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精选9篇)
《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第1篇
《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统计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选修课
学时/学分:32/2
开设学期:第七学期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选修课
2.课程说明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在生物学、农学、林学、医药、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是生命科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工具课。
本课程是本科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在了解生物统计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对象与作用、生命科学中试验资料的整理、特征数的计算、概率和概率分布、抽样分布等基础上,掌握平均数的统计推断、χ2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曲线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常用试验设计、抽样原理和方法等,以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生物学科研领域内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生物学科研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
2.能搜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会根据实验进程及时调整不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
3.能对生物信息进行有目的的搜集、处理、分析,从而提炼新的生物信息;
4.会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实验数据。
三、学时分配表
章序章题讲授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上机学时小计1前言及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42概率和概率分布33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44抽样分布45统计推断46单因素方差分析47实验设计5统计软件的使用4合计264
四、教学教法建议
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灵活、生动、吸引力强等特点,并且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改进。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示例尽量选用同学熟知的领域,尤其是本专业历年毕业论文中涉及到的生物统计领域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采用问题法、比较法、案例法、讨论法和自学法多种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实验设计方法,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搜集、整理,并根据实验进程及时调整不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和处理水平,从而提炼新的生物信息。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30%)+期末考核(70%)。
3.考核内容:通过讨论达到能够对资料进行正确的整理和分析,能够对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与回归等理论巩固,最终能够达到熟练应用于科研工作的目的。
本文
第一章 前言及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目标
1.能对统计和统计学的内涵给予详细阐述;
2.能通过统计数据阐明它与统计学的关系;
3.学会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之间的内涵;
4.能以统计学方法解决生物学科中出现的问题;
5.能通过生物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对统计学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6.能通过数据的收集及预处理进而掌握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
7.学会不同类型分布图的制作及应用方法;
8.学会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及分布形状的统计特征数计算及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前言
1.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意义
2.生物统计学的任务和作用
3.生物统计学的性质和内容
4.学习这门课程所具备的条件
5.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节 总体与样本
1.统计数据的不齐性
2.总体与样本
3.抽样
第二节 数据类型及频数(率)分布
1.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
2.频数(率)表和频数(率)图的编绘
3.研究频数(率)分布的意义
4.研究频数(率)分布的不恒定性
第三节 样本的几个特征数
1.平均数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标准差
4.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5.偏斜度和峭度
6.变异系数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和问题式教学相结合。通过生命科学中常见示例和本专业相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尤其是以本专业历年毕业论文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初步认识生物统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统计原理和学习技巧,进而让学生了解生物统计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核要求
识记统计和统计学定义;分析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关系;学会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内涵;利用统计方法解决生物学科中的问题;说明生物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识记数据收集及预处理的内容和方法;学会不同类型分布图的制作及应用;说明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及分布形状的统计特征数计算及应用。
第二章 概率和概率分布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随机事件、统计概率的了解进而掌握其运算规律;
2.领会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
3.能通过两种概率分布原理详细阐述其应用范围。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率的基本概念
1.问题的提出
2.事件及事件间的关系
3.概率的统计定义
4.概率的古典定义
5.概率的一般运算
第二节 概率分布
1.随机变量
2.离散型概率分布
3.连续型概率分布
4.概率分布与频率分布的关系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和问题式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生命科学中常见示例和本专业相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尤其是以本专业历年毕业论文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概率和概率分布规律,并掌握其具体应用。
考核要求
识记随机事件、统计概率及其运算; 领会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说明两种概率分布原理及应用范围。
第三章 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
教学目标
1.能对几个理论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和中心极限定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加以详细阐述;
2.能运用这些理论分布的概率进行计算。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二项分布
1.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
2.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特征数
3.二项分布应用实例
第二节 泊松分布
1.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
2.服从泊松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特征数
3.泊松分布应用实例
第三节 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
2.标准正态分布
3.正态分布表的查法
4.正态分布表的单侧临界值
第四节 中心极限定理
1.中心极限定理的基本内容
2.中心极限定理推理的两个例子
3中心极限定理的抽样实验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和问题式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本专业相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尤其是以本专业历年毕业论文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种分布规律,并掌握其具体应用。
考核要求
识记几个理论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和中心极限定理的概念、基本性质;利用这些理论分布的概率进行计算。
第四章 抽样分布
教学目标
1.能对抽样分布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加以详细阐述;
2.能对抽样分布的概率进行计算。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一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1.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2.样本方差的分布
3.样本标准差的分布
第二节 从两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1.标准差δi已知时,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
2.标准差δi未知但相等时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
3.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F分布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本专业历年毕业论文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抽样分布规律,并掌握其具体应用。课后再布置作业,进行课外自学及对课堂内容进一步巩固。
考核要求
识记抽样分布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利用抽样分布的概率进行计算。
第五章 统计推断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统计假设测验和参数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的了解详细阐述一尾测验与两尾测验的区别以及统计假设测验两类错误的概念;
