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精选12篇)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 第1篇
1 规范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规范操作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信的必要前提。首先让学生了解规范操作的必要性,以便学生自主地加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训练,如:试管、烧杯的刷洗,刻度吸管、加样枪的使用等,学生实验前教师要认真示范,实验中不断巡视督促,及时指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对首次使用的仪器简要介绍其原理,严格按仪器的操作规程给学生示范,必要时分小组进行,便于学生观察学习,教师边示范边强调注意事项,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规范操作的实验习惯。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很好地完成实验
2.1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将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熟知的例证联系起来,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的方式引入实验[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动手,勤于思考,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使整个实验过程都具有探索性,而非机械地完成实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又可使所学知识易于理解,记忆牢固,并能灵活运用。
2.2 通过介绍生物化学实验与临床、科研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大多数学生刚接触生化实验时觉得其在今后工作中意义不大,不予重视,因此要着重强调生化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如:一些生化指标的检测,对辅助诊断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DNA的提取、PCR等均是科学研究中非常常用的技术。这样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的乐趣,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2.3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由于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多,原理相对复杂和抽象,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宽知识面,便于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带着问题开展实验。
2.4 联系理论课知识,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
联系理论课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设计,同时帮助学生复习理论知识,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详细理解了实验原理,才能在实验时有条不紊,得心应手地进行实验操作。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嘱其掌握注意事项,防止差错的发生。
3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播放预实验录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多媒体,可使原本抽象、复杂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从而克服了难以理解的难题[2]。例如:对PCR实验原理的讲解,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困难,而通过播放相关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PCR的全过程,从而很好地理解并完成实验。对因课时或经费等限制不能开展而又很有意义的实验或国内外一些最新发展动态、热点问题、前沿技术等,可通过Powerpoint,Flash等让学生观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增加感性认识。并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开展的实验训练是其基础,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从而更加重视这门课的学习。
4 优化实验内容,做好实验安排
顺应生化学科的发展,本着“经典、前沿、实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不断更新和扩充实验内容[3]。淘汰陈旧的、过时的实验,增加适应新发展,包含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验。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注意实验次序的安排。在实验开始阶段,安排一些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技术后再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5 做好归纳、总结、评析工作,建立科学的实验成绩评价机制
学生实验过程中,带教老师要勤走动,多观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解答他们的疑问。每次实验课结束前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其应用等有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分析,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每次实验开始前对前一次实验和实验报告的书写等进行评析,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向其学习。
通过对实验课的考勤,学习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报告的书写和实验操作的考核等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
6 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开展高起点的实验项目,增长同学们的见识,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了实验室的资源共享。
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及对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和支持其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让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开拓科研思路。
实践证明:经过以上多方面的努力探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既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又巩固了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究和创新的快乐,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
摘要:生物化学实验是训练学生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如何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贾莲芝,陈红军.论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5(9):99-101.
[2]杨晓梅,熊英,贺俊崎,等.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及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12(5):1125-1126.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汇总 第2篇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二OO五年九月 修订
前言
为了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结合我院的教学计划,根据全国规划教材周爱儒主编《生物化学》第六版,编写了本教学大纲,作为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
本大纲将各章目的要求分项列出,每章要点具体介绍,可供学生参阅。根据我院的教学计划,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课教学时数为54学时。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有关英文专业书刊的能力,每章中还列出了本章出现的生化专业英文词汇,以便学生熟记。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2005年9月
目
录
绪论........................................................................................................................1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2 第三章
酶............................................................................................................4 第四章
糖代谢....................................................................................................5 第五章
脂类代谢................................................................................................7 第六章
生物氧化................................................................................................8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9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10 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11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12 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14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15 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16 第十四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17 第十五章
细胞信息传递..................................................................................18 第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19 第十七章
肝的生物化学..................................................................................19 第十八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20 第十九章
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细胞外基质....................................................22 第二十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23 第二十一章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23 第二十二章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24 第二十三章
基因组学与医学..........................................................................25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
1.要求了解生物化学发展简史及其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了解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目的要求
1.要求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和功能。 2.熟悉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3.了解蛋白质的分离提纯。
内容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氨基酸
20种L型α-氨基酸(包括三字缩写符号)2.肽
肽键、肽链和多肽 生物活性肽(包括谷胱甘肽)
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一级结构
2.二级结构
α-螺旋 β-折叠片层 β-转角 无规卷曲
模序 结构域
3.三级结构 4.四级结构
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纯化
1.理化性质
蛋白质的两性电离 等电点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蛋白质胶粒的两个稳定因素 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的沉淀
蛋白质的紫外吸收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2.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电泳 透析 层析 分子筛
专业词汇
glycine(Gly)cysteine(Cys)aspartic acid(Asp)arginine(Arg)isoelectric point(pI)amino terminal carboxyl terminal
甘氨酸 半胱氨酸 天门冬氨酸 精氨酸 等电点 氨基末端 羧基末端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glutathione(GSH)
neuropeptide
conformation
primary structure
secondary structure
α-helix
β-pleated sheet
random
motif
tertiary structure
domain
subunit
quaternary structure
hemoglobin(Hb)
positive cooperativity allosteric effect
denaturation
salt precipitation
electrophoresis
dialysis
chromatography
gel filtration
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S)
谷胱甘肽 神经肽 构象 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 α-螺旋 β-折叠 无规卷曲 模序 三级结构 结构域 亚基 四级结构 血红蛋白 正协同效应 变构效应 变性 盐析 电泳 透析 层析 凝胶过滤 沉降系数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目的要求
1.要求掌握核酸的化学组分、基本构成单位。掌握脱氧核糖核酸的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掌握核糖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核酸的理化性质。 3.了解核酸酶。
内容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
1.核苷酸中的碱基成分
嘌呤和嘧啶 稀有碱基 2.戊糖与核苷
核糖与2-脱氧核糖
3.核苷酸的结构与命名
AMP ATP cAMP 二.核酸的一级结构
1.磷酸二酯键 DNA, RNA分子中核苷酸排列顺序及核酸的一级结构 2.DNA和RNA中核苷酸顺序的书写约定 三.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DNA结构的多样性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2.DNA的超螺旋结构 3.DNA的功能
四.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信使RNA的结构和功能 2.转运RNA的结构与功能 3.核蛋白体RNA的结构与功能 4.核酶
五.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1.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2.DNA的变性
增色效应(高色效应)融解温度(Tm 解链温度,变性温度)退火 3.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 六.核酸酶
专业词汇
deoxyribonucleic acid(DNA)
ribonucleic acid(RNA)
nucleotide
adenine(A)
guanine(G)
cytosine(C)
thymine(T)
uracil(U)
nucleoside triphosphate(NTP)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phosphodiester linkage
double helix
messenger RNA(mRNA)
triplet code
pseudouridine(Ψ)
cloverleaf pattern
anticoden
ribosomal RNA(rRNA)
transfer RNA(tRNA)
hyperchromic effect
melting temperature(Tm)
annealing
hybridization
nucleases
rare bases
base pair(bp)
gylocosidic band
ribonucleoside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核苷酸 腺嘌呤 鸟嘌呤 胞嘧啶 胸腺嘧啶 尿嘧啶 核苷三磷酸 环一磷酸腺苷 磷酸二酯键 双螺旋 信使RNA 三联体密码 假尿嘧啶 三叶草形 反密码子
核蛋白体RNA 转运RNA 高色效应 融解温度 退火
核酸分子杂交 核酸酶 稀有碱基 碱基对 糖苷键 核苷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第三章
酶
目的要求
1.要求掌握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酶促反应的特点;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熟悉酶活性调节的基本概念。
