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蔬菜产业介绍(精选4篇)
高台县蔬菜产业介绍 第1篇
高台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高台县园艺工作站
蔬菜产业是我县确定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全县蔬菜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规模大、标准高、质量好,而且产品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安全无公害,产业效益明显。
一、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摆在重要位置,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步伐,推动全县蔬菜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迈进,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明显。据调查,200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230亩,其中温室蔬菜10671亩,拱棚蔬菜6356亩,露地菜33203亩(含复种菜10115亩),同时,温室二茬蔬菜面积达到5198亩;全县蔬菜总产量达到2.48亿公斤,其中温室蔬菜总产量达到6266万公斤,大棚蔬菜产量2585万公斤,露地蔬菜产量15945万公斤;全县蔬菜总收入达到1.569亿元,其中温室总收入达到9357万元,大棚收入2941万元,露地3394万元;全县蔬菜总纯收入达到1.005亿元,其中温室纯收入6290万元,拱棚蔬菜纯收入达到2242万元,露地蔬菜纯收入1520万元。蔬菜产业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18%,仅蔬菜产业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3元。显然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对全县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日光温室农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全县日光温室面积累计达到10822亩,其中,2000年以来新建第二代高效节能日光温室51
94亩。日光温室技术装备配套水平较高、示范推广得力,共配套温室滴灌示范点82个3546座,反光幕、卷帘机、防虫网、遮阳网、黄板诱杀、CO2、无滴专用膜、嫁接、顶部放风、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等18项装备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温室产值效益明显。2006年温室蔬菜总产量、总产值和纯收益分别达到6266万公斤、9357万元和6290万元,平均亩纯收入5894元,产值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是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建设起步快,力度大。积极争取和实施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建设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站建设两大项目,建成了2.5万亩的无公害蔬菜中心示范区,7个高标准示范点,示范面积3000亩,示范达标蔬菜18种。随机抽样检测鲜菜产品15次510份,发布农残检测结果550份,带动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5.5万亩(含加工番茄2.5万亩);产地大气、土壤、水质三项环境指标通过评估鉴定符合规定要求,示范县项目通过省市验收达标。监测检验站项目如期实施,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正常运行,无公害西葫芦、番茄、马铃薯三个特色蔬菜获得产地认定,西葫芦、辣椒干特色产品取得产品认证,全县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是科技推广步伐加快,试验示范效果明显。全县每年坚持建立蔬菜产业科技示范点20多个,开展试验示范130多项(次),引进推广新品种80多个,新技术10多项,新品种覆盖率达98%,新技术新品种得到普及推广;同时,通过组织各类科技宣讲、电视讲座、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发放科技资料、实施青年农民和新型农民培
训工程,菜农培训率达95%,全县菜农的科技素质明显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
四是运销加工协会和销售市场充满活力,蔬菜产销两旺。“十五”期间,全县蔬菜加工运销协会逐渐发展壮大,市场功能明显增加强,全县蔬菜加工运销、种植协会达到20多个,蔬菜运销经纪人达300多人,在蔬菜流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张掖巷道蔬菜批发市场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快捷,吞吐量大,互动性强,日交易量达60万公斤,年集散量近2亿公斤,外销市场十分活跃,千禧农贸市场和其它乡村小菜市,贩销红火,流通顺畅,产销两旺。
五是蔬菜加工企业有所发展,增值转化初见成效。近年来,宏丰蔬菜公司、仰光辣椒制品公司等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逐年发展壮大,宏丰蔬菜公司年加工量保持在500吨左右,实现利税40多万元,宏丰蔬菜公司和仰光辣椒制品公司等企业开发出了“宏丰”牌、“仰光”牌系列加工产品,这些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初步实现了加工增值和消化鲜菜产品的目的,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制种、加工番茄、棉花等强势产业的影响和市场冲击,一些传统蔬菜面积出现稳中下滑的趋势。据调查,2005年食用类蔬菜面积比2000年增加17962亩,其中复种菜增加6000亩,而大棚蔬菜却减少3280亩,瓜类减少2192亩,辣椒干减少1866亩,洋葱、四季豆各减少500余亩;2006年蔬菜产业面积比2005年减少537
2亩,其中加工类洋葱减少883亩,瓜类减少571亩,食用类蔬菜减少5474亩,大棚菜减少704亩。
2、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建设力度还不够,产品认证工作滞后,检测检验站工作内容单一,源头污染现象仍然存在,专柜专营、专市专批和市场准入制度难以落实。
