (4) :147-149.
[2]于欢, 于晓东.内蒙古自治区极早熟组玉米品种区域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8) :97, 101.
[3]王秋燕, 赵守光, 陈红弟, 等.春播糯玉米品种 (组合) 比较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19) :26-28.
[4]卢瑞乾, 徐国举, 张素娟, 等.豫北地区玉米展示品种比较试验[J].种子世界, 2011 (5) :32-34.
[5]王瑞莲, 李成, 韩凤英, 等.巴单28等玉米新品种种植密度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5) :40-41.
引进筛选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基地位于盐城市现代农业综合展示区, 排灌方便, 交通便利。土壤质地为黏土, 前茬为水稻, 秸秆全量还田, 采用大型拖拉机旋耕, 灭茬、破碎土块[3,4]。
1.2 供试材料
试验小麦品种16个, 分别为扬麦20、扬麦22、扬麦23、扬辐麦4号、苏麦8号、苏麦188、苏科麦1号、宁麦19、南农0686、镇麦9号、宁麦13、淮麦30、郑麦101、郑麦9203、淮核0914、盐丰麦2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6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小区面积0.3 hm2左右。
1.4 试验方法
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 抢抓时机, 11月11—12日播种, 采用机条播, 播种量262.5 kg/hm2。基肥为45%复合肥525 kg/hm2+尿素150 kg/hm2, 3月17日追肥施尿素45 kg/hm2、45%复合肥300 kg/hm2。3月10日麦田化学除草, 用富麦225 g/hm2 (35%苄嘧·苯磺隆) +锄王450 m L/hm2+6.9%精恶唑禾草灵2 250 m L/hm2;4月30日一喷三防用药, 用40%多酮2 250 g/hm2+12.5%烯唑醇600 g/hm2+30%氰戊·辛硫磷800m L/hm2;5月5日一喷三防第2次用药, 用40%多酮2 250g/hm2+50%氰戊·辛硫磷600 m L/hm[5,6]。考察不同品种小麦生育期、苗情, 成熟期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生育进程
由表1可知, 不同品种的出苗日期基本一致, 而从拔节期的调查数据来看, 各品种见生育期差异比较明显, 扬麦系列品种较早, 在4月2日之前全部拔节, 淮麦系列较晚, 4月5日才拔节。不同小麦品种在4月28日至5月1日之间陆续进入始穗期, 在5月2—5日之间陆续进入齐穗期, 较始穗期推迟4~5 d。品种间成熟期的差异较大, 最早成熟的品种是扬麦20、扬麦23和扬麦22, 于5月29—30日进入成熟期, 生育期为199~200 d;其次是宁麦13号、苏麦8号、苏麦188、苏科麦1号、宁麦19、南农0686、镇麦9号, 于6月1日成熟, 生育期共202 d;淮麦和郑麦系列品种最迟, 淮麦30、淮核0914、郑麦101、郑麦9023和盐丰麦2号于6月3日成熟, 生育期为204 d。
2.2 不同小麦品种茎蘖动态
受上茬水稻收获较迟影响, 2015年小麦播种较迟, 加上播后雨水少, 出苗较差, 基本苗普遍在156.0万~274.5万株/hm2, 最高的是镇麦9号, 基本苗为274.5万株/hm2。最终成穗数以扬麦22最高, 达到561.0万穗/hm2, 郑麦101次之为546.0万穗/hm2;南农0686和郑麦9023穗数尚未达到450.0万穗/hm2 (表2) 。
2.3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
2015年水稻腾茬晚, 播种期较迟, 播后出苗晚, 出苗差, 但越冬期间整体温度较高, 冻害较轻, 返青后积温偏高长势偏旺, 抽穗扬花期降雨较多, 部分品种赤霉病发生严重。但2015年的温光条件适宜, 拔节肥施用到位, 成熟期虽然遭遇降雨和大风, 但田块基本无倒伏, 产量形势较好。最高产量为扬辐麦4号的8 353.5 kg/hm2。部分品种由于赤霉病发生较重, 导致产量较低。从产量结构分析, 2015年拔节孕穗肥使用得当, 穗型较大, 平均穗粒数在40粒左右, 但由于部分品种赤霉病发生较重, 穗实粒数偏低, 影响产量 (表3) 。
2.4 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发病情况
根据田间调查, 小麦扬花初期集中在4月29日至5月1日, 药剂防治时间分4月30日和5月5日2次。据5月21日调查发现:病穗10%以下的有宁麦13、苏麦8号、苏麦188、苏科麦1号;病穗10%~20%的有扬麦20、扬麦22、南农0686、镇麦9号;病穗20%~30%的有扬麦23、扬辐麦4号、淮麦30、郑麦9023、淮核麦0914;病穗30%~40%的有宁麦19、盐丰麦2号;病穗50%以上的为郑麦101。郑麦101病穗率最高, 病指达到了14.4, 分布均匀, 级别相对较低;盐丰麦2号病穗分布不均, 级别高, 病指达到14.7。淮核0914病穗分布不均 (表4) 。
2.5 不同小麦品种株型及株高比较
由于播种较迟, 墒情较差, 生育期较短, 小麦整体株高偏矮, 平均株高为78.3 cm, 较上年矮6.1 cm。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 郑麦9023株高最矮, 仅有66.1 cm, 16个品种中扬麦20、宁麦13和宁麦19超过85.0 cm。2015年拔节孕穗肥施用较足, 穗子均较长, 盐丰麦2号穗长最长, 达到11.4 cm, 郑麦101和淮麦30穗长都超过9.0 cm;而苏麦188平均穗长仅有7.1 cm (表5) 。
注:病级按7级标准。
3结论与讨论
在迟播条件下, 系统考察了16个品种在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种植情况, 不同品种表现了各自特性、产量水平和不足之处。通过对16个展示品种展示结果表明, 在盐城市中南部麦区可选择扬辐麦4号和宁麦13等品种分蘖成穗率较强、综合抗性较好、产量潜力较高的品种为主推品种, 搭配种植苏麦188、淮麦30等品种, 同时进一步示范种植宁麦19、扬麦22、苏麦8号等新品种。生产上品种选择要综合考虑茬口、气候条件、土壤和地力水平等多方面客观因素, 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品种在不同年份抗性差异以及稳产丰产性。本试验研究在迟播条件下得出的结果, 对部分新品种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示范加以印证。
摘要:在迟播条件下通过对16个小麦品种引进试验, 结果表明:在盐城市中南部麦区可选择扬辐麦4号和宁麦13等品种分蘖成穗率较强、综合抗性较好、产量潜力较高的品种为主推品种, 搭配种植苏麦188、淮麦30等品种, 同时进一步示范种植宁麦19、扬麦22、苏麦8号等新品种。
关键词:小麦,品种筛选,迟播条件下,江苏盐城,中南部地区
参考文献
[1]李斌, 张赛.建湖县小麦品比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5) :71-72.
[2]王成科, 蒋成国, 宋佰贤.金山区小麦品比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1 (1) :39-40.
[3]刘敬宗, 杨万里, 彭树均, 等.丹棱县小麦品比试验初析[J].四川农业科技, 2014 (7) :16-17.
[4]杨荣福.小麦品比试验简报[J].耕作与栽培, 1998 (3) :45-47.
[5]吴子健.安徽省小麦新品种品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4) :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