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撬拨复位内固定(精选9篇)
切开撬拨复位内固定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的102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试验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18~68岁,平均(41.6±3.7)岁;骨折Sander分型Ⅱ型18例,Ⅲ型21例,Ⅳ型12例。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19~67岁,平均(42.8±5.1)岁;骨折Sander分型Ⅱ型20例,Ⅲ型18例,Ⅳ型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型等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腰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并使患者保持俯卧位或侧卧位,在C型臂X线透视下,从患者的跟骨后上面采用3~5 mm的骨圆针由后外侧向前侧的内下方进行经皮固定,待钢针插到跟骨后关节面的塌陷骨折块时,为了使足弓得到恢复,尽力将塌陷的骨折块撬拨起来。对于牢固欠佳的跟骨骨折固定,钢针可待撬拨复位后直接通过跟骰关节或距下关节与前方骨块固定在一起。对跟骨轴位及侧位采用透视检查,看跟距关节面的复位是否理想,骨折块台阶在1 mm以下[2]。将一枚固定针打入跟骨前端中点,并将两根固定针固定于胫骨远端的合适位置,从而与外固定架连接,护理人员可尽力使跟距间隙后得到恢复,并锁定于固定架。手术结束6~8周后将外固定架拆除,进行不负重的功能锻炼,之后根据X线检查患者8~12周的骨折愈合状况,再逐步进行负重功能训练。
1.2.2 试验组
试验组实施腰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并使双侧骨折患者处于仰卧位,使单侧跟骨骨折患者保持侧卧位,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下肢气囊止血带进行止血。对跟骨外侧采用L型切口,并将切口全层开至骨膜,将骨膜紧沿着骨外侧壁进行下剥离,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对腓肠神经、长短的游离腓骨肌腱加以保护,将跟骰关节面积跟距关节面得以充分暴露[3]。将跟骨外侧壁的多数碎骨片用骨刀轻轻掀起,明确距下关节面塌陷及骨折移位方向的情况,进一步了解跟距关节所发生的关系,从内侧向跟骨外侧进行复位,将距下关节和后关节面、Gissane角和Bohler角依次进行恢复,在骨缺损的地方进行植骨,在跟骨外侧的骨片得到良好复位后再对跟骨行钛板固定[4]。首先将手术切口处进行冲洗,再将1个引流片置于切口处,逐层进行缝合,再于24~48 h后将引流片拔出,接着对患者进行不负重功能锻炼,根据X线对骨折愈合情况的检查结果在8~12周后对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身体负重功能训练。
所有患者均进行10~15个月的术后回访,记录患者骨折再移位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Gissane角和Bohler角的恢复情况
对术后所有患者进行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跟距关节面均基本恢复正常,试验组Gissane角和Bohler角分别从术前的(89.72±6.42)°、(8.79±4.16)°恢复到术后的(134.60±7.14)°、(29.97±6.08)°;对照组Gissane角和Bohler角分别从术前的(91.34±3.47)°、(7.84±3.87)°恢复到术后的(132.70±4.91)°、(31.42±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足部功能评分结果
根据足部评分系统(Maryland)对患者术后功能进行评分。对照组优23例,良19例,中7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82.35%;试验组优25例,良18例,中5例,差3例,总优良率为84.31%。所有患者随访结果均未发生骨折明显再移位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跟骨的主要作用是协同机体的足部运动,并负荷人体周身重量,而跟骨结构较为脆弱,是临床上发生骨折率较高的部位[5]。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留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而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植骨术及撬拨复位外固定术。
本研究结果显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植骨术及撬拨复位外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Gissane角和Bohler角均恢复良好;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现象,撬拨复位外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植骨术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相似,且均无并发症产生。
摘要: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联合植骨术及撬拨复位外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2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撬拨复位外固定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两组Gissane角和Bohler角的均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优良率为84.31%,对照组总优良率为82.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植骨术的治疗效果与撬拨复位外固定术相似,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植骨术,撬拨复位外固定术,跟骨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林鋆,刘大林,陈韶峰,等.锁定板结合骨修复材料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6,19(1):98-100.
[2]尚炜,赵刚,舒钧,等.跟骨锁定板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2):191-192.
[3]孙金刚,陈岩,焦涛,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1):4299-4300.
[4]刘栋,华俊,孙永明,等.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10):1450-1452.
