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检查范文(精选9篇)
术前检查 第1篇
麻醉安全是麻醉医师和麻醉学科建设的永恒主题。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以患者为中心, 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标准”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来, 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许多地区和专业先后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毫无疑问, 麻醉的质量管理是麻醉安全的重要保证。
临床中的每一位患者都对手术存在着紧张和恐惧心里, 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可以帮助患者消除术前存在着的紧张和恐惧心里, 减轻其心理压力, 以达到顺利渡过手术期[1]。因此麻醉质量控制越来越受到麻醉界的重视。
为减少麻醉手术后并发症, 增加手术安全性, 麻醉医师需要在手术麻醉前对患者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生理功能做出充分的评估, 评定患者接受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 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及方法。安全是麻醉永恒的主题[2]。
本文收集了在贞丰县人民医院2009年至2010年实施麻醉病例3046例, 并进行分析探讨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对麻醉质量控制的作用, 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贞丰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实施麻醉的病例共3046例。男性1979例, 女性1067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73岁。其中采用全麻术2040例, 椎管内麻醉术450例, 腰硬联合麻醉术302例, 神经阻滞麻醉术20例, 局麻监测234例。
1.2 方法
加强麻醉质量控制管理。术前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生命征、发育状况、营养状态、意识状态、语调与语态、面容与表情和体位对其全身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估。并予如实记录查阅病历并核对访视单,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就患者的手术内容进行交谈, 帮助患者了解诊断、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详细询问患者的医疗、手术、麻醉和用药历史, 以及患者自己对麻醉方式的偏好, 并结合患者总体的健康、生理状况、手术方式、长短及特性等来决定一种最适合的麻醉方法, 并评估你对麻醉的耐受及风险程度。消除患者术前存在着的紧张和恐惧心里, 以达到顺利渡过手术期。
2 结果
所有病例中173例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内感染、贫血等暂停手术。其中高血压32例, 占18.50%, 冠心病27例, 占15.61%, 糖尿病30例17.34%, 肺部感染3例, 占1.73%, 贫血6例, 占3.47%。术前紧张的有78%, 担心术中疼痛的有80%, 担心麻醉不成功的有39%, 担心术后效果不好的有52%, 担心术后功能障碍的8%, 也有69%的患者对手术的成功充满了信心。经过我们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工作的评估分析, 以上几项均有明显的改善, 术前紧张者降至27%, 担心术中出现疼痛者降至39%, 担心麻醉不能成功者降至9%, 担心术后效果不好者降至23%, 担心术后功能障碍者降至4%, 对手术成功充满信心者提高至82%。
3 讨论
麻醉质量控制是摆在麻醉界面前最重要, 最紧迫的事情之一。在手术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除外恶性肿瘤, 急诊等病例) 从患者安全出发, 对术前检查项目不全, 术前访视过程中发现的, 把好麻醉质量的第一关, 使麻醉更加安全、可靠。从统计分析不难看出, 完备、准确的术前检查和合理规范、科学的术前访视是麻醉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是麻醉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规范完整的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的实施使患者对手术有了初步认识, 减轻了手术患者的思想顾虑, 做好了必要的身心准备, 减轻了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思想顾虑、恐惧心理和身体的不适, 提高了患者的应对能力, 也体现了人性化护理的价值所在[3,4]。有助于降低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使患者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
在麻醉事故中约70%系人为因素和机械故障等所致。在造成死亡的常见原因中, 也至少有50%是可以预防的。麻醉工作质量的好坏, 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术前准备充分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尽量使患者的异常状态达安全范围。在全面掌握病情、熟悉手术方式与步骤并充分评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 制定麻醉方案, 准备麻醉用具、药品及应急措施, 做好患者或 (和) 家属的思想工作, 给予恰当的术前用药并履行签字手续。通过术前访视, 增加与患者的交流感情,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以提高手术效果。因此加强术前访视是必须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 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可以消除患者术前存在着的紧张和恐惧心里, 以达到顺利渡过手术期。因此规范完整的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是麻醉质量控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是麻醉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摘要:目的 探讨麻醉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在提高麻醉质量控制的作用。方法 选择在贞丰县人民医院2009年至2010年实施麻醉病例3046例, 其中采用全麻术2040例, 椎管内麻醉术450例, 腰硬联合麻醉术302例, 局麻监测234例, 神经阻滞麻醉术20例。在术前进行检查, 术后进行访视。结果 173例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内感染、贫血等暂停手术。结论 从统计分析不难看出, 完备、准确的术前检查和合理规范、科学的术前访视是麻醉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是麻醉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讨论麻醉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 有利于麻醉质量控制的提高,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保证了医疗质量。
关键词:术前检查,术前访视,麻醉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祝义军.术前心理疏导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2) :169-170.
[2]邓硕曾, 宋海波, 刘进.安全是麻醉的永恒主题[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4) :360
[3]赵静.术前访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6 (7) :55.
