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化教学范文(精选8篇)
多模态化教学 第1篇
模态是指人们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通道, 通过如耳朵、眼睛、手、舌头、鼻子等肢体媒体和工具、手段、环境等界面媒体感知世界的模式。多模态则指包括口语、书面语、图表、图像、三维立体等各种生成意义的符号资源。多模态话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欧美近十几年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New London Group (1996) 开辟了多模态应用于语言教学的先河, 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和多模态意义是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近几年, 国外学者研究以实证的方法探讨了PPT在教授理论知识时与学生学习态度和记忆间的相关性。国内多模态话语的研究目前还处在起始阶段。2012年, 国内相继出现关于多模态话语的实证研究, 国内很多教育者通过实证认为:多模态优化输入教学模式能有效降低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话语多模态对认知具有积极作用;多模态环境下的语言输入对阅读者的心理和记忆力方面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在英语教学应用领域研究成果相对薄弱, 尤其在多模态化高职英语网络空间教学应用领域还是个空白。
1 高职英语网络空间教学现状分析
早在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从2010年开始, 湖南省各大高职院校开始倡导信息化教学, 积极发起“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网络空间教学改革, 将网络教学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 从而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向学生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
网络空间教学就是指教师与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这一网络平台, 所进行的一种新型师生教学互动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在平台上创建实名认证的空间页面, 师生在空间平台上的进行学习互动交流。
2 多模态高职英语网络空间教学的意义
2.1 促进高职师生互动交流的转变
长久以来,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英语教学工作难度大,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完课之外, 与学生很少有深度和有效的交流, 师生之间难以调适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实施英语网络空间教学后, 师生互动交流发生了转变, 老师们利用网络空间批阅学生英语作业, 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英语交流互动。
2.2 促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理念的转变
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探索了各种英语学习方法和教学改革, 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现状仍难有大的改观, 英语学习气氛不浓, 学习效率不高。而英语网络空间在解决学生学习英语心理时发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用。网络空间教学发挥作用的关键就是“学生积极参与”, 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开始在自己的英语学习空间做作业、写心得、积累英语学习资源, 参与英语教学内容的创建, 学生的英语学习心态得到极大改观。
2.3 激发高职英语教师的创新意识
建立英语网络空间教学, 颠覆传统的“黑板+粉笔”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了高职英语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们创造性地探索建立英语空间教学资源库, 实行共建共享教师创造性地研制和利用英语教学空间展示平台, 实现在线网络上课, 真正推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全面深层次改革。
2.4 促进高职学院空间校园文化的建设
大力发展高职英语网络空间建设, 促进空间资源课程、学生作业、各种文章、教学视频、群组交流贴等在空间教学的各个层面的发展, 空间教学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形成有特色空间校园文化的建设, 驱动了高职学院英语教学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
3 多模态高职英语网络空间教学的应用
3.1 构建高职英语网络空间互动平台
采用英语网络空间教学, 所有英语教育资源全部呈现在教学空间, 经过不断积累和优化, 必将构建一个优质的英语师生网络空间互动交流平台。
3.2 构建高职英语教学资源的网络开发与共享
全体师生都有自己的英语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 英语教学资源都开放网络共享, 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学空间公开, 这能促使每一个师生都会自发的尽全力建设好自己的教学空间, 从而更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3.3 创建高职师生英语教与学的互动新形式和新内容
英语网络空间教学是在两个空间上开展互动, 学生上老师空间学习, 教师通过链接进入学生的空间, 查看英语学习情况、批改作业及考试, 将检查意见、评语、建议及学习要求发布在学生个人空间上。学生之间能相够相互查看个人空间, 了解别人的学习情况及优势, 发现自己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4 创建高职英语学习的新环境
英语网络空间对每个师生来说, 都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和财富, 师生会更加自觉地进行英语教与学的工作和空间建设, 将自己所有的所学、所做、所思、所想都记录到自己的个人空间, 进而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的新环境。
4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社会, 多模态化教学必将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一种趋势, 因为在课堂中引进多模态教学模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多感官体验,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摘要:多模态化的英语网络空间教学能够给学生以多感官体验, 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激发学习者英语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为充分发挥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最佳效果, 高职英语教学实践应遵循多模态网络空间教学特点, 营造多模态网络空间环境, 发挥多模态网络空间教学效果;优化多模态网络空间教学活动, 顺利推进多模态高职英语网络空间教学。
关键词:多模态,高职英语,网络空间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http://www.gov.cn/jrzg/content_1667143.htm, 2010, 07, 2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冯立安.英语支架式网络教学法刍议[N].天津教育报, 2010 (5) .
[4]何再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多媒体大班教学[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0) .
[5]贾国栋.现代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基于校园网的教学模式设计与试验研究[J].外语界, 2003 (6) .
[6]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放发展的新起点[J].2006 (11) .
