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文言文注释解析欣赏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文言文注释解析欣赏(精选6篇)

文言文注释解析欣赏 第1篇

文言文注释解析欣赏

峨冠大带之士,一量睹轻蓑小笠额飘飘然逸也,示必不动其咨嗟;长筵 广席之豪,一量遇疏帘净几悠悠焉静也,未必不增其绻恋。人奈何驱以火牛, 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

【译文】 峨冠大带的达官贵人,一旦看到身穿蓑衣斗笠和平民飘飘然一派安逸的样子,难锡会发出羡慕的感叹;生活奢侈居所富丽的豪门显贵,一旦置身于 清新朴素窗明几净悠闲宁静的环境中,心中不由得会产生一种恬淡自适的.感 觉,难免要百一种留恋不忍离去的情怀。高官厚禄与富贵荣华既然不足贵, 世人为什么还要枉费心机放纵欲望追逐富贵呢?却不设法过那种悠然自适而 能早日,恢复符合天性发展的生活呢?

【注解】峨冠大带:峨是高,冠是帽,大带是宽幅之带,峨冠大带是古代高官所穿朝服。 轻蓑小答:蓑,用草或蓑叶编制的雨衣。笠是用竹皮或竹叶编成用来遮日或遮雨的用具。比喻平民百姓的衣着。逸:闲适安逸。 咨嗟:赞叹,感叹。 长筵广席:形容宴客场面的奢侈豪华。火牛:此处比作放纵欲望追逐富贵。典出《史记田单列传》说:单收城中牛千余,被五采龙文,角束兵刃,尾束灌指薪刍,夜半凿城数十穴, 驱牛出城,壮士五千余随牛后,而焚其尾,牛被痛,直冲燕军,燕军大溃。 风马:发情的马,此处比喻欲望。据《左传傍公四年》:君居北海,寡人居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评语】换个一味是对生活饮食的一种调剂,换个环境则是对于良心健康的一种调剂。人生在世,不能自我调剂,事事依靠别人来安排来保持身心愉快是不可能的。富有四海的人会因为老在一个环境中而发腻;总在平淡中生活的人 也应适当使自己的生活添些情趣。凡是反差和形成对比的东西总会为自己的 生活添些偷悦。反之,人的生活又往往不自觉地分成阶层,峨冠大带与轻蓑 小签,清流与世俗总形成对立,其实质在于品德,在于自身修养之别。这是 二者能在一起的一个前提。道德真君子适其本性而生活,固然清贫,固然清贫,但重人格人品而芬芳于陋室。

文言文注释解析欣赏 第2篇

例之三: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周大璞等《古文观止注译》译为:“寄托蜉蝣一般的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说:“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将“粟”译为“谷粒”。苏轼的话后来演变出成语“沧海一粟”。“粟,嘉谷实也。”——《说文》本义:粟子,谷子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 贾谊《论积贮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李斯《谏逐客令》

只要认真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这样解释不妥当。大海并不是农田,海里不生长谷子,哪里来的谷粒、米粒?成语有“九牛一毛”、“大海中的一滴水”,因为牛身上有毛,大海中有水,所以我们没觉得不妥。大海与米粒根本没有内在联系,将二者扯在一起,是不合情理的。实际上,“粟”由谷粒之类的意义可引申为指颗粒如粟之物。沙粒如粟,故粟可以指沙。《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郭璞注云:“细丹沙如粟也。”《实用大字典》“粟”的第四义项是“沙也”。《康熙字典》“粟”字条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据此,“沧海一粟”当是说大海中的一粒沙。

例之一:①《出师表》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②“臣不胜受恩感激。”

按:两句中的“感激”教材都没有注释,很可能认为不需要注解,大家对感激这个词太熟悉不过了。教师教学用书中此句的译文是:“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而这就是个错误了。《辞海》:“感

动,激发。”《辞源》:“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发。现一般用为衷心感谢的意思。”

对于此句中的“感激”,《昭明文选》吕延济注:“感三顾之重,内激于心。”诸葛亮感于刘备三顾之恩,而心存激奋之情也,确属实情。可见 “感激”并不是现代汉语“感激”的意思,而是单音词“感”“激”的连用。

感,动人心也。——《说文》;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辞》。虞注:“动也。”本义:感动,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申义有感动、感化、感怀、感应、感念、感触、感谢、感慨、感伤、感叹、感染、感奋、思念、迷惑等。激,水碍袤疾波也。——《说文》。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引申义有迅疾,猛烈,激昂,激烦,激愤,激动,激越等。在历史时代大致相同的作品里,“感激”多为两单音词连用,它们各自保留着原来的意义。