牙齿矫正术前检查项目大公开 第2篇
信息采集,诊前评估: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医生提前了解患者病史和心理预期,对治疗方式予以大致的沟通,确保患者的知情权。
口内检查,牙齿评估:主要包括牙列关系的检查、牙齿数目、形态、大小有无异常,龋齿、牙周病及口腔卫生情况、牙弓查看、颌部软硬组织检查等。
口外检查,外部评估:面部外形(面部发育是否正常、侧面观有无前突、后缩、面部上、中、下是否协调)、唇的形态及功能情况(有无短缩、翻卷、开唇露齿等)颞下颌关节情况(有无压疼、弹响及运动异常)。
X片检查,影像记录:通过拍摄牙片、咬合片、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四大类X光片,通过影像记录了解牙根、颌骨情况,为后期的模型分析提供参考并预测牙齿矫正后的变化。
研究取模,参照评估:根据前面的检查及拍片,结合患者口内实际,制作1:1石膏模型,以帮助医生研究分析错合及确定治疗计划,并在治疗中作为单靠对照(治疗前后的模型可进行疗效对照评估)。
模型测量,数据分析:测量牙冠的宽度、测量牙弓的长度、宽度、拥挤度和弧形长度、牙合曲线的曲度、测量牙弓对称性的分析、测量牙槽弓长度及宽度、测量基骨弓的长度及宽度、测量腭穹的高度等。
头影研究,影像分析:研究颅面生长发育、牙颌面畸形的诊断分析以确定错合畸形的设计,研究诊中及诊后的牙、颌、面形态结构变化,确定治疗预期,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面合照相,诊前记录:通过拍照,收集矫正前的面像、口内像、定位像,帮助医患双方确认诊前信息,并为诊中、诊后的对比提前做好影像记录。
术前检查 第3篇
【摘要】 目的: 研究99Tcm-SC前哨淋巴结显像在乳腺病术前检查中应用。 方法 20例临床穿刺乳房肿块后病理结果为原位癌(DIN2)需要行手术的检查者,做99Tcm-SC前哨淋巴结显像。注射后分别在30分钟、1小时、2小时做SPECT前位、外侧位、前外侧45度斜位平面显像,4小时后在取得SPECT报告后直接进行手术,以一周以后的石蜡前哨淋巴结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SPECT前哨淋巴结显像结果。 结果 SPECT平面显像阳性17例,阴性3例。全部进行手术,其中石蜡病理结果显示淋巴结肿瘤累积1例,19例没有淋巴结肿瘤累及。SPECT前哨淋巴结显像灵敏度100.00%、特异度15.79%、准确性20.00%。 结论 99Tcm-SC前哨淋巴结显像在乳腺病术前检查中主要是在乳腺外上象限存在假阳性可能,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 99Tcm-硫胶体; 前哨淋巴; 乳腺肿瘤
【中国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69-02
【Abstract】 Objectiv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99Tcm- Sulfur Colloid Lymphoscintigraphy in the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of breast disease. Methods Puncture of 20 cases of breast lumps in situ after the pathology results (DIN2) who needs surgery in the examination with 99Tcm-SC Lymphoscintigraphy. After injection 30 minutes, 1 hour, 2 hours to do SPECT anterior, lateral position, 45 degrees oblique anterolateral planar imaging, SPECT 4 hours after the report directly after obtaining the surgery to the paraffin outpost a week later Lymph node pathology results as the standard, the results of SPECT imaging of sentinel lymph node. Results SPECT planar imaging is positive in 17 cases, negative in 3 cases. All surgery, including lymph node tumor paraffin accumulation of pathological results showed 1 case, 19 cases without lymph node tumor involvement. SPECT imaging of sentinel lymph node 100.00%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15.79%, accuracy 20.00%. Conclusion 99Tcm-SC Lymphoscintigraphy in the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of breast disease mainly in the upper outer quadrant of the breast, there is a higher false-positive.
【Keywords】 99Tcm-sulfur colloid; Sentinel Lymph node; Breast neoplasms
近年来乳腺癌在女性人群中,发病率居高不下。前哨淋巴结是否被肿瘤侵入是乳腺癌分期重要的标志之一,通过淋巴结清扫术可以大大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但是过度清扫前哨淋巴结会导致一系列手术并发症,所以判断前哨淋巴结性质对乳腺癌预后非常重要[1-3]。本实验研究99Tcm-SC(Technetium-99m Sulfur Colloid)前哨淋巴结显像在乳腺病术前检查中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间,20例女性,58.90±13.64岁。临床穿刺乳房肿块后病理结果为原位癌(DIN2)需要行手术的检查者,做99Tcm-SC前哨淋巴结显像,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仪器为西门子E.CAM SPECT(双探头Ex.Base型),仪器质量符合上海市核医学质控中心要求。药物由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提供,药物标记率大于95%,其中11例为每针37MBq,注射4针;7例为每针18.5MBq,注射4针;2例为每针18.5MBq,注射3针(4针是指肿块周围0、3、6、9点,3针是指比4针法减少内侧注射点),体积为0.3-0.5ml。注射后分别在30分钟、1小时、2小时做SPECT前位、外侧位、前外侧45度斜位平面显像,SPECT检查结束后2小时在取得显像报告后直接进行手术,以一周以后的石蜡前哨淋巴结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前哨淋巴结SPECT显像结果。
2 结果
SPECT平面显像阳性17例,阴性3例。手术患者20例,其中石蜡病理结果显示前哨淋巴结肿瘤累积1例,19例没有前哨淋巴结肿瘤累及,见表1与图1。SPECT前哨淋巴结显像灵敏度100.00%、特异度15.79%、准确性20.00%。显影的前哨淋巴结距离最近的注射点范围在3至10厘米之间。
表一:20例前哨淋巴结显像结果
注:一例病理结果中没有明确注明活检前哨淋巴结的数量。
图1:SPECT前位、左前45度斜位2小时显像,显示左乳外上限有前哨淋巴结显影,该标记点距离最近的注射点4厘米
3 讨论
此结果与以往的国内文献不同,国内文献报道99Tcm-SC前哨淋巴结显像灵敏度在90%以上[4-6],所以对所有16例假阳性结果做分析,其中13例有乳腺外上象限异常放射性显影,2例有乳腺内上象限异常放射性显影,2例有乳腺上方异常放射性显影。国外文献中有报道99Tcm-SC前哨淋巴结显像假阳性[8],但国内没有报道。
据文献中99Tcm-SC的标记时间对显像的影响,对比本实验。本实验药物标记方法正确,注射药物后显像时间合理,在药物标记完到注射时间的间隔在正常范围内。据文献药物标记后3小时以内为最佳注射时间[9],而本实验在药物标记后4-5小时注射,按照文献应该是胶体型示踪剂抱团、聚合、沉积,显像阳性率会降低,而实际实验结果中阳性率较高,特异度为15.79%是国内为首次报道。前哨淋巴结显像中是采取多幅面的平面显像,使用高矩阵采集再进行简单的Butterworth函数滤波,获得图像效果更佳,更有助于帮助临床诊断,这也与既往文献相符[7]。
有学者提出,显影的前哨淋巴结点可能在手术中一并切除,所以淋巴结病理未检出阳性。笔者为此走访病理科了解实际流程,并详细分析病理结果中切除的肿块大小,可以看出显影的前哨淋巴结点距离注射点最少3cm以上,而手术切除的肿块直径在5厘米左右,所以显影的淋巴结未在手术中切除,前哨淋巴结病理切片取到显影的淋巴结概率大。
在临床上,腋窝淋巴结是乳腺癌最主要的淋巴转移途径[8-9]。虽然本实验中,在乳晕上方特别是乳腺外上象限,99Tcm-SC前哨淋巴结显像有假阳性显影可能,但任需重视检查结果。对目前已手术检查者做进一步随访,1例石蜡病理结果阳性,已做淋巴清扫手术;一例因肿瘤侵润性生长较快,第二次开刀做进一步手术(第二次手术石蜡病理中前哨淋巴检测阴性);其余检查者没有进一步乳腺手术病史,也没有其他证明肿瘤复发的病史,当然我们会对全部检查者做更长时间的随访。
核医学显像普遍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差的特点。99Tcm-SC前哨淋巴结显像在乳腺病术前检查中主要是在乳腺外上象限存在假阳性可能,需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陆汉明, 邵正才, 裘建民.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8, 21:422-424.
