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朗读者的观后感范文第1篇
《朗读者》 并不是高深莫测 ,更不用匍匐仰视
走进它,亲近它,你会发现 如遇良师、如逢知己、 如沐春风、如饮甘泉 。
一次偶遇 ,念念不忘。 每次相逢, 皆如初见 。这一刻 ,遇上亲切的经典。
每周六晚8点 她与妳我不见不散 在不同空间同一时刻 我的心和妳在一起 感受无声的文字 有声的倾诉
朗读者,始于遇见,陷于陪伴,忠于选择,感于礼物,叹于第一次,重在朗读。遇见文字,遇见美好!
<<朗读者>>,一个人,一段文,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感人肺腑的故事,声情并茂的朗读,犹如涓涓细流在灵魂深处潺潺流淌,抚慰着每颗浮躁骚动的心灵。 非常喜欢朗读者这个节目。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 以至于我们最后成长什么样的人 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 也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是海子的选择 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 是海明威的选择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是司马迁的选择。
寻找朗读者的观后感范文第2篇
浅析《朗读者》1
【内容提要】《朗读者》述说了生长在德国十五岁少年米夏和三十六岁的列车检票员汉娜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对两位主人公成长波折的解读,从而探究二战后德国战后一代以及经历战争一代成长的悲歌,还有整个德国战后面对的道德和法律都不能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朗读者》米夏 汉娜 成长 二战 德国
引言
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我真的有很强烈的抵触感。写的就是中年妇女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小男生的引诱,而且写得太露骨了,让我很不能忍受。不过由于这本小说获得了如此之高的赞誉,我还是坚持看完了它。看完之后,我明白了,前面如此详尽的叙述是绝对有必要的。也让我很庆幸,自己还好不是在那个国家、那个年代生活的人。法律与道德都无法给予米夏,甚至是整个德国战后一代面对的问题一个合理的答案。读完本篇小说之后,笔者心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谁是朗读者。是米夏,是在集中营里为汉娜读书的犹太人,还是其他什么人呢?单从小说字面描写来看,朗读者就是米夏。本来小说也就是描写米夏成长的故事。但是,笔者却总觉得,这里的朗读者不仅仅是米夏这样简单。想了很久却也想不出来还有其他的什么答案。直到有一天,笔者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读《朗读者》的音频(做注),我知道了我心中的答案是什么了。朗读者一是小说的主人公米夏,一是小 1《朗读者》,作者本哈德•施林克,钱定平译,【M】
译林出版社,2009年2月版。该小说讲述了二战后,德国少年米夏成长的故事。本文凡出自该版的引文均只标注页码。 说的作者本哈德施林克。这里的朗读已经是意化的朗读了。作者用自己笔向全世界朗读,朗读德国战后的辛酸。德国战后一代人甚至是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的成长。
米夏成长的波折及完成