切开撬拨复位内固定 第2篇
【关键词】Pilon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
胫骨Pilon骨折多见于低能量的旋转暴力引起的骨折或由车祸及高处坠落所产生的高能量轴向压缩暴力引起的骨折。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笔者采用切开复位、胫骨下关节面重建、坚强内固定治疗84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男54例,女30例,年龄20~63岁,平均46.5±3.52岁。致伤因素:坠落伤50例;车祸伤34例。根据Rüedi提出的分型,将胫骨Pilon骨折分为3个类型。I型为累及关节面无移位的劈裂骨折;II型为累及关节面并有移位的劈裂骨折,但骨折粉碎较轻;III型为累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I型3例;II型35例;III型46例。84例中开放性骨折16例,闭合性骨折68例,合并腓骨远端骨折60例,距骨关节面损伤48例,严重软组织损伤21例。全部病例摄伤踝正侧位X线片,II型以及III型均做三维CT重建。
1.2 治疗方法 16例开放性骨折中10例急诊清创内固定,一期闭合伤口,6例清创后牵引10天后内固定。68例闭合性骨折中有30例于伤后6小时内手术,38例牵引8~10天待肿胀消退后手术。术中发现III性骨折胫骨下关节面均有不同程度压缩移位,行关节面精确复位内固定,78例植骨,用钢板螺钉、克氏针固定。冲洗关节腔,修复关节囊及韧带。52例术后石膏托固定保护,4周后拆除石膏,逐渐功能锻炼。32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2 结果
随访3年,有1例骨折不愈合,83例于3~6个月骨性愈合,在1~2年间取出内固定。早期12例切口皮肤愈合时间超过2周,其中9例为开放性骨折,3例为闭合性骨折,无一例深部感染。10例创伤性关节炎属可、差。根据Ovadia疗效评价标准[1],本组优55例,良18例,可7例,差4例,优良率为86.90%。I型治疗效果均为优良,II型中2例治疗效果为可,III型中治疗效果可5例,差4例。
3 讨论
这种损伤在实际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分型也较多,有AO/OTA分类系统、Rüedi分型、Ovadia分型等,这些分型系统可以显示关节面压缩塌陷及骨折粉碎程度,具有评价预后的价值。与严重的骨折类型相比,少许移位及轻度粉碎骨折的治疗能达到更好的功能效果及更少的并发症。而且手术的要点是以胫骨下关节面重建为中心,按照AO钢板技术进行,首先腓骨骨折解剖复位并用钢板和拉力螺钉固定,以便恢复骨折的远端胫骨长度;其次复位胫骨下关节面并暂时用克氏针固定,干骺端骨缺损可采用骨松质移植填充;最后将选用的钢板固定于胫骨的内侧面,作为支撑来支持粉碎的干骺端,以防出现内翻畸形。前端皮质粉碎切后侧骨折块较大时,可在前方使用小的T型板或去除尖端的三叶型钢板固定,钢板在前方可提供更为稳定的前方支撑。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使用薄钢板,以减少软组织并发症。
此类手术也有一定的并发症,我们需要规范操作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软组织处理及切口选择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本组12例皮肤愈合延迟中9例为开放性伤口皮肤坏死,3例闭合性骨折均为胫前内侧切口内侧皮缘坏死。后期笔者改进软组织处理,开放性骨折严格清創,术前充分消肿,根据三维CT重建提示的骨折线走向及关节面压缩塌陷部位,选择正确入路减少损伤,暴露骨折部位,减少手术时间,皮肤愈合延迟较前减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内固定外露是常见的并发症,对于那些III型严重粉碎骨折患者,不能坚强内固定,应加石膏外固定。对于合并胫骨及距骨关节面软骨广泛缺损的严重开放性损伤,可考虑行初期关节融合术[2]。同时对于术中发现软骨坏死、关节面不平整导致踝创伤性关节炎。因此术中应注意保护关节面的血供,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晚期负重。术后为防止骨折延迟愈合以及不愈合。术中应在保证解剖复位的同时尽量少剥离骨膜以及优先考虑自体骨植骨。
综合来说,胫骨下关节面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能保证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最大程度恢复功能,同时为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工作都要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 Ovadia DN,Beals RK.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laflond. J bone Joint Surg (Am),1986, 68 (4) :543.
切开撬拨复位内固定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6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和影像学检查资料。90例患者均经实验室病理学检查和X线检查, 并被诊断为跟骨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均无踝部外伤史, 跟骨骨折前肢体功能无异常, 非病理性骨折、踝功能异常、开放性骨折、妊娠期妇女等其他病例;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 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组45例, 其中男32例, 女13例, 年龄19~58岁, 平均 (36.5±4.7) 岁, 高空坠落致伤患者33例, 交通事故致伤患者9例, 暴力致伤患者2例, 扭伤患者1例, CT检查结果采用Sanders分类法对该组45例患者进行跟骨骨折分型, Ⅱ型患者27例, Ⅲ型患者13例, Ⅳ型患者5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45例, 男29例, 女16例, 年龄18~57岁, 平均 (38.3±5.2) 岁, 高空坠落致伤患者30例, 交通事故致伤患者11例, 暴力致伤患者3例, 扭伤患者1例, Sanders分型显示, Ⅱ型患者26例, Ⅲ型患者14例, Ⅳ型患者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行硬膜外麻醉, 指导其取卧位, 抬高骨折一侧的患足, 进行常规消毒并在骨折部位铺上一块无菌纱布。取一枚直径为4.5~5.0 mm的克氏针, 以15°角在患者跟骨结节后外侧进入其皮肤, X线透视观察跟骨关节下方区域, 利用克氏针撬拨, 复位脱离原位的骨块, 待跟骨正常结构恢复且复位效果满意后, 利用克氏针进入骨折远端。随后用石膏固定撬拨骨位, 术后行常规抗生素治疗, 术后10周行X线检查, 观察骨折部位恢复情况, 待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后, 可以将克氏针拔除。
1.2.2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行硬膜外麻醉, 指导其取卧位, 抬高骨折一侧的患足, 进行常规消毒并在骨折部位铺上一块无菌纱布。在患者股骨下端绑上止血带, 于患者跟骨外侧小心切开一L型切口, 将跟骨骨膜下方的皮瓣组织整块剥离, 将两根直径为2.0 mm的克氏针固定在其外踝处, 阻止皮瓣组织对关节处的牵拉, 复位各关节面效果满意后, 恢复跟骨的宽度和高度, 利用钢板行内固定, 止血完毕后放置引流管, 引流管位置确定后缝合切口。术后行常规抗生素治疗, 在手术结束后24 h内指导患者开始进行踝关节锻炼, 术后4~6周可进行足部功能恢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 术前、术后1周、1年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X线检查, 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宽度, 计算两组的平均值; (2) 在手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足部功能评分, 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部位恢复情况, 评分分为四个等级, 优:90~100分、良:70~89分、中:50~69分、差:<50分, 分别计算两者的优良率; (3)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无并发症, 并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跟骨高度和宽度、Gissane角、Bohler角作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跟骨高度和宽度、Gissane角、Bohler角比较
对两组进行纵向对比分析表明, 两组患者术前跟骨高度和宽度、Gissane角、Bohler角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周、1年两组患者的跟骨高度、Gissane角、Bohler角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增加, 跟骨宽度明显减小,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两组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表明,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在跟骨高度、Gissane角、Bohler角方面比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组增加的幅度更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跟骨宽度减小的幅度更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1年的跟骨高度和宽度、Gissane角、Bohler角与术后一周相比变化不明显,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足部功能评分对比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组 (11.1%vs 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3。
%
3 讨论
3.1 两种固定术的治疗效果对比
跟骨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取决于其跟骨的Bohler角、Gissane角、高度、宽度, 只有解剖关系复位并予以可靠的固定才能达到治疗效果[4]。本次研究显示, 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均能很好的帮助患者关节复位, 但后者的恢复效果要明显优于前者, 因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不仅能帮助复位塌陷的关节骨块, 而且也能帮助跟骨恢复正常位置。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的手术操作方法比较简单, 手术操作造成的创伤面也较小, 但是克氏针容易固定不牢固, 需要进行外固定加以辅助, 因此在治疗效果方面并不理想。
3.2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虽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复位效果比较理想, 但是由于手术创伤面大, 容易造成伤口感染或者其他术后并发症, 因此, 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操作过程中, 应尽量保证切口皮瓣的供血充足, 避免过度牵拉皮瓣, 影响软组织的自我修复[5]。由于跟骨外侧的皮下组织比较薄, 组织损伤会增加感染的发生几率, 因此需要保证钢板和螺钉被软组织充分覆盖, 在手术完成后进行必要的抗生素治疗, 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韩明建, 王志杰, 邹云雯, 等.锁定跟骨钢板治疗新鲜跟骨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11, 31 (4) :335-338.