[7]王键.运用云计算, 探索新机制, 开创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 (17) .
多模态化教学 第2篇
一、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的必要性
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是指用学习者非母语的目标语言作为直接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由于其语言教学效果显著,引起了各国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迅速被美国、新加坡、荷兰、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家所借鉴,并被分别运用于法语、汉语、印尼语、日语、俄语及英语等10余种语种的语言教学,我国则是于20世纪末引入该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除了通过正规的语言教学来教授目标语言外,主要是通过用目标语言教授学科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掌握目标语言。在沉浸式教学中,学生将始终“浸泡”于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之中,从而阻断母语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目的[4]。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多是在升入大学后,从零开始学习日语,如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级在校生57人,只有2人入学前接受过正规的日语教育。欲使这些已错过最佳外语学习期的学生想要利用大学4年时间掌握日语,培养日语思维习惯,教师就必须人为地为其创造日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其置身于日语的“真空”环境,沉浸式教学模式可谓首选。但是,日语“真空”环境的构建却是困难重重。首先,因为日语并非当今社会上的主流语言,尤其是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日籍教师少,学生很难接触到日本人,日语学习的大环境较差。其次,因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多由其他专业调剂而来,对日语并不太熟悉,如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2017级57名学生,第一志愿报考日语专业的学生仅为22人,其余35人均为调剂生。最后,因为学生是零起点,在低年级阶段,沉浸式教学组织面临很多困难。为此,教师有必要运用文字、语言、图像、音乐、颜色、音频和视频等多模态话语营造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原则
(一)多样化原则
沉浸式教学模式理论认为欲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外语,必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各种器官机能,单模态教学话语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由于通州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大多数学生为零起点、日语学习大环境差及大部分学生是调剂生等原因,沉浸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更需要运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模态话语。为此,在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多样化原则,多“模”并举,促使学生的语言及文化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系统性原则
本次教学改革采取了多“模”并举的原则,为避免教学中各模态教学话语运用及转换的随意性,教师坚持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努力使各模态相互结合,彼此交融,各课程均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而且稳定的话语系统,实现了多模态教学话语的系统性。
(三)针对性原则
运用多模态教学话语组织课堂教学,多“模”并举已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这导致个别教师盲目滥用多模态教学话语,具有作秀之嫌。为避免这一现象,本次教学改革坚持根据教学内容、师生特点和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态设计,不跟风、不盲从,做到了使模态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实践
通化师范学院所在的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交通相对比较闭塞,常住的日本人只有在该校任教的日籍教师1人,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缺乏日语实践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日语运用能力的提高。为此,自3月起,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环,通州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开始了沉浸式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改内容、改方法,更是对教学手段进行了大力改革,积极将多模态话语运用于教学之中,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日语学习氛围,至今已收到较好效果。
(一)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日本动漫的有效运用
在沉浸式教学改革中,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把改革重点放在了理论课程上。如将采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并采用翻译的方式进行汉语授课的模式,改为在日本文学课程中引进沉浸式教学模式,选用日文编写的教材,并用日语授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该课程选读的文学作品多是名著,作品背景及作品本身语言等都偏离学生实际水平,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日语专业教师改变以往单模态教学模式,根据较多学生喜欢日本动漫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观看由日本名著改编而成的青文学系列动漫作品,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奔跑吧,梅勒斯》,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丝》《地狱变》等。日本动漫作品制作技术高超、画面优美、配音悦耳,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神经,学生可以借助画面、语音更深入地感知日本文化,了解作品背景,轻松解读作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观看动漫作品之后,阅读原著,用日语写出读后感,并在班级内分享,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日本文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样,在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可采取类似的办法。例如,在介绍日本新年、男孩节、女孩节和花火大会等能体现日本风土人情和衣、食、住、行特色的节日时,该专业改变以往单模态的文字讲解模式,组织学生观看以日本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樱桃小丸子》和《哆啦A梦》等儿童动画片,并要求学生在观看后进行总结归纳,或与我国的风俗进行对比,不仅使学生通过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为一体的影像视频亲身体验了日本的风土人情,也提高了学生的日语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为了给学生创造沉浸式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课外也“浸泡”在日语环境里,教师组织日语专业学生成立了日本动漫字幕社和声优社团,进行日本动漫配音大赛、字幕翻译大赛及动漫表演大赛等,使学生不仅通过视觉、听觉,甚至通过触觉来学习日语及感受、感知日本文化。
(二)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PPT课件的有效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PPT课件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优秀的PPT课件可以根据需要,集文字、音频、视频和图像为一体,构成一个多模态话语的集合体。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在沉浸式日语教学中利用PPT课件的这一优势,通过大量图片、视频、音频并辅以文字及教师的日语授课,积极为学生构建虚拟日语“真空”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活动。
