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行为范文(精选10篇)
宽恕行为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压力,共情能力,宽恕风格
一、引言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 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多, 在压力的情况下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也日渐增多Neimeyer (1995) 。如果不能恰当的处理好这些冲突, 就会给当事人的身体或心灵带来伤害。从人们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起, 宽恕变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只有在个体宽恕他人所带来的伤害时, 他才能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本文通过有、无共情学习的的方式来探讨大学生学习共情会对其身心成长带来益处。使其在面对压力时能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 然后宽恕他人的行为,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被试
采用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因为考虑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侧后测实验可能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 所以我们的实验没有采用前后侧实验, 而是选取了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随机抽取西南大学在校大学生200名, 一组为实验组即有共情能力训练组, 一组为控制组即没有共情能力的训练。实验组的同学通过同情能力的学习然后再进行测验, 控制组的学生直接进入测验。
首先在测试开始前在西南大学招收共情被试。共有200人预约, 但因为一些人为因素, 最后参加的被试有165人。在测验开始前我们先随机的把被试分为两组, 一组是实验组, 即有共情学习组, 一组是是控制组, 即没有共情学习组。两组被试同时进行相同的测验, 但共情组要进行共情学习。测验程序:先让两组被试填写心理压力量表用以测量被试的心理压力状况, 然后有共情学习的一组对其进行共情学习讲解及练习, 主要起到共情唤醒的作用。共情学习之后进入宽恕风格的测试, 没有共情学习的一组在助手的安排下直接进入宽恕风格的测验。所有参加实验的被试都能得到关于所做测验的详细解释, 最后给被试提供参与测验的小礼品。
三、研究工具
(1) 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 采用5点记分法。该问卷结合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事件的方式, 选择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典型的压力事件或情境, 考察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状况。
(2) 大学生共情能力问卷, 采用5点记分法。该问卷含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和共情应对三个维度, 由对自我情绪识别、对他人情绪识别、一致性理解、反向理解、正向应对和负向应对等六个因子构成。
(3) 大学生宽恕风格问卷, 采用5点记分法。该问卷共包含27个题项, 6个维度。采用五点记分。
以上问卷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四、研究结果及数据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使用的方法是T检验。
从实验结果得知在低压力组共情组高、低两个变量检验的t统计量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显著概率p均小于0.05, 表示有、无共情在宽恕风格上均有显著的不同, 共情组的宽恕风格 (M=93.8) 显著高于无共情组。
在高压力组共情组高、低两个变量检验的t统计量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显著概率p均小于0.05, 表示有、无共情在宽恕风格上均有显著的不同, 有共情组的宽恕风格 (M=96.44) 显著高于无共情组。
综上, 我们可以得知无论是在在高、低两种心理压力情况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共情能力的学习, 都会比没有进行共情学习的被试会在宽恕风格上的得分高, 也就是通过共情学习被试的宽恕他人的行为被唤醒了。
从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共情能力的学习确提高了大学生他人的行为, 而且不管在大学生在任何心理压力下这种作用都是存在的。为什么通过共情学习能使我们的被试在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会去宽恕他人?因为以往的研究也发现共情能力强的个体其情感共享能力也较强 (Decety&Lamm) , 生活中情感感染的例子也很多:比如看到他人处在悲伤的情景终不能自拔时我们也会跟着难过, 看到他人因为一件事情很高兴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的为之高兴。我们的实验把共情能力作为操纵变量, 通过给实验组进行共情学习来唤醒起共情能力。使其在有心理压力额状态下能通过共情的角度去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从而理解他人的一些做法和行为, 并最终选择宽恕他人。
四、讨论
本研究通过有、无共情学习来探究共情能力在心理压力和宽恕风格之间的关系, 首次通过这种方法来验证共情的作用, 并发现有共情学习的小组比没有共情学习的小组在有压力的情景下的宽恕会高于没有共情学习的小组, 这说明了共情能力的学习对大学生有很好的干预作用, 同过共情能力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在压力状态下更加倾向于宽恕他人的过错, 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健康, 也可以使大学生更站在对方的角度去面对压力事件。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青年研究, 2000, 20 (6) :40-45.
[2]李伟, 陶沙.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 (2) :108-110.
[3]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13 (4) :311.
宽恕别人,解脱自己 第2篇
为了健康和欢乐,应该像切除肿瘤那样,去掉埋伏在心灵上的怨恨。最好的办法就是往前看,忘掉过去。前印度总理甘地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去解决,那么整个世界将会失去光泽。”著名神学家林哈德也说:我们最终将和我们对立的民族和解,否则,我们就会在恶性循环中消亡。怨恨无法医治心灵上的创伤,有时还可能使怨恨者和被怨恨者同归于尽,造成悲剧。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怨恨,医治心灵上的创伤呢?著名哲学家汉纳克认为,堵住痛苦回忆激流的惟一办法就是宽恕。
心理学家经研究后认为,宽恕别人既是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药”。
在人生的旅途中,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心灵被刺伤的情况是难免的,受到挫折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与人相处只有不断地相互宽恕,才能获得生活的欢乐和事业的成功。
中华儿女有不少是由挫折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而奋起,并干出了一番伟大的事业的。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本人一生发奋,面对迫害,不怕挫折,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事业,尤其令人钦佩。司马迁的祖辈好几代做官,他在汉武帝时期也出任过太史令,正当他专心撰写《史记》时,却因为李陵辩护,使得汉武帝勃然大怒,将他处以“宫刑”,把他的睾丸割掉。遭受这种惨无人道的打击,逼得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尚有一件历史重任未完成,于是便忍辱含垢,更加奋起,醉心于《史记》的撰写。他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一人就写了三千年。对于司马迁一生血汗的结晶《史记》,鲁迅先生给予极高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看看这些有大作为者对待人生的态度,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化解的矛盾?还有什么不能承受不能宽恕的怨恨呢?