[2]王伟.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 2009, 15 (22) :3501-3503.
[3]戚树斌, 孙鲁, 王明喜.闭合撬拨复位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成本-效果分析的临床对照试验[J].中国骨伤, 2009, 22 (12) :886-889.
[4]张俊, 厉国定, 沈燕国, 等.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2) :152-153.
切开撬拨复位内固定 第4篇
【关键词】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01-01近年来,跟骨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约占全身骨折的1%~2%,占跗骨骨折的60%,致残率一般在30%左右,并且约80%的为关节内骨折[1]。跟骨骨折多是由于患者从高处跌下时足跟直接着地猛烈压缩所根骨所致。临床上由于跟骨骨折的严重性和骨折的复杂性,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对其治疗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跟骨由于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及其复杂的解剖结构,一旦关节内骨折常常会造成足跟外形改变引起患者疼痛,严重的可造成足部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肢功能。为了更好地研究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我院对3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尽心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8~62岁,平均36.4岁。右侧跟骨骨折17足,左侧跟骨骨折8足,双侧跟骨骨折5例。经X线合CT检查发现,合并胸椎骨折3例,腰椎骨折1例,股骨骨折1例,下肢长管状骨骨折5例。将所有患者按Sanders骨折分型,I型2例,Ⅱ型12侧,Ⅲ型15侧,Ⅳ型1侧。受伤原因:高处坠落或跌落所致20例,车祸导致6例,其他4例。手术时间10例患者于伤后24h内进行急症手术,其余在上后3~10d内软组织肿胀消退后择期进行手术。内固定器材均采用可塑钛跟骨解剖钢板为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在下肢气压止血带控制下进行手术,在跟骨外侧采用L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术中应当避免损伤腓肠皮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然后将跟腓韧带切断,紧贴跟骨外侧壁对骨膜进行有效剥离,用3枚克氏针分别插入腓骨远端、距骨和骰骨,将其弯曲牵开切口皮瓣,使跟骨外侧壁、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充分显露[2]。对向前下倾斜、旋转的跟骨后关节进行修整复位,然后使跟骨后关节面与距骨后关节面恢复平行,将两者交角完全消除,进一步整复跟骨中关节面、前关节面。将结节块与距突位置关进行系矫正,使Bohler角得到恢复,在C型臂透视下见关节面得到恢复后,对关节面下骨缺损区进行同种异体骨植入,最后选用合适大小Y形钢板,逐个钻入螺钉,进行有效固定;完成固定后须检查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并彻底冲洗,将皮瓣全层缝合,并在切口两端各放一引流条,然后采用加压绷带进行包扎。手术完成后将患肢抬高,术后即可进行踝、距下关节以及足趾伸屈锻炼;48h内将引流皮条拔除,14天后进行拆线,常规应用抗生素1周左右;并且注意活动,做负重锻炼;6个月后逐步负重行走[3]。
2結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8个月,30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90~100分)18例,良(75~89分)8例,可(50~74分)3例,差(0~50分)1例,优良率86.67%。术后均进行跟骨侧轴位X线片检查,术后切口坏死2例,切口感染1例,无腓肠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l0%。
3讨论
跟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疾病,由于它结构的特殊性,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传统方法治疗,疗效较差,致残率较高,对于关节内粉碎骨折效果较差。近年来,随着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法在临床的推广,以及复位技巧、内固定选择和术后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患者术后并发症也相应减少[4]。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术后优良率为86.67%,并发症发生率为10%。术后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优点:(1)结构合理;该钢板为Y型,是根据跟骨解剖和粉碎骨折的需要而设计;(2)适用范围广;对于绝大部分的跟骨骨折均适用;(3)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由于该钢板适合于足部皮肤张力大的特点并且钛合金强度大对于术后早期锻炼较有利。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手术时机的选择,由于跟部外侧软组织薄弱,当骨折后会发生肿胀,加上软组织的创伤,血液运行也受到影响。而急诊手术骨折断面出血较多再加上软骨组织损伤,容易出现皮肤坏死。如果手术时限超过2周,就会造成缝合困难,并且术后伤口积血较多、皮肤不愈合、从而会出现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等。本研究认为一般在肿胀消退后在进行手术治疗,这样可减少出血,利于伤口愈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也是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采用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早期功能锻炼。因此,患者术后应当尽快进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仲涛,杨冰,王志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1):986-987.