(三)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微信平台的有效运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日渐成熟,腾讯推出的微信,不仅作为交流与信息分享的手段受到人们的青睐,还因它不受空间、时间,以及人数的限制,所传送的语言材料还不受模态限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音频,甚至可以是视频,所以也被广泛运用于日语教学之中。作为沉浸式教学改革的一个举措,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微信群开展了每日30分钟日语语音聊天的活动。由值日生准备一个话题,要求大家在这30分钟内只能用日语发表意见。教师作为整个活动的引导者、监督者,不仅会根据话题适时上传一些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语言材料,营造气氛,引导谈话的正常进行,也会及时评价和反馈谈话活动。由于语音聊天的话题多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这一活动逐渐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使学生由不敢、不愿意说日语,变得能开口用日语积极表达思想。每天30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语学习大环境差、学生说日语机会少的难题,也被师生戏称为“迷你”日语角,由此可见,短暂的日语沉浸,却可以收到了较大的成效。
(四)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日本文化室的有效运用
多模态话语通常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及空间模态等,空间设计也会影响人的情绪、注意力等。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日语学习空间,使学生尽情地沉浸在日语世界里,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日常上课的教室,将板报、标语和标识设计为日式外,更是投资建设了日本文化室。其主要包括日式房间、日本文化展台、日式坐台及学生自由练习区,可同时容纳10到15名学生进行授课活动,或是同时供5到10名学生进行自由活动使用。日本文化展台里展示的主要有和服、日本酒、日本茶具和插画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可供学生在此接受日本文化的启蒙式教育。日式房间主要有日式榻榻米、围炉、屏风和拉门等,主要用来进行日本茶道、插画的练习及表演。日式坐台区除安装有日式桌、椅之外,还安装有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该区域主要进行日语演讲、欣赏日本音乐等,每周一次的日语口语角活动也在此进行。在这个完全日式化的空间里,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肢体接触、与日本物品的接触和与模拟日本环境的接触,耳濡目染,如临“日”境,可以全身心地感知日语、日本文化,对学习日语也大有裨益。
四、结语
沉浸式教学、多模态话语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历史并不十分久远,运用多模态教学话语构建沉浸式教学模式,更是一个新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学生对日语的学习与运用能力,为高校外语专业尤其是日语专业的教学及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3-12.
[2]梁德惠.美国汉语沉浸式学校教学模式及课程评述[J].课程教材教法,(11):121-124.
[3]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3):3-9.
多模态化教学 第3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阶段, 专科类院校也被进一步明确为职业教育的范畴。从此, 高职教育摆脱了追随、模仿本科教育的尴尬境地, 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之路。那么如何培养社会适应度高、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和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建立在语言学理论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 它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 (如视觉、听觉、感觉等) 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一种理论模式。它注重课堂教学的多变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重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各种新的沟通方式与传播媒介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不忽视多媒体在学习者的实际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 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英语教学法, 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它能够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相关理论
多模态话语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 还包括图像、声音等的复合话语。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将语言学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它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 (如语言、视觉、听觉、感觉等) 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理论模式。多模态话语分析将话语形式从纯语言进一步拓展到语言、视觉、听觉和感觉协同作用的形式, 强调话语形式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针对多模态话语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以了解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多模态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了解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通过前测与后测结果的对比, 总结出多模态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以及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多元识读能力的作用。
2.2 研究对象
本论文选取了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大二非英语专业级经济贸易专业的1班和2班为实验对象。实验从2014年9月开始, 于2014年12月结束。经贸1班为控制班, 共92人, 命名为A班;经贸2班为实验班, 共83人, 命名为B班。A班在普通教室上课, 采取传统的英语授课模式;B班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采取多模态的英语教学模式。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测试成绩对比的方式。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
在研究部分, 笔者设计了两份问卷调查:《河南省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调查问卷》和《河南省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问卷调查》。问卷I主要就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材使用等问题进行调查, 在实验开始时进行。问卷II主要是就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困难等问题进行调查, 在学生完成能力测试前进行。
2.3.2 能力测试
在研究之初, 设计了可以全面反映学生英语水平的试卷, 并按照期末考试的监考标准对两个班共175名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 两个班学生的英语能力基本相同, 这就为实验提供了优质的样本。
在学期末, 又设计了一份综合考察学生英语能力的试题, 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 A班控制班成绩提高不明显, 而B班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2.4 实验结果和分析
为了调查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下英语课所取得的效果, 笔者设计了两份高职学生英语能力测试题, 分别在实验开始之前和学期结束后对A、B两班的学生进行测试。两个测试都包括了听力理解、词汇运用、阅读理解和应用文写作四个方面的试题, 满分100分。具体设计如下表:
基于学生两次成绩, 我们收集数据, 并对其进行分析, 其结果如下:
2.4.1 前测成绩对比分析
从期初测试成绩来看, 平均分相近, 相互差别不大, 反映出两个班级的英语水平几乎差不多, 能力差距也近乎相同。
