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在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内瘘闭塞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定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出血、感染及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45%(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闭塞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分别为1.82%、7.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55%、18.18%(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降低内瘘闭塞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优质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 内瘘血管; 并发症
【
【Key words】 High quality nursing;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Fistula blood vessel; Compl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Gaoan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Gaoan 3308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31.025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利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来挽救患者的生命,延长尿毒症患者生命的过渡方法[1]。近年来,随着各种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导致的尿毒症患者发病率也显著提高[2]。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可保证血液透析的充分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长期透析下引发的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也成为了临床比较棘手的问题[3]。合理使用和保护血管通路,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对于减少动静脉血管内瘘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4]。本研究为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的影响,选取本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且采用内瘘血管通道[5]。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肺肝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有血液病或其他可导致血栓的疾病;患者精神异常或中途无法继续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55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31~77岁,平均(54.32±4.35)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1.27±0.56)年;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高血压肾病10例,糖尿病肾病15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30~78岁,平均(55.52±4.55)岁;病程9个月~3年,平均(1.67±0.82)年;慢性肾小球肾炎29例,高血压肾病9例,糖尿病肾病1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自愿同意书。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环境、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健康教育。对于首次透析的患者,要告知患者及家屬有关注意事项,每天进行必要的知识宣讲和解读,告知在透析过程中和透析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让患者和家属配合好护士的各项操作,共同参与到维护内瘘中。②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血液透析治疗的必要性,加强与患者沟通,语言柔和、动作轻柔,避免在患者面前交头接耳,让患者生疑。介绍治疗成功案例,促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对患者产生的疑惑耐心解释,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思想,考虑患者主观感受,从心理、情感及健康等全方位满足患者合理需求。③做好消毒处理。进一步完善血液净化消毒制度,对各项护理流程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确保各项血液透析过程的安全性,规范各项护理措施。在对患者进行水处理和透析管路护理时,要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和手卫生标准,确保护理过程完全无菌。透析用品使用后,要立即进行处理,避免重复使用,造成感染[6]。④内瘘维护。在透析过程中,告诉患者保护好瘘侧,避免压迫,护士在采血化验时也要避开瘘侧,防止出现交叉感染。在使用内瘘后,要用无菌棉适当按压针眼,力量适中。⑤加强透析过程中护理。血液透析是当前治疗脏器衰竭最成功的替代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高血压、低血压、肌肉痉挛、失衡综合征等[7]。因此,在护理前,需对患者个人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针对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有可能并发的问题做好预防和应急措施。在为患者配血和输血的过程中,应明确记录患者血液标本,避免混淆。做好饮食指导,加强患者营养补给,对于营养不足患者,给予营养体液补给,并注意在体液补给期间血压监测,一旦发生低血压时,要立即给予相应处理措施,避免造成内瘘吻合口血栓和内瘘闭塞;血红蛋白过高会引起血液黏稠而导致血栓,因此在透析期间还要注重对患者血红蛋白的监测,及时调整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8-10]。同时,在透析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临床体征的观察,若发现患者有抽搐、头晕、心悸等症状时,要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注重对患者透析前后体重的测量,准确计算患者的干体重。注重对透析管道的观察,若发现透析管有渗血情况时,应立即更换[11]。⑥感染预防。由于透析患者肾功能不全,大多患者伴有营养不良,容易发生感染。在对患者进行内瘘穿刺时,严格执行穿刺标准,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出现穿刺针脱落或多次插管造成感染。患者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要加强巡查,观察插管部位有无异常,并认真检测血液透析仪运行状况是否良好。告知患者穿刺当天不要接触水,避免伤口污染[12-14]。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出血、血栓形成,记录内瘘闭塞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定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包括心理指数、情感指数、健康指数[15]。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估。总满意=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出血、感染、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45%(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动脉瘤样扩张和内瘘闭塞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内瘘闭塞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分别为1.82%、7.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55%、18.18%(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8%(P<0.05),见表4。
3 讨论
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丧失了肾脏的基本功能,其机体新生代谢的废物、水分、毒素等不能顺利排出体外,高浓度毒素堆积会影响到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损伤,造成机体代谢紊乱,引发脏器功能失调,随着病情发展,引起尿毒症,且大量水分无法排出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肺水肿、心力衰竭,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6]。目前临床常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通过利用半透膜原理,将各种有害物质分离,净化血液,并调节电解质达到稳定水平,保持酸碱平衡,从而延长患者生命。内瘘血管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由于需长期反复穿刺,易引起出血、血栓及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对内瘘血管的有效维护可提高透析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17]。
近几年,随着专科护理领域的不断发展,临床对血液透析专业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研究发现,正确的穿刺及透析前后护理干预,可延长内瘘血管的使用寿命[18]。优质护理为现代护理的一种新模式,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全面落实责任制度,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和全面的护理服务,提升整体护理服务水平。通过健康教育、做好消毒处理、内瘘维护、加强透析过程中护理及感染预防,对内瘘血管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血、血栓、感染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5%(P<0.05),这与吴凤金等[19]报道的8.89%和24.44%相符。优质护理干预通过营养指导及血常规的密切检测,减少低血压发生,对血红蛋白水平严格控制,避免血液黏稠形成血栓。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动脉瘤样扩张率和内瘘闭塞率分别为7.27%、1.82%,显著低于照组的18.18%、14.55%(P<0.05),表明优质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动脉瘤样扩张率和内瘘闭塞率。通过内瘘血管维护加强了对内瘘血管的保护,避免在透析过程中由于患者或其他因素造成交叉感染及闭塞。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质量上,观察组心理指数、情感指数和健康指数评分均顯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陈文璇等[20]研究结果一致,证实了优质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护理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8%(P<0.05)。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消除对血液透析及内瘘血管相关信息的陌生感,给予心理干预,帮助减轻心理及情感上的困扰,让患者在整个长期透析中有足够的信心坚持治疗。
综上所述,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动脉瘤样扩张率和内瘘闭塞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参考文献
[1]张晓莺,李文庆,陈淑钿,等.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6,16(7):1014-1017.
