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基础知识训练2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基础知识训练2(精选8篇)

基础知识训练2 第1篇

基础训练2

一、教学目标:

1、会给课文中的字组词并造句。

2、学会修改句子,认识两种修改符号。

3、会给一段话加上标点。

4、会照样子缩写句子,正确理解长句的意思。

5、培养和提高耳聋学生与交往的能力。

6、巩固读懂自然段的能力,看图叙述训练学生的观察的能力、想象力和口述、笔述能力。

二、教学重点:

会做基础训练的各种习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阅读和叙述训练。

四、课时安排:

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给课文中的字组词并造句。

2、学会修改句子,认识两种修改符号。教学重点:

会给课文中的字组词并造句。教学难点:

学会修改句子,认识两种修改符号。教学过程:

一、讲解课后第一题。(1)出示习题。

读下面的字,组词,造句。迹()()恳()()(2)让学生读题。

(3)先让学生组词,尽量让学生多组词。(4)再让学生造句。(5)老师小结。

二、讲解课后第二题。

(1)板书: 仿照例子,修改下面的句子。注意修改符号的用法。

例: 北京有许多古绩和公园风景优美的。

1、雨过天睛,红军在前进泥泞的路上。

2、蜜蜂采了密就飞进园子里附近的。

(2)读题理解题意。(3)结合例子讲解。(4)让学生独立修改句子。(5)师生评议。

三、课后作业。

完成第1、2题 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节基础训练2的1、2题的讲解让我对我们班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个了解,学生还是基础掌握的很不好,需要多加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给一段话加上标点。

2、会照样子缩写句子,正确理解长句的意思。教学重点:

会照样子缩写句子,正确理解长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会给一段话加上标点。教学过程:

一、讲解课后第三题。

(1)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再读一读。

学校的美术小组举行画画比赛

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画得最好的一幅画

经过老师平分

王小红得了第一名

张艳

马明和夏娟得第二名

何文等五位同学得第三名

(2)让学生先读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3)让学生独立加标点。(4)老师评议。(5)让学生再读一读。

二、讲解课后第四题。

(1)板书:

照样子缩写句子。

例;

立交桥的四周有绿色的草坪和美丽的花坛。

四周有草坪和花坛。

1他们望着这位身材高大的红军首长。

2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2)读题理解题意。(3)讲例子。(4)让学生缩句。(5)老师小结。(6)拓展练习。

三、课后作业。

完成第4、5题 教学反思:

在讲解这两题时,我们班的学生都不怎么会写,樊豪杰还好,剩下的都不大会是,这个是他们的弱项,以后多加这方面题目的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对话练习,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会听(看)话·说话。会看图说、写一段话。教学重点:

会听(看)话·说话。会看图说、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对话练习,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完成对话练习。1.对话练习。

(1)指导学生分析对话内容。

(2)老师和学生示范对话,讲解对话内容。(3)让学生分角色对话。2.阅读。(1)板书短文。

(2)指导读题,理解题意。(3)请学生朗读短文。(4)提问分析短文。

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我的家乡变成了什么样子? 第二自然段讲了什么?

第四自然段讲了什么?(女儿来接老奶奶。)(5)合提问讲解。

这篇短文讲了“我”的家乡旧房变成了新楼,生活越来越好。(6)学生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教师指导。

三、课堂练习。

1、分角色对话。

2、读短文。

四、课后作业。对话和阅读。教学反思:

对话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挺难的,尤其是对我们班的学生,她们有的时只会说,但都写不出来,每次考试分数都很低,有的连说都不会说,基本每次都是靠背诵来强制掌握一点点,比较难啊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叙述训练,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会听(看)话·说话。会看图说、写一段话。教学重点:

会听(看)话·说话。会看图说、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叙述训练,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完成叙述训练。

1、仔细观察图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然后说、写一段话。

2、出示挂图。

(1)请学生自己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举手说说。(2)提问:(指导看图)

图中的天气怎么样?

男孩是谁?(给男孩起个名字)他在做什么? 奶奶在做什么?(3)学生结合提问说一段话。

(4)让学生写句子,结合学生情况评讲。

如:一天下午,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小明正在家里写作业,忽然听到雨声。他想起妈妈洗的衣服还晾在竹竿上,就放下作业,向屋外跑去,把衣服受下来,向屋里跑去,奶奶站在门口,看见小明正在收衣服,脸上笑嘻嘻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5)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二、课后作业。

一课一练 教学反思:

学生第1、2、3题掌握的都比较好,除了严笑远,第4题回答的还算理想吧,第5题只有程建东一个人写的最好了,感觉一个个上课都不知道在干嘛。

基础知识训练2 第2篇

1.复习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辨析多音字,认识介词,练习扩写句子。

2.练习独立阅读短文,能读懂课文内容。

3.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4.练习写家庭中的趣事。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抄写“字・词・句”的第一题和“作文”第一题要修改的一段话。)

三、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主要练习“字・词・句”部分的四道题。先各人自己试着把第一、第二题做一做,然后再集体讨论。自己试着做的时候,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

二、学生自己练习第一、二题,教师巡视辅导。

三、讨论第一、二题。

1.讨论第一题。

(1)挂出小黑板,指名读读大写字母,再将大小写字母连起来。

(2)讨论连得是否正确,有错的加以改正。

2.讨论第二题。

先指名读每个字的两个读音,再指名说说组的词语,大家讨论补充或修正。

四、学生自己练习第三、四题,教师巡视辅导。

五、讨论第三题。

先指名读句子,再指名说说自己用加点词语写的话,有词语用得不当或句子不通的讨论修改。

六、讨论第四题。

1.指名读例句,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加上了挑山工在什么地方抽烟,比第一句写得具体。)