如:《汉书·淮南王传》:“其群臣宾客,江淮间多轻薄,以厉王迁死感激安。”句中“感激”指感触激愤。这是淮南王刘安的宾客用其父淮南厉王遭贬谪而死的事实来挑动刘安的内心,使他感触而激愤。又如:《晋书·祖狄传》:“大功不遂,感激发病。”句中的“感激”指“感怀激愤”,因此生病。作为两单音词的连用,在形式上还比较自由,因此“感激”有时也作“激感”,如:《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既激感而心遂兮,包红颜而弗明。”句中“激感”意为激动感慨。就是在时代略晚的作品中,“感激”还有属于两单音词连用的情况。如: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张旭)自此草书长进,浩荡感激。”句中“感激”指感奋激越。与上述例句相同,《出师表》里的“感激”也是两单音词的连用,指内心的感念和激动。

例之二:《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按:句中“痛恨”教材亦未加注,很可能认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其实这里的“痛恨”也是单音词“痛”与“恨”的连用。

痛,病也。——《说文》;坎为耳痛。——《易·说卦》。本义:疼痛。引申义:〈动〉痛恨,痛惜,痛惋。〈形〉痛苦,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副〉极;甚;尽情;深切地。

恨,怨也。——《说文》。本义:怀恨在心,怨恨,后又有遗憾;后悔,悔恨,怨恨等义。这里“恨”的意思是“遗憾”,“痛”则是副词,形容程度的强烈。这类用法也是古书里常见的。“恨”表示遗憾的用例如:

《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亡所恨”即没有什么遗憾。《报任安书》:“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私恨”指内心私下里的遗憾。

《史记·萧相国世家》:“臣死不恨矣!”

《汉书·王嘉传》:“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恨之复返。”

《出师表》:“叹息痛恨。”

《归去来兮辞》:“恨晨光之熹微。”

“痛”作为程度副词的用例如:《汉书·刘向传》:“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痛切”即极其恳切。痛疾(深切地憎恨)、痛警(深切地警戒)、痛口(极口。口不停声的样子)、痛杖(狠狠地杖击)、痛决(犹痛打)、痛砭(狠狠地用石针扎皮肉治病)、痛辱(极大的耻辱)、痛杀(尽力冲杀或围歼狠狠地击杀)、痛毁(彻底毁坏)、痛歼(彻底歼灭)、痛矫(彻底矫正)、痛涤前非(彻底涤除以前所犯的错误)、痛悔(彻底悔恨)。

例之一: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如《杜甫草堂诗注》就说:“床头的屋顶漏雨,使整个卧室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语文教学参考书也说:“大雨屋漏床湿,夜不成眠„„”《唐诗选注》也说“床头屋漏,雨水沾湿被褥”。这样解释,在字面上似乎没有问题,但我在学这首诗的时候,却总是想不通。既然是大风卷走了“屋上三重茅”,那大雨之时怎么会只是床头漏雨而别处不漏呢?如果只是床头漏雨,那么湿的地方就只是床头,不能说是“使整个卧室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再说,只床头漏雨,还可以把床移动一下,躲开漏雨的地方,用容器接住漏雨,也不用遭遇整晚上睡不好的情况。“屋漏”二字,现在看通俗易懂,连小学生也知道是屋子漏雨。可见这里我们的好好考证一下。

根据一些工具书的释义,“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辞源》“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窔。”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毛 传:“西北隅谓之屋漏。”《礼•中庸》‘尚不愧于屋漏’,唐孔颖达疏:‘言无人之处,尚不愧之,况有人之处,不愧之可知也。言君子无问有人无人,恒能畏惧也。”郑玄 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后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发人隐恶,虽亏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

明 李东阳 《土室》诗:“古人戒屋漏,所贵无愧色。”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俞生》:“汝为儒士,暗室屋漏,犹当谨慎,岂可放肆於大道之旁乎!”