3、设施农业尤其是日光温室蔬菜与其它产业相比优势更为突出,亩均产值和纯收益远远高于制种、加工番茄和棉花,但是由于建造材料和人力资源价格猛涨,二轮土地承包期长,调地阻力大、统一规划难、扶持政策中断,日光温室建设发展步伐减缓。同时随着温室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致使多年重茬连作,土壤污染,地力下降,病虫害日趋严重,加之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温室蔬菜单产和收入不稳定,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高台西葫芦、陇椒2号辣椒等蔬菜受到冲击和挑战。
4、受资金短缺,装备滞后,技术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蔬菜产业的试验示范和引进推广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5、蔬菜加工企业发展缓慢,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加工增值能力不足。同时,蔬菜加工运销协会和经纪人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有效。
三、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与建议
按照《高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结构
调整为主线,以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实施品牌战略为突破口,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切实用工业化思维谋划蔬菜产业化发展,创新特色产品,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水平,实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发展目标是:“十一五”期间蔬菜产业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力争达到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万亩,其中反季节日光温室蔬菜2万亩,塑料拱棚蔬菜1万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含加工番茄面积4万亩),蔬菜产业总产量达到3.5亿公斤,总产值达到2亿元,总纯收入达到1.2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达到1000元。为了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建议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1、科学谋划发展规划,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重点建立无公害西葫芦、加工番茄、马铃薯、洋葱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05万亩、6.75万亩、1万亩;适度建立辣椒干、脱水菜生产基地,面积分别为5000亩、3000亩;合理建立反季节日光温室蔬菜、淡季塑料大棚蔬菜生产基地,面积分别为1.2万亩、8000亩;加快建立温室大棚高效精细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8000亩(其中陇椒、黄瓜各2000亩,西甜瓜、茄子、番茄、其它各1000亩);重视建立复种蔬菜、瓜菜花卉制种生产基地,面积分别为1万亩、2万亩。
2、完善制定保护政策,鼓励蔬菜产业发展。一是划定产业保护区域,杜绝破坏和污染产地环境的现象发生;二是设立科技推广和攻
关专项基金,鼓励支持产业创新;三是制定配套政策,争取项目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壮大设施农业和蔬菜产业。
3、重视标准化建设,加快无公害蔬菜进程。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思想认识,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按照区域规划抓好蔬菜产地建设和产品认证,扩大残留检测项目,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专市专批,专柜专营目标,提升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
4、推动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推广。要积极向上争取反季节温室蔬菜集成技术示范项目,大力开展试验和示范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攻克蔬菜单产低,整体效益提升不快的难题,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
5、促进协会工作,支持加工企业发展。要鼓励蔬菜协会和蔬菜企业发展壮大,对新建扩建加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吸引县内外能人富户投资办厂,经营市场,全面提升市场集散功能和企业加工能力,建立协会联基地,市场加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加快蔬菜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高台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第2篇
近年来, 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分别出台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计划和政策, 高台县更是连续出台1 号文件, 加快扶持发展蔬菜产业, 把蔬菜产业提到全县农民增收的首位产业来抓。为了充分利用政策扶持机遇, 大力发展高台县蔬菜产业, 找准存在问题, 破解制约因素, 制定有效措施。笔者近期调查走访了有关乡镇和龙头企业、蔬菜种植、营销大户, 就如何加快高台县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发展现状