[2]刘佩全,王颖,雷国亮.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09,l5(34):93.
[3]袁怀亮,刘意毅,赵中强.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8):48-49.
切开撬拨复位内固定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 男15例, 女21例;年龄68~97岁, 平均年龄78.5岁。根据Evans分型, Ⅰ型1度9例, Ⅰ型2度12例, Ⅰ型3度13例, Ⅱ型2例。合并基础疾病32例, 合并1种11例, 2种19例, 3种以上2例, 主要的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后遗症等。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入院后即行骨牵引术, 完善相关检查, 了解有无其他损伤及合并症, 术前均行骨盆正位及患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 明确诊断, 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合并心脑血管以及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 需积极进行控制。术前不需要常规备血。
1.2.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或全麻, 患者置骨科牵引床上, 取仰卧位, 患肢牵引呈轻度内收稍内旋位, 于髂腹股沟处触摸到股动脉波动最强点并画线标识, C型臂导引下, 平大粗隆于此标识线外股骨颈基底处垂直钻入¢3.0克氏针1枚, 牵拉、撬拨辅助闭合复位, 彻底纠正股骨颈旋转、前后移位及前倾角。选择髋关节外上、大粗隆上与髂前上棘平行线间纵行切口入路, 长约4cm, 逐层切开, 显露大粗隆顶点, 自大粗隆顶点偏前向髓腔打入导针约达小粗隆处。C臂正侧位透视导针位置满意后, 沿导针行大粗隆第1次开孔适当 (约1/2) , 拔出导针, 改用手持导针沿股骨大粗隆扩孔置入股骨髓腔远端, 至导针触及股骨髁上骨质———髓腔远端为止, 以确定导针在髓腔内, 倒退导针约股骨长度1/2处, 再行第2次完全开孔扩髓。拔出导针安置合适的主钉, 深度以近端钉尾平大粗隆顶点, 远端拉力螺钉凹槽中点延长线位于中下1/3的股骨颈纵轴线上为宜。确定前倾角后, 向股骨颈内打入股骨颈螺钉导针, 正位透视位于股骨颈中下1/3, 侧位位于股骨颈中央, 针尖位于关节面下5~10mm, 测量长度后用空心钻头钻开股骨外侧皮质, 沿导针捶击置入螺旋刀片, 透视下刀片顶点离关节面5~10mm左右时顺时针方向旋转锁定刀片。通过同一瞄准器置入远端锁钉, 最后安装主钉尾帽。放置负压引流管, 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心电监护、吸氧,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积极治疗原发病, 静脉使用抗生素2d, 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5 000U皮下注射预防下肢血栓。术后即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及足趾屈伸锻炼, 第2天可半坐位, 翻身, 换药拔除引流管, 拍X线片, 术后第5~7天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允许, 即可在家属协助下扶双拐患肢不负重行走, 开始下地活动, 术后第3周拄拐部分负重行走。
2 结果
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获6~18个月随访, 平均10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25例, 良9例, 可2例, 优良率为94.4%。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髋膝关节功能正常, 均未发现切口感染、退钉、股骨头切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明显髋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1例因术后3个月摔倒致髓内针远端骨折, 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延迟下地负重, 随访12个月骨折愈合。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予以坚强内固定, 促使早日下床活动, 减少卧床并发症[1]。笔者认为PFNA内固定术, 导针进入髓腔是操作的关键, 由于平卧位操作, 患侧的髂骨、躯体阻挡, 尤其肥胖患者, 导针进入困难, 常出现导针从骨折线穿出。简单有效做法是:术中患肢牵引复位令患肢内收10°~15°位, 行2次开孔, 第1次:选好入点, 钻入导针平小粗隆即可, 退出导针, 不必强调一次性将导针钻入股骨髓腔远端。第2次:以手持导针, 将导针徒手再插入, 顶住内侧皮质后轻轻以手转动并保持内收状态滑入, 可感觉到导针顺着内侧皮质边缘滑入髓腔感, 直达顶住髓腔远端骨质。另外想借PFNA内固定调整复位是极其困难的, 股骨转子间骨折后, 股骨颈仅有关节囊及股骨头圆韧带相连, 活动度较大, 处于相对“游离”状态, 由于浅层的臀大肌的主要功能是后伸、外旋髋关节;深层臀中肌的主要功能是大腿外展[2]。股骨粗隆间骨折后, 常表现股骨近端向后外旋移位。钻入股骨颈克氏针, 可撬拨、旋转, 协同牵引, 可纠正颈干角、旋转及移位, 方便复位。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3,4]。PFNA主钉位于扩髓后的髓腔内, 负荷传导为内膨胀挤压式, 使股骨内外侧均承受较大的应力, 提高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5]。该术式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小切口就能顺利完成骨折固定。同时单一的螺旋刀片具有防旋转及稳定支撑作用, 操作简单、特别适合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6]。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65.
[2]郭世绂.骨科临床解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750-755.
[3]周健, 张福国, 程朝辉, 等.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2011, 3:390-391.
[4]冯兴兵, 陈忠义, 陈海啸, 等.PFNA治疗老年人转子下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2008, 6:517-518
[5]李雪峰, 姜为民, 王璐, 等.4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比[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3) :302-304.