2.学会降低两类错误概率的措施;
3.学会平均数和百分数假设测验的方法;
4.能通过t检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其意义;
5.学会χ2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6.能通过实例的学习,掌握适合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等方法。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单个样本的统计假设检验
1.一般原理及两种类型的错误
2.单个样本显著性检验的程序
3.在δ已知的情况下单个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u检验(u-test)
4.δ未知时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t-test)
5.变异性的显著性检验─检验(─test)
6.正态性的判断
7.小结
第二节 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1.两个方差的检验─F检验
2.标准差(δi)已知时两个平均数间差异显著性的检验
3.标准差(δi)未知但相等时,两平均数之间差异显著性的检验—成组数据t检验
4.标准差(δi)未知且可能不等时,两平均数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5.配对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配对数据的t检验
6.二项分布数据的显著性检验
7.关于连续性矫正
8.小结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参与式、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本专业相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推断方法,并掌握其具体应用。课后再布置作业,进行课外自学及对课堂内容进一步巩固。
考核要求
学会统计假设测验、参数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一尾测验与两尾测验的区别以及统计假设测验两类错误的概念;分析两类错误降低概率的措施;学会平均数、百分数假设测验的方法;学会t检验的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意义;学会χ2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的学习,学会适合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等方法。
第六章 单因素方差分析
教学目标
1.能阐述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2.学会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方法;
3.能以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和基本假定学会数据转换方法。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1.方差分析的一般概念
2.方差分析的直观理解
3.不同处理效应与不同模型
第二节 固定效应模型
1.线性统计模型
2.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
3.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
4.平方和的简易计算方法
第三节 随机效应模型
1.线性统计模型
2.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
3.不等重复时平方和的计算
第四节 多重比较
1.最小显著差数检验
2.Duncan检验
第五节 方差分析应具备的条件
1.方差分析应满足三个条件
2.多个方差齐性检验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参与式、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本章是本门课程的一个重点,前面的章节全是本章的铺垫,因此本章内容务必让学生好好掌握,所以进行本章教学的时候,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本专业相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原理,再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进一步掌握其具体应用。
考核要求
识记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学会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方法;学会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基本假定和数据转换方法。
第七章 实验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描述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学会实验方案的制定方法;
3.学会单因素和两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实验计划书的编制
1.实验计划书的格式
2.国内外研究动态
3.实验目的 4.预期结果
5.实验设计的选择
6.实验方法的确定
7.田间规划
8.实验记录
第三节 简单实验设计(自学)
1.成组比较实验设计
2.成组比较实验设计所需的样本含量
3.配对比较实验设计
4.配对设计与成组设计检验效率的比较
第四节 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学)
1完全随机化设计
2.拉丁方设计
3.希腊-拉丁方设计
第五节 正交设计
1.正交设计方法
2.正交设计的方差分析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参与式、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本章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前面的章节既有一定联系又独立成章,也是每一个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做毕业论文时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的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因此本章内容务必让学生好好掌握,所以在进行本章教学的时候,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本专业相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原理,再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进一步掌握其具体应用。
考核要求
识记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方法;学会单因素和两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指导书与参考资料
[1] 杜荣骞.生物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松岗,曲红.实用生物统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杜荣骞.生物统计学题解及练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莫惠栋.农业试验统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统计软件的使用
DPS或者SPSS统计软件使用(4学时)
《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第2篇
纳入调剂的专业有:
电子信息工程、护理学、中药学、英语、护理学(助产)、生物技术、药学(药物化学)、应用统计学(生物统计)、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医学实验技术、法学(卫生监督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制药工程(中药)、中医学(针灸推拿)、生物医学工程、经济学(卫生经济)、药物制剂、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营销)、法学、商务英语、应用心理学、药学(临床药学)、康复治疗学。
《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第3篇
在专业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等教学改革方面, 《生物统计学》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具体体现在: (1) 可提高学生从必然性推理到或然性推理的归纳推理能力; (2) 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使学生明白试验研究前、中和后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以及怎样提高试验的精度, 为毕业论文以及今后参加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 我们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几项改革探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生物统计学》主要讲述五个方面的内容: (1) 介绍科学研究基本过程、试验方案制定和试验误差及其控制, 讲述生物试验的误差来源和控制误差的技术、试验设计、实施规则; (2) 介绍研究对象总体的理论分布、统计数的抽样分布及统计数的理论概率; (3) 讲述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平均数比较的u测验和t测验、F测验和x2测验及其应用, 包括计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和计数数据的统计分析; (4) 方差分析的应用, 介绍单因素、多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5) 二变量直线回归和相关分析。该课程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是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描述性统计学的知识即资料的整理和描述应重点讲授连续性资料的整理方法;推断性统计学的知识即理论分布、t检验、x2检验、F检验, 重点讲授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方法和对各种资料的检验方法, 特别是资料的类型与相应统计分析方法的联系, 使学生能掌握根据不同资料正确选择使用统计分析方法的能力, 并且能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具体的实验数据和材料, 得出较为客观和准确的结果;对于回归、相关分析则主要介绍一元回归、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方法, 计算方法、过程留给学生自学, 多元分析则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自学;试验设计重点讲清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并结合实际讲清不同的试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和设计方法, 对试验所得资料的分析方法则要求学生自学。
2.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探索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性相对较强, 内容相对枯燥和抽象, 教学方法单一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真正建立起先进、科学的创新教学模式, 只有通过系统优化教学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 借助于现代化媒体技术, 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上来, 突出以学为主, 坚持以启发诱导为核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活动, 紧紧围绕学的需要组织教学。课内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重点让学生弄懂基本原理;习题讨论主要运用实例进行分析, 重点让学生掌握具体计算方法和分析;教学中可适当安排一些讨论课,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