(一) 蔬菜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近年来, 高台县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常抓不懈, 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5 年, 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1.32 万亩, 总产量5.16 亿公斤, 总产值7.4 亿多元, 亩均产值6 576 元。一是设施蔬菜发展不断加快。近年来, 高台县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适应市场需求, 加快高产、高效设施蔬菜的发展, 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为主的设施农业大面积推广应用, 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设施栽培模式。2015 年全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23 600 亩, 钢架大棚蔬菜种植面积16 900 亩, 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了40 500亩。栽培主要有西葫芦、茄子、辣椒、西红柿、甘蓝、菜花、西芹菜等20 多个系列, 80 多个品种。 二是高原夏菜种植稳中有升。高台县以蔬菜大县建设为目标, 以实施蔬菜标准园建设为引领, 大力发展高原夏菜。2015 年全县共落实高原夏菜11.32万亩。品种主要以番茄、辣椒、甜椒、洋葱、叶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大白菜、萝卜等为主。其中, 绿色蔬菜产业园区种植5 600 多亩。
(二) 蔬菜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依托高台县生态资源优势, 抢抓高台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 深化“院地”合作内涵, 加快建设高台县绿色蔬菜产业园区步伐。目前, 产业园已累计投资12 600 万元, 整理土地7 000 亩, 配套建设水、电、路、林等设施, 建成日光温室215 座, 钢架大棚3 000座, 新开工建设日光温室20 座。通过园区核心区、示范区建设, 打造绿色有机蔬菜品牌, 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向标准化、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变。
(三) 产业标准化水平逐步提升
高台县严格落实“一严格、五禁止”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禁用清单”, 在加快蔬菜产业, 使其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同时, 高度重视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包装、品牌化销售, 推动了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截止目前, 全县累计认定番茄、西葫芦、马铃薯和洋葱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 个, 面积10.78 万亩。累计认证西葫芦、辣椒、茄子、大白菜等“三品一标”农产品33 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1 个、绿色农产品17 个、有机农产品5 个。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达35.43 万亩, 占2015 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57.35 万亩的61.78%。康翠牌西葫芦、长虹牌辣椒、河西紫歌圆茄、东庄西甜瓜等品牌瓜菜远销北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
(四)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大
近年来, 高台县高度重视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通过精心筛选, 精心栽培, 精心管理, 优中选优, 确定了适合我县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蔬菜以及瓜果等优良品种。目前, 精细化、规模化生产的蔬菜、瓜果品种有20 多个系列, 80 多个品种蔬菜生产基地的良种普及率已达到98%以上。同时根据高台县蔬菜生产实际, 推广应用了先进适用新技术13 项, 其中重点推广了配方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设施蔬菜提质增效、绿色防控病虫害等新技术, 显著提高了温室蔬菜的单产、品质和效益。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县、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域、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西菜东运”五大基地。
(五) 科技培训效果良好
通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全民创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 认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通过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科技宣讲、技术咨询、赴外观摩、发放科普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 几年来, 累计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1 801 场次, 培训菜农2.5万人次, 印发宣传和技术材料5.5万份。选聘农民技术指导员47名, 承包蔬菜经济作物科技示范村30 个, 联系农户1551 户。通过培训广大菜农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 基地规模小, 集约化生产水平低
高台县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虽初具规模, 并涌现了一批种菜大户和专业村, 但与蔬菜产业发展较快的兰州榆中县、临夏永靖县、白银市相比较, 还存在一定差距。总体上来看, 高台县蔬菜真正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乡村比较少、集约化生产水平低。一是设施蔬菜由于建造材料和人力资源价格猛涨, 调地阻力大、统一规划难, 发展步伐减缓, 全县设施蔬菜面积不足2 万亩。二是绝大多数蔬菜种植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 种植规模小, 产业化组织程度低, 而且往往是兼业菜农, 千家万户分散性的经营格局, 随意性的种植, 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 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 小生产很难与国内外蔬菜大市场、大流通对接, 产品安全质量没有保证,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影响了全县蔬菜产业的整体水平。