切开撬拨复位内固定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8例(微创组),平均年龄(9.00±3.41)岁;其中按Sanders分型,SandersⅡ型15例,SandersⅢ型3例;受伤机制:坠落伤10例,车祸伤8例;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切开复位组),平均年龄(9.42±3.14)岁;其中按Sanders分型,SandersⅡ型7例,SandersⅢ型5例;受伤机制:坠落伤8例,车祸伤4例。统计患儿年龄、致伤原因、Sanders分型等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a)年龄不超过14周岁;b)单足跟骨骨折;c)SandersⅡ、Ⅲ型骨折。排除标准:a)开放性、病理性跟骨骨折。b)患有其他疾病而影响足部功能者。
1.3微创手术步骤
麻醉满意后患者取俯卧位,患肢常规消毒铺单,用电钻垂直于跟骨结节穿入1枚直径3 mm克氏针,助手利用其轴向牵引跖屈患足,同时术者使用撬拨复位针穿入足底撬拨塌陷距下关节面,C型臂透视下见距下关节面复位良好后,向中央挤压复位跟骨外侧壁,再次C型臂透视,跟骨宽度、Blher角均恢复满意后,自跟腱止点两侧沿跟骨纵轴分别置入1枚克氏针、自跟骨体外侧向载距突方向置入1枚克氏针,C型臂下见其位置满意,分别沿所置入克氏针拧入长度合适空心钉,再次跟骨侧位轴位透视见空心钉位置长度合适,骨折复位满意。拔出所置入克氏针、跟骨结节牵引针及足底撬拨复位针(必要时于撬拨处置入1枚克氏针以支撑跟骨后关节面),消毒、缝合、包扎手术穿刺孔,石膏功能位固定患足。
1.4 观察指标
a)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b)手术前后Bhler角;c)术后足部功能评分(按照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d)术后创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将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前后Bhler角以及术后足部功能评分等定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术后创口并发症等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校正公式,以α=0.05为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微创组手术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术后两组Bhler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两组间Bhler角及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微创组病例术后均未发现创口问题,切开复位组术后并发皮缘坏死感染等创口问题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2。
图1术前患足X线片示跟骨关节内骨折
图2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
3 讨论
3.1 儿童跟骨骨折特点
儿童跟骨骨折发病率低,但其是儿童最常见的跗骨骨折[6]。因其较多的软骨和皮质骨的贫乏加剧了普通X线片对于此种损伤的诊断难度[7],易于漏诊,故此类骨折的发生率高于文献所记录,需引起足够重视。Tomas等[8]认为儿童距骨下关节面的重塑功能强大,可较好地适应受损的跟骨。
3.2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
儿童跟骨骨折传统上采用非手术治疗,特别是对于关节外或者关节内非移位性跟骨骨折,保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然而在Brunet[9]一项研究中显示1例接受保守治疗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随访影像学上出现了距下后关节面关节炎,且伴有疼痛症状。Hobie等[10]认为尽管距骨的重塑性[8]会对跟骨关节内轻微移位骨折中的距下关节面给予一定保护作用,可是考虑到儿童需要承受未来70余年的骨折后状态,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患者身体状态甚至职业的选择。所以除非有其他禁忌证的存在,所有儿童跟骨关节内移位性骨折均需要手术治疗,而不论患儿的年龄大小。
3.3 微创治疗的优点
Petit等[11]回顾10年来13例(14足)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均使用外侧延长切口,取得良好疗效[11],然而术后1足出现创口感染;1足出现疼痛症状,取出钢板后出现创口感染。Yu等[12]报道了8例(9足)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疗效良好,但是术后1例出现轻微的疼痛,1例出现了创口问题。虽然避免了因保守治疗导致的后足畸形等并发症,但是手术治疗是利用掀起足跟外侧皮瓣以实现跟骨和距下关节面的暴露,容易并发皮瓣坏死[13]。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恰恰能够避免以上所述创口并发症的发生,此项研究中微创组病例术后均未发现创口问题,切开复位组术后并发皮缘坏死感染等创口问题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排除此与病例数较少有关,可待搜集更多病例后行进一步研究。此外,微创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降低了手术风险;微创组术后的Bhler角(31.61±3.42)°同切开复位组术后Bhler角(32.63±3.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末次随访中,两组病例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取得与切开复位组同样满意的疗效。
3.4 微创治疗的手术要点
术前仔细阅片,明确骨折位置、程度及类型,以在术中实现准确充分撬拨;撬拨复位过程中,向中央挤压复位跟骨外侧壁,以恢复跟骨正常宽度;术中充分利用C型臂进行透视,避免内植物在植入过程中损伤骨骺;手术完成后需进行必要的外固定制动及适度的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及术后创口问题发生率低等优势,且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情况令人满意,为微创技术在治疗跟骨骨折方面的优势体现,但是当患儿步入成年甚至中老年后是否会出现功能丢失仍有待观察[10]。
摘要:目的 评估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拓宽儿童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思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经验。方法 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8例,为微创组;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为切开复位组。30例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9.2个月,记录两组病例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Bhler角、术后足部功能评分(按照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以及创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微创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hler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Bhler角及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创口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切开复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创口问题少等优点。