2.指名说说怎样扩写句子。(第一小题可加上什么时候去动物园或去哪儿的动物园。第二小题可加上有多少运动员或有什么运动员。第三小题可加上下着什么样的雨。)

七、布置作业 。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预习《自读课本》中的《壮国威,增军辉》。下节课把《自读课本》带来。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进行阅读训练,二是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二、进行阅读训练。

1.指名读题,明确阅读要求。(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说主要内容,谈谈读后的感受。)

2.学生按要求自读,也可同座讨论。

3.全班按要求讨论交流。

(1)讨论分段和每段段意。

(2)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3)交流读后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言,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谈具体、真实的感受。

三、练习修改一段话。

1.挂出小黑板,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同学试着在课本上修改。

2.讨论改得对不对,修改符号用得是否正确。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壮国威,增军辉》这篇课文。

2.预习作文要求。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作文”练习题目。

二、拓宽思路,明确要求。

1.这次作文要求写什么内容?(写家里发生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

2.题目中举到了哪些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奶奶过生日。)你们家中有没有过题目中举到的这些事情?事情经过是怎样的?谁来介绍介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3.谁还能讲讲题目中没有举到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请几个学生说说,酌情表扬鼓励。)

4.小结。各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家庭中都发生过许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同学们仔细回忆回忆,选择一件写篇作文。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自己加一个题目。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先写完的学生进行修改。

第五课时

一、作文交流。

这次作文,同学们从自己家庭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许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不少作文写得很具体,很清楚,也很有趣。我们请几位写不同内容的同学把他们的作文读一读。(指名读,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酌情评议,着重评议哪儿写得具体,写得有趣。)

二、指导作文命题。

1.这次作文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许多同学的作文题目起得很好。

2.请题目起得好的学生报自己的作文题目,教师将题目逐个写在黑板上。

3.讨论:从黑板上这些题目可以看出,定作文题目有哪些方法?(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来总结,如:用事情做题目,用一句有趣的话做题目,用最深的感受做题目等。)

三、指导修改病句。

基础知识训练2 第3篇

协调能力是指在身体运动的过程中,调节与综合身体各部分动作的能力,它集合了灵敏度、速度、平衡能力、柔韧性等多种身体素质为一体,充分反应了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和调节能力,对舞者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协调能力的强弱影响着舞蹈能否顺利有序地进步以及舞蹈风格的形成,而协调能力的训练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充分调动舞者整个大脑细胞的兴奋性,促进舞者使用形象大脑和抽象大脑进行细微的辨别,强化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联合活动能力。

对青少年舞者而言,协调能力的训练意味着实战素质的提高,没有经过协调能力基本功训练的人,身体很难达到优良的平衡。比如许多青少年舞者的右侧会比左侧力量大,右侧肢体也会粗壮一些。这在舞蹈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侧身体低于另外一侧或者脊柱两边压力不同,埋下伤病隐患。另外,两腿力量的不均衡也是一个大问题。站立的时候,很多人更多的时候将身体重量置放于右腿,而左腿却处于虚立状态,这样也会造成骨盆的倾斜和一侧背肌的过度疲劳。胸部和背部的力量不均衡会造成肩膀前耸,体态不美观。常见的错误姿态有:低头、驼背、含胸、腆肚等。所有这些不平衡的状态都可以通过舞蹈训练来修正,让身体达到协调均衡。更多地练习背部肌肉而拉伸胸部的肌肉,加强腹肌、腰背肌肉和大腿后部肌肉会有利于大多数人的身体平衡。

常用训练方法:

单脚站立侧举腿和单脚站立后抬腿

预备姿势:身体直立,微微抬起右腿(或左腿)。

动作过程:上身始终处于正直状态,保持身体平衡,右脚(或左脚)慢慢向外侧(或向后)抬起,达到极限后尽可能维持久一点,然后再慢慢回复到预备姿势,重复10-15次,然后换边重复以上动作。

弓箭步下蹲

预备姿势:上身直立,两腿成弓箭步,脚尖朝向正前方,腹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动作过程:后腿膝盖直线向下沉,此时要尽力保持身体的平衡,膝盖触地后再慢慢回复到预备姿势,重复10次,然后换边进行练习。

健身球坐姿举腿

预备姿势:身体正坐在健身球上,腹肌收紧,肩膀靠后,双脚平放于地面上。

动作过程:上身正直保持平衡,右脚(或左脚)慢慢伸直抬起,然后回复预备姿势,重复10-15次,换边重复以上动作。

健身球仰卧屈腿

预备姿势:身体平躺在软垫上,双脚脚跟都放置在健身球上,两腿伸直,臀部微微抬起。

动作过程:保持平衡,腹肌收紧,屈膝,将健身球向身体拉近,再慢慢回复到起始状态,重复10次,换边重复以上动作。

注意事项:

1.协调性训练要求速度与时间和动作相互配合完成。因此,在保证速度的同时,怎样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2.在下肢练习中,可以采用单腿练习的方法,来使得两侧的力量都得到发展。另外,用一些不稳定动作协助练习,不仅可以增加训练的难度,也会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比较符合孩子好胜的心理。

推荐游戏

小兔快跑

这个游戏锻炼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平衡能力、跑步速度和腿部的力量。其中,由于锻炼平衡能力时孩子始终处于运动中,这对他们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也会有所帮助。

1将学生划分为人数相等的几组,建议每组的人数为4人或6人,这样游戏既不会太长太枯燥,也不容易使孩子们觉得有难度。同时准备沙包若干(具体数量是每组人数的2倍)、秒表一块(没有可以省略)、奖品若干(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奖励,比如进行口头奖励)。

