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范文(精选8篇)
杜甫绝句 第1篇
绝句(四首其二),绝句(四首其二)杜甫,绝句(四首其二)的意思,绝句(四首其二)赏析 -诗词大全
绝句(四首其二)
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杜甫绝句 第2篇
绝句(四首其三)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①黄鹂:黄莺。
②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③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读杜甫《绝句(其三)》 第3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作于代宗广德二年 (公元764年) , 这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 而且诗人的好友严武又重镇四川, 避难梓州的杜甫于是返回了成都草堂。在浣花溪畔的草堂里, 面对这一派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象, 作为爱国主义诗人的杜甫不由得心旷神怡, 兴之所至, 挥毫写下了本诗。
上联写的是动景, 勾勒出春回大地所带来的新气象。这应是初春的一个晴日, 惠风和畅, 轻舞的杨柳绽开了朵朵新绿, 成双成对的黄鹂欢快地跳跃其间, 不时发出声声清脆悦耳的鸣叫;晴空万里, 只只鹭鸶排着一行整齐的队形飞向无际的苍穹, 洁白的羽毛点缀着湛蓝的天空, 越来越远。这两句言简意赅, 色彩鲜明亮丽, 清新淡雅的气息溢于言表, 极富艺术感染力。十四个字中就有“黄”、“翠”、“白”、“青”四种颜色, 而且用翠映黄, 相映成辉;用青衬白, 赏心悦目。《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 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 青’上方见得白’, 此说有理”。诗人简直就是丹青高手, 把颜色调配的如此和谐统一。而且这两句写的又是近观之景, 声形并茂。一个“鸣”字借声音绘出了黄鹂的千姿百态, 一个“上”则借动作写足了白鹭自由翱翔, 越飞越高, 越来越远的情韵。诗人还化俗为雅, “个”、“行”本平常之极, 但用在这里却直观形象, 意味无穷, 可见“诗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
下联写的是近景, 描绘放目远眺所见的秀美景象。杜甫草堂面山临水, 其西有岷山, 即诗中所提的西岭, 山高雪厚, 终年不化, 故云“千秋雪”。草堂东有合江亭, 由蜀入吴, 常常在此登船, 所以诗人在此看到了即将远航万里, 直达东吴的“万里船”。上句的“窗含”, 点明了诗人是透过草堂的窗户, 极目远眺, 看到了西山雪岭上终年不化的白雪, 此时这一切都凝固成了一幅以窗为框的岷山雪景图。下句写的是诗人放眼门外, 停泊着许多船只, 展现了想象中的扬帆万里之景。同时“千秋”对“万里”, 一极言时间之深远, 一极言空间之广袤, 正可谓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反映出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另外, “万里船”还隐含对比, 有诗人对昔日战乱之时交通阻隔, 而现在是畅通万里的深深感慨, 也隐曲地表明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这就不同于早期的“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更近似于“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纵观全诗, 对仗工整, 动静相生, 远近相成, 其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浓情与淡景的和谐交融之中。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 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 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 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 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三教杜甫《绝句》有感 第4篇
十五年前的回忆——
师:(导入)同学们,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人称“诗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绝句》。首先,我们把这首诗读两遍。
(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字词的意思。鸣:鸣叫。翠:新绿。上:飞上。青天:蔚蓝的天空。……
师:哪位同学再来将诗歌解释一下。
生:……
十五年前,我是一名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将教参上的有关条目背得滚瓜烂熟。上课时,一字不漏地抄在小黑板上,按照“出示诗句——解释字词句——背诵——抄写”的程序来学习古诗。
五年前的回忆——
师:(课前)同学们,明天我们学习《绝句》一诗,请大家利用图书、杂志、网络查找关于杜甫的资料,抄录杜甫的其他诗作。有兴趣的同学画一幅诗意图。
师:(课堂中)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昨天你们收集的资料。
生1:我通过查资料知道了,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称少——少陵野老。(学生此处停顿了一下,读得并不流畅,看得出,他对内容不够熟悉)
生2:绝句是我国古诗诗体中的一种,每句五字叫五绝,每句七字叫七绝。
生3:我还知道了……
师:我们分小组来自学这首诗,交流一下,你学到了什么?
(分组后,课堂一派“生机勃勃”。优秀生眉飞色舞,中等生偶有机会插话,平时木讷的学生做忠实听众。课堂一片热闹,一片喧哗)
两个月前——我再次邂逅杜甫《绝句》
上课前,我邀请学生和我共同先画了一幅璀璨星空图。
生:老师,画这个干什么?