切开撬拨复位内固定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2年9月至2008年9月, 采用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患者29 例, 男18 例, 女11 例;年龄28~69 岁, 平均38.7 岁。骨折部位:T113 例, T1211 例, L1 8 例, L2 3 例, L4 2 例, 双节段骨折2 例。爆裂骨折类型 (Denis分型) A型7 例, B型17 例, C型5 例, 其中B型最常见, 占58.6%。脊髓损伤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SIA) 标准评定, A级10 例, B级6 例, C级3 例, D级7 例, E级3 例。手术距受伤时间21~48 d。伤椎椎体楔变, 脊柱后凸畸形大于20°者18 例, 占62.1%。所有病例中, 合并严重颅脑损伤8 例, 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0 例, 腹部闭合性损伤11 例;其中, 存在失血性休克10 例, 不同程度昏迷11 例。均采用全椎板减压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 (USS或AF) 复位内固定, 同时经伤椎双侧椎弓根骨隧道器械撬拨并向椎体内植入骨颗粒, 植骨来源为减压切除的椎板、棘突松质骨或者是髂后上棘的松质骨。
1.2 手术方法
在全麻插管下, 俯卧位, 采用脊柱后侧正中切口。以伤椎为中心, 显露伤椎及上下正常椎棘突及椎板, 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 在伤椎上下两个椎体的椎弓根经Weinstein法定位后分别钻孔, 拧入椎弓根螺钉。然后行全椎板减压, 用复位钳进行撑开复位或依靠侧棒前端特定角度复位固定后, 经伤椎双侧椎弓根定位钻孔。用导锥逐渐扩大至直径约6 mm左右, 骨隧道直达椎体前1/3深度, 应用较大的刮匙插入向上撬拨塌陷骨折使之复位, C型臂X线机透视满意后, 再用特制漏斗套管沿椎弓根骨隧道插入椎体内, 将松质骨颗粒倒入漏斗并用导棒向椎体内填压, 边填塞边压实边向后逐渐撤出套管, 直至填满, 隧道口用大小相当的带皮质骨骨块填堵结实。植骨骨颗粒利用减压切除的椎板、棘突松质骨或者是髂后上棘的松质骨。填塞骨量多少以填实填满为准。所有病例均不使用同种异体骨。
1.3 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测量
对本组29 例患者术后随访6~23个月, 平均11.6个月。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均拍摄CR和CT, 并间隔一定时间 (2~3个月) 进行复查, 具体次数视随访时间而不同。对术前和术后CR片进行伤椎及其上下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的测量, 椎体前缘高度用伤椎椎体占上下椎体平均高度的百分比表示 (%) 。拍摄CT用于观察植骨填塞和愈合情况。
2 结 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经6~23个月随访, 平均11.6个月。所有病例均在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拍摄正侧位CR片和CT, 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并观察植骨分布及融合情况。术前平均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38.4% (18.2~69.2%) , 术后1周内测量伤椎, 显示椎体平均高度恢复百分比是75.9% (32.4%~88.7%) , 骨折成角畸形术前Cobb角平均30.1°, 术后1周测量平均Cobb角8.4°, 最后一次随访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下降约1.8°, Cobb角平均较术前降低约3.1°。其中27 例未出现神经根脊髓损伤加重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 术后随访CT显示椎管减压充分, 植骨颗粒填充密实, 无明显空腔存在, 个别伤椎植骨时由于填压力量较大, 椎体前缘局限隆起, 但无临床意义。另有2 例出现内固定松动和轻度移位, 前缘椎体高度恢复差, Cobb角仍然达到15°左右, 该病例均为手术时间在伤后4周以上进行者。术后经CT证实所有病例椎体内植骨边缘模糊, 融合较快, 无明显植骨吸收现象。椎管形态也有不同程度再塑形现象, 随访伤椎椎体高度维持良好, 未出现较术后显著再塌陷伤椎。合并颅胸脑损伤4 例, 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2 例, 虽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平均角恢复较好, 但是由于手术时间均在伤后3~4周, 其术后神经根脊髓损伤未见明显减轻, 出现神经血管并发症。经SPSS 12.0进行t检验, 本组29 例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平均角的恢复, 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术后1周复查与最终随防结果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椎体高度及Cobb角测量值见表1。典型病例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4。
3 讨 论
目前, 对于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比较多, 认识上相对统一, 临床上更多采用经后路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术后效果大多良好。但是, 对于陈旧性胸腰椎爆裂骨折 (伤后3周以上病例) , 采用传统的后路复位横突植骨效果很差, 且容易丢失高度, 经前路截骨植骨矫正效果较好, 但是操作和创伤均较大。因此, 我们尝试采用经双侧椎弓根撬拨器械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 并进行术后随访, 以期观察其术后治疗效果。
Bridwell等[1]认为, 胸腰椎爆裂骨折经椎弓根器械复位内固定术后, 伤椎椎体高度和Cobb角尽管恢复了, 但是椎体内骨小梁支架结构已破坏, 因此形成椎体内的空隙, 此外与伤椎相邻的椎间盘已破坏, 导致中柱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如果植骨重建效果不理想, 就会导致术后发生内固定疲劳断裂或骨折椎体再塌陷, 矫正度无法维持。尽管X线片上存在骨小梁恢复假象, 其实该椎体已丧失结构上的完整, 骨性结构并未真正恢复, 不具有负重能力[2]。Leferink[3]的研究表明, 正是因为伤椎爆裂骨折, 导致间盘不同程度破坏, 使前中柱丧失了结构的完整性, 如果不有效地植骨重建, 即使采用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短节段固定, 也不可避免在后期出现内固定疲劳断裂和骨折椎体塌陷, 导致矫正高度丢失。
Olerud等[4]研究认为, 伤椎骨折复位后遗留的骨缺损是造成后期复位高度丢失的主因, 因此提出对伤椎采用经椎弓根植骨以填充骨缺损, 防止复位高度的丢失。此外, 有研究表明, 伤椎前中柱破坏, 脊柱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 随着脊柱负重时间的增长, 伤椎发生楔形变, 产生局部后凸畸形和迟发性神经压迫症状, 脊柱这种潜在的不稳定和迟发性神经症状是导致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5]。
自从Roy-Camile[6]报道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后, 各种不同改进形式的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不断出现, 诸如Luque、Harrington、USS、AF等对不同类型椎体骨折均可以恢复部分或全部椎体高度, 起到早期稳定脊柱的作用。但是, 对于因早期治疗头、胸、腹等复合损伤, 为抢救生命而延误早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 逐渐转变为陈旧性胸腰椎爆裂骨折, 如何通过手术尽可能达到满意复位, 是骨科医师面临的问题。
我们调查并分析了近年收治的29 例陈旧性胸腰椎病例资料, 经随访观察发现, 手术前伤椎椎体平均高度38.4%, 最低至18.6%, 而术后72.4% (21 例) 病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85%以上, 最高可达95.5%;骨折成角畸形术前Cobb角平均30.1°, 术后1周测量平均Cobb角8.4°。因此, 我们认为该手术方法对陈旧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仍然具有较好的复位效果和防止椎体高度丢失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1.6个月, 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丢失仅1.8°, Cobb角丢失约3.1°, 表明经椎弓根隧道植骨填充椎体中央缺损区这一方法对于术后晚期维持伤椎椎体形态、防止校正度丢失有重要意义。术后随访CT显示伤椎椎体中央区植骨填充和融合情况良好, 无明显骨吸收现象。由于患者颅脑损伤、严重胸外伤、腹部闭合性损伤等延误早期治疗, 转为陈旧性胸腰椎爆裂骨折 (伤后3周以上病例) , 致使在受伤3周后进行手术治疗, 尽管恢复或改善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平均角, 其术后神经根脊髓损伤症状改善较差, 易遗留神经血管并发症。