3.了解酶的命名和分类以及酶与医学的关系。
内容
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1.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
结合酶
全酶
酶蛋白
辅助因子
辅基和辅酶
辅基和辅酶在催化中的作用 2.酶的活性中心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1.酶促反应的特点
酶促反应的高效型
酶促反应的特异性
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
2.酶促反应的机制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概念
1.底物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米孟氏方程
米氏常数(Km)
Km值和Vmax值的测定
2.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3.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4.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5.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不可逆抑制
可逆性抑制
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
6.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酶活性测定与酶活性单位 四.酶的调节
1.酶活性的调节
酶原与酶原激活
变构酶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2.酶含量的调节 3.同工酶
五.酶的命名与分类 1.酶的命名 2.酶的分类 六.酶与医学的关系 1.酶与疾病的关系 2.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专业词汇
biocatalyst
substrate
monomeric enzyme
生物催化剂 底物 单体酶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multienzyme system
multifunctional enzyme
apoenzyme
cofactor
holoenzyme
prosthetic group
coenzyme
essential group
active center
absolute specificity
relative specificity
stereospecificity
induced-fit hypothesis
Michaelis constant(Km)
maximum velocity(Vmax)
turnover number
competitive inhibition
reversible inhibition
activator
essential activator
isoenzyme
immobilized enzym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多酶体系 多功能酶 酶蛋白 辅助因子 全酶 辅基 辅酶 必需基团 活性中心 绝对特异性 相对特异性 立体异构特异性 诱导契合假说 米氏常数 最大反应速度 转换数
竞争性抑制作用 可逆性抑制作用 激活剂 必需激活剂 同工酶 固定化酶
酶联免疫测定法
第四章
糖代谢
目的要求
1.掌握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调节因素及生理意义。掌握糖原合成和糖原分解反应的基本过程,调节因素及其生理意义。
2.熟悉磷酸戊糖途径和糖异生作用反应的基本过程及其生理意义。熟悉血糖的来源、去路及其血糖水平的调节。
3.了解糖的生理功能及糖的消化吸收。
内容
一.概述
1.糖的生理功用 2.糖的消化吸收 二.糖的无氧分解
1.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2.糖酵解的调节 3.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三.糖的有氧氧化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1.有氧氧化的过程
2.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3.有氧氧化的调节 4.巴斯德效应 四.磷酸戊糖途径
1.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2.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 3.磷酸途径的生理意义 五.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糖原的合成代谢 2.糖原的分解代谢
3.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 4.糖原累积症 六.糖异生
1.糖异生途径 2.糖异生的调节 3.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七.血糖及其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血糖水平的调节 3.血糖水平异常
专业词汇
carbohydrate
amylase
glycolysis
pyruvate kinase
pyruvate carboxylase
fructose-diphosphatase
glucose-6-phosphatase
glycogenesis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shunt)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AC)
α-ketoglutatrate acid
malate acid
citrate
succinic acid
glucose tolerence
insulin
glucagons
cortisol
adrenaline
glucogen
hexokinase
糖类 淀粉酶 糖酵解 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羧化酶 果糖二磷酸酶 葡萄糖-6-磷酸酶 糖原生成
磷酸戊糖途径(旁路)三羧酸循环 α-酮戊二酸 苹果酸 柠檬酸 琥珀酸 葡萄糖耐量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皮质醇 肾上腺素 糖原 己糖激酶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lactate cycle(cori’s cycle)
glycogen synthetase
glycogen phosphorylase glycogenolysis
gluconeogenesis
乳酸循环 糖原合成酶 糖原磷酸化酶 糖原分解 糖异生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目的要求
1.掌握甘油三酯的合成及分解代谢。掌握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功能。 2.熟悉胆固醇在体内的合成、转化及其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 3.了解脂类的消化、吸收及甘油磷脂的代谢。
内容
一.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二.甘油三酯的代谢
1.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2.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3.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4.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衍生物 三.磷脂代谢
1.甘油磷脂的代谢 2.鞘磷脂的代谢 四.胆固醇代谢
1.胆固醇的合成 2.胆固醇的转化 五.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1.血脂
2.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组成 3.载脂蛋白
4.血浆脂蛋白代谢 5.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
专业词汇
lipids
triglyceride
essential fatty acid arachidonic acid
linoleic acid
linolenic acid palmitic acid stearic acid
脂质 甘油三酯 必需脂肪酸 花生四烯酸 亚油酸 亚麻酸 软脂酸 硬脂酸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oleic acid
lipase
carnitine
β-oxidation
ketogenesis
ketone body
acetoacetate
acetone
β-hydroxybutyrate
prostaglandin
3-hydroxyl-3-methyl-glutaryl-CoA(HMG-CoA)squalene
bile acid
chylomicron(CM)
lipoprotein
apolipoprotein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
phospholipid
phosphatidylcholine(PC)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
油酸 脂酶 肉碱 β-氧化 生酮作用 酮体 乙酰乙酸 丙酮 β-羟丁酸 前列腺素
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CoA 鲨烯 胆汁酸 乳糜微粒 脂蛋白 载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磷脂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胺磷脂)第六章
生物氧化
目的要求
1.掌握线粒体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的过程及调节。
2.熟悉在微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呼吸连以外的氧化作用。
内容
一.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1.呼吸链 2.氧化磷酸化
3.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4.ATP 5.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 二.其他氧化体系
1.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 2.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氧化酶 3.超氧化物歧化酶 4.微粒体中的氧化酶
专业词汇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
adenosine diphosphate(ADP)
free energy
endergonic reaction
exergonic reaction
energy rich phosphate
ubiquinone Q
oxidative phosphorytion
biological oxidation
respiratory chain
uncoupler
cytochrome
creatine phosphate(CP)
perioxidase
dinitrophenol(DNP)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hydroxylase
flavin mononucleotide(FMN)
fl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iron-sulfide protein
reduction potential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三磷酸腺苷
二磷酸腺苷 自由能 吸能反应 放能反应 高能磷酸键 泛醌(辅酶Q)氧化磷酸化 生物氧化 呼吸链 解偶联剂 细胞色素 磷酸肌酸 过氧化物酶 二硝基酚 超氧化岐化酶 羟化酶
黄素单核苷酸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铁硫蛋白 还原电位 化学渗透学说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目的要求
1.精读掌握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及体内尿素的生成。
2.细读熟悉氨基酸的脱羧作用,一碳单位的代谢,含硫氨基酸代谢;细读体内氨的来源、转运。
3.粗读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及体内的消化、吸收及腐败;了解芳香族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代谢。
内容
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
2.蛋白质的需要量和营养价值 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 1.蛋白质的消化 2.氨基酸的吸收 3.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2.α-酮酸的代谢 四.氨的代谢
1.体内氨的来源 2.氨的转运 3.尿素的生成 五.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氨基酸的脱羧作用 2.一碳单位的代谢 3.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4.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5.支链氨基酸的代谢
专业词汇
nitrogen balance
nutrition value
essential amino acid
non-essential amino acid putrefaction
γ-glutamyl cycle
oxidative deamination
transamination
methionine cycle
degradation
transaminase
decarboxylation
decarboxyase
purine nucleotide cycle α-ketoacid
ornithine cycle
γ-aminobutyric acid(GABA)taurine
histamine
polyamines
one carbon unit
氮平衡 营养价值 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 腐败
γ-谷氨酰基循环 氧化脱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 甲硫氨酸循环 降解 转氨酶 脱羧基作用 脱羧酶
嘌呤核苷酸循环 α-酮酸
鸟氨酸循环 γ-氨基丁酸 牛黄酸 组胺 多胺 一碳单位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目的要求
1.细读熟悉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合成代谢特点,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分解代谢的简要过程及产物。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2.粗读了解食物核苷酸的消化、吸收和核苷酸的生物学功用;粗读核苷酸抗代谢物的生化功用
内容
一.嘌呤核苷酸代谢
1.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二.嘧啶核苷酸代谢
1.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专业词汇
denovo synthesis
从头合成 salvage metabolic pathway
补救代谢途径 thioredoxin reductase
硫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酶 6-mercaptopurine(6MP)
6-巯基嘌呤 azaserine
氮杂丝氨酸 methotrexate(MTX)
甲氨喋呤 xanthine oxidase
黄嘌呤氧化酶 xanthine(X)
黄嘌呤 hypoxanthine
次黄嘌呤 uric acid
尿酸 orotic acid
乳清酸 5-fluorouracil(5-FU)
5-氟尿嘧啶 phosphoribosyl pyrophosphate(PRPP)
磷酸核糖焦磷酸 ade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APRT)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T)
次黄嘌呤-尿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目的要求
1.精读掌握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
2.细读熟悉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细读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
3.粗读了解物质代谢的特点、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
内容
一.物质代谢的特点 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1.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2.糖、脂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
四.代谢调节
1.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2.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 3.整体调节
专业词汇
regulatory enzyme limiting velocity enzyme allosteric enzyme allosteric regulation covalent modification chemical modification protein kinase
inducer
repressor
调节酶 限速酶 变构酶 变构调节 共价修饰 化学修饰 蛋白激酶 诱导剂 阻遏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目的要求
1.精读掌握遗传信息流向的中心法则。
2.重点掌握DNA复制方式,逆转录作用及相关酶系的特征。 3.一般了解DNA损伤的因素、类型及修复系统。
内容
一.半保留复制
1.半保留复制的概念、实验依据 2.半保留复制的意义 二.DNA复制的酶学
1.复制所需的原料和化学反应
2.DNA聚合酶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种类和它们各自在DNA生物合成中的应用
3.复制中解链和DNA分子的拓扑学变化
解螺旋酶(解链酶)DNA拓扑异构酶 单链DNA结合蛋白
(1)引物酶和引发体(2)DNA连接酶
4.比较DNA聚合酶、拓扑异构酶和连接酶催化反应的异同 三.DNA生物合成过程
1.复制的起始
DNA解成单链,引发体的生成
2.复制的延长
复制延长的生化过程 半不连续复制和冈崎片段 滚环复制
3.复制的终止
原核生物复制的终止和不连续片段的连接 真核生物的端粒和端粒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酶
四.DNA损伤(突变)与修复 1.突变的含义和意义 2.引起突变的因素
3.3.突变的类型
错配(点突变)缺失、插入和框移突变 重
排 4.4.DNA损伤的修复
光修复 切除修复 重组修复 SOS修复 五.逆转录现象和逆转录酶
专业词汇
gene
central dogma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D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DNA-pol)template
gene expression
primer
Klenow fragment
mitochondria DNA(mit DNA)