2在教室内划出两条跑道(可以用一条直线代替),每次让两组孩子进行接力跳,胜利的一方可以晋级下一轮的比赛。

3每个人用脚踝部位夹住一只小沙包,跳跃前进,看谁先达到终点,如果小沙包掉下则算输,老师在一旁用秒表计时(也可以不计时)。

4选出最终的优胜组别后,该组队员相互之间再进行竞赛,选出最后的优胜者。

5对优胜者进行奖励。

旋转接力

这个游戏主要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由于转圈很容易使人眩晕,之后动作的准确性和平衡能力也大幅下降,这个游戏也是老师考察学生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重要手段。

1将孩子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组(参与人数不限),每组的人数最好为奇数,每组先派出一人参加比赛。

2预备时两人手中握持一根小棒,并用眼罩(布)蒙住眼睛。

3裁判(老师或家长)发令后,各自朝前走三步,并在原地弯腰转三个圈,然后迅速起身返回,将小棒传给下一名参赛者。接棒者在接棒后要帮助前面的组员解下眼罩(布),并自己戴上,重复和前一名队员相同的动作。

4两组队员依次进行传递,直至最后结束。

模拟训练2物质与结构基础(二) 第4篇

A. 原核细胞中的RNA可作为遗传物质直接为合成蛋白质提供模板

B. 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分子均可自由通过核孔

C. 变形虫对食物的摄取与体内线粒体有关

D. 水浴加热煮沸时,DNA中氢键和蛋白质中的肽键都会断裂,导致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

2. 如下图装置,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瓶中O2产生速率的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

3. 下列关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产生等量的ATP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摩尔数之比约为1∶19

②人体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摩尔数之比为3∶1

③催化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线粒体中,催化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④高等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低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A. ①② B. ①

C. ② D. ②③

4. 在某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光合作用强度如图中各点,其中E点与D点相比,[H]、ATP、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分别为( )

A. 升、降、降、升

B. 降、降、升、降

C. 降、降、升、升

D. 升、升、降、升

5. 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CO2中的氧( )

A. 全部来自于O2

B. 全部来自于H2O

C. 全部来自于C6H12O6

D. 部分来自于C6H12O6

6.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观察到了实验现象,上述实验不能说明( )

A. 光合作用必须有光

B. 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C. 绿色植物离体的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

D.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

7. 将某植物置于密闭的环境中,在不同条件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若该植物处于白天均温30℃,晚上均温15℃,有效日照15 h环境下,预计该植物在1 d中积累的葡萄糖为( )

A. 765mg B. 1485mg

C. 315mg D. 540mg

8. 小麦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组成葡萄糖的碳、氢、氧三种元素分别来自( )

A. CO2、CO2和H2O B. CO2、H2O和CO2

C. CO2、H2O和H2O D. C5、H2O和CO2

9. 下列关于科学家及其研究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德国科学家施来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B. 桑格和尼克森借助电子显微镜,提出了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C. 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都来自于二氧化碳

D. 萨姆纳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并证明其是蛋白质

10. 下列无机盐的含量、存在形式和生理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无机盐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维持渗透压、酸碱度及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

B. 人体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K+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血液中Ga2+缺乏时导致肌肉抽搐

C. 某些无机盐是细胞内一些大分子物质的组成成分,如Fe参与血红蛋白的构成,Mg参与叶绿素的形成

D. 氮是植物体内的重要元素之一,酶、核酸、ATP中都含有氮元素

11. 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细胞或组织图像,图中能表示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是( )

12. 根据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进行分类,正确的组合是( )

A. 胰岛素、叶绿素、纤维素

B. 氨基酸、丙酮酸、吲哚乙酸

C. 激素、递质、抗体

D. 淀粉、麦芽糖、淀粉酶

13. 若使某细胞仅具有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式,则处理该细胞的物质最可能是( )

A. 淀粉酶 B. 蛋白酶

C. 脂肪酶 D. 生长素

14.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比无机催化剂更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 淀粉酶被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C. 光合作用所需的酶仅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

D. 细胞核中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

15. 美国和以色列的三位科学家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做出巨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如下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分布

B. 核糖体是动物细胞中唯一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C. 发菜的核糖体一部分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一部分附着在内质网上

D. 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的

16. 下列物质中都含有肽键的一组是( )

A. 酶、雄性激素、抗体

B. 胰岛素、抗体、生长激素

C. 雄性激素、载体、酶

D. 维生素、甲状腺激素、雌性激素

17. 对组成细胞的有机物描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和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都属于多糖

B. 细胞膜上的脂质主要包括磷脂、胆固醇等

nlc202309030807

C. 动植物遗传信息贮存在DNA中,而细菌、HIV、SARS等病毒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D. 质量相同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是相同的

18. 下列实验中必须使用活细胞做实验材料的是( )

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

B. 制备细胞膜

C. 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

D. 观察线粒体

19. 下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对该图的正确理解是( )

A. Ⅰ和Ⅱ分别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B. Ⅰ和Ⅱ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

C. 葡萄糖、性激素是以Ⅱ方式进入细胞的

D. 水、二氧化碳、氧气是以Ⅰ方式进入细胞的

20. 下列各项组成细胞有机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质中的核酸均为核糖核酸

B. 淀粉和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C. 多肽链一旦形成便具有生物活性

D. 蛋白质的氧化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21. 对法囊藻的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中的各成分含量与海水的各成分含量很不相同,下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的离子浓度。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22. 分析下列事实,回答有关问题。