[2] 徐敏, 陈盛祖, 郑蓉. 核医学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中的应用.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1, 21:127-128.
[3] 俞丹, 许林, 尤俊, 等, 核素蓝染法探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价值附27例分析. 福建医药杂志, 2007, 29:28-30.
[4] 原凌, 刘建中, 田富国, 等. 99Tcm硫胶体前哨淋巴结检测联合超声对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8: 123-126.
[5] 王新华, 古力努尔•哈布力哈吉, 董占飞, 等. 99mTc-硫胶体术前淋巴显像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中国肿瘤临床, 2010, 37: 1227-1230.
[6] 黄凯, 陈夏. 联合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37例分析. 福建医药杂志, 2010, 32:73-74.
[7] 王渊恺, 张光明, 韩芳, 等. 不同采集矩阵与函数重建对SPECT影像质量影响.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1, 17: 164-167
[8] Roger FU, Robert BH, John FT, et al. Mammary Lymphoscintigraphy in Breast Cancer. J Nucl Med, 1995, 36:1775-1780.
[9] 周敏, 章英剑. 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中的99mTc硫胶体标记时间、性状与显影效能. 中国癌症杂志, 2008, 18:600-603.
术前检查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实施麻醉患者1 200例, 男627例, 女573例, 年龄15~75岁, 平均 (42.15±11.35) 岁, 其中822例采用全麻术, 168例采用椎管内麻醉术, 145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 另外65例采用神经阻滞麻醉术。
方法:对所有患者均加强麻醉质量控制管理, 手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生命体征、营养状态、发育状况、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语调与语态、体位, 并以此对患者做出恰当的评估。同时如实记录查阅病历并核对访视单,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及时为患者讲解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等相关信息。详细询问患者的医疗、手术、麻醉和用药史, 综合以上信息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同时对患者对麻醉的耐受及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消除患者术前存在着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以达到顺利渡过手术期。
结果
本组1 200例患者中, 14例因高血压暂停手术, 11例因冠心病暂停手术, 15例因糖尿病暂停手术, 2例因肺部感染暂停手术, 4例因贫血暂停手术。985例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 969例担心术中疼痛, 487例担心麻醉不成功, 668例担心术后效果差, 59例担心术后功能障碍, 488例表示对手术成功充满信心。通过对患者实施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 患者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得到明显的改善, 其中术前紧张者减少至388例, 266例担心术中疼痛, 152例担心麻醉不成功, 273例担心术后效果差, 14例担心术后功能障碍, 1 053例表示对手术成功充满信心。
讨论
麻醉是手术过程中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着手术顺利开展。因此, 摆在麻醉界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之一便是麻醉质量控制。临床表明, 当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不包括急诊、恶性肿瘤等患者) , 以患者的安全为目的, 进行术前检查、术前访视, 把好麻醉质量的第一关, 以此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4]。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 手术前实施完备、准确的术前检查并加强对患者合理规范、科学的术前访视对于提高麻醉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确保麻醉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分析其原因, 规范完整的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能有效提高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相关信息的了解, 端正自己的心态, 做好心理准备, 减轻手术思想顾虑, 从而避免了麻醉以及手术带给患者的思想包袱、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 提高了患者的适应性和应对能力, 同时也是现如今临床上推广的人性化服务理念的体现。通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可以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有效地避免了其他合并症状对麻醉和手术的影响, 从而减少了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水平, 并促使患者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
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 在所有的麻醉事故中, 大约70%属于人为因素和机械故障引起。而在所有导致死亡的因素中, 大约50%是本可以避免的[5,6]。由此可见, 麻醉工作质量的好坏与患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而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术前检查以加强术前准备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并促进患者的异常状态迅速恢复至安全范围。在全面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充分评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麻醉和手术方案, 做好相关麻醉用具、药品及应急准备, 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合适的术前用药并履行签字手续。通过术前访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增加与患者的交流感情,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确保手术顺利开展, 提高手术效果。
本文通过回顾性的方式, 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实施麻醉的1 20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对所有患者均实施麻醉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对患者实施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后, 患者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得到明显的改善, 其中术前紧张、担心术中疼痛、担心麻醉不成功、担心术后效果差、担心术后功能障碍例数明显减少, 对手术成功充满信心的例数明显增多。由此表明, 通过麻醉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能更加详细地了解到患者的基本情况, 从而提高麻醉质量, 最终提高麻醉和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施贻.浅谈麻醉术前检查和术前访视对提高麻醉质量控制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0) :123-124.
[2]王文学.麻醉术前检查和访视对提高麻醉质量控制的作用[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10 (12) :69-70.