本诗中的“屋漏”也当是室内处所之名,指屋子的西北角。可见对于诗的理解不能因为它短小而忽视它当中存在的古代传统文化知识,应当借助工具书予以详细的研究,而不应该随着教科书的思路,一路错下去,有疑问也草草了之。

《过秦论》:“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课文注:“叩关:攻打函谷关。叩,击。”①《过秦论》版本出处甚多,其中较好的有《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项籍传》和梁萧统《文选》。而课文“选自贾谊《新书》,个别字句依《史记》和萧统《文选》改”。贾谊《新书》早已失传,今本是后世好事者从《史记》《汉书》辑录而成,“所载之文割裂其章

段,颠倒其次序,而加以标题,殊瞀乱无条理”。⑦而今存最早者是明刻本,又经“明人追改”,已非其旧观。③所以,《过秦论》选用《新书》版本,则是疏于捃择。查《新书》“叩关”作“仰关”,课文编纂者盖据《史记·秦皇始本纪》、《文选》李善注本改为“叩关”的。但是,李善注引或说:“叩,或作仰,言秦地高,故曰仰攻之。”其两存之,采取谨慎的态度。《文选》六臣本作“仰关”,刘良注:“言诸侯与兵于秦什倍,百万仰函谷关。关高,故云„仰攻‟也。”《汉书·项籍传》也作“仰关”,颜师古注:“秦之地形高,而诸侯之兵欲取关中者皆仰向,故云„仰关‟也。今流俗书本仰字作叩,非也。”说明“叩”是错别字。仰的古字作“印”,讹为“叩”。仰,是向的意思。课文依据《史记》是误改。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课文注:“抱布贸丝:拿布来换丝。”④这条注释问题甚多。“布”是什么东西?课文虽然没有说明,盖理解为“麻布”或“丝帛”之类的纺织成品。“抱布贸丝”,是用成品换原料。《诗经》旧注有西汉初毛亨的《诗故训传》,东汉末郑玄的《诗笺》和唐初孔颖达的《正义》。读《诗经》需要参考这三家注。毛亨《传》:“布,币也。”郑笺:“币者,所以贸买物也。季春始蚕孟夏卖丝。”说明汉人以“布”为“币”,没有看做纺织成品。孔颖达《正义》说:“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檀弓》注云:„古者谓钱为泉布,所以通布货财,泉亦为布也。”‟布,即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的别名。春秋战国之世有“爱布”“刀布”“郢布”等,时见出土于春秋战国之古墓。毛、郑、孔是正确的。《尔雅·释言》:“贸,买也。”贸是“买卖”“交易”而非“交换”。抱,别有怀藏之义。《类篇·手部》:“抱,怀也。”《文选》班彪《北征赋》:“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李善注引《仓颉篇》:“怀,抱也。”抱布贸丝,是说怀藏布币去买丝。解“布”为“布帛”,盖泥于“手抱”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课文注:“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⑤将“喻”解释为“比喻”,是犯了以今律古的大忌。先秦时代,喻,表示“明白”“开晓”之义。《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皇侃疏:“喻,晓也。”《汉书·项籍传》:“喻以所为。”颜师古注:“喻,晓告之。”《淮南子·修务训》:“喻于道者。”高诱注:“喻,明也。”据现存训诂材料,表示“比喻”之“喻”,盖起于战国晚期以后,在孟子时代还没有出现。又,东汉赵岐《孟子注》说:“因王好战,故以战事喻解王意。”喻解,即是“说解”“开解”,喻用“明晓”古义。

《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⑥„从容”没有注释,课本编纂大概没有意识到需要注释,盖作“宽缓”“闲逸”之意理解的。其实不确。“从容”古书还表示“举动”“行为”的意思,多为今所未知。清人王引之说:“《楚辞·九章·怀沙篇》:„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王逸注:„从容,举动也。言谁得知我举动欲行忠信?‟家大人曰:案从容有二义:一训为舒缓,一训为举动。其训为举动者,字书、韵书皆不载其义,今略引诸书以证明之。《九章·抽思篇》曰:„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从容。‟《哀时命》曰:„世嫉炻而蔽贤兮,孰知余之从容。‟此皆谓己之举动,非世俗所能知,与《怀沙》同意。《后汉书·冯衍传·显志赋》曰:„唯吾志之所庶兮,固与俗其不同;既傲傥而高引兮,愿观其从容。‟此亦谓举动不同于俗。李贤注:„从容,犹在后也。‟失之。又案:《中庸》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从容中道,谓一举一动,莫不中道。犹云„动容周旋中礼也‟。《韩诗外传》曰:„动作中道,从容得礼。‟《汉书·董仲舒传》曰:„动作应礼,从容中道。‟王褒《四子讲德论》曰:„动作有应,从容得度。‟此皆从容、动作相对为文。《中庸·正义》曰:„从容闲暇,而自中乎道。‟失之。《缁衣》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引《都人士》之诗曰:„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从容与衣服相对为文,„狐裘黄黄‟,衣服不贰也;„其容不改‟,从容有常也。《正义》以从容为举动,得之。《都人士序》曰:„古者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义与《缁衣》同。郑笺以„从容‟为„休燕‟。失之。《大戴礼.文王官人篇》曰:„言行亟变,从容谬易,好恶无常,行身不类。‟从容与言行相对为文。从容谬易,谓举动反复也。卢辩注云:„安然反复。‟失之。《墨子·非乐篇》:„食钦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不足观也。‟《庄子·田子方篇》曰:„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楚辞·悲回风》:„寤从容以周流兮。‟傅毅《舞赋》曰:„形态和,神意协,从容得,志不劫。‟《汉书·翟方进传》曰:„方进伺记陈庆之从容语言,以诋欺成罪。‟此皆昔人谓举动为从容之证。”⑦其说甚确,当可作此“从容淡静”为解“举动淡静”的旁证。