(1)事实一:在正常人的血浆中,NaHCO3的含量约为H2CO3的20倍。当血浆中的NaHCO3含量减少时,则形成酸中毒。当H2CO3少时,则碱中毒。这个事实说明无机盐有什么作用? 。

(2)事实二:在初生蝌蚪或幼小植物体内,当自由水的比例减少时,机体代谢强度降低;当自由水的比例增大时,机体代谢强度增加。你对此的解释是 。

(3)事实三:已知Mn2+是许多酶的活化剂,如Mn2+能使硝酸还原酶激活,缺乏植物就无法利用硝酸盐;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的钙离子,如果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这说明什么? 。

(4)事实四:人体某些组织的含水量近似,但形态不同。如心肌含水量约为79%,而呈坚韧的形态;血液含水量约为82%,却川流不息。你对此的解释是 。

(5)事实五:幼儿常晒太阳,可以使皮肤表皮细胞内的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这说明维生素D具有 的功能。

23. 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结合下面关于溶酶体一类含多种水解酶、具有单层膜的囊状细胞器)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b与e演变成f,直至成为g,体现了膜的 ,膜的组成成分最接近的是 。

(2)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起源于细胞器a;e是由膜包裹着衰老细胞器d的小泡,而e的膜来源于细胞器c。由图示可判断:a是 ,c是 ,d是 。

(3)生物膜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可以模拟生物膜的 功能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24.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请利用下列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设计实验证明:叶片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打孔器、试管两支、冷开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40W台灯(实验过程中PH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忽略不计)。请补充完善以下实验方案:

(一)实验步骤及预测的实验结果:

(1)取等量的烟草小圆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 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25. 景天科植物A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如图一所示);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如图二所示)。十字花科植物B的CO2同化过程如图三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叶片细胞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吸收光能的色素,植物的 中的细胞也含有光合作用色素。

(2)植物A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H2O)的原因是 ;

(3)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的来源有 。

(4)在上午10:00点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和植物B细胞中C3含量的变化分别是 。

(5)植物A气孔开闭的特点与炎热干旱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其原因是 。

下册基础训练 2 教案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练习辨析多音、多义字;认识连词的用法;修改病句。

2、阅读短文,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3、练习具体地记叙事情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汉语拼音;练习辨析多音、多义字;认识连词的用法;修改病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任务。

二、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

三、讨论:

第一题: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请说说每组音节的不同。

第二题:

1、指名读组词。

2、评论。

3、各自修改组词。

第三题:

1、分别读句子,并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2、请同学逐题口头造句。

3、学生评论。

第四题:

1、分别请同学找出句子中的错误。

2、修改,评论。

3、找出这类句子错误的特点:概念混乱。

四、预习“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短文,训练一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自学要求:

默读短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内容。给课文分段,想想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二、学生自学,边学边做记号。

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纠正读音、读破句子的地方。

2、交流短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中心思想的。

(主要内容:林巧稚回忆自己上中小学时,教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一种人生的哲理。)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有条理地记叙的?

(两件事:一是海滩上做地形沙盘;二是生物课上教师告诉大家树叶千奇百怪。)

四、自由读课文,提出疑难,讨论。

五、作业:

想想生活中让你不能记忆的事,为作文做准备。

基础知识训练2 第6篇

第三单元

一、第五课第一课时:7.(1)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国家领导人,表明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参加行使国家权力。②提出议案和建议、批评和意见,表明人民代表有提案权和质询权。③要作人民的忠实代言人,表明人民代表要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

(2)保障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3)①人民代表要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②人民代表要增强代表意识,提升代表素质;③人民代表要提高参政能力等。

第二课时:

7、(1)人民依法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各级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国家权力机关产生、领导和监督其他国家机关,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样便于联系群众,使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管理。(4)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制定法律,建立适合我国的民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各种权利。

二、第六课第一课时:

7、(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工作原则。(2)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办法》加大对于涉及民生问题的党政干部的问责力度。

第二课时:

7、(1)模范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2)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切实得到实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课时:

7、(1)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个制度下:①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同时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②各民主党派既是参政党又是和执政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2)我国的政党制度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在野党和反对党是西方一党制和多党制固有的现象,这种制度下政党之间相互拆台、相互攻讦,多党纷争容易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因此,我国不能实行西方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就不存在在野党和反对党。

三、第七课第一课时:

7、材料

一、材料

二、材料三分别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即民

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第二课时:

7、(1)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增强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

防安全;有利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2)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方针、民族原则;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加快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环境;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吸引外资;发展特色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藏医药产业等。

第三课时

7、(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在我国,宗教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实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也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为民族团结奠定物质基础,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

(3)此外,要实现民族团结还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第四单元

一、第八课第一课时:

7、(1)联合国在当代社会中起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为推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了切实的努力。

(2)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联合国的主导下,为推进中东和平进程所做的努力就是一个例证。同时,我国人民也从联合国及其有关组织得到了有益的支援。

第二课时

7、(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萨科齐的行为损害了我国的核心利益,将对中欧关系、中法关系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萨科齐的行为侵犯了我国的独立权、管辖权等基本权利,没有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等义务。(3)萨科齐的行为,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第九课第一课时:

7、(1)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消除“核弹头”的威胁,发达国家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大力帮助、支持和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消除“核弹头”的威胁。

第二课时:

7、(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3)大力和优先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

第三课时:

7、(1)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针对金融危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不仅有利于维护世界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宗旨,将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基础知识训练2 第7篇

1.实验室利用和在活性炭作用下制取[SO2(g)+Cl2(g)⇌SO2Cl2(l)

∆H=-97.3kJ/mol],装置如图所示(部分装置已省略)。已知SO2Cl2的熔点为,沸点为,遇水能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来冷却的水应该从a口进b口出

B.可用硝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C.乙中盛放的试剂是无水氯化钙或碱石灰

D.制备过程中需要将装置甲置于冷水浴中

2.测定食物中铜含量前需对食物样品进行预处理:称取1.000g样品与浓硝酸充分反应后,小火蒸干炭化,再高温灰化,冷却后加入1mL稀硝酸,取滤液配制成10.00mL溶液。上述处理过程中不涉及的操作是

A.