宽恕教育的影响因素探析 第3篇
一、宽恕及宽恕教育的内涵
关于宽恕的概念, 目前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还存在很多有争议。各个学者都从自己的研究角度给宽恕下了定义。在古代社会, 并没有“宽恕”这个词语, 宽恕在当时被定义为“忠恕”。忠恕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思想里, 孔子就提倡“忠恕”, 孔子谓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之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忠恕思想既强调不能将意志强加于别人, 又注重关心别人。在西方世界中, 宽恕最早是从宗教中的赎罪观引发而来的。“宽恕概念从其最初的宗教源头开始就强调是一种用于和解与消除罪恶的方式”。西方人信笃宗教, 认为赎罪即是宽恕自己、宽恕别人的行为表现。宽恕教育的集大成者Enright认为, 宽恕是一个包含三个基本维度的概念, 即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活动过程。综合国内外对于宽恕的不同理解, 笔者认为, 宽恕就是被伤害者在受到伤害后, 逐渐从对于伤害者的怨恨、敌意等消极情绪向宽容、饶恕、等积极情绪转化的心理活动过程。宽恕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宽恕的相关理论, 进行情绪的自我修复和同情、宽容等情感的灌输, 从而减少报复行为, 改善人际关系的综合过程。
二、实施宽恕教育的影响因素
1. 宽恕主体的因素。
(1) 宽恕主体的人格因素。人格是一个人较为稳定的对待现实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称。人格因素无论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都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影响宽恕主体态度的因素。我国早在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下, 就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格特征:爱面子、讲究和谐团结以及内在的修养。面子是另外一个“自我”。当宽恕主体受到侵犯后, 宽恕主体在决定是否宽恕侵犯者时就会不自觉的倾向于用“和”的理念去对待侵犯者, 这就有利于宽恕主体做出宽恕的行为。 (2) 移情体验。移情又称“共情”, 弗洛伊德他认为移情是心理经历的再次被唤醒和运用。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 主要是指一种将自己置身于事件发生过程中去感受的情感反应。当侵害事件发生后, 如果宽恕主体能够站在侵害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认识到侵害行为的发生并非其本人的意愿, 而是有着无法避免的原因, 并且在侵害事件发生后侵害者产生内疚情绪并采取了补偿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 宽恕主体就容易宽恕侵害者。 (3) 宽恕主体的生活经历。这里的生活经历主要包括两方面:宽恕主体是否曾经做出过同样地侵害事件并被原谅;宽恕主体是否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宽恕事件。如果宽恕主体在以前的生活中也曾伤害过别人并被别人所宽恕, 那么在遭受侵害事件后, 宽恕主体就会回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 也就倾向于宽恕侵害者。如果宽恕主体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侵害事件, 并且侵害事件也是以宽恕而告终的, 并且宽恕主体当时也认同这种宽恕的做法, 那么当宽恕主体遇到侵害事件时, 曾经的经历就会驱使他 (她) 也采取同样的宽恕行为。
2. 宽恕客体的因素。
(1) 宽恕客体的日常行为评价。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些方面业已形成的观念和评价会影响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评价。在是否宽恕别人时, 这个理论同样成立。在侵害事件发生后, 如果宽恕主体认为宽恕客体一贯的行为表现很好, 并且周围人对他 (她) 的评价也很好, 那么, 宽恕主体就更倾向于认为宽恕客体做出侵害事件只是出于无意, 这时, 宽恕客体就更容易被宽恕;相反, 如果宽恕主体认为宽恕客体的人品很差, 并且周围的社会评价也不好, 宽恕主体就会认为侵害事件时宽恕客体故意做出的, 在这种情况下, 宽恕主体就很难原谅宽恕客体, 从而不选择宽恕行为。 (2) 宽恕客体事后的态度和行为。宽恕客体在侵害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也是影响宽恕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侵害事件发生后, 宽恕客体如果及时向宽恕主体以真诚的态度道歉, 并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弥补或者消除侵害事件的后果, 就有可能取得原谅, 促使宽恕主体由愤怒、忧伤、怨恨等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的转化, 从而促使宽恕主体在行为上由报复行为向友善行为的转变、
3. 宽恕教育的社会环境因素。
(1) 社会舆论导向。社会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宽恕主体是否做出宽恕行为。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着社会的主流道德意识形态, 在无形中向人们灌输一定的道德判断标准。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 宽恕主体在受到侵害时, 也会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下, 选择宽恕行为而不是报复。 (2) 旁观者的态度。西方的文化是强调个人意志至上, 而在东方文化传统中, 被侵害者会看周围人的反映, 如果周围的大多数人认为侵害者是故意做出侵害行为的, 是必须要受到惩罚的, 那么宽恕主体就更易于采取报复性的行为;如果周围大多数人认为侵害者是无意冒犯的, 是值得被原谅的, 那么宽恕主体在周围人的看法影响下, 会把自己内心的怨恨和愤怒的消极情绪努力向积极情绪转化, 在行为上也会做出宽恕的行为。
三、开展宽恕教育, 促进和谐社会关系构建
实施宽恕教育, 要根据影响宽恕教育的因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首先, 要创新教育方法。在实施宽恕教育的过程中, 作为教育主体, 就是要不断创新宽恕教育方法, 找到适合宽恕主体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其次, 要引导宽恕客体在事后做出积极反应。研究证明, 宽恕客体的事后的积极反应能更好地促进宽恕行为的发生, 因此, 在宽恕教育过程中, 要积极向宽恕客体指出伤害行为的不良影响, 使其意识到自己做出补偿行为的必要性, 只有这样, 才能求得被侵害者的宽恕和原谅, 也才能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最后,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侵害事件发生时, 旁观者的态度是宽恕行为能否发生的重要条件, 因此, 我们应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 强化人们的宽恕意识。这样, 在侵害事件发生时, 人们才会更多的倾向于采取宽恕行为, 也才能以自己的积极行为影响周围的人, 把自己良好的行为价值取向向他人传递。
摘要:宽恕教育就是被伤害者进行情绪的了解和同情、理解等情感的灌输, 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做到理解并宽恕伤害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影响宽恕教育的因素既有主体因素也有客体因素, 在实施宽恕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 这样, 宽恕教育的实施才能更有成效。
关键词:宽恕内涵,宽恕教育,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蕊.大学生对宽恕内涵理解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10) .
[2]王金霞, 王吉春.宽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 (10) .
[3]张红静.学校如何实施宽恕教育基于心理学的视角[J].教育广角, 2010, (10) .
[4]王张玉娜, 韩雪, 谨朝霞.大学生宽恕的影响因素[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1 (4) .