尽管我们的观察显示此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但是也有研究认为, 虽然复位后经椎弓根在骨缺失的椎体内植骨, 提供了椎体高度重建的条件, 内固定取出后随访半年, 矫正度丢失率平均仍然达到7.7%[7]。甚至, Knop等[8]和Alanay等[9]报告在椎体植骨并不能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 有的植骨并未发生骨愈合, 这可能与未清除的椎间盘组织及不利于骨愈合的应力环境有关, 经椎弓根向骨折椎体内植骨, 有移位至椎管内的危险。因此, 我们认为, 进一步更深入的大样本量的对比研究仍然是必要的。
此手术的关键是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 椎弓根骨通道的中轴线与矢状面存在一定的夹角, 但此夹角的值在不同椎节不是恒定的, 在置钉操作过程中, 如果置入方向偏差, 则可穿破椎弓根骨皮质, 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因此, 实际操作中, 如果遇到上下关节突、横突及椎板外侧缘等定位标记受损, 可根据术前CT的测量确定椎弓根直径作为术中参考, 孔道的准确性主要是通过插入导针后行术中C型臂X线机检查确认, 但是, 由于改变孔道会影响最终螺钉的把持力, 所以首次操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10]。朱养均[11]认为, 受伤超过3周者, 后路手术对复位往往不能达到要求, 必要时前路或联合手术更为合理。手术治疗原则是恢复神经功能或为其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恢复脊柱解剖形状, 重建其稳定性及生理曲度。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尽管陈旧伤椎比此前对新鲜伤椎采用该法恢复差, 然而大部分病例伤椎恢复高度仍比较显著, 因此, 该方法具有实用性, 仍不失为一种可选的较好方法。
对于椎管内有明确的后缘骨折块突入椎管达到40%以上且存在神经根症状者, 需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术, 探查后方骨折块, 如存在活动度, 可以用“L”复位顶棒打压复位, 如陈旧骨折块无活动, 可以用窄骨刀凿除。对于后缘骨折块突入椎管在40%以下者, 如无神经症状, 均无需处理。
对于陈旧性胸腰椎爆裂骨折, 由于错过早期最佳复位时间, 仅仅通过椎弓根螺钉系统自身的矫正作用效果不佳, 因此, 我们通过椎弓根骨隧道向椎体中央伸进刮匙或撬棒, 向头侧和尾侧撬拨, 可以辅助椎体恢复形态。对于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 通过单侧椎弓根植骨往往即可达到初步复位满意, 但是, 对于陈旧病例, 必需行双侧椎弓根撬拨复位同时进行植骨, 才能促使椎体有效复位。马维虎等[12]认为, 经椎弓根撬拨复位嵌入骨折椎体的椎间盘组织, 同时进行椎体内大量植骨, 不仅可以消除植骨不愈合因素, 而且重建了椎体高度, 可以增加脊柱前柱的轴向抗压稳定性。王华东等[13]认为后路一期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预防骨折椎体的塌陷, 避免二期前路再手术成为可能, 并经平均1年以上随访发现伤椎形态未见楔形改变。王英胜等[14]认为该方法能重建前中柱稳定性, 防止远期椎体高度及矫正角度的再丢失。虽然我们同意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具有良好的抗椎体后期楔变的能力, 但是, 并不能完全避免椎体高度的轻度损失, 这可能与内固定的坚强程度和术后过早下地活动有关。另外, 对于陈旧性伤椎延误时间过长 (大于5周) , 即使应用此法, 效果亦难以理想, 因此, 在患者情况稳定的情况下, 争取尽早手术是必要的。
切开撬拨复位内固定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本院治疗的46例跟骨骨折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12例;年龄22~56岁, 平均年龄45.2岁;其中左侧29例, 右侧17例;坠落伤20例, 交通事故伤21例, 其他5例。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3]:Ⅲ型31例, Ⅳ型1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受伤至手术时间8~16 d, 平均时间11.5 d。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3例, 观察组男18例, 女5例;年龄22~56岁, 平均年龄46.3岁;其中左侧15例, 右侧8例;Ⅲ型16例, Ⅳ型7例。对照组男16例, 女7例;年龄22~56岁, 平均年龄44.1岁;其中左侧16例, 右侧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进行治疗, 平仰卧位, 跟骨骨膜下局部麻醉, 小腿下方放置15 cm高的软枕, 术者双手十指交叉, 将患者足跟部间置于两手掌间, 两手掌用力向跟骨挤压。助手同时双手握紧患足伸屈躁关节7次, 然后术者一只手握足踝关节被动跖屈, 另一手将跟骨结节卡在拇指与食指之间用力向下推。经过手法复位, Bolher角和Gissane角改善, 关节面不平整消除, 跟骨横径、高度恢复。然后放置棉垫, 以两块可塑性弧形夹板超踝关节固定, 夹板头部行“8”字包扎。固定期间行足趾及膝关节功能锻炼, 6周后可拆除夹板, 锻炼踝关节。对照组行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4]。
1.3疗效判定标准[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 疗效分为优:90分≤评分≤100分, 无疼痛、行走正常并且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75分≤评分≤89分, 行走基本正常、可有轻微行走疼痛并且恢复工作和生活。可:50分≤评分≤74分, 跟骨畸形复杂、轻微跛行、较明显行走疼痛并且不能进行原来工作。差:评分<50分。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73.91%, 对照组优良率为78.26%,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小结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 预后主要受骨折类型、复位质量和治疗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应用保守治疗无法对骨折块进行有效解剖复位和固定, 且常遗留有疼痛等后遗症, 对患肢恢复功能产生不利影响[6,7]。骨折治疗的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恢复功能是治疗的目的, 复位是恢复功能的前提, 要恢复功能必须进行功能锻炼, 而只有牢稳的内固定才能使功能锻炼成为可能。本研究资料中, 观察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闭合复位外固定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上效果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 不同的治疗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在治疗时需要结合临床个性化特点选择治疗方法, 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闭合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46例跟骨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3例。观察组行闭合复位外固定, 对照组行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 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观察组优良率为73.91%, 对照组优良率为78.26%,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闭合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中效果无明显差异, 不同的治疗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在治疗时需要结合临床个性化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闭合复位外固定,钢板内固定,跟骨骨折,疗效
参考文献
[1]张龙君, 陈建良, 王水桥, 等.闭合复位骨圆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中医正骨, 2005, 17 (12) :28-29.