[3]杨云丽, 董发团, 李棋.麻醉医生术前访视在手术安全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0, 17 (2) :19-20.
[4]王琼, 杨红霞.护理程序应用于术前访视对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12) :2908-2909.
[5]王炬, 范里莉.医护共同术前访视对麻醉环境准备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23) :4-6.
术前检查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甲状腺结节患者155例, 并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男57例, 女98例, 年龄21~72岁, 平均 (45±7) 岁。手术后病理检查, 其中良性结节130例, 恶性结节25例, 恶性结节所占比例16.1%。恶性结节患者中男9例, 女16例;40岁以下的恶性结节18例, 40岁以上7例。术前经B超证实单发结节120例, 多发结节35例;钙化7例, 沙砾样化5例, 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6例;术前诊断甲状腺癌22例, 其中经FNA诊断甲状腺癌18例。
手术方法:130例良性结节患侧腺体大部切除术, 25例恶性患者行患侧腺叶切除加同侧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切下的标本均送到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
结果
通过各项术前检查结果显示:①甲状腺良性结节组平均年龄 (54±3) 岁, 男49例 (37.7%) , 女81例 (62.3%) ;甲状腺癌组平均年龄 (44±3) 岁, 男9例 (15.8%) , 女16例 (16.3%) 。两组年龄及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61) 。②术前触诊甲状腺, 其质地较硬36例, 其中15例术后证实为甲状腺恶性结节;其随吞咽动作活动幅度较小16例, 13例术后证实为甲状腺恶性结节。③术后病理结果为良性的患者, 在门诊彩超均显示为囊性结节, 直径>1 cm 18例, 直径≤1 cm112例, 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40例;而术后病理为恶性的患者, 门诊彩超显示结节最大直径>1 cm 23例, 实性低回声结节23例, 囊性结节2例, 结节内血管丰富20例, 边缘毛糙不清晰20例, 结节有钙化12例, 伴颈部淋巴结肿大5例。④术后病理为恶性结节的患者25例,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正常20例, 轻度升高5例;130例术后病理结果为良性的患者, 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为正常或轻度减低。⑤在门诊进行130例细针穿刺病理检查, 门诊病理结果为恶性的18例, 手术后病理结果18例均是恶性, 没有出现假阳性病例。
讨论
性别、年龄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在甲状腺门诊患者中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多见, 但不能把性别作为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标准[1]。在年龄方面, 甲状腺癌和其他恶性肿瘤不一样, 而是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 在临床中大部分患者是中青年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20多岁的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本组可见, 可以把40岁作为一个临床界限值, 40岁以下患者恶性结节的可能性明显高于40岁以上患者。
颈部触诊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在门诊, 我们检查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都有两个特征, 首先是结节硬度大, 其次是结节随吞咽活动明显受限, 因此同时具有这两个特征的患者大部分都患甲状腺癌。从本组分析看来, 甲状腺结节活动受限则提示结节恶性可能性大, 而结节质地的软硬不是恶性肿瘤特有的, 有些甲状腺炎的患者也可发现较硬的结节。
B超检查鉴别甲状腺的临床意义:B超检查在甲状腺结节的鉴别中是不可缺少的, B超检查可显示甲状腺结节的数量、囊实性、钙化、血流情况以及颈部淋巴结数量和大小, 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 虽然不能完全确定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但是可以作为临床医生术前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重要依据[2], 本组恶性结节中, 囊性结节8.0%, 实性结节92.0%。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3], 恶性结节B超显示单发、实性、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血流丰富、微钙化等。另外B超可以确定颈部淋巴结的多少、质地和血流情况, 但是仅靠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不能确定结节良恶性;本组良性结节伴有淋巴结肿大者占30.8%, 恶性结节伴有淋巴结肿大者占20.0%。这样的结果提示良性结节是由颈部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引起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术前B超确定颈部肿大淋巴结大小和位置, 可以指导恶性结节的淋巴结清扫, 对于甲状腺结节质硬, 不活动, 界限不清的患者, 其淋巴结肿大仍对提示恶性结节有很大意义[4]。
FNA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良恶性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 细针穿刺活检在门诊鉴别甲状腺良恶性得以广泛应用。大量文献证明[5], 术前细针穿刺活检是安全、可靠和经济的方法。门诊做了细针穿刺活检, 一般术中不用再做冰冻病理, 本组18例细针穿刺活检阳性患者术后均得以证实, 阳性准确率100%。值得一提的是, 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对于滤泡性腺瘤和滤泡性腺癌的鉴别仍有困难, 有时术中冰冻病理也无法确定, 这一点临床要加以考虑。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操作时要注意掌握好穿刺的部位、方向和深度, 要真正取到结节内的组织[6]。建议采取B超引导进行细针穿刺活检, 只有这样, 获取结节内组织的成功率会最高。要提高穿刺组织的阳性率, 必须对每个结节进行3~5处的穿刺。另外, 术前要常规进行甲状腺功能的化验检查, 主要了解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数值, 一般来说恶性结节的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或升高[7]。
总之, 临床实践中对于甲状腺结节的患者, 要全面地进行术前综合判断。术前检查大部分都要在门诊进行, 首先对颈部触诊要重视, 对于结节大小、质地、活动度做好详细记录;结合B超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对于直径>1 cm的结节常规在门诊进行细针穿刺活检;甲状腺功能的化验检查也要做好, 尤其要关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高低。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可以基本鉴别结节的良恶性, 对于门诊考虑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 不要急于动员其进行手术切除, 可在门诊密切观察, 对于需要手术的甲状腺结节患者, 全面系统的术前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勇, 黄迅, 陈波, 等.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多因素分析预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2) :155-158.
[2]王兴田, 王荣, 张星荣, 等.声触诊组织成像鉴别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的应用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3, 22 (2) :133-136.
[3]Krátky J, VítkováH, BartákováJ, et al.Thyroid nodules:pathophysiological insight on oncogenesis and noveldiagnostictechniques[J].Physiol Res, 2014, 63 (Suppl 2) :S263-S275.