2.1计算机辅助教学
《生物统计学》概念多、公式多, 统计计算过程烦琐乏味, 如果在课堂上用板书的形式进行演算, 既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 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若能应用好多媒体,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促进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 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与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水平关系密切, 课件应在重视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切忌完全复制教材上的内容, 而是必须突出重点、难点, 这就需要教师对所要讲解的内容理解透彻, 具备熟练的多媒体创作和使用技巧, 引导学生学会统计分析方法,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要经常注意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 不断地进行课件的更新。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同时不断地更新知识, 为教学积累素材。
2.2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
目前广泛应用的统计软件主要有SAS、SPSS, 国产的优秀统计软件有DPS, 此外Excel软件提供了较强的数据分析功能和统计绘图功能, 易学易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Exce的一些统计功能, 如Excel的一些常用统计函数及统计方法的应用, 以及常用统计图表的绘制, 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具体资料的统计分析, 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如t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回归分析、多元相关回归分析等均有相应的计算机分析软件, 教学中只需给学生介绍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 要求学生尽量考虑用计算机来完成, 把学生从大量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之集中精力去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2.3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点而进行教学, 树立统计的观念、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生物学研究的问题才是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因此, 在教学中, 特别要注意将纯理论的统计学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必须与专业实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 只有这样才不会使本课程的教学显得空洞, 才不会脱离生产实际, 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学生复习、
美国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曾双全1王润亻毛2
(1峡江县桐林乡庙口希望小学, 江西吉安331413;2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经历了四个时期的演进, 已逐2.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
渐走向理性与成熟。文章从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入手, 分析了它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并观照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提出我国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启示
一、美国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1.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演进
美国教师教育课程变迁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职业性培训课程时期、“专业主义”教师教育课程时期、“科学主义”教师教育课程时期、融合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时期[1]。
在19世纪职业性培训课程时期, 在所有开设的26门课程中, 没有普通教育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也只有2门, 基本上是学科专业课程一统天下的格局。到了20世纪20年代, 开始步入了“专业主义”教师教育课程时期, 这个时期普通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都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而学科课程被削减到了只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不到。二战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天平又开始向学科专业课程一边倾斜, 而教育专业课程被削减。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 教师教育课程的三大块才真正达到一种各占三分之一的状况, 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想也得到了摒弃, 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走向融合化, 从而消灭了由来已久的“专业性”与“学术性”之争。
巩固所学知识, 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方法, 恰当的考核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具有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传统的笔试中学生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数学计算上, 而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为了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地评价与管理, 也为了客观准确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进行考试改革是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过去把书面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这一应试教育现象, 实行考知识与考方法相结合, 考理论与考应用相结合, 建立了从学习过程、作业练习、期中考试到期末考试,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确保对影响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关键知识点进行全面测试, 从重“知识”逐步走向重“能力”, 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和严谨作风, 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改进和提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尝试和探索, 从各届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比较分析看, 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使学生体会到了该课程的重要实用价值, 初步树立了统计理念, 培养了学生应用概率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生物统计学》作为生命科学学科中重要而特殊的一门工具课程, 要教好这门课,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在以后的教学中, 还需要继
(1) 普通教育课程。美国教师教育的普通教育课程主要有英语、哲学、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外语、历史、经济、法律、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遗传学、地球和空间学及健康教育和体育等,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语言等各方面。这种课程是任何专业的大学生所必修的, 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他们具备宽厚的文理基础知识, 注重普通文化知识的养成, 避免了狭隘的专业化。
(2) 教育专业课程。在美国, 教育科学课程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课程, 涉及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学过程、人的成长和发展、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行政与管理、教育技术等;二是教学法, 包括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学计划、教育测量与评价等;三是教学实习, 以见习、临床实习的方式进行。这些可以为师范生提供教育学领域的专业知识, 体现出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
(3) 学科专业课程。学科科学课程为师范学生提供将来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 而且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和中小学开设的学科课程相对应。初等教育者要学习涵盖初等教育学科的所有科目, 中等教育者要集中学习一个或两个科目, 这是由初等和中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这三类课程在学时上的比重情况分别为:普通教育课程占1/3强, 学科科学课程占1/3, 教育科学课程占1/3弱[2]。
3.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特点
(1) 普通教育课程注重广博性,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受“博雅教育”的传统影响, 美国教师教育非常注重普通文理课程的设置。这为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课程, 拓宽其知识面, 使其具备宽厚的文理
续钻研统计理论, 探索教学规律, 优化教学过程, 完善教学体系, 从而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喜, 姜丽娜, 邵云等.生物统计学 (第三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贵州农学院主编.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3]刘光祖.概率论与应用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杜荣骞.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
[6]郑勋烨, 刘慧芳, 邢永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法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 2005, (3) :58-59.
[7]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 2006, 23 (5) :52-54, 61.