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课文注:“频烦,犹„频繁‟,连续多次。”⑧杜诗写刘备求访诸葛亮明明是“三顾”,然后再来一个表示“连续多次”的“频烦”,语意重复,显然讲不通。频烦,不是“频繁”,不解为“连续多次”,而是“殷勤”“恳切”的意思。今人蒋礼鸿先生有详考,说:“古有便蕃之言,其字或作便番、便繁、频繁、频烦,朱氏《辞通》既裒之矣。至所以释之,朱氏之言大致有二:其一日:犹繁数;其一引《汉书·王莽传》„郑重‟颜师古注曰:„郑重,犹频烦也。‟至于郑重、频烦之于繁数为同为异未尝致详。今案:《王莽传》曰:„匪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广韵》去声二十五《劲韵》„郑‟字注:„郑重,殷勤。‟则郑重即是殷勤。《王莽传》所云郑重正谓殷勤,非繁数也。颜注所云郑重犹频烦,此以异语释《汉书》,其实频烦亦是殷勤。杜甫《蜀相》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既云„三顾‟,不必又云„繁数‟,即此频烦义亦为殷勤也。其异文又为便蕃,唐宋文辞多用此。《旧唐书·裴度传》:„况累承宠命,亦为便蕃。‟前云累承,继云便蕃,属辞之意与杜诗正同。”⑨其说已为当世学人所认可,今人注杜,多取其说。中学语文教材不可熟视无睹,或者视而不见,采取消极回避态度,更当及时吸收,取为己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课本注释为:“[美我]认为我美。”故而中学教材一向将其视为意动用法。其实这里的“美”是动词,赞美(即说他美)。《辞源》释“美”的义项㈣即“赞美”,其例就是这个句子:《战国策•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说“认为我美”不符合文意。邹忌在一天工夫先后问妻、妾、客“吾与徐公孰美”,答案都是邹忌比徐公漂亮。如果邹忌的妻子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确实认为邹忌比徐公美,倒是情有可原;妾和客人就没有充分理由从内心觉得邹忌比徐公更美。从文中三个人的答案可以看出,一个比一个勉强,尤其是客人说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完全是顾及主人的面子。总起来看,妻、妾、客人一致的地方就是都在邹忌面前称赞他的“美”,是不是认为他美是完全可以不必计较的。如果大家都在心里认为邹忌比徐公美,那只是审美观的问题,而不存在“蔽”王了。妻、妾、客人各有心计,他们赞美邹忌的美都不过是口是心非罢了。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课本注释为:“[徐趋]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地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此处释“趋”为“向前行走”不当。《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趋”的义项①为“快走”。例句有《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上第一例的“趋”为生活中的“快走”,目的是为了“避”。第二例的“趋”是朝仪必须的动作,即朝臣上朝见君王的固定礼节,这个我们在《宰相刘罗锅》一类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汉语大字典》译“趋”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符合该字在古代的含义,也符合课文的语境。《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说“入朝不趋”,是对萧何的一种特殊待遇(按常规他入朝应当“趋”)。从速度来说,古代的“步”才是今天的“走”(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趋”是快走,或小跑,是介于古语词“步”与“走”之间的行进方式。也就是说“步”“趋”“走”三者速度关系是:步<趋<走。成语“亦步亦趋”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原义是“人家慢走,跟着慢走;人家快走,跟着快走。”后来引申为处处模仿。课文中写触龙年老,病足,想按礼节小步快跑而不能,只能“徐趋”(慢慢地快走)。正是这一动作,既表示了触龙对赵太后的尊敬,又显得滑稽可笑,才有利于缓解当时的紧张气氛,为下面进一步劝说赵太后起到铺垫作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相关译文写道:“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是很精当的。