师:(笑而不答)上课就知道了。
师:(指图)同学们看,唐诗的天空群星闪耀,最耀眼的双子星座是——
生:杜甫、李白。
师:对,杜甫被称为“诗圣”,李白被称为“诗仙”。还有号称“诗佛”的王维,诗鬼的“李贺”。“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仿佛双峰并峙,一直为后人敬仰。“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杜牧,写的诗才华横溢,也有许多传世佳作。
师:(感情吟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古人写景,讲求“诗中有画”,(师画简笔画)你从本诗中看到哪几幅图?
生:黄鹂鸣柳图;青天白鹭图;千秋西岭雪图;万里东吴船之图……
师:好!绝妙!杜甫若再世,一定视你为知己!翠柳枝头,黄鹂对唱,万里晴空,白鹭翩飞;千秋西岭的雪未化;开往千里之外东吴的船只将要航行……请将这一幅《草堂春光图》分解成四部分,用你的语言来介绍一下。
生:(摇头晃脑、自言自语)……
师:我们已经深深迷醉于草堂的美不胜收的春光图中,那么,你能体会一下大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生:快乐、欢快、喜悦、心旷神怡……
师:对啊!作者喜悦快乐,不仅仅是因为春天景色的优美。当作者见到停泊在门前河流中的那艘货船,船主对伙计吆喝:“开船喽!”一口吴地方言,勾起了作者的无限遐思:哦,此船将要行驶到远隔千里之外的东吴。作者饱经战乱之苦,他的诗作中许多经典篇目写的就是这场“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苦难。同学们课后有目的地去找一些读一读。现在正值初春时节,百姓生活已经安定下来,作者饱经沧桑、忧国忧民之心稍稍放开一些了,所以提笔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绝句》。下面我们一起感情投入地读一遍。
[反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尤其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开始,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精神饱满地、主动地、有兴趣地去学习。
古诗课堂中,浅显的问题可在读背中解决。但简洁的教学途径中必须蕴含着丰富的古诗信息,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提高思维质量、拓宽课外知识的目的。而鉴赏诗歌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应当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堂,就应该扣紧诗歌内容,有针对性、有意趣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的心境。
回望十五年中三教杜甫《绝句》。同样的教材,同一个教者,可是课堂教学已经大相径庭了。小小的一首古诗教学印证了我的教学能力的发展,也折射了语文教学大环境变化下语文教师理念的可喜变化。
杜甫绝句 第5篇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咏、碧、妆、剪、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咏柳》。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春天到来时,天气转暖,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春天是这样的美,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
2.释题:“咏”即用诗歌来歌颂和赞美。“咏柳”即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合作探究字词。
(1)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相互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释词:
碧绿:翠绿色的玉石。
妆:装扮,打扮。
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
丝涤:用丝织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柳枝细长而柔嫩。
裁:裁剪。
三、深度感悟,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二句,思考:这两句是是什么意思?
(2)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儿童坐在一棵柳树上吹着竹笛)从远处看,倒垂下来的柳条像什么?(像用丝织成的带子)
(3)理解句意。
谁能试着说说第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高高的柳树如同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万千条柳枝好像垂下来的绿色丝带)
(4)指导朗读。
一要读出对诗人的赞美,二要读出节奏感。
引导:诗人从柳树写到柳枝,又从柳枝写到柳叶,诗人看到这细嫩的柳叶,是怎样想的呢?
2.学习第三、四句诗。
(1)指名读第三、四句。
(2)交流汇报:诗人是怎样想的?
(柳叶怎么这样细这样尖,好像是人裁剪出来的)
(3)诗人又想到是谁裁剪的呢?
(二月春风)
(4)诗人为什么会想到二月春风呢?