[2]潘文军.闭合复位骨圆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护理.中医正骨, 2007, 19 (5) :80.
[3]王祖根.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 (4) :99-100.
[4]秦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2例.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9) :112-114.
[5]栗志辉, 何其泉, 陈能.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0) :65-66.
[6]彭庆辉, 李虹玲, 马仕祥, 等.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5) :467-470.
切开撬拨复位内固定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19~62岁,平均37岁;病因为15例高空坠落,10例为交通事故,7例为砸伤;骨折类型[2]:12例后壁骨折,8例后柱骨折,1例前壁骨折,1例前柱骨折,6例横行骨折(T形及Y形),4例双柱骨折;5例合并有股骨头中心脱位,13例合并股骨头后脱位,2例有坐骨神经损伤,2例有股神经损伤,2例尿道损伤,3例发生失血性休克,5例合并有其他部位骨折;左侧髋臼骨折19例,右侧髋臼骨折13例;患者从受伤到就诊时间为6h~10d,平均4d。
1.2 治疗方法
(1) 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放射线平片、闭孔斜位片及CT,同时进行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牵引,检查发现合并有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则进行侧牵引。 (2) 手术方法:患者先取仰卧位,臀下垫枕。术区消毒铺单,取患侧髂嵴上方2.0cm自耻骨结节斜形切口,长约20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切断腹前外侧肌各层,找到并游离股血管和股神经及髂腰肌,骨膜下剥离髂嵴,达耻骨梳,若有股骨头中心性坏死则予以牵引复位,探查髋臼骨折,先复位前柱(若有前柱骨折),取8孔重建锁定加压钛板,各用2枚螺钉固定确切。查无残余病变,冲洗引流,关闭创腔包扎。改侧卧位,消毒铺单,以髂后上嵴至大结节连线弧形切口,长约12cm。切开皮肤、皮下、筋膜,部分切断外旋肌群,显露髋臼后壁,予以解剖复位,取四孔重建钛板,四枚螺钉固定确实,查无残余病变,冲洗引流,缝合包扎。 (3)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持续皮牵引4~6周,术后1d开始进行早期股四头肌伸缩及被动活动髋关节锻炼(镇痛泵下进行)。监测放射线片,视骨折愈合情况指导患者下床拄拐行走、无负重及部分负重训练。
1.3 疗效评价
根据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制定标准[2]评价髋关节功能。优:步态正常,疼痛消失,关节活动范围在正常的75%以上,放射线片未见骨关节改变或仅为轻度的关节间隙狭窄和硬化;良:仅有轻微疼痛,步态正常,关节为正常活动范围的50%~75%,放射线可见关节面硬化,关节间隙变窄,且可见骨赘;中:步态轻度异常,中度疼痛,关节活动小于正常50%,放射线见关节间隙明显变窄,关节面硬化及骨赘;差:疼痛明显,重度跛行,关节僵硬且可见畸形愈合,放射线见重度骨关节炎改变,且有明显股骨头中心脱位。
2 结果
32例患者随访6个月~5年,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1~22周,平均15周。髋关节功能评价:19例优,10例良,2例中,1例差,优良率为90.6%。随访期间1例患者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进行关节置换;1例患者伴有股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恢复;发现血管损伤、股骨头坏死及创口感染。
3 讨论
笔者总结切开复位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手术指征:不负重穹窿不平整关节面在3mm以上;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髋臼内有碎片存留;患者为同侧损伤且需要活动;防止骨不连,保持足够节段,为以后关节置换创造条件。手术应注意: (1) 对于髋臼横形骨折和T形骨折,宜取髋股入路再加上后方入路,便于暴露骨折处,明确具体骨折情况。复位较困难时,可在骨折两端各打一孔,准备好钢板,两孔分别拧入AO螺钉,用1mm钢丝拴住2枚螺钉,此为“吊车”式固定; (2) 患者必须采取髋后方入路,但合并有严重髋后方软组织损伤,手术时间宜推迟,避免加重组织损伤; (3) 对有膀胱造瘘患者应慎重掌握手术适应症,避免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欣, 潘志军.髋臼骨折手术治疗[J].国外医学骨科分册, 2004, 25 (4) :214-216.
[2]Letournel E.Acetabulum fractures: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Clinorthop, 1980: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