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火烈鸟
2025-09-17
1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范文第1篇

《品质》导学案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盐城市时杨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必修3专题2编号:06使用时间:2014年3月2日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第4页共4页

第3页共4页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法,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

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

“囚”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 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1

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

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

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2、找出文中描写“囚绿” 后“绿”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3、大家从作者挚爱的绿的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绿的精神) 明确: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自由 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触摸绿之魂 在作者笔下,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2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北平已经沦陷一年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为人,再想一想作者笔下的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它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五、拓展延伸

抗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绿的精神品质却代代相传。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

3 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范文第3篇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基础知识巩固】

一、重要实词积累

(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洎.牧( )

以谗.诛(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二)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行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日削月割

理固宜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李牧连却之

(五)解释划线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思厥先祖父 4.暴秦之欲无厌

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暴.霜露( ) ) 燕.赵之君( 革灭殆.

尽( )胜负之数.( )

)

))

8. 始速祸焉

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洎牧以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2)暴

暴霜露

(3)事

以地事秦

(4)犹

犹抱薪救火

(5)终

终继五国迁灭

(6)始

始有远略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8)得

较秦之所得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

(5)洎牧以谗诛

(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7)至丹以荆卿为计

(8)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而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孙视之不甚惜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暴秦之欲无厌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始速祸焉

并力西向

此言得之

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⑶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举以予人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名句默写

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有尺寸之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奉之弥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颠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未易量。

6.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积累】

(一)课内素材积累

(1)写作素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 角度点拨:①换个角度思维,你将获得对事物崭新的认识;②奋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③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就的

(2)写作素材: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角度点拨:①善始还要善终;②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 【运用示例】

素材一:贪欲之害,小则害己,大则误国。苏洵曾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被秦各个击破,赂秦可谓一大忌。但看古之兴衰,我认为六国灭亡恰恰是因为人性的贪欲。就如苏洵所说“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就是因为贪欲使合纵人心不齐,各国君主心怀私欲和猜忌。也是因为贪欲,在秦的离间计前,赵国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最终六国破灭。“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素材二: 权势者在某个时候是大众的主心骨,常常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走向。一个国家在权势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机会,甚至被他国吞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但要想治理好国家,当权者还要仁者爱人,为百姓谋福祉,为民族求发展,吸取历史教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假如六国能惜地爱民,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素材三: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沧桑的兴亡轮回中,无数仁人志士坚守着道德和节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傲岸风骨和浩然正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充满了王昌龄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坚定信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洋溢着辛弃疾试手补天裂的勇毅和豪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包含着林则徐年既老而不衰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他们无论身处何逆境,都能够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凭着这崇高的道德和气节,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新时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坚定地承担起为国为民的使命!

4 【参考答案】

一、

(一)略

(二)、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 通“曝”,冒着

(2) 通“倘”,倘若 (3)通“餍”,满足

(4)通“勿”,不要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

(4)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的事情 (6)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从道理上说 (2) 名词作动词。礼待/坚持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坚持到最终 (4)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五)、解释加点的词语

1.灭亡;一律,一概2.完好3.他的,他们的4.满足 5. 本来;应该6.天数,命运;道理7.结交,讨好

8. 招致9.两次;打退10.及,到11.将要12.越,更加13.如果;跟随

(六)、一词多义

(1)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 ;名词,战争 (2)动词,冒着;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动词,侍奉;名词,事情 (4)动词,像,好像;副词,仍然,还 (5)副词,终于;动词,坚持到最终 (6)名词,起初;副词,才 (7)副词,假使,如果;动词,朝着,对着 (8);动词,获得;动词,适合,得当;动词,获得

二、虚词

1.以(1)介词,因为(2)介词,除了(3)连词,才、就(4)介词,拿(5)介词,因为(6)介词,用(7)介词,拿、用(8)介词,凭借(9)介词,用(10)相当于“而”,表顺承

2、而(1) 连词,表因果。(2) 连词,表修饰。 (3) 连词,表转折。

(4) 连词,表并列。 (5) 连词,表承接。

3、之(1) 助词,的。(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4) 代词。

4.与(1)动词,结交

(2)连词,和

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⑴判断句

⑵被动句

⑶状语后置

⑷省略句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3、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①偭(