[4]鄢曹鑫, 罗志艳, 刘学明, 等.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评分诊断甲状腺良恶性占位的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 (21) :1630-1633.
[5]Alexander EK, Heering JP, Benson CB, et al.Assessment ofnondiagnost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s of thyroidnodule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2, 87 (11) :4924-4927.
[6]Cengic I, Tureli D, Ahiskali R, et al.Thyroi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do we really need an on-site cytopathologist[J].Eur JRadiol, 2014, 83 (4) :680-683.
MRI在三叉神经痛术前检查的价值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7月在本院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及部分感觉神经根切断术的患者资料, 总共20例, 其中男性9例, 女性11例, 年龄47~76岁, 平均64岁, 临床症状均有面部针刺样疼痛, 持续半年至20年不等, 症状位于左侧者8例, 右侧12例。
2 影像学检查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Trio Tim超导型3.0T MR仪, 头颅线圈。所有患者均行3D-TOF MRA扫描, 扫描参数如下:TR 21.0 ms, TE3.69ms, 矩阵512×512, FOV 21cm×21cm, 层厚0.8mm;先做横断面成像, 然后根据横断面MRI所显示的三叉神经脑池段做多平面重建。检查结果分析:由2位高年资神经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MRI图像, 在3D-TOF MRA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上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以及受压程度。
3 手术治疗
手术采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并部分感觉神经根切断术。以手术结果作为标准, 比较MRI检查与手术结果相符程度。
4 结果
20例患者均行3D-TOF MRA检查, 其中7例右侧三叉神经与邻近动脉关系密切, 9例左侧三叉神经与邻近动脉关系密切, 1例双侧三叉神经与邻近动脉关系密切, 3例三叉神经与邻近动脉无明显接触。15例MRA检查结果与症状部位一致, 有2例症状侧未发现责任动脉, 而对侧三叉神经与邻近动脉关系密切。无症状侧出现动脉接触或压迫者有3例。
20例患者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及部分感觉神经根切断术, 手术部位同症状部位一致, 左侧8例, 右侧12例。20例中有12例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密切, 血管压迫发生率为60% (12/20) , 其中10例是动脉, 与MRA检查结果一致, 2例是静脉, MRA检查中未发现;20例中另外8例周围无明确责任血管, 非血管压迫发生率为40% (8/20) , 2例与MRA检查结果一致, 6例MRA检查中有责任动脉而术中未发现。综上, 3D-TOF MRA检查与手术结果相符率为70% (14/20) , 假阳性率为30% (6/20) , 假阴性率为10% (2/20) 。
图A-C女性, 58岁, 左面部疼痛8年, 3D-TOF MRA横断位、斜矢状位及冠状位, 显示左侧三叉神经 (箭) 与邻近动脉 (箭头) 关系密切。
5 讨论
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三叉神经出脑干段的脱髓鞘病变, 裸露的脱髓鞘轴突并置于一起会有利于神经冲动的传导, 当传递触觉和痛觉的轴突接触后即可以发生“短路”而致三叉神经痛[5,6], 也可能是脱髓鞘病变使三叉神经的传入冲动增加而脑干的抑制机制被削弱而产生疼痛[7]。有报道, 通过尸检等方法提示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有57%~100%的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 在无面部疼痛的患者中仅7%~32%的三叉神经有血管受压[8]。但在非活体状态下, 由于血管灌注等原因, 神经血管位置可能发生变化, 结果可能发生偏差[9]。本组研究中患侧出现血管压迫神经的现象确实明显 (60%, 12/20) , 受压的程度更严重。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MRI影像学检查中的3D-TOF MRA有助于了解血管与神经的关系, 对于手术有很大帮助, 文献报道MRI检查时其图像中显示的位置与术中所见位置一致性很好, 达到了微血管压迫神经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要求[3,4]。3D-TOF MRA序列图像特点是空间分辨力高, 小动脉显示为高信号, 脑组织为等信号, 脑脊液为低信号, 很好地显示出神经与小动脉的关系, 但静脉不易显示。在重建图像中, 可以多角度调整来达到观察的目的, 从而判断责任血管及其走向、压迫位置等。本组中MRA与手术符合率达到70%。但该序列对于显示静脉效果较差, 本组有2例术中发现为静脉压迫, 而在MRA中未显示。MRA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与假阴性, 原因可能与检查时血管充盈、血流动力学等有关。有研究表明, 增强3D-SPGR序列显示神经血管效果较好, 其采用容积采集、薄层扫描MRI技术, 其分辨率高, 容易显示细小复杂的结构[10], 不但能够显示压迫三叉神经的动脉, 而且能够湿示压迫三叉神经的静脉, 弥补3D-TOF MRA的不足[9,11]。本组研究中, 病例数较少, 难以做进一步统计学研究。
综上所述, 3D-TOF MRA检查可有效地显示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是术前检查的有效手段, 对于疾病初步筛查、术前预判责任血管、评估手术风险、探查术中重要区域、提高手术疗效以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等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 1998, 851-857.
[2]Jannetta PJ.Microsurgical approach to the trigeminal nerve for the douloureux.Prog Neurol Surg, 1976, 7:180-186.
[3]陈立华, 陈凌, 凌峰.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疗效分析.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8, 4:306-310.
[4]周宙, 杨智云, 刘金龙.等.三叉神经痛MRI序列研究及诊断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2, 46:37-39.
[5]Love S, Coakham HB.Trigeminal neuralgia:pathology and pathogenesis.Brain, 2001, 124:2347-2360.
[6]Love S, Hilton DA, Coakham HB.Central Demyelination of the Vth never root in tigeminal neuralgia associated with vasculair compression.Brian Pathology, 1998, 8:1-2.
[7]Rozen TD.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golssoopharyngeal neuralgia.Neurol Clin, 2004, 22:185-206.