《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第4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 教学手段 教学实践 学习主动性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00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73-02
1.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生物科学成为2l世纪最具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门类之一。生物统计学是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学科。生物统计学不仅在传统生物学、医学和农林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现代的生物信息学、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等均是建立在生物统计学基础上的,系统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同样离不开生物统计学的知识[1,2]。数理统计的基础思想为生物统计学提供了牢固的基石,生物科学试验调查和实验数据是生物统计学处理的对象,计算机为生物统计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工作中,经常会有老师或研究生问到科研过程或实验结果处理时涉及的生物统计学问题。由此可见,生物统计学在科研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我们发现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多数只是应付性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需要深入的分析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生物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媒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学缺乏生动性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然而目前多媒体在课堂上主要以处理符号、文字、图形为主,而对基于大量运算才能输出的声音、影像、动画等信息,以及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功能的表现明显不足。
生物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是一系列统计方法,涉及大量的公式、字母、符号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单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单调、枯燥的现象,缺乏吸引力,学生们将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下降,影响学习效率。讲这些内容时,就不能只以传统板书和幻灯显示的形式进行讲述,要把用复杂数学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计算结果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动画、3D影像,与学生交互式的操作等。利用相关的软件结合相应试题的解析,将会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讲课的生动性和学生们对讲授内容的接收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2 教学实践环节较薄弱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生物统计学知识,并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4,5]。然而,由于教学计划中课时数的限制,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安排实践环节,使得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加强生物统计的实践技能训练和素质培训。
2.3 学生们缺乏学习主动性
生物统计学属于工具性课程,在科研的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数学生还未直接接触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科研的概念比较模糊,没有直观认识,难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容易产生难学、不想学的思想。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反复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们在学习阶段由于意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因而其学习兴趣不够。只有少数认真的学生会课下看书,仔细完成课下作业,多数的学生采用“应付式”的学习方式。“应付式”的学生会不加思考的草草的交上作业本,更有甚者课上不听讲,课下不复习,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可能和人的“直接利益”思想相关。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学生们有可能认为生物统计学对其的“直接利益”就是平时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故他们采用被动式的学习态度。
2.4 教材内容缺乏学生参与的先验设计
目前国内大多教材的设计仍是以传统模式为主,首先介绍概念、方法,给出公式,再举例印证。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证明,传统的教材组织和课堂讲述过程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感觉枯燥,认为上课听讲与课后自己看书的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在课堂上不会集中注意力,也不会主动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缺乏主动反馈、师生紧密融为一体的课堂氛围,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3.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不能使用传统的填鸭式和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使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探究采用合适的教改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改进教学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效果。学生起着主体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素质教育融合入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荣骞主编. 生物统计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邵云,姜丽娜,李春喜. 《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实践与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35(1):84-86.
[3]丁建华. 《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19):171-175.
[4]周海廷,王丹,赵全等. 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 (2):52—54.
[5]叶子弘,崔海峰,陈春,金园庭. 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0):6268-6269.
作者简介: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5篇
第三章 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正态分布,掌握二项分布,了解泊松分布,中心极限定律。讲授难点:正态分布、二项分布
3.1 二项分布(重点)3.1.1 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
满足二项分布的条件:
1、在一随机试验中,每次试验都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2、两种结果是互不相容的。
3、每一种结果在每次试验中都有恒定的概率。
4、试验间应是独立的。
独立地将此试验重复n次,求在n此试验中,一种结果出现x次的概率是多少?
例:从雌雄各半的100只动物中抽样,抽样共进行10次,问
其中包括3只雄性动物的概率是多少?包括3只及3只以下的概率是多少?即求P(X=3)和P(X≤3)
该例符合二项分布的条件。规定以下一组符号:
n = 试验次数
x = 在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
φ= 事件A发生的概率(每次试验都是恒定的)1-φ= 事件A发生的概率
p(x)= x的概率函数=P(X=x)(累积分布函数)F(x)= P(X ≤x)上例中:n=10 x=3 φ=0.5 求p(3)和F(3)。在一次抽样中抽到的结果为:mmmfffffff,它的概率为
P(mmmfffffff)=φ3(1-φ)7 抽到3雄7雌的数目相当于从10个元素中抽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
3p3C10317对于任意n和x有以下通式:
pxCxnx1nx,x0,1,2,,n
上式称为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该式正是二项展开式的第x+1项,因而产生“二项分布”这一名称。因为φ+(1-φ)=1,所以
pxx0n1n1将x=0,1,2,3,代入二项分布概率函数,可以得出出现0,1,2,3只雄性动物的概率。
P(0)= 0.0009766 P(1)= 0.0097656 P(2)= 0.0439453 P(3)= 0.1171876 抽到3只和3只以下雄性动物的概率为:
F(3)=P(0)+P(1)+P(2)+P(3)
=0.1718751 3.1.2 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特征数
平均数: μ=nφ 或 μ=φ 方差: σ2=nφ(1-φ)或
3.1.3 二项分布应用实例
21n例1 以杂合基因型Wvwv的小鼠为父本,隐性纯合子小鼠wvwv为母本杂交(wv波浪毛,Wv直毛),后代两种基因型的数目应各占一半。实验只选每窝8只的,多于 8只和少于8只的都淘汰。结果列在下表中。直毛后代数 观测频数
(x)(f)fx fx2 p(x)Np(x)0 0 0 0 0.003906 0.124992 1 1 1 1 0.031250 1.000000 2 2 4 8 0.109375 3.500000 3 4 12 36 0.218750 7.000000 4 12 48 192 0.273437 8.749984 5 6 30 150 0.218750 7.000000 6 5 30 180 0.109375 3.500000 7 2 14 98 0.031250 1.000000 8 0 0 0 0.003906 0.124992 总数 N=32 139 665 0.999999 31.99968 样本平均数、总体平均数;样本方差、总体方差如下:
321n84.0000002fx2fx139x4.343750Ns2fxN2N11392665321.974798312n12 例2 遗传学中单因子杂交RR×rr,F1代为Rr,F1自交,F2基因型比符合二项分布。在F2中P(R)=φ=1/2,P(r)=1-φ=1/2,n=2。展开二项式:
1222112122111222221RR1Rr1rr424 27 对于两对因子,n=4 在为人类或动物遗传学研究中,为了保证实验顺利完成,在制定试验计划时,首先要以指定概率求出所需样本含量n。
例3 用棕色正常毛(bbRR)的家兔和黑色短毛(BBrr)兔杂交,F1代为黑色正1111111114464222222221464116161616161/16bbrr。问最少需要多少F2代家兔,才能以99%的概率得到一个棕色短毛兔?