2.4.2 英语各项能力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1) 听力理解成绩分析
通过对听力成绩的分析, 我们发现:1.四次听力平均分都不高, 这说明高职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普遍较低。2.A班前后测听力成绩提高了0.8分, B班提高了2分, 远远大于A班的增长值。很显然, 运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更多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 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听觉符号信息。
(2) 词汇运用成绩分析
根据上表数据, 在词汇运用部分A班后测成绩较前测增长了0.9分, 而B班经过一学期的多模态英语学习之后词汇部分的平均成绩达到了13.2分, 比前测成绩提高了2.4分。这一明显的变化说明, 基于多媒体教室的高职英语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 在提高学生词汇量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3) 阅读理解成绩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 A、B两个班在阅读理解部分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A班阅读理解后测平均成绩17.1分, 比前测提高了1.7分;B班阅读理解后测成绩为18.5, 提高了3.8分。A、B班的前测成绩基本相同, 表明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初阅读水平相当。然而数据显示,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B班阅读成绩进步更大。这说明, 多模态的高职英语授课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4) 写作成绩分析
通过分析A、B两班在英语写作部分成绩的变化, 我们发现经过一学期不同教学模式的学习之后, B班的写作平均分由16.2提高到17.6, 增长了1.4分。然而A班, 前测写作成绩为15.8, 后测为16.1, 写作成绩仅仅提高了0.3分。说明多模态的高职英教学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的能力, 尤其是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3 多模态教学模式对高职英语教学的作用
多模态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进行多模态学习, 创设语言、动作、声音等多种手段和不同符号交互式教学模式,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2) 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多模态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运用, 可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以多种感官来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 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进而激发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3)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放的网络信息可以使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共享, 学生可以课外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监督。因此, 它能满足学生自身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4 结语
目前, 我国的高职英语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多媒体的英语课堂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高效的平台, 多模态的英语教学模式给教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地提高、学习自助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变。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 如何利用好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资源,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这将是我们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1973.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
[2]Kress, G.&Van Leeuwen, T.2001.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
[3]高蕊, 赵滨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研究[J].边境经济与文化, 2010.
[4]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9.
多模态化教学 第4篇
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继续深入, 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外语考试成为未来的趋势,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四、六级机考关键期。这种凭借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的新型考试对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无疑是个挑战, 由此引发独立学院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的尝试。虽然目前四、六级机考试点学校多为公立重点本科, 但独立学院亦必须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 开始以新角色探讨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以及应对机考的教学策略, 为机考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目前, 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机整合, 使英语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模态形式。虽然有些学者已尝试将多模态话语分析运用到生活当中, 如分析广告、图片等, 但“国内多模态话语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 (张德禄, 2009) , 将该理论与英语教学结合的研究尚无系统论证, 尤其把多模态化教学理论引入到独立学院英语教学尚需探索。因此, 本研究采用对照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 深入探讨独立学院外语课堂的多模态化教学模式, 来验证教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体裁结构潜势的优化, 特别是独立学院外语教学课堂体裁结构潜势的最优化, 另外还验证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多模态化教学模式从而极大的提高外语习得效果。
二、多模态化及大学英语多模态化教学
多模态化指在一个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动中不同符号模态的混合体, 同时也可以表示不同的符号资源被调动起来, 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该理论主要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 以韩礼德功能语法为基础, 提出人们传统习惯中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音乐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社会交流中已不再处于辅助位置, 而是正在和文字符号一起形成一种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 共同参与意义构建。