exonuclease
incorporation
helicase
topoisomerase
single st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
DNA ligase
primosome
replicon
leading strand
lagging strand
telomeras
okazaki fragment
mutation
DNA damage
Polymophism
DNA repairing
recombination repairing
regulon
ribozy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RNA-depended DNA polymease
complementary DNA(cDNA)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基因
中心法则 半保留复制
DNA依赖的DNA聚合酶模板 基因表达 引物
Klenow片段 线粒体DNA 核酸外切酶 参入 解链酶 拓扑异构酶
单链DNA结合蛋白 DNA连接酶 引发体 复制子 领头链 随从链 端粒酶 冈崎片段 变态
DNA损伤 多态性
DNA修复 重组修复 调节子 核酶 逆转录
RNA依赖的DNA聚合酶 互补DN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目的要求
1.细读熟悉转录时RNA合成及信息流动的重要环节。 2.精读掌握转录的特点和三类RNA转录后的加工和修饰。 3.粗读了解转录酶系的特征。
内容
一.模板和酶 1.转录模板
2.RNA聚合酶
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3.模板与酶的辨认结合 二.转录过程
1.转录起始
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 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 转录因子和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复合物 2.转录延长
3.转录终止
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 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 三.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
首、尾的修饰 真核生物的mRNA的剪接 内含子的其他剪接方式及功能 2.tRNA的转录后加工 3.rRNA的转录后加工
专业词汇
template strand
D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structural gene
asymmetric transcription
coding strand
transcriptase
core enzyme
holoenzyme
small nuclear RNA(snRNA)operon
promoter
Pribnow box
Rho factor
transcription bubble
Hogness box(TATA box)
cis-acting element
trans-acting factor
transcriptional factor(TF)
模板链
DNA依赖的RNA聚合酶 结构基因 不对称转录 编码链 转录酶 核心酶 全酶
小核RNA 操纵子 启动子 Pribnow盒 Rho因子 转录空泡 Hogness盒 顺式作用元件 反式作用因子 转录因子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polysome
hairpin structure
hetero-nuclear RNA(hnRNA)stlicesome
post-transcriptional modification splite gene
exon
intron
self splicing
ribozyme
多聚核蛋白体 发卡结构 杂化核RNA 并接体 转录后修饰 断裂基因 外显子 内含子 自身剪接 核酶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目的要求
1.精读掌握遗传信息,遗传密码与mRNA的关系,遗传密码的特征 。
2.细读熟悉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中的主要RNA,三种酶和多种蛋白因子的功能和作用特点,生物合成过程及能量变化。 3.粗读了解翻译后的蛋白质加工方式。
内容
一.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 1.mRNA是翻译的直接模板 2.核蛋白体是肽链合成的场所
3.tRNA和氨基酰tRNA
氨基酰tRNA合成酶 反密码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1.翻译的起始
起始复合物的生成 起始因子IF和eIf 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特点 2.肽链的延长
进位 成肽 转位 3.肽链合成的终止
释放因子 三.翻译后加工
1.高级结构的修饰
亚基聚合 辅基连接
2.一级结构的修饰
N-甲酰基或N-蛋氨酸的去除 个别氨基酸的修饰 水解修饰 3.蛋白质合成后的靶向输送
分泌性蛋白质 信号肽 四.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1.抗生素
四环素 氯霉素 链霉素 嘌呤霉素 放线菌酮 2.干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
干扰素
专业词汇
initiation factor(IF)
elongation factor
release factor(RF)
ribosomal release factors(RR)cistron
起始因子 延长因子 释放因子
核蛋白体释放因子 顺反子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open reading frame(ORF)genetic codon
frame shift
initiation condon
stop condon
aminoacyl-tRNA aynthetase ribosomal binding site(RBS)cap-site binding protein(CBP)ribosomal cycle
transpeptidase
translocase
post-translation processing secretory protein
protein targeting
signal peptide
signal peptidase
signal hypothesis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SRP)
开放读码框架 遗传密码 框移 起始密码 终止密码
氨基酰tRNA合成酶 核蛋白体结合位点 帽子结合蛋白 核蛋白体循环 转肽酶 转位酶 翻译后加工 分泌蛋白
蛋白质靶向输送 信号肽 信号肽酶 信号假说
信号肽识别粒子
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
目的要求
1.熟悉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掌握原核基因转录调节 3.了解真核基因转录调节
内容
一.基因表达调控基本概念与原理
1.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概念
2.基因表达的规律:时间特异性及空间特异性。 3.基因表达的方式
4.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二.原核基因转录调节
1.原核基因转录调节特点
2.乳糖操纵子调节机制:结构、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CAP的正性调节及协调调节。 3.其他转录调节机制 三.真核基因转录调节
1.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 2.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
3.真核基因转录激活调节: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
专业词汇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gene
genome
housekeeping gene
induction
repression
operon
lac operon
trp operon
operator
repressor
activator
catabolite gene activation protein(CAP)cis-acting element
promoter
enhancer
silencer
trans-acting factor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
spec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基因 基因组
管家基因 诱导 阻遏 操纵子 乳糖操纵子 色氨酸操纵子 操纵序列 阻遏蛋白 激活蛋白
分解物基因激活蛋白 顺式作用元件 启动子 增强子 沉默子
反式作用因子 转录因子 基本转录因子 特异转录因子
第十四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目的要求
1.掌握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的概念 2.熟悉天然的基因重组形式 3.熟悉基因工程各环节
内容
一.自然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
1.接合作用
2.转化及转导作用 3.转座 4.基因重组 二.重组DNA技术
1.重组DNA技术相关概念:DNA克隆、工具酶、目的基因及基因载体。
2.重组DNA技术基本原理:目的基因的获取、克隆载体的选择和构建、外源基因与载体的连接、重组DNA导入受体菌、重组体的筛选及克隆基因的表达。 3.重组DNA技术与医学的关系
专业词汇
genetic recombination
基因重组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genetic engineering
conjugation
transformation
transduction
transposition
clone
DNA cloning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palindrome
vector
plasmid
complementary DNA(cDNA)genomic DNA library
基因工程 接合作用 转化作用 转导作用 转座 克隆
DNA克隆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回文结构 载体 质粒
互补DNA
基因组DNA文库
第十五章
细胞信息传递
目的要求
1.掌握信息物质和受体的概念、种类及作用特点 2.熟悉主要的信息传递途径
内容
一.信息物质
1.细胞间信息物质
局部化学介质、激素及神经递质 2.细胞内信息物质
第二信使 二.受体
1.受体的分类、结构及功能
膜受体及胞内受体
2.受体作用的特点
高度专一性、高亲和力、可饱和性、可逆性及特定的作用模式 3.受体活性的调节 三.信息的传递途径
1.膜受体介导的信息
cAMP-蛋白激酶途径 Ca2+-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 cGMP-蛋白激酶途径 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 2.膜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专业词汇
secondary messenger receptor
ligand
protein kinase A
protein kinase C
calmodulin
tyrosin-protein kinase signal transduction
第二信使 受体 配体
蛋白激酶A 蛋白激酶C Ca结合蛋白 酪氨酸蛋白激酶 信号传导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adenylate cyclase(AC)guanylate cyclase(GC)
腺苷酸环化酶 鸟苷酸环化酶
第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目的要求
1.细读熟悉血液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非蛋白氮。 2.精读掌握血浆蛋白质的分类,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精读掌握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内容
一.血浆蛋白质
1.血浆蛋白质的分类
2.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维持血浆胶渗透压
维持血浆正常的
pH运输作用
免疫作用
催化作用
营养作用
凝血、抗凝血和纤溶作用
二.血细胞代谢
1.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糖代谢
血红蛋白的合成与调节
专业词汇
non-protein nitrogen
非蛋白氮 electrophoresis
电泳 albumin
清蛋白 globulin
球蛋白 polymorphism
多态性 acute phase protein
急性相蛋白
acute phase reactant
急性时相反应物
heme
血红素
δ-aminolevulinic acid
δ-氨基-γ-酮戊酸 erythropoietin
促红细胞生成素 porphyria
卟啉症
第十七章
肝的生物化学
目的要求
1.细读熟悉肝脏形态学结构特点,肝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粗读了解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3.精读掌握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4.细读熟悉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5.细读熟悉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内容
一.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1.肝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2.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3.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4.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5.肝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二.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1.生物转化的概念
2.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3.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 三.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1.胆汁
2.胆汁酸的代谢
胆汁的分类
胆汁酸的代谢
胆汁酸功能 四.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1.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 2.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3.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和肠肝循环 4.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专业词汇
heterogeneity
异质性 α-fetoprotein
甲胎蛋白 false neurotransmitter
假神经递质 biotransformation
生物转化 detoxication
解毒作用 monooxygenase
加单氧酶 conjugation rection
结合反应 bile acids
胆汁酸 bile salts
胆汁酸盐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肠肝循环 bile pigment
胆色素 bilirubin
胆红素 biliverdin
胆绿素 bilinogen
胆素原 bilin
胆素 jaundice
黄疸
第十八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目的要求
结合反应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1.细读熟悉维生素的概念,分类。 2.精读掌握维生素A,维生素D。
3.精读掌握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 。 4.粗读了解微量元素。
内容
一.脂溶维生素
1.维生素A 2.维生素D 二.水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B1 2.维生素B2 3.维生素PP 4.维生素B6 5.泛酸 6.叶酸
7.维生素B12 8.维生素C 三.微量元素
1.微量元素的概念2.常见的微量元素专业词汇
vitamin
retinol
opsin
cholecalciferol
thiamine
riboflavin
nicotinic acid
nicotinmide
pyridoxal
pyridoxine
pyridoxamine
pantothenic acid
folic acid
coholamine
ascorbic acid
transferrin
铁 碘 铜 锌 钴 锰 硒和氟
维生素
视黄醇
视蛋白
胆钙化醇
硫胺素
核黄素
尼可酸
尼可酰胺
吡哆醛
吡哆醇
吡哆胺
遍多酸(泛酸)
叶酸
钴胺素
L-抗坏血酸
运铁蛋白 21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第十九章
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细胞外基质
目的要求
1.细读熟悉糖蛋白的结构及糖蛋白寡糖链的功能。
2.细读熟悉重要的糖胺聚糖及核心蛋白的化学本质,蛋白聚糖的生物合成与功能。 3.细读熟悉ECM的主要成分胶原、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内容
一.糖蛋白
1.糖蛋白的结构
2.糖蛋白寡糖链的功能 二.蛋白聚糖
1.重要的糖胺聚糖 2.核心蛋白
3.蛋白聚糖的生物合成 4.蛋白聚糖的功能 三.细胞外基质
1.胶原 2.纤连蛋白 3.层粘连蛋白
专业词汇
glycoprotein
proteoglycan
extracellular matrix(ECM)core protein
collagen
fibronectin(Fn)
laminin(Ln)
collagen fibril
collagen fiber
chondroitin sulfate
dermatan sulfate
keratan sulfate
hyaluronic acid
heparin
heparin sulfate
aggrecan
糖蛋白
蛋白聚糖
细胞外基质
核心蛋白
胶原
纤连蛋白
层粘连蛋白
胶原微纤维
胶原纤维
硫酸软骨素
硫酸皮肤素
硫酸角质素
透明质酸
肝素
硫酸类肝素
蛋白聚糖复合物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第二十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目的要求
1.精读掌握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的概念及其作用机制。
2.细读熟悉原癌基因的特点、分类及其表达产物的功能以及常见的抑癌基因。 3.了解生长因子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内容
一.癌基因
1.病毒癌基因 2.细胞癌基因
3.癌基因活化的机制 4.原癌基因的产物与功能 二.抑癌基因
1.抑癌基因的基本概念 2.常见的抑癌基因 3.抑癌基因的作用机制 三.生长因子
1.概述
2.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 3.生长因子与疾病
专业词汇
apoposis
oncogene
proto-oncogenes
virus oncogene
point mutation