[8]Meaney JF.Miles JB, Nixon TE, et al.Vascular contact with the fifth cranial nerve at the pons in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detection with 3D FISP imaging, MR Am J Roentgeanl, 1994, 163:1447-1452.
[9]Anderson VC, Berryhill PC, Sandquist MA, et al.High 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 three-dimensional spoiled gradient-recalled 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a doubleblind pilot study.Neumsurgery, 2006, 58:666-673.
术前检查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7月—2011年12月100例行结肠镜检查的病人, 男50例, 女50例, 年龄27岁~72岁, 均无心血管疾病病史。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术前均用恒康正清进行肠道准备, 术前用药、检查方法、用物、检查及护理人员均相同, 备齐抢救器械和药品。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口头和书面告知检查的注意事项、肠道准备方法、药物服用时间、服药后的反应及检查的时间、地点、检查医生等。观察组除常规给予病人告知单外, 从接诊病人开始即由责任护士给予一系列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2.1. 1 健康宣教
病人提交结肠镜检查单后, 责任护士带领病人参观结肠镜检查场所, 介绍检查的目的、方法、意义及操作过程, 告知病人在检查中需要做的配合动作, 可能遇到的不适、后果和应对的方法, 给病人说明有点痛苦, 但是强调检查的安全性。
1.2.1. 2 心理护理
倾听病人的顾虑和疑问, 不厌其烦地为其解说, 消除其紧张情绪。护士和病人互留联系方式, 告知其有疑问可以随时来电, 并且检查前3d开始护士会电话提醒其服药、饮食指导、肠道准备指导等。
1.2.1. 3 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是一种建立在行为学理论基础上的心理干预方法, 临床常用做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调整不良应激而导致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 是在有意识的控制下进行的, 是进行心理调节的专门手段或方法[2]。放松训练作为一种补充替代疗法, 能有效减轻病人因应激、疾病和手术等引起的负性情绪, 促进康复和改善自我效能[3]。指导病人学习术中呼吸配合, 学会在未来1周内进行放松训练, 以减轻术前、术中的紧张状态。
1.2.1. 4 肠道准备的干预
检查前3d由责任护士电话提醒病人一些注意事项。 (1) 饮食要求:术前1d进无渣半流质饮食, 如烂面、粥等, 忌服含纤维素、带皮、有核的饮食, 检查当日不同于对照组的禁食, 可以在06:00吃一小碗白稀饭, 中餐禁食, 从而有效防止病人由于饮食限制时间长能量摄入不足、频繁如厕导致体力不支、头晕、胸闷、出汗、虚脱、低血糖等情况的发生[4]。 (2) 服药方法:检查日07:00开始服用恒康正清;女性病人避开月经期;慢性便秘病人提前2d进食无渣半流食物, 加服恒康正清1盒, 观察服药后排便需排至清水样止, 并继续禁食, 如有饥饿感可饮适量糖水。在此期间责任护士随时接受病人的电话咨询。 (3) 检查前1d再次电话联系病人, 询问饮食是否按要求执行, 并强调中、晚餐继续进食稀饭或面条等, 再次强调检查当日06:00可以进一小碗白稀饭, 07:00开始服用恒康正清, 中午禁食。告知病人坚持服全量药物的重要性, 对病人有恶心、呕吐、腹胀等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对不能坚持服药或呕吐者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补充灌肠等干预措施。
1.2.2 观察指标
在病人提交检查申请单时、检查前15 min安静状态下以及在检查结束后立刻测量病人的收缩压、心率和呼吸变化。3个指标均通过心电监护仪获得。顺利完成检查者为插管成功;插管遇到困难, 或者因面色、脉搏、呼吸改变而未能完成检查者为失败。病人于检查结束后1h内填写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 最后收集数据, 分别计算两组病人检查成功率。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 结论
检查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完成病人结肠镜检查的重要条件, 由于结肠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操作, 并且病人在医生操作过程很容易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病人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及排斥心理, 不能有效地配合检查而耽误病情。我院对病人采取检查前护理干预, 对病人做好心理护理, 全程辅导病人做好各项准备以及如何配合检查, 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减轻心理压力, 缓解病人精神紧张, 降低病人对结肠镜检查的抵触感, 使病人能被调整到最佳适应状态, 使检查顺利完成。本研究结果显示, 恰当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插镜成功率, 护理干预后结肠镜检查前后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均明显降低, 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提高。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1-262.
[2]赵红, 孙坤.不同护理健康教育方式对肠镜诊疗前的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 2012, 11 (6) :69-70.
[3]邹虹, 张帆, 庄伟清, 等.放松训练对不同程度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的影响[J].耳鼻咽喉科护理, 2013, 6 (5) :42-43.