多模态化教学理论是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 以韩礼德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 主张在课堂讲授中辅以图片、网络截图、电影视频、声音等资源, 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消解单一的文字模态带给学生的枯燥感, 进而使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多模态教学结合了教材、文学作品、互联网、影视、音乐等得多模态特征, 涉及了图像、色彩、声音、文字等多种模态或模态组合。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改革的尘埃落定,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课堂要求, 多模态化教学已经成为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一种趋势, 提升教学手段, 更新教学模式与内容成为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为符合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各模态的协同, 避免出现模态间相互抑制的情况, 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多模态化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实现英语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 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得到加强, 人文教育思想得到渗透。
三、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实例研究及分析
1、实例研究
本研究采用对照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 深入探讨独立学院外语课堂的多模态化教学模式。本研究选取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2011级综合和护理专业两个教学班的44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为期一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验。其中综合实验班200人, 护理对照班248人。
其具体实验方法是:首先, 为了解本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 在进行教学实验前, 对本校非医学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现状的问卷前期调查, 内容涉及学生对教师使用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学生学习英语中遇到的困难等。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教学实验, 实验班所使用的多模态PPT课件是根据单元内容设计编制, 每个单元的PPT课件在设计时都充分考虑颜色搭配、版面设计、动画、字体、背景音乐等元素。而对照班则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以纸质教材为主。测试时间与内容均与实验班保持一致。另外, 在两个教学班中进行每两个单元一次的小测验, 共进行3次, 测验内容是已学过单元的词汇、句子结构和英汉互译, 其成绩计入平时成绩。本研究所使用的试卷由多名大学英语老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以教材为参照而编制的。第三, 在统计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期末成绩均值后, 利用SPSS17.0进行分析,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 然后对平时成绩和期末总成绩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计算两者的积差相关系数, 来验证采用多模态教学方式是否能极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第四, 运用随机访谈的形式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有效补充。
2、分析与讨论
经统计结果来看, 由多模态ppt为授课模式的实验班的期末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学习成绩与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说明ppt演示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本研究结果证明此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
四、结束语
多模态化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可以将深奥的内容浅显化, 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因此, 多模态化教学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先, 合理使用多模态方式进行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 多模态化教学模式有助于融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且为独立学院外语教学、人才培养构建了理想的平台。
摘要:本研究在机考改革的背景下, 以多模态化教学理论为指导, 分析四、六级机考特点及其具体题型设置, 深入探讨独立学院的外语课堂话语交际的多模态性以及多模态选择的必要性, 为构建多媒体信息化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充分的依据, 以期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多模态化教学探索一条新路, 积累一些经验。
关键词:机考改革,独立学院,课堂多模态化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外语学刊, 2007 (1) .
[2]王立非, 文艳.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 2008 (5) .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9 (4) .
[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 (1) .
多模态化教学 第5篇
一、多模态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基础上, 他认为, 除了传统的语言符号, 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符号资源, 如有声语言、形象、声音、设计、动作等, 这些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日常的人际交往活动中, 形成了多模态交流。Kress&van Leeuwen (1996) 指出多模态性 (Muhimodality) 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在数字化时代, 不同的模态在意义再现层面上在起着同样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多模态化教学模式
多模态化教学提倡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模态符号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协同运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符号资源共同构建成为最有效的表达方式, 并指导学生利用多模态手段参与课堂进行交流, 从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不再是仅仅传授语言知识, 也不是PPT的被动播放者, 而是多模态的选择者、协同者、示范者。
现笔者结合《新视界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Active Reading: Eating hotpot的课堂设计, 探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多模态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1.师生问好, 学生了解本次课堂的学习目的和任务:
1) Exchange greetings;
2) To grasp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3) Time, scene, characters Conflicts, climax, outcome
多模态化教学分析:听觉和视觉模态, 通过教师表情、语言、语调以及肢体之间的配合,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课堂导入, 创建良好的英语情景, 运用感官刺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参加:Warm-up questions:
1) What are your favorite food? Tips: sweet, salty, hot/spicy, sour, bitter, etc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taste some preprepared food with eyes closed and guess what the food is and how it tastes) ;
2) Do you like eating hotpot? Why?
多模态化教学分析: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以及味觉模式:创造情景, 通过鼓励学生闭眼品尝各类食物, 达到触、嗅、味等多感官刺激,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声、像、图、文环绕的交互式语言环境
3.任务型活动组织, 通过小组活动, 活跃气氛, 运用合作模式, 强化学生交流与合作。内容:Group discussion on some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for example
Five elements in a narrative: When? Who? Where? What?How?