(因为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
(5)投影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理解。
(6)谁能说说这两句的诗意。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
4.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
五、小结
在春天里看到吐出新绿的柳树,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所以许多诗人都写是赞美杨柳。诗人赞美杨柳更为奇特,从“树枝叶”联想到“碧玉”“绿丝涤”,最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仿佛是二月春风把这剪刀裁出满树又细又嫩的柳叶。
六、扩展升华
诗人描写的柳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你眼中的柳树又是怎样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9.《绝句》 唐朝 杜甫 第6篇
绝句,本来是一种诗歌的文体,应该是来自汉朝和魏晋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当时的文人聚会中,经常是每人作四句五言诗,然后合成一首整诗,以助酒兴。每个人的作品,单独成篇,就叫一绝。绝句常见的是五言绝句,就是每句五个字和七言绝句,就是每句七个字。
《绝句》写于公元764年,杜甫已经52岁。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再前一年,公元762年,成都以发生了**。杜甫本是因为长安**,才到成都避难。无奈,成都以乱了,只好再次逃离。好在安史之乱一定,成都也就平定了。自己的好友尹彦武再次回到成都,主镇一方。杜甫也再次回到草堂。
已过了知天命年级的杜甫,此刻的心情还是非常轻快的。这和杜甫在公元761年,初建草堂,屋顶茅草被秋风刮落,而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心情,差异很大。诗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诗中文字,都比较简单,第三句的窗含,是指出诗人当时的位置,是在房间里看外面的西冷,景如画面,刻在窗上。
千秋雪、万里船,当然是夸张的写作手法,也体现着很高的想象力。
这一首绝句,其实是杜甫的《绝句四首》的第二首,是写早春景色的。另外还有三首:
第一首,写杜甫草堂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第二首,写浣花溪,杜甫草堂就建在浣花溪边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第四首,写药圃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论 杜甫绝句特色 第7篇
谈到盛唐的绝句诗,后人多盛赞其“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兴象玲珑”的格调,醉心其“情韵浓郁、意味隽永、柔美和畅”的节奏。王昌龄、李白、贺知章、王之涣、王维、孟浩然等人的绝句诗无一不以情韵取胜,以思致见长。而杜甫却有意与盛唐诸家立异,脱离常调。因此,后人对杜甫绝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贬之者居多,认为“五七言(绝句)俱无所解者”、“谐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杜甫的绝句呢?笔者认为,纵观杜甫绝句创作,恰恰是这种“别调”与“异径”,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彩。
杜甫的绝句一百三十余首 ,几乎占其全集的十分之一。科学地评价这部分作品 ,有利于全面认识杜甫和杜诗。然而对杜甫绝句的看法历来褒贬不一。贬之者如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三中说 :“杜子美诗 ,诸体皆有绝妙者 ,独绝句本无所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 :“少陵七绝 ,槎桠粗硬 ,独《赠花卿》一首最为婉而多讽。”这些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起源于汉魏六朝乐府短章的绝句 ,其形成与发展与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唐代 ,成熟的优秀的绝句都富有悠婉可歌、余味悠长的乐府情韵。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 ,人们都习惯性地要求绝句有“风人之致” ,要“婉曲回环 ,句绝而意不绝”。在这种已形成传统审美定式的情况下 ,杜甫自觉地避熟就生 ,以全新的面目使绝句摆脱乐府的束缚和影响 ,因而大多数绝句缺乏悠远婉转的韵致 ,不能流丽可歌 ,所以被讥为“半律”也就不奇怪了。但是 ,也有很多人对这种创新加以褒扬。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称道 :“杜老七绝欲于诸家分道扬镳 ,故而别开异径 ,独其情怀 ,最得诗人雅趣。”黄子云《野鸿诗的》赞 :“少陵七绝实从三百篇来 ,高驾王、李诸公多矣!
为了全面了解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也为了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对于杜甫的绝句各有争议,为此,我们进行探讨„„
二、认识杜甫:
对于杜甫的绝句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先生。
(一)、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
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韩愈这样评价他:“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
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等等。太宗年间,杜甫自幼刻苦攻读,满腹经论,因为朝庭中奸相等人从中作梗而屡考难第,加之杜甫秉性耿直,不畏权势,仕途之道一波三折。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写成了颇具影响力的诗篇。杜甫一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贫困潦倒,疾病缠身,59岁那年病死在湘江之中那艘伴随了他五年多的破旧孤舟之中,而他却给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代代相传的不朽篇章!