术前检查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本院2008年8月-2012年9月本院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20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扫描检查。其中男122例,女78例,年龄39~80岁,平均(58±14.4)岁,临床特征有食欲差,体力减退,上腹部胀痛,呕血,黑便等。
1.2 检查方法
仪器采用本院的西门子Sensation 16排螺旋CT,对疑有胃部恶性肿瘤的患者空腹至少6 h行MSCT扫描检查。MSCT对每例患者行平扫以及动脉期扫描、静脉期扫描三期扫描,MSCT后处理MPR重建处理技术。MSCT检查结束之后,得到的全部容积数量发送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施行MPR重塑处理图像。三维立体观摩病灶的生长基本状况以及周围组织和远隔内脏器官的受累以及转移状况[2]。所有患者均由同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专科医生结合原始图像进行术前TNM分期。所有患者在切除病灶以后均取病理TNM分期,将术前的影像学TNM分期和切除病灶以后的病理TNM分期进行比较。
1.3 诊断标准
胃癌施行MSCT检查三维立体观摩病灶的生长基本状况以及周围组织和远隔内脏器官的受累以及转移状况。5 mm内见1~3层结构。胃恶性肿瘤可见胃壁增厚及非正常强化。
1.3.1 MSCT诊断胃壁累及深度T指标
T1:胃壁病变接近于正常胃壁。T2:胃壁局部变厚,黏膜层平整及病变累及的周围脂肪层清楚可见。T3:胃壁变厚处浆膜粗糙不平整、周围脂肪层可见结界影。T4:胃壁与周围脂肪层不可见[3]。
1.3.2 MSCT诊断胃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N指标
N0:没有增大淋巴结。N1:一组淋巴结肿大。N2:第二组淋巴结肿大。N3:肿大淋巴结为第三组[4]。
1.3.3 MSCT诊断胃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情况指标
M0:未见远处转移。M1:发现淋巴结转移>12组、存在肝转移、腹水等临床表现。
1.3.4 术后病理分型指标
术后病理依据Borrmann分型。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SCT扫描所示浆膜面累及172例,未累及28例;术后病理所示浆膜面累及180例,未累及20例。敏感度为95.6%(172/180),特异度为71.4%(20/28)。200例患者中,有远处脏器转移的共72例,其中肝转移18例,腹膜转移27例,大网膜转移22例,胰转移5例,术前MSCT与病理的诊断符合达100%。术前MSCT及术后病理T、N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癌症病程发展缓慢,出现症状不早,而一旦进展后发展迅猛,是导致其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胃癌病程发展缓慢,出现症状较晚,而一旦进展后发展迅速。因此对于胃恶性肿瘤的患者,若能通过现有的技术早期诊断,就能够得到早期的治疗。无论从改善预后还是提高生存率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胃恶性肿瘤如若能够尽早诊断将会成为提高诊疗技术的一种主要方法,准确的定位定性的诊断技术非常重要。
胃镜是近30年来胃疾病诊断的主要方法。通过进一步改造,胃镜准确性逐步提高,不光可以用来确定良性、恶性,也可以用来观察病变状态和程度。能够观察到各个胃区的病变状况,可见较小病灶,特别是对胃恶性肿瘤阳性率提高。其对早期胃癌的检出有显著贡献,一时还成为诊断胃癌的“金标准”[5]。但胃镜只能检查病灶的内表面,病灶大小的估量只能目测黏膜内壁累及面积及直径等标准。国内有学者认为,低频超声胃镜对胃癌浸润深度有很高的判断能力,但仍然存在着部分分期过浅或过深,仍需结合影像学检查以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MSCT刚好所能弥补以上不足[6,7,8]。在这种情况下,运用MSCT对胃恶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就孕育而生。
近年来随着MSCT日新月异的发展,其强大后处理功能技术的开发,图像采集效率及分辨率明显提高,三维立体观摩病灶的生长基本状况以及周围组织和远隔内脏器官的受累以及转移状况。该检查及分期的影像学方法不仅增加了胃内壁对比度,更有利于对胃恶性肿瘤的定位诊断以及定性诊断,为胃恶性肿瘤术前分期和诊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MSCT速度快,很大程度上减轻运动伪影。胃癌的MSCT诊断及其分期相关问题研究,在国际上仍处于热门研究范畴。胃癌施行MSCT检查三维立体观摩病灶的生长基本状况以及周围组织和远隔内脏器官的受累以及转移状况,5 mm内见1~3层结构,胃恶性肿瘤可见胃壁增厚及非正常强化。许多发达国家进行了各种探讨,国内部分知名医学机构也进行了相关研究。胃癌近年来在本院收治的患者中较多,笔者通过回顾性研究本院200例术后病理确诊为胃癌患者的术前MSCT表现,对比MSCT对胃癌分期的诊断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可见MSCT对于胃癌的术前定性、定位及TNM分期诊断相较术后病理有较高的准确率。并能依据需要进行高品质SSD、透明成像法等重建,三维立体清晰地显示胃恶性肿瘤周围组织的改变及病灶与周围的关系[9,10]。需要注意的是,对于MSCT检查结果的分析,经验性也非常重要。故行该项检查时均由两位或者以上经验丰富的影像专科医生结合原始图像进行术前TNM分期。MSCT是胃恶性肿瘤术前分期术前评估的重要的技术,用此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进行更准确的预后判断患者的病情具有重大意义。MSCT将有成为胃癌的诊断、定性及术前分期首选及必选的趋势。
摘要:目的:讨论胃癌手术前行双螺旋CT即MSCT检查对临床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本院200例术后病理确诊为胃癌患者的术前MSCT表现,对比MSCT对胃癌分期的诊断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结果:MSCT术前对胃癌浆膜面侵犯敏感度为95.6%(172/180),特异度为71.4%(20/28);MSCT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对胃癌的术前分期与切除后病理符合率高,可有效的为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胃癌,MSCT,术后病理,比较,诊断,肿瘤分期
参考文献
[1]彭贵勇,房殿春.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5):4-8.
[2]汤茂春,徐敏.超声内镜在胰腺疾病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9):994-999.
[3]高剑波,郭华,杨学华,等.胃癌TNM分期螺旋CT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55-1158.
[4]邢亚楠,徐惠绵.胃癌T、N分期螺旋CT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38(5):353-354.
[5]Sasako M,Takeshi S,Yananoto S,et al.D2 lymphadenectomy alone or with paraortic nodel dissection for gastric cancer[J].NEngl J Med,2008,359(5):453-462.
[6]Kim H J,Kim A Y,Oh S T,et al.Gastric cancer staging at multide-tector row CT gastrography:comparision of transverse and volumetricCT scanning[J].Radiology,2005,236(3):879-885.
[7]Chen C,Hsu J,Wu D,et al.Gastric cancer:Preoperative localstaging with 3D multi-detector row CT-correlation with su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 results[J].Radiology,2007,242(2):472-482.
[8]Kim J H,Eun H W,Goo D E,et al.Imaging of various gastric lesions with 2D MPR and CT gastrography performed with multidetector CT[J].Radiographics,2006,26(4):1101-1116.
[9]陈莎,徐向阳.胃癌MSCT的临床应用级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26-1328.