多模态化教学分析: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在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模态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语言操作能力
4.课文讲解:Structures and language points。多模态化教学分析:教师讲解为主, PPT为辅 (多模态设计的PPT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提供文字、语音、图形、图像、录像等.利用视频、口头、书面语言等引导, 选择性补充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内容)
5.作业布置:Role play (角色扮演) 。多模态化教学分析:引导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进行表演, 充分调用学生语言模态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 多模态教学模式与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相结合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教师必须充分调动一切资源, 充分合理的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 通过多模态的协同合作和互补,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从而加强学生对大学英语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2]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多模态化教学 第6篇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表达及传递的方式已呈现出多模态化。对意义的多模态研究已成为语言研究的一大热点,对英语教学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多模态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追捧。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的应用为多模态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然而,教学过程中,各模态的有效协同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仍然是需要并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多模态理论及模态的协同
多模态(multimodality)也称多符号(multi-semiotic),指包括口语、书面语、图像、图表、动画、空间、手势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口语、书面语以及其他模态总是交织在一起,在信息传达过程中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作用,意义的建构也更多地依赖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共同为交际服务。多模态交际可以使听话者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比单模态交际更容易使受话人理解和记忆(张德禄:2010b)。
Royce (2007:23)提出了语言和视觉模态在投射意义上的相互补充关系。张德禄(2009,2010a)更进一步概括了模态之间的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前者指的是一种模态的话语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或者无法表达其全部意义,须要借助另一种来补充,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话语模式。在互补关系中,各模态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通常一种模态为默认模态或者基本模态,起基本的和基础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其他的则起补充作用。在互补关系中,又有强化与非强化(补缺)之分。强化是一种模态是基本的交际形式,而其他的模态是对它的强化。补缺是两种交际模态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的关系,如视觉和听觉的组合。非互补关系中,其他的模态对基本模态在意义的构建及体现上作用不大,可以分为内包、交叠与语境互动几个类别。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多模态理论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多模态选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为科学的听力教学多模态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多模态及多模态协同
1、听力课堂的多模态
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参与的听力教学环境下,听力教学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多模态元素,通过声音、纸质和数字化文字材料、图形、表格、图画、音乐、动画等,把视、听、说结合在一起,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然而,有些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过多地使用视频、动画,成了简单的视频、音频操作者,失去了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的听力也得不到提高。正如顾曰国(2007)所说,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像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好可以把学习者的注意力真正集中在知识点上,达到强化记忆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造成对知识点记忆的干扰,导致瞬间“热闹”而事后“空空”之感。因此,在多媒体、多模态语境下的听力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听力教学至关重要。
2、教学过程中的模态协同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教学对象等决定了多模态的教学过程中,听觉模态为教学的默认模态或主模态。但是,单一的以音频流为载体的听觉模态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须要借助其他的如图形、图画、动画等模态来补充。这样,听觉模态和其他模态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补充、协同关系。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模态的采用需相应调整、变化,以期模态协同并达到最佳效果。以下分别从听力教学的各阶段来探讨各模态是如何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听力教学前阶段(引入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老师既可以口头介绍,也可以提供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供学生阅读和视听。其他模态的使用对基本模态一听觉模态在意义的构建、传达中起到强化作用。多模态的交织使用,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听力理解。在该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材料选择要适当,必须与主题相关,而且模态的搭配注意比例适当,否则学生不但没有在充分调动感官的基础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更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失去学习兴趣。
在听力教学中阶段,也是听力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该阶段又可分为听力理解和听力强化提高两个次阶段。在前一阶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听力材料的理解。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视频流、图片等视觉模态成了意义建构、传达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听力材料音频流的听觉模态构建、传达意义的过程中,视频流、图片等视觉模态传达着听力材料理解必不可少的背景信息,诸如故事或对话发生的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故事的情节发展等。这些视觉模态构建的意义信息,结合听觉模态构建的意义,能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并理解听力材料的有效信息。虽然,整个过程中,视觉模态作用十分突出,但听觉模态仍然是基本模态,视觉模态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更充分地构建了听觉模态所不能的意义。视觉模态强化了基本模态一听觉模态传达的信息,使信息的构建、传达更加清晰,便于理解;也补充、弥补了听觉模态没有传达清楚的信息。在后一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听懂、理解听力材料的基础上,巩固、强化、深化听力内容及语言知识的学习。该过程可以通过听与记录相结合,学生老师口语互动,学生独自口头表达,学生小组互动练习等多模态活动形式进行。听与记录相结合,是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录听力内容的重点信息。这样手、脑、眼、耳并用,多感官同时参与,能加深对听力材料内容的理解,巩固语言知识的记忆,提高听的效果。该活动中,听和写为主要模态,但听觉模态仍然是默认模态,听决定、控制记录的速度、内容等。学生老师口语互动、学生独自口头表达(口头复述所听内容)、学生小组互动活动中,学生或者老师利用身势、手势、凝视、移动、表情、声音、腔调、口语等多种模态共同完成。听和说为主要模态,其他的模态共同构建、表达意义,实现交际目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还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听力教学后(结束)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该次课堂听力教学主要内容并布置课后学生练习作业。该阶段的主要模态为口语,老师在总结和布置作业的过程中配以关键性的图片、视频、数字化文字材料等辅助构建、传达意义,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语