anti oncogene
retinoblastoma gene(Rb gene)growth factor
endocrine
paracrine
antocrine
细胞调亡 癌基因 原癌基因 病毒癌基因 点突变 抑癌基因
视网膜细胞癌基因 生长因子 内分泌 旁分泌 自分泌
第二十一章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目的要求
1.精读掌握基因诊断、治疗的概念、特点和方法。
2.细读熟悉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和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3.了解基因诊断治疗的应用及展望。
内容
一.基因诊断
1.基因诊断的内容和特点 2.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 3.基因诊断的应用 二.基因治疗
1.基因治疗的概念 2.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3.基因治疗的应用与展望
专业词汇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allele specigic oligonucleotide(ASO)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gene correction
gene replasement
gene augmentation
gene inactivation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等位基因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基因矫正 基因置换 基因增补 基因失活
第二十二章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目的要求
1.精读掌握各节基本概念,PCR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用途。 2.细读熟悉常用的生物技术。
3.了解转基因技术与基因剔除技术。
内容
一.分子杂交与印渍技术
1.分子杂交和印迹技术的原理 2.印渍技术的类别与应用 二.PCR技术
1.工作原理 2.主要用途 三.核酸序列分析
1.化学裂解法
2.DNA链末端合成终止法 3.DNA自动测序 四.基因文库
1.基因组DNA文库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2.cDNA文库
五.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1.功能克隆 2.定位克隆
六.遗传修饰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1.转基因技术 2.核转移技术 3.基因剔除技术
4.基因转移和基因剔除在医学中的应用
七.生物芯片技术
1.基因芯片 2.蛋白质芯片
八.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技术
1.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 2.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
专业词汇
Southern blotting
DNA印渍术 Northern blotting
RNA印渍术 Western blotting
蛋白质印渍术 post genome era
后基因组纪元 gene knock out
基因剔除 transgene
转基因
第二十三章
基因组学与医学
目的要求
1.精读掌握各节基本概念。 2.了解基因组与医学的关系。
内容
一.基因组学
1.基因组学概念及范畴 2.结构基因组学 3.功能基因组学 4.比较基因组学 二.基因组学与医学的关系
1.“基因病”的概念
2.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
3.基因组学与肿瘤病因学 4.基因组学与流行病病因学 5.环境与疾病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6.药物分析和设计
专业词汇
Human genome project
genetic map
physical map
人类基因组计划 遗传图
成人医学的生物化学教学浅探 第3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生物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63-01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知识时代;更是一个以人为本,以知识为重的充满竞争的时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赖于高等教育。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普及以及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医学成人教育的办学规模以及学员人数日益扩大,但是成人学生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成人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为此,笔者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就本校成人教育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更好地适应医学成人教育发展的需要。
1 成教学生的特点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医学教育,它是对医疗机构在职人员进行的继续教育。其学生年龄结构为20多岁至40多岁,所以,他们年龄跨度大,理解能力强但记忆能力欠佳。他们大多数受过正规的中等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但是,由于生物化学知识更新快,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所受的教育内容相差很大,因此,他们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己,补充新知识,接受新信息才能跟上职业进步的要求。此外,成人学生要面对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学习时间有限,学习安排上缺乏系统性,精力易分散,记忆力较差。因此,成人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2 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命化学的学科,它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探讨生命的本质,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及其复杂的代谢反应。近年来,随着生物学科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医药卫生的各个领域。临床上许多疾病发病机制的阐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都是依照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所以,生物化学是医学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生物化学与其它课程相比较,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机理复杂、教学中不具直观性等特点,它是医学课程中最难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它又是一门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涌现的实验学科。因此生物化学的学习虽然比较困难,但又是势在必行。
3 成人教育中的生化教学过程的体会
3.1 将生物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成人学生大多数生物化学基础较差,且对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寻找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超氧离子的危害时,可以介绍一些抗衰老的美容护肤品的作用机制,氧自由基是產生衰老的一个原因,常见的大宝SOD蜜中含有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专一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皮肤,从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此外,经常使用SOD化妆品能还可以防止机体免受电离辐射(尤其紫外线)的损害[1]。这些与实际结合的例子可以使学生从一味的理论学习中脱离出来,结合了实际生活,将使学生保持对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
3.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集光、声、色、动画于一体为特点,使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而成人医学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该区别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件制作。对于成人学生来说,课件内容应该按照大纲的要求,标题清晰醒目,内容简单明了,字体颜色搭配合理,多使用图表、流程及动画过程,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可减少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时间。例如,在讲授DNA复制、R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教师花费很大力气来介绍每一阶段的合成过程,但学生仍难以理解,而采用相关视频片断,学生观看后感觉豁然开朗,容易理解和记忆。
此外,成人学生更希望通过生物化学课程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情况,以与其工作更好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及时把最新的发展动态及信息也纳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在介绍生物信息学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查询、检索等技术,增加教学信息量,使成人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2]。
3.3 及时归纳总结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多,知识零碎,有些知识相互联系,有些知识又相对独立,这就使得在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往往讲授的部分明白了,但是要与以前讲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就又思路不清晰了。例如,在讲到三羧酸循环的时候,每一个步骤学生都清楚,但是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生思路不清晰了,因此,讲完这部分内容后,要及时总结三羧酸循环发生部位,整个过程中有几次脱氢,几次脱水,产生多少分子ATP等内容,这样学生就能直观了解此过程及其作用。此外,在每节课后,都要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全面的归纳总结,指出本节重点内容,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3.4 改革考试形式,提高学生出勤率
考试是评价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方法,也是评价教学得失的一种手段。但是对于成人学生来说,仅仅用期末的一张试卷来衡量他们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合理的,这样会使一部分成人学生放弃了平时听课的过程,只是根据教材上重点内容死记硬背,参加期末考试,而忽略了许多课堂上知识的学习。因此,衡量学生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标准应该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可以结合学生出勤率,以及随堂测验情况来评价,由于成人学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时间和学习习惯,适当地课堂测验无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事实也证明这样做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总之,平时成绩结合期末成绩可以更好的衡量成人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出勤率,便于学生更全面的掌握知识[3]。
参考文献
[1]赵春超,范菊娣,邵建华.成人教育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031-2032.
[2]杨雪松,燕秋.多媒体技术在成人高等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5(5):50-51.
护理医学基础生物化学教学的探讨 第4篇
1传统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 设计讲课和辅助作业, 同学跟进。
优点:老师可方便控制教学节奏, 节约时间, 重点突出, 尤对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动力充足的同学, 不仅可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更易快速培养学习习惯和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缺点: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 要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学习有一定能力、学习态度端正。否则易导致负反应, 产生厌学情绪。
2教改学习方法
针对我校护理大专、高职生源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基础较薄弱, 学习习惯未定型特点, 对教学目标作出了分析。
1)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为唯一中心, 现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启发学生思维能力
(3) 锻炼学生站在全局, 从整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4) 重视最新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
2) 推进病案式教学, (case based learning, CBL教学法) 尽量把医学基础课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
优点:A.以CBL为基础, 激发学生兴趣, B.案列教学便于理论联系实际, 可模拟真实情景, C.有促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缺点:A.须注意与传统方法互补, 不能以点代面。B.加强教师自修能力, C.案列教学比较费时, 分组讨论较麻烦, D.要避免刻意追求生动, 细节, 忘了重点。
3) 调整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计划, 配合CBL教学的实施。
4) 利用多种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使课件生动, 富交互性。
5) 推进网络教学建设, 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教学模式。
3护理医学基础生物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3.1学习方法
实验组:12~14, 18~20班采用CBL教学法, 步骤如下:
1)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章节的系统性, 精心设计, 提出学生要掌握的一套习题, 课前交给学生。
2) 学生结合问题, 预习教材, 查阅参考书 (可由老师指定) , 生化多媒体课件, 挂图。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参与问题的启发和引导, 讨论后, 由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总结发言。
4)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讲解重点, 难点。
对照组:15, 16, 17班, 本组教学按传统方式进行, 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课堂讲授。
3.2测试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两次理论一次实验测试, 理论试卷从教研室题库中抽取。
3.3统计分析
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
3.4结果
三组学生学习成绩对照比较, T1T2组三次考试成绩均优于C参照组, 均P<0.01, 而T1T2两组成绩无显著差异 (均P>0.05) 。
4护理医学基础生物化学教学分析
目前, 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高职护理人才的需求培养, 应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相适应, 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 实践能力的人才, 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高职护理的授课内容指明了方向, 重视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导向、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护理生物化学作为高职护理的必修科目, 将社会对护理实践能力需求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增强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性, 正是高职教学的目标要求, 也是满足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具有实践性的内在要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高职生源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但基础一般, 学习动力不高的特点, 利用教改, 尽一切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是教学最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徐全乐.在基础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复合教学手段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02:59+61.
[2]周静华.关于如何提高南亚留学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06:953-955.
[3]杨晓云, 谭宁, 付新华, 王守训.医学留学生生物化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22:169-170.