青春期是指男女性器官加速生长直到发育完全成熟、身体各部发育快速进行的时期。男孩15岁左右,女孩13岁左右。215岁的米夏正处于这个时期。但是,他身体却很不好。他没有得到家庭应给他的温暖,或者说是他自己感觉不到温暖。首先是父爱的确实,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们也就是他(父亲)的家庭成员对他来说就像家庭宠物一样”3他觉得自己是宠物虽然主人很喜欢,也挺需要的,但是不是生活,不是最主要的。其次是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米夏的哥哥比他高大、而且总是和他作比较,和他争斗。虽然米夏忍让不会和他争斗,但是在米夏的心里还是会留下阴影。对一个缺乏家庭温暖,性特征发育快速进行,对于性畏惧又好奇的青少年来说,遭遇不伦之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以说,没有汉娜,或许也会有琳达或者其他人出现。谁不希望自己有疼爱呢?但是,这样的不伦之恋却是在道德范围内允许的。是米夏成长过程中的“越轨”。而这次“越轨”给他的带来的恶果却是很严重。在汉娜离开之后的几年里,米夏几乎是没有成长的。他的成长停滞了。米夏逃避了整个世界,虽然从表面上看,他还是和以前一样。但是他的心空了。不客气的说,他和行尸走肉是没有分别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在进入他的心里。“我养成了一种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的习惯。”4虽然,米夏一直都在排斥再想起汉娜,但是,汉娜在他的心里却永远抹不掉。
再次遇上汉娜对于米夏的成长又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这个转折对于米夏来说,本来是完成成长最好的契机,但最后却又再一次使米夏的成长延滞。再看到汉娜时,米夏已经麻木了。就如果在过去的几年里他麻木的过生活一样。
2《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3
4年修订版,795页。
施林克,27页。
施林克,78页。 把她关在单人牢房里她就会从我的世界中,从我的生活中消失。我想离她远远的,让她远不可及,让在过去几年里成为我生活中一部分的她变成一种记忆,仅仅是一种记忆。5
他不愿意回想往事。但是,他却还是抑制不住自己内心对于汉娜的关心。他一直旁听着对汉娜的审讯,并且,他因此还发现了自己以往情人的秘密汉娜原来是不识字的。他知道这个秘密可以帮助汉娜减轻刑罚。“到底要不要告诉审判长自己的发现呢?”米夏迷茫了。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选择。那毕竟是他曾经的爱人,真的就这样看着汉娜被冤枉吗?可是,如果汉娜减轻了刑罚,放了出来,自己又应该如何去面对他呢?他不确定自己对汉娜的爱,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应该向人们承认自己年少时曾经有过那一段“不伦之恋”。他试着像自己的父亲寻求帮助。这就是一大的进步了。不过很可惜,这时的米夏还是不相信自己父亲对于自己的无私的爱。他也不愿意和汉娜谈话。直到最后,米夏也没有和汉娜谈话。他放弃了这次“长大”的机会。他退缩了。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情感方面来看,他都退缩了。不过,随着他的退缩,汉娜背叛终身监禁,这个故事或许就应该结束了。如果它结束了,米夏也就永远成长夭折了,这部小说也就是泛泛之作了。故事还在继续,米夏一直都或者道德上和情感上的谴责中。他或许是想对汉娜对些许补偿吧,他开始通过录音再次成为汉娜的朗读者。为汉娜朗读一本本书籍。但是,他还是不愿意去见她。他还是不愿意去回想过往的种种。直到汉娜会准出狱的前夕,他被迫去监狱探望汉娜。
“以前,我特别喜欢他身上的气味。她闻上去总是那么清新,像刚洗过澡或刚洗过衣服,像刚刚出过汗或刚刚做过爱。”6但是,米夏眼前的汉娜已经没有昔日的气味了。
“我坐在汉娜的身边,闻到的是一位老年妇女的味道。我不知道这味道是怎么形成的,这种味道我从祖母的老姨妈们那儿闻到过,活在养老院里在那里,房间和走廊到处都是这种味道。不过,这种味道对汉娜来说太早了点。”7
56 施林克,87页
施林克,171页 7 施林克,171-172页 米夏面对老年的汉娜已经无法将其与昔日的恋人联想在一起了。岁月终究是最无情的。他们之间的鸿沟已然铸成。汉娜知道,和米夏,她心中的小王子的爱已经无法重来了。汉娜最后自杀了。米夏去看了汉娜的遗体,在那一刻,他看见已经不是年老的汉娜了,他看到了汉娜年轻的样子,就像所有年老夫妻,爱人一样,看到是对方年轻美丽的样子。他不在对于他和汉娜的爱彷徨、害怕、躲避了。他完全承认了自己与汉娜爱情的真实。他长大了。这也是他在最后到美国见那位幸存的犹太人时,能很坦然的讲述自己和汉娜关系的原因吧。他终于长大了,虽然迟了这么多年。
汉娜成长的夭折