在现代技术下,多模态的听力教学在强化听力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展现了其优越性,已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一大热潮及特点。处理好模态之间的协同对把握好多媒体、多模态这把“双刃剑”,科学地应用多模态听力教学,让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听力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作为起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要了解、熟悉多模态的相关理论,有了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导向,为科学地应用多模态思想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模态的选择,模态之间的相互协同要由听力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各个阶段具体的教学任务来决定。另外,听力多模态的协同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仍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摘要:在现代技术下,多模态的听力教学已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一大热潮。本文重点探讨多模态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不同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文章基于多模态的模态协同关系理论,根据听力教学的不同阶段,分析了模态的选择及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本文发现,在听力教学的不同阶段,由于具体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不同,模态的选择及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也会相应改变。
关键词:多模态,听力教学,模态协同
参考文献
[1]Royce,T.& Bowcher,W.(eds).New Directions in th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C].London:Lawra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7:23.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4]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a(2):97-102
多模态教学模式与应用 第7篇
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五种感官来感知世界, 通过各种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即为模态。由五种感官渠道产生了五种交际模态, 即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 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目的的教学方法, 即多模态教学模式。
二、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 强调多感官并用
根据多模态类型来对学生的学习类型进行分类, 大致可分为五种:视觉学习型学生、听觉学习型学生、触觉学习型学生、嗅觉学习型学生, 以及味觉学习型学生。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线性模式, 未考虑学生的学习类型。因此, 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而多模态教学方式使多种感官并用, 通过不同的媒介把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纳入教学过程, 给学生以全方位多感官充盈的体验, 激发学生多层次的联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枯燥晦涩的专业难题, 在多种身体力行的体验后, 学生才能记牢。
(二) 多种教学法联合运用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传统的讲述法、PPT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操作法等。然而, 单一一种教学方法有其侧重点和不完善性, 一般只能解决一个侧面。而要培养具有多元化的识读能力和良好的交际能力的学生的目标, 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满足要求。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 将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兼收并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三) 教师引导, 学生主导
多模态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 老师可以自己动脑动手, 设计教案, 制作教具, 也可充当导演, 布置任务, 由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 而是主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实现了教学的环境化、交际化和生活化。
(四) 教学相长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是多模态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多模态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能是导演、策划者, 又可能是执行者、审核者。这就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有效地组织课堂, 达到教学效果。
三、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体现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先进教学方法。在讲解《生物制品学》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笔者曾多次利用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在讲解疫苗设计开发流程时,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后, 选择合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笔者选择了利用电影模式进行辅助教学。首先确定教学内容, 然后选择合适的影片并对影片进行剪辑。通过教师编辑后的影片, 集中体现了疫苗全部的研制过程。在教授过程中,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观察细微, 影片结束后, 辅以提问, 强化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堂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再如, 在介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选择了漫画与音乐相结合的模态方式来展示。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与漫画优美图片的赏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他们的思考, 进而布置任务,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完成真人版漫画的重现。这一过程充分从听觉、视觉、触觉、体态、姿势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习兴趣及参与度。
四、总结
多模态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各种感官在学生对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还强调图像、动作、视频、录像等视听、行为相结合的非语言文字符号模态在意义传递和建构中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实现了教学的语境化、交际化和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82-86.
[2]李文丽.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 7月 (上旬刊) :85-86.
[3]顾日国.多模态多媒体系列讲座[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8.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第8篇
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在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视频会议的讲话中强调了“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的重要性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深化改革是根本出路”的观点。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 要努力满足大学生接受高质量、多样化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 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能全面满足这种理念的要求,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多模态教学指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人的各种感官系统, 通过图像、声音、语言、动作等方式和符号资源进行科学、系统地规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在多模态教学中, 主要强调把多种符号模态引入教学过程,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理念分析教学问题、制定教学方案与策略,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让学生观看与将要学的内容相关的一段视频后描述该内容, 或进行小组活动、或进行角色扮演等为学生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 如听说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等, 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话语的多模态性直到最近几年, 随着多媒体话语的产生, 人们才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前沿学术领域进行研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际来看, R.Barthes在三十多年前就对多模态话语进行了分析, 他在1977年发表了《图像的修辞》 (Rhetoric of the image) , 在这篇文章中, 他探讨了图像与语言在表达意义上的相互作用。课堂话语研究从Sinclair&Coulthard (1975) 起已有近40年的历史, 研究颇丰, 而且还在发展中。研究分两类, 一是教育性的, 如Lemke (1985) , Christie (2002) 等, 都是在研究课堂话语特点的同时, 研究如何根据课堂话语的特点来改善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类是话语分析理论研究, 如Sinclair&Coulthard借用Halliday的语法级阶理论研究了课堂话语的结构和层次, 提出了五个层面的课堂话语分析单位:课、交流、交换、话歩、行为, 掌握了课堂话语的某些交际规律。