B.

C.

D.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在O2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B.通过分液操作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C.用氨水鉴别MgCl2溶液和AlCl3溶液

D.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

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或解释)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饱和食盐水中依次通入CO2、NH3

有晶体析出

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其他盐的小,因饱和而析出

B

灼烧某白色粉末

透过蓝色钻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

该粉末含钾元素

C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固体粉末变红

在高温条件下,铁与水蒸气发生了反应

D

向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

有黑色沉淀生成Ksp(CuS)

A.A

B.B

C.C

D.D

5.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装置制备并收集NH3

B.乙装置构成了铜锌原电池

C.用丙装置制备溴苯并验证有HBr产生

D.丁装置验证浓H2SO4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

6.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

溶液变红色

HS-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B

向浓度均为0.1mol/L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出现蓝色沉淀

Ksp[Mg(OH)2]>Ksp[Cu(OH)2]

C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

产生白色浑浊

酸性:盐酸>碳酸>硅酸

D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

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溶液中存在II2+I−平衡

A.A

B.B

C.C

D.D

7.下列仪器为高中常见仪器(省略夹持装置),选用下列仪器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粗盐的提纯(除去泥沙)

B.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C.酸碱中和滴定

D.用

18.4mol/L的浓硫酸配制

1mol/L的稀硫酸

8.过氧化钠可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实验室可用下图装置制取少量过氧化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X

还可以制取H2、CO2

等气体

B.②中所盛试剂为饱和小苏打溶液

C.③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直通玻璃管

D.实验时需先让

X

装置反应一会儿,再点燃装置Z中的酒精灯

9.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实验I: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B.实验II:测定盐酸浓度

C.实验III:制取少量

D.实验IV:检验混合气体中的和

10.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①实验Ⅰ: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②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溶液的颜色没有变化

③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④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

B.用装置乙除去中的少量

C.用装置丙收集

D.用装置丁从溶液中获得无水

12.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①收集H2

B.用②蒸干AlCl3溶液制备无水氯化铝

C.用③分离NaCl溶液和BaSO4固体

D.用④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的有机层和水层

13.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手段。用如下装置探究氯气的性质,图中三支试管口均放置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①中淀粉KI试纸变蓝,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

B.②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Cl—

C.③中的溶液变为棕黄色,说明氯气有氧化性

D.④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有酸性和漂白性

14.实验室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CuO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

C.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甲是加热,乙是冷却

D.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1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3mLKI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mL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B

向蛋白质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醛饱和溶液,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了变性

C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碳酸的酸性

D

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

气体X具有强氧化性

A.A

B.B

C.C

D.D

16.实验室中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过程中,不涉及的装置是

A.

B.

C.

D.

17.下列实验中,由实验操作及现象能推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通入酸性溶液中,溶液褪色

具有漂白性

B

向溶液中通入气体,出现黑色沉淀的酸性比的酸性强

C

向悬浊液中加入少量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

D

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混合溶液中加入2滴溶液,溶液呈红色

和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A.A

B.B

C.C

D.D

18.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用分液法除去乙酸中的乙醇

B.用溶液鉴别溶液和溶液

C.用NaOH除去中的D.用重结晶法除去中混有的少量NaCl

19.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装置

目的用苯萃取碘水中的碘

粗铜精炼

实验室制备氨气

实验室收集NO气体

A.A

B.B

C.C

D.D

20.下列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过量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稀硝酸将铁直接氧化成B

向KI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的还原性强于

C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

溶液分先变红后褪色

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D

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溶液

溶液褪色

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21.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用如图装置制取铁的氧化物(夹持及加热装置均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瓶②用于提供反应物,烧瓶③用作安全瓶

B.实验时,必须对①②③进行加热

C.①②③中依次盛装铁粉、浓、水

D.④处的气体收集方法也可用于收集氨气和甲烷

2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操作

A

检验蔗糖与浓硫酸作用时有CO2产生

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

配制CuCl2溶液

将CuCl2·2H2O固体先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用适量水稀释

C

CO还原氧化铁

先停止通CO,然后熄灭酒精灯

D

用苯萃取溴水中的Br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下口放出有机层

A.A

B.B

C.C

D.D

化学实验基础

1.实验室利用和在活性炭作用下制取[SO2(g)+Cl2(g)⇌SO2Cl2(l)

∆H=-97.3kJ/mol],装置如图所示(部分装置已省略)。已知SO2Cl2的熔点为,沸点为,遇水能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来冷却的水应该从a口进b口出

B.可用硝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C.乙中盛放的试剂是无水氯化钙或碱石灰

D.制备过程中需要将装置甲置于冷水浴中

【答案】D

【详解】

A.为了使冷凝管充满水,水应从b口进a口出,故A错误;

B.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得不到二氧化硫,常用70%的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故B错误;

C.二氧化硫、氯气不能和氯化钙反应,氯化钙不能吸收二氧化硫、氯气,因此不能用无水氯化钙吸收二氧化硫、氯气,结合装置可知可用碱石灰吸收,故C错误;