)规矩而改错 ②何圜(

)之能周兮 ③制芰(

)荷以为衣 ④高余冠之岌岌(

)

2.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 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 ,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 3.对句中加黑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 诟(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1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译文: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二、了解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 。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 。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共23篇。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简介“楚辞”

三、文学特点:

1、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

2 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2、《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2 句,93 节,2464 字,课文是节选。

四、听读并诵读课文

1、放配乐朗读磁带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犹如现之“啊”,读时应拉长语气,押韵的字要重读,

2、学生按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3、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五、疏通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

3 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 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 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 (2)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动,加高。 长余佩之陆离

形动,加长。 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

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 鸷鸟之不群兮

名动,合群。

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淫荡,纵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 (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词。 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介词“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 (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4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1、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和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和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2、研讨课文:

⑴、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明确:(1--3): 述怀, 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4--6):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⑵、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二、课文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提问: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

5 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明确:原因是以下几个: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③“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④“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明确: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6、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明确: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小结: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二)赏析第二部分:

6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明确: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一部分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第一部分述怀明志,第二部分反省自身,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加自信,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明确: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明确: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三、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疑难指津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7 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明确: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3、《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①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③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双句押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

8 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④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五、拓展提升: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参考: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六、课文小结 :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达标训练】

1.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一生“虽好修姱以羁兮”,但“謇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③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④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面对不公平待遇而采取的态度的一项是( )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9 ④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⑤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A.①②④

C.①③⑤

B.②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诗中自述了自己受屈遭贬的原因,并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B.作者认为“民生之多艰”的主要责任在国君,君心荒唐才使小人有可乘之机。

C.诗人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并表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D.作者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表示自己要修身洁行,决不妥协。

5.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强求,是隐忍退让,但自己坚信自己的品性是高尚的,追求“美政”是正确的。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任凭风狂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

10 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

6.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

B.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C.语言上运用“陆离”“芙蓉”等许多联绵词,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 D.多用比喻手法言志,表明自己坚持节操、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答案

1.①miǎn ②yuán ③jì ④jí 2.D 3.D 4.(见课本注解)

【达标训练】答案

1、解析:选D ①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④写“謇朝谇而夕替”的结果。

2、解析:选C ②写世俗的弊诟;④写诗人和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3、解析:选B “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4、解析:选B “主要责任在国君”这一分析不合乎文意。

5、解析:选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并非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更非为此采取的内心发泄方式,而是诗人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之后,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6、解析:选A A项,“后悔的心情”错。这里写出屈原的矛盾、犹豫。留下,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选择离开的话,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所以诗人在犹豫、彷徨。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范文第5篇

【作家以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3.“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故事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西厢记》就由此加工创造而成。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圆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字词正音:

筵( )席

余荫( )

蹙( )愁眉

经忏( )

杯盘狼藉( )

保揣( )身体

憔( )悴( ) 暮霭( )

胸( )臆( )

2.字形比较:

1

倩疏林

萋迷

今宵

婧才

凄凉

云霄

靓丽

挣揣

罗帏

靖边

惴栗

思维

菁华

遮蔽

维护

腈纶

敝衣

狼藉

眼睛

舞弊

书籍

3.词语补注:

① 筵席:

② 蹙愁眉:

③ 杯盘狼藉: ④ 金榜:

⑤ 憔悴:

⑥ 胸臆:

二、熟悉剧情,梳理课文情节

1.自读全文,请同学们概括和归纳,

时间: 地点: 人物: 情节:“四个场面”(根据时空转换和事情发展)

第一部分( ):概况 。表现 。 第二部分( ):概况 。主要刻画 。 第三部分( ):概况 。表现 。 第四部分( ):概况 。描写 。

三、有感情朗读,感受曲词魅力。自由读。老师范读。

四、请谈谈哪支曲子最能拨动你的心弦?把你的赏析写在下面。 分曲牌赏析:

1.赏析【端正好】: 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

2.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2

3.赏析【叨叨令】: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第二课时

选择你喜欢的曲词加以鉴赏 4.赏析【脱布衫】,本曲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5.【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6.【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7.【幺篇】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8.【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9.【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10.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11.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3

12.【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13.【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14.【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15.【收尾】《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第三课时

五、本文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的?请谈谈你的感受,加以归纳。

六、总结本课整体感知 本折戏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本折戏的主题是什么?