[2]赖碧红,叶水英,陈引娟,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瘘功能丧失修复后的护理[J].上海护理,2016,16(5):48-50.
[3]李翠贤.动静脉内瘘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优质护理服务[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6):888-889.
[4]王云燕,毛静,封蕾.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护理专项健康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3):58-60.
[5]董小慧.优质护理服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3):138-139.
[6]高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建立内瘘的无缝隙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6,31(9):28-30.
[7]丁殊节,陈智,邹玉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2,12(8):101-103.
[8]贺嘉.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3):237-238.
[9]庄巧瑜,谢扬.细节管理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3,13(11):77-79.
[10]赵春慧,李平,孔庆华,等.细节优化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15,14(8):499-502.
[11]庞雅萍.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探析[J].医药前沿,2016,6(13):345-346.
[12]孙晶,高菊梅,郭佳美.优质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血管通路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267-268.
[13]陈艳华.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1):2091-2092.
[14]沈雪美.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87-88.
[15]陶海燕,鄢建军.优化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7):1064-1065.
[16]魏煜锦.综合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17,30(7):138-139.
[17]吴晓英,黄静.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96-99.
[18]何小权.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83-84.
[19]吴凤金,卓少贤,王小宏,等.优质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144-145,148.
[20]陈文璇,刘岩,李雪梅,等.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847-848.
血液科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个性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肾病血液透析病人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病人一共有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对病人采取针对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形成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的导管感染、纤维鞘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给予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 观察组病人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发生率以及再次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病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当中采取个性化临床护理干预,可以使发生导管感染以及纤维鞘的几率明显减少,使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进而使临床效果进一步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液透析;个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3(c)-016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personalized care in the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in hemodialysis. Methods A total of 96 cases with nephropathy and venous catheter dysfunction underwent hemodialy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1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personalized care intervention aiming at preventing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infections and formation of vagina fibrosa. And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infections and vagina fibrosa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analyzed and studied further. Results The incidence and recurrence rate of catheter infections and vagina fibros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P<0.05); the incidence of 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in hemodialysis, clinical personalized care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infections and vagina fibrosa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s significantly, thereby further improving the clinical results, therefore it has the value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Hemodialysis; Personalized care
现如今,采取血液透析的病人逐渐增多,每年呈现递增趋势。另外,血管通道是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可是因为血液透析病人过度肥胖、高龄、动脉硬化以及糖尿病等相关现象逐渐增多,进而使建立动静脉内瘘愈加困难。然而对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病人,长期留置TCC(中心静脉导管)已经成为目前最为关键的血管通道,被众多基层医院广泛应用。可是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会引发导管感染以及纤维鞘出现,进而对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治疗效果带来非常大的不良影响,导致病人预后不良。因此,必须要对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而使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1]。该研究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肾病血液透析病人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病人一共有96例,对当中48例病人采取针对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形成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分析研究个性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肾病血液透析病人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病人一共有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当中,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在42~75岁,平均年龄为(56.2±7.3)岁。病程在7~26年,平均病程为(13.6±6.5)年;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在41~73岁,平均年龄为(54.1±6.2)岁。病程在6~24年,平均病程为(12.5±5.4)年。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之间的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给予对比。