D.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SO2Cl2的产率,制备过程中需要将装置甲置于冷水浴中,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测定食物中铜含量前需对食物样品进行预处理:称取1.000g样品与浓硝酸充分反应后,小火蒸干炭化,再高温灰化,冷却后加入1mL稀硝酸,取滤液配制成10.00mL溶液。上述处理过程中不涉及的操作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

A.该装置为过滤装置,根据“冷却后加入1mL稀硝酸,取滤液配制成10.00mL溶液”可知该过程中需要进行过滤,A不符合题意;

B.该装置为配制1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装置,根据“取滤液配制成10.00mL溶液”可知需要该操作,B不符合题意;

C.该装置为灼烧装置,根据“高温灰化”可知需要该操作,C不符合题意;

D.该装置为蒸馏装置,用来分离互溶的液体,该过程中没有涉及,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在O2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B.通过分液操作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C.用氨水鉴别MgCl2溶液和AlCl3溶液

D.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

【答案】D

【详解】

A.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A错误;

B.乙酸乙酯可溶于乙醇,不能分液分离,B错误;

C.氨水不能溶解氢氧化铝沉淀,所以将氨水加入MgCl2溶液和AlCl3溶液中现象相同,均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C错误;

D.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少,所以可以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或解释)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饱和食盐水中依次通入CO2、NH3

有晶体析出

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其他盐的小,因饱和而析出

B

灼烧某白色粉末

透过蓝色钻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

该粉末含钾元素

C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固体粉末变红

在高温条件下,铁与水蒸气发生了反应

D

向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

有黑色沉淀生成Ksp(CuS)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

A.因二氧化碳溶解度在中性或者酸性溶液中比较小,侯氏制碱法是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在通入二氧化碳,否则不会有晶体析出,故A错误;

B.灼烧白色粉末,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浅紫色,说明原粉末中含有钾元素,故B正确;

C.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因生产四氧化三铁,固体粉末变黑,故C错误;

D.因溶液中存在硫化钠,加入硫酸铜生成黑色沉淀,不能说明硫化锌溶解度大于硫化铜,故D错误;

故选B。

5.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装置制备并收集NH3

B.乙装置构成了铜锌原电池

C.用丙装置制备溴苯并验证有HBr产生

D.丁装置验证浓H2SO4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

【答案】D

【详解】

A.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在空气中的扩散速率快,收集氨气时,为防止氨气扩散,应在集气瓶口放一团棉花,则甲装置不宜用于收集氨气,故A错误;

B.锌不能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左池的溶液应为硫酸锌溶液,右池为硫酸铜溶液,则乙装置不能构成铜锌原电池,故B错误;

C.液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溴蒸汽也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浅黄色沉淀,干扰溴化氢气体的检验,则丙装置不能验证有溴化氢产生,故C错误;

D.浓硫酸检验脱水性,能使蔗糖脱水碳化,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共热时能与碳化生成的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硫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丁装置验证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

溶液变红色

HS-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B

向浓度均为0.1mol/L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出现蓝色沉淀

Ksp[Mg(OH)2]>Ksp[Cu(OH)2]

C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

产生白色浑浊

酸性:盐酸>碳酸>硅酸

D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

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溶液中存在II2+I−平衡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

A.NaHS溶液中存在平衡:HS-+H2OH2S+OH-,HS-H++S2-,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溶液呈碱性,说明HS-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实验目的和结论一致,A项正确;

B.溶度积小的先生成沉淀,向浓度为0.1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出现蓝色沉淀,说明Ksp[Cu(OH)2]较小,B项正确;

C.浓盐酸具有挥发生,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干扰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无法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C项错误;

D.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变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碘,后者有黄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碘离子,原来的溶液是KI3溶液,由现象可知,KI3溶液中存在I3-I2+I-平衡,D项正确;

答案选C。

7.下列仪器为高中常见仪器(省略夹持装置),选用下列仪器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粗盐的提纯(除去泥沙)

B.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C.酸碱中和滴定

D.用

18.4mol/L的浓硫酸配制

1mol/L的稀硫酸

【答案】C

【详解】

A.粗盐提纯时除去泥沙的操作为过滤,需要用到仪器烧杯(②)、漏斗(③)、玻璃棒(⑤),A实验能完成,不符合题意;

B.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Na2CO3溶液的操作为分液,需要用到仪器分液漏斗(⑩)、烧杯(②),B实验能完成,不符合题意;

C.酸碱中和滴定,需要用到仪器酸/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相关仪器都没有,C实验不能完成,符合题意;

D.浓硫酸稀释配制稀硫酸,需要用到量筒(⑨)、烧杯(②)、容量瓶(④)、玻璃棒(⑤)、胶头滴管(⑥),D实验能完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8.过氧化钠可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实验室可用下图装置制取少量过氧化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X

还可以制取H2、CO2

等气体

B.②中所盛试剂为饱和小苏打溶液

C.③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直通玻璃管

D.实验时需先让

X

装置反应一会儿,再点燃装置Z中的酒精灯

【答案】B

【分析】

Na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Na2O2,所以装置X中应是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装置Y干燥氧气,装置Z中进行氧气和Na的反应,装置③中应盛放碱石灰,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Z,导致过氧化钠变质。

【详解】

A.装置X可以利用液体和固体或液体反应制取气体,氢气可以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二氧化碳可以利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所以装置X

还可以制取H2、CO2

等气体,A正确;

B.②中液体应是用来干燥氧气的,所以为浓硫酸,B错误;

C.装置③中应盛放碱石灰,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Z,导致过氧化钠变质,C正确;

D.实验时需先让

X

装置反应一会儿,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再点燃装置Z中的酒精灯,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9.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实验I: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B.实验II:测定盐酸浓度