答: φn =(15/16)n = 0.01 n(lg15-lg16)= lg0.01-0.02803n =-2.00000 n =71.4 3.2 泊松分布
3.2.1 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
在二项分布中,当某事件出现的概率特别小(φ→0),而样本含量又很大(n432234常毛长的家兔(BbRr), F1代自交,F2代表型比为:9/16B_R_ : 3/16B_rr : 3/16bbR_ : →∞)时,二项分布就变成泊松分布了。泊松分布是描述在一定空间、长度、面积、体积或一定时间间隔内,点子散布状况的理想化模型。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为:
pxxx!e,x0,1,2,3.2.2 服从泊松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特征数
泊松分布的平均数: μ= μ
可见,泊松分布的平均数就是泊松分布概率函数中的μ。
泊松分布的方差: σ2= μ
概率函数中的μ不但是它的平均数,而且是它的方差。3.2.3 泊松分布应用实例 例1 在麦田中,平均每10m2有一株杂草,问每100m2麦田中,有0株、1株、2株、„杂草的概率是多少?
解: 先求出每100m2麦田中,平均杂草数μ
μ= 100/10= 10株
将μ代入泊松分布的概率分布函数中,p(x)= 10x/x!e10, 即可求出x= 0,1,2,„ 时所相应的概率。结果如下:
x ≤5 6 7 8 9 10 p(x)0.0671 0.0631 0.0901 0.1126 0.1251 0.1251 11 12 13 14 ≥15 0.1137 0.0948 0.0729 0.0521 0.0835
例2 绘制遗传连锁图时,制图函数是通过泊松分布推演出的。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的出现是服从泊松分布的,将x=0代入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中,p000!ee得出两基因座之间无交换出现的概率。两基因座之间至少出现一次交换的概率P(x≥1)= 1-e-μ。从遗传学理论可知,在两基因座之间大于等于1的任何有限次交换其重组频率恒等于50%。因此重组率
RF解出两基因座之间的平均交换次数
11e2 μ= -ln(1-2RF)
两基因座之间平均交换一次,其图距为50m.u.,从而可以得出图距 MD=-50ln(1-2RF)
3.4 正态分布(重点)3.4.1 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
对于平均数是μ,标准差是σ的正态分布,其密度函数为:
fx1x2222e,x,0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图象称为正态曲线
正态分布曲线
以符号N(μ,σ2)表示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2的正态分布。随机变量X的值落在任意区间(a,b)内的概率
PaXb累积分布函数
ba1fxdx2bae2x22dxFxPXx3.4.2 标准正态分布
xfzdz12xez222dz当μ=0,σ=1时的正态分布称为标准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记为N(0,1)。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为:
u12eu22,u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曲线如下图
v2uPUu122uedv标准正态分布曲线
累积分布函数分布图如下:
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分布曲线
标准正态分布有以下特性:
1、在u=0时φ(u)达到最大值。
2、当u不论向哪个方向远离0时,φ(u)的值都减小。
3、曲线两侧对称。
4、曲线在u=-1和u=1处有两个拐点。
5、曲线与横轴所夹面积等于1。
6、累积分布曲线围绕点(0,0.5)对称。3.4.3 正态分布表的查法
为了简化计算,随机变量(U)的值(u)落在区间(a,b)内的概率,根据标准正态累积分布函数,已经把不同u值的Ф(u)值列成表(附表2),称为正态分布表。根据以下关系式可以扩展正态分布表的使用范围。
P0Uuu0.5PUuuPUPUu2uu12uPu1Uu2u2u1例1 查u=-0.82及u=1.15时的Ф(u)值。解:Ф(-0.82)=0.20611 Ф(1.15)=0.87493 例2 随机变量U服从正态分布N(0,1),问随机变量的值落在0,1.21间的概率是多少?落在-1.96,1.96间的概率是多少? 解:
1)P(0
=1-Ф(-1.96)=1-0.05000 =0.95000
对于服从N(μ,σ2)的随机变量X,首先要进行标准化变换,使之变为标准正态分布,再按上述方法查表。变换的方法是:
u对于随机变量X
xxxPXxPU在对x进行标准化变换后,即可从正态分布表中查出相应的概率值。
例3 已知高粱品种“三尺三”的株高X服从正态分布N(156.2,4.822),求:1)X<161厘米的概率;2)X>164厘米的概率;3)X在156-162厘米间的概率。
解:
1)2)161156.2PX16110.843144.82164156.2PX164111.624.8210.947380.05262P152162156.2152156.21624.824.821.20.870.884930.192510.692783)X3.4.4 正态分布的单侧临界值
附表3给出了满足P(U > uα)=α时的uα值。即曲线右侧尾区一定面积(α)下,所对应的u值uα,uα称为α的上侧临界值。
对于左侧尾区,满足P(U <-uα)=α时的-uα值,称为α的下侧临界值。
将α平分到两个尾区,每一尾区的曲线下面积只有α/2,满足P(|U| > uα/2)=α时的uα/2称为α的双侧临界值。
正态分布的单侧(上侧)和双侧临界值
3.6 中心极限定理
假设所研究的随机变量X可以被表示为许多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Xi的和,如果Xi的数量很大,而且每一个别的Xi对于X所起的作用很小,则可以认为X服从或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
生物论文统计学知识 第6篇
专业:10级生物技术2班
姓名:乾
学号:
目 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 2
1 理论依据 2
2 实验设计 3
2.1实验目的 3
2.2实验原理 3
2.3仪器试剂 4
2.5实验结果 5
2.6试验数据 5
3 统计分析 5
3.1分析 5
3.2结果 6
4 结束语 6
5 参考文献 7
中文摘要
统计学是把数学的语言引入具体的科学研究领域,将所研究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是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一门科学。
生物统计学学习心得 第7篇
李昱静 2009343014 济宁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系2009级生物工程3班
摘要:经过一学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我对生物统计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本文主要讲述了本学期学习生物统计之后,我对生物统计学的收获和体会,并对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
收获
体会
建议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学习这门学科,我有很多收获和体会。1.收获
生物统计学是在生物的基础上进行数学统计分析,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运用的过程中,公式较多,应用性强,需要多记多用,才能充分的发挥其功能。生物统计学的内容包括试验设计、资料整理与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这门课程,让我学会了怎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验设计(制定试验方案、实施试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学会了怎样从一堆无规则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通过整理数据和分析,进行相应的假设从而得出结论。2.体会