1.2 临床疗法
对所有病人采取Seldinfer置管技术,导管采取CUFF(Perm
cat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96例病人全部采取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置管采取胸锁乳突肌内缘和喉结水平线交点处作为穿刺点。股静脉置管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 cm、股动脉内侧出。透析次数在2~3次/周,透析时间为3~4 h/次。
1.3 临床护理干预
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临床护理干预,其中包括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导管受到压迫变形,导管只适用于血液透析,每隔24 h换药一次,并对导管口进行彻底消毒等。观察组对病人采取针对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形成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当中包含有以下几点。
1.3.1 正确采用留置导管 在血液透析之前对导管动静脉接头给予彻底消毒,铺上无菌毛巾,将肝素帽去除,将导管内部肝素以及血液抽取1~2 mL丢弃,如果发现栓子或者血块,则应该再抽取5~10 mg血液丢弃,特殊情况的时候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尿激酶浸泡导管。回抽两侧导管血液流动通畅以后注入收集量肝素,同时给予透析。透析以后戴上无菌手套,铺上无菌毛巾,分别注射10 mL生理盐水进入导管动静脉端,加压进行冲洗,确保管腔内部没有残留血液,在向各侧导管注入适量肝素以后封闭导管,在将注射器移除之前夹闭导管,采取肝素帽封口,避免导管感染,最后采取无菌纱布进行包裹[2]。
1.3.2无菌操作 在采取临床导管护理之前,临床护士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自身和应用器械采取无菌处理,并应该尽量扩大无菌面积。另外,可以采取2%的洗必泰对皮肤进行消毒,可以使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1.3.3健康教育 增强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因为病人大多数时间都在家庭以及社会当中度过,因此,应该增强病人自我预防意识,使导管使用寿命明显延长,以及使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
1.3.4溶栓护理 临床护理人员一定要叮嘱病人合理服用阿司匹林片,进而使发生导管感染的几率明显减少,对已经出现导管感染的病人应该马上采取溶栓治疗。
1.3.5环境护理 临床护士应该保持血液透析室的空气通畅、湿度和温度要适宜,病床单要清洁、平整。另外,临床护士应该叮嘱病人注意个人卫生,采取适量的有氧运动,避免感冒,进而使病人免疫力明显提高。除此之外,一定要保持导管创口处敷料清洁、干燥,定期对病人采取大便隐血以及尿液常规检查,并提醒病人注意自身皮肤、胃肠道以及黏膜等相关状况[3]。
1.3.6更换敷料时间 ①当前,在临床当中采取的敷料包括有透明敷料、常规敷料以及棉质敷料。常规敷料价格低廉,可是容易和创面粘连。另外,透明敷料可以根据病人情况而选用。根据相关报道表明[4],采取康惠尔敷贴可以使血液透析导管局部感染率显著减少,尤其是在夏季、秋季效果更为明显,可以在众多医院方法应用;②更换敷料时间:以往大部分临床人员认为每日更换药物可以使感染率明显减少,可是每日过度更换敷料极易造成皮肤损坏,进而使细菌从皮肤下方隧道入侵组织,最终导致感染。另外,如果采取透明敷料,应该每隔一周更换一次,例如,采取纱布联合胶带,可以每隔48 h更换一次,如果敷料出现污染或者卷边,应该立即更换敷料[5]。
1.4 临床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导管感染和纤维鞘的发生率以及再次发生率给予详细记录。另外,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给予详细记录,同时给予对比分析。
1.5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c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形成以及再次发生率情况对比
观察组病人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发生率以及再次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相关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病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当前,临床血液透析大部分应用于急性或者慢性肾脏功能衰竭以及部分急性毒物以及药物中毒。最近几年,临床血液透析也应用在心衰以及肺水肿等相关疾病当中。另外,还有对肝硬化、黄疸以及肝腹水病人的手术之前准备。各种各样因素的低钠血症以及高钾血症。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牛皮癣以及精神疾病等相关治疗[6]。然而,随着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肥胖、高龄、动脉硬化以及糖尿病等相关合并症逐渐增多,在临床当中建立动静脉内瘘愈加的困难。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病人各种基础疾病以及导管功能不全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使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对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带来非常大的不良影响[7]。
根据余美花等[8]表明,在临床当中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对病人采取个性化护理,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结果显示,干预组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17.3%,对照组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42.7%,干预组发生相关性感染的几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因此,可以表明在临床当中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血液透析导管感染以及纤维鞘形成,同时还可以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进而使血液透析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提高,目前被众多基层医院广泛应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一次发生率为22.92%,再次发生率为14.58%;对照组病人一次发生率为47.92%,再次发生率为39.58%,观察组病人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发生率以及再次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病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对照组病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9.58%,观察组病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P<0.05),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
总之,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当中采取个性化临床护理干预,可以使发生导管感染以及纤维鞘的几率明显减少,使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进而使临床效果进一步提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建平,郑淑瑛,瞿盈盈.血液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感染形
成的观察和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2(10):167-169.
[2] 周永玲,李淑秀,王彩虹.试论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宣教[J].中外医疗,2013,32(2):153.
[3] Zhang Y ,Li W, Yan T, 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graphy[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1,29(3):387-390.