[5]孙兴翠.影响青少年宽恕的因素浅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7, 20 (2) .
宽恕无知的恶 第4篇
安东是个毋庸置疑的理想主义者,希望世界能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和平,但他也有着自己的弱点。而影片中遍布各种不必要的恶,无论是在非洲还是丹麦,人们只是随意的发泄自己的怒气,完全不知也不在意这对他人的影响。
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对丹麦现状的一次反思,被称为“在每一个方面不落俗套”。丹麦外表看上去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其实还是深深地埋伏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现实的生活,永远没有完美一说,你可以期盼“更好”,却仍然与“最好”存在巨大差距。于是“和平与暴力”、“复仇与原谅”成了影片的重点探讨词。影片中竭力挖掘人性中的矛盾,用人性中的不和谐制造戏剧上的张力,宽恕是它的表态。
喜剧
《墨西哥人》
导演:戈尔?维宾斯基
主演:布拉德?皮特、茱莉亚?罗伯茨
“墨西哥人”不是人,而是一把古董手枪。它身上有一个以悲剧收场的传说,让这把枪沾上了凶险的不祥之兆,每个持有它的人,都会遭到不测。小混混杰瑞无奈接过黑帮大佬寻回“墨西哥人”的任务,打算干完后就金盆洗手。在异乡曲折的寻枪过程中,“墨西哥人”的神秘魔咒也渐渐浮现——漂亮女友遭到黑帮老大的绑架,以此来威胁杰瑞务必把枪完好带回。杰瑞的前路,面临着凶险的黑帮势力、手枪的古老魔咒,更有爱情的真谛等待他发现。
动作
《黑暗骑士》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希斯?莱杰
在黑帮和毒贩横行的高谭市,蝙蝠侠不断神出鬼没地打击罪犯,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则——不杀人。而“小丑”却掀起一个又一个犯罪的狂潮,不断刺激哈维?邓特和蝙蝠侠这两个“正义的化身”, 蝙蝠侠需要做的,就是将这股新的危机粉碎。这将是他有史以来最具针对性、最恶毒的对手。
“小丑”是演艺界不多见的奇才希斯?莱杰最后一次完整呈现的电影角色。他因这个角色得到奥斯卡最佳配角奖,只是颁奖时他已不在这个世界。
剧情
《心灵捕手》
导演:格斯?范?桑特
主演:马特?达蒙、罗宾?威廉姆斯
本片是一部励志感人的电影,讲述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天才——威尔,透过他与心理医生尚恩的情感互动,逐渐自我揭露对知识求问、人际互动、爱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亲情伤害等心理过程,走出童年受虐的阴影,并尝试与他人建立亲密及信任的关系。影片重心放在男主角威尔心灵受创的自我揭露与重建过程上,细腻地开展了一场“心灵角力的战争”。本片曾获1998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罪恶虽赎清良心难宽恕 第5篇
水手喊了几声“有人吗?”见没人答应,便点燃一把树枝,借着火光,发现房里有一张零乱的床铺,潮湿、发黄的被单已经很久没用了;壁炉的一角放着一个生锈的水壶和一个铁锅;柜里有几件衣服,已经发霉;桌上有个饭盒,还有一本受潮腐蚀的《圣经》;墙角下有一把铲子、一把鹤嘴锄和两支猎枪,一支已损坏;一个木架上放着还没使用的一桶火药、一桶枪弹和几匣雷管。这些东西都蒙着厚厚的尘土。
“这里很久没住人了。”赫伯特说。水手和记者点头称是。他们判断:这人如果没死,肯定还在岛上。当晚,他们借住小屋过夜。第二天,3人发现这屋是用船的残骸盖的。记者在一块木板上还看到“布列颠尼亚”号的船名。吃过早饭,他们继续搜查。但半天下来,既不见活人,也不见残骸,倒是猪羊很多,到处乱窜。3人决定第二天返回。这时已是下午2点。于是赫伯特去采集蔬菜种子,水手和记者进丛林逮小猪仔,准备带回林肯岛。
赫伯特走后不到20分钟,突然传来他惊恐的尖叫声!水手和记者立马放下刚逮到猪仔,冲了过去,发现孩子被一只猴子按在地上!两人发疯似地扑了上去,将猴子捆了起来。“乖乖,这里的猴子还敢欺负人呢!”史佩莱说。
“他是人,不是猴子!”赫伯特说。水手和记者仔细端详那怪物,果然是人。可是他的样子着实令人毛骨悚然:乱蓬蓬的头发披散在头上,脏兮兮的胡须垂到肚脐眼,赤身裸体,腰间围块破布,一双指甲极长的大手,红木一般颜色的皮肤
“也许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遇难人吧?”赫伯特说。“对!即使文明人,孤独的生活也会使他变成野人。”记者说。“既然是人,赶紧给他松绑。”水手说完,马上松开他手脚上的绳子。他站了起来,既不逃跑,也不反抗。3人把他带回小屋,希望他能恢复些记忆,然而他对任何东西都失去了感觉,只好带回船上,由水手看着。赫伯特和记者去把屋里的东西搬来,又采回大量蔬菜和种籽,还有野味和两对小猪仔。大家上了船,只等涨潮起锚开船了。
俘虏被安排在前舱,他静静地呆着,像个聋子和哑巴。水手递些熟肉给他,被他一手推开。水手拿只刚打来的野鸭,他抓了过去,生吞活剥地把它吃了。
15日清晨5点,船朝着东北方的林肯岛驶去。第一天,俘虏脸上好像有丝惊讶。第二天北风很大,船把握不住正确方向,航行了两天两夜,还不见林肯岛的影子。18日,狂风大作,海浪滔天。有一次,一个巨浪猛扑过来,要不是3人预先把自己绑在甲板上,早被海浪卷走了。这时野人突然从舱里跑出来,排干甲板上的积水,又默默回到舱里。这让他们3人非常惊讶。夜里,天又黑又冷。半夜起,风势减弱,大海平静了。但谁都不敢睡:因为天亮时,如果还看不到陆地,说明船已远离航线,再也回不到家了!
凌晨2点,水手忽然跳起来大叫:“快看,有火光!”果然,在东北方水平线上,有一点亮光。显然,那是史密斯燃起的篝火,给他们指引航向的。
野人难言语孤独不合群
这天是10月20日,早上7点,船驶进慈悲河口了,刚靠岸,史密斯大步迎了上去,说:“把我们急坏了!遇到意外了吗?怎么还是3个人呀?”
“一切都还顺利。人在船舱里。”记者答道,然后把探险、搜查,怎样捉住遇难人的过程,简要讲了一遍。水手接着说:“不知把他带回来对不对?先生。”
“当然对啦!”史密斯肯定地说。他们把人刚带上岸,史密斯立即走过去,一只手搭在他肩上,用仁慈的眼光看着他,“真不幸呀!”史密斯喃喃地说。大家让他单独住一间房子,相信他会变成一个新伙伴。
纳布赶忙准备好了早饭。吃完早饭,大家把船上东西搬到石宫,又把船停到气球港。
陌生人在石宫住了好几天,可能是自由惯了,又不熟悉,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不和大家讲一句话。后来逐渐平静下来,看见熟肉也不反感了。史密斯趁他睡着的时候,给他剪短了头发和乱蓬蓬的胡子;又让他换上合适衣服,初步恢复了人的模样。大家每天都在他旁边做各种工作,想勾起他的记忆和理智。有好几次,大家觉得他几乎要开口说话了
10月30日,天气暖和,阳光明朗。史密斯和水手走到陌生人房间,见他靠窗口躺着,凝视着窗外的天空。“起来吧,朋友。”史密斯说。他马上站了起来,跟史密斯一起乘吊篮下到海滩,和纳布、赫伯特和史佩莱集合。大家有意让他独自随便行动。他向大海走了几步,顿时容光焕发,但没有一点打算逃跑的样子。于是大家爬上河的左岸,来到眺望岗上。这里是森林的边缘,微风吹过,树叶微微有些摆动。陌生人贪婪地吸着清新的空气,刚走到河边,蹲下身,好像要纵身跳下去似的,可又立即退了回来。这时,一颗泪珠从他的眼角滚了下来
孩子遭豹袭野人勇相救
“啊!这说明他有感情了!”史密斯很高兴。此后2天,陌生人逐渐愿意和大家一起干活了,但休息时,总独自呆在一旁。11月3日,他又悄悄流泪了。史密斯走上前去,轻轻地向:“朋友!我能帮你点什么吗?”他避开史密斯的眼光,低声问:“你们是什么人?”
“是遇难的人,是你的同胞。”史密斯说。
“同胞!我没有同胞,没有朋友!”他摇摇头,双手捂着脸说,然后跑到高地边缘,蹲在那里大哭。两个钟头后,他两眼通红,表情极度谦卑,怯生生地问史密斯:“先生,你们是英国人吗?”“不,是美国人。你呢?”“英国人。”说完,他退到海滩上不安地走来走去。有一次走过赫伯特身边时,他低声问道:“孩子,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1866年,11月。”赫伯特说。“12年,12年了!”他心酸地叫着。“看来,他是被流放的罪犯。”水手判断说。此后陌生人只是闷头干活,不肯休息;也不回来吃饭,在外独自吃些生菜;晚上,就在树下或蜷缩在岩石缝里睡觉。大家劝他回来,他不肯。
10日晚上8点,他突然回来质问:“你们干嘛把我带到这儿来?你们知道我是什么人吗?我是个恶棍,只配像野兽一样生活!”史密斯想安慰他几句。他却大声吼道:“别管我!请问,我有自由吗?”
“有!”史密斯肯定地说。“那么,再见!”他大叫一声,转身像疯子似地跑了。
11月15日,小麦第三次收割了,这次收获1.5万升!1 1月底,大家在眺望岗上建起一座简单的风力磨面房。12月2日早餐桌上,出现了一个香喷喷的大面包,个个乐得不行!
12月3日,赫伯特一人到湖南岸钓鱼不久,突然大叫“救命”!不知从哪儿冒出的陌生人,抢先冲到了湖边!这时,那只正要攻击孩子的美洲豹,猛然转身向陌生人扑来!只见陌生人灵巧侧身躲过,然后转身顺势一手将美洲豹的喉咙掐住,压在身下,另一手将尖刀刺入豹子心口!美洲豹死了,陌生人正欲离去,赫伯特死死抱住他说:“不!您别走!”
这时其他人也都赶到了。陌生人见史密斯,又低头不语,衬衫被撕破了,肩膀鲜血直流,他也不管。史密斯热情地说:“你冒着危险,救了孩子!非常感谢!请和我们住在一起吧!”
“我的命一文不值!”陌生人说完,又突然问道:“你们怎么会来这里呢?能告诉我吗?”