人教版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 第3篇

关键词:人教版,文言文注释,素琴,泯然,得无,固

“译事三难:信、达、雅。”[1]严复先生在百年前翻译《天演论》的时候就曾在《译例言》中有此慨叹。“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翻译作品内容忠实原文,方谓为“信”;文辞流畅,谓为“达”;文采摇曳,谓为“雅”。其实,外文翻译如是,古文翻译亦如是。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人教版教科书的文言文注释,其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以及提高语文能力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课下注释亦并非无不可商之处。

以下就教学中出现的对教科书注释的质疑,整理出有待商榷的文言文注释四例,以供参考。

“素琴”为何物?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中,刘禹锡的《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在课本注释中,其对“素琴”的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显然,编者在对 “素”一字的解释上,择取了有关“素”的“质朴无饰”的含义,体现了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品行,乍看也可算文从字顺。然而如此一来,一旦联系下文,不合情理的情况便出现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下一句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课本接着对有关“丝竹”的解释为“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既然陋室中没有奏乐的声音搅扰,又如何弹琴呢?这不是不合情理么?是不是注释出了问题?

查找相关资料之后,可发现一些端倪。

首先,笔者在拜读过山东大学李剑锋教授的论文后,亲自翻阅了论文中有关典籍的原文,同样在 《宋书·陶潜传》中发现有 “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的记载。[2]笔者继而查阅《晋书》,又在 《隐逸传 · 陶潜》发现其中亦载: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3]从这两部典籍中,我们可以得知,晋代陶渊明常常在酒酣兴起时弹抚弦琴以寄隐逸情志,也体现了陶渊明的雅趣。“无弦琴并非无音之琴,而是能够发出超乎具体声音之外的‘大音’。”[4]

晋代的素琴是如此,唐代的素琴是否就果真无弦呢?笔者发现人们有关人教版对“素琴”为“不加装饰的琴”的注释之质疑在网络上的讨论也相当热烈,一些网友的见解亦言之成理。为免有失偏颇,笔者亲自翻阅了众人所提及的相关唐诗原文,果然发现,李白在《戏赠郑溧阳》一诗中曾写道:“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5]而与《陋室铭》作者刘禹锡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两位诗人李益与白居易,李益亦曾诗云:“素琴苦无徽,安得宫商全?”[6]白居易与刘禹锡更是同龄人,亦曾吟道:“明镜懒开长在匣,素琴欲弄半无弦。”[7]由此可见,在刘禹锡生活的唐代,诗人们已多用“素琴”来表示无弦琴。

那么,将《陋室铭》中的“素琴”解释为“无弦琴”,如此释义是否有据可依呢?《康熙字典》中对“素”一字的解释中,即有一则“素,空也”[8]的注释。而参照《诗·魏风》,其中便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9]一句,意思是“那些君子(即贵族)啊,不要空吃闲饭啊”,此句中的“素”即为“空”义。若将“空”的注释放在《陋室铭》的注释上,则“素琴”义为“空琴”,然则何谓 “空琴”呢?与生活中的“空碗”“空盘”“空瓶”一样,“空琴”即为只有琴身,而无琴弦的琴。外儒内道的刘禹锡在官场失意后,隐居陋室,借“素琴”这一意趣,寄托了自己远离案牍、安贫乐道的澹泊心境。

“泯然”是“完全”的意思吗?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选取的北宋王安石的 《伤仲永》一文中有“泯然众人矣”一句,课本对“泯然”的注释是“完全”。在实际教学中,这一注释曾给笔者带来过解说的困扰。学生质疑:“‘泯然’两个字,哪个字有‘完全’的意思?”然而翻阅各类书籍,无论直译还是意译,人教版中给出的“完全”这一注释都难以做到有据可依。经过一番查找,笔者发现“泯然”应另有注释。

晚唐文学家皇甫枚的《三水小牍·侯元》有“元因拜谢而出,仍令一童送之。 既出洞穴,遂泯然如故”一句。[10]清代著作家、刊刻家阮元在其《小沧浪笔谈》中也曾写道:“生平著述数万言,所藏金石文字及宋栞善本不下千种,皆泯然无存。”[11]从这两篇文章中可见,“泯然”就曾有“消失”之意。

那么,“泯”一字究竟具体为何义呢?《尔雅·解诂》中就曾有“泯,尽也”。[12]可见,“泯”字曾有 “尽”义。而“尽”与“消失”是为近义。再看“然”字,《广韵》释为“如也”。[13]在《诗经·邺风》中有“惠然肯来”,而在《礼记·檀弓》中也有“贸贸然来”[14]一句。可见,所谓“如也”,在释义时可以翻译为“…… 的样子”,起到表状态的作用。这样一来,“泯然”一词便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消失的状态”。结合《伤仲永》的原文,为了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可以在翻译时将表状态的“然”字隐去不译,直接将“泯然众人矣”译为“消失(在)普通人中间了”,意为方仲永成年后不再如年幼时天资聪颖、文才出众了,已经沦为不起眼的普通人,丢进人堆就找不着了。