2.1生物统计学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为人们提供了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提供了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判断实验效应的真实性和分析现象间的关系;提供了设计试验的原则和方法。它是一种方法论,在生物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实验过程中各种疑难杂症的方法,有了生物统计,再复杂的数据也不攻自破。2.2怎样学好生物统计学
当我刚接触到生物统计学时,感觉它是一门很揪心的科目,部分理论非常抽象,学起来很困难,所以刚开始上课很不喜欢听。后来在老师的讲解下慢慢的觉得,其实它也没那么难。学习生物统计时不要老想去完全明白那些理论的每一个字,只要在老师的讲述下理解了那些理论的含义,然后通过例题将这些理论带到实践中去,基本上就可以学会了。所以想要学好生物统计,就要先学会理解。最基本的就是熟悉概念,这样在审题的时候就能立刻明白题目的主干意思,有利于进一步寻找解题方案。明白了题目意思后,搜索脑海中所学的试验方法,选择相应的试验方案,就是什么类型的题目,对应什么类型的解题方案,这样才能解决一道困难的题目。为了更深入的学习生物统计,除了要求平时上课仔细听课,课后的作业也要认真完成。做完作业习题,还要学会总结分类,这样对书本的知识点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巩固了对生物统计学内容的掌握。生物统计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学好。不管是对于生物这门学科,还是对于我们的生活,它都有很大的帮助。3.建议
经过一学期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就个人而言,提出一些建议:
(1)虽说这是一门选修课,但是也要重视,图书馆的资源有限,尽量统一发课本。(2)讲课时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考。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例增加其趣味性。可开设同学们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实例解决生物统计问题,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强,利于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生物统计学是贯穿生物学科的一门重要工具,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的学好生物统计,以便于以后的研究发展。BIOLOGICAL STATISTICAL LEARNING EXPERIENCES
Li Yujing
2009343014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Jining University biological
engineering 3 class 2009 level
生物统计学案例教学法实践 第8篇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的原理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作为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 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1]。学习生物统计学的目的不是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数学原理, 而是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试验设计、选择正确的方法分析试验结果以及解释分析结果。传统生物统计教学方法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统计学理论, 课后学生做作业;因为教师可以控制课程的内容和进度, 所以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但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听课, 没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不利于学生生物统计能力的提高[2]。同时, 《生物统计学》中的概念抽象、相互联系、高度结构化, 公式多而难记忆, 思维方法特殊[3]。研究表明, 运用传统方法讲授《生物统计学》, 许多人学习了生物统计学的公式和原理, 却不会应用《生物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甚至不能正确地描述数据[4]。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运用传统的授课方法, 在课程结束一到两年的时间里, 学生会忘记《生物统计学》课堂中学过的大部分知识, 在实际问题面前一筹莫展。在有限的时间里, 生物统计课教师只能讲授有限的、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实践中学生可能用到的数据分析方法在课堂中不可能全部讲授, 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生物统计能力, 能够正确运用课堂中没有讲授的生物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有必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以解决传统生物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法教学实践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 如果学习过程能够与知识应用的过程结合在一起, 则人们会在未来应用时更容易回想起学过的知识, 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强[5]。学生通过解决与生产实践相近的问题, 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性, 增加学习欲望, 通过认真学习, 提高生物统计能力, 形成正确的统计思维[6]。作为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的一种, 案例教学法 (case-based lecture)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案例, 把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从2006年起, 我们尝试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 经过几年的实验和摸索, 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案例的设计与课堂组织。