(二) 品牌包装意识差, 产品档次不高
总体看, 高台县蔬菜生产经营处于粗放式阶段, 蔬菜仍以鲜菜销售为主, 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 菜农的产品直接进入市场, 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 不利于创名牌产品, 也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升级。一是对品牌农业建设投入不足阻碍品牌的加速发展。蔬菜的生产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 还没有从根本上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优势主导产品不突出。高台县大部分农业企业或业主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 企业实力有限而农产品品牌的培育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大部分企业和业主对申请注册商标的愿望不强烈对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缺乏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现有蔬菜品牌知名度较低难以形成较强的品牌效应。二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 产业链结合还不紧密, 商品理念不强, 产品档次低。在蔬菜包装及营销手段方面, 仍处于初级阶段, 蔬菜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还比较弱, 与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潮流很不适应。全县至今未建成蔬菜分级、包装机构, 产品附加值不高, 制约了蔬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蔬菜产业开发。
(三) 市场流通落后,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
蔬菜种植季节性强, 对储运要求高, 目前高台县农产品物流企业仅有景隆蔬菜批发市场1 家, 蔬菜流通主要靠农村经纪人队伍, 各自为政, 难以实行管理, 只能解决大部分温室蔬菜的销售和集散问题, 不能解决大宗农产品物流拥挤和集散乏力的现实困难。同时市场一体化服务水平低, 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备, 蔬菜冷链流通率低。虽然景毓、富源、清宝果蔬等企业建有冷库, 但都规模不大, 库容小, 没有配备冷藏车辆, 无法提供市场需求的全程综合物流服务。蔬菜流通技术与体系现在尚处于空白阶段, 制约了高台县蔬菜产业的长足发展。
(四) 检测、监管力度不够, 产品质量不稳定
目前, 高台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步伐缓慢, 乡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尚未建立, 基地、市场无力监管;蔬菜质量监管缺乏有效手段, 产品质量调控功能缺失, 影响蔬菜产业提速增效, 制约了蔬菜产业向绿色化、精品化发展。部分农户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自身素质不高, 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的过量使用, 农药等残留问题直接影响蔬菜产品质量, 不能够让广大消费者健康安全消费。
三、对策
(一) 优化区域布局, 实现规模化生产
有规模就有市场, 有规模就有效益, 有规模才能形成产业。在巩固提高现有优质特色蔬菜基地建设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各乡镇土壤、气候、交通、水利资源条件和蔬菜生产现状, 合理布局生产基地。县城近郊重点发展集试验、研发、展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园区, 提升蔬菜园艺档次;巷道、合黎、南华、宣化等乡镇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 突出早春、秋冬、鲜食、精细蔬菜种植;黑泉、罗城、骆驼城等乡镇重点发展加工番茄、辣椒干、洋葱、四季豆等耐贮运、高产优质的加工蔬菜;新坝乡重点发展马铃薯;鼓励通过土地租赁、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形式集中连片建设蔬菜基地, 努力将高台县打造成西北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中心、河西“高原夏菜”基地、全省蔬菜西运大县。建议用2~3年时间, 使全县蔬菜总面积稳定在15 万亩以上, 其中设施蔬菜发展到5 万亩, 加工蔬菜发展到4 万亩, 露地蔬菜发展到6 万亩, 总产值达到6 亿元, 蔬菜产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3 000 元以上。
(二)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市场竞争力
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更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和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作为高台县农业窗口的蔬菜产业也应把发展品牌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 引导菜农更新观念, 树立特色品牌意识, 依靠品牌闯市场, 依靠品牌提高效益, 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树立大品牌、大市场的经营理念, 靠品牌抢市场、增效益、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对蔬菜进行商标注册, 扩大蔬菜品牌整合效应和品牌经营影响力, 努力实现农产品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作为商品的蔬菜, 同样要靠质量求生存, 靠信誉求发展。因此, 要利用一切时机向农民宣传质量、品牌的重要性;新闻媒体也要不失时机进行宣传。要积极引导各级组织和流通大户树立品牌意识, 树立蔬菜品牌, 用品牌效应促进我县蔬菜流通。