[4] 山广宏,隋红霞,张颖.血液透析患者中长期留置中心静脉感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9(32):3206-3207.
[5] 张景玉.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和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30(2):46.
[6] 赵红,尹建华,吴爱武.血管透析导管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2010,12(2):46.
[7] 马玉英.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7,6(11):153.
[8] 余美花,周文英,马金强.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分析,2014,11(5):79.
血液科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1.1 一般资料
我院血液净化室从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的有机磷中毒患者20例, 其中男8例, 女12例;年龄18~62岁, 平均40.0岁。其中有乐果中毒11例, 敌敌畏中毒4例, 马拉硫磷 (4049) 中毒4例, 不明药名中毒的1例。中毒至血液灌流联合疗法治疗时间4~72h。所有患者均在院外或院内进行常规内科吸氧、洗胃、导泻、留置尿管、护肝、护胃、抗感染等治疗, 对病危者使用呼吸机、抗休克、脱水等治疗, 病情无改善转入我科行血液净化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血液透析透析机、单血泵、聚风膜透析器、血液灌流器有爱尔YTS-150型、丽珠HA230型等。
1.2.2 灌流器、透析器、管道预冲法先以5%葡萄糖500mL湿化灌流器, 再用生理盐水 (500mL/瓶) 2000mL预冲灌流器, 前3瓶每瓶含30mg肝素生理盐水, 最后一瓶含10mg肝素生理盐水。透析器、管道用1000mL生理盐水预冲。碳酸氢盐透析液, 透析液流量500mL/min。无肝素或肝素首剂0.8~1.5 mg/kg计算, 追加8~10mg/h,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增减肝素用量。血管通路选择颈内静脉、股静脉插管或动脉直接穿刺。
1.2.3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法该操作方法把预冲好灌流器串在透析器之前, 动脉管路接灌流器上端, 静脉管路接透析器静脉端, 建立体外循环。血泵启动后, 血流从小到大逐渐调整120~150mL/min。结束时视心功能情况, 可一起回血或先撤除血液灌流器, 继续血液透析1~2h后结束。每次治疗时间视病情改善的程度确定, 一般在病人神志清楚后停止治疗。如果毒物清除不够, 病人昏迷程度未改善, 可以再连接一个血液灌流器。灌流结束时, 采用空气回血法回血, 防止生理盐水把吸附的毒物重新释放回体内[1]。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有患者数据均采用 (x-±s) 表示, 2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μ2检验,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护理
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为防止窒息, 应协助患者头偏一侧, 及时吸痰。在HP/HD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心率、呼吸及尿量等变化, 注重阿托品化的表现并做好详细记录, 应用心电监测仪监护。做好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监护。
2.2 动静脉管路、灌流器及透析器的监测
(1) 密切配合医生建立最佳血管通路, 保证足够的血流量。躁动患者必要时予以约束带约束或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2) HP/HD治疗时, 动脉壶出现凹陷或“跳管”现象, 机器显示动脉压过低报警, 表示血流量不足。可旋转导管, 找到合适的位置用胶布固定, 必要时将动静脉管路互换。如果静脉压高报警, 提示凝血的危险。必须立即更换动静脉管路及吸附器, 同时酌情加大肝素用量。
2.3 血压的监测
血液灌流治疗时, 患者血压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若患者血压低, 应及时报告医生。保持患者平卧位, 遵医嘱快速补充生理盐水、代血浆或使用升压药, 使收缩压维持在90mmHg以上。必要时终止治疗。
2.4 出血的监测
血液灌流由于活性炭吸附部分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 加上肝素用量较大, 可使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护理人员必须观察患者有无口鼻腔及皮肤黏膜出血, 注意呕吐物及排泄物的颜色、量, 静脉置管处有无渗血。必要时用适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减少出血机会。
3 结果
3.1 2组观察指标的差异见表1。
3.2 2组疗效的比较见表2。
4 讨论
4.1 炭肾系血液灌流器之一, 含活性炭, 吸附谱广, 可吸附包括透析器不能排除的毒物, 尤其是与蛋白质结合的大分子毒物, 对急性中毒 (包括不明原因的药物中毒) 疗效确切安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 (HP/HD) 抢救有机磷中毒, 较单纯HP的治疗效果更可靠、更完善。既纠正了酸、碱失衡, 稳定了内环境, 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应急能力, 又增加水溶性药物的清除, 尤其是低分子量药物, 能很快地通过透析膜弥散, 加强了吸附效果, 提高了灌流质量, 缩短了灌流治疗所需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延长吸附饱和后血液净化的时间, 有效地预防了再吸收反跳现象。并能兼治其他脏器功能损害。透析液的恒温使患者无发冷寒战, 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是今后治疗和抢救急性药物中毒值得推广和借鉴。
4.2 本组资料显示HP、HP+HD治疗后治愈率分别80%、91.67%, 昏迷至清醒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有差异
多中心临床研究已证实对有机磷中毒早期行HD+HP治疗明确, 使用中性大孔吸附树脂治疗比活性炭更好, 行HE+HP[2]或HP+CRRT治疗更佳。对一些深昏迷而又无特效解毒剂的中毒患者内科治疗难以奏效, HP的清除效果更好。因此, 关键是根据患者年龄、服毒剂量及中毒时间、既往病史、准确评估病情及进展,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单位应尽早选择合理的血液灌流联合疗法方法, 避免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并发症, 提高毒物或药物中毒的治愈率。
4.3 死亡原因分析
本组资料显示死亡主要原因是与服药时间过长、量过大和治疗方式选择不当有关。敌敌畏中毒死亡2例, 服药量约400ml, 服药至HP/HD治疗时间已35h左右。
4.4 血液灌流串联透析器 (HP+HD) 优点
4.4.1 可使排毒谱增宽。血液透析通过弥散作用排除小分子物质 (分子量<500D) , 血液灌流可同时吸附小分子物质、中分子物质 (500~5000D) 及大分子物质 (分子量>5000D) , 而HP+HD可使上述作用相加而增宽了排毒谱, 提高了疗效。
4.4.2 调节透析液温度, 使血液保持恒温, 患者无发冷、寒颤反应, 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4.4.3 通过透析液调整电解质浓度, 稳定内环境, 使患者在洗胃及呕吐时丢失的大量电解质得以补充, 及时纠正酸碱失衡。
4.4.4 对混合性药物、亲水性药物, 特别是游离或解离的小分子毒物, 透析效果较灌流好, 可以提高灌流的疗效, 补充灌流的不足。
4.4.5 树脂吸附饱和后, 透析可以延长血液净化的时间, 有效地预防了再吸收、再解离反跳现象。
4.4.6 对并发症、慢性心、脑、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得患者, 同时起到了透析治疗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 (HP) 和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 (HP+HD) 治疗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 20例有机磷中毒患者, 随机分为血液灌流 (HP) 组10例与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 (HP+HD) 组12例。结果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 (HP+HD) 组, 昏迷至清醒时间短 (t=3.62, P<0.05) 、住院时间短 (t=5.09, P<0.05) 、成活率高 (μ2=4.21, P<0.05) 。结论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 (HP+HD) 治疗有机磷中毒效果更佳。
关键词: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急性中毒,护理
参考文献
[1] 于仲元.血液净化[M].北京:现代出版社, 1994:631.