在这部小说中,成长的主人公除了米夏,还有汉娜。很不幸,汉娜的成长没有最终的完成。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其实,汉娜与米夏的这段不伦之恋如果没有汉娜当时的主动,也就不会有下文了。说得不好听一点,她引诱了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小男生。这与她以往的人生经历有关吧。在七座堡长大,十七岁时去了柏林,曾是西门子公司的一名女工,二十一岁时去当了兵。战争结束以后,所有可能的工作她都做过。有轨电车售票员是她最喜欢的工作。三十六岁了,仍没有成家。这是汉娜在遇到米夏的人生经历。她曾经参与过二战。她曾是集中营的一名女看守着特殊身份使得她在那个年代不能与任何与她同龄的男性又过于亲密的关系。作为女人,对于还是正处盛年的女性,肯定对于异性的爱有着浓烈的渴望。这时,十五岁的米夏出现了。干柴烈火一点即燃。在汉娜心里,米夏一直就是她的小王子,是拯救的小王子。她一直很在意米夏,很在意很在意。但同时,她也很在意另一件事,就是自己不会读写。她希望一直将它作为秘密保存下去,她不希望别人知道,特别是自己的小王子。她很羡慕那些能读书的人,她明白自己因为不会读写吃了多少亏,甚至是放弃了西门子提供的好工作。所以,当她知道米夏不在乎学习时,她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滚!”她掀开鸭绒被子,“从我的床上滚出去!如果你的功课做不好的话,就再也别来了。学习白痴?白痴?你以为买票、验票是什么有趣的事吗?”她站起来,一丝不挂地在厨房里表演起售票员来。她用左手把装票本的小夹子打开,用戴着胶皮套的大拇指撕下两张票,右手一摇就把挂在右手腕上来回摇摆着的剪票钳子抓在了手里,喀喀两下说:“两张若坝河。”她放下剪票钳子,伸出手来,拿了一张纸票,打开放在肚子前的钱夹把钱放了进去,再关上钱夹,从钱夹外层放硬币的地方挤出了零钱。“谁还没有票?”她看着我说:“白痴,你知道什么是白痴。”8
在旅行时,对米夏的留字条独自出去,她也是感到那样的无助与气愤。她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就算是三十多岁的人了,也会感到无助。而且,还有一张字条,一张自己根本看不懂的字条。她更加的感到自己渺小与无助。同时,她也感到了对自己尊严的伤害。
“别碰我!”她手里拿着扎连衣裙的细皮带,往后退了一步,对着我的脸就抽了过来。我的嘴唇被抽破了,鲜血直流,我感觉不到疼痛。我被吓坏了,她又举起了手臂。9
可是她没有再打下来,她把手臂垂了下来,皮带落到了地上。她哭了,我还从未看见她哭过。她的脸变了形,变得目瞪口呆,眼皮哭得红肿,面颊上,脖颈上泛着红斑,嘴里发出沙哑的喉音,类似我们做爱时她发出的那种无声的喊叫。她站在那里,泪水汪汪地看着我。
她哭了,像个孩子一样哭了。不,她其实也就还是个孩子,还是个固执的孩子,一直没有长大的孩子。所以,她在选择告诉米夏实情和独自离开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她离开了米夏。
再和米夏见面,是在法庭上。当时的她在二战中作为集中营看守的事情已经暴露了。她一直知道米夏在法庭上,但是她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她是不想去像自己的小王子承认自己的不堪吧。几年后的她没有变,她还是那样的固执,固执的坚守着自己的秘密。为什么汉娜会对于自己的文盲身份如此在意?她甚至与不惜 89 施林克,32页。
施林克,49页。 将自己推向无尽的牢狱,也不愿意向大家承认自己是不识字的。这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承认是文盲是不那么重要的。但是,对于,将这看做自己一身尊严的人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在她过去的人生中一定发生了什么和她不会读写有关的事情,而且肯定不好的事情。而这件事或者很多件事让汉娜固执的将承认不会读写自己最基本的尊严就会完全丧失联系在一起。人是不能失去自己最基本的尊严的。汉娜也不能。更何况,汉娜还没有真正的长大,她不会像一个成人一样保卫自己的尊严,只会像孩子一样,盲目固守着它,甚至是不惜用自己的后半生自由换取。