从国内来看, 我国对课堂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 还处在初级阶段, 直到2003年才有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论文出现, 且仅仅局限于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研究。最早将之行之于文的是李战子教授, 她的《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开启了我国多模态研究的大门, 介绍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 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教学意义。自此, 相继发表的相关论文颇多, 其中何安平 (2003) 以语料库为基础对课堂话语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顾曰国 (2007) 是国内最早研究多模态与外语教学关系的人, 他区分了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两个概念, 建构了一个用于剖析两种学习的模型;张德禄 (2009) 探讨了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刘芹、潘鳴威 (2010) 对多模态环境下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能力进行了分析、讨论;张征 (2013) 探讨了多模态课堂教学中语境、意义、模态、媒体各要素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提出了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方法。国内第一本多模态专著是韦琴红 (2009) 的《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国内对多模态与英语教学的研究时间不长, 在理论建设和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加强。
3 多模态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多模态教学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符号系统资源用于教学各环节的教学模式。“从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角度来看, 语言信息的处理是一个关系网络的激活过程 (程琪龙, 2001) ”。多模态教学模式特征与社会符号学的适应性理论一脉相承, 它们都是社会符号, 具有社会性, 而“社会性突出符号使用的功能特征和意义过程 (张征, 2013) ”;它们都是表达意义的资源。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由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或内容层面、形式层面、和媒体层面等五个层面组成, 具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以此为基础的多模态英语教学, 会使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丰富多彩, 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充分调动起来。
4 多模态在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语言教学出现多模态法。在多模态话语教学中, 关键是如何使各种模态互相配合协调, 使其充分表达所要传达的意义,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这种模态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主要通过语境层面和形式层面来体现, 使各种模态得以实现的主要因素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多模态话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环境、新的条件和新的途径。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 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语料, 可以模拟真实语境, 为老师和学生创设新的教学环境, 提供音乐与图像效果。要进行多模态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首先必须进行多模态教学设计, 张德禄把“设计”定义为“运用所有的符号模态, 或符号模态的组合作为符号资源的过程, 意义经过这个过程体现为模态和媒体 (张德禄, 2012) ”。
4.1 多模态教学设计的内容
多模态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境设计意义的体现与表达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关系密切, 构建多模态语境是多模态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因此语境设计对多模态教学的质量有着很大影响。在语境设计时,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主题, 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适当的语言环境, 它包括语旨、语场和语式三个方面。语旨是指设计的目的, 涉及人际意义的构建;语场设计的核心是单元主题;语式的设计是对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2) 意义/内容设计就是对体现意义的资源要素如语言、音响、视频、图像、手势、空间等多模态资源的设计。这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 每一个环节都要显示有效体现人际意义、概念意义和语篇意义的适当模态。3) 模态、媒体设计这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综合环节, 教师既要考虑各模态之间的关系和产生的效果, 又要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2 多模态教学模式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参照新伦敦小组的“通过设计学习 (Learning by Design) ”的框架, 我们把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视为五个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情景操练 (Situated Practice) 、明确指导 (Overt Instruction) 、批评框定 (Critical Framing) 、转换操练 (Transformed Practice) 和角色转换 (Role Transformation) (张征, 2013) ”。其中, “情景操练”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内容, 从不同渠道获取与之相关信息进行设计, 再让学生进行操练的过程;“明确指导”是指教师用通俗的语言对不同模态的意义、作用和怎样把新知识灵活运用到已有知识的方式方法等进行解释;“批评框定”是指教师对学生们的学习与操练情况以及多模态与书本知识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指导,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多模态的表意功能;“转换操练”是指把已设计好的内容应用于不同情境, 并作适当修改, 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 做到融会贯通;“角色转换“是指给学生提供模拟真实语境的语言交流机会, 如根据教师设计的情景, 学生轮流或交换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上《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时, 教师可以从真实的录像画面中选择以下几个镜头制作成学生交际的环境:a.在挖出的汶川地震废墟中, 一个母亲弓腰罩着自己的孩子, 她虽然遇难, 她身下的孩子却没有遭到任何物体的袭击, 安然无恙;b.有丈夫正在用手爬开砖头瓦块去寻找、求助埋在下面的妻子, 尽管他的双手磨破了, 在流血, 他也全然不顾;c.武警官员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救助受伤的灾民, 送吃、喝的物质给他们;在学生看到这些画面后, 教师提问道:What happens here?学生对这个很熟悉, 都能回答:An earthquake。当他们对每一个情景描述后, 教师讲解道, 这些情景都体现一个主题:无限的爱。在描述这些情境时, 学生还会用到即将学的生词, 如deliver (送货) 、exhausted (疲惫不堪的) , saint (道德高尚的人) , inseparable (不可分离的) , justice (正义) 等等, 如果学生在描述这些场景时遇到困难, 教师可随时启发或提供帮助。常言道, 环境造就人才, 在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中, 学生能较容易地学会或记住该掌握的内容。对于较难的语言点, 教师在课堂上最好用板书写在黑板上, 这样便于记忆, 以加深印象, 更体现不同模态在教学中的作用。
5 结束语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是全球文化多元化和交际多模态发展的需要, 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要求, 是树立大学生多元读写意识、培养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需要。在多模态教学课堂中, 教师扮演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它主要强调把把多种符号模态 (语言、图像、音乐、网络等) 引入教学过程,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网络视频、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 ,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刺激学生在词汇记忆的同时产生多方面联想, 让学生在轻松、活跃、自主的学习气氛中, 提高学习成绩、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语言教学出现多模态法。在多模态大学外语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意模态的设计, 又要考虑不同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在好的语言环境中学知识, 以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