史密斯把全部经过简单讲述一遍,又把伙伴和自己介绍了一下,接着强调说:“我们最高兴的是新添了你这位伙伴!”陌生人听了,把头垂在胸前,满脸通红。“现在我们能握握手吗?”史密斯最后说。
“不。你们是好人!我”陌生人摇摇头,小声说。果然,他原来是个罪犯,现在罪行虽已赎清了,而良心还没宽恕自己,觉得还不配和大家握手。不过自美洲豹事件后,他没再回到森林里,但还是不回来吃饭和睡觉,也不和大家说话。12月10日,他突然回来,低着头对史密斯说:“先生,你们的家畜栏要人照料,能让我住在那儿吗?”史密斯同情地说:“朋友,我们更欢迎你回来一起住。如果你一定要住在那里,我们要修缮一下。”“这您不用费心,我会自己安排好的。”陌生人说。“朋友,这事我来定吧。”史密斯说。“那谢谢您了!”陌生人说完走了。
当天,工程师领着伙伴带着工具到畜栏建房。不到一个星期,一间木屋就落成了,里面除了床、桌椅、碗柜、箱子,还有枪、弹药和工具。
真情暖人心罪犯吐真言
20日,史密斯告诉陌生人可去住了。当晚8点,陌生人急匆匆来到石宫,满脸羞愧地说:“诸位先生,你们如此关心我,应该知道我的历史。”大家感到很突然。史密斯站起来说:“朋友,我们没要求你讲,你有权利保持沉默。”“不,我必须告诉你们。”他站在房角一个光线微弱的地方说。以下是他的故事:
“10多年前,英国布列颠尼亚号’出海探险遇难,船长格兰特和水手失踪了。2年后,苏格兰贵族哥利纳凡爵士乘邓肯号’游艇出海,捡到一个漂流瓶,得知格兰特船长和2名水手流落在南纬37度11分某个岛上,因写经度的地方已经破损,无法确定具体位置。由于政府不出面寻救,爵士决定乘自己的邓肯号’游艇去寻找3名失踪者。他和夫人海伦、失踪船长的两个儿女、一个陆军少校、一个地理学家、邓肯号’船长和15名水手,沿着南纬37度线从东向西搜寻,历尽千难万险,于1854年12月20日,找到澳大利亚西海岸百奴衣角,仍无格兰特船长的任何线索。
“爵士登上海岸,碰到个叫艾尔通的人。他是布列颠尼亚号’的水手,因和格兰特船长发生过争执,便煽动水手叛变,企图夺船当海盗,被船长丢在澳大利亚西海岸。此后他化名彭觉斯,当了土匪头子。遇到爵士后,又妄图夺取邓肯号’当海盗。于是在骗取爵士信任后,让爵士将人马分成两小队,一队由爵士带领,艾尔通作向导,沿37度线横穿澳大利亚寻找;一队由奥斯丁率领,将邓肯号’驶往墨尔本,在那里听候爵士的调令。这恶棍的目的是把爵士引开,好把邓肯号’抢走。
“小队在横贯澳大利亚时,彭觉斯(就是艾尔通)事先和土匪串通好,不仅将队伍带进最难走的原始森林和沼泽地,还把爵士的马匹毒死,让爵士他们进退不得,陷入绝境。然后又骗取爵士信任,带着爵士写给邓肯号’大副的信件,到墨尔本,企图将船骗到东海岸的吐福湾,和那里的土匪会合,将爵士的人全部杀死,把船抢走。
“老天有眼,让地理学家在为受伤的爵士代笔写信时,将吐福湾’错写成新西兰东海岸’。到墨尔本后,彭觉斯把信交给大副。大副见信将船开往新西兰。艾尔通见阴谋化为泡影,气极败坏地大闹,结果被带上手铐脚镣,看管起来。
“爵士带着小队,九死一生,终于走到吐福湾,然而得知邓肯号’早已不知去向。这才知道,他的游艇可能已落入彭觉斯匪徒手里,沦为海盗船了!但爵士没有因此放弃寻找船长的决心。他搭上一只商船,来到新西兰西岸,又沿着37度线,横穿新西兰寻找,但还是一无所获。可是,他竟在东海岸遇到了邓肯号’!那天是1855年3月3日。“爵士回到船上,这个恶棍仍不讲实情。是爵士夫人的慈悲,感化这个土匪。作为条件,他要求留在太平洋任一个岛上,不要把他交给政府。爵士一心想救船长,就答应了。
“其实,艾尔通根本不知道船长的遇难情况,但爵士还是履行诺言。不久船来到37度线上的达抱岛,他们正准备把艾尔通送上小岛,却意外发现船长和两个水手就在岛上,于是罪犯就代替这3个人留在那里。这天是1855年3月18日。
“邓肯号’走后,艾尔通孤独地住在岛上,在寂寞中回想自己的罪行,他后悔呀!他为自己的罪恶感到耻辱!心里非常痛苦!经常嚎啕大哭。他对自己说,等人们来接他的那一天,他一定要做个配得上叫人的人!他辛勤劳动,成天祷告,忏悔自新!时间一年年过去了,艾尔通在孤独中煎熬,变得极其谦恭!他感到上天还没宽恕他,已经让他变成畜生了!
“先生们,你们找到的那个可怜虫!就是那个恶棍艾尔通和匪首彭觉斯!”他说完低着头,泪流满脸。
大家听了非常激动,都站了起来。史密斯安慰他说:“你的罪已经赎清了!上天已宽恕了你!现在我们握握手吧!”他抓住史密斯伸过来的手,泪水又哗哗地流了下来。“回来和我们住吧?”史密斯再次劝他。
“谢谢!再让我独自呆一段时间吧!”他低声说。
“好,那就随你便。我们等着你。”史密斯说。艾尔通正要离去,史密斯又问:“朋友,你既然愿意过孤独生活,为什么要扔纸条求救呢?”
“纸条?”艾尔通一脸茫然,“我从来没扔过纸条!”说完给大家鞠了一躬,走了。
浅析我国《反垄断法》中宽恕制度 第6篇
一、宽恕制度概述
宽恕制度作为一种反垄断法执法措施, 是指在反垄断执法机关对于卡特尔的存在尚未知晓, 或者是在执法机关发现之后着手调查之前, 或是已经开展调查、但还未获得充分证据之前, 对于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关揭露卡特尔, 并给予积极配合、提供有力证据, 并且满足特定条件的卡特尔成员, 执法机关对其予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反垄断制度。[1]
宽恕制度的主要特点体现为:
(一) 宽恕规则具有严厉的惩罚性, 其惩罚的风险和处罚力度超过从事卡特尔所能获得的潜在利益。
因此, 严厉的处罚措施是促使卡特尔成员申请宽恕的主要原因。目前要求卡特尔违法主体对受害人承担赔偿损失即民事责任是各国通行的处罚制度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 有的国家对于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也作出相关规定。例如, 英国2002年11月7日颁布的《企业法》规定, 任何人只要他不诚实地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人签订或者实施至少与两个企业相关的固定价格、限制产量、划分市场或串通投标协议等核心卡特尔行为, 即构成卡特尔罪。对于犯罪的个人, 将处以不超过5年的监禁, 或罚金, 或两者并处。
(二) 宽恕规则具有透明性和可预见性。
可预见性本就是法律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们可以预先估计从事该行为的后果以及不从事该行为的后果, 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宽恕规则的透明性和可预测性旨在为卡特尔成员提供合理的预期, 明确规定宽恕申请的条件和程序、申请的有利结果以及不申请的不利结果, 为卡特尔成员在判断是否进行宽恕申请以及如何进行宽恕申请提供指导。[2]
(三) 宽恕制度适用范围的隐蔽性。
宽恕制度仅仅适用于卡特尔, 而不适用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非法的经营者集中, 这与其制度设计的价值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 卡特尔是非常隐蔽的, 卡特尔成员间往往能秘密达成协议而不留下任何的书面证据或是为第三人所知晓。在此情况下, 发现和证明卡特尔的存在就显得困难重重, 因此, 需要鼓励内部人“告密”以渗透到卡特尔内部, 鼓励卡特尔成员在反垄断执法机关尚未掌握确凿证据或是着手调查之前, 主动向执法机关自首, 从而减少对特定卡特尔的调查成本。
二、我国宽恕制度存在的不足
我国《反垄断法》引入了宽恕制度, 该法第46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 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然而, 该条款只是对宽恕制度做了原则性规定, 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南, 可操作性弱,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适用条件不明确
1. 主体方面:
(1) 有些公司为了加害其他公司, 蓄意发起卡特尔组织, 在将竞争对手拉下水后申请宽恕, 以此令竞争对手蒙受重大损失而自身不受其害。显然, 此种胁迫其他当事方参与卡特尔活动者或卡特尔的领导者或发起者不宜视为该款型中的经营者范围; (2) 数量方面。多方当事人共同参与卡特尔活动, 首先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关揭露卡特尔, 并积极配合、提供有力证据的卡特尔成员理应得到宽恕, 但若他方当事人也主动坦白了卡特尔活动, 也同样能够适用宽恕制度, 那么法律的威慑力将大大降低, 难以取得成效, 这与创制该制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然而, 我国《反垄断法》仅将宽恕制度的适用对象规定为经营者, 对经营者的范围却没有加以限定。
2. 时间方面:
国外立法通常根据申请时间先后的不同对申请者加以区别对待。美国的模式可称为一刀切式, 唯有第一个申请人能够获得宽恕。而欧盟模式, 则像进阶式, 可根据申请人的次序, 依次递增罚款。采用美国模式的国家, 在调查前或调查后申请宽恕并无甚分别, 在调查后第一个宽恕申请人仍然可以获得完全的宽恕。但对于部分采用欧盟模式的国家, 就会在宽恕幅度上做一定的调整。[3]然而我国《反垄断法》对先后申请宽恕的经营者, 或者调查前后进行申请的经营者都没有加以区分。
(二) 程序性规定的缺失
1. 经营者启动申请的机关没有明确;
2.卡特尔成员向执法机关提出申请的形式 (书面或口头) 没有明确3.如何签订减免协议, 违反减免协议如何处理;4.缺乏对信息和证人进行保密的规定。
(三) 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从立法学的角度分析, “可以”和“应当”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可以”意味着执法机关在遵循基本原则的框架之下,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由裁量;而“应当”则意味着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假定条件下, 执法机关必须作出相应地行为, 并无自由裁量的空间。具体到本条规定, 对卡特尔成员的主动“告密”, 执法机关是否会予以减免处罚, 减免的额度是多少, 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依据, 执法机关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也是唯一的决定权, 加之一些地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干预等非正常因素的影响, 减免的结果将变得难以预知, 大大伤害企业主动“告密”的积极性。[4]该规定使得是否减免处罚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执法机构手中, 伤害了企业主动揭发卡特尔的行为的积极性。
(四) 法律责任减免机制不健全
法律责任通常有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我国《反垄断法》针对卡特尔行为并未规定刑事责任。另外, 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 给他人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而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经营者实施垄断协议对他人造成损失具体应承担何种责任, 依具体情况而定。但对于民事责任的强度, 损害赔偿是对实际损失的损害赔偿还是惩罚性的损害赔偿, 以及要求经营者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告 (竞争者还是消费者, 亦或是消费者协会) 的资格的规定都不够明确, 可见, 可以适用于豁免对象的民事责任是不够完善的。至于行政责任,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 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 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 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 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也就是说, 我国的宽恕制度仅宽恕行政责任。法律威慑力的不足会使宽恕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并且助长了经营者权衡利弊之后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的投机心理。
三、我国宽恕制度的完善
我国反垄断法引入宽恕制度, 顺应了反垄断法律制度建设的国际潮流, 但由于存在上述不足之处, 必然会有损于其“及时发现和查处秘密卡特尔, 提高反垄断执法效率, 降低反垄断执法成本”的立法初衷。因此, 笔者就如何完善我国宽恕制度的规范设计提出以下建议:
(一) 宽恕制度适用的条件:
首先适用宽恕制度的主体必须是企业, 包括进行生产、销售以及提供服务的各种经济实体, 如合伙组织、合作组织、社团、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宽恕制度追求效率, 但同时也必须兼及公平。因此, 笔者建议对胁迫其他当事方参与卡特尔活动者或卡特尔的领导者或发起者排除适用。另外, 若对每一申请者都平等适用宽恕制度, 会使经营者产生后申请同样能得到宽恕的投机心理, 影响到经营者申请的积极性, 因此, 宜对适用对象的数量作出一个具体的限制。由于第一个申请者已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关揭露卡特尔, 并给予积极配合、提供有力证据, 这意味着及时发现卡特尔, 提高反垄断执法效率,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目的的实现已经成为可能。因此笔者认为宜将适用宽恕制度的申请者数量限定为一个, 调动卡特尔成员的积极性。
(二) 程序规则的完善:
可预测的、透明的程序条件不仅有利于涉案企业提出宽恕申请, 而且促进宽恕制度的实施。1.在立法上明确启动申请的机关, 否则申请者没有诉求的途径, 会使制度形同虚设。2.为了鼓励企业和个人提出宽恕申请, 笔者建议在宽恕制度中创设了非正式申请的方式, 依照申请的实际时间为标准, 而非仅依照符合法定宽恕条件来编排申请的先后顺序, 而是鼓励未掌握充分证据的知情者及时向执法机构反映, 促进执法机构展开调查。当宽恕申请遭到调查人员初步拒绝后, 有关主体有权向主管部门进行陈述, 在程序上保护了宽恕申请人的利益。3.提交申请后, 反垄断执法机构根据申请人的身份、申请时间、证据或信息的证明力等进行初步判断, 作出初步决定。对第一位申请者, 若提交的证据资料可以促使执法机构展开调查, 或者对案件的认定具有重要作用, 则给予宽恕;对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申请者, 主管机关应书面通知, 申请者可以撤回所披露的证据。对于免除处罚申请的审查, 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同一时间仅审查第一位申请者, 后续申请者无论以何种方式提出免除请求, 都不再予以免除处罚的审查。4.追踪制度。如果申请者实质上违反执法机构签订的豁免协议, 或者提供虚假、误导的信息, 则执法机构可以撤销对申请人的豁免。[5]5.规定保密义务。对申请者的信息加以严格保护。
(三) 法律责任减免机制的完善:
如前文所述, 我国目前对卡特尔的处罚仅限于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 虽然民事处罚能适度补偿受害人, 但其主要目的不在惩罚, 而行政罚款的威慑力远远不够。因此笔者建议设立以行政罚款为主, 辅之以必要的刑事处罚和民事处罚的法律责任机制。
四、总结
宽恕制度作为我国《反垄断法》十大亮点之一, 具有有力打击秘密垄断协议、节约执法资源的积极价值, [6]极具现实意义。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该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导致可操作性较弱, 今后还应该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引以弥补法律条文的原则性, 增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着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反垄断宽恕制度。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正式施行, 其中的宽恕制度缺少明确、具体的适用规则, 可操作性不强。本文在评价我国宽恕制度的不足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中国宽恕制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宽恕制度,缺陷,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斌:.反垄断法宽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P12.
[2]廖双甲.我国反垄断法第46条第2款规定的完善[J].法学之窗.2009, (12) .
[3]郭昕婕.于宽恕制度的适用条件的探讨[J].中国商界.2010, (2) .
[4]李昊.反垄断宽恕制度及其中国化[J].研究生法学, 2010 (, 2) .
[5]王秋良, 刘金妫.反垄断法宽恕制度实施条件比较[J].东方法学, 2010, (4) .