(二)、浅谈杜甫的绝句:
杜甫诗是古人流传于世诗最多的一位,差不多有一千四百多首流传在世。就这么多的传世作品中,杜甫的绝句就有一百三十余首 ,几乎占其全集的十分之一。绝句诗的兴起源于盛唐之际。杜甫的绝句以七绝为甚,不拘一格,渗透平凡小事,与百姓生活相联系。同时也充分抒发了杜甫的爱国情怀。如《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陵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再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恰恰啼。”(其六)和“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其七),又如《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乃集大成者,不论是杜诗的沉郁顿挫还是律体的成就,更充分的表现在爱国情感的抒发,随着时事的流转而变化。
三、研究杜甫绝句的特色
(一)、杜甫绝句的内容特色:
从内容方面看,杜甫的绝句诗娴熟地从抒发主观情感过渡到情景交融,并且开创了摹写客观物象的新领域。在杜甫的绝句中也有诸多正统的抒情绝唱,除了《江南逢李龟年》等历来被人赞誉之作外,我们也可以从一些随笔小诗中看出其高超的抒情艺术。例如《绝句二首》之一:“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惆怅的思乡之情与绚烂的花锦世界相对比,美则美极、悲则悲极。以悦景衬哀情,更觉归期无望而流年似水,让人不胜唏嘘。
同时,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方面,杜甫绝句亦能取胜。“少陵绝句,多纵横跌宕,能以议论掳其胸臆,气格才情,迥异常调。”譬如《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禄山作逆降天诛,更有思明亦已无。汹汹人衰犹不定,时时斗战欲何须。”前二句叙事,意为安禄山叛乱被杀,乃天降之诛,史思明之死,亦罪有应得,极写叛乱的不得人心。后两句言叛乱已除,倘若你们这帮军阀仍心怀叵测,那么只能重蹈安史之覆辙。诗人在警戒棒喝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外如《八阵图》、《村殁口号二首》等,都是思理清俊、议论高绝而又唱叹有致之作。
而且,杜甫并不拘于绝句只抒发主观情感或者借景抒情的旧囿,大胆开创了以绝句反映时事、民俗、风物、古迹等的新领域。如《夔州歌十绝句》中诗人带领我们领略巴山蜀水、风土人情之美:“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年关。”“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这一幅幅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风物画,使读者神游其中而大开眼界。真乃“色色有致,老健奇瑰,别开七绝境界。”
另一方面,杜甫的绝句又开创了个性化色彩较为浓厚的闲言语小诗这一独特领域。在盛唐,许多优秀的绝句同时又是歌词,这类歌词富有音乐的美感,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将人的感受,具体的情境结合于民族的情感,固然是盛唐各体的共同特征,但在绝句中较为突出。”但是杜甫却独辟蹊径,倾向于个性化色彩较为浓厚的闲言语小诗。例如《少年行》:“马上谁象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氏粗豪爽,指点银瓶索酒尝。”诚然,唐诗中有众多《少年行》,但诗人以轻松的笔调,抓住下马、坐床、指瓶、索酒几个漫画式的定格,生动地描画出一个统治阶级贵介公子的狂荡情态,使读者一眼便识出此乃少陵绝句,因为这种幽默诙谐、眼到笔到趣到的独特诗风在唐代绝句中甚为少见。正如胡应麟在《诗蔽》中所评:“杜《少年行》殊有古意,然自是少陵绝句,与乐府无关。”诗人便是以此种独特的眼光和思路,抓住自 4
然界或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片段,个性色彩极浓,以自己率真的情趣感染读者,与读者一起分享生活中种种真实的情感体验。正如马茂元先生所说:“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诸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唏嘘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杜甫绝句的风格特色:
从风格上看,杜甫的绝句千姿百态,并以其独到的笔力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风貌。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冲击。
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使盛唐之音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因此,杜甫只得另辟蹊径,探求新的表现形式。其作品有的含吐不露,有的畅达淋漓,有的明丽清奇,有的高古典雅,有的一气流转,有的似断实连,有的疏野淡泊,有的雄浑豪放,有的冼练自然,有的填密婉曲,真是风神摇曳,千姿百态。例如《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体现了绝句含蓄蕴藉的风格。当时,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在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中表现勇猛,但他恃功而骄,剽掠蜀郡,生活奢侈,妄自尊大。杜甫为讽刺花敬定而作此绝句,首句点题,极言花府每天的歌舞管弦之盛,次句紧承首句,写急管繁弦的美妙乐曲随着江风直上云宵。前两句体现了正宗绝句“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的起承之法。第三句一转,由描写而人议论,说这种乐曲只应天上才有,言外之意是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享受。尾句在上句转折的基础上以问句发出感叹,说人间能有几回听到?仇兆鳌评曰:“此诗风华清丽,抑扬顿挫,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就连对杜甫绝句诗持否定态度的杨慎也说:“杜公此诗讥其做用天子礼乐也,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