“得无”与“大概”是一回事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取了《岳阳楼记》这一名篇,在第二自然段末尾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教科书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笔者认为,这条注解有两处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编者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对标点符号使用不合理。《现代汉语词典》对“大概”的解释意为“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15]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表估计的句子通常是陈述句,而在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中,表估计作用的 “大概”一词之后的句子,一般不以问号结尾。编者在做注释的时候,一边选取了“大概”这一表估计的词,一边使用了问号表反问,就显得句式不通了。

其次,“得无”是否就与“大概”画等号呢?我们只要查找相关书籍,便可知晓“得无”一词在古代是一个常用词。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为了说服态度强硬的赵太后同意将溺爱的长安君“出质于齐”,以求取齐国兵援。触龙面见时,开始先是拐弯抹角,聊起了家常:“日饮食得无衰乎?”[16]意思是“(太后因为长安君的事烦心)每天的饮食有没有减少啊?”其从饮食谈起,最终因势利导,以柔克刚。这里的“得无”与“乎”呼应,表揣测。

明代崔铣在《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中写道:“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可以翻译为“你们(家)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生活贫困吧?”[17]

《聊斋志异 · 促织》中主人公成名后拿着妻子从驼背巫处求来的纸条思忖“得无教我猎虫所耶?”[18]这里的“得无”同样可以翻译成“莫非”,意思即为“(这字条)莫非是告诉我捉虫子的地方?”

从这些前文中便可见,“得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莫非”“是不是”“有没有”等词,通常在句中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将以上释义放在《岳阳楼记》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一样可以说得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是不是有所不同呢?”除此以外,将“得无异乎”翻译为“恐怕有所不同吧?”“会不会有所不同呢?”“莫非有所不同吧?”皆有异曲同工之效。这样既充分表现出了范仲淹对迁客与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猜测,又忠实于原文。

“固”究竟为何义?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本中,对《陈涉世家》的“固以怪之矣”的解释是“自然就诧怪这事了。以,通‘已’”。

“自然”一词连接“就”,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然而,若是结合接下来的“以”字,便可发现注释的不妥当之处。因为若将“已”,即“已经”的注解嵌进原句译文中,便会出现“自然已经诧怪这事了”如此拗口且晦涩的翻译。编者可能也意识到了此语句不同的情况,于是将“已”替换为“就”。然而,无论是“以”字或是“已”字,在工具书中,皆看不到“就”的注解。因此,笔者认为“固”字译为“自然”是不恰当的。

首先,我们看 “自然”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自然”一词在语法上的作用一般有两种———“副词。当然”,“连词。表示转折”。考虑到“固以怪之矣”中“固”与下一词“以”(即“已”“已经”)在意思上的衔接,“固”翻译替换为“当然”或是表转折关系都是不妥的。

之后,笔者发现《康熙字典》对“固”字有“‘本然’之词”的解释。所谓“本然”,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本来”。

在《孟子 · 梁惠王章句下》便有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19]一句,其中的“固”义即“本来”。放到句子中,便是天下各国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却还不施行仁政,这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

无独有偶,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孟子辞官回乡,面对齐王的挽留时,说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这里的“固”便是“本来”的意思,意即“(辞官回乡)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之前)不敢请求罢了”。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 第4篇

一、当注不注

1.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

按:课本的这一句没有注释,但在实际运用中“数”是个多音字,有多达4种读音,意义纷繁复杂。而且汉语里也有“数目”一词,读为“数(shù)目”或者“数(cù)目”。其中“数(shù)目”是指通过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如朱克敬《暝庵杂识》卷二:“由督办官绅,逐日考核所收数目,按月榜示通衢。”还有“事实”之义,如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休说麻槌脑箍,六问三推,不住勘问,有甚数目,打的浑身血污。”“数(cù)目”则是细目的意思,谓眼睛细小,如《周礼·考工记·梓人》“锐喙决吻,数目顅脰,小体骞腹,若是者谓之羽属”,孙诒让正义:“《毛诗》释文云:‘数,细也。’谓细目也。”不过,课本《鸿门宴》的“数目”,应为“屡次以目示意”之义。“数”应读作“shuò”,“屡次”义。一个有如此多义项的词语,课本却没有任何注释,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时不明所以。