医学留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第5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有力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华留学,包括大量来华学医的留学生。
留学生教学研究已成为了各高校的一个崭新课题,留学生的教育也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从下半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来自印度的留学生入校进行系统的临床医学学习。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对理论课的内容有直观的认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常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验证,强化记忆和理解;提高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1,2]。
我作为南通大学生化教研室的一名教师,参与了留学生生物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对于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总结了不少经验,体会如下。
1.实验课前准备
1.1教材的准备
实验指导书是学生上好实验课的基础。
它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的理论、试剂与仪器、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讨论等信息,从而保证学生顺利、有序地完成实验。
尽管国内外有一些英文版本的生化教材,但主要针对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几乎没有一套规范、统一的实验指导书供医学留学生使用,各个学校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使用自编的教材。
由于招收的留学生不尽相同,加之各学校所上实验内容、师资力量等存在差异,因此不能完全照搬照用。
就我校招收的医学留学生而言,他们只能听懂很简单的汉语,基础汉语知识水平偏低,鉴于此特点,我们以苏州大学医学院编写的全英文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为教材,此书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再根据实验室现有实验条件及实验学时的安排,挑选出适合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教学。
这样一方面缓解了授课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实验报告的书写。
1.2教师的准备
对留学生采用的是全英文教学,这种授课模式对教研室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虽然阅读英文文献游刃有余,但是教研室教师大多没有经过长期而系统的英文听说培训,英语听说能力较弱,不能流利地进行交流。
与此同时,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课程本身的难度大,知识面广,学科发展快,专业术语多,英语词汇量大,且专业词汇大多较生僻。
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生物化学都是基础医学课程中最抽象、最难懂的课程,多年来在学生中流传着“生化、生化,深而难化”的顺口溜,并视生物化学为“天书”。
为了提高留学生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早在正式授课之前半年,教研室就着手准备,组织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口语培训,同时每周采用英语备课,安排授课教师轮流用英语阅读生物化学各章节,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规范生物化学专业单词的读法,纠正一些不规范的读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师对医学专业英语的常用句型和口语表达模式。
另外,由于留学生的来自不同的地区,实际英语口语都或多或少带有程度不等的地方口音,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标准“美式”或“英式”英语存在较大差异,教研室还组织教师与留学生座谈、讨论,以尽早适应他们的口音,掌握他们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理论课主要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和出过国的老教师、博士等负责,而针对实验课动手多的特点,安排了头脑灵活反应快,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带教。
1.3教案和课件的准备
教师无论是上理论课,还是上实验课,精心备课都是基本职责,英语教学更需“超级”备课,此时我们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
由于刚刚开始全英文授课,教师对所讲内容的熟悉程度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要用纯英语来进行教学,对授课内容的讲述必然要经过一个在脑海中翻译的过程,这就对授课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每次课前教师要做好预实验,熟知实验内容,并写好教案,把握实验教学重点、难点,在查阅大量英语原版专著或互联网上搜索国外相关的实验资料后写出英文授课讲稿,同时再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来制作英语多媒体课件。
有国外大量的英文材料作参考,可以保证所制作的英文课件语言地道、专业词汇使用准确等。
将一些关键词句条理清楚地显示在屏幕上,既节省了写板书的时间,又可避免当堂板书英文时出现拼写错误,减轻教师英语授课时的精神压力,使其讲课更加流畅自如。
对于实验原理,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中使用一些图片和三维动画可以形象地展示实验内容,使教学生动易懂,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对于实验操作部分,如介绍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或有一定难度的操作,我们可以减少与学生直接示教的次数,因为课件中插入预实验时自行录制的多媒体录像,可以给留学生重复演示实验操作,同时带教教师也可以随时暂停录像详细地解说实验,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
2.实验课的进行
2.1教师讲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教学”而不是以“英语”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注意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为目的而不是以讲英语为目的[3]。
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要把英文授课讲稿熟练地背出来,直到可以脱稿自如讲解的程度,但要注意英语讲课绝不是熟练地背诵英文,更不能对着幻灯片照本宣科地读一遍了事,而是要根据具体内容用适当的话语讲解、表述,在授课中尽量多用日常口语中的转折性语言、简短的句型和熟悉的词汇,有时需要借助手势和表情来表达语意,做到“讲课”而不是“读课”,使自己的授课内容能被学生听懂。
留学生英语水平相对比我们好,采用多媒体讲解整个实验内容,他们可以通过观看幻灯片和听取老师的讲解很好地理解实验内容,要是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忘记某一个单词而使讲课中断,这时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如果仍不行可直接跳过,对学生的理解没有多大影响。
在生化实验中,会用到大量的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如果不知道英文怎么说,我们可以直接指着问学生:“What do you call it?”他们都很乐意回答。
2.2教学安排
关于实验课教学内容的安排,我们一般采用这样的安排:首先讲授本次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目的和预期的实验结果;其次介绍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试剂;再次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最后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的结果分析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国学生是有差距的,同时留学生喜欢动手实践,实验积极性很高,但持久性不强,所以实验内容不宜太过深入,应该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主,尽量多地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讲授时间不宜过长。
另外,实验操作步骤尽量紧凑,中间需要学生等待的时间不要过长,或者在等待的时间里穿插讲解一些实验理论,否则学生会有厌烦情绪,有可能中途放弃,导致实验课目的无法达到。
实验操作的步骤也不应过于简单,否则学生会感觉内容太少。
实验结果要明确,明快的颜色变化或者特殊的实验产物都会吸引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
多数的留学生都能和国内的学生一样,积极踊跃地参与实验的操作,并试图多掌握些实验的技能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
但多数中也有个别,有些学生懒得动手,课堂上自己不动手,或者看别的学生操作,或者只自顾自地做些自己喜欢的工作。
实际上这种情况也见于国内的学生,是一种普遍现象。
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2.3交流沟通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是实验课的一个中心环节。
与中国学生不同的是,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国学生很少提问,而留学生在课堂上会随时提出问题。
在实验课教学中,留学生希望教师给予更多的实验操作,以及理论指导,教师与留学生的直接交流比理论课时要多,一个主讲教师往往忙不过来,我们便在每次实验课多安排两名辅助指导教师,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可以改善教学效果;从教师自身来看,可以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操作、实验原理,甚至实验结果有任何疑问或者没有听懂的地方都会提问,而教师则需及时解答,有时候在课堂上指导教师会忙得难以应付,一些常见问题在备课时已准备好,则可以轻松解答。
而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往往让我们措手不及,当然用中文的话我们能头头是道地讲解一番,但用英文如何恰当、清楚地表达,则是另外一回事。
再者我校的留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也存在差别,有些留学生在讲英语时还有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往往交流时出现“学生问的,老师听不懂;老师答的,学生也听不懂”的现象,这时我们让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
若有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指导教师所讲,就会有英语比较好的学生听懂后用他们当地的语言翻译出来,这样更容易使他们理解。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能否上好生化实验课的基础,也决定了实验课能否激起留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留学生们操作过程能否顺利完成。
3.实验课的`结束
3.1实验报告的书写与批改
虽然大部分留学生来华的目的明确,学习刻苦,但是由于生活及学习的环境和习惯与我们国内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等种种原因,其自学能力及组织纪律性差,其中部分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无故缺席者亦不乏其人,如果他们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更是常常中途退堂。
因此,学生操作完毕后,教师要对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要求学生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也就是对所获得的结果再进一步分析、解释、讨论,从中获得结论。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生物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我们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并且当堂课交。
因为留学生人数不太多,所以我们有条件对他们的实验报告精批精改,严格评分并占生物化学实验总成绩的40%。
留学生对最后的成绩看得很重,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中途退堂,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认真态度。
留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对待实验报告,多数学生实验报告完成得非常漂亮,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会用不同颜色或着圈圈点点等不同符号对不同部分进行标注,层次分明,重要部分一目了然,并且对结果的分析合理,这一点还是值得国内学生借鉴的。
而教师在批阅留学生实验报告时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果对相关知识掌握较好,那么分析问题时就会比较透彻和全面;也可以了解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实验课教学模式虽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
如果教师的指导方法正确,口头表达能力强,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那么学生在讨论分析结果时逻辑性强,层次清晰,反之则说明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这样教师就会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而加以改正和完善[4]。
3.2实验卫生的监督
在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严格监督留学生清理实验室,这也是培养留学生责任心和规范留学生教学秩序所必须的。
由于留学生组织纪律性差,漠视实验室规章制度,尽管在第一次实验课上也专门交代了实验室整洁和实验玻璃仪器清洗的重要性,但是留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性质和要求不是很理解,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清洗自己的试管、移液管等就离开了实验室,做清洁的学生也敷衍了事,往往是实验报告交完已经找不到做卫生的学生。
在随后的实验课上我们再次重申实验室规章制度,并且将离开实验室前的玻璃仪器清洗、桌面整理,以及每次卫生打扫记录在每个留学生的实验平时成绩中,这样才让他们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
3.3教学反馈的进行
留学生教学研究是一个新形式下的新课题,课后及时的教学反馈也是开展留学生教学的重要方式。
通过反馈,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在课后,教师会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学生希望下次实验如何更好地进行,对教师上课有什么要求,等等,听听学生对所用的教学方法和课件的评价,并进行整理和归纳,在授课过程中逐步改进,使教学方法更适应于留学生教学。
除此以外,留学生上课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或者对上课的建议和要求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甚至直接写在实验报告中与我们交流探讨。
教学反馈非常有利于留学生实验教学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就大多数教师而言,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全英文授课,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已成为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
我们如果变压力为动力,变负担为挑战,努力探索留学生教学的规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英语的交流和授课能力的话,那么将从留学生教学中获得无限的进步和乐趣,也一定能胜任留学生教学的重任。
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力发展海外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如何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在此我们对我校留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观察、总结和探讨,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能与其它学科及同行进行交流,共同提高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质量。
对医学化学教学的体会 第6篇
关键词:医学化学知识技能;生活化学;医学基础课
一、医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的原因
医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教材内容脱离专业培养目标,忽视了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对化学教学内容的需要,忽视各种分析技术在医院普遍应用,导致职业技术教育变味。化学已紧密地与人类、自然和社会相互依存[1],但医学化学教材远离生活。
(二)教师的原因
目前,我国从事医学化学教学的教师几乎清一色毕业于化学系,对临床医学、临床药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现代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过去“纯化学”教学之弊端日益突出,不能实现医学与化學的有机融合。
(三)学生的原因
学生化学知识基础薄弱,对化学知识技能在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到专业知识中去。其次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过多地依赖教师,造成学生知识内化环节的缺失,必将影响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
二、化学教学在医学类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是医学类职业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它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后续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课程)打基础。化学技能与医学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技术操作密切相关。
三、对策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双主体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学生的质疑-释疑的心理活动,也是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和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作为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就医学化学教学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知识承前启后、重视与专业螯合衔接
围绕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有效地去构建化学教学内容,增强化学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借鉴经验中心的化学课程理论,把化学学科知识精心设计成一个个岗位情境中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去获得对化学知识的感受与体验,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和技能学有所用的同时也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二)采用PBL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医学化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和课题性;突出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强调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发现和体验;强调教学过程的问题性、探索性和发散性。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
PBL教学法以任务驱动、工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学习起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正好契合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知识够用突出技术操作的实用性人才教育观。PBL教学法的基本精神在于把学科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参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科与技术的关系上,更重视技术应用。
(三)关注学生发展、培养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让学生学会思考比教给学生知识更有价值,化学平衡原理中蕴藏辩证思维、几何逻辑思维和大量的发散思维,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其特殊的优势,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大量的思维方法(归纳、演绎、对立统一等等)。另外,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术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实用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医学素养