汉娜入狱了,被判了终身监禁。在监牢里的她并没有很多的反抗,她很平静,或许,她是真的很想为自己曾经的错误忏悔吧。生活应该就这样趋于平静,但是汉娜意外的收到了米夏的包裹。她生活随之发生了变化。她开始去图书馆借书,她终于通过了自己小王子的录音学会了读写。她真的不用在怕自己的秘密暴露了。她也因此更加的思念自己的小王子了吧。她希望能收到小王子的信,但是每次收到的只是失望。她开始自暴自弃。这也是像她一样的小孩子才会有的行为吧。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或者不快乐只会拿自己出气。但是,米夏一直都有给她及包裹,她最后的希望还在。不过,这希望也随着米夏第一次去监狱看她而破灭了。她终于,明白昔日的爱情已经不在。正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她还能期望些什么呢?她已经不知道了。最后,她还是像一个孩子一样,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离开,离开这个纷扰的世间。或许相对与留下,对于汉娜来说,死反而是她最好的结局。但是,在她心里却是没有考虑如此之多的。她只是想到自己期望的爱情不再而痛苦不堪。面对痛苦,还像个孩子的她选择了逃避,永远的逃避。死了她也就永远不需要面对,也永远长不大了。
道德与法律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米夏这个人物的典型性除了他在十五岁就遭遇了不伦之恋外,还在于他生活的年代、生活的国家。他是在德国二战后成长的一代人。二战带给德国的痛苦和灾难是不比任何国家少的。
米夏等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对于二战是没有直接记忆的。他们只能从书本文章等等间接途径了解到二战的情况。他们经历了二战后德国最艰难的岁月,对于战争,即使没有经历,却同样有着深厚的阴影。他们是真正为战争买单的人。战争带给整个国家的灾难都由他们负责去承受。因此,我们也要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于参与过战争的人有如此之大的恨意。他们对于自己父辈的审判,对于社会的审判都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才会有的行为。青年总是很有激情的。人这一生最有冲劲、拼劲的时候也就是青年时期。对于纳粹的残忍行径,对于由于战争带给德国当时的艰苦岁月,青年人是很容易想到要进行彻底的清除,清除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可能性。米夏也不例外,即使他对整个世界毫不关心,出于外界影响或者是自己内心的一点点的激情,他也开始对于所有参与屠杀的人进行审判,对于目睹灾难发生无作为的人进行审判。即使是这样,这审判也还是值得商榷的。我们没有经历那样的年代,没有经历那些事情,是不能完全感受到当时他们的心境的。就这样颐指气使的指责他们的不对,不道德对他们有很多的不公平。
“我曾我以为那么,要是您的话,您会怎么做呢?”10
要是我们会怎么做呢?是不是就真的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呢?我们无法给汉娜一个确定的答案,正如我们无法完全判定汉娜是罪大恶极的。这些,米夏在旁听对汉娜的审判中已经有些明白了。有很多事情,不是简单的用道德标准就能衡量的。米夏理解了汉娜当时的处境。她是同情那些在集中营的人的。她也曾为了减轻他们的痛苦做出过努力。只是,她的努力在我们的眼里作用微小至极。我们需要用宽容的心去理解二战中曾经有蛊惑、蒙骗还有无知或被迫去为纳粹服务的人。他们也是很可怜的,就如汉娜一样,担心会被发现而不能固定居所,不能向别人坦白自己的过去,已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恋爱、结婚、生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人中很大部分的成长如汉娜一样是延滞的,是不完全的。他们受着良心的折磨,又觉得自己是不应该为二战的残酷负责。他们没有找到出路,迷失了自己。
10 施林克,99页。 无论是米夏等出生于战后的一代人,还是如汉娜一样被迫经历战争,参与战争的人都是不应该为战争买单的人。但是,他们却都为战争买了单,为战争延误了自己的成长。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参考文献:
1.张国龙:《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_朗读者》,《外国文学》,2007年9月,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