血液科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特点。方法 总结分析6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接受化学治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感染部位、病原体检出情况、药敏结果、治疗方法及疾病转归。结果 68例患儿共接受化学治疗617例次,发生医院感染170例次,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其次是血液、口腔和泌尿系统等感染。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医院感染例次率26.5%,急性髓性白血病患兒医院感染例次率58.9%。中性粒细胞≤0.5×109/L、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100×109/L、处于诱导化学治疗期的医院感染率升高(P均<0.05)。病原学检查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50%,总检出率12.4%(21/170);革兰阴性杆菌次之,占40.4%,总检出率10%(17/170)。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的药物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环丙沙星,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结论 骨髓抑制程度、不同化学治疗阶段与白血病患儿院内感染有关。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在血液病患儿感染中不可忽视。对于病情严重而无明确感染灶或病原学证据的患儿,经验性治疗应覆盖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和真菌。
【关键词】 儿童白血病;医院感染;化学治疗
【
【Key words】 Pediatric leukemia; Nosocomial infection; Chemotherapy
急性白血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本身以及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均可引起骨髓抑制,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防御机制发生改变,如引起口腔黏膜炎、肛周皮肤溃疡等,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甚至危及生命,同时感染可进一步影响骨髓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影响预后[1]。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学治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对策,笔者对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接受化学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33例,男女比例为1.1∶1,年龄5.5岁(7月龄~13岁)。68例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62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6例。ALL及AML分别按照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 2008多中心协作治疗方案及2006中国儿童AML诊疗建议进行化学治疗[2?3]。68例均为初次接受化学治疗患儿,共化学治疗617例次,其中诱导期化学治疗83例次,巩固期化学治疗534例次;ALL化学治疗574例次,AML化学治疗43例次。
二、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参照国家卫计委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ALL诊断参照2006年中国儿童ALL诊疗建议(第3次修訂草案)[5]。AML诊断参照2006年中国儿童AML诊疗建议[3]。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症诊断:外周血ANC绝对值低于正常值,即新生儿生后2周~1岁ANC≤1.0×109/L,大于1岁及成人小于1.5×109/L,ANC<0. 5×109/L称粒细胞缺乏[6]。
三、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患儿个人卫生防护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层流病床,做好医患双方手卫生工作。发生感染及早给予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选择广谱抗菌素,必要时给予抗真菌药物。按需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病原体检出情况、药敏结果及治疗效果[7?9]。
由于同一个患儿需接受多次化学治疗,单水平模型无法对个体内相关的变异信息进行解释,因此采用多水平分析方法进行检测。使用R3.4.4的Lme4软件包进行多水平模型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变量赋值情况见表1。表中编码为0作为参照组。
结 果
一、6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医院感染率
本组患儿化学治疗617例次,发生医院感染170例次,其中男性患儿79例次,女性患儿91例次。总体感染例次率为27.6%。ALL患儿医院感染例次率为26.5%(152/574),AML患儿为58.9%(34/73)。
二、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多水平分析结果见表2,不同性别、白血病类型、疾病危险度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均>0.05)。而ANC、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化学治疗阶段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影响(P均<0.05)。其中ANC≤0.5×109/L、血红蛋白≤90 g/L或血小板≤100×109/L提示患儿处于明显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P均<0.05)。与化学治疗巩固期相比,诱导期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更高(P<0.05)。
三、感染部位
本组患儿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共69例次,占40.6%,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为48例次,余为下呼吸道感染21例次。血流感染共44例次,占25.8%。化学治疗后在口腔溃疡基础上并发感染40例次,占23.5%;消化道感染16例次,占9.4%;泌尿系统感染13例次,占7.6%。血液合并呼吸道感染、血液合并肠道感染各1例。
四、病原菌检出情况
送检标本共170份,分离菌株38株,阳性标本来源包括血液15份,咽拭子4份,痰液3份(其中1份培养出革兰阳性菌及真菌),粪便2份,尿液10份,气管插管末端分泌物3份,骨髓1份,外阴分泌物1份。
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为主,占比50.2%,革兰阴性杆菌占比40.4%,见表3。分离株数最多的单个菌株为大肠埃希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主要来自泌尿道、外阴分泌物及血液标本,表皮葡萄球菌来自呼吸道标本3例、血液标本1例,真菌来自口腔、皮肤及呼吸道标本。其他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未能明确具体病菌,培养仅提示为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
五、病原菌的药敏分析
本组医院感染病例分离出多重耐药菌(MDR)13例,分别来自于13例患者,MDR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6%(13/170)。耐药菌株主要为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SCN)共7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例,人葡萄球菌2例,腐生葡萄球菌、华纳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各1例,在耐药菌株中占比53.8%(7/1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共3株,占比23.1%(3/1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株,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例,占15.4%(2/13);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1株,占7.7%(1/13)。从分离菌株情况看,MRSCN在培养出的耐药菌株中占比最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碳青霉烯类占比最低。
对革兰阴性杆菌较敏感的药物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7.1%(1/14)、8.3%(1/12)、14.3%(2/14)、15.4%(2/13)、23.1%(3/13)、23.1%(3/13),其他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唑耐药率均≥50.0 %。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其他依次为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0%、0%、6.3%、12.5%、23.5%、40%,克林霉素、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唑耐药率均≥50.0%,见表4。
六、治疗与转归情况
本组170例次医院感染中有42例次可明确致病菌,即占24.7%(42/170)例次的医院感染有药敏证据可指导治疗,75.3%(128/170)医院感染无检出明确的病原菌,这部分患儿经验性使用静脉抗生素,以覆盖革兰阳性及阴性菌为主,治疗有效率为98.8%(168/170),无死亡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为假丝酵母菌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经治疗后好转出院,使用抗生素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2周,万古霉素1周,卡泊芬净5 d。1例胃肠道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未能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血培养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患儿家属要求自动出院而最终失访。