在案例教学法实践中, 学生通过案例解决方案的学习, 使他们知道哪些问题是生产实践感兴趣的, 如何利用生物统计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 案例设计是影响案例法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案例要紧密结合实践、生动有趣, 才会唤起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 认为课程“有用”, 值得认真学习。设计案例时, 我们注意做到两点。第一, 案例均来自对生产实践的科学研究结果, 其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实践发现, 有些研究结果的数据量过多, 用于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因此, 对数据量进行了删减。第二, 因为课程是由一系列案例构成的, 所以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组织案例, 做到知识内容和案例之间前后关联。在案例教学中, 有人认为, 教师可以只向学生提供案例, 由学生查找解决案例所需要的知识, 并找出解答案例的方法, 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做有两个假设, 第一, 根据问题, 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 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 第二, 学生能够根据问题需要学会新知识, 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7]。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掌握了某领域的知识, 可以做出正确判断, 如果对某领域没有任何背景知识, 或者理解错误, 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8]。生物统计学的特点[3]决定了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统计学背景知识, 才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生物统计的初学者, 还缺乏生物统计学的思维, 而且课时数较少, 如动物医学类《生物统计学》的课时只有32学时,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没有让学生自己查找解决案例的相关知识, 而是在上课前就把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材料都交给每个学生。我们也试验了只交给大学生案例材料而让学生找出解决案例的方法, 结果几乎没有发现有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案例的正确解决方案。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然后, 在课堂上通过指导学生解决案例,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环境, 使学生通过想、做和说学习《生物统计学》知识, 引导学生弄清楚应该采用哪种统计方法分析问题, 采用该方法原因是什么, 以及有没有其它替代分析方法等。
2. 合适的统计学软件。
在生物统计学习过程中, 应用合适的统计软件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解决案例过程的学习, 真正实现通过实践学习《生物统计学》,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 端正对学习生物统计学意义的认识, 提高学习效果, 显著提高学生成绩[9,10]。生物统计教学用软件好求易学易用, 功能完备, SAS软件符合上述两点要求, 而且SAS软件占统计市场的份额约为80%, 使用人数较多, 因此, 我们选择SAS软件作为教学软件。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由于在案例教学法实践中应用了统计软件, 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解决案例的过程而不是解决案例时具体的计算过程, 一旦学生理解了案例的解决方案, 解决具体案例所花费的时间很少, 生物统计课后作业也不再是一个负担, 从而使学生生物统计的兴趣大幅度提高。
3. 教师的课堂指导与学生的主动性。
研究表明, 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法, 相对于其它课程, 如果教师在问题讨论中给予学生较多的指导, 有较高的教学热情, 则教学效果较好;教师与学生有效的沟通, 把解决案例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 拓展学生对学生生物统计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激发学生解决案例的热情[3]。但是, 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解答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因此, 在解决案例过程中, 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为此, 我们把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 则平时成绩加分。可能其它课程都是传统授课方法, 个别学生上课前没有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案例以及教师提供的生物统计学背景知识材料, 因此课堂中表现被动。因为一旦有其他学生清楚了案例解决方案, 总希望有表现机会, 所以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对这些学生格外关注, 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发言, 使他们也有进步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还发现, 个别同学不认真思考案例的解决方法, 但为了增加平时成绩而主动发言, 我们采取了对案例解答偏离正确方法的学生只加分、不表扬, 而对给出正确案例解答方法的学生, 加分的同时予以口头表扬, 有效地抑制了这种风气。
三、案例法教学效果评估
我们利用课后作业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评估, 既发现教学的成功和不足, 也找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时更正学生对知识的误解。要求学生作业写出解决案例的完整报告, 内容包括解决案例的SAS程序, SAS运行结果, 以及结果的解释等。在教授新内容之前, 教师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总结, 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给学生。同样地, 期末考试既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解决案例的能力, 考试内容有解决案例的相关《生物统计学》概念、SAS过程的语法及SAS运行结果的解读等。近年来, 期末考试基本上杜绝了不及格现象, 试卷成绩平均超过85分, 说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 对课程和学习效果较好。
以前本科大学生毕业前夕, 《生物统计学》任课教师经常需要帮助学生处理毕业论文的数据资料, 应用案例教学法后没有了这种现象。毕业论文审查中也没有发现论文中有统计分析方面的错误, 而且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课堂中没有讲授的统计分析方法, 说明大学生生物统计的应用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学生对教学的评估可以反映学生对课程的具体感受, 2012年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中, 认为“教师的教学使我理解和掌握了该课程的内容, 我觉得有收获”的学生占90.4%, “教学内容充实, 安排合理, 重点突出”的占92.9%, “教师授课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占93.6%, “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发表个人见解”的占94.3%, 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章元明.生物统计学在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高等农业教育.2000, (12) :62-69.