从日剧《爱与宽恕》看日本家庭关系 第7篇
一、日剧《爱与宽恕》体现的家庭关系
日剧《爱与宽恕》讲述的是两个家庭的亲子关系。两个原本平凡却幸福的家庭在顷刻之间,轰然倒塌。该剧通过10岁少年杀害7岁少年这一悲惨事件,分别从正面描述受害人及凶手两个家庭。剧中的家庭关系是本剧的重点,对于犯下无法挽回罪行的智也,对于夺取7岁小生命清贵的智也,对于妈妈要传递出来的母爱一直冷漠置之的智也,可能我们一开始都感到不可思议。事实上,智也原本是个乖巧温柔的小孩,却因为母亲对他的问候的疏忽,父亲跟他之间约定的忘却等等一连串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最后酿成了对清贵的误杀。在入狱之后,承认自己是凶手了,却一直保持沉默不希望自己的妈妈受到伤害。智也的母亲在孩子犯错之后,她并没有一味维护自己的孩子,也没有逃避责任,她在自责中给受害人一家写信,做一切能够为孩子赎罪的事。面对智也对她的爱的冷漠置之,她耐心地去了解儿子的兴趣爱好,培养与儿子的共同语言,最后,终于重新获得了儿子的信赖。清贵的母亲也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给予了最大的宽恕,并给智也写了信,鼓励智也为了清贵也要积极地生活下去。
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家庭,一个是从小便缺少父亲的关心,却有一个照顾自己无微不至的母亲,另一个则是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开朗少年。在日本,由于历史原因,父亲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每个孩子心中,父亲都是自己一直的追求,特别是男孩子,父亲可以说是自己的偶像,与父亲一起打棒球,踢足球,远比与母亲的相处更能令他们开心。然而有些父亲却往往忽视了这些,他们认为男人的责任就是给予家庭好的物质条件,从而忽视了与孩子的相处,导致了某些孩子产生了偏执,就好比气球一样,在日渐疏离的关系中,不断膨胀,到某个点上,就会爆破,从而造成一系列的悲剧。就像这部剧一样,本来一个十岁的孩子应该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迎接他的却是一辈子难以复原的伤痛与自责。毫无疑问,家庭关系是导致这一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日本家庭关系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家族的“家”制度,浸透在家庭内部家务分担以及各种日常生活琐事中。在这样的制度下,男的工作、女的照顾孩子做家务成为传统的家庭形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家庭关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1、夫妻关系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家庭内部的夫妻角色渐渐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传统的日本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在外面努力工作,妻子在家相夫教子。现在妻子开始不喜欢从丈夫手里拿钱、什么都要靠丈夫才能生活,自己也想工作赚钱。而丈夫对妻子存在心理上的依赖,只有妻子做好家务丈夫在外面才能安心工作。即使是夫妇双方都出去工作,有烦恼和不安的时候想得到对方的安慰,可是一天的工作使身心俱疲的夫妇双方没有时间交流,于是出现了各种隔阂和不满情绪,导致离婚率升高,或者家庭内暴力现象严重。
2、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淡化
父母与子女关系是生来就具备的无可改变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关系都亲密。随着孩子的成长,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想要成为大人的过程中,孩子充满了焦急和不安。想要和父母沟通,得到父母的安慰,可是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使得孩子从过去的“崇拜父母、想要成为父母一样的人、什么都和父母商量”,到“什么都不想说、不知道如何和父母沟通”,逐渐父母与子女间出现了心理上的距离,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孩子出现爱的缺失。因此出现了子女对父母暴力,或青少年杀人等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地增加。日剧《爱与宽恕》中的智也就是十分爱自己的母亲,但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最后因为清贵的一句话,想要保护自己的母亲,而误杀了清贵,给两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对策。由于妇女在社会地位上的提升,妇女走向社会,双职家庭不断增多。因而,家务的处理成为不仅仅是妻子一个人的责任,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丈夫,应该在工作之余,花更多的精力,与妻子共同承担家庭内务。家庭事务本来就是整个家庭的事情,不应该成为妻子一个人的义务。无论男性工作再忙,都应该在家事上给予妻子一定的帮助,更不应该推卸自己的责任,为了家庭的和谐,加强与妻子的交流沟通,给予妻子更多的理解关怀帮助。平时父母的工作时间很长,很晚才回家,孩子们也因为各种补习,兴趣班,在家待着的时间越来越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时间越来越少,周末节假日好像成了大多数父母子女相处的唯一的宝贵时间。因此,好好利用节假日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沟通,跟孩子探讨她们的兴趣爱好,加深对自己子女的了解,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这是现代父母不得不要更加重视的事情,无论是日本家庭,还是中国家庭,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不仅是日本,每个国家由于本国的历史原因,家庭关系是不一样的,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希望能通过对日本家庭关系的研究,使我国都能重视自己本国家庭关系中的弊端,引以为鉴。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视作品——日本电视剧《爱与宽恕》的细细品味, 分析了日本的家庭关系, 特别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剧中对比鲜明的两个家庭来分析日本现代家庭关系的现状, 指出存在的问题, 分析带来这些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希望对中国的家庭关系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爱与宽恕,父母,子女,家庭关系
参考文献
[1]、加藤秀俊.人間関係理解と誤解[M].東京:中公新書1966
[2]、斉藤学.「家族」という名の孤独[M].講談社.2000
[3]、佐橋憲次.出本直英.村瀨幸浩.人間と性の教育4恋愛と結婚、家族[M].東京:あゆみ出版1984
中学生宽恕心理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第8篇
宽恕心理的培养对学生心理健康和高尚品行形成具有重大作用[3]。研究发现, 宽恕、感恩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1]。影响宽恕心理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 人格特征[4]及宗教文化[5]。随着年龄的增大, 宽恕心理也逐渐增强, 老年人宽容仁慈心理强于青年人[6]。另外, Brose和Rye等人研究发现, 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和外倾性与宽恕呈正相关, 神经质与宽恕呈负相关[7]。关于人格特质和宽恕心理的研究也很多, 但都选取成年大学生或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 成年人随着阅历的增长, 对外界事物或他人的喜恶评价更多可能出于理性角度考虑, 带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世故性, 属于理智型宽恕。为此,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对象, 进一步探讨宽恕心理和人格特质的关系。
一、对象与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绍兴市3所初中选取5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回收问卷535份。剔除无效问卷52份, 剩余有效问卷483份, 有效率90.28%。其中初一164名, 初二175名, 初三144名;男生234名, 女生249名。年龄范围在13-16岁之间。
采用Hearland宽恕量表 (HFS) 和Costa等人编制的大五人格简化版问卷。宽恕量表共有24个项目, 包括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两个分量表, 每个量表12个项目。采用7级评分,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大五人格简化版问卷, 共有60个项目。包含神经质 (N) 、外倾性 (E) 、开放性 (O) 、宜人性 (A) 和责任性 (C) 5个维度, 每个维度12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 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二、结果分析
1. 宽恕心理在人口学变量的方差分析
宽恕问卷为5点计分, 结果表明, 初中生宽恕水平较高, 除宽恕自己维度, 宽恕他人和总体得分高于3的人数都在86%以上。
采用2 (性别) 2 (独生) 2 (生源地) 三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在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两个分量表上, 性别和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而在宽恕自己维度上, 是否独生的主效应显著 (F=5.63, p<0.05) 。进一步宽恕自己维度单独做t检验, 发现独生子女的得分 (52.32±9.93) 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49.25±9.15) (t=2.47, p<0.05) 。
2. 高宽恕组和低宽恕组在大五人格上的差异分析
在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两个维度上, 取得分最高和最低两端各27%被试分别作为高宽恕组和低宽恕组。表1结果显示:在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维度上, 低分组在人格特质神经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分组 (P<0.05) ;而在外倾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 高宽恕组高于低宽恕组 (P<0.05) 。
3. 宽恕心理与大五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宽恕自己和他人两个维度与大五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神经质与宽恕自己、宽恕他人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外倾性及宜人性特质与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呈显著正相关。以宽恕量表上的两个维度为因变量, 以大五人格特质为自变量, 分别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见表3。结果显示:以宽恕自己为因变量时, 五种人格特质都能进入回归方程预测;以宽恕他人为因变量时, 神经质和宜人性能进入回归方程。
(注:a:F=31.511, R2=0.251;b:F=78.884, R2=0.250)
三、讨论
1. 中学生宽恕心理特点分析
结果显示, 在宽恕自己维度上, 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这说明独生子女对自己有更强的宽容心。在教养方式上, 父母对独生子女比较宠爱, 对其期望和要求相对于长子或长女低。这就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标准低, 对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更容易宽恕。性别和年级变量对宽恕心理没有显著影响。上述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相一致。13~15岁的初中生正处于第3阶段期待性宽恕, 如果他人期望得到宽恕, 个体更容易做出宽恕。学生从12~13岁时进入期待性宽恕阶段, 并在15~16岁时候达到成熟稳定。
2. 中学生宽恕心理和人格特质的关系
检验高、低宽恕组在大五人格中的差异性时, 结果显示:在宽恕自己和他人维度上, 高宽恕组在外倾性和宜人性两个人格特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宽恕组。外倾性和宜人性主要反映个体人际关系的卷入度和亲密度。得分越高, 个体越信任、亲近他人。因此, 当个体在外倾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越高, 越倾向于宽恕自己和他人, 越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 神经质与宽恕心理呈显著负相关。在大五人格模型中, 神经质还包括焦虑、生气敌意和冲动性等子维度。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过多的要求和冲动以及不适应的应对方式。因此, 个体情绪波动性越大, 越不容易善待自己和宽恕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侵犯者。自我宽恕和人际宽恕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人际宽恕主要表现在行为上, 如停止攻击侵犯者或继续保持人际交往;而自我宽恕还体现在思想、情感和欲望等方面[8]。
最后所做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在预测因变量宽恕自己时, 五种人格特征都能进入回归方程;当预测宽恕他人时, 只有神经质和宜人性能顺利进入。责任性主要反映个体在自我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和坚持, 宽恕他人则代表的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这就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不能进入宽恕他人的回归方程。总的来说, 个体人格特征与宽恕心理存在很大的关系。由此, 教育者塑造学生宽恕心理, 可以先从培养其健康人格开始。
参考文献
[1]Toussaint L, Friedman P.Forgiveness, Gratitu de, and Well-Being:The Mediating Role of Affect and Beliefs.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9.