2.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孔雀东南飞》:“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注:“驻足,停步。寡妇起傍徨,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

按:“行人”“寡妇”课本均无注,这就容易给文言知识尚不成系统的中学生造成误解,以为“行人”便是路人,“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子。其实“行人”在古汉语中一般指经商、出使、从军等出门在外之人,如《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尹知章注:“行人,使人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八》“行人从此别,去去不淹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四》“行人消息断,空闺静复寒”;《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上述例子中的“行人”都是指出门远行之人。与“行人”相对的“寡妇”,也不是指死了丈夫的女子,而是独守空闺寡居的妇人,如《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因为丈夫不在家,出门在外,在家独守空闺寡居的妻子与出门在外的丈夫互相思念,才会有“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的说法。不然,按字面理解,死了丈夫的女子“起彷徨”是有违封建礼仪的,并非作者本意。

二、注释欠当

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吾日三省吾身。”注:“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按:古汉语中的数字“三”常表示“多次,再三”之意,如《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时,三过其门而不入”中的“三”就是泛指,而非确指。但曾子所说的“三省吾身”,从后文来看,正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以此处的“三”就不应解释为“多次”。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三思而行”。这则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后一句的意思是“孔子听到后,说:‘(想)两次,就可以了’”。这里的“三思”与“再”相对而言,因此也宜把“三”理解为确指。

4.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注:“要,通‘邀’,邀请。”

按:“要”表示“邀请”时,不是通假,而是引申。“要”是“腰”的古字,篆文字形的中间象人的躯干,两旁以双手叉腰之形强调腰部,构形之义十分明显。《墨子·兼爱中》有“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曹植《责躬》诗有“冠我玄冕,要我朱绂”。后来“要”引申出“阻拦、约束”之义,如《孟子·公孙丑下》:“(孟仲子)使数人要于路。”《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后又由“阻拦、约束”引申出“邀请、欢迎”之义,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庾信《吹台山铭》诗:“比花依树,登榭要春。”

5.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注:“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按:课本把“封”解释为名词用作动词,这是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去看古代汉语的语法。“封”是会意字,《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篆文字形左边像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右边是一只手,表示聚土培植。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李孝定曰:“封之本义当以郭说为是,许训乃后起之义。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爵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义。”“封”表示堆土植树为界,本就是动词,不存在用作动词的古代语法。

三、注释错误

6.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注:“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按:素琴不加装饰,朴素无华,这个解释看上去文从字顺、毫无问题。可是下文“无丝竹之乱耳”是说没有乐器之声的扰乱。调琴却无琴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上文中的“素琴”是引用了晋代陶渊明的典故。《晋书·隐逸传·陶潜》记载:“(陶潜)性不能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可见,“素琴”就是没有弦和徽的琴。陶渊明抚无弦之琴,有如“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是谓“琴者所以在音,得音而忘琴”,表达的是一种陶情冶性的雅趣。这种寄托情志的追求,与《陋室铭》作者安平乐道、洁身自好的隐逸情趣不谋而合。且只有在陋室抚弄无弦的琴,才能做到“无丝竹之乱耳”矣。

7.人教版新编高中三册《孔雀东南飞》:“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注:“恨恨,愤恨到极点。”

按:“恨”有愤恨的意思。但是“恨”本义为“怨”,《说文》:“恨,怨也。”在古汉语中“恨”一般是“遗憾”义,如诸葛亮《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刘禹锡《三阁辞》之一:“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前者的“痛恨”是“痛心和感到遗憾”义。后者的“恨事”是指“遗憾的事”。从《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内容看,无论是焦仲卿不违母命休妻,还是刘兰芝听从兄意再嫁,二人的行为都是守礼的。他们的殉情只是为了既遵从封建伦理,又忠于爱情婚姻。对于他们不能长相厮守的遗憾痛苦之情,诗中有大量的描写,如“心中常苦悲”“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等等。所以他们谈不上对焦母、刘兄的“愤恨”。这里的“恨恨”只能理解为“遗憾、伤心、悲痛”的意思,是为情而“恨”。

兽面人心文言文注释赏析 第5篇

文言文

漕宪①施公②,貌奇③丑,人号④为“缺不全”。初仕⑤县尹,⑥谒上官,上官或⑦掩口而笑,公正⑧色⑨曰:“公以某貌丑耶?人面兽心,可恶耳。若某,则兽面人心,何害焉!”