结合实际, 重点打造“康翠”西葫芦、“长虹”辣椒、“东庄”西甜瓜、“河西紫歌”等品牌, 通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和积极申报省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 进一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二是进一步规范包装质量, 分级包装、分级定价, 实行标准化上市。今后应在产品等次、包装设计、材料、精细化程度上下功夫, 力求实现优质优价。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发展精深加工, 以提升产品档次, 包装箱应材质好, 抗压防水, 耐储藏不变形, 便于运输。三是加强品牌宣传推介。通过举办、参加农产品展销会, 网络、电视媒体宣传, 在超市设立专柜, 设置醒目的宣传栏, 并在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制作宣传广告牌等各种途径展销推介;实施名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 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多种措施,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我县蔬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名牌产品全面提高我县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升产业效益。
(三) 强化物流信息建设, 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设施配套和监督管理, 完善服务设施, 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创新蔬菜交易方式。一是发展蔬菜电子商务, 建立蔬菜信息网络, 及时发布供求价格信息, 为蔬菜种植、收获、运销和价格的制定提供及时、有效、快捷的信息服务。二是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蔬菜出口贸易公司, 设立外销窗口, 拓宽销售渠道, 打通农产品出口创汇新通道。建议政府每年在沿海城市举办1~2 次蔬菜产品推介会, 在本县举办蔬菜产品展销洽谈会, 通过宣传推介, 促进销售, 开辟外地窗口, 把蔬菜产品打入国内大中城市市场, 逐步增加市场份额, 市场占有率和流通率。三是进一步加大市场建设力度, 完善服务设施, 扩大交易面积, 建设大型停车场, 对加工、销售、储藏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 在产品预冷处理、冷藏包装、冷藏储存、冷链配送运输等环节加大扶持, 提高精品包装蔬菜外销能力。四是壮大蔬菜运销队伍, 发展一批蔬菜销售公司和经纪人, 组建蔬菜运销协会、蔬菜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开拓外地市场, 扩大外销, 引导更多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实现本地市场与外地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有效对接, 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活而有序的蔬菜流通格局。
(四)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
一是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程来抓, 逐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以县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景隆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速测点为依托, 建立健全县、乡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心, 充实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队伍。在全县形成从生产环节到流通领域全方位的监控。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建立质量安全监测点, 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市场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行全面监测, 并在有关媒体上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实现蔬菜产品质量检测全覆盖, 确保无公害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推广完善农产品登记追溯制度。四是要加强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加大农药、肥料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 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 坚决取缔非法生产、销售违禁投入品的经营单位和摊点, 从源头上杜绝违禁农业投入品的滥用,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蔬菜生产安全。
(五)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完善扶持机制
一是抢抓国家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机遇, 积极争取省、市涉农项目, 搞好项目申报, 科学实施, 加大项目落实力度。通过项目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 以此促进蔬菜基地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 加大对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冷链贮藏、基地建设、品牌培育、规模化种植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蔬菜产业是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 同时也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 在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 尤其要重视基础设施、设施蔬菜和营销体系建设的投入, 以此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发展蔬菜产业, 推动蔬菜产业上规模, 增效益。三是依托科技兴菜, 强化科技支撑。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科技人员服务队伍。目前全县蔬菜面积已达10 万亩以上, 工作量大面广, 但是从事蔬菜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0 人, 而且知识、年龄结构很不合理。蔬菜产业要做大做强, 需要进一步配强蔬菜专业技术队伍, 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培训力度, 不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和观念, 以适应新时期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