[2]Worthington E L, Scherer M.Forgiveness is an emotion-focused coping strategy that canreduce health risks and promote health resilience:Theory, review, and hypotheses.Psychology&Health, 2004.
[3]Tse W S, Yip T H J.Relationship among dispositional forgiveness of others,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Implication for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depressio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9, 46 (3) .
[4]Neto F.Forgiveness, personality and gratitud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 43 (8) .
[5]Brown R P, Barnes C D, Campbell N J.Fundamentalism and forgivenes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 43 (6) .
[6]Cheng S T, Yim Y K.Age Differences in Forgiveness:The Role of Future Time Perspective.Psychology and Aging, 2008, 23 (3) .
[7]Brose L A, Rye M S.Forgiveness and personality trait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5, 39 (1) .
宽恕能带来什么 第9篇
人类生活中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是亲密的、尊重的人对自己的伤害、误解、欺骗和背叛,严重的甚至可能使我们质疑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社会的公平和友善。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复仇思想普遍存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等传统的观念,使得我们在社会文化和心态上,相信报复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使我们很少反省报复过程中所蕴含的残忍和丑恶,以及它对当事人的精力、时间、心灵、精神和社会性的伤害。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的攻击行为,报复的破坏性更强,因为它有强烈的、不断延续的性质;报复心理只会使受害者更加沉浸在痛苦的漩涡中,而无法解脱,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轻松。如何超越伤害,使生命获得新的希望和人生价值,使心灵获得一种安宁和自由,是心理学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传统的观念认为,宽恕就是遗忘过去的事实。宽恕还经常被看成是姑息错误或者是弱者的被迫反应,甚至是软弱、退缩、无能、迁就的同义语。由于长期以来,宽恕一直被看作是宗教神学的主题,而不是科学研究的主题,所以一直被我们曲解。
在心理学家眼中,宽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
1984年,考夫曼提出:宽恕就是放弃怨恨。1999年麦卡洛提出宽恕的利他、共情、迁就等成分;指出宽恕的本质,在于受害者对于伤害者在动机上有利他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削弱了受害者仇视和报复伤害者的内在动机,同时增强了受害者善待伤害者的正性动机,有利于二者之间的和解。麦卡洛特别强调,宽恕并不是单个人的动机变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亲社会动机的互动变化的结果。
总之,心理学研究发现,真正的宽恕是记得,是一种更富智慧的方法,它提醒我们不要重蹈痛苦和不公正的类似行为,展示的是爱心和坚强。
宽恕这种积极心理的资本,对我们自身有什么好处呢?
心理学家威特利特把70多位美国密歇根州霍普学院的本科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体验宽恕与仇恨。实验总共历时2个小时,被试的所有身心反应、口头报告、行为表现、情绪活动,以及面部表情都被记录下来。
结果非常明显:宽恕能够让受伤的人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从而产生情绪上和行为上的积极效应。包括降低焦虑、减少负面情绪、较少的心血管疾病和较好的免疫系统功能。而毫不宽恕的记忆和报复的心理形象,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包括了负性的面部肌肉表情、强化的心血管疾病和对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的负面作用,其实与极度的愤怒和恐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一样的。
人在怨恨时,皮电、肌电显示出更多的不规则的行为,血压的水平也明显降低。让人不安的是,很多这样的变化,一直延续到实验结束之后的恢复时期。这些研究充分证明,怀恨在心容易导致不健康的身心状态。
仇恨,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毒化剂之一,而宽恕则是让这种毒化剂逐渐稀释的因素。真正的宽恕,其实还真的不是有利于那些伤害我们的人,让他们占什么便宜;也不是要显示我们的宽宏大度,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宽恕真正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它让我们自己更加健康、快乐和幸福。
当然,我们提倡宽恕之心,并不是说所有的过错都是可以宽恕的,更不是否认法律、公正在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只是讲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时,宽恕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能量。
对宽恕心理的研究和普及,不只是对我们个人的身心健康有意义,而且能对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甚至世界范围内的阶级对立、种族冲突、社会暴力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宽恕行为 第10篇
1973年美国首先颁布实行宽恕政策, 成为现代反垄断执法制度的雏形, 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一制度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鉴于宽恕制度的优越性, 此制度被许多国家关注, 各国开始效仿, 尤其是英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建立了自己的宽恕政策或者对原有程序进行了修改。我国也在其反垄断法中引入了宽恕制度, 从而更好的遏制了卡特尔。
一、宽恕制度的定义
宽恕制度是反垄断法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的基本含义是反垄断法的执行过程中, 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某些违法者的责任进行减免的政策或者制度。针对宽恕制度的名称, 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名称, 美国称罪责减免政策, 日本称课征金减免制度, 欧盟称制裁金减免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将其称为宽恕政策, 而我国的学者对宽恕制度也有自己的称谓, 学者间叫法也不一样。各国对宽恕制度的具体规定也不尽相同。1993年美国的《公司宽恕政策》明确规定:如果公司早期向司法部反托拉斯局报告其非法的垄断行为并满足一定的条件, 将被适用宽恕政策。本政策所指的宽恕政策是指就所报告的非法行为, 该等公司将免于刑事控诉。1996年欧共体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在卡特尔案件中减轻或免除罚款的通知》中规定:如果违法企业和欧共体委员会的合作有利于推动欧共体委员会或者欧共体法院对案件的审理, 这就可以适当的减轻甚至完全可以完全免除罚款。美欧两种竞争体制下的宽恕政策都规定了授予第一个坦白的企业以完全的罚金和刑事责任的免除。我国学者对卡特尔的界定也是不一致, 但是共同认为, 宽恕制度主要是通过对卡特尔违法者责任的减免来争取卡特尔的坦白, 更有效的打击卡特尔。宽恕政策在实践中作用, 充分的说明对于反垄断领域中的问题, 经济学原理正确的适用, 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合理有效的利用了价格同盟作为一种有组织犯罪的内在不稳定性, 诱导参与这一非法活动的企业争相自首。
二、宽恕制度的价值目标
宽恕制度作为反垄断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目标。从反垄断法的性质及功能来看, 其价值目标主要从反垄断执法机构对联合限制竞争行为进行检查办案的高效率和增加了对卡特尔内部成员的威慑效应等方面。