术前检查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进行LASIK手术术前检查2317例4615眼,经过术前谈话对预约手术462例904眼进行电话跟踪随访,接受手术316例625眼,未做手术的146例279眼,其中男82例,女64例;年龄16~55岁,中位年龄29.4岁。
1.2 方法
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spectable coo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确定屈光度、主视眼,眼位检查,眼压、角膜屈率,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眼轴,对主诉干眼症患者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lest)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散瞳后眼底检查,了解患者有无伴随症状及相关疾病等。根据每位患者眼部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检查,制定手术方案,对暂未手术而预约手术患者进行登记,定期电话跟踪随访筛查。
2结果
未做LASIK手术的146例279眼,原因为眼角膜病变27例51眼占18.5%,其中角膜厚度不足15例28眼,角膜曲率高4例8眼,确诊及疑似圆锥角膜3例5眼,中、重度干眼症5例10眼(schirmen试验≤5mm);眼底病变16例28眼占11.0%,包括视网膜脱离7例12眼,视网膜周边格子样病变1例1眼,视网膜干性裂孔5例9眼,黄斑病变3例6眼;眼部解剖异常8例15眼占5.5%,其中眼睑畸形1例2眼,眼位不正4例8眼,眼压高可疑青光眼1例2眼[反复测量眼压高于正常(22~30mm Hg,1mm Hg=0.133kPa)],眼底杯盘比大者2例3眼;眼屈光异常22例42眼占15.1%,其中屈光度数不稳定9例18眼,矫正视力差13例24眼(最佳矫正视力≤0.5);全身疾病13例26眼占8.9%,其中类风湿关节炎4例8眼,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4眼,糖尿病2例4眼,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例4眼,瘢痕体质2例4眼,抑郁症1例2眼;思想有顾虑期望值高36例71眼占24.7%;其他原因放弃手术24例46眼占16.4%,其中包括:家庭不支持7例13眼,价格不满意3例6眼,年龄不合适3例6眼(16~45岁),怀孕1例2眼,失去联系10例19眼等。
3讨论
LASIK目前已成为激光矫正近视的最主要和最成熟的手术方式,对矫正中低度近视和部分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预测性和舒适性[2]。但是做好全面准确的检查和心理疏导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基础,完善检查预定手术后跟踪随访是患者认可接受手术成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提高术后效果满意度的关键。
3.1 心理干预
LASIK手术的对象大多数是中青年人,他们正处于事业及前途蓬勃发展的时期,对手术期望值很高,对手术不了解易产生以恐惧为主的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个体,如知识文化背景、经济能力等,针对不同需求、心理状态,寻找切入点,热心耐心地进行沟通,讲解此手术的益处,避免因框架眼镜压迫鼻梁、活动不便易引起视疲劳、隐形眼镜压迫角膜引起角膜解剖改变甚至引起结膜炎、角膜炎,例举成功手术事例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树立对LASIK的信心,积极接受配合手术。
3.2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
询问患者屈光度稳定是否>2年(2年递增<-1.00DS),隐形眼镜停戴情况及全身患病情况。本文筛查全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抑郁症等,尚未完全治愈暂时放弃手术。目前认为结缔组织疾病是LASIK手术的禁忌证,曾有过这些患者在术后发生角膜自融、穿孔、迟发性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迟发性上皮下基质混浊(HAZE)等报道[3],抑郁症使用抑郁药可加重干眼症,孕妇考虑体内激素变化可引起角膜曲率及屈光度改变,未行手术。严重瘢痕体质存在角膜层间混浊等并发症的危险,患者放弃手术。术前谈话询问病史是决定LASIK手术安全性,主观上舒适满意度的关键。
3.3 完善术前检查
术前建立完整病历档案,完善各项检查。医学验光是在常规验光的基础上为了医学的目的而进行的验光,不仅考虑到患者能看清楚,更主要是考虑到是否舒适[4]。本文屈光度不稳定、矫正视力<0.5的患者对术后视力要求过高,未进行手术。角膜厚度检查是激光手术的客观指标,对近视度数很高或角膜较薄的患者,角膜屈光手术不仅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如角膜扩张[5]、继发性圆锥角膜[6]等。干眼症是LASIK术后普遍存在的并发症之一,对检查schirmen试验≤5mm查找原因,先治疗,暂不进行手术。散瞳眼底检查,发现眼底病变考虑术后安全性放弃手术,单纯性裂孔患者进行预防性激光封闭裂孔观察稳定后再接受手术。眼位不正斜视先行眼位矫正手术1年后接受手术。眼压高、眼底杯盘比较大的进行青光眼排查暂不进行手术。
3.4 电话随访预约手术技巧
电话跟踪随访对提高患者对LASIK手术的信任度和提高手术安全满意效果至关重要。首先建立LASIK检查预约随访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姓名、年龄、手术原因、预约手术时间及原因、对手术的要求、联系方式。对接受手术有心理障碍处于观望状态者,不要让患者急于做出决定,应先了解患者的目的,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素质和特征,适时通过电话用亲切、声调适中的语言,增加其信心。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建立对LASIK手术的信心,增加来院治疗的意愿。对眼睛及身体存在病变暂不能接受手术者,给予电话关爱提供复查时间、方法,获取手术安全指标。期望值过高者,主要担心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效果,医护人员应针对检查及随访中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根据患者职业情况和对视力要求,主动随访站在患者的角度及时解答疑问,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他们充分认识手术的可行性,帮助他们作出接受手术的决定。
参考文献
[1]马云孝,谷保民,陈清花,等.LASIK术后角膜瓣上皮下皱褶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7):759-762.
[2]Nakamura K,Bissen-Miyajima H,Toda I,et al.Effect of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correction on contcast visual acuity[J].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1,27(3):357-361.
[3]陈跃国.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专家释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42.
[4]戴锦晖.做准分子激光轿治近视必须详细准确术前检查[J/CD].新民晚报(电子版).
[5]Comaish MA,Lawless AA.Progress post LASIK keratectasiabion echani-cal instability or chronic disease procecc[J].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2,28(12):2206-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