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莺莺“重爱情、轻功名” ?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七、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范文第6篇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属于苏教版必修二模块“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一花一世界”板块。重点是鉴赏分析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识记重点的字音、字形和成语的意义

背诵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 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 分析写景方法,领悟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 品味荷塘月色的宁静、淡雅、柔和与朦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难点: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四、学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用他的妙笔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具有一定的写景分析,情感体会,语言品味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 情境导入 展示目标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 发导学案 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准备资料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㈠、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 ㈡、情境导入 展示目标

导入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

用心 爱心 专心

- 1点拨: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蕴含在文中。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暂时忘却掉白天的身不由己,独自一人夜赏荷塘(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之情),希望孤独、寂寞、郁闷的心得以暂时逃避,暂时超脱。但赏荷之后更加深了失望的心情,一个"但"字,表明绵绵的愁绪依然难以消解。 听录音,学生欣赏

3、朗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把本段所用的比喻划出来)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塘的景色?

文章是怎样写出荷叶、荷花的动态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哪种修辞格?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中还有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格的语句吗?说说它的表达效果?(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归纳:按照作者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描写荷塘的景色。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最后写送来的缕缕的荷香。作者先展示三者的静态,用 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它们的神韵。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把缕缕荷香比作“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教师归纳:文中运用“颤动”、“传过”、“闪电”、“霎时”等词,把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恰当地表现出来,把只能意会的细微之处,确切地言传出来,可见作者用词之精妙。

本自然段中多用比喻,是一个特点,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喻,有时用一个,有时用两个。凡是连用两个以上比喻的,称为“博喻”。如本自然段中用“明珠”、“星星”比喻荷花就是。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更加具体鲜明,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明确:通感(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表达效果:"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巧妙地把它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使人把花散发出的清香若有若无、轻淡幽香与远处高楼里传出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约缥缈的情形相沟通,从而产生出特殊而美妙的艺术效果。

明确:"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激发读者的想像和联想;其次深处此境,提到梵婀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给原有的意境带来温馨、幽雅的氛围。

4、读第5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写荷塘的月色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上的景色,作者活用“泻”、“浮”、“洗”、“笼”等动词,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

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赏景的角度,也不断变换。 月光 (自上而下) (密集) 青雾 (自下而上) (泛开)

叶和花 (在瞬间视觉中改变了自然色,泛乳白色) (媒体显示)

5、自读第6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与写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写了杨柳树、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目的是以树写月,

用心 爱心 专心

- 3

心态:我什么也没有(照应二) 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莲盛况,思乡情浓,心情依然不宁静(照应三)

十、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相关文章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第1篇1. 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2. 负责办公室的文秘、信息、机要和保密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收集、整理工...

2
2025-10-24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第1篇3.既然痛苦是躲不过的,那么就痛痛快快去接受。 4.不要因为一次挫败,就忘记你原先决定想要到达的远方!把书山...

1
2025-10-24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第1篇1.运行条件海拔不超过3000m 设备运行期间周围空气温度不高于55℃,不低于-25℃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月平...

2
2025-10-24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第1篇无论买的期房、现房及二手房,都存在着办理房产证的问题。首要要了解什么是房产证?房产证是通过交易对所购买房...

4
2025-10-24
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

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

s("wzfz");上一篇: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下一篇: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2
2025-10-24
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s("wzfz");上一篇: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下一篇: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3
2025-10-24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本学期即将过去,根据学校安排6月27-29日全校统一进行期末考试。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

1
2025-10-24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第1篇由于聘任制的实行,目前医院的员工流动性很大,对医院不满意可以随时提出辞职,不利于医院的工作安排,也对医...

2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