此外,不同于盛唐大多数绝句浑融流畅的艺术风格,杜甫的绝句更多地表现出似断实连、一句一意的“异径”特色。一句一意虽源于晋人的《四时咏》,但杜甫将这种创作技巧运用得自然贴切,发挥得淋漓尽致。如《绝句漫兴九首》之七,四句分别写了白杨花、青荷叶、笋根稚子、沙上凫雏,表面看似各不相连,但四者的神态、色彩在一种内在力量的支配下,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杜甫跳出了强调无我合一,意与境浑,及诗中包含的客观意象之间和谐统一的规范化格套,而尝试着变浑融为一句一绝,变流畅为不相连属,形成“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的特点,但又通过虚实相生、动静对比、疏密有致、远近互移等手法,使表面不相连属的四句统一于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在外在形态松散的同时,加强诗句在色彩、基调、感情、逻辑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使全诗围绕一个核心带给读者多方面的信息,从而扩大了诗的容量。杜诗这种明断暗续的意象构成方式是对传统美学结构的大胆创新。
(三)杜甫绝句的艺术形式特色:
从艺术形式上看,杜甫发展了变体绝句,并多采用组诗的形式表现自己浩茫的心 5
事和深沉的情思,扩大了绝句的容量。
盛唐绝句,在声调上追求自然流畅、和谐优美;在声律上亦提倡严格遵循平仄交错、平仄对立、平仄相粘等固定格式。然而杜甫的七言绝句却不守正规,形成了一种变体、别调,如王世贞所记:“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例如《三绝句》:“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这三首绝句均为变体。第一首声调很特殊,第一、二句都用“平平平平平平仄”,声调完全重复,平仄完全失对;第三句用“平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句用“平平平仄平平仄”,也是平仄失调,没有一个合律的句子,而且第二句和第三句平仄失粘,因此,成了通篇全拗的拗体七绝。第二、三首也类似,均是不合正格绝句平仄句式的要求,因此是典型的变体。
杜甫绝句中还有部分拗句与部分律句组合成篇的,这类绝句更多,例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一、五,《夔州歌十绝句》之一等。杜甫绝句的变体除了表现在声调上外,还表现在起结上。他自觉运用对起对结、对起散结、散起对结等多种联结方法,而不墨守盛唐绝句散起散结的成规。据笔者粗略统计,在杜甫138首绝句中,对起对结的21首,对起散结的12首,散起对结的33首。这些对偶绝句总共66首,几乎占了杜甫绝句的一半。虽然这种变体常为他人所批判,但若根据具体史料考证,追溯一下五七言绝句的源头,我们不难发现,众人对杜甫绝句变体的非议与指责实际包含着过多主观臆测的因素。可以说,杜甫的变体绝句在声调与起结上的独出心裁为盛唐绝句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唐绝句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此外,杜甫的绝句多采用组诗的艺术形式,一题多篇。因为绝句的特色是反映事物快且战斗力强,但若事物连续不断,或者事件重大,牵涉面广,于是就必须用联篇的方式来表现这些内容。例如《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充分表现了联篇绝句的特色。这组诗从历史事件到历史人物,从安史之乱到诸镇入朝,从北地到中原到西蜀,从朝廷君臣到战地将卒到诗人自己,从背景陈述到功绩归属,都围绕着“诸镇人朝”这一史事,记叙得明白透彻。一开篇即道安史已平,群臣何归?第二首承上首晓喻河北诸道,表现了作者从元凶除,到边境静时的喜悦和希望。第三首则直接入题,作者听到入朝的好消息,不觉喜极而悲。第四、五首从第三首反复引申而来,既写诸镇往日跋扈不臣的事实,又赞许诸镇入朝。写到这里,可以说是铺叙无疑,直率贴切。于是第六首就写朝廷的表现。第七首,从遥闻诸镇入朝,到近悲自己,遥羡他人,与“却教江汉客魂消”遥相呼应。紧接着八、九、十首,遥想诸镇入朝,国家天时地利人事一片大好形势。最末首总括祸乱始终,君臣媲美,既歌颂祖上威灵,也推崇大将功绩,以对句唱叹作结,淋漓酣畅之至。全诗一气呵成,从首逆消亡写到全国统一,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脉络分明,格局严整,确实体现出杜甫绝句“组诗”的鲜明特色,扩大了时空容量,拓展了艺术境界。
(四)其他特色:
杜甫的绝句特色除了以上三方面之外,还有以绝句论诗、以口语俗语人诗、多用骈句等特色,前人已多作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三、对杜甫绝句的评价:
(一)世人的看法:
1.世人对杜甫绝句的褒扬: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 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但是 ,也有很多人对这种创新加以褒扬。黄子云《野鸿诗的》赞 :“少陵七绝实从三百篇来 ,高驾王、李诸公多矣。”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2.世人对杜甫的绝句贬责:
有人说杜甫诗很绝,但绝句却不怎么样,杜甫的绝句被认为缺乏被组管弦的唱谈之音不注意格律,没有韵律美,贬之者如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三中说 :“杜子美诗 ,诸体皆有绝妙者 ,独绝句本无所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 :“少陵七绝 ,槎桠粗硬 ,独《赠花卿》一首最为婉而多讽。”这些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起源于汉魏六朝乐府短章的绝句 ,其形成与发展与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唐代 ,成熟的优秀的绝句都富有悠婉可歌、余味悠长的乐府情韵。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 ,人们都习惯性地要求绝句有“风人之致” ,要“婉曲回环 ,句绝而意不绝”。在这种已形成传统审美定式的情况下 ,杜甫自觉地避熟就生 ,以全新的面目使绝句摆脱乐府的束缚和影响 ,因而大多数绝句缺乏悠远婉转的韵致 ,不能流丽可歌 ,所以被讥为“半 7
律”也就不奇怪了。
四、结论:
杜甫绝句特色独具一格,不重格律,自成一家。绝句系民生,系百姓,系国家······这是杜甫满腔热血的爱国情感的流露。虽看起来不成句式,可读起来却也琅琅上口,自有一番风味。此中,拗体在杜甫的绝句诗里 出现较多,特别是以七绝为甚。前人对杜甫的诗七绝不太满意的地方是原因之一,便是拗体太多而不中格律。杜甫写的七绝是比较随便的,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凡题材不宜构成出长篇的,他多半用七绝的形式表达。如《戏为六绝句》,是一种杂谈式的论诗诗,评今论古,给后人的启发很大。但杜甫入蜀后所做的绝句多为描写当地的风景和风俗人情的的组诗。如,《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陵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再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恰恰啼。”(其六)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其七)与盛唐时期一般绝句不同的是,杜甫的绝句在声调上不是那么悠扬和谐,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而且受民歌的影响,更多的是杂有当时流行的口语。杜甫的这类诗,既有连篇的吟唱,又有单篇的短章;既有长调的反响,又有拗体的独特。多一气呵成的直实之作,其妙处在于活跃着怏然的生活情趣。富于奇思妙想,如《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为了更完美的表达诗意,他往往不注重格调和语序,这一举其高明之处不在于无视格律,而恰恰在于他能够严格地遵守格律而多变化,使绝句因格律这一固定的形式具有活跃的生命力。他的绝句多连章体和拗体,声调拗峭、笔墨质实,而多议论,改变了盛唐绝句的那种蕴藉含蓄的清丽格调,创立了一种与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致的绝句新风貌。
参考文献:
[1] 杜甫与高适、岑参(上)卞孝萱等 《草堂》1981.2 26 [2] 论唐人对杜诗的态度 曾枣庄 《草堂》1981.1 54 [3] 关于杜诗绝句的评价问题 李谊 陈德外 《四川师院学报》1981.1 42 [4] 别开异径的杜甫七绝 唐异明 《学术研究》1981.2 101 [5] 《戏为六绝句》的主题和结构 翟相君 《河南师大学报》1981.5 95
致 谢
杜甫绝句 第8篇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 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 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 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 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唐诗研究专家马茂元先生在《论<戏为六绝句>》中曾说:“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评, 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问题。”马先生为什么会认为“艰巨而复杂”呢?笔者认为, 一方面, 因为这涉及到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涉及到文学的审美特征和社会功能等重大理论问题;另一方面, 这又与唐朝尤其是初唐历史时代、作家个人经历, 以及创作风格、审美趣味、语言技巧等相关。面对“时人”的纷纷扰扰, 安居于浣花草堂的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 写下这首“以诗论诗”的《戏为六绝句》。杜甫的诗论观是在陈子昂、李白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这其中既有矫正, 又有突破和推美, 从中也折射出“诗圣”的人文情怀和为学精神。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此句意为, 庾信的文章 (包括诗赋) 到了老年显得更加成熟了, 高超雄健的笔力随如潮的文思, 自如挥洒。一个“更”字, 体现了杜甫对这位六朝文学的代表人物倾注了更多的欣赏和赞美。这与以前的文论家、诗论家的一片贬抑声、责骂声截然不同。如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仆尝暇观齐梁间诗, 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 每以咏叹, 窃思古人, 常恐逶迤颓靡, 风雅不作, 以耿耿也。”令狐德棻在其编纂的《周书庾信传》中称:“然则子山 (庾信字) 之文, 发源于宋末, 盛行于梁季。其体以淫放为本, 其词以轻险为宗。故能夸目侈于红紫, 荡心逾于郑卫。昔扬子云有言:诗人之赋丽以则, 词人之赋丽以淫。’若以庾氏方之, 斯又词赋之罪人也。”在这全盘否定六朝文学, 过分贬抑庾信的一波又一波声浪中, 杜甫冷静而又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这绝不是一种刻意叛逆, 或是标新立异, 而是一种深沉的理解、独到的发现。这种力拔流俗的矫正, 也引发后来者对六朝文学及庾信等人研究、评价趋向更全面更客观。明人杨慎在《丹铅总录》曾说:“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王杨卢骆当时体”、“龙文虎脊皆君驭”。初唐四杰作为一个文学群体, 在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发展中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他们共同反对了上官仪之流的宫体诗风, 表现了改进齐梁诗的新倾向。闻一多先生在《四杰》中称:“卢骆的歌行体是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 以大胆代替羞怯, 以自由代替局促;王杨的五律, 是从台阁移至江山和塞漠, 才有了低回与怅惘、严肃与激昂。”可是“尔曹”“今人”却哂笑四杰:“卢王操翰墨, 劣于汉魏近风骚”。杜甫对此作了义正辞严而又入情入理的分析:一方面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 “当时体”即指四杰诗文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另一方面又赞美四杰为“龙文虎脊” (指毛色斑驳的骏马, 这里喻指千里马) 。王士禛《古诗选凡例》言:“大复 (何景明) 《明月篇序》谓初唐四子之作, 往往可歌, 其调反在少陵之上, 韪矣。”周振甫先生在评注《戏为六绝句》 (其三) 也强调:“这里显出初唐四杰的诗风是刚健的, 所以用千里马作比, 指有风骨的。”今天我们研读四杰之诗句, 如“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寂寂寥寥扬子居, 年年岁岁一床书” (卢照邻《长安古意》,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骆宾王《在狱咏蝉》) 。那魄力, 那豪情, 那叹息, 那呐喊, 回旋于沧海桑田、变动不息的历史长河中, 历久不绝!正如杜甫所言:“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面对前贤的盖棺之论, 杜甫敢于廓清迷雾, 重评庾信;面对“尔曹”的奚落怒骂, 杜甫勇于力拔流俗, 力挺四杰。这种矫正, 需要有责任, 需要有同情, 更需要有胆识。杜甫的这种人文情怀是源自于大唐经济繁荣、文化自信的物质与精神沃土的。