职业教育必须体现为职业岗位服务,因此,化学教师在变革医学化学学术性课程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听取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讲课,提高医学素养,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突出化学教学为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思想;强调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实现由纯学科化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的渗透鏊合。
参考文献:
[1]黄伟.处理好几对关系把握住几个特征——谈学科综合课程的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5,(7):38-41.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第7篇
1 认真备课,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 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不断收集资料、处理教材、确定教法, 会使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提高。
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掌握教材内容, 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备课时,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与研究, 把握教学大纲,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织和处理。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 合理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很重要, 如关于生物氧化内容, 教材介绍了2条呼吸链: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但对脂酰CoA脱氢酶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将相应底物脱下的氢怎样经FAD传递给泛醌却没有介绍, 对于这部分学生肯定会感到困惑的内容, 教师必须查阅资料, 了解清楚。我们教研室每周举办讲座, 介绍生物化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使教师及时把握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并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工作中, 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
2 抓住重点, 善于归纳总结
生物化学内容较多, 可分为4部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传递和专题篇, 而学时相对不足, 因此, 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教学的开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大纲, 认清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哪些是要求熟悉的内容, 哪些又是仅需了解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进行重点讲解, 简单的或扩展的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 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糖代谢一章, 重点为糖的三大分解代谢, 尤其要把糖酵解和有氧氧化讲透。对糖原合成、分解和糖异生等可简略讲授, 而糖的消化吸收、血糖调节可以不讲, 只总结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这样就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生通过典型过程的学习, 完全可以形成对糖代谢规律的深刻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大纲,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绝不能“撒胡椒面”[1]。
所谓归纳总结, 就是按照学习内容的类别, 将所讲知识分门别类地列出, 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物质代谢名词解释繁多, 各种物质化学反应的联系千丝万缕, 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 因此教师善于归纳总结尤显重要。教师在讲完每一节、每一章和每一篇后都应进行归纳总结。糖代谢有6条途径, 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每上完一节内容, 教师要对重要的应该掌握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为学生梳理出一条主线, 以便学生课后复习。一章内容讲完后, 对整章内容作总结和贯通, 使学生能够将各节内容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体系, 如从反应条件、ATP的生成方式和数量、细胞定位、关键酶、生理意义对糖的有氧氧化和糖酵解进行比较, 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整篇内容结束时, 对整个物质代谢的内容进行总结, 使学生理解各物质代谢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也可在课后运用教师课堂上使用的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以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经常应用归纳总结法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辨别是非[2],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合理使用多媒体, 增强师生互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多媒体教学被普遍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对一些用语言比较难阐述清楚的理论, 可使用多媒体手段, 通过动画、色彩、音响等效果, 将其变得一目了然、简单明了。生物化学反应式多, 抽象复杂, 课堂讲授难度大, 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可以将像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鸟氨酸循环等经典学说的连续反应讲清、讲透。
但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 它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板书教学, 只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3]。要根据科学性、思想性、适度性原则合理、灵活使用多媒体, 使其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脂肪酸的β氧化代谢过程包含活化、转运、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单独板书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这几步反应是如何进行的。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让反应步骤动态显示, 可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每一步的反应过程, 便于其比较理解和记忆。但多媒体课件放映速度过快, 学生难以抓住重点, 如边放映课件边把“活化、转运、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写在黑板上,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师生之间的相互对话、讨论、观摩、交流和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能动性。采用互动式教学, 应时刻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4]。当进行集中讲授时, 教师可以通过巧设疑问, 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轶闻趣事, 调动学生情绪, 驱散其疲劳感。课堂上要善用肢体语言, 增加亲和力, 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 加以适当手势和眼神的变化, 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促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融为一体。
4 联系临床,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生物化学中产生兴趣, 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 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生物化学教学中,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生物化学的各章节中均有不少与临床相关的内容, 在教学中将这些内容与临床相联系, 可使学生发现所学的基础理论能在临床中得到充分应用, 从而产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如讲解糖代谢时, 可介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胰岛素的作用机理;讲解脂代谢可结合高脂血症、脂肪肝加以说明;讲授生物氧化时可结合甲状腺功能亢进、CO中毒;介绍氨基酸代谢可结合氨中毒、苯酮酸尿症、白化病等。这能使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在今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从而对生物化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的有些内容枯燥而缺乏联系, 很难记忆, 如能提炼成易于记忆的歌诀, 则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记忆效果, 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如三羧酸循环步骤多, 反应复杂, 编成口诀:“草酰乙酰成柠檬, 柠檬又生α酮, 琥酰琥酸延胡索, 苹果落在草丛中”让学生背诵, 则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讲述嘌呤环各元素来源时编成口诀“甘氨当中站, 谷 (谷氨酰胺) 碳 (一碳单位) 立两旁, 左上天冬氨, 头顶二氧碳”, 学生记忆起来非常容易, 又不易遗忘。
总之, 教无定法,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风格、特点, 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等,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只有认真备课、抓住重点、紧扣教学内容、善于归纳总结、合理使用多媒体、密切联系临床,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刚, 何凤田, 李蓉芬.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6, 8 (5) :467~469.
[2]严秀辉.比较归纳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 2006, 20 (34) :22~24.
[3]吴明彩, 毕富勇.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20 (6) :487~489.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 第8篇
生物化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抽象性,和其他基础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的联系性较强,并且该学科的发展比较快,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医学基础课。“死记硬背”是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该课程时采取的学习方式,不能真正理解该学科的内容及学习该学科的重要性;目前,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及“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受制于教师,学习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为改善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及研究,初步讨论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方向及方法。
1 理论授课方式的改革
1.1 PBL教学法
目前很多国家的教育家主张在医学教育的各阶段采取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理念是用问题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较,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1]。我国一些医学院校正在逐步地引用PBL教学法,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且已取得一定的效果。
生物化学的PBL教学可采用基础问题为引导,组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学习。8~10名学生组成的讨论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一定的临床指标检测,就某一常见事件———如“土豆在人体内代谢”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讨论,经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解疑→论证假设”的逻辑过程获取知识。使学习者在自学、讨论过程中获得广博而灵活的基础知识,并且提高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2]。在PBL实施过程中,学生由原来传统教学法中的被动变为为主动,在具体问题中学习相应的医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对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较好的理解。经过PBL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较快地学会思考,有创新意识,能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但对于医学基础课程而言,PBL模式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PBL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要求较多的课时,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将班级分小组讨论学习,对师资有较高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医科院校的课程教学不能满足以上的需求,因此PBL模式不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需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补充,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2 病例教学法
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病例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3],它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广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是传统教学不能做到的[4]。
该教学法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具体的案例将看似琐碎、无逻辑性、抽象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临床疾病的理解。对生物化学而言,代谢篇的教学尤其适合病例教学法。代谢篇的内容繁杂、抽象,涉及很多生物分子、生化反应和代谢途径,并且代谢途径间具有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网络,学生很难将其融会贯通。可在此篇章引入病例,如糖尿病,充分利用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渴望,加入一些与临床联系密切的生化问题,使生化理论在临床实际中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5,6]。
1.3 网状式教学法
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各个章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网状式”教学方法贯彻“纵讲途径、横讲联系、穿插调节、复习测试”16字方针,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本科目的物质代谢篇章为例,可引导学生以各类物质代谢途径为“经”,以各类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为“纬”,将各物质的代谢反应式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物质代谢网,从而使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网状式”教学法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穿插使用,使看似琐碎、杂乱无章的内容完整紧凑,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整合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有很多教学方法可供选择,每种教学方法均有其不足之处,亦有其最适合使用的篇章,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的篇章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每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列举的适用于本科目的几种教学法,可在各篇章中穿插使用。
2 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
2.1 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7]。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相应产生了多媒体辅助教学(mutimedia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MCAI)。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开展,可使得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其中课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可通过课件的制作,将图片、动画、视频等插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逼真,便于理解与掌握。而这对于生物化学的教学而言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抽象的分子结构、基因表达及其调控、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的教学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并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信心。
2.2 试题库和自测教学系统的使用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设计一套网络试题库和学生自测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互动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主地学习。学生可通过本校访问生物化学网络试题库,教师则可以根据自主测试的结果来分析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课程教授内容和难易程度,学生在可以根据自主测试结果明确自身对相应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有重点地加强对特定内容的复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8]。
3 实验课授课形式的改革
3.1 多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课的授课模式是将实验目的、内容、步骤、条件详尽地告知学生,学生“照猫画虎”地完成实验,没有自主思考的过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验与学习平台,在进行设计综合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自行立题,设计实验方案,指导老师对设计思路、实验技术方案等提出建议、修改。通过报告会,学生修改和完善实验设计方案。然后进入预实验和正式实验。最后进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还要联系实验场地、设施、实验动物等。在实验中,学生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主动思考,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3.2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学生在课堂及实验课上所学的毕竟是一些已被大家所共同认知的知识,但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的实验技术,尤其是分子实验技术发展迅速,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将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加入到科研项目中,师生一起探讨、解决科学问题,一起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这样学生不但接触和了解了更多的生物化学相关知识,更是对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可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有正确的认识,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对科研执着的精神。
参考文献
[1]Mu JQ.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PBL in medical education[J].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2004,12(3):170-173.