C.实验III:制取少量

D.实验IV:检验混合气体中的和

【答案】D

【详解】

A.容量瓶中不能进行稀释,应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冷却后转移至容量瓶中,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应用碱式滴定管盛装,故B错误;

C.实验制取氨气应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混合固体加热,直接加热氯化铵生成氨气和HCl遇冷又重新化合形成氯化铵,得不到氨气,故C错误;

D.和通入氯化钡中,二氧化硫与氯化钡不反应,若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存在,通入品红溶液若褪色说明存在,多余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①实验Ⅰ: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②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溶液的颜色没有变化

③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④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详解】

①实验Ⅰ:振荡后静置,由于上层苯中溶解的溴不断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上层溶液的颜色最终变为无色,①不正确;

②实验Ⅱ:浓硫酸使蔗糖先碳化,后将碳氧化生成CO2、SO2等,CO2在酸性KMnO4溶液中溶解度不大而以气泡逸出,SO2与酸性KMn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还原,从而使溶液颜色逐渐褪去,②不正确;

③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与Cu发生反应生成NO等,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NO与O2反应生成NO2,气体为红棕色,③不正确;

④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此时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产生丁达尔效应,④正确;

综合以上分析,只有④正确,故D符合;

故选D。

1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

B.用装置乙除去中的少量

C.用装置丙收集

D.用装置丁从溶液中获得无水

【答案】B

【详解】

A.实验室用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取,甲装置缺少加热装置,A项错误;

B.在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且不与反应,与溶液反应生成,用装置乙除去CO2中的少量HCl,B项正确;

C.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应短管进长管出,C项错误;

D.从溶液中获得无水先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获得,再在的氛围中加热获得无水,D项错误;

答案选B。

12.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①收集H2

B.用②蒸干AlCl3溶液制备无水氯化铝

C.用③分离NaCl溶液和BaSO4固体

D.用④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的有机层和水层

【答案】B

【详解】

A.用①收集H2,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故A正确;

B.不可以用②蒸干AlCl3溶液制备无水氯化铝,氯化铝会水解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受热分解为三氧化二铝,故B错误;

C.用③分离NaCl溶液和BaSO4固体,过滤可以实现固液分离,故C正确;

D.用④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的有机层和水层,CCl4的密度比水大,且与水互不相容,故D正确;

故选B。

13.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手段。用如下装置探究氯气的性质,图中三支试管口均放置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①中淀粉KI试纸变蓝,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

B.②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Cl—

C.③中的溶液变为棕黄色,说明氯气有氧化性

D.④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有酸性和漂白性

【答案】B

【详解】

A.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生成I2,可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A项正确;

B.②中产生白色沉淀,有可能是挥发的氯化氢气体中的氯离子与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B项错误;

C.氯化亚铁与氯气生成氯化铁溶液,氯的化合价从0价降为-1价,说明氯气有氧化性,C项正确;

D.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有酸性和漂白性,D项正确;

答案选B。

14.实验室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CuO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

C.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甲是加热,乙是冷却

D.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答案】A

【详解】

A.氧气先和铜反应生成CuO,之后CuO又被乙醇还原为Cu,所以催化剂为Cu单质,而不是CuO,A错误;

B.氧气先和铜反应生成黑色的CuO,之后CuO又被乙醇还原为红色的Cu,所以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B正确;

C.甲装置的水浴是加热无水乙醇促进其挥发,乙装置的水浴是为了使生成乙醛的冷凝,C正确;

D.为防止装置冷却后压强降低发生倒吸,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3mLKI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mL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B

向蛋白质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醛饱和溶液,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了变性

C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碳酸的酸性

D

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

气体X具有强氧化性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A.溶液变蓝说明有I2生成,此时发生反应Br2+2I-

=

I2+2Br-,根据氧化性:氧化剂(Br2)>氧化产物(I2),知A正确;

B.饱和(NH4)2SO4溶液使蛋白质析出的过程属于盐析,B错误;

C.苯酚中滴加Na2CO3溶液发生反应:C6H5OH+Na2CO3→C6H5ONa+NaHCO3,说明酸性:C6H5OH>,由于反应未生成CO2,故不能说明苯酚与H2CO3酸性强弱关系,C错误;

D.若气体X为NH3,NH3通入溶有SO2的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NH4)2SO3,(NH4)2SO3与BaCl2反应生成BaSO3沉淀,也符合题意,故X也可能是碱性气体,D错误;

故答案选A。

16.实验室中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过程中,不涉及的装置是

A.

B.

C.

D.

【答案】B

【详解】

A为溶解操作,B为蒸发,C为蒸馏,D为分液,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过程,需要涉及焙烧溶解、萃取、分液、蒸馏,没有蒸发操作,故选B。

17.下列实验中,由实验操作及现象能推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通入酸性溶液中,溶液褪色

具有漂白性

B

向溶液中通入气体,出现黑色沉淀的酸性比的酸性强

C

向悬浊液中加入少量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

D

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混合溶液中加入2滴溶液,溶液呈红色

和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可使酸性溶液褪色是因为具有还原性,A错误;

B.向溶液中通入气体,岀现黑色沉淀是因为的溶解度极低,且不溶于酸,B错误;

C.向悬浊液中加入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说明,C错误;

D.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混合溶液中加入2滴溶液,溶液呈红色,可以说明和的反应是可逆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18.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用分液法除去乙酸中的乙醇

B.用溶液鉴别溶液和溶液

C.用NaOH除去中的D.用重结晶法除去中混有的少量NaCl

【答案】D

【详解】

A.乙酸与乙醇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故A错误;

B.会使溶液和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故B错误;

C.用NaOH除去中的会混入钠离子,故C错误;