“清词丽句必为邻”, 力“掣鲸鱼碧海中”。唐朝的诗歌理论发展,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国朝盛文章, 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 万类困陵暴。后来相继生, 亦各臻閫奥。有穷者孟郊, 受材实雄骜。冥观洞古今, 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 妥帖力排奡。敷柔肆紆余, 奋猛卷海潦。”韩退之的诗论着重评论了诗家的地位及作品风格的流变。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结合诗史也列举了“翡翠兰苕”、“清词丽句”、“鲸鱼碧海”三种风格, 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是抛弃, 二是亲近, 三是推美。对于“翡翠兰苕”之绮艳诗风, 杜甫斥之为“伪体”, 并表明不步齐梁后尘。这历代评家已有定论, 这里无须赘言。杜甫的突破体现在“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诗句意为:今人像王杨卢骆, 古人像屈宋, 这两方面都同样追慕;“清词丽句”也引为同调, 都愿意亲近 (这里含有齐梁此类诗在内) 。可见杜甫论诗是客观的, 是一分为二的。如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 往往似阴铿" (阴铿是陈朝诗人) , 其《解闷五首》之四“孰知二谢将能事, 颇学阴何苦用心。” (何逊是梁代诗人) , 再如杜甫另一诗论名篇《偶题》:“骚人嗟不见, 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 余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制, 历代各清规。”都表明也要亲近齐梁的清词丽句, 这在当时不能不算是一大进步!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又极力推美“鲸鱼碧海”之诗风, 即强调气势之旺盛, 笔力之强劲。如诗人在《醉歌行》所描绘的:“词源倒流三峡水, 避尘独扫千人军。”又如《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 春来花鸟莫深愁。”这种力掣鲸鱼于碧海的刚健诗风, 在杜甫诗歌创作的各个阶段以及各种诗体中都有突出的体现:一是其雄浑阔大的崇高诗境, 如“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 ,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二是其忧国忧民的宽厚胸怀, 如“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战血流依旧, 军声动至今”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朱东润先生在《杜甫叙论》中赞道:“他要求是伟大, 是壮丽, 不是娇小, 不是玲珑。”正是因为杜甫“转益多师”, 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词, 创造出“鲸鱼碧海”般壮美意境。
这种突破和推重, 需要宏大的眼界, 需要豁大的胸襟, 更需要一份强烈的使命感。而这些是源自杜甫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姿的诗歌创作实践的。
论诗即论人, 评诗即品人。稍晚于杜甫的唐朝诗人李峤在《论诗格》中强调:“诗中有人。”画家黄宾虹先生曾说:“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 亦写吾人之心。”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在谈艺术时也称:“没有艺术的历史, 只有人的历史。”重读杜甫《戏为六绝句》, 甚感其诗之厚重, 并非一个“戏”字能蔽之。宋人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论此诗曰:“此六篇皆言文章之难事, 公虽谓之戏, 而中有刀尺矣。”诚然, 语言的背后应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 这“刀尺”并不仅仅指衡量和裁定了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还应该是剖白和彰显诗圣朴实而深厚的人文精神:理解和同情, 包容和并蓄, 甚至蕴含了其朴素的人本思想。
1.理解和同情。这集中表现在杜甫对前人过分贬抑庾信的矫正上。这矫正既是创作层面的风格之辩, 也是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源自杜甫的人生际遇。“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旅食京华的十年,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身逢战乱的六年, 诗人在思想上、创作上都发生极大转变, 转向关注社会, 关注百姓, 关注一个个“人”。基于这种认识, 诗人对遭逢侯景之乱并由梁入周的庾信多了一份深深的理解, 并唱出“庾信生平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三首》之一) 的咏叹调。这是诗人对诗人的理解, 这是患难者对患难者的同情。这份理解和同情对庾信, 对唐人, 甚至对今人都是弥足珍贵的。前不久, 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暴露出两司机的残酷和18路人的冷漠。一时间, 口诛者有之, 笔伐者有之, 反思者有之。这有助于惩恶扬善, 弘扬正气, 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可是如果只停留在指责层面, 或另有用心大肆宣扬此类事件, 甚至不从当下找原因, 就可能引发许多负面的东西。如某导演宣称:“冷漠早就在我们的民族性里。”这点, 我不愿苟同。其实, 此时我们还应看到我们的民族性里还有恻隐之心, 有悲天悯人情怀, 我们也应看到现实中还有烟台女孩刁娜以身挡车救人、湖北三司机围堵逃逸者勇救交警、安徽小伙救人被碾断腿后仍说“值!”我们不能将冷漠扩大化, 甚至民族化, 这样会像灰霾一样在社会或民众心里笼罩一层灰暗因子, 影响或侵蚀价值观体系, 以致患得患失, 引发连锁的消极反应。我们应像杜甫一样以一颗清澈的心去浇灌我们共同拥有的这株道德之花, 让之飘香, 荡涤污浊, 净化心灵, 温暖你我!