首先, 它能使反垄断执法机构及时的发现卡特尔的秘密行为, 提高执法效率。在现实生活中卡特尔的行为是非常的隐蔽和秘密的, 手段是多种多样, 反垄断执法机构很难发现,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执法的困难。针对这些违法行为侦破的困难性, 美国首先创立的宽恕政策有效地解决了这种难题, 这种政策中的宽恕制度激励卡特尔成员告发, 有利于更好的发现卡特尔, 提高了办事效率,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 宽恕制度的透明性及确定性, 对卡特尔组成人员具有威慑作用, 遏制垄断行为, 规范市场竞争。根据宽恕制度的规定, 秘密卡特尔被告发或者反垄断执法机构已经开始调查并且已经掌握了有关证据, 相关的卡特尔成员将会受到严厉的民事制裁、行政制裁甚至刑事制裁。国外针对卡特尔的制裁行为比较确定而且透明, 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美国《谢尔曼法》第1条规定:“任何契约, 以托拉斯形式或其他形式的联合、共谋, 用来限制洲际或者外国之间的贸易或商业是非法的。任何人签订上述契约或从事任何联合或共谋, 是严重犯罪。如果参与人是公司, 将处以最高额100万美元的罚款;如果参与人是个人, 将处以1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三年以下的监禁, 或由法院酌情处以两种处罚。”2004年的《反托拉斯刑事处罚强化和改革法》将其修改为“任何垄断化、或者企图为垄断化、或与他人联合、共谋以及垄断美国洲际或外国间的商业和贸易的任何部分者, 均属严重犯罪。如果是公司, 将处以一亿美元以下罚款;如果参与人是个人, 将处1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 或10年以下监禁, 法院也可以酌情并处以两种处罚。”
三、国外宽恕制度的规定 (指美国)
宽恕政策起源于美国, 早在1978年美国司法部就颁布实施了宽恕政策, 它是指卡特尔的成员在反托拉斯部门开始调查前, 主动的报告其违法行为, 向反托拉斯部门提交相关证据, 对此执法机构可酌情对其不再指控。然而, 对于告发者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宽恕证规定的比较简单甚至不明确, 以至于从978年开始后到1993年美国反托拉斯局每年收到的举报案件很少, 几乎一年一宗, 并没有达到该制度的目的, 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1993年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对1978年的宽恕政策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出台了《公司宽恕政策》。在《公司宽恕政策》中, 宽恕条件与以前相比有所扩充和细化, 增加了许多合理性的创造性的规定:第一, 由于自动赦免的规定, 从而消除了不确定因素。因此, 在反托拉斯调查开始前, 主动申报其违法行为的企业可以自动地免受刑事追诉, 改变了1978年的公司宽恕政策中刑事责任的减免主要依赖于反托拉斯局的自由裁量权的状况。第二, 替代性宽恕的规定, 如果企业不符合调查开始前的宽恕条件, 没有获得自动豁免, 即使在反托拉斯调查开始后, 它依然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取得替代性赦免的资格, 减免刑事追诉, 拓宽了宽恕制度的视野。第三, 增加了对公司领导者、办公人员、雇员的赦免。在开始调查前获得免受刑事追诉的企业, 其员工也可以被免除刑事追诉, 从而诱使企业自动的申报。
四、我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的现状
中国第一部反垄断法是在2008年8月1日正式颁布, 结束了作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长期缺位的局面, 为禁止市场经济活动中价格自律、价格联盟、限产保价等垄断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有效地打击卡特尔, 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在《反垄断法》46条第2款明确规定了宽恕制度, 即“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 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但是主要是原则性的规定, 缺乏具体的适用规则, 可操作性不强。
第一:对于该款中的“经营者”是仅指参与垄断协议的经营者还是还包括垄断协议的发起者, 我国法律未作明确的规定, 而国外反垄断法中的经营者则不包括垄断协议的发起者。
第二:“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报告构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对于经营者报告要达到什么程度, 证据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与国外相比, 没有确定性和透明性, 不利于调动卡特尔成员发告发的积极性, 从而不利于发现秘密的卡特尔。
第三:经营者应该是在调查之前还是调查中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 法条中没有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遏制卡特尔是很不利的, 给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卡特尔增加了困难性。
第四:“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据此, 可知法律赋予反垄断执法机构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与国外相比缺乏严谨性。早在1978年,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宽恕制度的国家, 但是经过1993年的大幅修改, 有关宽恕政策的有效应用则是建立在加强了执法的透明度和授予处罚减免的确定性的基础上。调查开始前的罚金减免, 对于第一个自首企业, 完全的免除。对随后的自首企业, 无任何的免除。
五、完善我国反垄断法的宽恕
调查开始后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缺乏相关证据时, 对第一个自首企业完全免除, 对执法机构有相关证据时, 无任何的免除。完善我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如前面所述, 我国宽恕制度存在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从而更好的遏制卡特尔行为, 建立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 维护消费者及相关经营者的合法利益。对宽恕制度的适用对象应作明确的规定。经营者做广义的解释还是狭义的解释, 本人认为应取广义的理解。为了保护公平、自由的竞争秩序, 对于参与了市场经营活动, 实施了限制或者禁止竞争的垄断行为, 那么就应该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但是需要区分领导者或者组织者。宽恕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卡特尔行为, 对于卡特尔中的领导者或者不同成员不加以区分的话, 只要一味的按照只要符合宽恕制度就给予宽恕, 这样的话卡特尔的发起者或者组织者不但没有获得惩罚, 反而减轻或者免除了处罚, 与宽恕制度的创立目的是相违背的, 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 我国反垄断法要将宽恕制度的主体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宽恕制度的适用时间、证据标准等具体条件做出明确的规定, 有利于增强宽恕制度的可预见性, 使申请者能够遇见到宽恕申请的后果, 促进卡特尔成员告发秘密的卡特尔, 提高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办事效率, 节约了调查成本。并且对于适用条件中的证据, 应作比较具体的划分, 核心证据还是普通证据。在调查的过程中, 如果能很好的判断出证据的作用, 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办事效率会有很大的调高。宽恕制度中应该引进刑事责任, 增强威慑性, 与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相配合, 有利于更好地遏制卡特尔行为, 规制市场竞争秩序。国外的反垄断法中宽恕制度中就有明确的刑事责任, 如美国《谢尔曼法》中就明确规定了, 对于个人而言既可能判处1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 也可能判处监禁, 或者给予两种处罚。而我国的宽恕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威慑性就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卡特尔也就不会很好的得以遏制。因此, 我国的宽恕制度中要引进刑事责任。反垄断执法机构需要运用自己的权力, 利用各种资源和拥有决心来调查和侦破卡特尔, 秉公执法, 将卡特尔成员予以制裁。必须要让卡特尔成员意识到不自首的后果会非常的严重, 提高自己的自觉性, 甚至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
六、结语
任何一项制度的完善都需要经历一段过程, 从最初的简单到后来的实践性很强, 当然, 宽恕制度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生活中, 由于卡特尔的隐蔽性, 使得反垄断执法机构及时发现和高效的查处卡特尔变得十分困难, 而宽恕政策在预防和侦破卡特尔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 我国反垄断法中的宽恕制度规定还不健全,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主要从适用对象、适用时间以及引进刑事责任等方面规制卡特尔行为, 增强我国宽恕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有力的打击卡特尔, 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我国经济安全健康的发展, 把人民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 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林平, 马克斌.宽恕政策与卡特尔的反垄断控制[J].产业经济评论, 2006:5-2.
[2]王健.中国的卡特尔与反卡特尔立法[J].社会科学, 2002.6.
[3]娄丙录.论反垄断法宽恕制度之研究[J].政法论坛, 2009.3.