[2]Michel MC,Bischoff A,Jakobs KH.Comparison of problem-and lec-ture-based pharmacology teaching[J].Trends Pharmacol Sci,2002,23(4):168-170.
[3]江渝,钟小林,康运生,等.病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1,9(2):221-222.
[4]陈再蓉.病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1):1031-1032.
[5]宋志宏,任明.病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621-623.
[6]胡晓燕.浅析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医药创新,2011,8(5):146-147.
[7]王华强,李成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8,8:96-98.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第9篇
一、以优化提升实验室仪器存量为主导
将本教研室所有仪器设备统一规划管理使用,使其发挥最佳的使用空间。在20世纪80年代,仪器使用率在4次3学时12组15周/年,现在的仪器使用率为46次3学时80组17周/年。及时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使之能跟上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如吸量管已逐步用加样器代替,使加样量更准确,实验时间缩短,实验数据更准确。及时更新淘汰落后的仪器设备,保证实验教学的水平。实验常用仪器每2人一组,自行保管,损坏按比例赔偿。每次实验完毕,实验教师按仪器清单逐组验收检查,确保无损失。自20世纪80年代实验室实施赔偿制度以来,仪器损坏率大大下降,保障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为学校节约了实验教学经费。此经验曾经被中国教育报报道。
二、以构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特色为突破口
以生物化学及生物学特色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亮点。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把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常用的应用技术,如离心机、比色分析、层析、光谱、电泳、PCR等仪器设备的使用录制成光盘,在多媒体教学中播放。另外,质粒DNA的提取与电泳检测、DNA片断的回收、纯化和检测、DNA double helix概念,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等可通过动画、图像、声音等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较细腻清晰地分解表达知识的层次,使知识通俗易懂,活跃教学气氛,降低学习的难度,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课外主动学习[2]。依据实验的要求由实验教学的教师逐一讲解使用,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仪器名称、功能、使用注意事项等,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操作技能。
三、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根本,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为目的
实验教学改革应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创建开放性实验项目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3]。以学科优势互补、专业配备科学、人员结构合理为原则。教研室实验教学改革主要面向实验教学及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是以教学大纲为基准,以学生为主、教师启发引导为辅的一种实验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宽松学习环境,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智慧和特长。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指导教师的科研特长,设计了不同模式的开放性实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期望与需求。
增开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就是将多个相关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系列连续性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它突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束缚,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系统地掌握知识,综合应用知识,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问题。传统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往往仅限制在某个章节的一个知识点,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是联系不上所学的知识点。因此,实施综合设计性实验已成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改革之势。综合性实验中的实验方案一般涉及多个知识点,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它在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4]。具体方法是:(1)自配试剂及质量评价。如双缩脲试剂、碱性铜试剂、奈氏试剂、磷钼酸试剂等的自行配制,使其了解配制过程及注意事项;(2)总蛋白(TP)测定与线性范围;(3)白蛋白(Alb)测定与重复试验;(4)葡萄糖(Glu)测定与干扰试验;(5)尿酸(Ua)测定与回收试验;(6)实验方法学比较。如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依据不同的实验方法及优缺点,选择a:凯氏定氮法,b:双缩脲法(Biuret法),c:紫外吸收法,d: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e: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F:SDS (SDS-PAGE电泳法),共6种实验方法进行选择比较应用。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实验教师配好试剂,学生进行加样、显色、计算数据的教学模式。
(一)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
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加大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用实际应用较多、与科研密切相关的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来替代一些重复性、验证性实验,是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更新与进展,以适应科研、工作实际的需要[5]。通过实验内容的改革,实施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从总体上提升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为其以后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不断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探索新的实验教学途径,更新观念,用新思维、新观点、新方式改革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医学人才。设计性、开放性、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对传统实验内容进行再认识,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进而整合优化,顺应了医学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必由之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
(二)注重研究性实验
医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对一些常见病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如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的电泳图谱用于诊断冠心病、转氨酶用于肝病诊断、淀粉酶用于胰腺炎诊断、血清尿素氮含量对肾衰竭的诊断等。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临床实践结合,产生医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许多领域,例如:研究生理功能失调与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物化学,以酶的活性、激素的作用与代谢途径为中心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药理学,与器官移植和疫苗研制有关的免疫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6]。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学生通过研究性实验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改良教学仪器和制作教学软件(课件),写出切合实际的研究论证报告,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学风建设,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技能的活动。
(三)科技创新性实验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学生通过暑、寒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在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活动,确定研究方向,根据竞赛内容自行选题、准备试剂、实验规程、实验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等实验活动。科技竞赛为学有余力和对科技创新竞赛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是科技创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实验教学改革推进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建设,加快实验教学服务体系的完善,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最有力的支持,培养学生恪守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素质,使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最佳平台。实验实践技能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不但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高小宁, 黄丽丽.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J].高教论坛, 2012, (1) .
[2]张波, 贯会明.开放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9) .
[3]张娟.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8) .
[4]李振键, 金军, 邓慧云, 等.实验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2) .
[5]陈步云, 李红, 李爱群, 等.构建实验教学大平台,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8) .
医学留学生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第10篇
1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留学生教学的有力保障
教师作为留学生教学实施中的主要力量, 其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留学生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水准。为此, 选拔既有一定科研背景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教师担当留学生教学的骨干;同时, 还配备一些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参与其中。事实表明, 只有少部分有国外经历的教师能够胜任留学生教学工作。多数老师由于英语口语功底不深而出现表达受限的问题, 这往往导致学生理解困难, 影响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甚至导致因语言表达上的偏差而误导学生。由此可见, 留学生教学师资的培训及引进, 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为此, 教研室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首先, 积极选派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学校与香港大学合作的双语教学培训项目。让他们“走出去”, 通过培训学习, 将双语教学的先进经验“带回来”, 不断建立和完善双语教学体系。其次, 每学期都选送一名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师英语口语培训班, 通过系统的听说读写培训课程, 全面提高教师的英语应用技能。现在, 参加这些培训的老师多已走上讲台, 成为留学生教学中的骨干力量, 并深受学生的喜爱。再次, 坚持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充分利用学校的外教资源, 每周举办“英语角”活动, 帮助大家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并且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纠正专业术语发音, 解读外文教材中的部分疑难句子等等。总之, 调动一切力量, 为教师营造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此外, 教研室定期安排参加各种培训的教师做培训汇报, 及时把学到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每位教师;定期组织有出国研修经历的教师介绍国外的教学现状和心得体会。这些教学交流活动既让教师认识到参加留学生教学是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好机会, 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这些措施,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正逐步提高。可以说, 不断提高的师资队伍既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也是留学生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2 合适的英文教材是留学生教学的基本前提
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向导,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2]。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而生物化学课程本身的内容又偏难, 因此要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 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至关重要。好的英文原版教材信息量大, 内容新, 语言生动, 实用性强, 其启发性教学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此外, 新动态、新进展多以英文报道, 原版教材便于学生直接掌握英文原文内容, 可避免翻译上的偏差。更重要的是英文原版教材更能适合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 讲授方式上与留学生从小就接受的英式教育很接近, 其教学模式是他们最为熟悉的。鉴于此, 首先甄选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教材《BIOCHEMISTRY》作为学生的使用教材, 同时向学生推荐《Harper’s Biochemistry》等经典生化教材作为参考书目, 以便学生博采众家之长。但在教学实践中, 发现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偏多, 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不太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此, 从第二届留学生开始, 及时调整思路, 大胆删除一些过深、过细的内容, 突出重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科发展近况, 并参考最新出版的原版教材, 组织任课老师编写英文讲义。讲义的形式借鉴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Carlifornia irvine, UCI) 分子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的corenotes, 左边是授课内容, 右边空白处用于学生上课时记录笔记。将讲义提前发给学生, 避免了上届学生在课堂上翻找教材而影响听课的现象, 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由此看来, 合适的教材是留学生教学的基础, 没有教材, 留学生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
生物化学课程一直是历届同学心目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因此教师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近年来, 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的特点,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这样既增强了教学感染力, 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得到师生们的青睐。因此, 我们同样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留学生的课堂上。实践证明, 多媒体教学具备相当明显的优势。例如, CAI课件可以将厚厚的外文教材变成清晰精练、重点突出的小讲义;而一些图文并茂的小动画则可以将深奥的知识“拨云见日”, 很好的弥补了师生间由于语言交流不顺畅带来的不便,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 CAI课件可以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传送更多的教学信息, 缩短原有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教学时数。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诸多优点, 但它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会导致教学程式化[3], 容易造成讲解速度快;还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只注重抄写笔记, 没有时间思考问题, 影响听课效果。记得在讲授“DNA以复制叉的形式进行双向复制”这个内容时, 先是借助CAI课件讲解, 但是发现学生们没有听懂, 于是便采用在黑板上一边画图一边讲解的方式, 结果他们很快就明白了。由此可见,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 仍可以适当采用板书、画图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这样既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也调整了讲课的节奏, 使整个教学进程有张有弛。因此, 合理运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才能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4 及时交流, 教学相长
学生的需要是教学的根本。为此, 在每次教学结束后, 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听取他们的感受, 借此了解他们的需要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 发现留学生不仅在课堂表现“主动”, 乐于提问;课后也愿意与老师交流。他们的这种“主动性”与我们现阶段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十分不适应, 因此需要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 要主动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摸索出更适合留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例如, 加大启发式教学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适当增加讨论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 针对他们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进行探讨等等。总之, 现代教学模式应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条件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 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正是在这种“求变”的过程中, 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正所谓“师生相长, 教学相长”。
5 总结
经过两届留学生教学实践, 积累了一些全英语教学的经验, 初步建立起一整套生物化学英文授课体系。更为重要的是, 留学生教学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平台。通过留学生教学实践, 及时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步告别了“哑巴英语”, 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开始“乐于”关注学科的发展前沿, 体察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又反过来促进科研工作的进展, 使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大大提高。但是, 留学生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学校加快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还要继续完善留学生生物化学的课程建设, 特别是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继续探索适合留学生教育的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与创新, 将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傅奕.医学留学生生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8, 10 (4) :419-421.