讨 论
标准化学治疗方案的普及和不断完善使白血病患儿的缓解率和长期存活率得以显著提高,但化学治疗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条件致病菌感染率增加,发生感染时症状不典型,病原菌和感染灶不明确。掌握此类患儿的感染高危因素和常见感染原,及时正确诊治,对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化学治疗后ANC、血小板、血红蛋白明显减少均为严重骨髓抑制的体现。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较弱,而ANC减少症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影响体液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更易罹患医院感染,ANC水平越低,感染率越高[9?11]。化学治疗药物导致免疫细胞增殖障碍或免疫功能受损,造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陷,增加醫院感染发生率[12]。本研究结果显示,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7.6%(170/617),与国内报道相近[8]。加强患儿皮肤黏膜的清洁护理,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减少非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加强病房清洁消毒,使用层流病床可有效地预防化学治疗后的医院感染[12]。
本研究中患儿感染发生部位最常见于呼吸道,其次为血液、口腔及泌尿系统等,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基本一致[12]。分离最多的菌株为大肠埃希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与目前多中心研究的细菌分布结果类似[13?15]。从表4看,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均比较高。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敏感,两者仍为治疗难治性革兰阳性菌的首选。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均较高。
白血病患儿化学治疗后ANC减少期一旦发生感染,病情往往进展迅速,须及早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以降低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原则上须覆盖引起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最常见和毒力较强的病原菌,直至掌握准确的病原学培养结果[16?17]。国外有研究者建议2 h以内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18]。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影响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在出现症状最初48 h内选择适当的经验抗生素疗法[19]。在广谱抗生素治疗4~7 d后仍持续发热者应考虑试验性抗真菌覆盖。酌情使用G?CSF刺激粒细胞的增生,缩短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和程度,以减少感染发生率。但有研究提示G?CSF会加重感染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20]。对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频繁感染的患者,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1]。免疫功能低下且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儿,需预防性口服抗真菌药物和复方磺胺甲唑抗卡氏肺孢子虫,避免二重感染。目前革兰阳性菌感染在血液科细菌感染中呈现进行性增高趋势,在无明确感染灶和病原学证据而患儿病情无好转情况下,经验性治疗应覆盖耐药性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和真菌。
参考文献
[1] Ammann RA,Laws HJ,Schrey D, Ehlert K,Moser O,Dilloo D,Bode U,Wawer A,Schrauder A,Cario G,Laengler A,Graf N,Furtw?ngler R,Simon A.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paediatric cancer centres-eukaemia and relapsed malignancies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Eur J Pediatr,2015,174:675?686.
[2] 鲍亮,吴南海,吴敏媛,杜宏,潘虹宇,员菡子,栾佐. CCLG?ALL 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单中心疗效分析. 江苏医药,2016,21(2):66?72.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中国儿童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1):877?87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中华医学杂志, 2001,81(5):314?320.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6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92?395.
[6] 黄绍良,陈纯,周敦华. 实用小儿血液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63?179.
[7] 吴康丽,夏瑞祥. 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安徽医学,2014,35(3):311?314.
[8] 丁蓉芳,孙树梅. 急性白血病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5):325?328.
[9] 葛延瑱,王晓霞,曹振霞,师玉晶,马方方. 白血病患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5(10):2340?2342.
[10] 周立萍,鞠秀丽. 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常见特点分析. 新医学,2011,42(2):96?101.
[11] 樊天赐,姜柏生.粒细胞缺乏症儿童合并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江苏医药,2018,44(7):797?800.
[12] 赖永洪,吴梓梁. 小儿白血病的感染及抗感染治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3):156?159.
[13] 李华梅,陈福雄,关镜明,卫凤桂,邹亚伟,吴上志,吴梓梁.儿童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临床观察.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2,17(1):22?25.
[14] 林伟青,李伟中,林佩贤. 儿科病区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101?2103.
[15] 张晓晓,管贤敏,宪莹,肖剑文,温贤浩,郭玉霞,苏庸春,窦颖,李颖,沈亚莉,孟岩,于洁.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脓毒症临床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16,34(11):853?856.
[16] 胡付品,朱德妹,汪复,蒋晓飞,徐英春,张小江,张朝霞,季萍, 谢轶,康梅,王传清,王爱敏,徐元宏,沈继录,孙自镛 ,陈中举,倪语星,孙景勇,褚云卓,田素飛,胡志东,李金,俞云松,林洁,单斌,杜艳,韩艳秋,郭素芳,魏莲花,吴玲,张泓,孔菁,胡云建,艾效曼,卓超,苏丹虹. 2014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5,15(5):401?410.
[17]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5):353?359.
[18] Freifeld AG,Bow EJ,Sepkowitz KA,Boeckh MJ,Ito JI,Mullen CA,Raad II,Rolston KV,Young JA,Wingard JR.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cancer: 2010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 Infect Dis,2011,52(4):e57?e93.
[19] Costa Pde O,Atta EH,Silva AR.Infection with multi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 a pediatric oncology intensive care unit: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J Pediatr (Rio J),2015,91(5):435?441.
[20] Yao JF,Li N,Jiang J.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pediatric acute Leukemia: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with 231 patients. Chin Med J(Engl),2017,130(17):2076?2081.
[21] Inaba H,Pei D,Wolf J,Howard SC,Hayden RT,Go M,Varechtchouk O,Hahn T,Buaboonnam J,Metzger ML,Rubnitz JE,Ribeiro RC,Sandlund JT,Jeha S,Cheng C,Evans WE,Relling MV,Pui CH. Infection?related complications during treatment for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nn Oncol,2017,28(2):386?392.