[2]Boyle CR.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 to teaching bio-statistics.Journal of Statistics Education.1999, 7 (1) .Online:www.am-stat.org/publications/jse/secure/v7n1/boyle.cfm.
[3]Budé L, Imbos T, vd Wiel MWJ, Broers NJ, Berger MPF.The effect of directive tutor guidance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of statistics on students'perceptions and achievement.Higher Education2009, 57: (23) -36.
[4]Olsen CH.Review of the use of statistics in Infection and Immu-nity.Infection and Immunity.2003, (71) :6689-6692.
[5]Dochy F, Segers M, Van den Bossche P, Gijbels D.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 (13) :533-568.
[6]Tiwari A, Lai P, So M, Yuen K.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ectur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Medical education.2006, (40) :547-554.
[7]Dolmans DHJM, De Grave W, Wolfhagen IHAP, Van Der Vleuten CPM.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Medical education.2005, (39) :732-741.
[8]Kirschner PA, Sweller J, Clark RE.Why minimal guidance during instruction does not work:An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of constructivist, discovery, problem-based, experiential, and inquiry-based teaching.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6, (41) :75-86.
[9]Garfield J.How students learn statistics.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Re-view.1995, (63) :25-34.
《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第9篇
关键词: 生物统计;教学改革;农业类高职高专院校
中国分类号:H191
生物统计学是畜牧兽医等农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比较深奥难懂,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也较高,而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决定了学生对其很难产生兴趣。为满足现代农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成为目前农业高职高专生物统计学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农业类高职高专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分析
1.改革教学模式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由传统的“理论(70%)+实训(30%)”教学模式向理实一体化教学转变,可大幅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强化训练相关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的教学流程,让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关案例从学生历年的毕业论文中选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减少教学时间,可以由现在的45学时压缩至30-40学时,减轻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业负担。
2.革新教学内容
生物统计学内容繁杂,原理和公式都很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农业类高职高专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所以如果不对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精简和弱化,学生会陷入本末倒置,对于这些原理和公式的应用不能充分掌握和了解,进而限制学生在学习实践和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不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精简原理,弱化公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相关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学习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
3.改变教学重点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关的统计原理和公式作为讲解的重点,不仅学生在吸收和理解上会存在障碍,同时从实用价值来说同样也无太多必要性。因此,改变过去教学中只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推导,转变为着重讲解统计方法适用的条件,统计结果的判断和选择,具体实践案例的分析和阐述,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加强数据分析的专业解释和剖析。例如在卡方检验中注重讲解卡方公式和矫正公式各自适用的条件,在df=1的独立性检验案例中,比较Pearson卡方和连续性矫正的卡方值的差异,根据原理分析选择矫正卡方值的原因,突出专业知识对统计结果判断和选择的指导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革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构建上。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生物统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是在机房进行教学活动,相应的软硬件必需满足教学的需求。视频监控软件iVMS可以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使学生专心参与教学活动。局域网授课软件Topdomain可以将课件和操作演示直接呈现在每一位学生的电脑屏幕上,吸引学生专注教学内容;另外授课软件可以将数据文件直接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节约了输入数据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往届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专业特色来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一本适合本校特色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与实践接轨。“飞鼠”鼠标的使用让教师可以脱离讲台,融入到学生中来,让“教与学”转变为“一起学”,加强师生互动,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反馈。
2. 采用实践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要和教学模式相适应,改变以往的开卷笔试考核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采用实践考核,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水平。以2-3人的小组为单位,制作课程教学PPT或统计分析软件教学视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联系相关专业合作企业提供生产实践中的实际数据,提供数据分析等技术服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其他专业教师合作,设计相应的试验方案、分析处理试验结果,带领综合评分较高的小组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举办讲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培养兴趣,鼓励自学
生物统计涉及的分析方法眾多,相应的统计软件功能也很强大,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全部系统的学习。因此,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三、结语
农业类高职高专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教学与实际不断融合的过程,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获得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相长,适时调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昆太,程新.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3(14):93-94.
[2] 马相如,冯亮,顾延生.信息时代高等院校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158-159.
[3] 徐向华,刘翠英,李仁英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12): 5618-5619,5621.
[4] 袁文业,彭惠茹,张洪亮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04):478-482.
[5] 张以忠,邓琳琼.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86-88.
[6] 杜瑞卿,杨建伟.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02):26,28.
[7] 王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构建第二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79.
[8]王永立,乔琳,樊淑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尝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05):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