[2]王建光, 张雄飞, 张伟, 等.留学生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7:104, 112.
医学院校医用化学教学探讨 第11篇
一、第一次课一定要出色,抓住学生
医学院校对于公共基础课的第一次授课一般都不是很重视,往往只是简单的教师介绍和聊天而已。第一次课一般都是绪论,而绪论一般介绍学科的发展简史和基本概况,这些内容在考试中所占比例不大,学生也不以为然。但如果教师能在第一次课就将学生抓住,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如何才能做到?第一次课除了讲绪论中的必要内容,教师应重点强调两个问题。首先,一定要把医用化学的特点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并在呈现过程中展现自己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医用化学和教师都有所了解。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并在讲课过程中不讲空话大话,而是实实在在展现出医学院校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医用化学,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能够没有压力地学习医用化学。比如,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医用化学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医用化学的重要性。
教师最好告诉学生自己的办公地点、联系方式和邮箱,告诉学生随时可以解答他们的疑问,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彼此之间有亲近感。现在大学生喜欢有亲近感的教师,而非刻板的教师。第一次课在这样处理之下,一般能成功地吸引学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医用化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教学
因为课时和学生精力所限,教师要采取精讲的策略,重点突出地讲最重要的几部分。如何才能确定哪些部分需要精讲呢?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备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心钻研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进而使教学生动活泼,有趣新奇。不得不说,现在医用化学有很多版本,每个版本教材的侧重点教师都要掌握。教师还要根据专业需求,了解该专业的其他学科,进而使备课有的放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教师,而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师,对授课内容一定要有所选择。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医学二字融入授课之中,使学生在课程中也能感受医用化学对于医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学生听课注重逻辑性,所以教师讲课一定要思路清晰,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讲课顺序,而不必拘泥于教材章节安排。当然,这必须提前设计好。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将内容从简单逐步深入到难点的安排,利于学生理解,也使学生学习逐渐进入状态。在讲较难内容时,反复复习和提及以前的知识,可加深印象,帮助记忆。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不需要帮助回忆和记忆之前讲解过的知识,这个观点对于医用化学学科而言,有些偏颇。只有承前启后的方法才能有显著的学习效果,才能达到从薄到厚的效果。
三、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师生交流,改善师生关系
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严重淡化,但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当前的师生关系并不如人意。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激增生源质量下降,使得师生之间关系明显弱化。课堂之上师生交流很难良性互动,教师不认识学生,学生无法和教师沟通,彼此之间就是简单的教与学关系。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对教师的数学水平和人品并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最能调整师生关系的便是课间十分钟。课间十分钟,很多教师直接回办公室休息,很少会用这点时间来和学生交流一下。师生要想建立朋友关系,教师在课间就必须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有非常好的意义。
四、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启发式教学很适合医用化学教学。在医用化学中,一个深奥的理论往往让学生目瞪口呆,听得晕头转向。但是如果教师精心备课,将其分解成数个小问题,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小问题要非常简单,同时紧密联系能够环环相扣,直到解决最后的问题。比如讲杂化轨道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原子轨道什么时候杂化?为什么要杂化?哪些轨道可以相互杂化?杂化后的电子云形状有什么变化??sp、sp2、sp3杂化轨道有哪些不同?几个相互联系有简单的问题,既简化了教学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要承前启后,既能复习已学知识,又能介绍新知识,并且还充满了吸引力,比如来个悬念、做个实验等调动学生学习胃口。问题启发式教学最关键就在于教师要用心设计问题。只有在非常了解教材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问题。问题设计是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如能很好地解决,就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他们的创新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方法并不是局限一种,最主要是适合本课程,适合学生。
五、加大实验比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医学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医用化学教师应该借助于此通过加大实验比例,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医用化学实验相较于医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解答理论课无法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实验课和理论课比例问题,每个学校有不同的要求,最主要依据在于学生情况和专业需求。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学生物化学,医学教育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PBL) 是国际医学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充分理解PBL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结合生物化学课程特点, 探讨PBL教学法应用在生物化学学科上的课程设计, 以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一、PBL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 适应医学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命科学的加速发展, 人们对生命、生理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大大提高, 医学生化知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如医学生化教材中的生命信息的传递与调控、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篇中的内容在不断地更新和扩充;没有写进教科书的前沿性的生化知识在不断地被发现、被创造, 这使得师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当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生命科学领域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变模糊, 以学科为界限的教学存在大量的重复, 这使得本来就与其他基础医学课及临床各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的医学生物化学不再适合使用单纯的传统教学法, 只有重视、应用PBL教学法, 才能适应时代对医学生化教育提出的挑战。
(二)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PBL教学法具有优越性。
与传统的教学法比较, PBL教学法在内涵、学习目的、教学形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均具有很大的不同, 也表现出传统教学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PBL教学法需要学生主动地去查阅文献资料, 积极地与同学合作交流, 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讨论而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善于捕捉、整合、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 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等等, 使学生成为具有个体发展优势的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提高教育能力。
PBL教学法是跨学科的教学方法, 需要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或某一医学专题, 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 培养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因此, 它要求教师不但要系统、全面、深入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 而且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此外, 教师在不断地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能提高教学能力,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
(一) 以问题为主轴组织课堂教学。
在PBL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起点的, 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在查阅相关教材、文献和临床资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 有计划、分步骤地向学生提出。比如, 第7章“脂类代谢”, 要使学生在课前对本章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老师可以在课前提出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框架性的问题, 如脂类的组成与结构有何特征?脂类一般如何分类?脂类有何功能?食物中的脂肪如何被消化吸收?等等。在课堂中, 教师应该从一些重点、难点或者是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细节内容中提炼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如在讲解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甘油三酯的代谢”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贮存的脂肪是如何动员的?食物来源的或脂肪动员得到的甘油和脂肪酸是如何被机体利用的?脂肪酸在肝脏中分解代谢时产生过多的酮体会有何后果?这些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 可提出一些总结归纳性的问题, 供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分析思考。例如, 在讲解“血浆脂蛋白代谢”后, 可提出:脂肪肝是如何形成的?最近有何研究进展?脂蛋白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何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往往带有前沿性和发展性, 学生要想了解这些问题, 就必须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二) 围绕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小组讨论是PBL开展的表现形式, 而目前在我国, 在没有相应条件的前提下, 可以变异为课堂集体讨论。在医学生化教学内容中, 有些章节为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 内容分散, 缺乏系统性, 不适合进行课堂讨论;而有些章节内容本身的联系性和逻辑性强, 或与一些临床疾病和其它基础学科知识关系密切, 易提出一些真实的、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三、PBL教学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在我国PBL教学法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 而且由于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 完全照搬国外PBL教学法的模式是不可行的。因此, 现阶段在我国实施PBL教学法注定要碰到很多的阻力和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怀有抵触情绪, 从观念上否定PBL教学法;而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对PBL教学过程中强调的自主学习、团队共同学习感到不适应, 甚至很难接受。
(二) 缺少相应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
经典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知识体系与结构, 教学目标, 以及对学生和自身的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原来设定教学思路的依据都发生了巨大转变, 教授也变得灵活多变, 这需要重新设计一套完备而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此外, 怎样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 树立有中国特色的PBL教学形象, 构建PBL知识体系是目前需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 师资不足。
经典PBL教学法一般以6~7名学生为一组, 每组配有一位带教老师, 这与我国传统大班课教学 (一个班级30~50人, 有的甚至多达百人配有一位教师) 相比, 教师需求量显著上升。此外, PBL还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各高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青年教师进行PBL教学培训, 并且适度引进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国内执教, 为PBL教学的开展作积极的准备。
(四) 教学条件不足。
实施PBL需要有不同于传统大班课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 如适合小组讨论和共同学习的小教室, 能够灵活移动的室内课桌椅。为保证教学效果, 必须扩大图书馆藏书量, 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学仪器等。在教学软件方面, PBL需要有一个更为透明的教学环境, 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及能够支持和鼓励学生投入到各个管理机构工作实践中去的教学制度。
四、结语
PBL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符合培养创造性人才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因此, 开展PBL教学是国内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目前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 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 实行PBL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因此, 教师要抱以极大的热情, 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 积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PBL教学发挥其积极作用, 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