(收稿日期:2018?08?08)
(本文编辑:洪悦民)
血液科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1例, 其中男37例, 女14例, 年龄>70岁。其中糖尿病肾病35例 (68.63%) , 慢性肾衰竭终末期肾病16例 (31.37%) 。血液透析时间1~18个月。
1.2 血管通路类型
动静脉内瘘4例, 颈静脉留置导管12例, 股静脉留置导管19例, 动静脉直接穿刺16例。
1.3 治疗方法
采用金宝公司的AK200S型的容量控制血液透析机, 碳酸无糖透析液进行透析, 透析器选用清除高、面积小 (面积为1.2~1.3m2) 的透析器, 治疗时间2~4h, 透析周期每周1~2次, 每次超滤容量500~2000mL。
2 结果
51例患者中, 35例 (68.63%) 转为维持性血透, 5例 (9.80%) 家属放弃治疗, 9例 (17.65%) 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2例 (3.92%) 因入院时极度衰竭而死亡。
转为维持性血透的35例患者, 主动性增强, 能积极配合治疗, 营养状况改善, 血红蛋白上升, 透析并发症降低, 中心静脉导管无感染, 内瘘及动静脉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降低, 血液透析治疗过程顺利。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老年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脆性大, 内瘘建立困难, 穿刺成功率低, 穿刺处容易出现渗血及穿刺血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 营养不良, 导致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和内瘘感染增加;由于心脏储备能力差, 易发生血压波动, 出现透析低血压、心绞痛, 甚至心力衰竭等。此外, 在老年透析患者中, 糖尿病肾病占大多数, 由于透析液中不含糖, 血液和透析液中溶质的弥散作用造成葡萄糖的丢失, 血液透析还可部分改善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高胰岛素血症和糖耐量异常, 导致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 营养摄入障碍。这些生理和病理上的特殊性常常导致透析并发症增加, 血液透析不能顺利完成, 死亡率增加。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上备受疾病的折磨, 以及大脑功能退化, 心理上大多个性古怪、偏激、脾气大, 或者孤独、忧郁, 对身体的轻微变化特别敏感, 以自我为中心, 要求明显增多, 容易出现医患矛盾, 导致放弃治疗。
此外, 血液透析治疗所需的高额医疗费用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或者家庭其它因素导致患者不按时透析或随意改变透析时间, 延长透析间期, 甚至放弃治疗。
3.2 老年患者的护理措施
(1) 保持治疗室干净、整洁、空气清新, 定时消毒, 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定时开窗通风, 调节治疗室内的温度 (18~22℃) 、湿度 (50%~60%) , 患者适当增加衣被, 减少自身对温度调节的能量消耗。透析过程中应加床档, 搀扶患者出入血液透析室, 增加患者的活动量。
(2) 操作上做到稳、准、轻。穿刺时, 选择穿刺技术熟练、成功率高的护士, 减少穿刺血肿发生和内瘘闭塞;保证透析安全, 血流量控制在150~200mL间, 根据个体情况选用超滤模式, 利用可调钠模式进行透析。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饥饿感时, 立即查血糖, 并根据医嘱及时补充等渗盐水或高渗葡萄糖液。透析过程中超滤不宜过多, 每次不宜超过2000mL, 对血液透析耐受差的患者, 可缩短透析时问。老年患者由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年龄因素, 较年轻患者更易合并心肌损害, 故严重的心率失常更为常见[1], 应密切观察糖尿病患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 注意心律、心率的变化。每30分钟监测血压及心率1次, 及时发现和处理透析低血压;预防感染, 做好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透析前检查穿刺处有无红肿, 敷料是否清洁干燥, 观察缝线是否脱落和断裂, 并及时处理, 定时换药, 尤其是股静脉置管的患者, 要防止大小便污染。预防导管脱落、堵塞和尖端贴壁, 脱管是颈内静脉置管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2], 嘱患者避免在局部进行大幅度的动作, 切忌不要用手触摸和抓伤穿刺部位, 不要用手将导管拔出。保持导管通畅, 如导管不畅, 可在透析前1~2h用5000U尿激酶1.5~2mL注入双腔管[3]。血管穿刺部位透析当天应避免接触水及其他液体。颈内静脉插管患者呕吐时头应偏向未插管侧, 股静脉插管患者应避免大、小便污染。透析过程中患者应避免进流质饮食, 以免误入气道引起肺部感染和窒息。
(3) 合理安排患者的透析时间, 尽量满足患者要求, 定机透析选择患者信任的护理人员为其服务, 减少纠纷;允许患者家属和亲人陪伴, 减少患者的孤独感, 必要时给予适当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肢体僵硬、麻木等不适;有恐惧感的患者, 对他们进行安抚, 告诉患者透析安全、舒适, 不用过于紧张, 可坐在床旁与患者亲切交流。应用鼓励性的语言, 对患者所做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增强患者的信心。
(4) 良好的家庭支持对透析患者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5]。护士应做好与家属的沟通, 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关系, 取得家属的配合, 调动家属亲情的影响力, 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 尽最大可能帮助患者顺利完成血液透析治疗, 延长患者生命。
此外, 饮食上, 应选择优质蛋白质, 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等摄人足够的热量, 少量多餐, 注意烹调方法, 使食物色香松软俱全, 同时, 不能影响营养价值, 不能进入过多的汤及液体之类。饮水、喝汤用带刻度的杯或碗, 由家属供给并监督执行;糖尿病患者应做好血糖监测, 每日查手指血糖1次, 对透析过程中反复出现低血糖的患者, 透析前必须进食。
总之, 针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不同的家庭社会因素, 提供适合患者的护理环境, 采取细致入微的临床护理能使患者自觉遵守血液透析规律, 改善临床症状,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老年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护理的特殊性及相应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2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51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 总结合理的护理措施。结果 大多数患者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主动配合治疗,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生存质量。结论 针对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 采取细致入微的临床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老年患者,血液透析,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伟, 刘莉, 杨福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4h动态心电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 2004, 3 (2) :91~93.