翻译

施世纶的面容相当丑陋,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缺不全”。他刚上任县尹的时候去拜见上司们,有的上司见了他的尊容忍不住掩口发笑,他却严肃地说:“你笑是因为我的貌丑吗?人面兽心,才是可恶的。像我这样的兽面人心,有什么不好吗?”

注释

①漕宪:漕指漕运,即水道运输;宪是对高官的`敬称。

②施公:即施世纶,官至户部侍郎,总督漕运。

③奇:相当,极其。

④号:称为。

⑤仕:上任。

⑥县尹:县官。

⑦或:有的。

⑧正:严肃。

⑨色:面色。

兽面人心的意思

《山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6篇

作品原文

奂山1山市2,邑3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4。孙公子禹年5与同人6饮7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8,高插青冥9,相顾10惊疑11,念12近中13无此禅院14。无何15,见宫殿数16十所,碧瓦飞甍17,始悟18为山市。未几19,高垣睥睨20,连亘21六七里,居然城郭22矣。中有楼若者23,堂若者24,坊若者25,历历在目26,以27亿万计28。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29,城市依稀30而已。既而31风定天清32,一切乌有33;惟34危楼35一座,直接36霄汉37。楼五架,窗扉38皆39洞开40;一行有五点明41处,楼外天也。层层42指数,楼愈43高,则明愈少;数至44八层,裁如星点45。又其46上,则黯然缥缈47,不可计其48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49,或50凭51或立,不一状52。逾时53,楼渐低,可见其54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55,倏忽56如拳如豆57,遂58不可见。又闻59有早行者60,见山上人烟市肆61,与世无别62,故63又名64“鬼市”云。

词句注释

1.奂山: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2.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3.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4.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数年,许多年。恒,经常。

5.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6.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人

7.饮:喝酒。

8.孤塔耸起: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孤,孤零零。耸,耸立。

9.青冥:青色的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10.相顾:互相看。

11.惊疑:惊奇,疑惑。

12.念:想。

13.近中:近处

14.禅院: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15.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16.数:几。

17.碧瓦飞甍(méng):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屋檐。

18.始悟: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19.未几: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20.高垣睥睨(pì nì):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城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亦称女墙。

21.连亘(gèn):接连不断。

22.居然城郭:竟然变成城郭了。居然,竟然。城:内城。郭:外城。城郭:城市。

23.中有楼若者:其中有的像楼。若:像。者:的。

24.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25.坊若者: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

26.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27.以:用。

28.计:计算。

29.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广大。

30.依稀:隐隐约约。

31.既而:不久。

32.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33.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

34.惟:只有

35.危楼:高楼。危,高。

36.直接:连接。

37.霄汉:云霄与天河。

38.窗扉:窗户。

39.皆:都。

40.洞开:敞开,像洞一样地

41.层层:一层一层。

42.愈:越,更。

43.明:光亮。

44.至:到。

45.裁如星点: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

46.又其:再往。

47.黯然缥缈: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

48.其:它,指“危楼”。

49.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50.或:有的。

51.凭:靠着。

52.不一状:形态不一。状,形状。

53.逾时:过了一会儿。

54.其:代词,他(它)。

55.舍:房屋。

56.倏忽:突然。

57.豆:豆粒。

58.遂:终于。

59.闻:听见。

60.行者:赶路的人。行,赶路(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61.人烟市肆:人家和集市。人烟,人家。市肆,集市。肆,店铺。

62.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世,尘世。

63.故:所以。

64.名:称。

作品原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白话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创作背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形貌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形貌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突然望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呈现了隐约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由于此处基础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凶猛的诧异、疑惑的情感,既是对怪僻的山市景致一种陪衬,又是传染读者的一种前言。作者在描写的进程中融入了这种情感,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奥秘。文中陪伴着惊异的情感颠簸,层层睁开形貌,使山市的每一风景,每一次幻化都给人以新颖的感受。接着,“孤塔”旁又呈现了数十所绮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白“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伴侣由“惊疑”而“悟”.陪伴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神色,齐集精力抚玩可贵一见的山市异景。

作品鉴赏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艺术手法

悬念起笔

本文开篇就点明“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引起读者极大兴趣,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可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由粗及细,详略得当

例如文中写城郭,仅仅是“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的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代详,粗线条勾勒了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具体事物,一概不做细描,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我们虽不知其详细,却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那城市是多么的繁荣。紧接着,作者对“危楼”的描述却是实写、细写。作者不仅摹写出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明的结构,并且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动静互变

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2]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贡生。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概述图中的蒲松龄像为清朱湘麟绘,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藏。

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著5种。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