摘要:阐述了高台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高台县蔬菜产业集约化生产水平低、品牌包装意识差、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介绍两个蔬菜良种 第3篇
1.川塔早蜜南瓜。一代杂交种,极早熟。植株生长稳健,主蔓第7~12节坐瓜,雌花多,连续坐瓜力强,前期可采收1~2批嫩瓜上市,然后再采收老熟瓜。较同期播种的蜜本类型南瓜早20天左右上市,适宜早熟、稳产栽培。瓜长粗棒形,嫩瓜淺绿色花皮,成熟瓜黄色花皮,有果粉和浅棱沟。瓜肉深橙红色,质地细粉,香甜质优。单瓜重2~3公斤,大者可达4公斤。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我国南北方均可栽培。旱季栽培株行距0.6米×2.5米,667平方米(1亩)栽450株左右;雨季株行距0.6米×3米,667平方米栽380株左右。生长期间不可脱肥。
2.极早之星丝瓜。一代杂交新品种,极早熟。第一雌花着生于5~7节,挂果力特强,以后节节现雌花。瓜皮翠绿色,微皱,略带白霜。瓜个大小均匀,首尾一致,肉质细嫩紧密,不易空心。瓜条长25~40厘米,直径5厘米左右,单瓜重200~400克。2月中旬~3月底采用双膜覆盖或大棚育苗。密植,120厘米宽的地膜种两行,窝距45~60厘米,每窝1苗。架材高210厘米,搭人字架横杆牢固。当瓜蔓现雌花3~5朵时及时短尖,去掉一个最低节位雌花,保留瓜蔓顶端一个侧枝,其余侧枝和大部分雄花及瓜须全部打掉,照此类推。猛攻坐瓜肥,花期应提早防止瓜实蝇的危害和绵疫病的发生。
(重庆市合川丝瓜研究所 邓睿 邮编:401520)
高台县蔬菜产业介绍 第4篇
实用技术的“代言人”
早在2008年, 孙红革就看到了蔬菜产业的商机, 他利用杨村处在达溪河上游水质资源好的优势, 带领群众进行规模化、产业化蔬菜种植, 但群众缺乏蔬菜种植技能和市场营销技巧, 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时任杨村村党支部书记的孙红革, 一心想帮群众脱贫致富, 他心急如焚, 放弃自家农活, 奔走于千家万户寻找原因, 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极力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并积极自学蔬菜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能。2009年, 中台镇决定在杨村试点种植蔬菜, 他自告奋勇承担了这项重任。通过几年的艰辛努力, 他带领群众成立的利农蔬菜专业经济合作社日趋强大, 县上也依托西川蔬菜成立了“灵台县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 他成了群众心中实用技术的“代言人”, 2011年获得农民助理技师职称。生产上遇到技术问题找他的合作社, 需要学习种养技术找他的合作社, 发展种养新品种找他的合作社。杨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 孙红革一家家上门给群众谈政策、讲效益、做工作, 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积极扶持贫困群众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以前外出打工的70%的人都回来种植蔬菜了, 今年县上摸底认定杨村设施蔬菜职业农民19人。
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2010年7月, 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把西川农民丰收的希望冲的干干净净, 房屋倒塌, 庄稼被毁, 达溪河沿岸川地被淤泥掩盖……孙红革带领村干部和党员突击队与群众并肩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多日的劳累, 他黑了、瘦了, 但温室里泥泞的土壤三天就又点上了新种子, 随后的日子里当他看着大棚蔬菜一天天长大, 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一样, 露出了甜甜的笑容。近年来, 他为了保证大棚蔬菜用苗不出问题, 春节不休假, 蹲点服务, 手把手的给农户跟踪培训育苗技术。蔬菜产业发展起来后, 销路却成了一大难题, 为了打开销售渠道, 2012年夏季, 孙红革拉运10吨辣椒来到咸阳, 他不厌其烦地给市场里每位客商介绍灵台无公害蔬菜基地情况, 终于有客商对灵台的辣椒感兴趣, 自此打开了杨村辣椒外销渠道。他还带领本地蔬菜经纪人东下西安, 南进宝鸡, 北上银川实地考察市场, 通过内联外引客商, 中台“惠农”牌无公害蔬菜实现了产销两旺。
农民创业的“引路人”
经过多年的实践, 孙红革清楚的认识到种田还得靠科技, 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是种不好菜的, 一直以来他没有间断学习先进科技知识。早在1997年他就参加了农广校现代农业综合管理专业的学习, 2001-2003年又参加了农业推广专业的学习, 2010年参加农民创业培训, 2014年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启动, 他更是毫不犹豫第一个报名参加。通过不断的学习, 他的知识增长了, 眼界开阔了, 目光看得更远了, 在他的带领下, 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前冷冷清清的杨村现在热闹了, 原来窄小曲折的村道土路现在变成了干净平坦的硬化路, 过去破旧的土房现在成了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砖瓦房……村民外出打工的少了, 跟着他发展蔬菜产业的多了。如今走进杨村, 到处一片繁华景象, 一座座蔬菜拱棚成方连片, 塑料拱棚内, 畦畦蔬菜碧绿青翠, 诱人的甜瓜黄绿透亮, 菜农都在忙着采收瓜果蔬菜。
为了杨村蔬菜产业发展, 他兢兢业业, 无私奉献, 用满腔热情, 用慧眼和丹心, 把科学技术带给农民, 使中台西川这片绿色的田野收获着无尽的希望和硕果。“自己富了不算富, 大家富了才算富。作为党员, 我要让村里的群众都有钱花、有小车坐, 都能过上好日子!”他的话久久回响在我们耳边。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