[2] 温杏良, 曾剑慧.血液净化患者行颈内静脉导管术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综合版) , 2006, 21 (13) :27~28.
[3] 王爱丽, 田林梅.28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血透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 1999, 31 (4) :248.
血液科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142例为近2年在我院进行血液净化的患者, 其中男81例, 女61例, 年龄34~61岁。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71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心理问题分析方法:通过自制调查表, 将有关的心理问题列好, 发放到患者手中, 对于存在的心理项打 (√) 。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包括透析前向患者介绍透析的方式、原理、作用、患者的感受、注意事项、配合方式。在透析过程中, 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可询问患者的感受, 对透析质量进行调整。透析完后, 改之应该注意的事项。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 主要方式建立在调查分析患者心理问题上, 针对不同的心理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对策。具体方法如下。
(1) 焦虑和抑郁。
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担心透析过程中发生意外和怕疼痛, 加上透析时间长, 透析费用高, 均可造成患者焦虑心理。护士先要分析导致焦虑的原因, 对于担心技术方面, 可告诉患者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对于担心费用的, 可宣传医院的优惠措施, 并为其争取, 同时告诉患者医院会根据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方案。然后对其进行安抚, 做好倾听者, 与后者进行感情交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怀疑。
由于采用透析治疗的病情一般都比较严重, 康复速度比较慢, 加之透析疗程长, 与患者渴望早日康复的心理形成尖锐的矛盾。久而久之, 患者未看到预期的效果, 便容易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2]。此时, 护士要向其讲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的途径, 解释疗效慢的原因, 并告之良好的心理也是促进康复的良药, 同时可以例举采用同样治疗方法成功的案例, 告诉其坚持就是胜利。
(3) 失望。
失望心理的形成建立在多种不良心理和治疗效果之上, 当患者对治疗存在怀疑, 加之焦虑, 面对效果微小的治疗, 容易对治疗失望。特别对于病情可发展更恶劣的如肾功能不全致尿毒症的患者, 更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此刻, 护士要多给予支持和鼓励, 告诉患者疾病的可治性, 并多通过鼓励的故事和名言激励, 还可邀请同样接受治疗表现为比较乐观的患者与其交流。同时要指导家属多给予患者关爱和激励, 通过家庭的温馨感化患者, 重新树立信心。
(4) 内疚。
患者由于患病, 家庭和社会角色已发生变化, 当他们无法工作, 无法照顾家庭, 身边的人都将百般迁就, 再加上沉重的医疗费用, 让他们无不愧疚, 将自己当做家庭的累赘[3]。护士要多指导家属与患者交流,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并从言谈举止中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斗争力, 通过不抛弃, 不放弃的家庭气氛让患者感受到家人与其并肩作战, 共同对抗病魔。同时护士要站在患者立场, 肯定其内心感受, 可以说“你的坚强是对家人的付出最好的回报”、“只有康复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回报家人和社会”。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采用相应的工具对生活能力评分、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焦虑和抑郁进行评定, 并做好记录。
1.4 指标评定标准
生活能力评分:采用生活自理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共同评定。
症状自评量表评分:采用SCL-90标准进行评定。
焦虑和抑郁评分:≥50分为存在焦虑;≥55分为有抑郁现象。
1.5 统计数据处理
本组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通t和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2组患者心理特点
2组患者均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怀疑、失望、内疚等, 具体分布见表1。
2.2 2组ADL、SCL-90、SA、SDS评分比较
干预组ADL、SCL-90、SA、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血压净化患者心理特点分析的意义
由于接受血液透析后患者身体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 如水肿, 萎缩、掉头发、皮肤苍白等外形改变, 同时其身体机体也会有一定的损伤, 如失衡综合征、低血压、甚者性功能衰退等, 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4], 加上每次透析的创伤和治疗的高额费用等诸多因素, 让患者的内心十分矛盾, 容易产生多种不良心理。一旦这些不良心理未及时排除, 便会影响其治疗效果和依从性, 甚者自暴自弃。因此, 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能够进一步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 掌握其心理动态, 适时查找引发的原因, 通过综合分析, 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从而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 坦然面对疾病,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每次的透析, 同时也是给家人一味安慰剂, 能够让其减少担心。
3.2 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效果明显
通过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将不同的患者归类, 这样就能够初步掌握其心理变化和原因, 使干预措施更行之有效。在进行干预过程中, 不仅能够让患者更明确自己疾病的状况, 懂得坚持治疗的重要性, 更能让患者与家人沟通更顺畅, 达到比较理解、鼓励和包容, 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达到以上效果后, 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已形成了良好的关系, 这样更有利于干预措施的实施, 更能体现干预的效果, 同时还能够提高医院的形象, 提高竞争力。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净化病人的心理特点, 探讨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142例近2年在我院进行血液净化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71例, 分析其心理特点。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 比较二者效果。结果 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怀疑、失望、内疚等, 通过进行心理干预后, 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 (ADL) 、症状自评量表评分 (SCL-90) 、焦虑 (SAS) 和抑郁 (SD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分析血液净化病人的心理特点,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生理。
关键词:血液净化,心理特点,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狄华.血液透析[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230~231.
[2] 陈婷新.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医学创新研究, 2006, 3 (2) :35.
[3] 何英娥.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健康大视野, 2007, 6 (12) :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