D.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用重结晶法可以除去中混有的少量NaCl,故D正确;

故选D。

19.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装置

目的用苯萃取碘水中的碘

粗铜精炼

实验室制备氨气

实验室收集NO气体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分液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壁,防止液体飞溅,故A错误;

B.粗铜精炼时,精铜作阴极,应与电源负极连接,故B错误;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朝下倾斜,故C错误;

D.NO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20.下列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过量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稀硝酸将铁直接氧化成B

向KI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的还原性强于

C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

溶液分先变红后褪色

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D

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溶液

溶液褪色

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

A.铁和硝酸反应开始生成,过量的铁会把还原为,故A错误;

B.向KI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振荡、静置,下层溶液呈紫红色,证明的还原性强于,故B正确;

C.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褪色,故C错误;

D.溶液使溶液褪色,具有强氧化性,是因为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21.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用如图装置制取铁的氧化物(夹持及加热装置均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瓶②用于提供反应物,烧瓶③用作安全瓶

B.实验时,必须对①②③进行加热

C.①②③中依次盛装铁粉、浓、水

D.④处的气体收集方法也可用于收集氨气和甲烷

【答案】A

【分析】

烧瓶②中盛水,加热烧瓶②提供水蒸气,水蒸气和铁粉在①中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烧瓶③用作安全瓶,④处收集氢气。

【详解】

A.试管①是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装置,烧瓶②用于提供反应物水蒸气,烧瓶③用作安全瓶,防倒吸,故A正确;

B.反应需要高温,需要水蒸气,故需要对①②进行加热,故B错误;

C.①②中依次盛装铁粉、水,③中不需要加试剂,故C错误;

D.④处收集的是氢气,用排水法,因为甲烷不易溶于水,可用此法收集,而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操作

A

检验蔗糖与浓硫酸作用时有CO2产生

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

配制CuCl2溶液

将CuCl2·2H2O固体先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用适量水稀释

C

CO还原氧化铁

先停止通CO,然后熄灭酒精灯

D

用苯萃取溴水中的Br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下口放出有机层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

A.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被还原生成的SO2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该操作不能检验二氧化碳,A错误;

B.氯化铜在溶液中会发生水解,为抑制其水解,可以将CuCl2·2H2O固体先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用适量水稀释,B正确;

C.停止通CO后继续加热,生成的Fe单质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C错误;

D.为避免相互污染,下口放出水层,有机层应从上口倒出,D错误;

基础知识训练2 第8篇

为了解决和缓解这种矛盾, 为了更好地突显学校体育训练成果在全县的领先地位, 笔者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并与体育教研组其他成员共同探讨, 逐渐探索出一种“3+2”的训练模式, 即把学校业余训练分成田径、排球两个训练队, 每队形成一个教练组, 实行主教练负责制, 明确任务与分工;每周训练5次 (3节体育课+2节体艺活动课) 。由于没有占用其他课余时间, 而队员每周又基本保证了5次训练时间, 从而更好地保证了学生训练的系统性与延续性, 推动了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健康发展。

一、“3+2”的具体做法

每个训练队由3~4名体育教师组成项目教练组, 实行主教练负责制, 并明确任务与分工;教练组制订周期与年度计划, 各教师负责所分工项目的阶段性与课时训练计划制订 (课时计划须提前一周交与教练组) , 教练组通过讨论与完善制订训练共案, 并分发给每个教练员, 使每个教练员都能基本了解整个训练计划 (每个教练员都必须熟悉训练项目, 包括项目的技术要领、正确的示范技术、项目的训练方法等) , 为全面开展体育训练工作做好准备。在准备期与调整期的安排方面, 在体育课上的训练中, 由该课次无体育课的教师负责学生运动员的考勤与训练指导工作 (根据教案酌情安排, 一般课上训练要体现“精练”, 要注意针对性地解决个别问题) ;且一般由各项目的教练员指导相应项目的运动员,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 由非本教练组教师带队训练, 其他教师一定要进行配合, 以使训练工作能够顺利进行。2节体艺活动课 (活动课是学校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在每个年级安排的每周2节活动性课程, 一般在下午第3节、第4节课进行) 的训练一般以年级为单位, 由于同一年级学生运动员的年龄相仿, 因此训练工作相对较为容易, 各教练组只要按计划、项目, 根据分工具体实施即可, 且同项次人员增加有助于更好地互相合作练习, 相互之间的竞争也能够更好地促进练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缺训、怠训等问题, 可在每班的周会时间增补一次训练, 且在一个训练周期内, 可以适当调整运动量和训练时间。

二、“3+2”训练理念的功能与实效

以笔者学校为例, 自采用“3+2”训练模式以来, 学校运动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如, 学校田径队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5次蝉联团体总分第一, 代表金湖县参加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女子团体第一;校学生女排4次蝉联金湖县中学生排球赛第一名, 2次获得市中学生女排冠军结合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3+2”训练理念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使“学训”矛盾得到缓解, 教练组通过努力逐步消除了部分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训练所持的犹豫态度, 并在提高训练成绩的同时使训练对文化成绩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第二, 保证了训练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第三, 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探究、创新, 以及团队协同作战能力。

第四, 学校业余训练的成绩有了大幅度进步, 在全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第五, 培养了一批体育骨干与优秀运动员, 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体育人才。

第六, 形成了一套适合笔者所在学校特点的课余体育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杜爱俭.对我国中学业余体育训练的再认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05, (06) .

[2]陈作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J].大众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 , 2008, (03) .

[3]赵少雄.海南中小学业余体育训练调查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 (04) .

[4]杨铁黎, 陈钧.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