2.包容和并蓄。《尚书》有言:“有容, 德乃大。”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疾呼:“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成其深。”在《戏为六绝句》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河丽句必为邻”显示了杜甫“海纳百川”的胸襟, “别裁伪体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彰显了诗圣“不捐细流”的兼收并蓄的气度。这些是植根于大唐开明、开放的精神沃土, 也是得益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长河的滋养。在今天日益开放以及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层的时代, 我们怎样理解“兼容”的精髓呢?2011年11月2日,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公布。北师大于丹教授是这样解读的:包容是北京市民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 是市政建设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 是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格。“北京精神”表述语的发布是践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的建文化强国的目标而迈出的有探索性而又很坚实的一步。可是如何打造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构建由理论研究层面到国民教育乃至学校教育层面的模式?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当下各种思潮的关系?朱自清在《谈美序》中说:“当有以观其会通, 局于一方一隅, 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要“会通”, 首先应沉下身、静下心来学习, 像杜甫那样“转益多师”;其次要有眼光能辨别, 存真去伪;再次要像诗圣有“熔炉”般心胸去锻造出有韧性、有特色的一块块能建造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大厦的合金。这不是张扯故人古人屈就当今, 而是应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建设方向和优秀因子。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说:“李杜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3.朴素的人本思想。袁行霈先生在《中华文明之光》中曾言, 中华文化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一是对人的尊崇, 一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 注重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 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杜甫诗论的一个基点便是人本思想, 即尊重作品的不同风格, 尊重作家的不同个性。这在他的诗歌中多有体现, 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 如“三吏”“三别”, 如《又呈吴郎》《江南逢李龟年》等等。胡晓明《略论杜甫诗学与中国文化精神》认为, 杜甫已渐渐地、自觉地超越了他同时代人, 已有意识地、认真地将诗作为他人格生命的显示, 使中国诗歌继屈、陶之后, 再一次与文化核心价值发生了重要关联。可见诗人的可贵之处, 不仅仅在于理论发现, 而是在于用生命去疾呼, 用身体去力行, 焕发出极大的影响力, 正所谓“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韩愈语) 。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当前学校教育。人本思想已经在新课程中得以充分体现, 无论是课程标准中的表述还是各种版本的教材编写, 都表达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发展个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等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自我提升的物质基础。高速有时也带来许多诸如短视、急功、浮躁等不利因素, 折射到教育内部, 也必然会出现阻碍人性健康成长与片面追求某些外在的目的, 如取得高分、升学谋取好职位等。大多数人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 不得不“削足适履”, 于是不可避免出现人性的扭曲。近日, 继“虎妈”之后, “狼爸”又进入人们视野, 他宣称三个孩子能进北大都是“打”出来的, 称“打是一种威严, 一种法度, 一种文化”。这种做法和想法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相悖, 是以牺牲个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虽是个案, 却警示我们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坚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 打好学生成长的“精神底子”使其“成人”;另一方面要打破不利于开发学生潜能的各种刻板模式, 创造性地建构多维而有效的教学模式, 夯实学生可持续学习的“知识楼基”促其“成才”。总之, 只有教育者能像杜甫一样心中切实装着人, 装着人的跳动的生命, 装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期望, 只有学生、教师的个体生命都得到发展了, 用心灵和心灵对话, 用思想和思想碰撞, 用灵魂和灵魂交汇, 教育才能一步步走向完美。
重读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眼前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面容清癯的老者站在草堂前深情地眺望远方, 耳畔似乎回荡着诗人深沉而又响亮的声音:无愧于民族, 无愧于历史, 无愧于后人!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商务图书馆2004.4.
[2].熊依洪《隋唐五代文学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1.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